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4年《冶金财会》杂志1~12期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宋玉琳[1](2019)在《基于ERP的S企业成本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企业的管理需求。生产工艺的复杂化,产品种类的多样化和管理需求的精确化使得成本控制工作变得尤为复杂,管理人员不能及时掌握成本信息,及时管控成本,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纵观国内外企业管理的发展,信息化趋势势不可挡。企业需要一个能够全面集成企业信息的成本控制系统,实现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共享,为管理者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成本信息。在发达国家,ERP已被企业广泛运用于成本管理,但在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对基于ERP的成本控制还处在探索阶段,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问题,希望能通过以S高新技术企业为案例,研究基于ERP的成本控制,为众多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S企业为案例,探讨了如何实施基于ERP的S企业成本控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分析S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采购阶段、库存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后服务阶段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现状,提出了S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缺乏系统的成本控制,无法及时、完整、系统地提供信息,产品成本核算不准确等问题,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然后结合ERP系统成本控制的优势和S企业自身实际情况,阐述S企业运用ERP进行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S企业如何实施从产品设计阶段、采购阶段、库存阶段、生产阶段、售后服务阶段和财务成本核算及分析各个阶段基于ERP的全面成本控制,并分析了S企业采用ERP系统进行成本控制预期取得的成效。研究结果表明,基于ERP系统的成本控制能够简化S企业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工作;能够从事前设计、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全面地控制成本;能够使财务与实际业务融合,及时核算成本、动态控制成本,降低S企业各阶段各作业的成本,提高S企业成本控制水平。最后从建立完善的基于ERP成本控制的保障措施、制定基于ERP成本控制的操作规范两方面提出对S企业基于ERP成本控制的建议。
陈旭忠[2](2015)在《大型煤炭企业生产决策模型及支持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015年以来,我国煤炭行业开始进入需求增速放缓、环境约束强化、超前产能建设且库存高位运行、行业结构调整“四期并存”的新常态。在该时期,煤炭企业传统的“以量补价”生产决策成功经验逐渐变得不再适用,煤炭企业生产决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局,市场需求疲软倒逼着煤炭企业进行生产决策模式转变。鉴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情景分析法、遗传算法等方法,科学构建出多个煤矿多种产品的最优生产组合决策。此外,本文还针对同煤集团开发出生产决策支持系统,将构建的生产决策模型转化为信息化工具,极大提升研究成果的应用性和推广性。本文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多煤矿多产品生产组合决策模型优化阶段,本文首先将多个煤矿纳入同一煤矿生产系统,构建出具有交叉网状性、集成性、动态性和市场导向性的煤矿生产系统,并根据价值链相关理论将其划分为原煤开采、洗选加工和运输销售三个阶段;其次,按照产量和成本的维度,梳理出上述三个阶段的产量决策和成本决策的影响因素及传导方向,并推导出成本决策理论模型和利润决策理论模型;第三,按照输入变量、决策变量和约束条件对模型中的变量参数等进行模型设定,分别开发出多煤矿多产品的利润最大化、既定利润下的利润-产量和成本最小化模型,并对其模型求解进行编程开发,实现生产组合矩阵式决策。决策支持系统起到了利用决策支持相关理论简单化决策实施、规范化决策过程、准确高效决策的作用。本文分析设计的生产决策支持系统的特点为:(1)系统具有生产前预测、生产中控制、生产后评估的完整体系,帮助企业准确高效制定生产决策;(2)系统采用三部件架构,模型与数据关系明确;(3)采用matlab、C#多种语言混合编程,利用matlab编程简单、函数丰富的特点,节省大量编写自定义函数的工作量和难度,以及C#语言安全、稳定、简单、优雅的特点,使得系统开发成本低、效率高、适用性强;(4)模型的模拟功能使生产计划具有灵活性。决策者一方面可以根据系统决策结合经验判断调整决策计划,把经验和理论结合制定出合理的方案;另一方面通过模拟改变生产投入观察模拟生产计划,有助于决策者掌握重点生产环节和要素。在应用研究中,本文选择大型煤炭企业同煤集团下属的塔山矿、同忻矿、四台矿、马脊梁矿、煤峪口矿和忻州窑矿6个煤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2010-2014年的实际生产决策进行优化,并应用上述构建的多煤矿多产品成本决策模型对其2015年生产决策进行模拟分析,主要研究发现:(1)对2010-2014年的实际生产决策分别运用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模型进行优化,结果显示部分煤矿原煤开采阶段的生产变动成本与原煤产量存在非线性关系;(2)2010-2012年的最优解显示公路运量增加对马脊梁、煤峪口和忻州窑的利润有显着的正向提升作用,同煤集团可考虑有针对性地挖掘公路运输潜力,积极拓展周边范围的客户需求;(3)成本决策模型最优解显示2014年优化前后库存成本对6个煤矿总利润的贡献度68%,为应对当前市场下行趋势,同煤集团亟需通过内部结构调整来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科学有序消化煤炭库存;(4)按照研究目标划分出需求萎缩、煤矿产能变动和成本管控三种情景,其中需求量变动对预期利润的平均作用弹性最大,在成本管控情境下原煤开采阶段的人工成本变动对预期利润影响较大;(5)为应对当前煤炭市场新常态,本文开发出了同煤集团生产决策支持系统,并通过不同的情景模拟为其提供生产决策方案,辅助其制定科学有效的生产组合决策。
马林[3](2011)在《基于套利定价理论的采矿权估价模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矿权估价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能够使矿产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取利润,采矿权价值是采矿权合约所承载的矿产资源储藏量价值,其价值通过矿产品的销售而转移,并以价格来表现。因此,采矿权的估价不仅要反应矿产资源储藏量价值的变化规律,还要符合矿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化动态。由于矿产资源的禀赋,垄断是矿产资源市场的基本特征之一,随着金融资本、投机资本渗透于从勘探到矿产品市场流通的各个环节,及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结合,使矿产品尤其是大宗矿产品被指数化金融化,矿产资源采矿权所表现的金融属性,严重冲击现有的采矿权估价模式。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垄断与操纵市场价格使矿产企业将承担着巨大的价格波动风险。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矿产企业既要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又要实现获利目标,当然需要规避价格风险的工具。那么,基于套利定价理论的采矿权估价方法或许是矿产企业为采矿权估价的较好选择。本文分析了采矿权的基本属性、价值特征、市场特点和现行采矿权估价方法;探讨了采矿权市场上套利机会的存在性、存在原因及其判别方法。表明应用套利定价理论为采矿权估价既符合采矿权市场的特点,顺应矿产品市场变化的趋势,又符合国家对稀缺性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针的精要,是可行的和必要的。根据建模需要,选取套利收益、采矿权的经济价值区间、矿产品价格、价格波动率、矿产资源储藏量、开采速度和回采率为主要建模参数。针对采掘业的特点和各参数在矿产资源市场上的变化特征,构建了套利收益变动模型,并模拟了套利者的行为模式;以本量利的分析方法,推导出测算开采风险的距离和可能产生的停止开采频率,为矿产开采企业预测开采风险提供数量化的分析工具,并以此来判断采矿权的有效价值区间;探讨了在市场信息的作用下,矿产品价格在均衡与非均衡之间转变的动力学演变,区分了在影响矿产品价格的因素中能够均驱使价格回复均值的因素和不能回复的因素,用以说明在储藏量一定的情况下,储藏量随开采进程而减少,这种减少导致的矿产品价格变化是刚性的,不能回复的;在储藏量一定的条件下,探讨了开采速度、回采率、开采成本和市场结构等导致储藏量减少的耗竭性因素对开采行为和矿产品价格的冲击,确定在垄断条件下的最优开采条件和最佳开采速度,构建矿产品价格服从跳跃一一扩散过程的动态模型,并模拟了其运动趋势;将矿产资源开采划分四个阶段,分别建立各阶段采矿权价值的计算模型,以此求解各阶段的波动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波动率的时变性问题;根据开采实践数据分别计算了矿山在评估年限和矿山服务年限内各年度的采矿权价值,并画出了采矿权价值的年度分布图。图形显示采矿权价值分布与矿产品价格动态趋势相吻合,以此验证了相关参数在矿产品和采矿权价格模型中的合理性。通过对估价参数的研究,构建了基于套利定价理论的采矿权估价模型。
马晓君[4](2011)在《成长型企业无形资产统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成长型企业无形资产统计,不仅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全球范围内重要且急迫的研究主题。无形资产之于成长型企业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无形资产发展变化之快也是其他资产不能比拟的,加之成长型企业类型差异对无形资产类型的影响,成长型企业无形资产统计这一新的研究课题,面临严峻考验。不仅中国,国际上此领域的研究也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首先以无形资产基本概念界定为起点,在综述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无形资产统计的一般方法进行述评;其次,研究考虑“成长”的无形资产统计新方法:多期代理合约模型法,对其原理与使用进行探讨;再次结合中国国情,尝试寻找出中国成长型企业无形资产统计的关键点;最后是此领域的研究展望。全文共分为8章,第1章为导言;第2、3章为基本概念和一般方法的归纳研究;第4、5、6、7章为研究重点,研究新的多期代理合约模型法、数据获取方法、中国成长型企业无形资产统计情况等。第8章为研究的结论和未来研究空间展望。主要章节的基本内容如下:第2章为“无形资产及相关概念辨识”。基本概念随着时代进步而发生变化,是情理之中的。但在同一时代,存在若干界定则需深入思考。本章因此在概念梳理上倾注了较多精力,从经济学、法学、会计学等不同角度,对无形资产的概念表述做了阐释和对比。最后从有机系统角度尝试性给出了无形资产的新定义。第3章为“企业无形资产统计方法述评”。无形资产统计可使用的方法很多,比如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的差异源于无形资产种类的多样性。这些传统方法的主要症结在于没有将时间(或时期)因素纳入其中,因此,在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统计方面有局限性。第4章为“考虑‘成长’的企业无形资产统计方法:多期代理合约模型法”。针对上述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本章尝试推荐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多期代理合约模型法。该种方法考虑了时间(包括短期和长期)因素的影响,也考虑了代理人与委托人的信息是否对称及假设条件是否成立等,对成长型企业无形资产统计有所裨益。第5章为“深度访谈法及在成长型企业无形资产数据获取中的应用”。深度访谈法目前在社会学、心理学领域使用较为广泛。经过研究,发现该方法在无形资产统计领域也值得推荐使用。本章研究了深度访谈法的一般理论、适用领域和针对无形资产统计设计的深度访谈大纲。第6章为“中国成长型企业分析及其无形资产统计”。本章通过国家统计局及相关数据研究表明,中国小型企业虽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但创新性明显不足。与创新活动息息相关的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因此,对中小型企业,或者说成长型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统计成为目前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本章侧重无形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和资金使用之间的关系。第7章为“一个特例:跨国公司无形资产统计研究”。本章研究中国成长型企业的特例——跨国公司无形资产统计相关的问题,以备后来的研究者参考。跨国公司无形资产统计的核心在于考察东道国与生产国各自的区域优势,包括区域人力资本的特征、区域组织资本和企业开发各节点机构形成的网络资源等。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之处在于:1.无形资产概念的深入对比及分析目前,无形资产概念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该领域研究,因此本文在概念梳理上倾注了较多精力。无形资产概念因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释,比如国民经济核算角度的概念、经济学角度的概念、会计学角度的概念、法学角度的概念,甚至一些研究机构、或者某些研究学者、或者某些企业的管理者都从各自角度对无形资产概念进行了界定。概念随着时代进步而发生变化,是情理之中、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同一时代,存在若干界定就需要深入思考,概念辨识即成为十分必要的工作。2.考虑“成长”的企业无形资产统计方法:多期代理合约模型法对于成长型企业无形资产统计来说,传统方法主要症结在于没有将时间(或时期)因素纳入其中。本文尝试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多期代理合约模型法。该种方法考虑了时间(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因素的影响,对成长型企业无形资产统计有所裨益。多期代理合约模型源自于代理理论,但突破了传统的“短期合约与长期合约有相同效益”的假设,考虑了代理人对企业长期发展收益预期是会发生变化的。这正好符合成长型企业的“成长”特性。本文即在这一条件下,研究多期代理合约模型及其在成长型企业无形资产统计中的应用。3.深度访谈法是获取企业无形资产统计数据的有效途径企业类型林林总总,无形资产也多种多样。无形资产统计数据的获取困难重重。本文研究发现,深度访谈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利器。在企业样本确定后,实地调查无形资产统计用的一手数据时使用该方法。“深入”访谈法的高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访谈对象必须为企业资深管理和技术职员;二是访谈员必须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访谈要求的其他素质;三是访谈问题设置的专业性及适合性。
马长海[5](2010)在《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目前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许多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但是我国矿产资源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严重浪费。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一些潜伏的深层症结逐步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资源税费单薄无力,失去了应有的调节作用;税费偏低导致资源价格相对较低,不利于资源消耗企业采用先进技术;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尚需通过包括税费在内的各种手段加以治理;矿业权市场较薄,矿业权费不规范、不公平。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陷入低迷,经济增速减缓,从而导致对矿产资源需求减弱,价格大幅下降,矿业突然进入寒冬。经历了经济冷暖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必须解决三个主要问题:一是调整包括矿产资源税费在内的相关政策,保护矿产资源国有权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是通过设立相关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使矿产资源开采外部成本内部化,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解决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推进矿产资源矿业权体制改革,加快矿业权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矿业权费制度。本文力图对这一理论与现实问题作出自己的探索。全文共分为8章,主要由理论分析和制度分析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制度分析又包括制度变迁和制度安排两部分。第0章是导论。第1-2章是理论分析。第3-6章是制度分析,其中第3章是制度变迁,第4-6章是制度安排。第7章是结论与展望。第0章,导论。分析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并作了简要评述;介绍了本文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论文的结构安排;指出了论文的可能创新点与主要不足。第1章,理论基础:矿产资源的经济分析。本章对矿产资源进行了经济分析,为矿产资源税费研究建立理论基础。首先,对矿产资源进行了一般经济分析,介绍了矿产资源及其分类、作用、特征和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详细介绍了本文采纳的资源定价方法即社会成本定价法及资源价格各部分的含义和内容;其次,介绍了矿产资源的市场供给、市场需求和市场结构;最后,从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进行分析,建立了矿产资源税费理论基础:对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代内、代际外部性,对开采时间行为市场失灵、国际垄断等造成的世界性矿产资源的市场失灵等予以矫正;通过明晰矿产资源产权,规范矿业权收费,满足矿产资源优化配置前提的要求。第2章,矿产资源税费的运行机制。本章包括矿产资源税费的课征机制和效应机制两部分。矿产资源税费的课征机制中介绍了矿产资源税费的相关利益主体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国有矿产收益、矿产资源收费及矿产资源税收等不同性质税费的课征机理。矿产资源税费的效应机制又包括矿产资源税费微观经济效应和宏观经济效应两部分。矿产资源税费微观经济效应主要对不同市场结构下,不同课征方式的矿产资源税费对开采量路径变动的影响进行了数理分析,并从课税对象、市场结构、课税方法等不同层面分析了矿产资源税费的负担与转嫁;矿产资源税费宏观经济效应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矿产资源税费与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经济周期的关系,其中重点分析了矿产资源税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将政府部门加入到彭水军等(2005)构造的包含不可再生资源的四部门内生增长模型中,建立了五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存在政府的情况下,政府税费制度的合理(包括征收和使用)安排,可以保证经济稳定平衡增长。第3章,中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变迁分析。分析了我国自夏朝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尤其对我国建国以来矿产资源无偿使用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变迁的过程。对我国矿产资源税费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总体及各个具体税费制度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制度安排分析奠定基础。第4章,中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总体安排。在对国外普遍开征的矿产资源税费以及几个主要矿业国矿产资源税费体系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对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安排的启示与经验。详细阐述了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安排应坚持的效率、公平、可持续、合理分配四原则。提出我国矿产资源税费体系的总体构想,构想中的矿产资源税费体系包括权利金、矿业权费、特别收益金、收益调节基金和矿产资源环境税,并针对中国矿业实际情况,提出实现矿产资源构想的具体实施步骤。第5章,中国矿产资源税费子系统制度安排。本章是在上一章矿产资源税费体系构想的总体框架下,在详细分析对比各国具体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基础上,对税费体系内各税费子系统进行了制度安排。矿产资源权利金的课征依据源于国家矿产资源所有权和矿产资源代际优化配置两个方面。根据国际通行的权利金、资源租金权利金、红利制度的做法,将我国权利金设计成由基本权利金、优势权利金和预付权利金组成的权利金体系。收益调节基金的设立依据是矿山收益的周期性导致的矿山开采市场失灵,可借鉴耗竭补贴的设计原理,将收益调节基金设计成由收益调节税和收益调节补贴组成的制度体系。矿产资源环境税是矿产资源开发代内外部性内部化的合理选择,可借鉴部分国家对开发资源破坏环境而开征的环境税,安排我国矿产资源环境税制度。特别收益金的征收是由于国际垄断、投机操作等原因使国内开采具有国际流通性质的商品形成超额利润而产生的市场失灵。因此可参考开征“暴利税”的国家的成功经验,规范我国特别收益金制度。矿业权费的征收依据是国家为了实现市场准入、国家投资回收、加快矿产资源勘探开采等目的。各国的矿业权费总体上包括矿业权取得费和矿业权保持费。根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深化矿业权出让方式,逐步将我国矿业权费制度规范成只包括矿业权使用费的新型制度。第6章,中国矿业税费制度改革的推进与协调。本章从行业视角和体制视角审视了矿业税费改革。摈弃将矿业列为第二产业的错误观点,使矿业回归到第一产业,以此为基础指导我国矿业一般税费改革。基于行业视角,对矿业税费进行了国际比较,得出当前我国矿业税费负担总体适中,但存在矿产资源税费过轻、一般税费过重的结构问题。借鉴国外增值税、所得税及关税等矿业一般税费制度的成功做法,改革我国矿业一般税费制度,降低一般税费负担,推进矿业税费改革。分析了我国矿业体制的历史和现状,并针对当前矿业体制存在的问题,根据市场经济对矿业体制的客观要求,提出改革矿业体制及矿业权市场的具体措施。第7章,结论与展望。重点介绍了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并对未来研究予以了展望。本文基于矿产资源税费理论、我国矿产资源历史与现状分析及对国外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借鉴,运用理论分析与经验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现实分析相结合、借鉴分析与实情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尝试构建了一套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可能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研究视角的多维性本文综合应用了理论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及产权经济学,从资源属性、运行机制、税费适用性、考察区域等多视角、多层面全面深入地研究了矿产资源税费问题。(1)矿产资源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属性。基于资源自然属性的经济学视角,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研究得出了解决外部不经济等市场失灵的各种手段;基于资源社会属性的产权视角分析,要求必须规范和健全两个矿业权市场、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及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2)矿产资源税费的运行机制包括课征机制和效应机制两方面。课征机制中分析了不同资源税费的课征机理;效应机制又包括两个层面:微观分析包括不同市场结构下,税费不同课征方式对开采路径的影响及税费负担转嫁与归宿;宏观分析包括矿产资源税费的经济增长效应、经济增长方式效应和经济周期效应。(3)矿业税费按其适用性可分为矿业专门税费(矿产资源税费)和矿业一般税费两个层面。在矿业税费结构中,矿产资源税费是本文分析的主题,但不是全部。在分析矿产资源税费的基础上,从行业视角审视矿业税费,得出完善矿业一般税费的具体措施。(4)矿产资源税费的考察区域包括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借鉴许多国家尤其是市场经济国家矿业税费制度及体制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税费现状及具体国情,探索矿业税费制度及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2.理论分析的拓展性(1)数理模型的拓展。本文在两方面对数理模型进行了拓展。第一,矿产资源优化开采路径模型的拓展。在矿产资源微观分析中,将不同征收方式的税费植入不同市场结构下的矿产资源优化开采路径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在不同市场结构下不同税费征收方式的微观经济效应。第二,不可再生资源内生增长模型的拓展。将政府部门加入到彭水军等(2005)构造的包含不可再生资源的四部门内生增长模型中,建立了五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存在政府的情况下,政府税费制度(包括征收和使用)的合理安排,可以保证经济稳定平衡增长。(2)矿产资源社会属性的阐释。提出矿产资源具有基础性、价值构成多重性、收益分配复杂性、负外部性等社会属性,为进一步对矿产资源税费进行分析奠定基础。(3)矿业产业性质的纠正。纠正长期以来将矿业列为第二产业的错误认识,揭示了由于矿业产业性质的错误认识导致的矿业一般税费负担过重的现状。提出恢复矿业第一产业地位,并将这一观念落实到矿业一般税制的具体安排中,改革现行增值税、所得税、关税等矿业一般税费制度。3.制度安排的系统性与应用性(1)提出了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体系的总体构想。针对中国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基本国情以及其它矿业国家税费设计中的成功经验,构建了一套包括权利金、矿产资源环境税、收益调节基金、特别收益金和矿业权费在内的完整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体系(具体见图4.2)(2)提出了系统的权利金制度设计方案。在借鉴国外权利金、资源租金税及红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基本权利金、优势权利金及预付权利金的权利金制度体系。(3)提出了构建收益调节基金制度的设想。根据矿山收益和产量的周期性特点,为矫正资源开采时间行为市场失灵,提出建立由收益调节税和收益调节补贴组成的收益调节基金。
张国梁[6](2010)在《VMI Hub在联想国际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变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有助于企业提升核心竞争优势。库存管理始终是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价值链实现增值的重要一环。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库存的高低不仅影响单一企业的成本,而且还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性能。供应商库存管理(Vendor Management inventory)作为一种新型的库存管理策略,充分体现供应链管理的集成思想。这种思想的贯彻实施,依赖于科学合理的VMI合作模式的设计,如何设计VMI合作模式,并成功应用于企业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技术进步和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不断开发新产品,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改进客户服务的压力,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库存管理方面,由于电子制造企业80%的成本来自于原材料,库存水平,库存周转率与企业的经营成本及利润息息相关。然而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造成联想国际高库存,高过剩库存,以及导致高成本的困境。同时,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导致信息不对称,上下游企业需求传递中出现牛鞭效应加剧了联想国际的库存管理问题。VMI HUB作为改善库存管理方式的新策略。要发挥它的实效,需要正确实施并作充分的准备。本文首先提出研究VMI HUB的背景和意义,其次提出实施VMI HUB所应用的相关理论,然后进一步阐述联想供应链运作概况,从而引出联想国际实施VMI HUB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合作与运营中存在问题以及缺货风险问题的提出,接着针对实施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最后总结VMI HUB运行的体会和建议。本文通过VMI HUB在联想国际的应用研究,希望给准备实施VMI HUB策略的企业提供借鉴经验,同时由于VMI HUB在国内的应用时间不长,很多理念和应用工具还需不断提升和完善。
二、2004年《冶金财会》杂志1~12期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冶金财会》杂志1~12期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ERP的S企业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及理论基础 |
2.1 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 |
2.1.1 成本控制的概念 |
2.1.2 成本控制的内容 |
2.1.3 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
2.1.4 成本控制的方法 |
2.2 ERP系统的相关理论 |
2.2.1 ERP系统的概念 |
2.2.2 ERP系统的核心管理特点 |
2.3 基于ERP环境下的成本控制相关理论 |
2.3.1 ERP环境下成本控制的特征 |
2.3.2 基于ERP成本控制的系统原理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2.4.1 价值链成本理论 |
2.4.2 成本动因理论 |
第3章 S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 |
3.1 S企业的概况 |
3.2 S企业各阶段成本控制的现状 |
3.2.1 S企业产品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现状 |
3.2.2 S企业采购阶段成本控制现状 |
3.2.3 S企业库存阶段控制现状 |
3.2.4 S企业生产阶段控制现状 |
3.2.5 S企业售后质量阶段控制现状 |
3.2.6 S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及差异分析现状 |
3.3 S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3.3.1 S企业缺乏系统的成本控制 |
3.3.2 S企业无法及时、完整、系统地提供信息 |
3.3.3 S企业产品成本核算不准确 |
3.3.4 S企业没有建立供应商和客户的数据库 |
3.4 S企业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S企业缺乏健全的成本控制体系 |
3.4.2 S企业财务与实际业务脱轨 |
3.4.3 S企业缺乏强大的数据集成系统 |
第4章 S企业基于ERP的成本控制 |
4.1 S企业基于ERP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4.1.1 S企业基于ERP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
4.1.2 S企业基于ERP成本控制的可行性 |
4.2 S企业基于ERP的全面成本控制 |
4.2.1 S企业基于ERP的产品设计阶段成本控制 |
4.2.2 S企业基于ERP的采购阶段成本控制 |
4.2.3 S企业基于ERP的库存阶段成本控制 |
4.2.4 S企业基于ERP的生产阶段作业成本控制 |
4.2.5 S企业基于ERP的售后质量成本控制 |
4.3 S企业基于ERP的成本核算及差异分析 |
4.3.1 S企业基于ERP的成本核算 |
4.3.2 S企业基于ERP的成本差异分析 |
4.3.3 S企业基于ERP的成本核算及差异分析举例 |
4.4 S企业采用ERP系统进行成本控制预期取得的成效 |
4.4.1 理论预期成效 |
4.4.2 结合S企业实际情况预期取得的成效 |
第5章 S企业基于ERP成本控制的建议 |
5.1 建立完善的基于ERP成本控制的保障措施 |
5.1.1 设置成立ERP运营组 |
5.1.2 加大资金投入 |
5.1.3 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 |
5.1.4 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
5.2 制定基于ERP成本控制的操作规范 |
5.2.1 完善ERP系统的操作管理制度 |
5.2.2 规范ERP系统的数据录入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大型煤炭企业生产决策模型及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煤矿生产系统及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
2.1 煤矿生产系统的概念及决策问题 |
2.2 煤矿生产系统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
2.3 煤矿生产系统决策机理分析 |
2.4 小结 |
3 煤矿生产决策的情景分析 |
3.1 情景分析法概述 |
3.2 情景因素分析 |
3.3 情景假设分析 |
3.4 不同情境下的生产决策理论模型 |
3.5 小结 |
4 煤矿生产决策模型设计 |
4.1 研究方法 |
4.2 模型参数 |
4.3 多煤矿多产品的利润决策模型 |
4.4 多煤矿多产品的成本决策模型 |
4.5 小结 |
5 煤矿生产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
5.1 决策支持系统的目标 |
5.2 生产决策支持系统分析 |
5.3 生产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
5.4 系统开发与运行 |
5.5 同煤集团生产决策支持系统应用 |
5.6 小结 |
6 同煤集团煤矿生产决策优化的应用研究 |
6.1 同煤集团生产系统决策现状 |
6.2 多煤矿多产品的生产决策实证分析 |
6.3 多煤矿多产品的生产决策情景模拟 |
6.4 小结 |
7 结论与启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7.3 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套利定价理论的采矿权估价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采矿权估价研究动态 |
1.2.1 采矿权估价研究的主要方法 |
1.2.2 采矿权估价研究的现状 |
1.2.3 采矿权估价模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动向 |
1.3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3.1 研究的意义 |
1.3.2 研究的目的 |
1.4 创新点与研究路线 |
1.4.1 创新点 |
1.4.2 研究路线 |
第2章 套利定价理论和采矿权特征 |
2.1 套利定价理论的基本内容 |
2.1.1 套利定价理论在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2 套利定价理论的启示 |
2.2 采矿权的基本属性与价值特征 |
2.2.1 采矿权资产属性 |
2.2.2 采矿权的价值特征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采矿权市场套利行为研究 |
3.1 采矿权市场套利机会的存在性分析 |
3.2 套利机会的判别 |
3.3 套利成本的构成 |
3.4 套利收益行为变化描述 |
3.4.1 套利收益对价格变化的影响 |
3.4.2 套利收益变化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采矿权的经济价值区间与价格波动率分析 |
4.1 采矿权的经济价值区间 |
4.1.1 基本理论 |
4.1.2 基于作业成本法(ABC)的矿产资源开采本量利分析 |
4.1.3 基于ABC分析方法的本量利关系模型构建 |
4.2 基于KMV模型的矿产资源开采风险度量模型构建 |
4.2.1 KMV模型的基本理论 |
4.2.2 矿产资源开采风险的度量模型 |
4.3 采矿权价格波动率估算分析 |
4.3.1 波动率研究的现状 |
4.3.2 波动率估算方法比较 |
4.3.3 不同开采阶段采矿权价值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矿产资源耗竭性与矿产品价格的动力学行为研究 |
5.1 矿产品价格行为的动力学分析 |
5.1.1 问题的提出 |
5.1.2 基本理论与假设条件 |
5.1.3 矿产品价格行为的动力学演变 |
5.2 矿产资源耗竭性与矿产品价格行为研究 |
5.2.1 耗竭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 |
5.2.2 垄断条件下的最优开采条件和开采速度分析 |
5.2.3 矿产品价格动态模型的建立与模拟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套利定价理论的采矿权估价模型构建 |
6.1 基本假设 |
6.2 模型构建 |
6.3 边界条件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采矿权估值模型应用实例比较研究 |
7.1 水溪庙锡钽铌矿床采矿权评估 |
7.1.1 采矿权的历史沿革 |
7.1.2 矿区地质概况 |
7.1.3 技术参数的选取与确定 |
7.1.4 投资估算 |
7.1.5 成本估算 |
7.1.6 销售收入计算 |
7.1.7 销售税金 |
7.1.8 折现率 |
7.1.9 水溪庙锡钽铌矿采矿权的评估价值 |
7.2 实物期权方法估算采矿权价值 |
7.3 比较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水溪庙锡钽铌矿服务期限内采矿权价值分布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附表 |
(4)成长型企业无形资产统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导言 |
1.1 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
1.1.1 选题背景 |
1.1.2 文献综述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工作、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本文的工作与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2 无形资产及相关范畴辨识 |
2.1 不同文化与历史时期对无形资产的理解 |
2.1.1 关注"品牌价值"是关注无形资产的良好切入点 |
2.1.2 中西方文化对"无形"的理解 |
2.1.3 不同历史时期对无形资产的理解 |
2.2 无形资产的多种定义 |
2.2.1 SNA中无形资产的定义 |
2.2.2 《无形资产词典》2009中的定义 |
2.2.3 法学角度无形资产的定义 |
2.2.4 其他的几个定义 |
2.3 无形资产的主流分类 |
2.3.1 于玉林的无形资产分类 |
2.3.2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的无形资产分类 |
2.3.4 丁钰的无形资产分类 |
2.4 与无形资产相关的其他概念 |
2.4.1 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 |
2.4.2 无形资产与智力资本 |
2.4.3 无形资产与知识资产 |
2.4.4 无形资产与人力资产 |
2.5 本文对无形资产范畴的探讨 |
2.5.1 本文尝试整理的无形资产定义 |
2.5.2 需识别的无形资产特性 |
2.5.3 无形资产的八卦属性 |
3 企业无形资产统计方法述评 |
3.1 主成分分析法及其应用 |
3.1.1 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原理 |
3.1.2 主成分分析的计算步骤 |
3.1.3 主成分分析法对组合无形资产的分割 |
3.1.4 方法述评及其对成长型企业无形资产统计的借鉴 |
3.2 层次分析法及其价值 |
3.2.1 层次分析法的定义与基本原理 |
3.2.2 AHP法结构模型的设计要求与基本思路 |
3.2.3 应用AHP法的基本步骤 |
3.2.4 基于层次分析法评价无形资产对企业的价值案例分析 |
3.2.5 方法述评及其对成长型企业无形资产统计的借鉴 |
3.3 模糊综合评价法及应用 |
3.3.1 模糊综合评价的特征 |
3.3.2 模糊综合评价的原理推导 |
3.3.3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无形资产价值定量测量中的应用 |
3.3.4 方法述评及其对成长型企业无形资产统计的借鉴 |
4 考虑"成长"的企业无形资产统计方法:多期代理合约模型法 |
4.1 多期代理合约模型的理论基础及模型的建立 |
4.1.1 多期代理合约模型的理论基础 |
4.1.2 多期代理合约模型的术语与假设 |
4.1.3 多期代理合约模型的建立 |
4.2 合约期限对多期代理合约模型的影响 |
4.2.1 短期合约对多期代理合约模型的影响 |
4.2.2 长期合约对多期代理合约模型的影响 |
4.2.3 中期合约对多期代理合约模型的影响 |
4.3 对多期代理合约模型的评价 |
4.3.1 对多期代理合约模型的分析 |
4.3.2 对合约期限的分析 |
4.3.3 模型仍需深入 |
5 深度访谈法及在成长型企业无形资产数据获取中的应用 |
5.1 深度访谈法的基本原理 |
5.1.1 深度访谈的概念 |
5.1.2 深度访谈的特点 |
5.1.3 深度访谈的原则 |
5.1.4 深度访谈法适用的场合 |
5.2 深度访谈法的过程控制 |
5.2.1 深度访谈前的准备 |
5.2.2 深度访谈过程中的技巧 |
5.2.3 深度访谈的内容 |
5.3 成长型企业无形资产统计数据的深度访谈大纲 |
5.3.1 访谈大纲的设计 |
5.3.2 成长型企业无形资产统计访谈大纲的设计思路 |
5.3.3 成长型企业无形资产统计访谈大纲的结构 |
5.3.4 成长型企业无形资产统计访谈大纲的问题清单 |
5.4 一个参考:深度访谈员须知 |
6 中国成长型企业分析及其无形资产统计 |
6.1 成长型企业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
6.1.1 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对成长型企业的界定 |
6.1.2 成长型企业界定上的一个疑点 |
6.1.3 成长型企业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
6.2 成长型企业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
6.2.1 全球新企业数量增速不断加快 |
6.2.2 国际组织对成长型企业的研究 |
6.3 中国成长型企业与无形资产 |
6.3.1 中国大中小型企业个数对比分析 |
6.3.2 中国大中小型企业产值对比分析 |
6.3.3 中国大中小型企业吸纳就业人数的对比分析 |
6.3.4 中国有创新活动企业的对比分析 |
6.4 一个实例:中小型企业与无形资产 |
6.4.1 研究背景 |
6.4.2 研究的理论框架 |
6.4.3 研究的数据来源与模型检验 |
6.4.4 基本结论与评价 |
7 一个特例:跨国公司无形资产统计研究 |
7.1 跨国公司关注无形资产 |
7.1.1 微观企业层面的无形资产分析 |
7.1.2 中观区域层面的无形资产分析 |
7.1.3 跨国公司、区域和无形资产 |
7.2 跨国公司无形资产统计数据调查及分析框架 |
7.2.1 统计调查数据的范围与基本方法 |
7.2.2 调查过程控制 |
7.2.3 调查样本的控制 |
7.2.4 分析框架 |
7.3 跨国公司无形资产统计结果分析 |
7.3.1 跨国公司的区域特征 |
7.3.2 跨国公司人力资本的分析 |
7.3.3 跨国公司组织资本的分析 |
7.3.4 跨国公司网络资本的分析 |
8 结论和研究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1.1 无形资产概念在同时代差异巨大 |
8.1.2 无形资产统计方法多种多样 |
8.1.3 中国企业无形资产统计的难点 |
8.1.4 深度访谈法适用于成长型企业无形资产统计 |
8.2 研究展望 |
8.2.1 一个猜想:无形资产与暗物质(负质量)及泰勒展开式 |
8.2.2 一个难题:"另类无形资产" |
8.2.3 几个困难的研究主题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文献回顾与评述 |
0.2.1 文献回顾 |
0.2.2 简要评述 |
0.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0.3.1 研究方法 |
0.3.2 结构安排 |
0.4 创新与不足 |
0.4.1 可能的创新 |
0.4.2 主要不足 |
1. 理论基础:矿产资源的经济分析 |
1.1 矿产资源的市场与定价 |
1.1.1 矿产资源的一般分析 |
1.1.2 矿产资源的市场供求与市场结构 |
1.1.3 矿产资源的定价 |
1.2 矿产资源优化配置:代际、代内外部性矫正 |
1.2.1 矿产资源静态配置分析 |
1.2.2 矿产资源动态配置分析 |
1.3 矿产资源优化配置:其它市场失灵矫正 |
1.3.1 开采周期收益的调节:矿业周期利润均化 |
1.3.2 非正常收益的调节:弱化非努力收益 |
1.4 矿产资源优化配置:产权制度前提 |
1.4.1 探矿权 |
1.4.2 采矿权 |
2. 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运行机制 |
2.1 矿产资源税费的课征机制 |
2.1.1 矿产资源税费的相关利益主体 |
2.1.2 矿产资源税费的课征机理 |
2.2 矿产资源税费的效应机制 |
2.2.1 矿产资源税费微观经济效应 |
2.2.2 矿产资源税费宏观经济效应 |
3. 中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变迁分析 |
3.1 中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历史演变 |
3.1.1 新中国成立前矿产资源税费 |
3.1.2 新中国成立后矿产资源税费 |
3.2 中国现行矿产资源税费体系的基本格局 |
3.2.1 资源补偿费 |
3.2.2 矿区使用费 |
3.2.3 资源税 |
3.2.4 矿业权费 |
3.2.5 特别收益金 |
3.3 中国现行矿产资源税费体系问题剖析 |
3.3.1 现行矿产资源税费体系的问题 |
3.3.2 现行矿产资源各税费的问题 |
4. 中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总体安排 |
4.1 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
4.1.1 国外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基本情况 |
4.1.2 代表性国家(地区)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 |
4.1.3 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启示与借鉴 |
4.2 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安排的基本思路 |
4.2.1 矿产资源税费体系安排的基本原则 |
4.2.2 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实施方案 |
4.2.3 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实施步骤 |
5. 中国矿产资源税费子系统制度安排 |
5.1 权利金制度的再造 |
5.1.1 权利金的课征依据 |
5.1.2 权利金的国际借鉴 |
5.1.3 权利金制度体系的安排 |
5.2 收益调节基金的设计 |
5.2.1 收益调节基金的设计依据 |
5.2.2 收益调节基金的国际借鉴 |
5.2.3 收益调节基金的制度安排 |
5.3 矿产资源环境税的构建 |
5.3.1 矿产资源环境税的构建思路 |
5.3.2 矿产资源环境税的国际借鉴 |
5.3.3 矿产资源环境税制的安排 |
5.4 特别收益金的重塑 |
5.4.1 特别收益金的征收依据 |
5.4.2 特别收益金的国际借鉴 |
5.4.3 特别收益金制度的安排 |
5.5 矿业权费的规范 |
5.5.1 矿业权费的征收依据 |
5.5.2 矿业权费的国际借鉴 |
5.5.3 矿业权费的制度安排 |
6. 中国矿业税费制度改革的推进与协调 |
6.1 行业视角:矿业税费改革的推进 |
6.1.1 矿业税费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6.1.2 中国矿业税费现状的总体分析 |
6.1.3 矿产资源开采增值税的完善 |
6.1.4 矿产资源开采所得税的完善 |
6.1.5 关税的完善 |
6.2 体制视角:矿业税费改革的协调 |
6.2.1 矿业体制的历史与现状 |
6.2.2 矿业体制的改革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部分 |
外文部分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6)VMI Hub在联想国际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VMI HUB 产生的背景 |
1.1.2 联想国际VMI HUB 应用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概念性研究 |
1.2.2 理论性研究 |
1.2.3 应用性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的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VMI HUB 策略相关理论及其应用 |
2.1 交易成本理论 |
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供应链环境下的委托代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联想国际VMI HUB 策略的现状与问题 |
3.1 联想国际的简介 |
3.1.1 联想国际供应链的简介 |
3.2 联想国际VMI HUB 的组建背景与方式 |
3.2.1 联想国际VMI HUB 的组建背景 |
3.2.2 联想国际VMI HUB 的组建方式 |
3.2.3 联想国际组建VMI HUB 后预期的经济效益 |
3.3 联想国际VMI HUB 的合作及存在问题 |
3.3.1 联想国际VMI HUB 与供应商的合作及存在问题 |
3.3.2 联想国际VMI HUB 与第三方物流的合作及存在问题 |
3.4 联想国际VMI HUB 的运营及存在问题 |
3.4.1 联想国际VMI HUB 运营组织概况 |
3.4.2 联想国际采购组织架构与存在问题 |
3.4.3 联想国际VMI HUB 运营存在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联想国际VMI HUB 运行中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联想国际VMI HUB 合作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1 联想国际与供应商合作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2 联想国际与第三方物流合作问题与原因分析 |
4.2 联想国际VMI HUB 运营问题及其分析 |
4.2.1 联想国际VMI HUB 运营组织问题与原因分析 |
4.2.2 供应商运输条款及进口方式问题及其分析 |
4.3 联想国际VMI HUB 缺货风险问题及其分析 |
4.3.1 联想国际VMI HUB 缺货风险问题的表征 |
4.3.2 预测计划不准的原因分析 |
4.3.3 通关时间不确定的原因分析 |
4.3.4 供应商产能不足的原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联想国际VMI HUB 策略解决存在问题的措施 |
5.1 联想国际VMI HUB 解决合作问题的措施 |
5.1.1 建立VMI HUB 信息系统 |
5.1.2 建立每季度供应商绩效评估大会 |
5.2 联想国际VMI HUB 解决运营组织问题的措施 |
5.2.1 改善联想国际采购组织和业务流程问题的措施 |
5.2.2 改善供应商运输条款差异的措施 |
5.3 联想国际VMI HUB 降低缺货风险的措施 |
5.3.1 提高预计划准确性的措施 |
5.3.2 实施安全库存预警的补货机制和减少通关时间的措施 |
5.3.3 应对供应商产能不足的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四、2004年《冶金财会》杂志1~12期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ERP的S企业成本控制研究[D]. 宋玉琳. 江苏大学, 2019(02)
- [2]大型煤炭企业生产决策模型及支持系统研究[D]. 陈旭忠.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2)
- [3]基于套利定价理论的采矿权估价模型构建研究[D]. 马林. 湖南大学, 2011(05)
- [4]成长型企业无形资产统计问题研究[D]. 马晓君.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6)
- [5]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研究[D]. 马长海.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8)
- [6]VMI Hub在联想国际的应用研究[D]. 张国梁.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