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血小板药物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前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郑毅成[1](2021)在《中药防治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中药防治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通过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对中药防治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方法:Meta分析方面,从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和遴选自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2月公开发表的与中药防治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全面地准确评估随机对照试验的偏倚风险,以此对文献质量进行综合的评价。同时应用RevMan5.3和STATA 15.1软件对文献中相关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数据挖掘方面,基于国内主流数据库检索近二十年有关中药防治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中药复方,通过Excel2019软件建立中药复方数据库,并根据中国药典规范药物名称。根据Excel数据库,行频数分析归纳核心药物,然后分别运用统计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5的系统聚类进行聚类分析,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做出关联网络图。从而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探索用药规律、治则治法等。研究结果:Meta分析方面,最终共纳入15篇相关文献,只有1篇文献为低度偏倚风险,属于高质量文献,其余14篇均为中度偏倚风险,质量较低。Meta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口服中药在降低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提高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提高心电图疗效有效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联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治疗组用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数据挖掘方面,本次研究共纳入86首处方,中药97味,所有中药总用药频次为783次,药物使用频次在前10位的依次为丹参、川芎、黄芪、当归、红花、枳壳、赤芍、三七、桃仁、甘草。在功效分类中,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使用频次最高,其余高频次药物分类依次为理气药、清热药、化痰药、解表药、止血药。在四气方面,温性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寒性药物,接着为平性药物,凉性药物和热性药物使用频次最少。药味中,苦味、甘味、辛味使用频次明显高于其他药味。在归经数据上,肝经出现频次最多,其余依次为脾经、心经、肺经、胃经、肾经、大肠经、胆经、心包经、膀胱经、小肠经、三焦经。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21条关联信息;从复杂网络图得出,川芎、赤芍、丹参、黄芪、当归、红花、桃仁、枳壳等中药常与它药配伍出现;从聚类分析得出三组常用药物组合。研究结论:口服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见,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中药防治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方面,治疗以补气活血为主要治疗方法,补气药物多用黄芪、人参、党参之类,活血药物则以川芎、丹参、当归、赤芍、红花、桃仁、三七等为主。常用方剂为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丹参饮、瓜蒌薤白半夏汤、二陈汤、保元汤等。此外,在用药选择上应注重寒温并用、辛甘苦相调,同时注重肝脾调和、心肺同治、心肾相交。
孙丽丽[2](2020)在《替罗非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中,血小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基本措施。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尽管术前给予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术中充分肝素化,急性血栓及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仍颇多。血小板GP Ⅱ b/Ⅲa抑制剂(GPI)是一类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它占据血小板GP Ⅱ b/Ⅲa受体结合位点,阻止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从而抑制多种途径诱导的血小板凝集,血栓形成及延伸。此外,作为GPI的另一重要机制,其通过竞争性抑制血小板GPⅡ b/Ⅲa受体并移除纤维蛋白原,进而导致超急性血栓的崩解。所以GPI还可以作为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AIST)的补救治疗。在心血管领域已有大量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表明,GPI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抗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近年来,有报道在破裂或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发生急性血栓栓塞并发症,动脉内超选择注射G PI取得满意效果。与GPI在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瘤介入中的广泛应用不同,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经验仍相对不足。目前GPI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的研究大多数为急性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中、术后应用相关的回顾性病例研究。其在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介入术中应用的研究很少。我们回顾我院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行介入手术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评估术中GPI替罗非班在此类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第一部分替罗非班补救治疗颅内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背景和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支架植入过程中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AIST)相关的研究很少,且目前对于AIST的治疗方案尚未达成共识。我们的试验目的是调查我院ICAS支架植入过程中AIST的发生率,评估替罗非班补救治疗这类患者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我们回顾2016年9月至2019年5月所有在我院接受颅内支架植入术的症状性ICAS患者的资料,挑选其中发生AIST的患者,对其基线特征、围手术期处理、介入操作细节、血管造影和临床结果进行分析,评估替罗非班补救治疗AIS 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替罗非班对AIS T的补救治疗的有效性通过血管再通状况及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发生率评估。安全性通过围手术期全因死亡率、围手术期出血事件发生率进行评估。结果194例行颅内支架植入的患者中12例(6.2%)发生AIST,所有AIST均发生在放置支架后30分钟内。发生AIST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3±8.3岁,75%(9/12))的患者为男性。平均狭窄程度为86.1±7.1%。支架的平均长度和直径分别为14.5±4.2mm和3.2±0.5mm。在12例AIST患者中,3例发生在基底动脉(BA)支架植入过程中,椎动脉(VA)V4段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4例AIST,大脑中动脉(MCA)M1段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4例AIST,颈内动脉颅内段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1例AIST。按不同支架来看,Wingspan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8例AIST,Apollo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2例AIST,Neuroform EZ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2例AIST。12例AIST均在应用替罗非班补救治疗后,实现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3级和动脉闭塞病变(AOL)分级3级。3例(25%)发生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无围手术期死亡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我们在ICAS支架植入术中观察到AIST的发生率不低。在ICAS支架植入期间,替罗非班对AIST的治疗似乎是有效且安全的,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和死亡率。然而,由于研究的局限性,这些发现应该被谨慎解释,并且需要更多患者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来确定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第二部分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的个体化治疗策略背景和目的颅内大动脉闭塞(ILAO)是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在中国由ILAO引起的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家。非急性ILAO患者大多因侧支循环不足而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是这类患者的治疗选择之一。然而,手术过程相关并发症,如血栓栓塞事件并不少见,并已被证明是神经介入医师术中需面对的巨大挑战。非急性IL A O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处理对降低围手术期新发卒中和死亡率非常重要。我们的试验目的是总结我们单中心经验,评估血栓栓塞事件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接受非急性ILAO开通术的69例连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挑选出手术过程中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及远端栓塞事件)的病例。回顾临床及血管造影资料,总结和分析血栓栓塞类型及治疗策略。根据改良脑梗死溶栓(mT ICI)量表和动脉闭塞病变(AOL)量表判定靶血管再通状况来评估疗效。安全性通过围手术期(术后7天)任何类型的颅内出血(ICH)、全身系统性出血和围手术期死亡来评估。结果69例接受非急性ILAO开通术的患者中,63例实现成功再通(mTICI2b~3),6例患者再通失败:其中5例因导丝不能穿过闭塞段而终止手术,1例全身麻醉后因室颤被迫停止手术转入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抢救治疗。63例成功再通患者中,4例治疗过程中发生血栓栓塞事件,3例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AIST)形成,1例闭塞段不稳定血栓导致远端栓塞(DT)。血栓栓塞事件总发生率为6.3%(63例中4例)。所有3例AIST均发生在支架植入后20分钟内(10~18分钟),平均时间为13.3±4.2分钟;血栓等级:1级1例,2级2例。经补救治疗,血栓在发现后10~34分钟后消失,平均时间为13.3±12.1分钟。1例远端栓塞经机械取栓成功再通。在不同的治疗策略下4例(100%)均实现成功再通mTICI 2b~3级和AOL 3级。4例患者围手术期(术后7天内)均未发生脑梗死、全身系统性出血或死亡。1例AIST患者术后出现颅内出血。结论没有一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治疗非急性ILAO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然而,手术的复杂性和血栓栓塞事件的高风险提醒我们应谨慎处理此类术中并发症。及时诊断,并针对特定的血栓栓塞类型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对这一具有挑战性的患者群体的最佳管理至关重要。第三部分替罗非班预防急性颅内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背景和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植入围手术期糖蛋白Ⅱ b/Ⅲa(Gp Ⅱ b/Ⅲa)抑制剂抗栓治疗仍存在争议。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AIST)、脑梗死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支架成形术的常见围手术期并发症。目前,Gp Ⅱ b/Ⅲa抑制剂(GPI)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已显示出预防和治疗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及栓塞事件的良好前景。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GPI替罗非班在ICAS支架成形术中预防性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所有症状性IC A S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介入手术中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和无替罗非班治疗的对照组。替罗非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两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基线资料及可能影响预后的介入参数后进行比较。结果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有360例患者因症状性ICAS而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23例被排除,包括7例合并夹层动脉瘤的患者,5例颅内串联狭窄接受多个支架治疗者,10例多支颅内动脉狭窄接受治疗者,1例支架再狭窄再次支架治疗者。最终纳入337例患者,其中替罗非班组160例,非替罗非班组177例。以基线资料、干预前后相关介入参数为配对条件进行PSM后,替罗非班组排除42例,非替罗非班组排除59例。最终,236例患者配对成功,每组1 18例。替罗非班治疗组有1例AIST,而对照组有8例AIST。AIST发生率替罗非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8%比6.8%,P=0.039)。两组围手术期缺血性事件发生率(8.5%比5.1%,P=0.424)和围手术期颅内出血发生率(4.2%比0.8%,P=0.2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0天全因死亡率为1.7%(4/236),替罗非班组与非替罗非班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3.4%比0%,p=0.125)。结论预防性应用替罗非班可有效降低症状性IC A S支架成形术中AIS T的发生率,而不增加颅内出血和死亡的风险。然而,在减少围手术期缺血事件方面并没有优势。
耿涛[3](2020)在《经抽吸导管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重组人尿激酶原(商品名:普佑克,recombinant human pro-urokinase,rh-pro UK)是一种新型的第三代溶栓药物,具有特异性和无抗原性,可以选择性与血栓表面的纤溶酶结合,从而被激活转化成双链尿激酶,进而起到溶解血栓的作用。有研究显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有较好的安全性,并能改善心脏重塑,但此类研究较少,冠脉内溶栓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地位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在直接PCI术中证实有重度血栓负荷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冠脉内注射溶栓药物重组人尿激酶原,对此类患者介入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所有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选标准:(1)年龄<75岁;(2)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定义;(3)心电图V1-V4导联中ST段抬高的导联≥2个;(4)新发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发病12个小时之内;(6)入院后行直接PCI,且术中证实责任病变位于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LAD)近段或中段;(7)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证实存在重度血栓负荷;(8)术中使用血栓抽吸导管行血栓抽吸术。排除标准:(1)前降支支架植入病史;(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史;(3)有严重的肝、肾疾病及脑血管疾病患者;(4)血液病患者;(5)直接PCI术前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6)直接PCI术前应用溶栓治疗;(7)溶栓禁忌症的患者(8)责任病变位于左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的患者。分组方法: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将所纳入患者按以下方法进行分组:在直接PCI术中单纯应用血栓抽吸者,设为A组;在直接PCI术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及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者,设为B组;在直接PCI术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及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者,设为C组。共随访6个月。采用检索住院、门诊电子病历系统及电话随访的方式。观察指标:(1)患者住院期间心脏磁共振成像(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 MRI)结果;(2)患者住院期间、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心脏彩超结果;(3)随访6个月的观察终点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包括再梗死)、心源性死亡和再次血运重建。结果1.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最终共368例患者入选:A组121例,B组130例,C组117例。2.三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三组患者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3的患者发生率有显着差异(12.4%vs.3.8%vs.3.4%,P=0.006)。B组和C组的TMPG<3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的发生率虽低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858)。4.6个月随访期间的失访情况:A组有4例(3.3%)失访,1例因交通事故死亡,3例电话随访无法接通且病历系统无再就诊记录;B组有5例(3.8%)失访,1例因急性肺栓塞死亡,4例电话随访无法接通且病历系统无再就诊记录;C组有4例(3.4%)失访,1例因急性肺栓塞死亡,1例突发猝死(具体原因不明),2例电话随访无法接通且病历系统无再就诊记录。5.三组患者随访6个月时查心脏彩超测量所得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有显着性差异(51.6±5.5 vs.49.3±7.4 vs.48.8±8.6,P=0.007)。B组和C组的舒张末期内径明显低于A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B组和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852)。三组患者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有显着性差异(47.7±8.3 vs.49.6±6.9 vs.50.2±5.4,P=0.016)。B组和C组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A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的左室射血分数虽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779)。6.三组患者由c MRI测量的心肌坏死面积有统计学差异(16.9±7.1 vs.14.3±7.3 vs.14.0±6.9,P=0.007)。B组和C组心肌坏死面积较A组明显减少,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B组和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958)。7.三组患者在随访6个月期间,合并出血事件无统计学差异(P=0.864),且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8.三组患者在随访6个月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显示三组患者的MAC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0)。结论1.在直接PCI术中LAD近中段有重度血栓负荷的患者,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的同时,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 UK,商品名:普佑克)可以明显提高心肌再灌注水平。2.在血栓抽吸的同时,冠脉内注射rh-pro UK或替罗非班,可以减少c MRI水平的心肌坏死,且不增加出血风险。3.三组患者MACE发生率差异虽无显着意义,但两组联合治疗组MACE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单纯血栓抽吸组。4.由于左室重塑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两组联合治疗组的心脏彩超所得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只是在第6个月开始才表现出明显改善。
韩明君[4](2020)在《以“益气活血、通阳泄浊”为中医治疗原则,防治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防治ISR已成为关注的热点。就再狭窄的中西医机制进行探讨,归纳总结中医治疗胸痹支架内再狭窄的中医治疗原则,并观察以“益气活血、通阳泄浊”为中医治疗原则,予以冠心病I号方,干预支架植入术后的治疗,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防治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性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四川省中医院心血管二科住院患者,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行冠脉内支架植入的病例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定期随访1年。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在PCI后1年后ISR的发生率,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及其治疗前与服用药物后中医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记录临床观察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总结对比分析顺利完成的临床病例,共76例。结果显示:1、治疗组38例,再狭窄率5.26%,对照组38例,再狭窄率13.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状改善的疗效: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是92.11%,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是81.5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一些中医单症状的对比,如:心悸气短或喘促、痰多、神疲乏力、身体沉重等症状改善的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3、所有入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系统查体、实验室检验均没有明显异常,安全性为1~2级。且未发生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结论:1、以“益气活血、通阳泄浊”为中医治疗原则,予以冠心病I号方配合西药规范治疗,能进一步降低胸痹心痛(气虚血瘀、痰浊阻滞证)支架植入术后的再狭窄率,且长期服用冠心病I号,对患者的中医证候中医单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冠心病I号方配合西药规范治疗在防治PCI-ISR上,具有确切的疗效和安全性。
任华[5](2019)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主要手术指征》文中指出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属于一种可以被球囊扩张开的,能够起到支撑作用的管状物,通过输送系统直达人体血管病变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PTCA术后血管弹性回缩,有效降低了大约30%左右的术后再狭窄率。这种植入术广泛的被适用于各项冠心病当中,例如心肌梗死管着、稳定型心绞痛等。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得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50%以上,且程度超过15毫米的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前,应当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三天,在手术治疗之后也需要口服9个月。采取这种方式能够避免支架内出现血栓堵塞的问题,还能够控制患者的血压及血脂,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赵培华[6](2019)在《CAHD介入治疗后抗凝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HD)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类心血管疾病,也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CAHD介入治疗是改善患者心脏供血,挽救濒死心肌的重要方法,介入治疗可在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第一时间迅速打通阻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其对心肌的血液供应,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状态,挽救濒死的心肌。但由于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仍然存在,术后发生再狭窄的风险仍然较高。因此,术后大多需要进行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目前,临床上用于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较多,且作用机制不同,疗效及安全性各异。因此,本文对近年来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姚卫杰[7](2019)在《真实世界中比伐芦定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真实世界中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芦定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及术后不良事件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天津市胸科医院2016.5-2017.10应用比伐芦定冠心病患者706例,包括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及行择期介入治疗患者,调取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30天及1年内支架内血栓事件及净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净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出血。应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30天内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应用COX回归的方法分析植入支架患者1年内MACCE事件独立预测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0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0.1±11.1)岁,急诊PCI患者所占比例为39.1%(276/706),择期PCI患者所占比例57.8%(408/706)。男性患者所占比例为59.8%(422/706),eGFR<60ml/min的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所占比例为39.4%(278/706),贫血患者所占比例为32.3%(228/706),CRUSADE评分>30分的中、高危出血风险患者所占比例为64.0%(452/706)。2、30天内净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为4.2%(30/706),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3%(16/706),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3%(16/706),支架内血栓发生率0%。3、1年内净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为6.5%(46/706),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4%(24/706),出血事件发生率为3.1%(22/706),支架内血栓发生率0.8%(6/706)。4、在所有患者中30天内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OR:8.954,95%CI:1.885-42.528,P=0.006)、贫血(OR:4.746,95%CI:1.407-16.000,P=0.012)是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5、682例植入支架患者中,MACCE事件发生率为5.3%。COX回归分析发现,BMI>25kg/m2(OR:3.332,95%CI:1.201-9.246,P=0.021)、KILLIP≥2级(OR:2.147,95%CI:1.067-4.320,P=0.032)、贫血(OR:2.074,95%CI:1.009-4.265,P=0.047)、EF值<45%(OR:4.043,95%CI:1.789-9.136,P=0.001)、eGFR<60ml/min(OR:6.795,95%CI:2.345-19.686,P<0.001)是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OR:0.106,95%CI:0.049-0.230,P<0.001)、PPI类药物(OR:0.421,95%CI:0.194-0.914,P=0.029)是MACCE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1、本研究中,比伐芦定多用于具有较多出血危险因素患者中,且其具有良好的抗凝效果及较低的出血风险。2、在PCI治疗围手术期应用比伐芦定抗凝治疗患者中,女性、贫血是PCI术后30天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3、在PCI治疗围手术期应用比伐芦定抗凝治疗患者中,BMI>25kg/m2、贫血、KILLIP≥2级、EF值<45%、eGFR<60ml/min是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PPI类药物应用是MACCE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
李春英[8](2019)在《抗血小板与抗凝药物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抗血小板与抗凝药物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2014年4月—2018年2月收治的300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并发出血患者,分为3组,A组160例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B组72例采用抵克力德治疗,C组68例采取血小板糖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本次研究的300例患者均采用肝素治疗,于治疗14 d后比较患者的出血、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B组、C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胃痛发生率高于B组、C组;B组皮疹发生率显着高于A组、C组;C组低血压发生率显着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的恶心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并发出血患者,采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出血效果显着,适量给予抗凝药物可预防出血性血栓。
薛京宜[9](2019)在《应用MSCT探讨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与术前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256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诊断冠心病的价值。2利用MSCT回顾性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术前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相关性。方法1以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拟诊为冠心病并行256层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arte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一周之内)检查的患者68例(共计204支主血管)。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成两组阴性组(狭窄程度<50%)和阳性组(狭窄程度≥50%),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及心率。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256MSCT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度及Kappa值。2以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并行PCI、术前CCTA及术后复查CAG患者21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CAG检查结果分成两组,即ISR组和非ISR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化资料,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冠状动脉病变狭窄长度、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分析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结果1通过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发现,阴性组和阳性组在性别、年龄及心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68例研究对象中,共计204支血管,其中可供评价的血管为199支血管,以CAG为金标准,CCTA的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为95.86%,阳性预测值为88.23%,阴性预测值为93.91%,诊断准确度为92.46%,Kappa=0.806,P<0.05。2通过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生化资料发现,ISR组和非ISR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家族史、血糖、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性质:ISR组非钙化斑块15块(53.57%,15/28),混合斑块11块(39.29%,11/28),钙化斑块2块(7.14%,2/28);非ISR组非钙化斑块48块(23.53%,48/204),混合斑块40块(19.61%,40/204),钙化斑块116块(56.86%,116/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狭窄长度:ISR组与非ISR组在术前病变狭窄长度分别为(20.91±8.38)mm和(17.04±8.3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狭窄程度:ISR组与非ISR组在术前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87.63±7.42)%和(84.91±7.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支数:ISR组单支病变10例(38.46%,10/26),双支病变7例(26.92%,7/26),三支病变9例(34.62%,9/26);非ISR组单支病变77例(40.74%,77/189),双支病变50例(26.46%,50/189),三支病变62例(32.80%,62/1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部位:ISR组病变部位位于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7例(26.92%,7/26),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15例(57.69%,15/26),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LCX)4例(15.39%,4/26);非ISR组RCA 80例(42.33%,80/189),LAD 62例(32.80%,62/189),LCX 47例(24.87%,47/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SR的发生与非钙化斑块(β=1.835,S.E.=0.843,Waldχ2=4.726,P=0.030,OR=6.267,95%CI为1.1988.156)、混合斑块(β=1.056,S.E.=0.448,Waldχ2=5.557,P=0.018,OR=2.874,95%CI为1.0335.914)及病变狭窄长度(β=0.089,S.E.=0.041,Waldχ2=4.671,P=0.031,OR=1.093,95%CI为1.0081.186)可能是ISR的高危因素。结论1 MSCT在诊断冠心病中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2 ISR的发生与术前斑块性质、病变部位、病变长度相关。3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及病变长度可能是ISR的危险因素。图2幅;表11个;参162篇。
田增有[10](2019)在《冠脉内血栓抽吸配合应用rhPro-UK对STEMI患者PCI术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应用冠脉内血栓抽吸(Thrombus aspiration,TA)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Recombinant human Prourokinase,rhPro-UK)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就诊于唐山市工人医院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脉造影示罪犯血管血栓高负荷并行介入治疗的6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血栓抽吸配合冠脉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组(联合治疗组)33例,仅冠脉内血栓抽吸组(单纯治疗组)36例。在PCI术前所有患者均应用阿司匹林0.3 g,氯吡格雷0.3 g或替格瑞洛0.18 g。联合治疗组罪犯血管的处理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尿激酶原;单纯治疗组罪犯血管的处理仅应用血栓抽吸。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心肌组织灌注水平、心电图ST段回落率、CK与CKMB及出血事件,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超声心动图,随访PCI术后6个月内发生MACCE事件的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BMI、年龄、心率、肝肾功能、吸烟史、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脑血管疾病等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罪犯血管、Killip分级、手术时间和平均植入支架个数等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术后血管灌注评价: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在术后罪犯血管恢复TIMI血流3级的患者数分别为32例(96.97%)和33例(81.67%),两组P值为0.67,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分别为24.63±2.32(帧)和26.95±3.48(帧),两者P值为0.04,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心肌组织灌注3级获得率两组分别为31例(93.94%)和27例(75.00%),两组P值为0.03,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率分别为28例(84.85%)和23例(63.89%),两组P值为0.048,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率分别为30例(90.91%)和30例(83.33%),两组P值为0.56,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术后心肌酶比较: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术后肌酸激酶分别为1165.51±731.62(U/L)和1485.6±819.34(U/L),两者P值为0.023,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分别为126.42±78.47(U/L)和157.53±86.65(U/L),两者P值为0.016,有统计学差异(P<0.05)。4心功能比较:术后1个月,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4.53±5.12(%),53.31±4.84(%),两者P值为0.13,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在左室舒张末径分别为52.73±6.31(mm)和53.99±4.34(mm),两者P值为0.02,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9.15±5.47(%),56.17±7.28(%),两者P值为0.01,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在左室舒张末径分别为51.52±5.63(mm)和53.81±6.13(mm),两者P值为0.02,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住院期间出血事件的比较:联合治疗组发生大出血0例,小出血0例,微出血2例,合计共2例;单纯治疗组发生大出血0例,小出血0例,微出血1例,合计共1例,两者出血事件P值为0.94,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MACCE事件的比较:联合治疗组再发心绞痛3例,再次血运重建0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0例,心源性死亡0例,卒中0例和心力衰竭0例,合计共3例;单纯治疗组再发心绞痛4例,再次血运重建0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0例,心源性死亡0例,卒中0例和心力衰竭1例,合计共5例,两组综合MACCE事件P值为0.81,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中,冠脉内应用血栓抽吸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1降低冠脉无复流发生率,提高心肌灌注水平,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有利于左心室功能的恢复。2临床安全性可行,不增加出血事件和MACCE事件的发生率。图3幅;表8个;参130篇。
二、抗血小板药物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前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血小板药物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前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防治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中医研究现状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疗与方法 |
3 西医研究现状 |
3.1 冠脉支架内再狭窄与危险因素 |
3.2 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病机制 |
3.3 处理与对策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中药防治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Meta分析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 文献检索方法 |
3 文献筛选 |
4 方法学评估 |
5 数据提取 |
6 数据分析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3 文献质量的方法学评估 |
4 Meta分析结果 |
第三节 讨论与总结 |
1 结果分析 |
2 小结 |
第二章 中药防治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数据挖掘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1 处方来源 |
2 文献筛选 |
3 建立原始资料数据库 |
4 数据分析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频数分析结果 |
2 关联规则分析 |
3 聚类分析 |
第三节 讨论与总结 |
1 结果分析 |
2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替罗非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替罗非班补救治疗颅内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研究背景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
研究背景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替罗非班预防急性颅内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
研究背景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图表 |
综述 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English Paper |
Paper on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irofiban in rescue treatment for Acute Intracranial Intraprocedural Stent Thrombosis |
Paper two: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rophylactic Tirofiban Infusion for Acute Intracranial Intraprocedural Stent Thrombosis |
(3)经抽吸导管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技术路线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三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 |
2.2 三组患者的直接 PCI 结果 |
2.3 三组患者随访期间的失访情况 |
2.4 三组患者心脏彩超结果 |
2.5 三组患者的cMRI 结果 |
2.6三组患者 MACE 事件发生率及出血事件的结果 |
3 讨论 |
3.1 血栓抽吸导管在直接PCI中的使用 |
3.2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直接PCI中的使用 |
3.3 溶栓药物的使用 |
3.4 联合治疗模型的建立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中冠脉内血栓治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以“益气活血、通阳泄浊”为中医治疗原则,防治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试验设计 |
3 病例分组 |
4 方案制定 |
(1)支架的选择/支架植入的途径 |
(2)具体治疗方案 |
5 临床资料指标 |
5.1 安全性指标 |
5.2 疗效性指标 |
6 疗效评价/安全性评价 |
6.1 主要疗效评价 |
6.2 次要疗效评价 |
6.2.1 中医证候疗效 |
6.2.2 中医症候其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的计分标准 |
6.3 安全性评价 |
7 入组病例保障依从性的方案 |
8 统计分析方法 |
技术路线图 |
9 结果 |
9.1 病例完成情况 |
9.2 一般资料的汇总及可比性分析 |
10 疗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
11 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文献综述 中西医防治冠心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件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主要手术指征(论文提纲范文)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术前准备 |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操作方法 |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中及术后处理及药物的应用 |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注意事项 |
(6)CAHD介入治疗后抗凝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介入治疗后抗血小板、抗凝的临床意义 |
2 抗血小板相关药物 |
2.1 阿司匹林 |
2.2 血小板糖肽Ⅱb/Ⅱa受体抗结剂 |
2.3 抵克力得 |
2.4 氯吡格雷 |
3 抗凝药物 |
3.1 普通肝素 |
3.2 低分子肝素 |
3.3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
4 展望 |
(7)真实世界中比伐芦定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和符号说明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人群 |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3 病例信息采集 |
1.4 研究终点定义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所有入选患者临床基线资料 |
2.2 所有入选患者药物治疗情况 |
2.3 所有入选患者手术情况 |
2.4 所有患者临床事件情况 |
2.5 急诊PCI中 STEMI患者与BRIGHT研究相应资料比较 |
2.6 30天内出血患者与无出血者资料比较 |
2.7 30天内出血事件独立预测因素分析 |
2.8 支架患者中MACCE患者与无MACCE患者资料比较 |
2.9 支架患者MACCE事件独立预测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对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
3.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比伐芦定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抗血小板与抗凝药物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方法 |
1.3 出血诊断标准[2] |
1.4 观察指标[3]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
2.2 比较三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72 |
3 讨论 |
(9)应用MSCT探讨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与术前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MSCT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检查方法 |
1.1.3 数据采集与图像分析 |
1.1.4 统计学分析 |
1.1.5 偏倚控制 |
1.2 结果 |
1.2.1 一般资料 |
1.2.2 CCTA与 CAG检查结果比较 |
1.3 讨论 |
1.3.1 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 |
1.3.2 CT血管造影的优缺点 |
1.3.3 其他检查方法的优缺点 |
1.4 结论 |
第2章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与术前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检查方法 |
1.1.3 数据采集与图像分析 |
1.1.4 统计学分析 |
1.1.5 偏倚控制 |
1.2 结果 |
1.2.1 一般资料 |
1.2.2 临床生化资料 |
1.2.3 两组间斑块性质的比较 |
1.2.4 两组间病变狭窄长度的比较 |
1.2.5 两组间病变狭窄程度的比较 |
1.2.6 两组间病变支数的比较 |
1.2.7 两组间病变部位的比较 |
1.2.8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1.3 讨论 |
1.3.1 斑块性质对ISR的影响 |
1.3.2 病变长度对ISR的影响 |
1.3.3 病变部位对ISR的影响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3章 综述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
3.1 ISR定义和分型 |
3.1.1 ISR定义 |
3.1.2 ISR分型 |
3.2 ISR发生机制 |
3.3 患者自身情况与ISR的相关性 |
3.3.1 年龄 |
3.3.2 吸烟 |
3.3.3 糖尿病 |
3.3.4 高脂血症 |
3.3.5 性别 |
3.3.6 高血压 |
3.4 冠脉动脉病变情况与ISR |
3.5 手术因素与ISR |
3.6 ISR的评估 |
3.7 ISR的临床表现 |
3.8 ISR的防治 |
3.8.1 生活习惯的改变 |
3.8.2 控制危险因素 |
3.8.3 药物控制 |
3.8.4 术中因素控制 |
3.8.5 支架选择 |
3.8.6 基因治疗 |
3.8.7 内皮祖细胞治疗 |
3.8.8 支架腔内放射治疗 |
3.8.9 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斑块消融术 |
3.8.10 球囊成形术 |
3.8.11 支架再植入 |
3.8.1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3.9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A 调查表 |
附录B 附图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冠脉内血栓抽吸配合应用rhPro-UK对STEMI患者PCI术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药品 |
1.1.3 术前准备 |
1.1.4 冠状动脉介入操作 |
1.1.5 术后临床资料收集 |
1.1.6 观测指标和判读准则 |
1.1.7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1.2.2 两组术后心脏灌注水平的评价 |
1.2.3 两组术后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比较 |
1.2.4 两组术后心功能比较 |
1.2.5 两组住院期间出血事件的比较 |
1.2.6 两组MACCE事件的比较 |
1.3 讨论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无复流研究进展 |
2.1 冠脉无复流的定义 |
2.2 冠脉无复流的诊断及评价方法 |
2.2.1 冠脉动脉造影术 |
2.2.2 心电图ST段回落率 |
2.2.3 冠状动脉内多普勒导丝 |
2.2.4 心肌声学造影 |
2.2.5 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 |
2.2.6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
2.3 冠脉无复流的定义 |
2.3.1 预先存在的微血管功能障碍 |
2.3.2 微循环远端微血栓栓塞 |
2.3.3 心肌缺血性损伤 |
2.3.4 心肌再灌注损伤 |
2.3.5 患者个体易感因素 |
2.4 冠脉无复流的危险因素 |
2.4.1 急性高血糖 |
2.4.2 急性高血压 |
2.5 冠脉无复流的治疗 |
2.5.1 化学药物治疗 |
2.5.2 冠脉无复流的非药物治疗 |
2.6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抗血小板药物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前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防治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D]. 郑毅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替罗非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D]. 孙丽丽. 山东大学, 2020(04)
- [3]经抽吸导管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D]. 耿涛.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以“益气活血、通阳泄浊”为中医治疗原则,防治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临床疗效观察[D]. 韩明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主要手术指征[J]. 任华. 保健文汇, 2019(11)
- [6]CAHD介入治疗后抗凝研究进展[J]. 赵培华.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9(08)
- [7]真实世界中比伐芦定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D]. 姚卫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抗血小板与抗凝药物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的应用[J]. 李春英. 继续医学教育, 2019(04)
- [9]应用MSCT探讨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与术前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D]. 薛京宜.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10]冠脉内血栓抽吸配合应用rhPro-UK对STEMI患者PCI术疗效评价[D]. 田增有.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血栓论文; 抗血小板药论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冠状动脉狭窄论文; 血小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