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甲基亚硝胺肝硬化大鼠血清元素含量变化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梁仁久[1](2021)在《壮肝逐瘀煎对肝纤维化大鼠BMP7/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用CCl4法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探究壮肝逐瘀煎对BMP7/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更深一步的探究壮肝逐瘀煎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从62只SD雄性大鼠中随机选取54只诱导肝纤维化模型,进行皮下注射40%的CCl4花生油溶液,每周3次,延续8周;将剩余的8只作为对照组(G)。在造模的第6周和第8周分别取3只造模组大鼠进行肝组织HE检测,观察其是否成模。模型构建成功后,把造模的大鼠随机分为壮肝逐瘀煎高剂量组(A)、壮肝逐瘀煎中剂量组(B)、壮肝逐瘀煎低剂量组(C)、复方鳖甲软肝片组(D)、秋水仙碱组(E)和模型组(F)。壮肝逐瘀煎高、中、低剂量组灌胃剂量分别为:200mg/kg、100 mg/kg、50 mg/kg,秋水仙碱灌胃剂量为:0.4 mg/kg,复方鳖甲软肝片灌胃剂量为:50 mg/kg,空白组大鼠灌相对应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每天灌胃1次,连续给药6周。灌胃结束后,提前24小时禁食不禁水,记录大鼠体重,麻醉大鼠,通过腹主动脉采血,离心、过滤,将一部分血冻存备用,另一部分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同时记录大鼠肝重。剪取肝脏并分装,一部分放在-80℃冰箱和另一部分用组织固定液固定。将固定的肝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进行HE和Masson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用RT-q PCR法检测肝组织TGFβ-1、BMP7、Smad2、Smad3、Smad7的m RNA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TGFβ-1、BMP7、Smad2、Smad3、Smad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壮肝逐瘀煎组大鼠的增重水平有高于模型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的肝脏指数最低,CCL4模型组大鼠的肝脏指数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和空白组,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壮肝逐瘀煎低剂量组要高于秋水仙碱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模型组相比,壮肝逐瘀煎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秋水仙碱组、空白组大鼠血清中ALT、AST的值均比模型组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比TBIL的值时,壮肝逐瘀煎高剂量组和空白组与模型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E和Masson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的肝组织中胶原纤维广泛增生,纤维间隔相互连接,部分样本出现假小叶,发展成为肝硬化;壮肝逐瘀煎高、中、低组和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及秋水仙碱组大鼠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减轻。4.RT-q PCR显示:模型组大鼠肝脏TGFβ-1、S mad2、Smad3 m 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壮肝逐瘀煎高、中、低组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及秋水仙碱组TGFβ-1、Smad2、Smad3 m RNA的表达较模型组下降(P<0.01),壮肝逐瘀煎高、中、低组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及秋水仙碱组BMP7m RNA的表达高于模型组(P<0.01)。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大鼠肝组织中T GFβ-1、Smad2、Smad3的表达:模型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壮肝逐瘀煎高、中、低组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及秋水仙碱组的表达相较于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大鼠肝组织中BMP7的表达:壮肝逐瘀煎高、中、低组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以及秋水仙碱组的表达高于模型组。结论:1.壮肝逐瘀煎能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具有较好的护肝作用。2.壮肝逐瘀煎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BMP7/Smads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陈美岑[2](2020)在《基于“肝—肠轴”研究柔肝化纤颗粒调控肠道菌群失衡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肝肾阴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失衡的调控作用及临床疗效,并基于“肝-肠轴”学说,探讨该方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明确诊断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上结合柔肝化纤颗粒,观察疗程为12周。对比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ALT、AST、ALB、TBIL)、肝纤维化四项(PC-Ⅲ、Ⅳ-C、HA、LN)、凝血功能(PT、PTA)、大便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肠杆菌)、血浆内毒素水平(ET)、安全性指标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肝功能:治疗后,两组ALT、AST、TBIL、ALB均比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肝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肝纤维化四项:治疗后,两组HA、PC-Ⅲ、Ⅳ-C、LN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HA、PC-Ⅲ、LN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IV-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凝血功能:治疗后,两组PT均较前降低,PTA较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凝血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肠道菌群:经治疗后,治疗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较前明显提高,肠球菌、肠杆菌较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乳酸杆菌较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歧杆菌、肠球菌、肠杆菌较前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肠道菌群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浆内毒素水平:治疗后,两组ET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ET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症侯积分: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中医症候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观察: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安全性较好。结论:(1)柔肝化纤颗粒能改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肝肾阴虚证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凝血功能、中医症候积分等,安全性较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柔肝化纤颗粒能有效调控肠道菌群,减少内毒素水平,对肝脏的“二次打击”有减轻的作用,基于“肝-肠轴”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肝硬化的发展的效果,给乙肝肝硬化治疗带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周荃[3](2020)在《甜蜜素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优化与评价》文中指出背景:针对于肝脏疾病发病机制的探讨及筛选合适护肝药物的研究中,建立稳定的动物模型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现有的动物模型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建立更稳定的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的:1.应用甜蜜素建立稳定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2.探讨甜蜜素致急性肝脏、心脏、肾脏损伤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及甜蜜素低、中、高剂量组,每组24只,空白组予0.9%生理盐水以0.04ml/g/d腹腔注射,甜蜜素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3000mg/kg/d、6000mg/kg/d、12000mg/kg/d甜蜜素腹腔注射,每24小时给药一次,第1、3、5、7天末采血及取肝脏、心脏、肾脏标本一次,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CK-MB)、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的水平;肉眼观察肝脏、心脏、肾脏组织改变及HE染色变化;电镜下观察肝脏超微结构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心脏、肾脏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表达。结果:1.血清学结果:(1)与平行空白组相比,第1、3天末低剂量组ALT水平上升(P<0.05),第1、3天末中、高剂量组,第5天末各模型组及第7天末低、中剂量组ALT水平明显上升(P<0.01),第1天末中、高剂量组,第3、5天末各模型组及第7天末低、中剂量组AST水平明显上升(P<0.01);与该组第1天末相比,低剂量组第5、7天末,中剂量组第3、5、7天末及高剂量组第3、5天末ALT水平明显上升(P<0.01),低、中剂量组第3、5、7天末及高剂量组第3、5天末AST水平明显上升(P<0.01)。各模型组ALT、AST水平与甜蜜素剂量及给药时间呈极强正相关(P<0.01,r=0.830.97)。各组TBIL、DBIL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2)与平行空白组相比,第1天末高剂量组及第7天末低剂量组CK、CK-MB水平上升(P<0.05),第3、5天末高剂量组及第7天末中剂量组CK、CK-MB水平明显上升(P<0.01),第1天末高剂量组cTnT水平上升(P<0.05),第3、5天末高剂量组及第7天末低、中剂量组cTnT水平明显上升(P<0.01);与该组第1天末相比,低、中剂量组第7天末及高剂量组第3、5天末CK、CK-MB、cTnT水平明显上升(P<0.01)。(3)各组Scr、BUN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2.光镜下观察:(1)各模型组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排列紊乱、气球样变性、炎性细胞浸润、肝窦淤血扩张。且随着甜蜜素剂量增大、给药时间增加,肝细胞破坏加重。(2)低、中剂量组第5天末个别肌纤维出现极少量变性,低、中剂量组第7天末及高剂量组第1、3、5天末整条肌束出现不同程度的颗粒样变性和水样变性。(3)低、中剂量组第5天末及高剂量组第1天末个别肾小管管腔扩张,低、中剂量组第7天末及高剂量组第3、5天末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刷状缘脱落、坏死,肾小管管腔扩张、基底膜裸露。3.电镜下观察:空白组小鼠肝细胞各细胞器未见明显异常,中剂量组第5天末肝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染色质明显受损。4.ELISA结果:在第5天末,相较于空白组,低、中、高剂量组肝脏组织TNF-α及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1);高剂量组小鼠心脏组织TNF-α及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1);中剂量组小鼠肾脏组织IL-1β水平升高(P<0.05),高剂量组小鼠肾脏组织TNF-α、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1)。5.免疫组化结果:在第5天末,相较于空白组,肝脏组织TNF-α及IL-1β蛋白在低剂量组表达升高(P<0.05),中、高剂量组表达明显升高(P<0.01);心脏组织TNF-α及IL-1β蛋白在高剂量组表达升高(P<0.05);肾脏组织TNF-α蛋白在高剂量组表达升高(P<0.05),IL-1β蛋白在中剂量组表达升高(P<0.05),高剂量组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1.应用甜蜜素6000mg/kg/d连续腹腔注射5天可成功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2.甜蜜素对肝脏损伤显示出毒性量-效、时-效关系。3.甜蜜素致急性肝脏、心脏、肾脏损伤发病机制可能与TNF-α、IL-1β介导的炎症反应相关。
陈阳[4](2019)在《中医辨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从病毒学、肝功能、免疫相关细胞因子、APRI、及生存质量等方面探讨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方法:收集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正大天晴公司提供),0.5mg/天,口服;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联合恩替卡韦(0.5mg/天)口服。两组患者均以2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用药后第24、48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肝功能:治疗24、48周后,治疗组降低AST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相关细胞因子:治疗48周后,治疗组降低IL-10、IL-2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纤维化指标:治疗24、48周后,治疗组降低肝脏弹性指数E值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治疗组降低APRI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病毒学指标:治疗48周时治疗组降低HBe Ag滴度下降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症候积分:治疗48周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效率,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SF-36量表:治疗48周后,治疗组改善一般健康(GH)、体能(PF)、身体疼痛(BP)、精力(VT)、心理健康(MH),精神影响(RE)方面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较好临床疗效,有助于降低HBe Ag滴度、降低患者肝纤维化水平(从无创性评分方面)、降低部分炎症细胞因子,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次仁巴珍[5](2019)在《二十五味松石丸的配伍分析及减方对大鼠慢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目前,大量研究表明,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对肝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在藏区应用广泛。但藏药复方中普遍含有一些重金属成分,其中朱砂、松石等矿物药存在含量超标的问题,对药物安全性有很大的影响,从而一直受人们关注。本课题通过分析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的配伍特点,将二十五味松石丸进行减方(减朱砂和松石),并比较减方前后对大鼠慢性肝纤维化防治作用的研究,探讨原方减方后治疗肝病有效且安全的可行性。以期为藏药组方的优化和临床用药的安全提供参考。方法:1.本研究通过查阅《四部医典》、《新修晶珠本草》等藏医药典籍,概括二十五味松石丸中所含25味药的“味”、“性效”并分析二十五味松石丸的药“味”、“性效”的配伍特点,整理出21种常用治疗肝病的藏药方剂,统计二十五味松石丸的各成分药在21种常用治疗肝病藏药方剂中单味药的使用频次和药对配伍频次,并进行分析。探讨了二十五味松石丸原方的配伍特点及其治疗肝病的核心组合成分。2.对二十五味松石丸进行减方即去除含重金属成分朱砂和松石,得到去除重金属的原方减朱砂组、原方减松石组、原方减朱砂和松石组。3.取5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复方鳖甲软肝片630mg/kg)、二十五味松石丸(105mg/kg)组、原方减朱砂(103mg/kg)组、原方减松石(98mg/kg)组、原方减朱砂和松石(97mg/kg)组。连续8周对各组大鼠皮下注射40%CCL4橄榄油溶液,空白对照组除外。在造模期间,用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给予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其余各组大鼠灌胃给予相应的药物,并在8周末处死大鼠。检测大鼠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白蛋白(AL)的水平,通过ELISA测定大鼠透明质酸(HA)、羟脯氨酸(HYP)、层粘连蛋白(LN)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进行常规HE染色并观察大鼠的肝组织病理变化,采用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脏肝纤维化的程度。结果:1.通过二十五味松石丸的配伍特点及其治疗肝病的核心组合成分的探讨,结果表明,二十五味松石丸是以清热药配伍为主的组方,主要治疗热性肝病,其核心组合成分为西红花和牛黄。2.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减方前后对大鼠慢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LN、HA、TGF-β1和HYP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十五味松石丸(105mg/kg)组,原方减少朱砂和松石(97mg/kg)组大鼠血清TGF-β1、HA、LN和HYP水平显着降低(P<0.05,P<0.01),大鼠肝纤维化面积明显减少(P<0.05,P<0.01)。结论:通过实验说明,二十五味松石丸减方前后均对CCL4所致大鼠慢性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以二十五味松石丸组的防治作用最佳,原方减朱砂和松石组次之,原方减朱砂组和原方减松石组的防治作用均最差。
谢林钦,朱冠保,黄登[6](2017)在《荣肝汤对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荣肝汤对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方法:35只Wista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造模组,以0.5%DMN按2 mL/kg体质量腹腔注射4周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后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荣肝汤组,灌胃相应药物3周。7周末处死动物,留取标本,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和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含量;测定肝组织中羟脯氨酸(Hyp)含量。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I型胶原和alpha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BIL、ALT、AST水平明显升高(P<0.05),Alb含量显着下降(P<0.05),经荣肝汤干预后,血清学肝功能指标显着改善。HE染色显示模型组肝脏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肿胀、变性坏死,有明显出血现象;天狼猩红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肝脏胶原增生明显,形成假小叶,胶原面积明显增加。模型组肝组织Hyp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1412.42±367.68)μg/g VS(530.20±62.37)μg/g,P<0.01],肝组织Ⅰ型胶原抗体、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药物干预后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均有所改善,肝组织Hyp含量明显降低[(1092.83±146.19)μg/g]。统计分析显示荣肝汤组与模型组比较肝组织胶原面积明显减轻[(358 810±235 058)×104μm2VS(358 810±235 058)×104μm2,P<0.05],肝组织Ⅰ型胶原抗体、α-SM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荣肝汤对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有较好的逆转作用。
秦冬梅[7](2017)在《毛菊苣活性成分及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毛菊苣(Cichorium glandulosum Boiss.et Hout)根为研究对象,采用药效追踪方式分离抗肝纤维化有效部位及成分,通过体内外活性跟踪探讨了倍半萜和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root of Cichorium glanudulosum,TFCG)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柱层析、制备液相等方法提取分离单体成分,应用2D-NMR技术对化合物进行鉴定。首先考察了 95%乙醇提取物(CG-I)对刀豆蛋白(Con A)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昆明种小鼠60只,小鼠灌胃CG-I,阳性药甘利欣,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1天/次,连续十天。第十天灌胃结束后1小时尾静脉注射Con A(除正常组外)。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指标、炎症因子、肝组织匀浆指标及HE染色。将CG-I萃取得到石油醚(CG-V)、乙酸乙酯(CG-Ⅵ)和正丁醇(CG-Ⅶ)萃取物灌胃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诱导的大鼠肝纤维模型。Wistar 大鼠 60 只,雌雄对半,分为 6 组,CG-V(15mg·kg-1),CG-Ⅵ mg·kg-1),CG-Ⅶ(6mg·kg-1),水飞蓟宾胶囊(8mg·kg-1)。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以l00mg·kg-1腹腔注射TAA,2次/周。造模第5周始,正常组、模型组给予蒸馏水,其它各组动物灌胃给药,1次/天,连续8周,共12周。考察肝脏、脾脏系数、血清指标、病理检查、蛋白表达及肝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将分离的3个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采用MTT和RT-PCR法考察24/48h其对TGF-β1刺激HSC-T6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基因表达的影响。分离和纯化TFCG并考查了 TFCG对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SD大鼠60只,除对照组外,其它各组大鼠首次皮下注射40%CC14-植物油混悬液1ml·kg-1,以后每次注射量为0.5ml·kg-1,对照组大鼠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2次/周。于第四周末把给药组大鼠随机分组为模型组、阳性药(水飞蓟宾)、TFCG高剂量(200mg·kg-1)、中剂量(1OOmg·kg-1)、低剂量(50mg·kg-1)。于第五周始给药组大鼠灌胃,共计13周。检测体内肝脾系数、血清指标、病理切片、免疫组化和蛋白表达等。RT-PCR方法考察24/48h其对TGF-β1刺激HSC-T6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人正常肝细胞株L02中PERK基因慢病毒修饰对内质网应激介导凋亡的作用。结果:鉴定了 3个倍半萜内酯类成分:11β,13-Dihydrolacurin、奥菊素和8-去乙酰母菊素-8-O-硫酸盐,其中1个为新化合物,1个为新天然产物,另1个为首次从毛菊苣根中分离得到,还有β-谷甾醇。CG-I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保护作用,与模型组比较,CG-I给药组ALT、AST、GST和AKP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肝脏、脾脏系数均显着下降(P<0.05或P<0.01);CG-I高剂量组IFN-γ显着下降(P<0.05),TNF-α、IL-1β水平均显着下降,T-SOD水平显着上升,MDA水平均显着降低,白蛋白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HE染色显示:CG-I各给药组肝损伤程度减轻。三个萃取物对TAA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结果,与模型组相比,CG-Ⅶ组可降低肝脾脏系数(P<0.05);CG-Ⅵ可降低脾系数(P<0.01),给药组大鼠血清中AST和ALT活性显着降低(P<0.05,P<0.01);HE、Masson染色检测,治疗组(CG-V,CG-Ⅶ)的肝脏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免疫组化显示,较模型组比较,CG-V与CG-Ⅶ显着降低了 FN、Smard3及TGF-β1表达(P<0.05),CG-Ⅴ与CG-Ⅶ与模型组比较凋亡指数显着降低(P<0.01);Western-Blot结果,CG-Ⅴ与CG-Ⅶ组FN和Smard3表达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IGFBPrP1表达CG-Ⅶ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3个化合物对HSC-T6基因表达结果,药物对Smad2、Smad3、PPP5C和TGF-β1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显着,24小时三个药物均具有极显着的抑制作用(P<0.01),但48小时抑制作用不显着;48小时三个药物均能显着上调Smad7基因表达(P<0.05或P<0.01),而24小时仅有奥菊素和8-去乙酰母菊素-8-0-硫酸盐个别浓度能够上调Smad7基因表达(P<0.05或P<0.01),Smad7基因表达时效关系成正比。TFCG的提取工艺条件为:80℃,用70%乙醇料液比1:15回流提取2小时,提取2次。AB-8纯化条件为:上样浓度3.Omg·mL-1,流速为4BV·h-1,5BV柱体积,吸附率达80%以上;50%乙醇洗脱,流速2 BV·h-1,2BV柱体积解吸率达90%以上。得到TFCG含量为50.82±0.37%(n=3)。TFCG对CC1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防治作用结果,与模型组相比,TFCG组、水飞蓟宾组肝脾脏系数均有所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ALT、AST、AKP、LDH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或P<0.01);TFCG高、低剂量组和水飞蓟宾组y-GT水平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TFCG和水飞蓟宾组大鼠血清Hyp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TFCG高、中剂量和阳性药白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显着(P<0.05);TFCG高剂量组MDA水平降低差异极显着(P<0.01)。病理检查结果,TFCG各剂量组大鼠肝脏纤维有显着改善。免疫组化结果,TFCG各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TGF-β1、Smad3、TLR4 和 α-SMA 蛋白表达(P<0.01 或P<0.05),显着上调 Smad7的表达(P<0.01)。蛋白质印迹法结果:与模型组比较,TFCG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TGF-β1表达显着降低(P<0.05),Smad7表达明显增强(P<0.05)。RT-PCR结果:给药组对TGF-β1和PPP5CmRNA表达抑制作用24h优于48h作用,对Smad7基因的上调,48h的效果好于24h,Smad7基因表达时效关系成正比,而TGF-β1、PPP5C、Smad2和Smad3基因表达无明显的时效关系。TFCG中浓度组对于基因表达影响显着(P<0.01)。初步构建人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慢病毒载体并包装慢病毒颗粒,采用western-blot、流式细胞等技术考察L02细胞凋亡情况。结论:通过活性追踪探讨了倍半萜和TFCG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得到三个先导化合物。倍半萜类下调肝组织中FN、IGFBPrPl、Smad3与TGF-β 1的蛋白表达,抑制HSC-T6中 TGF-β1、Smad2、Smad3、PPP5CmRNA 表达以及上调 Smad7mRNA 表达,抑制HSC-T6的激活及增殖作用,有效阻断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TFCG抑制肝组织中TGF-β1、Smad3、TLR4和α-SMA的表达,上调Smad7蛋白表达,对活化HSC-T6中TGF-β1、Smad2、Smad3、PPP5CmRNA表达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能极显着上调Smad7基因mRNA表达,有效阻断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对α-SMA、TLR4和PPP5C蛋白及基因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初步了解在内质网应激时,LV-PERK慢病毒可促进肝细胞株L02的增殖和凋亡作用。
边艳琴,刘平,孙明瑜[8](2016)在《基于方证相关理论解析肝硬化湿热内蕴病机》文中提出在肝硬化发病过程中,湿(瘀)热内蕴是重要的中医证候病机之一。对方剂效应原理的研究由以往侧重于方药配伍转向方-证互参,采用多个模型进行类方比较研究,来验证方证病理基础。茵陈蒿汤及其类方(栀子柏皮汤、茵陈五苓散、甘露消毒丹和茵陈四逆汤)对DMN、CCl4和胆管结扎等大、小鼠肝硬化模型干预作用,表明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与茵陈蒿汤方证病机高度相关,属于湿(瘀)热内蕴。进一步揭示炎症早期属于湿热内蕴,是以库普弗细胞(KC)经典激活途径为主的炎症反应及脂肪酸代谢异常,为茵陈蒿汤方证的主要病理基础。针对此病机,尤其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炎症活动明显,肝功能明显异常时,湿(瘀)热内蕴可能是其主要证型。应用清热利湿的茵陈蒿汤以及茵陈蒿汤类方治疗时,需首辨阴阳,分清湿热偏重,时刻不忘活血化瘀。只有精准明辨中医证候病机,临床才可取得满意疗效。
孟动玲[9](2016)在《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硬化腹水是临床上常见病及难治病之一,属于祖国医学“积聚”、“胁痛”、“臌胀”等范畴,临床上现代医学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疗效一般。加味胃苓汤是门九章教授多年来根据肝病特点及临床实践自拟的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有效经验方。本课题即主要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加味胃苓汤的疗效,为其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提供相关的实验数据,为加味胃苓汤的开发应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研究分为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二甲基亚硝胺(DMN)建立肝硬化腹水的大鼠动物模型。选用雄性SD大鼠100只,重量在200250g之间,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90只作为模型组,用来制作肝硬化腹水模型。在熟悉环境一周后,每次给大鼠腹腔注射1%二甲基亚硝胺(DMN)1ml/kg,每周三天,每天一次,共12周。造模期间,密切关注大鼠体重,每次注射前称体重、测腹围,并与上一次注射前体重、腹围进行对比,体重明显下降,甚者下降率在30%以上,暂停腹腔注射。在第12周末进行腹腔穿刺观察有无腹水。为进一步判定造模是否成功,对穿刺有腹水的大鼠和正常对照组大鼠进行解剖以及病理、肝肾功能等方面的比较。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造模成功的基础上与其他药物比较,探讨加味胃苓汤对肝硬化腹水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将第一部分获得的肝硬化腹水大鼠模型随机分成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A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B组)、模型组(C组)、速尿+安体舒通组(D组)、扶正化瘀组(E组),每组各8只大鼠。在代谢笼内饲养大鼠24小时,留取24小时尿液,计算24小时净出水量后开始给药,除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外,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给予加味胃苓汤,剂量分别为42.7g/kg体重、6.1g/kg体重,扶正化瘀组给予扶正化瘀胶囊0.075g/kg体重灌服,速尿+安体舒通组给予速尿和安体舒通0.66mg/kg体重灌服。以上各组灌胃液体量均为2ml,每日给药1次,其浓度及等效剂量按体重折算,共给药3周。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在灌胃的最后一天再次将实验大鼠饲养于代谢笼内,再次收集24小时尿液,计算24小时净出水量。测定门静脉压力并检测大鼠肝功能指标及NO、ET-1的含量和肝纤维化标志物四项。第三部分观察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选择符合肝硬化腹水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加味胃苓汤,每日1剂,治疗一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体征(包括乏力、纳差、腹胀、尿少、黄疸、双下肢浮肿)、腹围、体重以及肝功能指标、腹部B超检查指标(包括脾厚、门静脉及脾静脉宽度)及其有无并发症等,同时监测24h尿量变化。结果:1 12周后,模型组大鼠有51只存活。经腹腔穿刺其中48只有腹水,相对成模率为94.1%。解剖可见造模组的肝脏肿大明显,表面不平;病理组织学检查提示肝硬化以及假小叶形成;门静脉压力(Ppv)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白蛋白(ALB)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2大鼠的一般情况:正常大鼠在整个实验期间,体重逐渐增加,毛色光滑润泽,无异常行为表现。模型组动物体重增加缓慢,皮毛光泽度不高,精神倦怠不振,摄食减少,表现为易激惹。各组治疗开始后,大鼠进食、体重均有所增加,毛色较造模期间光润,能不同程度地减轻造模药物对大鼠的影响。其中,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较其它组最显着的变化就是治疗后大便由造模期间的稀溏便转为正常大便。2.1灌胃治疗后,经解剖,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大鼠腹水明显减少,色淡黄,模型组可见较多腹水,速尿+安体舒通组腹水微量,扶正化瘀组有少量腹水。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速尿+安体舒通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扶正化瘀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治疗后较治疗前24小时净出水量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扶正化瘀组治疗后较治疗前24小时净出水量有所增加,前后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各治疗组门静脉压力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加味胃苓汤可以降低大鼠肝硬化腹水门静脉压力,其中以加味胃苓汤大剂量组效果最好。2.4加味胃苓汤能明显减轻大鼠肝组织炎症与纤维增生的程度,其中尤以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其作用与扶正化瘀胶囊组相当(p>0.05)。2.5治疗后,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扶正化瘀组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球蛋白(GLB)和升高白蛋白(ALB)的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各指标分别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6治疗后,各治疗组大鼠NO及ET-1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速尿+安体舒通组、扶正化瘀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7治疗后,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扶正化瘀组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及Ⅳ型胶原(CIV)均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速尿+安体舒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比较,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临床综合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治疗1个月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23.33%和93.33%,对照组分别为13.33%和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及体征也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两组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改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ALB、PTA、A/G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LB、PTA、A/G水平也有升高,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ST、ALT、TBIL水平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B、PTA、A/G水平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两组患者体重、腹围、平均24h尿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体重、腹围与治疗前比较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平均24h尿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体重、腹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24h尿量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体重、腹围、平均24h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两组患者腹部B超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腹部B超指标(包括脾脏厚度、门静脉及脾静脉宽度)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脾脏厚度、脾静脉宽度改善与治疗前比不如治疗组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后B超指标(包括脾脏厚度、门静脉及脾静脉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两组患者治疗后B超腹水量均有所减少,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消腹水的作用优于对照组。3.6两组患者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13.33%和23.33%,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尿、便常规、一般体格检查、肾功能、心电图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异常变化;在整个治疗过程及治疗结束后未发生不良反应,提示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安全有效,并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1运用二甲基亚硝胺成功建立肝硬化腹水的大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作准备。2加味胃苓汤可明显改变模型大鼠的一般状况,提高模型大鼠的活力。并具有明显的消腹水的作用。3加味胃苓汤能明显增加模型大鼠24小时净出水量,有较强的利水作用。4加味胃苓汤能够降低模型大鼠门静脉压力。5加味胃苓汤能够抑制胶原纤维增生、减轻肝组织炎症,提示加味胃苓汤有抗纤维化、保肝作用。6加味胃苓汤能够降低模型大鼠NO及ET-1含量,从而能够调整对肝脏血流的影响,改善门静脉血流和阻力的影响,这可能是加味胃苓汤能够降低模型大鼠门静脉压力、治疗腹水的作用机制之一。7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肯定,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肝功能等。优于单纯的西医对照组,并且能够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无不良反应发生,为我们治疗肝硬化腹水提供了很好的思路。8加味胃苓汤配合西医对症治疗的中西医结合组在提高患者疗效,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其肝功能方面优于单纯的西医对症治疗组;它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还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的水平:ALT、AST、ALB、TB、PTA,能够稳定血浆白蛋白水平,改善凝血功能,减轻患者经济压力,减少出血等并发症,可以给患者获得更好的远期临床疗效。
刘畅,刘平,慕永平,张华[10](2015)在《黄芪汤治疗慢性肝病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黄芪汤,又名黄芪六一汤,始载于《太平惠氏和剂局方》,由黄芪和甘草组成。治诸虚不足,肢体劳倦,心中烦悸,唇口干渴,食少面黄。该方重用黄芪为君,辅以甘草和大枣,具有补气益虚损之功,历来或被单独应用,或取其药对组合应用于复方之中。课题组前期工作发现,黄芪汤"益气生精、补益虚损",可显着改善乙肝后肝硬化的肝细胞坏死,提高肝细胞功能,促进早期肝硬化组织学的逆转。本文对黄芪汤治疗慢性肝病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二、二甲基亚硝胺肝硬化大鼠血清元素含量变化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甲基亚硝胺肝硬化大鼠血清元素含量变化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壮肝逐瘀煎对肝纤维化大鼠BMP7/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 肝纤维化模型的构建 |
2.2 动物给药干预 |
2.3 动物取材 |
2.4 动物的一般情况收集 |
2.4.1 大鼠体重的变化情况 |
2.4.2 肝脏指数 |
2.5 ALT、AST、TBIL检测 |
2.6 RT-qPCR法检测BMP7、Smad2、Smad3、Smsd7、TGFβ-1 mRNA的表达量 |
2.6.1 准备去除RNA酶的实验器具 |
2.6.2 设计引物、合成引物 |
2.6.3 提取肝组织总RNA |
2.6.4 测定RNA浓度 |
2.6.5 RT-PCR逆转录合成c DNA |
2.6.6 RT-PCR扩增反应 |
2.6.7 RT-PCR结果分析 |
2.7 Western blot法检BMP7、Smad2、Smad3、Smad7、TGFβ-1 蛋白的表达量 |
2.7.1 提取肝组织蛋白 |
2.7.2 BCA蛋白浓度测定 |
2.7.3 蛋白变性 |
2.7.4 聚丙烯酰胺凝胶制备 |
2.7.5 电泳 |
2.7.6 转膜 |
2.7.7 洗涤、封闭 |
2.7.8 孵育一抗、二抗 |
2.7.9 显影、拍照、条带分析 |
2.8 肝组织HE染色 |
2.9 Masson检测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的一般情况 |
3.1.1 大鼠的行为状态 |
3.1.2 大鼠体重情况变化 |
3.1.3 大鼠肝脏指数结果 |
3.1.4 大鼠肝脏外观的情况比较 |
3.2 各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的情况 |
3.3 PCR结果 |
3.4 Western blot结果 |
3.5 HE结果 |
3.6 Masson结果 |
4 讨论 |
4.1 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 |
4.2 BMP7与TGF-β1/Smads信号通路 |
4.3 中医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4.3.1 化痰行瘀法 |
4.3.2 肝主疏泄理论 |
4.3.3 络病理论 |
4.4 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 |
4.4.1 名医观点及治疗经验 |
4.4.2 中药复方防治肝纤维化 |
4.4.3 单味中药抗肝纤维化的药理研究 |
4.5 壮肝逐瘀煎的中医理论及基础实验研究 |
4.5.1 壮肝逐瘀煎抗肝纤维化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
4.6 对于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构建方法的选择 |
4.7 阳性对照药物抗肝纤维化的研究概况 |
4.7.1 秋水仙碱在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
4.7.2 复方鳖甲软肝片在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
4.8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热点及未来方向 |
4.8.1 miRNA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4.8.2 实验的不足之处以及壮肝逐瘀煎的未来研究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长链非编码 RNA 在抗肝纤维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基于“肝—肠轴”研究柔肝化纤颗粒调控肠道菌群失衡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 |
1.1 肝硬化病名记载 |
1.2 肝硬化病因病机 |
1.3 肝硬化中医药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 |
2.1 乙肝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
2.2 乙肝肝硬化的治疗 |
3 “肝-肠轴”与肝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 |
3.1 中医对“肝-肠轴”的认识 |
3.1.1 肝与大肠相通 |
3.1.2 肝脾相关 |
3.2 “肝-肠轴”对肝硬化发生发展的影响 |
3.2.1 肝-肠轴 |
3.2.2 肝硬化与肠道菌群失衡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4 终止试验的条件 |
1.5 脱落及处理 |
1.6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及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2.1 常规实验室检查 |
2.2.2 大便肠道菌群 |
2.2.3 血浆内毒素 |
2.2.4 中医症候积分 |
2.2.5 安全性指标 |
2.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2.3.1 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
2.3.2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 |
3.2 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
3.3 治疗前后肝纤四项比较 |
3.4 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
3.5 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比较 |
3.6 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水平比较 |
3.7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3.8 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价 |
3.9 安全性观察 |
4 讨论 |
4.1 乙肝肝硬化肠道菌群失衡与“肝-肠轴”的关系及菌群失衡治疗 |
4.2 中医“肝脾相关”理论与“肝-肠轴”学说的相关性 |
4.3 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肠道菌群的影响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4.5 存在的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肝硬化代偿期中医症候积分量表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治疗肝硬化肠道菌群失衡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甜蜜素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优化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词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实验材料 |
第3章 实验方法 |
第4章 实验结果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4)中医辨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English abstract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引言 |
1.研究技术路线 |
2.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数据采集 |
3.研究方案 |
3.1 治疗方案 |
3.2 观察指标 |
3.3 综合疗效判定:《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标准》 |
3.4 数据统计分析 |
4.研究结果 |
4.1 病例入组情况 |
4.2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的比较 |
4.4 免疫性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IL-2、IL-10) |
4.5 病毒学指标 |
4.5.1 HBsAg48周血清学转换情况 |
4.5.2 HBeAg 治疗后血清学转换情况 |
4.5.3 HBeAg下降滴度 |
4.5.4 HBV-DNA 治疗后转阴率 |
4.5.5 HBV-DNA病毒载量比较 |
4.6 肝脏纤维化无创性指标的比较 |
4.6.1 两组患者E值 |
4.6.2 两组患者APRI |
4.7 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
4.8 SF-36量表前后各维度积分 |
5.部分讨论 |
5.1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5.1.1 病名 |
5.1.2 中医对肝的认识 |
5.1.3 中医对其病因的认识 |
5.1.4 中医对其病机的认识 |
5.1.5 中医对乙肝辨证论治的认识 |
5.1.6 中药在治疗慢乙肝中的应用 |
5.1.7 中医药的抗肝纤维化 |
5.2 慢性乙型肝炎的现代发展研究 |
5.2.1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 |
5.2.2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与细胞因子 |
5.2.3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
5.2.4 HBsAg在 HBV诊断中的应用 |
5.2.5 HBeAg在 HBV诊断中的应用 |
5.2.6 乙肝临床疗效评价的进展 |
6.研究不足及展望 |
7.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医学综述 中医药抗肝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二十五味松石丸的配伍分析及减方对大鼠慢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略缩词表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建立肝纤维化模型的研究进展 |
1.1 化学性肝纤维化模型 |
1.2 酒精性肝纤维化模型 |
1.3 高脂肪饮食建立非酒精脂肪性肝纤维化模型 |
1.4 实验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 |
1.5 刀豆蛋白A(ConA)法建立的肝纤维化模型 |
1.6 其他方法建立的肝纤维化模型 |
1.7 小结 |
第2章 探讨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的配伍特点及其治疗肝病的核心组合成分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藏医药配伍理论 |
2.3 结果 |
2.3.1 二十五味松石丸“药味”配伍分析 |
2.3.2 二十五味松石丸“性效”配伍分析 |
2.3.3 二十五味松石丸“化味”配伍分析 |
2.3.4 二十五味松石丸治疗肝病的核心组合成分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减方对大鼠慢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研究 |
3.1 材料 |
3.1.1 实验仪器 |
3.1.2 药品与试剂 |
3.1.3 实验动物 |
3.2 方法 |
3.2.1 大鼠分组方法 |
3.2.2 造模及给药方法 |
3.2.3 生化指标检测 |
3.2.4 ELISA检测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肝纤维化指标 |
3.2.5 病理形态学观察及评分标准 |
3.2.6 Masson染色 |
3.2.7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 |
3.3.1 大鼠一般情况 |
3.3.2 大鼠成模判定 |
3.3.3 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4 大鼠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
3.3.5 对大鼠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
3.3.6 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 |
3.4 小结 |
讨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荣肝汤对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和药物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造模与用药方法 |
1.4 指标检测 |
1.4.1 样本收集 |
1.4.2 生化指标 |
1.4.3病理学观察 |
1.4.4 肝组织Ⅰ型胶原抗体、α-SMA蛋白表达检测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大鼠一般情况 |
2.2 各组大鼠肝重、脾重、肝体比及脾体比比较 |
2.3 各组大鼠血清生化学指标比较 |
2.4 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
2.5 各组大鼠肝组织Ⅰ型胶原抗体、α-SMA蛋白表达变化 |
3 讨论 |
(7)毛菊苣活性成分及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毛菊苣根化学成分研究及总黄酮的分离纯化工艺考察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毛菊苣提取物对Con-A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毛菊苣萃取物对硫代乙酰胺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毛菊苣根倍半萜内酯类成分对HSC-T6增殖抑制作用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部分 毛菊苣中总黄酮对大鼠肝纤维化保护作用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植物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8)基于方证相关理论解析肝硬化湿热内蕴病机(论文提纲范文)
1 方证相关理论为中医证候基础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
2 湿(瘀)热内蕴是DMN诱导肝硬化模型方证病机 |
3 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s,KCs)活化为主的炎症反应是湿热内蕴型肝纤维化形成的主要发病机制 |
4 茵陈蒿汤可在基因-蛋白-信号网络多层面调控炎症损伤,抑制KCs活性引起的炎症反应 |
5 临床启示 |
5.1 治疗黄疸,首辨阴阳 |
5.2 湿热辨证需细分湿热偏重,精细区分才能更好潜方用药 |
5.3 退黄不可忘记化瘀 |
6 结语 |
(9)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肝硬化腹水动物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制备肝硬化腹水模型 |
2.2 分组 |
2.3 取血及采集标本和处理 |
2.4 统计 |
3 结果 |
3.1 观察正常组与肝硬化组大鼠12周后生存率及腹水形成情况 |
3.2 观察正常组和肝硬化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 |
3.3 正常组和肝硬化组大鼠门静脉压力的比较 |
3.4 正常组与肝硬化腹水组的部分肝、肾功能的比较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加味胃苓汤对肝硬化腹水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制备肝硬化腹水大鼠模型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取血及采集标本和处理 |
2.4 统计 |
3 结果 |
3.1 大鼠的一般情况 |
3.2 各组腹水消退情况比较 |
3.3 各组24小时净出水量比较 |
3.4 各组治疗后门静脉压力比较 |
3.5 肝组织病理HE染色观察 |
3.6 各治疗组部分肝功能比较 |
3.7 各治疗组对肝硬化大鼠NO及ET-1 的影响 |
3.8 各治疗组对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肝硬化腹水的发生机制及与NO、ET-1 的关系 |
4.2 肝硬化腹水的西医治疗及西药阳性对照组的选择 |
4.3 中药阳性对照组的选择 |
4.4 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模型大鼠的作用机理探讨 |
4.4.1 消除腹水的作用 |
4.4.2 改善肝功能,升高白蛋白的作用 |
4.4.3 改善肝脏形态与结构的作用 |
4.4.4 调节门静脉压力的作用 |
4.4.5 调节NO以及ET-1 的含量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肝硬化腹水分度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研究方法 |
1.6.1 实验设计 |
1.6.2 研究药品 |
1.6.3 治疗方法与疗程 |
1.7 观察指标和方法 |
1.7.1 疗效性指标 |
1.7.2 安全性指标 |
1.8 疗效观察 |
1.9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
2.3 两组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改善比较 |
2.4 两组患者体重、腹围、平均24小时尿量比较 |
2.5 两组患者腹部B超比较 |
2.6 两组患者治疗后腹水情况比较 |
2.7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
2.8 安全性比较 |
3 讨论 |
3.1 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3.1.1 祖国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3.1.2 现代中医家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3.2 组方分析 |
3.2.1 加味胃苓汤药物组成 |
3.2.2 组方原则 |
3.2.3 关于方中甘草的使用 |
3.2.4 加味胃苓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
3.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附录 1:综述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2:附图 |
附录 3:临床病例采集表 |
附录 4: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科研情况 |
致谢 |
(10)黄芪汤治疗慢性肝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方剂组成简析 |
2 黄芪汤治疗慢性肝病的效用及机制 |
3 黄芪汤药物配比及有效成分探究 |
4 其他临床应用及研究 |
5 展望 |
四、二甲基亚硝胺肝硬化大鼠血清元素含量变化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壮肝逐瘀煎对肝纤维化大鼠BMP7/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D]. 梁仁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肝—肠轴”研究柔肝化纤颗粒调控肠道菌群失衡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研究[D]. 陈美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甜蜜素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优化与评价[D]. 周荃. 南华大学, 2020(02)
- [4]中医辨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D]. 陈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二十五味松石丸的配伍分析及减方对大鼠慢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研究[D]. 次仁巴珍.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6]荣肝汤对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研究[J]. 谢林钦,朱冠保,黄登.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7(02)
- [7]毛菊苣活性成分及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D]. 秦冬梅.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5)
- [8]基于方证相关理论解析肝硬化湿热内蕴病机[J]. 边艳琴,刘平,孙明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09)
- [9]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应用基础研究[D]. 孟动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黄芪汤治疗慢性肝病研究进展[J]. 刘畅,刘平,慕永平,张华. 世界中医药,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