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遗产之旅

中国世界遗产之旅

一、中国世界遗产之旅(论文文献综述)

于冰[1](2022)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外文物开放形势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在文物利用、文物旅游、文物活化和文物开放等概念中,"文物开放"既可反映国际宏观趋势,各行业又能普遍理解。对中外相关学术成果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中外文物和旅游研究主题融合程度存在巨大差别。从时间维度和类型维度概览近年中外文物开放政策及相关案例,时间维度上文物开放的历史进程可分为专业开放、被动开放和融合开放阶段;类型维度上可反映在重大行动、机构改革、法规制定、资金机制和学术体制等五个方面。当前全球文物事业正在全面融入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潮流,文物开放构成文化遗产事业的新核心特征,给全世界各国文化遗产事业赋予新的环境条件、价值原则、方针目标,成为推动文化遗产事业体制改革、政策创新、学术争鸣的主要动力。中国文物开放目前仍在被动开放阶段徘徊探索,融合开放阶段在重大行动方面刚刚起步,与国际形势基本同步,但在体制、法规、资金和学术等制度化建设方面急需加强。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2021)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闽政办[2021]45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8月30日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前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张晓明,吴志明,魏晓芳,郭芳蓉[3](2021)在《“泉”民开讲:云说世遗泉州》文中指出依海而生,又因海而兴的泉州,古称“刺桐”,历经光阴流转,写就无数辉煌。尤其是10至14世纪,泉州作为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东方第一大港”。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李韵[4](2021)在《文化遗产传播有多少种可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文化节目《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创新表达让“中国节日”火遍全网、走向世界,到文化节目《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助力世界遗产“活起来”;从一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受网友热?

任唤麟,余敏辉[5](2021)在《大运河长三角中心区段文旅融合现状与发展路径》文中提出大运河长三角中心区段是文旅融合的典型载体,在文化资源赋存与传承利用、文旅建设关注度、文旅精品带构建、文旅经典园区接续等方面具有良好基础。长三角中心区段具有资源、区位与市场优势,呈现双赢逻辑、潜能挖掘与业态创新的融合趋势,同时也存在内容泛化模糊、产品有待完善、缺乏跨界联动与国际市场较冷等问题。应通过活化利用与活态传承、资源整合与产品转化、公共服务与开放空间、双赢发展与业态创新等发展路径,实现长三角运河文旅融合的更好发展。

王志茹,张敏[6](2021)在《东北三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分类体系及价值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基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相关研究成果,以东北三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样本,探索其文化景观分类体系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类型的对应关系,挖掘并总结东北三省地区特有的文化景观价值特征,在中国和世界遗产体系中明晰、传播中国东北三省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的潜在价值,进而为弥补中国遗产保护体系中文化景观研究的缺口积累经验。

张舸[7](2021)在《进“城”入“圈” 打造成渝“后花园”——乐山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一体化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双城经济圈"概念的提出,使得成渝城市群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和港珠澳大湾区后,中国第四个国家级城市群。中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对两地经济发展无疑起着加速推进的作用。从乐山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一体化建设出发,通过客观分析其旅游业的资源优势,提出乐山旅游业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实践路径:规划引领,突出特色;全域旅游,突出规模;文旅融合,突出差异;联盟运作,突出品质,为乐山唱好"双城记",融入双城"经济圈",打造成渝"后花园",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提供有益参考。

罗颖,张依萌,张玉敏,高晨翔,张欣,王芳,刘懿夫[8](2021)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2020年度保护状况总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遗产公约》履约要求愈发严格,"世界遗产城市计划""气候脆弱指数""传统知识体系应用于遗产保护管理"等重要议题的讨论和研究持续开展;新遗产类型引发国际热议。新冠疫情对全球世界遗产工作造成显着影响。我国积极履行缔约国的责任和义务,从本国实际出发不断推进各项工作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本年度,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总体保持稳定,绝大多数遗产地的承诺事项得到正常履行,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受机构改革影响,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从业人员同比下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仍然较低。保护总经费连续4年增长后回落,投入最多的仍是人员公用和环境整治工程,保护工程的经费占比连续5年下降,但仍为现场实施数量最多的类型。受新冠疫情影响,人为破坏减少,游客压力得到缓解,线上培训次数大幅增加,展示阐释新模式得到积极探索。与此同时,遗产地也仍然存在以下突出问题:暴雨、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对遗产的破坏,受自然环境影响个别遗产地的本体保存状态开始恶化,一些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编制与实施不力,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亟待协调等等。基于报告反映的情况,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面向行业需求,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协调各方利益,支持遗产保护管理工作;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应当进一步加强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深耕保护项目,加强能力建设,稳定专业队伍,同时做好社会沟通;遗产监测机构应继续加强监测研究,完善监测机制,提升预防性保护和应急管理能力。

张柔然,王家宁,霍裕达[9](2021)在《基于游客视角探索苏州古典园林遗产价值——以拙政园为例》文中认为自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通过以来,国际遗产界一直存在文化与自然遗产二元割裂的问题。在权威化遗产话语自上而下构建的遗产体系中,也存在重视精英阶层价值观,忽视普通民众对遗产理解的问题。采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以拙政园为例对游客的网络游记进行分析,从旅游者的视角探究民众对苏州古典园林文化与自然价值的理解。研究表明,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会将个人的记忆与情感和拙政园相联系,从个人的角度构建出拙政园独特的文化与自然融合价值。

李雪,赵云[10](2021)在《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研究——以大运河为例》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政策议程,但因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存在的桎梏,在实施层面仍面临诸多困境。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融合的重要实践,作为其核心建设内容的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战略实践经验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创新应用,是空间规划层面关于文化遗产引领区域发展的首次探索。在地域功能的基础上开展"地方功能"研究,在遗产尺度上承接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划,将文化遗产纳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本构成,对于进一步开拓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路、寻求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路径具有启示意义。

二、中国世界遗产之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世界遗产之旅(论文提纲范文)

(1)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外文物开放形势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一)文物开放
    (二)宏观图谱
    (三)国际视野
    (四)聚焦政策
二、中外文物开放知识图谱分析
    (一)数量分析
    (二)检索结果主题词分析
三、国际文物开放政策概览
    (一)文物开放认识和政策的演变阶段分析
    (二)文物开放政策的融合趋势
四、中国文物开放政策及比较分析
五、文物开放成为新时代形势特征

(4)文化遗产传播有多少种可能(论文提纲范文)

综艺,助力世界遗产破圈
传播,激活文化遗产价值

(5)大运河长三角中心区段文旅融合现状与发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运河长三角中心区段文旅融合的基础
    (一)文化资源
        1. 文化资源赋存状况
        2. 文化资源传承利用
    (二)旅游开发
        1. 文旅建设成为焦点
        2. 文旅精品带的构建
        3. 文旅经典园区接续
二、大运河长三角中心区段文旅融合的优势与趋势
    (一)文旅融合优势
        1. 资源优势
        2. 区位优势
        3. 市场优势
    (二)文旅融合趋势
        1. 双赢逻辑
        2. 潜能挖掘
        3. 业态创新
三、大运河长三角中心区段文旅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泛化模糊
    (二)产品有待完善
    (三)缺乏跨界联动
    (四)国际市场较冷
四、大运河长三角中心区段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
    (一)活化利用与活态传承
    (二)资源整合与产品转化
    (三)公共服务与开放空间
    (四)双赢发展与业态创新
结语

(6)东北三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分类体系及价值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相关理论
    1.1 文化景观概念的确立
    1.2 文化景观相关理论对中国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分类体系构建的启示
    1.3 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分类体系存在问题与变化趋势
2 东北三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分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2.1 文化景观分类体系初步构建框架
    2.2 典型文化景观价值特征
        1) 人类有意设计类的景观价值特征。
        2) 有机演进类的景观价值特征。
        3) 关联性的景观价值特征。
    2.3 典型文化景观价值分区总结
3 典型文化景观分类体系
4 结语

(7)进“城”入“圈” 打造成渝“后花园”——乐山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一体化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乐山旅游业优势
    (一) 旅游资源优势
    (二) 客源资源优势
    (三) 交通区位优势
    (四) 城市品牌优势
    (五) 资源互补优势
    (六) 政策支持优势
二、乐山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一体化建设实践路径
    (一) 规划引领,突出特色
    (二) 全域旅游,突出规模
    (三)文旅融合,突出差异
    (四)联盟运作,突出品质

(8)中国世界文化遗产2020年度保护状况总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世界文化遗产国内外发展形势
    (一)疫情之下的世界遗产工作
    (二)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体系化建设
    (三)亚太地区第三轮定期报告启动
    (四)世界遗产框架下的专题项目继续深化
    (五)新类型遗产引发讨论
二、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现状分析
    (一)承诺事项(5)履行
    (二)机构与能力建设
        2. 从业人员总数同比下降,专业技术人员仍不满足需求
        3. 新颁布地方性法规4项和地方政府规章2项
        4. 线上培训次数大幅增加
        5. 保护经费连续4年增长后回落
        (1)保护经费同比下降22.53%
        (2)大型系列遗产仅长城保护经费有所增加
        (3)环境整治经费连续4年增长后回落,保护工程经费连续5年下降
        (4)“古村落、历史城镇和中心”类遗产的平均保护经费最少
        (5)古遗址及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类遗产的监测经费投入相对较少
    (三)遗产本体保存
        1. 少数遗产地总体格局发生正面影响变化
        2. 部分遗产地发生非负面影响的使用功能变化
        3.96.4%的遗产要素变化由保护措施引起
        4.89.86%的遗产地病害治理较好或控制正常
        (1)63.89%的遗产地对遗产本体或载体的病害进行了调查
        (2)42.14%的严重病害发展状态得到监测
    (四)遗产影响因素
        2. 部分遗产地遭受以暴雨、台风/大风、洪水为主的自然灾害
        3. 遗产地遭受人为破坏情况
        4. 游客总量下降55.93%,游客压力有所缓解
        (1)90.43%的遗产地游客量出现负增长
        (2)日游客承载量超载(25)现象减少,采用预约方式管理游客的遗产地增多
        (3)门票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均下降60%以上
        5. 经文物部门同意的建设项目数量较往年增加
        6. 遗产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保护项目及相关研究
        1. 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实施情况
        2. 遗产保护展示与环境整治项目实施情况
        3. 安消防工程投入
        4. 遗产地考古和学术研究情况
    (六)舆情监测
        1. 核心舆情总量三年最低
        2. 石窟寺及石刻类遗产舆情关注度持续提升
        3. 负面舆情有小幅增长
三、展望与策略
    (一)优化顶层设计,发挥遗产保护在地区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发挥监测职能,融入保护管理
    (三)加强各方沟通,改善社会环境

(9)基于游客视角探索苏州古典园林遗产价值——以拙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以欧洲价值为中心的世界遗产项目
二、遗产思辨研究
三、苏州古典园林突出普遍价值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结果
    (一)网络文本语义分析
    (二)拙政园是文化价值的物质载体
    (三)拙政园是表达情感的“记忆的剧场”
    (四)诗意的表达:文化与自然融合价值
六、结语

(10)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研究——以大运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可持续发展观与文化遗产保护融合的困境
二、大运河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融合的实践基础
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研究
    (一)主体功能区概念
    (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的可持续发展定位与建设研究
        1. 管控保护区
        2. 主题展示区
        3. 文旅融合区与传统利用区
四、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主体功能区创新研究
五、结语

四、中国世界遗产之旅(论文参考文献)

  • [1]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外文物开放形势综述[J]. 于冰. 中国文化遗产, 2022(01)
  • [2]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J].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2)
  • [3]“泉”民开讲:云说世遗泉州[N]. 张晓明,吴志明,魏晓芳,郭芳蓉. 泉州晚报, 2021
  • [4]文化遗产传播有多少种可能[N]. 李韵. 光明日报, 2021
  • [5]大运河长三角中心区段文旅融合现状与发展路径[J]. 任唤麟,余敏辉.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6]东北三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分类体系及价值特征[J]. 王志茹,张敏. 中国城市林业, 2021(05)
  • [7]进“城”入“圈” 打造成渝“后花园”——乐山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一体化的思考[J]. 张舸.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1(03)
  • [8]中国世界文化遗产2020年度保护状况总报告[J]. 罗颖,张依萌,张玉敏,高晨翔,张欣,王芳,刘懿夫. 中国文化遗产, 2021(05)
  • [9]基于游客视角探索苏州古典园林遗产价值——以拙政园为例[J]. 张柔然,王家宁,霍裕达. 中国文化遗产, 2021(05)
  • [10]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研究——以大运河为例[J]. 李雪,赵云. 中国文化遗产, 2021(05)

标签:;  ;  ;  ;  

中国世界遗产之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