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羧甲基纤维素阳离子化衍生物的研究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许莉[1](2021)在《季铵盐型阳离子改性纤维素醚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
袁灿[2](2021)在《马铃薯渣制备纺织浆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发绿色环保类浆料是发展生态纺织的重要方向。马铃薯渣是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的一种副产物,薯渣中含有淀粉、纤维素、果胶和半纤维素等成分,具有被开发利用的价值。本课题利用废弃马铃薯渣改性制备纺织浆料,首先分析马铃薯渣中各组分含量;分别利用氧化、阳离子化和羧甲基化方法在干态下改性马铃薯渣,优选羧甲基化改性方法;建立马铃薯渣模型混合物,揭示改性机理;通过对浆料应用性能的测试与分析,验证了羧甲基马铃薯渣作为纺织浆料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测定马铃薯渣中淀粉、纤维素和果胶含量及含水率。通过酸水解方法测定干基马铃薯渣中淀粉和纤维素的含量分别为37.8%和21.0%,按照NY/T2016-2011方法测得干基马铃薯渣中果胶含量为15.3%,通过烘干法测得湿基马铃薯渣含水率为89.7%。(2)优选马铃薯渣改性方法。利用氧化、阳离子化和羧甲基化三种改性方法对马铃薯渣进行改性。三种改性后的马铃薯渣经糊化,测定黏度、黏度热稳定性及透光率。经对比分析,选用羧甲基化方法作为马铃薯渣改性方法。(3)羧甲基化改性马铃薯渣最优工艺的确定。以乙醇浓度、氢氧化钠用量、氯乙酸用量、温度为因素,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选取三个改性工艺S1、S2、S3作为优化工艺。三种改性工艺的浆液pH均在6-8之间,符合纺织浆料上浆要求。黏度热稳定性在85%以上,黏度在30-52m Pa·S,符合高浓、低黏浆料的选择标准。浆膜水溶时间在12-16s,水溶性好,容易退浆;吸湿率在1.1-1.3%,上浆后不会发生吸湿再粘现象。(4)模型混合物的建立。为了揭示马铃薯渣改性制浆的反应机理,通过人工混配,建立6个模型混合物,分别为淀粉、纤维素、淀粉+纤维素、淀粉+纤维素+果胶、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纤维素+果胶+半纤维素。结果表明,果胶和半纤维素的加入使得浆膜颜色加深,影响浆膜表面平整度,含果胶浆膜水溶性变化较小,含半纤维素浆膜吸湿率较其他模型混合物低。果胶和半纤维素对浆料的应用性能影响不大。(5)羧甲基马铃薯渣浆料的应用。采用S1、S2和S3三种改性工艺制备的羧甲基马铃薯渣浆料,应用于纯棉纱线,浆纱毛羽降低率分别为90.9%、89.9%和91.9%。浆纱增强率分别为98.5%、62.7%和86.3%;浆纱减伸率分别为48.2%、45.5%和47.4%,增磨率分别为116.7%、97.2%和107.9%,三种浆料应用性能均与市售浆料相近。
曹雨[3](2021)在《离子液体中改性纤维素的制备及其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纤维素基吸附剂是一类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吸附材料,但天然纤维素结晶度高,存在大量分子间和分子内氢键,因此纤维素难以溶解,化学反应可及度低,难以得到改性均匀的产品。离子液体作为一种高效绿色溶剂,在溶解纤维素方面有极大优势,为制备新型功能纤维素材料提供了途径。本论文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为溶剂,均相合成了含有不同官能团的改性纤维素材料,并应用于染料吸附,研究了不同材料的吸附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为了获得高吸附容量的吸附剂,在纤维素分子上引入阳离子单体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制备了阳离子改性纤维素。首先用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溶解微晶纤维素,得到澄清透明纤维素溶液。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通过自由基聚合将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接枝到纤维素分子链上。探究引发剂用量,阳离子单体用量,温度,反应时间对接枝率和阳离子含量的影响,表征其结构和性能,并应用于染料酸性蓝40(AB40)的吸附。结果表明制得样品的接枝率最高32.36%,阳离子含量为25.15%。纤维素溶解再生后会导致结晶度下降,晶型从纤维素Ⅰ型变为纤维素Ⅱ型。相分离法使得溶剂交换,再生纤维素内部呈现气凝胶三维多孔结构,中性,无盐条件适合AB 40的吸附,酸、碱和Na2SO4会降低染料的吸附率,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阳离子含量为25.15%的阳离子改性纤维素最大单分子层吸附容量为1052.29 mg·g-1,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吸附剂与染料的结合属于化学吸附,静电引力是主要作用力。用2 mol·L-1NaOH溶液中作为解吸溶液,28 h可达到脱附平衡,经脱附—吸附循环3次后可以保持59.71%的初始吸附容量。(2)为了提高吸附剂的循环使用性能,纤维素分子上引入端氨基超支化物制备了端氨基超支化物改性纤维素。以丙烯酸乙酯和二乙烯三胺为反应原料制备了端氨基超支化物。在纤维素溶液中通过自由基聚合完成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端氨基超支化物与支链上的环氧基开环反应,得到端氨基超支化物改性纤维素。红外光谱表征了改性纤维素的化学结构,证明目标产物的生成。改性纤维素呈现气凝胶结构,结晶度下降,晶型从纤维素Ⅰ型变为纤维素Ⅱ型。吸附实验表明,改性纤维素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吸附阴离子染料AB 40的能力,吸附适宜pH值为3,无盐。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吸附剂与染料的结合属于化学吸附,静电引力是主要作用力。用pH值为12的NaOH溶液可实现染料脱附,24 h可达到脱附平衡,浓度梯度为脱附驱动力,24 h可达到脱附平衡,吸附剂循环使用5次后,吸附容量仍可保持初始容量的61.14%。(3)为了提高吸附剂的适用范围,纤维素分子上引入L-赖氨酸制备了两性纤维素。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为接枝桥梁,在纤维素溶液中均相制备得到L-赖氨酸改性纤维素。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测定产物的官能团特征,证明目标产物的成功合成。改性纤维素内部呈现气凝胶三维多孔结构,结晶度下降,晶型从纤维素Ⅰ型变为纤维素Ⅱ型。L-赖氨酸的引入赋予纤维素基材料pH可控性,从而赋予其携带不同电荷的能力。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剂CGL2.0可在酸性溶液中除去阴离子染料活性红2,适宜条件pH值为3,吸附过程属于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方程,CGL2.0对活性红2理论单分子层吸附容量可达1210.65 mg·g-1;吸附剂CGL2.0在碱性溶液中除去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溶液pH值为11,吸附过程属于化学定位吸附,静电引力是主要吸附作用力,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对亚甲基蓝的理论单分子层吸附容量在1077.91 mg·g-1。用pH值为12的NaOH溶液和pH值为2的盐酸分别完成活性红2和亚甲基蓝的脱附,90 min可达到脱附平衡,经过5次循环使用后,对活性红2吸附能力保持87.63%,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保持93.00%,两性纤维素利用静电引力完成吸附过程,也利用静电斥力完成脱附过程,相比于浓度差驱动,静电斥力在脱附过程作用更加明显,具有更快的脱附速率和更显着的脱附能力。
闫宁[4](2020)在《典型造纸湿部化学品质量参数的检测及过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在纸浆流送和纸幅成形过程中,造纸湿部非纤维性化学品的添加有助于改善纸张的质量性能、提高湿部的成形效率、保证纸机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等。然而,化学品合成工艺控制不当会带来化学品有效含量或取代度失准、产品中有毒副产物超标等问题,并最终导致化学品在产品质量、稳定性以及安全性方面不达标。因此,在兼顾环保的同时为了实现化学品的少量高效使用,必须对湿部化学品的质量提出严苛的管控要求,这对于降低生产成本、维持湿部平衡以及整个造纸工艺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国内纸厂在使用化学助剂中缺乏必要的监测和控制手段,而一些传统落后的检测概念以及检测手段又难以满足各类新型助剂关键参数(如有效含量、取代度、含氯有害副产物、储存及使用过程中稳定性等)的检测要求,不利于造纸湿部化学品质量性能的准确及时评估。因此,为了更加客观地评价湿部化学品的质量性能、安全性能以及过程稳定性等,基于顶空分析技术和紫外可见光谱技术,本论文开发了一些快速准确、科学合理的新方法用于湿部化学品关键参数的检测。针对目前化学品固含量或水分指标检测概念和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引入了“有效固含量”的概念,并且基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建立了准确快速的定量方法。包括:一种双波长紫外可见光谱技术测定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PAE)溶液的有效固含量的新方法;一种基于离子液体辅助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快速测定烷基烯酮二聚体乳液(AKD)有效含量的新方法;一种基于示踪剂光谱衰减技术快速测定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的浓度新方法;一种基于多次抽提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聚丙烯酰胺(PAM)的水分含量新方法。这些方法学的建立从样品实质有效成分的角度出发,检测结果客观准确,对产品质量真伪的有效鉴别以及在后续湿部的应用添加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指导依据。此外,AKD乳液有效含量测定方法中首次采用离子液体辅助模式,这对于其他检测方法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建立了造纸湿部关键生物质基化学品脱乙酰度或取代度的检测新方法。首先,建立了一种基于自动化顶空分步滴定技术高效测定壳聚糖脱乙酰度的新方法,该方法是基于酸化后壳聚糖分子上的-NH3+基团呈弱酸性质,并且采用碳酸氢钠代替传统氢氧化钠溶液作为碱滴定剂,根据所释放的CO2信号与滴定剂体积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最终产品的脱乙酰度值。在此基础上结合透析作用,开发了同时测定羧甲基壳聚糖脱乙酰度和取代度的相反应顶空气相色谱方法。其次,建立了多波长光谱技术测定纳米纤维素羧基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亚甲基蓝作为示踪剂,基于离子交换反应以及多波长光谱解析最终得到纳米纤维素羧基计算公式,该方法克服了混合溶液中亚甲基蓝与其缔合产物光谱高度叠合的问题。最后,建立了一种基于离子交换的可见光谱技术测定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阳离子淀粉结构上的结合氯含量来描述其取代度。建立了PAE树脂溶液中残余单体环氧氯丙烷(ECH)及其水解或酸解产物1,3-二氯-2-丙醇(DCP)和3-氯-1,2-丙二醇(MCPD)有害氯组分的检测新方法。首先,建立了一种基于内标校正法的相平衡顶空顶气相色谱技术测定PAE树脂溶液中挥发性有机氯(ECH和DCP)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选择性高,可以对各含氯物质单一组分进行分别定量检测,且不需要预处理和外标校准操作,提高了检测效率。其次,建立了一种基于相反应的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PAE树脂溶液中MCPD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高碘酸盐对MCPD上的邻二醇进行选择性氧化,其氧化产物甲醛被硼氢化钠还原为甲醇,最终通过GC-FID分析甲醇可以实现MCPD的间接定量。与参考方法相比,该方法精准度高,十分适用于PAE树脂溶液中MCPD的定量检测。建立了相关湿部化学品过程参数的检测方法及合成与使用过程控制的手段与模型评价方法。首先,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自动程序升温结合多次抽提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AKD蜡片熔点的新方法,该方法简单、准确并且自动化程度高。其次,建立了AKD乳液在储存和造纸工艺过程中水解反应的动力学模型,考察了工艺过程参数(温度、时间和体系p H)对AKD乳液水解行为的影响,通过数学拟合得到AKD在储存和造纸工艺过程中的水解动力学模型,为AKD乳液在造纸湿部工艺中的实践应用及过程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最后,利用紫外光谱技术对PAE树脂合成工艺过程中的实时粘度及环氧化反应程度进行监测与控制,这为PAE合成工艺的过程提供了有效的控制手段。
鲁慧娟[5](2020)在《纤维素-壳聚糖两性絮凝材料制备及其处理造纸废水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在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产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身心健康,尤其以水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制浆造纸工业是一个与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产业,更是用水大户,是水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我国造纸工业废水排放量大,占我国工业污水排放量的20-30%。而造纸废水污染物成分复杂,主要含有细小纤维素、木质素、有机物、酯类等污染物,属于较难处理的工业废水,若未达标排放,将会对自然水体造成较大危害。目前,造纸企业主流使用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PAM)絮凝处理造纸废水,但其存在电荷属性单一、难生物降解进而引发二次污染等问题,因此使用受到限制。壳聚糖与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其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生物相容性好,分子链中含有大量的羟基,易进行改性。因此,本课题以纤维素与壳聚糖为原材料,制备了竣甲基纤维素(CMC)和季铵化壳聚糖(HTCC);以戊二醛作为交联剂,采用一步合成的方法,制备了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纤维素-壳聚糖两性絮凝材料(HTCC-g-CMC)。探究了HTCC-g-CMC对高岭土悬浊液和造纸废水的絮凝性能和生物降解性,并对其絮凝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究,开展主要工作如下:1.羧甲基纤维素、季铵化壳聚糖制备及其结构表征以纤维素、壳聚糖为原材料,制备了 HTCC和CMC,通过设计正交实验优化HTCC和CMC的制备工艺,得出HTCC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CTA用量10 mL,NaOH用量20 mL,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8h;CMC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NaOH用量1.4g,氯乙酸用量4.3 mL,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60 min;通过红外、SEM和BET对产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HTCC和CMC制备成功,表面吸附位点增加;通过XRD和热重分析可得,改性后的纤维素与壳聚糖结晶度降低,进而导致HTCC和CMC的热稳定性较改性前降低。2.纤维素-壳聚糖两性絮凝材料制备及其结构表征将最优条件下制备的HTCC和CMC以戊二醛为交联剂,按照1:1的比例来制备纤维素-壳聚糖两性絮凝材料;通过正交实验得出HTCC-g-CMC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戊二醛用量为0.35 g,pH为5,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3 h;红外表征表明HTCC-g-CMC同时具有正电性季铵基团和负电性羧基,Zeta电位测定结果表明HTCC-g-CMC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可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带电属性,说明HTCC与CMC通过缩醛反应成功接枝,得到HTCC-g-CMC产品;HTCC-g-CMC经过80天的降解,降解率达到93.7%,降解后的HTCC-g-CMC表面粗糙,出现较多孔径,说明产品HTCC-g-CMC具有较好的生物降解性。3.纤维素-壳聚糖两性絮凝材料絮凝性能评价将最优条件下制备的HTCC-g-CMC产品对高岭土悬浊液和造纸废水进行絮凝处理,探究了 HTCC-g-CMC絮凝造纸废水的絮凝机理;通过正交实验,HTCC-g-CMC絮凝高岭土悬浊液在酸性条件下最佳絮凝工艺为:pH为2,助凝剂用量为0 mL,絮凝剂用量为10 mL,搅拌时间为6 min;在碱性条件下最佳絮凝工艺为:pH为12,助凝剂用量为2 mL,絮凝剂用量为6 mL,搅拌时间为4 min,通过3次平行实验,其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平均浊度去除率分别为90.4%和98.9%;HTCC-g-CMC絮凝实际造纸废水,絮凝过程以粘结架桥为主要絮凝机理,造纸废水浊度和CODCr去除率分别达到90.3%和67.2%,与商业PAM絮凝效果基本相当,可考虑将其用于造纸废水的絮凝沉淀工段。
刘瑜[6](2019)在《自组装法环糊精基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智能水凝胶凭借其独特的刺激-响应机制、可逆体系的多样性等特性,成为了当前药学与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基于天然高分子原料合成的智能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利用度。在药物载运方面,纤维素基凝胶的亲水性限制了其对疏水性药物的载运,因此可以引入具有截锥形疏水空腔的β-环糊精(β-CD),在克服β-CD的溶解度低和对药物释放难控性的同时,用于提高疏水性药物溶解度、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在污水处理方面,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具有来源广,价格低,良好的环境友好性等优点,结合β-CD空腔对尺寸在0.59 nm左右的苯酚等芳香类有机分子的自发包结作用,该类水凝胶可适合用于处理低浓度含酚废水。现有的智能水凝胶多用合成聚合物制备或者用到有毒的交联剂,影响了其应用。本论文利用静电自组装原理,使阳离子β-CD与羧甲基纤维素(CMC)形成一种新型的pH敏感水凝胶,研究了各种组装条件对于凝胶中β-CD含量的影响以及水凝胶的其他性能,并将其用于疏水性药物的控制释放和废水中苯酚的吸附,探究药物释放动力学和吸附动力学等。首先,采用半干法制备阳离子β-CD,并将其与羧甲基纤维素在水中进行静电自组装来制备水凝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阳离子醚化剂用量的增加,阳离子β-CD的取代度逐渐提高。用MTT法验证其无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通过FT-IR分析,证实了 CMC/阳离子β-CD水凝胶形成的驱动力为静电自组装。通过TGA分析,水凝胶比起CMC膜的热分解温度有所提高,说明其热稳定性能有所提高。CMC/阳离子β-CD水凝胶表现出pH敏感性,随着pH的增加,溶胀率有所减小。微观形貌在不同pH下也有明显差异,变化趋势与溶胀行为相符,是因为交联层厚度及CMC链之间的静电斥力发生变化,凝胶溶胀率随着pH的增大开始减小,同时凝胶结构随pH增大而变得更加致密。在组装时间为9 min以上、阳离子β-CD取代度为0.41、质量分数40%条件下,组装体中CD含量最高,但水凝胶强度随着组装的阳离子β-CD取代度的增高而增大。其次,对CMC/阳离子β-CD水凝胶对药物的负载和缓释进行了研究。选择以疏水性氯霉素为模型药物,对其最大载药量为215.33 mg/g。载药实验结果说明水凝胶载药量与其β-CD含量成正比。体外模拟药物释放实验表明,CMC/阳离子β-CD水凝胶对氯霉素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在中性条件下的药物释放速率低于酸性条件。采用Korsmeyer-Peppas模型对药物释放过程的动力学数据进行拟合,在pH 4和6的缓冲液中符合Quasi-Fickian机理,而在pH 7的缓冲液中符合Non-Fickian机理。最后,研究了水凝胶对污水中苯酚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溶液pH为6、吸附时间为24 min以上、初始浓度70 mg/L时,水凝胶对苯酚的吸附量最大,可达到19.04 mg/g,水凝胶对苯酚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水凝胶对苯酚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
许桂彬[7](2019)在《木聚糖接枝共聚及其对纸张性能的提升》文中认为我国的纸浆以草浆和二次回收纤维为主,但是存在纤维较短、成纸性较差等问题,制约了造纸行业的发展。造纸助剂可以提高纸浆纤维的分散性和提高纸浆纤维间结合,从而提高纸张强度等各种性能而被广泛应用造纸行业中。然而我国的造纸助剂存在品种单一、产品老、性能不佳等问题。天然聚合物类造纸增强剂由于具有价格低、可降解性和可再生等优点被广泛使用。半纤维素是一种含量丰富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而木聚糖作为半纤维素最主要的成分之一,其糖单元链上含有许多活性羟基,可以作为化学改性的位点,从而可以赋予木聚糖各种化学性能。为了赋予木聚糖造纸助剂的特性,本文采用接枝共聚手段将丙烯酰胺、胍盐聚合物和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接枝到木聚糖上制备了三种不同结构、不同特性的木聚糖聚合物,并将它们作为造纸助剂应用于造纸中,探究它们对纸张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以木聚糖为原料,以丙烯酰胺为接枝单体,利用接枝共聚的方法制备了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通过控制反应条件的变量,制备出不同接枝率的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并研究了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对废纸浆性能提升的影响,以及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分别与细小纤维和阳离子细小纤维结合对废纸浆纸张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引发剂浓度为0.015 mol/L,单体浓度为0.40 mol/L,温度为60°C,时间为4 h时,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的接枝率达14.7%和接枝效率达61%。该聚合物对废纸浆的纸张性能提升显着,添加量为1 wt%的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对纸张性能提高最好,相比于空白样,抗张指数提高了35.54%,撕裂指数提高了49.17%,耐破指数提高了46.67%。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和阳离子细小纤维共同加入可以显着提高纸浆的一些性能,特别是抗张指数,与空白样相比,提高了49.09%。以上表明,木聚糖接枝丙烯酰胺可作为造纸增强剂应用于纸张强度的提升。2、借助胍盐聚合物的抗菌性,以水溶性好的阳离子木聚糖为原料,通过接枝共聚技术,制备了阳离子木聚糖接枝聚六亚甲基盐酸胍。利用正交实验方法,探究最佳的制备条件。并研究了不同接枝率的阳离子木聚糖接枝聚六亚甲基盐酸胍对废纸浆机械性能以及抗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引发剂浓度为4 mmol/L,单体浓度为0.039mol/L,温度为60°C,时间为4 h,木聚糖接枝聚合物最大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分别为18.45%、58.45%。该聚合物能有效提高废纸浆纸张的机械性能和抗菌性能。相比于空白样,纸张的抗张指数提高了20.07%,撕裂指数提高了25.31%,耐破指数提高了30.20%,耐折度提高了77.78%。在木聚糖和木聚糖接枝聚六亚甲基盐酸胍纸张抗菌测试中,阳离子木聚糖接枝聚六亚甲基盐酸胍对纸张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对大肠杆菌有很好的抗菌效果。以上表明,纸浆中添加阳离子木聚糖接枝聚六亚甲基盐酸胍可以赋予纸张较好的强度和抗菌性能。3、以阳离子木聚糖为原料,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的方法制备了具有疏水性能的阳离子木聚糖接枝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研究了反应条件对阳离子木聚糖接枝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接枝率的影响,还探讨了该聚合物通过涂布方式对滤纸的机械性能以及疏水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浓度为7 mmol/L,单体浓度为0.018 mol/L,温度为50 oC,时间为4 h,阳离子木聚糖接枝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最大的接枝率为30.39%。该产物对滤纸机械性能以及疏水性能提升显着。当涂布量为10 g/m2,接枝率为30.39%,对纸张机械性能提高最大。相比于原纸张,纸张的抗张指数提高了24%,撕裂指数提高了18.01%,耐破指数提高了30%,耐折度提高了300%。将涂布了阳离子木聚糖接枝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的纸张用于疏水测试,能有效地提高纸张的疏水性,且当涂布量为12g/m2,接枝率为30.39%时,纸张的疏水效果最好(接触角大于145 o)。该产物可以作为表面施胶剂用于提高纸张强度和疏水性能。本论文根据木聚糖的羟基活性,结合丙烯酰胺、胍盐聚合物和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的功能特性,通过接枝共聚技术,设计和制备了系列不同结构、不同功能的木聚糖接枝产物,作为纸张增强剂、抗菌剂、疏水剂可应用于造纸、食品包装、防水/防霉纸等领域。
许孟杰[8](2019)在《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吸附重金属离子和释药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纤维素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易生物降解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基于这些特性,以纤维素为基材制备的水凝胶,非常适用于生物医学,药物控制释放,重金属离子处理等领域。本论文合成了对重金属结合力强的纤维素基水凝胶,研究了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并制备了双膜结构水凝胶,对复合药物进行了控制释放。以NaOH/脲体系溶解纤维素,以丙烯酰胺(AM)为单体,二乙烯三胺(DETA)为功能化反应物制备了纤维素基水凝胶。研究了单体用量对水凝胶的溶胀性能和吸附Cu2+能力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水凝胶的化学结构和形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多孔洞水凝胶中的纤维素链段上引入了羧基和胺基,水凝胶的溶胀率随着单体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pH=7时,溶胀率最大可达9100%。Cu2+的吸附量随着单体用量和环境pH值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单体与纤维素质量比为5:1,pH=7时,Cu2+的去除率最高,水凝胶对Cu2+的最大吸附量可达229 mg/g。水凝胶对Cu2+的等温吸附的动力学分别符合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同时吸附Cu2+和Pb2+,研究了Cu2+和Pb2+的竞争吸附行为。并以纳米纤维素为填料,作为增强相加入到水凝胶中,探究了纳米纤维素的添加量对复合凝胶力学性能和循环使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b2+的存在抑制了水凝胶对Cu2+的吸附,Pb2+与Cu2+存在拮抗作用,Cu2+和Pb2+的双组分竞争吸附符合LCA模型,水凝胶对Pb2+的选择性高于Cu2+。添加纳米纤维素可以显着提高水凝胶的力学性能和循环使用次数,当添加量为3.5%时,复合凝胶的压缩强度为0.073 Mpa,循环使用5次后,Cu2+的去除率仍能达到76%。用阳离子纤维素和阴离子海藻酸钠制备出具有双膜结构的生物相容性水凝胶。双膜水凝胶的结构包括由纯海藻酸盐组成的外膜,通过阳离子纤维素和阴离子海藻酸盐之间的静电作用增强结构稳定性的内部复合水凝胶。外层的厚度可以通过持续吸附纯海藻酸盐的时间来调节,吸附3 h后,厚度达到最大值700μm。将两种药物(茶碱,牛血清白蛋白)引入水凝胶的不同膜中,实现两种药物不同的释放行为,即外部水凝胶中的药物快速释放,内部水凝胶中的药物持续缓慢释放。
贺维韬[9](2018)在《玉米芯制备纸张增强剂及其增强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针对回收纸强度下降的问题,本文从开发新型高效纸张增强剂的角度入手,选用农业废弃物玉米芯为原料,将其粉碎并用亚氯酸钠处理脱除木质素得到综纤维素,再分别经羧甲基化、2,2,6,6-四甲哌啶氮氧化物(2,2,6,6-tetramethylpiperidine-1-oxyl,以下简称TEMPO)氧化及阳离子化改性制备得到改性玉米芯综纤维素,研究其对纸张及回收纸物理性能的影响,用元素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比表面与孔隙度分析仪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样品结构进行表征,阐明了改性玉米芯综纤维素对纸张的增强机理。研究结果为玉米芯的应用拓宽了一种新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羧甲基玉米芯综纤维素能改善纸张的物理性能。当羧甲基化时间为140min时,与对照纸张相比,添加1%羧甲基综纤维素所抄纸张的抗张指数、耐破指数和耐折度分别增加了 46.4%、34.2%和397.8%。添加羧甲基玉米芯综纤维素也能改善回收纸的物理性能。当羧甲基化时间为120 min时,与对照回收纸相比,添加1%羧甲基综纤维素所抄回收纸的抗张指数、耐破指数和耐折度分别增加了 37.4%、26.3%和 260.0%。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羧甲基综纤维素与PAE二元体系能改善纸张的物理性能。与只添加1.2%羧甲基综纤维素的纸张相比,添加0.6%羧甲基综纤维素与0.6%PAE二元体系所抄纸张的干抗张指数和耐破指数分别增加了 17.3%和4.6%;与只添加1.2%PAE的纸张相比,添加0.6%羧甲基综纤维素与0.6%PAE二元体系所抄纸张的干抗张指数和耐破指数分别增加了 9.7%和1.8%。添加羧甲基综纤维素与阳离子淀粉二元体系也能改善纸张的物理性能。与只添加1.2%羧甲基综纤维素的纸张相比,添加0.6%羧甲基综纤维素与0.6%阳离子淀粉二元体系所抄纸张的耐折度增加216.3%;与只添加1.2%阳离子淀粉相比,添加0.6%羧甲基综纤维素与0.6%阳离子淀粉二元体系所抄纸张的干抗张指数、耐破指数和耐折度分别增加了 6.6%、2.5%和350.6%。研究结果表明,氧化玉米芯综纤维素能作为纸张增强剂用来提高纸张的物理性能。与对照纸张相比,添加1%氧化综纤维素(氧化时间70 min、TEMPO试剂用量0.5%)所抄纸张的抗张指数、耐破指数和耐折度分别增加了 4.2%、8.6%和50.7%。添加氧化玉米芯综纤维素也能提高回收纸的物理性能。与对照回收纸相比,添加1%氧化综纤维素(氧化时间110 min、TEMPO试剂用量0.5%)所抄回收纸的抗张指数、耐破指数和耐折度分别增加了 10.4%、19.0%和30.8%。研究结果表明,添加阳离子玉米芯综纤维素能提高纸张的抗张指数、耐破指数和耐折度。在其它条件一定时,随着阳离子试剂用量的增加或反应温度的升高,以上各强度指标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与对照纸张相比,添加1%阳离子综纤维素(阳离子试剂用量25%,反应温度70℃)所抄纸张的抗张指数、耐破指数和耐折度分别增加了 7.2%、13.7%和56.0%。阳离子玉米芯综纤维素也能提高回收纸的物理性能。与对照回收纸相比,添加1%阳离子综纤维素(阳离子化试剂用量25%,反应温度70℃)所抄回收纸的抗张指数和耐折度分别增加了 9.2%和30.4%。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机械解离能提高回收纸的物理强度,尤其是紧度和抗张强度。经机械解离后回收纤维的羧基含量和保水值增加。改性玉米芯综纤维素对纸张的作用机理可能有两种:一种是添加改性综纤维素后,其能与纸浆纤维通过氢键或者离子键结合而增加纤维间的连结强度,使纸张性能提高;另一种是改性玉米芯综纤维素进入到纸浆纤维的孔隙中,改善了纤维发生角质化的程度,使回收纸的物理性能提高。
王凯[10](2018)在《生物大分子魔芋的阳离子化改性及聚电解质复合物的研究》文中认为由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枯竭以及对环境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寻找可替代的新型材料已成为科研工作者目前研究课题的重点。生物大分子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简称KGM),因其可完全降解,且拥有出众的生物相容性、易得性、低价性,因此在基因负载、药物释放、食品添加、化学纺织等方面获得了良好的应用。但是其溶于水后流动性差,长时间放置易降解,较差的机械性能等缺陷限制了KGM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因此对魔芋进行适当的化学修饰对提高它的使用范围显得格外重要。KGM分子链中富含羟基,因此可以进行多样的化学改性。本文首先寻找到KGM的良溶剂—NaOH/尿素溶液,对魔芋粉进行充分的溶解,之后在均相条件下,加入阳离子醚化剂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HPTAC),对KGM实施季胺化改性。通过对产物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以及1H NMR结果证明产物分子链中成功接上阳离子基团。通过改变反应参数,得到了在30℃下,n(KGM):n(CHPAC)=1:10,反应温度9h,季胺化取代度可达到0.46。之后对产物的热性能进行了研究,得知发生阳离子改性后产物的热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接着在流变学的测试中我们发现,发生阳离子化改性后的产物表观粘度随着取代度的增加而减少,并且溶液发生凝胶时的频率也要高于未改性魔芋精粉。最后利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试产物在污水处理方面的性能,结果显示,阳离子化产物在对阴离子型污水的处理中拥有出色的絮凝性能,上层溶液透光率最大可达99.7%,可成为一种生物友好型的新型污水处理剂。不同于只接有单一电荷的聚电解质,聚电解质复合物(PECs)分子链中可同时携带多个相反电荷,因此PECs的适用领域要远远高于普通聚电解质。为了扩大阳离子化KGM在工业上的应用,我们创新性的将其与羧甲基纤维素进行复配,得到PECs。通过红外分析、热重分析以及流变分析,得到复合物分子结构、热性能以及流变性能,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发生复合后,相较于阳离子KGM,PECs的热性能以及流动性获得了提升。最后研究了复合物在两种不同电性污水中的处理效果,结果显示发生聚电解质复合后的KGM对不同电性的环境都拥有良好的絮凝处理效果,证明阳离子KGM发生复合后,各项性能都有了提升,且应用范围也得到了提高。
二、羧甲基纤维素阳离子化衍生物的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羧甲基纤维素阳离子化衍生物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2)马铃薯渣制备纺织浆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马铃薯渣组成 |
1.3 马铃薯渣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加工饲料 |
1.3.2 生产酒精或作为固体燃料 |
1.3.3 食用菌栽培材料 |
1.3.4 有益物质的提取与转化 |
1.3.5 制备新型吸附材料以及黏结剂 |
1.4 纺织浆料的研究现状 |
1.4.1 马铃薯淀粉类浆料 |
1.4.2 聚乙烯醇浆料 |
1.4.3 丙烯酸浆料 |
1.4.4 纤维素类浆料 |
1.5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6 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2 本课题创新点 |
第二章 马铃薯渣成分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3 淀粉含量分析 |
2.3.1 实验方法 |
2.3.2 盐酸浓度的确定 |
2.3.3 水解温度的确定 |
2.3.4 水解时间的确定 |
2.3.5 淀粉含量的计算 |
2.4 纤维素含量分析 |
2.4.1 实验方法 |
2.4.2 盐酸浓度的确定 |
2.4.3 水解时间的确定 |
2.4.4 纤维素含量的计算 |
2.5 果胶含量分析 |
2.5.1 果胶标准吸光度曲线的绘制 |
2.5.2 样品预处理 |
2.5.3 实验方法 |
2.5.4 果胶含量的计算 |
2.6 水分含量分析 |
2.6.1 实验方法 |
2.6.2 水分含量的计算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马铃薯渣改性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 马铃薯渣羧甲基化改性 |
3.2.1 羧甲基化改性机理 |
3.2.2 羧甲基化改性实验方法 |
3.2.3 羧甲基化改性结果分析 |
3.3 马铃薯渣氧化改性 |
3.3.1 氧化改性实验方法 |
3.3.2 氧化改性结果分析 |
3.4 马铃薯渣阳离子化改性 |
3.4.1 阳离子化改性实验方法 |
3.4.2 阳离子化改性结果分析 |
3.5 改性方法的确定 |
3.5.1 黏度及黏度热稳定性比较 |
3.5.2 透光率比较 |
3.6 羧甲基化改性工艺条件的确定 |
3.7 羧甲基马铃薯渣性能分析 |
3.7.1 红外光谱(FT-IR) |
3.7.2 X射线衍射(X-Rad) |
3.7.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3.7.4 p H值 |
3.7.5 浆液黏度及黏度热稳定性测试 |
3.7.6 浆膜性能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型混合物的建立 |
4.1 前言 |
4.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4.3 模型混合物的配置 |
4.4 模型混合物的羧甲基化改性 |
4.5 改性模型混合物性能分析 |
4.5.1 红外光谱 |
4.5.2 X射线衍射分析 |
4.5.3 扫描电子显微镜 |
4.5.4 pH值 |
4.5.5 浆液黏度及黏度热稳定性测试 |
4.5.6 浆膜性能分析 |
4.6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马铃薯渣浆料应用性能分析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5.3 上浆方法 |
5.4 浆纱性能分析 |
5.4.1 毛羽 |
5.4.2 增强率、减伸率 |
5.4.3 耐磨性 |
5.4.4 退浆率 |
5.4.5 白度 |
5.4.6 扫描电子显微镜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3)离子液体中改性纤维素的制备及其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常见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 |
1.2.1 生物法 |
1.2.2 化学法 |
1.2.3 物理法 |
1.3 常见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
1.3.1 影响吸附性能的因素 |
1.3.2 吸附剂种类 |
1.3.3 纤维素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
1.4 离子液体对纤维素的溶解与加工 |
1.4.1 离子液体对纤维素的溶解 |
1.4.2 纤维素溶解机理 |
1.4.3 纤维素衍生物在离子液体中的制备 |
1.5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阳离子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对酸性蓝40 的吸附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的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阳离子纤维素的制备 |
2.3.2 接枝率测定 |
2.3.3 阳离子含量测定 |
2.3.4 红外光谱测试 |
2.3.5 元素含量测定 |
2.3.6 扫描电镜测试 |
2.3.7 结晶结构测试 |
2.3.8 酸性蓝40 吸附实验测试 |
2.3.9 脱附与循环吸附实验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主要实验参数对接枝率和阳离子含量的影响 |
2.4.2 红外光谱分析 |
2.4.3 元素含量分析 |
2.4.4 形貌结构分析 |
2.4.5 结晶性能分析 |
2.4.6 溶液pH值对酸性蓝40 的吸附影响 |
2.4.7 阳离子含量对酸性蓝40 的吸附影响 |
2.4.8 无机盐Na_2SO_4质量浓度对酸性蓝40 的吸附影响 |
2.4.9 吸附等温线 |
2.4.10 吸附动力学 |
2.4.11 脱附性能 |
2.4.12 循环使用性能 |
2.4.13 吸附剂作用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端氨基超支化物改性纤维素的制备及对酸性蓝40 的吸附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端氨基超支化物的制备 |
3.3.2 环氧基纤维素的制备 |
3.3.3 端氨基超支化改性纤维素的制备 |
3.3.4 红外光谱测试 |
3.3.5 核磁共振测试 |
3.3.6 氨基含量测定 |
3.3.7 扫描电镜测试 |
3.3.8 结晶结构测试 |
3.3.9 酸性蓝40 吸附实验测试 |
3.3.10 脱附与循环吸附实验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红外光谱分析 |
3.4.2 核磁谱图分析 |
3.4.3 氨基含量分析 |
3.4.4 形貌结构分析 |
3.4.5 结晶性能分析 |
3.4.6 溶液pH值对酸性蓝40 的吸附影响 |
3.4.7 无机盐Na_2SO_4质量浓度对算酸性蓝40 的吸附影响 |
3.4.8 吸附等温线 |
3.4.9 吸附动力学 |
3.4.10 脱附性能 |
3.4.11 循环使用性能 |
3.4.12 吸附剂作用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两性纤维素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染料吸附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两性纤维素的制备 |
4.3.2 红外光谱测试 |
4.3.3 元素含量测定 |
4.3.4 氨基酸结构定性测试 |
4.3.5 扫描电镜测试 |
4.3.6 结晶结构测试 |
4.3.7 活性红2 和亚甲基蓝吸附实验 |
4.3.8 脱附与循环使用实验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红外光谱分析 |
4.4.2 元素含量分析 |
4.4.3 氨基酸结构定性分析 |
4.4.4 形貌结构分析 |
4.4.5 结晶性能分析 |
4.4.6 溶液pH值对染料的吸附影响分析 |
4.4.7 吸附等温线 |
4.4.8 吸附动力学 |
4.4.9 脱附性能 |
4.4.10 循环使用性能 |
4.4.11 吸附剂作用机理 |
4.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典型造纸湿部化学品质量参数的检测及过程评价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造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1.1.2 我国造纸化学品市场分析 |
1.1.3 我国造纸化学品市场质量管理现状 |
1.2 造纸湿部化学品分类及其作用 |
1.3 湿部关键化石基/合成类助剂的介绍 |
1.3.1 烷基烯酮二聚体 |
1.3.2 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 |
1.3.3 聚丙烯酰胺 |
1.4 湿部关键生物质基助剂的介绍 |
1.4.1 淀粉及其醚化衍生物 |
1.4.2 壳聚糖及其羧化衍生物 |
1.4.3 羧甲基纤维素与纳米纤维素 |
1.5 湿部化学品关键质量参数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
1.5.1 AKD定量分析的研究现状 |
1.5.2 PAE树脂的质量安全评估 |
1.5.3 生物质基化学品的取代度或脱乙酰度定量分析 |
1.6 顶空分析技术 |
1.6.1 顶空分析技术发展历程 |
1.6.2 静态顶空分析技术的原理 |
1.6.3 静态顶空分析的基本理论及分配系数的影响因素 |
1.6.4 静态顶空分析的常用技术及其在制浆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
1.7 紫外-可见光谱技术 |
1.7.1 紫外-可见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 |
1.7.2 紫外-可见光谱的常用技术及其在制浆造纸领域的应用 |
1.8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8.1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 |
1.8.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造纸湿部化学品水分或有效含量检测新方法的建立 |
2.1 双波长紫外光谱技术测定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溶液的有效固含量 |
2.1.1 前言 |
2.1.2 实验部分 |
2.1.3 结果与讨论 |
2.1.4 本节小结 |
2.2 基于离子液体辅助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烷基烯酮二聚体乳液的有效含量 |
2.2.1 前言 |
2.2.2 实验部分 |
2.2.3 结果与讨论 |
2.2.4 本节小结 |
2.3 基于示踪剂光谱衰减技术快速测定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的浓度 |
2.3.1 前言 |
2.3.2 实验部分 |
2.3.3 结果与讨论 |
2.3.4 本节小结 |
2.4 基于多次抽提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聚丙烯酰胺的水分含量 |
2.4.1 前言 |
2.4.2 实验部分 |
2.4.3 结果与讨论 |
2.4.4 本节小结 |
第三章 造纸湿部关键生物质基化学品脱乙酰度或取代度测定新方法的建立 |
3.1 基于顶空分步滴定技术测定壳聚糖的脱乙酰度 |
3.1.1 前言 |
3.1.2 实验部分 |
3.1.3 结果与讨论 |
3.1.4 本节小结 |
3.2 基于相反应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同时测定羧甲基壳聚糖的取代度和脱乙酰度 |
3.2.1 前言 |
3.2.2 实验部分 |
3.2.3 结果与讨论 |
3.2.4 本节小结 |
3.3 基于多波长光谱技术测定纳米纤维素的羧基含量 |
3.3.1 前言 |
3.3.2 实验部分 |
3.3.3 结果与讨论 |
3.3.4 本节小结 |
3.4 基于离子交换的可见光谱技术测定阳离子淀粉的取代度 |
3.4.1 前言 |
3.4.2 实验部分 |
3.4.3 结果与讨论 |
3.4.4 本节小结 |
第四章 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溶液中有害氯组分检测新方法的建立 |
4.1 基于常规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溶液中挥发性有机氯含量 |
4.1.1 前言 |
4.1.2 实验部分 |
4.1.3 结果与讨论 |
4.1.4 本节小结 |
4.2 基于相反应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溶液中3-氯-1,2-丙二醇含量 |
4.2.1 前言 |
4.2.2 实验部分 |
4.2.3 结果与讨论 |
4.2.4 本节小结 |
第五章 相关化学品物化参数检测及合成与使用过程控制评价方法的建立 |
5.1 基于多次抽提自动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烷基烯酮二聚体蜡片的熔点 |
5.1.1 前言 |
5.1.2 实验部分 |
5.1.3 结果与讨论 |
5.1.4 本节小结 |
5.2 烷基烯二聚物乳液在储存和造纸工艺过程中的水解动力学研究 |
5.2.1 前言 |
5.2.2 实验部分 |
5.2.3 结果与讨论 |
5.2.4 本节小结 |
5.3 用于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合成工艺控制的紫外光谱技术 |
5.3.1 前言 |
5.3.2 实验部分 |
5.3.3 结果与讨论 |
5.3.4 本节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纤维素-壳聚糖两性絮凝材料制备及其处理造纸废水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造纸废水特点及处理现状 |
1.1.1 造纸废水特点 |
1.1.2 造纸废水常规处理方法 |
1.1.2.1 物理法 |
1.1.2.2 化学法 |
1.2.2.3 生物法 |
1.2 絮凝剂及絮凝机理 |
1.2.1 絮凝剂分类 |
1.2.1.1 无机絮凝剂 |
1.2.1.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
1.2.1.3 微生物絮凝剂 |
1.2.1.4 复合型絮凝剂 |
1.2.2 絮凝机理 |
1.2.2.1 电荷中和 |
1.2.2.2 吸附架桥 |
1.2.2.3 网捕卷扫 |
1.3 壳聚糖季铵盐及其水处理应用 |
1.3.1 壳聚糖季铵盐 |
1.3.2 壳聚糖季铵盐制备方法 |
1.3.2.1 直接季铵化改性 |
1.3.2.2 自由基接枝共聚改性 |
1.3.2.3 定位接枝改性 |
1.3.3 壳聚糖季铵盐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1.3.3.1 饮用水净化 |
1.3.3.2 重金属离子吸附 |
1.3.3.3 染料废水脱色 |
1.3.3.4 造纸废水处理 |
1.4 羧甲基纤维素及其水处理应用 |
1.4.1 羧甲基纤维素结构和性质 |
1.4.1.1 羧甲基纤维素结构 |
1.4.1.2 羧甲基纤维素性质 |
1.4.2 羧甲基纤维素制备方法 |
1.4.2.1 水媒法 |
1.4.2.2 溶媒法 |
1.4.2.3 溶液法 |
1.4.3 羧甲基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1.5 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立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1.5.3 创新点 |
第二章 羧甲基纤维素、季铵化壳聚糖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2.2.1.1 实验药品 |
2.2.1.2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2.2.1 HTCC制备 |
2.2.2.2 CMC制备 |
2.2.2.3 Zeta电位测试 |
2.2.2.4 HTCC、CMC制备工艺优化 |
2.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2.4 热重分析(TGA) |
2.2.5 X-射线衍射仪分析(XRD) |
2.2.6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FESEM) |
2.2.7 比表面积分析(BET)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2.3.1.1 HTCC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2.3.1.2 CMC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3.3 热重分析(TGA) |
2.3.4 X-射线衍射仪分析(XRD) |
2.3.5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FESEM) |
2.3.6 比表面积分析(BET)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纤维素-壳聚糖两性絮凝材料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3.2.1.1 实验药品 |
3.2.1.2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2.2.1 HTCC-g-CMC制备 |
3.2.2.2 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方法 |
3.2.2.3 HTCC-g-CMC制备工艺优化 |
3.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3.2.4 热重分析(TGA) |
3.2.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3.2.6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FESEM) |
3.2.7 HTCC-g-CMC降解率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HTCC-g-CMC制备工艺优化 |
3.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3.3.3 X-射线衍射仪分析(XRD) |
3.3.4 热重分析(TGA) |
3.3.5 HTCC-g-CMC降解率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纤维素-壳聚糖两性絮凝材料絮凝性能评价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4.2.1.1 实验药品 |
4.2.1.2 实验仪器 |
4.2.2 pH对HTCC-g-CMC和高岭土悬浊液Zeta电位影响 |
4.2.3 PAC用量对高岭土悬浊液浊度去除率影响 |
4.2.4 HTCC-g-CMC絮凝工艺优化 |
4.2.5 HTCC-g-CMC用量对浊度和Zeta电位影响 |
4.2.6 HTCC-g-CMC絮凝造纸废水 |
4.2.7 HTCC-g-CMC絮凝机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pH对HTCC-g-CMC和高岭土悬浊液Zeta电位影响 |
4.3.2 PAC用量对高岭土悬浊液浊度去除率影响 |
4.3.3 HTCC-g-CMC絮凝条件优化 |
4.3.4 HTCC-g-CMC用量对浊度和Zeta电位的影响 |
4.3.5 HTCC-g-CMC絮凝造纸废水 |
4.3.6 HTCC-g-CMC絮凝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自组装法环糊精基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β-环糊精 |
1.1.1 β-环糊精的性质 |
1.1.2 β-环糊精的包合作用 |
1.1.3 β-环糊精的改性 |
1.1.4 β-环糊精的应用 |
1.2 羧甲基纤维素 |
1.2.1 羧甲基纤维素的性质 |
1.2.2 羧甲基纤维素的应用 |
1.3 水凝胶 |
1.3.1 水凝胶的分类 |
1.3.2 水凝胶的制备方法 |
1.3.3 水凝胶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
1.4 自组装概述 |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CMC/阳离子β-环糊精水凝胶的制备及表征 |
2.1 实验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内容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阳离子β-环糊精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2.2.2 阳离子醚化剂用量对取代度的影响 |
2.2.3 阳离子β-环糊精的细胞毒性实验分析 |
2.2.4 水凝胶形成驱动力的验证 |
2.2.5 水凝胶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2.2.6 水凝胶抗压强度测试 |
2.2.7 水凝胶的热性能分析 |
2.2.8 水凝胶的溶胀性能分析 |
2.2.9 水凝胶的形貌分析 |
2.2.10 组装条件对水凝胶中β-环糊精含量的影响 |
2.3 小结 |
3 CMC/阳离子β-环糊精水凝胶的药物载运及释放性能 |
3.1 实验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氯霉素的负载 |
3.2.2 与其他凝胶材料对氯霉素的负载作用的比较 |
3.2.3 药物缓释分析 |
3.2.4 药物释放动力学 |
3.3 小结 |
4 CMC阳离子β-环糊精水凝胶的苯酚吸附性能 |
4.1 实验 |
4.1.1 实验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1.3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溶液pH对苯酚吸附量的影响 |
4.2.2 吸附时间对吸附量的影响 |
4.2.3 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 |
4.2.4 温度对吸附量的影响 |
4.2.5 水凝胶投加量对吸附量的影响 |
4.2.6 吸附动力学研究 |
4.2.7 吸附等温线研究 |
4.2.8 与其他β-环糊精基材料对苯酚吸附的比较 |
4.3 小结 |
5 结论 |
6 展望 |
7 参考文献 |
8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 致谢 |
(7)木聚糖接枝共聚及其对纸张性能的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半纤维素概述 |
1.2.1 半纤维素的结构 |
1.2.2 半纤维素的化学改性 |
1.2.2.1 半纤维素醚化 |
1.2.2.2 半纤维素的酯化 |
1.2.2.3 半纤维素接枝共聚 |
1.3 半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在造纸的应用 |
1.4 造纸化学品 |
1.5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的制备及其对纸张强度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的制备 |
2.2.3 阳离子细小纤维的制备 |
2.2.4 木聚糖及其接枝共聚物的表征 |
2.2.5 纸张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合成条件对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的影响 |
2.3.2 红外光谱 |
2.3.3 热重分析 |
2.3.4 核磁碳谱 |
2.3.5 流变 |
2.3.6 木聚糖及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对废纸浆纸张性能的影响 |
2.3.7 木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和细小纤维或阳离子细小纤维对废纸浆纸张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阳离子木聚糖接枝胍盐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纸张强度和抗菌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与试剂 |
3.2.2 木聚糖基抗菌剂的制备 |
3.2.2.1 阳离子木聚糖的制备 |
3.2.2.2 功能化聚六亚甲基盐酸胍的制备 |
3.2.2.3 阳离子木聚糖接枝聚六亚甲基盐酸胍的制备 |
3.2.3 木聚糖基抗菌剂的表征 |
3.2.4 纸张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3.2.5 纸张抗菌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反应条件对木聚糖接枝聚六亚甲基盐酸胍的影响 |
3.3.2 红外光谱 |
3.3.3 核磁碳谱 |
3.3.4 热重分析 |
3.3.5 流变性能 |
3.3.6 元素分析 |
3.3.7 分子量 |
3.3.8 纸张的机械性能 |
3.3.9 抗菌性能 |
3.4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阳离子木聚糖接枝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的制备及其对纸张强度和疏水性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与试剂 |
4.2.2 木聚糖基疏水剂的制备 |
4.2.2.1 阳离子木聚糖的制备 |
4.2.2.2 阳离子木聚糖基生物大分子的制备 |
4.2.2.3 阳离子木聚糖接枝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的制备 |
4.2.3 木聚糖基疏水剂的表征 |
4.2.4 纸张涂布及纸张性能测试 |
4.2.5 纸张疏水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反应条件对阳离子木聚糖接枝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 |
4.3.2 红外图谱 |
4.3.3 XPS分析 |
4.3.4 核磁碳谱 |
4.3.5 热重分析 |
4.3.6 涂布纸的形貌分析 |
4.3.7 纸张性能测试 |
4.3.8 纸张接触角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论文的创新之处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吸附重金属离子和释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体重金属污染概述 |
1.1.1 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
1.1.2 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 |
1.1.3 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技术 |
1.2 纤维素基水凝胶的研究现状 |
1.2.1 纤维素的结构特点 |
1.2.2 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合成方法 |
1.3 水凝胶用于药物释放体系 |
1.3.1 声波诱导药物传输 |
1.3.2 磁场诱导药物传输 |
1.3.3 pH诱导药物传输 |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吸附重金属Cu2+的性能研究 |
2.1 概述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材料 |
2.2.3 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制备 |
2.2.4 纤维素基水凝胶的结构表征 |
2.2.5 水凝胶的溶胀性能 |
2.2.6 水凝胶的pH响应性 |
2.2.7 水凝胶对Cu2+的吸附性能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合成 |
2.3.2 纤维素基水凝胶的结构分析 |
2.3.3 纤维素基水凝胶的水溶胀行为 |
2.3.4 纤维素基水凝胶溶胀行为的pH敏感性 |
2.3.5 纤维基水凝胶对Cu2+的吸附性能 |
2.3.6 pH对水凝胶吸附铜离子的影响 |
2.3.7 水凝胶的吸附等温式 |
2.3.8 水凝胶的吸附动力学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纤维素基水凝胶吸附双组分重金属离子及增强其力学性能的研究 |
3.1 概述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Cu2+和Pb2+竞争吸附实验 |
3.2.4 纳米纤维素的制备 |
3.2.5 纳米复合凝胶的合成 |
3.2.6 水凝胶压缩强度的测试 |
3.2.7 水凝胶的解吸再生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Cu2+和Pb2+竞争吸附 |
3.3.2 纳米纤维素的添加量对水凝胶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3 水凝胶的解吸和循环使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纤维素/海藻酸钠基双膜水凝胶的制备及其药物控释性能研究 |
4.1 概述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阳离子纤维素的制备 |
4.2.4 阳离子纤维素的表征 |
4.2.5 单膜水凝胶的制备 |
4.2.6 双膜水凝胶的制备 |
4.2.7 水凝胶结构表征 |
4.2.8 单膜水凝胶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
4.2.9 双膜水凝胶的体外复合药物释放研究 |
4.2.10 溶胀/侵蚀行为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阳离子纤维素表征 |
4.3.2 水凝胶的形态结构 |
4.3.3 单膜水凝胶的药物释放特性 |
4.3.4 双膜水凝胶的复合药物释放特性 |
4.3.5 溶胀侵蚀行为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全文主要结论 |
二、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三、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玉米芯制备纸张增强剂及其增强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我国造纸行业现状 |
1.3. 废纸回收利用的意义 |
1.4. 造纸增强剂 |
1.4.1. 干增强剂 |
1.4.2. 湿增强剂 |
1.5. 纤维改性方法 |
1.5.1. 物理法改性 |
1.5.2. 化学法改性 |
1.5.3. 生物法改性 |
1.6. 玉米芯的主要用途 |
1.7. 回收纤维的角质化 |
1.8. 本文选题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2. 羧甲基玉米芯综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对纸张性能影响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3. 实验设计原理 |
2.2.4. 综纤维素的制备 |
2.2.5. 羧甲基综纤维素的制备 |
2.2.6. 羧基含量的测定 |
2.2.7. 取代度的测定 |
2.2.8. 抄纸和纸张物理性能检测 |
2.2.9. 元素分析 |
2.2.10.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2.2.1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2.2.12.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羧甲基化时间对羧基含量及取代度的影响 |
2.3.2. 羧甲基综纤维素的元素分析 |
2.3.3. 羧甲基综纤维素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2.3.4. 羧甲基综纤维素的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2.3.5. 羧甲基综纤维素的电子显微图像 |
2.3.6. 羧甲基化时间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2.3.7. 羧甲基综纤维素添加量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2.3.8. 玉米芯颗粒大小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2.3.9. 羧甲基综纤维素对回收纸性能的影响 |
2.3.10. 纸张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2.3.11. 羧甲基玉米芯综纤维素增强机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羧甲基玉米芯综纤维素与PAE或阳离子淀粉二元体系对纸张性能影响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3. 综纤维素的制备 |
3.2.4. 综纤维素的羧甲基化 |
3.2.5. PAE的制备 |
3.2.6. 抄纸和纸张物理性能检测 |
3.2.7.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3.2.8. 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羧甲基综纤维素添加量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3.3.2. PAE添加量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3.3.3. 羧甲基综纤维素和PAE二元体系对纸张物理性能的影响 |
3.3.4. 纸张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3.3.5. 阳离子淀粉添加量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3.3.6. 羧甲基综纤维素和阳离子淀粉二元体系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3.3.7. 纸张的ATR-FTIR分析 |
3.3.8. 二元体系增强机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TEMPO氧化玉米芯综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对纸张性能影响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3. 实验设计原理 |
4.2.4. 综纤维素的制备 |
4.2.5. 综纤维素的TEMPO氧化 |
4.2.6. 抄纸及纸张性能检测 |
4.2.7. 表面电荷量的测定 |
4.2.8. 元素分析 |
4.2.9.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4.2.10.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4.2.1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4.2.12. XRD分析 |
4.2.13. 孔径分布分析 |
4.2.14. XPS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氧化综纤维素的元素分析 |
4.3.2. 氧化综纤维素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4.3.3. 氧化综纤维素的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4.3.4. 氧化时间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4.3.5. TEMPO试剂用量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4.3.6. 玉米芯颗粒大小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4.3.7. 氧化综纤维素添加量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4.3.8. 氧化综纤维素对回收纸性能的影响 |
4.3.9. 纸张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4.3.10. 纸张的XRD分析 |
4.3.11. 纸张的孔径分布分析 |
4.3.12. 纸张的XPS分析 |
4.3.13. 氧化玉米芯综纤维素增强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阳离子玉米芯综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对纸张性能影响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2.3. 实验设计原理 |
5.2.4. 综纤维素的制备 |
5.2.5. 综纤维素的阳离子化 |
5.2.6. 抄纸及纸张物理性能检测 |
5.2.7. 元素分析 |
5.2.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5.2.9.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5.2.10. 扫描电镜分析 |
5.2.11. XRD分析 |
5.2.12. 孔径分布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阳离子综纤维素的元素分析 |
5.3.2. 阳离子综纤维素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5.3.3. 阳离子综纤维素的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5.3.4. 阳离子化试剂用量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5.3.5. 阳离子化反应温度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5.3.6. 玉米芯颗粒大小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5.3.7. 阳离子综纤维素添加量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5.3.8. 抄纸pH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5.3.9. 阳离子综纤维素对回收纸性能的影响 |
5.3.10. 纸张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5.3.11. 纸张的XRD分析 |
5.3.12. 纸张的孔径分布分析 |
5.3.13. 阳离子玉米芯综纤维素增强机理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玉米芯制备纸张增强剂增强机理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原料 |
6.2.2. 实验设备 |
6.2.3. 综纤维素的制备 |
6.2.4. 羧甲基综纤维素的制备 |
6.2.5. TEMPO氧化综纤维素的制备 |
6.2.6. 阳离子综纤维素的制备 |
6.2.7. 回收纸浆的机械解离 |
6.2.8. 抄纸及纸张性能检测 |
6.2.9. 羧基含量的测定 |
6.2.10. 保水值的测定 |
6.2.11. 机械解离前后回收纸的SEM-EDS分析 |
6.2.12. 解离细小纤维的SEM-EDS分析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改性综纤维素对机械解离前后回收纸性能的影响 |
6.3.2. 机械解离前后回收纤维的羧基含量及保水值分析 |
6.3.3. 纤维解离前后回收纤维的SEM-EDS分析 |
6.3.4. 解离细小纤维的SEM分析 |
6.3.5. 解离细小纤维的能谱分析 |
6.3.6. 增强机理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7.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10)生物大分子魔芋的阳离子化改性及聚电解质复合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魔芋葡甘聚糖的结构 |
1.1.2 魔芋葡甘聚糖的性质 |
1.2 KGM改性研究进展 |
1.2.1 KGM的接枝改性 |
1.2.2 KGM的酯化改性 |
1.2.3 KGM的醚化改性 |
1.2.4 KGM的交联改性 |
1.2.5 KGM的氧化改性 |
1.2.6 KGM的其他改性 |
1.3 絮凝剂以及絮凝机理研究 |
1.3.1 无机絮凝剂 |
1.3.2 有机絮凝剂 |
1.3.3 微生物絮凝剂 |
1.3.4 絮凝机理 |
1.4 聚电解质复合物 |
1.4.1 PECs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 |
1.4.2 PECs在净水方面的应用 |
1.4.3 PECs在造纸方面的应用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魔芋葡甘聚糖阳离子化产物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主要原料 |
2.2.2 仪器设备 |
2.2.3 阳离子KGM的制备 |
2.2.3.1 制备KGM均相体系 |
2.2.3.2 KGM的阳离子化改性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元素分析(EA) |
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2.3.3 ~1H-核磁共振波谱(~1H NMR) |
2.3.4 热重分析(TGA)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反应参数对产物取代度的影响 |
2.4.2 阳离子改性前后KGM的红外谱图分析 |
2.4.3 ~1H-核磁共振波谱解析 |
2.4.4 热重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阳离子魔芋葡甘聚糖在净水方面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主要原料与设备 |
3.2.2 实验原理 |
3.2.3 实验步骤 |
3.2.3.1 高岭土悬浮液的制备 |
3.2.3.2 阳离子魔芋葡甘聚糖絮凝效果测试 |
3.2.3.3 不同取代度阳离子KGM的流变学测试 |
3.3 测试与表征 |
3.3.1 Zeta电位分析 |
3.3.2 透光率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高岭土悬浮液和改性前后KGM的Zeta电位分析 |
3.4.2 阳离子KGM絮凝性分析 |
3.4.3 阳离子KGM絮凝原理分析 |
3.4.4 改性前后魔芋葡甘聚糖流变性能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阳离子魔芋葡甘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主要原料与设备 |
4.2.2 实验原理 |
4.2.3 实验步骤 |
4.2.3.1 聚电解质复合物的合成 |
4.2.3.2 PECs絮凝效果测试 |
4.2.3.3 PECs流变性能测试 |
4.3 测试与表征 |
4.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 |
4.3.2 透光率测试 |
4.3.3 热重分析(TGA)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红外光谱分析 |
4.4.2 PECs絮凝性分析 |
4.4.3 PECs热性能分析 |
4.4.4 聚电解质复合物流变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四、羧甲基纤维素阳离子化衍生物的研究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季铵盐型阳离子改性纤维素醚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许莉.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2]马铃薯渣制备纺织浆料的研究[D]. 袁灿.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3]离子液体中改性纤维素的制备及其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D]. 曹雨. 江南大学, 2021(01)
- [4]典型造纸湿部化学品质量参数的检测及过程评价方法的研究[D]. 闫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5]纤维素-壳聚糖两性絮凝材料制备及其处理造纸废水应用[D]. 鲁慧娟.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6]自组装法环糊精基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刘瑜.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7]木聚糖接枝共聚及其对纸张性能的提升[D]. 许桂彬.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吸附重金属离子和释药性能研究[D]. 许孟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玉米芯制备纸张增强剂及其增强机理研究[D]. 贺维韬.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10]生物大分子魔芋的阳离子化改性及聚电解质复合物的研究[D]. 王凯.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