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论陈大为诗《在南阳》

十年磨一剑:论陈大为诗《在南阳》

一、十年磨一剑:论陈大为诗作《在南洋》(论文文献综述)

向忆秋[1](2016)在《中国大陆的马华文学研究二十年(1990~2009)综论》文中研究说明马华文学是马来西亚公民以华文为媒介所创作的文学。二十年来中国大陆的马华文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趋势,也凸显了存在的问题。加强史料建设、强化作家个案研究和专题研究是马华文学研究有必要拓展的空间。

朱崇科[2](2015)在《陈大为的南洋追认及吊诡》文中提出陈大为的南洋书写体现出一种追认的政治,有其卓有成效之处,如以"时空体"、异族介入填充瘦瘦的历史南洋,或者从自我、家族谱系、原乡场域等策略加以再现、强化甚至神化南洋都相当成功,但同时其也有追认的局限,比如台湾视角下的异域化色彩,过于强调技巧而导致主题和思考的相对肤浅,这都让作者依旧存有努力提升的空间。

张愉[3](2013)在《论陈大为创作中的神异叙事》文中提出陈大为是马华新生代代表性作家,以诗歌创作为主,同时还进行散文和诗评等其他文类创作,他的多元化创作诠释着自身作为新生代作家的突围意识,是马华新生代中极具先锋挑战意识的作家之一。他的诗歌以反僵化的写史意识神异化历史,运用个性丰富的语言、自由灵动的想象、创新的叙事结构体现着马华新生代的创作追求。无论是他叙述中国传统历史、南洋移民史、家族史的史诗,还是那些温情的短篇乡土诗,都隐含着神异叙事的结构。遗憾的是,这点尚未引起研究者的较多关注。他的散文用诗化的语言和富有创意的神异叙事来经营,尤其是那些童年回忆中充满神异色彩的“野故事”,读来活泼有趣,细腻感人,给人独特的审美感受。笔者正是被这两方面创作中的神异叙事所吸引,力图以文本细读、对比研究和理论阐释三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陈大为创作中的神异叙事及其文化和审美功能。希望从这一新的切入点揭开陈大为作品中的另类世界——神异世界,从而揭示出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多面性和独特性以及他们试图构建独立文化身份的姿态。

许晖[4](2012)在《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创作与后殖民语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南亚华文文学,是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鲜明而浓厚的地方特色,别有风味。而其中,马来西亚华文文学是其重要的一支文学力量。随着马华新生代作家登上历史舞台,成为马华文坛的弄潮儿,他们的创作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已经展开的研究中,大部分还局限于对单个作家、单个文本的分析,或者是对一些共有文学特征的简单归纳和阐述,并没有深入到新生代作家文学深层的肌理,做整体的把握和研究。本文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将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创作放置在后殖民这个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下,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在方法上借鉴了后殖民文化批评以及新历史主义的相关理论,文化分析和作品细读相结合,用文化分析的方法得出文学的结论。本文分成四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是理清概念。对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创作进行概述,对后殖民理论的发展流变,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做一个总体的梳理。其次,结合马来西亚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族群政治”的发展演变,对于新生代作家创作所产生的影响。第三则是从三个方面归纳和总结新生代作家创作的基本特征、成因和发展趋势,包括“家园”想象的发展演变、“流散”的美学风格和重构历史等等。这三个方面都涉及到了新生代作家笔下常出现的题材,是新生代创作文本的代表性特征,其中饱含着他们对于国家、历史、民族、人生、世界的哲学思考。最后,指出在后殖民主义的大语境下,马华新生代作家既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环境的种种影响,又试图开创属于马华文学的新天地,属于马华人的新的历史记忆。在这样的大背景中,他们应对挑战和机遇的现状和前景。

张晶[5](2010)在《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文中研究说明想象是诗人的灵魂,也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东南亚华文诗歌通过艺术的想象在言说“中国”的同时,也言说了更多关于东南亚社会历史文化、东南亚华族命运以及华人身份认同等丰富的文化信息,达到了言说存在进而整合自我的功能。在远离中国本土的东南亚华文诗歌创作中,不同代际的华人作家对中国地理、政治和文化的想象已经不仅仅只是纯粹的文学审美活动,更关乎到想象主体在特定权力空间中客观现实的生存境况和文化境遇,也与东南亚各国不同历史时期具体的政治文化生态语境密切相关。同时,东南亚华文诗歌对中国的想象根源于一个种族难以更改的血缘身份和文化记忆,反映了想象主体构建民族属性、追寻身份认同的深层诉求。因此,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视野来观照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进而追寻想象本身及想象共同体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是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全球化时代,本文通过对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作具体而深入的文本分析和文化阐释,一方面可以加深我们对跨区域社会存在的权力关系、运行机制以及海外华族群体生存境遇、生命形态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将作为华人文化记忆和文学想象的华文文学置于更加广阔的研究视野中,发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本意义。这样一种由内而外、内外结合的研究范式能够克服目前国内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由盲目自大的民族主义情绪所带来的先入为主、主观猜测的学术弊端,对跨区域华文文学的艺术特质和文学成就作出更加客观公正的评断,从而探索出一条将华文文学通向世界文学的诗学新路径。论文试图用一种客观开放的研究态度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视野来观照东南亚华文诗歌中的中国想象,构建起文学审美和文化批评内外结合、东南亚整体文学与该区域各国文学相互映证的立体多层次的研究系统。论文既要对东南亚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的华文诗歌做大量细致的文本细读,又要灵活化用语言学、文化地理学、文化社会学、接受美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资源和研究范式,解读与阐释东南亚华文诗歌在地域、民族、社会与文化等多层面上对中国想象的移动与转化,从而挖掘出想象主体在历史记忆和现代转型中所作的身份构建和自我整合的深层文化内涵。绪论部分在东南亚华文文学以及东南亚华文诗歌的历史流变中,考察在东南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场域内影响并制约东南亚华文诗歌中国想象发生、发展的各种文学外缘因素。对东南亚华文诗歌的语境研究与历史考察是我们探讨东南亚华文诗歌中国想象的前提。剖开历史的横切面,东南亚地区任何一国华文诗歌对中国的想象都是在该国特定时空的文化场域和结构体制下权力较量的产物;同时从整体上看,东南亚华文诗歌对中国的想象又是东南亚华人在文学化与社会化过程中不断融合中国情怀与东南亚本土经验的历史过程。第一章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地理想象。它是以文化地理学的视野来观照东南亚华文诗歌中呈现的中国地景,从诗歌的意象系统、想象策略以及诗人的感觉结构三个层面阐释地理中国在东南亚华文诗歌中“地方”意义的确立。地方是一种存在方式。“江南”与“塞北”意象系统的构建让东南亚华文诗歌获得了认知、感觉并想象地理中国的物质实体,“古装策略”与“戏剧策略”下古典而浪漫的场所精神又是东南亚华文诗歌想象地理中国的灵魂,但由华人身份所决定的记忆与认同则是东南亚华文诗歌对中国地理想象的感觉结构。第二章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国族想象。它是从民族主义的视角来考察中国在东南亚文诗歌中现代民族国家意义的显现,关注东南亚华文诗歌在国族想象中重构民族记忆、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和思恋故土的反复书写。东南亚华文诗歌对中国的国族想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族性记忆的挖掘,这是东南亚华人强烈追求身份认同的政治诉求和生存理想在东南亚华文诗歌中国想象上的集中体现。东南亚华文诗歌对中国的国族想象在抗日战争的特定历史时空中达到高潮,以抗日救亡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这时期东南亚华文诗歌中国想象的核心意识。东南亚华文诗歌中抒发思念故土、企盼统一的“怀乡”主题是东南亚华文诗歌对中国国族想象的经典主题。第三章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节日想象。它是在符号学的视野下考察东南亚华文诗歌对中国传统节日在神话传说、饮食习俗和表演仪式三个层面上的艺术想象,揭示东南亚华人社会中共存的民族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心理对东南亚华文诗歌构建中国节日符号系统潜在而深层的影响。文化是人类编织的意义之网,而节日则是民族用行动与符号书写的文化文本。在东南亚华文诗歌对春节、端午和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想象中,中国被构建为一个集神话、民俗、仪式为一体,充满着象征意义的符号世界。东南亚华文诗歌对节日中国符号系统的想象,其本质也是东南亚华人社会在东南亚多元族群生存背景下透过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构建民族文化结构和强化族群边界的艺术表现。第四章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历史想象。它以新历史主义“历史文本性与文本历史性”的历史视野将东南亚华文诗歌分为抒情感怀、抒情叙事和后设叙事三种诗歌类型,比较三者在历史观念、想象策略与美学形态上的差异,以此揭示中国历史与东南亚华文诗歌之间跨文本对话的文化意义。抒情感怀的东南亚华文诗歌通过想象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英雄人物的风骨气节和近现代民族衰落的苦难史来抒发诗人对于民族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坚持与认同。东南亚华文诗歌中的抒情叙事诗则透过历史想象的铺陈与叙述,将个人的抒情感怀投射于中国历史的想象中,极力渲染出古典历史时空的时代氛围。而具有“后现代”色彩的后设叙事诗则突破传统历史叙事诗线性叙事的书写惯例,运用后设的语言技巧和解构的历史观念重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上三种类型的诗歌共同构成了东南亚华文诗歌对中国历史想象的多样性。结语部分从人类学的二元身份理论出发,探讨东南亚华人在“天赋身份”与“获得身份”上的复杂性与流动性,揭示东南亚华人身份属性与东南亚华文诗歌中国想象之间深层的内部联系。东南亚华人是东南亚华文诗歌中国想象的主体,东南亚华人在东南亚特殊时空场域内的身份与认同对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影响至深。东南亚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历史语境之所以能够对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产生影响,正是因为作为想象主体的东南亚华文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由外而内、由非文学到文学的转换与升华。

魏淑琴[6](2008)在《论陈大为诗歌创作中的故乡情结》文中研究指明在世界华文文学里,马华文学一直处于边缘的状态,但近几年来许多学者开始关注马华文学。一般研究马华文学学者,都不会忽略马华新生代的创作,而陈大为不仅仅是六字辈诗人中文学成就最为突出的马华新生代作家,在整个华文文学诗坛里也崭露头角。这样的文学成就肯定备受许多学者瞩目。但许多学者一般研究陈大为诗歌创作,皆着力探讨其历史叙事诗的叙事策略,或从叙事学角度来分析,或从历史与诗的关系上来分析陈大为的诗,而甚少学者从“故乡情结”这一视角来探讨其诗歌当中有着丰富内涵的“故乡”。纵观其四本诗集皆是一部隐形的语言风格和主题迁移史,而贯穿这四部诗集的情感,则离不开诗人的“故乡情结”。故本论文主要通过具体文本的细读方式,从个人、家族、文化三个层面来分析其诗歌创作中的“故乡情结”,并指出其故乡情结的书写,实际上其文化身份的建构与认同。论文主要内容共分四章:第一章从个人层面出发,分析诗人生命原乡的南洋图景。第二章分析其生命家族史的镌写。第三章则分析其诗歌中关于文化中国的想象。第四章则在前三章的论述之下,进而探讨出故乡书写实际上是诗人文化身份的建构与认同。最后以前面章节所述为基础做总结,并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方向。

徐国能[7](2001)在《十年磨一剑:论陈大为诗作《在南洋》》文中研究表明

二、十年磨一剑:论陈大为诗作《在南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年磨一剑:论陈大为诗作《在南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大陆的马华文学研究二十年(1990~2009)综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1990年代马华文学研究的特点与成就 二、新世纪十年马华文学研究的特点与成绩 三、马华文学研究二十年的变化、趋势、问题及原因 四、结语

(2)陈大为的南洋追认及吊诡(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的“南洋”: 确认或追认
二、自我与家族: 再现与神话
三、追认的政治: 谁的南洋?

(3)论陈大为创作中的神异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陈大为及其创作
    第二节 陈大为创作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的撰写动机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陈大为创作中的神异叙事
    第一节 神异叙事理论概观
    第二节 陈大为创作中神异叙事的生成基础
    第三节 英雄的野故事——陈大为诗歌中的神异叙事
        1. 诗歌是神异叙事的完美应用
        2. 对历史的神异化
    第四节 童年的野故事——陈大为散文中的神异叙事
        1. 对人物的神异化
        2. 对物象的神异化
第二章 神异叙事的文化功能
    第一节 对历史的重新阐释
    第二节 创造丰富多维的记忆时空
        1. 神异作为记忆的线索
        2. 散文和诗歌的记忆互文
    第三节 自我对神异的文化体认
        1. 揭示生命主题奥秘
        2. 对真实的一种探索
        3. 展现文学诗性品质
    第四节 民间信仰的写照
第三章 神异叙事的审美功能
    第一节 时空消逝的虚幻感
        1. 时空交错之美
        2. 虚幻之美
    第二节 人神合一的化一感
        1. 人神合一
        2. 人鬼相遇
    第三节 交织着恐惧和敬畏之感
        1. 满带恐惧的惊颤感
        2. 对神绝对权威的敬畏感
    第四节 无法言说的愉悦感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

(4)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创作与后殖民语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马华新生代作家与后殖民语境
    (一) 马华新生代作家
    (二) 后殖民主义与后殖民批评
    (三) 马来西亚的后殖民性以及论文展开思路
第二章 新生代作家的创作环境
    (一) 族群政治的发展演变
    (二) 新生代作家创作的共同经验
        1. 创伤记忆
        2. 旅台经历
第三章 流散诗学与历史叙事
    (一) “家园”想象的发展演变
    (二) 关于“流散诗学”
    (三) 重构历史
        1. 重构个人化、民间化的历史
        2. 否定历史真相的可再现性
第四章 后殖民的想象空间与新生代作家创作的发展流变
    (一) “东方主义”式的想象空间
    (二) 马华文学的发展与前景
        1. 接受层面的问题
        2. 交流沟通的匮乏与题材的贫乏
        3. 经典的缺乏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5)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东南亚华文诗歌中国想象的历史语境
    第一节 东南亚华文诗歌中国想象的文化意义
    第二节 东南亚华文诗歌中国想象的历史流变
    第三节 东南亚华文诗歌中国想象的社会语境
第一章 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地理想象
    第一节 江南与塞北的意象系统
    第二节 古典与浪漫的场所精神
    第三节 记忆与认同的感觉结构
第二章 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国族想象
    第一节 国族想象的记忆重构
    第二节 国族想象的爱国意识
    第三节 国族想象的怀乡主题
第三章 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节日想象
    第一节 节日想象的神话记忆
    第二节 节日想象的味觉符号
    第三节 节日想象的体化实践
第四章 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历史想象
    第一节 抒情感怀的历史想象
    第二节 抒情叙事的历史想象
    第三节 后设解构的历史想象
结语 东南亚华文诗歌中国想象的身份属性
参考文献

(6)论陈大为诗歌创作中的故乡情结(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次
引言
第一章 生命原乡的南洋图景
    第一节 童年往事的追忆
    第二节 怡保老家的地志书写
第二章 生命家族史的镌写
    第一节 个人的历史
    第二节 家族的历史
    第三节 马华的历史
第三章 文化中国的想象
    第一节 历史人物
    第二节 历史典籍旧题新写
第四章 离散者的身份认同与建构
    第一节 故乡概念下的离散、文化认同
    第二节 文化身份的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十年磨一剑:论陈大为诗作《在南洋》(论文提纲范文)

一、史诗的企图
二、说书的谐调
三、地域的重省
四、意象的开拓
五、文体本身的辨证

四、十年磨一剑:论陈大为诗作《在南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大陆的马华文学研究二十年(1990~2009)综论[J]. 向忆秋. 闽台文化研究, 2016(02)
  • [2]陈大为的南洋追认及吊诡[J]. 朱崇科. 中国比较文学, 2015(04)
  • [3]论陈大为创作中的神异叙事[D]. 张愉. 暨南大学, 2013(01)
  • [4]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创作与后殖民语境[D]. 许晖. 广西师范大学, 2012(09)
  • [5]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D]. 张晶. 武汉大学, 2010(10)
  • [6]论陈大为诗歌创作中的故乡情结[D]. 魏淑琴. 浙江大学, 2008(09)
  • [7]十年磨一剑:论陈大为诗作《在南洋》[J]. 徐国能. 华文文学, 2001(04)

标签:;  ;  ;  ;  ;  

十年磨一剑:论陈大为诗《在南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