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入实施农网改造 促进青州经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曾超[1](2020)在《江西抚州高新区农网升级改造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电网是支撑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在我国在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针对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投资逐年增长,传统以工程竣工结算结果作为项目完工的评价方法,已然不再适合作为工程建设成功与否的辨定机制。构建一个完整的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后评价体系不仅能有效的改进当前农网工程的建设评价标准,而且对未建成项目投资的效益提升与同类型的工程项目起到指导性作用。本文首先围绕国内外有关农网改造工程和项目后评价方面的文献资料查阅参考,重点针对工程项目后评价理论体系以及农网工程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向的考虑,同时根据现有的多种评价方法结合农网工程的特点比对研究最终确定以模糊综合评价法来研究农网改造的项目后评价。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农网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特征,制定了工程评价体系的四大准则分别为电网性能评价、经济效益评价、社会责任履行评价及可持续评价,进一步细分得到12项详细指标。通过专家座谈会模式获得专家意见,最终确定各项指标权重构建农网改造升级项目的后评价体系。本文以2019年江西抚州高新区供电公司10kV及以下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项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计算出该项目综合得分为85.3569分,评价等级为良。进行综合分析后为农网改造提出以下建议:1)以提升电网性能改造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工程技术等级。2)提升农网工程人员综合素质,打造自身人才队伍硬实力。3)清晰界定工程相关各部门权责关系,规范各项责任制落实。4)缓解农网改造的环境影响,促进当地环境污染问题改善。5)切实降低农网改造升级实施过程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李云丽[2](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 ——以山东省青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乡村兴则中国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而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成为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本文以山东省青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农村基层调研并参与实际治理工作,获取第一手资料,结合青州市市情,阐述了青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成效,厘清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并详细分析产生困境的原因,提出优化的路径与对策,以期为青州市及其它区域当前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进一步的建设性意见和参考。本论文内容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的意义和目的,阐释了人居环境理论、农村人居环境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概念,并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第二部分指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思想有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城乡统筹,深入分析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经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的大致历程,总结得出我国自建国至今国家对农村人居环境越来越重视,对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重视,对农村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也越来越重视。第三部分对青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进行分析,在介绍青州基本概况与特殊性、重要性之后,重点梳理青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举措和成效。第四部分总结青州市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村民、政府、社会三个角度探究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村民人居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乡风文明建设水平有待提高等。第五部分对韩国新村运动、日本造村运动、中国美丽乡村安吉、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城市寿光等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典范进行案例分析,提炼总结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普遍可适用的、具有可供借鉴的治理经验。第六部分根据青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管理制度、增加资金保障、加快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与建议。
李术峰[3](2019)在《“政党统合型”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变迁为视角(1949—1956)》文中提出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良好乡村治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中国实现善治、有效推进国家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1949年10月,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的党,在广大农村创建新型治理体系成为巩固工农联盟政权、走工业化道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政治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起点。中共塑造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纵向地在全国范围实现中央政权向农村基层的下沉,建立坚实的执政基础;二是横向地在广大农村实现社会的整合重构,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新的政治共同体。中共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在两个维度上面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重大考验:一是根深蒂固的历史考验。中共在一个农业农村农民大国如何打破国民党无法解决的两千多年积淀形成的传统权力体系的束缚,彻底地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二是革命烈度的现实考验。在失去了炮火硝烟的背景下,中共如何将苏区小块根据地的治理经验应用到大面积的新解放区,实现农村社会权力结构的重塑。综合以上因素,中共将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国家建设理论作为乡村治理的根本指向,将把农民组织起来作为实现革命和建设目标的基本途径,建立了“政党统合型”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一体系以发挥政党的领导整合作用为核心,以“政治——经济——文化”的交互作用为路径,实现了治理递进次序和整体结构时间上“三步走”与空间上“三位一体”的双重变奏。第一步(1949至1951年)突出“政治建设”,以强化国家认同为基本目标,通过派驻工作队和“党支部下乡”,完成乡村政治体系的重塑;第二步(1952至1953年)突出“经济建设”,以建立互助合作的集体经济为基本目标,通过土地改革和合作化,完成对乡村经济体系的重塑;第三步(1954至1956年)突出“文化建设”,以建立社会主义的文化为基本目标,通过荡涤旧文化和培养新公民,完成对乡村文化体系的重塑。由此,中国乡村治理体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主导的强势意识形态、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权力结构、以翻身农民为主体的阶级权威代替了传统的弱意识形态、“内卷化”国家政权组织、宗族乡绅的血缘权威;以社会化、资源集中的合作经济代替了私有化、独立分散的小农经济;以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代替了封建纲常伦理的旧文化。这段时期的乡村治理经验启示我们: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多重矛盾交织的新时代中国乡村治理,既不能抱残守缺、重走绅治之路,更不能照搬西方、盲目更弦,也不能政府包办、农民旁观,必须以中共创立的“政党统合型”乡村治理体系为主导,秉持制度自信,坚持继承创新,不断探索完善适合中国农村特点的、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的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
李红全[4](2019)在《青州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创新研究》文中提出农业科技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不断提高,因此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践证明,传统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已不能为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适应新时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农业经济发展对农业科技的新要求,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建立更加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对于促进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山东省青州市农业基础雄厚、发展特色鲜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相对完善,在青州市农业、农村发展中的贡献值巨大。但是随着农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农户对于农业科技服务的宽度、深度和广度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新的形势下难免左支右绌,难以适应。因此,创新青州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就成为一项现实而急迫的命题。本文共五部分,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评述的基础上,对论文所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对论文所应用的基础理论进行了阐释,然后以当前国内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情况为参照,从青州市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青州市农业科技需求进行系统分析,并对青州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行了深度实证研究。论文分析了青州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青州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的对策建议,认为青州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完善必须创新发展思路、更新服务理念、变革体制机制、拓展资金渠道以及创新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曲展秀[5](2019)在《A县10kv农网改造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社会用电负荷不断提升,国家对电力能源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大。电网作为电能传输的重要媒介,是连接发电源与千千万万电能最终用户的桥梁,在我国电力能源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国家对电网基建项目投资的加大,使得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等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但由于电网工程项目投入多、工程量大、项目生命周期长、专业性强等特点以及部分基层供电公司工程项目管理的不到位,建设运营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需要关注的节点和不确定的因素,过去的事后审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项目管理的需要,各单位开始将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引入到电网工程项目的建设中。通过提前审计介入的时间点,对工程项目的各环节进行动态的、有针对性的监督,做到工程建设前、工程建设中和工程建设后的全范围覆盖,提高了电网改造建设投资的使用效益,确保施工工程的质量。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相关文献,并对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内部审计以及电网工程项目进行了概述,以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和项目管理理论为支撑,以A县10kv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项目为例,从我国电网建设现状出发,分析了供电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在进行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过程中存在审计部门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不完善,审计质量有待提高,审计方式与手段有待优化,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不完善,审计成果运用不充分五方面的问题,并针对缺陷提出了完善公司审计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加强对电网工程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的质量把控,优化审计的方式与手段,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审计成果的运用与后续跟踪的优化措施。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对电网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可以有效控制工程建设管理活动中的风险,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提升项目投资效益水平;电网企业虽然已经开始实施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但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其对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性,需要提高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电网工程项目跟踪审计仍面临着关键环节审计监督不到位,审计评价指标不完善等问题,要积极拓宽跟踪审计覆盖范围,优化审计相关指标的建立健全,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李霞[6](2019)在《国有企业公共责任研究 ——以国网鄂州供电公司为例》文中指出国有企业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国有企业承担公共责任意义重大。从近年国有企业履行公共责任的总体情况来看,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走在国有企业的前列,它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能源安全的特大型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它提供公共产品电力,公共责任履行得比较好,具有典型性和可借鉴性。国有企业公共责任包括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道德责任。国网鄂州供电公司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下属的分公司,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实证分析法,运用公共产品理论、政府失灵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剖析国网鄂州供电公司履行公共责任现状,发现存在社会服务投入偏少、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力、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侵犯员工合法权益现象仍有的问题,查究其原因为国网鄂州供电公司公共责任意识不强、履行公共责任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监管缺位。通过增强国网鄂州供电公司公共责任意识,提高国网鄂州公司履行公共责任的内部治理水平,强化政府对国网鄂州供电公司履行公共责任的监管,可有效提升国网鄂州供电公司履行公共责任能力。国网鄂州供电公司作为具有区位优势的典型供电公司为目前的国有企业公共责任实践提供研究上的借鉴。
莫中正[7](2019)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房县农网改造项目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房县的配电网出现了供电能力不足、装备水平不高等问题,亟需改善。国网房县供电公司开展新一轮的农网升级改造工程,以期优化农网降损管理,保障农网用电安全,提升农网配电能力,实现农网改造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与此同时,传统电力项目的评价方法都是直接聚焦于项目本身,往往忽略掉贯穿在从始至终的参与者。平衡计分卡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它从更广泛的角度入手,纳入项目的建设者和消费者,成为一种绩效衡量工具。在本文中,平衡计分卡将融入新的维度,作为项目评价工具,来评价房县农网改造成果。本文首先分析了项目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传统评价方法、平衡计分卡管理会计工具、目标管理理论以及目标激励理论。其次针对房县农网改造项目概况,指出农网现状存在的缺陷,结合该县“十三五”农村电网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列举了农网改造项目规划措施。再次,分析了运用平衡计分卡作为评价工具的必要性,完善了维度设计,建立了针对农网改造项目的平衡计分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维度关系图,厘清了房县供电公司在农网改造过程中的各方面内在逻辑。为了使评价体系具有全面性,在原始的平衡计分卡基础上添加上社会影响维度,按照全面系统性、科学实用性、简洁可操作性、层次性等原则,依次对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和社会影响等五个维度各选取3到5个代表性指标,并通过具体数据或问卷调查结果展示各项指标的现状。再将各维度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标准的指标体系,从更加广泛的视角来审视房县农网改造项目的建设成果。最后,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2015年至2017年房县农网改造项目成果作出评价,分析项目的最终得分,针对评价结果,建议房县电网公司加强项目组织、规范工程管理,积极做好电网建设的宣传工作。论文通过研究,指出建立财务与非财务相结合、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多层次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多维度评价农网改造项目,使管理者了解项目的成果。希望本文建立的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为后续的“十三五”农网改造项目进程提供参考和建议。
陈碧梅[8](2018)在《清远英德市寨背村电力行业扶贫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力扶贫是国家有关部门为解决贫困地区、贫困户用电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倾斜政策、项目支持和扶持措施,推动电力扶贫工作进扶贫村是目前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工作模式。本文首先解释了电力行业扶贫的内涵及其理论框架体系。其次,重点以清远英德市寨背村电力扶贫工作为个案,通过深入剖析该村的贫困状况,以及描述该村电网基础设施改造、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投产等六项主要措施,取得的电网建设各项指标持续向好、助力贫困户“衣食住行”等四个主要成效,更加加深对电力扶贫工作的具体认识。再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出寨背村电力扶贫工作存在的电力扶贫项目推进未能与贫困村深度适应、涉及群体人员对电力扶贫工作存有认识理解偏差、电力扶贫工作缺乏体系管理三个主要问题;研究出引起问题的寨背村部分电力扶贫政策制定未因地制宜、电力扶贫政策受寨背村基础条件影响、电力扶贫项目涉及群体人文素质不高、电力扶贫项目推行过程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影响四个主要原因。最后,有针对性地为寨背村电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与建议:在明确电力扶贫工作的总体思路的前提下,提出构建完善的电力行业扶贫工作模式,并提出建立完善的电力扶贫开发帮扶机制、问责机制和监督机制。
陈致远[9](2018)在《江源供电公司农网升级改造工程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8年,国内许多供电公司着手进行农网改造,经过多年的努力,该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显着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农网分布及供电质量,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地区社会及经济发展。但是目前来看,农村地区的电力需求与电网现状之间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一些问题甚至会影响到农网的稳定性及安全性,需要予以及时解决。对此,江源供电公司依据地区的实际需要,进行了新一轮的农网改造,旨在缓和农村地区的电力供需矛盾,解决农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以新一轮农网改造为背景,通过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江源及其周边农网的实际状况,探索农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结合地区的实际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农网改造工程设计内容,并利用灰色预测方法建立灰色模型对电力负荷情况进行模拟,确保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对江源供电公司电网改造的依据、目的及规划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工程设计内容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最后,从技术及社会效果两方面出发,归该工程的实践效果进行客观、全面地评估,并对今后的相关工作进行展望。本文从项目设计和效果分析两个角度入手,对江源农网改造工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同时也为国内其他的农网改造项目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文古子博[10](2019)在《基层治理视域下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四川凉山3个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精准扶贫是在深刻总结以往扶贫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实际,提出的新时期国家扶贫战略,是当前最大的民生工程,对全国范围内实现脱贫,力争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现阶段,以凉山州为代表的“三区三州”已成为精准扶贫的重点攻坚区域。本文基于基层治理视角,通过对凉山州3个乡的实地调研,分析其精准扶贫成效和存在问题,以小见大,进而分析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困境的原因,并提出独具民族地区特色的解决路径选择。希望能为“三区三州”为代表的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推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本文重点对位于凉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金阳县南瓦乡、昭觉县解放乡、支尔莫乡三个乡进行实地调研,针对性设计乡镇干部、村级干部、贫困户三种不同问卷,覆盖调查精准扶贫的不同主体,确保调研过程的全面、客观以及调研数据的真实、可靠。继而以三个乡作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样本,结合基层治理理论,全面深入分析,发现南瓦乡的移民搬迁工作、解放乡的特色养殖业发展、支尔莫乡的乡村旅游经济等扶贫工作亮点,挖掘出贫困户铺张浪费严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支柱特色产业发展薄弱、已脱贫户返贫率偏高等极具民族特点的精准扶贫问题。并结合调研样本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实际,总结出贫困人口素质不高、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低、扶贫主体责任意识淡薄等民族地区集中贫困的原因,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壮大劳务输出产业、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和集体经济、发动扶贫主体积极参与四个方面的路径选择,以推进民族集中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改善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本文的优点和不足。就优点来讲一是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研究文献还较少,使本文研究极具代表和借鉴意义;二是调研过程中充分发挥笔者了解民族地区、熟悉当地精准扶贫工作的“主人”优势,确保调研过程的客观真实,提出的问题和对策独具民族特性;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站在独特视角,使基层治理、精准扶贫理论与精准扶贫工作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引、指导实践,用实践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发展。不足点在于笔者理论功底较差,特别是文字写作能力较弱,在文字表达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同时,由于思维不够开阔,对问题的分析没有宽度。
二、深入实施农网改造 促进青州经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入实施农网改造 促进青州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抚州高新区农网升级改造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农网改造项目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项目后评价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6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农网升级改造项目现状分析及后评价设计 |
2.1 农网升级改造现状分析 |
2.2 农网升级改造项目后评价分析 |
2.3 农网升级改造项目后评价方法选取原则 |
2.4 农网升级改造项目后评价总体思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抚州高新区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分析 |
3.1 抚州市高新区概况 |
3.2 抚州高新区农村电网现状分析 |
3.3 抚州高新区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必要性 |
3.4 抚州高新区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实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抚州高新区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后评价 |
4.1 抚州高新区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后评价体系 |
4.1.1 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2 评价指标含义界定 |
4.2 抚州高新区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后评价各个指标权重 |
4.2.1 农网升级改造项目后评价各个指标数据收集 |
4.2.2 农网升级改造项目后评价各个指标数据权重 |
4.2.3 农网升级改造项目后评价各个指标权重分析 |
4.3 抚州高新区农网升级改造项目综合评价 |
4.4 抚州高新区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后评价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抚州高新区农村电网下一步升级改造建议 |
5.1 以提升电网性能改造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工程的技术等级 |
5.2 加强农网工程规划设计实地调研,确保工程建设精准发力 |
5.3 缓解农网改造的环境影响,促进当地环境污染问题改善 |
5.4 合理规划电网设备坐标,切实降低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2)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 ——以山东省青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理论与概念 |
1.3.1 相关理论 |
1.3.2 相关概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5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思想与发展历程 |
2.1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思想 |
2.1.1 可持续发展 |
2.1.2 以人为本 |
2.1.3 城乡统筹 |
2.2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发展历程 |
2.2.1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2.2.2 1978年至21世纪初:美丽乡村建设 |
2.2.3 新世纪以来:乡村振兴 |
第三章 青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分析 |
3.1 青州市基本情况 |
3.1.1 青州地理位置 |
3.1.2 青州人口及经济发展 |
3.2 青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主要举措 |
3.2.1 全面提升村容村貌 |
3.2.2 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
3.2.3 全面开展农村旱厕改造 |
3.2.4 健全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
3.2.5 全面实施乡风文明行动 |
3.3 青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效 |
3.3.1 农村人居环境状况改善 |
3.3.2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着 |
3.3.3 村庄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
第四章 青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
4.1 青州市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问卷调查 |
4.1.1 问卷调查 |
4.1.2 调查问题归类总结 |
4.2 青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问题分析 |
4.2.1 村民环境保护意识不足 |
4.2.2 政府管理服务保障力度不够 |
4.2.3 村庄规划不合理 |
4.2.4 农村文化生活不够丰富 |
4.3 青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问题原因探析 |
4.3.1 政府宣传力度不够 |
4.3.2 财政资金有限 |
4.3.3 城乡二元结构限制 |
4.3.4 村民文化知识水平较低 |
第五章 国内外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之具体案例分析 |
5.1 国外具体案例 |
5.1.1 韩国新村运动 |
5.1.2 日本造村运动 |
5.2 国内具体案例 |
5.2.1 浙江安吉:“美丽乡村”建设与振兴 |
5.2.2 山东寿光:“联合国人居奖”之路 |
5.3 经验启示 |
第六章 青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建议对策 |
6.1 坚持因地制宜,做好科学规划 |
6.1.1 做好村庄合理规划 |
6.1.2 因地制宜制定政策 |
6.2 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
6.2.1 创新宣传方式 |
6.2.2 提高农村建设能力 |
6.3 健全各项制度体系,确保治理长效久治 |
6.3.1 明确各级权责主体 |
6.3.2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
6.3.3 完善监督激励机制 |
6.4 加快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
6.4.1 开展农村文明乡风行动 |
6.4.2 保护乡村传统文化 |
6.4.3 加快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青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验收标准、认定办法及责任分工 |
致谢 |
(3)“政党统合型”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变迁为视角(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缘由 |
1.1.2 时间界定 |
1.1.3 核心概念界定 |
1.2 研究现状 |
1.2.1 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视角的研究 |
1.2.2 从农村政治动员视角的研究 |
1.2.3 从土地制度变迁视角的研究 |
1.2.4 从农村社会整合视角的研究 |
1.2.5 从中共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视角的研究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理论框架 |
1.3.3 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中国乡村治理变迁 |
2.1 先秦封建时期 |
2.2 皇权专制时期 |
2.2.1 “中央——郡——县——乡村”统治结构的形成 |
2.2.2 “县政绅治”乡村治理结构的形成 |
2.3 近代变动时期 |
2.4 国民党保甲时期 |
2.5 中共局部执政时期 |
第三章 “政党统合型”乡村治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3.1 “政党统合型”乡村治理的基本背景 |
3.1.1 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治理的形势与任务 |
3.1.2 “政党统合型”乡村治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
3.1.3 “政党统合型”乡村治理体系的实践基点 |
3.2 “政党统合型”乡村治理体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
3.2.1 “政党统合型”乡村治理体系的基本内涵 |
3.2.2 “政党统合型”乡村治理体系的特征 |
3.3 中共执政初期乡村社会治理基本进程 |
3.3.1 第一个阶段:以强化国家认同为基本目标(1949 年至1951 年) |
3.3.2 第二个阶段:以建立互助合作的集体经济为基本目标(1952 年至1953 年) |
3.3.3 第三个阶段:以建立社会主义的文化为基本目标(1954 年至1956年) |
第四章 从下派工作队到“党支部下乡”——中共对乡村政治体系的重塑 |
4.1 把支部建在村里——重构政权体系 |
4.1.1 公开建党——对乡村进行政治宣示 |
4.1.2 政党下乡——在乡村重构权力体系 |
4.1.3 发展党员——为乡村塑造阶级力量 |
4.2 整党:乡村党组织的整顿与巩固 |
4.2.1 整党的基本内容 |
4.2.2 农村地区的整党实践 |
4.2.3 整党的实践意义 |
4.3 整风:对领导机关与领导干部作风的整顿 |
第五章 从土地改革到合作化——中共对乡村经济体系的重塑 |
5.1 土地改革——建构乡村经济体系基础 |
5.1.1 乡村资源重新分配 |
5.1.2 农民积极性有效激发 |
5.1.3 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
5.2 互助合作——组织乡村经济发展力量 |
5.2.1 农业互助合作的基本进程 |
5.2.2 农业合作社对生产经营的管理 |
5.2.3 对合作社的整顿与巩固 |
5.3 统购统销——管控乡村经济运行秩序 |
第六章 从划分阶级到培养人民——中共对乡村文化体系的重塑 |
6.1 形塑阶级 |
6.1.1 阶级的划分 |
6.1.2 阶级意识的巩固 |
6.2 打碎封建文化枷锁 |
6.2.1 镇压反动会道门 |
6.2.2 对基督教天主教的肃反 |
6.3 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
6.3.1 宣传贯彻新《婚姻法》 |
6.3.2 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
6.3.3 建立广泛的宣传网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7.1 “政党统合型”乡村治理体系的理论分析 |
7.1.1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视角看 |
7.1.2 从新制度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看 |
7.2 “政党统合型”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 |
7.3 “政党统合型”乡村治理体系的中间环节 |
7.3.1 组织 |
7.3.2 人 |
7.3.3 氛围 |
7.4 “政党统合型”乡村治理体系的“切入口” |
7.5 “政党统合型”乡村治理体系的局限性 |
7.5.1 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 |
7.5.2 对乡村发展制约的问题 |
7.5.3 官僚主义滋生的问题 |
7.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青州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
2.1.2 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3 青州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实证分析 |
3.1 青州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优势 |
3.1.1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
3.1.2 科技推广与应用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
3.1.3 科技推广服务工作体制不断创新 |
3.1.4 农技推广服务活动形式多样 |
3.1.5 推广模式类型创新成果丰硕 |
3.2 青州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
3.2.1 思想观念落后 |
3.2.2 政府农业服务运行机制不顺畅、政策不健全 |
3.2.3 农业人才队伍薄弱 |
3.2.4 农业科技服务资金短缺 |
3.3 青州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面临的机遇 |
3.3.1 农业基础雄厚 |
3.3.2 科技投入不断增加 |
3.3.3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
3.3.4 农技推广平台建设成效显着 |
3.4 青州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面临的挑战 |
3.4.1 农村体制环境变迁的新要求 |
3.4.2 农民科技需求多样性的新呼唤 |
4 国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典型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构建 |
4.1.1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构建 |
4.1.2 德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构建 |
4.2 国外典型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特点 |
4.2.1 把科研成果、教育体制、推广方法三者有机结合 |
4.2.2 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 |
4.2.3 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专业高素质 |
4.3 国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主要模式 |
4.3.1 政府主导型模式 |
4.3.2 农业科技合作社会员模式 |
4.3.3 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
4.3.4 农民主导型发展模式 |
4.4 国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经验启示 |
4.4.1 突出政府的主导地位 |
4.4.2 坚持科研、教育、生产、推广的精密结合 |
4.4.3 强调政府的保障作用 |
4.4.4 采用商业化运作方式 |
4.4.5 农业科技服务经费投入充足 |
5 青州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的对策建议 |
5.1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 |
5.2 更新农业科技服务理念 |
5.3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和制度 |
5.4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资金渠道 |
5.5 创新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A县10kv农网改造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2.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相关概念 |
2.1.1 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的内涵 |
2.1.2 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的目标与重点内容 |
2.1.3 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的特点 |
2.2 电网工程项目的界定及特点 |
2.2.1 电网工程项目的界定 |
2.2.2 电网工程项目的特点 |
2.3 理论基础 |
2.3.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2.3.2 项目管理理论 |
3.A县10kv农网改造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案例介绍 |
3.1 A县10kv农网改造工程项目介绍 |
3.1.1 A县供电公司基本情况 |
3.1.2 A县供电公司组织结构介绍 |
3.1.3 A县10kv农网改造工程项目工作概况 |
3.2 A县10kv农网改造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现状 |
3.2.1 A县供电公司审计部门简介 |
3.2.2 公司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相关管理制度与办法 |
3.2.3 A县10kv农网改造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方案 |
3.3 A县10kv农网改造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内容 |
3.3.1 工程项目前期决策审计 |
3.3.2 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审计 |
3.3.3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阶段的审计 |
3.3.4 工程项目施工建设阶段的审计 |
3.3.5 工程项目竣工结算阶段的审计 |
4.A县农网改造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 |
4.1 审计部门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问题 |
4.1.1 审计部门独立性与权威性不足 |
4.1.2 审计人员配置和综合素质有待改善 |
4.2 农网改造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质量有待提高 |
4.2.1 工程项目关键环节审计监督不到位 |
4.2.2 审计计划执行力度不够 |
4.2.3 电网工程内部跟踪审计质量的评价指标过于宽泛 |
4.3 审计的方式与手段有待优化 |
4.3.1 ERP业务审计系统利用较低 |
4.3.2 审计活动缺乏沟通 |
4.4 农网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中评价指标不完善 |
4.5 审计成果运用不充分 |
4.5.1 审计结果未能充分公开透明化 |
4.5.2 审计整改与落实情况不到位 |
4.5.3 相关责任人未受到问责 |
5.A县农网改造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的优化措施 |
5.1 完善审计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 |
5.1.1 完善公司组织结构,提高审计部门地位 |
5.1.2 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 |
5.2 加强对电网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质量把控 |
5.2.1 完善工程项目各环节审计,实现审计范围全覆盖 |
5.2.2 加强对审计计划的管理 |
5.2.3 完善电网工程内部跟踪审计质量的评价指标 |
5.3 优化审计的方式与手段 |
5.3.1 推动ERP业务审计系统的应用 |
5.3.2 加强审计人员与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沟通 |
5.4 完善电网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
5.5 完善内部跟踪审计成果的运用与后续跟踪 |
5.5.1 拓宽审计成果的公开渠道 |
5.5.2 完善审计成果运用的规章制度 |
5.5.3 完善审计问责机制 |
6.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启示 |
6.3 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国有企业公共责任研究 ——以国网鄂州供电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路线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国有企业 |
2.1.2 公共责任 |
2.1.3 国有企业公共责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政府失灵理论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 国网鄂州供电公司履行公共责任的必要性与内容现状 |
3.1 国网鄂州供电公司履行公共责任的必要性 |
3.2 国有企业公共责任的内容 |
3.2.1 政治责任 |
3.2.2 经济责任 |
3.2.3 社会责任 |
3.2.4 环境责任 |
3.2.5 道德责任 |
3.3 国网鄂州供电公司履行公共责任现状 |
3.3.1 国网鄂州供电公司简介 |
3.3.2 国网鄂州供电公司履行政治责任 |
3.3.3 国网鄂州供电公司履行经济责任 |
3.3.4 国网鄂州供电公司履行社会责任 |
3.3.5 国网鄂州供电公司履行环境责任 |
3.3.6 国网鄂州供电公司履行道德责任 |
4 国网鄂州供电公司履行公共责任现存问题及产生原因 |
4.1 国网鄂州供电公司履行公共责任现存问题 |
4.1.1 社会服务投入偏少 |
4.1.2 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力 |
4.1.3 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
4.1.4 侵犯员工合法权益现象仍有 |
4.2 国网鄂州供电公司履行公共责任现存问题产生原因 |
4.2.1 公共责任意识不强 |
4.2.2 履行公共责任制度建设滞后 |
4.2.3 政府监管缺位 |
5 国网鄂州供电公司提高履行公共责任能力的对策 |
5.1 提升国网鄂州供电公司的公共责任意识 |
5.1.1 增强公共责任意识 |
5.1.2 加强公共责任意识教育 |
5.1.3 推进公共责任企业文化建设 |
5.2 提高国网鄂州供电公司履行公共责任的内部治理水平 |
5.2.1 完善国网鄂州供电公司公共责任治理体系 |
5.3 强化政府对国网鄂州供电公司履行公共责任的监管 |
5.3.1 准确定位政府监管职能 |
5.3.2 加大政府立法执法力度 |
5.3.3 充分利用社会监督力量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房县农网改造项目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项目评价理论与方法 |
2.1 项目评价方法及内容 |
2.1.1 项目后评价方法 |
2.1.2 项目后评价内容 |
2.2 平衡计分卡评价方法 |
2.3 目标管理理论 |
2.4 目标激励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房县农网改造项目概述 |
3.1 房县自然概况 |
3.2 房县电网概况 |
3.2.1 供电概况 |
3.2.2 电网网架概况 |
3.2.3 电网存在的缺陷 |
3.3 房县农网改造项目规划 |
3.3.1 “十三五”农村电网总体目标 |
3.3.2 “十三五”农村电网具体目标 |
3.3.3 农网改造规划项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平衡计分卡在农网改造项目中的运用分析 |
4.1 平衡计分卡维度设计 |
4.1.1 现有评价体系现状 |
4.1.2 运用平衡计分卡的必要性 |
4.2 平衡计分卡指标设计 |
4.2.1 平衡计分卡指标设计原则 |
4.2.2 财务层面指标 |
4.2.3 客户层面指标 |
4.2.4 内部流程指标 |
4.2.5 学习与成长指标 |
4.2.6 社会影响指标 |
4.3 指标体系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房县农网改造项目评价 |
5.1 确定权重 |
5.2 建立模糊关系评价矩阵 |
5.3 计算评价结果 |
5.4 相关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8)清远英德市寨背村电力行业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定义及案例选择依据 |
1.4 研究方法、思路、框架及创新点 |
2 寨背村电力扶贫开发概况 |
2.1 寨背村贫困状况 |
2.2 寨背村电力扶贫的进程与成效 |
3 寨背村电力扶贫开发的主要问题 |
3.1 电力扶贫项目推进未能与贫困村深度适应 |
3.2 涉及群体人员对电力扶贫工作存有认识理解偏差 |
3.3 电力扶贫工作缺乏体系管理 |
4 寨背村电力扶贫开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部分电力扶贫政策制定未因地制宜 |
4.2 电力扶贫政策受寨背村基础条件影响 |
4.3 电力扶贫项目涉及群体人文素质不高 |
4.4 电力扶贫项目推行过程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影响 |
5 促进寨背村电力扶贫开发的对策及工作思路 |
5.1 电力扶贫工作的总体思路 |
5.2 寨背村电力扶贫工作的对策 |
5.3 建立电力扶贫开发的问责和监督机制 |
6 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江源供电公司农网升级改造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二章 农网改造相关基础理论 |
2.1 农村电网的概述 |
2.2 基于灰色预测方法的电力负荷预测 |
2.2.1 灰色生成 |
2.2.2 灰色建模过程 |
2.2.3 后验差检验 |
2.3 电网规划理论 |
2.4 社会效益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江源供电公司农网改造现状分析 |
3.1 白山市江源区供电基本情况 |
3.2 江源供电公司农网发展历程 |
3.3 江源地区农网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 江源地区农网改造问题原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江源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规划及方案设计 |
4.1 江源农网电力负荷灰色预测增长趋势分析 |
4.2 江源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设计规划 |
4.3 江源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设计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江源供电公司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效果分析 |
5.1 技术效果分析 |
5.1.1 电网动态性能分析 |
5.1.2 电网静态性能分析 |
5.2 社会效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层治理视域下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四川凉山3个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重难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重点与难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与特征 |
(一)反贫困与精准扶贫 |
(二)精准扶贫的内涵 |
(三)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 |
(四)精准扶贫的基本特征 |
二、基层治理的内涵与特征 |
(一)社会治理的内涵 |
(二)基层治理的内涵 |
(三)社会治理与基层治理的关系 |
三、民族地区基层治理与精准扶贫的关系 |
(一)精准扶贫与基层治理的区别 |
(二)基层治理从根本上主导精准扶贫 |
(三)精准扶贫的成果体现基层治理成效 |
第三章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现状—基于凉山州三个乡的调研 |
一、调研情况 |
(一)调研对象概况 |
(二)调研过程概述 |
二、调研区贫困现状分析 |
(一)贫困人口规模 |
(二)年人均纯收入 |
(三)基础设施情况 |
(四)主要收入来源 |
三、调研区主要扶贫成效 |
(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
(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稳固 |
(三)自主移民搬迁进一步深入 |
(四)支柱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 |
四、调研区精准扶贫存在问题 |
(一)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 |
(二)支柱特色产业发展薄弱 |
(三)返贫概率偏高 |
第四章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困境的原因 |
一、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素质不高 |
(一)民族地区贫困群众观念落后 |
(二)民族地区贫困群众文化水平低 |
(三)民族贫困地区接触外界机会少 |
二、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低 |
(一)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 |
(二)缺少劳动力转移渠道 |
(三)贫困人口劳动技能低 |
三、基层扶贫主体责任意识淡薄 |
(一)群众在扶贫中依赖思想严重 |
(二)基层党组织带动致富能力弱 |
(三)社会组织的支持和参与度低 |
第五章 推进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路径选择 |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
(一)加强道路建设 |
(二)加大农网改造 |
(三)加快网络建设 |
二、增加青年劳务输出,提高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 |
(一)拓宽劳务输出渠道 |
(二)提高劳务输出质量 |
(三)提高劳务输出回报 |
三、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壮大持续增收的集体经济 |
(一)集体经济发展与产业发展联动 |
(二)充分利用村级组织的公有财产 |
(三)村支部主动发展集体经济 |
四、增强脱贫主体意识,营造协力脱贫的浓厚氛围 |
(一)加强组织管理,打造高素质扶贫队伍 |
(二)加强政策扶持,提高贫困户自主发展能力 |
(三)规范支部建设,提高带头致富能力 |
(四)鼓励社会参与,增强精准扶贫力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深入实施农网改造 促进青州经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抚州高新区农网升级改造项目后评价研究[D]. 曾超. 南昌大学, 2020(01)
- [2]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 ——以山东省青州市为例[D]. 李云丽.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3]“政党统合型”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变迁为视角(1949—1956)[D]. 李术峰. 北京大学, 2019(09)
- [4]青州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创新研究[D]. 李红全.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5]A县10kv农网改造工程项目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研究[D]. 曲展秀. 新疆财经大学, 2019(01)
- [6]国有企业公共责任研究 ——以国网鄂州供电公司为例[D]. 李霞. 三峡大学, 2019(06)
- [7]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房县农网改造项目评价研究[D]. 莫中正.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8]清远英德市寨背村电力行业扶贫工作研究[D]. 陈碧梅. 暨南大学, 2018(02)
- [9]江源供电公司农网升级改造工程设计[D]. 陈致远.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10]基层治理视域下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四川凉山3个乡为例[D]. 文古子博.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