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肾包膜下积尿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唐文,任刚,蔡嵘,倪婧,汪心韵,贺文广[1](2019)在《肾母细胞瘤的CT诊断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CT在儿童肾母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提高肾母细胞瘤的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母细胞瘤患儿67例,所有患者均行术前CT检查。结果:67例儿童肾母细胞瘤中,男女之比为1.23:1,发病年龄多小于5岁(86.6%),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腹部肿块(37.3%)、血尿(25.4%)及腹痛(19.4%)。67例患儿均为单侧发病,肿瘤直径多大于5cm(95.5%)。病灶以实性为主者58例,以囊性为主9例,其中4例诊断为部分分化型肾母细胞瘤。CT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常伴坏死、出血,肿块内部可见钙化。瘤肾一般呈抱球征表现,肿块一般较大,可见包膜,可跨中线生长,但不包绕大血管。肿瘤可侵犯肾外大血管,并且出现癌栓(11.9%)。肾母细胞瘤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均少见(出现概率分别为7.5%为24.0%),常见转移部位有肺、肝脏等。所有病例骨质未见明显破坏。结论:CT对诊断肾母细胞瘤具有重要价值,可评估血管及淋巴结侵犯,并且对其临床分期具有一定价值。
田芷瑶,朱小虎,曾光,姚静,邵剑波[2](2019)在《RSNA2018儿科影像学》文中提出2018年RSNA年会上关于儿科影像学的报道共有两百余篇,主要热点:①儿童先天畸形、实体肿瘤及创伤性疾病;②MRI作为一种无辐射、组织分辨力高的方法,有望取代超声或CT成为某些疾病的首选检查手段或补充手段;③机器学习以及CT、MRI及超声新技术等引领儿科影像学的未来发展。本文将按照部位对本次大会中儿科方面的主要科学报告进行综述。
鄂天娇,李玉华,郑慧,曹雯君,夏正荣[3](2016)在《婴幼儿肾脏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婴幼儿肾脏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4例婴幼儿肾脏肿瘤的临床及CT资料,总结其肿瘤的类型以及CT表现。结果:肾母细胞瘤46例(46/64,71.9%),年龄536个月,平均17.8个月,CT主要表现为肾内混杂密度肿块伴较明显囊变坏死,可伴钙化(14/46,30.4%),5例伴下腔静脉或肾静脉内癌栓,2例同时发现肺内转移灶;3例Botroyid肾母细胞瘤表现为集合系统内肿瘤;3例部分囊状分化的肾母细胞瘤表现为多个微囊性肿瘤。中胚层肾瘤6例,均1岁以下,CT表现类似肾母细胞瘤。横纹肌样瘤2例,CT也表现为混杂密度肿块;1例1个月,见包膜下积液表现,伴多发转移灶;1例24个月,下腔静脉内见癌栓。透明细胞肉瘤5例,均2岁以下,平均16个月,CT表现与肾母细胞瘤相似,坏死更显着,1例同时发现两肺、肋骨等多发转移灶。婴儿骨化性肾肿瘤2例,年龄分别为4个月和6个月,临床表现为血尿,肿瘤均位于肾盏,体积较小,肿块以斑片状钙化为主。肾透明细胞癌1例,年龄36个月。肾成熟性畸胎瘤1例,表现为多房囊性病变伴斑片样钙化及少许脂肪密度。多囊性肾瘤1例。结论:婴幼儿肾脏肿瘤病理类型复杂,肾母细胞瘤占多数(71.9%),但是1岁以内肾母细胞瘤的发生率下降(17/29,58.6%),中胚叶肾瘤、婴儿骨化性肾肿瘤多发生在一岁内。婴幼儿肾脏肿瘤的诊断需将CT表现与临床资料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大部分肾脏肿瘤能在术前做出正确诊断,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信息。。
鄂天娇[4](2016)在《儿童肾脏及肾上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及CT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儿童肾脏肿瘤的临床及CT研究目的:探讨儿童肾脏肿瘤的CT与临床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类疾病的术前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1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儿童肾脏肿瘤的临床和CT资料,了解儿童肾脏肿瘤的病理类型、以及与此相关的发病年龄,探讨各类肾脏肿瘤的CT表现与临床表现有无相关性。结果:男73例,女48例,年龄1个月10岁,平均2.8±2.3岁,以腹部肿块、血尿、发热为主要症状。肾母细胞瘤95例,年龄5个月9岁,平均2.8±2岁。CT表现为肾内边界较清的混杂密度肿块伴较明显囊变坏死,28例伴钙化(28.9%),10例伴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癌栓(10.5%),10例发现肺或肝脏内转移灶。其中,8例Botroyid肾母细胞瘤,6例部分囊状分化的肾母细胞瘤,1例畸胎样肾母细胞瘤,1例伴肾源性残余。先天性中胚层肾瘤6例,均1岁以下,4例为胎内B超发现。CT表现与肾母相似但无钙化,无癌栓,无转移。横纹肌样瘤4例,平均3.5,为浅分叶形,密度混杂,坏死明显,无钙化,3例见包膜下积液,2例伴多发转移灶,1例发现静脉癌栓。透明细胞肉瘤8例,平均3.3岁,坏死较肾母更显着,2例伴远处转移,1例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婴儿骨化性肾肿瘤2例,年龄为4个月和6个月,均以血尿就诊,见肾盏内以钙化为主的较小肿块,1例中等强化,1例无强化。淋巴瘤肾脏浸润2例,双肾多发平扫稍高密度灶。肾透明细胞癌1例,年龄3岁。成熟性畸胎瘤1例,为多房囊性病变伴斑片样钙化及少许脂肪密度。囊性肾瘤1例。后肾腺瘤1例。以血尿为首发或主要伴随症状的共33例(27%,33/121),肾母血尿发生率占27.4%,婴儿骨化性肾肿瘤100%,肾横纹肌样瘤50%,透明细胞肉瘤37.5%,研究血尿与肿块累及肾盂的关系,P=0.000<0.05,相关系数r=0.4516。结论:儿童肾脏肿瘤以肾母细胞瘤占绝大多数(95/121,78.5%),3个月以内以中胚叶肾瘤为主。临床以无痛性腹部肿块和血尿为主要表现。血尿多见于Botroyid肾母细胞瘤、婴儿骨化性肾肿瘤和横纹肌样瘤,血尿的发生于肿瘤侵犯肾脏相关。透明细胞肉瘤、横纹肌样瘤首诊时可发生多处转移。儿童肾脏肿瘤CT及临床表现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各自的特点,两者结合能够提高术前诊断水平。第二部分儿童肾上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及CT研究目的:探讨儿童肾上腺占位性病变的CT及临床特征,旨在提高对儿童该部位占位性病变的认识及术前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童肾上腺占位性病变126例,7例经临床确诊,其余均由病理证实。分析各类疾病的临床及CT特征,了解相应的临床及CT表现特征。结果:神经母细胞瘤91例,年龄15天8岁,以腹部包块、腹痛、发热为主要表现,其中2例为囊性神经母细胞瘤,18例有转移征象,2例胎内发现。CT为大小不一、分叶状肿块,见钙化(75.8%,69/91)。病灶包绕后腹膜大血管及其分支(46.2%,42/91),静脉癌栓仅2例,15例侵犯临近脏器,31例伴转移。60例测血清NSE水平,平均361.9±387.8 ug/L;77例测血LDH,平均651±1297 U/L;75例测尿VMA,36例增高。节细胞神经瘤8例,5例腹痛,1例发热。肿块边界清,少见钙化(3/8)及坏死(1/8)。肾上腺皮质肿瘤8例,年龄2-8岁,临床表现有性早熟(100%,8/8)、库欣综合征(1/8)。1例皮质腺瘤边界清,密度均匀;7例皮质癌形态基本规则,密度不均匀,见坏死(7/7)及钙化(4/7),增强后见瘤内迂曲供血血管影(6/7)。嗜铬细胞瘤4例,年龄5个月12岁,均有血压增高,伴头痛、腹痛。肿块边界较清,钙化1例,2例有坏死,增强后肿块周边强化明显。生殖细胞肿瘤8例,年龄2个月8岁,6例成熟性畸胎瘤,2例混合型生殖细胞瘤(HCG和AFP显着增高)。肾上腺血肿7例,年龄8天4个月,患儿多有病理性黄疸。CT示占位边界清,平扫低密度,内可见出血,环形强化,随访明显缩小。非神经母肾上腺占位与神经母细胞瘤的NSE值进行比较,P<0.05。分别比较神经母与非神经母恶性肿瘤、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间LDH值,前者无统计学差异(p=0.827),后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0)。结论:儿童肾上腺占位性病变以神经母细胞瘤最多见,血清NSE升高有相对特异性,肿瘤的钙化、包绕血管生长具有特征性。肾上腺皮质癌儿童性早熟为突出表现,瘤体大,肿瘤坏死显着,常见新生血管、腔静脉内癌栓,有助于与神经母的鉴别。小婴儿肾上腺囊性神经母细胞瘤与肾上腺血肿影像学上难以鉴别,需结合临床资料及2-3周随访确诊。高血压是嗜铬细胞瘤的特征性临床表现,成熟性畸胎瘤有特征性的CT表现。AFP和HCG水平对生殖细胞肿瘤有鉴别意义。
熊升远,阮同德,张京东,徐英民[5](2012)在《输尿管梗阻的急诊腔内微创手术处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输尿管梗阻的急诊微创手术方法。方法应用输尿管镜对279例输尿管梗阻患者行腔内置入双J管内引流,对其中152例中、下段输尿管结石患者行一期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术。结果术后患者均解除了梗阻,肾包膜下积液经内引流后得到了控制,肾功能不全患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急诊腔内手术留置双J管内引流,输尿管镜直视下碎石,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微创等优点,是解除输尿管梗阻首选的理想手术方法。
严旅军[6](2012)在《体外震波碎石并发尿外渗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体外震波碎石(ESWL)并发尿外渗的原因与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ESWL并发尿外渗的临床资料,7例分别出现下列一种或一种以上表现,包括肾肿大,肾包膜下积液,肾盂及输尿管周围渗液,肾周间隙、腰大肌间隙、膀胱周围间隙积液,盆腔积液。结果经输尿管插管引流、肾包膜下穿刺及其他综合治疗,7例均痊愈,积液于3~28 d消失。结论 ESWL并发尿外渗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尿路梗阻是基础,感染加速了病变过程,而ESWL未能有效碎石及时解除梗阻,以及定位偏差,是产生尿外渗的一个重要诱因。及时引流解除梗阻是治疗的关键。
苗静,周俊霖,杨文萍,饶品德,吴艳[7](2011)在《儿童肾脏恶性横纹肌样瘤的临床特征及CT诊断价值》文中认为肾脏恶性横纹肌样瘤(malignant rhabdoid tumor of thekidney,MRTK)又名肾杆状细胞瘤,是罕见的、高度恶性的肾肿瘤,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近年来亦有成人MRTK的报道。该肿瘤命名为肾横纹肌样瘤,是因为肿瘤组织学表现与横纹肌肉瘤相似,但其并非是肌源性。为了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将我院5例MRTK进行回顾性分析。一、资料与方法搜集我院2003年5月至2009年12月,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有完整资料的5例MRTK患儿,男3例,女2例,年
梁宗[8](2010)在《肾盂灌注对肾损伤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用不同灌注压力、不同灌注时间对健康兔单侧肾盂持续灌注,通过研究灌注对肾脏结构的影响,以及选择经皮肾镜取石手术病人,比较不同灌注时间对感染肾脏、无感染肾脏肾功能的影响,从而为临床经皮肾镜取石术时选择适当的灌注压力、灌注时间提供依据,避免或减少手术时对肾脏的损伤。方法1.动物实验组:选择80只健康兔作动物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10组(每组8只)。根据灌注压力、灌注持续时间可分为:A组:对照组进行肾脏穿刺,但不予以灌注;B组:灌注压力50cmH2O、灌注时间30min;C组:灌注压力50cmH2O、灌注时间45min;D组:灌注压力50cmH2O、灌注时间60min;E组:灌注压力100cmH2O、灌注时间30min;F组:灌注压力100cmH2O、灌注时间45min;G组:灌注压力100cmH2O、灌注时间60min;H组:灌注压力120cmH2O、灌注时间30min;I组:灌注压力120cmH2O、灌注时间45min;J组灌注压力120cmH2O、灌注时间60min 10个组。采用生理盐水作为灌注液,术中观察有肾周渗出者记(+)、无肾周渗出者记(—)。术后12小时取出兔的肾脏做病理切片,显微镜下观察每张病理切片中的五个高倍视野,计数其中的肾小管管型,有上皮细胞肿胀记(﹢)、无上皮细胞肿胀记(-)。2.临床观察组:选取64例手术患者,分为8组,根据感染情况、灌注时间可分为:1组:感染、灌注时间<30min;2组:感染、灌注时间<60min;3组:感染、灌注时间<90min;4组:感染、灌注时间≤120min;5组:无感染、灌注时间<30min;6组:无感染、灌注时间<60min;7组:无感染、<灌注时间90min;8组:无感染、灌注时间≤120min8个组。分别于灌注前、灌注完毕后2小时、24小时、3天、4天、7天留取尿标本,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各组β2-MG、NAG变化情况。结果1.动物实验结果:1.1不同灌注压力比较:各压力组实验中灌注肾肾周渗出率比较,采用精确概率法:P=0.00,可以认为各组间肾周渗出液渗出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灌注压力为50 cmH2O组与灌注压力为100 cmH2O比较,采用χ2分割法检验:χ2=42.02 P=0.00 p<0.05,可以认为灌注压力为100 cmH2O组渗出率较高。灌注压力为50 cmH2O组与灌注压力为120 cmH2O比较,采用χ2分割法检验:χ2=38.19 P=0.00 p<0.05,可以认为灌注压力为120 cmH2O组渗出率较高。灌注压力为100 cmH2O组与灌注压力为120 cmH2O比较,采用χ2分割法检验:χ2=30.25P=0.00 p<0.05,可以认为灌注压力为120 cmH2O组渗出率较高。灌注肾病理切片中蛋白管型计数采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法结果显示:各灌注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灌注损伤明显。压力主效应F=35.248 ,P=0.00。1.2不同灌注时间的比较:灌注肾病理切片蛋白管型计数采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法,结果显示:各灌注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时间主效应F=11.621 ,P=0.22,。1.3肉眼观察:灌注压力为50cmH2O时,24例中有6例出现明显的肾周灌注液外渗;灌注压力为100cmH2O时,24例中有12例出现明显的肾周灌注液外渗;灌注压力为50cmH2O时,24例中有17例出现明显的肾周灌注液外渗。2.临床观察结果:2.1无感染组:2.1.1各组β2-MG的含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结果显示:灌注压时间在90min以内时,F=2.56 P=0.09 P>0.05,可以认无统计学意义。灌注压时间超过90min时,前3天内F=41.2 P=0.00,P<0.05,灌注对肾脏的损伤明显,但3天后,F=1.67 P=0.24,P>0.05,可以认无统计学意义。2.1.2各组NAG的含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结果显示:灌注压时间在90min以内时,F=2.94 P=0.12 P>0.05,可以认无统计学意义。灌注压时间超过90min时,前3天内F=36.7 P=0.00,P<0.05,灌注对肾脏的损伤有统计学意义,但3天后,F=1.87 P=0.22,P>0.05,可以认无统计学意义。2.2感染组:2.2.1各组β2-MG的含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结果显示:灌注压时间在60min以内时,F=2.84 P=0.11,P>0.05可以认无统计学意义。灌注压时间超过60min后时,F=46.5 P=0.00,P<0.05,灌注对肾脏的损伤有统计学意义。2.2.2各组NAG的含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结果显示:灌注压时间在60min以内时,F=3.01 P=0.09,P>0.05可以认无统计学意义。灌注压时间超过60min后时,F=48.1 P=0.00,P<0.05,灌注对肾脏的损伤有统计学意义。2.2.3.感染组和无感染组之间β2-MG含量的比较采用t检验,t=2.06,p=0.04,按α=0.05检验水准,认为感染组和无感染组之间NAG含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组比无感染组易发生灌注性肾损伤。2.2.4.感染组和无感染组之间NAG含量的比较采用t检验,t=3.75,p=0.00,按α=0.05检验水准,认为感染组和无感染组之间NAG含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组比无感染组易发生灌注性肾损伤。结论1.兔作动物实验肾盂灌注压>50cmH2O、灌注时间>30min以上者,其病理切片都可见上皮细胞肿胀。2.肾盂灌注可致肾小球和肾小管损害。3.同一灌注压力下,灌注时间越长,兔肾脏病理切片中发现的蛋白管型越多。4.同一灌注时间下,灌注压越大,灌注肾灌注液渗出率就越大,肾脏病理切片中发现的蛋白管型越多。5.为病人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时,持续灌注时间>90min,灌注性肾损伤可能性加大。6.临床行经皮肾镜取石术在同一压力下灌注,术前有感染的肾脏比无感染者容易发生肾损伤;肾内有感染者,灌注时间最好控制在60min以内。
陈善闻,沈周俊,杨国胜,汪朔,蔡松良,陈昭典[9](2006)在《肾包膜下积尿的发生原因与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肾包膜下积尿的病因与处理方法。方法报告12例肾包膜下积尿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影像学诊断,7例为梗阻性积尿,3例为漏尿性,2例病因不明。首先均行经皮肾穿刺引流术。放弃治疗1例;单纯穿刺引流2例;留置双J管内引流2例,1例改行肾裂口修补术;体外冲击波碎石术3例;肾盂输尿管成形术2例;肾输尿管切除术和大网膜包裹肾脏内引流术各1例。结果10例痊愈出院,2例死于肾外恶性肿瘤。结论肾包膜下积尿病因以梗阻性为多见。CT检查有助于确定积尿范围及作病因诊断。及时行肾包膜下穿刺引流为首要的治疗选择,同时针对病因作进一步治疗。
周林玉,陈昊,孙友文,诸禹平,朱明[10](2005)在《特发性肾包膜下积液二例》文中认为
二、幼儿肾包膜下积尿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幼儿肾包膜下积尿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肾母细胞瘤的CT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病例资料 |
2.检查方法 |
3.图像处理分析及分期标准 |
结果 |
1.患儿一般情况 |
2.肾母细胞瘤分布、大小及形态 |
3.CT平扫表现 |
4.CT增强扫描表现 |
5.肿瘤浸润和转移 |
6.肿瘤破裂或下腔静脉癌栓 |
讨论 |
(2)RSNA2018儿科影像学(论文提纲范文)
神经系统及头颈部 |
胸部及心血管系统 |
肌骨系统 |
胎儿 |
辐射剂量 |
机器学习及影像组学 |
其它新技术 |
其它 |
(3)婴幼儿肾脏肿瘤的CT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检查方法 |
结果 |
1. 肾母细胞瘤 |
2. 中胚层肾瘤 |
3. 横纹肌样瘤 |
4. 透明细胞肉瘤 |
5. 婴儿骨化性肾肿瘤 |
6. 肾细胞癌 |
7. 肾畸胎瘤 |
8. 多囊性肾瘤 |
讨论 |
1. 肾母细胞瘤 |
2. 非肾母细胞瘤肾肿瘤 |
2.1先天性中胚层肾瘤 |
2.2横纹肌样瘤 |
2.3肾透明细胞肉瘤 |
2.4婴儿骨化性肾肿瘤 |
2.5肾细胞癌 |
2.6肾畸胎瘤 |
2.7多囊性肾瘤 |
(4)儿童肾脏及肾上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及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儿童肾脏肿瘤的临床及CT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临床资料的收集 |
3.检查方法 |
4.图像处理与分析 |
5.病理检查 |
6.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121 例12 岁以下肾脏肿瘤患者概况 |
2.肾脏各肿瘤的临床及CT特点 |
3.以血尿为首发或主要伴随症状的肾脏肿瘤 |
讨论 |
1.儿童肾脏肿瘤的种类及年龄分布 |
2.肾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病 |
3.其他儿童肾肿瘤 |
4.儿童以血尿为主诉及主要伴随症状的肾脏肿瘤病例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儿童肾上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及CT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临床资料的收集 |
3.检查方法 |
4.图像处理与分析 |
5.病理检查 |
6.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概述 |
2.肾上腺各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CT影像表现 |
3.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与其他肿瘤的血清NSE、LDH比较 |
讨论 |
1.正常肾上腺的解剖及肾上腺占位的CT定位诊断 |
2.儿童肾上腺占位临床及CT影像学特点 |
3.儿童肾上腺占位的鉴别诊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已发表文章目录 |
(5)输尿管梗阻的急诊腔内微创手术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急诊手术指征[1] |
1.3 手术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8)肾盂灌注对肾损伤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中文摘要(Chinese Abstac) |
英文摘要(English Abstact) |
主要缩略语英文索引 |
二、正文 |
前言(Introduction) |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
结果(Results) |
讨论(Discussion) |
结论(Conclusions)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三、综述(Review) |
四、致谢(Acknowledgements) |
五、攻读期间成果与论文 |
附表 |
(9)肾包膜下积尿的发生原因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
四、幼儿肾包膜下积尿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肾母细胞瘤的CT诊断分析[J]. 唐文,任刚,蔡嵘,倪婧,汪心韵,贺文广. 放射学实践, 2019(05)
- [2]RSNA2018儿科影像学[J]. 田芷瑶,朱小虎,曾光,姚静,邵剑波. 放射学实践, 2019(04)
- [3]婴幼儿肾脏肿瘤的CT诊断价值[J]. 鄂天娇,李玉华,郑慧,曹雯君,夏正荣.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6(02)
- [4]儿童肾脏及肾上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及CT研究[D]. 鄂天娇.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5]输尿管梗阻的急诊腔内微创手术处理[J]. 熊升远,阮同德,张京东,徐英民. 微创医学, 2012(03)
- [6]体外震波碎石并发尿外渗临床分析[J]. 严旅军. 临床军医杂志, 2012(02)
- [7]儿童肾脏恶性横纹肌样瘤的临床特征及CT诊断价值[J]. 苗静,周俊霖,杨文萍,饶品德,吴艳.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02)
- [8]肾盂灌注对肾损伤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D]. 梁宗. 南华大学, 2010(05)
- [9]肾包膜下积尿的发生原因与处理[J]. 陈善闻,沈周俊,杨国胜,汪朔,蔡松良,陈昭典.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6(04)
- [10]特发性肾包膜下积液二例[J]. 周林玉,陈昊,孙友文,诸禹平,朱明. 中华外科杂志, 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