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旱田节水增效灌溉示范工程建设回顾

黑龙江省旱田节水增效灌溉示范工程建设回顾

一、黑龙江省旱田节水增效灌溉示范项目建设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柴青宇[1](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向雁[2](2020)在《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粮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水和耕地是支撑粮食生产最重要的资源。东北地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也是种植结构优化的重点区域,研究其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对促进区域粮食可持续生产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1990-2017年时序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剖析了东北地区水、耕地和粮食时空变化态势;利用LMDI、虚拟耕地、综合灌溉定额等方法探讨了粮食生产与耕地、水资源利用的关联关系;构建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WLF),阐明了三者的关联状况;建立了LSTM模型,预测了水-耕地-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最后提出了相应调控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诊断了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的基本态势和时空演变特征。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偏少,地下水供水比例及灌溉用水占比偏高,水资源总量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空间分布错位,三大平原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普遍偏高。1996年以来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耕地去向由生态用地为主,转变为建设用地为主,增加耕地来源以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为主,形成了“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耕地占用生态用地”占补格局;耕地利用结构主要变化方向为旱地向水田转化,水田面积及占比上升。1990-2017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909.82万hm2;水稻和玉米面积占比分别上升11.09个和14.00个百分点,大豆、小麦、杂粮分别下降3.16个、13.42个、8.51个百分点。水稻生产向三江和松嫩平原地区聚集,玉米生产在中部至南部地区发展较快。(2)剖析了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二元关联关系。粮食-耕地关联分析表明,粮食生产中的低产作物转向高产作物,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0.24 hm2/t降至2017年的0.17 hm2/t,粮食种植结构向节地方向发展。粮食-水关联分析表明,水稻面积占比上升,旱地作物面积占比下降,粮食综合灌溉定额呈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1838.30 m3/hm2增至2017年的2192.52 m3/hm2,粮食种植结构向耗水型方向发展。水土匹配分析表明,基于水资源自然本底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两种水土资源匹配状况差距较大。(3)建立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WLF),测算了四种情境下的关联关系。基于粮食生产用地总面积,无论在水资源本底情境,还是在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省域尺度均处于不平衡状态,并且均缺水;地市级尺度,两种情境下分别有87.96%和82.41%的地市处于不平衡状态,主要为缺水状态。表明将全部耕地发展为灌溉耕地是不现实的。基于粮食生产现有灌溉耕地面积,无论在水资源本底情境,还是在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省级尺度均处于平衡状态,说明在不增加灌溉面积情况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是平衡的;地市级尺度,两种情境下分别有47.22%和44.44%的地市处于水多地少状态,说明还有一定的增加灌溉面积的潜力。水多地少区域主要集中于山区,可采取水权流转方式实现山区与平原地区的区域均衡。(4)构建了水-耕地-粮食的LSTM综合预测模型,预测了未来三者关联状况,提出了相应调控策略。结果表明,到2030年,在灌溉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基于粮食生产用地总面积,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总体将仍处于缺水状态;基于粮食灌溉耕地面积,吉林省和辽宁省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总体将继续保持平衡状态,黑龙江省将变为轻度缺水状态。耕地资源、水资源、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灌溉定额等因素对水-耕地-粮食关联具有直接的影响,针对各地市水-耕地-粮食关联特点,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水土资源配置,是改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的有效手段。创新点:(1)构建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评价水、耕地与粮食生产的适宜和满足程度;(2)建立了水-耕地-粮食的LSTM综合预测模型,提高了预测精度;(3)揭示了东北地区粮食结构调整与水、耕地资源的关系,提出精准调控策略。

李芳花,黄彦,郑文生,王柏[3](2018)在《黑龙江省高效节水技术研究应用十年回顾》文中提出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承担和保障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近些年,农业旱灾频繁出现,导致作物减产、农民减收,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十年来开展了水旱田高效节水研究,凝练了适合黑龙江省自然条件的节水灌溉技术及管理模式,广泛用于全省节水灌溉重点县项目和高标准灌区工程建设。其研究成果为黑龙江省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口粮安全做出贡献。

耿仲钟[4](2018)在《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文中认为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业“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这三项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三项补贴政策效果逐渐钝化。2015年国家在浙、鲁、皖、川、湘五省进行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将“三项补贴”三合一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一部分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被称之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另一部分资金用于提升粮食产能(被称之为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一年试点期满后于2016年开始在全国推开。新政策催生新的问题,有必要对这项农业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本项研究的研究脉络如下:(1)从历史角度梳理我国主要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发展历程,总结三项补贴改革之后各地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操作方式;(2)基于政策目标评价其政策效果,包括:评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耕地地力、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的影响,评价适度经营规模补贴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农业信贷担保的影响;(3)测算该项政策的政策成本以及农户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回应性;(4)根据WTO规则判断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5)提出优化该项补贴政策的建议。本文构建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研究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并综合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农户调研数据进行了有别于既有研究的一些处理和方法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揭示该项新农业政策的政策效果,而且能够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提供思路和依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是对原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旨在“藏粮于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普惠制”的性质仍然没变,但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体现了“特惠制”;(2)现有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影响程度并不显着;“政策目标模糊-执行较困难”不利于保护地力保护目标的达成。单独依靠该项补贴资金无法达成地力的提升与保护;(3)相比较而言按确权面积方式补贴对农户收入影响更大,与实际种植面积挂钩补贴方式对产量影响更大,但不管哪种方式当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对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刺激作用较小,该项补贴能够缩小农户的收入不平等;(4)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具有较好的增产增收效应,但是规模经营主体对粮价变动更敏感;(5)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体系能够增强担保公司的核心实力,有利于撬动更大的信贷资金,刺激银行信贷供给,降低农户融资成本;(6)与原三项补贴的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得以简化,与其他涉农政策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不高;农户对两项补贴的期望补贴标准在100-200元/亩,期望补贴与与种植面积相挂钩,农户期望更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社会化服务;(7)“三项补贴”改革大大释放了黄箱尤其是非特定产品支持的政策空间,未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确权面积挂钩能进一步符合WTO规限。

马边防[5](2015)在《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化大农业是黑龙江省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模式。2009年黑龙江省提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战略构想,2012年颁布《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几年来,黑龙江省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粮食产量已经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每年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6的商品粮,1/3的调出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用突出。但是,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付出了沉重的农业生态资源环境代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传统的高碳农业发展模式所取得的。目前,黑土地质量持续下降,地下水资源超量开采,环境污染由点到面蔓延,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必须推动农业发展由主要追求数量增长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主要拼生态、拼环境真正转到注重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低碳农业发展道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我国是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而农业既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又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产业。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7%,其中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排放量的50.15%和92.47%[1]。如果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不能取得有效进展,到本世纪后半期,我国小麦、水稻和玉米的年产量最多可下降37%。同时,我国粮食生产的自然波动,也将从过去的10%增加到20%,极端不利年景甚至达到30%以上[2]。实现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既事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战略布局,更事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黑龙江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研究为题,检视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现状,定量分析20年来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碳排放情况,研究现代化大农业碳减排潜力及实现形式,在总结国际低碳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低碳化模式和实现路径,并就政府如何引导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来源于本人主持的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11BJY102)。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农业(种植业)生产为研究边界。研究主体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3章)主要阐述现代化大农业和低碳农业理论。首先,阐述现代化大农业的科学内涵,提出其“六大”特征。其次,进一步界定低碳农业的概念与特征,对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再次,阐明支撑本研究不断深入的四方面理论,即外部性理论、生态农业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和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最后,分析评价现代化大农业进展情况。第二部分(第4章)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碳排放的实证分析。该部分是全文分析的重点和基础。根据搜集到的1993-2013年连续20年的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条件、生产方式数据,从农业投入品、农用机械、土壤耕作、水利灌溉、农作物生长等五个层面,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灌溉、翻耕、水稻种植等七种碳源,运用碳排放加权求和数学模型,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碳排放进行定量分析。同时,根据计算得出的低碳农业系列评价指标,以全国同类指标为参照对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基础进行评价。第三部分(第5章)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潜力分析。该部分从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特点入手,分析土地高度规模化经营给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深刻改变,全面分析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潜力。并从提升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实现农机直接碳减排和以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方式实现农机间接碳减排两个方面,对各种具体方法的减排机理和减排效果进行分析测算。第四部分(第6、7、8、9章)为国外发展低碳农业的经验借鉴,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的总体思路、路径选择,以及对策建议。首先,分析总结典型国家和地区发展低碳农业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其次,提出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和低碳化模式。再次,提出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路径。最后,提出推进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第五部分(第10章)是本研究的几个重要结论和创新之处。主要结论包括:现代化大农业是黑龙江省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模式;实现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必须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直接减排和间接减排作用。主要创新点:提出了以先进农机制造技术和低碳农业生产技术为支撑,以提升农机作业效率和实现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为手段,农业机械直接减排与间接减排并行的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

付娜[6](2015)在《黑龙江省节水增粮行动(2012—2015年)实施方案》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高效节水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黑龙江省高效节水发展的支撑能力,阐述黑龙江省节水增粮目标、任务及总体布局,为黑龙江省2012—2015年节水增粮实施提供依据。

黄楠[7](2013)在《黑龙江省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立足国情水情变化,明确了新时期的水利发展战略定位,并指出发展我国水利的基本思路: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到2020年基本建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紧跟国家政策指引,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把“大水利”和“水利化”作为“四大”和“八化”之首,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因此,研究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是全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迫切需要,也是“千亿斤粮食工程”增产增收的迫切需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在于建立宏观调控下的农业用水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在价格形成过程中设计宏观调控的工具,使农业用水价格能够体现杠杆作用,以调整农业用水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以产权理论和合作经济理论为基础,解决黑龙江省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不尽合理的问题。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通过阐述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情况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确定行文的思路。其次,基于现实困境,构建出“政府+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户”模式,并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的方法,设计黑龙江省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包括定价形式、价格管理方法、农业水资源市场等内容。再次,理论分析价格形成机制改进带来的优化效果,并利用案例对价格机制运行的可行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黑龙江省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运行的保障措施,保证创新设计的良好运行。通过研究,证实了宏观调控下的农业用水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同时“政府+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在黑龙江省具有实践上的可行性,创新设计的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有利于实现农业水价的科学合理化、农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农田水利设施的良性维护并带来农民水经营的收入。

张芳蕊,张兴国[8](2013)在《借鉴国外技术发展黑龙江省高效节水农业的战略构想》文中研究表明借鉴国外技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黑龙江省逐步形成了推进旱作节水农业的配套技术,全面丰富了旱作节水农业栽培技术,稳步推进了旱田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大力开展了农田水利节水设施建设。但与国外节水农业技术相比存在发展节水农业重要性的认识需要提升,相关配套政策需要健全,节水增粮行动电力配套困难,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灌区渠首工程老化水毁严重,泵站工程带病运行。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基本战略,进一步强化工程节水措施,挖掘农机农艺综合节水效能,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快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徐慧[9](2012)在《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户作为盐碱地土地利用的主体,其行为选择对土地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松嫩平原西部、伊犁河谷地区为研究区域,在理解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以盐碱地产权安排为切入点,从农户决策行为入手,借鉴相关计量经济学模型,讨论了盐碱地产权制度安排、农户行为响应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全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盐碱地产权安排与农业持续利用作用机理分析。在对土地产权理论、可持续农业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界定了农地产权和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内涵,并根据国内外实践和研究成果,提出了本研究的前提假设,并进一步分析了盐碱地产权与农业持续利用的作用机理。(2)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耕作行为响应分析。基于Tobit函数,在农户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土地经营行为响应模型。从区域整体分析:①盐碱地产权安排对农户土地经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权的稳定性、流转安全性以及由产权制度安排所引起的土地细碎化程度和人地资源协调度等方面。产权稳定性每提高1个单位,将会使农户流入耕地面积占家庭经营总面积的比例(以下简写为y1)增加15.8%;流转安全性指标每提高1个单位,y1绝对值将会增加0.156;农户家庭人均责任田耕地面积每增加1%,y1会降低16.8%;而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责任田田块数量每降低1%,则会引起y1增加的绝对量为0.198。②影响y1的农户自身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户收入结构>户主年龄>耕种意愿>劳动力数量>教育水平。其中,农户收入结构、劳动力数量、农户对盐碱农用地耕种意愿、户主教育水平等因素与y1正相关,而户主年龄与之负相关。③农业保险与yl正相关,而土壤盐碱化程度和农业补贴等因素与y1负相关。从区域差异性分析:①垦利县、镇赉县土地种植结构单一、复种指数低,分别为单季棉和单季稻。察布查尔县熟化盐碱地采取水旱轮作的方式,种植结构相对多样,而新增盐碱地以水田为主,撂荒现象严重。总体看来,以耐盐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规模种植为主,特种耐盐植物、耐盐饲草等先锋作物比重很低。②垦利县农户盐碱地规模经营最明显,镇赉县次之,察布查尔县最低。维护产权稳定、减少田块数量、增加单个地块面积有利于提高垦利县农户耕作意愿。镇赉县宜通过盐碱地改良技术示范、推广,通过货币、政策、实物等多样化的技术补贴,提高农户耕种规模。察布查尔县则宜根据盐碱地改良的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步进式补贴方式。(3)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培肥行为响应分析。基于有序Probit函数,在田块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响应模型。分析表明:①从整体样本数据分析,影响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选择(以下简称为y2)的盐碱地产权因素按照其显着性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产权类型>产权的稳定性>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农户盐碱地产权抵押的意愿。盐碱地产权越稳定,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越高,农户土地抵押意愿越强,农户越倾向于选择盐碱地改良性培肥行为。与责任田和转包地相比,农户更倾向于在自家开荒地上进行盐碱地土壤改良投资。除了盐碱地产权因素之外,是否有肥料补贴、农户种地意愿强度、盐碱地改良技术及配套程度、田块土地利用类型等农业政策及服务体系、农户特征和土地利用特征与y2关系均较为密切。②根据分区县样本分析,盐碱地产权因素对y2的影响差异较大。第一,在垦利县,影响y2的产权指标按照显着性从大到小依次为:产权安全性>土地调整频率>产权类型>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等;其次,田块面积与y2正相关,而户主受教育水平、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则与y2负相关。第二,在镇赉县,影响y2的产权指标主要有产权类型和产权抵押意愿2个指标。而田块指标和农户自身特征对因变量影响突出,其中,土地盐碱化程度、户主受教育水平、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农户盐碱地农业开发及耕种意愿等指标与y2负相关,家庭耕种土地总面积与y2呈现正相关关系。第三,在察布查尔县,农地产权因素对y2的影响并不明显,而肥料补贴、土地利用类型、农户盐碱地农业开发及耕种意愿、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以及盐碱农用地利用技术及配套完备程度等则是主要驱动因素。根据回归结果,信贷的便利性以及土地产权抵押意愿也是影响y2的重要因素,但与之负相关。(4)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分析。基于二元Logistic函数,在农户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模型。以农户是否采取盐碱地农业水资源利用行为为因变量(以下简称y3),区分农田水利设施是否涉及耕地占用和调整两种情形(如果是,记为情形Ⅰ;如果否,记为情形Ⅱ),分别进行定量模拟。分析表明,①全部样本数据模拟结果中,盐碱地资源利用及产权因素、水资源利用因素、农户特征及政府补贴等外部支持因素对y3均有密切影响。第一,耕地规模与y3正相关,并且在情形Ⅱ下,影响程度显着增强:土地越细碎化,土地调整越频繁,农户合理性灌溉行为选择意愿越弱。第二,水资源保证率越低,水费在农业生产总投入的比重越大,农户合理性灌溉行为选择意愿越强,并且在情形Ⅱ下,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备度也成为影响y3的因素之一,并与之正向关联。第三,家庭劳动力和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等农户特征与y3负相关,而政府对于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的补贴则对农户的行为选择起到了催化作用。②在情形Ⅰ下,分县样本数据模拟结果表明,在垦利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补贴≥土地产权稳定性≥耕地规模>水资源短缺程度>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备程度,政府补贴越多、盐碱地产权越稳定、水资源越短缺、水利工程设施越完备、农户经营耕地规模越大,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合理性灌溉行为;镇赉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地块数量>户主教育水平>水资源短缺程度>政府补贴,水田面积比重越大、地块总数量越少、户主受教育水平越高、水资源越短缺、政府补贴比例越高,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合理性灌溉行为;察布查尔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备程度≥劳动力数量>耕地总面积。③在情形Ⅱ下,方程拟合优度较好,但各地区影响农户灌溉行为选择的因素显着性不明显,并且区域间差异较大。(5)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根据公共政策供给与需求理论,结合我国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利用实践,以盐碱地产权制度为切入点,区分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新增土地和存量土地,按照盐碱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思路,提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方案。①针对新增国有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政府主导的开发与整治方式,采用市场主导的经营方式;②针对存量国有盐碱农用地建议在遵循原经营主体意愿的前提下,采用政府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盐碱地改良与经营;③针对新增集体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村集体主导方式进行开发整治与经营;④针对存量集体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中低产田改造等国家立项与村集体主导相结合的方式,综合采取补贴、信贷、保险等措施,促进盐碱地持续利用。在此基础上,对垦利县、镇赉县和察布查尔县等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从盐碱地开发、农业利用与土地资源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方案和保障体系。

孙伟[10](2012)在《中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关键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节水技术是促进粮食增产、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世界上粮食增产中25%归功于扩大耕地面积,75%归功于提高单产。虽然单产的提高是综合措施的结果,但灌溉却是其中重要措施。随着世界性水资源日益紧缺,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灌溉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进一步发展灌溉面积就必须加大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因此,研究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对关键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促进农业节水灌溉面积的推广十分必要。本文从理论与实际操作角度研究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的关键影响因素。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明确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是对全文的总体性介绍。第二部分为理论概述,阐述与本研究有关的农业节水技术、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和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影响因素等概念和农户行为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应的理论,为下文提供了理论准备。第三部分分析了国内外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情况,并介绍了国外典型代表国家的现状、趋势及我国的情况,内外兼论找出问题、明晰发展趋势,进而提炼出影响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水资源、投资、农户参与和激励等四大关键因素。第四部分分析影响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的关键因素,是论文的重点部分。在对水资源研究中,分析了我国水资源总体供求及对农业灌溉的影响,并定量分析了2001-2009年农业灌溉用水压力指数,发现平均数接近1,有的年份超过1,压力逐渐增大,通过对样本地所采取分区布井、集雨蓄水和明晰水权水价等措施的探讨,指出如何缓解灌溉水资源压力:在对投资研究中,设计了17张表,其中14张表数据通过实地调研获得,调研范围包括自然地理概况、经济总体情况、水利建设情况和农业节水灌溉投资情况等四个方面,涉及水务、农委、财政和金融等相关部门,其他通过年鉴等文献获得,实例对比分析了试点县和全国财政、信贷和自筹资金的水利投资情况,总结了T县的成功经验;在对农户参与的研究中,设计了影响农户参与节水灌溉的调查表,采用逻辑斯谛(Logistic)模型对26个变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算出每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在对激励研究中,通过对激励的经济分析,以博弈论为理论指导,提出政府对农户和节水设备生产商进行组合激励理论,结合试点T县的情况,进行了组合激励实例证明;在对四大关键影响因素独立分析基础上,进行了总体评价,采用AHP层次分析模型对16个二级影响因素指标进行了排序评价,得出各指标对我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影响的重要程度。第五部分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基于关键影响因素视角提出促进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的16方面建议,并总结全文得出8个方面结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归纳法。本论文在确定选题后,即开始大量文献检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总结,如对农业节水技术和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影响因素的总结等,通过文献的归纳,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细节,并形成了初步调查方案和调查表。2)定性分析方法。在对影响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的因素探讨之后,对水资源、投资、农户和激励等关键因素进行了较全面的定性分析。3)定量分析方法。在研究农业灌溉水资源供求时,采用水资源压力指数法对农业灌溉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量分析;在进行大量调研基础上,对影响农户参与节水灌溉因素用逻辑斯谛(Logistic)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对影响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的关键因素用AHP法进行定量分析等。4)实例分析法。在研究中使用具体实例,如以黑龙江省T县为例讨论投资对节水灌溉的影响,在农户参与一章中农户的具体参与模式和激励分析中的T县组合激励实例等。5)规范分析法。论文在对水资源、投资、农户参与和激励等关键因素分析后,根据我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关键影响因素的不同影响排序,提出可操作的、较科学的规范建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除了选题方面有创新之外,还力争在以下5个方面实现创新:(1)构建了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关键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界定了水资源、投资、农户参与和激励四大关键影响因素。(2)运用资源压力指数法,结合我国水资源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得出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水资源压力急剧增加的趋势。(3)实例对比研究了我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财政、信贷投资情况,尤其是信贷投资情况。指出从我国总体来看,信贷对节水灌溉支持作用微乎其微,因为信贷近年平均贷款总额在232678.8亿元,而同期用于水利建设的贷款年均额是91.56亿元,用于水利建设的贷款在比例上接近于零,根据目前情况,至少应达到5%,否则不利于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试点县T县的实际情况证明了这一点。(4)根据调查情况,对影响黑龙江、新疆、内蒙古和陕西农户参与节水灌溉的因素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指出显着影响因素、一般影响因素和不显着影响因素。(5)提出对农户和农业节水设备厂商组合激励理论,即对农户和农业节水灌溉设备生产商进行组合激励,试点县的实例证明这可以突破单一激励的局限。通过本文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可能达到如下意义:1)理论意义。在理论上,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必然受各种因素影响,如水资源因素、农户参与因素、政府投资因素、节水技术提供体因素、金融机构贷款因素和激励因素等等。通过对我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可以达到以下理论意义:(1)构建了研究影响我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关键因素的理论框架;(2)运用资源压力指数法对全国农业灌溉水资源压力进行测算、提出对农户和节水设备生产商进行组合激励的理论;(3)运用AHP方法对关键影响因素的具体指标进行理论排序。2)实践意义。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全国的水利设施日益完善,节水技术日益丰富,推广面积逐年增加。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的面积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大量问题,通过对其关键影响因素的研究可达到以下实践意义:(1)有利于对农业灌溉水资源的保护性使用和开发,促进农业灌溉水资源的可持续使用;(2)有利于加大财政、信贷等资金渠道支持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的力度;(3)有利于促进农户参与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有效增加节水灌溉面积、增加农副产品产量;(4)有利于国家完善促进农节水技术推广的政策和条例。

二、黑龙江省旱田节水增效灌溉示范项目建设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旱田节水增效灌溉示范项目建设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2.2.1 农村产业融合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2.3.1 分工理论
        2.3.2 产业集群理论
        2.3.3 交易成本理论
        2.3.4 创新理论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环境条件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3.2.1 整体发展概况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数据来源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4.4.1 耦合关系模型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5.1.1 障碍分析模型
        5.1.2 障碍度分析
        5.1.3 障碍因子分析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6.2.1 玉米精深加工
        6.2.2 水稻精深加工
        6.2.3 大豆精深加工
        6.2.4 乳业精深加工
        6.2.5 蔬菜精深加工
        6.2.6 渔业精深加工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6.7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耕地-粮食安全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1.2 我国水-耕地-粮食安全出现新的挑战
        1.1.3 东北地区面临新一轮粮食生产及种植结构调整的压力较为突出
    1.2 研究意义
        1.2.1 为水土资源匹配以及水土粮的关联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2.2 为相关部门提供“控”与“调”的决策参考
        1.2.3 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灌溉定额及灌溉需求的认识
        1.2.4 有助于强化深度学习在农业领域的运用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区域
        1.3.2 研究目标
        1.3.3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多源信息复合
        1.4.2 多模型与多指标综合
        1.4.3 多研究尺度整合
        1.4.4 总体研究与分类研究结合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耕地-粮食的研究进展
    2.1 耕地利用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2.1.1 耕地数量、质量和粮食生产的表征关系
        2.1.2 耕地数量保障范畴与目标争议
        2.1.3 耕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两大类方向
        2.1.4 耕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2.2 水资源利用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2.2.1 水资源配置思想的转变
        2.2.2 水资源投入与粮食生产的关系
        2.2.3 粮食生产的水资源承载力
        2.2.4 粮食作物虚拟水与水足迹
        2.2.5 灌溉需水量与作物需水量
        2.2.6 灌溉与雨养的产量差距
        2.2.7 灌溉定额与种植结构
    2.3 水土资源匹配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2.3.1 水土资源匹配的重要性
        2.3.2 水土资源匹配的生态学与地理学解释
        2.3.3 水土资源匹配测算
        2.3.4 粮食结构调整的水土资源效应
    2.4 总结评述
        2.4.1 粮食结构调整对不同时空尺度的耕地利用的影响研究有待加强
        2.4.2 粮食作物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有待加强
        2.4.3 水土资源匹配的测度存在较大差异
        2.4.4 水-耕地-粮食三者的关联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2.4.5 耕地、水、粮食的未来情景预测方法仍有改进与丰富的空间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概述
    3.1 概念界定
    3.2 理论基础
        3.2.1 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
        3.2.2 农业经济学理论
        3.2.3 资源地理学理论
    3.3 分析模型
        3.3.1 耕地利用与粮食空间分布分析模型
        3.3.2 耕地-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3.3.3 水-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3.3.4 水-耕地-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3.3.5 长短期记忆模型(LSTM)
    3.4 研究区概况
        3.4.1 地形地貌
        3.4.2 气候特征
        3.4.3 土壤条件
    3.5 数据来源
第四章 水-耕地-粮食时序变化特征
    4.1 耕地变化特征
        4.1.1 耕地总量
        4.1.2 耕地利用结构
        4.1.3 耕地灌溉面积
        4.1.4 耕地质量等别
    4.2 水资源变化特征
        4.2.1 水资源总量
        4.2.2 供水能力
        4.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4.2.4 用水量变化
        4.2.5 用水总量控制目标
        4.2.6 农田灌溉用水
    4.3 粮食作物生产特征
        4.3.1 粮食生产
        4.3.2 水稻生产
        4.3.3 玉米生产
        4.3.4 小麦生产
        4.3.5 大豆生产
        4.3.6 杂粮生产
    4.4 章节小结
第五章 水-耕地-粮食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1 耕地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1.1 水田与旱地的空间分布
        5.1.2 “水改田”与“旱改水”分布区域
        5.1.3 新增耕地来源与分布区域
        5.1.4 减少耕地去向与分布区域
    5.2 水资源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2.1 水资源总量空间分布
        5.2.2 供水量空间分布
        5.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级分区评价
        5.2.4 水资源总量与用水量的空间匹配分布
        5.2.5 灌溉用水量空间分布变化
    5.3 粮食作物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3.1 粮食生产空间自相关分析
        5.3.2 粮食生产重心移动特征
        5.3.3 粮食生产空间分布
        5.3.4 各粮食作物生产空间分布
        5.3.5 粮食种植结构空间聚类
    5.4 章节小结
第六章 粮食-耕地(LF)关联研究
    6.1 粮食生产的耕地利用效应
        6.1.1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6.1.2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时序差异
        6.1.3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空间分异
        6.1.4 耕地利用效应主导因素
    6.2 粮食生产结构对虚拟耕地的影响
        6.2.1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时序变化特征
        6.2.2 粮食生产变化对虚拟耕地含量时序变化的影响
        6.2.3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空间聚类
        6.2.4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变化幅度的空间差异
        6.2.5 粮食生产变化对虚拟耕地含量影响的空间差异
        6.2.6 结构及单产变化对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增减变化的影响
    6.3 章节小结
第七章 粮食-水(WF)关联研究
    7.1 粮食生产结构变化对综合灌溉定额影响
        7.1.1 粮食作物综合灌溉定额时序变化
        7.1.2 粮食种植结构对综合灌溉定额变化影响的阶段特征
        7.1.3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空间分布
        7.1.4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变化影响因素
    7.2 粮食生产变化对灌溉需水量变化影响
        7.2.1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时序变化
        7.2.2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时序变化的影响因素
        7.2.3 粮食生产变化对需水强度的影响
        7.2.4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空间分布
        7.2.5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变化影响因素空间特征
        7.2.6 粮食作物需水强度主要影响因素
    7.3 章节小结
第八章 水-耕地-粮食(WLF)关联研究
    8.1 水土资源匹配研究
        8.1.1 粮食生产可利用水资源
        8.1.2 粮食生产可利用耕地资源
        8.1.3 粮食生产水土资源匹配变化
    8.2 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研究
        8.2.1 不同情境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时空变化
        8.2.2 不同情境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变化影响因素
    8.3 章节小结
第九章 未来水-耕地-粮食(WLF)关联及调控
    9.1 预测模型构建
        9.1.1 LSTM模型构建
        9.1.2 对比模型构建
        9.1.3 模型评价指标
    9.2 粮食生产的耕地利用情况预测
        9.2.1 耕地总面积预测
        9.2.2 耕地复种指数变化预测
        9.2.3 粮食面积比例变化预测
    9.3 粮食种植结构变化预测
        9.3.1 水稻播种面积预测
        9.3.2 玉米播种面积预测
        9.3.3 大豆播种面积预测
        9.3.4 其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预测
        9.3.5 粮食作物种植结构预测
    9.4 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情况预测
        9.4.1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预测
        9.4.2 粮食灌溉用水量预测
        9.4.3 农田灌溉用水效率预测
        9.4.4 灌溉耕地面积预测
    9.5 未来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预测
    9.6 水-耕地-粮食关联调控策略
        9.6.1 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9.6.2 灌溉水资源管理
        9.6.3 灌溉用水效率优化
        9.6.4 灌溉定额管理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之处
        10.2.1 方法创新
        10.2.2 内容创新
        10.2.3 实践创新
    10.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黑龙江省高效节水技术研究应用十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2 技术发展与需求
3 水田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3.1 项目支撑
    3.2 取得的研究成果
        3.2.1 研发了装配式矩型混凝土渠道, 确定了防渗、防冻胀措施
        3.2.2 提出了适宜寒冷地区的管道化灌溉技术模式
        3.2.3 建立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田间示范工程
        3.2.4 建立了水稻全生育期节水控制灌溉制度
        3.2.5 提出了节水控制灌溉及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
4 旱田节水技术研究
    4.1 项目支撑
    4.2 取得的研究成果
        4.2.1 抗旱保墒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4.2.2 形成了东北半干旱区节水灌溉技术集成模式
        4.2.3 玉米膜下滴灌设备与技术集成模式
5 未来研究方向

(4)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及三项补贴改革
    3.1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
    3.2 我国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实施
    3.3 “三项补贴”改革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实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地力保护视角
    4.1 补贴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的影响——基于微观调研数据
    4.2 补贴对耕地地力的影响——基于自然实验的证据
    4.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的逻辑解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5.1 政策效果模拟方法——PMP模型
    5.2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5.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6.1 基于田野调查的规模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案例
    6.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6.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的受益公平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信贷担保视角
    7.1 市场失灵与农业信贷担保
    7.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数理分析
    7.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案例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成本与回应性分析
    8.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财政成本
    8.2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
    8.3 政策的回应性分析:农户的了解、评价与期望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分析
    9.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黄箱空间释放
    9.2 “三项补贴”改革前后政策保护程度变化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优化
    10.1 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启示
    10.2 当前我国农业主要国内支持政策
    10.3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优化安排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11.1 主要结论
    11.2 政策建议
    1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部分田野调查素材整理
    (二) 农业支持政策的国际经验整理
    (三) 调研问卷与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介

(5)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农业低碳化发展研究述评
    1.3 本研究的课题来源及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本研究的课题来源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的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现代化大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2.1.1 现代化大农业的内涵
        2.1.2 现代化大农业的特征
        2.1.3 现代化大农业的制度创新要求
    2.2 低碳农业内涵与特征
        2.2.1 低碳农业的内涵
        2.2.2 低碳农业的特征
        2.2.3 低碳农业的再认识
    2.3 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的特征
        2.3.1 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是规模化的低碳发展
        2.3.2 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是组织化的低碳发展
        2.3.3 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是机械化的低碳发展
        2.3.4 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是科技化的低碳发展
        2.3.5 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是产业化的低碳发展
    2.4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4.1 外部性理论
        2.4.2 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理论
        2.4.3 环境经济学理论
        2.4.4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进展情况
        3.1.1 以大规模为标志的土地规模化经营进程加快
        3.1.2 以大组织为标志的农业组织化程度持续提升
        3.1.3 以大农机为标志的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3.1.4 以大科技为标志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着
        3.1.5 以大产业为标志的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3.1.6 以大产出为标志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增强
        3.1.7 以大水利为标志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
    3.2 现代化大农业在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评价
        3.2.1 大规模作用评价: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分析
        3.2.2 大农机作用评价:农用拖拉机保有量变化分析
        3.2.3 大组织作用评价: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分析
        3.2.4 大科技作用评价: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分析
    3.3 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的现实要求
        3.3.1 水土流失严重
        3.3.2 耕地质量下降
        3.3.3 资源超采浪费
        3.3.4 农业污染严重
        3.3.5 自然灾害频发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碳排放实证分析与评价
    4.1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碳排放分析框架
        4.1.1 农业源温室气体的界定
        4.1.2 农业生产碳排放边界设置
    4.2 碳排放测算模型与数据来源
        4.2.1 农业生产碳排放测算模型
        4.2.2 碳源碳排放系数选用
        4.2.3 计算数据来源
    4.3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碳排放测算结果分析
        4.3.1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碳排放测算结果
        4.3.2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碳排放变化趋势分析
        4.3.3 不同时期农业生产碳排放构成比例
    4.4 黑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简要评价
        4.4.1 碳排放强度、碳生产力分析
        4.4.2 农业投入品施用强度分析
        4.4.3 农业机械能源消耗分析
        4.4.4 基于低碳农业评价指标的判断
    4.5 本章小结
5 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潜力分析与碳减排测算
    5.1 土地高度规模化经营碳减排潜力分析
        5.1.1 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碳减排
        5.1.2 为应用低排放大农机创造基础条件
        5.1.3 提升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效率
    5.2 应用大型农业机械碳减排潜力分析
        5.2.1 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实现碳减排
        5.2.2 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实现碳减排
    5.3 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碳减排潜力分析
        5.3.1 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促进碳减排
        5.3.2 降低低碳农业交易成本促进碳减排
        5.3.3 有效解决外部性问题促进低碳农业发展
    5.4 现代化大农业碳减排机理及测算
        5.4.1 大型农业机械直接碳减排机理及测算
        5.4.2 农业机械间接碳减排机理及测算
    5.5 本章小结
6 国外低碳农业发展的比较分析与经验借鉴
    6.1 典型国家低碳农业发展情况
        6.1.1 美国低碳农业发展情况
        6.1.2 加拿大低碳农业发展情况
        6.1.3 澳大利亚低碳农业发展情况
        6.1.4 日本低碳农业发展情况
        6.1.5 欧盟低碳农业发展情况
    6.2 国外低碳农业发展的共同特征
        6.2.1 以完备的法律体系保障低碳农业发展
        6.2.2 制定扶持政策促进低碳农业发展
        6.2.3 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精准化农业
        6.2.4 发挥农业科技的碳减排支撑作用
        6.2.5 重视利用低碳农业的多元功能
    6.3 国外低碳农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6.3.1 完善低碳农业发展的法律体系
        6.3.2 加大政府政策引导与支持力度
        6.3.3 增强低碳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力
        6.3.4 以农业机械化助推低碳农业发展
        6.3.5 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展低碳农业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总体思路
    7.1 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指导思想
        7.1.1 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指导思想的基本依据
        7.1.2 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
    7.2 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基本目标
        7.2.1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7.2.2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7.2.3 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7.2.4 实现“一控、二减、三利用、四普及”
    7.3 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基本原则
        7.3.1 强化农业机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功能
        7.3.2 发挥农业科学技术碳减排支撑作用
        7.3.3 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利用
        7.3.4 发挥农业的文化休闲功能实现源头减排
        7.3.5 注重有效解决低碳农业外部性问题
    7.4 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模式
        7.4.1 现有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的分析
        7.4.2 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模式建构
    7.5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路径选择
    8.1 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实现农业机械直接碳减排
        8.1.1 优化农机结构发挥大农机节能减排作用
        8.1.2 改善农机作业方式提高效率实现碳减排
    8.2 以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实现农业机械间接碳减排
        8.2.1 发展专用农业机械,实现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8.2.2 依托现代农业机械推广低碳农业生产方式
    8.3 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促进农业碳减排
        8.3.1 大力发展具有大农业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
        8.3.2 利用低碳农业独特的金融功能促进碳减排
    8.4 提高农民低碳生产技能促进农业碳减排
        8.4.1 培育农民的低碳环保意识
        8.4.2 提升农机操作人员专业技能
    8.5 本章小结
9 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对策建议
    9.1 确立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战略
        9.1.1 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形成低碳发展共识
        9.1.2 制定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行动纲要
        9.1.3 建立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示范基地
    9.2 实施政策定向调控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
        9.2.1 完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
        9.2.2 完善新型农机装备支持政策
        9.2.3 加强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建设
    9.3 大力加强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研发推广培训
        9.3.1 加强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研发
        9.3.2 强化低碳农业生产技术推广
        9.3.3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
    9.4 建立低碳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制度机制保障
        9.4.1 完善低碳农业法律法规体系
        9.4.2 建立低碳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9.4.3 强化低碳农业制度实施机制
    9.5 夯实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组织化规模化基础
        9.5.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扶持新型经营主体
        9.5.2 创新制度机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9.5.3 注重产加销整体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
    9.6 建立农业碳汇交易机制发展碳汇金融市场
        9.6.1 构建农业碳汇交易机制
        9.6.2 积极发展碳汇金融市场
    9.7 本章小结
10 结论
    10.1 本研究基本结论
    10.2 本研究创新之处
    10.3 不足与努力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黑龙江省节水增粮行动(2012—2015年)实施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黑龙江省高效节水灌溉现状
2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支撑能力
3 发展目标
4 投资估算
5 节水、增产效益分析
    5.1 节水效益分析
    5.2 增产效益分析
    5.3 节地效益分析

(7)黑龙江省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与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
        1.3.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本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农业用水的概念与特征
        2.1.1 农业用水的概念
        2.1.2 农业用水的特征
    2.2 农业用水价格的概念与形式
        2.2.1 农业用水价格的概念
        2.2.2 农业用水价格的形式
    2.3 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
        2.3.1 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的概念
        2.3.2 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的构成
        2.3.3 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的类型
        2.3.4 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
    2.4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4.1 公共产品理论
        2.4.2 产权理论
        2.4.3 合作经济理论
3 黑龙江省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黑龙江省农业用水价格制度的历程回顾
    3.2 黑龙江省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现状
        3.2.1 定价的管理权限
        3.2.2 定价的原则和程序
        3.2.3 水费的计量和收取
    3.3 黑龙江省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3.3.1 农业用水价格管理体制
        3.3.2 农业用水定价方法
        3.3.3 农民对现行农业水价的认可程度
4 黑龙江省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创新
    4.1 价格形成机制创新的总体思路
    4.2 价格形成机制创新的原则和目标
        4.2.1 价格形成机制创新的原则
        4.2.2 价格形成机制创新的目标
    4.3 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的具体设计
        4.3.1 构建“政府+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户”模式
        4.3.2 合理确定农业水价构成
        4.3.3 科学搭建农业用水市场
        4.3.4 有效调整水费的计量和收取方式
    4.4 “政府+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户”模式的优势
        4.4.1 保障末级渠系维护,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4.4.2 减轻农户用水负担,增加农户节水收入
        4.4.3 体现农户对价格形成的参与性,缓解用水纠纷
        4.4.4 科学配置水资源,统一农业用水价格和价值
5 实施黑龙江省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新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5.1 理论上的可行性——产权及外部性分析
        5.1.1 政府定价机制下农业用水价格的经济学分析
        5.1.2 价格形成机制优化设计的经济学分析
    5.2 实践上的可行性——黑龙江省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的现实条件
        5.2.1 农业用地和水源较为集中
        5.2.2 重点水利工程正加快投资建设
        5.2.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可程度较高
        5.2.4 “节水增粮行动”推动节水技术应用
    5.3 案例分析——张掖试点全国首个农户间水权交易
        5.3.1 案例的选取
        5.3.2 张掖市水权改革的初因
        5.3.3 张掖市水权改革的成功经验
        5.3.4 张掖水权改革对我省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运行的启示
6 黑龙江省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运行保障措施
    6.1 法律制度保障
        6.1.1 初始水权分配的法律确定
        6.1.2 农民用水户协会的法制建设
        6.1.3 构建水权交易市场的规范框架
    6.2 资金支持保障
        6.2.1 政府资金投入和税收优惠支持
        6.2.2 鼓励民间资本投入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
        6.2.3 农民用水户协会发展的资金优惠政策
    6.3 科技投入保障
        6.3.1 完善水环境监测、计量设施
        6.3.2 加强水利设施配套和节水技术推广
        6.3.3 搭建农业水资源信息化平台
    6.4 宣传培训保障
        6.4.1 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宣传
        6.4.2 对农民用水户协会会员的培训
    6.5 市场监管保障
        6.5.1 政府需规范市场监管的手段和程序
        6.5.2 严格管理水资源市场中介机构的准入及发展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借鉴国外技术发展黑龙江省高效节水农业的战略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外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借鉴
    1. 以色列的喷灌、滴灌模式[1]
    2. 美国加大政府投入扶持模式[2]
    3. 印度蓄积雨水用于灌溉的模式[3]
二、黑龙江省高效节水农业取得的成效及问题
    (一) 取得的主要成效
        1. 逐步形成了推进旱作节水农业的配套技术
        2. 全面丰富了旱作节水农业栽培技术
        3. 稳步推进了旱田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4. 大力开展了农田水利节水设施建设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发展节水农业重要性的认识需提升
        2.相关配套政策需健全
        3.节水增粮行动电力配套困难
        4.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5. 灌区渠首工程老化水毁严重
    6. 泵站工程带病运行
三、黑龙江省借鉴国外技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几点思考
    1. 进一步强化工程节水措施
    2. 进一步挖掘农机农艺综合节水效能
    3. 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4. 加快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5. 建立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9)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中文图名索引
英文图名索引
中文表名索引
英文表名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广,农业利用潜力巨大
        1.1.2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明显
        1.1.3 现行盐碱地产权制度对盐碱地利用主体采用持续利用行为激励功能减弱
    1.2 研究进展
        1.2.1 农地产权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1.2.2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与农户行为
        1.2.3 盐碱地产权制度改革
        1.2.4 研究方法
        1.2.5 述评
    1.3 研究意义与切入点
        1.3.1 丰富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与管理研究体系
        1.3.2 为盐碱农用地高效持续利用产权制度设计提供决策依据
        1.3.3 拓展行为地理学应用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5.3 技术路线
    1.6 研究章节安排及逻辑关系
第2章 盐碱地产权与持续利用:作用机理和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1 盐碱地产权理论
        2.1.2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理论
        2.1.3 盐碱农用地利用农户行为理论
        2.1.4 研究假设
    2.2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农户行为特征
        2.2.1 集体行动的合作性
        2.2.2 个体行动的外部性
    2.3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农户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2.3.1 农户特征因素
        2.3.2 自然环境因素
        2.3.3 经济社会环境
        2.3.4 盐碱农用地利用制度与政策
    2.4 盐碱地产权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作用机理
        2.4.1 盐碱地产权在农业利用系统中的功能
        2.4.2 盐碱地产权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耦合机理
        2.4.3 盐碱地产权对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作用途径
    2.5 分析框架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研究区域范围
    3.2 盐碱土形成机理
        3.2.1 垦利县
        3.2.2 镇赉县
        3.2.3 察布查尔县
    3.3 盐碱农用地利用
        3.3.1 垦利县
        3.3.2 镇赉县
        3.3.3 察布查尔县
    3.4 盐碱地产权安排
        3.4.1 垦利县
        3.4.2 镇赉县
        3.4.3 察布查尔县
    3.5 研究区域差异分析
第4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经营行为响应及分析
    4.1 农户持续性经营行为界定
    4.2 研究区域农户经营行为分析
        4.2.1 农户基本概况
        4.2.2 农户盐碱农用地利用状况
    4.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耕种行为响应
        4.3.1 影响农户耕种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4.3.2 建立模型
        4.3.3 数据模拟
    4.4 结果分析及政策启示
        4.4.1 结果分析
        4.4.2 政策启示
第5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培肥行为响应及分析
    5.1 盐碱地农户土壤培肥行为类型
    5.2 研究区域农户盐碱地改良性培肥行为概述
        5.2.1 研究区域现状
        5.2.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响应
        5.3.1 影响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5.3.2 建立模型
        5.3.3 数据模拟及结果分析
    5.4 政策启示
第6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及分析
    6.1 盐碱地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类型
    6.2 研究区域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概述
        6.2.1 研究区域现状
        6.2.2 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统计分析
    6.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
        6.3.1 影响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6.3.3 建立模型
        6.3.4 数据模拟及结果分析
    6.4 政策启示
第7章 基于产权安排的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
    7.1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路线
        7.1.1 基本原则
        7.1.2 集成路线
    7.2 基于产权视角的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政策需求与供给
        7.2.1 我国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政策需求
        7.2.2 现行产权制度安排下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实践及评价
    7.3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
        7.3.1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政策手段及评价
        7.3.2 管理方式集成
        7.3.3 不同地区管理方式优化
    7.4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运作的保障体系设计
        7.4.1 法律手段
        7.4.2 行政手段
        7.4.3 经济手段
        7.4.4 社会手段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10)中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相关概念
        2.1.1 农业节水技术的内涵
        2.1.2 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的内涵
    2.2 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的相关理论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产权基本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博弈论理论
3 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国内外现状及国内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3.1 国外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现状
        3.1.1 典型国家农业节水发展现状
        3.1.2 国外的经验借鉴
    3.2 国内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现状及发展趋势
        3.2.1 国内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现状
        3.2.2 中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发展趋势
    3.3 中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关键影响因素选取
        3.3.1 中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关键影响因素选取依据
        3.3.2 关键影响因素说明
    3.4 小结
4 水资源因素对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的影响分析
    4.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总体供给分析
        4.1.1 总供水量分析
        4.1.2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可节约水量
        4.1.3 从水质变化来看对供水量的影响
        4.1.4 法规制度等对水资源供给的影响
    4.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总体需求分析
        4.2.1 农业灌溉水的增长导致用水总量的增加
        4.2.2 水资源的分布与需求的不一致导致灌溉用水结构性矛盾
        4.2.3 其它方面的影响
    4.3 农业灌溉水资源压力分析
        4.3.1 农业灌溉水资源压力的定性分析
        4.3.2 农业灌溉水资源压力的定量分析
        4.3.3 数据来源及计算结果
    4.4 水资源因素日益影响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广
        4.4.1 水量短缺制约节水灌溉面积推广
        4.4.2 水质下降影响节水灌溉质量
        4.4.3 水资源管理不善阻碍节水灌溉技术推广
    4.5 灌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样本地做法
        4.5.1 样本地的情况
        4.5.2 样本地为保证灌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做法
    4.6 小结
5 投资因素对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影响分析
    5.1 我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投资现状及分析
        5.1.1 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投资现状
        5.1.2 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投资现状分析
    5.2 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投资实例研究—以黑龙江省T县为例
        5.2.1 选择T县的依据及调查表的设计
        5.2.2 T县基本概况
        5.2.3 T县农业节水灌溉投资情况
        5.2.4 T县节水灌溉投资情况分析
    5.3 T县和全国节水灌溉投资对比分析
        5.3.1 财政投资情况对比分析
        5.3.2 信贷投资情况对比分析
    5.4 小结
6 农户参与因素对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影响分析
    6.1 农户参与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6.1.1 农户参与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的现状
        6.1.2 影响农户参与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的因素
    6.2 影响农户参与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因素的调查设计
        6.2.1 调查对象的选择
        6.2.2 调查问卷的设计
    6.3 对影响农户参与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的主要因素定量分析
        6.3.1 模型选择
        6.3.2 影响因素的变量设置
        6.3.3 数据来源
        6.3.4 运算结果
        6.3.5 结果分析
    6.4 农户参与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的可行模式
    6.5 小结
7 激励因素对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的影响分析
    7.1 农业节水技术推广中激励的经济分析
        7.1.1 激励
        7.1.2 激励的经济分析
        7.1.3 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激励现状
    7.2 农业节水技术推广中政府对农户和节水设备生产商激励的分析
        7.2.1 政府与农户之间的激励博弈分析
        7.2.2 政府与农业节水设备生产商之间的激励博弈分析
    7.3 政府对农户和节水设备生产厂商组合激励及实例分析
        7.3.1 对农户和节水设备生产厂商组合激励的理论依据
        7.3.2 对农户和节水设备生产厂商联合激励实例分析
    7.4 小结
8 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关键影响因素的评价
    8.1 关键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建立
    8.2 评价模型的选取和说明
        8.2.1 模型选取
        8.2.2 相关说明
    8.3 具体评价
        8.3.1 调查概况
        8.3.2 建立汇总后的判断矩阵
        8.3.3 建立权重集
        8.3.4 影响我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关键因素排序结果
        8.3.5 一致性检验
    8.4 关键影响因素排序图及结果分析
        8.4.1 关键影响因素排序图
        8.4.2 关键影响因素排序结果分析
    8.5 小结
9 基于关键影响因素视角促进中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的建议
    9.1 加大农业灌溉水资源的保护力度
        9.1.1 强化农业灌溉水资源总量管理
        9.1.2 提高农业灌溉水资源质量
        9.1.3 加大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和水土保持力度
        9.1.4 完善农业灌溉水交易市场
    9.2 创新农业节水灌溉投融资体制
        9.2.1 确保财政直接投资增量增效
        9.2.2 加大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力度
        9.2.3 增加农户和民间等资金投放量
    9.3 加强农户参与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工作
        9.3.1 提高农户参与节水灌溉意愿
        9.3.2 以适宜的节水方式吸引农户参与
        9.3.3 引导农户投身节水灌溉工程和倡导规模经营
    9.4 选择有效的激励措施
        9.4.1 对农户进行激励
        9.4.2 对节水设备商进行激励
        9.4.3 对农业节水科技人员等进行激励
10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黑龙江省旱田节水增效灌溉示范项目建设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D]. 向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黑龙江省高效节水技术研究应用十年回顾[J]. 李芳花,黄彦,郑文生,王柏.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8(06)
  • [4]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D]. 耿仲钟.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5]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研究[D]. 马边防. 东北农业大学, 2015(03)
  • [6]黑龙江省节水增粮行动(2012—2015年)实施方案[J]. 付娜.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5(02)
  • [7]黑龙江省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创新研究[D]. 黄楠.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8]借鉴国外技术发展黑龙江省高效节水农业的战略构想[J]. 张芳蕊,张兴国. 世界农业, 2013(04)
  • [9]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D]. 徐慧. 南京大学, 2012(06)
  • [10]中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 孙伟.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黑龙江省旱田节水增效灌溉示范工程建设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