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质量与教师“宽”与“严”的结合

论教学质量与教师“宽”与“严”的结合

一、论教学质量与教师的“宽”“严”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温仓金[1](2021)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乡村学校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及进程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不同地区间仍存在教育不均衡现象,偏远民族地区的乡村学校与城市地区的学校教育质量仍有差距,实现不同地区间的教育公平已然成为了社会民生领域关注的重点议题。全面加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建设关乎乡村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乎教育公平能否顺利实现,关乎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扎实推进。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云南省寻甸县D乡学校作为田野点进行个案研究,在教育人类学的视角下探讨个案学校的变革历史,彰显了D乡学校变革的成就,揭示与凝练了D乡学校发展的困境和经验,明晰了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理路。D乡学校在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困窘期”、“缘起期”、“开拓期”和“蜕变期”。此外,在学生、教师、学校文化三方面上有了巨大转变:阅读和少年宫活动使乡村学生获得了全面发展;一名骨干教师参与变革时的心路历程及D乡教师在教师培训、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努力彰显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学校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方面的实践表明学校文化的内涵和氛围在逐步丰富与扭转。本研究认为,D乡学校变革所遭遇的困境主要包含家庭教育的缺位、不良民族习俗的影响以及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转变教师观念、坚持人本思想、加强交流合作是其主要的变革经验。最后,本研究构建了乡村学校“三维发展”变革路径图,指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要在“三维发展”的联动下推进变革:一是要立足乡土,实现“乡土性发展”;二是要多方整合,实现“外源性发展”;三是要内增实力,实现“内生性发展”。

张爱婷[2](2021)在《普及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于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50%,根据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也再次受到关注。由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了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旨在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由此,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变,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问题,本研究将视角锁定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这一背景下,针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有益经验,提出普及化阶段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思路。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厘清马丁·特罗有关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理论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实模式。其次,运用历史分析法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再次,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法对我国有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最后,运用比较研究法对美国在普及化阶段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经验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思路。本研究的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思路及方法、创新点、核心概念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做出了详细的阐述。第二章深入分析了马丁·特罗有关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内涵、特征与形态,并对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的主体、标准、内涵做出阐释。第三章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与问题,结合马丁·特罗有关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特征,发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生源、教师教学、课程专业设置、学业评价等当中并未充分体现出普及化中的多样化、个性化,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当中也并未完全地体现出普及化中的社会化。因此,在第四章,借鉴世界最先步入普及化的国家—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经验,进一步在第五章中,为我国普及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建设性思路。本研究分别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作为切入点,将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分为输入、过程与输出环节。在输入环节中,应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学生来源模式,以及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环节中,高校的课程、专业设置应灵活化、综合化,教学活动与方式多样化。输出环节中,学业评价的标准应多元化,并且高校应采取宽进严出的方式,使更多的群体在进入高校学习的同时保障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在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国家和政府应做到将有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法律法规健全,并在评估过程中简政放权,突出高校的地位,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和利益相关方参与到教育质量的评估与监测中,体现普及化中社会化这一特征的同时由外到内对高等教育建立坚实的保障。

王美[3](2021)在《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12-1949)》文中认为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在承袭清末的基础上,破旧立新、中西融合,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调适、充实、完善,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近代转型,保障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存续发展,实现了功能与价值的合一。本研究基于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历程的回顾,呈现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其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样态,并累积了特殊时期高等教育政策革新与完善的历史经验。本研究以一种找寻与回溯的历史视角,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变迁进行了系统考察,结合全面与局部高等教育发展概况,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展现了高等教育政策内容要素变化和政策运行过程,让色彩斑斓的民国高等教育政策图景生动地铺展开来,从动态中去把握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轨迹与特征,阐释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合理性与局限性,从而为当下高等教育政策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着眼于挖掘民国历史的大格局之异,与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关联,侧重分析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社会背景,从政治局势的杌陧、经济形势的起伏、文化运动的洗礼,以及教育轨迹的转换四个方面展开。其次,按照回溯性的政策分析方式,根据高等教育政策的基本组成要素分类,对办学政策、经费政策、学科与课程政策、招生与考试政策、教员与学生政策的演进轨迹进行深度把握。在纵向深描政策变迁的同时,又以横向的视角,来透视不同阶段各类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内容、执行情况及实施效果,并将高等教育政策的要素变化、地方应对、大学实践、校长活动穿插起来,构成一个动态、丰富的叙述结构,使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变迁过程得以真实的复原呈现。再次,聚焦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进程的关键之处,分析影响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外因素,从外部因素来看,包括社会诉求的不断牵引、知识分子及教育团体的持续呼吁、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变化等;从内部因素来看,涉及权威集团理念的转变、议案审议方式的变化、目标群体价值偏好选择的差异等。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发生了回应性与适应性的变迁。与此同时,归纳凝练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并探究其中的利益逻辑。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演进呈现出“工具本位”的政策价值取向不断强化、政策内容体系日臻完善与成熟、政策施行手段逐步多样化等重要的历史特点。其背后的利益逻辑则主要是利益群体矛盾调和的分期变化、利益群体价值博弈的纵向映现以及政策利益与代价之间的成本考量。最后,审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所呈现的先进性与局限性。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在新潮与旧浪的冲击下流变绵延,一直在努力谋求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适当融合,不断通过立法建设来规范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时,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是铺陈理想与务实选择的产物,其生命力既来源于预先的理论准备,更扎根于实践中的丰富与拓展。但回溯历史,对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变迁进行审慎的考量后,发现其也有局限性。如高等教育政策数量与质量的不匹配、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的阻隔、“行政决策”与“学术决策”沟通与协调的非一贯性等。探赜索隐、以史鉴今。本研究将目光投射到那段逝去的历史中,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进行分析,得出一些现实启示,即在当下高等教育政策建设过程中,要秉承一种辩证视角和开放心态,既坚持高等教育政策的国际化视野,又要积极建构中国化坐标,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政策的法制化建设,兼顾高等教育政策的“质”与“量”的双重效益,靶向高等教育需求精准施策,完善高等教育政策的执行监督机制,并合理定位高等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使当下高等教育政策改革与发展能够真正助力“双一流建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寇文亮[4](2021)在《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幼儿教师教育始于清末,女子师范学校附设保姆科是清末留给幼儿教师教育的一份特别遗产。民初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中学在培养幼儿教师方面的职能并存,在“1922年新学制”颁布后逐渐发展为以女子中学为主。从学习日本到学习欧美,甚至达到移植照搬程度,是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的突出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理念激荡了幼儿教师教育独立举办热情;幼儿教育中国化、平民化及科学化追求,直接导致了幼儿教师教育改革方向的确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等思潮流入与传播,形成了中国化、本土化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活教育、儿童中心论、行为主义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指导理论,为幼儿教师教育独立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和单相性教育实验为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提供了借鉴与方法助力;更为重要的是,民国初期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发展困境,需要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其指明路径与方法。这就是幼儿教师教育实验肇始之成因和依凭。“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幼儿教师教育在学制系统中获得了独立的合法地位,但是其办学体制、招生起点、修业年限、课程教学等内容并未配套公布,这就强化了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迫切性,也给专家学者们留下了较大的实验探索空间。于是,一场旨在摆脱传统女学影响和外国幼儿教师教育影响,探索中国化、科学化、平民化独立的现代幼儿教师教育之路的教育实验就此展开。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及张宗麟等相互启发,各自独立地主持了不同的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包括综合性实验和单项实验,探索发现了幼儿教师教育全领域全方位规律,几乎覆盖了幼儿教师教育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对于促进民国时期符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构,起到了根本性、关键性及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并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梳理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图景和内在规律;梳理了这些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丰富了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教育实验研究视域和内容;分析了提升幼儿教师现代化、专业化水平实现路径;探索挖掘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于新时代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研究以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研究对象,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界定了相关概念,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及史料,介绍归纳了研究理论及方法、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正文部分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发生学方法为理论指导,以耗散结构理论作为论文设计支持,以实验教育学作为论文分析学科依据,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了梳理与阐释。第一部分含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促发因素的梳理,分析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尤其是民主科学理念对于教育实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促进作用;分析了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呼唤与促进;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主体对于外国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吸收和批判以促进实验理性形成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综合性和单项性教育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激荡促进过程,以及在目标内容和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第二部分含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主体内容。本研究根据史实、典型性及其重要程度,筛选了偏于综合的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以及偏于单项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实验,并进行了研究与阐释。体制和学制实验包括“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平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高级中等教育层次的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学制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问题的发现、梳理及确立过程;分析了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构的实验过程及其理论成果;分析了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中国化、科学化的乡村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设以及乡村建设实验的创新性推动作用;深描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的双轨之路体制实验过程。课程实验筛选了“生活教育”课程实验、“行为课程”组织实验、“活教育”课程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起因和确立过程,梳理了民国时期生活教育、行为主义和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分类和结构化、组织实施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典型课程理论建构、课程体系建立与完善的促进过程,以及对于幼儿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筛选了“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问题发现的出发点、坐标和聚焦过程;梳理了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理论依据;分别梳理归纳了各个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分析了其对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及规范化的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独立性建构所起到的关键性促进作用。由于教学方法实验与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在民国时期区分困难,且内容较少,实验特征不明显,因此,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为例,分析和梳理了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缘起、表现形式以及实习教学实验问题的确立过程;梳理了张雪门幼儿教师教育实习教学方法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及结果与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是第七章,阐释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以及时代启示,总结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推动中国现代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推动幼儿教师教育中国化、规范化制度建立、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科学化、专业化提升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调查分析了当前乡村幼儿园园长教师队伍专业化、保教过程科学化建设缺陷和提升需求,阐释了目前幼儿教师教育对幼儿教育发展的回应不足之处;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新时代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幼儿教师教育升格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及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精神方法技术弘扬借鉴的启示作用。

高飞[5](2021)在《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以H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伴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培养来华留学研究生成为了我国对外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为此颁布了很多政策。近几年,在政策的推动下来华留学研究生数量越来越多,久而久之,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问题逐一显现。在此情况下,进行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内涵、构成要素和特点为理论基础,以H大学来华留学研究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依次从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这三个维度对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现状开展调查分析,经过对H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实地调研,发现H大学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对国际教育学院和各学院学生、教师及教学行政人员的深度访谈,从政府层面、高校层面、教师层面和来华留学研究生层面四个层面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从政府层面、高校层面、教师层面和来华留学研究生层面四个层面分别提出了相对的建议:政府层面,保障来华留学研究生生源质量;加强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监管。高校层面,加强教学计划管理,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加强教学运行管理监控,提高教学行政工作效率;完善考核制度,保障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师层面,提高来华留学生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保障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来华留学研究生层面,来华留学研究生来华前做好学涯规划;发挥来华留学研究生社团的积极作用。

尚明瑞[6](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旷日持久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谁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如何在西方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逐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从历史足迹中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可能,从时代境遇中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现实之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按照“施教”与“受教”并存的逻辑理路,从七个方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与保障措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可能性、具象性和目标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马可·伊恩斯蒂的集成创新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以及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日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元素,为今后的进一步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如,基础理论支撑度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内容的“碎片化”、方法的协同性差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如同芯片集成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多构成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需要一个集成母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背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脚踏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集成创新最理想的集成载体。在此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的逻辑进路,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全部要素,是集成创新的内容,涵盖了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如何实现,就是要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建立马克思主义大学科、依托现代信息化大数据、构建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环境、培育反映铸魂育人规律的大成果、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还需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的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尝试性地把物理学科的“集成”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并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专业学术范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空间,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徐雪珂[7](2020)在《面向能力提升的高校评教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为有效的反馈教师教学能力,各类教师质量评价模式应运而生。在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学生评教是认可度最高、应用最为广泛的评教方式之一。学生评教的核心在于通过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辅助与引导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因此,客观有效的教师教学质量反馈,是引导与辅助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先决条件。高效可行的能力提升方法、全面的数据分析与展示是辅助与引导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将学生评教用于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质量反馈已有较长的研究与实践史,但仍存在评教结果所反馈的教师教学能力区分度低、评教有效性有待提高的问题。评教指标权重是量化学生评教结果的工具,优化评教指标权重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评教所反馈的教师教学能力区分度与评教有效性。影响评教结果区分度以及评教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在进行指标权重计算时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多面Rasch模型可用于对测量结果具有潜在影响的多个变量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将多面Rasch模型应用于评教指标权重确定中,选取评教者宽严度、教师能力、题目难易度用于模型构建。虽然模型能筛选出学生评教中的异常数据,但不能对此类数据进行处理。若忽视异常数据,会影响指标权重有效性。若直接删除异常数据,则影响了评教客观性。因此,我们先用LOF算法对评教数据进行筛选,再将筛选出的异常数据进行修正。修正后的评教数据用于模型计算,以最大程度上保证指标权重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大多数高校以总评分数与综合排名作为学生评教结果的反馈。教师明确了自身教学能力的整体水平,却不清楚自身教学能力的优势与劣势,更不能直接获取对劣势方面进行改进的方法。为教师推荐具有榜样价值的、便于交流的学习对象,是快速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之一。通常情况下,教师间个体特征越相似,交流障碍越小,学习方法适用性越高。教师间教学评价结果的差异越大,且学习者的劣势恰好是学习对象的优势时,在教学能力提升方面越适合作为学习榜样。因此,本文提出基于个体特征与教学评价的教师学习对象推荐算法。从教师个体特征相似度与教学质量匹配度两方面对教师间的适配度进行计算。教师可通过与学习对象的交流学习达到提升教学能力的目的。经实验分析,算法推荐准确率较高。随着Web网络的发展,高校学生评教大多采用网络评教的形式,依托评教系统进行。本文通过对评教指标权重的优化、教师能力提升方法的挖掘、全方位的数据分析与展示,实现面向能力提升的高校评教系统的构建。系统已正式上线两年,完成四次本科生学生评教活动。实证分析显示,评教效果较好,有在各高校推广的前景。

陈善志[8](2020)在《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挑战度提升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迈入普及化阶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愈发迫切。给大学生合理“增负”,增加课程难度,提升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挑战度,把好毕业出口关,对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围绕学校氛围、学生学习性投入、课程能力要求、学习满意度等内容对地方高校H大学本科生进行了调研,分析其在校学习经历和体验。再结合H大学2017-2019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学位资格审核简况,分析毕业生结业和延长修业年限的原因。综合测量了本科生学业挑战度水平,深入透视了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挑战度存在的问题。其次在参考国外大学学习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挑战度的路径。研究发现:一是地方高校本科毕业率高,教学质量监管不严;二是学业挑战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三是本科生结业率、毕业率和学业挑战度分别存在正负向相关关系。在新时期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下,地方高校应坚持学习导向,增强教师素质,严格教学过程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完善组织保障,促进本科生学业挑战度的提升。

王奋平[9](2020)在《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教育全球化趋势下的数学教育改革越来越国际化,包括数学教科书比较在内的数学教育国际比较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鉴于国内外数学教科书比较大多集中于文本内容分析及学科知识的深度、难度探索,本研究主要解决两个目标:第一、探索形成一个适合认知效率视野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第二、依据第一步评价指标比较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教科书在认知效率视野中的质量。其中包含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进行教科书质量评价实证研究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第一步,通过学习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进步教育思想等教育教学理论,并梳理中、英文献,参考国际、国内有代表性的、比较权威的教科书评价理论模型,依据该理论模型形成评价指标模型,依据该理论模型并参考了各国教科书评价指标体,初步构建了一个教科书评价指标结构,通过调研数学教育研究专家获取各初始指标权重的意见,并应用层次分析法软件处理专家数据后获取各指标权重,并据此分解指标形成问卷,在基层一线中学数学教师、数学教育研究专家等群体开展问卷调查,获取对问卷指标的调研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最终形成一个简洁而易于在教科书评价实践中操作的高学习效率视野下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制的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包含7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7个一级指标为:学习目标、学生基础、学习动机、知识结构、探究反思、学习评价、学习环境。第二步,依托建构的评价标准,邀请五位数学教学专家和数学教育研究专家对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样本教科书进行评价打分,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工具处理评价数据,获得三国教科书评价比较结果。第三步,通过一个教学实验验证评价结论。评价指标建构遵循以下原则:评价指标的建构应依托多元化的教育理论;认知效率视野中考量跨国教科书评价标准建构更加公允;将非智力因素作为教科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兼收并蓄地建构更加包容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标准;质性分析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建构教科书评价标准;数学文化和数学史融入教科书质量评价因素;努力体现出创新精神培养、教育公平等观点。依据本研究制定的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受邀数学教育专家群对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教科书评价结论:美国教科书质量较好,中国教科书次之,英国教科书质量较差,中、美、英教科书在七项指标以及二级指标中各有较好的表现。中国教科书书面知识覆盖广度不比美国教科书大;数学知识融入宽视野且多层次问题链是美国教科书特点之一;美国教科书更明显趋于培养学生服务于未来生活目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科书差异对数学认知效率影响较小;英国分类编写高中数学教科书对数学认知效率可能存在影响;中国教科书传统设计模式中的优秀元素值得保留。评价结论表明:认知效率视角的问题解决是高质量教科书对高效率学习的核心牵引力,而且重视开放性问题解决;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数学应用、数学交流、重视非智力因素;学习者对数学的理解是高质量教科书主要目标;高质量教科书重视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结构化知识图谱构建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特点;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高质量教科书发展的大趋势。英国教科书分模块编写,此研究中英国教科书样本采用纯数学(核心数学)教科书,因此在其中应用性指标方面的表现必然影响其质量。应完整理解和辩证运用相关教育理论构建评价指标;选择性吸收西方教科书设计的元素。影响教科书质量因素复杂。教科书使用效率的评价很难做到涵盖所有影响因素的教科书质量因素,本研究只探索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认知视野中的高中数学教科书质量的评价指标建构及教科书比较。

张艳超[10](2019)在《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引领全球教育的前进方向,“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本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探索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情景预测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演变过程及综合发展水平;探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关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演变是外部环境与办学群落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一枝独秀”“双雄并举”“三足鼎立”等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继续教育资源的差距较大,导致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滞缓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逐步进入“融合统一”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形成三个发展方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而发生演变。结合生态学规律可知,解决供需矛盾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政策主导下的异发演替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变的主要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办学目标,新时期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各省(区、市)办学自主权,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二是明确系统整体办学生态位,生源输入环节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资源输出环节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不断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论教学质量与教师的“宽”“严”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教学质量与教师的“宽”“严”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偏远地区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令人堪忧
        二、民族农村地区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
        三、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至关重要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学校变革的研究
        二、关于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研究
        三、关于乡村学校变革的人类学个案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乡村、农村
        二、乡村学校
        三、学校变革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分析模式
        二、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第六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走进田野:山谷相间之寻甸
    第一节 寻甸县——滇东北之要冲
        一、寻甸概况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 高原明珠——清水海畔之D乡
        一、D乡概况
        二、民族与文化
第二章 走进学校:变革历程之回眸
    第一节 “困窘期”——无奈无望
        一、 “处于下游”与“四年光头”
        二、 “打架”“抽烟”“杀马特”
    第二节 “缘起期”——一丝曙光
        一、 “开展读书活动”
        二、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第三节 “开拓期”——熹微旭日
        一、 “乡村少年宫”
        二、 “机构合并潮”
    第四节 “蜕变期”——灿烂阳光
        一、 “国检中的高评价”
        二、 “云南省文明校园”
第三章 学生全面发展:回归乡村学校变革之主旨
    第一节 阅读——收获知识与能力
        一、读书习惯的养成
        二、个人见识的增长
        三、写作才能的跃升
        四、精神面貌的改善
    第二节 少年宫——唤醒自信与希望
        一、自信心的拾取
        二、文明素养的养成
        三、合作意识的提高
第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乡村学校变革之基石
    第一节 成长——一名骨干教师的心路历程
        一、从“哭着来”到“舍不得走”
        二、从“教语文”到“教英语”
        三、从“忐忑迷茫”到“有了点方向”
        四、从“摸索前行”到“获得各方认可”
    第二节 超越——教师专业素养之跃增
        一、教师培训活动
        二、民族文化传承
        三、教育科学研究
第五章 学校文化建设:孕育乡村学校变革之土壤
    第一节 构筑苗圃——物质文化的创设
        一、简约而融洽的办公室
        二、创意十足的楼道、走廊
        三、书香四溢的图书室、书吧
    第二节 培植土壤——制度文化的建构
        一、学校组织结构
        二、学校管理制度
    第三节 含苞待放——精神文化的生成
        一、校风:以素质教育为先
        二、教风:严谨与尊重相融
        三、学风:朴实与拼搏并行
第六章 实践反思:D乡学校变革中的困境与经验
    第一节 问题聚焦——乡村学校变革之窘境
        一、缺位的家庭教育阻滞变革
        二、不良的民族习俗制约变革
        三、薄弱的基础知识妨碍变革
    第二节 经验凝练——乡村学校变革之借鉴
        一、在转变教师观念中孕育变革
        二、在坚持人本思想中推动变革
        三、在加强交流合作中实现变革
第七章 理路探寻: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之图景
    第一节 “乡土性发展”——深化乡村学校特色建设
        一、坚决避免盲目从众
        二、回归学生生活世界
        三、找寻本土文化之根
    第二节 “外源性发展”——构建乡村学校教育生态
        一、创建家校合作共同体
        二、充分运用政策与资源
        三、汲取社会各界的力量
    第三节 “内生性发展”——激活乡村学校内生动力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二、强化校长变革领导力
        三、营造“文化价值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普及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等教育
        (二)高等教育普及化
        (三)高等教育质量
        (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五、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普及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理论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概念的形成
        (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内涵
        (三)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形态
        (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特征
    二、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观
        (一)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的主体
        (二)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
        (三)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
第三章 普及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普及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
        (一)大众化前阶段
        (二)大众化向普及化进展阶段
        (三)初入普及化阶段
    二、普及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一)输入环节的质量保障
        (二)过程环节的质量保障
        (三)输出环节的质量保障
    三、普及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一)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中的法律保障
        (二)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中的政府评估
        (三)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中的社会参与
第四章 普及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
    一、普及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
        (一)普及化前阶段
        (二)普及化后阶段
    二、普及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一)输入环节的质量保障
        (二)过程环节的质量保障
        (三)输出环节的质量保障
    三、普及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一)联邦政府的间接保障
        (二)州政府的直接保障
        (三)社会团体的参与
第五章 普及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思路
    一、普及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思路
        (一)输入环节的质量保障建设
        (二)过程环节的质量保障建设
        (三)输出环节的质量保障建设
    二、普及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保持法律政策的稳定性与完善性
        (二)政府职能转变为幕后推动
        (三)扶植各类社会质量保障机构
        (四)增加多样化的评估标准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1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问题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相关文献综述
    五、研究的价值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七、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社会的变化: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背景
    一、政治局势的杌陧
        (一)共和体制初建催发民初教育新气象
        (二)一元权力制度促使教育权向上集中
        (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引发教育态势迫紧
    二、经济形势的起伏
        (一)实业经济初步发展对教育的有限投入
        (二)稳定财政格局促使教育经费短暂平稳
        (三)强化收支控制导致教育陷入生存困境
    三、文化运动的洗礼
        (一)复古逆流回澜与反复古主义的斗争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多元思想碰撞
        (三)三民主义文化涌现与国家意志统制
    四、教育轨迹的转换
        (一)“以日为师”教育基准的破除
        (二)德美教育理念由边缘走向主流
        (三)法国教育模式在近代中国的延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初期的探索:高等教育政策实现多样化起步(1912-1926)
    一、民主决策机制及其多样高等教育政策制定
        (一)学制的趋新改造与办学新规定
        (二)教育经费“指定专款”的设想
        (三)学科规程“现代性”的融入
        (四)招考办法“独立化”的尝试
        (五)教员与学生管理规程的初拟
    二、“悬浮型”政权管理下的高等教育政策实施
        (一)自由治学改革实践的进行
        (二)管理中的纷乱:教育财政方案执行失范与索薪运动
        (三)自由中的无序:单独招生政策的实施困境
    三、革新起步的高等教育政策效果
        (一)近代政策体系初具,引导高等教育事业初步发展
        (二)政策设计缺乏规划,导致大学规模过度扩张
        (三)政策实施效果式微,管理高等教育能力有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秩序的选择:高等教育政策趋向规范化与体系化(1927-1936)
    一、国家意识形态的深嵌及其高等教育政策选择
        (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下办学法令的颁布
        (二)国家对教育经费筹拨的权威保障
        (三)训政时期学科政策内容的不断充实
        (四)“单独招生”向“计划招生”的政策过渡
        (五)教员与学生管理规定的“规范化”完善
    二、“压力型”强权推动下的高等教育政策落实
        (一)大学整顿工作的有力推进
        (二)中央财政训令下发与地方应对
        (三)“党化”与“秩序化”:训育政策的强化执行
        (四)“取舍”与“统一”:各校师生管理办法的实施
    三、发展与控制双重奏的高等教育政策效果
        (一)政策体系逐步规范,立法建设取得成果
        (二)政策实施效力增强,推动高等教育秩序化管理
        (三)政策强制性加大,促使府学互动和博弈增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失序的应对:高等教育政策进行应急调整与迁变(1937-1949)
    一、抗战建国及其高等教育应急政策部署
        (一)教育方针的仓促调整与学校布局规划
        (二)教育经费“减成拨发”办法的采用
        (三)配合战时需求的学科训令变化
        (四)“统一招生”到“多元选拔”的政策转衔
        (五)教员与学生相关事项的“调适性”补充
    二、“挽救性”动员督促下的高等教育政策执行
        (一)抗敌御辱与内迁方案的临危施行
        (二)统一招生政策的短暂实施与终止
        (三)恢复秩序的艰难努力:复员与甄审计划的开展
        (四)困境中的生存维系:各校有限的师生救济方案和措施
    三、喜忧参半的高等教育政策效果
        (一)政策纵向供给较为密集,立法数量得到扩充
        (二)确立战时教育政策体系,挽救高等教育事业
        (三)政策执行效果欠佳,影响大学稳定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因的探寻: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
    一、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外部因素
        (一)社会诉求与国家危机的回应——外部场域发生的改变
        (二)知识分子与教育团体的起弊——政府与民间的自主互动
        (三)教育问题凸显及严重性变化——决策主体关注度的提升
    二、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内部因素
        (一)政党规约的折射与渗透——执政集团理念的转变
        (二)决策程序的失调与规范——议案审议方式的变化
        (三)目标群体的规避与适从——价值偏好选择的差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演进的归结: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表征与利益逻辑
    一、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表征
        (一)“工具本位”的政策价值取向不断强化
        (二)政策内容体系日臻完善与成熟
        (三)政策施行手段逐步多样化
    二、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利益逻辑
        (一)利益群体矛盾调和的分期变化
        (二)利益群体价值博弈的纵向映现
        (三)政策利益与代价之间成本考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历史的审思: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评析与启示
    一、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经验借鉴
        (一)谋求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适当融合
        (二)通过立法建设来规范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三)从理论构建和实践需求中生成教育政策
    二、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局限
        (一)政策“质”呈现与“量”供给的脱节
        (二)政策设计“幻象”与执行“真相”的阻隔
        (三)“行政决策”与“学术决策”的摇摆
    三、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现实启示
        (一)建构高等教育政策的国际化视野与中国化坐标
        (二)推进高等教育政策法制化建设与社会发展并轨
        (三)兼顾“质”“量”效益,靶向高教需求精准施策
        (四)完善高等教育政策的执行监督与约束机制
        (五)形成合理的高等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与选择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民国教育实验开展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二)现实体认:探寻幼儿教师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基础:“设计-实验”模型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践支撑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实验、试验和教育实验
        (二)民国时期和幼儿教师教育
        (三)幼儿教育实验
        (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民国时期教育家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相关研究
        (三)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容与视角
    五、研究理论及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结构设计
    七、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
        (一)创新点
        (二)局限性
第一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促发因素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实验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教育实验提供了合理依据
        二、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教育传播诱发教育实验
        三、教育实验开展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重要标识
    第二节 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背景
        一、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诉求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准备
        一、日式和教会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客观评价
        二、国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的引入
        三、初步展开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思考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多领域教育实验对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推动
    第一节 民国时期综合性教育实验的探索导向
        一、综合性教育实验促进社会改造的价值指向
        二、综合性教育实验探索教育平民化的思想内容
        三、综合性教育实验凸显实用与科学特征
        四、综合性教育实验实施和成效提升的促进策略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法技术思想的生成
        一、实验主体对教育实验内容有较为清晰的体认
        二、实验主体追求实验过程的实证性和严密性
        三、实验主体注重调查法和统计法的应用
        四、实验主体合理选择实验区域和学校的研究对象
        五、实验主体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专业和技术
        六、实验主体注重获得实验效果
第三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的缘由
        一、实验问题发现:对当时幼儿教师教育体制的研究与批判
        二、实验问题梳理: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立的双轨之路
        三、实验问题确立:幼儿教师教育体制与学制实验的内容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
        一、“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陶行知乡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创新
        二、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乡村建设实验的组成部分
        三、结果与影响: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方向确立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实验
        一、实验发端:增补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内容空缺
        二、探索推进:高中层次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向确立
        三、实验内容广泛:幼儿教师培养体系的中国化、科学化建构
        四、学制创新:晓庄“中心幼稚园”模式下幼儿教师教育的学制实验
        五、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学制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
第四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缘起
        一、实验问题起点: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外国化弊病严重
        二、实验问题梳理: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专业性诉求
        三、实验问题归纳:在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中寻找课程改革方向
    第二节 “生活教育”课程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生活即教育
        二、实验的目标:建构“生活力”模型
        三、实验的内容:实施三类课程
        四、结果与影响:“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
    第三节 “行为课程”组织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引导儿童在劳力上劳心
        二、实验的目标:围绕中心活动组织活动课程
        三、实验的内容:五次“行为课程”组织尝试
        四、结果与影响:“行为课程”组织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 “活教育”课程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活教育”思想
        二、实验的目标:培养活的幼儿教师
        三、实验的内容:“工作单元制”和“五指活动”课程组织
        四、结果与影响: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集大成者
第五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缘起
        一、实验问题起点:教学组织形式是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盲区
        二、实验问题坐标: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浮出水面
        三、实验问题聚焦:探寻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路向
    第二节 “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教学做合一”
        二、实验的目标:普及乡村幼儿教育
        三、实验的内容:提升培养效率和适应性
        四、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突破性价值
    第三节 “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道尔顿制的改造
        二、实验的目标:知识和技能并重的教学模式构建
        三、实验的内容:“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落地
        四、结果与影响:提升了幼儿教师教育质量
第六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实验——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为例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法实验的缘起
        一、实验问题起点: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觉醒
        二、实验问题梳理:按照课程类别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
        三、实验问题聚焦: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第二节 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行为主义”理念
        二、实验的目标:实习教学应确保全领域、有计划、有组织
        三、实验的内容:从参观、参与到支配的全程性实习
        四、结果与影响:为幼师实习教学方法探索可行路径
第七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
    第一节 推动中国幼儿教师教育现代转型
        一、推动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形成
        二、促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规模与质量保障
        三、拉动幼儿教师教育制度中国化、规范化
        四、构建幼儿教师教育初步的课程教学科学化体系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现实启示
        一、重视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实验经验的借鉴
        二、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需要实验研究
        三、幼儿教师升格教育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以H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问题十分突出
        (三)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相关研究不足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来华留学生政策的梳理
        (二)关于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现状的研究
        (三)关于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问题影响因素的研究
        (四)关于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提升策略的研究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来华留学研究生
    五、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一章 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学管理的内涵
    二、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的构成要素
        (一)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计划管理
        (二)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运行管理
        (三)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
    三、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特点
        (一)整体性
        (二)动态性
        (三)服务性
第二章 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与工具
        (四)调查的实施
    二、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一)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现状的总体描述
        (二)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差异性分析
第三章 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计划管理方面
        (二)教学运行管理方面
        (三)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方面
    二、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府层面
        (二)高校层面
        (三)教师层面
        (四)来华留学研究生层面
第四章 完善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策略
    一、政府层面
        (一)保障来华留学研究生生源质量
        (二)加强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监管
    二、高校层面
        (一)加强教学计划管理,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二)加强教学运行管理监控,提高教学行政工作效率
        (三)完善考核制度,保障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
    三、教师层面
        (一)提高来华留学研究生师资国际化水平
        (二)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保障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
    四、来华留学研究生层面
        (一)来华留学研究生来华留学前做好学涯规划
        (二)发挥来华留学研究生社团的积极作用
结论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研究数据分析结果部分附表
    附录2: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的调查问卷
    附录3: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行政管理人员的访谈提纲
    附录4:来华留学研究生的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由来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
        (一)论文研究的核心概念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二)关于社会发展学说
        (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二、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
        (一)世界的系统性构成
        (二)系统的功能和要素构成
        (三)系统论思想的启迪
    三、马可﹒伊恩斯蒂的技术集成理论
        (一)关于“技术集成”概念的提出
        (二)集成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模式
        (三)集成创新理论的启示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
        (一)兼容并蓄的哲学传统
        (二)有容乃大的君子人格
        (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四)兼容并蓄思想的启示
    五、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
        (一)世界的整体性构成
        (二)整体性理论的形成发展
        (三)整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历史前提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65年)——思政教育格局初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曲折前进阶段(1966年-1978年)——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78年-1997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提高阶段(1998年-2012年)——国家层面规范协调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集成创新成为可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成就为集成创新提供可能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成为集成创新的基本内核
        (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为集成创新的技术手段
        (三)便捷有效的教学平台成为集成创新的交互载体
        (四)不断巩固的意识形态提供集成创新的理论自信
        (五)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集成创新的实现路径
        (六)日趋完善的学科体系提供集成创新的专业支持
        (七)软硬件的改善为集成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三、思政教育基本经验为集成创新提供遵循
        (一)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四)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六)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现实之需
    一、基础理论不强、学科发展受限
        (一)基础理论发展不充分
        (二)学科体系架构不健全
        (三)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实操性不够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
        (一)莫衷一是的教育理念
        (二)理念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化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述不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协同性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拓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成为提高吸引力需要
    五、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平台融合度不够
        (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
        (二)与现代技术融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三)信息过载对主流信息的遮蔽
        (四)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传统教学优势
        (五)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成未来之需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框架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面板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母版”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鲜亮底色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领导力量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文化根基
        (五)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价值导向
        (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外部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要素构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逻辑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起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主线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支点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归宿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目标及其作用
        (二)教育目标及其异化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集成优化
    二、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任务及其作用
        (二)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四)任务体系的细化明确
    三、组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组织及其结构
        (二)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的架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组织
        (四)组织体系的创新管理
    四、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学科的内涵与作用
        (二)“马学科”的领航功能
        (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马学科”的创新发展
    五、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课程体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集成创新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集成创新
    六、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教学体系集成创新原则
        (二)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三)教学场域的情景构建
        (四)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
        (五)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六)教学效果的考核反馈
    七、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种类繁多的教育教学评价
        (二)不当评价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三)教育教学评价的规范与整合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认识高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协同发力的大格局
        (一)格局的内涵与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格局的内在逻辑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内容构成
    二、扩大育人广度,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员育人大思政
        (一)科学认识“大思政”的意蕴与特征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大育人体系
    三、夯实学科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引领的社会科学体系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四、依托现代科技,培育信息化条件下的精准育人大数据
        (一)学习信息思维转变思想观念
        (二)依托数据资源丰富内容
        (三)借助信息技术革新方法
    五、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大环境
        (一)顺应时代潮流,坚定政治方向
        (二)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三)开展学风校风建设,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四)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建构和谐成长环境
    六、强化使命担当,实现教育强国和自由全面发展大目标
        (一)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保障体系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
        (一)百年辉煌造就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才能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动员
        (三)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经验
        (四)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关键作用
        (一)保证教育者先受教育
        (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三、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一)进一步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二)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物质装备
        (三)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扶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
        (四)加大师资培养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五)加大红色研学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知能力
        (六)积极筹措社会资金,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专项补贴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
        (一)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管理水平
        (二)严抓专项检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三)深化重点督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四)强化整改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施教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是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化推进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定有美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面向能力提升的高校评教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2.1 学生评教概念
        1.2.2 我国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分析
        1.2.3 评教指标体系构建
        1.2.4 评教数据分析与利用
        1.2.5 总结概述
    1.3 论文结构
2 基于离群点修正与多面Rasch模型的指标权重构建
    2.1 问题的提出
    2.2 相关研究
        2.2.1 离群点检测算法
        2.2.2 多面Rasch模型
    2.3 评教指标权重构建
        2.3.1 基于离群点检测算法与修正算法的数据处理
        2.3.2 基于多面Rasch模型的指标权重计算
3 基于个体特征与教学评价的教师学习对象推荐
    3.1 问题的提出
    3.2 相关研究
        3.2.1 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3.2.2 推荐算法
    3.3 教师学习对象推荐
        3.3.1 教师个体特征相似度
        3.3.2 教学质量匹配度
    3.4 实验分析
        3.4.1 N%值与M%值
        3.4.2 对比性实验
4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问题的提出
    4.2 相关研究
    4.3 系统设计
        4.3.1 系统总体设计
        4.3.2 核心功能模块设计
    4.4 系统优化
        4.4.1 分布式数据库
        4.4.2 线程锁、事务锁
        4.4.3 分层次计算
    4.5 系统实现
        4.5.1 评价等级
        4.5.2 课程评价
        4.5.3 一级指标分析
        4.5.4 教师历年综合评分
        4.5.5 历年课程评分
        4.5.6 本学期课程指标评分
    4.6 实证分析
        4.6.1 评教结果区分度
        4.6.2 教师能力提升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挑战度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四、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文本分析法
        (三)比较研究法
    五、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六、研究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地方高校
        (二)学业挑战度
    二、理论基础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学生参与”理论
        (三)“学习性投入”理论
        (四)“努力质量”理论
        (五)“最近发展区”理论
    三、影响学业挑战度的因素分析
        (一)学校氛围
        (二)学生学习性投入
        (三)课程能力要求
        (四)学习满意度
第三章 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挑战度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方案
        (一)问卷主体
        (二)问题结构
        (三)问卷试测与信效度检验
    二、调查过程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
        (二)正式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三)正式问卷信度检验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基本体征
        (二)影响学业挑战度的维度分析
        (三)四大指标的具体分析
    四、文本分析
        (一)2017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学位资格审核简况分析
        (二)201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学位资格审核简况分析
        (三)2019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学位资格审核简况分析
        (四)综合分析
第四章 域外经验借鉴
    一、英国大学学习的经验与启示
        (一)英国大学学习
        (二)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三)英国大学学习对学业挑战度的启示
    二、美国大学学习的经验与启示
        (一)美国大学学习
        (二)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三)美国大学学习对学业挑战度的启示
    三、德国大学学习的经验与启示
        (一)德国大学学习
        (二)德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三)德国大学学习对学业挑战度的启示
    四、日本大学学习经验与启示
        (一)日本大学学习
        (二)日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三)日本大学学习对学业挑战度的启示
第五章 提升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挑战度的路径
    一、学生回归常识,合理增加学业负担
        (一)明确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二)“合理增负”,督促学生学习
    二、教师回归本分,潜心教书育人
        (一)强化教师教学责任
        (二)引导教师潜心育人
    三、严格教学管理,完善学业考评体系
        (一)强化制度约束,提高学习难度
        (二)完善考评体系,重视过程考核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改造传统教学,提高学习强度
        (二)聚焦课程建设,打造一流课程
    五、加强组织保障,营造良好氛围
        (一)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挑战度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9)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研究的问题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的范围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数学教科书研究状况
    2.2 教科书比较相关研究
        2.2.1 国外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状况
        2.2.2 国内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状况
    2.3 教科书质量评价比较相关研究
        2.3.1 国内对教科书质量评价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2.3.2 国外对教科书质量评价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2.3.3 国际上主要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和工具简介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思路
    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3.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3.2.2 研究工具的选择及使用
    3.3 评价专家的选择
    3.4 教学实验设计
第4章 认知效率视角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的理论分析
    4.1 认知效率视角下数学教科书评价框架的理论基础
        4.1.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观点
        4.1.2 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及其教学观
    4.2 对教科书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建构的启示
第5章 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
    5.1 教科书评价模型设计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5.3 问卷调查的实施
    5.4 教科书评价初始模型指标权重确定
    5.5 教科书评价指标的修订
        5.5.1 “学习目标”评价标准确定
        5.5.2 “学生基础”评价标准确定
        5.5.3 “学习动机”评价标准确定
        5.5.4 “知识结构”评价标准确定
        5.5.5 “探究反思”评价标准确定
        5.5.6 “学习评价”评价标准确定
        5.5.7 “学习环境”评价标准确定
第6章 认知效率视角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比较
    6.1 “学习目标”指标的比较
    6.2 “学生基础”指标的比较
    6.3 “学习动机”指标的比较
    6.4 “知识结构”指标的比较
    6.5 “探究反思”指标的比较
    6.6 “学习评价”指标的比较
    6.7 “学习环境”指标的比较
    6.8 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整体质量评价结果比较
第7章 教科书质量教学验证实验
    7.1 教学实验过程及结果
    7.2 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第8章 中美英数学教科书比较结果分析讨论
    8.1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目标”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2 中、美、英教科书“学生基础”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3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动机”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4 中、美、英教科书“知识结构”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5 中、美、英教科书“探究反思”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6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评价”内容比较结果分析
    8.7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环境”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第9章 研究结论
    9.1 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分析
        9.1.1 评价指标的建构应依托多元化的教育理论
        9.1.2 认知效率视野中考量跨国教科书评价标准的建构更加公允
        9.1.3 兼收并蓄地建构更加包容和广阔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标准
        9.1.4 基于技术的量化质性研究相结合建构和使用教科书评价指标
        9.1.5 将数学文化和数学史作为评价指标的因素
        9.1.6 将非智力因素作为教科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
        9.1.7 努力体现出创新精神培养及因材施教的教育观
    9.2 高质量高中数学教科书质量主要特征
        9.2.1 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学习者全方位素质的发展
        9.2.2 问题解决是高质量教科书对高效率学习的核心牵引力
        9.2.3 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数学应用、数学交流
        9.2.4 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作用是高质量教科书的重要特点之一
        9.2.5 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高质量教科书发展的大趋势
        9.2.6 促进理解性数学学习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的目标
        9.2.7 结构化知识图谱构建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特点
    9.3 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的总体差异分析
        9.3.1 中国教科书书面知识覆盖广度不比美国教科书大
        9.3.2 将数学知识融入宽视野且多层次问题链中是美国教科书特点之一
        9.3.3 美国教科书更明显趋于培养学生服务于未来生活目的
        9.3.4 英国分类编写高中数学教科书可能影响认知效率
        9.3.5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科书差异对数学学习效率影响较小
        9.3.6 中国数学教科书在继承基础上兼容并蓄模式值得保留
第10章 对本研究的反思
    10.1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10.1.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0.1.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0.2 反思和建议
        10.2.1 辩证看待量化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限性
        10.2.2 完整理解和辩证运用相关教育理论构建评价指标
        10.2.3 选择性吸收美国教育改革结论和实践经验
        10.2.4 教科书改革应是充分论证和一定阶段教学实验基础上的改革
附录1 爱德思(Edexcel)考试委员会各数学模块及主要内容
附录2 教科书评价标准指标权重问卷
附录3 教科书评价标准指标问卷
附录4 数学教科书评价指标及其内涵
附录5 问卷指标共同度
附录6 英国教育部A水平大纲对学生(16-18)的学习要求
附录7 内华达州教材评价标准指标(2015年前)
附录8 贝尔的教科书评价标准
附录9 英国SMP14-16岁CSE(或GCSE)数学教科书内容
外文文献
中文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编着作
    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
    获奖
致谢

(10)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2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问题
        二、概念界定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二、国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述评
    第4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特色
    第5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第1节 生态系统理论
        一、生态系统概述及其特征
        二、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点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2节 资源依赖理论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二、生态系统的资源依赖关系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溯源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4节 系统构成及生态分析框架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构成
        二、系统构成要素的“生物学”隐喻
        三、生态分析框架
第3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演变的生态分析
    第1节 办学群落构成及子系统发展历程
        一、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二、自考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三、网络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第2节 成人本专科教育:“一枝独秀”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3节 成人、自考本专科教育:“双雄并举”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4节 成人、自考、网络本专科教育:“三足鼎立”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4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的现实发展困境
    第1节 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
        一、院校之间互斥竞争为主,缺少互利共生
        二、质量优先的K对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
        三、办学生态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第2节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一、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大
        二、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差距较大
        三、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差距较大
第5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
    第1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一、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水平测量
        二、31个省(区、市)的三个发展方阵划分
    第2节 国内外环境生态因子发展变化分析
        一、国际环境生态因子
        二、国内环境生态因子
    第3节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分析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作用及贡献率分析
        二、基于毛入学率指标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预测
    第4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透视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所受影响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生态演变规律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第1节 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
        一、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二、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三、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
    第2节 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生态位
        一、生源输入: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
        二、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
        三、资源输出: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
    第3节 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二、办学群落: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
        三、办学行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针对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针对院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附录四:针对院校继续教育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五:针对函授站点(学习中心)的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论教学质量与教师的“宽”“严”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D]. 温仓金.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普及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 张爱婷.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3]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12-1949)[D]. 王美.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D]. 寇文亮. 河北大学, 2021(09)
  • [5]来华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以H大学为例[D]. 高飞.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D]. 尚明瑞. 兰州大学, 2021(09)
  • [7]面向能力提升的高校评教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徐雪珂.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8]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挑战度提升研究[D]. 陈善志.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0)
  • [9]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D]. 王奋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10]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艳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论教学质量与教师“宽”与“严”的结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