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学习,将课例分析做得更好(论文文献综述)
吴秉旭[1](2021)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部提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并提倡在中小学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的实践。高中各学科己经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三大主要维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但与高中的课程目标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初中音乐课程与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社会媒体的音乐文化生活中,呈现出雅俗交织、美丑难辨的复杂情形,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音乐欣赏教学,给教师们带来一些困扰。音乐教育如果不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课堂音乐欣赏教学如果不密切结合课外音乐教育环境,给学生必要的指导,那就难以达到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目的。有效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能力去鉴别、选择、品味各种多元化的音乐,这是音乐教育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课题。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的深入研究不足,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深入具体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是:1.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现状如何?2.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哪些?3.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基于现有的研究,以及对音乐课程相关理论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理解,本研究结合《标准》关于音乐素养、学段目标、内容标准的相关表述,构建了初中阶段的音乐核心素养框架。本研究将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为: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的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文化理解等音乐核心素养。音乐欣赏课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音乐欣赏教学是初中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通过在初中这一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的取向,通过课堂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的方法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分析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及其对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状况。对有代表性的4节常规课和6节优质课的课堂观察和深入分析,对教师、学生和教研员的访谈,发现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现实践教学与《标准》和音乐核心素养要求的差距,面对现实应当解决哪些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主要有哪些可以有效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可行策略,深入探究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并提出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改进建议。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教研员和中学音乐教学名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认同度高。通过分析音乐教师常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和优质录像课中运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发掘切实可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以解决初中音乐教师设计和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困扰。2.教师在优质课中运用音乐教学策略的特征:(1)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适合度高;(2)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够充分;(3)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类型较丰富;(4)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都较充分;(5)优质课中有效组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方式较多。3.有效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文化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游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感悟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类比学习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题发展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在对优质课的分析中,新发现了有效的、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组合作体验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信息延伸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问题引导聆听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联觉辅助聆听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合作探究发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4.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持续兴趣、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等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发展有所欠缺。5.影响初中教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对核心素养及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教师的艺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教师对学生知识和态度与特质的了解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音乐课程改革;媒体文化;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等。在以上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提出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改进建议:1.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3.注重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4.将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李萍[2](2021)在《统编版小学中年级想象作文课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苏伟[3](2021)在《教师教学专长理论视角下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鲁雅文[4](2021)在《基于FIAS的高中生物学课堂师生互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田圆圆[5](2021)在《JITT云教学模式在中职《基础会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广泛背景下,我们的会计教学正经历一个变化期。本文于2020年4月10日至2020年5月30日期间对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和单位是云南十余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师生,采取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此次共计发放调查问卷3000份,有效问卷2902份,访谈以电子邮件和电话访谈进行,共访谈60名中职会计教师(含校级领导),其中25名电话访谈,35名电子邮件。主要从被调查者情况、JITT和云教学模式在会计教学中的基本情况、会计教学现状几方面分析,发现中职会计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会计教学方式不佳;2.教学媒体创建缺乏渠道、教学策略层次不分;3.教学缺乏情境、教学资源质量存疑;4.教学过程能动性差、教学活动难度大;5.教学反馈机制不完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JITT”和“云教学模式”相结合,形成全新的一种教学模式“JITT云教学模式”,它可以把特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应用于中等职业会计教学。其中JITT即“及时教学”、“适时教学”或“即时反馈适应性教学”,英文名称为Just-in-Time Teaching,它通过及时的学情反馈来引导会计教师教学,对学生课前已有的学情、课中的学习效果、课后巩固的承成效反馈及时掌握,以提升教学效果。“云教学模式”是基于网络的,由人工智能、云计算、云数据和移动互联网在教学的中的融合与应用,它主要以云教材为介质,构建云教学资源,师生可践行逆向翻转课堂和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行为的定量评估。本文先从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策略与媒介、教学的情境与资源、教学的过程与活动和教学的反馈5个方面,对中职会计专业主修科目《基础会计》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再以《会计凭证》为例,展示了完整四节课(4课时)实施过程。JITT云教学的研究开展于XX学院中专部,历时3个月,共12周一起和师生参与教学。教学对象为2019级会计中职生一共8个班489人,其中四个班作为对照班,随机抽取其余4个班作为新模式实施的对象(实验班),采用两组被试比对的方法,对效果进行评价,看新模式是否解决了上述中职会计存在的主要5个教学问题,并延伸出此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王思静[6](2021)在《小学数学新手-专家教师问题解决教学比较研究 ——基于六位教师的课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同时《标准》也将“问题解决”列为数学课程四大目标之一,并且针对这一目标,在数学课程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尤其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是《标准》的要求,对于教师自身来说更是促进专业发展的捷径,尤其是对于教学经验缺乏的新手教师来说,通过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问题解决教学,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观察发现新手教师问题解决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专业成长初期的阶段性问题显着。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固然有新手教师经历各个阶段逐渐发展成为专家教师的过程规律,但是能否通过对专家教师成长历程与教学经验的学习,加快新手教师的专业成长。基于这样的研究目的,笔者确定了本研究的课题——小学数学新手-专家教师问题解决教学的比较研究。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比较研究、课例研究、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小学数学三位新手教师和三位专家教师的问题解决教学课例进行分析,了解教师在问题解决教学中的优秀经验和存在问题,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提供一些建议,完善问题解决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论文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确定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制定出本研究需要的课例分析框架、问题解决教学观察量表和访谈提纲。第二部分通过对六位教师问题解决教学课例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存在以下方面差异:相较于新手教师,专家教师的问题解决教学显然更成熟,情境设置更具有问题性和启发性、问题提出更有价值、问题解决更具有思考性和指导性、问题应用形式更加多样化、教学评价更为多元化等。第三部分通过与专家教师相比较,新手教师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存在情境设置形式化、问题提出缺少启发性、问题解决缺少思考性、问题应用缺少灵活性、教学评价缺少专业性和教学反思上缺少敏感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新手教师问题解决教学能力的提升。第四部分针对新手教师存在的问题,笔者对小学数学新手教师问题解决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进行思考:从学校角度看,为新手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条件,这是提升问题解决教学能力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从新手教师来看,自身从情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和教学评价与反思等方面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才是提升问题解决教学能力最有效的路径。
马芯蕊[7](2021)在《高中化学教师课堂理答行为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堂理答行为属于问答行为的一部分,是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应与处理,由于理答行为表现细微,在课堂教学中不易引起教师的重视,但教师的理答行为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甚至终生学习确实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理答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原因分析提出具体提高化学教师理答行为水平的策略,都是本文需要观察与解决的问题。本文依次采用分析文献法、课堂观察法、专家咨询法和熵值赋权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梳理了有关课堂教学中理答行为研究的历史背景、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发展现状,并阐明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结合专家咨询和前人研究的结果,根据诊断量表建构的原则和依据,构建高中化学教师课堂理答行为诊断量表,以教师和课题为诊断对象展开诊断,并对诊断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以下问题:理答预设不够全面深入、理答过程中学生不活跃、理答方式与理答语言单一、理答内容模糊缺少针对性、化学核心素养渗透不足。根据当前高中化学教师课堂理答行为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当前化学教师理答困状的成因:教师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过于重视理答的“预成性”、学生因素导致的理答成效差、教师理答惯性因素的影响、教学内容因素对理答的影响。深入探讨高中化学教师课堂理答行为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后,指出教师可具体从以下方面提升理答能力:增强教师的理答意识、丰富教师的理答方法、做好教师理答课后反思、提升新手教师专业素养、建构教师理答培训体系。
杨斯佳[8](2021)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变式教学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变式教学被许多一线教育者运用于教学中,“铺天盖地”地出现在中小学教育中,但缺少理论的指导,实践就很难良好发展下去,这项实践该如何上升为理论?在西方教育学中,以Marton教授为首提出的“变异理论”,以及布鲁纳的“脚手架理论”等可以提供理论依据,在国内,顾泠沅教授结合中国特色教学将“变式教学”分类为“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并引进了“潜在距离”的概念。实践与理论是相辅相成的。本文研究以“变异理论”和“脚手架理论”这两个理论为指导下的“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并采取“单元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实施的载体,来进行“变式教学”。为“变式教学”的实施提供新的范本,同时为理论的应用提供实践依据。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怎么做”,“效果如何”,具体问题如下:1、变异理论指导下的变式教学如何开展?2、脚手架理论指导下的变式教学如何开展?3、单元教学设计下的变式教学如何设计?4、变式教学是否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成绩?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实施“变式教学”,领会“单元教学设计”的思想,保证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将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内容重组,形成专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本文共设计六个研究课例,并实施教学,隶属于线性规划、圆锥曲线、简单几何体三个单元。课堂反馈良好。本次研究是在上海市一所市重点学校的高二年级开展,针对学习兴趣等情感方面的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变式教学实施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并将结果进行数据分析;针对成绩方面,则是通过变式教学前后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以及问卷调查中的题目进行考察。同时也进行了个案研究,在实验组的班级选择了两位同学定期进行个别访谈,记录学习状态以及追踪学习成绩。基于以上的教学实践以及数据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在“变异理论”和“脚手架”理论指导下,以“单元教学设计”为载体的“变式”教学,在“概念性变式”中要构建合适的变异空间,在“过程性变式”中铺设适当的潜在距离。在教学实施中,提出三个教学策略:单元整体化策略,内容专题化策略和过程阶梯化策略。2、通过实验前后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施变式教学后有提高;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教学实施前后的成绩分析,实验组的成绩显着性高于对照组的;通过对个案的追踪调查,学习兴趣和信心有明显提高,学习成绩也有显着性提高。所以变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成绩。
刘倩然[9](2021)在《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语文综合性学习积极倡导学生在有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主动探索、团结协作、勇于创新,鼓励教师在开放、多元的主题活动中,变革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协调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自2001年被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相关研究也不断增多,但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城市学校,对农村地区的研究并不多见。那么,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应然状态应是怎样?实然状态如何?如何更好地促进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这些问题有待研究。本研究从学校环境支持和教师需具备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能力两方面提出了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应然状态。为了解实然状态,本研究选取了S小学为农村小学的个案,通过对该校管理者、语文教师进行访谈以及对该校3-6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寻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发现,S小学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为物质条件保障不到位、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培训和教研指导不够;教师层面存在的问题为理解不够深入、主题设计比较简单、课程资源利用不充分、活动指导不到位、活动评价较单一。针对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学校要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管理、教研组要加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培训和教研指导、教师要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能力等建议,以期为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提供参考借鉴。
朱晨菲[10](2021)在《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磨课是为了课堂教学改进而进行的教师集体研究,是我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为了优秀课评比(俗称“赛课”)中参赛教师评优课的形成而展开的磨课是其中一种,它通常会在优秀课评比前系列化地进行多次。“磨的是课,成的是人”是许多一线教师经历系列评优课磨课后的共同感受。本研究以实践现象学为方法论,从过程性视角关注了该活动中“课”的改进和“人”的发展,研究问题有两个:1.在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数学课怎样被改进?2.通过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参与教师有哪些专业发展?遵从方法论的引导,在充分论证了自身的研究条件、意向性和胜任力后,以研究者本人为工具实施了研究:首先,多来源地积累和感悟了他人(含文献)视域中的该活动。然后,兼有“局内人”和“局外人”角色,体验和洞见了两个系列的真实活动,整理并分析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而,经由反思,完成了与他人的“视域融合”,再“本质直观”出该活动中“课”如何改进、“人”有何发展的主题及其结构,并将各类资料灵活地按需融入不同主题。接着,对每个主题,采用现象学写作的方式,逐一阐释了研究结果,并对所有具体结果进行了整体梳理。对第一个研究问题:优秀课评比的规则使得参赛教师提前准备关于参赛课题的教学具备可能,而面向未知学情实施优质教学则是参赛教师执教现场评优课时的主要挑战。教师集体为了支持参赛教师有效应对挑战而展开系列化评优课磨课活动。“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是每次磨课的开端,分为“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和“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总被审慎地对待,包括“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是讨论的基础,先需“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再“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尤为重要,包括“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时时发生,在“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基础上,会“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和“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是系列磨课的发展趋势,体现为“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在系列磨课中,教师们通过一以贯之的各显所长、合作交流、协商共建、观点融合,逐渐生成多角度渐进性理解和多样化演进性建议,支持参赛教师评优课教学设计的不断完善和面向未知学情优质教学的逐步实现。对第二个研究问题:无论是短期或常年参与,经历了该活动后,参赛教师、教研员、专家教师、研究者都会产生各自的专业发展。参赛教师的发展表现在:即时判断能力达至“看得到”、即时决策能力达至“接得住”、教研理解能力达至“听得懂”、教研表达能力达至“说得出”、教研反思能力达至“想得清”、教学再设计能力达至“改得了”、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上。教研员的发展表现在: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上。专家教师的发展表现在: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上。研究者的发展表现在作为“局内人”时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有效备课方法的积累、卓越教学意愿的激发、教研合作意识的改良,作为“局外人”时研究方法及其实施、研究结果及其呈现、理解教育实践研究、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四方面的发展,以及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上。整体地看,以上方面的发展表现和程度都具有相对性,它们的产生均与各类教师更加善于理解他人、善于理解自己以及研究性思维的成长有关,对各类教师长期的专业发展都会形成积极影响。最后,研究者基于四个理由,提出:在现阶段,对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是一项“尚在起点的探索”。
二、加强学习,将课例分析做得更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学习,将课例分析做得更好(论文提纲范文)
(1)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音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
二、核心素养的理念与实践 |
三、工作经历的启发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核心素养及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一、关于核心素养及其与课程关系的研究 |
二、关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第二节 关于音乐欣赏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 |
一、音乐欣赏的理解 |
二、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
第三节 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 |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 |
二、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 |
第四节 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
二、教学策略的分类 |
三、国外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
四、国内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
第五节 简要述评 |
一、有关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 |
二、关于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讨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质化研究取向 |
二、课堂观察 |
三、访谈 |
四、案例分析 |
第三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计划 |
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四节 研究的效度与研究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欣赏课程目标 |
第一节 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与目标 |
一、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 |
二、音乐欣赏课程目标的理解 |
第二节 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思 |
一、音乐素养在《标准》中的体现 |
二、音乐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
三、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建 |
四、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乐核心素养 |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分析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
一、研究对象 |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常规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
一、《非洲的灵感》一课的详细分析 |
二、音乐欣赏常规课的综合分析 |
第三节 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
一、教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整体比较单一 |
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与教学内容适合度不高 |
三、教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价值的认识不够 |
四、很少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
第五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分析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
一、研究对象 |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
一、《永远的莫扎特》一课的详细分析 |
二、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的综合分析 |
第三节 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
一、优质课中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二、优质课中运用了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三、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
四、优质课中体现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有机组合 |
第六章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教学内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
一、教师对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 |
二、教师素养 |
三、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 |
四、对学生知识、态度和特质的了解 |
五、学校制度和教学环境 |
第二节 外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
一、音乐课程改革的影响 |
二、媒体文化的影响 |
三、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 |
第七章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改进 |
第一节 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 |
一、依据《标准》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欣赏课教学目标 |
二、根据学情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
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
第二节 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 |
一、针对音乐表现要素教学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二、针对音乐情绪与情感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三、针对音乐体裁与形式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四、针对风格与流派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五、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
第三节 将音乐欣赏教学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
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点 |
二、拓展教材资源,整合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
三、淡化经典与流行的界线,提升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一、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存在一些问题 |
二、优质课与常规课中均有较丰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 |
三、优质课中发现一些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四、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 |
五、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的因素 |
第二节 建议 |
一、教师要熟知“核心素养”和《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成败的关键 |
三、针对学生发展目标设计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 |
五、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是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6 节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课堂观察记录表 |
后记 |
(5)JITT云教学模式在中职《基础会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理论基础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JITT教学模式 |
二、云教学模式 |
三、文献述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云教学模式 |
二、云教学模式的介质 |
三、“及时教学(JITT)云教学”模式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脱域理论 |
二、情境认知理论 |
三、认知双加工理论 |
四、资源依赖理论 |
第三章 中职《基础会计》课程会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现状调查设计 |
一、调查的组织实施 |
二、调查目的与调查方法 |
三、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 |
四、调查内容 |
第二节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
一、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二、调查主要结果分析 |
三、在中职《基础会计》课程中引入“JITT云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
第四章 “JITT云教学模式”在中职《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
一、教学目标设计 |
二、教学内容设计 |
第二节 教学策略与媒介设计 |
一、教学策略设计 |
二、教学媒介设计 |
第三节 教学的情境与资源设计 |
一、教学情境设计 |
二、教学资源设计 |
第四节 教学的过程与活动设计 |
一、教学过程设计 |
二、教学活动设计 |
第五节 教学的反馈设计 |
第五章 中职《基础会计》“JITT云教学模式”实施的课例展示 |
第一节 以原始凭证为例的“JITT云教学”实施简介 |
一、实施原则 |
二、实施步骤 |
第二节 实施环节课例展示 |
一、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布置 |
二、JITT 激励活动 |
三、学习者主动学习课堂 |
四、及时反馈 |
第三节 实施课例简评 |
一、后台学习数据分析结果 |
二、评价 |
第六章 中职《基础会计》“JITT云教学模式”实施效果评价 |
第一节 从教师角度看JITT云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
一、评价方法与过程 |
二、结果分析与总结 |
第二节 从学生角度看JITT云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
一、评价方法与过程 |
二、效果分析 |
第三节 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回顾 |
二、研究局限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传统会计教学设计的模板 |
附录2 《中职会计教学现状问卷》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3 《中职会计教学现状问卷》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4 会计行业发展现状访谈 |
附录5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
附录6 云课堂教学反馈表 |
附录7 教师责任感量表 |
附录8 JITT云教学模式在中职《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应用效果调查 |
附录9 《基础会计》课程期末考核试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研究项目 |
致谢 |
(6)小学数学新手-专家教师问题解决教学比较研究 ——基于六位教师的课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1.问题解决教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2.问题解决教学是新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
3.研究者自身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3.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
(四)研究问题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1.课例 |
2.课例研究 |
3.问题解决教学 |
4.新手教师 |
5.专家教师 |
(六)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比较研究法 |
3.课例研究法 |
4.访谈法 |
一、小学数学新手—专家教师问题解决教学课例分析框架 |
(一)理论依据 |
1.《标准》要求与解读 |
2.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
3.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模式 |
(二)课例分析框架的构建 |
(三)研究工具的编制 |
1.课堂观察量表的编制 |
2.访谈提纲的编制 |
二、小学数学新手—专家教师问题解决教学差异分析 |
(一)研究样本的选取 |
(二)问题解决教学差异分析 |
1.情境设置的差异分析 |
2.问题提出的差异分析 |
3.问题解决的差异分析 |
4.问题应用的差异分析 |
5.教学评价的差异分析 |
6.教学反思的差异分析 |
三、小学数学新手教师问题解决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剖析 |
(一)情境设置缺少针对性,过于形式化 |
(二)问题提出缺少启发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
(三)问题解决缺少思考性,过于凸显表面活动 |
(四)问题应用缺少灵活性,过于忠实教材 |
(五)教学评价缺少专业性,形式过于单一 |
(六)教学反思缺乏问题敏感性,态度较为被动 |
四、小学数学新手教师问题解决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思考 |
(一)学校为促进新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创设条件 |
1.提供良好环境 |
2.加强专项培训 |
3.完善“师徒制” |
(二)小学数学新手教师进行自我提升与改进 |
1.情境设置要蕴涵数学信息,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 |
2.重视问题提出价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
3.注重问题解决内化,组织学生亲历过程 |
4.挑选问题应用内容,拓展学生应用形式 |
5.增强教学评价意识,营造教学评价氛围 |
6.转变教学反思态度,增强教学反思动机 |
五、研究反思 |
(一)对本研究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的反思 |
1.研究可取之处 |
2.研究不足之处 |
(二)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高中化学教师课堂理答行为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遵循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 |
(二)提升教师素养的内在需求 |
(三)个人研究旨趣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基础理论研究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理答及其内涵 |
(二)理答的分类 |
(三)化学课堂理答行为诊断 |
二、理论基础 |
(一)化学课程与教学理论 |
(二)师生互动理论 |
(三)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章 建构高中化学教师课堂理答行为诊断量表 |
一、诊断量表建构的原则 |
(一)目标性原则 |
(二)科学性原则 |
(三)针对性原则 |
(四)化学性原则 |
(五)可操作性原则 |
二、诊断量表建构的依据 |
(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
(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三、课堂观察诊断量表建构 |
(一)确定诊断指标 |
(二)确定诊断指标权重 |
(三)信度检验 |
(四)量表建构注意事项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中化学教师课堂理答行为诊断实施与分析 |
一、诊断对象 |
(一)教师的选取 |
(二)课题的选取 |
二、诊断流程 |
三、诊断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一)结果统计 |
(二)诊断结果整体分析 |
(三)诊断结果局部分析 |
(四)存在问题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中化学教师课堂理答行为发展策略 |
一、高中化学教师课堂理答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 |
(二)过于重视理答的“预成性” |
(三)学生因素导致理答成效差 |
(四)教师理答惯性因素的影响 |
(五)教学内容因素对理答的影响 |
二、高中化学教师课堂理答问题的优化策略 |
(一)增强教师的理答意识 |
(二)丰富教师的理答方法 |
(三)做好教师理答课后反思 |
(四)提升新手教师专业素养 |
(五)建构教师理答培训体系 |
三、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变式教学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变式 |
2.1.2 变异理论 |
2.1.3 脚手架理论 |
2.1.4 变式教学 |
2.1.5 单元教学设计 |
2.2 变异理论和变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
2.3 单元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
2.4 变式教学的理论指导 |
2.4.1 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变式教学 |
2.4.2 有意义的学习理论与变式教学 |
2.5 变式教学的原则 |
2.5.1 整体性原则 |
2.5.2 目标导向原则 |
2.5.3 暴露过程原则 |
2.6 实施变式教学的策略 |
2.6.1 单元整体化策略 |
2.6.2 内容专题化策略 |
2.6.3 过程阶梯化策略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过程 |
第四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1 变式教学前后测试卷分析 |
4.1.1 变式教学前测试卷分析 |
4.1.2 变式教学后测试卷分析 |
4.2 个案学习情况分析 |
4.3 问卷设计及分析 |
4.3.1 前测问卷结构设计 |
4.3.2 后测问卷结构设计 |
4.4 个案访谈实录 |
第五章 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课例 |
5.1 基本概念的变式 |
5.1.1 课例1 圆锥曲线求轨迹方程—“点差法”中的变式教学 |
5.1.2 课例2“将军饮马”问题在圆锥曲线最值问题中的变式教学 |
5.2 数学命题的变式 |
5.2.1 课例3 利用“祖暅原理”推导“旋转体体积”的变式教学 |
5.2.2 课例4 圆锥曲线问题中的“弦长公式”的变式教学 |
5.3 问题解决的变式 |
5.3.1 课例5“线性规划最优解”问题的变式教学 |
5.3.2 课例6 圆锥曲线中距离问题的变式教学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
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实验前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 实验后的调查问卷 |
附录 C 前测试卷 |
附录 D 后测问卷 |
致谢 |
(9)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
二、统编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发生变化 |
三、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较少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国内外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综述 |
一、国内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综述 |
二、国外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综述 |
第二章 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应然状态 |
第一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的学校环境支持 |
一、提供基本的物质环境 |
二、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 |
第二节 教师需要具备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能力 |
一、理解能力 |
二、主题设计能力 |
三、资源利用能力 |
四、活动指导能力 |
五、活动评价能力 |
第三章 S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S小学基本概况 |
第二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设计 |
三、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三节 S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现状调查结果 |
一、学校具备基本的物质条件,但管理不当 |
二、教师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能力不足 |
三、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积极性不高 |
第四节 S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本身的复杂性 |
二、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不重视 |
三、农村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欠缺 |
第四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学校应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管理 |
二、教研组应加强理论培训和教研指导 |
三、教师应提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访谈提纲 |
附录 B 学生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缘起 |
1.1.1 几个机缘 |
1.1.2 初步推断 |
1.2 研究问题 |
1.2.1 研究问题的孕育 |
1.2.2 研究问题的确立 |
1.3 概念界定 |
1.3.1 数学评优课 |
1.3.2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
1.4 研究背景 |
1.4.1 通过优秀课评比推动教师发展:中国特色待阐扬 |
1.4.2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教育发展新征程 |
1.4.3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相关研究正蓬勃 |
1.5 研究意义 |
1.5.1 增益中国数学教育教研的特色 |
1.5.2 丰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1.5.3 引导数学教师备好课、上好课 |
1.5.4 支持教研员有效组织教研指导 |
第2章 文献述评 |
2.1 文献主题的设计与组织 |
2.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
2.2.1 优质数学课堂特征维度 |
2.2.2 已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2.3 关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
2.3.1 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
2.3.2 数学教师的专业学习 |
2.4 关于数学课例研究 |
2.4.1 数学课例研究的过程与特点 |
2.4.2 数学课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方法论:实践现象学 |
3.1.1 本研究的基本定位和范式取向 |
3.1.2 研究者的人际关系和自身特点 |
3.1.3 方法论的规划选取和基本含义 |
3.1.4 来自实践现象学的多层次启发 |
3.2 研究思路与过程 |
3.2.1 积累与感悟已有认识 |
3.2.2 体验与洞见真实活动 |
3.2.3 反思与直观活动本质 |
3.3 研究方法与对象 |
3.3.1 观察法 |
3.3.2 访谈法 |
3.3.3 出声思维 |
3.3.4 自我反思 |
3.4 资料整理与分析 |
3.4.1 资料的汇总与归类 |
3.4.2 资料的理解与反思 |
3.4.3 资料的提炼与呈现 |
3.5 研究效度与伦理 |
3.5.1 研究的效度 |
3.5.2 研究的伦理 |
3.6 论文结构与写法 |
3.6.1 论文的结构 |
3.6.2 论文的写法 |
第4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
4.1 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 |
4.1.1 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 |
4.1.2 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 |
4.1.3 小结:“烤” |
4.2 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 |
4.2.1 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 |
4.2.2 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 |
4.2.3 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 |
4.2.4 小结:“吃橘子” |
4.3 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 |
4.3.1 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 |
4.3.2 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 |
4.3.3 小结:“境与径” |
4.4 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 |
4.4.1 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 |
4.4.2 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 |
4.4.3 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 |
4.4.4 小结:“神来之笔” |
4.5 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 |
4.5.1 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 |
4.5.2 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 |
4.5.3 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 |
4.5.4 小结:“出彩” |
4.6 “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 |
4.6.1 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 |
4.6.2 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 |
4.6.3 小结:“陪伴” |
4.7 本章总结 |
第5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
5.1 参赛教师的主要发展 |
5.1.1 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发展 |
5.1.2 磨课活动中的能力发展 |
5.1.3 磨后反思中的能力发展 |
5.1.4 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 |
5.1.5 小结:“名师之智” |
5.2 教研员的主要发展 |
5.2.1 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 |
5.2.2 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 |
5.2.3 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 |
5.2.4 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 |
5.2.5 小结:“教研之慧” |
5.3 专家教师的主要发展 |
5.3.1 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 |
5.3.2 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 |
5.3.3 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 |
5.3.4 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 |
5.3.5 小结:“专家之谋” |
5.4 研究者的主要发展 |
5.4.1 作为“局内人”的诸多发展 |
5.4.2 作为“局外人”的诸多发展 |
5.4.3 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 |
5.4.4 小结:“科研之思” |
5.5 本章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1.1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
6.1.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
6.2 启示:“尚在起点的探索”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附录1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整体建构)》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
附录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第一课时)》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行的是路,知的是情 |
四、加强学习,将课例分析做得更好(论文参考文献)
- [1]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D]. 吴秉旭.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统编版小学中年级想象作文课例研究[D]. 李萍.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教师教学专长理论视角下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苏伟.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4]基于FIAS的高中生物学课堂师生互动分析[D]. 鲁雅文.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JITT云教学模式在中职《基础会计》中的应用研究[D]. 田圆圆.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小学数学新手-专家教师问题解决教学比较研究 ——基于六位教师的课例分析[D]. 王思静.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7]高中化学教师课堂理答行为诊断研究[D]. 马芯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8]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变式教学的策略研究[D]. 杨斯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个案研究[D]. 刘倩然.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D]. 朱晨菲.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