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色觉异常与屈光状态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陶陶[1](2021)在《基于疏肝健脾法研究“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老视性视疲劳的疗效》文中提出背景:目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智能设备广泛使用,眼睛干涩、酸胀及视物不清等各种视疲劳症状在人群中广泛存在。视疲劳在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其中老年患者因其调节力降低、体力精力均有所下降、易合并干眼症等,发病后症状缓解慢、对生活的影响更为突出。目前,现代医学对治疗本病主要采用休息、口服维生素、抗疲劳眼药水滴眼等手段,甚至一些医生认为该病无治疗意义,致使部分患者得不到有效、针对性的治疗而饱受痛苦。针灸疗法作为祖国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可改善眼周局部血液循环、平衡阴阳、调节经气、宣通目窍,进而减轻视疲劳症状。目的:目前针刺在我科用于治疗包括视疲劳在内的多种眼病,为进一步明确针刺治疗视疲劳的疗效,本研究拟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进行临床研究,通过使用韦氏三联九针联合七叶洋地黄滴眼液以及单独使用七叶洋地黄滴眼液治疗老视性视疲劳,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视功能、调节功能及主观症状的变化,以此分析针灸在治疗视疲劳的临床疗效,希望能为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老视性视疲劳提供客观证据,造福广大老视性视疲劳患者。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老视性视疲劳患者4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针灸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针灸处方韦氏三联九针,以舒肝健脾为法;具体选穴为:上明、承泣、攒竹、睛明、丝竹空、太阳、太冲、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每日针刺一次,每周针刺3天,疗程2周,另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双眼给药,滴入结膜囊内,每日3次,1次1滴,疗程2周。对照组仅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两组分别记录两组受试者在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后视疲劳核心症状评分,以及负相对调节、正相对调节、调节反应、调节幅度和视力,以进行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并在治疗结束两周后电话随访,记录视疲劳核心症状评分。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各项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1、基线:两组受试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及治疗前的各项观察指标3个方面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观察指标:(1)视疲劳核心症状评分:试验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4周各时间点的评分数值分别为 10.20±1.59、7.74±1.46、4.56±1.19、5.00±1.11,治疗后 1 周、2周、4周较治疗前数值均显着降低(P=0.000、0.000、0.000),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4周各时间点的评分数值分别为11.00±1.20、9.81±1.07、8.05±0.90、6.24±0.80,治疗后1周、2周、4周较治疗前评分值均显着降低(P=0.012、0.000、0.000)。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374、0.258),治疗后2周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0),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1周、2周差值相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04、0.000),提示试验组对视疲劳核心症状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2)调节幅度:试验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3.85±0.14、4.04±0.15、4.89±0.12,治疗后较治疗前数值均增加,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128),治疗后2周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00),治疗后2周较治疗后1周显着增加(P=0.000);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4.10±0.15、4.32±0.18、4.44±0.18,治疗后较治疗前数值均增加,治疗后1周、2周较治疗前显着增加(P=0.020、0.001),治疗后2周较治疗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治疗后1周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数值无统计学差异(P=0.228),治疗后2周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42)。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差值比较有显着差异(P=0.765),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差值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0)。可能提示试验组对调节幅度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3)负相对调节:试验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1.84±0.08、2.33±0.06、2.58±0.06,治疗后较治疗前数值均增加,治疗后1周、2周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0),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2.00±0.07、2.04±0.06、2.36±0.06,治疗后较治疗前数值均增加,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801),治疗后2周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00)。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1周、2周的数值组间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001、0.014),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1周、2周与治疗前差值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00,0.000),提示试验组对负相对调节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4)正相对调节:试验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1.98±0.05、-2.52±0.06、-2.76±0.06,治疗后较治疗前数值均增加,治疗后1周、2周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00),治疗后2周较治疗后1周有统计学差异(P=0.000),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2.00±0.07、-2.32±0.08、-2.55±0.07,治疗后较治疗前数值均增加,治疗后1周与2周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00),治疗后2周与治疗后1周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治疗后1周,试验组和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37)。治疗后2周,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9),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1周、2周与治疗前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8、0.003)。提示试验组在正相对调节方面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5)调节反应:试验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0.92±0.12、0.82±0.12、0.71 ±0.09,治疗后较治疗前数值均降低,治疗后1周、2周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30、0.019),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0.86±0.14、0.57±0.16、0.52±0.15,治疗后较治疗前数值均降低,但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721),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治疗后2周与治疗后1周有统计学差异(P=0.003)。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605、0.059),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1周、2周与治疗前差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0、0.470),提示试验组治疗效果不优于对照组。(6)视力:试验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视力分别为5.02±0.12、5.02±0.12、5.03±0.11,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5.01 ±0.10、5.01±0.10、5.03±0.11。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差异,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486);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差异,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148);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1周、2周相比较不具有显着差异性(P=0.823、0.992),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1周无显着差异,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424)。提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提高视力均无效果,并且试验组对视力的治疗效果不优于对照组。结论:此研究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以疏肝健脾为主的“韦氏三联九针”针刺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还是单独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均可以有效改善老视性视疲劳人群的主观视疲劳症状,两组在改善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均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且试验组在视疲劳主观症状、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治疗效果方面优于对照组,在视力和调节反应治疗方面不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韦氏三联九针”针刺治疗配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视疲劳,对于改善老视性视疲劳患者的症状具有显着优势,有助于提高视疲劳患者生活质量。然而,本研究主要证明了针刺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老视性视疲劳的效果,单用“韦氏三联九针”针刺治疗老视性视疲劳的临床效果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刘真真[2](2020)在《智能视力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处于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学习压力大,持续用眼时间长,容易导致近视。而传统的视力检测效率较低,需要专门的人员辅助才能进行,因此很难及时地发现视力变化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视力检测流程智能化、自动化能够有效筛查视力情况,更好地预防近视。设计并实现了一套视力检测系统,该系统具有视力普查和视力保护的功能。以树莓派为平台,使用Python语言和Py Qt5框架实现了视力普查仪,该设备通过人脸识别自动得到身份信息,可以测试视敏度、色觉和对比度三项反映眼部状况的指标,实现了红外遥控的人机交互方式,检测结束数据自动保存并上传到服务器。基于低功耗的51单片机构建了视力保护仪,该设备具有粗略的视力检测、环境光强度检测和超声测距等功能,能够发现屈光不正的问题,帮助使用者形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以Spring Boot和Mybatis技术框架搭建了后台数据分析系统,自动收集所有的测试数据并进行分析,用户可以登录网页查看视力情况。经过对比试验,视力普查仪的视敏度检测功能和传统灯箱的视力测试结果误差不超过1%,视力保护仪在环境光强度超过阈值或达到推荐用眼时间时会及时地给出提醒,后台数据分析系统线上运行正常,可以在浏览器登录查看视力情况。本系统较好地实现了视力检测,视力保护和数据存储分析功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魏宁[3](2019)在《婴幼儿视觉异常综合治疗及斑马鱼视网膜发育相关多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儿童视觉发育是一个从胚胎期到出生早期(婴幼儿期)不断成熟的过程。视觉系统的良好发育涉及到外周器官(眼)结构的完整、屈光系统“正视化”的正常进行、视网膜到视觉中枢(脑)的通路完善以及传出系统的功能正常,任一部分受影响均可能导致婴幼儿的视觉发育异常。视觉发育在婴幼儿期具有高度可塑性,存在治疗的时限性,如能做到早期综合治疗,对于帮助和促进婴幼儿视觉发育是至关重要的。本论文“婴幼儿视觉异常综合治疗及斑马鱼视网膜发育相关多肽研究”从临床经验总结和病因机制初步探讨两方面着手,分三部分论述:1.婴幼儿视觉发育异常的早期屈光矫正:所有受试婴幼儿均建立视觉发育档案,进行散瞳后屈光矫正。(1)对795例03岁视觉发育异常婴幼儿进行屈光状态横断面分析,发现排在前3位的病种为中高度远视(51.45%),显着散光(33.71%)和斜视(22.77%),严重视力损伤眼数占9.06%。3岁组屈光不正儿童弱视患病率占43.94%,屈光矫正后视力障碍(visual impairment,VI)由36.74%降为8.71%。屈光异常组、眼病组、大脑性视力障碍(cerebral visual impairment,CVI)组婴幼儿通过单纯屈光矫正均能不同程度提高视力,有效率分别为72.11%、44.55%、14.70%;(2)对115例13岁幼儿进行屈光随访3年,发现初始为近视、正视、远视幼儿的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 refraction,SE)值均随着年龄增长下降,下降趋势一致;远视性屈光参差幼儿的双眼SE差值逐年降低,年龄越小、程度越重者年均降幅越大;散光随着年龄增长无明显变化。(3)对1岁(38例)、2岁(65例)、3岁(96例)开始戴镜的中高度远视幼儿随访到3岁,发现弱视眼检出率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2=31.65,P<0.01),以3岁戴镜组弱视检出率最高(71.33%)。因此建议应遵循“正视化”规律,根据年龄、屈光状态和视力水平,在合适的时机治疗视觉异常婴幼儿的屈光不正。2.CVI婴幼儿的早期视觉康复训练: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临床诊断为CVI的儿童29例,应用从香港心光中心引进的CVI评估量表进行评估,并进行针对性视觉康复训练。29例CVI婴幼儿中早产儿占51.72%,临床视功能均较差,视野受损(68.97%)、眼球运动异常(65.52%)、视觉搜索能力差(62.07%)占CVI评估量表视觉损伤特征维度的前3位。仅有10例CVI婴幼儿坚持随访并治疗,其中6例在追视、视距、视野等维度有所改善。建议更早更有效地从群体中筛查CVI患儿,规范CVI患儿评估和训练方法,统一流程,并联合多学科对CVI患儿进行长期、个体化的管理和功能性视力训练。3.影响斑马鱼幼鱼视网膜发育相关多肽的研究:课题组前期在模式动物斑马鱼视网膜组织中确定了可能与视网膜发育相关的差异表达多肽,本研究选择其中功能尚未报道的多肽“YGLPVVVKLLHPPSHWPLIKATVGLIRNLALCP”。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多肽位于前体蛋白β-catenin的功能域ARM区,种系间高度保守(人、小鼠、斑马鱼中物种同源性达到99.1%)、有良好稳定性和亲脂性、易于入胞、在与视觉发育相关的脑皮质和眼结构中均有较高表达。该条多肽能否通过某些信号传导机制影响视网膜发育,将为我们下一步治疗婴幼儿视网膜发育损伤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严芳[4](2018)在《张家港市学龄前儿童弱视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掌握张家港地区学龄前儿童弱视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比较性别、城乡、本外地、各年龄段弱视儿童患病的差异;了解儿童及家长眼保健知识的知晓情况、知晓途径;为相关部门制定眼保健政策、普及眼保健知识、降低弱视患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抽取12所幼儿园(城区6所,乡镇6所)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收集儿童的视力、屈光、眼位、散瞳验光等检查资料,按照性别、年龄组、城区和乡镇、本地和外地户籍因素对弱视患病率进行分析。2.对于确诊的弱视儿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取1:1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按照与病例组同班级、同性别、年龄相差0.5岁进行1:1匹配,对弱视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张家港市学龄前儿童的弱视患病率为1.6%,视力异常检出率为4.9%,屈光筛查异常检出率7.9%。2.本市户籍和外地户籍儿童的弱视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616,P<0.01),外地户籍儿童的弱视患病率显着高于本地户籍儿童;弱视的患病率在性别、城区与乡镇、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在导致弱视的相关因素中,以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为主,占弱视儿童的87.6%,斜视性弱视次之,形觉剥夺性弱视和其他类型最少;弱视程度中以轻、中度弱视为主,占弱视儿童的97.5%,重度弱视占2.5%;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呈远视性占弱视儿童的71.9%;呈近视性占弱视儿童的2.5%;呈混合状态占弱视儿童的25.6%。4.弱视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身高、有无早产、出生体重、孕期有无并发症、祖父母(外祖父母)有无屈光不正对弱视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产、祖父母(外祖父母)有屈光不正为弱视患病的危险因素。6.本市家长的眼保健知识知晓率较低,获得知识的途径多来源于学校和网络。[结论]1.本地区的学龄前儿童弱视患病率处于国内较低水平,地方政策的偏向性造成了本市户籍和外地户籍儿童的弱视患病率的差异。2.早产、祖父母(外祖父母)屈光不正是弱视患病的危险因素。3.本市儿童和家长在眼保健知识上存在部分的不正确或者不全面,今后的眼保健工作可以通过学校、媒体、网络多方位的普及眼保健知识并且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达到降低弱视的患病率的目的。
万琦[5](2018)在《全光谱卤素灯延时照射对兔眼发育影响及中药干预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三部分进行分述,第一部分对“阴阳日钟调节法”的理论源流进行溯源回顾,将《黄帝内经》中有关“天人相应”思维的篇章进行归纳整理。第二部分为实验一,探讨全光谱卤素灯延时照射对兔眼发育的影响,以血清多巴胺、视网膜多巴胺及生物钟基因Cry表达作为指标,探讨影响机制及中药干预机制。第三部分为实验二,探讨全光谱卤素灯延时照射对兔视蛋白表达及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中药的干预作用。下面对两部分实验内容分述:实验一目的:探讨全光谱卤素灯延时照射对兔眼球发育影响及中药干预机制。方法:实验选取4周龄新西兰白兔54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自然光组、全光谱组及全光谱中药组。自然光组置于南面窗旁约1米,全光谱组及全光谱中药组放置在石英卤素灯架前约60cm处,确保实验期间无其他干扰光源,人工光源组以定时器设定每日06:00开始照明,23:59关闭照明。中药组予以“日钟阳方”每日10:00灌胃,予以“日钟阴方”每日22:00灌胃。实验共进行12周。分别于实验第4周、8周及12周测量眼轴长度,并同期采集各组兔视网膜,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各样本Cry1及Cry2蛋白相对含量,采用RT-PCR技术分别检测Cry1 mRNA及Cry2 mRNA表达,于实验第4周及12周利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血清样本多巴胺含量,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各视网膜样本多巴胺含量。结果:眼轴:实验第4周、8周时,全光谱组兔眼轴比自然光组及全光谱中药组眼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12周时,全光谱组比其他两组眼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多巴胺:实验第4周、12周,自然光组及全光谱中药组高于全光谱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多巴胺:实验第4周、12周,全光谱组含量较自然光组及全光谱中药组减少,与自然光组比较差异有极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00),与全光谱中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y1蛋白相对定量:实验第4周、8周及12周,全光谱组兔视网膜Cry1蛋白表达较自然光组及中药组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y2蛋白相对定量:实验第4周及12周,全光谱组视网膜Cry2蛋白表达低于自然光组及全光谱中药组,差异均有极显着意义(P<0.000);实验第8周,全光谱组视网膜Cry2蛋白表达高于自然光组及全光谱中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y1 mRNA表达:实验第4周、8周及12周时,全光谱组视网膜Cry1 mRNA表达低于自然光组及全光谱中药组,差异均有极显着性(P<0.000)。Cry2 mRNA表达:实验第4周、8周及12周,全光谱组视网膜Cry2 mRNA表达低于自然光组及全光谱中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全光谱卤素灯延时照射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兔眼轴加快向近视化发育,这可能与降低视网膜多巴胺水平有关。2.延时照射能造成兔视网膜生物钟转录调节因子Cry表达紊乱。3.中药对全光谱卤素灯延时照射造成的近视化加快有一定抑制作用,与其能促进视网膜多巴胺的释放有关。4.“日钟阴阳方”对Cry紊乱有一定调整作用。实验二目的:探讨全光谱卤素灯延时照射下兔视蛋白表达的差异和视网膜超微结构改变,以及中药干预的作用。方法:实验选取4周龄新西兰白兔54只,随机分为自然组、全光谱组及全光谱中药组,实验光环境设置及中药给予方法于实验一相同。实验共进行12周。分别于实验第4周及12周采集各组兔视网膜,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各样本长波敏感视蛋白(L-opsin)、绿敏视蛋白(M-opsin)及短波敏感视蛋白(S-opsin)相对含量,采用RT-PCR技术分别检测上述三种视蛋白mRNA表达。于实验第4周、8周及12周采取兔视网膜行电镜检查。结果:视蛋白及mRNA表达:实验第4周及12周,全光谱组L-opsin及M-opsin表达低于自然光组及全光谱中药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第4周全光谱组S-opsin表达高于自然光组,低于全光谱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4周及12周,全光谱组三种视蛋白mRNA表达均低于其他两组,除第12周时与全光谱中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以外,其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结果:实验第4周时,三组均未见明显病理变化,实验第8周时,全光谱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朝光感受器面微绒毛减少,胞浆内见较大的脂滴,部分内节椭圆体内线粒体数量减少,光感受器细胞间偶见大的空泡,全光谱中药组光感受器外节膜盘结构正常,偶见膜盘内空泡,部分内节椭圆体内线粒体排列疏松,数量减少。实验第12周时,全光谱组视网膜各层结构不清,仅见个别残留的光感受器外节膜盘和最外层的巩膜结构,全光谱中药组外节膜盘结构疏松,内节椭圆体内线粒体数量减少。结论:1.全光谱卤素灯下生长的新西兰白兔早期L-opsin及M-opsin表达低于自然光下生长的白兔,S-opsin表达则是前者高于后者,后期全光谱卤素灯下生长的兔三种视蛋白均显着低于自然光下生长的兔。2.短期内全光谱卤素灯照射对视网膜超微结构无明显损害,但长期照射表现出对视网膜结构的损害。3.“日钟阴阳方”对全光谱卤素灯环境下生长的兔三种视蛋白均有一定的上调表达作用,对长期延时照射造成的视网膜损害有一定保护作用。
高楠楠,辛柳青,云丽霞,胡丽兴[6](2017)在《汉族与其他民族眼部生物学参数对比研究的现状》文中研究指明近视眼是以远视力不足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国乃至全世界青少年健康的主要疾病。影响近视眼屈光度的因素很多,包括角膜系统、晶状体系统及眼轴长度等。此外,不同民族的眼球结构和眼部生物学参数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又与屈光状态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故本文中笔者对各民族已报道的眼部生物学参数进行分析,对汉族与其他民族间视力异常检出率、屈光参数、色觉异常以及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差异进行综述。
李蓓,刘俐,吴淑端,丁坤,黄瓅,林小铭[7](2016)在《左旋多巴对弱视患者色觉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初步探讨左旋多巴对弱视患者色觉的影响,揭示其可能存在的色觉恢复机制。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门诊常规配镜后符合单眼弱视的初诊患者55例(110眼),年龄512周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7例(54眼)和左旋多巴组28例(56眼),对照组予配镜+遮盖健眼治疗,左旋多巴组予配镜+遮盖健眼+口服左旋多巴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查2组患者的双眼视力、屈光状态、颜色图形视觉诱发电位(CP-VEP)。视力与FM-100 Hue色觉测试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治疗前后CP-VEP的波幅及潜伏期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完成研究46例,其中对照组21例,治疗组25例:①优势眼视力与总错误分值平方根不相关(r=-0.015,P>0.05),弱视眼视力与总错误分值平方根呈负相关(r=-0.298,P<0.05)。②左旋多巴组和对照组在红/灰棋盘格的刺激下,治疗前后P100潜伏期缩短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8,P<0.05);在黑/白(t=2.642,.P<0.05)、红/灰(t=2.861,P<0.01)、绿/灰(t=2.526,P<0.05)、红/绿(t=2.281,P<0.05)4种颜色棋盘格刺激下,治疗前后N75-P100波幅增加幅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2组视力评价为治疗无效的弱视眼,在红/灰(t=2.113,P<0.05)、绿/灰(t=2.085,P<0.05)颜色棋盘格刺激下,治疗前后P100潜伏期缩短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黑/白(t=2.531,P<0.05)、绿/灰(t=2.229,P<0.05)、红/绿(t=2.374,P<0.05)3种颜色棋盘格的刺激下,2组治疗无效的弱视眼N75-P100波幅增加幅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服用左旋多巴后,CP-VEP出现潜伏期和波幅的改变与治疗效果之间有密切关系。左旋多巴能改善部分色觉功能,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
苏捷,敖明昕,王薇[8](2016)在《色觉检查在常见眼底病诊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色觉是视觉功能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色觉由视锥细胞的光敏色素决定。在很多眼底病病例中,患者色觉出现异常,提示色觉检查在眼底病诊疗中有一定意义。目前,色觉检查在目前眼底病诊疗中的价值尚未引起重视,临床应用较少。本文就色觉检查的常用方法,其在各类眼底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在临床工作中引起重视。
张银娟[9](2016)在《民航航空人员色觉检查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色觉是视觉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航飞行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飞行员依靠颜色信号分辨跑道位置,识别驾驶舱内各种仪表、障碍物、信号灯信息等,特别是夜间飞行时依靠颜色识别边界灯、障碍物标志灯、航行灯等位置,空管员通过颜色信号与飞行员传递信息,并指挥其降落或者起飞。因此,色觉的检查对航空工作的安全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民用航空普遍采用色盲检查图对航空人员进行色觉检查,其操作简单、携带方便。但色盲检查图仅可对色觉进行定性检查,且部分被测试者通过记忆可侥幸通过检查。此外,依据我国民用航空人员体检鉴定规定:色弱者如果可以正确识别航空工作环境中的各种颜色,能够安全履行航空任务即为合格。但目前对这一规定缺乏具体的、合理的量化评价手段。因此,探索对色觉进行定性和定量,同时对色弱者履行航空任务的色觉能力的鉴别的检查方法势在必行。本研究设计了一套航空人员色觉检查系统(包括FM100色觉测试系统及航空环境色觉测试系统),该色觉测试系统操作简单,测试效率及准确性高,可对色觉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查,并对色弱者是否具有安全履行航空任务的能力提供定量化的结果。从而补充和完善我国民用航空现有的色觉检查方法,提高色觉检测的水平。第一部分FM100色觉测试系统的研究目的:设计出FM100色觉测试系统,探讨其有效性,并对该色觉测试系统定性和定量检查色觉的临界值进行研究,以提高我国民航航空人员色觉检查的效率及准确性。方法:首先,依据FM100色觉测试仪的原理,模拟其测试环境,设计出FM100色觉测试系统;其次,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18例被试者进行实验研究。被试者首先完成愈自萍色盲本(第五版)和石原色觉检查图(38图)测试,以确定色觉缺陷的类型。随后被试者自由练习5分钟后随机完成FM100色觉测试系统和FM100色觉测试仪,每项测试间隔15分钟;最后,分析FM100色觉测试系统与FM100色觉测试仪结果的差异性,并建立FM100色觉测试系统的临界值标准。结果:218例被试者中色觉正常者159例,异常者59例。FM100色觉测试系统与FM100色觉测试仪的测试结果一致(19.84±17.543 VS 19.40±18.454:160.51±66.469VS 150.73±66.954,P>0.05),且前者的测试时间小于后者(11.05±2.972 VS12.96±3.054,7.73±2.490 VS 12.64±3.284,P<0.05),两种方法的相关系数R为0.885(P<0.001),内部一致性系数(Cohen’s Kappa)为0.89。FM100色觉测试系统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结果显示:测试者得分越高,辨色力越差,色觉缺陷程度越严重。34为判断辨色能力优秀与一般及较差的临界值,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8.0%和94.7%;101为判断辨色能力较差与一般及优秀的临界值,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0%和98.8%。72为分辨色觉正常与色觉缺陷的临界值,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6%和98.7%,110为分辨色弱与色盲的临界值,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6%和97.7%。结论:FM100色觉测试系统使用简单、携带方便,测试有效性和准确性高,其临界值可对色觉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判断,提高了航空人员色觉检查的效率和水平。第二部分航空环境色觉测试系统的研究目的:设计出航空环境色觉测试系统,探讨其有效性,并建立该色觉测试系统对色弱者色觉能力满足履行航空任务的色觉能力评价的界值标准,以补充和完善我国民用航空人员色觉的检查方法。方法:首先,依据航空人员色觉检查的标准,设计出航空环境色觉测试系统(包括机场系统、机舱系统和雷达系统);其次,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40例被试者进行实验研究。被试者首先完成愈自萍色盲本(第五版)和石原色觉检查图(38图)测试,并确定色觉缺陷的类型。随后自由练习各项测试5分钟,按照随机顺序完成机场测试、机舱测试及雷达测试,每项测试间隔15分钟;最后,分析航空环境色觉测试系统的有效性,并建立飞行员及空管员色弱者执行航空任务的界值标准。结果:140例被试者中色觉正常者80例,色弱者17例,色盲者43例。该色觉测试系统三部分测试系统色觉正常组、色弱组及色盲组得分依次降低。飞行员环境色觉测试系统(包括机场系统和机舱系统)和空管员环境色觉测试系统(机场系统和雷达系统)的结果表明,色觉正常组和色觉异常组得分有统计学差异(0.26±0.054 VS0.16±0.066;0.25±0.040 VS 0.15±0.054,P<0.01),色弱组与色盲组得分有统计学意义(0.23±0.058 VS 0.14±0.044;0.22±0.054 VS 0.13±0.025,P<0.01),而色弱组与正常组得分无统计学差异(0.23±0.058 VS 0.26±0.054;0.22±0.054 VS 0.25±0.040,P>0.05)。依据飞行员航空环境色觉测试系统及空管员色觉测试系统正常组得分的95%参考值范围得出,飞行员色弱者的合格标准为得分在0.1319-0.3843之间,空管员色弱者的合格标准为得分在0.1521-0.3497之间。结论:航空环境色觉测试系统可对色弱者和色盲者进行区分,其判断的界值范围可为对色弱者履行航空任务要求的色觉能力的判断提供参考。综上所述,本课题成功设计了一套民用航空人员色觉检查系统,该色觉系统包括FM100色觉测试系统和航空环境色觉测试系统。FM100色觉测试系统对色觉进行定性和定量判断,其临界值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提高色觉检查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航空环境色觉测试系统可对色弱者履行航空任务的色觉能力进行定量的判断。通过FM100色觉测试系统对色觉的定量检查,可对航空环境色觉测试系统的检查提供基础和依据,两部分测试系统联合可提高色觉检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利于补充和完善我国民用航空人员现有的色觉检查方法,为我国未来更完整的民航航空色觉检查提供基础。
吕帆,邓如芝[10](2015)在《视觉功能与眼部相关疾病诊疗——深入探究的必要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视觉认知是对从眼经视路到大脑视皮层的信息进行处理的复杂过程,视觉功能的概念涵盖了来自眼的解剖结构、心理物理学和光化学、光电信息转换等研究领域的多种信息,具体参数包括视力、对比度视力、视野、色觉、双眼视觉、视觉认知等,除各参数之间本身相互影响外,各参数与眼科的生理和病理之间的关系复杂,联系密切,造成临床上对视觉功能研究及其应用方面的困难,以至于目前对视觉功能领域的认识可能存在一些误区。了解视觉功能的多元化特点,分析视觉功能与眼科疾病诊疗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建议深入研究视觉功能,提升眼科医师对临床相关眼科疾病和神经科疾病的诊疗水平。
二、色觉异常与屈光状态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色觉异常与屈光状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疏肝健脾法研究“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老视性视疲劳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老视性视疲劳的西医研究进展 |
1、视疲劳概念和流行病学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老视性视疲劳概述及临床表现 |
4、老视性视疲劳的西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针刺治疗视疲劳的研究进展 |
1、中医对视疲劳的认识 |
2、舒肝健脾法治疗视疲劳的理论依据 |
3、针灸治疗视疲劳研究进展 |
4、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视疲劳的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技术路线 |
3、研究方法 |
3.1 治疗方法 |
3.2 观察指标 |
3.3 评价标准 |
3.4 减少误差及控制偏倚的措施 |
3.5 样本量计算方法 |
参考文献 |
3.6 统计方法 |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1.病例入选及完成情况 |
2、一般情况 |
3 |
4、安全性评价 |
参考文献 |
三、讨论 |
四、结论 |
五、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病例观察表 |
(2)智能视力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架构 |
2 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 |
2.1 眼睛内部组成结构 |
2.2 视觉功能检测指标 |
2.3 视力表与视力记录法 |
2.4 树莓派和51单片机平台简介 |
2.5 本章小结 |
3 视力检测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
3.1 视力普查仪的设计与实现 |
3.2 视力保护仪的设计与实现 |
3.3 本章小结 |
4 后台数据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技术框架简介 |
4.2 后台数据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4.3 后台数据管理系统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视力普查仪测试 |
5.2 视力保护仪测试 |
5.3 后台服务器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婴幼儿视觉异常综合治疗及斑马鱼视网膜发育相关多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婴幼儿视觉发育异常的早期屈光矫正 |
第1节 795例0~3岁视觉发育异常儿童屈光矫正分析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第2节 115例婴幼儿屈光矫正3 年纵向观察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第3节 中高度远视幼儿戴镜时机的选择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大脑性视力障碍婴幼儿的早期视觉康复训练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第三部分 影响斑马鱼幼鱼视网膜发育相关多肽的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和步骤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儿童大脑性视力障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张家港市学龄前儿童弱视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判定标准 |
2.4 统计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3.1 视力异常、屈光异常和弱视患病率 |
3.2 不同性别儿童弱视患病状况 |
3.3 各年龄段儿童弱视患病状况 |
3.4 城乡儿童弱视患病状况 |
3.5 本地和外地弱视患病状况 |
3.6 不同类型弱视构成比 |
3.7 弱视的屈光类型 |
3.8 弱视程度 |
3.9 弱视类型与弱视程度 |
3.10 弱视的单因素分析 |
3.11 弱视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3.12 眼保健知识知晓情况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弱视的患病率 |
4.2 弱视的分类 |
4.3 弱视的影响因素 |
4.4 难治性弱视 |
4.5 眼保健知识 |
4.6 眼保健工作的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儿童眼保健调查表 |
致谢 |
(5)全光谱卤素灯延时照射对兔眼发育影响及中药干预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溯源 |
第二部分 实验一 全光谱卤素灯延时照射对兔眼球发育的影响及中药干预机制探究 |
1. 实验设计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中药 |
1.3 实验条件设置与分组 |
1.4 实验指标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体重比较 |
2.2 各组眼轴长度比较 |
2.3 各组血清多巴胺含量比较 |
2.4 各组视网膜组织多巴胺含量比较 |
2.5 各组视网膜组织Cry1蛋白含量比较 |
2.6 各组视网膜组织Cry1 mRNA表达比较 |
2.7 各组视网膜组织Cry2蛋白含量比较 |
2.8 各组视网膜组织Cry2 mRNA表达比较 |
3. 讨论 |
3.1 人类光环境的改变 |
3.2 光环境改变对眼的影响 |
3.3 全光谱卤素灯延时照射对兔眼球发育的影响 |
3.4 全光谱卤素灯延时照射对Cry1、Cry2表达的影响 |
3.5 中药对全光谱卤素灯延时照射引起的眼轴延长的干预作用 |
第三部分 实验二 全光谱卤素灯延时照射对兔视蛋白表达及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及中药干预作用 |
1. 实验设计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中药 |
1.3 实验条件设置与分组 |
1.4 实验指标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实验第4周各组视蛋白相对定量比较 |
2.2 实验第12周各组视蛋白相对定量比较 |
2.3 自然光组及全光谱组实验期间前后视蛋白表达变化 |
2.4 实验第4周各组视蛋白mRNA表达比较 |
2.5 实验第12周各组视蛋白mRNA表达比较 |
2.6 不同时间点各组视网膜及巩膜组织透射电镜结果比较 |
3. 讨论 |
3.1 实验动物选择 |
3.2 色觉对眼球发育的影响 |
3.3 全光谱卤素灯对视锥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 全光谱卤素灯延时照射对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
3.5 中药对全光谱卤素灯生长下兔视锥蛋白表达及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
结论 |
局限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写词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汉族与其他民族眼部生物学参数对比研究的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眼部生物学参数与屈光状态的关系 |
(一)眼轴长度 |
(二)色觉异常 |
(三)眼球突出度 |
(四)其他眼部生物学参数 |
二、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间眼部生物学参数的比较 |
(一)回族与汉族 |
1. 回族与汉族人群的视力异常检出率调查分析: |
2. 回族与汉族青少年的色觉异常及高度近视眼调查分析: |
3. 回族与汉族人群的其他眼部生物学参数调查分析: |
(二)维吾尔族与汉族 |
1. 维吾尔族与汉族人群的视力异常检出率调查分析: |
2. 维吾尔族青少年斜视与弱视的调查分析: |
3. 维吾尔族与汉族人群的其他眼部生物学参数调查分析: |
(三)苗族与汉族 |
1. 苗族与汉族人群的视力异常检出率调查分析: |
2. 苗族与汉族青少年斜视弱视调查及色觉研究分析: |
3. 苗族与汉族人群的其他眼部生物学参数调查分析: |
(四)蒙古族与汉族 |
1. 蒙古族与汉族人群的视力异常检出率调查分析: |
2. 蒙古族与汉族青少年斜视与弱视调查分析: |
(五)其他少数民族与汉族 |
1. 壮族: |
2. 土族: |
3. 朝鲜族: |
4. 藏族: |
5. 哈萨克族: |
三、中华民族与国外其他民族间眼部生物学参数的比较 |
(8)色觉检查在常见眼底病诊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临床常用的色觉检查及其应用 |
1.1 色觉视觉心理物理学检查 |
1.1.1 假同色图测验(色盲本) |
1.1.2 色相排列测验 |
1.1.3 色盲镜 |
1.2 色觉的视觉电生理检查 |
1.2.1 视网膜电图 |
1.2.2 颜色视诱发电位 |
2 色觉检查的新进展 |
3 色觉检查在眼底疾病视功能评估中的作用 |
3.1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
3.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3.3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
3.4 视神经炎 |
4 小结 |
(9)民航航空人员色觉检查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色觉概述 |
2 色觉的检查方法 |
3 民航航空人员色觉检查的现状 |
4 我国民航航空人员色觉检查中存在的问题 |
整体研究设计 |
1 问题提出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假设 |
4 研究对象 |
5 研究条件 |
6 研究工具 |
7 实验设计 |
8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实验一 FM100色觉测试系统的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对象 |
2.2 实验器材 |
2.3 检查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FM100色觉测试系统的有效性分析 |
3.2 FM100色觉测试系统的定量定性研究 |
4 讨论 |
实验二 航空环境色觉测试系统的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对象 |
2.2 实验器材 |
2.3 检查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航空环境色觉测试系统的有效性分析 |
3.2 飞行员航空环境色觉测试系统的结果分析 |
3.3 空管员航空环境色觉测试系统的结果分析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色觉异常与屈光状态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疏肝健脾法研究“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老视性视疲劳的疗效[D]. 张陶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智能视力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真真.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3]婴幼儿视觉异常综合治疗及斑马鱼视网膜发育相关多肽研究[D]. 魏宁.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8)
- [4]张家港市学龄前儿童弱视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 严芳. 苏州大学, 2018(04)
- [5]全光谱卤素灯延时照射对兔眼发育影响及中药干预机制的研究[D]. 万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2)
- [6]汉族与其他民族眼部生物学参数对比研究的现状[J]. 高楠楠,辛柳青,云丽霞,胡丽兴.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7(02)
- [7]左旋多巴对弱视患者色觉的影响[J]. 李蓓,刘俐,吴淑端,丁坤,黄瓅,林小铭.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6(08)
- [8]色觉检查在常见眼底病诊疗中的应用[J]. 苏捷,敖明昕,王薇. 国际眼科杂志, 2016(08)
- [9]民航航空人员色觉检查方法的研究[D]. 张银娟. 第四军医大学, 2016(03)
- [10]视觉功能与眼部相关疾病诊疗——深入探究的必要性[J]. 吕帆,邓如芝.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