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卵巢癌分子基因学研究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陈忠华[1](2021)在《血清miR-125b水平变化在上皮性卵巢癌临床诊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清miR-125b的水平变化是否与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EOC)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血清miR-125b水平与上皮性卵巢癌诊断和治疗应答是否相关,从而证明血清miR-125b可以作为诊断和预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方法:收集2010年2月到2014年10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患者共259例,其中健康对照组42例,良性卵巢肿瘤30例,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35例,上皮卵巢癌152例,用RT-q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血清miR-125b水平,分析血清miR-125b在EOC患者与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不同;分析血清miR-125b在上皮性卵巢癌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水平变化,特别是FIGO晚期(III+IV期)与FIGO早期(I+II期)患者及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之间血清miR-125b水平的变化;分析血清miR-125b和CA125联合与单一CA125作为诊断EO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不同。同时对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20例初诊EOC患者进行分析,其中47例接受初治手术治疗(Primary debulking surgery PDS),73例接受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治疗(Interval debulking surgery IDS);手术患者术前3天、术后3~7天采集血清;化疗患者采用铂类紫杉醇方案,所有病例均采用卡铂5-6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紫杉醇175mg/m26个标准疗程,用RT-q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手术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化疗耐药与化疗敏感患者的血清miR-125b水平的变化。结果:1.各组血清miR-125b的RT-qPCR分析结果。评估了42名健康对照组、30名良性卵巢肿瘤、35名交界性卵巢肿瘤和152名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的血清miR-125b水平。结果显示: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的血清miR-125b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各组患者(P<0.0001;图1);良性肿瘤组与交界性肿瘤患者及健康对照组之间血清miR-125b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2.血清miR-125b在上皮性卵巢癌(EOC)各项生物学特征的水平变化结果及诊断价值。结果分析显示:FIGO晚期(III+IV期)患者血清miR-125b水平明显低于FIGO早期(I+II期)(P<0.001);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miR-125b水平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32)。而血清miR-125b水平在不同年龄、不同组织学亚型、不同肿瘤分级、不同远处转移、不同CA125水平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表1)(P>0.05)。3.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手术与化疗前后血清miR-125b水平的变化。EOC患者术前和术后血清miR-125b水平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0.783±0.174vs0.916±0.203,P=0.003,图2)。血清miR-125b水平在EOC患者的铂敏感组和铂耐药组之间也有明显统计学差异(0.924±0.186vs0.789±0.1762,P<0.0001,图2)。4.miR-125b联合CA125在诊断EOC的临床价值。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25b水平可区分EOC患者与其他各对照组,临界值为0.748(P=0.014),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0.76(95%CI0.75至0.85)和0.416(95%CI0.26至0.55)。如图3(a)所示。在ROC曲线的基础上,选择CA125的临界值为35u/mL。根据临界值,CA125诊断EOC的敏感性为51.6%,特异性为89.6%(图3(b),P=0.042)。CA125与miR-125b联合,其诊断敏感性为83.6%,特异性为95.6%(图3(c),P<0.001)。联合应用血清miR-125b和CA125作为诊断肿瘤标志物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1.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miR-125b明显低于其他各组,说明血清miR-125b的水平变化可能与上皮性卵巢癌(EOC)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血清miR-125b发挥抑癌作用。2.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低水平的血清miR-125b提示FIGO分期晚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提示血清miR-125b发挥抑癌作用。3.手术前EOC血清miR-125b水平低于手术后EOC血清miR-125b水平;化疗耐药患者的血清miR-125b水平低于化疗敏感患者(P<0.0001),说明手术是有效的,提示患者对铂类药物是否敏感。血清miR-125b可能发挥抑癌作用。4.血清miR-125b和CA125联合应用作为上皮性卵巢癌(EOC)诊断的肿瘤标志物,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罗曼玲[2](2021)在《两种少见妇科肿瘤的患者源性异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鉴定》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患者源性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模型是将来自患者的肿瘤组织或原代细胞植入免疫缺陷小鼠体内而建立的移植瘤模型。PDX模型保留了患者肿瘤的异质性和微环境,因此广泛应用于药物的临床前评估和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至今为止已有众多的研究者建立了不同类型的PDX模型,然而,在较为少见的妇科肿瘤中,如卵巢卵黄囊瘤(Ovarian yolk sac tumor,OYST)和外阴鳞癌(Vulva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VSCC)的PDX模型仍比较缺乏,这将不利于肿瘤机制研究及抗肿瘤药物研发。目的:建立卵巢卵黄囊瘤和外阴鳞癌的PDX模型,鉴定这两个模型与原发患者肿瘤之间的相似程度。为卵巢卵黄囊瘤和外阴鳞癌的临床前药物测试和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提供重要的工具。方法:将来自卵巢卵黄囊瘤患者的肿瘤组织皮下植入于BALB/c Nude小鼠中,监测肿瘤生长并传代,建立卵巢卵黄囊瘤PDX模型。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和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检测该模型与患者肿瘤在组织学上的一致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分析模型是否为人源化动物模型。选择P4代卵巢卵黄囊瘤PDX模型进行卡铂、依托泊苷和博来霉素(Cisplatin,VP-16 and bleomycin,JEB)联合化疗,评价PDX模型药物干预效果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IHC染色检测移植瘤组织Ki-67表达情况,分析JEB化疗对卵巢卵黄囊瘤的增殖抑制作用。收集外阴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并皮下植入BALB/c Nude小鼠体内,动态监测肿瘤生长并传代,建立外阴鳞癌PDX模型。通过HE染色和IHC染色,检测该模型与患者肿瘤在组织结构和分子表型上的相似性。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分析鉴定该模型是否为人源化动物模型。结果:建立的卵巢卵黄囊瘤PDX模型在组织形态和分子表型上与患者的肿瘤之间存在高度的相似性,并鉴定是人源化的动物模型。JEB联合干预能明显抑制卵巢卵黄囊瘤PDX模型的肿瘤生长,这与临床患者的化疗反应高度相似。Ki-67反应JEB化疗可能通过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增殖来发挥抗癌作用。构建的外阴鳞癌PDX模型与患者肿瘤在病理结构和分子表型上相似度高,STR分析鉴定该模型为人源化动物模型。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并鉴定了卵巢卵黄囊瘤PDX模型和外阴鳞癌PDX模型。目前需要扩大样本量,建立少见妇科肿瘤PDX模型库,从而为这两类肿瘤的新药临床前评估和疾病发病机理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平台。
石磊[3](2021)在《PSAT1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对肾癌细胞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PSAT1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2.研究PSAT1浓度依赖性促进肾癌细胞增殖及其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免疫组化实验研究PSAT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收集病例研究PSAT1与临床资料的关系。3.通过CCK8、Edu实验及克隆形成实验研究PSAT1浓度对细胞的影响。4.通过流式细胞技术研究PSAT1浓度对细胞增值水平影响。研究结果:1.PSAT1在肾透明细胞癌中呈高表达。且与TNM分期和Fuhrman分级相关。2.PSAT1呈浓度依赖性促进肾癌细胞增殖。3.PSAT1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Edu实验发现PSAT1作用后细胞核内绿色荧光数量及强度明显增加,即明显促进肾癌细胞的增殖能力。4.流式细胞技术显示PSAT1组相比对照组早期凋亡及晚期凋亡比例明显减少。结论:PSAT1在肾透明细胞癌中为高表达,当PSAT1作用于786-O和ACHN细胞时,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增加,癌细胞的凋亡率降低。
刘资奇[4](2021)在《MTERFD1通过调节IL-6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卵巢癌(Ovarian Cancer)是严重威胁全球女性生命健康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死性疾病。卵巢癌患者早期诊断困难,约70%确诊时已为晚期。而晚期卵巢癌患者手术联合术后化疗的初始治疗后复发性高,导致其五年生存率不足40%,死亡率更是常年位居我国妇科恶性肿瘤之首。研究发现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基因的突变,失活及表达异常密切相关,针对异常基因的靶向治疗是现在卵巢癌治疗的热门方向。BRCA1、BRCA2基因及对应的PAPR抑制剂的发现被证明有效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但目前为止治疗效果仍然有限。线粒体作为人体内重要的“能量工厂”,除进行细胞内有氧代谢外还能调控细胞的增殖、凋亡和代谢。MTERF家族是调控线粒体转录必不可少的分子家族,其家族有四个成员,但目前针对这四个基因的相关研究较少,仅证实他们均能通过调控线粒体基因组转录及翻译导致多种实体肿瘤发生发展和不良预后,但MTERF家族成员与卵巢癌的关系尚不明确。卵巢癌的发生发展除需要一个长期累积的基因变化,同时还与肿瘤微环境改变、能量代谢异常、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课题研究能够利用公开网络数据库中的信息寻找到MTERF家族成员中与卵巢癌不良预后相关的基因,同时明确其在卵巢癌发生发展及不良预后中的作用及初步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1)通过检索公开在线生存数据分析网站Ka Plan Meier-Plotter(https://kmplot.com/analysis/)数据库中MTERF家族基因的相关数据,分析其家族成员与卵巢癌预后及化疗效果的关系。2)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卵巢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TERFD1表达水平。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卵巢癌组织与正常卵巢组织中MTERFD1 m RNA表达水平。进行预后分析并绘制Ka Plan-Meier生存曲线图比较MTERFD1表达水平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第二部分:1)通过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人卵巢癌细胞系SKOV3、HEY及OVCAR3和人胚肾上皮细胞HEK293细胞系的MTERFD1 m RNA表达水平。通过构建MTERFD1过表达质粒和小干扰RNA分别过表达和敲减细胞中MTERFD1的表达水平。使用MTT法检测不同细胞增殖情况。使用Annexin-V/PI双染色后流式分析比较不同细胞凋亡情况。2)通过ELISA法检测IL-6,IL-11,uPA,S100A9,S100A10在不同卵巢癌细胞系和工具细胞系中的水平。通过MTT法检测不同水平IL-6对于卵巢癌细胞系增殖的影响。使用Ka Plan Meier-Plotter数据库分析IL-6,IL-11,u PA,S100A9,S100A10与卵巢癌预后相关性。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通过检索KaPlan Meier-Plotter数据库,我们发现MTERFD1基因和卵巢癌患者总体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及卡铂联合紫杉醇化疗后生存期都有明确相关性(P<0.05),且MTERFD1在肿瘤组织中表达越高,卵巢癌患者预后及化疗效果越差。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卵巢癌组织中MTERFD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发现卵巢癌组织中MTERFD1 m RN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KM生存曲线结果显示MTERFD1高表达组卵巢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及总体生存期均显着短于MTERFD1低表达组卵巢癌患者(P<0.05)。第二部分:1)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卵巢癌细胞系中MTERFD1表达显着高于工具细胞系。在卵巢癌细胞系中HEY和SKOV3的MTERFD1 m RNA表达量相对高于OVCAR3。MTT实验及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MTERFD1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而降低MTERFD1表达则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促进卵巢癌细胞凋亡。2)ELISA检测结果显示卵巢癌细胞中的IL-6,IL-11,uPA,S100A9,S100A10表达水平均高于工具细胞系。MTT实验结果显示下调IL-6能够逆转MTERFD1对卵巢癌细胞促增殖效应,上调IL-6能够逆转下调MTERFD1对于卵巢癌细胞抑制增殖效应。通过Ka Plan Meier-Plotter数据库进行预后分析发现IL-6,IL-11,S100A9及S100A10水平与卵巢癌预后均无显着差异。结论:本次实验我们通过KaPlan Meier-Plotter数据库进行预后分析,成功筛选出了一个潜在的卵巢癌基因MTERFD1。MTERFD1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且MTERFD1高表达与卵巢癌患者预后及化疗效果不良密切相关。进一步我们通过细胞学实验证实过表达MTERFD1可显着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而下调MTERFD1表达可促进卵巢癌细胞凋亡。随后我们测试了一系列MTERFD1在卵巢癌中可能的作用靶点,发现IL-6水平与MTERFD1表达密切相关,并且IL-6能逆转MTERFD1在卵巢癌恶性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但大样本生存分析结果却显示IL-6水平与卵巢癌预后无相关性。因此我们将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究MTERFD1与卵巢癌中的作用及确切的分子机制。
辛雨琪[5](2021)在《颌骨纤维肉瘤PDX模型的建立及阿帕替尼对其抑瘤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头颈部纤维肉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发生于颌骨的纤维肉瘤则更为罕见。颌骨纤维肉瘤具有治疗效果不佳,复发率高,预后差等特点,并且由于缺乏模拟其生物学特性的模型,其发病机理和治疗研究进展甚微。因此,需要探索能够反映颌骨纤维肉瘤生物学特性的高保真模型。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瘤(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PDX)模型可以维持患者的异质性和微环境,是研究肿瘤治疗方法和生物标记物的重要工具,目前尚未见颌骨纤维肉瘤PDX模型建立的报道。阿帕替尼是一种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的新型口服小分子药物,并且已被证明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癌症,包括胃癌,乳腺癌等,但其对颌骨纤维肉瘤的作用尚未明确。本研究拟首次建立颌骨纤维肉瘤PDX模型,并探讨阿帕替尼是否对颌骨纤维肉瘤具有抗肿瘤作用,为颌骨纤维肉瘤的治疗提供新方法。目的:在本研究中,首先建立颌骨纤维肉瘤PDX模型,并验证PDX模型与人类原始肿瘤的一致性。最后利用已建立的模型评价阿帕替尼对颌骨纤维肉瘤PDX模型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将颌骨纤维肉瘤患者的肿瘤组织植入Balb/c裸鼠体内建立PDX模型,并利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聚合酶链反应验证患者原发肿瘤和PDX模型的一致性;利用水凝胶包被的肿瘤组织培养药敏检测技术在体外初步评估阿帕替尼对颌骨纤维肉瘤的抗肿瘤作用;然后用阿帕替尼治疗PDX模型,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和蛋白印迹技术评估阿帕替尼对颌骨纤维肉瘤PDX模型的抑瘤效果。结果:本研究成功建立颌骨纤维肉瘤PDX模型,并证明该模型保持原发肿瘤的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基因学特征。利用体外药敏检测技术发现颌骨纤维肉瘤对阿帕替尼的敏感性较高,然后利用阿帕替尼治疗颌骨纤维肉瘤PDX模型,证明阿帕替尼可以抑制模型的生长。并且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及蛋白印迹检测结果显示,阿帕替尼抑制模型肿瘤组织中Ki67和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CD31)的表达,即阿帕替尼可以抑制该模型的肿瘤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结论:成功建立颌骨纤维肉瘤PDX模型,并证明阿帕替尼对该模型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杨梦珠[6](202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NLR、PLR以及LDH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认为背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中最常见的一种侵袭性淋巴瘤,并且是一组在临床表现和预后等多方面具有很大异质性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进展较快,且诊断金标准为病理活检,因此,诊断明确时可能处于疾病晚期。按照Ann Arbor分期标准进行分期,使用IPI(国际预后指数)评分评估肿瘤预后,需对全身进行CT或PET-CT评估肿瘤分布情况,费用高且较为复杂,且目前现有的分期分层方法仍不能完全识别少数难治的淋巴瘤。因此寻求简单易得、快速准确的实验室指标,对早期DLBCL进行识别,同时初步对肿瘤进行分期、评估预后分层,是非常有意义的。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乳酸脱氢酶(LDH)与健康人的差异,不同分期、预后分层之间的差异,以及与疾病诊断、分期的关联性。方法收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18.10至2020.9月收治的DLBCL患者和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分析测定外周血NLR、PLR及LDH水平,对比两组、不同分期、不同预后分层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通过分析曲线下面积(AUC),对比NLR、PLR、LDH以及三者联合与DLBCL诊断的关联性、对不同分期的鉴别价值。应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NLR、PLR、LDH为统计变量,建立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三者联合ROC曲线: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概率值,拟合ROC曲线。结果1.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共入组81例患者,85例健康人,两组之间NLR、PLR、LDH水平有差异(P<0.05);根据Ann Arbor分期,Ⅰ~Ⅱ期患者27例,Ⅲ~Ⅳ期患者54例,不同分期之间NLR、PLR、LDH水平有差异(P<0.05);根据IPI预后评分系统,低危28例,低中危15例,中高危22例,高危16例,组间及组内比较均无差异(P>0.05)。2.建立ROC曲线:(1)淋巴瘤组和健康对照组:NLR、PLR、LDH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788、0.866,三者联合为0.916。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435、168.635、186.5ng/ml。两两比较发现:三者联合的灵敏度高于PLR单独检测,特异性高于NLR单独检测(P<0.05)。(2)不同分期:NLR、PLR、LDH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97、0.621、0.662,三者联合为0.691。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95、251.47、267ng/ml。四种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有差异(P<0.05),准确度无差异(P>0.05)。两两比较发现:LDH单独检测、三者联合的灵敏度高于NLR、PLR单独检测(P<0.05)。NLR、PLR单独检测的特异度高于LDH单独检测、三者联合检测(P<0.05)。结论NLR、PLR及LDH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显着升高,且与分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预后分层无明显相关性。NLR、PLR、LDH及三者联合均对DLBCL的诊断、分期鉴别有一定价值。
徐方迪[7](2021)在《NCAPD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染色体凝缩蛋白复合物Ⅰ的亚基(NCAPD2)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研究方法:收集取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或全部切除术患者30例,取其膀胱癌组织(实验组)及癌旁组织(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癌组织及对照的正常组织NCAPD2的相对表达量,并分析NCAPD2的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1.膀胱癌组织中,NCAPD2表达水平与癌细胞分化程度(病理分级)相关,高分化标本的NCAPD2表达量为11.026±1.521,低分化者的NCAPD2表达量为12.880±0.7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患者性别、临床分期等其它临床相关指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NCAPD2的表达水平是癌旁组织的2.96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CAPD2的高表达可能与膀胱癌的进程正相关,对膀胱癌的早期诊断、术后复查的监测指标及预后的评估等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杜忻[8](2020)在《南昌地区人群ABO亚型血型基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较大样本量的南昌地区人群进行筛选,找到ABO亚型血型并进行相关研究。获得南昌地区人群ABO血型基因多态性的分布资料,并为中国汉族人群ABO血型亚型多态性提供数据。同时利用研究结果指导临床亚型输血,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方法:选择2017-2019年中所有南昌市中心血站中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无偿献血者进行筛查。对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样本使用血型血清学检测献血者的ABO抗原及抗体;使用PCR-SSP方法对献血者的ABO基因型进行分型;使用测序技术对献血者ABO基因外显子进行测序。结果:总计筛选无偿献血者血液81 681例。总计发现ABO血型亚型12例。其中A亚型5例,包括A亚B型3例;B亚型7例,包括AB亚型2例,检出率万分之1.47。A亚型中的基因测序结果为A201与A205,未发现其它基因型;B亚型中检出了Bw03和Bel03各1例,同时发现了一例O型等位基因表达B抗原的特殊样本。结论:本研究获取了南昌地区人群ABO血型基因多态性的分布资料,为临床提供ABO亚型等疑难血型输血指导,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同时首次证实了261del G的O等位基因O01/O01血清学可以表达出B抗原,无需其它点位核苷酸突变。
郭丽[9](2020)在《RECQL4在浆液性卵巢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卵巢癌是致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统计,2018年,全球有295414例卵巢癌新发病例,死亡病例数为184799例,居美国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五位。即使对初始治疗反应良好,70%的患者将在3年内复发,5年生存率不足50%。晚期诊断、高复发率和耐药性是卵巢癌患者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根据组织学类型,上皮性卵巢癌分为四种常见的亚型:浆液性、子宫内膜样、粘液性和透明细胞性。浆液性卵巢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标准治疗为肿瘤细胞减灭术加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以及维持治疗。多数铂敏感患者最终会转变成铂耐药,研究表明,DNA修复途径参与了化疗耐药的形成。根据组织学分级,浆液性卵巢癌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种,不同亚型有不同的分子改变。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最常见的突变基因是TP53,约50%的患者存在同源重组缺陷,NOTCH、RAS/MEK、PI3K和FOXM1信号通路缺陷是其最常见的信号转导途径。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中BRAF和RAS突变频率增加,基因组相对稳定。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计划发表的卵巢癌全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96%的高级别浆液性肿瘤中存在TP53突变,而其他基因的突变频率远远低于TP53,如BRCA1突变率约为12.5%,PTEN突变率仅有7%。与此相反,基因拷贝数变异反而更为频繁,占比23.1%(113/489)。最常见的卵巢癌驱动基因MYC,CCNE1和MECOM等的拷贝数扩增比例均在20%以上。RECQL4属于DNA解旋酶家族成员,参与调节DNA复制、转录、重组,维持端粒及基因组的稳定性,并广泛参与同源重组、非同源末端连接、碱基切除修复等多种DNA修复途径。研究表明,RECQL4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并发挥“双刃剑”功能。RECQL4缺乏导致骨肉瘤或淋巴瘤的发生率增加,相反,在前列腺癌、乳腺癌和肝细胞癌中观察到RECQL4的表达升高。但是,RECQL4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和生物学功能未见报道。本课题探讨了 RECQL4在浆液性卵巢癌中的表达,生物学功能和临床意义,并进一步分析了 RECQL4高表达的原因。通过阐述RECQL4发挥癌基因作用的关键下游靶基因及上游调控分子,提出了 miR-10a-5p/RECQL4/MAFB轴在浆液性卵巢癌的诊断、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部分:1.RECQL4在浆液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生物学功能研究。2.RECQL4对浆液性卵巢癌细胞铂类及PARP抑制剂敏感性的影响。3.浆液性卵巢癌中RECQL4下游靶基因的筛选与功能研究。4.浆液性卵巢癌中RECQL4的上游分子调控机制研究。第一部分RECQL4在浆液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生物学功能研究研究目的解旋酶RECQL4除参与DNA复制、重组、转录及修复,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外,还参与多种恶性肿瘤如前列腺癌、乳腺癌及胃癌的发生发展,并与肿瘤的不良预后有关。本部分基于TCGA及GEO数据库的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拟探讨RECQL4在浆液性卵巢癌及正常输卵管伞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通过对组织芯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芯片患者的临床数据,评价RECQL4对浆液性卵巢癌的预后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最后利用体内裸鼠成瘤实验及体外细胞学实验,评估RECQL4的表达对卵巢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周期及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研究内容及方法应用TCGA数据分析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及泛癌中的拷贝数变异情况,以及RECQL4在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中的拷贝数变异情况。进一步应用数据库分析RECQL4的拷贝数变异对其mRNA表达的影响。应用TCGA及GEO数据库,分析RECQL4在浆液性卵巢癌与正常卵巢、输卵管伞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使用qRT-PCR检测RECQL4 mRNA在浆液性卵巢癌和正常输卵管伞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使用Western Blot检测RECQL4蛋白在卵巢癌细胞系和正常输卵管伞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应用课题组构建的浆液性卵巢癌的组织芯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明确RECQL4蛋白在浆液性卵巢癌中的表达状况,分析其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应用Kaplan-Meier Plotter网站分析RECQL4与浆液性卵巢癌PFS和OS的关系。构建RECQL4稳定过表达及抑制表达的卵巢癌细胞系,通过体外CCK8增殖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及体内裸鼠皮下成瘤实验验证RECQL4对卵巢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体外Transwell实验、划痕实验及体内裸鼠腹腔成瘤能力检测比较RECQL4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RECQL4对卵巢癌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检测RECQL4对卵巢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分子的影响。研究结果TCGA数据分析显示100%的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及97.8%的泛癌中均存在基因拷贝数的变异,且两者拷贝数扩增比例前20位的基因,有19个是相同的。RECQL4在27%的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样本中存在异常的拷贝数扩增,RECQL4拷贝数扩增与其mRNA表达呈正相关。TCGA数据分析发现RECQL4在20余种恶性肿瘤中均呈现高表达。GSE26712数据库及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RECQL4在浆液性卵巢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的卵巢及输卵管伞组织。qRT-PCR检测结果表明RECQL4在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的输卵管伞组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RECQL4蛋白在卵巢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输卵管伞上皮细胞。对157例浆液性卵巢癌和54例正常输卵管组织组成的组织芯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的结果显示,高表达RECQL4的患者的总生存期显着低于低表达RECQL4的患者。Kaplan-Meier Plotter网站分析发现RECQL4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均低于RECQL4低表达患者。RECQL4高表达与患者的血CA125水平、腹水量及网膜转移有关,而与年龄、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且在铂耐药的卵巢癌患者中,RECQL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铂敏感的卵巢癌患者。选择卵巢癌BRCA野生型细胞系A2780、HEY、SKOV3及BRCA缺失型细胞系UWB1.289,构建稳定干扰及过表达RECQL4的细胞系。体外CCK8增殖实验、克隆形成验、Transwell及划痕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RECQL4后,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干扰RECQL4表达后,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及腹腔成瘤能力检测表明,注射高表达RECQL4组细胞裸鼠的皮下成瘤的体积及重量,盆腹腔形成的癌灶转移结节的数目及大小均高于对照组。对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干扰 RECQL4 表达后,间质表型标志物 N-cadherin、β-Catenin、Vimentin、Slug、Snail及MMP7的表达下调,而过表达RECQL4后,相应的间质表型标志物显着上调。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检测显示,干扰RECQL4表达后,卵巢癌A2780、HEY细胞G1期所占比例明显升高,而S期所占比例明显下降。细胞凋亡分析显示,降低RECQL4表达可使早期凋亡及晚期凋亡的卵巢癌细胞数增多。Western Blot对细胞周期相关的蛋白进行检测,抑制RECQL4表达后,CCND1、CCNE1、CDK4、CDK6的表达下降,而可引起细胞周期阻滞的蛋白P21、P27、P53的表达上升,过表达RECQL4具有相反的结果。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显示,干扰RECQL4表达后,促进凋亡的相关蛋白Bax、Cleaved-caspase9及Cleaved-caspase3显着上调,而促进RECQL4表达后,上述蛋白的表达下调。研究结论RECQL4在浆液性卵巢癌中高表达,与其不良临床预后有关,有望成为浆液性卵巢癌的新型预后标志物。RECQL4促进浆液性卵巢癌的增殖、侵袭及迁移;干扰RECQL4可引起细胞周期G1/S期阻滞,并导致早期凋亡及晚期凋亡细胞数增多,有望成为卵巢癌治疗的新型药物靶点。第二部分RECQL4对浆液性卵巢癌细胞铂类及PARP抑制剂敏感性的影响研究目的上皮性卵巢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为肿瘤细胞减灭术和辅助化疗以及维持治疗,辅助化疗方案首选铂类+紫杉类。尽管80%的卵巢癌患者对一线化疗有良好反应,仍有70%左右的患者将出现复发,且部分铂敏感复发最终会进展为铂耐药复发。PARP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是近年来卵巢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最大进展之一,已有多种PARP抑制剂获得卵巢癌NCCN指南推荐,但其耐药性问题也逐渐显现。已有证据表明,上皮性卵巢癌中的DNA修复异常参与对化疗的反应性及耐药性。鉴于RECQL4在多个DNA修复途径发挥重要作用,且前期组织芯片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铂耐药患者中RECQL4的表达明显高于铂敏感患者,本部分旨在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RECQL4的表达对浆液性卵巢癌细胞顺铂及奥拉帕利敏感性的影响。研究内容及方法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卵巢癌A2780细胞及铂耐药型A2780/DDP细胞中RECQL4的蛋白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卵巢癌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顺铂及奥拉帕利后,RECQL4蛋白水平的变化。选取低表达RECQL4的BRCA野生型卵巢癌A2780、HEY、SKOV3稳定转染细胞系及其对照组。并应用RECQL4小干扰RNA对铂耐药型A2780/DDP细胞、BRCA突变型UWB1.289细胞进行瞬时转染,降低RECQL4的表达。对上述获得的卵巢癌细胞,加入不同浓度梯度的顺铂及奥拉帕利。通过CCK8增殖实验检测加入不同浓度梯度顺铂及奥拉帕利后,卵巢癌细胞的生长活力变化;通过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加入不同浓度梯度顺铂及奥拉帕利后,卵巢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变化,验证RECQL4的表达对卵巢癌细胞顺铂及奥拉帕利的敏感性。研究结果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RECQL4在铂耐药型A2780/DDP细胞中的表达显着高于A2780细胞,随着加入顺铂及奥拉帕利浓度的升高,卵巢癌细胞中RECQL4的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发现,加入顺铂及奥拉帕利后,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死亡,随着药物浓度升高,死亡细胞数逐渐增多。CCK8增殖实验结果显示,加入不同浓度顺铂及奥拉帕利后,低表达RECQL4的卵巢癌细胞的IC50,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表明,随着顺铂及奥拉帕利浓度的升高,细胞形成克隆的数目逐渐减少。在同一药物浓度作用下,低表达RECQL4的细胞形成的克隆数目少于对照组。研究结论卵巢癌细胞中,RECQL4的表达下调对顺铂和奥拉帕利有增敏作用。RECQL4可作为预测浆液性卵巢癌化疗敏感性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分子治疗靶点。第三部分浆液性卵巢癌中RECQL4下游靶基因的筛选与功能研究研究目的RECQL4蛋白的结构与其他人类RECQ解旋酶不同,有其独特性。目前,尚不清楚RECQL4的哪些功能域影响其在肿瘤中的作用,了解RECQL4的相互作用蛋白对推断其在癌细胞中的功能、深入了解其作用机制、明确其对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影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已发现RECQL4在不同肿瘤中与TP53、MCM10、survivin等相互作用,但恶性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RECQL4在浆液性卵巢癌中的下游靶基因未完全阐明。本部分旨在通过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RECQL4在浆液性卵巢癌中发挥癌基因作用的关键下游靶基因,并探讨靶基因在卵巢癌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内容及方法应用RECQL4小干扰RNA瞬时转染卵巢癌A2780细胞,构建降低RECQL4表达的实验组及对照组细胞,提取RECQL4 mRNA,应用qRT-PCR验证转染效率后,进行高通量测序转录组分析(RNAseq),获取RECQL4在浆液性卵巢癌中可能调控的下游靶基因。应用qRT-PCR验证测序获得的下游靶基因的mRNA水平变化。选取变化明显者,应用TCGA数据库及qRT-PCR分析下游靶基因在浆液性卵巢癌和正常输卵管伞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通过qRT-PCR验证浆液性卵巢癌中靶基因mRNA变化与RECQL4 mRNA变化的相关性。应用Western Blot检测RECQL4蛋白变化后,靶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最终筛选出目标靶基因进行研究。应用靶基因的小干扰RNA瞬时转染卵巢癌细胞,构建干扰靶基因表达的细胞及对照组细胞,通过CCK8增殖实验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靶基因对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应用Transwell实验对靶基因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进行检测。在稳定高表达RECQL4的卵巢癌细胞及对照组细胞中,应用siRNA干扰靶基因的表达,进行Rescue实验。通过CCK8增殖实验、平板克隆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降低靶基因表达后,对RECQL4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高通量测序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共302个,其中表达上调基因179个,表达下调基因123个。选取候选靶基因应用qRT-PCR进行验证,发现干扰 RECQL4 表达后,CBLN2、MAFB、ITGB3、PGPEP1L、GPR78、SKAP2、AHRR、IGFBP3、AREGB的mRNA表达水平均下降。通过TCGA数据分析上述基因在浆液性卵巢癌中的mRNA表达,浆液性卵巢癌中MAFB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输卵管伞中mRNA的表达。qRT-PCR检测显示MAFB在40例浆液性卵巢癌中的表达高于12例正常输卵管伞组织,且MAFB的mRNA表达水平与RECQL4的mRNA表达水平呈现正相关。Western Blot检测表明,卵巢癌细胞中过表达RECQL4后,MAFB蛋白表达上调,而干扰RECQL4表达后,MAFB蛋白表达下调。对MAFB进行细胞学功能实验研究,CCK8增殖实验显示,降低MAFB表达后,卵巢癌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表明,降低MAFB表达后,卵巢癌细胞的克隆形成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Transwell侵袭实验表明,降低MAFB表达后,卵巢癌细胞的穿膜细胞数明显减少,侵袭能力下降。Rescue实验发现,CCK8增殖实验及平板克隆实验结果显示,降低MAFB的表达,能削弱RECQL4促进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干扰MAFB表达能逆转RECQL4过表达引起的卵巢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增强。研究结论MAFB在浆液性卵巢癌中高表达,并能促进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及转移。干扰MAFB的表达能削弱RECQL4促进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及转移能力。RECQL4在浆液性卵巢癌中通过调控MAFB发挥促癌作用。第四部分浆液性卵巢癌中RECQL4的上游分子调控机制研究研究目的RECQL4通过调控下游靶基因发挥促癌作用的同时,其本身也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本课题第一部分已证实,RECQL4的基因拷贝数扩增可导致其高表达,从而发挥一系列生物学功能。microRNA是一类庞大的非编码RNA家族,在转录后水平负性调控基因的表达。近年来,microRNA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探讨RECQL4的上游调控分子,明确RECQL4在浆液性卵巢癌中高表达的原因,本部分通过miRNA预测数据库,筛选可能调控RECQL4表达的上游miRNA,从而为解释RECQL4在卵巢癌中发挥作用的机制提供进一步依据。研究内容及方法借助microRNA靶基因预测数据库TargetScan 7.1和miRDB的在线预测结果,初步选取可能调控RECQL4表达的上游miRNA。应用qRT-PCR检测上游调控分子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卵巢癌细胞中,过表达miRNA后,RECQL4的蛋白水平变化。qRT-PCR实验检测,过表达及抑制miRNA表达后,RECQL4 mRNA水平的变化。数据库TargetScan 7.1查找RECQL4与上游调控分子的可能结合位点,以pmirGLO质粒构建突变型以及野生型载体,实施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选择的miRNA是否与RECQL4直接结合。在稳定高表达RECQL4的卵巢癌细胞及对照组中,瞬时转染mimics过表达上游miRNA,并应用Western Blot进行验证。CCK8增殖实验、平板克隆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过表达目的miRNA后,对卵巢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同时检测过表达miRNA对RECQL4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及转移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借助microRNA靶基因预测数据库TargetScan 7.1和miRDB的在线预测结果,初步选取miR-10a-5p作为研究目的分子。qRT-PCR实验表明,浆液性卵巢癌中,miR-10a-5p的表达低于正常输卵管伞组织。Westen Blot 实验显示,卵巢癌细胞中,过表达miR-10a 5p后,RECQL4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qRT-PCR实验发现,过表达miR-10a-5p后,RECQL4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而抑制miR-10a-5p表达引起RECQL4 mRNA水平升高。TargetScan 7.1数据库发现RECQL4的3’ UTR区域存在能与miR-10a-5p直接结合的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转染含有RECQL4 3’ UTR野生型结合位点的pmirGLO载体后,miR-10a-5p过表达组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较对照组显着下降;将载体上的结合位点突变后,过表达miR-10a-5p组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在稳定高表达RECQL4的SKOV3细胞及对照组中,瞬时转染mimics过表达miR-10a-5p。CCK8增殖实验、平板克隆实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miR-10a-5p后,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受到抑制;而且miR-10a-5p的过表达,可使RECQL4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及转移的能力削弱。研究结论miR-10a-5p在浆液性卵巢癌中表达下调,并能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miR-10a-5p能与RECQL4直接结合,负性调控其表达及生物学功能。本研究的创新性1.本研究系统分析了 RECQL4在浆液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生物学功能。2.首次研究证实RECQL4表达下调能增强卵巢癌细胞对顺铂和奥拉帕利的敏感性,可作为卵巢癌的潜在分子治疗靶点。3.首次发现在浆液性卵巢癌中RECQL4通过调控MAFB发挥促癌功能。4.首次发现在浆液性卵巢癌中miR-10a-5p可直接负向调控RECQL4的表达,阐明了 RECQL4的异常高表达与其拷贝数扩增及miR-10a-5p有关。本研究的局限性及不足1.本研究仅分析了浆液性卵巢癌中干扰RECQL4的表达,分别对顺铂和奥拉帕利敏感性的影响,未对顺铂和奥拉帕利联合用药的影响进行分析,也缺乏应用体内模型如PDX模型进行的相关验证研究。2.本研究发现RECQL4通过调控MAFB发挥促癌功能,但尚未证明RECQL4蛋白是否对MAFB蛋白有直接的作用。
徐慧[10](2020)在《关于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基因学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卵巢淋巴瘤无论是原发还是继发都十分罕见,原发性卵巢淋巴瘤约占所有卵巢肿瘤的1.5%,在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比率约为0.5%。已有研究报道,卵巢淋巴瘤最常见的亚型分别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Burkitt淋巴瘤以及滤泡性淋巴瘤。由于其发病的罕见性,人们对其免疫表型及基因学特点知之甚少。齐鲁医院在2006-2018年间共有11例卵巢淋巴瘤患者,其中9例为DLBCL,约占所有病例的82%。本课题旨在研究卵巢DLBCL的临床病理学及基因学特点,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卵巢淋巴瘤,为其诊断和治疗寻找新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7-2018年间11例卵巢淋巴瘤病例(9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T细胞淋巴瘤,1例粘膜组织相关淋巴瘤),对9例卵巢DLBCL病例,以9例常见的结外DLBCL病例作为对照,完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发病年龄、肿物体积、病变部位等,并分析比较两组的特征。2.运用石蜡包埋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并在电子显微镜下对比两组的组织学以及形态学特点。3.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析DLBCL中临床常见的10种免疫组化标记物在卵巢DLBCL以及常见的结外DLBCL病例中的表达情况。4.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MYC、BCL2、BCL6在卵巢DLBCL以及常见的结外DLBCL病例中基因断裂重排情况。5.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卵巢DLBCL以及常见的结外DLBCL病例中EBV的阳性率。6.经由以上的实验,接下来把研究所要用到的全部病例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检测。我们一共送检了 21例样本。其中,9例为卵巢DLBCL样本(卵巢DLBCL组),9例为常见的结外DLBCL样本(常见的结外DLBCL组),3例为反应性淋巴结增生(对照组)。在分析数据前,将3组的数据首先取并集,卵巢DLBCL组与常见的结外DLBCL组比较前均需与对照组取交集。7.最终实验数据分析使用的是SPSS软件(20.0版本)。应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对组间的频率进行分析与统计。当P<0.05时,认为所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临床资料显示:卵巢DLBCL患者发病年龄大致为25-79岁,平均年龄为52.7岁;肿瘤最大直径为0.5-19cm,平均6.8cm。常见的结外DLBCL患者发病年龄大致为31-74岁,平均年龄为56.3岁;肿瘤最大直径为1.8-16cm,平均直径为6.1cm。9例卵巢DLBCL病例中,有6例发生在双侧卵巢,仅3例发生在左侧卵巢。同时,有4例只侵及卵巢,4例累及网膜组织,1例侵及子宫。在9例常见的结外DLBCL病例中,大多数发病部位位于胃肠道,少部分位于脾脏、上颌骨和腹膜后。2.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卵巢DLBCL与常见的结外DLBCL病例相比,肿瘤细胞具有同质性,星空现象更为普遍,呈Burkitt样。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9例卵巢DLBCL以及9例常见的结外DLBCL均表现为CD20、CD79a阳性,CD30、EBBER阴性。9例卵巢DLBCL病例均为Ki67高表达(>90%),而9例常见的结外DLBCL病例中,Ki67的表达从40%-95%不等,仅4例为高表达(>90%)。在9例卵巢DLBCL病例中仅有3例为MYC、BCL2双表达,而在常见结外DLBCL中有7例为MYC、BCL2为双表达。在卵巢DLBCL中,Mum1均为阴性,而在常见的结外DLBCL中有2例为Mum1阳性。4.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在卵巢DLBCL和常见的结外DLBCL中,只有卵巢DLBCL中存在着MYC和BCL6的基因断裂重排,即“双打击”征。5.原位杂交结果显示,EBER在卵巢DLBCL以及常见的结外DLBCL中均为阴性。6.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以及插入缺失突变(Indel):(1)与对照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相比,在超过5/9的卵巢DLBCL病例中发生突变的位点有2094个(其中包括1359个基因)。其中,有34个位点(其中包括23个基因)在所有的卵巢DLBCL病例中均发生了突变。(2)与对照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相比,在超过5/9的常见的结外DLBCL病例中发生突变的位点有2271个(其中包括1442个基因),其中在所有病例中均发生突变的位点有46个(其中包括36个基因)。(3)上述突变的基因被富集到了一些重要的信号通路中,其中也有与淋巴瘤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基因拷贝数变异(CNV):(1)与对照组相比,在超过5/9的卵巢DLBCL病例中,有166个基因发生了拷贝数的变异,其中大多数为基因扩增。(2)与对照组相比,在超过5/9的常见的结外DLBCL病例中,有166个基因发生了拷贝数的变异,其中大多数为基因扩增。(3)上述发生拷贝数变异的基因均被富集到了一些重要的信号通路上,如与EBV、HTLV-1感染相关的信号通路。[结论]1.卵巢淋巴瘤最主要的亚型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且在组织形态学方面,与Burkitt淋巴瘤类似。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部位可能具有种族差异性。2.分子表型方面,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与常见的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相比,既有共同的特征,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证明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其独特的分子表型。3.遗传学分析表明,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常见的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既有许多共同的突变基因,也各自具有其独特的基因学特点。
二、卵巢癌分子基因学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卵巢癌分子基因学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血清miR-125b水平变化在上皮性卵巢癌临床诊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实验仪器与试剂 |
3.试验方法 |
3.1 血清制备(注意避免污染) |
3.2 RNA的分离 |
3.3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
统计分析 |
结果 |
5.1 各组血清miR-125b的qRT-PCR分析结果 |
5.2 血清miR-125b在上皮性卵巢癌(EOC)各项生物学特征的水平变化结果及诊断价值 |
5.3 EOC患者手术或化疗前后血清miR-125b水平的变化 |
5.4 miR-125b联合CA125在诊断EOC的临床价值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清miR-125b水平变化在上皮性卵巢癌临床诊治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2)两种少见妇科肿瘤的患者源性异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卵巢卵黄囊瘤PDX模型的建立及治疗评价 |
1 引言 |
2 材料 |
2.1 动物 |
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2.3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2.4 主要仪器设备 |
3 方法 |
3.1 患者选择和样本收集 |
3.2 组织运输和前处理 |
3.3 皮下移植方法 |
3.4 肿瘤生长和小鼠状况监测 |
3.5 PDX模型的传代 |
3.6 H&E染色 |
3.7 IHC染色 |
3.8 PCR法 |
3.9 PDX模型药物反应性测定 |
3.10 免疫组化Ki-67蛋白检测 |
3.11 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卵巢卵黄囊瘤PDX模型的成功建立 |
4.2 卵巢卵黄囊瘤PDX模型与患者肿瘤组织HE染色对比 |
4.3 卵巢卵黄囊瘤PDX模型与患者肿瘤组织IHC染色对比 |
4.4 卵巢卵黄囊瘤PDX模型的PCR分析 |
4.5 卵巢卵黄囊瘤PDX模型的治疗效果评价 |
4.6 卵巢卵黄囊瘤PDX模型化疗后细胞增殖情况 |
5 讨论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第二部分 外阴鳞癌PDX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
1 引言 |
2 材料 |
2.1 动物 |
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2.3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2.4 主要仪器设备 |
3 方法 |
3.1 患者选择和样本收集 |
3.2 组织前处理 |
3.3 皮下移植方法 |
3.4 肿瘤生长和小鼠状况监测 |
3.5 PDX模型的传代 |
3.6 H&E染色 |
3.7 IHC染色 |
3.8 STR分析 |
3.9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外阴鳞癌PDX模型的成功建立 |
4.2 外阴鳞癌PDX模型与患者肿瘤组织HE染色对比 |
4.3 外阴鳞癌PDX模型与患者肿瘤组织IHC染色对比 |
4.4 外阴鳞癌PDX模型的STR分析 |
5 讨论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妇科肿瘤的人源化异种移植模型的构建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3)PSAT1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对肾癌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背景 |
第2章 PSAT1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仪器设备 |
2.1.2 实验试剂 |
2.1.3 临床资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石蜡切片的制备 |
2.2.2 免疫组化染色 |
2.2.3 结果判定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结果 |
2.5小结 |
第3章 PSAT1促进肾透明细胞癌癌细胞的增殖 |
3.1.实验材料 |
3.1.1 细胞系 |
3.1.2 主要抗体 |
3.1.3 细胞培养相关试剂 |
3.1.4 药物相关试剂 |
3.1.5 WB相关试剂 |
3.1.6 主要仪器设备 |
3.2 试剂配制 |
3.2.1 磷酸盐缓冲液 |
3.2.2 细胞冻存液 |
3.2.3 电泳液配方 |
3.2.4 电转液配方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培养 |
3.3.2 PSAT1对肾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影响 |
3.3.3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凋亡 |
3.3.4 Edu实验 |
3.3.5细胞增殖实验 |
3.4 统计学分析 |
3.5结果 |
3.6小结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PSAT1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MTERFD1通过调节IL-6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MTERFD1 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一、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MTERFD1 在卵巢癌中的作用和初步的分子机制 |
一、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基因标志物人附睾蛋白4在卵巢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颌骨纤维肉瘤PDX模型的建立及阿帕替尼对其抑瘤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颌骨纤维肉瘤 |
1.2 人源性异种移植瘤模型 |
1.3 肿瘤组织体外培养药物敏感性检测技术 |
1.4 阿帕替尼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主要试剂 |
2.1.3 实验器材 |
2.1.4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肿瘤样本及处理方法 |
2.2.2 PDX模型的建立 |
2.2.3 HDST检测药物敏感性 |
2.2.4 阿帕替尼治疗PDX模型 |
2.2.5 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鉴别PDX模型肿瘤种属来源 |
2.2.6 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检测 |
2.2.7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检测 |
2.2.8 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 IF)检测 |
2.2.9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WB)检测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颌骨纤维肉瘤PDX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
3.2 PDX模型的病理学分析 |
3.3 PDX模型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
3.4 颌骨纤维肉瘤对阿帕替尼的敏感性 |
3.5 阿帕替尼对颌骨纤维肉瘤的抗肿瘤作用 |
3.6 阿帕替尼对PDX模型的毒性分析 |
3.6.1 阿帕替尼对PDX模型的体重影响 |
3.6.2 H&E染色观察阿帕替尼对PDX模型脏器组织结构的影响 |
3.7 阿帕替尼的抗增殖作用 |
3.7.1 IHC检测模型中Ki67 的表达 |
3.7.2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olt, WB)检测模型中Ki67的表达 |
3.8 阿帕替尼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4.1 建立颌骨纤维肉瘤PDX模型 |
4.2 PDX模型与患者的一致性 |
4.3 PDX模型的利与弊 |
4.4 阿帕替尼对颌骨纤维肉瘤PDX模型的抑瘤作用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头颈部恶性肿瘤PDX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
参考文献 |
(6)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NLR、PLR以及LDH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外周血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NCAPD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1 主要实验试剂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2.2 临床资料的收集与保存 |
2.2.1 组织标本的纳入标准 |
2.2.2 组织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
2.3 实验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NCAPD2的表达水平差异 |
3.2 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NCAPD2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
3.3 通过ROC曲线分析NCAPD2诊断效能 |
3.4 NCAPD2相似基因富集通路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NCAPD2的作用及其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南昌地区人群ABO亚型血型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ABO血型 |
1.2 ABO血型亚型 |
1.3 ABO血型基因 |
1.4 ABO血型鉴定技术 |
1.5 本研究的目的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标本来源 |
2.1.2 仪器设备 |
2.1.3 主要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血型血清学实验方法 |
2.2.2 血型基因学实验方法 |
2.2.3 血浆中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活性测定 |
2.2.4 ABO血型全基因序列测序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南昌地区ABO亚型分布结果 |
3.2 一例特殊B亚型实验结果 |
3.2.1 该献血者基本信息 |
3.2.2 血型血清学结果 |
3.2.3 ABO基因分型结果 |
3.2.4 ABO第6、7 号外显子基因测序结果 |
3.2.5 血浆中α -1,3-半乳糖基转移酶活性测定实验结果 |
3.2.6 ABO血型全基因序列测序 |
第4章 讨论 |
4.1 南昌地区ABO亚型分布情况 |
4.2 南昌地区ABO亚型血型基因分布 |
4.3 O型等位基因表达B抗原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人类ABO血型系统及其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RECQL4在浆液性卵巢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RECQL4在浆液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生物学功能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第二部分 RECQL4对浆液性卵巢癌细胞铂类及PARP抑制剂敏感性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第三部分 浆液性卵巢癌中RECQL4下游靶基因的筛选与功能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第四部分 浆液性卵巢癌中RECQL4的上游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1. RECQL4, Negatively Regulated by miR-10a-5p, Facilitates Cell proliferationand Invasion via MAFB in Ovarian Cancer |
外文论文2. Comparison of the Cook vaginal cervical ripening balloon with prostaglandin E2insert for induction of labor in late pregnancy |
(10)关于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基因学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卵巢癌分子基因学研究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miR-125b水平变化在上皮性卵巢癌临床诊治的研究[D]. 陈忠华. 青岛大学, 2021
- [2]两种少见妇科肿瘤的患者源性异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鉴定[D]. 罗曼玲. 南昌大学, 2021(01)
- [3]PSAT1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对肾癌细胞的影响[D]. 石磊. 南昌大学, 2021(01)
- [4]MTERFD1通过调节IL-6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D]. 刘资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5]颌骨纤维肉瘤PDX模型的建立及阿帕替尼对其抑瘤效果的研究[D]. 辛雨琪. 南昌大学, 2021(01)
- [6]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NLR、PLR以及LDH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D]. 杨梦珠.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7]NCAPD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徐方迪.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8]南昌地区人群ABO亚型血型基因研究[D]. 杜忻. 南昌大学, 2020(01)
- [9]RECQL4在浆液性卵巢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机制研究[D]. 郭丽. 山东大学, 2020(04)
- [10]关于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基因学特征的研究[D]. 徐慧. 山东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