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一、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夏艳[1](2019)在《叶酸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叶酸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300-35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缺血后再灌注组(I/R组)、叶酸喂养后缺血再灌注组(FA组),FA组再根据不同叶酸喂养剂量细分为FA1、FA2、FA3组,即共分为5组,每组6只。FA1、FA2、FA3组分别按叶酸剂量5mg/d、10mg/d、20mg/d术前灌胃一周。I/R组和FA组以改良的Eppinger法手术,结扎左侧肺门30min后再灌注2 h;C组只打开胸腔不结扎肺门。术后心脏取血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每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1.肺组织病理改变及肺损伤评分:HE染色光镜下观察,C组肺组织内结构大致完整,肺泡间隔大致正常;肺泡内未见明显渗出液,肺间质未见明显水肿和炎症。I/R组弥漫性肺泡和肺间质出血、水肿,部分肺泡破裂融合,肺泡间隔增厚。FA三组大鼠肺损伤较I/R组减轻,且损伤程度FA1、FA2、FA3依次递减。采用Smith评分评估各组大鼠肺损伤程度,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I/R组大鼠肺损伤明显严重;与I/R组比较,FA三组大鼠肺病理损伤程度均较轻,且呈剂量依赖性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L-8和TNF-α:与C组比较,I/R组、FA三组IL-8和TNF-α的表达水平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FA三组的IL-8和TNF-α水平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叶酸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此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叶酸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胡春晓,袁圣劼,王志萍[2](2017)在《肺移植围麻醉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肺移植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肺囊性纤维化、ɑ-1抗胰蛋白酶缺乏、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等肺部疾病最为有效的医学手段[1-2]。它的首次试验是在狗的肺叶移植中取得了成功,随后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医学研究者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该项技术的实验研究中,不断完善和改进相关理论知识和临床手术方法。我国的肺移植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加上包括活体供应、运输途径等条件的限

祝艳翠[3](2017)在《三种不同体外肺灌注方式对犬离体肺保护作用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近年来肺移植有了飞速的发展,单肺移植、双肺移植及心肺联合移植均取得成功,成为挽救终末期肺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是供肺的短缺仍然是阻碍肺移植发展的主要屏障。在多器官捐赠者中只有15%-25%的供肺适合肺移植,肾脏和肝脏的供体相对丰富,因此在所有实体器官移植中肺移植仍然是最少的[1,2]。安全有效的供肺保存方式可以改善供肺质量,提高肺移植成功率,缓解供肺紧缺。目前临床上公认的供肺保存方式是单次肺循环灌注后的低温浸润保存,保存时间为4h。虽然在肺离体初期进行了肺循环灌注,但在肺循环灌注完成后,仅予低温保存,限制肺组织获取能量,缩短供肺保存时限,阻碍供肺的远距离运输。体外肺灌注(exvivo lung perfusion,EVLP)一直以来都是肺移植技术研究的重点,尽管国内外许多研究从顺行灌注、逆行灌注、低温灌注、常温灌注、缺血预处理和支气管动脉再通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但是对于离体肺损伤的机制及提高离体肺的安全时限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缺乏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保护策略,现有肺保护方式日益突显出其局限性和面临的问题。[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体外循环机持续灌注、间断压力灌注、单纯低温保存这三种犬离体肺保存方式对离体肺的影响,探讨离体肺损伤机制,探索最佳的离体肺保存方式。[方法]1.将30只Mongrel犬随机分成体外循环组、压力灌注组和低温保存组,每组10只。在保持机械通气的条件下,完整摘取双肺,离体肺连接体外循环机持续灌注、连接压力灌注系统间断灌注、单次灌注离体肺循环后4℃低温浸泡保存,并按时间点留取标本。2.持续监测并记录犬肺离体后每小时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指标。测定肺组织湿干比来比较肺组织水肿程度。3.采用抗坏血酸法测定总磷脂的含量,薄层色谱分析测定二棕榈酸磷脂酰胆碱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测定肺组织中SP-B蛋白和SP-C蛋白,SYBR Green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肺组织中SP-B mRNA和SP-C mRNA。4.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犬离体肺肺泡巨噬细胞对凋亡中性粒细胞吞噬,BCA法测定肺组织总蛋白浓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白介素(IL-1a/2/6/8)。[结果]1.三种不同肺保存方式下离体肺肺功能的变化(1)进行体外肺灌注8h,各实验组中离体犬肺的肺功能指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氧合功能(P02/Fi02)、葡萄糖浓度逐渐下降,PC02、乳酸浓度、离体肺湿干比(W/D)逐渐升高。(2)体外循环组和间断压力灌注组中离体犬肺肺功能优于单纯低温保存组,主要表现为氧合功能(P02/Fi02)、葡萄糖水平明显高于低温保存组,两组中PC02、乳酸水平及肺组织W/D较低温保存组低。(3)体外循环组中离体犬肺肺功能优于间断压力灌注组,主要表现为肺动态顺应性、氧合功能(P02/FiO2)、葡萄糖水平明显高于间断压力灌注组,而肺血管阻力、PC02、W/D及乳酸水平低于间断压力灌注组。2.三种不同肺保存方式下肺表面活性物质的表达(1)二棕榈酸磷脂酰胆碱/总磷脂(DPPC/PL)的表达各实验组离体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二棕榈酸磷脂酰胆碱/总磷脂(DPPC/PL)的比值呈时间依赖性下降(P<0.05)。在1h~8h各时间点上,体外循环组中DPPC/PLL比值明显高于压力灌注组和低温保存组(P<0.05),压力灌注组中DPPC/PLL比值较低温保存组高(P<0.05)。(2)SP-B蛋白mRNA和SP-C蛋白mRNA的表达①SP-B蛋白mRNA的表达:体外循环组在Oh~2h和7h~8h SP-B蛋白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在1h~7h SP-B蛋白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压力灌注组在Oh~2h、6h~7h和7h~8h SP-B蛋白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1h~6hSP-B蛋白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低温保存组在6h~7h SP-B蛋白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在1h~6h和7h~8h SP-B蛋白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在1h~8h各时间点上,体外循环组中SP-B蛋白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低温保存组(P<0.05);在2h、3h、5h、6h和8h时间点上,体外循环组中SP-B蛋白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压力灌注组(P<0.05);在3h~6h时间点上,压力灌注组中SP-B蛋白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低温保存组(P<0.05)。②SP-C蛋白mRNA的表达:低温保存组和压力灌注组在1h~8h SP-C蛋白mRNA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呈进行性下降(P<0.05);体外循环组在1h~7h SP-C蛋白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在7h~8h SP-C蛋白mRNA的表达无明显减少(P>0.05)。在3h~8h时间点上,体外循环组中SP-C蛋白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低温保存组(P<0.05);在3h、5h、6h和8h时间点上,体外循环组中SP-C蛋白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压力灌注组(P<0.05);在4h、5h、7h和8h时间点上,压力灌注组中SP-C蛋白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低温保存组(P<0.05)。(3)SP-B蛋白和SP-C蛋白的表达①SP-B蛋白的表达:各实验组内1h~3h SP-B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4h~8hSP-B蛋白的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在1h~8h各时间点上,体外循环组中SP-B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低温保存组(P<0.05);在1h~2h和4h~8h各时间点上,体外循环组中SP-B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压力灌注组(P<0.05);4h~8h各时间点上,压力灌注组中SP-B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低温保存组(P<0.05)。②SP-C蛋白的表达:体外循环组和压力灌注组在Oh~8h SP-C蛋白的表达呈下降趋势(P<0.05);低温保存组在1h~2h SP-C蛋白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3h~8hSP-C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在1h~8h各时间点上,体外循环组中SP-C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低温保存组(P<0.05);在3h和5h~8h各时间点上,体外循环组中SP-C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压力灌注组(P<0.05);在1h和3h~8h各时间点上,压力灌注组中SP-C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低温保存组(P<0.05)。3.三种不同肺保存方式下炎症反应指标的表达(1)随着犬肺离体时间的推移,各实验组离体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凋亡的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各实验组在1h~3h中性粒细胞凋亡变化不显着(P>0.05),在4h~8h凋亡的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P<0.05);在1h~3h各时间点各实验组间凋亡的中性粒细胞无显着差异(P>0.05),4h时体外循环组和压力灌注组中凋亡的中性粒细胞较低温保存组中显着增加(P<0.05),在5h~8h各时间点各实验组间凋亡的中性粒细胞数有显着差异(P<0.05),体外循环组中凋亡的中性粒细胞数最多,压力灌注组中次之,低温保存组中最少。(2)各实验组吞噬凋亡中性粒细胞的巨噬细胞随着离体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减少的趋势(P<0.05);在肺离体后各时间点上,体外循环组中巨噬细胞对凋亡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清除优于间断压力灌注组和单纯低温保存组(P<0.05),在1h、2h时间点上,间断压力灌注组中和单纯低温保存组中巨噬细胞对凋亡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清除无明显差异(P>0.05),在3h~8h时间点上,间断压力灌注组中巨噬细胞对凋亡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清除优于单纯低温保存组(P<0.05)。(3)各实验组在各时间点上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和吞噬凋亡中性粒细胞的肺泡巨噬细胞的之间均呈明显的正相关(r=0.98,P<0.01;r=0.988,P<0.01;r=0.964,P<0.01)。(4)各实验组中IL-1a、IL-2、IL-6和IL-8的表达随着离体时间的延长呈时间依赖性升高(P<0.05);在肺离体后的大多时间点上,体外循环灌注组中IL-1a、IL-2、IL-6和IL-8的表达最低,间断压力灌注组次之,单纯低温保存组最高。[结论]采用体外循环机持续灌注保存方式使犬离体肺保存的安全时限延长至6~8h,其对犬离体肺的保护作用优于间断压力灌注保存和单次肺灌注后低温保存,间断压力灌注保存的肺保护作用又优于单次肺灌注后低温保存。

卢冬梅[4](2016)在《下气道中炎症因子、肺表面活性蛋白及菌群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人群中的全因死亡率和死亡风险明显增高并可导致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研究显示OSA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是高血压、冠心病、左心衰竭、肺心病、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OSA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多基因疾患。人们普遍认为OSA患者气道炎症是由气道局部反复间歇性塌陷相关的反复的机械性的损伤引起。间歇性的夜间低氧血症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氧自由基的产生,也因此引起气道局部及系统性炎症。研究证明OSA患者呼出气冷凝液中氧化应激及促炎性细胞因子是增多的,并且与睡眠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相关,虽然有一些关于上气道炎症的研究,然而对于下呼吸道支气管水平相关炎症反应的研究鲜有报道。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能够调控呼吸系统炎性细胞的功能,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的免疫调节作用包括抑制细胞因子的分泌及转录因子的活化,抑制人类单核细胞转录因子NF-κB的活化(NF-κB认为是无处不在的调控炎症基因的转录活化剂)。此外,下呼吸道菌群构成与健康和疾病关系密切,呼吸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相对丰度在肺部疾病状态包括严重程度和健康状态下是有显着差别的,推测OSA患者下呼吸道局部炎症可能在微生物菌群构成及丰度上也会有变化。探讨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SPs,包括SP-A,SP-B,SP-C,SP-D)及下呼吸道菌群在OSA患者气道局部及系统炎症过程中的变化,在OSA患者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病例对照研究方式探讨:1、OSA患者睡眠参数变化的特点及其与气道局部炎症因子和系统性炎症因子的关系;2、OSA睡眠参数的特点与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的关系3、观察OSA下呼吸道菌群丰度及构成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所有研究对象完成整夜多导联睡眠监测,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完成采集血清标本,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评估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各观察指标的差异。第一部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评估各炎症因子水平与睡眠参数的关系。第二部分:1、血清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SPs,包括SP-A,SP-B,SP-C,SP-D)与肺泡灌洗液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SPs,SP-A,SP-B,SP-C,SP-D)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中的差别,并观察病例组中睡眠参数与血清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SPs,SP-A,SP-B,SP-C,SP-D)、肺泡灌洗液中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SPs,SP-A,SP-B,SP-C,SP-D)的关系;2、病例组中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SPs,SP-A,SP-B,SP-C,SP-D)与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各炎症因子的关系及在OSA炎症通路上的可能作用,观察与OSA睡眠参数相关性的差异。第三部分:采用16Sr RNA高通量扩增454焦磷酸测序方法:测定病例组及对照组中下呼吸道菌群的变化,与健康人群对照是否下呼吸道菌群微生态有变化,OSA病例中下呼吸道菌群的构成及丰度的变化并进一步证实OSA下呼吸道炎症反应在OSA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结果:第一部分: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存在系统性炎症,炎症因子HIF-1a,TNF-a,Hs CRP,NF-ΚB,IL-6在血清中的水平是增高的,血清IL-6的水平与OSA的严重程度(AHI)相关而独立于肥胖。在OSA患者中各炎症因子在肺泡灌洗液也是可检测到的,并且肺泡灌洗液中HIF-1a,TNF-a,Hs CBP,NF-ΚB,IL-6水平在OSA患者是增高的,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IL-6、NF-ΚB、HIF-1a与OSA的严重程度AHI显着正相关,与BMI也是显着正相关,随着AHI的加重而增加。此外,肺泡灌洗液中IL-6,IL-8、HIF-1a,NF-ΚB与ODI3(events/hour)、ODI4(events/hour)有相关性。肺泡灌洗液中各炎症因子与Rs20kpa/l/s无明显相关,与MSa02(%)、TST90、LSa02(%)也无明显相关。除了Hs CRP外,血清中各炎症因子均与肺泡灌洗液中相应炎症因子呈线性正相关。在我们的研究中,Hs CRP的蛋白水平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无明显相关,我们的研究表明,OSA患者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不仅是系统性的,而且在OSA患者的气道局部也是存在的,肺泡灌洗液中浓度增加的炎症因子IL-6,HIF-1a,NF-ΚB可考虑被用于评估OSA的严重程度及其病情预后的预测。第二部分:1、证实了在OSA病例组中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SP-A、SP-B及SP-D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是有统计学差别的,是显着降低的;血清中肺表面活性蛋白SP-A,SP-B,SP-C,SP-D与OSA病例组中各睡眠参数相关性比较,提示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SP-A,SP-B,SP-D水平与AHI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且为负相关,并提示在OSA患者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SP-A、SP-B、SP-D水平也可能随之下降。2、证实了肺泡灌洗液中肺表面活性蛋白SP-A,SP-B,SP-D水平在OSA病例组与对照组中是有统计学差异的,肺泡灌洗液中肺表面活性蛋白SP-A,SP-B,SP-D水平在OSA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是降低的;肺泡灌洗液中SP-A,SP-B,SP-D水平与AHI、氧减指数ODI3、ODI4(events/hour)均为负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肺泡灌洗液中肺表面活性蛋白与睡眠参数的相关性比较可见肺泡灌洗液中SP-A与OSA患者AHI显着负相关。3、在OSA患者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肺表面活性蛋白水平也可能随之下降。4、血清SP-A,肺泡灌洗液SP-A,血清SP-B,肺泡灌洗液SP-B,血清SP-D,肺泡灌洗液SP-D均与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HIF-1a,NF-ΚB,IL-6呈负相关,而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SP-C与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HIF-1a、NF-ΚB,IL-6无明显相关性。第三部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可以进行分析肺部菌群的丰度及构成。OSA患者下呼吸道微生态菌落菌群的组成发生改变,菌群的多样性未见明显变化,而变形菌门及梭杆菌门菌群相对丰度增加,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下降。OSA可能是一种慢性间歇性低氧状态下与反复呼吸道菌群紊乱和功能失调有关的呼吸道疾病。OSA中变形菌门、梭杆菌门菌群的丰度增加可能会引起炎症和免疫反应,导致下呼吸道感染及肺炎发生的风险增加。结论:1、在OSA患者气道中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含量发生变化,可能参予了气道局部炎症的发生,加剧气道上皮损伤,引起气道阻力增加形成OSA的恶性循环,这将进一步阐明OSA的发病机制,也为今后临床外源性补充表面活性物质的方法治疗OSA提供新的理论依据。2、OSA患者下呼吸道菌群在组成上与健康人群没有差异,但其中变形菌门,梭杆菌门菌群相对丰度增加,可能与OSA胃食管反流,误吸,慢性间歇性低氧,气道炎症反应等有关,可能与OSA发生肺炎的风险相关,未来通过呼吸道菌群的合理管理或能为OSA防治提供新思路。

陈文树[5](2014)在《细胞色素P450表氧化酶2J2基因过表达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抗凋亡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肺缺血再灌注损伤(lung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LIRI)是一类严重影响人类健康而又难以避免的并发症,常见于肺移植、体外循环、肺袖式切除术、肺动脉成形术、心脏手术、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心肺复苏等情况。再灌注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恢复和维持缺血区肺功能所必须,同时又诱发一系列复杂的级联反应,导致肺损伤。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病理生理过程,常涉及炎症、氧化应激、白细胞活化、细胞内钙超载、自由基产生、促炎介质释放、细胞表面膜分子上调、蛋白酶释放、及保护性介质如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等。临床上,常特征性表现为肺水肿、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阻力增加、及肺血管通透性增加。不幸的是,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并不局限于肺部。很多情况下,局部炎症反应可诱发全身系统性炎症反应并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引起死亡。然而,目前对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或治疗仍缺乏行之有效的药物和方法。因此,迫切需要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探讨新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血管内皮细胞是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介质。缺血可激活NF-κB、NADPH、钙调蛋白依赖性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ygen synthase, NOS),增加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使内皮细胞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增加,并上调细胞表面膜分子。上述变化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微循环系统,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和微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再灌注后肺水肿,引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氧合功能异常加重缺氧。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早期,内皮细胞主要表现为凋亡,而非坏死。细胞色素P450表氧化酶(cytochrome P450epoxygenase, CYP)是一个巨大的氧化酶超家族,包括2C和2J两类。目前已知6种克隆的2J,而在人体内仅发现了2J2。CYP2J2在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中高表达,在肝脏、肾脏等组织中也有分布。CYP2J2可以代谢花生四烯酸生成4种同源异构的环氧化二十碳三烯酸(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 EETs),包括5,6-EET,8,9-EET,11,12-EET和14,15-EET。既往的研究表明,在正常以及病理生理条件下,EETs可以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包括抗炎、抗氧化、抗凋亡和抗纤维化等。而且,越来越来的证据表明,EETs能够减轻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比如,EETs通过增加局部脑血流和抑制凋亡,减轻CYP2J2转基因小鼠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改善心功能、减少缺血再灌注后心梗面积,保护心肌组织。此外,用11,12-EET预处理肺动脉可以降低caspase-3的活性。尽管具体机制不明确,EETs被证实可以显着降低缺血再灌注后的离体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这样的假设,通过在体内过表达CYP2J2基因,增加内源性EETs的表达,并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抗凋亡等机制,减轻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通过转基因在大鼠体内过表达CYP2J2,并成功构建大鼠的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CYP2J2基因过表达在大鼠的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并进一步在体外实验中探讨了CYP2J2基因过表达和外源性EETs预处理对缺氧复氧模型中肺动脉内皮细胞的作用及可能的信号通路,旨在从动物整体水平和细胞水平进一步明确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并阐明CYP2J2-EETs系统在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相关的信号通路,为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一、CYP2J2基因过表达及外源性EETs通过抑制炎症减轻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方法:(一)体内实验1.携带目的基因CYP2J2及对照基因GFP的pcDNA3.1-CYP2J2和pcDNA3.1-GFP质粒的提取和纯化。2.实验动物的分组及处理:5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80-350g,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Blank).单纯开胸组(Sham).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肺缺血再灌注+pcDNA3.1-GFP基因转染组(IR+GFP)、肺缺血再灌注+pcDNA3.1-CYP2J2基因转染组(IR+CYP2J2)。术前2周,按3mg/kg体重,:R+GFP和IR+CYP2J2组的大鼠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携带相应基因的质粒,每周1次,连续2周。其它组大鼠同期通过尾静脉注射相应体积生理盐水。3.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构建:第2次注射1周后,来自IR、IR+GFP、IR+CYP2J2组的大鼠接受经第5肋间的左前外侧开胸手术。首先,按1O00IU/kg体重,向右心室注射肝素钠预防血栓形成。5分钟后,分离左肺门并用无创性动脉夹阻断,包括左主支气管、左肺动脉和左肺静脉,通过阻断通气和血流造成左肺完全缺血缺氧。1小时后,松开动脉夹,左肺恢复通气和血流灌注2小时。来自单纯开胸组的大鼠同样接受左前外侧开胸手术,但不执行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操作,观察3小时。而空白对照组的大鼠不接受任何手术。整个手术操作过程是在全麻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下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将动物置于温床并用烤灯保持温暖,手术切口用温的生理盐水湿纱布覆盖以防止体液丢失。造模结束后,处死动物,留取肺组织、血液及尿液标本。4.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CYP2J2的蛋白表达,ELISA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和肺组织14,15-DHET浓度。5.检测左肺湿干重比及肺与体重比。6.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蛋白浓度。7.肉眼观察缺血再灌注后左肺大体标本的变化及镜下观察HE染色病理组织学变化。8.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中IL-1β, IL-6, IL-8, IL-10, TNF-α,可溶性P-选择素(soluble P-selectin, sP-selectin)及可溶性E-选择素(soluble E-selectin, sE-selectin)的水平。9.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肺组织中IκBα, NF-κB p65和PPARy的蛋白表达水平。(二)体外实验10.人肺动脉内皮细胞的培养、基因转染及转染效率评估:用含5%胎牛血清的内皮细胞专用培养基培养人肺动脉内皮细胞(HPAECs),置于37℃、含5%CO2的细胞培养箱。当细胞生长至单层密度约90%时,传代至6孔板。当6孔板内细胞密度达到60%时,用Fugene HD转染试剂将pcDNA3.1-CYP2J2和pcDNA3.1-GFP质粒转染至细胞内。48-72小时后,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转染效率,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细胞内CYP2J2蛋白表达。11. HPAECs的分组及体外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 HR)模型的构建:分组:根据CYP2J2基因转染或外源性EETs的干预分别分成7组,前者包括:对照组(Control组)、pcDNA3.1-GFP组(GFP组)、pcDNA3.1-CYP2J2组(CYP2J2组)、缺氧复氧组(HR组)、缺氧复氧+pcDNA3.1-GFP组(HR+GFP组)、缺氧复氧+pcDNA3.1-2J2组(HR+CYP2J2组)、缺氧复氧+pcDNA3.1-2J2+GW9662组(HR+CYP2J2+GW9662组);后者包括:对照组(Control组)、溶媒组(DMSO组)、EET组、缺氧复氧组(HR组)、缺氧复氧+溶媒组(HR+DMSO组)、缺氧复氧+EET组(HR+EET组)、缺氧复氧+EET组+GW9662组(HR+EET+GW9662组)。其中GW9662为PPARγ抑制剂。HR模型的构建:当6孔板内细胞密度达80%后,用PPARγ抑制剂GW9662(lumol/L)预处理30分钟,然后向培养基中加入EET(lumol/L)或DMSO。1小时后,更换无糖无血清细胞培养基,置于缺氧培养箱培养(5%CO2,95%N2,37℃)。8小时后更换回完全细胞培养基,置于正常培养箱(5%CO2,95%air)复氧培养16个小时。而对照组细胞在正常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不进行缺氧复氧培养。而对于CYP2J2转基因组,当6孔板内细胞密度达60%后进行基因转染,48小时后加入GW9662,其余处理与上述一致。12.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基中IL-1β,IL-6,IL-10,细胞间粘附因子-1(intra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ar-1, ICAM-1)和血管内皮黏附分子-1(vascular endothelial adhesionmolecular-1, VCAM-1)的水平。13.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PAEC中IκBα, NF-κB p65和PPARy的蛋白表达水平。实验结果1.荧光显微镜观察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pcDNA3.1质粒可有效将pcDNA3.1-CYP2J2转染至人肺动脉内皮细胞内,其转染效率可达60%。2.CYP2J2基因转染显着提高了肺组织及人肺动脉内皮细胞CYP2J2蛋白表达水平,和体循环中内源性EET水平。3.CYP2J2基因过表达对左肺湿干重比及肺体重比的影响:IR+CYP2J2组的左肺湿干重比值明显低于IR组及IR+GFP组,但三组均明显高于Blank组和Sham组(P<0.05)。而Blank组与Sham组、R组与IR+GFP组之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IR+CYP2J2组的肺体重比值明显低于IR组及IR+GFP组,但三组均明显高于Blank组和Sham组(p<0.05)。而Blank组与Sham组、IR组与IR+GFP组之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4.CYP2J2基因过表达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蛋白浓度的影响:IR+CYP2J2组的左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总蛋白浓度显着低于IR组及IR+GFP组,但三组均显着高于Blank组和Sham组(p<0.05)。5.CYP2J2过表达对肺大体外观及组织病理学的影响:大鼠左肺组织大体外观显示:IR组及IR+GFP组左肺充血、水肿明显,IR+CYP2J2组与之相比明显减轻,而Blank组及Sham组左肺外观基本正常,无明显充血、水肿。光镜下,大鼠左肺组织HE染色组织病理学显示:Blank组及Sham组左肺组织结构正常,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IR组及IR+GFP组左肺间质及血管周围明显水肿,肺间质及肺泡腔炎症细胞浸润,肺胞内可见纤维素沉积和出血,由于水肿、红细胞渗出及纤维素沉积,肺泡间隔明显增宽,提示肺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模成功;而CYP2J2基因过表达显着减轻了肺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肺组织损伤评分进一步证实了CYP2J2对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6.CYP2J2基因过表达对大鼠血浆炎症介质及炎症相关蛋白的影响:我们用ELISA方法检测了大鼠血浆中IL-1β、IL-8、IL-10、TNF-α、sP-selectin及sE-selectin,结果显示:在IR组及IR+GFP组,IL-1β、IL-8、TNF-α、sP-selectin及sE-selectin的水平显着高于Blank组及Sham组,而CYP2J2基因转染明显抑制了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上述促炎因子的升高(p<0.05);同时,与IR组及IR+GFP组相比,CYP2J2过表达显着促进了大鼠血浆中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增加,但仍明显低于Blank组和Sham组(p<0.05)。我们同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大鼠肺组织细胞浆PPARγ、IκBα和细胞核NF-κB p65的水平,结果显示:与Blank组及Sham组相比,IR组及IR+GFP组大鼠肺组织细胞浆PPARγ、IκBα水平明显降低,而CYP2J2过表达则显着抑制了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这两种蛋白表达水平的下降(p<0.05);相反,与Blank组及Sham组相比,IR组及IR+GFP组大鼠肺组织细胞核NF-κB p65的水平明显升高,而CYP2J2过表达则显着抑制了这种变化(p<0.05)。7.CYP2J2基因过表达及外源性11,12-EET对缺氧复氧后HPAECs的抗炎效应及其机制:ELISA检测发现,与Control、GFP及CYP2J2组相比,HR、HR+GFP组的IL-1β和IL-6水平明显升高,而CYP2J2基因过表达显着抑制其升高水平,GW9662则明显阻断了CYP2J2的作用(p<0.05)。相反地,与Control、GFP及CYP2J2组相比,HR、HR+GFP组的IL-10水平显着降低,CYP2J2过表达显着抑制其下降水平,而GW9662明显阻断了CYP2J2的作用(p<0.05)。然而,尽管与常氧组相比VCAM-1和ICAM-1的水平显着升高,但在各HR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Western blot检测进一步发现,与Control、GFP及CYP2J2组相比,HR、HR+GFP组中细胞浆PPARγ及IκBα表达明显下降,而CYP2J2基因过表达或外源性11,12-EET显着抑制其下降水平,GW9662则部分阻断其保护作用(p<0.05)。此外,HR、HR+GFP组中细胞核中NF-κBp65较常氧组显着升高,而CYP2J2过表达及11,12-EET显着抑制其升高水平,这种保护作用可被GW9662阻断(p<0.05)。二、CYP2J2基因过表达及外源性EETs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凋亡减轻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方法(一)体内实验1.实验动物的分组及处理:参照第一部分。2.Wistar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构建:参照第一部分。3.肺组织切片TUNEL染色镜下观察细胞凋亡:每组随机观察5张切片,每张切片观察5个高倍镜视野,TUNEL染色阳性者提示细胞凋亡,计算凋亡指数,即凋亡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比例。4.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肺组织中氧化应激相关蛋白SOD1, SOD2, catalase, gp91,p47和p67的表达。(二)体外实验5.人肺动脉内皮细胞(HPAECs)的培养和基因转染:参照第一部分。6. HPAECs缺氧复氧模型的构建:参照第一部分。7.用CCK8法检测外源性EETs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将细胞传至96孔板,首先观察不同缺氧复氧模型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分别为缺氧2小时复氧4小时(H2R4)、缺氧4小时复氧8小时(H4R8)、缺氧8小时复氧16小时(H8R16),分别于0.5、1、2、4个小时分别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进行评估;然后在常氧下,分别用8,9-EET、11,12-EET、14,15-EET干预HPAECs,于加药后0.5、1、2、4个小时测定吸光度,评估不同EET对常氧培养下细胞增殖的影响;最后观察3种EET对缺氧复氧模型细胞增殖的影响。8.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CYP2J2基因过表达及外源性EETs对缺氧复氧培养后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影响。9.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YP2J2基因过表达及外源性EETs对缺氧复氧培养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JC-1是线粒体膜电位特异性敏感的荧光探针,用于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正常状态下,线粒体膜电位高,JC-1聚集在线粒体基质形成聚合物(J-aggregates),发出橙红色荧光;当细胞损伤出现早期凋亡时,线粒体膜电位下降,JC-1形成单体(monomer)并发出绿色荧光。根据橙红色荧光与绿色荧光的比值,我们可以判断线粒体膜电位的损伤程度。10.流式细胞仪检测CYP2J2基因过表达及外源性EETs对缺氧复氧培养后细胞凋亡的影响。11.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P13K,磷酸化Thr308-Akt, Bcl-2, Bcl-xl, Bax, SOD1, SOD2, catalase, p67-phox, gp91-phox, p47-phox, caspase-3的蛋白表达。实验结果1.CYP2J2过表达对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肺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Blank组及Sham组相比,IR组和IR+GFP的gp91、p47、p67表达显着升高,CYP2J2过表达则明显抑制其升高水平;相反,IR组和IR+GFP组的SOD1、SOD2和catalase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Blank组及Sham组,CYP2J2过表达则显着抑制其下降水平。2. CYP2J2过表达对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肺组织凋亡的影响:TUNEL染色显示,与Blank组(0.0184±0.007412)及Sham组(0.023±0.007674)相比,IR组(0.202875±0.05523)和IR+GFP(0.201625±0.037067)组的凋亡指数显着增加,而CYP2J2过表达则显着抑制了缺血再灌注后凋亡指数的增加水平(p<0.05)。3.外源性EETs对细胞增殖的影响: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不同的缺氧复氧模型对细胞活力有影响,与对照组相比,H8R16模型能引起细胞活力显着下降(p<0.05),而H2R4、H4R8模型无明显影响(p>0.05);而在常氧条件下,3种EET对细胞活力均无明显影响(p>0.05);在H8R16条件下,与H8R16组和H8R16+DMSO组相比,加入外源性11,12-EET和14,15-EET能显着促进细胞增殖(p<0.05),而8,9-EET效果不明显(p>0.05)。4.外源性EETs及CYP2J2过表达对缺氧复氧后细胞内ROS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1、DMSO及3种EET组相比,HR及HR+DMSO组的ROS水平显着升高,而8,9-EET、11,12-EET及14,15-EET显着抑制了缺氧复氧后ROS的升高水平,14,15-EEZE(EETs的选择性抑制剂)则明显阻断了EETs的作用p<0.05);类似的,与Contro1、GFP及CYP2J2组相比,HR、HR+GFP组的ROS水平明显升高,而CYP2J2过表达显着抑制缺氧复氧后ROS的升高水平,14,15-EEZE则阻断了CYP2J2的保护作用(p<0.05)。荧光显微镜观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效应。5.外源性EETs及CYP2J2过表达对缺氧复氧后细胞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l、DMSO及3种EET组相比,HR及HR+DMSO组的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加,而8,9-EET、11,12-EET及14,15-EET显着抑制了缺氧复氧后细胞凋亡的升高水平,LY294002(PI3K非特异性抑制剂)及14,15-EEZE则阻断了EETs的保护作用(p<0.05);相似的,与Control、GFP及CYP2J2组相比,HR、HR+GFP组的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升高,而CYP2J2过表达显着抑制缺氧复氧后细胞凋亡的升高水平,LY294002及14,15-EEZE则阻断了CYP2J2的保护作用(p<0.05)。6.外源性EETs及CYP2J2过表达对缺氧复氧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DMSO及14,15-EET组相比,HR及HR+DMSO组的JC-1聚合物/单体比值显着降低,而14,15-EET显着抑制了缺氧复氧后JC-1聚合物/单体比值的下降,这种保护作用被LY294002及14,15-EEZE阻断(p<0.05);类似的,与Control、GFP及CYP2J2组相比,HR、HR+GFP组的JC-1聚合物/单体比值显着下降,而CYP2J2过表达显着抑制其下降水平,LY294002及14,15-EEZE则明显阻断了CYP2J2的作用(p<0.05)。7.外源性14,15-EET及CYP2J2过表达对缺氧复氧后细胞氧化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4,15-EET及CYP2J2过表达显着抑制了缺氧复氧后gp91(跨膜蛋白)、p47、p67和NOX4蛋白的升高水平,而LY294002则阻断了14,15-EET及CYP2J2的作用(p<0.05):相反,与常氧组相比,缺氧复氧处理后细胞SOD1、SOD2及catalase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而14,15-EET及CYP2J2过表达显着抑制其降低水平,这种保护作用可被LY294002阻断(p<0.05)。8.外源性14,15-EET及CYP2J2过表达对缺氧复氧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常氧组相比,缺氧复氧后细胞的Bcl-2、Bcl-xl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而14,15-EET及CYP2J2过表达显着抑制其下降水平,LY294002阻断了14,15-EET及CYP2J2过表达的保护作用(p<0.05);相反,与常氧组相比,缺氧复氧后细胞的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而14,15-EET及CYP2J2过表达显着抑制其升高水平,这种作用可被LY294002阻断(p<0.05)。9.外源性14,15-EET及CYP2J2过表达对缺氧复氧后细胞PI3K/Akt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常氧组相比,缺氧复氧能够显着抑制P13K及P13K依赖性Akt蛋白的磷酸化,外源性14,15-EET及CYP2J2过表达可以显着改善这种抑制水平,而LY294002可阻断14,15-EET及CYP2J2过表达的作用(p<0.0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CYP2J2基因可在Wistar大鼠肺组织及HPAECs中稳定转染,增加CYP2J2蛋白表达,并提高血循环EETs的水平。2.CYP2J2过表达能显着减轻肺缺血再灌注导致的肺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3.CYP2J2过表达可显着减轻大鼠肺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包括抑制促炎介质的释放、抑制NF-κBp65核转位。4.CYP2J2过表达可显着抑制大鼠肺缺血再灌注后氧化应激水平。5.CYP2J2过表达可显着改善大鼠肺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6.CYP2J2过表达或外源性EETs可显着改善HPAECs缺氧复氧后炎症水平,包括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和NF-κBp65核转位,其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PPARγ活化来介导的。7.CYP2J2过表达及外源性EETs可显着改善HPAECs缺氧复氧后氧化应激水平,包括抑制ROS的产生、抑制NADPH氧化酶的活性及促进抗氧化蛋白的表达。8.CYP2J2过表达及外源性EETs可显着改善HPAECs缺氧复氧后凋亡水平,包括抑制线粒体膜电位的损伤、细胞凋亡及调节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其抗凋亡作用可能是通过PI3K/Akt通路的激活来介导。总之,CYP2J2基因过表达及外源性EETs可以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及抗凋亡来减轻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可能与PPARy及PI3K/Akt通路的激活有关。

黄冰[6](2012)在《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单肺通气麻醉在胸外科的应用及其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文献综述)单肺通气麻醉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胸外科手术的开展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气管、支气管成形术、支气管袖状切除术得以飞速发展,也为肺癌根治术、食管癌根治术提供了良好的手术条件,近年来更是电视辅助胸腔镜技术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在单肺通气麻醉的过程中,少数病人发现了与单肺通气有关的并发症,如:通气期间的低氧血症、肺萎陷后的复张性肺水肿,学科内有对单肺通气安全性的疑问。我们因此对该专题做了文献复习,包括了单肺通气麻醉对胸外科的影响;单肺通气麻醉的不良反应和麻醉后并发症;国内外对单肺通气麻醉的临床研究;单肺通气麻醉在动物体内试验的研究情况。同时,为了寻找对单肺通气麻醉相关性肺损伤的研究方法,我们还复习了与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以其为进一步的进行单肺通气相关性肺损伤的研究寻找立项依据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单肺通气麻醉的临床资料回顾及系统评价同第一章胸科手术患者手术后恢复时间延长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目的:研究胸科手术病人在麻醉科PACU(麻醉后恢复室)滞留时间(从进入恢复室到送出恢复室)延长的相关因素,了解单肺通气(OLV)麻醉是否成为胸科手术的独立风险。方法:在麻醉科档案室查出2004年8月至2008年10月所有胸科手术病人的麻醉记录单,共得495例记录完善的病历。在麻醉记录单、病案室存档病例、电子医嘱上摘录所需的各项指标,以PACU滞留时间作为因变量(Y),建立自变量(X1……n)表(表1-1),按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要求进行量化和赋值,其中OLV麻醉赋值为X=1,双肺通气(TLV)通气麻醉赋值为X=0。将所有信息逐条输入Excel表格,建立自变量数据库。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以PACU时间(Y)≥150min取值为1,Y<150mmin取值为O。495病例中,男:女比例为2.36(348/147),其中113例Y=1,总检出率为22.8%(113/49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引起病人PACU滞留时间延长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OR=0.000)、手术方式(OR=0.094)、尿量(OR=0.000)、ASA分级(OR=0.004)、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OR=0.002)共5项。结论:影响胸科病人手术麻醉后恢复的主要原因是,病人年龄、手术方式以及器官功能状况。麻醉医生以及恢复室护士均应该对这些因素引起重视。第二章单肺通气和双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的安全性比较:a meta analysis目的:系统评价胸科手术麻醉中单肺通气和双肺通气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和CBM,搜集所有非心脏手术的胸科手术麻醉中分组为单肺通气组和双肺通气组临床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使用RevMan5.0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个研究,包括3个RCT,1个非随机对照试验,1个回顾性试验。Mata分析结果显示,单肺通气组和双肺通气组与血气相关的并发症(包括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OR=0.68,95%CI[0.31-1.51]P=0.46]、与气管内插管相关的并发症(包括导管异位,肺分隔不良,声音嘶哑)[OR值153,95%CI[0.25-9.58]P=0.65]、循环系统并发症(包括血流动力学不稳,心律失常)[OR=1.00,95%CI[0.17-6.05],P=1.00]、呼吸系统并发症(包括肺炎,肺水肿,肺不张,ARDS)[OR=0.68,95%CI[0.31-1.51]P=0.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按现有证据单肺通气组和双肺通气组与血气相关的并发症、与气管内插管相关的并发症、循环系统并发症、呼吸系统并发症相似,但是血液系统并发症、外科并发症等尚不能判断,需要更多更好的临床试验来讲一步证实.第三部分: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第一章单肺通气麻醉行肺科手术期间动脉血中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的变化第一节单肺通气麻醉行肺科手术期间动脉血中IL-6和IL-8的变化目的:观察单肺通气(OLV)麻醉肺叶切除术患者动脉血中IL-6、IL-8的变化,探讨OLV对肺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病人20例,ASA I-Ⅱ级,随机分为单肺通气组(O组)和双肺通气组(D组),两组采用统一的术前用药、麻醉用药和检测手段。单肺组于麻醉诱导插管后即采取单肺通气,胸内操作结束后即双肺通气。分别于麻醉前(T0)、机械通气(MV)后30mmin(T1)、机械通气后1h(T2)、机械通气后2h(T3)、胸内操作结束后1h(T4)、胸内操作结束后2h(T5)、术后24h(T6)、术后48h(T7)采取动脉血3m1迅速离心,取上层血浆于-70℃超低温冰箱保存,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IL-6、IL-8水平,另采取动脉血2m1送检验科查红细胞压积(Hct)。结果:(1)IL-6:双肺组和单肺组均在机械通气后1h(T2)开始明显上升(P<0.01)、胸内操作结束后2h(T5)达高峰、术后24h(T6)回降、术后48h(T7)仍未恢复到麻醉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T2、T3、T4、T5、T6单肺组高于双肺组(P<0.05),T0、T1、 T7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2)IL-8:双肺组和单肺组均在机械通气1h后(T2)开始上升(P<0.05)、胸内操作结束后2h(T5)达高峰、术后24h(T6)回降、术后48h(T7)仍未恢复到麻醉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T3、T4、T5、T6单肺组高于双肺组(P<0.05),T0、T1、T2、T7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①机械通气,包括双肺通气和单肺通气都引起了术中和术后IL-6、IL-8水平的升高,说明了两种机械通气都引发了肺组织的炎症反应。②机械通气一段时间后,单肺通气组IL-6、IL-8水平大于双肺通气组,表明术中单肺通气时所引起的肺部炎症反应比双肺通气时更加严重。③单肺组IL-6和IL-8的表达水平在术后48小时同降到与双肿组同等水平,说明在本研究的持续单肺通气时间内,单肺通气所导致的肺部炎症反应在手术后恢复期并不比双肺通气麻醉更严重。第二节单肺通气麻醉行肺科手术期间动脉血中XOD、MPO和PMNl的变化目的:观察全身麻醉行肺叶切除术患者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和双肺通气(Total-lung Ventilation, TLV)不同通气模式下血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Oxidase,XOD)、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改变和PMN计数,了解OLV行肺叶切除术体内氧自由基代谢的情况。方法:肺癌行肺叶切除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OLV实验组(O组)和TLV对照组(D组),每组10例。A组在手术开始后OLV,手术结束恢复TLV;B组在手术开始后一直使用TLV。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T0)、手术开始0.5h(T1)、1h(T2)、2h(T3)、手术结束后1h(T4)、2h(T5)、术后24h(T6)、48h(T7)8个时点采血行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cocyte, PMN)计数,测XOD和MPO的活性。结果:(1)O组PMN计数升高较D组早,但两组间PMN计数无差异。(2)O组XOD活性在OLV过程中升高,但两组间XOD活性无差异。(3)O组的MPO活性高于D组(P<0.05)。结论:OLV较TLV行肺叶切除术围麻醉期有更多的氧自由基生成。第二章单肺通气下肺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血管外肺水及术后近期肺功能的变化第一节应用PiCCO技术监测单肺通气下肺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外肺水的变化目的:应用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出量(PiCCO)技术监测单肺通气(OLV)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外肺水(EVLW)的变化,探讨OLV是否为影响该术患者术中、术后EVLW的独立因素。方法:20例因肺癌行肺叶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手术的患者,手术部位相同的两例随机分入OLV组和TLV(双肺通气)组。所有患者股动脉穿刺并置入热敏导管,连接到PiCCO监护仪,于手术开始前,通气15min、30min、60mmin、120min、150min,术后30min、1h、2h、3h、5h、7h、20h监测并记录中心静脉压(CVP)、心排出量(CO)、平均肺动脉压(MAP)、系统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荇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拔管前增加,拔管后稳定在较高心排出量水平;CVP在术后两小时内有倒“V”型变化;MAP术中增加,术后下降,但维持在比术前较高的水平:SVRI术前减低,术中增加,术后迅速同落至术前水平。EVLWI、 PVPI随时间延长均呈逐渐降低趋势。GEDVI、ITBVI随时间变化无趋势表现。EVLWI与PVPI及GEDVI呈止相关,与CO、CVP、MAP、SVRI、ITBVI无相关性。结论:OLV对肺癌肺叶切除患者EVLW影响轻微,是一项安全的麻醉操作。第二节单肺通气下肺切除术患者术后近期肺功能的变化目的:探讨单肺通气(OLV)是否为影响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近期肺功能的独立因素。方法:20例因肺癌行肺叶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手术的患者,手术部位相同的两例随机分入OLV组和TLV(双肺通气)组。所有患者于手术前,术后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第八天、第九天、第十天进行肺功能测定并记录:用力肺活量占预测值的百分比(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的百分比(FEVl%),用力呼气中期流速占预测值的百分比(MMF%),最大通气量占预测值的百分比(MVV%),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l/FVC%)。结果:除MMF%(P<0.05)外,各肺功能指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术后第一天始,各指标均呈缓慢上升趋势,除FEV1/FVC%外余指标观察期间均未达到术前水平。结论:OLV对肺癌肺叶切除患者肺功能影响轻微,不是其肺功能独立影响因素。第四部分:单肺通气麻醉的动物实验研究第一章不同单肺通气方式对大鼠肺AQP-5表达影响的对比研究目的:研究两种单肺通气(OLV)方式下大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5, AQP-5)表达的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00-250g。分为夹闭左侧肺门OLV组(A组),过深插管OLV组(B组),双肺通气对照(C组),空白对照组(D组)。A、B、C组分别按不同通气时间再分三个亚组,用excel随机函数表随机分配,各亚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免疫组化法及免疫印记法检测肺AQP-5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A、B、C组AQP-5的表达均较D组减少(P<0.05):A、B、C组组内各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B1、C1及A2、B2、C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3、B3、C3组间比较,A3和B3均较C3组减少(P<0.05),A3比B3减少(P<0.05)。Western blot结果:A、B、C组AQP-5的表达均较D组减少(P<0.05);A、B、C组组内各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B1、C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2、B2、C2组间比较,A2比B2和C2均有减少(P<0.05),B2与C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3、B3、C3组间比较,A3和B3均较C3组减少(P<0.05),A3比B3减少(P<0.05)。结论:机械通气可致大鼠AQP-5表达下调,与时间相关,夹闭法OLV和插管过深法OLV对AQP-5表达的影响超过双肺通气,前者更明显。第二章单肺通气对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及肺泡表面活性蛋白的影响目的:研究单肺通气(OLV)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及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SP-A)和肺泡表面活性蛋白B(SP-B)表达的变化,并探讨OLV所致肺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单肺通气组(A组)、双肺通气对照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C组为自主呼吸组,根据不同的通气时间,A组和B组分别分成三个亚组:A1组(OLV0.5h,恢复通气0.5h),A2组(OLV1h,恢复通气0.5h),A3组(OLV1.5h,恢复通气0.5h)和B1组(双肺通气1h),B2组(双肺通气1.5h),B3组(双肺通气2h),将自制气管导管过深插管至右肺建立右肺OLV模型,分别取各组左侧肺组织,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肺泡结构及肺间质的病理变化,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肺组织细胞的凋亡,免疫印迹法检测肺组织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3以及SP-A和SP-B蛋白水平。结果:与C组相比,随着通气时间的延长,A组和B组肺组织病理改变依次加重,逐渐表现出肺泡充血水肿,肺间质逐渐增厚,且这些变化在A组中表现更为显着;细胞凋亡在A2、A3组明显增加(P<0.05),且随着OLV时间延长,增加更加明显(P<0.05),与双肺通气对照组B组中对应各亚组比较,A2、A3组细胞凋亡率比B2、B3组显着增加(P<0.05),且在细胞凋亡执行阶段起关键作用的Caspase-3酶蛋白表达的变化趋势与凋亡率一致;与C组比较,A组各亚组SP-A和SP-B蛋白均表达减少(P<0.05),且随着OLV时间延长,减少更加明显(P<0.05);与B组中对应各亚组比较,A组中各亚组肺组织中SP-A和SP-B蛋白均表达减少(P<0.05)。结论:随着单肺时间的延长,OLV可导致肺组织细胞凋亡且SP-A和SP-B蛋白表达下调,并与之相对应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趋势一致,由此推测细胞凋亡以及SP-A和SP-B蛋白表达的减少可能是OLV导致肺损伤的重要因素。第五部分应用iTRAQ技术结合2D LC-MS/MS分析胸科手术患者单肺通气后的血清差异蛋白组目的:应用同位素标记绝对和相对定量技术(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 iTRAQ)对胸科手术中单肺通气后不同时间点患者血清中的“全组”蛋白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分析,获得差异表达蛋白图谱。方法:收集术中进行单肺通气(OLV)和双肺通气(TLV)的胸科手术患者各1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即时、术后24h、术后48h四个时间点取等量中心静脉血并标记为O1-4和T1-4,组内等量混合后利用免疫亲和色谱柱去除血清中的14种高丰度蛋白,采用iTRAQ试剂标记后结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2D LC-MS/MS)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质谱鉴定共得到189种蛋白质,其中至少一个时间点发生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有83种,其中56种表达上调,27种表达下调。结论:iTRAQ技术结合2D LC-MS/MS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构建的差异表达蛋白图谱为阐释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患者肺损伤的发生机制以及寻找临床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和治疗的作用靶点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郜峦[7](2011)在《基于文献分析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证治规律及其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是中医学原创性命题,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但现代意义上的理论内涵及其实践运用规律研究却相对滞后,从而限制了该理论指导临床的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对这一理论开展深入研究,本课题提出了“肺与大肠生理病理上存在相关性,证候表现上存在联系性,治疗效应上存在协同性”的科学假说。目的:系统整理古今中外“肺与大肠相表里”相关文献,揭示肺与大肠相关疾病证治规律,丰富“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内涵,阐明肺与大肠之间生理和病理的关系,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提高临床疗效。方法:1通过梳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相关的中医古籍以及近30年现代国内外文献,运用传统文献整理方法,厘清其理论渊源,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文献基础;2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以近30年现代国内外文献资料为对象,分析肺肠相关疾病证候特征及治法方药分布规律;3利用数据挖掘关联分析方法,以近30年现代国内临床研究文献资料为对象,分析肺肠相关疾病症状、证型、治法、方剂、药物、归经之间的关联关系;4利用循证医学的评价方法,对上述研究中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以期了解现有临床研究文献的科研方法学水平,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古代文献整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渊源为:秦汉时期,初现雏形;隋唐时期,渐近发展;宋金元时期,趋于完善;明清时期,日臻成熟。2现代文献梳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研究现状为:当前学术界多种观点并存;国外医学界,业已认识到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之间的相关性;国内医学界,在临床内科疾病、皮肤病等治疗中均得到广泛应用;现代实验研究中,动物模型的制作为结扎法和药物法,探讨肺病及肠和肠病及肺作用机制,肺与大肠相关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3证治规律分析(1)证候分布特点。①症状分布规律。肺系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肺系症状(咳嗽,气喘,发热,短气,咳痰,喉中痰鸣)、肠系症状(大便秘结,腹满)、痰热症状(舌红、苔黄、苔黄腻)肠系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肠系症状(大便秘结,大便艰难,食欲不振,腹满,腹泻,腹痛)、肺系症状(咳嗽)、气虚症状(舌淡白,疲乏)②证型分布规律。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为指导时,肺系疾病最常见证型的是痰热壅肺,肠系疾病最多见的是肺气亏虚。在病性因素中,肺系疾病病性以实证为主,最常见的是痰和热。肠系疾病病性以虚证为主,最常见的因素是气虚。(2)治法方药分布规律。肺系疾病治法以通腑、清热、化痰、泻热为主;肠系疾病治法以通腑、补肺、润肠为主。自拟方占比重较大,其中,肺系疾病药物多以清热化痰通腑为主,肠系疾病药物多以补气通腑为主。肺系肠系疾病共同使用高频药物是瓜蒌、大黄、苦杏仁.甘草、厚朴、枳实。在肺系疾病中,最常见的药物归类是化痰止咳平喘药和清热药,药性以寒为主;而肠系药物中最多的是补虚药,药性以温为主。药物的五味归属上,都以苦味和甘味为多,归经都是肺、脾、胃、大肠经。4关联关系分析(1)肺系疾病关联分析:症状:咳嗽,气喘,发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脉滑数,舌红,短气。证型:痰热壅肺。治法:泻热,通腑、宣肺、化痰。药物:瓜蒌、大黄、苦杏仁。归经:肺与大肠经。以上具有较强关联度。(2)肠系疾病关联分析:症状:大便秘结,大便艰难,腹满,舌红。证型:肺气亏虚。治法:润肠,通腑,补气,宣肺,养阴;药物:瓜蒌、苦杏仁、黄芪、麦冬。归经:肺与大肠经。以上具有较强关联度。5循证医学评价符合随机对照要求的有25篇文献,19篇“肺病治肠法”及6篇“肠病治肺法”随机对照文献,仍存在一些问题,今后要加强临床试验方案的科学设计及方法学的运用。6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肺与大肠的关系不仅仅是经脉的络属,而是存在多种关系,主要包括:经脉络属关系、气机升降关系、水液代谢关系、水谷传导关系、阴阳润燥关系、表里通应关系等方面。结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命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文献基础和临床基础。肺与大肠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证候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有共同之处,病位都在肺和肠,症状表现则肺系与肠系症状并见。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为指导时,肺系疾病最常见的证型是痰热壅肺:肠系疾病最常见证型是肺气亏虚。在治疗效应上存在协同性,常用治法都是通腑,但肺系疾病更侧重清热、化痰;肠系疾病侧重补肺、润肠。共同高频药物是瓜蒌、大黄、苦杏仁、甘草、厚朴.枳实。关联规则分析表明症状、证型、治法、方剂、药物、归经之间存在关联关系。肺与大肠具有经脉络属关系、气机升降关系、水液代谢关系、水谷传导关系、阴阳润燥关系、表里通应关系。

严飞[8](2010)在《持续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氧合冷血对体外循环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体外循环(CPB)仍可诱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导致术后各脏器、系统不同程度的损伤,肺是最早最容易受到损伤的器官。CPB后肺损伤在临床上大部分表现为亚临床症状的术后肺功能障碍,进一步可发展为术后肺部并发症(15~30%),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而引起死亡(2%)。CPB后肺损伤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术后的恢复和预后。目前,CPB后肺损伤已引起广泛的重视,各种肺保护的方法应运而生。本研究紧密结合临床,从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发生的主要机制出发,探讨在体外循环期间肺动脉持续灌注氧合冷血和乌司他丁(UTI)对肺的保护作用。目的:1)进行CPB手术中建立持续肺动脉灌注系统的研究,评价肺动脉灌注系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2)采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探讨CPB后SIRS导致肺损伤的机制,评价采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3)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预冲液中加入不同剂量的UTI(1万U·kg-1、2万U·kg-1),通过观测围术期细胞因子和呼吸功能的变化,探讨UTI对CPB后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如果有保护作用,这种作用是否有剂量-效应关系。4)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的基础上,在灌注液中加入UTI,采取进一步的干预性保护性措施,通过对生化、肺生理及组织形态学检测评价持续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氧合冷血对CPB后肺损伤保护作用是否优于单纯CPB预冲应用UTI。方法:1)选择30例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和灌注组(P组)两组,每组各15例,采用统一的麻醉方法,体外循环装置及管理,对照组常规行二尖瓣置换术,灌注组在CPB主动脉阻断期间,采用28~30℃氧合冷血以15ml·kg-1·min灌注流速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两组在多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检查及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和丙二醛(MDA)的水平;两组在多个时点抽取左、右心房血,行血白细胞计数检查;两组分别于闭合胸骨前取右肺中叶大小约1.0×1.0×1.0cm3组织,行光学显微镜检查。2)选择45例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Ⅰ组)、UTI 1万U·kg-1组(Ⅱ组)和UTI 2万U·kg-1组(Ⅲ组),每组各15例,三组在多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检查及测定TNF-α、IL-6、IL-8、IL-10的水平;三组在多个时点抽取左、右心房血,行血白细胞计数检查;三组在多个时点记录潮气量(VT)、吸入氧浓度(FiO2)、气道平台压(PAP)、呼气末正压(PEEP),分别计算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肺静态顺应性(Cst)。3)选择60例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Ⅰ组)、UTI预冲组(Ⅱ组)和含UTI氧合冷血肺灌注组(Ⅲ组),每组各20例,Ⅲ组在CPB手术期间经肺动脉插管持续灌注含UTI(总量2万U·kg-1)氧合冷血,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Ⅱ组给予以UTI(总量2万U·kg-1),以100ml生理盐水溶解稀释后加入预冲液,经CPB转机进入体内,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Ⅰ组为标准对照,即不用UTI,也不行肺动脉灌注,只行二尖瓣置换术。三组在多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检查及测定TNF-α、IL-6、IL-8、IL-10、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三组在多个时点抽取左、右心房血,行血白细胞计数检查;三组在多个时点记录VT、Fi02、气道平台压PAP、PEEP,分别计算OI、PA-aO2、Cst。三组分别于闭合胸骨前取右肺中叶大小约1.0×1.0×1.0cm3组织,分别行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免疫组化检查。结果:1)在CPB主动脉阻断期间采用28-30℃氧合冷血以10ml·kg-1·min灌注流速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灌注压力<20mmHg,与对照组相比,并没有明显增加手术操作难度及延长手术时间。2)两组CPB开始后右心房与左心房血白细胞计数之比(RWBC/LWBC)均明显升高(P=0.0011),但P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C组(P=0.0214);两组CPB开始后TNF-α、IL-6、IL-8、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00,P=0.0000,P=0.0021,P=0.0000),但P组TNF-α、IL-6、IL-8升高程度明显低于C组,而IL-10的升高程度明显高于C组(P=0.0032,P=0.0132,P=0.0284,P=0.0139);两组CPB开始后氧合指数(0I)和肺静态顺应性(Cst)均明显下降(P=0.0001,P=0.0082),但P组下降程度明显低于C组(P=0.0083,P=0.0104);两组CPB开始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均明显升高(P=0.0000),但P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C组(P=0.0024);P组的术后带管时间短于Ⅰ组(P=0.0187);光镜下Ⅰ组可见肺泡结构破坏,广泛肺泡萎陷,肺泡壁增厚,肺间质及肺泡腔内明显充血水肿及大量白细胞聚集,而P组示部分肺泡萎陷,肺泡壁轻度增厚,肺间质及肺泡腔内轻度充血水肿及少量白细胞聚集。3)三组CPB开始后RWBC/LWBC均明显升高(P=0.0164),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253);三组CPB开始后TNF-α、IL-6、IL-8、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00,P=0.0000,P=0.0037,P=0.0000),但Ⅲ组TNF-α、IL-6、IL-8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而IL-10的升高程度明显高于Ⅱ组,同时Ⅱ组高于Ⅰ组(P=0.0021,P+0.0183,P=0.0134,P=0.0004);三组CPB开始后OI和Cst均明显下降(P=0.0002,P=0.0011),但Ⅲ组下降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52,P=0.0115);三组CPB开始后PA-a02均明显升高(P=0.0000),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24);三组CPB开始后MDA水平明显升高(P=0.0000),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01);三组CPB开始后sPselectin、sICAM-1水平明显升高(P=0.0003,P=0.0000),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35,P=0.0017);三组CPB开始后MPO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00),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03)P组的术后带管时间短于Ⅰ组(P=0.0024);光镜下Ⅰ组可见肺泡结构破坏,广泛肺泡萎陷,肺泡壁增厚,而Ⅱ组示部分肺泡萎陷,肺泡壁轻度增厚,肺间质及肺泡腔内轻度充血水肿及少量白细胞聚集,Ⅲ组基本正常;电镜Ⅰ组可见肺泡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明显肿胀、破碎,基底膜暴露,血气屏障破坏,毛细血管内充血及大量炎症细胞激活,Ⅱ组肺泡上皮细胞微绒毛脱落较少,气血屏障增宽,可见较多毛细血管内激活、附壁的炎症细胞,Ⅲ组CPB后可见肺泡Ⅰ、Ⅱ型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基膜轻度水肿,结构完整、清晰,气血屏障大致正常;Ⅰ组MMP-9在肺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染色强阳性,Ⅱ组染色阳性而Ⅲ组呈弱阳性。结论:1)本研究采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方案(控制灌注液温度28~30℃、灌注压力<20mmHg、灌注流速10ml·kg-1·min-1)是安全可行的。2).在CPB期间采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可以减少肺内白细胞扣押,清除氧自由基、抑制促炎因子的水平增加抗炎因子水平,减轻CPB后SIRS的严重程度,具有肺保护作用。因而具有肺保护作用。3).UTI应用于CPB可减轻肺内白细胞的扣押,抑制促炎因子的水平而增加抗炎因子的水平,改善氧合指数、降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保护肺顺应性,具有肺保护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关系,UTI剂量较大组(2万U·kg-1)肺保护作用更明显。4).将UTI与氧合冷血持续肺动脉灌注结合,两者可产生协同作用。CPB期间采用含UTI氧合冷血行持续肺动脉灌注可以减少肺内白细胞扣押,抑制促炎因子的释放而增加抗炎因子的水平,清除自由基,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稳定溶酶体膜,减少中性粒细胞MMP-9、MPO等水解酶的的释放并抑制其活性;可以改善氧合指数、降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保护肺顺应性。因而具有明确肺保护作用,其效果优于单纯CPB中应用UTI。5).本研究在生理、生化、免疫组化及组织形态学层面揭示CPB后SIRS的发生机制,证实CPB期间肺动脉持续灌注含UTI氧合冷血可以减轻CPB后SIRS的程度,对CPB后肺损伤有明确的保护作用。为UTI与氧合冷血持续肺动脉灌注结合运用于体外循环肺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并且为体外循环肺保护提供新的措施。

朱云喜[9](2010)在《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ALI免疫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表明,再灌注可以触发一系列损伤反应,引起相应脏器致命性损伤。人们发现肺移植、体外循环手术、肺动脉血栓内膜剥除术、肺栓塞溶栓治疗等多种临床情况下发生肺缺血后再灌注,肺损伤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临床上将这种现象称为肺缺血再灌注损伤(Lung Ischemia-Reperfusionlung Injury, LIRI)。再灌注肺损伤的确切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炎性介质、氧自由基、肺泡上皮和肺血管内皮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由于大量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在再灌注早期可能导致肺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目前尚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如能更深入地探讨其发生机制、寻找更加有效的防治方法,对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近年来,不断探索寻找干预措施和药物以减轻再灌注损伤,研究发现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是其中最有力的保护机制,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再灌注在临床上是个可以预见并且可以控制的过程,有学者研究发现通过“温和再灌注”可以减少梗塞面积、减轻水肿、避免无复流反应,提出了缺血后适应的概念。为此,我们以新西兰大耳白兔,参考Eppinger的方法,通过夹闭阻断一侧肺门(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造成一侧肺组织完全缺血和停止通气,而后再开放肺门以形成肺组织的再灌注来建立在体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从肺实质损伤、肺血管通透性、肺间质改变、阐明肺缺血/再灌注肺损伤的发生机制,为寻找更加有效的防治方法,进一步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药物的应用是围手术期的重要环节,己有研究发现某些药物如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山莨菪碱预处理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急性肺损伤(ALI)具有保护作用,但仍有争议,有关其后处理作用的研究较少,所以深入研究常用药物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ALI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采用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探讨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山莨菪碱预处理及后处理的肺保护作用,以期为临床合理选择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为药物脏器保护作用的深入研究开辟思路。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二部分:第一章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ALI模型的建立及免疫发病机制研究目的:探讨肺缺血/再灌注肺损伤致ALI的发生机制方法:本实验以新西兰大耳白兔,参考Eppinger的方法,通过夹闭阻断一侧肺门(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造成一侧肺组织完全缺血和停止通气,而后再开放肺门以形成肺组织的再灌注来建立在体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十湿重比、肺组织和BALF中TNF-a,IL-1,IL-6,IL-8的动态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办法研究了肺缺血再灌注过程中TNF-a, IL-1,IL-6,IL-8肺组织中的分布。结果:①BALF中白细胞计数:与对照组相比,肺缺血60min、BALF中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再灌注60min后进一步增高,并于再灌注120mmin达到高峰(22.36±1.65,24.17±1.28,54.93±3.65,P<0.01)。再灌注60min、再灌注120min明显高于缺血60min、120min水平,再灌注120min明显高于再灌注60min水平(P均<0.01)。②肺缺血60min、120min BALF中PMN比例明显增多,再灌注60min、再灌注120min持续增高,并于再灌注120min达到峰值(0.88±0.24,1.26±0.84,8.42±0.68,P<0.01)。③肺组织W/D:肺缺血60mmin、120min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再灌注60min组和再灌注120min组(3.90±0.10,4.19±0.12,5.42±0.66,P<0.01)的W/D比前两组增高更明显。④TNF-a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肺组织匀浆中TNF-a在肺缺血60min时无明显变化(7.90±1.89,P>0.05),缺血120min时增高,再灌注60min后继续增高,并于再灌注120mmin达到高峰(6.03±1.24,7.20±1.48,11.56±2.55,P<0.05)。再灌注120min组TNF-a高于再灌注60mmin组(P<0.05),并且明显高于肺缺血60mmin组和120min组(P<0.05)。BALF中TNF-a的变化趋势与肺组织匀浆中TNF-a的动态改变相同。⑤IL-I,IL-6,IL-8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肺组织匀浆中IL-1,IL-6,IL-8在肺缺血60min时明显升高(0.38±0.09,P<0.05),缺血120min时升高,再灌注60min后继续升高,并于再灌注120min最为明显(0.29±0.09,0.39士0.12,1.45±0.33,P<0.05):并且再灌注120mmin时明显高于缺血120min(P<0.05)。BALF中IL-1,IL-6,IL-8的变化趋势亦与肺组织匀浆中IL-1,IL-6,IL-8的动态改变相同。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兔肺组织中TNF-a阳性细胞主要在肺泡上皮细胞、部分支气管上皮及炎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内大量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肺缺血60min、120min、再灌注60min、120mmin时,兔肺组织TNF-a的表达均显着增高(P<0.01)。并且再灌注60mmin、120min组明显高于肺缺血60min、120rmin组,再灌注120min组高于再灌注60min组(P<0.01)。(7)相关性分析表明,TNF-a表达水平分别与W/D、肺组织中TNF-a的含量、BALF中的PMN比例及BALF中TNF-a,含量呈显着负相关,r值分别为-0.95,-0.93,-0.97,-0.91,P均<0.01:TNF-a表达水平与肺组织及BALF中IL-1,IL-6,IL-8的含量呈显着正相关,r值分别为0.91和0.94,P均<0.05。(TNF-a阳性表达越高而灰度值越低)(8)透射电镜显示超微结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空泡化、部分胞浆溶解,核染色质浓缩;II型上皮细胞膜表面微绒毛数量显着减少,嗜锇性板层小体几乎全部空化,线粒体部分或大部分嵴和膜融合消失。结论:①本试验以新西兰大耳白兔,参考Eppinger的方法成功地建立肺缺血/再灌注的动物模型,动态观察了肺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动脉氧分压的变化特点。②从肺湿/干重比、组织形态学变化说明肺缺血/再灌注两个过程中均存在肺损伤,并且再灌注后损伤更为明显。③PMN、氧自由基均参与了肺缺血/再灌注肺损伤的过程。④TNF-a,IL-1,IL-6,IL-8异常表达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一定作用,推测肺缺血/再灌注肺损伤的可能机制之一PMN肺内聚积、氧自由基爆发性呼吸介导TNF-a活化而调控TNF-a,IL-1,IL-6,IL-8异常表达,导致肺损伤发生。第二章药物干预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ALI的实验研究目的:目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ALI仍然是困扰心胸外科手术的难题,有关其防治措施的研究尚未获得理想进展。药物的应用是围手术期的重要环节,己有研究发现某些药物如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山莨菪碱预处理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ALI具有保护作用,但仍有争议,有关其后处理作用的研究较少,所以深入研究常用药物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ALI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采用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探讨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山莨菪碱预处理及后处理的肺保护作用,以期为临床合理选择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为药物脏器保护作用的深入研究开辟思路。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4组(n=32)。(1)缺血再灌注组(1/R组):开胸游离左肺门后,阻断左肺门60min,而后松开血管夹形成再灌注;(2)利多卡因预处理组(lido—Pre组):前1 0min分别注射利多卡因1.2mg/kg,并分别以1.0mg/(kg·h)维持30min后,阻断左肺门60min,然后松开血管夹形成再灌注;(3)山莨菪碱后处理组(ansi—PoS组):开胸游离左肺门后,阻断左肺门60min,而后松开血管夹形成再灌注;在恢复灌注同时,立即予以山蓑若碱2mg/kg随后以1mg/kg/h静脉维持30mmin:(4)地塞米松预处理和后处理注(dex—Pre—PoS组)耳缘静脉注入地塞米松0.075mg/kg,30min后,阻断左肺门60min,然后松开血管夹形成再灌注;在恢复灌注同时,地塞米松0.075mg/kg h静脉维持30mmin。各组均于再灌注0min、30min、60min、120mmin、240min共5个时点分别处死动物,留取动脉血、肺组织和肺泡灌洗液标本,测定动脉血氧分压,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蛋白含量,肺组织细胞因子TNF-a、IL-1、IL-6,IL-8的浓度和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TNF-a、IL-1、IL-6.IL-8的表达变化;并行光镜、电镜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结果:I/R组、lido—Pre组、ani—PoS组、dex—Pre—Pos组均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表现出明显的肺损伤变化,动脉血氧分压下降,TNF-a、IL-1、1L一6,IL-8,以及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蛋白含量均明显增高,TNF-a、IL-1、IL-6,IL-8的表达增加。与I/R组相比,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山莨菪碱组各项观察指标在不同时间点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山莨菪碱组相比无显着差异。病理切片显示,1/R组肺泡和肺间质内白细胞聚集成团,肺泡结构破坏,间隔增宽,肺泡腔严重出血水肿,肺损伤较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山莨菪碱组更加严重。透射电镜也显示1/R组II型肺泡上皮细胞板层小体空泡化,线粒体结构破坏,其改变与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山莨菪碱组存在差异。结论: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山莨菪碱预处理和后处理均能减轻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确的肺保护作用。其对再灌注后肺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少中性粒细胞的浸润、粘附与迁移,降低肺组织细胞因子TNF-a、IL-1、IL一6,IL-8的表达与释放,下调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表达,进而减少多形核白细胞(PMN)在肺内炎症部位的聚集,降低肺组织的通透性,减少肺组织细胞一特别是肺泡11型上皮细胞的凋亡而实现的。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山莨菪碱不同的处理时机一即预处理与后处理,其所产生的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大致相似,推测可能是通过相似甚或相同的作用机制发挥肺保护作用。

秦娜[10](2009)在《1,6-二磷酸果糖对婴幼儿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ructose-1,6-diphosphate,FDP)预处理和后处理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导致的肺缺血再灌注损伤(pulmonary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PIRI)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并比较FDP预处理与FDP后处理的保护效果。方法将39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FDP预处理组(FDPⅠ组),FDP后处理组(FDPⅡ组)。每组13例。FDPⅠ组在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前将FDP(200mg/kg)滴注到颈内静脉,滴注后5min开始体外循环。FDPⅡ组将FDP(200mg/kg)在主动脉开放同时经颈内静脉给予。C组于体外循环前经相同路径滴入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在切皮前(T1)、主动脉阻断15min(T2)、主动脉开放20min(T3)、主动脉开放3h(T4)和主动脉开放24h(T5)五个时间点,经桡动脉或股动脉采血,检测血浆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力、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MDA)含量。在T1、T4时间点检测血浆中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urfactant-associated proteins A,SP-A)含量和一氧化氮(NO)含量。分别于T1、T3、T4、T5行动脉血气分析,根据血气分析结果,按公式计算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RI)。随机从三组中各选取五名患者,于关胸前切取少量肺组织,光镜下观察各组肺组织结构变化,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表达。术后记录患者机械辅助通气时间。结果三组术前各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FDPⅠ组、FDPⅡ组与对照组比较,T3、T4、T5时间点血浆SOD活力升高,MDA含量降低,T4时间点NO含量升高,SP-A含量下降,T3、T4、T5时间点RI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NF-κB活性减弱,灰度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光镜下病理学观察,对照组肺泡结构明显受损,肺泡腔内渗出、出血严重,肺泡间隔及肺泡壁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而FDPⅠ组和FDPⅡ组肺泡结构相对完整,肺泡腔内仅有少量渗出、出血,肺泡间隔及肺泡壁仅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FDPⅠ组与FDPⅡ组比较,血浆SOD活力、MDA含量、NO含量、SP-A含量、RI及肺组织NF-κB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损伤程度差异不明显。三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FDP预处理和FDP后处理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FDP预处理和FDP后处理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果相同。

二、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叶酸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2.3 主要实验试剂
    2.4 实验方法
        2.4.1 大鼠的喂养
        2.4.2 肺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
        2.4.3 标本收集及处理
        2.4.4 肺组织病理切片及评分
        2.4.5 血清IL-8浓度测定
        2.4.6 血清TNF-α浓度测定
    2.5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动物模型成功组建
    3.2 肺组织病理改变及肺损伤评分
    3.3 IL-8和TNF-α
第四章 讨论
    4.1 肺缺血再灌注模型的选择及成功构建
    4.2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分析
    4.3 IL-8和TNF-α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4.4 叶酸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肺移植围麻醉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肺IRI发生机制
    1.1 缺氧直接作用:
    1.2 再灌注损伤:
        1.2.1 氧自由基的作用:
        1.2.2 炎性反应与炎症介质的释放:
        1.2.2. 1 核转录因子 (nuclear factor-kappa B, NF-κB) :
        1.2.2. 2 TNF-α:
        1.2.2. 3 白细胞介素:
        1.2.2. 4 PAF:
        1.2.3 钙超载:
        1.2.4 NO与NOS:
        1.2.5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pulmonary surfactant, PS) 减少:
2 肺IRI保护措施
    2.1 肺移植术前
        2.1.1 供肺预缺血处理:
        2.1.2 器官保存液:
        2.1.3 离体肺灌注 (ex vivo lung perfusion, EVLP) :
        2.1.4 药物处理
        2.1.4. 1 A2B腺苷受体拮抗剂:
        2.1.4.2一氧化碳 (CO) :
        2.1.4. 3 H2S:
        2.1.4. 4 伊马替尼:
        2.1.4.5乌司他丁:
    2.2 肺移植术中
        2.2.1 临床药物的使用
        2.2.1. 1 七氟烷:
        2.2.1. 2 右美托咪定 (DEX) :
        2.2.1. 3 米力农:
        2.2.1. 4 糖皮质激素:
        2.2.1. 5 其他药物:
        2.2.2 缺血后处理:
        2.2.3 治疗性高碳酸血症:
3 展望

(3)三种不同体外肺灌注方式对犬离体肺保护作用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离体犬肺肺循环灌注模型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三种肺保存方式下犬离体肺肺泡稳定性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三种肺保存方式下犬离体肺炎症反应损伤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下气道中炎症因子、肺表面活性蛋白及菌群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系统性炎症及下气道局部炎症与OSA关系的研究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伦理事宜
        1.3 研究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相关定义或标准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在OSA炎症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伦理事宜
        1.3 研究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OSA下呼吸道菌群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伦理事宜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1.5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肺表面活性物质气道分布及功能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撰写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5)细胞色素P450表氧化酶2J2基因过表达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抗凋亡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细胞色素P450表氧化酶2J2基因过表达通过抑制炎症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前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细胞色素P450表氧化酶2J2基因过表达通过抗氧化应激、抗凋亡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前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6)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鸣谢
主要英汉缩略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其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文献综述及研究线路)
    第一章 单肺通气麻醉技术对胸外科手术的贡献及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第二章:胸科手术后急性肺损伤与单肺机械通气
        1 ALI—胸科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
        2 ALI的诱因
        参考文献
    第三章:胸科麻醉期间肺水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 肺血管外肺水的监测
        2 EVLW监测的应用现状
        3 EVLW监测与漂浮导管测量的优劣对比及今后的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章:单肺通气所致肺损伤的体内研究进展
        第一节:OLV所致肺损伤的机理和组织形态学研究
        1 OLV对肺损伤的机理
        2 机械牵张性肺损伤的主要细胞学机制
        3 肺损伤的形态学特点
        4 单肺麻醉所致肺损伤的形态学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第二节:实验动物肺组织水通道蛋白的改变
        1 AQP的定义、分类、分布特点的研究
        2 AQP-5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及相关基因位点
        3 AQP-5的分布及其病理生理意义
        4 AQP-5蛋白体在水、电解质平衡调节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三节:实验动物肺组织表面活性蛋白的研究
        1 SP的生物学特征
        2 肺泡表面活性蛋白与肺损伤
        参考文献
    第五章:iTRAQ技术在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1 iTRAQ技术原理
        2 iTRAQ技术和其他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的比较
        3 iTRAQ技术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4 iTRAQ技术在呼吸相关性肺损伤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第六章:项目研究概要及技术线路
第二部分: 单肺通气麻醉的临床资料回顾及系统评价
    第一章 胸科手术患者手术后恢复时间延长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本节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单肺通气和双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的安全性比较:a metaanalysis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本节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第一章: 单肺通气麻醉行肺科手术病人动脉血中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的变化
        第一节 单肺通气麻醉行肺科手术病人动脉血中IL-6和IL-8的变化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本节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单肺通气麻醉行肺科手术病人动脉血中XOD、MPO和PMN的变化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本节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单肺通气下肺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血管外肺水及术后近期肺功能的变化
        第一节 应用PiCCO技术监测单肺通气下肺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外肺水的变化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本节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单肺通气下肺切除术患者术后近期肺功能的变化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本节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单肺通气麻醉的动物实验研究
    第一章 不同单肺通气方式对大鼠肺AQP-5表达影响的对比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单肺通气对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及肺泡表面活性蛋白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应用iTRAQ技术结合2D LC-MS/MS分析胸科手术患者单肺通气后的血清差异蛋白组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7)基于文献分析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证治规律及其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脏腑表里相合理论研究渊源与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正文
    前言
    1 肺与大肠相表里古代文献研究
        1.1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溯源与演变
        1.2 小结
        参考文献
    2 现代国内外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研究
        2.1 当前"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研究现状
        2.2 国外医学界:业已认识到肺肠之间的相关性
        2.3 国内医学界:"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2.4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实验研究
        2.5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生物学基础
        2.6 小结
        参考文献
    3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研究文献的肺肠相关疾病证治规律分析
        3.1 数据准备和预处理
        3.2 肺肠表里相关疾病证候特征分析
        3.3 肺肠表里相关疾病治法规律
        3.4 肺肠表里相关疾病方剂应用规律
        3.5 肺肠表里相关疾病药物应用规律
        3.6 小结
        参考文献
    4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研究文献的肺肠相关疾病数据挖掘关联关系分析
        4.1 数据挖掘技术
        4.2 肺系疾病数据挖掘关联分析
        4.3 肠系疾病数据挖掘关联分析
        4.4 小结
        参考文献
    5 "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5.1 循证医学
        5.2 研究资料与方法
        5.3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5.4 小结
        参考文献
    6 讨论与结论
        6.1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渊源
        6.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6.3 肺肠相关疾病证候特征
        6.4 肺肠相关疾病治法规律
        6.5 肺肠相关疾病方药规律
        6.6 肺肠相关疾病关联规律
        6.7 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
        6.8 小结
    7 创新之处与不足展望
        7.1 课题研究主要创新点
        7.2 研究不足
        7.3 今后展望
附录1 数据规范方法
附录2 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文献评价表
致谢
个人简介

(8)持续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氧合冷血对体外循环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持续肺动脉灌注氧合冷血对体外循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的影响
    1.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设计方案
        1.3 麻醉方法
        1.4 体外循环方法
        1.5 手术及肺灌注方法
        1.6 标本和数据的收集
        1.7 血液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1.8 病理标本的观察和检测
        1.9 指标的评价方法
        1.10 质量控制
        1.11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炎症因子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1.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设计方案
        1.3 麻醉方法
        1.4 体外循环方法
        1.5 手术及给药方法
        1.6 标本和数据的收集
        1.7 血液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1.8 指标的评价方法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持续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氧合冷血对体外循环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1.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设计方案
        1.3 麻醉方法
        1.4 体外循环方法
        1.5 手术及肺灌注方法
        1.6 标本和数据的收集
        1.7 血液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1.8 病理标本的观察和检测
        1.9 指标的评价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9)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ALI免疫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ALI模型的建立及免疫发病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药物干预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ALI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ALI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正文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ALI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正文
    参考文献
致谢
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10)1,6-二磷酸果糖对婴幼儿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四、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叶酸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 夏艳. 江苏大学, 2019(03)
  • [2]肺移植围麻醉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 胡春晓,袁圣劼,王志萍.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7(05)
  • [3]三种不同体外肺灌注方式对犬离体肺保护作用的对比研究[D]. 祝艳翠. 昆明医科大学, 2017(12)
  • [4]下气道中炎症因子、肺表面活性蛋白及菌群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关系的研究[D]. 卢冬梅.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3)
  • [5]细胞色素P450表氧化酶2J2基因过表达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抗凋亡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D]. 陈文树.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6]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黄冰.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5)
  • [7]基于文献分析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证治规律及其关系研究[D]. 郜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8]持续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氧合冷血对体外循环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D]. 严飞.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8)
  • [9]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致ALI免疫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的实验研究[D]. 朱云喜. 中南大学, 2010(01)
  • [10]1,6-二磷酸果糖对婴幼儿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D]. 秦娜. 苏州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