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点随机抽样方法在品种内子群中的应用研究

定点随机抽样方法在品种内子群中的应用研究

一、品种内亚群定点随机抽样法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侯冠彧,周汉林,王东劲[1](2016)在《微卫星DNA技术评估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文中认为利用30个SSR标记对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内蒙古细毛羊、宁夏滩羊、小尾寒羊和无角多赛特羊6个绵羊品种共237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6个绵羊品种平均期望基因多样度为0.671 1、观察基因多样度为0.565 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96 1;6个绵羊品种间遗传分化系数为11.74%;系统发生树将6个绵羊品种划为4个分支,即苏尼特羊和乌珠穆沁羊、内蒙古细毛羊和小尾寒羊、宁夏滩羊、无角多赛特羊。

杨清芳[2](2011)在《五个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利用15个微卫星标记,对唐山奶山羊、辽宁绒山羊、南江黄羊、承德无角山羊、雷州黑山羊5个山羊品种共计319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各品种内的遗传变异及群体间的遗传关系。旨在为山羊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从GeneBank中筛选出来的15个微卫星位点,在5个山羊品种中均得到了较好的特异性扩增结果。共检测到169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达11.3个,数目最多的位点是BM3413和BMS1004,为14个,最少的位点是BM203,为8个;可以较好的用于5个山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评估。有效等位基因数为76.5518,明显小于实际观察的等位基因数,这是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不均匀的原因。经哈代—温伯格平衡检验,几乎所有的位点在5个山羊品种中都处于遗传不平衡状态,只有个别位点在个别品种中基本达到平衡,如BMS1248位点在承德无角山羊中,BMS574位点在辽宁绒山羊中,基本达到平衡。以等位基因频率为基础,得出的位点的杂合度(H)在0.6566~0.8875之间,群体的杂合度(H)在0.7936~0.8202之间;属于高度杂合位点和高度杂合群体。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5982~0.8773之间;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7675~0.7973之间;均属于高度多态;其中BMS1724位点的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最高,分别为0.8561和0.8405;雷州黑山羊的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最低,分别为0.7936和0.7675,表明15个微卫星位点在5个山羊群体中均具有较高的多态性。通过对15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中性测试,发现有3个位点(BM203、BM3413和BMS2508)置于95%的置信区间,属于中性位点;其余12个位点则为非中性位点。运用F-统计量分析结果显示:5个山羊品种在15个位点上的亚群体固定指数(FIS)>0,说明群体内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交;FST的平均值为0.0620,说明这5个品种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群体每代迁移数在1.9795~9.9089之间变动,平均值为4.3128。计算了总群体杂合度、亚群体杂合度和遗传分化系数,结果表明群体间的变异程度占总群体的6.2%,群体间变异程度不高。运用软件Dispan获得了Nei氏标准遗传距离(DS)和Nei氏几何遗传距离(DA),并根据DS和DA分别进行系统发育树N-J和UPGMA聚类;得到的四种聚类结果基本一致,都是唐山奶山羊、承德无角山羊和辽宁绒山羊聚为一类,南江黄羊和雷州黑山羊聚为另一类;这种聚类结果与山羊品种的地理分布基本一致。

陈珊珊[3](2011)在《中国奶山羊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中国奶山羊遗传多样性,应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所推荐和本实验室研究证实具有良好多态性的15对微卫星引物并结合荧光PCR技术,对6个中国奶山羊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分析了中国培育品种崂山奶山羊、文登奶山羊、西农萨能奶山羊和关中奶山羊,引进品种萨能奶山羊和努比亚奶山羊的遗传多样性,并分析了六个种群间的系统发生关系。通过遗传学分析软件Molkin 3.0、FSTAT(Version 2.9.3.2)和POPGENE1.32分析,用MEGA5.1绘制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所选15个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数除BMS0812外都在7个以上,只有BMS0812为中度多态,其余为高度多态。所有位点平均PIC为0.7243,不同基因座的等位基因数差异较大,所检测等位基因数在3~29之间,各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在1.9173(BMS0812)~9.4839(INRA011)间,与有效等位基因数相差较大,表明等位基因分布不均匀,可能与人工选育有关。平均为11.26个,其中CSSM66、BMS1248和基因座INRA011等位基因数均达15个以上,所选15个微卫星多态性比较好。2、所有奶山羊品种所有微卫星基因座上共检测到169个等位基因,其中有效等位基因73.72个,占43.62%。所有品种杂合度都比较高,说明种群受选择、突变和遗传漂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较大。比较而言文登和崂山奶山羊观察杂合度低于期望杂合度,表明群体中纯合子个体较多,说明两品种培育时间晚,种群受选择、突变和遗传漂变等因素影响小。而萨能奶山羊、努比亚奶山羊、西农萨能奶山羊和关中奶山羊观察杂合度高于期望杂合度,表明群体中杂合子个体较多。3、种群间遗传分化及分化时间,所有奶山羊品种中总自共祖系数为0.6433,亚群内平均共祖系数0.2871,近交系数为0.2865,FIS、FST和FIT值分别为0.0009、0.0752和0.0745。FIS为正值,说明所研究的群体均处于杂合度缺失状态,存在不同程度近交现象;FST在0.05-0.15之间,说明6个奶山羊群体之间呈中等遗传分化。通过Nei氏最小遗传距离计算的分化年限,六个奶山羊品种中,文登奶山羊与崂山奶山羊的分化时间为561年,西农萨能奶山羊和关中奶山羊的分化时间为602年,说明品种间遗传分化时间较短。西农萨能奶山羊和努比亚奶山羊分化时间为2560年,萨能奶山羊和努比亚奶山羊分化时间为2460,表明它们的遗传分化时间较长。通过共祖遗传距离计算的分化时间在3209-4261之间。4、基于Nei氏最小遗传距离用UPGMA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文登奶山羊先和崂山奶山羊聚为一类,西农萨能奶山羊和关中奶山羊聚为一类,然后又和萨能奶山羊聚为一类,最后与努比亚奶山羊聚为一类。基于Reynolds遗传距离绘制的系统发育图与其相似。基于亲缘距离绘制的UPGMA系统发育图得到,西农萨能奶山羊和关中奶山羊的亲缘距离最近,先聚为一类,亲缘距离为0.3572,文登奶山羊与崂山奶山羊、萨能奶山羊的亲缘距离接近,分别为0.4215和0.4346。基于分子共祖遗传距离绘制的UPGMA系统发育图表明,西农萨能奶山羊和努比亚奶山羊共祖距离最小,为0.1765;西农萨能和关中奶山羊共祖距离最大,为0.2344,文登奶山羊和崂山奶山羊的共祖距离为0.2339。综上所述,所选用的15个微卫星座位多态信息含量高,可作为有效遗传标记用于品种间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的分析。基于微卫星标记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奶山羊品种间遗传进化和亲缘关系明确,遗传距离大小与地理分布距离远近相一致,反映出品种形成与进化中的生态学作用。

雒林通[4](2009)在《甘肃高山细毛羊优质毛品系微卫星标记与经济性状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首次对甘肃高山细毛羊优质毛品系153只母羊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和研究,统计了等位基因分布、有效等位基因数、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并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了微卫星标记位点与各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所选的15个微卫星标记有1个未检测到多态,其余14个均表现出高度多态性。多态性标记在该群体中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0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7.1,平均杂合度H=0.8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0.83。说明甘肃高山细毛羊优质毛品系拥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选择潜力较大,可进一步加强选育。14个有多态性微卫星座位与经济性状表型数据的关联性分析表明:7个微卫星位点对甘肃高山细毛羊优质毛品系羊毛及体重性状存在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影响。BMS1724与断奶毛长相关显着,BM6506与断奶毛长相关极显着;BL-4、BMS1248与周岁毛长度相关显着,BM6506与周岁毛长度相关极显着;BM6506与周岁腹毛长相关显着;BL-4、BMS1248、BMS1724与周岁污毛量相关显着,BM6506与周岁污毛量相关极显着;BL-4与周岁净毛量相关显着,BMS1724与周岁净毛量和毛纤维细度相关显着,BM6506与周岁净毛量和毛纤维细度相关极显着;URB037与周岁净毛率相关显着,MCM38与周岁净毛率相关极显着;FCB48、MCM38与周岁毛细度变异系数相关显着;BMS1248、BM6506与初生重相关显着;BMS1248、BMS1724与周岁体重相关显着。通过对有关联的7个微卫星标记进行不同基因型间经济性状的多重比较(Duncan法),找到了以下有利的基因型:在断奶毛长性状上,BM6506位点的186/186为优势基因型,BMS1724位点的156/168、160/176、164/176和164/186为优势基因型;在周岁毛长性状上,BM6506位点的186/186为优势基因型,BMS1248位点的140/160和142/160为优势基因型,BL-4位点的149/169为优势基因型;在周岁腹毛长性状上,BM6506位点的186/186为优势基因型;在周岁污毛量性状上,BMS1248位点的140/160和142/160为优势基因型,BM6506位点的192/192、192/202和194/202为优势基因型,BL-4位点的149/169为优势基因型,BMS1724位点的160/176、164/176、164/186和174/198为优势基因型;在周岁净毛量性状上,BL-4位点的149/169、155/173、155/179和161/179为优势基因型,BM6506位点的192/192、192/202和194/202为优势基因型,BMS1724位点的160/176、164/176、164/186和174/198为优势基因型;在周岁净毛率性状上,MCM38位点的129/151、131/157、135/151、145/163为优势基因型,URB037位点的178/196、196/208、196/212和196/218为优势基因型;在周岁毛纤维细度性状上,BM6506位点的190/190、190/198和198/198为优势基因型,BMS1724位点的178/204为优势基因型;在周岁毛纤维细度变异系数性状上,FCB48位点的135/155、149/159和149/169为优势基因型,MCM38位点的141/157和145/163为优势基因型;在初生重性状上,BMS1248位点的140/160和142/160为优势基因型,BM6506位点的186/186、188/188、192/192和192/202为优势基因型;在周岁体重性状上,BMS1248位点的140/160和142/160为优势基因型,BMS1724位点的160/176、164/176、164/186、174/198和178/204为优势基因型,BM6506位点的186/186、188/188、192/192和192/202为优势基因型。

陈冰[5](2008)在《河南地方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及与体尺性状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采用18个微卫星标记,对河南省5个地方山羊品种(牛腿山羊、槐山羊、河南奶山羊、太行黑山羊、伏牛白山羊)共计251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计算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遗传杂合度、哈代温伯格平衡检验、不同品种的优势等位基因和特有等位基因、遗传分化系数、5个山羊群体的Nei标准遗传距离和共祖遗传距离等,对5个山羊群体的群体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且对与生长性状相关的6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找到了与生长性状紧密相关的微卫星位点。旨在为山羊遗传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如下:1.采用的18个微卫星标记,在5个山羊群体中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21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11.72个等位基因。表明所选取的18个微卫星位点在5个山羊群体中多态性较丰富。2.计算了等位基因频率,并以其为基础获得了各群体的平均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和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838~0.869、0.807~0.844、3.3513.15。说明这5个山羊品种遗传变异大,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基础比较广泛。3.找到了不同群体的优势等位基因和特有等位基因。优势等位基因体现了群体特征,稀有等位基因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4.计算了总群体杂合度、亚群体杂合度和遗传分化系数,结果表明群体间的变异程度占总群体的3.4%,群体间变异程度不高。5.计算了Nei氏标准遗传距离和共祖距离,结果表明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变异不大。根据Nei氏标准遗传距离和共祖距离,分别进行了NJ和UPGMA聚类,结果表明NJ聚类图和UPGMA聚类图结果较一致。6.本试验所选用的18个微卫星位点大部分处于哈代温伯不平衡状态,这可能与群体的数量和采样或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等有关。7.用SAS6.12软件对与生长发育性状相关的6个位点进行了方差分析,分析得出与生长发育性状相关的5个微卫星位点,分别为:BM6444,MAF70,BM315,BM1818,BMC1206;并且找到了每个位点对具体性状有正、负效应的等位基因。

王均辉[6](2007)在《中国部分地方黄牛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中国部分地方黄牛皖南牛、吉安黄牛、威宁黄牛、务川黑牛、隆林黄牛、涠洲黄牛、秦川牛、迪庆黄牛、三江牛、徐闻牛和三个引进品种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德国黄牛为研究对象,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动物遗传学会(ISAG)联合推荐的15对微卫星DNA引物,以ABI3100-Avant全自动基因序列分析仪为平台,结合荧光-多重PCR技术,检测了10个中国地方黄牛和3个引进品种,共计756个个体的基因型,并对标记后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通过计算等位基因数和频率、特有等位基因数、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有效等位基因数、Nei氏遗传距离(DA)和Nei氏标准遗传距离(DS),采用非加权组平均法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地方黄牛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结果如下:1、在15个微卫星座位上共检测到了242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平均等位基因是16.1个,ILSTS034座位的等位基因最多,达到26个,ILSTS054和BM1824座位的等位基因最少,为10个,其余座位等位基因在1122之间。13个黄牛品种中,平均等位基因数在711个,三江牛和西门塔尔牛、德国黄牛的平均等位基因数最少,威宁黄牛、务川黑牛和隆林黄牛的平均等位基因数最多。13个黄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变异较大。2、在13个黄牛品种中,共发现32个特有等位基因,除务川黑牛、隆林黄牛和德国黄牛没有特有等位基因,其他黄牛都至少在某一微卫星座位上有一特有等位基因,其中秦川牛和迪庆黄牛的特有等位基因数最多,达到5个。在15个微卫星座位中,ILSTS054和SPS115两个座位没有发现特有等位基因,TGLA122的特有等位基因数最多,为6个。13个中外黄牛品种在15个微卫星座位中的特有等位基因频率都比较低,只有夏洛来牛在ETH185座位上的243bp等位基因频率(0.052)和德国黄牛在TGLA122座位上的180bp等位基因频率(0.112)大于0.05。13个中外黄牛品种在15个微卫星座位中一共发现19个优势等位基因,等位基因频率都大于0.50。3、13个黄牛品种在15个微卫星座位上,多态信息含量(PIC)、群体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32320.8973,0.33400.9043和1.501610.4534。务川黑牛在ILSTS034座位上最高,西门塔尔牛在INRA032座位上最低。ILSTS034座位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和平均杂合度都最高,达到0.8250和0.8381,HEL13座位的最低,分别为0.6052和0.6479 ;迪庆黄牛的这三项指标最高,分别为0.7744,0.8003和5.3573,德国黄牛的最低,分别为0.6203,0.6651和3.3308。13个黄牛品种遗传变异较大,迪庆黄牛的遗传变异最大,德国黄牛最小。本研究所选用的15个微卫星座位,属于高度多态性座位,可以用于黄牛的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研究。4、10个地方黄牛品种与3个引进品种之间有很大差异,两者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大。10个地方黄牛品种中,皖南牛、吉安黄牛、隆林黄牛、涠洲黄牛和徐闻牛之间的遗传距离都很小(DA为0.06460.1286,DS为0.03560.0987);而三江牛与其它地方黄牛品种间的遗传距离较大,为0.13730.2647(DA)和0.16280.3466(DS)。在3个引进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小。5、13个黄牛品种聚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皖南牛、吉安黄牛、隆林黄牛、涠洲黄牛和徐闻牛;第二大类为威宁黄牛、务川黑牛、迪庆黄牛、秦川牛和三江牛;第三大类为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和德国黄牛三个外来品种。

李俊营[7](2007)在《五个山羊品种微卫星和DQA基因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和PCR-RFLP技术对5个山羊品种(崂山奶山羊、西农萨能奶山羊、关中奶山羊、板角山羊和贵州白山羊) 11个微卫星位点、DQA1和DQA2基因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各品种内的遗传变异及群体间的遗传关系,并分析了多态性基因座和多态性微卫星位点与崂山奶山羊和西农萨能奶山羊体尺指标、产奶性能以及产羔数的关系,旨在为山羊遗传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1.应用筛选出的11个微卫星DNA标记对5个山羊品种进行了多态性分析。(1)除了BM203和BM6425外,其余的9个位点均具有多态性,共检测到了85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9.4个等位基因。表明这9个微卫星位点在5个山羊群体中多态性比较丰富。(2)以等位基因为基础,得出所有位点的平均杂合度在0.66490.8379之间,群体平均杂合度在0.73130.8002之间。9个微卫星位点均为高度多态(PIC>0.5),说明这5个山羊品种遗传变异大,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基础比较广泛。(3)对9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了中性测试,发现3个微卫星位点(BM315、BM1329和TGLA68)在95%的置信区间内,属于中性位点,而其余的6个位点则为非中性位点。(4)计算了总群杂合度和亚群杂合度以及遗传分化系数,表明群体间遗传变异程度不高;对所有微卫星位点进行F-统计量分析,Fst的变化范围是从BM1329的0.0304到BM315的0.1401,群体每代的迁移数在1.53517.9765,平均为4.2998。(5)计算了五个山羊群体的Nei氏标准遗传距离,并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结果与这些山羊品种的起源、育成史和地理分布相符合。2.分析了微卫星不同基因型与崂山奶山羊和西农萨能奶山羊的生长发育性状和产奶量以及产羔数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如下:(1)对生长发育性状的效应进行了分析,发现品种为其主要效应,也找到了一些性状的标记效应,并计算了其基因型的最小二乘均值。(2)对产奶量和产羔数的效应进行了分析,没有找到标记效应,品种效应为主要效应。3.应用PCR-PFLP方法对5个山羊品种的DQA1和DQA2基因座进行了多态性分析。在DQA1基因的两个酶切位点上,除了西农萨能奶山羊为中度多态外,其它4个品种均为低度多态。在DQA1-TaqⅠ-RFLP位点上,关中奶山羊和崂山奶山羊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而西农萨能奶山羊、板角山羊和贵州白山羊上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在DQA1-HaeⅢ-RFLP位点上,5个山羊群体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在DQA2-PvuⅡ-RFLP位点上为单态。在DQA2-HaeⅢ-RFLP位点上,5个山羊群体在该位点上均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5)。除了西农萨能奶山羊属于高度多态外,其它4个山羊品种均处于中度多态。4.对DQA1和DQA2多态基因座与崂山奶山羊和西农萨能奶山羊的生长发育性状和产奶量以及产羔数等指标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发现多态基因座对所有指标影响差异均不显着(P>0.05)。

张汤杰[8](2007)在《江淮流域家鸭遗传多样性及高邮鸭产蛋性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江淮流域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和生态环境共同孵育了许多优良独特的地方水禽品种。本研究利用微卫星和线粒体两种不同的标记方法对位于我国江淮流域的高邮鸭、巢湖鸭、淮南麻鸭、沔阳麻鸭、荆江麻鸭、恩施麻鸭、微山麻鸭和攸县麻鸭8个家鸭品种的群体遗传结构特性、动物地理学、起源及系统进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开展遗传质量监测和控制以及对我国家鸭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同时对位于江苏省里下河地区的高邮鸭产蛋性状进行了研究。1.筛选出28对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检测了江淮流域8个家鸭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等位基因频率计算了各群体的遗传参数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采用邻接法和非加权组对算术平均法构建了聚类图,并进行了系统发生分析。结果表明:28个微卫星座位在我国家鸭群体中的多态信息含量大多为高度多态(26个),可以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江淮流域8个家鸭品种杂合度相差不大(0.551~0.606),以微山麻鸭的杂合度最高(0.606),其次为恩施麻鸭、荆江麻鸭和沔阳麻鸭,而攸县麻鸭的杂合度最低(0.551)。8个家鸭品种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810.524。其中恩施麻鸭最高为0.524,攸县麻鸭最低为(0.481)。结果提示,位于长江中游湖北省境内的3个家鸭品种在所研究的8个品种中遗传多样性较丰富,攸县麻鸭在8个品种中多样性最低。两种聚类方法区别不大,8个家鸭品种被聚为两大类,一大类是湖北3个家鸭品种(蛋用)首先聚类然后再与地理位置邻近的巢湖麻鸭(蛋肉兼用型)聚为一类;另外一大类是地理位置相近的微山麻鸭(蛋用型)、淮南麻鸭(蛋用型)聚类后和攸县麻鸭(蛋用型)聚为一类,最后才与高邮鸭(蛋肉兼用型)聚类。8个家鸭品种的聚类关系与品种的地理分布、育成史以及经济类型是一致的。三种遗传距离两种聚类方法得到的六种聚类结果基本一致。8个家鸭种品种之间存在显着的遗传分化,微卫星标记显示25%的遗传变异来自于品种之间的差异,江淮流域8个家鸭种群体内的个体固定系数(FIS)均值为-0.434,经检验近交程度不显着。2.利用DNA测序技术测定了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9个家鸭品种106个个体DNA控制区多变序列,检测到34个变异位点,约占分析位点总数的5.1%,有转换、颠换、插入/缺失4种类型的变异。确定了31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A7为家鸭的主体单倍型。9个家鸭品种单倍型多样度(Hd)平均为0.798,核苷酸多样度(Pi)平均为0.28%,家鸭品种单倍型多样度在荆江麻鸭中最高,在文登黑鸭中最低。对检测出的31个单倍型的分析表明:长江中游地区的家鸭品种遗传多样性高于东部地区的家鸭品种。品种之间基因流同地理距离之间呈弱负相关。各单倍型在最大简约树中的分布和实际地理分布无显着关系,各地理单元的单倍型都相互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呈现一种混杂的分布格局。家鸭单倍型序列的系统发生分析表明,这9个品种的家鸭只有1个母系起源,没有发现东亚斑嘴鸭对这9个家鸭品种起源有贡献的证据。3.通过对两种不同方法的比较发现,两种方法在用于遗传距离的研究中虽然绝对值不同,但是品种之间的距离关系相似或者相近;而在遗传变异结果上的差异可能与两种方法的性质和目的有关。4.高邮鸭双黄蛋性状是人工高强度选择与自然淘汰平衡的结果。本研究首次应用了群体遗传学的原理对在特定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情况下高邮鸭的双黄蛋性状进行了适应度分析。2000至2003年3年间在特定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情况下高邮鸭双黄蛋在人工选择下获得的适应度优势相当于正常蛋的8.23倍,显示出高强度的人工选择。5.催乳素(prolactin, PRL)基因内含子1存在两个Dra I酶切位点,首次发现我国家鸭在内含子1其中1个位点具有Dra I多态性。该位点由于在1 326位点发生了T→C的碱基突变。93只试验高邮鸭催乳素BB基因型个体30周龄蛋重极显着高于AB基因型个体(P<0.01);AB基因型个体的双黄率显着高于BB基因型个体(P<0.05);三种基因型间产蛋数、最长连产天数和开产体重未观察到显着差异。

吕慎金,马月辉,杨燕,耿社民[9](2006)在《中国西部七个地方绵羊群体微卫星DNA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筛选出30对微卫星引物,以中国西部7个地方绵羊(Ovisaries)群体和1个外来对照品种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群体间、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在30个位点中,MB067、BL6位点只得到部分扩增结果。其余的位点均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和杂合性。利用DISPAN程序得出标准遗传距离(DS),并进行了NJ法和UP-GMA法聚类。结果各绵羊品种聚类结果与其来源、育成史和地理分布基本一致,其中有争议之处仍待进一步探讨。

赵家平[10](2006)在《部分家兔品种微卫星DNA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分析了美系獭兔、德系獭兔、四平獭兔、法系獭兔、长毛兔和比利时兔6个家兔品种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了各品种间的遗传关系,为家兔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 1.10个微卫星位点在测定的6个品种中均表现出多态性,总共检测到41个等位基因,其中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最多为5个,最少的位点检测到3个;各群体在10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目从2.6620~4.7130不等,其中5、8、17三个位点检测到有效等位基因数较高,分别为4.7130、4.2909、4.2715。 2.计算出10个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频率、有效等位基因数目和杂合度。10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杂合度为0.4121~1.0000,除10号微卫星位点杂合度较低(0.4121)以外,其它位点的杂合度均较高;6个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8332~0.86875,属于高度杂合群体;10个微卫星位点的PIC值为0.55094~0.75355,均高于0.5,说明所选取的位点大多为高多态位点;6个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平均在0.624633~0.64624之间,结果表明所选出的10个微卫星位点在6个群体中多态性丰富。 3.通过群体间Nei氏标准遗传距离(Ds)和群体间Nei氏遗传距离(Da),得出总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062171,总群体杂合度为0.734588,亚群体内杂合度为0.688917。这说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各个品种内,品种间遗传变异不大,6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变异较小。 4.根据Ds和Da遗传距离进行UPGMA和NJ两种方法聚类,综合分析认为运用Ds距离所得的2个聚类图更能够比较正确地反映4个獭兔品种之间的聚类关系;而长毛兔和比利时兔群体聚类情况比较复杂,其中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论证。

二、品种内亚群定点随机抽样法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品种内亚群定点随机抽样法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微卫星DNA技术评估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本采集
        1.1.2 微卫星引物
    1.2 方法
        1.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1.2.2 PCR扩增
    1.3 统计分析
        1.3.1 群体内遗传变异
        1.3.2 群体间的遗传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组DNA的PCR扩增
    2.2 群体内遗传变异
        2.2.1 等位基因频率
        2.2.2 基因多样度与多态信息含量
    2.3 群体间遗传分化
        2.3.1 遗传分化系数
        2.3.2 群体间遗传距离和系统发生树
3 讨论与结论

(2)五个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畜禽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1.2 常用的畜禽遗传多样性保护方法
        1.2.1 建立保种群,进行活体保种
        1.2.2 建立冷冻精子和胚胎库,进行种质细胞冷冻保存
        1.2.3 现代生物技术保种
    1.3 畜禽遗传多样性评估方法
        1.3.1 形态学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1.3.2 染色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1.3.3 蛋白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1.3.4 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
    1.4 微卫星标记
        1.4.1 微卫星的结构
        1.4.2 微卫星多态性的形成机制
        1.4.3 微卫星标记的特性
        1.4.4 微卫星标记在羊的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山羊来源及采样方法
        2.1.2 微卫星引物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试验药品及来源
        2.1.5 常规溶液及试剂配制
        2.1.6 主要分析工具软件
    2.2 试验的方法
        2.2.1 DNA 的提取及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2.2.2 PCR 扩增反应
        2.2.3 PCR 扩增产物检测
    2.3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2.3.1 群体内的遗传变异
        2.3.2 群体间的遗传关系
3 结果与分析
    3.1 山羊基因组DNA 琼脂糖检测
    3.2 PCR 产物的琼脂糖检测
    3.3 PCR 产物的聚丙烯凝胶电泳检测
    3.4 各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
    3.5 特有等位基因频率
    3.6 群体内遗传变异的分析结果
        3.6.1 各微卫星位点实际观察的等位基因数与有效等位基因数
        3.6.2 群体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及Shananon 信息指数
        3.6.3 哈代—温伯格平衡检验(X2 检验)
        3.6.4 微卫星位点的中性测试分析
    3.7 群体间遗传变异的分析结果
        3.7.1 F-统计量检验和基因流分析
        3.7.2 总群体杂合度、亚群体杂合度和遗传分化系数
        3.7.3 山羊品种间的遗传距离
        3.7.4 山羊品种间的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关于样本采集的问题
    4.2 关于选择微卫星位点的问题
    4.3 关于“影子带”和基因型判定的问题
    4.4 关于群体遗传参数的问题
        4.4.1 微卫星位点的中性测试
        4.4.2 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
        4.4.3 多态信息含量和杂合度
    4.5 关于群体间遗传分化的问题
        4.5.1 F-统计量
        4.5.2 基因流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3)中国奶山羊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中国奶山羊品种的形成与发展
        1.1.1 起源与驯化
        1.1.2 形成与发展
        1.1.3 品种综述
    1.2 微卫星在遗传多样性评价中的应用
        1.2.1 微卫星的发现、形成与消亡
        1.2.2 微卫星的类型与分布
        1.2.3 微卫星标记的特点
        1.2.4 微卫星标记的应用
        1.2.5 山羊微卫星标记研究进展
    1.3 奶山羊微卫星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及样品采集
        2.1.2 试验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基因组DNA 提取及检测
        2.2.2 微卫星标记的筛选
        2.2.3 PCR 扩增及其产物的检测
        2.2.4 测序与分型
    2.3 统计分析
        2.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2.3.2 遗传分化系数及基因流
        2.3.3 遗传距离
        2.3.4 系统发育树构建
        2.3.5 估计群体分化时间
3 结果与分析
    3.1 提取基因组DNA
    3.2 PCR 扩增检测与判型
    3.3 微卫星座位的遗传多样性
        3.3.1 微卫星座位的遗传参数
        3.3.2 Shannon 指数
        3.3.3 Hardy-Weinberg 平衡检验和中性测试
    3.4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3.4.1 所有奶山羊品种的整套资料参数
        3.4.2 每个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3.5 奶山羊种群体间的遗传关系
        3.5.1 遗传分化程度
        3.5.2 F-统计量
        3.5.3 群体分化时间
    3.6 遗传距离及系统发育分析
4 讨论
    4.1 关于样本大小和微卫星位点数
    4.2 所选微卫星的遗传多样性
    4.3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4.4 系统进化树
    4.5 交配制度的问题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件

(4)甘肃高山细毛羊优质毛品系微卫星标记与经济性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细毛羊育种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甘肃高山细毛羊优质毛品系培育过程及发展现状
    1.3 分子遗传标记及其研究进展
    1.4 微卫星标记
        1.4.1 微卫星DNA的多态性
        1.4.2 微卫星DNA在绵羊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5 绵羊毛用性状的研究进展
        1.5.1 影响羊毛经济性状的环境因素
        1.5.2 影响羊毛经济性状的遗传因素
        1.5.3 羊毛品质和羊毛性状的分子标记和QTL研究
    1.6 绵羊体重性状的研究进展
        1.6.1 传统育种方法在绵羊体重中的研究
        1.6.2 遗传标记在绵羊体重性状中的研究
    1.7 数量性状与遗传标记之间相关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1.7.1 数量性状与遗传标记之间相关研究试验设计
        1.7.2 数量性状与遗传标记相关分析的主要方法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个体来源及采样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溶液配制
        2.1.4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DNA的提取
        2.2.2 基因组D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2.2.3 微卫星标记的选择与引物合成
        2.2.4 PCR反应
        2.2.5 非变性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PAGE)
        2.2.6 软件分析
        2.2.7 统计分析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DNA检测
    3.2 扩增产物检测结果
    3.3 微卫星座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1 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频率
        3.3.2 微卫星座位的有效等位基因数,群体杂合度及多态信息含量
        3.3.3 Handy-Weiberg平衡的χ2适合性试验
    3.4 经济性状表型值分析
        3.4.1 经济性状的描述性统计量
        3.4.2 表型数据的条形分布情况
    3.5 微卫星标记与经济性状的相关分析
        3.5.1 利用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对不均衡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3.5.2 呈显着相关的标记位点各基因型间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和结论
    4.1 讨论
        4.1.1 抽样方法及样本含量
        4.1.2 DNA的提取
        4.1.3 PCR影响因素分析
        4.1.4 微卫星位点的选择及位点数目
        4.1.5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1.6 微卫星标记与经济性状的相关分析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河南地方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及与体尺性状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山羊品种资源概况
    1.2 河南省五个地方山羊品种简介
    1.3 畜禽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1.3.1 畜禽遗传多样性的含义
        1.3.2 畜禽遗传多样性的保护的意义
        1.3.3 保护地方品种遗传资源多样的必要性
        1.3.4 我国地方山羊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4.1 形态学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1.3.4.2 细胞学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1.3.4.3 免疫学与生物化学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1.3.4.4 DNA 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1.4 分子遗传标记研究进展
        1.4.1 分子遗传标记
        1.4.2 微卫星标记
        1.4.2.1 微卫星标记的结构及产生机制
        1.4.2.2 微卫星标记的优点
        1.4.2.3 微卫星 DNA 的获得及选择的原则
        1.4.2.4 微卫星 DNA 的检测
        1.4.2.5 微卫星标记在羊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5 利用分子标记研究山羊生长性状的概况
第2章 引言
第3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采样及地点数量
        3.1.2 采样方法及原则
    3.2 主要仪器设备
    3.3 主要试剂与溶液的配制
        3.3.1 主要试剂
        3.3.2 溶液的配制
    3.4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3.4.1 DNA 的提取步骤
        3.4.2 基因组DNA 的质量检测
        3.4.3 DNA 提取的注意事项
    3.5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检测
        3.5.1 微卫星 DNA 标记的选择
        3.5.2 PCR 反应
        3.5.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 产物
        3.5.4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3.5.5 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
        3.5.6 数据处理
    3.6 统计分析
        3.6.1 群体内的遗传变异
        3.6.2 群体间的遗传分析
        3.6.3 利用SAS(6.12)软件分析标记基因型与生产性状遗传参数的相关系数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山羊基因组 DNA 琼脂糖检测
    4.2 PCR 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
    4.3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4.4 河南5个山羊品种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及其基因频率
    4.5 群体内遗传变异结果分析
        4.5.1 河南5 个地方山羊品种的有效等位基因数
        4.5.2 河南5 个地方山羊品种的特有等位基因和优势等位基因
        4.5.3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群体结构检测(哈代温伯平衡检测)
        4.5.4 河南5 个地方山羊品种多态信息含量分析
        4.5.5 河南5 个地方山羊品种杂合度分析
    4.6 群体间的遗传关系分析
        4.6.1 河南5 个地方山羊品种的遗传分化系数
        4.6.2 河南5 个地方山羊品种的遗传距离分析
        4.6.3 五个山羊群体之间的聚类图
    4.7 微卫星标记与体尺性状的关系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关于抽样与样本含量的讨论
        5.1.2 关于 DNA 提取的注意事项
        5.1.3 关于微卫星位点的数目
        5.1.4 PCR 扩增中有关问题的讨论
        5.1.5 PCR产物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
        5.1.6 关于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
        5.1.7 关于遗传距离和聚类方式
        5.1.8 微卫星座位与生产性状参数相关关系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6)中国部分地方黄牛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国黄牛概况
        1.1.1 中国黄牛在动物分类学上的地位
        1.1.2 中国黄牛的起源与进化
        1.1.3 中国黄牛的分类
    1.2 畜禽遗传多样性
        1.2.1 畜禽遗传多样性含义
        1.2.2 畜禽遗传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1.2.3 家畜遗传多样性评估方法
        1.2.4 微卫星标记
    1.3 畜禽种质资源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的实验仪器和设备
        2.1.3 主要实验试剂
        2.1.4 ABI3100 遗传分析仪使用的化学试剂
        2.1.5 常用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血样采集
        2.2.2 微卫星引物
        2.2.3 PCR 扩增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2.2.4 PCR 扩增产物的检测
        2.2.5 微卫星DNA 多态性分析
        2.2.6 微卫星标记评估遗传多样性的主要指标和计算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DNA 的提取
    3.2 PCR 扩增产物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检测
    3.3 ABI3100 遗传分析仪的检测
    3.4 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
    3.5 品种内的遗传变异
        3.5.1 Hardy-Weinberg 平衡检验
        3.5.2 特有等位基因及频率
        3.5.3 品种中的优势等位基因
        3.5.4 品种中的共有等位基因
        3.5.5 多态信息含量
        3.5.6 遗传杂合度
        3.5.7 有效等位基因数
    3.6 遗传分化程度
    3.7 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和聚类结果分析
        3.7.1 品种间的遗传距离
        3.7.2 聚类结果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关于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样本容量、抽样方法和微卫星位点数量选择
    4.2 微卫星DNA 多态性检测方法的比较
    4.3 关于荧光标记多重PCR
        4.3.1 多重PCR 的定义
        4.3.2 荧光标记多重PCR 的优点
        4.3.3 荧光标记多重PCR 微卫星座位组合的筛选
        4.3.4 荧光标记多重PCR 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
    4.4 地方黄牛品种内和品种间的遗传变异
        4.4.1 品种内的遗传变异
        4.4.2 品种间的遗传变异与系统聚类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五个山羊品种微卫星和DQA基因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5 个山羊品种简介及其遗传学研究现状
        1 5 个山羊品种简介
        1.1 西农萨能奶山羊
        1.2 崂山奶山羊
        1.3 关中奶山羊
        1.4 板角山羊
        1.5 贵州白山羊
        2 5 个山羊品种的遗传学研究现状
        2.1 形态学标记
        2.2 细胞学标记
        2.3 生化标记
        2.4 分子标记
    第二节 微卫星DNA 标记及其在羊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 微卫星的结构类型与形成机制
        2 微卫星优于其它标记的特点及不足之处
        3 微卫星位点的获得及选择
        4 微卫星DNA 标记在羊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4.1 分析群体遗传结构及种群的亲缘关系
        4.2 鉴定个体及亲缘关系
        4.3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
        4.4 杂种优势预测
        4.5 标记辅助选择
    第三节 山羊MHC 的研究现状
        1 MHC 概述
        1.1 MHC 基因的结构
        1.2 MHC 分子
        2 山羊MHC 的研究进展
        3 MHC 与经济性状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5 个山羊品种微卫星标记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药品及试剂
        1.4 实验方法
        2 统计与分析
        2.1 群体内的遗传分析
        2.2 群体间的遗传分析
        2.3 微卫星标记与奶山羊生长发育性状和生产指标的关联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DNA 的检测
        3.2 PCR 产物的检测
        3.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
        3.4 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分析
        3.5 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分析
        3.6 崂山奶山羊和西农萨能奶山羊生长发育性状和生产指标的分析
        3.7 生长发育性状和生产指标的微卫星标记效应的关联分析
        4 讨论
        4.1 抽样与样本含量的问题
        4.2 影子带与带型判断
        4.3 5 个山羊品种的遗传特性
        4.4 微卫星座位与生长发育性状和产奶量以及产羔数的关联分析
    第二节 5 个山羊品种DQA1 和DQA2 的PCR-RFLP 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因组DNA 的提取
        1.2 分子生物学试剂
        1.3 DQA1 和DQA2 基因的PCR 扩增
        1.4 PCR 产物的酶切消化和电泳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 产物的电泳检测
        2.2 酶切产物的检测
        2.3 DQA1 和DQA2 基因的PCR-RFLP 的统计分析
        2.4 DQA 基因座与生长发育性状和生产指标的关联分析
        3 讨论
        3.1 DQA 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3.2 DQA1 和DQA2 基因与生长发育性状和生产指标的关联分析
    第三节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8)江淮流域家鸭遗传多样性及高邮鸭产蛋性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家鸭
        1.1 家鸭的起源
        1.2 家鸭的分布、特性与分类
        1.3 本研究中的家鸭产地、分布与品种形成
    2 我国家鸭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2.1 形态学水平遗传多样性
        2.2 染色体水平遗传多样性
        2.3 生物化学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
        2.4 分子遗传学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
        2.4.1 mtDNA 遗传多样性
        2.4.2 核基因遗传多样性
    3 高邮鸭遗传育种研究概况
        3.1 高邮鸭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研究
        3.2 高邮鸭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研究报告
    4 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的研究方法
        4.1 随机扩增多态 DNA(RAPD)分析
        4.2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
        4.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析
        4.4 DNA 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
        4.5 微卫星多态性(SSR)分析
        4.6 DNA 序列分析技术
    5 遗传多样性分析的采样方法
    6 高邮鸭产蛋性能的研究方法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利用微卫星标记研究江淮流域8 个地方鸭种的遗传多样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所需主要试剂和酶
        1.4 微卫星分析用主要溶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血样采集和 DNA 的提取
        2.2 引物的筛选
        2.3 PCR 反应体系与产物检测
        2.4 PCR 扩增产物的凝胶电泳、硝酸银染色及基因型的判定
    3 数据分析
        3.1 群体内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3.2 群体间的遗传关系
    4 结果与分析
        4.1 基因组 DNA 抽提结果
        4.2 微卫星 DNA 的 PCR 扩增
        4.3 微卫星 DNA 多态性的检测
        4.4 等位基因频率与遗传变异分析
        4.4.1 8 个家鸭品种每座位特有的等位基因
        4.4.2 8 个家鸭品种8 个微卫星座位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
        4.4.3 微卫星位点的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
        4.5 8 个家鸭品种间的遗传分化
        4.6 遗传距离与聚类结果
        4.6.1 遗传距离
        4.6.2 聚类结果
    5 讨论
        5.1 研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采样方法和数目
        5.2 群体遗传变异
        5.2.1 群体内遗传变异
        5.2.2 群体间遗传变异
        5.3 江淮流域8 个家鸭品种的地理分布、历史考源与聚类结果分析比较
第三章 利用线粒体D-loop 区分析江淮流域家鸭遗传多态性、系统进化与分子生物地理演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的采集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所需主要试剂和酶
        1.4 DNA 扩增和序列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9 品种家鸭线粒体 DNA D-loop 区部分序列的遗传多态性
        2.1.1 序列长度与碱基组成
        2.1.2 序列的核苷酸多态位点变异
        2.1.3 序列的核苷酸多态位点的变异类型
        2.1.4 9 个地方品种鸭线粒体 DNA D-loop 单倍型
        2.2 9 个家鸭品种单倍型聚类关系与网络关系图
        2.2.1 单倍型聚类关系
        2.2.2 家鸭线粒体 DNA D-loop 序列的网络关系
        2.3 9 个家鸭品种线粒体 DNA D-loop 区部分序列的遗传结构
        2.3.1 9 个家鸭品种内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态性
        2.3.2 9 个家鸭品种之间遗传距离
        2.3.3 9 个家鸭品种的分子方差分析
        2.3.4 9 个家鸭品种遗传多样性、品种间的基因流和遗传分化
    3 讨论
        3.1 9 个家鸭品种线粒体 DNA D-loop 区序列变异与核苷酸多样度
        3.2 9 个家鸭品种之间遗传距离
        3.3 9 个家鸭品种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原因
        3.4 9 个家鸭品种的基因流及地理分布的初探
        3.5 9 个家鸭品种的系统发生、地位与起源进化
        3.6 两种标记用于评估品种遗传多样性初步探讨
        3.7 对我国地方家鸭品种保种与选育的探讨
第四章 高邮鸭双黄蛋性状适应度优势的初步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与人文环境
        1.2 种群基本情况调查
        1.2.1 试验动物
        1.2.2 统计遗传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邮鸭19 个家系2000-2002 年的产蛋早期(26-37 周龄)产蛋记录
        2.2 重复力r_e
        2.3 高邮鸭双黄蛋性状真实生产力
        2.4 高邮鸭双黄蛋性状群体真实生产力均值及其抽样误差估计
        2.5 高邮鸭双黄蛋性状人工选择下的适应度
    3 讨论
第五章 鸭PRL基因内含子1 的SNP检测、多态性分析及与高邮鸭产蛋性状的相关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酶及试剂
        1.3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1.4 PCR 引物设计与合成
        1.5 PCR 扩增、酶切与电泳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1.6.1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1.6.2 基因型频率的差异显着性检验(χ~2独立性检验)
        1.6.3 产双黄蛋鸭比例和双黄率采用百分数差异显着性检验
        1.6.4 统计模型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 扩增和酶切
        2.2 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和 Hardy-Weinberg 平衡状态
        2.3 PRL 内含子1 基因型与高邮鸭产蛋性状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PRL 基因多态性
        3.2 PRL 基因多态性与产蛋性状的关联分析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和着作

(9)中国西部七个地方绵羊群体微卫星DNA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抽样方法和样本规模
    1.2 样本处理及PCR引物合成
    1.3 微卫星检测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等位基因检测
    2.2 群体杂合度分析
    2.3 8个绵羊群体的遗传距离分析
3 讨 论

(10)部分家兔品种微卫星DNA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家畜遗传多样性
        1.1.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1.1.2 保护遗传多样性的意义
    1.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2.1 形态学标记
        1.2.2 细胞学标记
        1.2.3 生物化学标记
        1.2.4 分子遗传标记
    1.3 微卫星标记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3.1 微卫星 DNA的产生机制
        1.3.2 微卫星 DNA的特点
        1.3.3 微卫星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4 家兔微卫星标记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1 目的
        1.5.2 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仪器
        2.1.2 试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血样的采集
        2.2.2 基因组DNA提取
        2.2.3 PCR扩增
        2.2.4 PCR产物的检测
    2.3 统计分析
        2.3.1 群体内遗传变异
        2.3.2 群体间遗传关系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总 DNA检测
    3.2 PCR扩增结果
        3.2.1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3.2.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3.3.3 等位基因频率
        3.3.4 群体内的遗传变异
        3.3.5 群体间的遗传变异
第四章 讨论
    4.1 抽样和样本容量
    4.2 PCR产物检测
    4.3 微卫星标记的多态性
    4.4 多态信息含量与群体杂合度
    4.5 遗传距离估计与聚类图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品种内亚群定点随机抽样法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卫星DNA技术评估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J]. 侯冠彧,周汉林,王东劲. 热带农业工程, 2016(04)
  • [2]五个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D]. 杨清芳.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7)
  • [3]中国奶山羊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D]. 陈珊珊.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4]甘肃高山细毛羊优质毛品系微卫星标记与经济性状相关性研究[D]. 雒林通.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
  • [5]河南地方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及与体尺性状的关系[D]. 陈冰.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3)
  • [6]中国部分地方黄牛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D]. 王均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7]五个山羊品种微卫星和DQA基因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李俊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8]江淮流域家鸭遗传多样性及高邮鸭产蛋性状的研究[D]. 张汤杰. 扬州大学, 2007(06)
  • [9]中国西部七个地方绵羊群体微卫星DNA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 吕慎金,马月辉,杨燕,耿社民. 家畜生态学报, 2006(04)
  • [10]部分家兔品种微卫星DNA遗传多样性研究[D]. 赵家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10)

标签:;  ;  ;  ;  ;  

定点随机抽样方法在品种内子群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