一、加速推进我市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化市场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秦宇[1](2021)在《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 ——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路径趋势》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冰雪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2022年北京冬奥会使冰雪产业的发展更为急迫。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包括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Chinese Ice Hockey League,简称CHL)在内的冰雪产业组织,研究国际国内产业组织发展理论,学习冰雪产业及其组织发展先进经验,探索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和路径趋势,对于增强中国冰雪运动项目实力、满足大众冰雪运动产品的需求、推动中国冰雪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中国冰球联赛CHL(2019年8月2日开赛)目前属于起步阶段,本文从“冰雪产业组织发展”视角出发,以交易费用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演化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采用理论演绎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等方法,对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路径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并初步尝试建立中国冰雪产业组织形成机理模型及构建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理论,以期科学地认识以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为代表的冰雪产业组织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本文认为冰雪产业是生产、提供冰雪产品(或服务)的个人、组织和企业的集合,本文冰雪产业主要是指冰雪运动产业(不包括冰雪用品装备制造等冰雪制造产业)。冰雪产业组织是冰雪产业内企业间组织或者市场关系。中国冰球联赛CHL是参赛的职业冰球俱乐部与中国冰球协会、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等联合举办的职业冰球赛事。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本质是一种职业冰球联盟,是冰雪产业组织的重要组成之一。研究发现冰雪产业组织是冰雪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国际国内冰雪产业发展经验表明冰雪产业发展在于冰雪产业职业化发展,北美冰雪产业职业化的代表是国家冰球联盟NHL组织,中国冰雪产业职业化的代表是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在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机理部分,认为中国冰雪产业组织的组成要素是其形成的驱动因素,冰雪产业组织的组成要素通过中介作用和控制作用驱动了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产生;市场结构在冰雪产业组织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控制作用;主导利益集团(国家或政府)和非主导利益集团(以职业冰球俱乐部为代表)在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主导利益集团推动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是主要推动力;非主导利益集团促进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是次要推动力;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的关键条件是主导利益集团和非主导利益集团利益诉求相容。其次,在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影响因素部分,从中介作用和控制作用两方面进行研究。中介作用通过宏观环境因素影响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的形成:“经济环境”对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环境”对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具有正向影响;“科技环境”对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具有负向影响;“政策法律环境”对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有显着正向作用。市场结构在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中起着控制作用,具体是通过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及创新指标在内的四方面影响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的形成。市场结构中市场需求对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市场行为中广告宣传对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市场绩效对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的影响不显着;创新指标中危机处理对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有显着负向影响。第三,在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的路径趋势部分,认为中国冰雪产业组织发展是冰雪产业组织的主导利益集团与非主导利益集团通过利益博弈实现的。以政府为代表的主导利益集团和以职业冰球俱乐部为代表的非主导利益集团博弈决定了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未来发展路径趋势,结合中国产业组织发展研究成果、参考国家冰雪产业未来发展规划,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路径划为产生期、规模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其发展模式分别为政府主导模式、政府市场混合模式和市场主导模式,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向生态平台化发展是未来发展趋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组织形态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在产生期主要是政府主导的协会组织;在规模发展期主要是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职业联盟组织,具有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公开、公正、公平等特征;在创新发展期主要是创新的生态平台化职业联盟组织,特征是以新科技、新技术为支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的组织形态演化趋势是协会组织、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职业联盟组织和生态平台化职业联盟组织。面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冰雪产业及其组织发展远落后于政府的期望和消费者的需求,未来发展任重而道远,中国冰雪产业及其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改革体育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冰雪产业政策体系,推动冰雪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技融合和冰雪产品开发,促进冰雪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健全冰雪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夯实冰雪产业及其组织发展基础;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提高冰雪产业及其组织经营效率;创新冰雪产业组织形态,构建全国及区域性冰雪产业平台。
高阳[2](2021)在《混改背景下Z公司市场化经营机制案例研究》文中提出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中央提出的把国有企业改革为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重要方针为推进国企混改指明了道路。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关键在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当前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突出问题是“混而不改”,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仅实现了股权层面的资本融合,并未达到有效制衡、科学决策的治理效能互补融合。因此,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迫在眉睫。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市场化经营机制现状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并分析市场主体地位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探查混合所有制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实现机制;其次,基于国有企业的三项制度改革,通过分析Z公司改进公司市场化经营机制和约束机制,探究混合所有制下Z公司市场化经营机制转换的实现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Z公司内部治理对其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影响,构建混合所有制市场化经营的实现机制。随后本文对此次混改的主角——Z公司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市场化经营机制、动因以及实施的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剖析,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公司市场化经营机制的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的企业制定有效的法人治理、引入职业经理人建立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供相应借鉴依据。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并对所有制改革下Z公司市场化经营机制进行了客观评价。既对其在混改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进行了肯定,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建议,期望对完善我国国有企业混改过程中的公司治理、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丁心斐[3](2020)在《“混改”国企经理人职业化与企业发展潜力的关系研究 ——基于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国企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也是政府参与和干预经济的手段之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走过了70年的发展历程。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从放权让利、承包责任制到国有企业改制做大规模上市、再到混合所有制改革,逐步实现了从管理国有企业向管理国有资本的改革。但是目前国有经济“改革”不到位,其中一方面就是没有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国有企业的微观治理机制已经不适应。国企领导体制改革还存在很多问题。这都有待于构建既具有国际化能力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加快探索职业经营者,培养企业管理人才,健全和完善监事会制度。适合现代企业制度,这就需要探索现代适合的领导体制,探索企业管理者的市场化和职业化。国企需要政治素质好、职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综合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近年来,国企职业经理人之路已有了较大的完善,但距离完全职业化的高效率还有一定的差距,完善职业化之路,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职业经理团队势在必行。国企的发展潜力是指国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下不同的性质,企业的发展潜力是多方面的,包括企业的获利能力、创新能力、资源规模、外部环境、管理战略等各个方面,可以通过发展潜力全方位、更具体的了解到企业的发展状况。现在的社会的发展速度是超出人们想象的,而相较于之前,现在的市场竞争也是呈现出了白热化的阶段,一个企业如果想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那么就要拥有足够强劲的企业实力以及竞争力。而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讲,其发展的源泉以及动力就是该企业内部的组织核心竞争力,企业的一切经济价值、经济增长和经济战略实力,均来自核心竞争力。站在企业的层面上来看,企业自身价值的基础就是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联合会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7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人力资本。关于人力资本,本文重点关注职业经理人。目前,学者们研究的大都是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关于职业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的相关文献较少,在本论文中给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当经理人自身具备较强的职业化程度的时候那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结果就是推动企业价值的增强,换句话来讲就是企业的发展潜力获得提升。因此,本文主要对国企经理人职业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发展潜力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就“混改”国企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化与企业发展潜力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并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介变量,旨在找出影响企业发展潜力的经理人职业化的因素,通过研究经理人职业化如何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潜力,以此提出如何完善经理人职业化制度的建议,这对于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潜力,提高效率具有特殊的意义。本论文在写作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制度建设为着手点,站在经理人职业化的特点这个角度上来分析其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目的在于探索以组织核心竞争力为中介作用下,站在职业化的层面上来进一步分析采用何种措施能够将企业发展潜力提升。这一研究丰富了职业化和企业发展潜力的研究理论,同时研究理论对于指导国有企业通过强化经理人职业化提升企业发展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混改”国企的背景下,运用文献法和调查问卷方法收集到经理人职业化的一些条目,得出经理人职业化的六因素模型,运用六大因素为自变量,接着运用回归分析分别判断经理人职业化与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以及职业化与企业发展潜力的关系。研究发现:(1)对于企业来讲其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同职业化的六大因素有着紧密的关联性,且这些关联性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2)企业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同企业竞争力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性,且这些关联性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3)职业化的六大因素都会对企业发展潜力有显着的正向影响。(4)当经理人自身具备较强的职业化程度的时候那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结果就是推动企业潜力的增强。因此根据研究结果,对国企经理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提出几点建议有利于职业化的发展,并因此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此来提高企业发展潜力。
陈凤琦[4](2017)在《“混改”国企中层经理职业化发展机制研究 ——基于安徽省“混改”国企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职业经理人在人力资源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显着提升。近年来,党和政府更是出台大量文件推动国有企业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经理人的职业化发展问题再次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国有企业一直没有建立起职业化的经理队伍,普遍存在经理人专业知识和能力欠缺、人员任命"非市场化"严重、中层管理者晋升空间狭窄、具有国际化背景或是国际视野的中高层管理者稀缺等问题。而以往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层经理,对支撑企业正常运行具有重大贡献的广大中层经理人的研究偏少,对中层经理职业化问题的研究更加稀缺。本文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研究背景,以职业化、职业经理人、中层经理的相关研究以及现代企业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经理人相关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我国国有企业中层经理职业化发展的机制建设问题。通过引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职业化基础、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四个维度出发,筛选出30个指标,构建了国有企业经理职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并以安徽省国企中层经理为对象,测定安徽省国有企业中层经理的职业化发展水平。研究揭示了国有企业中层经理职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不合理、中层经理职业素质欠缺、中层经理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足、企业经理人管理非市场化、法律制度和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健全等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本文系统构建了我国国有企业中层经理职业化发展的机制。包括企业内部需要建立健全的六种机制:企业内部治理机制、选拔配置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薪酬激励机制、培训发展机制、企业文化机制,以及企业外部需要构建的三种机制:经理人市场机制、文化舆论引导机制、法律机制。本文的研究围绕国有企业改革、中层经理职业化等问题展开,进一步丰富了职业化理论和中层经理相关领域的研究,并可为政府制定国企改革政策、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国企建设高水平的职业化经理队伍提供一定参考。
武明强[5](2014)在《越南排球职业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体育也得到空前的发展,职业化体育是体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排球职业化最早出现在英国,随后扩展至欧洲其他国家,排球职业化是排球运动未来的发展趋势。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越南自1996年就开始改革排球管理制度,实现排球职业化,依靠市场经济途径和通过建立全国联赛制度,为排球运动创造效益。但是,这一职业化改革并不是很成功,当中存在很多问题,诸如排球市场份额不大,甚至近年来已不断衰退;排球俱乐部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联赛过程存在不公正现象;排球运动员技术水平较低,相关后备力量稀缺等。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综述、定量定性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SWOT分析法,对目前越南排球职业化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在排球俱乐部的管理存在问题:排球教练往往就是排球俱乐部的管理人员,导致俱乐部管理并没有真正的‘职业化’,继而也影响到了排球职业化的发展。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能过为越南排球职业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本研究发现:1越南排球职业化主要包括排球和沙滩排球两个项目,其应当在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等市场经济学理论和越南实际情况的指导下,结合排球运动的特点和受众的喜好,不断调整排球职业化的步伐和方向,即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不断挖掘排球潜力,充分激活越南排球市场。2越南排球职业化程度还不高,排球市场还不够成熟,因此越南排球市场投资方对排球的投资和宣传力度还有待提升,以促进排球俱乐部的有效管理、职业联赛的系统化、并不断提升从业者的收入,这些客观条件的存在能够不断的促进越南排球的职业化,并不断接近发达国家排球职业化水准。3越南排球职业化呈阶段性发展,当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一直阻碍着越南排球进一步职业化,诸如管理制度不健全,媒体关注和传播力度不够,训练不科学,后备人才资源不足等。4越南排球职业联赛地区发展不均衡,供需失衡,主要经济支持来源于政府投资,这使得越南相关行政部门插手于排球联赛和排球协会的管理,导致“管办不分”。因此越南排球俱乐部之间缺乏良性、公正的竞争,致市场萎靡,相关从业者也往往缺乏敬业精神,而不是敏锐捕捉市场推动越南排球的职业化发展。5目前越南排球职业联赛水平并不能满足国内消费者的观赏需求,联赛门票价格相对过高,不符合市场供需价格,普通民众被排除在联赛大门之外。同时排球无形资产等非价格因素也日益成为排球市场化,因此排球俱乐部本身应该应对这些外部挑战,不断促进自我改善,起到和平改革的效果,达到排球职业化的目标:制定合理的价格体系,保证俱乐部之间的公平良性竞争,储备优秀的后备资源等。
郭沅鑫[6](2012)在《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处于维护稳定、服务群众、调解处理矛盾的第一线。发展地区经济,建设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都要靠基层党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奋斗和拼搏。因此,无论是从新疆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高度出发,还是巩固党在新疆各民族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的现实出发,都必须重视和加强新世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论文着眼于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介绍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回顾了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过程,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现状,总结了基本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状况。通过分析和研究,试图回答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根据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新要求,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应该如何改革和创新观念意识、领导方式、组织设置等,以建设成为具有相当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的坚强领导核心。论文整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建构和历史考察,主要阐明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新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历程,包括绪论、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为现实研究,主要分析了新世纪以来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并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在第一部分中,绪论从基本概念入手,简要叙述目前学术界对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研究状况,并介绍了本文的逻辑结构与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公共组织建设等理论,以便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总结和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还特别阐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新贡献。第二章主要回顾了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历程,分析了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状况。通过这些分析,既能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有所了解,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的建设为当前新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奠定的基础。第二部分中,第三章总体分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当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以及新形势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对农牧区、城市社区、高校和企业的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重要性、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结束语部分在总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
郑健艇[7](2010)在《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选任机制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有企业的迅速发展,国有企业对经营管理者选任的职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文章首先探讨了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选任的实践,然后分析了目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选任机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选任机制的思路。
李元勋[8](2009)在《我国中级职业经理人的选聘研究 ——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角度》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与多变性,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在企业管理决策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企业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高级职业经理人选聘的成功与否。虽然目前理论界和实践界始终关注高级职业经理人的选聘,但中级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高级职业经理人和初级职业经理人沟通的桥梁,其重要作用更不可忽视。可以说,中级职业经理人的选聘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前途。因此,探讨中国中级职业经理人的选聘课题,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现实课题。中级职业经理人选聘机制的研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内容的安排,全文分为八章:第1章:导论。主要对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创新点等进行论述。同时界定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对“职业经理人”“企业家”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总结,更加清晰了本文研究的对象。第2章:相关理论研究综述。分别回顾了职业经理人选聘的相关理论,包括人力资本理论、企业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企业家理论和能岗匹配理论,并对这些理论做出了评述。第3章:我国中级职业经理人的胜任素质模型。本章从胜任素质的概念入手,分析了职业经理人的胜任素质,而后,对相关职业经理人胜任素质研究现状进行的分析,最后,利用实证研究总结出我国中级职业经理人的胜任素质模型。第4章:影响我国中级职业经理人选聘的内外部因素分析。本章分析了影响中级职业经理人选聘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和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企业生命周期、企业类型等内部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本章最后总结了企业内外部因素对中级职业经理选聘的影响,并指出构建中级职业经理人市场是我国中级职业经理人选聘的基础。第5章:我国中级职业经理人市场构建分析。从经理人市场角度来阐述其对我国中级职业经理人选聘的影响,具体包括:经理人市场供求机制、经理人市场绩效评估机制和经理人市场价格机制和激励机制。进而提出建立有效职业经理人市场的途径。第6章:对我国中级职业经理人的内部选拔分析。具体包括内部选拔过程分析、选拔主体分析、选拔方法分析等,并对内部选拔过程出现的失误进行分析,提出了对策,构建了我国中级职业经理人的内部选拔体系。第7章:对我国中级职业经理人的外部招聘分析。本章首先提出我国中级职业经理人外部招聘的步骤;其次,对几个重要步骤做以重点阐述;再次,总结分析形成了我国中级职业经理人外部招聘的机制;最后,对我国中级职业经理人外部招聘机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第8章:我国中级职业经理人的选聘机制分析。在归纳总结了第4、5、6、7章的基础上,系统的提出了我国中级职业经理人选聘机制,并对此选聘机制进行阐释。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发展和创新:1.系统梳理了中级职业经理人选聘的相关理论。2.对我国中级职业经理人的胜任素质进行了实证分析。3.从胜任素质模型角度构建了我国中级职业经理人的选聘体系。4.拓宽了职业经理人的研究范围和加深了选聘方面研究深度。5.构建的中级职业经理人的选聘体系对实践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毛惠媛[9](2009)在《转型时期的企业家管理机制创新研究》文中提出众所周知,国有企业经过近30年的改革已经取得巨大的成果,目前国企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开始着手探索和解决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其中企业家问题就是国企改革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1]国有企业改革成功与否关键是国有企业是否拥有大量的合格企业家,以实现企业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随着渐进式改革与国有企业转轨转型,企业和企业家的功能角色和评价机制的不断变化,导致理论和方法的不确定性;伴随产权制度改革,企业家培养、选拔、考评、激励的机制体制必然与时俱进,因此,要完成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造就、建设和管理好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企业家队伍,需要创新企业家管理机制。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关于企业家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集成创新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和经验教训,对企业家概念进行了科学界定,确定了企业家在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和社会地位。在国内外关于企业家能力和素质相关文献研究并与4家企业的12位高层管理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家能力资本的构成因素。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对收集到的各项素质、能力进行整理,经过编码分析,初步得出企业家能力资本的理论框架。理论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能力资本的内容包括4个要素及32项条目。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理论框架的结果加入了个体特征变量后形成企业家能力资本调查问卷,以某省范围内的企业家为样本,分别对268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这4个要素及32项条目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某企业拟候选的10个企业家结合该量表进行选拔评价,通过因子萃取,找出在多因子分析中影响企业家能力资本发挥的主因子,为了使选拔招募来的企业家与实际岗位的需要相匹配,笔者从培养理念、培养途径和培养机制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通过对国内外同类关于企业家绩效评价理论研究文献的归纳总结,进行理论集成创新,构建了动态的企业家绩效评价体系,根据笔者自编的企业家绩效评价的初始问卷(共包括24项条目),对发放回收的229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保留了20项条目并对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这20项条目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通过分析以往绩效评价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方法应用创新,运用先进的统计学习方法-支持向量机(SVM),以某省市国资委控股的14家企业的企业家作为样本对企业家进行绩效评价的应用过程,对企业家进行绩效评价是实施激励机制的基础和依据,评价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为获得一个更高的业绩水平而实行的手段,而激励则是为了更好地改进业绩尽力使业绩最大化,笔者从薪酬、控制权、声誉、市场竞争几个方面对企业家激励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对企业家培养选拔机制、绩效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的研究最终促进企业家的职业化、市场化发展,建设企业家队伍。针对企业家发展现状和国企“政治化”属性阻滞企业家职业化发展的分析,提出了企业家职业化的机制需求与机制优化及“党管企业家”与企业家市场化的实现形式。为反映企业家职业化的现实状况,在集成创新基础上构建了企业家职业化进程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企业家市场化与职业化对应关系来测量企业家市场化进程,对企业家职业化阶段做出定性的判断。最后,指出本研究的创新性工作及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宗杰[10](2007)在《完善我国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与措施。
二、加速推进我市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化市场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速推进我市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化市场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 ——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路径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2.1 主要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3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1.3.1 可能的创新点 |
1.3.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2 文献综述 |
2.1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分析 |
2.1.1 文献结构特征 |
2.1.2 研究热点 |
2.1.3 文献主题变迁 |
2.1.4 文献讨论 |
2.2 基于学术脉络的文献分析 |
2.2.1 产业组织 |
2.2.2 体育产业组织 |
2.2.3 冰雪产业组织 |
2.3 文献评述 |
2.3.1 关注中国冰球联赛组织,打破生产要素限制,解决冰雪产业组织发展困境 |
2.3.2 关注新技术和智慧体育,打造新的组织模式,扩大冰雪产业组织发展规模 |
2.3.3 关注产业组织政策研究,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引导冰雪产业组织发展方向 |
2.3.4 关注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加强学术协同创新,丰富冰雪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
3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3.1 核心概念 |
3.1.1 产业组织 |
3.1.2 体育产业组织 |
3.1.3 冰雪产业组织 |
3.2 理论基础 |
3.2.1 交易费用理论 |
3.2.2 产业组织理论 |
3.2.3 演化理论 |
3.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4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机理 |
4.1 冰雪运动、冬奥会及其特点 |
4.2 冰雪产业及其组织 |
4.2.1 国外冰雪产业及其组织 |
4.2.2 中国冰雪产业及其组织 |
4.2.3 冰雪产业职业化发展 |
4.3 冰雪产业组织形成的驱动因素:组成要素 |
4.3.1 冰雪竞赛表演 |
4.3.2 冰雪传媒、营销和广告 |
4.3.3 冰雪培训 |
4.3.4 冰雪装备制造 |
4.3.5 冰雪旅游 |
4.3.6 冰雪咨询 |
4.3.7 冰雪金融 |
4.3.8 冰雪消费者 |
4.4 冰雪产业组织形成的控制作用:市场结构 |
4.4.1 完全竞争市场 |
4.4.2 垄断竞争市场 |
4.4.3 寡头垄断市场 |
4.4.4 完全垄断市场 |
4.5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的中介作用:主导利益集团和非主导利益集团 |
4.5.1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历史 |
4.5.2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
4.5.3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利益相关者 |
4.5.4 主导利益集团推动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主要推动力 |
4.5.5 非主导利益集团促进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次要推动力 |
4.5.6 主导利益集团与非主导利益集团利益诉求相容,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的关键 |
4.6 基于交易费用的中国冰雪产业组织评估模型 |
4.7 中国冰雪产业组织形成机理模型 |
4.8 本章小结 |
5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影响因素——基于中介作用实证分析 |
5.1 研究模型:基于PEST分析框架 |
5.1.1 政治法律环境 |
5.1.2 经济环境 |
5.1.3 社会环境 |
5.1.4 科技环境 |
5.2 研究方法:SEM结构方程模型 |
5.2.1 测量模型 |
5.2.2 结构模型 |
5.3 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
5.4 模型的构建计算 |
5.5 结果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影响因素——基于控制作用实证分析 |
6.1 研究模型:传统SCP研究模型 |
6.1.1 冰球市场结构 |
6.1.2 冰球市场行为 |
6.1.3 冰球市场绩效 |
6.2 SCP扩展模型: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新研究 |
6.2.1 新冠肺炎疫情对冰雪产业的影响 |
6.2.2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的创新应对 |
6.3 变量的确定 |
6.3.1 影响因素初步设计 |
6.3.2 咨询专家及业内人士的选择 |
6.3.3 咨询专家及业内人士的积极系数 |
6.3.4 影响因素遴选与确认 |
6.4 研究方法:Logistic回归分析法 |
6.5 数据来源及描述统计 |
6.5.1 数据来源 |
6.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6 结果与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的路径趋势 |
7.1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
7.1.1 主导利益集团:体制机制改革不彻底 |
7.1.2 非主导利益集团:冰球消费规模不足 |
7.1.3 市场结构:垄断造成冰球市场竞争不充分 |
7.2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路径 |
7.3 冰球联赛组织发展模式 |
7.4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新趋势 |
7.4.1 疫情全球化与冰雪产业相关研究回顾 |
7.4.2 疫情全球化对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的影响:机遇与挑战 |
7.4.3 中国冰雪产业发展新趋势:生态平台化创新 |
7.4.4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趋势:组织形态的生态平台化创新 |
7.5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路径趋势预判 |
7.5.1 产生期(2020 年前):政府主导模式,形成冰球联赛 |
7.5.2 规模发展期(2021-2025年):政府市场混合模式,形成规模化冰球联盟 |
7.5.3 创新发展期(2026-2035 年):市场主导模式,形成创新化冰球联盟 |
7.6 本章小结 |
8 主要结论、政策含义和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1.1 主导利益集团与非主导利益集团共同作用形成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 |
8.1.2 主导利益集团和非主导利益集团是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的中介作用 |
8.1.3 市场结构是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的控制作用 |
8.1.4 利益相关者博弈决定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未来发展 |
8.2 中国冰雪产业及其组织发展的政策含义和建议 |
8.2.1 政策含义 |
8.2.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咨询专家及业内人士名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混改背景下Z公司市场化经营机制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标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2 案例正文 |
2.1 Z公司概况 |
2.1.1 Z公司基本情况 |
2.1.2 Z公司组织结构概况 |
2.1.3 Z公司市场化经营机制现状 |
2.2 Z公司行业背景 |
2.3 典型案例描述 |
2.3.1 急“惊风”碰着个慢“郎中” |
2.3.2 不喂“马儿”草光让“马儿”跑 |
2.3.3 来自徐经理的用人难用人贵 |
3 案例分析 |
3.1 理论基础 |
3.1.1 概念界定 |
3.1.2 委托代理理论 |
3.1.3 公司治理理论 |
3.1.4 协同理论 |
3.1.5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1.6 绩效考核理论 |
3.2 案例问题分析 |
3.2.1 公司授权机制僵硬 |
3.2.2 员工考核及奖惩机制不完善 |
3.2.3 公司选人用人机制不足 |
3.2.4 风控及监督机制缺失 |
3.3 问题成因分析 |
3.3.1 授权边界及控制权框架设置不清晰 |
3.3.2 混改框架及奖惩机制尚未调整 |
3.3.3 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
3.3.4 缺乏风控及监督意识 |
4 对策与建议 |
4.1 推进灵活授权确保企业保高效行权 |
4.1.1 增进公司与子公司间关联交易授权 |
4.1.2 加强管控能力建设确保授权到位 |
4.1.3 完善监督体系严防授权经营风险 |
4.1.4 对子公司加大授权增进运营灵活度 |
4.2 推行经理层契约化和职业化的两种选聘管理模式 |
4.2.1 打造灵活的选聘机制 |
4.2.2 采用定量考核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模式 |
4.2.3 明确退出机制 |
4.3 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
4.3.1 打通全员绩效考核 |
4.3.2 建立不同类别的绩效考核办法 |
4.3.3 完善员工绩效管理流程 |
4.3.4 优化员工绩效方案 |
4.3.5 建立绩效考核反馈机制 |
4.4 以市场化为导向整合公司资源 |
4.4.1 以市场化为导向推动业务蝶变 |
4.4.2 以市场化选人用人增强企业活力 |
4.4.3 以市场化激励约束实现员工契约化管理 |
4.5 推进监督和风险控制机制保障公司合理运营 |
4.5.1 建立督促整改机制 |
4.5.2 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体系 |
4.5.3 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
4.5.4 建设与国有资产监管相适应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 |
5 研究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与建议 |
5.2.1 对国有企业混改的启示 |
5.2.2 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混改”国企经理人职业化与企业发展潜力的关系研究 ——基于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主要内容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综述 |
二、国外职业化相关研究 |
三、国内职业化的内涵及其相关研究 |
四、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相关研究 |
五、企业发展潜力的内涵及其相关研究 |
第三章 “混改”国企经理人职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
一、职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
二、影响经理人职业化成长的因素分析 |
第四章 “混改”国企经理人职业化与企业发展潜力的关系分析 |
一、“混改”国企的发展现状分析 |
二、影响国企发展潜力的因素分析 |
三、经理人职业化与企业发展潜力的关系 |
第五章 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中介作用 |
一、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
二、组织核心竞争力对经理人职业化与企业发展潜力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 |
第六章 假设提出与研究设计 |
一、提出假设与构建研究模型 |
二、调查问卷设计 |
第七章 实证分析 |
一、样本统计 |
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三、信度和效度分析 |
四、回归分析和验证假设 |
研究结果与研究展望 |
一、研究结果 |
二、对策建议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4)“混改”国企中层经理职业化发展机制研究 ——基于安徽省“混改”国企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主要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三章 国有企业中层经理职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模型与应用分析 |
一、国有企业中层经理职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的引入 |
二、国有企业中层经理职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
三、以安徽国企为例的中层经理职业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 |
第四章 国有企业中层经理职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职业化基础存在的问题 |
二、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
三、市场化存在的问题 |
四、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
五、企业内外部环境存在的其他问题 |
第五章 国有企业中层经理职业化发展问题的解决机制及具体构建 |
一、国企中层经理职业化发展问题的解决机制 |
二、国企中层经理职业化发展机制的具体构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5)越南排球职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排球职业化问题的研究背景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排球职业化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排球职业化发展相关的概念 |
二、越南排球职业化的国内研究 |
三、排球职业化国外的研究 |
小结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
一、本论文创新之处 |
二、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越南排球职业化发展的现状 |
第一节 越南排球俱乐部的发展 |
一、排球俱乐部的起步 |
二、排球职业化俱乐部的推广 |
三、排球职业化俱乐部的发展 |
第二节 越南排球职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 |
一、排球外部环境 |
二、排球职业化俱乐部支出状况 |
第三节 越南排球职业化发展的内部环境 |
一、排球职业化俱乐部对外宣传的现状及问题 |
二、越南排球运动发展的文化价值 |
第四节 越南沙滩排球发展的现状 |
一、沙滩排球内部环境 |
二、沙滩排球发展的外部环境 |
三、沙滩排球运动的文化特点 |
小结 |
第三章 越南排球职业化发展的市场运作 |
第一节 越南职业化排球俱乐部 |
一、排球职业化俱乐部和政府的关系 |
二、排球职化俱乐部和排球协会的关系 |
三、排球职业化俱乐部市场运作的条件 |
四、排球职业化俱乐部的综合问题及其原因 |
第二节 越南排球职业化发展的赛事运作 |
一、越南排球职业化发展的赛事 |
二、越南排球职业化历届联赛杯名的现状 |
三、排球职业化赛事服务的定价特性 |
第三节 越南沙滩排球职业化发展运作 |
一、沙滩排球职业化市场的运作 |
二、沙滩排球职业发展的旅游开发 |
小结 |
第四章 越南排球职业化的人才培养 |
第一节 越南排球职业化俱乐部发展过程 |
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过程 |
二、职业化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 |
第二节 越南沙滩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 |
一、沙滩排球运动员培养 |
二、沙滩排球教练员培养 |
小结 |
第五章 阻碍越南排球职业化发展的因素 |
第一节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
一、越南排球协会 |
二、排球职业市场发展的制度环境 |
第二节 赛事规模不大 |
一、越南排球职业化赛事整体规模 |
二、沙滩排球职业赛事服务产品的状况 |
第三节 供求结构性失衡 |
一、越南排职业化发展供给结构机制 |
二、越南沙滩排球职业化市场的供给主体 |
第四节 管理服务不到位 |
一、越南排球的管理和排球协会 |
二、排球职业化俱乐部运动员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
第五节 劳务市场发展不成熟 |
一、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的现状 |
二、排球职业俱乐部之间合作与协会关系的现状问题 |
第六节 价格调节局部失灵 |
一、排球得到冠名权的收入 |
二、其它收入 |
第七节 投融资渠道单一 |
一、越南排球职业化俱乐部与新闻媒体间的沟通 |
二、越南排球职业化俱乐部的宣传包装 |
小结 |
第六章 越南排球职业化发展的个案分析 |
第一节 越南体工军队男排 |
一、运动员基本情况 |
二、教练员基本的情况 |
第二节 越南河内邮局女排 |
一、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
二、教练员的基本情况 |
第三节 体工军队男排和河内邮局女排俱乐部出让冠名权比较 |
一、越南排球职业化俱乐部冠名权现状 |
二、排球职业化俱乐部经营情况 |
三、联赛冠名费情况 |
小结 |
第七章 越南排球职业化发展战略与对策 |
第一节 越南排球职业化发展的战略 |
一、越南排球职业化发展SWOT定量分析 |
二、越南沙滩排球职业化发展的SWOT定量分析 |
三、越南沙滩排球职业化市场化发展的策略 |
第二节 越南排球职业化发展对策 |
一、加强扶持排球俱乐部的力度 |
二、越南排球协会的运作 |
三、排球职业化俱乐部的作用 |
四、加强排球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培养 |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附件(一) 专家调查表 |
附件(二) 教练员调査表 |
附件(三) 运动调查表 |
附件(四) 冠名赞助的调査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组织、政党和政党的组织结构 |
(二) 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 |
二、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和变迁 |
(二) 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角色 |
(三) 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稳定 |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三) 拟创新之处 |
五、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
一、关于组织建设的一般理论 |
(一) 国外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 |
(二) 国内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
(二)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
(三) 毛泽东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
(四) 邓小平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
(五)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 |
(六)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贡献 |
第二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考察 |
一、和平解放前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
(二)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党员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踢开党委闹革命”,党的基层组织普遍瘫痪 |
(二) 军队接管地方工作,加强社会稳定 |
(三) 清理阶级队伍、精简机构及整党建党 |
(四) 全面整顿中党的基层组织状况 |
四、历史转折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徘徊中整顿党的基层组织 |
(二) 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民族团结 |
(三) 整顿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员发展的领导 |
五、改革开放以来至西部大开发之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
(二)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
(三) 强化“双语”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 |
六、新世纪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实践和目标 |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 |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 |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 |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新疆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 发挥推进农牧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领路作用 |
(二) 维护农牧区和谐稳定、抵御分裂渗透的战斗堡垒 |
(三) 密切党同农牧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
(四) 农牧民共同富裕奔小康的主心骨 |
(五) 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乡风的组织者 |
二、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
(一) 严峻复杂的稳定形势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二)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有弱化趋势 |
(三)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不足 |
(四) 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亟待提高 |
三、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措施 |
(一) 巩固民族团结,确保边疆和谐稳定 |
(二) 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 |
(三) 促进村级经济发展 |
(四)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 |
(五) 提高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 |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
(一) 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
(三) 推进城市基层民主进程的必要条件 |
(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选择 |
二、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一) 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使社区党组织建设复杂化 |
(二) 城市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未能形成合力 |
(三) 城市社区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难度较大 |
(四) 城市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力量薄弱 |
(五) 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和活动场所缺乏 |
(六) 思想认识的滞后影响着社区党建的发展 |
三、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党建的对策思考 |
(一) 明确社区党组织加强各民族团结、维护社区稳定的政治责任 |
(二) 调整社区党建职能定位 |
(三) 形成共建合力,建立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的协调机制 |
(四) 激发党员活力,健全党员分类管理机制 |
(五) 坚持服务群众,创新社区党建内容和形式 |
(六) 加强自身建设,巩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
第六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一) 面对边疆地区复杂环境特殊要求 |
(二)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文化的需要 |
(三) 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 |
二、当前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
(二) 领导体制有待完善 |
(三) 党的执行能力有待提高 |
(四) 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 |
(五)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加强 |
三、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思考 |
(一) 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 |
(二)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三) 提高执行能力和治校水平 |
(四)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
(五)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第七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新疆地区企业党建的地位和作用 |
(一) 推动企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
(二) 巩固党的政权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
(三) 加强民族团结,筑牢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基础的迫切需要 |
二、新疆地区企业党建面临的严峻挑战 |
(一) 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导致党组织边缘化 |
(二) 对企业党建的认识仍然滞后 |
三、加强企业党的建设的对策思考 |
(一) 科学定位企业党组织的作用 |
(二) 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
(三) 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
(四) 加强企业党员队伍建设 |
(五)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结束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7)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选任机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选任机制的实践 |
(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选任机制 |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选任机制的探索 |
1、初步探索阶段 |
2、制度创新阶段 |
3、纵深推进阶段 |
二、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选任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一) 选任主体不够到位, 企业的内在作用发挥不够 |
(二) 选任方式不够灵活, 选任的实效不够明显 |
(三) 选任标准不够科学, 选任的目标不够明确 |
(四) 选任程序不够民主, 职工对人选的支持率不够理想 |
三、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选任机制的思路 |
(一) 突出党和政府应起的作用, 重构符合“党管干部原则”的选任新机制 |
1、党要管宏观, 保证党在选任原则上的主导方向 |
2、党要管监督, 发挥党在选任程序上的监督作用 |
3、党要管服务, 体现党在选任过程中的服务功能 |
(二) 明确经理人职业身份, 建构符合职业化的选任新机制 |
1、增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职业意识, 逐步淡化行政职级观念 |
2、调整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任标准, 注重职业化特点 |
3、科学评估竞聘者的工作业绩, 把经营绩效与选任挂钩 |
(三) 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建构符合市场化的选任新机制 |
1、选任方式市场化 |
2、退出机制市场化 |
3、市场中介规范化 |
(四) 拓宽选人用人视野, 建构符合国际化的选任新机制 |
1、注重从国际经理人市场招聘人才 |
2、注重从国内经理人市场招聘人才 |
3、注重挖掘和培养内部人才 |
(8)我国中级职业经理人的选聘研究 ——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1.4 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职业经理人选聘的理论基础 |
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 企业契约理论 |
2.3 委托代理理论 |
2.4 企业家理论 |
2.5 人岗(或能岗)匹配理论 |
第3章 我国中级职业经理人的胜任力模型实证研究 |
3.1 胜任力研究综述 |
3.2 中级职业经理人胜任素质特征的构建 |
3.3 我国中级职业经理人胜任素质的验证 |
第4章 影响因素分析 |
4.1 政治法律环境 |
4.2 制度环境 |
4.3 文化环境 |
4.4 企业战略 |
4.5 企业文化 |
4.6 小结 |
第5章 我国中级职业经理人市场构建分析 |
5.1 我国中级职业经理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
5.2 我国中级职业经理人市场环境分析 |
5.3 我国中级职业经理人市场供需分析 |
5.4 我国中级职业经理人市场机制分析 |
5.5 构建中级职业经理人市场对策分析 |
第6章 选聘方法 |
6.1 选聘方法的发展历程 |
6.2 面试 |
6.3 评价中心 |
第7章 选聘程序及实施 |
7.1 内部选拔分析 |
7.2 外部招聘分析 |
7.3 选聘主体分析 |
7.4 选聘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第8章 总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意义及局限 |
附录 |
附录一 CMPM胜任力特征访谈提纲 |
附录二 中国中级职业经理人胜任特征调查问卷 |
附录三 中国中级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测评问卷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附录八 |
参考文献 |
参与课题 |
发表论文 |
致谢 |
(9)转型时期的企业家管理机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与研究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家理论 |
2.1.1 J.B.Say的企业家理论 |
2.1.2 Alfred Marshall的企业家理论 |
2.1.3 Joseph A.Schumpeter的企业家理论 |
2.1.4 Israel M.Kirzner的企业家理论 |
2.1.5 Frank H.Knight的企业家理论 |
2.1.6 Edith Penrose的企业家理论 |
2.1.7 H.Leibenstein的企业家理论 |
2.1.8 M.C.Caisson的企业家理论 |
2.1.9 张维迎等人的企业家理论 |
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1 Jacob Mincer的人力资本理论 |
2.2.2 Theodore w.Schultz的人力资本理论 |
2.2.3 G.S.Becker的人力资本理论 |
2.2.4 Denison的人力资本理论 |
2.2.5 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发展 |
2.2.6 人力资本理论与企业家 |
2.3 管理激励理论 |
2.3.1 内容型激励理论 |
2.3.2 过程型激励理论 |
2.3.3 强化激励理论 |
2.3.4 综合激励模式理论 |
2.3.5 管理激励理论与企业家 |
2.4 本章小结 |
2.4.1 以往研究的主要结论 |
2.4.2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3章 企业家涵义及企业家角色定位 |
3.1 中国的国有企业及其改革 |
3.1.1 国有企业的定义与分类 |
3.1.2 国有企业的制度特征 |
3.1.3 国有企业改革的变迁与思考 |
3.2 企业家的涵义和本文企业家的界定 |
3.2.1 企业家概念的历史考察 |
3.2.2 中西方企业家概念的差异 |
3.2.3 本文企业家涵义的界定 |
3.3 企业家的角色定位 |
3.3.1 企业家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 |
3.3.2 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定位 |
3.3.3 企业家在企业中的掌门人角色定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企业家培养选拔机制创新 |
4.1 企业家选拔评价要素探索 |
4.1.1 国外相关研究 |
4.1.2 国内相关研究 |
4.1.3 半结构化访谈 |
4.1.4 问卷条目及量表的形成 |
4.2 企业家选拔评价要素构成体系的因子分析 |
4.2.1 企业家选拔评价要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4.2.2 企业家选拔评价要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4.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4.3.1 信度分析 |
4.3.2 效度分析 |
4.4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企业家选拔评价 |
4.4.1 常用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4.4.2 因子分析法的数学模型构建 |
4.4.3 因子分析过程 |
4.4.4 评价结果分析 |
4.5 创新企业家培养机制 |
4.5.1 创新培养理念 |
4.5.2 企业家培养的途径 |
4.5.3 企业家培养机制的实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企业家绩效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创新 |
5.1 企业家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 |
5.1.1 企业家绩效与绩效评价 |
5.1.2 企业家绩效评价与企业绩效评价 |
5.2 企业家绩效评价的内容构成探索及分析 |
5.2.1 企业家绩效评价内容构成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5.2.2 企业家绩效评价内容构成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5.3 信度和效度分析 |
5.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企业家绩效评价 |
5.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5.4.2 支持向量机特性及原理 |
5.4.3 企业家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处理 |
5.4.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企业家绩效评价的应用 |
5.5 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现状分析 |
5.5.1 薪酬激励约束机制现状分析 |
5.5.2 控制权激励约束机制现状分析 |
5.5.3 声誉激励约束机制现状分析 |
5.5.4 市场竞争激励约束机制现状分析 |
5.6 创新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 |
5.6.1 增强对企业家获得剩余索取权的合理性认识 |
5.6.2 完善既有的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 |
5.6.3 创新企业家的激励约束机制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企业家职业化与市场机制创新 |
6.1 企业家的发展现状 |
6.1.1 文化结构 |
6.1.2 年龄结构 |
6.1.3 能力素质 |
6.1.4 收入状况 |
6.2 国企"政治化"属性阻滞企业家职业化发展 |
6.2.1 企业家选拔、任用标准的"政治化" |
6.2.2 企业家管理和考核中的"政治化" |
6.2.3 企业家非正常化的"政治偏好" |
6.3 企业家职业化的机制需求与优化 |
6.3.1 企业家职业化的机制需求 |
6.3.2 企业家职业化的机制优化 |
6.4 市场化是企业家职业化的前提 |
6.4.1 企业家走向职业化、市场化道路的历程 |
6.4.2 市场化促使企业家实现了由职务向职业化的转变 |
6.5 "党管企业家"与企业家市场化的实现形式 |
6.5.1 构建"党和政府服务市场、市场调节配置企业家"的宏观管理体系 |
6.5.2 建立和完善企业家的三个机制 |
6.5.3 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的企业家市场体系 |
6.5.4 建设企业家"进"与"出"的畅通渠道 |
6.6 企业家职业化进程的测度 |
6.6.1 企业家职业化的含义 |
6.6.2 企业家职业化进程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6.6.3 企业家职业化进程的阶段划分与评价指标的构建 |
6.6.4 企业家职业化进程的测度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科研及获奖情况 |
作者简历 |
附件1:企业家能力资本选拔评价要素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
附件2:企业家能力资本调查问卷 |
附件3:要素对应变量 |
附件4:企业家绩效评价调查问卷 |
附表 |
附表1 专家打分获取的组织知识原始数据 |
附表2 专家打分获取的环境知识原始数据 |
附表3 专家打分获取的智力原始数据 |
附表4 专家打分获取的个性特征原始数据 |
附表5 专家打分获取的政治素质原始数据 |
附表6 专家打分获取的精神素质原始数据 |
附表7 专家打分获取的专业知识原始数据 |
附表8 专家打分获取的健康原始数据 |
附表9 提取后企业家能力资本构成要素评价指标体系原始数据 |
附表10 K-S检验 |
附表11 相关系数矩阵 |
附表12 总的解释变量 |
(10)完善我国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述评 |
1.2.2 国内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总体思路 2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基础 |
2.1.1 公司治理结构的提出和发展 |
2.1.2 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和本质 |
2.1.3 公司治理结构的一般构架与功能 |
2.1.4 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框架 |
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 |
2.2.1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
2.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 |
2.2.3 国际组织的银行公司治理原则与标准 |
2.3 两种典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模式 |
2.3.1 英美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
2.3.2 德日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
2.3.3 英美模式与德日模式比较 |
2.3.4 两种模式的演变趋势 |
2.3.5 经验借鉴 |
2.4 本章小结 3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沿革与现状 |
3.1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沿革 |
3.1.1 国有银行的演变 |
3.1.2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沿革 |
3.1.3 治理结构公司化标志性事件 |
3.2 治理结构公司化取得的成绩 |
3.3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产权主体的“人格化”虚置,多头监督管理导致监督力度不足 |
3.3.2 委托—代理机制形同虚设,纵向管理链条多,效率低下 |
3.3.3 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激励约束机制扭曲 |
3.3.4 公司治理的组织框架不健全 |
3.3.5 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银行经营透明度不高 |
3.3.6 多元化的经营目标难以衡量经营者绩效 |
3.3.7 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
3.3.8 宏观经济环境与法制环境不协调 |
3.3.9 市场机制未能渗透并有效发挥效能 |
3.3.10 社会信用建设落后 |
3.4 中国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
3.4.1 中国银行概述 |
3.4.2 中国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
3.4.3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4 构建完善的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总体框架 |
4.1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基本含义 |
4.1.1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总体目标 |
4.1.2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原则 |
4.1.3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标准 |
4.1.4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战略选择 |
4.2.1 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运作环境分析 |
4.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的互动关系分析 |
4.2.3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阶段 |
4.3 构建完善的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总体框架 |
4.3.1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选择前提性认识 |
4.3.2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选择 |
4.3.3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总体架构 |
4.4 本章小结 5 完善国有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对策与建议 |
5.1 进一步完善多元化产权结构 |
5.1.1 推进股份制改造 |
5.1.2 明确出资人法律定位 |
5.1.3 完善境外战略投资者引入机制 |
5.1.4 谨慎引进民间资本 |
5.1.5 加大引入机构投资者的力度 |
5.2 强化国有银行的核心管理,整合管理架构 |
5.2.1 完善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的制衡机制 |
5.2.2 完善董事会制度 |
5.2.3 完善监事制度,加强监事会职能 |
5.2.4 完善高效管理层组建机制 |
5.3 完善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
5.3.1 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
5.3.2 建立多元化激励方式 |
5.3.3 强化约束机制 |
5.4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5.4.1 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 |
5.4.2 规范信息披露的方式 |
5.4.3 创新信息披露的手段 |
5.4.4 确保信息披露的质量 |
5.5 完善内部审计体制 |
5.6 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
5.6.1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
5.6.2 构建风险控制体系 |
5.7 确立战略目标和企业文化 |
5.8 本章小结 6 完善国有银行外部治理结构的对策与建议 |
6.1 深刻认识完善外部治理结构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
6.2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 |
6.2.1 合理定位政府的角色 |
6.2.2 强化监管当局执行外部监督的作用 |
6.3 完善外部法律环境 |
6.3.1 健全保证银行稳健运营的相关法律 |
6.3.2 强化法律对银行治理的外部监管职能 |
6.4 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制 |
6.4.1 大力发展企业信用 |
6.4.2 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
6.4.3 加强政府信用 |
6.5 完善外部治理的市场竞争机制 |
6.5.1 强化产品市场对完善国有银行外部治理的作用 |
6.5.2 完善市场监督对银行经理人员的约束机制 |
6.5.3 强化资本市场对完善国有银行外部治理的作用 |
6.5.4 强化控制权市场对完善国有银行外部治理的作用 |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
四、加速推进我市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化市场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 ——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路径趋势[D]. 李秦宇.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2]混改背景下Z公司市场化经营机制案例研究[D]. 高阳.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3]“混改”国企经理人职业化与企业发展潜力的关系研究 ——基于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中介作用[D]. 丁心斐. 安徽大学, 2020(07)
- [4]“混改”国企中层经理职业化发展机制研究 ——基于安徽省“混改”国企的调查分析[D]. 陈凤琦. 安徽大学, 2017(08)
- [5]越南排球职业化发展研究[D]. 武明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4)
- [6]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 郭沅鑫. 武汉大学, 2012(05)
- [7]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选任机制探析[J]. 郑健艇.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0(11)
- [8]我国中级职业经理人的选聘研究 ——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角度[D]. 李元勋. 厦门大学, 2009(12)
- [9]转型时期的企业家管理机制创新研究[D]. 毛惠媛. 东北大学, 2009(06)
- [10]完善我国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D]. 宗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