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痣伴白癜风3例

色素痣伴白癜风3例

一、色痣伴发白癜风3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吉元,卢涛[1](2019)在《晕痣与白癜风的相关性及祛除晕痣中央痣对疗效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晕痣与白癜风的相关性及祛除晕痣中央痣对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07至2017-10就诊于武警特色医学中心白癜风门诊的晕痣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44例晕痣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0. 69±12. 73)岁,皮损单发118例(81. 94%),多发26例(18. 06%),好发于躯干部(48. 62%)及面颈部(41. 44%)。125例合并白癜风,其中非节段型占108例(86. 40%),节段型占17例(13. 60%),与单纯晕痣患者相比就诊时病程较长(P=0. 014)。随访106例合并白癜风患者的临床转归情况,祛除晕痣中央痣的疗效明显好于非手术治疗组(P=0. 001),而采取CO2激光或者手术祛除晕痣中央痣两种方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694)。17例单纯晕痣患者祛除晕痣中央痣组总体有效率为91. 67%,明显好于非手术治疗组。结论晕痣好发于青少年,皮损以单发多见,以躯干、面颈部好发。大部分晕痣合并白癜风,且以非节段型为主。祛除晕痣中央痣对于晕痣本身及伴发白癜风均可加快其消退。

文舒[2](2018)在《火针疗法治疗几种“增生性”皮肤病肥厚皮损、瘙痒并延缓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与液氮冷冻法对比,进行自身左右对照,观察火针治疗几种增生性皮肤病(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斑块型)银屑病、结节性痒疹、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使肥厚皮损变薄,缓解顽固性瘙痒,以及复发方面的疗效,从而推广其临床应用。方法:纳入符合慢性湿疹、(斑块型)银屑病、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诊断标准的病例,采用自身左右对照,采用抛币法随机分组,其中硬币正面朝上者左侧皮损为治疗组,右侧皮损对照组;硬币反面朝上者左侧皮损为对照组,右侧皮损为治疗组。两组基础治疗(外擦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口服依巴斯汀片),治疗组加予火针治疗患处,对照组加予液氮冷冻治疗患处,两组均每周治疗1次,疗程共计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记录瘙痒评分、肥厚程度及全身或局部不良反应,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复发情况。通过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出疗效判定及结果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瘙痒、肥厚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瘙痒、肥厚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分别将治疗各期瘙痒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的第二、三、四周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对照组的第一、四周评分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三周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分别将治疗各期肥厚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第一、二、三周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四周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各期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瘙痒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5),将治疗后肥厚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5>0.05)。6将4次瘙痒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其中第一周治疗后评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第二、三、四周治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将4次肥厚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各期的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8对不同病种治疗前后的皮损肥厚、瘙痒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9单独每个病种做组间和组内比较:5个病种两组的组内比较,都在治疗第四周、随访1月与治疗前瘙痒、肥厚评分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湿疹:两组第三周时的瘙痒评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四周与随访1月的肥厚评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性皮炎:第四周时两组在瘙痒评分的组间比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期的肥厚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型银屑病:两组在瘙痒和肥厚评分上各期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性痒疹:两组第二、四周、随访1月在瘙痒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肥厚评分上各期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两组在第二周、随访1月时瘙痒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治疗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两组均未见明显复发。结论:火针治疗几种增生性皮肤病如(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斑块型银屑病、结节性痒疹、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在减轻瘙痒、皮损肥厚都有效。火针止痒方面起效慢,但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疗效增加,不良反应少,优于液氮冷冻;火针减轻皮损肥厚程度与液氮冷冻相当,两者均未见明显复发。

胡文婷,黄骏,许爱娥[3](2018)在《不同治疗方法对晕痣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晕痣临床特征及疗效影响因素。方法对2016年2-11月门诊晕痣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影响晕痣疗效相关因素。结果 250例患者共293处皮损,单发219例(87.6%),多发31例(12.4%);皮损位于躯干部154处(52.6%)、面颈部127处(43.3%),直径5~20mm。248例(99.2%)晕痣在自然病程中未完全自发消退。122例(48.8%)患者伴发白癜风。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皮损数目、伴发白癜风和治疗方法是晕痣疗效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19岁或≥40岁、病程>1年、皮损单发、不伴发白癜风、接受祛痣治疗是晕痣治疗有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大部分晕痣不能完全自发性消退。CO2激光或手术祛痣联合外用药是治疗晕痣的有效方法,未伴发白癜风晕痣患者可优先祛痣,伴白癜风者可在白癜风稳定后祛痣。多发晕痣或白癜风面积较大者更易复发,应密切随访。

王楷,李邻峰[4](2016)在《多发性晕痣12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1资料和方法12例多发性晕痣患者均为2010年11月-2015年6月北京市石景山医院皮肤科门诊的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731岁,平均(17.00±0.34)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5.00±2.68)个月。经临床或皮肤镜确诊为晕痣。入选标准:晕痣数量≥3个,无晕痣家族史。黑素瘤伴发晕痣除外。1例女性患者母亲有白癜风病史,1例女性患者母亲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史。

苏晨琳[5](2016)在《色痣样脂溢性角化病的皮肤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SK)又称基底细胞乳头瘤或老年疣,是因角质形成细胞成熟迟缓所致的一种良性表皮内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有报道年轻人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由于该病临床及病理类型较多,易与色痣、日光性角化病、恶性黑素瘤等相混淆,尤其容易与色痣相混淆。而两种疾病的转归与治疗明显不同,因此寻求无创性鉴别色痣与脂溢性角化病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皮肤镜检查是一种观察活体皮肤表面以下微细结构和色素的无创性显微图像分析技术。关于脂溢性角化病的皮肤镜表现研究人员做了相应的研究,也总结了脂溢性角化病的一些特点。而色痣样脂溢性角化病的皮肤镜学表现尚没有专门的研究总结。本研究主要观察色痣样脂溢性角化病的皮肤镜学表现,分析其与色痣的皮肤镜学表现差别,进而为皮肤镜在鉴别色痣样脂溢性角化病与色痣方面奠定基础。方法:1搜集自2014年4月至2016年1月我院门诊拟诊色痣,但病理诊断脂溢性角化病的30位患者(30例皮损)。入选标准:入选临床诊断为色痣,并做皮肤镜及组织病理检查,且组织病理结果为脂溢性角化病的患者(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不限)。排除标准:排除临床诊断为非色痣的病例、临床诊断为色痣但未做皮肤镜或组织病理检查的病例以及组织病理诊断为非脂溢性角化病的病例。同时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1月组织病理诊断为色痣的30例患者(30例皮损)作为对照研究。入选标准:入选临床诊断为色痣,并做皮肤镜及组织病理检查,且组织病理结果为色痣的患者。排除标准:就诊前曾行激光或冷冻等治疗的色痣病例,以及组织病理诊断为非色痣的病例。2统计指标:观察色痣样脂溢性角化的皮肤镜学特点以及每种皮肤镜征象出现的频率及与临床和组织病理的对应关系,采用卡方检验以判断色痣样脂溢性角化病与色痣的皮肤镜特征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分析发病年龄、发病部位、皮损颜色、形态等一般临床资料。结果:1本研究中色痣样脂溢性角化病共30例患者,30例皮损,其中男性18例(60.00%),女性12例(40.00%),男女比例约为1.5:1,就诊年龄29-70岁,平均就诊年龄为51.27±10.79岁。发病部位:颈部10例(33.33%)、头面部8例(26.67%)、躯干7例(23.33%)、四肢5例(16.67%)。对照组共30例患者,30例皮损,其中男性11例(36.67%),女性19例(63.33%),男女比例约为1:1.72,就诊年龄20-58岁,平均就诊年龄为34.90±10.74岁。发病部位:头面部11例(36.67%)、躯干8例(26.67%)、颈部7例(23.33%)、四肢4例(13.33%)。2色痣样脂溢性角化病组织病理类型:棘层增厚型22例(73.33%)、色素型3例(10.00%)、混合型3例(10.00%)、腺样型2例(6.67%)。对照组组织病理类型:皮内痣20例(66.67%)、混合痣8例(26.67%)、交界痣2例(6.67%)。3色痣样脂溢性角化病皮损形态及颜色:共有3种形态和3种颜色,分别为圆形/类圆形23例(76.67%)、不规则形4例(13.33%)以及乳头瘤样3例(10.00%)。颜色分别为深褐色/褐色22例(73.33%)、黑色7例(23.33%)、浅褐色1例(3.33%)。对照组皮损形态及颜色:共有三种形态和三种颜色,圆形/类圆形21例(70.00%)、乳头瘤样5例(16.67%)、不规则形4例(13.33%)。颜色分别为深褐色/褐色20例(66.67%)、黑色7例(23.33%)、浅褐色3例(10.00%)。4色痣样脂溢性角化病的皮肤镜学表现:4.1大体结构:在入选的30例皮损皮肤镜表现中,灰白色粗壮网格样结构19例(63.33%)、外生性乳头瘤样/沟脊样结构7例(23.33%)、均质结构1例(3.33%)、指纹样结构1例(3.33%)、云母样结构1例(3.33%)、网格样结构1例(3.33%)。4.2局部结构:含有局部结构的皮损共29例(96.67%),分别包括:粟粒样囊肿20例(66.67%)、粉刺样开口18例(60.00%)、血管结构14例(46.67%)、虫蚀状边缘1例(3.33%)、色素点1例(3.33%)。5色痣的皮肤镜学表现:5.1大体结构:球状模式24例(80.00%)、网状模式3例(10.00%)、网格样模式3例(10.00%)。5.2局部结构:色素球24例(80.00%)、色素点15例(50.00%)、乳头瘤样结构5例(16.67%)、粉刺样开口4例(13.33%)、色素网3例(10.00%)、血管结构2例(6.67%)、粟粒样囊肿2例(6.67%)。6色痣样脂溢性角化病常见的皮肤镜结构为粟粒样囊肿20/30(66.67%)、灰白色粗壮网格样结构19/30(63.33%)、粉刺样开口18/30(60.00%)、血管结构14/30(46.67%),且这些皮肤镜特征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色痣样脂溢性角化病的组织病理类型包括棘层肥厚型、色素型、混合型、腺样型。2色痣样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的形态包括圆形/类圆形、乳头瘤样、不规则形,颜色包括深褐色/褐色、黑色、浅褐色。3色痣样脂溢性角化病的镜下大体结构包括:灰白粗壮网格样结构、均质结构、外生性乳头瘤样结构、指纹样结构、云母样结构、网格样结构;局部结构包括:粉刺样开口、粟粒样囊肿、虫蚀样边缘、血管结构、色素点。4色痣样脂溢性角化病常见的皮肤镜结构为灰白色粗壮网格样结构、粉刺样开口、粟粒样囊肿、血管结构,且这些皮肤镜特征在鉴别色痣方面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牟岳明[6](2016)在《儿童白癜风与晕痣关系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临床上白癜风患者常伴发晕痣,但针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且缺乏针对儿童时期白癜风伴发与未伴发晕痣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相关分析研究。目的:收集白癜风患儿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通过对儿童白癜风伴发晕痣与未伴发晕痣患者的各项临床流行病学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儿童白癜风与晕痣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0日就诊于我院皮肤科的白癜风患儿。白癜风的诊断根据赵辨主编的《临床皮肤病学》中的诊断标准。患者由专业医生在wood灯下检查后全面评估,收集其临床流行病学资料。选取0到14岁非节段型白癜风的儿童患者,将患儿分为白癜风伴发晕痣组(实验组)和白癜风未伴发晕痣组(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性别、发病年龄、发病季节、病程、临床分期、分型、皮损分布、皮损面积、家族史和其它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指标。根据病情给予相应治疗方案,嘱患者每2个月于我院复诊一次,部分患者通过电话回访,记录白癜风及晕痣的发展情况,并比较两组患儿3年的治疗效果及白癜风复发情况。结果: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0日于我科就诊的0到14岁的非节段型白癜风患儿共245例,其中,实验组42例(17.14%),对照组203例(82.86%)。实验组有男性患儿22例,女20例,男女比例为1.1:1;对照组有男性患儿105例,女98例,男女比例为1.07:1。实验组白癜风的平均发病年龄为(7.57±3.21)岁,对照组为(7.45±3.59)岁,实验组最小发病年龄为3岁,对照组1岁以内患儿有5例。实验组中位病程为(6±3)月(范围15天5年),对照组中位病程为(6±2)月(范围15天11年)。两组患儿在以上基本资料方面(性别、发病年龄及病程)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因部分患儿病程较长,70例患儿的发病季节不详。实验组26例患儿中,多数在夏季发病,占28.57%(12例),其次在春季发病,为16.67%(7例),冬季11.90%(5例),秋季4.76%(2例)。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的夏季发病率略高,为29.56%(60例),冬季发病率为,21.67%(44例),两组间发病季节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的临床分型以散发型为主,占90.47%(38例),明显多于对照组59.61%(121例);实验组仅有4例未定型患儿,无黏膜型、肢端型。对照组有9例黏膜型,8例肢端型及65例未定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7)。两组皮损分布在头面颈部居多,实验组有30例(71.43%),对照组有125例(61.58%),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皮损分布于躯干部位的比例差异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7),实验组28例(66.67%),而对照组89例(43.84%)。两组分布于上肢、下肢、手足或黏膜的皮损比例无统计学差异。186例(75%)患儿的皮损面积小于1个单位体表面积,其中实验组有27例,占该组总数的64.29%,最大皮损面积为4%;对照组有172例,占84.73%,最大皮损面积为7%。两组间皮损面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本次调查的患儿家族史中,共有阳性白癜风家族史46例(18.77%),8例(19.05%)为实验组的白癜风患儿,38例(18.72%)为对照组患儿;共有阳性少白头家族史41例(16.73%),其中实验组有7例(16.67%),对照组有34例(16.75%),组间家族史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合并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儿共有6人,实验组患儿中有2人分别伴发甲状腺功能减退和斑秃,对照组中有4人分别伴发硬皮病、银屑病、过敏性紫癜和药疹,6例患儿的白癜风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不尽相同。3年后245例患者中有181例患者随访成功,随访率为73.88%。两组间治疗效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470),新发皮损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250)。实验组治疗无效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中13例(41.94%)治疗无效,对照组治疗无效45例(30.00%)。实验组新发皮损较多,占58.06%(18例),对照组占30.67%(46例)。结论:伴发晕痣的白癜风患儿与未伴发晕痣的患儿相比,虽然两者的性别、发病年龄、发病季节、皮损部位或皮损面积、家族史或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前者的治疗效果较差,白癜风复发及新发皮损的患者较多,初步表明晕痣对白癜风的发展及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于伟[7](2014)在《河南省606例白癜风患者临床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白癜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最常累及儿童和青少年,常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桥本氏甲状腺炎、Graves病、自身免疫多腺体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银屑病、Ⅰ型糖尿病(type Ⅰd iabetes mellitus,TIDM)、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等。神经学说、自身免疫学说、黑素细胞自毁学说、遗传学说或者其他任何一种独立的学说尚不能确切解释白癜风的发病。研究发现,寻常型与节段型发病机制可能不同,寻常型更易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与遗传关系更为密切,而节段型皮损多分布于单侧且发病年龄较早。在我国,约4%17.23%的白癜风家族史阳性率,3.0%12.0%的亲属患病率,而国外阳性家族史发生率约10%40%,亲属患病率18.75%40.00%。本研究通过分析606例河南省白癜风患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为白癜风的发病机制及病因研究提供依据,从而对预防疾病和控制病情提供帮助。材料和方法1.对来自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河南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611例白癜风患者进行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调查,收集数据完整的病例606例,年龄2月74岁,平均年龄(23.50±14.79)岁,其中男性309例,女性297例,且患者之间没有血缘关系,排除了贫血痣、斑驳病、老年性白斑、花斑癣、白化病和单纯糠疹等色素减退性疾病。2.将收集并整理的数据资料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均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如果方差不齐,则采用t’检验,其中检验标准均为α=0.05。结果1.男女比例1.04:1;夏季多发(42.86%);暴露部位最易受累(68.81%);寻常型最多见(95.21%),以局限型(45.54%)和散发型(31.19%)为主;平均就诊年龄(23.50±14.79)岁,1130岁为就诊高峰(51.16%);平均发病年龄(20.36±14.32)岁,313岁为发病高峰(26.73%);男性发病年龄显着早于女性(P<0.05);病程≤1年患者占60.23%,病程≤3年占76.90%;61.22%患者处于进展期;小面积皮损患者居多(87.46%);发病诱因中精神因素位居第一(13.7%),创伤位居第二(8.91%),其次为过度劳累、偏食、曝晒等。2.节段型白癜风发病年龄较早,与寻常型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9.14%患者伴发其他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伴发率为14.35%,其中合并晕痣患者最多(8.25%),且均为寻常型,其次为甲状腺疾病(3.96%)。3.家族史阳性率为8.91%。Ⅰ级、Ⅱ级亲属患病率明显高于Ⅲ级亲属,且Ⅰ级亲属高于Ⅱ级亲属患病率。有无家族史组在不同临床分型、分期、皮损面积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白癜风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疾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夏季多发,头面部等暴露部位最易受累,以寻常型为主,其中局限型和散发型最常见,青壮年好发,发病高峰为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发病年龄较女性早,精神因素、外伤、日晒、营养缺乏等常为其发病诱因。2.节段型与寻常型白癜风发病机制可能不同;寻常型白癜风与自身免疫的关系更为密切。3.白癜风与自身免疫和遗传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在不同临床分型、分期、皮损面积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血缘关系愈近,白癜风发病率愈高。

余文林,李勤,曾东,程飚[8](2009)在《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23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我科2001年来23例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的临床表现及分型。方法:收集、研究和评价我院2001~2008年间23例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的资料,根据传统和Happle分类方法进行分型,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23例患者中以中年女性多见(15例),平均年龄21.4岁。根据传统分类,最常见的为Ⅱ型,占78%,其次为Ⅲ型,占13%。根据Happle新分类方法,18例为phakomatosis cesioflammea,3例为phakomatosis Spilorosea,2例为未分类型,18例有太田痣。结论: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临床上较少见,往往因认识不够容易造成误诊及漏诊,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查体有助于准确的诊断。

阮高波[9](2008)在《非光敏中药组方外用治疗白癜风有效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女贞子、黑胡椒等组成的非光敏中药组方(中药2号:女贞子、黑胡椒、浮萍、透骨草、乌蕨)外用治疗白癜风有效的可能机制;通过细胞实验,进一步研究酪醇和胡椒碱——分别为女贞子和黑胡椒的重要单体,影响黑素合成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1)动物实验:中药2号乙醇提取液外搽大鼠背部皮肤,并以75%乙醇外搽作为阴性对照,4周后取组织活检;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表皮中S100、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和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表达量的变化。(2)细胞实验:中药单体酪醇和胡椒碱作用于小鼠B16黑素瘤细胞48或72小时,并以相应溶媒作为对照;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多巴氧化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氢氧化钠裂解法测定黑素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c-KIT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2(TRP-2)蛋白的表达。结果(1)与75%乙醇外搽相比,中药2号外搽后S100阳性细胞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c-KIT、PAR-2阳性细胞数均有增加,差异有显着性(P<0.05)。(2)浓度为25μg/mL的酪醇作用后,B16黑素瘤细胞酪氨酸酶活性、黑素合成能力均增强(P<0.05),c-KIT和TRP-2蛋白表达量分别比空白对照组增加9.50%(P<0.05)和9.16%(P<0.01);浓度为12.5μg/mL的胡椒碱对B16黑素瘤细胞增殖(P<0.05)、酪氨酸酶活性(P<0.01)、黑素合成(P<0.05)均有促进作用,c-KIT和TRP-2蛋白表达量分别比空白对照组增加8.81%和10.58%(P<0.05)。结论(1)非光敏中药组方——中药2号外搽治疗白癜风有效的机理可能与促进细胞移行、黑素转运有关。(2)酪醇和胡椒碱均能促进小鼠B16黑素瘤细胞的黑素合成,胡椒碱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部分通过上调酪氨酸酶活性和c-KIT、TRP-2蛋白表达而发挥作用。(3)本实验为白癜风治疗外用中药组方开辟新的思路,为临床选药提供了更多的实验依据。

周晖,韩建德[10](2007)在《晕痣》文中研究表明晕痣以色素痣绕以圆形或椭圆形局限性色素减退为特征,中心痣大多是后天性痣细胞痣。CD8+为主的T细胞清除痣细胞是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晕痣与白癜风、黑素瘤在抗原及免疫反应模式方面密切相关。尽管目前认为,对晕痣患者进行随访是最好的治疗策略,但手术切除有助于平息晕痣的免疫活动,因此对于单发皮损,手术切除也许更为合适。

二、色痣伴发白癜风3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色痣伴发白癜风3例(论文提纲范文)

(1)晕痣与白癜风的相关性及祛除晕痣中央痣对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晕痣合并白癜风情况
    2.3 合并白癜风患者祛除中央痣对白癜风疗效的影响
    2.4 单纯晕痣患者祛除中央痣的疗效
3 讨论
    3.1 晕痣的一般特征
    3.2 晕痣与白癜风的关系
    3.3 祛除晕痣中央痣的疗效分析

(2)火针疗法治疗几种“增生性”皮肤病肥厚皮损、瘙痒并延缓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资料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受试者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受试者纳入标准
        2.3.1 病例入选标准
        2.3.2 病例排除标准
        2.3.3 剔除与脱落标准
        2.4 观察指标
        2.4.1 皮损肥厚程度观察
        2.4.2 瘙痒程度观察
        2.4.3 病情随访及复发观察
        2.5 安全性观察
        2.6 疗效判定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样本量估算
        3.2 病例分组
        3.3 研究设计
        3.4 技术路线
        3.5 治疗方法
        3.5.1 基础治疗
        3.5.2 火针治疗组
        3.5.3 液氮冷冻对照组
        3.6 资料整理
        3.7 质量控制
        3.8 不良事件、依从性、脱落原因记录与分析
        3.9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4.1 入组及脱失情况
        4.2 两组基线比较
        4.3 治疗前瘙痒、肥厚评分比较
        4.4 治疗结果比较
        4.4.1 不同病种两组的瘙痒、肥厚情况比较
        4.4.2 两组瘙痒评分比较
        4.4.3 两组肥厚评分比较
        4.4.4 治疗组不同病种的评分比较
        4.5 两组随访情况分析
        4.6 复发情况分析
        4.7 不良反应记录
        4.8 典型病例一则
    5 讨论
        5.1 火针概述
        5.2 “增生性”皮肤病的中西医病因病机
        5.3 火针治疗“增生性”皮肤病止痒的中医机理探讨
        5.4 火针的现代医学作用原理
        5.5 中医理论下的液氮冷冻
        5.6 液氮冷冻治疗增生性皮肤病的现代医学机理探讨
        5.7 结果分析
结论
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1 现代医学对增生性皮肤病的研究
    2 中医对增生性皮肤病的治疗研究概况
    3 火针疗法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1 病例报告表内容摘要
    知情同意书
    CRF调查表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多发性晕痣1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2.1 晕痣数量
    2.2 晕痣部位
    2.3 中心痣特征
    2.4 色素脱失斑形态
    2.5 疾病分期
    2.6 伴发疾病
    2.7 治疗与随访结果
    2.8 组织病理学特征
3 讨论

(5)色痣样脂溢性角化病的皮肤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皮肤影像学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儿童白癜风与晕痣关系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白癜风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1.2 晕痣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1.3 白癜风伴发晕痣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1.3.1 性别、发病率及发病年龄
        1.3.2 家族史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1.3.3 白癜风伴发晕痣转归
        1.3.4 切除晕痣后白癜风转归
    1.4 组织病理与病理生理
        1.4.1 组织病理
        1.4.2 超微结构
        1.4.3 HLA亚型
        1.4.4 氧化应激
    1.5 特殊类型晕痣伴发白癜风
        1.5.1 巨大痣自然消退
        1.5.2 先天性黑素细胞痣中央白斑
    1.6 小结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入选及排除标准
    2.3 分组标准
    2.4 资料内容
        2.4.1 临床分期、分型、皮损评分
        2.4.2 发病年龄及病程
        2.4.3 皮损分布及皮损面积
        2.4.4 家族史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2.5 治疗原则
    2.6 疗效判定
    2.7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性别
        3.1.2 发病年龄及病程
    3.2 发病季节
    3.3 临床分期、分型
    3.4 皮损分布
    3.5 皮损面积
    3.6 白癜风家族史及少白头家族史
    3.7 自身免疫性疾病
    3.8 疗效判定
        3.8.1 治疗效果
        3.8.2 新发情况
        3.8.3 祛痣治疗及预后
        3.8.4 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预后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河南省606例白癜风患者临床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中英文缩写词索引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标本来源
    2 调查内容
    3 相关定义
    4 研究方法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发病情况
    3 临床特征
    4 家族史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一般情况
    学习及工作经历
    硕士研究生期间所获奖励
致谢

(8)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2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2讨论

(9)非光敏中药组方外用治疗白癜风有效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外搽非光敏中药组方对大鼠表皮c-KIT和PAR-2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
    一、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1、实验药物
        2、实验动物
        3、主要试剂
        4、主要仪器
        (二) 实验方法
        1、中药制备
        2、动物给药
        3、免疫组化染色
        4、结果判定
        (三) 统计学处理
    二、实验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一) 白癜风病理及复色途径
        (二) 白癜风发病的可能分子机制
        (三) 非光敏中药组方中药2号的临床疗效
        (四) 非光敏中药组方中药2号的组方依据
        (五) 非光敏中药组方中药2号组方的实验室基础
        (六) 本实验结果探讨
    四、小结
第二部分 酪醇和胡椒碱对小鼠B16黑素瘤细胞黑素合成及c-KIT、TRP-2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
    一、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1、实验药物
        2、实验细胞
        3、主要试剂
        4、主要仪器
        (二) 实验方法
        1、细胞培养
        2、MTT法测B16黑素瘤细胞的增殖活性
        3、多巴氧化法测B16黑素瘤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
        4、NaOH裂解法检测B16黑素瘤细胞的黑素含量
        5、免疫组化染色
        (三) 统计学处理
    二、实验结果
        (一) 细胞增殖活力测定
        (二) 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含量测定
        (三) c-KIT和TRP-2蛋白表达测定
        1、酪醇作用后c-KIT和TRP-2蛋白表达测定
        2、胡椒碱作用后c-KIT和TRP-2蛋白表达测定
    三、分析与讨论
        (一) c-KIT和TRP-2在白癜风研究中的地位
        (二) 女贞子的药性及用药依据
        (三) 黑胡椒的药性及用药依据
        (四) 女贞子和黑胡椒的实验室研究
        (五) 酪醇和胡椒碱的实验室研究
        (六) 本实验结果探讨
    四、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文献综述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附件

四、色痣伴发白癜风3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晕痣与白癜风的相关性及祛除晕痣中央痣对疗效的影响[J]. 刘吉元,卢涛. 武警医学, 2019(02)
  • [2]火针疗法治疗几种“增生性”皮肤病肥厚皮损、瘙痒并延缓复发的临床研究[D]. 文舒.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3]不同治疗方法对晕痣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 胡文婷,黄骏,许爱娥.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8(02)
  • [4]多发性晕痣12例临床分析[J]. 王楷,李邻峰.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6(12)
  • [5]色痣样脂溢性角化病的皮肤镜观察[D]. 苏晨琳. 河北医科大学, 2016(04)
  • [6]儿童白癜风与晕痣关系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D]. 牟岳明. 吉林大学, 2016(09)
  • [7]河南省606例白癜风患者临床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D]. 于伟. 郑州大学, 2014(02)
  • [8]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23例临床分析[J]. 余文林,李勤,曾东,程飚. 中国美容医学, 2009(05)
  • [9]非光敏中药组方外用治疗白癜风有效的机制研究[D]. 阮高波.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08(03)
  • [10]晕痣[J]. 周晖,韩建德.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7(06)

标签:;  ;  ;  ;  ;  

色素痣伴白癜风3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