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碳氟化合物市场

美国碳氟化合物市场

一、美国氟碳化合物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潘金禾[1](2021)在《粉煤灰中稀土元素赋存机制及富集提取研究》文中指出稀土元素(镧系元素、钇和钪),属于战略性金属,由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传统矿石资源的供给紧张,从二次资源中回收稀土元素成为了研究热点。煤被认为是未来稀土重要来源之一,部分地区煤或煤灰中稀土元素接近或达到传统稀土矿品位。本论文研究粉煤灰中稀土元素赋存状态,揭示粉煤灰形成过程中稀土元素转化规律(赋存成因),比较多种方法对稀土元素的富集效果,开发焙烧-水洗-酸浸回收工艺,为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借鉴。研究了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和赋存状态,揭示了稀土元素在粉煤灰中的赋存规律:利用逐级化学提取方法,明确了铝硅酸盐态是稀土赋存的主导形态;利用筛分、磁选和小浮沉方法,研究了稀土元素分配规律,发现稀土元素在非磁性组分、细颗粒和密度为2.4-2.8 g/cm3的组分中富集;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发现稀土元素与铝硅元素含量呈正相关,建立了稀土元素与铝硅元素的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利用扫描电镜研究了稀土元素赋存载体的微观形态,包括稀土矿(或附着于玻璃相)、稀土氧化物、在玻璃相中以及铁氧化物结合四种形式。在赋存状态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四种模型矿物:独居石(磷酸盐类稀土资源)、氟碳铈矿(碳酸盐类稀土资源)、离子型稀土矿(铝硅酸盐类稀土资源)和改性褐煤(有机质中稀土资源),利用滴管炉模拟煤燃烧过程,研究了稀土元素从煤到灰转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揭示了粉煤灰中稀土元素赋存状态的成因。煤中磷酸盐稀土矿经过燃烧后仍将以磷酸盐稀土矿形式存在,碳酸盐稀土矿和有机质中的稀土矿将以稀土氧化物形式存在。煤系铝硅酸盐中稀土元素极有可能发生氧化反应,仍与铝硅酸盐结合,燃烧温度差异将导致铝硅酸盐相的不同变化,进而影响稀土元素可浸出性:800℃时,铝硅酸盐矿物发生脱氢反应,颗粒呈碎屑状,可浸出稀土元素占比提高,而在1200℃时,铝硅酸盐矿物生成莫来石,颗粒呈球状或片状,可浸出稀土元素占比降低。比较了六地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浸出极限,发现循环流化床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浸出率高于煤粉炉粉煤灰。考察了粒度和磁性分级对稀土元素的富集效果,广安粉煤灰中稀土元素从782ppm到1025ppm的富集,稀土元素浸出率实现了提高,可能是由于浸出接触面积的增加。研究了浮选操作参数对未燃碳的脱除效果,精矿中稀土元素并未明显富集,浮选不能提高稀土浸出率。研究了碱溶脱硅反应动力学,发现脱硅过程符合“未反应核收缩”模型,反应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受化学反应控制和固态层扩散作用控制。根据化学反应速率方程,结合反应物浓度和硅脱除率,利用微分法计算反应级数,分别是1.02和0.73。根据阿仑尼乌兹方程,结合温度和硅脱除率,利用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建立了动力学方程,分别为1-(1-X)1/3=72.15×105exp[-70890/RT]t和1+2(1-X)-3(1-X)2/3=42.72×10-5exp[-3.21/RT]t,在温度和NaOH浓度适宜时,存在第三阶段,铝硅沸石生成,附着在颗粒表面。利用分步碱溶脱硅降低溶液中铝硅含量,避免了沸石相的产生,有利于硅的脱除,实现了稀土元素从1025ppm到2135ppm的富集,铝硅脱除顺序的差异,为二者协同回收提供了可能。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研究表明,碱溶脱硅中Si(2p)和Al(2p)的结合能降低,表明了Si-O和Al-O键的断裂和玻璃相的破坏,有利于稀土浸出率的提高。分步脱硅稀土浸出率优于一步脱硅,浸出率的提高主要因为减少了反应生成的铝硅酸胶体对粉煤灰颗粒的包裹,有利于浸出反应的进行。开展了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焙烧浸出试验研究,提出多种添加剂在焙烧过程中的不同反应假设,利用HSC chemistry软件进行了热力学计算,根据吉布斯自由能判断各个反应发生的温度。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焙烧产物物相组成,验证了反应的存在。根据水洗和酸浸结果,判断了最佳焙烧温度在熔点附近,选取NaOH和Na2CO3为焙烧添加剂,二者焙烧产物主要为Na2Si O3和Na Al Si O4,分别在水洗过程中溶解和在酸浸过程中与盐酸反应,水洗残渣为多孔结构,有利于稀土浸出,酸浸渣为硅酸受热分解后的二氧化硅。选用二氧化硅、莫来石和氧化铁粉末作为粉煤灰的模型化合物,计算了粉煤灰与NaOH完全反应理论需要量,1g粉煤灰需要0.65g NaOH才完全反应,并通过热重曲线验证拟合效果。利用Optimal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建立了焙烧—酸浸工艺操作参数与稀土元素浸出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用响应面分析法,获得了最佳工艺条件,形成焙烧-水洗-酸浸的联合工艺回收粉煤灰中稀土元素。该论文有图108幅,表30个,参考文献235篇。

谭毅成[2](2021)在《耐等离子体刻蚀钇基复合陶瓷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等离子刻蚀技术是选择性去除晶圆表面物质的一个重要工艺过程,是现代集成电路制造领域不可缺少的工艺步骤。等离子刻蚀目的是在涂胶的晶圆上高效地复制掩膜图形,通过化学和物理过程选择性地从晶圆表面去除不需要的材料,从而形成微电路。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高速发展,等离子体刻蚀技术逐渐成为纳米量级的集成电路制造和微纳制造工艺中广泛应用的刻蚀技术。随着刻蚀气体中含氟等离子体能量的提高,高能含氟等离子体会侵蚀腔体和腔体内部件,缩短部件的使用寿命;同时腐蚀过程中会生成难挥发的氟化物沉积在晶圆表面,同时也增加了晶圆的污染。因此,刻蚀机腔体和腔体部件材料的耐等离子体刻蚀性能变得至关重要,研究陶瓷材料的等离子体刻蚀机理以及制备优异的耐等离子体刻蚀性能陶瓷材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当前,广泛应用的陶瓷腔体材料集中于氧化钇陶瓷,高纯Y2O3材料成本高且机械强度低,它的断裂韧性和抗弯强度分别只有1.1 MPa.m1/2和130 MPa,这使得刻蚀机腔体部件在制造、运输或使用的时候容易损坏腔体内壁的高纯Y2O3材料,而99.9%Al2O3的断裂韧性和抗弯强度高达5-6 MPa·m1/2和400 MPa及99.9%ZrO2的断裂韧性和抗弯强度分别达4-5 MPa·m1/2和1000 MPa。本文在Y2O3粉体中混入一定比例的ZrO2或Al2O3,以此来制备锆增韧或铝增韧的钇基复合陶瓷(细分为钇锆复合陶瓷和钇铝复合陶瓷)并降低材料制造成本。本课题通过对比陶瓷在等离子刻蚀环境前后的质量损失率以及表面粗糙度变化,分析刻蚀前后陶瓷表面形貌和电子结合能变化,深入研究钇基复合陶瓷在等离子体环境中的刻蚀行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重要结论如下:(1)通过物理溅射实验,研究了刻蚀后的质量损失、表面形貌与Y2O3/ZrO2或Y2O3/Al2O3比值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Ar等离子体与陶瓷表面发生的反应过程。确定了刻蚀后的质量损失率与Y2O3/ZrO2或Y2O3/Al2O3比值之间的非线性对应关系,且Ar等离子体与陶瓷表面发生的是纯物理反应过程,溅射出的物质为化合物颗粒。(2)通过物理刻蚀研究,对公认的Sigmund溅射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论证了钇基复合陶瓷在Ar等离子体环境中的耐溅射性取决于化合物的表面结合能这一重要事实。(3)通过化学刻蚀实验,研究了刻蚀后的质量损失、表面形貌与Y2O3/ZrO2或Y2O3/Al2O3比值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CF4等离子体与陶瓷表面发生的反应过程。确定了刻蚀后的质量损失率与Y2O3/ZrO2或Y2O3/Al2O3比值之间的非线性对应关系,且CF4等离子体与陶瓷表面发生了化学反应,利用刻蚀表面元素电子结合能的变化确认了化学反应产物,而化学反应产物的表面升华焓和沸点直接决定陶瓷材料的耐化学刻蚀性能。(4)利用渗流理论对钇基复合陶瓷在等离子环境中的质量损失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当ZrO2或Al2O3的含量超过某一阈值时,钇基复合陶瓷的质量损失率将发生突变,这与实测质量损失率随ZrO2或Al2O3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王博[3](2021)在《含短氟链苯乙烯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在棉织物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含有长全氟碳链的织物整理剂(C≥8)具有优异的拒水拒油性能,但因其难以降解,具有环境累积危害,目前已被逐步禁止使用。而含短全氟碳链(C≤6)拒水拒油整理剂对环境的危害相对较小,近年来成为环境友好型织物整理剂研究开发的热点。本论文以五氟苯乙烯为原料,分别与三氟乙醇、六氟异丙醇和七氟丁醇反应制备了含有三氟甲基、六氟异丙基、七氟丙基的含短氟链苯乙烯单体。然后分别将这些单体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等采用溶液聚合法共聚,制备了一系列含有苯环刚性结构的短氟碳链苯乙烯共聚物。热重分析表明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差异较大,失重温度主要分布在150℃~430℃之间,失重达到50%时的温度区间在370℃~400℃范围内,且共聚物的含氟量越高,热稳定性越好。随后,将含氟聚合物整理到棉织物上,应用接触角测试探讨了引发剂、含氟单体用量对整理剂疏水疏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七氟丙基接枝的共聚物具有最优的疏水疏油性能,整理后的棉织物表面对水接触角达到138°,对正十六烷的接触角达到105°;经过10次水洗之后,对水接触角仍能保持在115°,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耐水洗性能。

李文瀚[4](2020)在《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重金属与氟的迁移转化及污染控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危险废物产量迅速增长。危险废物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或感染性等危险特性,必须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置。危险废物焚烧处置凭借其减容减重、资源化、无害化等优点,已成为我国广泛应用的危险废物处置技术之一。但在焚烧处置含氟含重金属的危险废物时,会产生重金属与氟的二次污染问题。研究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重金属与氟的迁移转化规律及赋存形态分布对控制重金属与氟的二次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含氟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医药化工危险废物和氟化工高含氟有机危险废物为研究对象,对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重金属(As,Cd,Cr,Cu,Pb,Se,Zn和Hg)与氟的迁移转化及污染控制机理进行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处理量100 t/d规模的危险废物焚烧系统为载体,研究了医药化工危险废物焚烧全流程中重金属的迁移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Cd、Pb、Zn和Hg在飞灰中的相对富集系数高于底渣,焚烧过程中Cd、Pb、Zn和Hg倾向在飞灰中富集,而Cr倾向在底渣中富集,Cu和As在灰渣中相对富集情况分别受危废中氯含量和钙铁含量影响;重金属Hg、Cd、As、Pb和Zn主要通过蒸发、冷凝和吸附方式向飞灰中迁移,Se和Cr主要通过烟气夹带方式向飞灰中传递,Cu向飞灰中迁移方式受焚烧气氛和危废中氯含量影响。对焚烧系统中重金属的质量平衡进行计算,大部分Cu、Cr、As和Zn主要存在于底渣中,重金属Cd主要存在于飞灰和湿法烟气脱酸系统(WFGD)吸收液中,超过74.7%的Hg存在于WFGD吸收液中,而大部分Pb存在于飞灰中。排放烟气中重金属的相对质量分布比例低于5%。此外,采用标准毒性浸出方法(TCLP)对焚烧灰渣中重金属的浸出特性进行研究,回转窑中底渣发生烧结,底渣中重金属,除Zn外,浸出率都很低;布袋飞灰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盐,且重金属主要存在于布袋飞灰表面,布袋飞灰中重金属的浸出率最高。(2)为全面评估焚烧灰渣中重金属的生态危害性,采用BCR连续浸提法研究了医药化工危废焚烧灰渣中重金属的赋存化学形态。同时针对灰渣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二次挥发问题,对焚烧灰渣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的热稳定性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温度热处理后重金属的赋存化学形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原始焚烧灰渣中As和Cr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而Se主要以残渣态和可氧化态形式存在;底渣中Cd和Cu主要以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形式存在,飞灰中Cd主要以酸可溶解态形式存在,而飞灰中Cu的赋存形态受危废中氯含量影响;底渣、燃烬室灰和余热锅炉灰中,Pb主要以残渣态的形式存在,而可氧化态Zn含量很低;布袋飞灰中,Zn主要以酸可溶解态和残渣态形式存在,而Hg以残渣态形式存在,布袋飞灰中Pb的赋存形态受危废中氯含量影响。重金属的蒸发率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相同温度下布袋飞灰中重金属的蒸发率最高;焚烧灰渣中As、Cr和Se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热处理过程会促使可迁移态(酸可溶解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向残渣态转变;Hg和Cd热稳定性最差,热处理会促使其从灰渣中二次挥发;Cu、Pb和Zn的热稳定性介于两类之间,热处理过程会促使可迁移态二次挥发或参与结晶反应转化为残渣态组分。(3)以处理量100 t/d规模的危险废物焚烧系统为载体,研究了医药化工含氟危险废物(氟含量低于5%)焚烧过程中氟的析出特性以及氟在焚烧系统中的分布特征和赋存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医药化工含氟危险废物热解过程中,氟主要以HF和Si F4的形式析出,由于Si F4会发生高温水解,经过二燃室后,HF是排向后续烟道中的主要含氟气体形态。焚烧过程中,氟在底渣和飞灰中的相对富集系数分别为0.161-0.163和0.104-0.144,氟在灰渣中未表现明显富集。对焚烧系统中氟的质量平衡进行计算,不到20.73%的氟存在于焚烧灰渣中,超过79.17%的氟被WFGD吸收液吸收,少于0.12%的氟排放到大气中。经湿法脱酸后,烟囱尾气中氟主要存在于水蒸气或液滴中,采用除雾器可进一步降低尾气中氟排放。底渣和燃烬室灰中氟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而余热锅炉灰和布袋飞灰中可迁移态氟比例超过80%,浸出氟浓度超过填埋场入场控制限值。(4)针对医药化工含氟危险废物焚烧湿法脱酸除氟过程中的结盐问题,为降低焚烧过程氟的析出,采用管式炉进行含氟危险废物焚烧高温钙基固氟试验,研究温度、钙基吸收剂添加量和种类、粒径及孔隙结构对固氟效果的影响。推荐固氟工况为:采用Ca(OH)2作为钙基吸收剂,钙氟比为1:1,900°C温度下进行钙基固氟,脱氟率可以达到68%以上。同时,在处理量100 t/d规模的危险废物焚烧系统中进行钙基固氟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回转窑中添加Ca O能有效降低烟气中HF浓度,当添加3.87%的Ca O时,烟气中HF从304.5 mg/m3降低到99.1 mg/m3,降幅达67.4%。(5)针对氟化工高含氟有机废物(氟含量高于20%)焚烧处置过程中余热难以利用、HF腐蚀及湿法脱氟二次固废产生量大等问题,提出流化焚烧+水洗回收HF的方式处置氟化工高含氟有机危废,并设计处理量10 t/d规模的流化床焚烧系统,对氟化工高含氟有机废物流化床焚烧资源化利用进行研究。采用TG-FTIR方法对高含氟有机废物燃烧失重过程和气态氟析出形式进行分析,样品失重过程基本在770°C结束,流化床焚烧温度能保证有机废物燃烬。高含氟有机废物燃烧过程中,氟主要以HF和氟碳化合物形式析出。含氟有机物可通过与H、O、OH等自由基反应或通过单分子分解的方式而被破坏;在焚烧过程中,维持炉内高温的同时,增加炉内氧含量和焚烧物料中氢含量有利于减少氟碳化合物的生成。对流化床焚烧系统底渣、飞灰和尾气等进行采样分析,相关污染物均达到排放要求,同时焚烧过程实现了高氟氯烟气下的余热利用及氢氟酸和盐酸的资源回收。在填料吸收塔水洗回收HF过程中,1#和2#填料吸收塔中HF吸收过程属于气膜控制,气相总吸收系数分别为52.38 kg/(h·m2)和39.96 kg/(h·m2)。3#和4#填料吸收塔中HF吸收过程为液膜控制,液相总吸收系数分别为5.98 kg/(h·m2)和3.89kg/(h·m2)。氧化铝具有较好的耐HF高温腐蚀性能,可作为床料或耐火材料。实际运行中,换热急冷装置发生HF低温腐蚀,同时采用盘管形式,灰渣磨损和积灰加快HF腐蚀过程,焚烧系统运行6个月后换热急冷装置腐蚀损坏;而余热锅炉为HF高温腐蚀,同时采用大通量膜式壁形式,余热锅炉运行24个月未表现明显腐蚀。

薄海东[5](2020)在《环保型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成膜泡沫灭火剂(Aqueous film-forming foam,AFFF)具有灭火速度快、效率高、抗复燃能力强、贮存期长、可适用于大型火灾、可扑灭缝隙及死角的油火等诸多优势,是哈龙灭火剂的理想替代品,是国际民航组织(ICAO)指定的用于扑灭飞机及航空燃油火灾的主力灭火剂。然而,传统AFFF的核心成分全氟辛烷磺酸盐(perfluorooctane sulphonate,PFOS)是一种难以降解的毒性有机污染物,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EPA)列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受控名单。消防工业必须尽快对产业进行升级和转型,寻找出PFOS的替代品。本论文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合成一系列无毒、无污染的非PFOS表面活性剂,并从中筛选出表面张力低、发泡和铺展性能好的表面活性剂用于配制泡沫灭火剂,探索环保型航空消防泡沫灭火剂配方。论文以全氟己基磺酰氟(C6F13SO2F)为亲油基,与N,N’-二甲基-1,3-丙二胺首先发生取代反应,之后中间产物分别与溴代醇、溴代酸、溴代乙酸乙酯反应合成三种基于全氟己基磺酰氟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三种产物经过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等结构表征手段,确定合成产物即为论文设计的目标产物。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决定AFFF灭火性能的关键性能参数为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cmc值)、发泡倍数、析液时间和铺展性能等。通过对上述性能参数的测试,发现三种表面活性剂中临界胶束浓度(cmc)最低的FC-6-D1,为0.5 mM,最低表面张力γcmc为16.02 mN/m,发泡倍数可达8倍,25%析液时间为79s,理化性能整体优于另两种产物,是一种具有制备AFFF潜力的表面活性剂。由于氟碳表面活性剂生产成本较高且单一表面活性剂性能不突出,通常可采用适当的碳氢表面活性剂与其复配,以减少氟碳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并进一步提高其理化性能。本文选用磺酸盐、羧酸盐、全氟羧酸盐三种系列共九种表面活性剂与FC-6-D1进行复配,通过测试其cmc、铺展速度、发泡倍数、25%析液时间等参数筛选出性能优异的氟碳-碳氢复配体系。结果表明,FC-6-D1与己烷磺酸钠复配效果最好,低浓度下铺展速度最快、发泡倍数可达12.3倍、25%析液时间为140 s,可见该复配体系协同增效效果较为明显。通过向复配体系中加入适当的发泡剂、稳泡剂、及其他辅助添加剂可确定AFFF的初始配方,该配方水溶液能够在油面迅速铺展,发泡倍数为12.7、25%析液时间为3.82min。采用论文提出的配方,依据国标泡沫灭火剂《GB15308-2006》中对手提式灭火器用泡沫灭火剂及“用于泡沫性能及灭火性能质量控制的小型试验”所规定的测试方法分别开展灭火实验,发现手持式灭火器灭火时间为15s,灭火性能优于某市售品牌;国标“小型试验”的灭火时间为50s,抗烧时间15min,达到了ⅠA级标准的要求。

邝圣庭[6](2019)在《不同位阻胺基膦萃取剂的合成及其对稀土的萃取》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合成了三类含胺基有机磷萃取剂,即α-胺基膦酸酯、α-胺基膦酸和β-胺基膦酸酯,研究了它们对稀土的萃取分离性能,比较了具有不同位阻结构的萃取剂对稀土的萃取性能。此外,还研究了α-胺基膦酸和酸性磷萃取剂P204混合体系对RE3+的协萃效应。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α-胺基膦酸酯萃取剂1-(2-乙基己基胺基)-1-甲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AMEP,B)在硫酸介质中对Ce(Ⅳ)、Th(Ⅳ)和RE(Ⅲ)的萃取分离性能,并和其它中性膦萃取剂如DEHEHP、Cyanex 925和Cyanex 923对Ce(Ⅳ)的萃取性能进行了比较。DEHAMEP对Ce(Ⅳ)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萃取能力,生成中性络合物Ce(HSO4)2SO4.2B。当硫酸浓度低于1.5 mol/L时,不同中性磷萃取剂对Ce(Ⅳ)的萃取性能次序为:DEHAMEP>Cyanex 925>Cyanex 923>DEHEHP。由于萃取剂DEHAMEP分子在N、P原子之间的亚甲基上增加了位阻,因此与Cextrant 230在低酸度下能对四价铈和钍实现共萃不同,DEHAMEP除对Sc(Ⅲ)有微弱的萃取能力,对其它RE(Ⅲ)和Th(Ⅳ)几乎不萃取。进行了萃取剂DEHAMEP从氟碳铈矿硫酸浸出液中分离回收Ce(Ⅳ)的串级模拟实验,获得了纯度大于99.5%的CeO2,铈中钍的含量低于0.063%,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2.研究了α-胺基膦酸萃取剂1-(2-乙基己基胺基)-1-乙基丙基膦酸单(2-乙基己基)酯(HEHAEPP,H2A2)在盐酸介质中对RE3+的萃取分离性能。发现HEHAEPP的萃取能力优于P507和Cyanex 272,即使在高酸度下仍然对重稀土保持着较高的萃取能力和选择性,表明HEHAEPP适合在高酸度下萃取分离重稀土离子。同时,与N、P原子之间的亚甲基上没有位阻的萃取剂相比,位阻的增加不仅增加了萃取剂对稀土的萃取能力,而且增强了对稀土的萃取分离性能。萃取反应按阳离子交换机理进行,生成萃合物 REA3。3.研究HEHAEPP(H2A2)与P204(H2B2)的混合萃取剂体系在盐酸介质中对RE3+的萃取和分离,发现混合体系对稀土的萃取能力具有明显的正协同效应,但是对稀土的分离性能比单一 HEHAEPP体系弱,却优于P204体系,基本与其它协同体系相当或稍好。氯离子参与了混合萃取剂萃取稀土的反应,生成萃合物REC12H4A3B2。4.比较了 4种具有不同空间位阻的β-胺基膦酸酯萃取剂在盐酸介质中对RE3+的萃取分离性能,发现该类萃取剂在高酸度下对重稀土离子有较好的分离性能,增加空间位阻可提高其对重稀土的选择性。在相同条件下,β-胺基膦酸酯萃取剂对RE3+的萃取能力远高于α-胺基膦酸酯萃取剂Cextrant 230。

朱成波[7](2019)在《《关于温室氟化气体的第517/2014号条例》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翻译实践报告原文选自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颁布的《关于温室氟化气体的第517/2014号条例》。该条例属于环境类法律条例,不仅涉及众多环境内容,如氟化温室气体、氢氟碳化合物、全球变暖潜能值等,同时还具有法律文本行文严谨、规范、专业性强等特点。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笔者运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实现词汇和句法层面的对等。首先确保环境术语、法律术语的选词精确,并根据中英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对相应词汇进行适当的词性转换;其次仔细分析文本中的句子结构,尤其是被动句和长句,针对不同类型的句子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力求使译文在忠实传达原文含义的前提下符合法律条例的行文规范。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翻译项目描述,主要介绍项目背景、意义、文本类型分析和委托方要求。第二章为过程描述,着重阐述译前准备、译中处理和译后审校三个阶段的相关细则。第三章为功能对等理论,首先介绍功能对等理论,然后阐述该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第四章为案例分析,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的对等出发,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环境和法律专业术语的翻译方法,以及被动句、长句的翻译策略。最后一章为总结,主要总结在翻译环境类法律条例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

林超[8](2019)在《支链型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构效关系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全氟辛基磺酸/全氟辛酸(PFOS/PFOA)类氟碳表面活性剂是性能最好、应用最广的一类氟碳表面活性剂,然而该类氟碳表面活性剂已被列为自然界中最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之一,研究一类新型、高效、环境友好的氟碳表面活性剂以替代PFOS/PFOA类氟碳表面活性剂已成为紧迫的理论研究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以全氟-2-甲基-2-戊烯(D2)为原料,采取引入支链的策略来合成替代品。以D2为原料设计合成了阳离子型、两性型、非离子型氟碳表面活性剂。通过核磁、质谱、红外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对它们的表面活性进行测试,系统阐述了该类支链型氟碳表面活性剂性能与结构的关系,并挑选出性能优异的氟碳表面活性剂与碳氢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将其应用于水成膜泡沫灭火剂的配方中。同时以D2为原料,分别通过溶剂聚合法与半连续法种子乳液聚合设计合成了一类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将其应用于超疏水涂层的制备中。以D2为原料合成了含CF3CF2CF2C(CF3)2-基团、连接基团为烷基链氟碳表面活性剂,反应易于操作且条件温和。表面活性研究表明,亲水基团种类对该类结构氟碳表面活性剂表面性能影响较大,亲水基团为氧化铵时表面活性最好。连接基长短对表面活性的影响因亲水基团种类而异,亲水基团大小对表面活性影响一般,但可以作为调节化合物表面活性的一种手段。表面活性剂化合物中的酰胺官能团会产成分子内相互作用,增大溶解性能,提高表面活性。氧化铵型氟碳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为1.73×102 mol/L,临界胶束浓度下可使水的表面张力降低至19.93 mN/m,其与烷基糖苷(APG0810)复配时具有极好的协同效应,在基本不改变表面张力的情况下,氟碳表活性剂的使用量可降低100倍。以D2为原料合成了含CF3CF2CF2C(CF3)2-基团双疏水链氟碳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测试结果表明,4个化合物的表面活性均优于全氟辛酸钠。所合成的双疏水链氟碳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远远高于单疏水链氟碳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相同亲水结构时,与单疏水链相比,当接上碳氢链后,可将临界胶束浓度降低200倍以上,至6.30×10-5 mol/L,表面张力降低至18.66 mN/m;当接上相同的氟碳链后,可将临界胶束浓度降低8000倍以上,至1.74×10-6 mpl/L,且此时的表面张力低至18.42 mN/m;当新增直链碳氢链链长为7时,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可达两条疏水链均为氟碳链时的水平。以D2为原料合成了含CF3CF2CF2C(CF3)2-基团、连接基团含苯环的氟碳表面活性剂。表面测试结果表明,苯环作为刚性基团可以弥补短氟碳链刚性比长氟碳链弱的缺点,连接基团引入芳环后,不仅可以促进氟碳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内部聚集,提高降低表面张力的效率,还可以使得氟碳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上更为紧密的排布,从而提高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连接基团中引入苯环是提高该类结构氟碳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十分有效的策略。毒性预测结果表明,该类结构氟碳表面活性剂为低毒,且不具有致癌和致突变可能性。以D2为原料合成了含CF3CF2CF2C(CF3)2-基团的丙烯酸酯单体,通过溶剂法与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测试结果表明,溶剂聚合法所得共聚物具有较好的拒水性,聚合物膜与水的接触角在110°至115°之间;乳液聚合法制备得具有核壳结构的共聚物乳胶粒,其聚合物膜表现出更好的疏水性,与水的接触角可达123°;乳胶粒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其T10达到326.4℃以上;乳胶粒与纳米SiO2共混后采取喷涂成膜可制备得表面具有微纳米微观结构的复合膜,该膜具有超疏水性,同时具有防污防腐的功能,喷涂于尼龙网后可以用于油水分离。选取含CF3CF2CF2C(CF3)2-基团、连接基团含苄基的氟碳表面活性剂与碳氢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结果表明该氟碳表面活性剂配伍性极好,与多种类的碳氢表面活性剂复配均具有极好的协同效应。经对复配体系的表面活性、发泡能力、泡沫稳定性的探讨和不同功能添加剂加入量对体系性能的影响,配制得水成膜泡沫灭火剂(AFFF)泡沫灭火剂溶液,并进行理化性能及灭火性能评估。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泡沫灭火剂溶液的相关性能均已达到国家标准《GB/T 15308-2006》的要求;灭火剂的灭火时间为50 s,抗烧时间为12 min,参照标准,得出此泡沫灭火剂可以达到IA级别。因此,可以作为含PFOS/PFOA类水成膜泡沫灭火剂的替代品。基于上述研究内容和成果,以D2中碳碳双键为活性位点合成支链型氟碳表面活性剂是开发PFOS/PFOA类氟碳表面活性剂替代品的一种有效策略。

董其宝[9](2018)在《环境友好型含氟聚合物的合成与表面性能》文中提出含氟聚合物材料是综合性能最优异的合成高分子材料之一,具有突出的低表面能、低摩擦系数、超强的耐化学腐蚀和低折射率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材料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含氟聚合物也产生了一些亟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经过多年的研究工作发现,全氟烷基链的碳原子数大于7的化合物,很难在自然界中降解,具有生物积累性和毒性,因此,在许多国家已禁止使用。含长氟碳链的聚合物也同样面临着环境安全问题。短氟碳链聚合物虽然没有发现对环境有危害,但其性能较差,难以满足应用要求。因此,探索寻找含长全氟烷基链聚合物的替代品成为当务之急。本论文从高效利用能源和资源、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针对含氟聚合物合成和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展了高效、环境友好的短氟碳链丙烯酸酯合成方法、短氟碳链聚合物构建防雾和自清洁功能涂层、利用低分子量全氟聚醚设计合成高性能含氟聚合物、以及利用短氟碳链设计合成高性能含氟聚合物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含氟(甲基)丙烯酸酯的合成对于含氟聚(甲基)丙烯酸酯的发展十分重要,但它的合成过程中所用催化剂往往是强酸,如硫酸等,不仅对于设备腐蚀性强,而且不易于产物分离。更重要的是酸性物质的排放,会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因此,探索建立高效、环境友好的含氟丙烯酸酯合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选择了短氟碳链烷基醇和丙烯酸进行酯化反应,重点考察了不同的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含氟烷基醇与丙烯酸的酯化反应,ZrOCl2·8H2O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与硫酸等催化剂相比,ZrOCl2·8H2O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催化剂。2.无论是眼镜、测量仪器的视窗,还是汽车挡风玻璃、或各种摄像设备等光学材料表面,因雾化问题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甚至导致严重人身安全危害。使透明材料表面具有持久性防雾和防污功能,是当前材料领域有待攻克的一道极为重要的难题。亲水疏油性含氟聚合物具有防雾和抗油污的自洁功能,在解决透明材料防雾问题方面具有发展前景。因此,我们选用了 2种短氟碳链的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和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分别与亲水性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进行聚合反应,制备了亲水疏油性含氟无规和嵌段共聚物,分别考察了亲水疏油性含氟聚合物涂层的防雾和抗油污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氟单体含量的增加,无规和嵌段共聚物涂层表面亲水性下降,疏油性增加;通过调控含氟单体和亲水单体的含量,可以使聚合物具备既亲水又疏油的特性,从而达到防雾和抗油污的目的。与无规共聚物相比,在低氟单体含量情况下,嵌段共聚物表现出更为优异的防雾和抗油污性能。3.全氟聚醚具有较低的表面能和良好的成膜性能,且不存在长氟碳链烷基化合物所面临的环保问题,因而特别适合作为低表面能涂层材料。但是,较低分子量的柔性全氟聚醚的分子链,在涂层表面难以形成稳定聚集态结构,容易发生重排,疏水疏油性能不佳。基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我们通过增强分子侧基间的相互作用力,限制全氟聚醚分子链的重排,以求解决低分子量全氟聚醚表面性能差的难题。为此,我们设计、合成了含不同分子量的全氟聚醚和不同间隔基的大分子单体,通过紫外光引发聚合,制备了聚合物涂层,研究了大单体分子结构与聚合物涂层表面性能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借助氢键和芳环的π-π相互作用力,可以增强分子链间相互作用,从而降低聚合物链的自由运动,抑制表面分子链的重排,提高了全氟聚醚聚合物涂层的疏水、疏油性能。我们的研究工作说明,通过分子结构的合理设计,可以解决低分子全氟聚醚涂层性能差的难题。4.为了解决含长全氟烷基聚合物带来的环境安全问题,我们选择了 3种短氟碳链酰氟CF3(CF2)nCOF为原料,设计、合成了含有不同间隔基的5种短氟碳链单体。通过含氟单体与交联剂的光引发聚合,制备了短氟碳链聚合物涂层。研究结果表明,在聚合物中引入酰胺基团和芳环,可以抑制聚合物链的自由运动和重排,从而提高短氟碳链聚合物涂层表面的疏水、疏油性能。例如,含有氟碳链长度为6的聚合物(P6-1)涂层显示出优良的疏水和疏油性能,对水和油的接触角分别为103.4°和64.9°,超过了公认的具有优良疏水疏油性能的聚丙烯酸全氟辛基乙酯。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短氟碳链单体结构的合理设计,可以实现短氟碳链聚合物替代长氟碳链聚合物。

安兴宏[10](2018)在《关于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第三十九次会议文件的英汉翻译报告》文中指出2017年7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泰国曼谷召开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不限成员名额工作组第三十九次会议,笔者有幸参与了此次会议文件的英汉翻译工作,并得到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资深翻译陈晓光先生的悉心指导。因原文属于联合国文件,具有准确、客观、庄重的语言特点,故试图借助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完成该项翻译任务,基于此次翻译实践,笔者完成了本翻译报告。本报告首先介绍了翻译任务,并从译前、初译、校对三方面回顾了整个翻译过程;其次,笔者分析了源语文本的语言特点,以确定适当的翻译方法;然后介绍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并探讨了该理论对此项翻译任务的适用性;最后,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对翻译此类文本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美国氟碳化合物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氟碳化合物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粉煤灰中稀土元素赋存机制及富集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煤及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研究进展
    2.2 稀土元素提取方法的研究现状概述
    2.3 本章小结
3 试验材料及性质分析
    3.1 试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3.2 物理性质分析
    3.3 粉煤灰组成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
    4.1 逐级化学提取
    4.2 不同粒度级中稀土元素的分布规律
    4.3 不同磁性组分中稀土元素的分布规律
    4.4 不同密度级中稀土元素的分布规律
    4.5 粉煤灰中稀土元素与常量元素的关系
    4.6 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赋存载体
    4.7 本章小结
5 粉煤灰形成过程中稀土赋存转化规律
    5.1 研究目的及策略
    5.2 稀土元素载体模型矿物选择与性质
    5.3 模型矿物热重分析
    5.4 模型矿物的模拟燃烧试验
    5.5 本章小结
6 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物理化学富集及可浸出性评估
    6.1 研究目的及策略
    6.2 物理分选对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富集效果
    6.3 脱硅反应对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富集效果
    6.4 富集方法对粉煤灰中稀土元素浸出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焙烧-酸浸提取工艺研究
    7.1 研究目的及策略
    7.2 试验方案与分析方法
    7.3 粉煤灰焙烧-酸浸机理分析
    7.4 焙烧过程优化试验
    7.5 水洗过程优化试验
    7.6 酸浸过程优化试验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耐等离子体刻蚀钇基复合陶瓷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半导体制造工艺过程
    1.3 等离子体的形成以及在半导体制造中的作用
    1.4 等离子刻蚀腔体内表面部件材料特点
        1.4.1 石英玻璃材料
        1.4.2 碳化硅材料
        1.4.3 氮化铝材料
        1.4.4 氧化铝材料
        1.4.5 氧化钇材料
    1.5 耐等离子刻蚀陶瓷材料的刻蚀机理
    1.6 课题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课题来源
        1.6.2 选题意义
        1.6.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步骤与性能表征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条件
        2.2.1 实验原料
        2.2.2 制备与表征设备
        2.2.3 热压与等离子刻蚀工艺参数
    2.3 性能表征
        2.3.1 密度测试
        2.3.2 力学性能测试
        2.3.3 显微结构测试
        2.3.4 物相与元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耐等离子体刻蚀钇基复合陶瓷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ZrO_2/Al_2O_3对钇基复合陶瓷密度的影响
    3.3 ZrO_2/Al_2O_3对钇基复合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钇基复合陶瓷的相组成及微观结构
        3.4.1 XRD物相分析
        3.4.2 SEM显微结构
    3.5 耐等离子体刻蚀陶瓷预处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钇基复合陶瓷在Ar等离子体轰击下的刻蚀行为
    4.1 引言
    4.2 溅射理论的发展及问题
    4.3 钇基复合陶瓷的物理溅射机理讨论
    4.4 钇锆复合陶瓷的刻蚀行为
        4.4.1 刻蚀后的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形貌对比
        4.4.2 钇锆复合陶瓷的刻蚀率变化
        4.4.3 刻蚀后表面的元素变化
        4.4.4 钇锆复合陶瓷的刻蚀机理
    4.5 钇铝复合陶瓷的刻蚀行为
        4.5.1 刻蚀后的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形貌对比
        4.5.2 钇铝复合陶瓷的刻蚀率变化
        4.5.3 刻蚀后表面的元素变化
        4.5.4 钇铝复合陶瓷的刻蚀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钇基复合陶瓷在氟碳等离子体轰击下的刻蚀行为
    5.1 引言
    5.2 钇锆复合陶瓷的刻蚀行为
        5.2.1 刻蚀后的粗糙度和表面形貌对比
        5.2.2 钇锆复合陶瓷的刻蚀率变化
        5.2.3 刻蚀后表面的物相、元素变化
        5.2.4 钇锆复合陶瓷的刻蚀机理
    5.3 钇铝复合陶瓷的刻蚀行为
        5.3.1 刻蚀后的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形貌对比
        5.3.2 钇铝复合陶瓷的刻蚀率变化
        5.3.3 刻蚀后的表面物相、元素变化
        5.3.4 钇铝复合陶瓷的刻蚀机理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3)含短氟链苯乙烯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在棉织物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含氟织物整理剂的发展概况
        1.2.1 含氟织物整理剂的种类
        1.2.2 含氟织物整理剂的制备方法
        1.2.3 含氟织物整理剂的结构
    1.3 含氟苯乙烯聚合物的研究
        1.3.1 含氟苯乙烯类聚合物的合成
        1.3.2 含氟苯乙烯类聚合物的特性
        1.3.3 含氟苯乙烯类聚合物的功能及其应用领域
    1.4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含短氟碳链苯乙烯类单体的设计与合成
    2.1 含短氟碳链苯乙烯醚类单体的设计
    2.2 含短氟碳链苯乙烯的合成
    2.3 化合物2a的合成
    2.4 化合物2b的合成
    2.5 化合物2c的合成
第三章 含短氟碳链苯乙烯共聚物的合成
    3.1 含短氟碳链苯乙烯共聚物的设计思路
    3.2 聚合物的合成
        3.2.1 四元聚合物的合成
        3.2.2 三元聚合物的合成
第四章 聚合物的疏水疏油性能以及其他性能分析
    4.1 棉织物的整理工艺
    4.2 测试方法
        4.2.1 接触角测试
        4.2.2 耐水洗性能测试
        4.2.3 织物表面X射线光电能谱仪测试
        4.2.4 棉织物表面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4.3 结果讨论
        4.3.1 聚合物疏水性能
        4.3.2 聚合物疏油性能
        4.3.3 聚合物耐水洗性能
        4.3.4 织物表面X射线光电能谱仪测试
        4.3.5 棉织物表面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4.4 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分析
    4.5 聚合物氟元素含量分析
第五章 实验部分
    5.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5.1.1 实验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2 表征测试方法
    5.3 化合物与聚合物的制备
        5.3.1 化合物2a和2b的制备
        5.3.2 化合物3和2c的制备
        5.3.3 聚合物P1 的制备
        5.3.4 聚合物P2-P4 的制备反应方程式
        5.3.5 聚合物P5 的制备
        5.3.6 聚合物P6-P8 的制备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化合物结构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4)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重金属与氟的迁移转化及污染控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危险废物处置现状
        1.1.1 危险废物的来源与危害
        1.1.2 危险废物的处置技术
        1.1.3 危险废物焚烧处置主要炉型
        1.1.4 危险废物焚烧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
    1.2 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重金属迁移转化及污染控制研究进展
        1.2.1 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1.2.2 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特性研究
        1.2.3 焚烧灰渣重金属污染控制
    1.3 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氟迁移转化及污染控制研究进展
        1.3.1 氟污染的危害及来源
        1.3.2 含氟有机危险废物处置技术
        1.3.3 氟的燃烧排放特性研究
        1.3.4 焚烧过程氟污染控制研究
    1.4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装置和检测分析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第三章 医药化工危废焚烧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分布及浸出特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采集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飞灰粒径分析
        3.3.2 焚烧灰渣中重金属浓度分布
        3.3.3 湿法脱酸系统和排放尾气中重金属含量
        3.3.4 焚烧系统中重金属的质量平衡和质量分布
        3.3.5 焚烧灰渣中重金属的浸出特性
        3.3.6 焚烧灰渣表面形态及矿物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药化工危险废物焚烧灰渣重金属化学形态及热稳定性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原始焚烧灰渣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
        4.3.2 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热稳定性及化学形态变化
        4.3.3 热处理前后焚烧灰渣表面形态及矿物特征
        4.3.4 焚烧灰渣重金属环境风险分析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除尘和布袋除尘对重金属迁移分布和浸出特性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样品的采集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飞灰粒径分布
        5.3.2 表面特征
        5.3.3 飞灰矿物特性
        5.3.4 飞灰中重金属含量
        5.3.5 飞灰浸出特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医药化工含氟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氟的析出与迁移特性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医药化工含氟危废热解过程分析
        6.3.2 焚烧产物中的氟含量
        6.3.3 焚烧系统中氟的质量平衡及质量分布
        6.3.4 焚烧灰渣中氟的赋存化学形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医药化工含氟危险废物焚烧过程钙基固氟试验研究
    7.1 前言
    7.2 实验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温度对固氟效果的影响
        7.3.2 CaO添加量对固氟效果的影响
        7.3.3 钙基吸收剂种类对固氟效果的影响
        7.3.4 粒径对燃烧固氟效果的影响
        7.3.5 孔隙结构对固氟效果的影响
        7.3.6 焚烧系统回转窑添加CaO固氟效果研究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氟化工高含氟有机废物流化焚烧资源化利用研究
    8.1 前言
    8.2 实验材料与方法
        8.2.1 流化床焚烧系统介绍
        8.2.2 实验材料
        8.2.3 实验方法
    8.3 结论与讨论
        8.3.1 高含氟有机固废TG-FTIR分析
        8.3.2 高含氟有机废物两段式管式炉焚烧试验
        8.3.3 焚烧系统运行工况及污染物排放
        8.3.4 填料吸收塔水洗回收HF吸收系数计算
        8.3.5 焚烧过程中HF腐蚀问题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本文主要创新点
    9.3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5)环保型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氟碳表面活性剂合成方法研究综述
        1.2.2 泡沫灭火剂研究进展
        1.2.3 文献总结
    1.3 技术路线和章节安排
        1.3.1 技术路线
        1.3.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实验系统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 合成实验平台
    2.3 产物结构表征方法
        2.3.1 红外光谱表征
        2.3.2 核磁共振表征
        2.3.3 质谱表征
    2.4 理化性能测试平台
        2.4.1 铺展性能测试方法
        2.4.2 表/界面张力测试方法
        2.4.3 泡沫性能测试平台
第三章 新型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征
    3.1 新型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路线
    3.2 氟碳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表征
        3.2.1 FC-6-D1 的结构表征
        3.2.2 FC-6-D2 的结构表征
        3.2.3 FC-6-D3 的结构表征
    3.3 理化性能测试
        3.3.1 铺展性能测试
        3.3.2 表面张力测试及cmc值
        3.3.3 泡沫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氟碳-碳氢复配体系
    4.1 试验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羧酸盐组复配
        4.2.2 磺酸盐组复配
        4.2.3 全氟羧酸盐组复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成膜泡沫灭火剂的配方设计及灭火性能
    5.1 水成膜泡沫灭火剂浓缩液的制备
        5.1.1 发泡剂的筛选
        5.1.2 稳泡剂的筛选
        5.1.3 其他辅助添加剂的选择
    5.2 水成膜泡沫灭火剂配方
    5.3 水成膜泡沫灭火剂灭火性能
        5.3.1 手持式灭火器实验
        5.3.2 国家标准要求灭火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不同位阻胺基膦萃取剂的合成及其对稀土的萃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稀土分离进展
    1.1 引言
    1.2 稀土萃取分离体系
        1.2.1 稀土(Ⅲ)的萃取体系
        1.2.2 铈(Ⅳ)的萃取体系
        1.2.3 钇的萃取体系
    1.3 稀土萃取剂研究进展
        1.3.1 有机磷类萃取剂
        1.3.2 螯合型萃取剂
        1.3.3 羧酸类萃取剂
        1.3.4 离子液体
    1.4 课题设计
第2章 α-胺基膦酸酯DEHAMEP从硫酸溶液中萃取分离铈(Ⅳ)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α-胺基膦酸酯萃取剂DEHAMEP的合成
        2.2.4 萃取实验步骤与数据处理
        2.2.5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振荡时间对萃取Ce(Ⅳ)的影响
        2.3.2 不同中性膦酸酯萃取剂对Ce(Ⅳ)萃取性能的比较
        2.3.3 稀释剂对萃取Ce(Ⅳ)的影响
        2.3.4 萃取剂DEHAMEP萃取分离Ce(Ⅳ)、Th(Ⅳ)RE(Ⅲ)
        2.3.5 Ce(Ⅳ)与H_2SO_4的竞争萃取
        2.3.6 萃取剂DEHAMEP对H_2SO_4的萃取
        2.3.7 萃取剂DEHAMEP萃取Ce(Ⅳ)的机理
        2.3.8 温度的影响
        2.3.9 硫酸介质中萃合物的红外谱图
        2.3.10 萃取剂DEHAMEP的饱和容量和再生
        2.3.11 从氟碳铈矿硫酸浸出液中选择性萃取分离Ce(Ⅳ)
    2.4 小结
第3章 α-胺基膦酸HEHAEPP从盐酸体系中萃取分离重稀土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α-胺基膦酸萃取剂的合成
        3.2.3 萃取和反萃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α-胺基膦酸萃取剂对单一RE(Ⅲ)的萃取
        3.3.2 HEHAEPP对混合RE(Ⅲ)的分离性能
        3.3.3 HEHAEPP萃取RE(Ⅲ)的机理研究
        3.3.4 HEHAEPP的饱和容量和反萃
        3.3.5 HEHAEPP的再生
    3.4 小结
第4章 α-胺基膦酸HEHAEPP与P204从盐酸体系协同萃取分离稀土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仪器
        4.2.2 萃取和反萃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HEHAEPP与P204协同萃取Lu
        4.3.2 HEHAEPP与P204协同萃取体系对混合稀土的分离性能
        4.3.3 HEHAEPP与P204协同萃取体系对Lu的萃取机理
        4.3.4 HEHAEPP与P204协同萃取体系负载有机相的反萃
    4.4 小结
第5章 β-胺基膦酸酯在盐酸介质中萃取分离稀土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和仪器
        5.2.2 萃取和反萃步骤
        5.2.3 β-胺基膦酸酯的合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β-胺基膦酸酯萃取剂对RE的萃取分离性能
        5.3.2 L_1对盐酸的萃取
        5.3.3 RE的萃取机理
        5.3.4 RE的饱和容量及反萃
        5.3.5 萃取剂L_1的循环稳定性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关于温室氟化气体的第517/2014号条例》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Project Description
    1.1 Project Introduction
    1.2 Project Significance
    1.3 Analysis of Text Type
    1.4 Requirements of the Clien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ool
        2.1.2 Formulation of Translation Plan
    2.2 In-progress Translation
        2.2.1 Formulation of the Glossary
        2.2.2 Implementation of Translation
    2.3 Post-translation Stage
        2.3.1 Self-revision
        2.3.2 Proofreading
Chapter Thre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1 Overview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2 The Guiding Rol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of Environmental Laws and Regulations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4.1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t Lexical Level
        4.1.1 Environmental Terms
        4.1.2 Legal Terms
        4.1.3 Word Class Conversion
    4.2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t Syntactic Level
        4.2.1 Passive Sentence
        4.2.2 Long Sentence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Translation Experience
    5.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cknowledgments
AppendixⅠ

(8)支链型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构效关系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注释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含氟表面活性剂与整理剂概述
        1.2.1 含氟表面活性剂与整理剂的发展历史
        1.2.2 氟碳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分类
        1.2.3 含氟整理剂的结构
        1.2.4 全氟烷基的合成方法
        1.2.5 含氟表面活性剂的性能与应用
    1.3 PFOS/PFOA的淘汰与其替代品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PFOS/PFOA淘汰
        1.3.2 PFOS/PFOA替代品研究现状
        1.3.3 PFOS/PFOA替代品发展趋势
    1.4 选题的目的和本文的研究内容
2 含CF_3CF_2CF_2C(CF_3)_2-基团、连接基团为烷基链的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合成路线
        2.2.3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2.4 表面张力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亲水基团种类对表面活性的影响
        2.3.2 亲水基团大小对表面活性的影响
        2.3.3 连接基团长短对表面活性的影响
        2.3.4 化合物结构中酰胺键的存在对表面活性的影响
        2.3.5 氟碳表面活性剂与APG的复配
    2.4 本章小结
3 含CF_3CF_2CF_2C(CF_3)_2-基团双疏水链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合成路线
        3.2.3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2.4 表面张力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含CF_3CF_2CF_2C(CF_3)_2-基团、连接基团含苯环的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连接基团含苄基的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面活性研究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合成路线
        4.2.3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2.4 结果与讨论
    4.3 连接基团含苯硫醚的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面活性研究
        4.3.1 引言
        4.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3.3 合成路线
        4.3.4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3.5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含CF_3CF_2CF_2C(CF_3)_2-基团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在疏水涂层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合成设计思路
    5.3 实验部分
        5.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3.2 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5.3.3 疏水膜的制备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溶剂聚合法反应结果讨论
        5.4.2 乳液聚合法反应结果讨论
        5.4.3 纳米复合涂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含CF_3CF_2CF_2C(CF_3)_2-基团、连接基团含苄基的氟碳表面活性剂在AFFF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氟碳表面活性剂与碳氢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6.2.1 实验部分
        6.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 水成膜泡沫灭火剂配方的设计
        6.3.1 各组分添加量对泡沫溶液性能的影响
        6.3.2 水成膜泡沫灭火剂的配方
    6.4 水成膜泡沫灭火剂的性能评估
        6.4.1 理化性能评估
        6.4.2 实际灭火性能评估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本论文的结论
    7.2 本论文的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环境友好型含氟聚合物的合成与表面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含氟聚合物的发现
        1.1.2 含氟聚合物的基本特性与主要应用
        1.1.3 含氟聚合物的分类
    1.2 聚氟烯烃及其发展
        1.2.1 常见聚全氟烯烃
        1.2.2 含氟聚烯烃
        1.2.3 含氟聚烯烃合成方法
    1.3 全氟聚醚(PFPE)及应用
        1.3.1 PFPE的合成、分类及应用
        1.3.2 全氟聚醚的应用
        1.3.3 反应性全氟聚醚
    1.4 含氟丙烯酸类聚合物及应用
        1.4.1 含氟聚丙烯酸酯单体及聚合物的合成
        1.4.2 含氟聚丙烯酸酯类聚合物的合成
        1.4.3 含氟丙烯酸酯类聚合物的性能与应用
    1.5 含短氟碳链聚合物
        1.5.1 含长氟碳链聚合物存在的问题
        1.5.2 含短碳链聚合物的特点及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环境友好型含氟丙烯酸酯的合成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表征方法
        2.2.2 主要试剂纯化及精制
        2.2.3 含氟丙烯黢酯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丙烯酸3,3,4,4,5,5,6,6,7,7,8,8,8-十三氟辛酯的合成
        2.3.2 合成丙烯酸2,2,3,3,4,4,5,5,6,6,7,7-十二氟庚酯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亲水疏油聚丙烯酸氟烷基酯的合成与表面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化学试剂与仪器
        3.2.2 试剂的纯化及精制
        3.2.3 聚合物的合成
        3.2.4 涂膜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无规共聚物的合成
        3.3.2 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亲水疏油性嵌段聚合物的合成
        3.3.3 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无规和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3.3.4 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共聚物的表面性能
        3.3.5 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共聚物的表面性能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全氟聚醚大单体设计、合成与聚合物涂层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4.2.2 仪器表征
        4.2.3 单体合成
        4.2.4 含全氟聚醚单体紫外紫外辐照动力学实验样品制备
        4.2.5 含全氟聚醚大单体紫外引发聚合物涂层制备
        4.2.6 含全氟聚醚大单体及紫外引发聚合物编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全氟聚醚大单体结构设计思路
        4.3.2 含氟单体合成与表征
        4.3.3 含氟单体的光聚合反应动力学
        4.3.4 含全氟聚醚聚合物及涂层性能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短氟碳链单体的设计、合成与聚合物涂层的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及试剂
        5.2.2 仪器表征
        5.2.3 单体合成
        5.2.4 短氟碳链单体紫外光辐照动力学实验样品制备
        5.2.5 短氟碳链单体UV固化涂层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短氟碳链单体结构设计思路
        5.3.2 短氟碳链单体的合成与表征
        5.3.3 含氟单体的光引发聚合反应动力学
        5.3.4 短氟碳链聚合物涂层的表面性能
        5.3.5 短氟碳链聚合物涂层表面的化学组成与表面能
        5.3.6 短氟碳链聚合物的热性能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在读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关于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第三十九次会议文件的英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1.2 Description of the Task
    1.3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
    2.2 Draft Translation
    2.3 Revision
Chapter Thre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3.1 Accuracy
        3.1.1 Terminology
        3.1.2 Multiple Modifiers
    3.2 Consistency
        3.2.1 Fixed Expressions
        3.2.2 Fixed Sentence Structures
    3.3 Formalness
        3.3.1 Archaisms and Tautologies
        3.3.2 Complicated Sentences
Chapter Four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4.1 Semantic Translation
    4.2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4.3 Differences between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154.4 Applicability to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Chapter Five Case Study
    5.1 Achieving Accuracy
        5.1.1 At the Lexical Level
        5.1.2 At the Syntactical Level
    5.2 Achieving Consistency
        5.2.1 At the Lexical Level
        5.2.2 At the Syntactical Level
    5.3 Achieving Formalness
        5.3.1 At the Lexical Level
        5.3.2 At the Syntactical Level
Chapter Six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ments
Appendix
    Source Text
    Target Text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美国氟碳化合物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粉煤灰中稀土元素赋存机制及富集提取研究[D]. 潘金禾.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耐等离子体刻蚀钇基复合陶瓷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谭毅成. 广东工业大学, 2021(08)
  • [3]含短氟链苯乙烯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在棉织物上的应用[D]. 王博. 东华大学, 2021(01)
  • [4]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重金属与氟的迁移转化及污染控制机理研究[D]. 李文瀚. 浙江大学, 2020
  • [5]环保型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 薄海东.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0(12)
  • [6]不同位阻胺基膦萃取剂的合成及其对稀土的萃取[D]. 邝圣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7]《关于温室氟化气体的第517/2014号条例》翻译实践报告[D]. 朱成波.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8]支链型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构效关系及应用研究[D]. 林超.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9]环境友好型含氟聚合物的合成与表面性能[D]. 董其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06)
  • [10]关于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第三十九次会议文件的英汉翻译报告[D]. 安兴宏. 山东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美国碳氟化合物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