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芩汤总黄酮的影响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芩汤总黄酮的影响

一、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芩水煎液总黄酮成分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何瑞婷,董雪静,王颖,傅鹏[1](2020)在《民族清热药的炮制药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民族药炮制是一门传统制药技术,是根据药民族医药理论,依照临床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将民族药制备成饮片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是安全用药的保障和提高药效的必要手段。本文通过文献搜集整理,研究炮制对民族药药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的影响,分析清热药中黄芩、黄连、黄柏炮制后的变化,探讨民族药炮制对民族药的整体影响,为民族药的合理应用与现代化提供科学参考。

胡小松[2](2020)在《五灵脂中菌群种类及其生物转化作用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五灵脂为鼯鼠科动物复齿鼯鼠的干燥粪便,功效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五灵脂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及妇科疾病,且疗效显着,但其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效成分不明确、临床依从性不高等问题限制了该药材的开发和应用。本研究从安全性问题及有效成分不明确问题出发,首先旨在通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研究五灵脂中微生物总体数量及条件致病菌污染情况,以期对五灵脂中的微生物是否影响药材临床用药安全问题做出解释;其次通过高通量测序法分析五灵脂中天然微生物的结构组成,对其可培养细菌及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通过建立双向发酵体系对所得细菌及真菌的功能进行研究,为菌群是否是五灵脂有效成分之一提供部分依据。综合以上两方面内容,进而为挖掘五灵脂中天然益生菌,开发五灵脂新剂型,提高患者临床依从性奠定基础。方法:本文第一章经市场调查,收集21份五灵脂样品,根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第四部微生物限度检查项下相关方法对五灵脂中需氧菌总数、霉菌及酵母菌总数的计数方法,大肠埃希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检查方法进行适应性考察,并以合适的方法对21批五灵脂药材及其水煎液中微生物进行限度检查;本文第二章以道地产区陕西省商洛市某复齿鼯鼠仿野生养殖地无菌采集的10份样品为代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微生物的16S rDNAV3-V4区进行测序,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对五灵脂药材中菌群种类及丰度进行初步表征,并通过COG和KEGG数据库预测菌群的潜在功能。同时通过平板划线对五灵脂中可培养微生物进行培养、分离及菌种保存,扩增细菌单菌株的16S序列、真菌的ITS1序列及β-tubulin序列,将所得序列经Blast在线比对,并使用软件MEGA 5.0分析同源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菌种;本文第三章通过建立五灵脂菌群-蒲黄双向发酵体系、五灵脂菌群-人参总皂苷转化体系,检测发酵前后蒲黄中黄酮类物质及人参总皂苷中的化学成分变化,探索五灵脂来源菌群的部分功能。结果:1.市购21批五灵脂需氧菌总数范围为10~106 cfu/g,霉菌及酵母菌总数范围为10~104cfu/g;11份未醋制五灵脂样品中大肠埃希菌、沙门菌检查结果均阳性,10份醋制五灵脂中大肠埃希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沙门菌检查结果均阳性;21份药材水煎液均未检出大肠埃希菌及沙门菌。炮制方法及用药方式对五灵脂中微生物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醋制及水煮可显着降低五灵脂药材中需氧菌、霉菌及酵母菌总数,醋制可消除五灵脂中大肠埃希菌污染影响、对沙门菌无影响,水煮可灭活五灵脂中沙门菌。2.本课题通过16S高通量测序共获得285218条长度分布在400~450 bp的高质量序列,经分析发现10份样本中微生物分布于不同的8个门、28个科、75个属共120种细菌。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87.68%± 2.68%)、拟杆菌门(7.62%±3.74%)为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发现大量产短链脂肪酸相关菌;通过对五灵脂中微生物培养,共分离出22株细菌单菌落,包括乳杆菌属1株、芽孢杆菌属13株、肠球菌属4株、埃希氏菌属4株;分离出36株真菌,经鉴定为5个属7个种,包括曲霉菌属、刺盘孢属、镰刀菌属、假壳梭孢属、黑孢霉属。3.五灵脂菌群-蒲黄共发酵体系发酵前后蒲黄中黄酮类成分指纹图谱相似度超过99%,说明本课题从五灵脂中分离的细菌及真菌对蒲黄中黄酮类成分影响极小;在五灵脂菌群-人参总皂苷转化体系中,检测结果表明烟曲霉可将人参总皂苷中含量最高的人参皂苷Re转化为人参皂苷Rg1,发酵5天平均转化率达35%。结论:1.本课题发现五灵脂中存在大量有氧条件下可培养的微生物,市售的五灵脂干燥药材中存在大肠埃希菌及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污染,临床口服用药时常以醋制品和水煎剂的方式入药,可消除大肠埃希菌、沙门菌污染带来的健康隐患。2.高通量测序结果发现五灵脂携带的天然菌群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为主,存在大量产短链脂肪酸相关菌,该类细菌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另外功能预测结果表明菌群与能量代谢高度相关,以糖代谢为主,如糖酵解、糖异生等;同时,经平板划线法从五灵脂中分离的可培养微生物包括22株细菌及35株真菌,细菌分布于乳杆菌属、芽孢杆菌属、肠球菌属及埃希氏菌属,真菌经鉴定为曲霉菌属、刺盘孢属、镰刀菌属、假壳梭孢属、黑孢霉属。3.五灵脂菌群-蒲黄双向发酵体系中黄酮类成分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从五灵脂中分离的可培养微生物对蒲黄中黄酮类物质转化无影响;五灵脂菌群-人参总皂苷双向发酵体系结果表明烟曲霉可将人参皂苷Re较高效率地转化为活性更强的人参皂苷Rg1,可作为人参皂苷类成分生物转化的菌种。

柴冲冲[3](2020)在《基于颜色-滋味-成分-代谢的黄芩酒炙前后药性变化的科学内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清热药。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黄芩片和酒黄芩两种炮制品。黄芩生用苦寒,清热泻火解毒力强,酒炙缓和其苦寒之性,引药上行,用于上焦肺热及四肢肌表之湿热。酒炙可致黄芩药性发生一定的变化,明确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是保证临床疗效的前提,而阐明炮制致中药药性变化的科学内涵是中医用药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根本所在,也是促进中药饮片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查阅历版药典及各省市炮制规范发现黄芩片、酒黄芩的炮制工艺多为经验性描述,缺乏具体参数,同时对两种饮片的外观性状描述有所不同。黄芩主要药效成分是黄芩苷等黄酮类成分,黄芩酒炙过程可能对黄芩物质基础产生一定的影响。中药所含有效成分是其药效的物质基础,是影响体内代谢的重要因素,物质基础的变化也会引起生、制黄芩饮片在体内代谢的差异,最终导致药性和药效的变化。本文采用现代分析仪器与多元统计方法相结合,针对酒炙致黄芩药性改变的科学内涵展开研究,以期为黄芩生、制饮片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研究目的优选黄芩切制、酒炙工艺参数,探讨炮制过程对黄芩饮片质量的影响。明确酒炙对黄芩饮片的颜色、滋味、物质基础、体内代谢的影响,分析各指标与药性的相关性,阐释酒炙致黄芩药性变化的科学内涵,为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以外观性状、成分含量、醇溶性浸出物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结合综合评分法优选黄芩切制工艺;以黄酒量、闷润时间、炒炙温度、炒炙时间四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设计,采用综合评分法优选黄芩酒炙工艺。2.采用色差仪、电子舌技术量化检测黄芩酒炙前后的颜色、滋味,采用PCA、OPLS-DA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黄芩酒炙前后的颜色和滋味差异。3.利用HPLC建立黄芩片、酒黄芩的特征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对特征图谱进行处理,进一步评价黄芩片、酒黄芩的整体质量,分析黄芩酒炙前后的质量差异。利用UPLC-QTOF-MS、UPLC-TQMS定性及多成分定量比较生、制饮片的化学成分,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分析酒炙前后的化学成分差异。利用HS-SPME-GC-TQMS 比较生、制饮片的挥发性成分。4.以正常小鼠为对象,分别给予蒸馏水、黄芩片提取物和酒黄芩提取物,采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方法比较两种饮片对小鼠宏观体征及血清、肝脏代谢的影响,进一步找出血清、肝脏的差异代谢物。分析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及代谢途径。5.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PLS相关模型对黄芩饮片的颜色、滋味、成分、代谢物的潜在差异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从整体角度阐释酒炙致黄芩药性改变的科学内涵。研究结果1.利用单因素考察、综合评分法对水煮、常压蒸、加压蒸三种软化方法进行比较,确定的黄芩切制工艺为:取净黄芩,常压蒸30分钟,取出,切1.5 mm薄片,60℃鼓风干燥3小时,取出,晾凉,即得。利用正交试验、综合评分法确定黄芩酒炙工艺为:取黄芩片,加1 0%黄芩片质量的黄酒拌匀,闷润15分钟,置炒制容器内,140±10℃炒炙5分钟,取出,晾凉,即得。验证试验表明切制、酒炙工艺重复性好,饮片质量稳定。2.黄芩片颜色为外表皮黄棕色或棕褐色,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酒黄芩颜色略深,略带焦斑。色差仪检测结果表明,黄芩酒炙后饮片L*值降低,a*值、b*值升高,但E*值基本无变化。PCA、OPLS-DA结果表明黄芩酒炙前后颜色存在差异,红色、黄色是生、制饮片差异颜色。电子舌检测结果表明酒黄芩比黄芩片的苦味降低,咸味增加,进一步分析可知咸味和苦味是影响黄芩和酒黄芩整体味道的差异滋味。3.建立了黄芩片、酒黄芩的特征图谱,同时对5种黄酮类成分进行定量检测,标定14个共有峰,10批黄芩片、酒黄芩的相似度范围分别在0.875~1、0.986~1之间,表明酒炙后黄芩饮片整体质量更加稳定。利用UPLC-QTOF-MS法对黄芩片、酒黄芩进行了定性分析,二者成分基本一样,发现50种成分,鉴定出44种成分,主要为黄酮类成分,结果表明黄芩酒炙前后并没有引起黄酮类成分的增加或消失。利用UPLC-TQMS定量比较黄芩酒炙前后11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黄芩苷、汉黄芩苷等黄酮苷类成分含量略有下降,黄芩素、汉黄芩素等黄酮苷元类成分含量稍有增高。以成分含量为变量进行PCA分析,结果表明2种饮片在成分含量上具有差异性,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千层纸苷的含量是引起黄芩酒炙前后成分差异的主要因素。利用HS-SPME-GC-TQMS 比较两种饮片挥发性成分,黄芩片中共鉴定出33个化学成分,酒黄芩片中共鉴定出32个化学成分,其中共有成分有17个,相对定量结果表明黄芩酒炙后主要色谱峰的强度有所降低,这可能与加热炮制对挥发性成分的破坏有关。黄芩酒炙前后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上均有一定的差异,这说明加辅料黄酒和加热炮制对黄芩挥发性成分有一定的影响。4.随着给药时间延长,小鼠体质量增长速度变慢,黄芩片组较酒黄芩组体质量增长速度更慢,同时两种饮片均可降低小鼠肛温,黄芩片组较酒黄芩组肛温降低更多。利用1H-NMR技术对各组小鼠血清和肝脏中的代谢物进行代谢分析,黄芩片组和酒黄芩组的血清和肝脏代谢物基本一样,其中在血清核磁图谱中指认了 32种化合物,肝脏核磁图谱中指认出了 44种化合物。进一步分析血清和肝脏中的差异代谢物,相比于空白组,各给药组从血清和肝脏中分别筛选出11、19个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结果表明,黄芩片、酒黄芩对正常小鼠机体的影响主要与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能量代谢,苯丙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柠檬酸循环(三羟酸循环),丙酮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9条通路有关,表明黄芩片、酒黄芩可通过对氨基酸代谢、糖类代谢、脂类代谢、酮体的分解与合成影响小鼠的机体代谢。其中酒黄芩组小鼠的葡萄糖和胆碱含量高于黄芩片组,表明黄芩经黄酒炮制后可增强小鼠能量代谢能力,增加了能量的消耗,进而体现酒炙后黄芩的寒性减弱,可能为酒炙致黄芩药性改变的途径和机理。5.简单相关分析结果发现,a*值(红色)与黄芩苷具有显着负相关关系,与黄芩素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b*值(黄色)呈相反规律。CTS传感器(咸味)与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千层纸苷没有相关关系,SCS传感器(苦味)与黄芩苷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经典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血清中黄芩苷、汉黄芩苷、千层纸苷与脂质、3-羟基丁酸、乳酸、乙酸、柠檬酸、胆碱、甘油磷酸胆碱、鲨肌醇呈正相关,与α-葡萄糖、β-葡萄糖呈负相关,黄芩素则呈相反规律。肝脏中黄芩苷、汉黄芩苷、千层纸苷与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胆碱、肝糖原、富马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腺苷呈正相关,与乳酸、乙酸、谷胱甘肽、琥珀酸、甘油磷酸胆碱、甜菜碱、牛磺酸、黄嘌呤呈负相关,黄芩素同样呈相反规律。研究结论辅料黄酒的引入以及加热炮制的条件引起黄芩饮片外观性状和物质基础的改变,物质基础的变化引起小鼠体内代谢通路的改变,最终导致黄芩酒炙前后药性发生改变。本文确定了黄芩切制、酒炙工艺,定性定量分析了黄芩饮片的化学成分,初步阐明了酒炙致黄芩药性改变的科学内涵,可为解决“炮制所致中药药性变化科学内涵的揭示”的难题提供数据支持。

邓小燕[4](2020)在《葛根、粉葛炮制前后成分、药效差异及炮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苯酚-浓硫酸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法对葛根、粉葛炮制前后的主要黄酮类成分、多糖类成分和微量元素进行含量测定;比较葛根、粉葛炮制前后在治疗腹泻、降血糖及降血压方面的药效学差异;基于肠道菌群初步对葛根、粉葛饮片的炮制机理进行探究,为葛根、粉葛饮片质量标准的建立和炮制机理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与结果1.成分比较研究葛根、粉葛在古籍中和《中国药典》2000年版之前均称为葛根,但为了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中国药典》2005年版将葛根按药材来源分为葛根和粉葛两个品种,两者性味归经及功能主治均一致,以致临床上葛根、粉葛饮片的使用混淆不清。那么其成分以及临床作用是否一致?葛根、粉葛饮片均具有厚片和不规格丁块两个规格,但临床上为了便于调剂和使用往往使用丁块,但是切制工艺的不同对葛根、粉葛饮片化学成分的影响尚不清楚,此外,葛根、粉葛的炮制饮片主要有生品、煨制品以及醋制品,不同的炮制手段对葛根、粉葛的成分及药效的影响差异亦有待于进一步考究。因此,本文对葛根、粉葛以及不同规格饮片及不同炮制方法的葛根品种进行了黄酮类、多糖类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差异对比。1.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酮类成分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葛根、粉葛生品及炮制品(煨制品、醋制品)中5种主要共有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葛根、粉葛中的黄酮类成分差异显着,且葛根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显着高于粉葛;葛根3’-羟基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含量最高的为生葛根片,大豆苷、大豆苷元含量最高的为煨葛根片,葛根素含量最高的为醋葛根片(P<0.05);粉葛中3’-羟基葛根素含量最高的是煨粉葛丁,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含量最高的是煨粉葛片,大豆苷元含量最高的是生粉丁((P>0.05));此外,葛根厚片的黄酮类成分含量大部分高于葛根丁块,其中,葛根厚片中3’-羟基葛根素较葛根丁块提高了 52.3%,葛根素较葛根丁块提高了 38.3%,3’-甲氧基葛根素较葛根丁块提高了 72.9%,大豆苷较葛根丁块提高了 83.9%,厚片中的大豆苷元较丁块降低了 35%。1.2苯酚-浓硫酸法测定多糖类成分的含量;采用苯酚-浓硫酸法测定葛根、粉葛炮制前后多糖变化,结果显示,葛根、粉葛的不同炮制品多糖含量有所差异,粉葛中的多糖含量显着高于葛根,其中,生粉葛片的多糖含量最高,醋葛根片的多糖含量最低;粉葛组中,相对于粉葛丁块生品,煨制、醋制之后多糖含量均升高了 16.7%,相对于生粉葛片,煨制、醋制后多糖含量分别下降了 40%、25%,可见不同的切制工艺会对炮制后多糖的含量变化产生影响;葛根组中,相对于葛根丁块生品,煨制后多糖含量提高8%,醋制后下降了 4%,相对于生葛片,煨制后多糖含量提高显着,醋制后多糖含量下降50%。1.3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微量元素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葛根、粉葛炮制前后其中微量元素Ca、K、Cu、Fe、Mg、Mn、Zn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Mn、Fe在醋葛片中含量最高,Cu在醋葛丁中含量最高,Zn在煨葛丁中含量最高,Mg在生粉丁中含量最高,K在生粉丁中含量最高,Ca在醋葛片中含量最高。葛根经煨制、醋制后其中的Mn、Ca、K、Zn、Mg元素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Cu含量在葛根煨制之后下降显着(P<0.05),经醋制后在葛根片中上升显着(P<0.05)。Fe含量经煨制之后有所下降,醋制之后在葛根片中有所升高;粉葛经煨制、醋制后微量元素含量差异不显着。相对于粉葛丁,Fe的含量在粉葛片中更高,约为粉葛丁块中的一倍。2.药效比较研究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葛根经煨制后止泻作用增强显着,其主要的有效物质基础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含量亦显着提高;葛根经醋制后葛根素含量较煨制提高显着,但是目前尚未有关于葛根醋制后对腹泻作用的研究报道,对于粉葛炮制前后治疗腹泻的文献也甚少;葛根素、葛根多糖、黄酮类成分、葛根煎剂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均具有一定的降低作用,葛根素对高血压患者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是目前尚未有关于葛根、粉葛生品及煨制品醋制品对于糖尿病、高血压大鼠的作用影响研究。由前期不同规格葛根、粉葛成分炮制前后含量测定试验,筛选葛根及粉葛的厚片生品规格、厚片煨制品和醋制品对其抗腹泻、降血糖、降血压药效差异进行研究。2.1葛根、粉葛炮制前后抗腹泻功效差异研究采用番泻叶致腹泻的腹泻模型,分别给与厚片葛根及粉葛的生品、煨制品和醋制品的水煎液,测定6h内大鼠的腹泻指数,以腹泻指数为指标比较葛根、粉葛,生品,煨制品、醋制品治疗腹泻的药效差异;结果显示,腹泻指数大小为生葛根组>醋粉葛组>生葛根组>醋葛根组>生粉葛组>煨粉葛组>煨葛根组,,实验表明,相对于生葛根组和模型组,煨葛根组及煨粉葛组的止泻作用大大增强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蒙脱石散)与煨葛根组、煨粉葛组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2葛根、粉葛炮制前后降血糖功效差异研究采用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模型,测定大鼠在给药前后各阶段血糖浓度的变化,以血糖浓度变化为指标,比较葛根、粉葛炮制前后降血糖的药效差异;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大鼠比较,给药6天后对照组、生葛根组、煨葛根组、醋葛根组、醋粉葛组大鼠血糖浓度显着下降(P<0.05);给药11天后,对照组、煨葛根组大鼠血糖浓度极显着下降(P<0.01),醋葛根组、醋粉葛组血糖浓度下降显着(P<0.05);给药16天后,对照组、生葛根组、醋葛根组、煨葛根组、醋粉葛组大鼠血糖浓度极显着下降(P<0.01),煨粉葛组血糖浓度显着下降(P<0.05)。2.3葛根、粉葛炮制前后降血压功效差异研究采用N-硝基-L-精氨酸甲酯致高血压模型,通过比较给药各阶段大鼠血压的变化情况,以大鼠收缩压为指标,比较葛根、粉葛炮制前后抗高血压的药效差异;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第一周,除空白组外,各给药组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给药第二周,各给药组中生葛根组、煨葛根组、醋葛根组与对照组显着性差异(P<0.05),给药第三周,其中生葛根组、煨葛根组、醋葛根组、对照组呈现极显着性差异(P<0.01),且生葛根组与醋葛根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生粉葛、煨粉葛、醋粉葛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间不具显着性差异(P>0.05)。3.基于肠道菌群研究葛根、粉葛炮制机理取SPF级大鼠随机分为7组,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分别灌胃等量葛根、粉葛生品、煨制品及醋制品的水煎液,共灌胃14天,末次给药1h后指腹按摩法收集各给药组与空白组大鼠的新鲜粪便,提取大鼠粪便DNA,进行PCR扩增,利用DNA测序技术分别对不同给药组大鼠粪便的肠道菌群物种丰度和种类差异进行测定,比较葛根、粉葛炮制前后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高通量数据结果显示:3.1 与 空 白 组 比 较,lactobacillus(乳 酸 菌 属)、unculturedbacteriumfMuribaculaceae(拟杆菌属)均下降,Blautia(布劳特氏菌属)、Bacteroides(拟杆菌属)、Holdemanella(霍尔德曼氏菌)、Prevotella9(普雷沃菌属)、[Eubacterium]coprostanoligenesgroup(优杆菌属)丰度均上升。lactobacillus(乳酸菌属)丰度煨葛根组最高,Roseburia(罗氏菌属)以生葛根组丰度最高,Blautia(布劳特氏菌属)生葛根与醋葛根含量较高;lactobacillus(乳酸菌属)生粉葛组丰度最高,Roseburia(罗氏菌属)醋粉葛组丰度最高。3.2与化学成分比较的差异结果对比来看,煨葛根的大豆苷、大豆苷元的含量最高,与肠道菌群的煨葛根组lactobacillus(乳酸菌属)丰度最高结果一致,lactobacillus(乳酸菌属)在肠道中通过代谢产生乳酸,乳酸能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同时具有增强和保护肠道黏膜屏障的作用,对腹泻有显着治疗效果,推测大豆苷、大豆苷元或许是增加肠道内lactobacillus(乳酸菌属)丰度增加的原因之一;醋葛根中葛根素、Cu、Fe、Zn含量最高与肠道菌群中醋葛根组Blautia(布劳氏菌属)、Prevotella9(普氏菌属)丰度最高结果一致,Blautia(布劳氏菌属)是一个主要的产丁酸菌种,Prevotella9(普氏菌属)产丙酸,丁酸、丙酸能促进肠道合成黏蛋白,修复肠道黏膜,维持肠道微平衡,促进胰岛素响应,也可促进血管扩张,直接参与降压,推测葛根素或许是增加肠道内Blautia(布劳氏菌属)、Prevotella9(普氏菌属)丰度增加的原因之一。3.3与药效比较的差异结果对比来看,煨葛根的抗腹泻效果最好,在肠道菌群中煨葛根组lactobacillus(乳酸菌属)丰度最高,推测其抗腹泻的作用可能与增加肠道内lactobacillus(乳酸菌属)的丰度从而抑制致病菌的生长,维持肠道微生物平衡并保护肠道黏膜屏障有关;醋葛根组的降血糖效果最好,在肠道菌群醋葛根的Blautia(布劳氏菌属)、Prevotella9(普氏菌属)丰度最高,推测其降血糖的作用可能与引起肠道内Blautia(布劳氏菌属)、Prevotella9(普氏菌属)的丰度增加促进肠道内短链脂肪酸-丁酸、丙酸的增加,促进胰岛素响应,维持葡萄糖稳态有关;醋葛根的降血压效果最好,在肠道菌群醋葛根的Blautia(布劳氏菌属)、Prevotella9(普氏菌属)丰度最高,推测其降血压的作用可能与引起肠道内Blautia(布劳氏菌属)、Prevotella9(普氏菌属)的丰度增加,增加了与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GPCR)及嗅觉受体(Olfr78)]结合,促进肠黏膜细胞的β氧化过程,消耗肠腔内的氧气,造成肠道微环境后,促进有益菌种的生长、抑制肠腔内潜在的致病微生物的增殖,最终缓解与高血压有关的免疫炎性反应,减少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降低血压。结论1.葛根和粉葛的化学成分差异显着,其中葛根中的黄酮类成分均较粉葛中的高,粉葛多糖含量较葛根高;炮制手段会对葛根中的化学成分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炮制方法对粉葛中成分影响不显着。2.葛根、粉葛的药效作用并非完全一致。煨葛根、煨粉葛均具有止泻作用,煨葛根的止泻作用最佳,生品及醋制品止泻作用不明显;葛根及其炮制品均具有降血糖的功效,以醋葛根的降血糖作用最佳;粉葛生品降糖作用不显着,经煨制、醋制后降糖作用显着;葛根和粉葛均具有一定程度的降血压功效,且葛根的降血压作用强于粉葛,醋葛根的降血压作用最佳;粉葛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其降血压作用也逐渐增强,粉葛生品与炮制品降血压作用差异不显着。临床上若用于治疗腹泻,建议使用煨葛根厚片,若用于降血糖、降血压,均建议用醋葛根厚片。3.推测煨葛根的止泻作用或许与大豆苷的增加促进肠道内lactobacillus(乳酸菌属)生成,从而在肠道中促进乳酸代谢,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增强和保护肠道黏膜屏障有关。醋葛根降血糖、降血压作用可能与葛根素、Cu、Fe、Zn含量的增加促进肠道中Blautia(布劳氏菌属)生成丁酸,Prevotella9(普氏菌属)产生丙酸盐,从而提高胰岛素转录和翻译、增加β细胞分化、增殖功能、抑制糖质新生和肝糖分解,增加了与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GPCR)及嗅觉受体(Olfr78)]结合,促进有益菌种的生长、抑制肠腔内潜在的致病微生物的增殖,最终缓解与高血压、糖尿病有关的免疫炎性反应有关。

王莹[5](2019)在《菊花、当归和黄芪三种中药加工炮制机制及标准化研究》文中指出加工炮制是中药药性和药效形成的关键环节,是中医药的精华所在,也是目前中药领域研究相对薄弱的环节。为了提高中药标准化水平,本文在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的支持下,对菊花、当归和黄芪三种大宗中药的加工炮制及等级进行标准化研究,并深入研究了加工炮制机制。本文考察了微波-热风等六种干燥方法对菊花质量的影响,发现45°C热风干燥时菊花质量较好,微波30 s联合75°C热风干燥的菊花中3,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木犀草苷含量最高(2.742%和0.277%)。采用Molecular docking研究了4种活性成分和乙酰胆碱酯酶(ACh E)抑制活性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3,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木犀草苷抑制作用最强,与ACh E形成4个和7个氢键,最低结合能分别为-8.8和-8.3 kcal/mol。微波30 s联合75°C热风干燥时,菊花的水分扩散符合Diff?sion Approach模型,能效和热效均最高,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对市场上5种菊花水溶性多糖的物化特征和免疫调节作用进行比较,发现杭白菊多糖和亳菊多糖得率高,免疫调节作用强,为免疫需求的菊花品种选择提供参考。本文首次采用电子鼻、电子舌和LC-MS等方法系统考察了当归酒炙过程中性味-成分-药效的变化。发现酒当归样品的苦味随温度升高而增加,120°C炮制时挥发性成分保留率高,活血活性强,证实了文火炮制的科学性,且炒制20 min时酒当归的质量最佳。建立成分-活性的权重函数,用于评价当归及炮制品的抗凝血活性。采用HPGPC和SEM等方法首次研究了当归酒炙过程中(120°C炒制18~24 min时)多糖物化特征和活性的变化规律,发现酒炙时间增加,多糖发生聚集、粒径增大,三股螺旋结构不变,酒炙20 min时其多糖表观结构疏松,半乳糖醛酸含量最高(25.37%),抗氧化和碱性磷酸酶抑制活性强,揭示了炮制过程中多糖的变化规律。研究了热风、真空及冷冻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物化特征、流变学、乳化活性和生物活性。发现真空干燥的多糖乳化活性最好;热风干燥的多糖分子被裂解,生物活性最强;冷冻干燥的多糖热稳定性高,表观结构独特,分子量小且分布均匀,水溶液粘度低。本文确定了黄芪和炙黄芪的标准化炮制工艺,并通过传统和多成份定量、一测多评及指纹图谱相结合的质量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黄芪饮片等级标准,为黄芪饮片的优质优价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为中药饮片等级标准化提供参考。综上,本文对菊花干燥和当归酒炙的工艺和机制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加工炮制的科学内涵,并建立了黄芪等级质量评价方法和科学的等级标准,以上研究为三种大宗中药的标准化提供了相关数据和理论支持,推动了中药饮片标准化。

李晏乐[6](2019)在《清热解毒燥湿方足部抑菌作用的体外抑菌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site infection,SSI)是外科最常见的医院感染。据报道美国约有1.9%的术后患者发生SSI,欧洲SSI居医院获得性感染第二位,发展中国家其发病率可能更高。手术部位出现感染不仅影响治疗效果,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严重者会给患者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手术部位感染位居我国医院感染前三位,其中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为主。研究显示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常见致病菌革兰氏阴性菌占58.04%,其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占38.22%,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占3.74%。感染伴随着临床抗生素的过度应用,耐药病原菌普遍产生,致使抗生素疗效欠佳。研究显示,由于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导致细菌对临床中常见的抗生素普遍产生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98%;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92%;铜绿假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达87%;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达80%。甚至出现了广泛耐药的细菌以及超级细菌,对人类抗感染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抗生素与消毒剂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两种抗菌药物,虽然其抑菌、杀菌机制不同,但相关研究表明,低浓度的消毒剂与抗生素具有相似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当细菌对抗生素耐药后,会对同样作用机制的抗生素产生耐药,并且对低浓度的消毒剂也会产生交叉耐药。另外,当细菌对低浓度消毒剂产生耐药后,其同样也会对抗生素产生耐药。现代研究发现传统中草药具有显着的抗菌作用,不易产生细菌耐药,尤其是复方制剂。中草药的抑菌作用的药理学研究及中药成方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受到关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关节二科创制的清热解毒燥湿方,由大黄、黄连、黄柏、苦参、蒲公英、地丁、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组成,在临床使用20余年,用于预防足部手术感染及治疗丹毒、足癣等均有良好疗效。组成药物中大黄、黄柏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燥湿药,具有抗菌活性,常互相配合使用,在低浓度时可抑菌,高浓度时则杀菌。大黄、黄连和黄柏均具有较广泛的抑菌谱,对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和真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较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参对表皮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苦参提取液中的生物碱能降低细菌含量,黄酮类化合物可能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和细胞壁而起到抑菌作用,黄酮类化合物的抑菌效力与浓度正相关。白鲜皮、蛇床子的醇提成分具有杀菌作用,实验研究显示地肤子醇提、煎煮、浸渍三种提取方法对番茄灰霉病菌、辣椒立枯病菌、黄瓜枯萎病菌均有抗菌作用,且浸渍法抑菌作用最优。研究显示许多清热解毒类中药及其复方对细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干预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因此,中药在临床抗菌应用中前景广阔。目前,对该方抑菌作用的药理学研究仍然空缺,对临床使用的有效浓度,用药时间缺少科学数据,影响了该方的进一步开发与推广应用。目的了解足部细菌菌谱分布情况,分析足部病原菌的种类特点。观察足外洗一号方对足部常见病原菌的抑菌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对科室住院患者足部的细菌进行采样,分析患者足部常见细菌菌谱分布情况;针对细菌菌群特点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白色念珠菌(ATCC14053)、化脓性链球菌(ATCC19615)、表皮葡萄球菌(16K4038)6种致病菌为实验菌株。按照清热解毒燥湿方的药物组成及剂量,制作出1g粉末相当于原药4.37g中药干粉及药物浓度为1g/ml的中药水煎液。分别制备六种细菌的0.5麦氏浊度菌悬液,将菌悬液稀释至105CFU/mL后,与倍比稀释的中药干粉混悬液及中药水煎液充分振荡混匀,放入培养箱中培养,观察抑菌效果,获得中药干粉及中药水煎液对不同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对比分析相同浓度下不同剂型中药对同一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1.患者足部细菌采样结果本次实验共分离菌株23株,革兰氏阳性菌占65.22%,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表皮葡萄球菌6株;革兰氏阴性菌占30.43%,大肠埃希菌5株、铜绿假单胞菌2株;真菌占4.35%,白色念珠菌1株。2.复方中药干粉的体外抑菌试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空白对照组始终无细菌生长,说明整个实验过程无细菌交叉污染,不同细菌对中药的敏感性不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6K4038)来自临床标本采集,菌株经微生物鉴定仪进行了鉴定,此菌株及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对中药敏感性最高;白色念珠菌(ATCC14053)对中药敏感性最低。中药复方对细菌最低抑菌浓度结果如下:中药对表皮葡萄球菌(16K4038)的MIC值为0.015625g/ml,中药对白色念珠菌(ATCC14053)无抑菌作用,中药对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的MIC值为0.125g/ml,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的 MIC 值为 0.03125g/ml,中药对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的MIC值为0.015625g/ml,中药对化脓性链球菌(ATCC19615)的MIC值为0.03125g/ml。3.复方中药不同剂型的体外抑菌实验研究实验通过选取对复方中药敏感的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ATCC25923)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对比不同浓度下的复方中药干粉和水煎液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相同浓度的复方中药干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ATCC25923)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埃希菌(ATCC25922)抑制效果均优于复方中药水煎液。结论本实验研究的清热解毒燥湿方在体外抑菌实验中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及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抑菌效果与中药浓度成正比;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不明显,但其抑菌效果同样与中药浓度呈正比。因此临床运用中药时应注意药物浓度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另外,通过对比清热解毒燥湿方干粉混悬液和水煎液体外抑菌效果显示,其不同剂型的抑菌效果不同,开发时应注意剂型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张依欣[7](2019)在《姜汁制香薷特色炮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江香薷药材HPLC指纹图谱及7种含量测定,为江香薷作为江西道地药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优选生姜汁制、干姜汁制香薷的炮制工艺,传承与发扬古籍中特色炮制工艺;对比生姜汁制、干姜汁制香薷在炮制前后的挥发性成分变化;比较香薷不同炮制方法对小鼠发汗作用的影响,为姜汁制香薷的炮制机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香薷95%乙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Diamosil C18色谱柱(250 nm×4.6 nm,5μm);乙腈流动相(A)-0.2%磷酸(B),采用梯度程序洗脱;检测波长210nm;流速1.0 mL·min-1,柱温30℃,进样量10μL。2.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香薷生品、生姜、干姜以及生姜汁制香薷、干姜汁制香薷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气相色谱条件为HP-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0.25 mm×30 m,0.25μm),载气为氦气,流速1.0 mL·min-1,进样口温度250℃,进样量0.2μL,分流比50:1;升温程序为柱温初始温度40℃,以5℃·min-1升温至60℃,保持2 min,以5℃·min-1升至160℃,保持3 min,以25℃·min-1升至250℃,保持2 min;质谱条件为电子轰击离子源(EI),电子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30℃,接口温度280℃,四极杆温度150℃,溶剂无延迟,电子倍增器电压设置为2.188 kV,全扫描模式,扫描范围m/z35550。通过检索比对NIST-11标准质谱图谱库,鉴定样品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并采用Minitab 16及IBM SPSS Statistics 21软件优化并预测姜制香薷的炮制工艺。3.将40只雄性小鼠分成8只一组,利用汗腺上皮组织形态观察法考察香薷生品、生姜汁制香薷、干姜汁制香薷、蒸馏水及阳性药硝酸毛果芸香碱溶液对小鼠发汗的影响,并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软件对其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1.12个批次的江香薷HPLC指纹图谱中有14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6。7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81),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4.58%95.72%,RSD为1.42%2.06%。2.香薷生品中共检测出27种挥发性成分,辅料生姜中有81种挥发性成分,9种不同炮制条件下的生姜汁制香薷炮制品分别有31,38,29,35,38,33,34,22,26种挥发性成分,生姜汁制香薷最佳炮制工艺为40 g香薷药材经等体积生姜汁闷润6 h后炒制8 min,总挥发油提取量从高到低排序为生姜汁制香薷>生姜>香薷生品。辅料干姜中有78种挥发性成分,9种不同炮制条件下的干姜汁制香薷炮制品分别有37、40、37、50、42、38、36、45、47种挥发性成分,干姜汁制香薷最佳炮制工艺为40 g香薷药材经1.5倍体积干姜汁闷润9 h后炒制8 min,总挥发油提取量从高到低排序为干姜汁制香薷>干姜>香薷生品。3.服药后20min内40只小鼠足跖部肉垫上汗液分布着色点分别为:阳性药硝酸毛果芸香碱组共493个,干姜汁制香薷组共488个,生姜汁制香薷组共439个,香薷生品组共314个,蒸馏水空白组33个;其中阳性药硝酸毛果芸香碱与香薷炮制组无显着性差异,与其他组分均有显着差异,同时干姜汁制香薷与生姜汁制香薷组分也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采用HPLC指纹图谱对香薷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2.正交设计优选的姜汁制香薷特色炮制工艺科学可靠,加辅料炮制对香薷的挥发性成分有一定影响,干姜汁制香薷的挥发性成分数目多于生姜汁制香薷,经姜汁炮制后的香薷药材在挥发油含量及挥发性成分的数目上均高于香薷生品,为保护和传承古籍中香薷特色炮制方法提供科学依据。3.香薷生品、生姜汁制香薷、干姜汁制香薷均有发汗解表作用,香薷炮制品虽不及阳性药硝酸毛果芸香碱发汗效果,但三者无显着性差异且炮制品优于香薷生品。与香薷传统炮制方法的净制、切制的生品相比,干姜汁炮制及生姜汁炮制后的香薷发汗作用均有显着提高。

赖昌威[8](2019)在《药对白花蛇舌草与半枝莲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中医临床遣药组方常同时应用两味药物,通过配伍组合后产生协同增效或配伍减毒的效应。这种在临床上最为习用的一对中药称为药对,本文探究药对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配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规律,考察药对的最适宜配比,筛选药对的提取及大孔树脂纯化工艺,并考察该药对黄酮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建立UPLC谱效关系,探讨药对中化学成分与抗肿瘤活性的内在科学联系。方法:(1)分别建立UPLC-PDA法测定药对中总黄酮含量,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考察提取溶剂(乙醇、水)、提取方式(合提、单提、单提合并)与药对配伍比例(2:1、1:1、1:2)在提取过程中对有效部位总黄酮与总多糖影响,探究药对中化学成分的配伍规律。(2)结合药对配伍分析结果与临床实际应用,应用MTT比色法探究药对水煎液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分别使用不同配伍比例(1:2、1:1、2:1)的药对水煎液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人肺癌细胞株(A549)、人肝癌细胞(Hep G2)、人宫颈癌细胞(He La)进行抗肿瘤活性试验,计算IC50,筛选出最敏感细胞株及最优配伍比例,并与阳性药、单味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水煎液进行对比研究。(3)建立多批药对水煎液的指纹图谱,并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探究药对水煎液的UPLC谱效关系,追踪对抗肿瘤活性贡献较大的化学成分和有效部位。(4)使用分离材料大孔树脂以单因素试验法筛选出药对(配伍比例1:1)、白花蛇舌草与半枝莲的黄酮纯化工艺。(5)应用MTT比色法对比考察药对白花蛇舌草与半枝莲有效成分富集前后的药理活性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探究二者黄酮提取物的药效配伍规律。结果:(1)以乙醇为溶剂的提取液中黄酮含量更高,尤其是白花蛇舌草黄酮,溶出量较水提增加约50%,半枝莲黄酮增加约10%。提取方式(合提、单提、单提合并)与配伍比例(2:1、1:1、1:2)对有效部位(总黄酮、总多糖)的影响很小。其中,当配伍比例1:1合并提取时,半枝莲黄酮溶出量较单提时显着提高。(2)各肿瘤细胞株对药对水煎液的敏感程度顺序为:SGC-7901>A549>Hep G2>He La。其中,药对水煎液对SGC-7901的抑制、杀伤能力最强,尤其是配伍比例1:1,其IC50为2.16mg/m L。对于SGC-7901,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与各配比的药对水煎液的IC50均小于中药阳性药,但药效远不及抗癌药盐酸阿霉素,二者的IC50相差200余倍。白花蛇舌草与半枝莲等量合煎后表现出一定的协同作用。(3)经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分析可知,10批药对水煎液UPLC色谱图中包含21个共有峰,8批相似度不小于0.94,其余2批相似度为0.897、0.683。在共有峰与峰面积较大的非共有峰(峰面积>0.5%)中,黄酮类成分数量占比较大,均约50%。经谱效关系研究可知,黄酮类成分的药效关联度大于非黄酮成分,药对水煎液对SGC-7901的药效活性主要由黄酮成分贡献,其中B、C两类黄酮与抗肿瘤的关联度最高(B类为带Ⅱ281284nm、带Ⅰ333342nm的黄酮、C类为二氢黄酮(醇)类黄酮)。(4)使用大孔树脂筛选药对(配伍比例1:1)、白花蛇舌草与半枝莲的黄酮纯化工艺,工艺如下。药对黄酮类成分的纯化工艺:浓度0.03g/m L的提取液上样,上样液体积6BV,上样流速9BV/h,7BV蒸馏水除去杂质,水洗流速9BV/h,80%乙醇洗脱,洗脱液体积3BV,洗脱流速1BV/h。白花蛇舌草黄酮类成分的纯化工艺:浓度0.15g/m L的提取液上样,上样液体积7BV,上样流速1BV/h,9BV蒸馏水除去杂质,水洗流速9BV/h,80%乙醇洗脱,洗脱液体积3BV,洗脱流速9BV/h。半枝莲黄酮类成分的纯化工艺:浓度为0.05g/m L的提取液上样,上样液体积5BV,上样流速1BV/h,8BV蒸馏水水洗除去杂质,水洗流速9BV/h,60%乙醇洗脱,洗脱体积3BV,洗脱流速9BV/h。在上述工艺方法下,药对、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提取物的黄酮纯度分别达到46.16±2.46%、39.82±1.58%和51.42±4.44%。(5)药对(配伍比例1:1)、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的提取物的IC50分别为115、111和147μg/m L,盐酸阿霉素IC50为20.5μg/m L。药材经富集纯化后表现出了优越的抗肿瘤活性(它们的IC50仅为各自水煎液的1/20左右),使其药理活性与盐酸阿霉素处于同一数量级。故认为黄酮类成分是药对抑制、杀伤SGC-7901的重要有效部位。另外,白花蛇舌草与半枝莲提取物配伍后可表现出一定的协同作用。结论:乙醇作为提取溶剂可溶出更多的黄酮成分,提取方式与配伍比例对总黄酮与总多糖的含量影响很小;药对配比1:1乙醇合并提取得到的黄酮含量最高。临床上均应用该药对的水煎液,因此我们研究了药对水煎液对SGC-7901、A549、Hep G2与He La的活性,结果表明药对水煎液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生长,其中,水煎液1:1组对SGC-7901的药理活性最强,但与阳性药盐酸阿霉素相差很大。后通过谱效关系研究发现,黄酮部位与药对水煎液对SGC-7901的药理活性关系密切,可认为黄酮部位是药对抑制杀伤SGC-7901的有效部位。应用大孔树脂法筛选出的纯化工艺可有效富集药对(配伍比例1:1)、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中的黄酮,提取物中黄酮含量较高,且工艺稳定。结果显示黄酮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显着,与盐酸阿霉素相当,具有开发成药价值。

郝翠[9](2018)在《黄芩及其炮制品的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及抗炎活性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并制定基于标准汤剂的黄芩和酒黄芩配方颗粒质量标准,比较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的抗炎活性,为配方颗粒的标准化和临床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证据。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基于多指标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评价黄芩和酒黄芩配方颗粒和标准汤剂的差异和化学成分转移规律,建立基于标准汤剂的配方颗粒的含量限度和指纹图谱等相关质量标准。在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中,以WST-1、Griess和ELISA等实验方法,比较配方颗粒和标准汤剂的细胞毒性和抗炎活性,建立基于标准汤剂的黄芩和酒黄芩配方颗粒的抗炎活性质量标准。结果用于测定黄芩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含量和指纹图谱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方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基于标准汤剂建立黄芩及酒黄芩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中黄芩苷的含量范围应为5.32%9.88%和4.42%8.21%。配方颗粒指纹图谱与标准汤剂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应大于0.9。黄芩及酒黄芩配方颗粒对RAW264.7巨噬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性,显着降低了LPS(1 mg·L-1)诱导的RAW264.7细胞产生的NO、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水平,抑制率均在40%左右,且与相同剂量的标准汤剂相比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基于标准汤剂所建立的黄芩及酒黄芩配方颗粒含量和指纹图谱质量标准,能较好的保证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的化学成分一致性。据此质量标准,实验室制备黄芩和酒黄芩配方颗粒可显着抑制巨噬细胞的炎症水平,且体外抗炎活性与标准汤剂相当。本研究可为中药配方颗粒的标准化和临床推广使用提供一定参考。

祝婷婷[10](2017)在《基于谱效相关方法研究熟大黄活血化瘀作用的物质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系统研究了熟大黄经酒蒸炮制后活血化瘀作用增强的物质基础,分别从生、熟大黄水煎液中化学成分差异及熟大黄活血化瘀作用谱效相关研究入手,充分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及数理统计学方法,探究熟大黄发挥疗效的主要化学基础。首先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生大黄饮片共10批,按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大黄项下规定进行总蒽醌含量测定,根据含量测定结果选取质量最优饮片,按照文献报道最佳炮制工艺将该批生大黄经过酒蒸炮制成为熟大黄,为下一步实验提供材料。利用UPLC-Q-TOF-MS技术及Peakview分析软件分别检测生、熟大黄各9批水煎液中的化学成分,共检测得到45种化学成分,同时将分析结果进行PCA分析及t检验,筛选获得生、熟大黄水煎液中16种差异化合物,其中大黄酸在熟大黄水煎液中的含量高于生大黄水煎液。通过生、熟大黄药效学比较研究,发现熟大黄针对热毒血瘀证的活血化瘀作用明显优于生大黄,验证了生大黄经酒蒸炮制成为熟大黄后活血化瘀作用增强的理论。采用谱效相关研究方法,分别于不同时间点对各组大鼠进行采血并检测各项药效指标,绘制药效-时间曲线,同时利用UPLC-Q-TOF-MS技术对相应含药血浆中存在的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及鉴别,共分析得到19种化学成分,其中9种为药物原型成分,10种为成分代谢产物,绘制得到各成分响应-时间曲线。采用灰色关联度统计方法,将不同成分的响应-时间曲线与各药效-时间曲线相拟合,通过计算得到两者的关联度,并根据各成分关联度进行排序,从而客观反映各化学成分在体内经时变化过程与药物作用效应之间的联系,实验结果显示大黄酸葡萄糖醛酸酯的关联度最高。

二、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芩水煎液总黄酮成分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芩水煎液总黄酮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五灵脂中菌群种类及其生物转化作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1 五灵脂研究现状
        1.1 五灵脂的本草考证及其鉴定方法研究现状
        1.2 五灵脂中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1.3 五灵脂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1.4 本章小结
    2 中药微生物研究现状
        2.1 中药发酵技术应用研究现状
        2.2 微生物与中药成分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前言
第一章 基于可培养条件致病菌的五灵脂菌群安全性研究
    第一节 市购五灵脂药材鉴定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论
        5 讨论
    第二节 五灵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适应性考察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论
        5 讨论
    第三节 五灵脂微生物限度检查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论
        5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五灵脂中微生物种群分析
    第一节 五灵脂中菌群种类及丰度测定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论
        5 讨论
    第二节 五灵脂中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及鉴定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论
        5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五灵脂中可培养微生物的生物转化作用研究
    第一节 五灵脂菌群-蒲黄共发酵体系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论
        5 讨论
    第二节 五灵脂菌群-人参总皂苷共发酵体系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论
        5 讨论
    第三节 转化人参皂苷的真菌分离及鉴定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论
        5 讨论
    第四节 烟曲霉-人参总皂苷共发酵体系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论
        5 讨论
    第五节 烟曲霉-人参皂苷RE共发酵体系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论
        5 讨论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颜色-滋味-成分-代谢的黄芩酒炙前后药性变化的科学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黄芩、酒制黄芩炮制历史沿革
    2. 黄芩、酒黄芩现代炮制方法
    3. 黄芩酒炙前后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的现代研究概况
        3.1 黄芩酒炙前后物质基础的现代研究概况
        3.2 黄芩酒炙前后药理作用的现代研究概况
    4.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概况
        4.1 基于物质基础的中药药性现代研究概况
        4.2 基于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现代研究概况
        4.3 基于能量代谢的中药药性现代研究概况
    5. 总结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黄芩切制、酒炙工艺研究及酒炙前后颜色、滋味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黄芩切制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黄芩酒炙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黄芩酒炙前后颜色的比较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黄芩酒炙前后滋味的比较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第五节 总结与讨论
    第二章 黄芩酒炙前后物质基础比较研究
        第一节 黄芩酒炙前后特征图谱的建立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基于UPLC-QTOF-MS的黄芩酒炙前后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基于UPLC-TQMS的黄芩酒炙前后11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基于HS-SPME-GC-TQMS的黄芩酒炙前后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第五节 总结与讨论
    第三章 黄芩酒炙前后对小鼠代谢影响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基于~1H-NMR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黄芩酒炙前后对小鼠的代谢影响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第二节 黄芩片、酒黄芩对小鼠血清和肝脏代谢通路的影响
        1. 代谢通路分析
        2. 代谢途径分析
        第三节 总结与讨论
    第四章 多元统计方法分析黄芩酒炙前后药性变化的科学内涵
        1. 差异指标的PLS模型建立
        2. 外观性状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3. 化学成分与小鼠血清、肝脏代谢物的典型相关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葛根、粉葛炮制前后成分、药效差异及炮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文献综述
    1.葛历史文献记载
        1.1 葛炮制历史沿革
        1.2 葛炮制作用归纳
        1.3 产地与性状
    2.葛根、粉葛的现代炮制机理研究
        2.1 葛根、粉葛现代炮制饮片
        2.2 葛根、粉葛炮制前后物质基础变化研究现状
        2.3 葛根药理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3.小结与展望
第一章 葛根、粉葛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1.药材的采集
    2.药材炮制
    第一节 不同规格葛根、粉葛炮制前后黄酮类成分含量测
        1.试验材料
        2.试验方法
        3.含量测定结果
        4.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不同规格葛根、粉葛炮制前后多糖类成分含量测定
        1.试验材料
        2.试验方法
        3.含量测定结果
        4.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不同规格葛根、粉葛炮制前后微量元素含量测定
        1.试验材料
        2.试验方法
        3.测定结果
        4.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葛根、粉葛炮制前后药效差异研究
    1.药材
    第一节 葛根、粉葛炮制前后抗腹泻功效差异研究
        1.试验材料
        2.试验方法
        3.试验结果
        4.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葛根、粉葛炮制前后降血糖功效差异研究
        1.实验材料
        2.试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葛根、粉葛炮制前后降血压功效差异研究
        1.实验材料
        2.试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基于肠道菌群研究葛根、粉葛炮制机理
    1.试验材料
    2.试验方法
    3.试验结果
    4.讨论与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菊花、当归和黄芪三种中药加工炮制机制及标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标准化研究概述
    1.2 中药材干燥研究概述
        1.2.1 花叶类中药材干燥研究进展
        1.2.2 菊花干燥研究进展
    1.3 中药饮片炮制研究概述
        1.3.1 中药饮片酒炙研究进展
        1.3.2 当归酒炙研究进展
    1.4 中药饮片等级标准研究概述
        1.4.1 中药饮片等级标准研究进展
        1.4.2 黄芪炮制和等级标准研究进展
    1.5 课题的提出
第2章 不同干燥方法对菊花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影响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菊花样品及提取
        2.3.2 不同干燥方法对菊花化学成分的影响
        2.3.3 不同干燥方法对菊花抗氧化和ACh E抑制活性的影响
        2.3.4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干燥方法对菊花化学成分的影响
        2.4.2 不同干燥方法对菊花抗氧化和ACh E抑制活性的影响
        2.4.3 主成分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菊花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动力学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过程
        3.3.2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数学模型
        3.3.3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皱缩率和复水率
        3.3.4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能耗特征
        3.3.5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
        3.4.2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干燥动力学
        3.4.3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干燥数学模型
        3.4.4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皱缩率和复水率
        3.4.5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能耗特征
    3.5 小结
第4章 五种菊花中多糖物化特征和免疫调节作用的比较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5 种菊花中多糖的提取
        4.3.2 5 种菊花中多糖的组成测定
        4.3.3 5 种菊花中多糖的物化特征
        4.3.4 5 种菊花中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4.3.5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5 种菊花中多糖的组成分析
        4.4.2 5 种菊花中多糖的物化特征分析
        4.4.3 5 种菊花中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4.5 小结
第5章 当归酒炙过程中性味、成分及活性变化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酒当归样品的制备
        5.3.2 当归酒炙过程中性味的测定
        5.3.3 当归酒炙过程中化学成分的测定
        5.3.4 当归酒炙过程中生物活性的测定
        5.3.5 统计学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当归酒炙过程中性味的分析
        5.4.2 当归酒炙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分析
        5.4.3 当归酒炙过程中生物活性的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物化特征和生物活性变化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酒当归样品的制备及多糖提取
        6.3.2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组成测定
        6.3.3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物化特征
        6.3.4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生物活性测定
        6.3.5 统计学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组成分析
        6.4.2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物化特征分析
        6.4.3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生物活性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不同干燥方法对当归多糖物化特征及生物活性影响的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7.2.2 实验仪器
    7.3 实验方法
        7.3.1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当归多糖
        7.3.2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组成测定
        7.3.3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物化特征
        7.3.4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流变学和乳化特征
        7.3.5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生物活性测定
        7.3.6 统计学分析
    7.4 结果与讨论
        7.4.1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组成分析
        7.4.2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物化特征分析
        7.4.3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流变学和乳化特征分析
        7.4.4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生物活性分析
    7.5 小结
第8章 黄芪饮片炮制及等级质量的标准化研究
    8.1 引言
    8.2 黄芪的净制、切制工艺研究
        8.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8.2.2 实验方法
        8.2.3 结果与讨论
    8.3 黄芪的蜜炙工艺研究
        8.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8.3.2 实验方法
        8.3.3 结果与讨论
    8.4 黄芪饮片的质量评价和等级划分
        8.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8.4.2 实验方法
        8.4.3 结果和讨论
    8.5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清热解毒燥湿方足部抑菌作用的体外抑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中药体外抑菌实验方法
    1.2 单味中药抑菌作用
    1.3 中药抑菌机制
第二部分 足部细菌筛选实验
    2.1 前言
    2.2 实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2.2.1 标本采集
        2.2.2.2 细菌培养、分离
        2.2.2.3 细菌鉴定
    2.3 结果
第三部分 复方中药体外抑菌实验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药物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设备
        3.2.4 实验菌株
        3.2.5 实验方法
        3.2.5.1 中药干粉的制备
        3.2.5.2 中药水煎液的制备
        3.2.5.3 菌种活化
        3.2.5.4 菌悬液制备
        3.2.5.5 中药最小抑菌浓度(MIC)实验
        3.2.5.6 不同剂型的复方中药体外抑菌对比实验
    3.3 结果
        3.3.1 复方中药干粉的体外抑菌实验研究
        3.3.2 复方中药不同剂型的体外抑菌实验研究
第四部分 讨论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姜汁制香薷特色炮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章 香薷的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
    1 香薷的炮制历史沿革
    2 香薷的化学成分
        2.1 挥发油类
        2.2 非挥发油类
    3 香薷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1 药理作用
        3.2 临床应用
    4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不同批次香薷药材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含量测定
    第一节 江香薷黄酮类成分薄层色谱定性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江香薷指纹图谱及7种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1 材料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姜汁制香薷特色炮制工艺优选
    第一节 对不同辅料生姜、干姜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姜汁制香薷炮制工艺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香薷炮制前后小鼠发汗作用研究比较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药对白花蛇舌草与半枝莲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药材概述
        1.1 化学成分
        1.1.1 白花蛇舌草的化学成分
        1.1.2 半枝莲的化学成分
        1.2 药理活性
        1.2.1 白花蛇舌草的抗肿瘤活性
        1.2.2 半枝莲的抗肿瘤活性
        1.2.3 药对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的抗肿瘤活性
    2 药对研究进展
        2.1 药对基本概念及特征
        2.2 药对的研究内容
        2.2.1 功效物质成分的研究
        2.2.2 药对配伍效应的研究
        2.3 药对的研究意义
    3 药对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的应用情况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5 创新点
第二章 药对配伍分析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药液与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2.2 有效部位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1 UPLC-PDA法测定总黄酮含量
        2.2.2 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
        2.3 药对配伍对总黄酮的影响
        2.3.1 提取溶剂对总黄酮对影响
        2.3.2 提取方式对总黄酮的影响
        2.3.3 药对配伍比例对总黄酮的影响
        2.4 药对配伍对多糖的影响
        2.4.1 白花蛇舌草与半枝莲的多糖含量测定
        2.4.2 提取方式对多糖的影响
        2.4.3 药对配比对多糖对影响
    3 结果与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半枝莲与白花蛇舌草水煎液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药液的配制
        2.2 细胞的培养
        2.2.1 细胞复苏处理
        2.2.2 细胞的传代培养
        2.3 体外抗肿瘤试验步骤
        2.3.1 铺板
        2.3.2 加药
        2.3.3 染色
        2.3.4 OD值的测定及IC50 的计算
        2.4 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2.4.1 药对水煎液对各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2.4.2 SGC-7901 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对比研究
    3 结果与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药对水煎液的指纹图谱研究及其谱效关系研究
    第一节 药对水煎液的指纹图谱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水煎液的配制
        2.2 药对水煎液指纹图谱的建立
        2.2.1 色谱条件
        2.2.2 方法学考察
        2.3 相似度评价
        2.4 色谱信息分析
    第二节 药对水煎液抗肿瘤活性及谱效关系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的配制
        2.2 细胞的培养
        2.2.1 细胞的复苏处理
        2.2.2 细胞的传代培养
        2.3 体外抗肿瘤试验
        2.3.1 铺板
        2.3.2 加药
        2.3.3 染色
        2.3.4 OD值的测定及抑制率的计算
        2.4 各批药对水煎液的抗肿瘤活性考察
        2.5 谱效关系研究
        2.5.1 灰度关联法的分析步骤
        2.5.2 化学成分与抗肿瘤活性的关联分析
        2.5.3 药材黄酮与抗肿瘤活性的关联分析
        2.5.4 黄酮类别与抗肿瘤活性的关联分析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白花蛇舌草与半枝莲总黄酮的纯化工艺筛选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提取液与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2.2 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1 药对提取液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2 白花蛇舌草提取液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3 半枝莲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3 药对总黄酮的纯化工艺筛选
        2.3.1 上样液的配制
        2.3.2 大孔树脂的筛选
        2.3.3 上样液浓度的筛选
        2.3.4 上样流速的筛选
        2.3.5 上样量的筛选
        2.3.6 水洗用量的筛选
        2.3.7 洗脱溶剂的考察
        2.3.8 洗脱流速的考察
        2.3.9 洗脱量的考察
        2.3.10 验证试验
        2.4 白花蛇舌草总黄酮的纯化工艺筛选
        2.5 半枝莲总黄酮的纯化工艺筛选
    3 结果与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黄酮提取物对SGC-7901 的抑制作用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的配制
        2.2 细胞的培养
        2.2.1 细胞复苏处理
        2.2.2 细胞的传代培养
        2.3 体外抗肿瘤试验
        2.3.1 铺板
        2.3.2 加药
        2.3.3 染色
        2.3.4 OD值的测定及IC50 值的计算
        2.4 黄酮提取物对SGC-7901 的抑制作用研究
        2.5 药对提取物配伍的药效研究
    3 结果与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黄芩及其炮制品的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及抗炎活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黄芩研究进展
        1.1 本草考证及道地沿革
        1.2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1.3 黄芩炮制研究进展
    2 中药配方颗粒研究现状及展望
        2.1 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2.2 中药配方颗粒与汤剂的比较研究进展
        2.3 中药配方颗粒展望
    3 质量标准研究
        3.1 概况
        3.2 研究方法
    4 抗炎活性研究
        4.1 炎症概述
        4.2 炎症介质
        4.3 黄芩的抗炎活性
第二章 黄芩及酒黄芩饮片的质量控制研究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1 材料
        1.2 试剂
        1.3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4 方法学考察
        2.5 样品测定
        2.6 指纹图谱
    3 小结
第三章 基于标准汤剂的黄芩及酒黄芩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1 材料
        1.2 试剂
        1.3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黄芩及酒黄芩标准汤剂的制备
        2.2 黄芩及酒黄芩标准汤剂的含量测定
        2.3 黄芩及酒黄芩标准汤剂的指纹图谱
        2.4 基于标准汤剂的黄芩和酒黄芩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
    3 小结
第四章 黄芩及酒黄芩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1 材料
        1.2 试剂
        1.3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黄芩配方颗粒的水提取工艺
        2.2 黄芩及酒黄芩配方颗粒的含量测定及与标准汤剂对比
        2.3 黄芩及酒黄芩配方颗粒的指纹图谱及与标准汤剂对比
    3 小结
第五章 黄芩及酒黄芩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抗炎活性比较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1 材料
        1.2 试剂
        1.3 仪器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药物配制
        2.3 实验分组及细胞给药
        2.5 RAW264.7 细胞NO浓度测定
        2.6 ELISA标准品配制
        2.7 RAW264.7 细胞TNF-α,IL-1β浓度测定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对细胞形态和活力的影响
        3.2 对RAW264.7 细胞NO生成量的影响
        3.3 对RAW264.7 细胞上清TNF-α和 IL-1β分泌量的影响
        3.4 基于标准汤剂的黄芩和酒黄芩配方颗粒抗炎活性标准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10)基于谱效相关方法研究熟大黄活血化瘀作用的物质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概述
    第二节 中药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第三节 谱效相关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节 大黄不同方法炮制后药理作用及化学成分变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生大黄饮片的收集、质检与熟大黄饮片的制备
        第一节 生大黄饮片的收集及质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熟大黄饮片的制备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生、熟大黄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熟大黄活血化瘀药效学比较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熟大黄活血化瘀谱效相关研究
        第一节 药效—时间曲线获得
        第二节 入血成分特征图谱建立及血中移行成分鉴定
        第三节 谱效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芩水煎液总黄酮成分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清热药的炮制药理研究进展[J]. 何瑞婷,董雪静,王颖,傅鹏. 壮瑶药研究, 2020(01)
  • [2]五灵脂中菌群种类及其生物转化作用初步研究[D]. 胡小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基于颜色-滋味-成分-代谢的黄芩酒炙前后药性变化的科学内涵研究[D]. 柴冲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葛根、粉葛炮制前后成分、药效差异及炮制机理研究[D]. 邓小燕.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5]菊花、当归和黄芪三种中药加工炮制机制及标准化研究[D]. 王莹. 天津大学, 2019(01)
  • [6]清热解毒燥湿方足部抑菌作用的体外抑菌实验研究[D]. 李晏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7]姜汁制香薷特色炮制机理研究[D]. 张依欣.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药对白花蛇舌草与半枝莲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D]. 赖昌威. 广东药科大学, 2019(02)
  • [9]黄芩及其炮制品的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及抗炎活性实验研究[D]. 郝翠.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基于谱效相关方法研究熟大黄活血化瘀作用的物质基础[D]. 祝婷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芩汤总黄酮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