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的平均距离的注释

关于图的平均距离的注释

一、图的平均距离的一点注记(论文文献综述)

贾崔赟[1](2020)在《基于阴影线索与视差法的单目视觉图像深度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在进行真实场景转二维图像的过程中,被测物体的场景深度信息发生丢失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阴影线索和视差法的单目视觉图像深度测量方案,将阴影线索与视差法相结合,分别对方案的图像采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以及深度测量系统进行设计研究,最终实现图像深度测量方案的建立完善。首先,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图像深度测量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将阴影线索与视差法相结合的单目图像深度测量方案。根据测量方案,进行实验设备选型。通过对不同照明方案进行适用性分析,设计采用正向下光源暗场照明方案进行照明。通过光学仿真软件trace Pro对光源进行均匀照明设计与仿真。根据采集方案与照明方案的设计需求,对图像采集系统进行机械结构设计与搭建。其次,对图像处理环节进行研究,建立了快速高效的图像处理系统。在图像处理过程中,针对采集图像中噪声位于高频低幅值区域的特点,方案采用了软阈值小波算法对图像进行去噪处理;针对图像存在散焦模糊退化这一问题采用Richardson-Lucy算法对散焦模糊区域进行图像恢复,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度;针对被测物体与背景之间以及模型内部不同倾斜角度区域之间色彩特征差异较为明显这一特点,采用Marr算子进行被测物体的边缘识别与分割。在对被测物体进行特征采集时,将亮度特征作为场景深度测量参照量,将被测物体的色彩特征在HSB空间下转换为表面亮度特征值。最后,对图像深度测量系统进行实验数据采集分析,完善了场景深度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通过对在不同实验变量下的被测物体进行图像采集与处理,分析了各实验变量对表面亮度特征以及亮度梯度系数的影响,对场景相对深度测量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视差法分析了底面网格在不同升降高度下的形状特征变化规律,对场景绝对深度测量方法进行了研究,完善了基于阴影线索与视差法的单目视觉图像深度测量方案。通过对实际模型的测量实验,验证了方案的可靠性与适用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测量方案较大幅度的提高了被测物体场景深度测量效率与精度,测量误差小于3.5mm,场景深度测量效果较好。

杨莎莎[2](2020)在《基于模型平均的我国房价预测之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住房价格也随之上涨,房地产价格已成为衡量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的重要指标。人们对房地产价格的预测需求不断增长,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住房价格问题已成为我国人民关注的焦点,有关住房价格问题的许多研究已经在我国和国际的期刊上发表,现有的住房价格预测方法有很多,其中大多数是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和时间序列分析的,这些分析方法通常都是基于单个选定的模型进行的。模型选择方法选出唯一的模型进行统计推断,该过程会引入模型选择不确定性。而作为模型选择的自然扩展,模型平均法被认为在预测中会更加准确。因此,本文将采用模型平均法对我国的区域房价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首先,本文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状况,介绍了相关的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回顾相关文献,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相应的研究方法。然后,介绍了本文所涉及到的一些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空间计量经济,模型选择方法和模型平均方法三方面。接下来就是实证分析部分,本文考虑了 2003年至2018年我国31个省市的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及7个宏观经济因素。具体而言,使用Moran指数对区域房价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31个省市的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之间存在空间自相关。依托空间自回归模型、模型选择和模型平均三方面的理论,组成了分别基于不同准则的空间自回归模型平均和空间自回归模型选择预测程序,根据三种标准(1:3、1:1、3:1)将原始房价数据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构造均方误差(简称MSE)用于评估不同方法的表现。预测结果表明,相比较而言,模型平均法的确优于常用的模型选择法;且与其它两种准则相比,利用扩展的Mallows Cp准则预测出来的MSE更小,这一发现也进一步支持了模型平均法在实际情况中的使用。

谭文成[3](2020)在《基于文字内部信息的中文词向量的研究》文中指出词向量在自然语言处理各类任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本质是语料库中的单词或者短语映射到实数空间所得到的向量。词向量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基础,词向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各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完成的效果,所以词向量的研究一直是重点和热点。英文词向量的研究发展比较早,产生了很多重要的模型,比如Bengio模型、word2vec模型、fasttext模型。中文词向量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中文词向量的研究都是在已有的英文词向量模型基础上进行的。对于中文词向量的研究,最关键的是要理解中英文之间的差异,英文中的每个单词均由26个字母组成,文字本身并不会包含语义信息,而中文是象形文字,其本身存在很多的语义信息,所以中文词向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中文词语内部的语义信息这一方面。本文首先利用汉字象形文字的特点,从汉字的字形和读音两个方面来进行中文词向量的改进。字形主要考虑组成中文词语的每一个汉字,读音考虑每个汉字的不带声调的拼音,然后利用CBOW模型得到字向量以及拼音向量,再将字向量、拼音向量直接与CBOW模型得到的词向量进行加和,得到三组词向量。评价词向量好坏主要有两种方法,分别是进行词相似性任务和类比推理任务,这三组词向量中,其中字拼音词联合词向量在词相似性任务中表现最好,比单独的CBOW模型得到的词向量在两个评测文件中的词相似性分数分别提升了9.76%和3.14%,同时字拼音词联合词向量相比于CBOW模型得到的词向量在类比推理任务中的三种关系上的分数均提升了20%以上。本文近一步考虑到字形和读音两者对于词语词义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本文利用词相似性任务分别对初始字向量、初始拼音向量、初始词向量三者进行评分,以此评分作为依据进行权重划分,分别给三组向量添加权重,再进行加和处理,从而获得新的词向量。新的两组词向量相对于未加权重的词向量在两类词向量评价任务中均有相对更好的表现,其中在词相似性任务中新的词向量相较于未加权重的词向量在两个数据集上的词相似性分数最高提升了1.56%和1.97%,同时在类比推理任务中最大提升达到了4.71%。

戴东东[4](2019)在《基于斯特林循环的能源系统热力学分析及优化》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和生态文明的进步,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保护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人类在不断探索清洁能源以及有效的能源利用方式。作为一种高效、清洁、运行平稳安静的能源转换装置,基于斯特林循环的斯特林发动机在清洁能源利用方面有着深厚的潜力。斯特林发动机的理论研究和优化设计对斯特林发动机的生产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斯特林发动机的重要部件——回热器方面,本文考虑了工质与固体骨架之间的温差,分析了传热导致的不可逆性,建立了回热器的有限时间热力学模型。针对均温分布的回热器模型,得到了回热效率的表达式以及回热效率限,证明了均温回热器的回热效率不会大于50%。针对非均温分布的回热器模型,使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的方法得到了两种情况下该模型的回热效率表达式以及回热效率限。针对这几种不同的模型分析了热力学参数对回热器效率以及斯特林发动机功率和效率的影响。在斯特林发动机循环的研究方面,本文考虑了工质与高低温热源的传热不可逆性、回热损失和热漏损失等不可逆性对循环的影响,使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的方法建立了斯特林发动机的模型。基于膨胀和压缩过程是等温过程的假设,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斯特林发动机进行分析,建立了斯特林发动机的一种有限时间热力学等温模型。基于膨胀和压缩过程是多变过程的假设,使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的方法建立了斯特林发动机的多变模型,并得到了膨胀和压缩过程的多变指数的表达式。基于曲柄匀速转动的假设,建立了一种基于工质体积正弦变化的有限时间热力学模型,得到该模型膨胀和压缩过程的两个常微分方程并进行数值求解。分析了热力学参数对斯特林发动机模型的性能影响,为斯特林发动机的设计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斯特林发动机的优化方面,本文采用了智能优化算法对斯特林发动机模型进行了多目标优化。由于不同的优化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关系,传统的单目标优化方法优化某个目标时会导致其它目标处于较劣值,因此多目标同时优化方法在工程应用中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采用了遗传算法对线性唯象定律下的斯特林发动机模型进行了多目标优化。然后,将基于拥挤距离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应用于斯特林发动机模型的优化设计上。由此,对斯特林发动机的有限时间热力学多变模型进行了以功率和效率为优化目标的双目标优化,对斯特林发动机有限时间热力学等温模型进行了以效率、功率和生态学性能指标为优化目标的三目标优化。将多目标优化和单目标优化的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经过多目标优化的斯特林发动机优势明显,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在基于斯特林循环的复合系统研究方面,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斯特林循环的太阳能制冷系统,该系统使用碟式太阳能集热器来收集太阳辐射能并将其转化为热能,转化后得到的热能通过斯特林发动机进行热功转换,得到的功驱动斯特林制冷机进行制冷。通过考虑系统中部件的传热、回热、热漏等不可逆损失,建立了该系统的有限时间热力学模型,分析了太阳辐射强度、太阳能集热器的光学效率以及斯特林发动机高、低温侧热导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此外,本文基于能源的梯级利用提出了一套基于斯特林发动机的膜蒸馏系统。该系统由斯特林发动机和直接接触式膜蒸馏系统构成,利用斯特林发动机的余热来驱动直接接触式膜蒸馏系统从而起到发电、蒸馏的双作用。考虑了在斯特林发动机和膜蒸馏系统中传热的不可逆性,采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的方法建立了系统的不可逆模型并分析了有关工作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从而指导该复合系统的优化设计。

郭磊[5](2019)在《电流体按需喷印的液滴生成机理与调控》文中研究说明喷墨打印工艺具有非接触、制造过程数字化以及可适用于柔性基板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电流体喷印工艺利用电场驱动液体喷出,可使用更小直径的喷嘴,具有高分辨率的优势。电流体喷印中的射流直径、喷印频率、卫星液滴等都随工艺参数动态变化,液滴可控生成机理非常复杂,本文对工艺参数对恒定电压作用下喷印液滴的体积和频率、脉冲电压作用下喷印的稳定性、滴落喷印模式下带电卫星液滴的飞行行为等进行了研究,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通过实验研究了恒定电压作用下溶液电导率、溶液粘度、电压大小和喷嘴距基板高度对喷印的液滴体积和频率的影响规律,其中,电压大小和喷嘴高度对喷印液滴的体积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通过表面响应法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到了喷印液滴的体积与上述四种工艺/溶液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2)发现了脉冲电压工况下不同脉宽下的多个喷印类型。通过实验解释了连续二次喷射和间断二次喷射两种不同的二次射流喷印机理,并得到了区分两种二次喷印模式的临界脉冲电压频率。通过实验得到了脉冲电压频率和脉宽对喷印稳定性影响的相图,给出了稳定喷印最小体积液滴的参数窗口。进一步探讨了工艺参数对初始喷印时液滴均匀性的影响,通过工艺参数优化减小了初始喷印时液滴的不均匀性。3)通过对滴落喷印过程进行电流体仿真,分析了电荷弛豫时间对电势分布、溶液表面电荷密度分布以及电场力大小的影响。首次解释了电荷弛豫现象对液滴断裂过程以及卫星液滴飞行行为的影响机理,探讨了供给流量、溶液介电常数对区分不同卫星液滴飞行行为的临界电荷弛豫时间的影响,得到了使卫星液滴与弯月面融合的参数选择方法,从而可以避免卫星液滴落到基板上。4)利用电流体喷印工艺制备了OLED器件光提取微透镜阵列、纳米银导线以及柔性OLED封装薄膜。通过对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了脉冲电压参数与微透镜体积的关系式,并通过该关系式选择合适的参数得到了直径20μm的微透镜。通过选择合适的脉宽使得喷印稳定,并得到了宽度20μm的边缘光滑的纳米银导线。通过选择合适的打点间距,避免了喷印的封装薄膜断裂,并得到了指定厚度的封装薄膜。通过试验测试,喷印的功能结构展现了良好的功能效果。

蔡万通[6](2018)在《高比例风光电特高压交直流送端系统自组织临界态辨识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高比例风光电接入送端系统并经特高压交直流送出时,会强烈改变送端系统的潮流分布特性、电压特性、频率特性、功角特性以及电网故障后的动态特性,给电力系统大停电事故带来了新的诱导因素。由于大停电事故中各停电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和连锁性,其触发故障一旦发生,留给电力系统调度人员的反应时间非常短暂,往往来不及采取调度控制措施抑制大停电事故的发生。自组织临界态作为大停电事故发生前的边缘状态,如果可以迅速、准确地辨识,并提前采取相应的大停电预防控制措施,就能把大停电扼杀在萌芽状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高比例风光电特高压交直流送端系统的自组织临界态辨识方法,主要工作归纳如下:基于高比例风光电、特高压交直流送出特性,提出了高比例风光电特高压交直流送出特性对送端系统自组织临界态的交互影响机理。高比例风光电具有自然波动性、高/低电压连锁脱网特性和低转动惯量特性,容易导致送端系统电压波动超过电网的运行要求、风光机组连锁脱网和低频振荡的风险提高;直流逆变侧交流系统故障可能导致直流换相失败并闭锁,引起交流母线暂态过电压和大规模潮流转移,进一步切除元件;两者交互影响恶化送端系统的运行特性和事故后的动态特性,降低送端系统抵御事故的能力,促进送端系统向自组织临界态演化。提取基于高比例风光电特高压交直流送出特性的电力系统自组织临界演化影响指标集,并提出了其阈值计算方法。对传统交流系统的自组织临界演化影响指标进行了拓展,提出了可以表征高比例风光电交直流送出特性的自组织临界演化影响指标,通过偏相关系数计算,证明了各指标表征自组织临界演化程度的有效性,并确定了各指标与自组织临界演化的相关关系;引入临界相变和临界慢化理论,对电力系统进行了临界慢化建模和分析,将Mann-Kendall检验方法用于确定自组织临界影响指标的阈值,并提出了自组织临界演化影响指标阈值计算方法。结合半监督学习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优点,提出基于半监督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高比例风光电特高压交直流送端系统自组织临界态辨识方法。相对传统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融入半监督学习思想建立的半监督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可以利用大量未标记样本改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训练效果,既具备传统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全局最优性能,又能在用时少的条件下保证辨识的准确率;利用自组织临界演化影响指标及其阈值,组成少量的1型号样本、2型号样本和大量的3型号样本,可训练得到半监督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聚类中心、宽度和权重参数,从而提出基于半监督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高比例风光电特高压交直流送端系统自组织临界态辨识方法。对甘肃酒泉高比例风光电特高压交直流送端系统进行了自组织临界态辨识实例仿真,为其大停电事故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以甘肃电网2017年冬季大负荷运行方式为基础数据,设计了几种典型的演化路线,使其从初始工况演化至自组织临界态,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大量的3型号样本;同时,利用Mann-Kendall检验和K-S检验获取少量的1型号和2型号训练样本,建立了辨识酒泉高比例风光电特高压交直流送端系统是否处于自组织临界态的神经网络;辨识结果表明:对酒泉高比例风光电特高压交直流送端系统的自组织临界态、非自组织临界态的辨识正确率达到了 93%和92%,表现出了优异的辨识性能。

任敏[7](2017)在《自适应模糊聚类算法及其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监督聚类算法常用来分析未加类别标识的入侵检测样本数据,然后根据数据特性判断被检测数据是正常行为还是异常行为。然而,随着新的攻击类型的不断涌现以及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传统的聚类算法已经不能适应入侵检测系统的需要,亟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聚类的理论和方法。模糊C均值算法(Fuzzy C-means,FCM)是对带约束的非线性规划问题的优化求解过程。该算法实现简单,收敛速度快,易于扩展,被广泛应用于入侵检测领域。但是FCM算法还存在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FCM算法在低维空间能够获得良好的聚类效果,但是受“维度效应”影响无法有效对高维数据聚类。实际上,在数据的众多特征中,有大量不相关或者冗余的特征,对聚类不能或只能提供少量信息,因此选出最优特征子集是聚类分析的必要前提。(2)FCM算法需要预先确定算法的参数,例如聚类数目和模糊指标,这些参数与数据集的特点密切相关,直接影响最终的聚类结果。如果借助于实验或者专家经验进行人工设置,必将使得聚类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有可能降低算法的性能。(3)FCM算法假设所有特征对聚类的贡献是均衡的,而实际应用中并非如此。并且,如果特征贡献度指定不合理,会导致聚类结果的偏差非常大。(4)FCM算法适用于连续数据的聚类分析,而入侵检测数据集中既有连续型特征也有离散型特征,如果不加改进直接应用会降低聚类的准确率。以上不足使得FCM算法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本文以FCM算法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特征选择技术,解决高维数据空间的聚类问题最优特征子集可以减少聚类算法的计算开销,有效改善聚类结果的可理解性和准确性,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邻域粗糙集和遗传算法的特征选择算法。邻域粗糙集模型将离散空间的等价关系扩展到连续空间,但是邻域参数一般都是人工设置的,所以首先提出了决策属性集的类平均距离概念,根据数据集本身特性自动计算出邻域大小。其次,邻域粗糙集模型的属性重要度仅考虑了单个属性对决策的影响程度,忽略了属性与其它属性的依赖关系对决策产生的影响,所以对其进行改进。然后,利用改进的属性重要度构造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函数,使得决策属性集的平均属性重要度较大,而属性个数尽可能少,同时利用特征被选中的频率计算交叉率,利用改进的属性重要度计算变异率,最终利用遗传算法完成最优特征子集的搜索。为了验证算法的可行性,在KDD CUP 99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特征选择算法选取的特征子集能确保FCM算法获得较高的聚类准确率。(2)研究聚类数目的自适应获取方法,解决参数难以预先确定的问题聚类有效性问题可以自动确定出最佳聚类数目,其核心环节是搜索上界和聚类有效性指标的选择。因此,根据聚类中心局部密度较高且相距较远的特点,首先提出一种基于局部密度的初始聚类中心选择算法,能够选择出较优的初始聚类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FCM算法对初始聚类中心敏感的缺陷,同时以获得的初始聚类中心个数作为聚类数目的搜索上界,避免了使用经验规则设置带来的问题。其次,结合簇内紧密和簇间分离的特性,提出一个新的模糊聚类有效性指标,通过引入的惩罚函数抑制了当nc?时指标值下降的趋势且使其永不为0。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适应最佳聚类数目的FCM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能够自动确定较优的聚类数目,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FCM算法的收敛速度,减少迭代运行FCM算法的次数。(3)研究模糊指标的自适应优选方法,解决参数需要人工指定的问题模糊指标是模糊聚类算法的重要参数,与算法的性能密切相关。首先提出了改进的模糊相关度用来衡量簇间的相关程度,在此基础上定义了新的聚类有效性函数用来评价模糊划分的质量,然后提出了一种自适应m值的FCM算法,利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实现聚类中心和模糊指标的自适应寻优。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基于动态惯性权重和学习因子更新速度和位置,并引入了遗传算法的变异操作保持粒子的多样性,防止算法过早收敛。实验结果表明,自适应m值的FCM算法能够自动计算出m的最优值,同时获得较好的聚类结果。(4)研究混合特征数据集的自适应特征加权方法,解决特征贡献不平衡的问题粗糙集和模糊集在处理不确定问题上具有互补性,因此将粗糙集模型与FCM算法相融合。粗糙集的阈值?如何取值是算法的关键因素,通常是人工设置,因此引入阴影集理论,利用最小化目标函数自动获取最优?值来指导聚类。基于粗糙集和阴影集理论,首先提出模糊分布质心概念表示离散特征的聚类中心,扩展FCM算法使其能够同时处理具有连续型和离散型特征的数据,然后根据特征对不同簇贡献程度不同,并结合簇的紧致性和分离性原则定义了新的加权目标函数。在特征加权的FCM算法中,特征权重的学习是关键步骤。因此,将特征权重作为变量在聚类过程中进行优化,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混合特征加权的FCM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异构的混合型数据集。

李宗超[8](2017)在《大震近场地震动数值模拟不确定性研究》文中提出地震动数值模拟是研究地震发生、发展特征和规律性的基础研究,涉及震源、传播路径、场地三方面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研究结果可以直接用于强地震动基本参数的标定和地震动的工程预测以及地震危险性分析,是防震减灾中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当前考虑断层模型中的几个重要震源参数模拟未来地震动成为热点,例如,不管是随机有限断层方法还是经验格林函数方法都特别重视震源参数的选取,但当前对于强地面运动的数值模拟大多是对己发生地震的反演,反演所需的震源参数多是根据地震发生后的观测资料、经验关系推断或者人为的假定得到的。地震动特征预测的好坏,关键也在于震源参数的选取是否可靠,针对工程应用,对未来近断层地面运动的预测应当考虑参数选取的不确定性。强震动数值模拟方法己经比较成熟,比如随机有限断层法、经验格林函数法、混合方法等。但这些模拟地震动的方法多是确定性方法,对模拟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不确定性因素考虑较少,尤其是断层震源参数的选取都是精确的数值,模拟结果自然不能综合表征未来地震发生时的地震动特征。另外一种地震动特性表征形式是利用地震动预测方程来表现参数的衰减关系,但是预测方程也会受观测数据、模型选取、随机因素的影响,不确定性无法避免。在地震动预测中每个步骤都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认知的不确定性和随机的不确定性。震源模型的建立依赖各种专家的观点和意见,这种观点和意见往往相互差别很大,有很大的人为不确定性。地震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以及理论模型等的建立也会造成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内容重点在预测未来大震近场地震动时震源环节的不确定性因素,系统的研究影响大震近场地震动数值模拟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以期建立描述影响大震近场地震动数值模拟不确定性影响因素的模型,并将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震源模型应用在破坏性大地震的地震动特征预测中去。针对地震发生时震源参数具有的随机不确定性,通过统计学方法得到震源参数间的经验关系。同时由于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以及观测技术手段的限制,地震震源模型还存在很多的认知不确定性因素,我们采用逻辑树方法处理认知不确定性因素,引入强震生成区的概念,重点分析Asperity的认知不确定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Asperity震源模型,取多种方案结果的最优值作为地震动的预测结果。论文具体的研究的内容有以下五点:1.用经验格林函数法在Hiroe Miyake工作的基础上模拟了 1997年日本九州鹿儿岛县的MJMA6.5地震,验证了经验格林函数法模拟强地面运动的有效性。数据使用的是日本K-NET强震台站数据。选择此次地震以及用日本K-NET数据的原因是日本的地震记录比较丰富,台站收集到的地震记录质量相对较好。同时分析了地震动模拟值的各项在工程领域使用较多的参数,模拟结果较好的反映了真实的地震动记录。证明经验格林函数预测未来强地震动是切实可行的。2.本论文在大量地震记录及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方法,通过统计回归分析得到地震密集区域震源参数间的经验关系,重点统计了包含龙门山断裂带在内的中国西南地区震源参数间的经验关系。为了得到更加适应于中国大陆区域的局部震源参数的经验关系,我们将地震样本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内,缩小统计区域的范围,同时得到多个Asperity等局部震源参数的经验关系。3.研究和分析各不确定性因素对地震动结果的影响程度对提高地震动预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意义重大。本论文以16年发生的日本熊本7.3级地震为例,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技术筛选了对拟合结果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模型参数。未来地震动预测时会考虑在这几个不确定性因素中加入更高的权重,以提高地震动预测的可信度和准确性。4.基于汶川地震资料,研究分析Asperity的认知不确定性对地震动预测的影响,运用逻辑树方法建立了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Asperity震源模型。采用Hiroe Miyake提出的强震生成区的概念,将Asperity区域等同于强震生成区域,主要从Asperity的面积、数量、应力降、上升时间等方面进行了认知不确定性的分析研究,得到了针对强震的可能性较大的Asperity的面积和数量的最佳搭配形式。本文的创新点将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处理方法应用到未来大震近场地震动数值模拟中去。随机不确定性因素用统计学方法处理,认知不确定性用逻辑树方法处理。模拟结果能更好地表征未来大震近场的地震动特征,地震动参数的模拟结果在未来抗震设防及灾害预防中会有更好的更高的参考价值。考虑不确定性因素预测未来破坏性大地震,从而定量地评价发生地震时近场地面运动的综合特征,为防震减灾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工程设计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王勇[9](2017)在《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不稳定渗流理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和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已经成为油藏工程师和业内学者普遍重视的课题和重点攻关的方向。据不完全统计,全球236个大油田中,碳酸盐岩油气藏油气储量占总储量的50%以上,油气产量约占总产量的60%以上,具有分布广,类型多,储量大,产能高的特点。然而,碳酸盐岩油藏由于埋藏深,地质年代久远,经历了漫长的成岩作用和改造作用,所以其内部赋存了裂缝、溶洞等宏观非连续面,而这些造成了该类油藏储集空间的多样性;碳酸盐岩油藏油水关系与流体流动特征复杂,产量递减快,无水采油期短,油藏中较早出现油水两相流动。因此,开展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不稳定渗流理论研究,明确油藏内部流体流动规律,揭示各种地层参数、流体参数以及压裂参数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渗流规律的影响,这对系统化的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广泛调研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碳酸盐岩油藏地质特征研究成果,从渗流力学理论出发,应用多种现代数学方法,再辅以计算机编程技术,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不稳定渗流理论进行了研究。论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结合已有文献资料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地质特征、储集层特征进行分析,阐述裂缝和溶洞介质的地质特征,抽象出几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油水两相渗流模式。(2)基于碳酸盐岩油藏多尺度储集空间特征研究结果,建立孔隙-裂缝和孔隙-裂缝-溶洞系统的拟稳态和非稳态油水两相基本渗流物理模型。(3)基于前述建立的多种渗流模式下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基本渗流物理模型,推导出顶底封闭情况下不同侧向边界条件下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连续点源所引起的压力响应计算公式。(4)基于前述获得的碳酸盐岩油藏中油水两相基本连续点源所引起的压力响应计算公式,推导出无限大外边界和圆形外边界条件下碳酸盐岩油藏中多种井型油水两相不稳定渗流的井底压力和产量计算公式;其中,多种井型包括直井(完全射开和部分射开)、压裂直井(无限导流、有限导流)、水平井以及多级压裂水平井(无限导流和有限导流)。(5)通过寻求合适的算法,借助于计算机编程技术对本文所建立的渗流数学模型进行编程实现,绘制不同井型-油藏-边界组合下的试井双对数曲线和产量递减分析曲线,对压力与产量递减响应特征及对应的地层中流动阶段进行分析。(6)利用碳酸盐岩油藏油井的实测数据验证本文模型的适用性。通过研究推导出了无限大外边界和圆形外边界条件下碳酸盐岩油藏中多种井型油水两相不稳定渗流的井底压力和产量计算公式,分析了各种地层参数、流体参数以及压裂参数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渗流规律的影响,形成了一套适合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流动的单井生产动态分析方法与技术,深化了基质、裂缝以及溶洞中流体流动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碳酸盐岩油藏不稳定渗流理论,为指导此类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邦华[10](2016)在《非线性规则波与随机波沿多桩风电基础爬升以及对登陆平台砰击的数值模拟》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芯片计算能力不断提高、多核并行运算的实现、数据存储力的扩展、数值算法的日臻完善,计算流体力学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与理论和实验相媲美的又一种研究流体的方法。本研究正是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工具在数值波浪水槽中,以海上风电机典型的圆管单桩、单立柱三桩和五桩基础为研究对象,对非线性规则波和随机波浪下的水体爬升及爬升对维修工作平台的砰击作用进行数值模拟。波浪爬升高度决定了工作平台的设计净空气隙,也和风电机运行中发生偶遇砰击时的瞬间冲击载荷大小息息相关。因爬升过程的流体作用机理复杂,本文主要采用CFD数值模拟的途径,结合与此前物理模型试验的比较,在世界上率先对单立柱多桩基础上的爬升和砰击开展研究。和目前的许多线性规则波研究不同,本研究的重点是非线性规则波和随机波浪。首先,在Fluent软件平台上运用基于层流模型边界造波法,通过给定造波边界处流体的线性波水质点速度和瞬时波面,实现了在数值波浪水槽中使用流体体积VOF法对线性波的精确模拟,另外还将数值模拟与物理水槽造波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确定出满足精度要求的网格划分方案。在此基础上,以斯托克斯五阶波浪、基于Jonswap谱的线性随机波以及FFT复演方法得到的随机波作为边界输入,实现了非线性规则波和随机波的数值生成,并将数值结果与理论解进行了对比,以确保后续仿真试验的可行性与准确性。对于非线性规则波,研究表明使用Fenton(1998)的Ursell=40判据对波浪进行划分和选择模型是最为合理的,其左域为斯托克斯波,其右域为椭圆余弦波。建议当使用数值水槽进行模拟时,如果波浪参数位于不同波浪理论的分界线附近而难以界定时,应采用流函数计算出的水质点速度与波面瞬时升高作为远场输入。其次,在建立起的数值波浪水槽中,以单立柱三桩和五桩以及圆管单桩基础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两个水深进行了多个非线性规则波和随机波工况下波浪爬升的数值模拟。将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与试验的良好吻合性。此外,还将单立柱三桩和圆管单桩基础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得到了不同基础类型对波浪爬升的影响。在研究中,通过展现在柱面前后水体的流动、汇合、爬升的过程,诠释了爬升分别在较深水和较浅水中的不同演化,也由此给出了波浪在多桩基础上爬升与在最主流的圆管单桩爬升此二者的不同之处。通过CFD模拟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绕圆桩的最小爬升发生在近柱后的145度,而非之前文献中所载的135度,这为实际海上的维修船人员登陆风电机以及爬梯的前期设计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参考。随机波的爬升系数m沿用了最大等效波法,虽然相应的假设其正确性有待于进一步验证。通过对m值的回归分析,发现多桩基础的m值,无论是在规则波还是随机波中都和圆管单桩不同;三桩和五桩的规律也不同。水深、波陡等都是影响的因素。最后,以单立柱三桩和五桩基础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非线性规则波和随机波下波浪对风机登陆平台砰击作用的数值模拟,并将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证明在工程上采用CFD方法模拟砰击现象可行,但数值模拟和物理试验模拟的吻合度不尽理想,砰击系数Cs在数值模拟下明显偏小。对于工程而言,m和Cs是最感兴趣的参数,本研究通过CFD数值模拟与试验值比较并对这两个系数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使用Ursell比波陡更能够找出m在不同波浪条件下的趋势性,这将为海洋风力机多桩基础的设计与安全性评价提供了另一个科学依据。

二、图的平均距离的一点注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的平均距离的一点注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阴影线索与视差法的单目视觉图像深度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图像深度测量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图像深度测量方法分类
        §1.2.2 单目视觉图像深度测量线索与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图像深度测量方案采集系统设计
    §2.1 图像深度测量原理及设备选型
    §2.2 均匀照明光源系统设计及影响因素分析
        §2.2.1 光源模型研究
        §2.2.2 光源排列层数对光照均匀度影响
        §2.2.3 光源环绕形式对光照均匀度影响
        §2.2.4 光源照射角度与场景的对应调整
    §2.3 采集装置机械结构设计
    §2.4 图像采集系统可靠性验证
    §2.5 章节小结
第三章 图像处理系统设计
    §3.1 图像亮度特征提取
    §3.2 图像去噪系统研究
    §3.3 图像恢复系统研究
    §3.4 图像识别分割系统研究
    §3.5 图像处理系统可靠性验证
    §3.6 章节小结
第四章 图像深度测量系统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4.1 倾斜角度变化对深度测量的影响
    §4.2 光照强度变化对深度测量的影响
    §4.3 升降高度变化对深度测量的影响
    §4.4 章节小结
第五章 综合实验验证
    §5.1 色卡模型测量系统验证实验
    §5.2 实际物体测量系统验证实验
    §5.3 章节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模型平均的我国房价预测之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目的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模型平均方法的文献综述
        二、关于房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房价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二)房价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文章框架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方法介绍
    第一节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介绍
        一、空间权重矩阵
        二、基本检验
        三、模型设定
        四、参数估计
    第二节 方法介绍
        一、模型选择
        二、模型平均
        三、非参数检验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数据选取及预处理
        一、变量选取
        二、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第二节 基本检验
        一、多重共线性检验
        二、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第三节 模型建立
    第四节 结果分析
    第五节 结果检验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未来潜在研究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文字内部信息的中文词向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词向量国外研究现状
    1.3 中文词向量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1.3.1 中文词向量研究现状
        1.3.2 中文词向量研究面临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5 本论文的结构与安排
第二章 word2vec词向量模型及相关理论
    2.1 神经网络模型及反向传播理论
        2.1.1 神经网络模型
        2.1.2 反向传播理论
    2.2 word2vec两个模型
    2.3 两个重要的词向量评价方法
        2.3.1 词相似性任务
        2.3.2 类比推理任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利用中文词语内部信息构建词向量
    3.1 引入字向量构建词向量
    3.2 引入拼音向量构建词向量
    3.3 字拼音词联合词向量
    3.4 实验与结论
        3.4.1 语料处理以及初始向量生成
        3.4.2 训练加强词向量及评价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权重算法理论与实验
    4.1 权重算法理论
    4.2 利用权重算法构建字词联合向量
    4.3 利用权重算法构建字拼音词联合向量
    4.4 实验与结论
        4.4.1 算法可靠性测试
        4.4.2 构建字词联合词向量最佳权重比值
        4.4.3 构建字拼音词联合词向量最佳权重比值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斯特林循环的能源系统热力学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斯特林循环及斯特林发动机简介
    1.3 斯特林发动机系统理论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斯特林发动机回热过程分析
    2.1 引言
    2.2 斯特林发动机与回热器
    2.3 均温分布的回热器
    2.4 非均温分布的回热器
    2.5 基于不可逆回热过程的斯特林循环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斯特林发动机有限时间热力学分析
    3.1 引言
    3.2 斯特林发动机有限时间热力学等温模型
    3.3 斯特林发动机有限时间热力学多变模型
    3.4 基于正弦运动的斯特林发动机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斯特林机多目标优化
    4.1 引言
    4.2 多目标智能优化算法基本理论
    4.3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
    4.4 基于拥挤距离的粒子群算法的斯特林机多目标优化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斯特林循环的复合热力系统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斯特林循环的太阳能制冷系统
    5.3 基于斯特林发动机的膜蒸馏系统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本文特色与创新
    6.3 今后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荣誉和奖励

(5)电流体按需喷印的液滴生成机理与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2 相关文献综述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2 恒定电压作用下喷射液滴体积的可控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平台和材料
    2.3 工艺参数对喷印过程的影响
    2.4 基于回归分析的液滴体积拟合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脉宽对液滴生成的影响机理
    3.1 引言
    3.2 脉冲电压下稳定喷印最小体积液滴的相图
    3.3 初始喷印均匀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滴落喷印模式下带电卫星液滴的飞行行为
    4.1 引言
    4.2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电流体动力学仿真模型
    4.3 电荷弛豫现象对卫星液滴飞行行为的影响
    4.4 介电常数和供给流量对临界电荷弛豫时间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OLED显示屏关键结构的电流体喷印制造
    5.1 引言
    5.2 电流体喷印制备微透镜阵列
    5.3 电流体喷印制备银导线
    5.4 电流体喷印制备柔性OLED封装薄膜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高比例风光电特高压交直流送端系统自组织临界态辨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交流系统自组织临界态研究
        1.2.2 高比例风光电特高压交直流送出对送端系统自组织临界态的影响研究
        1.2.3 高比例风光电特高压交直流送端系统自组织临界态影响指标研究
        1.2.4 高比例风光电特高压交直流送端系统自组织临界态辨识方法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比例风光电特高压交直流送出特性对送端系统自组织临界态的影响机理
    2.1 引言
    2.2 传统交流系统自组织临界演化机理
        2.2.1 电力系统大停电和自组织临界理论
        2.2.2 传统交流系统自组织临界演化机理
    2.3 高比例风光运行特性对送端系统自组织临界态的影响机理
        2.3.1 高比例风光电的波动性对送端系统自组织临界态的影响机理
        2.3.2 高比例风光电的高/低电压连锁脱网特性对送端系统自组织临界态的影响机理
        2.3.3 高比例风光电的低惯量特性对送端系统自组织临界态的影响机理
    2.4 特高压交直流送出特性对送端系统自组织临界态的影响机理
        2.4.1 直流换相失败和直流闭锁机理
        2.4.2 直流系统故障导致交流母线暂态过电压对送端系统自组织临界态的影响机理
        2.4.3 直流系统故障导致大规模潮流转移对送端系统自组织临界态的影响机理
    2.5 高比例风光电特高压交直流送出特性对送端系统自组织临界态的影响机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比例风光电特高压交直流送端系统的自组织临界演化影响指标
    3.1 引言
    3.2 传统交流系统的自组织临界态影响因素及指标
        3.2.1 传统交流系统的自组织临界态影响因素
        3.2.2 传统交流系统的自组织临界态影响指标
    3.3 基于高比例风光电交直流送出特性的电力系统自组织临界演化影响指标
        3.3.1 基于高比例风光电特性的电力系统自组织临界演化影响指标
        3.3.2 基于特高压交直流送出特性的电力系统自组织临界演化影响指标
        3.3.3 演化指标与自组织临界演化程度的相关性确定方法
    3.4 电力系统自组织临界演化影响指标阈值计算
        3.4.1 电力系统自组织临界演化影响指标阈值
        3.4.2 临界相变和临界慢化理论
        3.4.3 电力系统自组织临界演化影响指标阈值计算方法
    3.5 仿真分析
        3.5.1 算例介绍
        3.5.2 自组织临界演化影响指标有效性仿真分析
        3.5.3 自组织临界演化影响指标阈值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比例风光电特高压交直流送端系统的自组织临界态辨识方法
    4.1 引言
    4.2 人工神经网络与自组织临界态辨识
    4.3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及改进方法
        4.3.1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及其局限性
        4.3.2 基于半监督学习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4.4 基于半监督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自组织临界辨识
        4.4.1 自组织临界态辨识训练样本获取
        4.4.2 样本训练——聚类中心参数计算
        4.4.3 样本训练——宽度和权重参数计算
    4.5 高比例风光电特高压交直流送端系统的自组织临界态辨识方法
    4.6 仿真分析
        4.6.1 样本训练和自组织临界态辨识
        4.6.2 各自组织临界辨识方法优劣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酒泉高比例风光电特高压交直流送端系统的自组织临界态辨识实例仿真
    5.1 酒泉高比例风光电特高压交直流送端系统背景分析
    5.2 自组织临界演化影响指标计算及分析
    5.3 自组织临界态辨识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7)自适应模糊聚类算法及其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模糊C均值算法的研究现状
        1.2.2 基于聚类的入侵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邻域粗糙集和遗传算法的特征选择算法
    2.1 引言
    2.2 相关研究
    2.3 邻域粗糙集模型及改进
        2.3.1 邻域粗糙集
        2.3.2 邻域的确定方法
        2.3.3 改进的属性重要度
    2.4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特征选择算法
        2.4.1 特征选择过程
        2.4.2 初始种群及编码方案
        2.4.3 适应度函数
        2.4.4 选择、交叉和变异
        2.4.5 算法描述
        2.4.6 算法时间性能分析
    2.5 实验
        2.5.1 KDD CUP 99 数据集
        2.5.2 数据预处理和标准化
        2.5.3 实验设置
        2.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适应最佳聚类数目的模糊聚类算法
    3.1 引言
    3.2 相关研究
    3.3 相异性度量
    3.4 基于局部密度的初始聚类中心选择算法
        3.4.1 问题定义
        3.4.2 算法描述
        3.4.3 算法时间性能分析
    3.5 自适应最佳聚类数目的FCM算法
        3.5.1 新的模糊聚类有效性指标
        3.5.2 算法描述
        3.5.3 算法时间性能分析
    3.6 实验
        3.6.1 实验数据集
        3.6.2 实验设置
        3.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适应m值的模糊聚类算法
    4.1 引言
    4.2 相关研究
    4.3 自适应m值的FCM算法
        4.3.1 新的聚类有效性函数
        4.3.2 改进的粒子群算法
        4.3.3 算法描述
        4.3.4 算法时间性能分析
    4.4 实验及结果分析
        4.4.1 实验设置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适应混合特征加权的模糊聚类算法
    5.1 引言
    5.2 相关研究
    5.3 自适应混合特征加权的FCM算法
        5.3.1 粗糙模糊C均值算法
        5.3.2 阴影集
        5.3.3 问题定义
        5.3.4 算法描述
        5.3.5 算法时间性能分析
    5.4 实验
        5.4.1 实验设置
        5.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原型系统
    6.1 原型系统设计方案
        6.1.1 系统设计目标
        6.1.2 系统体系结构
        6.1.3 网络入侵取证流程
    6.2 原型系统主界面
        6.2.1 客户端系统主界面
        6.2.2 服务器端系统主界面
        6.2.3 入侵取证相关界面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及参与的课题
致谢

(8)大震近场地震动数值模拟不确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地震动合成方法综述
        1.2.1 确定性方法
        1.2.2 随机性方法
        1.2.3 混合方法(Hybrid Simulation Methods)
        1.2.4 地震动预测方程(Ground Motion Prediction Equation)
    1.3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及其不确定性因素的处理方式
        1.3.1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性方法
        1.3.2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处理方式
    1.4 Asperity因素不确定性
    1.5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文研究思路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经验格林函数法概述及震例应用
    2.1 EGFM的发展历程
    2.2 经验格林函数方法理论
    2.3 经验格林函数方法中的一点注记
    2.4 凹凸体的确定及一点新想法
    2.5 经验格林函数法模拟日本九州鹿儿岛地震及相应工程参数分析
        2.5.1 地震信息和模拟过程
        2.5.2 基本波形比较
        2.5.3 PGA/PGV/PGD分析
        2.5.4 90%能量持时
        2.5.5 Arias烈度分析
        2.5.6 卓越周期
    2.6 结论
第三章 局部区域震源参数随机不确定性定标关系统计
    3.1 本章引言
    3.2 地震资料
    3.3 震源深度统计
    3.4 全局震源参数统计分析
        3.4.1 Ms与Mo的经验关系统计分析
        3.4.2 地震矩与断层面积、滑动位移统计分析
    3.5 局部震源参数统计分析-Asperity
    3.6 震源参数经验关系总结
        3.6.1 重点研究区域经验关系汇总
        3.6.2 不确定性探讨
第四章 强地震动数值模拟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敏感性分析
    4.1 本章引言
    4.2 熊本地震信息
    4.3 敏感性分析
    4.4 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程度分析研究
        4.4.1 初始破裂位置的敏感性分析
        4.4.2 应力降比值C敏感性分析
        4.4.3 子断层划分个数N值敏感性分析
    4.5 讨论
    4.6 结论
第五章 基于Asperity认知不确定性建立地震动预测模型
    5.1 本章引言
    5.2 龙门山研究区域及台站记录选取
    5.3 逻辑树方法应用
        5.3.1 Asperity震源模型的设定
        5.3.2 格林函数:小震记录选择
    5.4 地震动相关参数选择
        5.4.1 基本参数来源
        5.4.2 大小地震应力降比值C和划分子断层个数N的确定
    5.5 合成地震动基本频谱
    5.6 关键参数PGA分析
    5.7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主要研究内容
        6.1.2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6.1.3 本论文创新点
    6.2 对研究内容未来的展望
        6.2.1 存在的问题
        6.2.2 接下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致谢

(9)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不稳定渗流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油藏渗流理论研究现状
        1.2.2 源函数方法在渗流理论中的应用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1.3.3 关键技术
    1.4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地质特征
    2.1 地质概况
    2.2 储集层特征
        2.2.1 岩石学特征
        2.2.2 成岩作用特征
        2.2.3 储集空间类型
    2.3 储集体发育规律
        2.3.1 储集体分布规律
        2.3.2 储集体发育控制因素
    2.4 缝洞组合模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基本渗流模型及其点源解
    3.1 碳酸盐岩油藏孔隙-裂缝双重介质系统油水两相渗流模型
        3.1.1 孔隙-裂缝之间油水两相拟稳态流体交换渗流模型
        3.1.2 孔隙-裂缝之间油水两相非稳态流体交换渗流模型
    3.2 碳酸盐岩油藏孔隙-裂缝-溶洞三重介质系统油水两相渗流模型
        3.2.1 裂缝-溶洞之间油水两相拟稳态流体交换渗流模型
        3.2.2 裂缝-溶洞之间油水两相非稳态流体交换渗流模型
    3.3 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点源基本解
        3.3.1 无限大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瞬时点源解
        3.3.2 无限大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连续点源解
    3.4 顶底封闭无限大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连续点源解
    3.5 不同侧向外边界的顶底封闭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连续点源解
        3.5.1 侧向圆形封闭外边界
        3.5.2 侧向圆形定压外边界
    3.6 油水相对渗透率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流动直井不稳定渗流理论研究
    4.1 完全射开直井
        4.1.1 井底压力公式推导
        4.1.2 井筒储集和表皮效应的叠加
        4.1.3 变井底流压生产油井产量公式推导
        4.1.4 Laplace变换的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
        4.1.5 试井与单井产量递减分析
    4.2 部分射开直井
        4.2.1 井底压力公式推导
        4.2.2 试井与单井产量递减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流动压裂直井不稳定渗流理论研究
    5.1 无限导流压裂直井
        5.1.1 井底压力公式推导
        5.1.2 试井与单井产量递减分析
    5.2 有限导流压裂直井
        5.2.1 井底压力公式推导
        5.2.2 试井与单井产量递减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流动水平井不稳定渗流理论研究
    6.1 井底压力公式推导
        6.1.1 侧向无限大边界
        6.1.2 侧向圆形封闭外边界
        6.1.3 侧向圆形定压外边界
    6.2 试井与单井产量递减分析
        6.2.1 试井典型曲线及影响因素分析
        6.2.2 单井产量递减典型曲线及影响因素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流动多级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理论研究
    7.1 无限导流多级压裂水平井
        7.1.1 井底压力公式推导
        7.1.2 试井与单井产量递减分析
    7.2 有限导流多级压裂水平井
        7.2.1 井底压力公式推导
        7.2.2 试井与单井产量递减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实例应用分析
    8.1 现代试井与单井产量递减解释方法概述
    8.2 实例应用
        8.2.1 实例1
        8.2.2 实例2
结论
    1 结论
    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A 文中符号意义及单位
    B 圆内各点到圆周的平均距离计算公式

(10)非线性规则波与随机波沿多桩风电基础爬升以及对登陆平台砰击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海上风力发电机基础类型简介
    1.3 波浪爬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理论研究
        1.3.2 CFD数值计算
    1.4 波浪对海上风机登陆平台的砰击载荷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数值波浪水槽
    2.1 引言
    2.2 基本理论和方法
        2.2.1 控制方程
        2.2.2 边界和初始条件
        2.2.3 离散和求解方法
        2.2.4 造波与消波方法
    2.3 网格划分方案的确定
        2.3.1 Fluent UDF二次开发
        2.3.2 边界造波法
        2.3.3 数值水槽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2.3.4 物理水槽中的波浪时历测量
        2.3.5 线性波的数值生成与结果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非线性规则波与随机波的数值生成
    3.1 Stokes五阶波的数值生成
        3.1.1 五阶波理论解的比较
        3.1.2 数值水槽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3.1.3 五阶波的数值生成与结果讨论
    3.2 随机波的数值生成
        3.2.1 Jonswap谱简介
        3.2.2 线性随机波理论
        3.2.3 二阶非线性随机波理论
        3.2.4 线性随机波的数值生成结果
    3.3 基于FFT方法的物理试验随机波复演
        3.3.1 基于FFT方法的边界造波法
        3.3.2 数值水槽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3.3.3 目标波列的数值生成
    3.4 本章小结
4 波浪沿风机基础爬升的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模型试验简介
        4.2.1 波浪校准试验
        4.2.2 模型试验的布置
        4.2.3 试验工况以及爬升值的确定
    4.3 非线性规则波下波浪爬升的数值模拟
        4.3.1 数值模拟的试验工况
        4.3.2 波浪沿单立柱三桩基础爬升的数值模拟
        4.3.3 波浪沿单立柱五桩基础爬升的数值模拟
        4.3.4 波浪沿圆柱单桩基础爬升的数值模拟
        4.3.5 圆管单桩、单桩柱三桩以及单立柱五桩的m值比较
    4.4 随机波下波浪爬升的数值模拟
        4.4.1 数值模拟的试验工况
        4.4.2 波浪沿单立柱三桩基础爬升的数值模拟
        4.4.3 波浪沿单立柱五桩基础爬升的数值模拟
        4.4.4 波浪沿圆管单桩基础爬升的数值模拟
        4.4.5 随机波浪下爬升系数的拟合
    4.5 本章小结
5 波浪对登陆平台砰击的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模型试验简介
    5.3 非线性规则波下砰击的数值模拟
        5.3.1 数值模拟的试验工况
        5.3.2 波浪对三桩和五桩基础登陆平台的砰击数值模拟
        5.3.3 三桩和五桩基础登陆平台的砰击系数
    5.4 随机波下砰击的数值模拟
        5.4.1 数值模拟的试验工况
        5.4.2 波浪对三桩基础登陆平台的砰击数值模拟
        5.4.3 三桩基础登陆平台的砰击系数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图的平均距离的一点注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阴影线索与视差法的单目视觉图像深度测量方法研究[D]. 贾崔赟.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2]基于模型平均的我国房价预测之实证研究[D]. 杨莎莎.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3]基于文字内部信息的中文词向量的研究[D]. 谭文成.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基于斯特林循环的能源系统热力学分析及优化[D]. 戴东东. 华中科技大学, 2019
  • [5]电流体按需喷印的液滴生成机理与调控[D]. 郭磊. 华中科技大学, 2019
  • [6]高比例风光电特高压交直流送端系统自组织临界态辨识方法[D]. 蔡万通.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5)
  • [7]自适应模糊聚类算法及其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任敏. 山东师范大学, 2017(10)
  • [8]大震近场地震动数值模拟不确定性研究[D]. 李宗超.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7(05)
  • [9]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两相不稳定渗流理论研究[D]. 王勇.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
  • [10]非线性规则波与随机波沿多桩风电基础爬升以及对登陆平台砰击的数值模拟[D]. 李邦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关于图的平均距离的注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