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黎宏 实事求是(论文文献综述)
马雯萍[1](2018)在《基于VMD的天然气管道泄漏信号特征提取与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天然气管道泄漏检测过程中泄漏特征信息提取困难,常造成误报、漏报的问题,本文将可变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算法应用于管道泄漏检测中,实现管道泄漏信号的预处理,然后通过云模型特征熵提取特征值,最后利用网格搜索法优化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的主要参数,从而提高工况识别的精度和准确度。首先,深入研究了可变模态分解算法的理论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利用多组仿真信号对其噪声鲁棒性、低频信号分离、非平稳多模态信号的处理能力进行了分析。通过与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小波分解做对比,初步验证了可变模态分解算法在天然气管道泄漏信号检测与分析方面的可行性。其次,针对管道泄漏信号中特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噪声影响而被削减或混淆的问题,以及VMD分解后有效模态分量选取困难的问题,提出基于VMD和豪斯多夫距离(Hausdorff Distance,HD)的联合降噪算法(VMD-HD)。该算法在VMD分解出有限带宽的本征模态函数(Band-Limited Intrinsic Mode Functions,BLIMF)分量的基础上,利用豪斯多夫距离测量原始信号与每个BLIMF之间的相似性,选取有效分量进行信号重构,完成对原始信号的降噪。通过实验仿真并采用去趋势波动分析(DFA)评估去噪效果,得到的标度指数?=1.8992,高于EMD和HD的联合去噪方法。因此,VMD-HD方法能有效去除噪声,获得更为平滑的滤波信号。再次,针对天然气管道泄漏信号的非平稳性和不确定性特点,提出了基于VMD和云模型特征熵的特征提取方法。同时,对VMD分解过程中预设尺度K值的选取进行了分析研究。该方法利用本文提出的联合降噪算法,得到包含大量特征信息的滤波信号,然后利用逆向云发生器计算滤波信号的云模型特征熵,联合其频域特征—重心频率(FC)作为特征参数进行下一步的工况识别。多组样本信号的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对能够准确有效地提取各类工况信号的特征信息。最后,针对本文中有限样本数量对工况识别分类正确率和泛化能力影响的问题,本文采用SVM算法来进行管道工况信号的识别判断。通过libsvm工具箱研究了不同核函数对本文中三类信号(正常信号、泄漏信号、敲击信号)的分类能力,并采用网格搜索法对c、g参数进行优化,最终获得的分类准确率达到98.33%,能够有效区分正常、泄漏和敲击信号。
王彦逍[2](2017)在《供热地埋管泄漏导致地表温度异常的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北方冬季主要的采暖措施是集中供暖,而热力管道的泄漏在供暖季经常发生。这不仅给企业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导致污染水资源环境甚至威胁到人身安全。目前企业中检测热力管道泄漏所使用的技术比较落后,另外由于地势、环境等因素使得地埋供热管道的泄漏检测更加困难,因而能及时发现泄漏情况并准确找到泄漏位置进行开挖维护非常重要,不仅能减少集团的经济运营成本,还能保证人们冬季的生活质量和自身的安全。本文在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基础上,根据管道保温层破损和管道泄漏时土壤中温度和湿度变化的特性规律,搭建了与实际工程中地埋热力管道在结构上大致相似的试验装置。利用小尺度的试验平台分析地埋供热管道在保温层完好、保温层不同方向破损以及管道在不同方向泄漏的传热传质机理。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数值模拟求解传热传质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充分考虑到外界环境情况下,通过Fluent仿真软件对地埋热力管道在不同工况下的温、湿度场分布进行仿真模拟,模拟中考虑了实际管道在传热或管道泄漏时非饱和土壤中水分的相变引起土壤物性的变化,使得模拟数据更加接近实际,并与试验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对相关参数进行修正以验证数值模拟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得出模拟地埋供热管道所需准确的土壤物性参数。结合在实际工程检测中利用红外热像仪检测到地表温度异常后对温度异常区进行土壤温湿度的测量,针对实际检测到的泄漏工况和修正后的相关物性参数进行模拟验证。最后利用试验与模拟相结合—模拟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得出关于地埋供热管道的泄漏判据,为实际工程检测中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孙雁涛[3](2014)在《快速底盘圆形坑槽铣刨车铣刨装置设计及负载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市政道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逐年增加,在我国公路事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个关于如何快速高效地对已损坏路面进行养护的问题。沥青路面的小面积损坏即坑槽是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主要病害之一,直接影响到交通的舒适性与安全性;而坑槽修补作业也是沥青路面经常性养护的主要作业种类之一,坑槽修补的质量和寿命决定路面的运营质量以及路面养护的总体效益。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在相同条件下,圆形坑槽修补质量大大优于方形坑槽。因此,研发一种圆形坑槽铣刨机是实现圆形坑槽修补的先决条件,满足高速公路和市政道路的小面积破损路面的修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较大的收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本文以宋永刚教授的发明专利《沥青路面圆形坑槽铣刨设备》为研究基础,通过分析和借鉴现有铣刨装置的结构和功能原理,设计出了合理的可以开挖圆形坑槽的铣刨设备的铣刨装置,对其主要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了诠释。本文重点讨论了该铣刨装置的铣刨芯轴旋转结构和三级铣刨刀盘组合结构及其有关这两个结构的重要参数,并给出了其相关参数的校验过程;讨论了三级铣刨刀盘的设计和各级刀盘上刀具的布置形式,分别给出了主刀和边刀各主要角度参数以及安装角,并从刀具的磨损、选择和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铣刨刀头及其切削路面过程的实体模型,并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设定不同的刀盘转速和进给速度,对铣刨刀头切削路面过程进行了显式动力学仿真,对其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讨论了沥青路面在常温下的破坏机理,对铣刨刀具的铣削阻力进行了理论计算探析,给出了铣刨芯轴液压驱动马达的工作负载计算式。本文的研究工作为圆形坑槽铣刨装置的研发提供了一种设计参考,并给出了完整的机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对圆形坑槽铣刨装置的进一步功能完善和性能优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武泽聪[4](2013)在《圆形坑槽铣刨机铣刨装置及其铣削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道路的快速高效养护显得尤为重要。而路面坑槽是城市道路的主要病害之一,它将直接影响交通的舒适性甚至安全性,这就要求养护设备必须快速高效的开挖出形状规则的坑槽,并且使修补后的路面有着良好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因此,开发新的高速高效铣刨机可以满足高等级公路和其他城市道路的小面积坑槽修补,以较低成本实现较大收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本文基于宋永刚教授的发明专利《可自动回收沥青路面圆形坑槽铣刨设备》,分析现有铣刨装置的结构、功能及原理,设计出了合理的沥青路面圆形坑槽铣刨设备的铣刨装置,对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诠释,并且对铣刨装置中的两个主要连接参数:铣刨芯轴与刀盘连接的锥形螺纹、液压马达与铣刨芯轴连接的一级减速器的确定,并进行了验证和校核。铣刨装置中刀具的布置是影响铣削质量和效率的两个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刀具的磨损和选用进行分析,得出了刀具的布置形式及其安装角都是影响刀具寿命的主要因素,基于这些设计出适合于圆形坑槽铣刨设备的主刀和边刀的布置形式,并确定出它们的安装角。刀具的铣削速度是影响铣削质量和效率的另一个主要因素,通过对铣刨刀头在有限元分析中的动力学格式与参考构型、沥青路面的破损机理进行分析,建立了铣刨刀头铣削沥青路面的有限元模型,然后通过设定不同转速和不同进给速度,并用ANSYS Workbench对铣刨刀头铣削沥青路面过程进行了显示动力学的有限元仿真,得出了最佳的铣削转速和进给速度。论文研究结果:设计出了合理的沥青路面圆形坑槽铣刨设备的铣刨装置,并确定了装置中刀具的布置形式及其安装角,通过设定刀头的不同转速和不同进给速度进行刀头铣削沥青路面过程的显示动力学仿真,得出了刀头转速可取50-100r/min,进给速度为1.5-2.5mm/s。
马鹏宇[5](2008)在《冷铣刨机功率自适应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结合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连续行走作业机械功率自适应控制系统模型研究”(2007E221),针对目前一些冷铣刨机行走作业功率控制主要凭司机经验人工控制造成了铣刨机的发动机功率利用率低、生产率不高及能耗比较大的使用情况,提出了“冷铣刨机功率自适应控制系统研究”的课题。本文所研究的功率自适应控制系统主要由三个子系统组成,一是最大功率或者最大生产率自适应控制子系统,该功能主要满足发动机油门固定在最大位置,当外负荷的干扰超过控制器的设定值时对机器的作业速度进行控制,从而使发动机转速平稳并保持额定功率输出或者使机器能在最大生产率下工作;二是行走机构滑转功率自适应控制系统,当机器在大负荷的工况下作业时其行走机构的阻力非常大,此时一味的追求高生产率可能会使机器的滑转率迅速增加,虽然此时能够使发动机在额定工况下工作,但是这时机器的轮胎磨损严重,滑转功率损失增加,并且其作业速度并没有明显的增加,在此种工况下通过滑转功率自适应控制系统将铣刨机行走机构的滑转率控制在最佳滑转率上,以提高机器的生产率,降低机器的功率损失;三是发动机变功率自适应控制子系统,当冷铣刨机在小负荷下工作时,面临着即使把行走变量泵的排量加到最大,其发动机的功率仍然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工况。此时还把发动机油门固定在最大位置势必会增加燃油的消耗,此种工况下由发动机变功率控制子系统完成发动机的油门开度控制,使发动机输出功率与机器实际消耗的功率相匹配,以减小油耗。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冷铣刨机功率自适应控制系统研究”课题旨在采用自适应控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铣刨机消耗的功率进行自动控制,充分发挥机器的装机功率,提高功率利用率,降低功率消耗和功率损失,充分发挥机器能力和提高生产率以及作业效率,提高机器的可靠性和寿命,降低机器的燃油消耗。本文以冷铣刨机功率自适应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系统进行了数学建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系统仿真和样机试验等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总结了冷铣刨机的技术发展和机电一体化过程,分析了机器功率自适应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冷铣刨机的控制方式和相关产品,分析了国产小型冷铣刨机的功率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进而提出了在冷铣刨机功率自适应控制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发动机输出功率的控制,同时也要考虑机器作业过程中行走机构滑转率和发动机油门开度控制的研究方案。2.对冷铣刨机功率自适应控制理论及原理进行了系统地分析。详细阐述了本文所研究功率自适应的控制原理及理论依据,分析了冷铣刨机发动机、作业装置及行走机构所消耗功率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以铣刨机作业速度作为主控参数的结论;并分析了功率自适应控制对已有冷铣刨机功率使用的影响。在回顾传统性能参数匹配的基础上,对功率自适应控制系统对冷铣刨机传统性能参数匹配的影响进行阐述和理论证明。3.冷铣刨机功率自适应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系统实时运行必须以一定的系统模型为基础,论文利用理论分析和参考相关试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推导、建立了冷铣刨机整机系统的数学模型,主要包括发动机的模型、行走机构的模型、作业装置的模型、油门执行器模型等。根据对模型的仿真表明该模型有着良好的动静态性能,能够对铣刨机的作业过程进行相关仿真研究。4.系统研究了冷铣刨机功率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文中根据铣刨机的作业特性,分别阐述了各个功能模块的工作原理,重点阐述了功率控制、油门开度控制及行走机构滑转率控制的电路工作原理。并对相应功能模块的控制电路进行了设计,对各电路中的电器元件选择进行了介绍。室内调试的结果表明该设计能够满足功率自适应的功能要求。5.结合所建立的冷铣刨机整机数学模型,对传统的PID控制及其控制效果进行简单介绍,并对近年来流行的几种人工智能控制算法进行了比较,重点对模型参考模糊自适应控制与单神经元自适应控制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这几种控制算法应用于本系统的仿真结果。根据对各种控制算法优缺点的比较及冷铣刨机控制的需要,选择了模型参考单神经元自适应控制算法。在研究控制算法的基础上,对冷铣刨机功率自适应控制主要模块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软件设计的流程图,提出了冷铣刨机作业过程中发动机油门开度、滑转率及功率自适应三者的联合控制策略。6.基于冷铣刨机的系统结构及参数配置,利用本文研究的控制策略及控制算法,设计开发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功率自适应控制系统。7.对功率自适应控制系统进行了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全功率自适应控制系统能够满足作业的需要,并对机器的生产率产生显着影响,试验结果与铣刨机功率自适应控制的原理相吻合。使用功率自适应控制前发动机要么出现轻载要么会出现过载的情况,这使发动机的功率很难充分发挥;使用功率自适应控制系统后,铣刨机完成起步后发动机大部分时间能够工作在额定工况附近;使用功率自适应控制系统后,铣刨机的作业速度亦即生产率得到提升。在铣深4cm时提升了4.1%,在铣深为8cm时提升13.3%,而在铣刨深度为12cm时提升了43.9%之多。这说明所研究的功率自适应控制系统能够用于提升机器的作业效率,与仿真中的负荷越大生产率提升越显着的结论一致。
苏国辉[6](2003)在《基于CAN-bus的数字电液控制系统应用研究—硬件设计》文中认为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工程机械和控制工程的发展现状,指出进一步提升其中电液控制系统各项性能指标是工程机械技术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其中瓶颈就是通信方式和数字信息处理。针对工程机械几种典型的电液控制模块,分析其功能需求,并探讨了其实现的控制方式、控制复杂程度和数据传输和处理的量,经过纵横向比选后,认为基于CAN-bus的数字电液控制系统必将成为下一代工程机械电液控制的主流。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通信适配卡、数据采集模块、数字控制模块和由高速开关阀实现控制的液压试验平台,并采用双绞线把基于CAN2.0A通信协议的三个数字模块组成总线系统,再由PC作为主控节点,实现了基于CAN-bus的通用数字电液控制系统,用软件实现了PWM信号输出并很好地实现了高速开关阀的控制。整个系统顺利通过了系统测试模拟试验,动、静态控制特性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简单修改其中的管理程序、控制程序和外围驱动电路等控制组成,就能实现增减节点、改变控制对象和控制策略,从而适用于大多数新型工程机械的位置、速度等电液控制组件。
谭笑颖[7](2003)在《王黎宏 实事求是》文中研究指明2002年10月22~25日在北京农展馆举行的CHINA TRANSPO上,国产铣刨机“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展出,使业内人士意识到了国内铣刨机市场海外品牌独领风骚的时代已经结束,王黎宏就是掀起这场运动的中坚人物之一。王黎宏,44岁,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教授。于1998年创办西安宏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张宪,宣圣武[8](1997)在《务实创新的王黎宏》文中认为 近几年来,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10门课,写了10部(篇)教材和论文,摘了近10项包括国家八五、九五项目的科研课题,还担任系里的行政领导,如此繁重的工作,这样卓着的成果,不禁使我们对王黎宏这位西安公路交通大学不足40岁的副教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究竟怎样分身有术搞这些事情的呢?当我们向他请教时,他告诉了我们“挤”这个诀窍。王黎宏副教授说:“时间
二、王黎宏 实事求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王黎宏 实事求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VMD的天然气管道泄漏信号特征提取与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管道泄漏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可变模态分解算法理论研究 |
2.1 基础理论 |
2.1.1 维纳滤波 |
2.1.2 希尔伯特变换和解析信号 |
2.1.3 频率混合 |
2.2 可变模态分解原理及算法 |
2.2.1 本征模态函数 |
2.2.2 变分模型 |
2.2.3 变分模型的求解 |
2.3 VMD算法仿真分析 |
2.3.1 噪声鲁棒性 |
2.3.2 非平稳多模态信号的分离 |
2.4 实验数据分析 |
2.4.1 实验数据采集系统 |
2.4.2 实验数据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VMD和豪斯多夫距离的信号滤波方法研究 |
3.1 基于VMD的滤波方法 |
3.1.1 相似性测量方法 |
3.1.2 VMD-HD算法原理 |
3.1.3 算法测试 |
3.2 基于EMD的滤波方法 |
3.2.1 EMD结合HD的滤波方法 |
3.2.2 EMD结合相关系数的滤波方法 |
3.3 VMD-HD算法实验分析 |
3.3.1 仿真数据分析 |
3.3.2 实验数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VMD和云模型特征熵的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
4.1 云模型理论 |
4.1.1 云模型定义 |
4.1.2 云的数字特征 |
4.1.3 云发生器 |
4.2 近似熵及其他特征参数 |
4.2.1 近似熵 |
4.2.2 其他特征参数 |
4.3 基于VMD和云模型特征熵的特征值提取算法 |
4.4 实验分析 |
4.4.1 信号的VMD分解与重构 |
4.4.2 重构信号的特征提取 |
4.4.3 实验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SVM的工况识别方法研究 |
5.1 支持向量机 |
5.1.1 最优分类超平面 |
5.1.2 线性分类支持向量机 |
5.1.3 非线性分类支持向量机 |
5.1.4 核函数 |
5.2 LIBSVM简介 |
5.3 实验分析 |
5.3.1 核函数分类效果比较 |
5.3.2 基于网格搜索法的参数调优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2)供热地埋管泄漏导致地表温度异常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地埋管道泄漏检测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土壤的多孔介质特性及物性 |
2.1 多孔介质的基本参数 |
2.2 土壤的热物性 |
2.2.1 土壤密度 |
2.2.2 土壤比热容 |
2.2.3 土壤热扩散系数 |
2.2.4 土壤导热系数 |
2.3 非饱和土壤的热湿迁移机制 |
2.3.1 土壤内热迁移机制 |
2.3.2 土壤内湿迁移机制 |
2.4 土壤内热湿迁移理论模型 |
2.4.1 Philip和de Vries模型 |
2.4.2 多场-相变-扩散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埋供热管道异常的试验研究 |
3.1 试验系统的建立 |
3.1.1 数据采集系统 |
3.2 试验工况与步骤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土壤表面温度场 |
3.3.2 土壤内温度分析 |
3.3.3 不同工况下土壤温度对比 |
3.3.4 不同工况下土壤湿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埋供热管道异常的数值模拟 |
4.1 理论模型的建立和基本假设 |
4.1.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4.1.2 基本假设 |
4.1.3 数学模型的建立 |
4.1.4 控制方程的标准化 |
4.2 模拟所需参数 |
4.2.1 管道相关参数 |
4.2.2 土壤参数的设置 |
4.3 相关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4.4 网格无关性验证 |
4.5 模拟与试验对比分析 |
4.5.1 土壤表面温度场对比 |
4.5.2 土壤内部温湿度数据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际工程检测与仿真模拟 |
5.1 实际工程检测 |
5.1.1 实际故障红外热像图分析 |
5.1.2 故障区土壤湿度检测 |
5.2 实际工程仿真模拟 |
5.2.1 模型的简化 |
5.2.2 相关参数和单值性条件 |
5.3 模拟结果与实际检测对比 |
5.3.1 地表温度场对比 |
5.3.2 模拟土壤湿度数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际工程中不同工况的模拟 |
6.1 模拟工况 |
6.2 模拟结果分析 |
6.2.1 保温层完好工况分析 |
6.2.2 保温层破损工况分析 |
6.2.3 管道泄漏工况分析 |
6.3 热力管道故障的判定依据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3)快速底盘圆形坑槽铣刨车铣刨装置设计及负载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铣刨机概述 |
1.2 铣刨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铣刨机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快速底盘圆形坑槽铣刨车铣刨装置总体结构设计 |
2.1 现有水平鼓铣刨机铣刨装置简介 |
2.2 快速底盘圆形坑槽铣刨车铣刨装置总体设计 |
2.2.1 铣刨装置总体组成及功能 |
2.2.2 三级组合铣刨刀盘结构设计 |
2.2.3 铣刨装置工作原理 |
2.2.4 铣刨装置工作特点 |
2.3 快速底盘圆形坑槽铣刨车铣刨装置重要结构参数确定 |
2.3.1 铣刨芯轴旋转结构的确定 |
2.3.2 铣刨刀盘装卸结构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铣刨刀具的布置、磨损及选用 |
3.1 刀具的布置 |
3.1.1 主刀的布置 |
3.1.2 边刀的布置 |
3.2 刀具的安装角度 |
3.2.1 主刀的侧向倾角 |
3.2.2 主刀切入角及其安装角 |
3.2.3 边刀外倾角 |
3.3 刀具的磨损 |
3.3.1 刀具磨损形式 |
3.3.2 刀具强化 |
3.4 刀具的选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铣刨刀头铣削沥青路面过程分析 |
4.1 有限元分析法和铣削过程分析软件简介 |
4.1.1 有限元分析法 |
4.1.2 铣削过程分析软件简介 |
4.2 铣刨刀头实体模型和铣削过程模型 |
4.2.1 铣刨刀头实体模型 |
4.2.2 铣削过程实体模型 |
4.3 铣刨刀头铣削过程分析 |
4.3.1 铣削过程实体模型的导入 |
4.3.2 铣削过程实体模型材料属性 |
4.3.3 铣削过程实体模型的网格划分 |
4.3.4 铣削过程实体模型的接触属性、边界条件和载荷 |
4.3.5 铣削过程实体模型的约束和初始条件的设定 |
4.4 铣削模型的有限元仿真结果及结果分析 |
4.4.1 铣削刀头向下的进给速度为 1mm/s |
4.4.2 铣削刀头向下的进给速度为 2mm/s |
4.4.3 铣削刀头向下的进给速度为 3mm/s |
4.4.4 铣削过程实体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铣刨装置负载理论分析 |
5.1 沥青路面常温破坏机理分析 |
5.2 铣刨刀具铣削阻力理论计算探析 |
5.2.1 铣刨刀具作业过程阻力分析 |
5.2.2 铣刨刀具铣削阻力计算分析 |
5.3 铣刨芯轴液压驱动马达工作负载理论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圆形坑槽铣刨机铣刨装置及其铣削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沥青路面铣刨机概述 |
1.2 沥青路面铣刨机的分类 |
1.3 沥青路面铣刨机国内状况 |
1.4 沥青路面铣刨机国外状况 |
1.5 课题的提出 |
1.6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铣刨装置结构及重要结构参数的确定 |
2.1 现有铣刨机的铣削装置 |
2.2 圆形坑槽铣刨机铣刨装置总体结构 |
2.2.1 铣刨装置结构 |
2.2.2 铣刨装置的工作方式 |
2.2.3 铣刨装置的工作方式的特点 |
2.3 重要结构参数的确定 |
2.3.1 铣刨芯轴末端锥形螺纹的确定 |
2.3.2 一级减速齿轮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铣刨刀具的布置、磨损及选用 |
3.1 铣刨刀盘上的刀具布置 |
3.1.1 主刀的布置 |
3.1.2 边刀的布置 |
3.1.3 刀具的安装角度 |
3.2 刀具的磨损 |
3.3 刀具的选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铣刨刀头的动力学分析与沥青路面的切削机理 |
4.1 有限元在切削领域的应用 |
4.2 建立铣刨刀头的实体模型 |
4.3 铣刨刀头系统动力学的格式 |
4.4 铣刨刀头参考构型的分析 |
4.5 铣刨刀头参考构型问题描述 |
4.6 铣刨刀头参考构型位置坐标插值函数 |
4.6.1 线性插值函数形式 |
4.6.2 曲线插值函数形式 |
4.6.3 铣刨刀头参考构型位置坐标的导函数 |
4.7 沥青路面的切削破损机理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铣刨刀头铣削沥青路面过程分析 |
5.1 分析软件的介绍 |
5.2 模型的导入 |
5.3 添加模型材料属性 |
5.4 对铣削模型网格的划分 |
5.5 铣刨模型的接触属性、边界条件和载荷 |
5.6 定义铣刨模型的约束和初始条件 |
5.7 对铣削模型的有限元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
5.7.1 当铣刨刀头向下的进给速度为 1mm/s |
5.7.2 当铣刨刀头向下的进给速度为 2mm/s |
5.7.3 当铣刨刀头向下的进给速度为 3mm/s |
5.8 仿真结果分析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冷铣刨机功率自适应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冷铣刨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2 冷铣刨机功率控制系统的研究 |
1.2 课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机器自适应控制的发展及现状 |
1.5 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功能及结构 |
1.5.1 模型参考模糊自适应控制系统 |
1.5.2 自校正控制系统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冷铣刨机功率自适应控制系统分析 |
2.1 冷铣刨机功率自适应控制系统原理 |
2.2 控制对象分析 |
2.2.1 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功率控制原理 |
2.2.2 发动机功率控制的原理 |
2.2.3 行走机构所消耗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4 工作装置系统所消耗功率的影响因素 |
2.2.5 功率自适应控制对冷铣刨机生产率的影响 |
2.3 功率自适应控制对冷铣刨机设计过程中性能参数匹配的影响 |
2.3.1 传统参数匹配的指导原则 |
2.3.2 功率自适应对冷铣刨机性能参数匹配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冷铣刨机系统动力学模型 |
3.1 发动机转速与输出转矩关系数学模型 |
3.2 发动机油门控制模块的数学模型 |
3.2.1 冷铣刨机油门控制特点 |
3.2.2 油门执行器模型 |
3.3 行驶传动系统建模 |
3.3.1 变量泵系统模型 |
3.3.2 定量马达 |
3.3.3 行走机构 |
3.4 工作装置的数学模型 |
3.5 系统的数学模型 |
3.6 模型中的参数的取值 |
3.7 冷铣刨机系统数学模型仿真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冷铣刨机功率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 |
4.1 功率自适应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4.2 功率自适应控制系统功能 |
4.2.1 数字调速及功率自适应调整调节 |
4.2.2 滑转率控制 |
4.2.3 油门控制单元 |
4.3 基于系统需求的功率自适应控系统电控元件选择及驱动电路 |
4.3.1 微控制器的选择 |
4.3.2 S3C44B0X嵌入式微处理器功能简介 |
4.3.3 S3C44B0X 微处理器PWM 波的生成原理 |
4.3.4 PWM 信号输出功放电路 |
4.3.5 控制芯片模拟量输入接口电路设计 |
4.3.6 控制芯片开关量输入模块设计 |
4.3.7 转速信号测量与处理 |
4.3.8 油门控制系统电子元件的选择 |
4.3.9 行走速度调速手柄电路设计 |
4.3.10 滑转率控制信号采集电路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功率自适应控制方案选择及控制算法研究 |
5.1 PID 控制算法 |
5.2 模糊自适应控制 |
5.2.1 模糊控制技术简介 |
5.2.2 模型参考模糊自适应控制 |
5.2.3 冷铣刨机模型参考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设计 |
5.2.4 冷铣刨机模糊自适应控制的原理与参数自整定规则 |
5.3 模型参考单神经元自适应控制系统 |
5.3.1 神经元模型 |
5.3.2 冷铣刨机模型参考神经元自适应控制 |
5.3.3 单神经元自适应控制器的学习算法 |
5.4 模型参考模糊自适应及单神经元自适应控制算法比较 |
5.5 主要功能模块的算法及驱动程序流程 |
5.5.1 脉冲计数功能 |
5.5.2 机器作业速度、行走机构滑转率与发动机油门联合控制策略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试验结果分析 |
6.1 仿真试验分析 |
6.1.1 功率自适应控制仿真 |
6.1.2 滑转率控制仿真 |
6.1.3 油门开度控制仿真 |
6.2 样机现场试验 |
6.2.1 试验目的 |
6.2.2 样机基本参数 |
6.2.3 试验工况及试验方法 |
6.2.4 试验程序 |
6.2.5 试验记录数据 |
6.2.6 试验结果分析 |
6.2.7 现场试验结论 |
6.3 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
7.1 研究结论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7.3 进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CAN-bus的数字电液控制系统应用研究—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工程机械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二节 控制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三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章 电液控制模块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分析 |
第一节 行使转向及制动通用系统 |
第二节 作业控制系统 |
第三节 行走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
第四节 转向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
第五节 故障诊断系统 |
第六节 小结 |
第三章 方案论证 |
第一节 CAN总线简介 |
第二节 性价比选 |
第三节 CAN-bus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 |
第四节 控制方案的确定 |
第四章 基于CAN-bus的通用数字电液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一节 系统实现 |
第二节 SJA1000控制器通信原理 |
第三节 通信适配卡设计 |
第四节 数据采集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第五节 数字控制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第六节 基于PWM的高速开关阀的应用 |
第五章 基于CAN-bus的通用数字电液控制系统软件分析 |
第一节 功能需求分析 |
第二节 通信协议分析 |
第三节 主要程序实现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应用仿真 |
第一节 系统测试 |
第二节 模拟试验 |
第三节 改进试验方案与仿真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附录一 参考文献 |
致谢 |
后记 |
四、王黎宏 实事求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VMD的天然气管道泄漏信号特征提取与检测技术研究[D]. 马雯萍.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2]供热地埋管泄漏导致地表温度异常的机理研究[D]. 王彦逍.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1)
- [3]快速底盘圆形坑槽铣刨车铣刨装置设计及负载理论研究[D]. 孙雁涛. 长安大学, 2014(03)
- [4]圆形坑槽铣刨机铣刨装置及其铣削过程研究[D]. 武泽聪. 长安大学, 2013(05)
- [5]冷铣刨机功率自适应控制系统研究[D]. 马鹏宇. 长安大学, 2008(08)
- [6]基于CAN-bus的数字电液控制系统应用研究—硬件设计[D]. 苏国辉. 长安大学, 2003(04)
- [7]王黎宏 实事求是[J]. 谭笑颖. 工程机械与维修, 2003(01)
- [8]务实创新的王黎宏[J]. 张宪,宣圣武. 科技·人才·市场, 199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