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工伤档案(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琳[1](2021)在《景下成都市蒲江县社保经办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曹瀚予[2](2021)在《地方创制性立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地方法之制定、修缮以及运行实践中,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士或许已经觉察到一种现象,即由地方立法直接推动的地方治理乃至国家治理和制度革新,无论是在专家学者们的理论研究中,还是在实务工作者基于立法经验和实践建议建言中,会经常提到几个未能解决的难题:“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如法炮制”的“景观式立法”、法制统一与地方特色的矛盾、立法的创新性不足、立地方立法边界不明、“突破上位法”的合法性质疑等,而这些难题都与地方立法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创制性立法有关。如果将我国整个立法体制视作一个国度,中央立法就是这个国度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统摄管理整个立法国度,制定基本政策,把握发展方向,地方立法则扮演着“执行者”和“协助者”的角色。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出发,地方立法起着“上通下达”的重要作用:协助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中央立法在地方的有效执行、解决中央立法无法独力处理或暂时不宜处理的问题、解决理应由地方自主处理的问题、为中央立法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但随着改革发展进程不断推进,尤其在进入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时期,社会关系愈发复杂,急需新的规则去规范约束,此时国家对地方立法的要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总结过往经验、肯定已有做法,而是要求其在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进行执行性立法的同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具有引领意义的创制性立法。倘若地方立法丧失了创制性,只作为中央立法的实施细则紧随其后,就丧失了其地方性的本质属性。如此,地方立法增加了一个“改革者”、“实验田”的角色。创制性立法作为一种立法类型和立法现象,客观地存在于地方立法之过程中,但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并未引起诸多学者之关注。诸学者所提创制性立法仅是为论证其他主题之需要,而附带说明或借鉴思考,无意作科学周延之诠释,且很多时候将“创制性立法”理解为“立法的创新性”。实际上,在学术研究和立法实践中,这两个概念之间是存在区别的,创制性立法既可以被视为一种地方立法的属性,又可以被视为一种地方立法的类型。将其视作一种立法属性时,“创制性”等同于“创新性”,”“创制性立法”亦即“具有创新性的立法”。就地方立法而言,创制(新)性是一项基本特征,一部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相较上位法若没有丝毫创制,则其必要性势必受到质疑,也很难通过备审制度的监督。此时的地方立法根据不同划分标准,可以分为执行性立法、先行性立法、补充性立法、试验性立法、自主性立法等不同立法类型,即便在执行性法规中也会存在“创制性条款”,从而具备执行性和创制性双重属性,都可以一定程度超出上位法规定的范围。而将其视为立法类型时,创制性立法是与执行性立法相对应的概念,“创制”的涵义在于“创设”、“增设”,以立法目的和立法内容为划分标准,地方立法仅包括创制性立法和执行性立法两种类型。地方创制性立法是指享有地方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为了弥补法律、行政法规等上位法的空白或不足,解决地方出现的具体问题或满足某种需求,就不存在上位法或上位法尚未规定的事项,运用自主立法权制定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创制新的权利义务规范的活动。在从当前各地地方权力机关开展的立法活动境况来看,创制性立法已经成为我国地方立法发展的一个鲜明倾向。与执行性立法相比,创制性立法更能体现地方立法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作为近年来地方立法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力量,必然有其正当性和合理性依据。其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了试验治理理论、国家试错策略论、地方制度竞争论、地方性知识理论、地方法治观理论等诸多法学理论和国家政策。但由于缺乏制度上的规范,创制性立法缺乏统一且完整的判定标准。目前已有的研究对创制性立法的区分大致可以从法对制度和权利的设定、上位法依据、依附关系三种角度出发,但这三种观点都有所欠缺,无论是从逻辑行还是操作性上,很难明确合理地将创制性立法和执行性立法区分开。将判断标准和判断方法结合来看,判断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以及其中的具体条款,可以通过依据性标准、创制性标准以及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则标准三个标准进行认定。而这三个标准又可以通过诸多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予以判断:依据性标准可以通过法的名称和法源条款进行判断;创制性标准可以通过法的权利性条款、义务性条款以及责任性条款加以判断;立法目的和原则标准可以通过立法目的条款和法规内容整体把握。这些标准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很难仅通过其中某一单独标准对地方创制性立法进行准确判断,必须将三个标准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才能更好地对地方立法的属性进行判断。我们可以按照创制性立法的三个判断标准将创制性立法进行分类:按照依据性标准可以分成整体型创制和部分型创制,或者独立型创制和依附型创制,其中后者可以看作是部分型创制的下级分类,这两种分类四种类型表现的是地方立法整部法规或具体条款与上位法的关联性;按照创制新的权利义务性标准,可以分成权利义务型创制和处罚强制型创制,这两种类型表现的是地方性法规中具体的创制内容;按照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则标准,可以分成地方事务型创制和先行先试型创制,表现的是地方立法主体创制性立法的目的是“管理地方性事务”还是“先行先试”,其中自主性立法对应的是地方事务型创制,先行性立法对应的是先行先试型创制。基于无知论的假设和进化论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任何人试图通过理性分析建构出比由经济社会演化而来得更有效的规则,都是不可能的。通过对山东省和几个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的实践进行考察剖析后可以发现,目前的地方创制性立法正面临着“形式增长”、“地方”着力不足、立法供给难以满足地方需求、创制内容与体例结构不匹配、“与上位法不一致”的合法性质疑等困境。出现诸多问题的症结在于央地立法权限的分配问题,包括传统理解下法制统一与地方特色的张力、创制边界模糊、创制能力短缺、中央制约管控与地方有效治理的矛盾、创新试验与既有法制的冲突。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在不断发展中完善的,创制性立法亦是如此。面对以上如此困境,地方立法机关首先应从理论观念上进行革新,主要包括了对“法制统一”原则的再理解、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配置立法供给、正确看待“突破上位法”的合法性问题等。除了通过理念革新外,在新时期下还应当重视大数据技术在地方立法活动中的应用,切实提高地方创制能力外,例如提升创制性立法的公众参与能力、立法后评估水平等,同时还需完善监督和防范机制来防止地方立法权的滥用。
王晓倩[3](2021)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档案工作发展对策探究 ——以S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伴随新医改政策的不断深化与“健康中国”等相关政策的逐步推行,病历电子化开始普遍实施,互联网远程医疗也随之向常态化趋势发展,大众健康意识同样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这些变革对医院档案工作在辅助提升医院管理运营、提升医疗服务便利性、提炼医院文化、开发医疗档案以提升群众健康意识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上述背景下,医院档案工作愈发重要,承担着为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信息保障的重要作用。笔者运用实地调研法对S医院档案工作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剖析新医改政策对医院档案工作中产生的新诉求,笔者认为针对新医改政策下医院档案工作的开展若想在辅助医院运营以及发挥其社会公众价值上做出其应有贡献,亟需在医院职工档案意识、档案管理人员配置、档案管理制度、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的方面进行提升与改善。最后笔者针对S医院存在的不足,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提高全院档案意识、建立健全医院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配备和培养、推进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深化医院档案开发与利用,以期使医院档案工作更好的辅助医院的运营与发展,尽可能的满足新医改的相关要求。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4](2021)在《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中认为吉政办发[2020]37号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长春新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驻吉中直有关部门:《吉林省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0年12月29日吉林省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工作方案
辜杨[5](2021)在《社保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数据可视化可以将数据展现为不同的图像或模型,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阅读理解习惯,减少用户对复杂或大规模数据的处理时间,更充分的挖掘信息数据,更快的进入到直观分析阶段,有效实现用户角色从信息化系统办事员到专业事项分析员的转变,同时提供科学管理的支撑保障。常见运用于资本变化、基金可持续情况、劳动力流动分布、政策效果反馈、群众行为数据等的统计。目前社会保险业务经办系统尚处于简单管理阶段,在大数据应用方面还相当欠缺。如果要对录入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必须先由专业的分析人员提出数据整理要求后,再由数据工程师进行数据的相应抓取以及粗加工,最后由编制报告人员进行图表处理展示。这些繁琐的工作流程都是政府机关系统存在的通病。本次开发的社会保险信息化系统,是基于社会保险这项公共服务需求,应用目前成熟的计算机技术,实现社会保险事务的办理网络化、数据可视化。系统包括用户登录、企业新参保登记、增减员、在职转退休登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统计等功能,能满足社会保险事务经办过程中常用的数据统计要求和更高效的数据采集需求,极大解决了用户在数据挖掘[1]、分析方面的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选题背景,结合国内外在可视化技术上的运用,对比了现阶段国家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现状,对本次研究的系统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其次阐述了包括LEAF平台,Spring,Oracle,Bootstrap等核心技术的特点和优势,选定了开发平台和技术框架,明确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开发目标。然后通过整理调研阶段收集的用户需求,分解出用户需要的具体功能模块,完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现,并按照软件测试要求给出测试用例。最后对社会保险信息化系统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同时指出后续系统继续研究的方向。经过本次对社会保险业务系统的设计实现,深刻的了解到当下社会保险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面临的困难,比如传统数据报表统计项还需要通过外包的技术公司帮忙提取,普通用户难以通过系统做到一些非常规的统计分析等。本文提出并完成了一个可扩展的数据可视化社保系统,实现了大量多元数据可视化组件研发,增强了用户对社会保险数据的利用能力。
赵晓莉[6](2020)在《F集团郑州园区共享用工模式优化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新春佳节,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整个国家及人民的正常生活陷入暂停状态,全国人民居家隔离,企业延迟复工复产。致使企业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用工现状,即一边没活干“闲得慌”,另外一边干不完“用工荒”,企业主们停工期间不仅面临着为员工提供食宿、支付薪资、缴交社保等固定支出,同时面临严重的财务现金流危机,所以老板们也公开“叫穷”,包括餐饮巨头西贝莜面村。与此同时,盒马生鲜、京东物流等企业却出现“人手不足”无法应对现有大量订单的情形。最终,盒马生鲜与西贝莜面村达成共享用工合作,西贝1000余名员工至河马生鲜上班。另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强调,支援发展共享用工、保障就业平台,为灵活就业者提供就业和社保线上服务。自此“共享员工、企业借调用工”被大众所熟知。其实共享用工并非今年才出现的新生产物,与之相类似的用工模式在国内早有出现(例如零工经济、灵活用工、借调用工、劳动派遣等等),故共享用工又称“企业借调用工”、“调剂用工”等,是一种企业间协调配置闲置劳动力资源,实现劳动力共享、多方共赢的新型用工模式,是零工经济和共享经济二者的结合与创新应用。具体是指在企业间用工波峰波谷互补,员工个人自愿的前提下,合作企业以互助互利为目的,在一定时间内将闲置的劳动力资源从输出企业借调到有人力缺口的企业,共享期间输出单位与劳动者仍属正式劳动关系,劳动者与人力需求企业之间依劳务协议约定,共享合作到期后劳动者重新返回原单位工作。是由人力需求单位与人力富余企业主导的新型灵活用工模式。F集团郑州科技园于2010年投资建厂,主要负责生产高端智能手机,属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产能旺季招募大量的整机组装、阳极处理、设备维修、品质检验、仓管物流、治具加工等现场作业人员;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适龄劳动力递减,人力市场供需失衡,用工荒招工难呈现越发严重趋势,且公司生产淡旺季波峰波谷明显,上半年季节性富余又因工资过低导致员工流失,使得F集团用工处境更加艰难;另外,有些行业如电商、糖果、食品等亦会出现季节性用工富余或短缺,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这种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催生企业另辟蹊径“抱团取暖”,推动企业间人力借调共享,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削峰填谷”,此种模式对人力需求企业、人力富余企业、共享员工均有益,可实现三方共赢局面。2016年,国家供给侧改革推动深入,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传统煤碳、钢铁企业大量人力富余,政府转岗就业安置压力大。此时引导与大力支持企企合作,鼓励富余人力共享至有吸纳能力的企业,促稳岗保就业。F集团郑州厂区通过郑州市人社局、国资委的举荐,与富余人力企业共同探索走出一套共享用工运作模式与流程,同时近些年的实践运行,也暴露出一些共享用工亟待解决完善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共享用工模式的概述,分析模式运行中的优劣势,依此提出改善对策,最后,对这种多方受益的新型用工模式进行展望,并为其他企业共享用工模式的建立发展提供现实指导,同时为我国灵活用工的立法、推进,提供参考!本论文中所研究对象为郑州科技园B事业群--F集团的核心事业群之一。
王莉婷[7](2020)在《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健康管理平台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疾病预防与康复保健成为了新的健康关注点,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发展数字化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成为了必然趋势,而健康管理作为医疗健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一个新的设计着力点。因此本文将健康管理服务系统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利用服务设计理论分析其存在的体验问题,挖掘潜在的设计机会点,意在为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创造更好的服务体验。基于以上背景,运用服务设计理念对健康管理服务进行设计研究,试从服务设计的角度构建健康管理的解决方案。首先通过梳理文献对服务设计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健康管理服务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了服务设计在健康管理系统设计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现有同类产品或服务在功能及体验方面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研究策略;在该设计策略的指导下,通过实地走访、利益相关方访谈以及问卷调研等方式,初步获取了健康管理服务中主要利益方的服务需求;结合相关的服务设计方法,建立了三种主要角色画像以及用户旅程图,同时对各阶段的服务场景触点进行了分析,从中明确服务系统的需求和定位;根据调研及分析中得到的设计需求,运用Kano模型对需求进行筛选和排序,从而得到服务系统的用户需求属性及优先级;最后,在明确了系统定位并构建了服务系统模型后,通过健康管理服务平台这一载体,对设计需求进行了具体的功能映射以及原型设计,然后对方案原型进行评估以验证可行性和设计效果。本研究从服务设计的角度出发,立足于现有健康管理服务现状,整合优化服务内容,分析使用场景和服务流程,构建了以社保卡为媒介,健康档案为主线,全周期健康管理为核心的健康管理系统。并通过健康管理服务平台这一载体对健康管理服务系统的核心服务内容进行呈现,为医疗健康服务领域拓展了新的发展方向。
敬敏[8](2020)在《LQ县公安局辅警管理改进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犯罪手段日趋复杂,社会治安形势日益严峻。在正式民警人手不足的背景下,公安机关辅警队伍应运而生。不过,如何规范和改进辅警队伍管理是一个全新且亟需解决的问题。论文首先介绍了LQ县社会治安现状,之后详细介绍了LQ县公安局辅警队伍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指出了LQ县公安局辅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组织身份问题、招培程序问题、考核晋升问题、待遇保障问题、工作压力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论文结合国家相关法律制度和基层实践经验分析了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包括:辅警法律地位不明确、辅警管理机制不健全、晋升考核机制不健全、职业保障机制不完备、勤务管理模式不合理等五个方面。基于上述的分析和总结,论文提出了LQ县公安局辅警队伍管理的改进对策和建议,具体包括:第一,用制度规范加强管理,明确辅警的法律地位和身份职责权限;第二,健全规范辅警管理体制,建立规范长效的招录培训机制;第三,构建合理的晋升激励和公平的绩效考核制度;第四,完善辅警职业保障体系,提高辅警工资福利待遇水平;第五,建立合理的勤务管理和休假机制,积极营造关爱辅警的良好氛围。本文的研究内容有助于实现警务辅助人员队伍的良性发展,为LQ县社会治安水平的提高提供基本的警务保障力量,同时也为其他市县地区辅警规范管理提供有益借鉴,助力平安中国的建设。
陈娟[9](2020)在《企业档案资源开发效益的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陈珏[10](2020)在《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研究(1949-2019)》文中认为女犯改造与男犯改造的区别不仅在于监管场所的男女隔离,而且在于两者在改造难度、改造方式上有很大不同。建国70年来我国在女犯改造上进行了理论和实务的长期探索,已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出现了不同于男犯改造的理论成果。了解这段历史时期女犯改造的变迁情况,无论对于女犯改造思想理论的整理和研究,还是以史为鉴、指导女犯改造实务工作都是极其宝贵的。但目前尚未发现针对建国70年来女犯改造文献整理分析的系统研究。从历史史料看,与女犯改造相关史料主要有两类:一类为文献史料,一类为口述史料。文献史料以上海保存最为丰富完整、公开透明。上海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在民国时期便建有女子“监狱”、管理上兼具中西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吸收和借鉴了其好的经验,在70年的历史中成为中国女犯改造工作的翘楚。上海有属于自己的监狱志,记载了1949年以来的监狱改造全貌,并且在2000年后每年均编写年鉴可供查阅。另外,上海有关政法类的报纸和书刊等文献资料也存有记载女犯改造的史料,这些均可公开查阅。口述史料是建国以来监狱监管实务工作中有关罪犯监管方法、工作体会等方面的口述资料,通过它可以更细致地了解不同时期监狱管理的实际情况。但目前,这类资料极少,仅在报纸或档案中零星出现。但建国以来上海从事女犯监管的退休人员健在的仍有不少,他们对不同时期监狱工作的实际情况最为熟悉,这些潜在资料是研究这段历史的最好补充。因而,及时地对健在的历史见证者进行访谈、固定这些口述史料极为紧迫、也很必要。鉴于以上原因,本文拟通过书面和口述史料的广泛收集、整理、分析,系统研究上海1949~2019年这70年的女犯改造情况。论文将综合采用史料收集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个案访谈法、数量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通过对历史的总结和提炼,以期对女犯的犯罪预防、犯罪改造等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参考。全文包括导言和五个章节。导论的第一和第二部分明确了选题的意义,对文章中提到的“女犯”和“女监”概念进行界定,以便后续论述的展开。第三部分对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包括中外理论界、实务界对女犯改造和女犯改造历史研究成果的梳理和研究内容的提炼,发现在建国后上海女犯改造历史研究领域是一块空白。第一章对建国后上海女犯改造的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分为初创与停滞阶段、恢复与重振阶段、改革与创新阶段。初创阶段的女犯管理没有单独的关押机构,在管理手段上与男犯管理差别不大,比较强硬。经历了文革的停滞阶段后,女犯改造进入恢复与重振阶段,法制体系逐渐完善,工作制度逐渐完备,并建立了专门的女犯监狱,形成分类改造模式。进入21世纪后,开始进入改革和创新阶段,女犯改造开始整合各类资源、加大教育改造的比重,并创新性地研发了全国独有的女犯评估量表,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女犯改造品牌。第二章论述了上海女犯改造70年指导思想的变迁,从以惩治为主过渡到以管理安全为主,最终确定到以再社会化为主的思想变化历程。以惩治为主指导下的女犯改造思想,来源于建国初期反革命罪犯数量多,阶级斗争激烈的历史状况,形成了男女无差别对待的女犯改造表现形式。以管理安全为主指导下的女犯改造思想,来源于改革开放后犯罪类型的增多、女犯结构的日益复杂化和向西方学习借鉴的成果。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对女犯改造的要求就是守住安全底线,但同时也兼顾宽严相济的刑罚执行手段,并尝试对表现较好的女犯以人文关怀的形式实现文化改造。以再社会化为主指导下的女犯改造思想强调通过狱内改造帮助女犯实现回归后顺利开始社会生活的目标。第三章详细论述了70中上海女犯政治改造、监管改造、教育改造、劳动改造和文化改造的变迁历程。政治改造作为具有统领作用的改造手段,始终贯穿于女犯改造中,并且与国家政治思想工作同步发展和跟进。监管改造是监狱工作的基础,内容丰富和多样,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教训,但总体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教育改造和文化改造在总体上其内容和形式都呈现出不断丰富的过程。劳动改造则从以生产效能为主演变为以培养劳动技能为主的变迁过程。第四章介绍了与女犯改造相关的法律环境、生活卫生环境、管理环境和改造主体环境的变迁。法律环境方面,针对女犯的减刑假释、通信会见、探家、安置等法律制度均发生了变化。生活卫生环境方面,对女犯人权保障不断增强,在女犯伙食、医疗卫生、生产生活、囚被服和作息时间等方面均有较大进步。管理环境方面,监狱警戒和应急条件明显提升,惩戒和证据保全条件逐步完善,体现了监狱执法不断规范。主体环境方面,其变迁进程表现为监狱民警来源的正规化、工作制度的规范化、培养机制不断优化,科研能力也不断增强。第五章是对前述四章的总结和思考,论述了女犯改造变迁的动力,分析了女犯改造与同时期男犯改造相比较的特点,以及研究70年变迁历史带来的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反思,对女犯改造和女性犯罪预防工作的启示。
二、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工伤档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工伤档案(论文提纲范文)
(2)地方创制性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的述评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三、结构安排与方法选择 |
(一) 结构安排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对象的限定 |
第一章 地方立法的创新难题 |
一、“突破上位法”的合法性质疑 |
二、“不抵触原则”的判断标准模糊 |
三、设区的市立法事项范围存在争议 |
四、“如法炮制”的“景观式立法” |
第二章 创制性立法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创制性立法的概念界分 |
(一) 创制性立法的概念诠释 |
(二) 立法中“创制”涵义的多重性 |
二、地方创制性立法的辨析与定位 |
(一) 地方立法的类型划分 |
(二) 创制性立法的对应概念: 执行性立法 |
(三) 创制性立法的相近概念辨析 |
(四) 创制性立法在地方立法中的定位 |
三、地方创制性立法的理论基础 |
(一) 试验治理理论与国家试错策略论 |
(二) 地方制度竞争理论 |
(三) 地方性知识理论 |
(四) 地方法治观念理论 |
第三章 地方创制性立法的判断与创制维度 |
一、地方创制性立法的判断标准 |
(一) 依据性标准 |
(二) 创制性标准 |
(三) 立法目的和原则标准 |
二、地方创制性立法的判断方法 |
(一) 法的非规范性内容中创制性的判断 |
(二) 法的规范性内容中创制性的判断 |
三、地方创制性立法的类型 |
(一) 整体型创制与部分型创制 |
(二) 独立型创制和依附型创制 |
(三) 权利义务型创制和处罚强制型创制 |
(四) 地方事务型创制和先行先试型创制 |
四、地方创制性立法的创制维度 |
(一) 对权力的创制 |
(二) 对权利的创制 |
(三) 对义务的创制 |
(四) 对责任的创制 |
第四章 地方创制性立法的现实境遇 |
一、山东省创制性立法的现状考察 |
(一) 地方创制性立法数量和层级 |
(二) 地方创制性立法的领域和事项 |
(三) 地方性法规的创制程度 |
(四) 地方创制性立法的体例结构考察 |
二、立法事实与制度设计出现偏差 |
(一) 创制性立法的“形式增长” |
(二) 立法供给难以满足地方需求 |
(三) 立法的“地方”着力不足 |
(四) 创制内容与体例结构选择不匹配 |
三、地方创制性立法实践暴露出的法治化困境 |
(一) 传统理解下的法制统一与地方特色的矛盾 |
(二) 创制边界模糊与创制能力短缺 |
(三) 中央制约管控与地方有效治理的张力 |
(四) 传统立法技术与数据转型的脱节 |
第五章 地方创制性立法规范上的边界厘正 |
一、省级立法的合法创制空间 |
(一) 基本底限: 中央立法保留之外 |
(二) 外在界限: 不与上位法抵触 |
(三) 内在界限: 地方性事务 |
(四) 特殊限制: 行政立法的限制 |
二、设区的市级立法的合法创制空间 |
(一) 三类具体立法事项限制 |
(二) “等方面事项”限制 |
(三) 其他法律中的有关规定 |
三、地方创制性立法的专有创制空间 |
(一) 地方创制性立法下的“不抵触”原则 |
(二) 地方创制性立法行政行为的设置权限 |
四、地方创制性立法空间的适度释放 |
第六章 地方创制性立法实践上的效果改进 |
一、地方创制性立法的理念革新 |
(一) 对“法制统一”原则的再理解 |
(二) 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配置立法供给 |
(三) 正确看待“突破上位法”的合法性问题 |
二、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创制性立法公众参与水平 |
(一) 大数据应用于立法公众参与中的技术优势 |
(二) 大数据在立法公众参与中的应用趋势 |
(三) 大数据应用于立法公众参与中的瓶颈制约 |
(四) 大数据应用于立法公众参与领域的建议 |
三、利用大数据技术完善立法后评估制度 |
(一) 传统立法后评估技术存在的问题 |
(二) 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立法后评估的必要性 |
(三) 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立法后评估的可行性 |
四、完善创制性立法的监督和防范机制 |
(一) 完善设区的市立法报批制度 |
(二) 合理选择立法的体例结构 |
结语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附件 |
(3)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档案工作发展对策探究 ——以S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新医改政策及医院档案工作相关知识概述 |
第一节 医院档案工作概述 |
一、医院档案工作的特点 |
二、医院档案工作的意义 |
第二节 新医改政策内容 |
一、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
二、推进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 |
三、进一步促进用药结构合理化 |
四、深入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
五、进一步完善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 |
六、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
第三节 新医改对医院档案工作的新诉求 |
一、提升档案信息服务能力 |
二、扩大档案信息服务范围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S医院档案工作现状调研 |
第一节 S医院档案管理现状 |
一、S医院概述 |
二、S医院档案管理的现状 |
第二节 新医改背景下S医院档案工作现存问题 |
一、档案管理意识相对淡薄 |
二、档案管理人员配置有待优化 |
三、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
四、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开展力度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档案工作发展改进建议 |
第一节 提高全院档案意识 |
一、提升领导对医院档案重视程度 |
二、提升全院职工档案意识 |
第二节 建立健全医院档案管理制度 |
一、医院档案管理制度与时俱进 |
二、建立切实有效的医院档案管理考核制度 |
第三节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配备和培养 |
一、解决业务量大与人员编制紧张的矛盾 |
二、增强对在岗人员的专业培训 |
第四节 推进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
一、加大医院档案管理设施资金投入 |
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好数字化资源的管理 |
三、建立信息化安全体系 |
第五节 进一步深化医院档案开发与利用工作 |
一、充分挖掘医院各类档案资源价值 |
二、医院多元化开展各类档案编研工作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2017年颁布医疗文件 |
附录2 2009年至2020年医疗相关文件发布目录 |
附录3 访谈提纲 |
致谢 |
(4)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工作方案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吉林省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工作方案 |
一、工作目标 |
二、重点任务 |
三、保障措施 |
附件1 |
附件2 |
(5)社保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社保信息化系统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社保信息化系统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国内已经有很好的发展 |
1.2.2 国外发展现状 |
1.3 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与开发环境 |
2.1 LEAF平台 |
2.2 SpringMVC+myBatis |
2.2.1 SpringMVC体系结构 |
2.2.2 持久层框架MyBatis |
2.3 开发环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 |
3.1 可行性分析 |
3.1.1 业务系统现状分析 |
3.1.2 经济可行性分析 |
3.1.3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2 系统功能需求 |
3.2.1 登陆模块 |
3.2.2 企业新参保登记模块 |
3.2.3 增减员模块 |
3.2.4 企业征收模块 |
3.2.5 个体灵活就业人员征收模块 |
3.2.6 在职转退休登记模块 |
3.2.7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模块 |
3.2.8 统计模块 |
3.3 非功能性需求 |
3.4 系统设计理念 |
3.5 运行环境需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架构设计 |
4.1.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1.2 技术结构设计 |
4.1.3 设计约束 |
4.2 接口设计 |
4.2.1 接口调用说明 |
4.2.2 接口调用方法 |
4.2.3 接口交易说明 |
4.3 系统模块设计 |
4.3.1 登陆模块 |
4.3.2 组织新参保登记 |
4.3.3 增减员 |
4.3.4 批量增减员导入 |
4.3.5 在职转退休登记 |
4.3.6 参保凭证打印 |
4.3.7 转移联系函打印 |
4.3.8 养老保险统筹外转入 |
4.3.9 养老保险转出统筹外 |
4.3.10 机构台账生成 |
4.3.11 单位台账单独生成 |
4.3.12 财务到账录入 |
4.3.13 单位征缴分账 |
4.3.14 个体应缴核定 |
4.3.15 个体应缴取消 |
4.3.16 个体到账处理 |
4.3.17 个体到账信息作废 |
4.3.18 个体实缴处理 |
4.3.19 社保数据统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E-R图设计 |
4.4.2 系统数据库表 |
4.4.3 系统数据库实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环境搭建 |
5.1.1 系统硬件配置 |
5.1.2 系统软件配置 |
5.2 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
5.2.1 企业参保登记增减员 |
5.2.2 个体人员征缴 |
5.2.3 保险关系转移 |
5.2.4 数据统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搭建 |
6.2 系统实施步骤 |
6.3 测试过程 |
6.4 测试用例 |
6.5 测试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F集团郑州园区共享用工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共享用工及相关理论概述 |
2.1 共享用工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共享用工的概念 |
2.1.2 共享用工的特征 |
2.1.3 传统用工模式的联系与区别 |
2.2 共享用工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共享经济理论 |
2.2.2 社会信任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章 F集团郑州园区共享用工现状 |
3.1 F集团郑州园区概况 |
3.1.1 郑州园区发展战略 |
3.1.2 郑州园区组织架构与职能 |
3.2 F集团郑州园区人力用工现状 |
3.2.1 郑州园区人力结构 |
3.2.2 郑州园区多元化用工模式 |
3.3 F集团共享用工模式建立 |
3.3.1 合作渠道分类 |
3.3.2 目标企业开发 |
3.3.3 合作协议达成 |
3.4 F集团共享用工合作推动 |
3.4.1 输出企业动员与人员输送 |
3.4.2 输入企业接收及日常管理 |
3.4.3 共享人力异常处理 |
第四章 F集团郑州园区共享用工模式分析 |
4.1 共享用工的优势分析 |
4.1.1 国家社会层面的优势 |
4.1.2 企业层面的优势 |
4.1.3 员工层面的优势 |
4.2 共享用工存在的问题 |
4.2.1 输出企业存在的问题 |
4.2.2 输入企业存在的问题 |
4.2.3 共享员工面临的问题 |
第五章 F集团共享用工模式优化及实施保障 |
5.1 输出企业存在问题的处理模式 |
5.1.1 输出员工的留任协商 |
5.1.2 工伤处理方案 |
5.1.3 派驻干部专业化管理 |
5.2 输入企业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
5.2.1 共享员工人岗匹配 |
5.2.2 修订协议规避劳资纠纷 |
5.2.3 建立共享员工专组专线 |
5.3 共享员工面临问题的企业对策 |
5.3.1 成立员工权益保护机制 |
5.3.2 职业生涯规划 |
5.3.3 亲情化人文关怀服务 |
5.4 政府或监管部门的实施保障 |
5.4.1 人社厅等政府部门政策支持 |
5.4.2 政府牵头组建“用工联盟”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健康管理平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层面对“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视 |
1.1.2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 |
1.1.3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医疗健康领域提供了新方向 |
1.1.4 新时代的用户对医疗健康提出了新的需求 |
1.1.5 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造成的就医困境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互联网+医疗”的现状 |
1.2.2 国内外健康管理服务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健康管理概述与服务设计思想 |
2.1 健康管理的概述 |
2.1.1 健康管理的定义 |
2.1.2 健康管理的模式 |
2.1.3 健康管理的发展趋势 |
2.1.4 健康管理和医保相结合的意义及路径 |
2.2 服务设计理论 |
2.2.1 服务设计的背景与概念 |
2.2.2 服务设计的原则 |
2.2.3 服务设计的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健康管理系统服务设计策略研究 |
3.1 健康管理平台的竞品分析 |
3.1.1 竞品选取 |
3.1.2 竞品分析过程与结论 |
3.2 服务系统与各服务要素的联系 |
3.2.1 服务场景 |
3.2.2 服务利益相关方 |
3.2.3 服务流程 |
3.3 服务设计理念下的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策略研究 |
3.3.1 协同化服务设计 |
3.3.2 构建多元化服务模式 |
3.3.3 应用服务设计方法,提炼设计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服务调研与设计研究 |
4.1 调研介绍 |
4.1.1 调研目的 |
4.1.2 调研架构及内容 |
4.2 用户调研 |
4.2.1 实地场景体验 |
4.2.2 问卷调研 |
4.2.3 利益相关方访谈 |
4.3 服务平台用户旅程及接触点分析 |
4.3.1 用户画像及旅程分析 |
4.3.2 典型场景接触点分析 |
4.4 基于Kano模型的健康管理服务用户需求属性分析 |
4.4.1 Kano模型基本原理 |
4.4.2 需求提出与问卷发放 |
4.4.3 问卷数据收集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平台的设计实践 |
5.1 健康管理服务系统整体设计 |
5.1.1 系统服务定位 |
5.1.2 服务系统构建 |
5.1.3 健康档案功能设计 |
5.1.4 需求功能映射 |
5.1.5 服务平台的信息架构 |
5.2 健康管理平台原型设计 |
5.2.1 健康档案使用场景实现 |
5.2.2 日常保健场景的设计实现 |
5.2.3 就诊场景的设计实现 |
5.2.4 康养场景的设计实现 |
5.3 健康管理平台界面视觉设计 |
5.3.1 界面视觉设计规范 |
5.3.2 健康管理平台高保真设计 |
5.4 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的设计评估 |
5.4.1 评估内容和方法 |
5.4.2 原型可用性评估 |
5.4.3 服务体验评分卡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居民社保卡及线上医疗健康产品使用现状问卷调查 |
附录二 服务提供者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服务接受者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健康管理平台用户需求属性调查问卷 |
附录五 健康管理服务体验评分卡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LQ县公安局辅警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框架 |
第2章 相关基本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辅警 |
2.1.2 辅警管理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2.2.2 激励理论 |
第3章 LQ县公安局辅警管理现状及问题 |
3.1 LQ县治安现状 |
3.1.1 LQ县基本概况 |
3.1.2 LQ县治安管理现状 |
3.2 LQ县公安局辅警队伍概况 |
3.2.1 .LQ县公安局辅警基本概况 |
3.2.2 LQ县公安局辅警基本特点 |
3.3 LQ县公安局辅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组织身份问题 |
3.3.2 招培程序问题 |
3.3.3 考核晋升问题 |
3.3.4 待遇保障问题 |
3.3.5 工作压力问题 |
第4章 LQ县公安局辅警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
4.1 辅警法律地位不明确 |
4.1.1 辅警管理法律法规缺失 |
4.1.2 辅警身份认同感缺失 |
4.2 辅警管理机制不健全 |
4.2.1 缺乏统一规范的招录机制 |
4.2.2 缺乏健全的教育培训机制 |
4.3 晋升考核机制不健全 |
4.3.1 缺乏规范的晋升机制 |
4.3.2 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 |
4.4 职业保障机制不完备 |
4.5 勤务管理模式不合理 |
4.5.1 工作强度大 |
4.5.2 社会认可度低 |
第5章 LQ县公安局辅警管理改进对策和建议 |
5.1 用制度规范加强管理 |
5.1.1 明确辅警的法律地位 |
5.1.2 明确辅警身份和职责权限 |
5.2 健全规范辅警管理体制 |
5.2.1 建立统一规范的招录制度 |
5.2.2 建立常态化的教育培训机制 |
5.3 构建合理的晋升考核机制 |
5.3.1 建立完善的晋升激励机制 |
5.3.2 完善公平的绩效考核制度 |
5.4 完善辅警职业保障体系 |
5.4.1 提高辅警工资福利待遇水平 |
5.4.2 建立抚恤和健康管理制度 |
5.5 建立合理勤务管理机制 |
5.5.1 建立合理的勤务和休假机制 |
5.5.2 积极营造关爱辅警的良好氛围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㈠理论意义 |
㈡实践意义 |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
㈠对“女犯”的解读 |
㈡对“女监”的界定 |
三、目前研究现状分析 |
㈠研究成果概述 |
㈡研究主要内容 |
第一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的几个阶段 |
第一节 新中国女犯改造事业的初创与停滞 |
一、建国早期女犯改造的初创阶段 |
㈠关押机构“大集中小分散” |
㈡管理手段强硬 |
二、文革时期女犯改造的停滞阶段 |
㈠文革前的社会背景 |
㈡冲击与亮点并存——“开门改造”试点 |
第二节 新中国女犯改造事业的恢复与重振 |
一、改革开放后女犯改造的恢复阶段 |
㈠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情况 |
㈡改革开放后的法制与监狱工作恢复 |
二、20世纪80年代开始女犯改造的重振阶段 |
㈠从数据看女犯改造形势已发生变化 |
㈡从管理看分类改造已形成 |
第三节 新中国女犯改造事业的改革与创新 |
一、21世纪女犯改造的改革阶段 |
㈠整合资源为女犯改造服务 |
㈡加大对女犯的文化教育比重 |
二、新时代女犯改造的创新阶段 |
㈠打造上海特色的女犯改造品牌 |
㈡研发具有可推广性的女犯评估量表 |
第二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指导思想的变迁与体现 |
第一节 以惩治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与体现 |
一、以惩治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 |
㈠旧上海侵犯女性人格尊严的思想 |
㈡20世纪50年代改造旧时代的运动思想 |
二、惩治思想在上海女犯改造中的体现 |
㈠女犯关押机构未形成独立监狱设置 |
㈡看守人员未形成专业化队伍 |
㈢改造手段与男犯基本无异 |
㈣携带儿童服刑的特权逐渐被剥夺 |
㈤对孕产妇女犯的规定趋于规范 |
第二节 以管理安全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与体现 |
一、以管理安全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 |
㈠划分警戒度的监狱管理理念 |
㈡以分类促安全的监狱管理理念 |
二、管理安全思想在上海女犯改造中的体现 |
㈠严峻社会形势带来的新要求——安全底线 |
㈡管理手段之新尝试——宽严相济 |
㈢文化改造之初体验——人文关怀 |
第三节 以再社会化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与体现 |
一、以再社会化为主的女犯改造指导思想 |
㈠再社会化改造的思想理念 |
㈡罪犯再社会化改造的发展历程 |
二、再社会化为主的思想在上海女犯改造中的体现 |
㈠与地区衔接促进监所内外联动 |
㈡将“循证矫正”理论引入女犯改造 |
㈢实践“个体定制化”改造方式 |
㈣探索民警与女犯“同频共振” |
第三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的内容变迁 |
第一节 政治改造的变迁 |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政治改造 |
㈠20世纪50年代初期改造反革命为主要目标 |
㈡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为主要目标 |
二、文革时期上海女犯的政治改造 |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政治改造 |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政治改造 |
第二节 监管改造的变迁 |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监管改造 |
㈠监管工作有较为规范的制度支撑 |
㈡出现了分类管理的雏形 |
㈢监管和教育工作界限不明朗 |
二、文革时期上海女犯的监管改造 |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监管改造 |
㈠在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基础上注重人性化 |
㈡女犯整体结构的变化导致手段变革 |
㈢变性人之殇——监管改造面对的新形势 |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监管改造 |
㈠民警管理工作规范度提升层级 |
㈡女犯管理模式在稳定中求变革 |
㈢通过狱务公开检验女犯监管改造工作成效 |
第三节 教育改造的变迁 |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教育改造 |
㈠以女犯思想动态的掌握为核心 |
㈡以文化教育为重要内容 |
二、文革时期上海女犯的教育改造 |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教育改造 |
㈠以普及法律常识教育为媒介 |
㈡重视综合素质提升 |
㈢以“个别谈话”解决个体问题 |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教育改造 |
㈠通过系列读书活动提高整体文化素质 |
㈡“高低并轨同行”提升个体女犯学历 |
㈢开展精品技术教育 |
第四节 劳动改造的变迁 |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劳动改造 |
㈠女犯劳动改造强度大 |
㈡以生产效能为主要评价标准 |
㈢劳动改造与其他改造手段高度熔合 |
二、文革时期的上海女犯劳动改造 |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劳动改造 |
㈠准确定位适合女犯的劳动项目 |
㈡“监企分离”适度改变女犯劳动改造方向 |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劳动改造 |
㈠以生产安全为衡量劳动改造的红线和底线 |
㈡质量控制成为核心环节 |
㈢将女犯技能培训与劳动改造紧密结合 |
第五节 文化改造的变迁 |
一、建国早期上海女犯的文化改造 |
二、文革时期上海女犯的文化改造 |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女犯文化改造 |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上海女犯文化改造 |
㈠以亲情专题系列教育为抓手 |
㈡以警囚互动为形式 |
㈢以科学评估为前提 |
第四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的环境变迁 |
第一节 女犯改造之法律环境的变迁 |
一、女犯减刑、假释等权利的变迁 |
㈠减刑假释法律制度的变迁 |
㈡女犯减刑假释执行情况的变迁 |
二、女犯通信、会见权利的变迁 |
㈠基本通信、会见制度逐渐规范 |
㈡资源共享搭建特殊会见平台 |
㈢通讯模式电子信息化 |
三、女犯探家、安置权利的变迁 |
㈠“周末监禁”、探家等回归前的探索与尝试 |
㈡通过安置政策确保顺利回归 |
四、女犯其他法律权利的变迁 |
㈠申诉、控告权利得到法律保护 |
㈡法律援助保障女犯权益 |
㈢保护狱内的其他合法权利 |
㈣关注外籍女犯合法权利保护 |
五、女犯深挖工作的变迁 |
第二节 女犯改造之生活卫生环境的变迁 |
一、女犯伙食条件变迁 |
二、女犯医疗卫生条件变迁 |
㈠女犯医疗机构专业化 |
㈡对重点时间段和重点病犯的管理不断加强 |
㈢规范疾病预防和病情档案整理工作 |
三、女犯生活和生产条件变迁 |
四、女犯囚被服、作息时间变迁 |
第三节 女犯改造之管理环境的变迁 |
一、警戒条件的变迁 |
㈠提高监狱二大门科技水平以加强警戒 |
㈡监管信息技术化的实现为警戒工作护航 |
㈢加强对重大事件的组织策划和管理 |
㈣集约警务与增强责任意识并举 |
二、应急条件的变迁 |
㈠应急预案演习种类不断完备、形式更加科学 |
㈡通过单位联动进行应急预案演练 |
㈢健全应急处置机制中的单元格 |
三、惩戒条件的变迁 |
四、证据保全条件的变迁 |
第四节 女犯改造之管理者环境的变迁 |
一、女犯改造管理者的变迁 |
㈠监狱管理者来源正规化 |
㈡监狱管理者工作制度详细化 |
㈢监狱管理者培养机制化 |
二、女犯改造科研环境的变迁 |
第五章 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的思考 |
第一节 女犯改造变迁的动力 |
一、政治是女犯改造变迁的原动力 |
㈠国家的政治走向决定女犯改造的政策指导方向 |
㈡国家的政治变革引起女犯改造的重要变化 |
㈢国家的重大政治事件可能引发女犯改造方式的变化 |
二、经济为女犯改造变迁提供物质基础 |
㈠国家的经济基础决定女犯改造的物质条件 |
㈡国家的经济进步促进女犯改造的物质环境改善 |
㈢国家的经济政策变革可能造成女犯改造具体措施的改变 |
三、法制为女犯改造变迁提供规则支持 |
㈠国家的法制精神是女犯改造的制度渊源 |
㈡国家的法制原则是女犯改造原则的形成依据 |
㈢国家的重大法制事件可能引起女犯改造制度的变化 |
四、文化为女犯改造变迁提供精神助力 |
㈠国家的文化底蕴是女犯改造的精神基础 |
㈡国家的文化氛围制约女犯改造的变迁速度 |
㈢国家的文化进步是女犯改造变迁的起点 |
第二节 女犯改造变迁的特点与原因分析 |
一、女犯改造变迁的三大特点 |
㈠在法制层面比男犯相对宽松 |
㈡在改造手段上比男犯更多样 |
㈢在文化领域比男犯更易受影响 |
二、主要原因分析 |
㈠政治改造上把女性社会责任融入 |
㈡监管改造上能兼顾女性生理特点 |
㈢教育改造上与女性特色贴近匹配 |
㈣劳动改造上向培养适宜女犯的实用技能倾斜 |
㈤文化改造上用女性元素构建氛围 |
第三节 女犯改造变迁历史带来的启示 |
一、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反思 |
㈠社会文化决定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
㈡女性法律地位的提升是社会地位提升的体现 |
㈢女犯改造的进步依赖于女性整体社会地位的提升 |
二、对女犯改造的启示 |
㈠改造精神上注重树立培育自立女性的矫治理念 |
㈡改造原则上注重形成有利于女犯回归的矫治目标 |
㈢改造手段上注重建立符合当地发展的矫治模式 |
㈣预防警囚“互害”模式的产生 |
三、对女性犯罪预防的启示 |
㈠从“女权主义”分析女性犯罪原因 |
㈡改变女性的依附从属地位 |
㈢增强女性的个人能力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工伤档案(论文参考文献)
- [1]景下成都市蒲江县社保经办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璐琳.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地方创制性立法研究[D]. 曹瀚予. 山东大学, 2021(11)
- [3]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档案工作发展对策探究 ——以S医院为例[D]. 王晓倩.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工作方案的通知[J].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吉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07)
- [5]社保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辜杨.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F集团郑州园区共享用工模式优化研究[D]. 赵晓莉. 河南大学, 2020(06)
- [7]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健康管理平台设计研究[D]. 王莉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LQ县公安局辅警管理改进研究[D]. 敬敏.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9]企业档案资源开发效益的提升策略研究[D]. 陈娟. 湖北大学, 2020
- [10]上海女犯改造70年变迁研究(1949-2019)[D]. 陈珏.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