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流产后胎膜残留110例(论文文献综述)
徐月娥,夏亲华[1](2021)在《失笑散加味的妇科临床运用进展》文中提出失笑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五灵脂、蒲黄两味药物组成,功用为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常用于妇科痛经、月经失调、产后腹痛、宫外孕等属于瘀血停滞者。方中五灵脂、蒲黄活血祛瘀、通利血脉以止痛,用酽醋煎熬,取其活血脉,行药力,加强活血祛瘀止痛之效。
明霞,王燕,蒋琼[2](2020)在《米非司酮联合桃红四物汤治疗产后胎盘残留及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米非司酮联合桃红四物汤治疗产后胎盘残留效果及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产后胎盘残留患者138例,随机单双编号后分为中西药组(n=69)与西药组(n=69)。两组均予米非司酮治疗,中西药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桃红四物汤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胎盘残留面积、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子宫收缩期、盆腔感染及机体应激反应。结果:治疗后中西药组治疗总有效率(97.1%)高于西药组(84.1%),胎盘残留面积(2.92±0.96cm3)小于西药组(14.38±2.64cm3),β-hCG水平(26.03±8.15 mIU/ml)低于西药组(70.65±13.88 mIU/ml),血性恶露持续时间(10.2±1.9d)短于对照组(16.4±3.8d),子宫收缩期体积(128.6±35.0cm3)小于对照组(400.3±62.4cm3)(均P<0.05),盆腔感染率(4.4%)与西药组(8.7%)无差异(P>0.05);治疗后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两组均较治疗前降低但中西药组高于西药组,活性氧簇两组均较治疗前升高但中西药组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桃红四物汤治疗产后胎盘残留疗效更佳,可更好地减少胎盘残留面积,促进子宫恢复,减少盆腔感染,减轻患者机体应激反应。
鲁周南[3](2020)在《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文中提出产后出血为产褥期发生的异常阴道出血性疾病,影响产后恢复,严重者甚至影响到产妇的生命。近年来剖宫产手术普及、二胎政策开放,产妇生活环境、个人生活观念、生活习性也发生了改变,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增高。产后出血在中医古籍中以“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崩”“产后下血不止”等病名呈现,内容丰富,有深厚的文献积累。如何从中医的角度认识产后出血,发掘中医临床治疗优势?首先离不开对其源流以及学术思想的梳理总结;此外,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高效获取产后出血专科知识,亦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之一。论文的第一部分首先确定产后出血病名的中医内涵与外延,以朝代为序,研究纳入文献的病名演变、病因病机、诊断以及理法方药的流变脉络。第二部分针对导师团队研究提出的古籍、医家、知识“三维一体”获取思路,笔者采取专家访谈方法对“三维一体”进行专家意见征集,进一步补充完善了“三维一体”数据模型,论证并确定了各知识要素层级,使其更符合中医古籍知识的特性并具有可操作性。论文最后以产后出血文献为例,对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知识基于不同获取方案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古籍阅读选择建议,对中医古籍知识的学习利用提出方法学借鉴。先秦至秦汉时期,产后病统称为“乳余疾”,出现产后疾病之萌芽。《黄帝内经》首次记载产后疾病“乳子病热”,创造性地提出了通过望诊、问诊、切诊综合进行妇人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开创了产孕奇经理论之先河。《金匮要略》根据产后亡血伤津的生理特点,将产后常见疾病归纳为痉病、郁冒、大便难。魏晋南北朝时期,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首次系统提出从产妇脉象的表里、寒热、大小、缓急进行预后预判,奠定了产科脉诊的基础。该时期文献至少记载了近20余种用于产后疾病治疗的药物。此期尚无“产后出血”的专篇记载,但在实践方法上却形成“产后出血”专病诊断及治疗的萌芽,该时期,产后出血疾病相关记载多以某方适应症形式提出。隋唐时期,《经效产宝》《诸病源候论》开始对产后出血相关病名有相对集中论述。《诸病源候论》记载恶露不尽、血崩病因病机为外感寒邪、虚损、瘀血。《备急千金要方》第一次提出恶露不尽与产后时间密切相关,且强调腹痛与恶寒两大伴随症状,明确了恶露不绝部分内涵,具有开创性意义。该时期产后出血相关治疗方剂数量较前丰富,共计30余首,有论有方,但未见专篇论述。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病名数量较前明显增加。此时期记载产后恶露不绝病因有虚损、瘀血、寒邪互结。产后血崩病因病机较前增加饮食不节、情志、药物因素。《妇科秘兰全书》能够较好的反映妇科产后出血诊疗思路。提出以产后7日为节点,结合腹痛情况辨虚实用药,记载成方当归建中汤、独圣散、泽兰汤、瑞莲散4首。并顺从产前、临产、产后生理状态加以调护,及时纠正产妇气血运行异常状态,预防产后出血。《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提出崩漏一定程度上是产后恶露不尽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的临床表现,认为两者之间存在转化关系。郑氏女科提倡产后应大补气血。推出产后出血四物汤通治方,形成以四物汤为主要治疗思路与手段的完整治疗方案。梳理金元大家张元素、李东垣、罗天益、刘河间等着作,整理出产后辨治思路三条。产后需扶持荣卫,调养血气;属邪气实者需攻之;产后宜大补气血为先。并整理产后处方用药30余条。该时期产后出血文献得到长足发展,疾病概念已内含“审因论治”理念;将产后出血引入急症观念,纳入到急症治疗体系中,能够清晰地根据缓急予以分化治疗;此时期着作开始出现明显学派特色,学术思想承前启后。明代,产后出血进一步发展到以出血量、势进行区分。命名呈多样化,命名称谓中明确其危重症的含义。此阶段发展了恶露不绝、血崩冲任、脏腑病因病机学说,并从病因病机层面认识到胎前、临产、产后调护的失当与产后疾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学术思想主要继承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体系与朱丹溪“产后大补气血”说。创新主要表现在张景岳的辨证思维与体质辨识相结合的理论创新、赵献可从阴阳真假辨治血证思路的创新、薛己的产后出血脏腑辨证理论创新。明代产后出血常用成方为四物汤与生化汤及加减体系。产后用药禁忌较前人增加活血破气药物,如三棱、莪术、红花、苏木、牛膝等14种;清热药物黄芩、黄连、栀子、黄柏4种;慎用方剂为大承气汤、五苓散,丰富了产后出血用药禁忌内涵。清代《妇科冰鉴》首次较为准确的概括产后恶露不绝定义,认为恶露超过七天,日久不断,为恶露不绝。较前增加了“产后一月恶露重来”“产后崩淋带下”病名。恶露不绝、血崩较前代增加了冲任瘀血以及虚实夹杂病因病机。脏腑理论方面,补充产后气血、营卫概念以及肝疏泄无度、肾闭藏无权病因病机。《胎产新书》完整地提出了饮食、情志、房事损伤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病因病机。清代古籍,针对出血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瘀血理论之创新;气、血、水、火的理论创新;奇经学说在产后的创新应用;中西医结合运用于临床的创新及大量原创新方出现。四物汤与生化汤辨治产后出血的体系进一步丰富发展,生化汤发展至清代,已经成为产科常用方,也是产后出血常选方剂之一。第二部分主要着重于对中医知识获取方法与思维的研究。基于本次产后出血文献研究,首先提炼出“医家个人经验”“官方医学教育”两种常见的知识获取方法;同时,对导师团队提出的“三维一体”获取方法进行了专家访谈论证研究。为有序快速获取古籍知识,寻求中医知识获取普适性的方法,导师团队参考人脑获取知识的思维模式,针对计算机对古籍知识的获取特点,提出“三维一体”数据模型。基于知识元、知识体概念,笔者设计出针对方法学专家、临床专家、文献专家深度访谈的问卷,对“三维一体”知识体在知识获取中的重要性、权重关系以及三个知识体所包含的23个知识元在知识体构成中的角色与重要性等进行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通过深入研究,系统地对“三维一体”数据模型进行了全面补充与完善;与此同时,整理元数据赋权及知识推送专家深度访谈意见,为数据模型建立提供专家意见基础。深度访谈意见包含模型中知识体、知识元的权重建议;关于不同历史时间与不同学科古籍在数据模型中的时间、空间建议;用户意见量化建议等。“以史为鉴,知往鉴来”是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重要目的。如何将古代医家丰富的治疗经验与当今临床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中医产科临床提供理论思维与治疗依据,寻求中医妇产科的进一步发展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论文最后结合本次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研究,综合三种不同途径的知识获取方法,整理出4种产后出血知识获取临床思维路径与69种推荐书目,为产后出血古籍知识获取提供了方法学借鉴。
鲁周南,魏群,宋红垚,王凤兰[4](2019)在《中医治疗产后出血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后出血是妇产科常见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剖宫产、人流、药流手术量递增,产后出血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妇女健康。近年来,众多学者对中医治疗产后出血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治疗等多个方面,概况了5年来中医诊治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情况,并且指出未来产后出血临床研究可从制定单味中药、经典方剂辨证应用标准,完善中药安全性研究等多个方面展开。
邱凤龄[5](2019)在《羊膜移植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对预防宫腔再粘连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羊膜移植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对预防宫腔再粘连的疗效分析。通过回顾性分析96例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患者经宫腔镜下行宫腔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s,TCRA)后分别采取三种不同方法预防宫腔再粘连的临床资料,比较各治疗方案之间的利弊,比较各治疗方案之间对患者预防宫腔粘连的效果,对患者术后月经、腹痛、妊娠及妊娠结局的影响,从而评价羊膜对宫腔粘连经TCRA术后预防再粘连的临床治疗价值。研究资料与方法:按照严格的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96例经宫腔镜检查确诊为宫腔粘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预防宫腔粘连的再次发生,根据术后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三组:球囊组:TCRA术后宫腔内留置Foley球囊,球囊内注入3-5ml生理盐水,术后7天拔除Foley球囊,术后2个月返院再次行宫腔镜检查。节育器组:TCRA术后宫内放置“T”型节育器,术后2个月返院行宫腔镜下宫内节育器取出术,同时行宫腔镜检查术。羊膜组:羊膜来源于当日剖宫产手术病人,无传染性疾病,且孕妇表示同意丢弃胎盘或用于其他医学用途。将适当羊膜从胎盘上取下,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放入甲硝唑溶液中保存待用,以上所有操作均于无菌环境中进行。将适当大小羊膜,包裹于Foley球囊后一同置入宫腔,球囊内注入3-5ml生理盐水固定于宫腔内,导管末端接引流袋,术后7天拔出Foley球囊,尽量不将羊膜带出,术后2个月患者返院行宫腔镜检查术,术中取出宫内残留羊膜。三组患者术后均予口服抗生素三日预防感染,于术后第一天开始口服药物进行人工周期治疗修复内膜:补佳乐每次3mg,每日1次,连续服用21天,后10天加用地屈孕酮,每次10mg,每日1次,从而形成撤退性出血。下一月经周期于月经第5日开始重复上述用药,连续用药2个月经周期。三组患者均于治疗后2个月返院行二次宫腔镜检查与治疗,重新评估患者宫腔粘连情况,节育器组取出宫内节育器,羊膜组取出宫内残留羊膜。以上患者如有粘连形成并予再次分离。利用统计学对三种方法产生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从纳入的病例来看,宫腔粘连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与近年来国内宫腔粘连的发病趋势相一致。2.宫腔粘连的年龄分析:本次统计的96例患者中,最小年龄为22岁,最大年龄为45岁,平均年龄为(32.26±4.78)岁。其中球囊组23例患者年龄为22~43岁,平均年龄为(31.4±5.35)岁;节育器组29例患者年龄为27~45岁,平均年龄为(33.14±4.84)岁;羊膜组44例患者年龄为24~43岁,平均年龄为(32.39±5.25)岁。三组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8)。3.宫腔粘连的临床表现: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96例宫腔粘连患者中以“月经减少”为主诉入院的为47例,占总人数的49%;以“继发性闭经”为主诉入院的为24例,占总人数的25%;以“不孕”(已排除其他不孕因素)为主诉入院的为10例,占总人数的16%;以“B超检查发现宫腔粘连”为主诉入院的为15例,占总人数的10%。因此,宫腔粘连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改变。4.通过比较分析,三组宫腔粘连患者TCRA术后采取不同的方法预防宫腔粘连再次形成的临床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26)。进一步分析,羊膜组的总有效率最高,球囊组的总有效率较高,节育器组的总有效率最差,且羊膜组的显效率最高,球囊组的显效率较高,节育器组的显效率最差。5.三组患者的宫腔粘连恢复情况有统计学意义(P=0.024)。羊膜组患者宫腔形态改善率最高。进一步经过组间的两两比较后,宫腔粘连恢复的差异主要存在于节育器组与羊膜组(P=0.018),而球囊组与节育器组(P=0.143)和球囊组与羊膜组(P=0.57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在月经恢复上,羊膜组恢复率达到78.79%,球囊组恢复率为60.00%,节育器组恢复率为47.83%。经统计分析,三组月经量的恢复情况有统计学意义(P=0.040)。这种差异体现在节育器组与羊膜组(P=0.041),而球囊组与节育器组(P=0.730)和球囊组与羊膜组(P=0.360)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7.将三组患者的宫腔粘连改善情况与月经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球囊组宫腔粘连改善例数为19例,改善率为82.61%,而月经改善例数为9例,改善率为60.00%;节育器组宫腔粘连改善例数为20例,改善率为68.97%,而月经改善例数为11例,改善率为47.82%;羊膜组宫腔粘连改善例数为40例,改善率为90.91%,而月经改善例数为26例,改善率为78.79%。8.目前现有的数据可得出,术后一年羊膜组妊娠例数为20例,妊娠率为20.83%,球囊组妊娠例数为8例,妊娠率为8.33%,节育器组妊娠例数为6例,妊娠率为6.25%。结论:TCRA术后采取球囊、节育器、羊膜三种不同方法预防宫腔再粘连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宫腔内放置羊膜对治疗宫腔粘连患者的临床效果最显着。从宫腔粘连改善程度、月经恢复及术后妊娠率上分析,羊膜组患者均是最高的。
宋林娜[6](2018)在《中药治疗胎盘植入对保护生殖功能意义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采用中药治愈和米非司酮或子宫动脉栓塞联合钳刮术治愈的胎盘植入患者进行临床资料采集与回访,比较治愈后3个月内的月经量变化、子宫内膜厚度,宫腔粘连情况、继发性不孕及不孕因素情况、盆腔炎发生情况,以及妊娠后胎盘再次植入的情况,探讨中药治疗胎盘植入对保护生殖功能的意义,为临床广泛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山东省立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已治愈胎盘植入患者18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采用中药逐盘汤治愈的患者,共89例;对照组是在米非司酮或子宫动脉栓塞联合钳刮术治愈的患者,共93例。研究过程中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观察组有88例患者,对照组有91例患者纳入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宫腔操作史比较,P>0.05,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结果如下:(1)观察组有8例出现不同程度月经量减少,无闭经情况出现;对照组月经量减少患者达64例,9例患者出现闭经,8例患者为子宫性闭经,1例患者既往存在月经稀发,发展成闭经。经秩和检验,月经量减少情况两组比较P<0.05,统计学差异显着。(2)观察组8例月经量少患者行B超检查,3例患者内膜厚度正常,5例患者内膜厚薄不均;对照组月经量少患者64例行B超检查,其中41例患者内膜过薄,7例患者内膜厚度正常,16例患内膜薄厚不均。经秩和检验,P<0.05,统计学差异显着。(3)观察组患者无宫腔粘连发生,对照组有44例患者行宫腔镜检查,其中28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宫腔粘连,两组比较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4)观察组有生育要求者46例,37例成功妊娠,9例患者继发性不孕;对照组有生育要求者54例,30例成功妊娠,24例患者继发性不孕,经卡方检验,P<0.05,统计学差异显着。(5)观察组继发性不孕患者9例,6例患者存在月经稀发,1例因男方因素不孕,2例患者为免疫性不孕;对照组继发性不孕患者24例,双侧输卵管梗阻患者14例,2例患者因月经稀发不孕,内膜过薄、宫腔粘连患者8例。经秩和检验,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6)盆腔炎性疾病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有3例患者出现盆腔炎性疾病,对照组患者出现17例,经卡方检验,P<0.05,统计学差异显着。(7)观察组再次妊娠患者37例,其中6例再次发生胎盘植入;对照组再次妊娠患者30例,有12例再次发生胎盘植入,观察组再次胎盘植入发生率(16.21%)远远小于对照组(40.00%),经检验,P<0.05,统计学差异显着。结论:中药治疗胎盘植入可以避免子宫的机械性损伤,减少月经量减少、宫腔粘连、输卵管堵塞、盆腔炎性疾病等一系列并发症的产生,减少宫腔感染及再次胎盘植入的机会,对保护女性的生殖功能,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苏昭[7](2018)在《祛瘀益坤方联合艾灸治疗血瘀型产后恶露不绝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通过观察祛瘀益坤方联合艾灸治疗血瘀型产后恶露不绝的临床疗效,探讨祛瘀益坤方联合艾灸治疗该病的作用机制,进一步体现中医药治疗产后恶露不绝的优势,为日后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更加广阔的治疗思路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筛选符合血瘀型产后恶露不绝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艾灸组、中药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6例,联合治疗组予祛瘀益坤方联合艾灸子宫、关元、气海穴,中药组单纯口服祛瘀益坤方,艾灸组单纯艾灸子宫、关元、气海穴,对照组予口服桂枝茯苓胶囊,四组均以七天为一疗程,对比四组患者治疗后止血疗效,治疗后中医证侯疗效,治疗后中医单项次要症候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子宫体积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止血疗效:四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止血疗效优于其他三组。2.中医证候疗效:四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有效率较其他三组高。3.中医证候评分:四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症状改善情况相对较好。4.中医单项次要症候疗效:治疗后四组患者单项次要症候疗效进行组间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在中医单项次要症候改善方面有效率均优于其他三组。5.子宫体积:四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子宫体积较其他三组小,子宫复旧情况相对较好。6.治疗期间,四组患者均未出现副作用及各种不适反应。结论:祛瘀益坤方联合穴位艾灸治疗血瘀型产后恶露不绝,可以减少出血时间,改善患者血瘀症状,固本培元,从根本上促进产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周丽蓉[8](2016)在《桃红四物汤治疗产后组织残留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究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产后组织残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4年10月于我院妇产科生育且产后复查彩超提示组织残留的产妇110例,并根据随即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缩宫素治疗方法,治疗组则行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观察对比2组患者疗效和清宫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7%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8.2%对比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清宫率0%与对照组清宫率7.3%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产后组织残留的临床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卢文君[9](2009)在《产后宫泰颗粒治疗血瘀证流产后阴道出血不净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产后宫泰颗粒治疗血瘀证流产后阴道出血不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产后宫泰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96例门诊诊断为流产后阴道出血不净(血瘀证)的患者,所有受试病例必需严格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以上病例随机分为产后宫泰颗粒治疗组和生化冲剂对照组,治疗组72例,对照组24例(其中有3例脱落,全为治疗组)。观察方法为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患者来就诊的第一天开始服药,连续服药7天为一疗程。用药一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变、子宫复旧情况变化、三大常规变化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血瘀证流产后阴道出血不净的止血疗效产后宫泰颗粒治疗组治愈率68.1%,显效率21.7%,有效率8.7%,总有效率98.5%。生化冲剂对照组治愈率62.5%,显效率20.8%,有效率12.5%,总有效率95.8%。两组通过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都具有很好的止血疗效(P>0.05)。2.治疗血瘀证流产后阴道出血不净的证候疗效产后宫泰颗粒治疗组治愈率65.2%,显效率20.2%,有效率10.15%,总有效率95.6%。生化冲剂对照组治愈率62.5%,显效率20.8%,有效率4.16%,总有效率87.5%。两组通过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都具有很好的疗效(P>0.05)。3.两组的盆腔B超子宫三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治疗前、后子宫体积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药物在改善子宫复旧方面都有很好的疗效且无显着性差异。4.安全性分析两组治疗后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变化,治疗前虽有个别项目异常存在,但治疗后无加重,临床观察中,各病例均未发现不良反应,表明产后宫泰颗粒治疗血瘀证流产后阴道出血不净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结论:产后宫泰颗粒能有效治疗血瘀证流产后阴道出血不净,能明显地改善产妇恶露持续时间、量、色、质,小腹疼痛等相关临床症状,促进子宫复旧。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
季清云[10](2009)在《人工流产后恶露不绝的中医证候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人工流产后恶露不绝中医证候的分布特征、导致人工流产后恶露不绝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查阅近20年关于人工流产后恶露不绝的文献,设计人工流产后恶露不绝中医证候及相关因素调查表,调阅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住院部2004年4月-2008年10月符合人工流产后恶露不绝诊断标准的住院病历,填写调查表并进行整理归纳,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频数分析及列联表分析。结果:本研究110例人工流产后恶露不绝住院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中频次出现最多的前三个为血瘀、气虚、血热,分别为54例(占49.9%)、51例(占46.4%)、40例(占36.4%)。对110例人工流产后恶露不绝住院患者进行辩证归纳为气血亏虚、瘀血内阻、湿热瘀阻、阴虚血热、肾虚血瘀五种证型。其中以气血亏虚证最多见,为30例,占27.3%;其次为瘀血内阻证和湿热瘀阻证,分别为26例(占23.6%)、24例(占21.8%);阴虚血热证和肾虚血瘀证较少,分别为16例(占14.5%)、14例(占12.7%)。对相关因素进行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人工流产后恶露不绝与职业、孕次、流产史、流产方式、子宫位置、宫内组织残留、宫内手术史有相关性(P<0.05);病程与子宫位置有相关性(P<0.01)。结论:1.“虚”“瘀”“热”为人工流产后恶露不绝患者主要的病因病机。2.气血亏虚证、瘀血内阻证、湿热瘀阻证为人工流产后恶露不绝住院患者常见证型。3.人工流产后恶露不绝的发病与职业、孕次、流产史、流产方式、子宫位置、宫内组织残留、宫内手术史有相关性,病程与子宫位置有相关性。
二、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流产后胎膜残留11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流产后胎膜残留11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失笑散加味的妇科临床运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痛 经 |
1.1 原发性痛经 |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 |
2 崩 漏 |
3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
4 产后病 |
5 妊娠病 |
6 宫内置环出血 |
7 盆底功能障碍 |
8 子宫内膜息肉 |
9 结 语 |
(2)米非司酮联合桃红四物汤治疗产后胎盘残留及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 临床疗效比较 |
2.3 胎盘残留面积与β-hCG水平比较 |
2.4 子宫恢复情况比较 |
2.5 患者机体应激比较 |
3 讨论 |
(3)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辨证论治研究 |
2 方药研究 |
2.1 生化汤临床研究 |
2.2 专家经验方研究 |
3 针灸外治法研究 |
4 名老中医治验 |
前言 |
第一部分 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古籍选择原则 |
1.2 产后出血中医概念范围界定 |
1.3 古籍选择结果 |
2 先秦至秦汉时期对产后疾病的早期认识 |
2.1 早期病名之萌芽 |
2.2 产孕诊断思想之发端 |
2.3 创奇经为产孕生理病理之先河 |
2.4 产孕疾病早期治疗方法 |
2.5 小结 |
3 魏晋南北朝开创产后出血论述之先河 |
3.1 病名认识的积累 |
3.2 产后诊断的早期探索 |
3.3 产后出血治疗的开端 |
3.4 小结 |
4 隋唐时期产后出血论述积累期 |
4.1 病名积累与发展 |
4.2 病因病机的探索 |
4.3 产后出血治疗的积累 |
4.4 产后调护观念的萌芽 |
4.5 小结 |
5 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理论初步形成 |
5.1 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
5.2 病名逐步完善 |
5.3 病因病机理论逐渐丰富 |
5.4 产科调护的逐步积累 |
5.5 产后出血治疗的发展 |
5.6 小结 |
6 明时期产后出血理论发展时期 |
6.1 明代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
6.2 病名沿革 |
6.3 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 |
6.4 产科调护的理论进步 |
6.5 诊断理论的发展 |
6.6 治疗理论系统基本形成 |
6.7 小结 |
7 清时期产后出血理论成熟时期 |
7.1 清代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
7.2 清代产后出血病名 |
7.3 病因病机逐步丰富完善 |
7.4 产后出血诊断发展 |
7.5 产后出血治疗理论的完善 |
7.6 调护理论的发展 |
7.7 小结 |
第二部分 古籍文献知识获取方案研究 |
1 现有古籍文献知识获取 |
1.1 医家个人经验 |
1.2 以官方教育、考试制度为准的知识获取 |
2 研究方法 |
2.1 归纳法 |
2.2 元数据研究方法 |
2.2.1 元数据概念 |
2.2.2 元数据制定原则 |
2.2.3 元数据模板组成 |
2.3 专家访谈法 |
2.3.1 访谈对象 |
2.3.2 访谈方法 |
2.3.3 访谈资料的整理、存档 |
2.3.4 访谈提纲 |
2.4 名中医推荐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元数据研究结果 |
3.2 深度专家访谈结果 |
3.2.1 选择古籍经验 |
3.2.2 选择医家经验 |
3.2.3 中西医病名统一经验 |
3.3 妇科名中医阅读经验研究结果 |
3.4 产后出血相关知识示范性研究结果 |
3.5 产后出血相关书目推荐 |
4 结论 |
讨论 |
产后出血文献给予临床的启示 |
古籍文献知识获取对学习与教学的启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产后出血相关古籍内容提要 |
(4)中医治疗产后出血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产后出血的认识 |
2 中医治疗 |
2.1 辨证论治 |
2.2 常用方药研究 |
2.2.1 益母草类相关研究 |
2.2.2 生化汤临床研究 |
2.2.3 自拟方临床应用 |
2.3 针灸外治 |
3 讨论 |
(5)羊膜移植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对预防宫腔再粘连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概述 |
1.1 宫腔粘连的定义 |
1.2 宫腔粘连的发病率和病因 |
1.3 宫腔粘连的发病机制 |
1.3.1 感染学说 |
1.3.2 创伤学说 |
1.3.3 纤维细胞增生活跃学说 |
1.3.4 神经反射学说 |
1.3.5 雌激素受体表达异常学说 |
1.3.6 子宫内膜干细胞增殖分化异常学说 |
1.4 宫腔粘连的临床表现 |
1.5 官腔粘连的分级 |
1.6 宫腔粘连的诊断 |
1.7 宫腔粘连的治疗 |
1.8 TCRA后预防宫腔再粘连的方法 |
1.8.1 支持屏障 |
1.8.2 药物治疗 |
1.8.3 干细胞 |
1.9 羊膜 |
1.9.1 羊膜的生物学特性 |
1.9.2 羊膜的生理学特性 |
1.9.3 羊膜的临床应用 |
第二章 研究背景 |
第三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资料来源 |
3.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2 手术方法 |
3.3 术后处理 |
3.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
3.4.1 宫腔粘连评级 |
3.4.2 疗效评定 |
3.5 研究方法 |
3.6 统计方法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结果 |
4.1.1 宫腔粘连的发病趋势及发病情况 |
4.1.2 宫腔粘连患者的一般情况 |
4.1.3 术中及围手术情况 |
4.1.4 术后疗效分析 |
4.2 讨论 |
4.2.1 宫腔粘连的发病趋势 |
4.2.2 宫腔粘连的临床表现及病因分析 |
4.2.3 TCRA术后三组不同方法预防宫腔再次粘连的分析 |
4.3 结论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药治疗胎盘植入对保护生殖功能意义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病例选择标准 |
(一)诊断标准 |
1.西医诊断标准 |
2.中医诊断标准 |
(二)病例纳入标准 |
(三)病例排除标准 |
(四)病例脱落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病例来源与分组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统计学处理 |
三、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1.年龄 |
2.治疗前两组患者宫腔操作史比较 |
(二)观察指标 |
1.治疗后3个月内月经量变化情况 |
2.两组月经量少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
3.两组患者宫腔粘连发生情况比较(见表 5) |
4.继发性不孕患者例数 |
5.不孕原因比较 |
6.盆腔炎性疾病发生情况比较 |
7.再次妊娠发生胎盘植入患者例数比较(见表 9) |
四、结论 |
讨论 |
一、中医对胎盘植入的认识 |
二、西医对胎盘植入的认识 |
三、立论依据 |
四、逐盘汤的治疗特点 |
五、逐盘汤的组方依据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六、结果分析 |
七、中医治疗胎盘植入对保护生殖功能的意义 |
八、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胎盘植入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7)祛瘀益坤方联合艾灸治疗血瘀型产后恶露不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病例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案 |
(三)疗效指标 |
(四)疗效判定标准 |
(五)安全性评价标准 |
(六)数据统计方法 |
三、一般资料 |
(一)四组患者年龄对比 |
(二)四组患者本次生产方式对比 |
(三)四组患者病程对比 |
(四)四组患者病情对比 |
(五)四组患者休息时间对比 |
(六)四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对比 |
(七)四组患者治疗前子宫体积(cm3)比较 |
四、试验研究结果 |
(一)临床疗效结果 |
(二)治疗组一般资料与疗效的关系 |
(三)安全性结果 |
(四)依从性结果 |
讨论 |
一、立论依据 |
二、祛瘀益坤方基本方药组成及分析 |
四、穴位艾灸的功效研究 |
五、临床疗效分析 |
(一)止血疗效 |
(二)中医证侯疗效 |
(三)中医证候评分 |
(四)中医单项次要症候疗效 |
(五)治疗后子宫体积 |
六、祛瘀益坤方联合艾灸治疗血瘀型产后恶露不绝的机理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9)产后宫泰颗粒治疗血瘀证流产后阴道出血不净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观察病例标准 |
1.4 观察方法 |
1.5 合并用药规定 |
1.6 观察指标 |
1.7 疗效判定标准 |
1.8 安全性评价 |
1.9 试验数据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疗效性观察 |
2.2 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祖国医学对于流产后阴道出血不止的认识 |
2.产后宫泰颗粒的组方、功效 |
3.疗效性分析 |
4.安全性分析 |
5.结语 |
参考文献 |
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出血不净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综述) |
致谢 |
(10)人工流产后恶露不绝的中医证候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研究结果 |
2.1 相关因素分析 |
2.2 人工流产后恶露不绝住院患者的症状分析 |
2.3 人工流产后恶露不绝的中医证候研究 |
2.4 中医证候与相关因素分析 |
3.讨论 |
3.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3.2 人工流产后阴道出血的西医机制 |
3.3 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
3.4 相关因素分析 |
4.结论 |
5.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人工流产后恶露不绝中医证候及相关因素调查表 |
附录2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流产后胎膜残留11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失笑散加味的妇科临床运用进展[J]. 徐月娥,夏亲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8)
- [2]米非司酮联合桃红四物汤治疗产后胎盘残留及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J]. 明霞,王燕,蒋琼.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0(12)
- [3]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D]. 鲁周南.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中医治疗产后出血临床研究进展[J]. 鲁周南,魏群,宋红垚,王凤兰.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10)
- [5]羊膜移植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对预防宫腔再粘连的临床分析[D]. 邱凤龄. 厦门大学, 2019(12)
- [6]中药治疗胎盘植入对保护生殖功能意义的临床研究[D]. 宋林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祛瘀益坤方联合艾灸治疗血瘀型产后恶露不绝的临床研究[D]. 苏昭.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桃红四物汤治疗产后组织残留的临床分析[J]. 周丽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05)
- [9]产后宫泰颗粒治疗血瘀证流产后阴道出血不净的临床观察[D]. 卢文君. 湖北中医学院, 2009(11)
- [10]人工流产后恶露不绝的中医证候及相关因素分析[D]. 季清云.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