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普替林治疗偏头痛56例疗效观察

马普替林治疗偏头痛56例疗效观察

一、麦普替林治疗偏头痛56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马海婷[1](2021)在《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观察运用和解少阳法中药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型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初探和解少阳法中药穴位贴敷在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患者中是否发挥有重要作用;进一步对比此种方法对改善头痛患者负面心理情绪及生活质量情况是否具有独到作用;为头痛患者提供有效便捷的中医治疗方法并为中医内外合治方法提供临床依据,丰富头痛患者的中医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1例肝阳上亢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1例予天麻钩藤饮加减口服加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仅予天麻钩藤饮加减口服。收集患者入组前相关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年龄、性别、职业等),头痛情况、中医证候、用药等诊疗信息。在治疗期间均尽量避免使用具有镇痛作用的其他中药、中成药、西药、针灸等,若服用或治疗应详细记录。天麻钩藤饮每日1付,早晚冲服;通过和解少阳法拟定的中药穴位贴敷贴于患者两侧太阳穴及印堂处,每日1贴,持续2小时。其中1例患者因去往外地停止治疗而脱落。两组均治疗14天,并在治疗2周和停药2周时各观察一次头痛发作情况和头痛积分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在停药2周时测评一次患者SF-36量表、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等指标,将以上观察内容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对比观察和解少阳法中药穴位贴敷疗法配合天麻钩藤饮加减对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基线资料:本研究最终纳入60例头痛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发作诱因、职业分布、头痛发作情况、中医证候、负面心理情绪及生活质量情况等各项基线资料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头痛临床情况:治疗后,经统计学检验较治疗前,两组治疗对头痛临床症状均有显着改善(P<0.05);组间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在减轻头痛强度、改善伴随症状及改善头痛综合情况方面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降低头痛频率和减少头痛持续时间方面两组表现相当;两组头痛临床疗效评定,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经秩和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差异性(P<0.05),因此试验组对头痛的临床效能优于对照组;停止治疗2周后随访两组头痛综合积分,经统计学检验,试验组在停药2周后对头痛的改善仍十分显着,甚至优于治疗后(P<0.01),对照组对头痛的改善作用相比治疗后虽无明显提高但可维持改善(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停药2周后对头痛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经统计学检验,试验组对肝阳上亢证候的改善有显着疗效(P<0.05),对照组对改善眩晕耳鸣和心烦易怒中医证候效果不佳(P>0.05),对其余中医证候的改善有显着疗效(P<0.05);组间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在改善头胀痛、心烦易怒、面红目赤等证候及中医总积分方面试验组疗效更明显(P<0.05),而在改善除以上外的其他中医证候方面两组治疗结果相当(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评定,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经秩和检验,试验组对中医证候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停止治疗2周后随访观察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在停药2周后对肝阳上亢证候的改善仍十分显着,均显着优于治疗后(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停药2周后对肝阳上亢证候的疗效更为显着,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负面情绪、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停药2周后对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通过SAS、SDS量表进行随访测评,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性改善(P<0.05),组间对比,对改善患者焦虑抑郁,试验组较对照组疗效更为显着(P<0.05);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通过SF-36量表进行多维度评价,经统计学检验,试验组在SF-36量表八个维度的测评中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在VT、RP、BP这几个维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在PF、GH、SF、RE、MH这几个维度则无明显改善(P>0.05),并且在HT方面两组较治疗前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间对比,经统计学检验,在RE、MH、BP、VT、SF这几个维度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其他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天麻钩藤饮加减联合穴位贴敷和单一服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但前者的改善更为全面,且效果更优于后者。研究结论:1.两组对改善头痛临床症状均有显着疗效,但在减轻头痛强度、改善伴随症状及改善头痛综合情况方面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要明显优于单一口服天麻钩藤饮,并且前者的远期疗效较后者更为显着;2.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证候的改善较为显着,在改善头胀痛、心烦易怒、面红目赤等证候及中医总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单纯服用天麻钩藤饮,并且前者对肝阳上亢证候远期维持疗效更为显着;3.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和单一服用天麻钩藤饮均可以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但前者疗效更为显着;4.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较单一服用天麻钩藤饮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更为全面,疗效更为显着。

刘燕平[2](2020)在《黛力新及重复经颅磁刺激预防慢性每日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慢性每日头痛(Chronic daily headache,CDH)主要是指头痛症状每个月发作≥15天,且症状持续时间>3个月的头痛疾病,我国慢性每日头痛的发病率约3.9%。目前我国多应用西比灵等传统药物治疗CDH,治疗效果欠佳。因CDH常并发焦虑、抑郁状态,故西比灵和抗焦虑、抑郁药物如黛力新等的联合用药越来越多见。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项新兴的非侵入性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目前在精神、神经以及康复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有报道发现rTMS可改善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表现,但rTMS对CDH的疗效证据较少。研究目的:观察传统用药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和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用药以及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rTMS治疗CDH的临床疗效,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差异性,为CDH的临床诊治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选取齐鲁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11例慢性每日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传统药物组41例、联合药物组37例与传统药物联合rTMS组33例。传统药物组患者仅应用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联合药物组患者采用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药物联合rTMS组患者给予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高频rTMS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1周、4周与8周评估记录患者的头痛发作频率及头痛严重程度,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4周与8周观察患者的止痛药物使用频率,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与治疗结束8周测量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并观察治疗期间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评定不同治疗方案在慢性每日头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1.三组病人在接受治疗前的头痛发作频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537)。传统药物(氟桂利嗪)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药物(氟桂利嗪+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组及药物(氟桂利嗪)联合rTMS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有下降。治疗结束时,联合药物组相比其他各组VAS评分下降最明显,4周时恢复基线水平。不同治疗组对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0.329,P<0.001),不同治疗时间对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117,P<0.001),时间与治疗分组对其存在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334,P<0.001)。联合药物治疗结束时(F=32.530,P<0.001)及治疗结束后1周(F=30.112,P<0.001)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rTMS组VAS评分在治疗结束时(F=20.579,P<0.001)、治疗结束 1 周(F=23.758,P<0.001)、4周(F=31.367,P<0.001)、8 周(F=27.352,P<0.001)持续下降,与治疗前VAS评分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结束及治疗结束1周时,联合药物组(F=35.073,P<0.05;F=29.314,P<0.05)和 rTMS 组(F=25.032,P<0.05;F=29.503,P<0.05)VAS评分低于传统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4周后,rTMS组VAS评分显着低于传统药物组(F=52.350,P<0.001)和联合药物组(F=41.521,P<0.001)。2.三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的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537)。传统药物(氟桂利嗪)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药物(氟桂利嗪+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组及药物(氟桂利嗪)联合rTMS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有下降。治疗结束时,联合药物组相比其他各组VAS评分下降最明显,4周时恢复基线水平。不同治疗组对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0.329,P<0.001),不同治疗时间对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117,P<0.001),时间与治疗分组对其存在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334,P<0.001)。联合药物治疗结束时(F=32.530,P<0.001)及治疗结束后1周(F=30.112,P<0.001)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rTMS组VAS评分在治疗结束时(F=20.579,P<0.001)、治疗结束 1 周(F=23.758,P<0.001)、4 周(F=31.367,P<0.001)、8周(F=27.352,P<0.001)持续下降,与治疗前VAS评分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结束及治疗结束1周时,联合药物组(F=35.073,P<0.05;F=29.314,P<0.05)和 rTMS 组(F=25.032,P<0.05;F=29.503,P<0.05)VAS评分低于传统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4周后,rTMS组VAS评分显着低于传统药物组(F=52.350,P<0.001)和联合药物组(F=41.521,P<0.001)。3.不同治疗组对止痛药物使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98,P<0.001),不同治疗时间止痛药物的使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996,P<0.001),时间与治疗分组对其存在交互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387,P<0.001)。传统药物(氟桂利嗪)组各时间点止痛药物使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76,P>0.05);联合药物(氟桂利嗪+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组治疗结束时止痛药物使用频率下降最明显(F=35.178,P<0.001),4周及8周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 rTMS 组治疗后(F=475.327,P<0.001)及随访 4 周(F=25.618,P<0.001)与8周(F=23.089,P<0.001)时止痛药物使用较治疗前均有下降。治疗结束时,联合药物组相比较传统药物组止痛药物使用频率下降最明显(F=48.370,P<0.001);4 周(F=23.883,P<0.001)及 8 周(F=38.392,P<0.001)时,药物(氟桂利嗪)联合rTMS组相比传统药物组止痛药物使用频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分析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8周随访时患者HAMA评分。传统药物(氟桂利嗪)组各时间点HAM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氟桂利嗪+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组疗结束时HAMA评分较治疗前下降明显(F=30.523,P<0.05);药物(氟桂利嗪)联合rTMS组治疗结束及8周随访时患者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F=43.516,P<0.05)。治疗结束时,联合药物组与药物联合rTMS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F=31.330,P>0.05);8周随访时,联合rTMS组与联合药物组及传统药物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F=40.176,P<0.05)。5.分析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8周随访时患者HAMD评分。传统药物(氟桂利嗪)组各时间点HAMD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氟桂利嗪+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组疗结束时HAMD评分较治疗前下降明显(F=41.734,P<0.05);药物(氟桂利嗪)联合rTMS组治疗结束(F=38.147,P<0.05)及8周随访时患者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F=42.651,P<0.05)。治疗结束时,联合药物组与联合rTMS组HAMD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8周随访时,联合rTMS组与联合药物组及传统药物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F=45.123,P<0.05)。6.口干、便秘、睡眠障碍、疲乏是本研究中较多见的不良事件,均为轻到中度。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49),均表现出较好的临床安全性。结论:传统药物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治疗CDH疗效欠佳,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与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治疗以及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高频rTMS治疗均能治疗并预防CDH发作,且各有优势。西比灵联合黛力新治疗起效迅速,但停药后疗效短期消失,易造成症状反复;西比灵联合rTMS治疗疗效持久但起效较联合黛力新缓慢,提示西比灵联合黛力新及rTMS治疗可能是CDH治疗的最优策略。

王耀博[3](2020)在《对近5年来针剌治疗偏头痛RCT设计问题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针灸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2010年11月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10年来,在国外发表的针灸相关的英文文献就已经达到2000篇以上,中文针灸相关的文章更是难以胜数。即使是在如此多的研究支持下,对于针灸疗法的质疑仍一直存在,如:澳大利亚辛曼发表结论为针灸治疗膝痛无特异疗效的文章,引发学术界百篇论文大讨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因部分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结果,取消针刺治疗腰痛的推荐;在国内,因河南开封市杞县115人针灸感染事件引发社会对针灸疗法的广泛讨论。在因于不同立场不同原因而对针灸疗效与安全性产生质疑的情况下,针灸研究者该如何提升针灸循证评价证据等级,如何进行规范的针灸临床研究值得深入探索。研究目的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近5年来中英文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梳理,对其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进行分类调查,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以期为针灸临床研究构建合理设计方案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检索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中、英文文献检索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章,并将检索到的所有文献用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筛选后的文献中的信息,放入Excel进行分析。分析内容:1.文献的基本信息:文献篇名、作者、试验开始年份与发表年份、文章来源和试验开展地区分布;研究课题基金支持情况等。2.试验设计项目信息:(1)研究目的;(2)样本量估算;(3)诊断标准;(4)纳入、排除、剔除、脱落等标准;(5)随机分组方法与操作,盲法与操作;(6)试验组设置、对照组设置;(7)观察指标设置等。将以上提取到的信息进行梳理,并归纳总结,找出其中的问题:(1)运用逻辑分析进行观察研究,对各个分析项进行具体设计情况分类;(2)进行文献计量学记录,以图表形式表达;(3)制作以总体比例进行t检验的Excel表,对中英文文章主要试验设计的数据进行检验,观察主要数据在中英文文章中的占比时候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样本量估算情况(1)在123篇文献中(中文109篇,英文14篇),提及样本量估算的有14篇,其中中文7篇,占全部中文文章的6.4%,英文文章7篇,占全部英文文章的50%。未提及样本量估算的文章有109篇,其中中文102篇,英文7篇。以结局为数值变量计算样本量的有9例,占提及样本量估算文章的64.2%,以结局为分类变量计算样本量的有2例,提及样本量估算文章的14.2%。由此发现研究者整体对样本量估算问题的重视程度不高,但英文文章的重视程度要高于中文文章。(2)本次研究中出现样本量计算的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四种:①样本量计算方法太笼统3篇(1篇中文,2篇英文);②样本量计算描述重复4篇(3篇中文,1篇英文);③公式选择不当与抽样误差设置错误3篇(1篇中文,2篇英文);④对安全性试验的样本量认识不清8篇(7篇中文,1篇英文)。2诊断标准选择情况本次研究涉及诊断标准18种。其中应用最多的为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IHS-2)标准,共有51篇。中医应用较多的是《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共有14篇。46篇文献并未说明试验的诊断标准,其中中文文章42篇,英文文章4篇;有4篇中文文章未标明诊断标准的出处。在诊断标准的使用中,也存在大量采用过时未更新的诊断标准问题:其中有41篇文献选择了恰当适时的诊断标准,中文文章35篇(32.1%),英文文章6篇(42.9%);有32篇文献选择了过时未更新的诊断标准,中文文章30篇(27.5%),英文文章2篇(14.3%)。3纳入、排除、剔除、脱落标准设计情况本次研究,对文献中的纳入、排除、剔除、脱落标准的设置记录情况进行了统计,未记载纳入标准41篇(中文36篇,占33.0%;英文5篇,占35.7%)、纳入标准设置缺项41篇(中文34篇,占31.2%;英文7篇,占50.0%),纳入标准设置合理的文章41篇(中文39篇,占35.8%;英文2篇,14.3%)。未记载排除标准的文章有37篇,全部为中文文章(占33.9%)。记录和设置问题最多的为剔除脱落标准,未提及剔除脱落标准者83篇(中文71篇,占65.1%;英文12篇,占85.7%);合理设置者有29篇(中文文章28篇,占25.7%;英文文章1篇,占7.1%);设置缺项者有9篇,全部为中文文章(8.3%)。4随机与盲法设计情况(1)随机设置:其中60篇文章(占总文章数的49%)并未提及具体随机方法或只在文章的摘要、正文中说该试验为随机对照试验,中英文文章情况一致。随机方法使用最多的为随机数字表法,共28篇,占所有随机方法的44.4%。(2)盲法设置:89%的文章都未提及该问题,设盲的文章仅占11%。提到患者、分析员、统计员三盲态的文章有12篇,其中中文7篇(6.4%),英文5篇(35.7%)。中英文文章设盲占比存在较大差异。5试验对照干预方法与观察目的类型(1)记录情况:试验组单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文章有54篇,占总文章数的43.9%;以《针灸学》教材中偏头痛的治疗方法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有25篇,占总文章数的20.3%;以假针刺作为对照组的有24篇占总文章数的19.5%。对照组设置以单一西药或西药组进行治疗的文章最多,共有60篇,占总文章数的49%。(2)具体分析:对照干预的设置以“一种疗法与其他疗法方法比较对偏头痛的效果差异”为对照目的的文章有51篇(占总文章数的41.5%),其中中文48篇,英文3篇。以“观察针刺疗法对偏头痛的疗效如何”为对照目的的文章有51篇,其中中文45篇,英文6篇。以“探讨针刺疗法的某个因素(如取穴、手法)对针刺治疗偏头痛的影响”为对照目的的文章有16篇,其中中文15篇,英文1篇。以“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为对照目的的文章有10篇,其中中文6篇,英文4篇。中文文章比较倾向于对单一或综合疗法、手法、穴位之间的对比。英文文章更倾向于对针刺本身疗效的观察、证明与解释。对照干预设置大部分契合对照目的,但有小部分文章设置不当。6观察指标设计情况(1)记录情况:对治疗情况的观察,共计9种观察指标或情况被记录:其中使用VAS评分进行观察的文章最多,共有54篇,其中中文文献44篇,英文文献10篇。中医类观察指标使用最多的为《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其中中文文章21篇,英文文章1篇。(2)具体问题:观察指标不符合疾病本身性质(即缺失对疼痛的观察),共有6篇,中文文章5篇,英文文章1篇;以观察安全性为目的的试验中安全性观察指标缺失的8篇,其中中文文章7篇,英文文章1篇。研究结论本次研究纳入的文献发现存在设计问题较多:样本量计算公式选择不当,试验样本量不足,选择过时的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缺项,未设置剔除、脱落等标准,选择偏倚风险较高的随机方法,未对患者、分析员、统计员设盲,试验对照干预方法设置不合理,观察指标与观察目的不相符等问题。在某些具体问题中,英文文章的设计略优于中文文章,但总体差异不大。多数试验对针灸临床研究质量的重视程度不高,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亟待提高。

孙利[4](2020)在《尼麦角林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其对PAGM和MCA-MV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尼麦角林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及其对MCA-MV和PAGM的影响。对象与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8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的偏头痛患者。就诊时详细询问偏头痛患者就诊或住院前4周内偏头痛发作天数、头痛持续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疼痛程度。愿意入组临床实验且评估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门诊号或住院号末位奇、偶数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单一用药组各30例。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行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CA-MV)测定,利用PL-12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检测,其中PAGM检测需经二磷酸腺苷(ADP)及花生四烯酸(AA)诱导。以同期30例与偏头痛患者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体检内容包含PAGM和MCA-MV的,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入组的偏头痛患者需经过4周不同方案的治疗。其中联合用药组(尼麦角林片10 mg tid pron.+盐酸氟桂利嗪滴丸10mg qd pron.);单一用药组(盐酸氟桂利嗪滴丸10 mg qd pron.)。每一位入组的偏头痛患者均会有偏头痛日记(包括偏头痛疼痛日期、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用药过程中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统计上述指标,并复查ADP-PAGM、AA-PAGM和MCA-MV。主要结果由应答者的比例来衡量(定义为偏头痛天数减少至少50%的患者);次要结果包括偏头痛天数、头痛发作持续时间、VAS、ADP-PAGM、AA-PAGM及MCA-MV。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联合用药组和单一用药组的ADP-PAGM、AA-PAGM及MCA-MV在治疗前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联合用药组偏头痛天数、头痛持续时间、VAS、ADP-PAGM、AA-PAGM及MCA-MV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ADP-PAGM、AA-PAGM及MCA-MV与健康体检者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单一用药组头痛发作时间评分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而偏头痛天数、VAS、ADP-PAGM、AA-PAGM及MCA-MV与治疗后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ADP-PAGM、AA-PAGM及MCA-MV与健康体检者比较仍存在显着差异(P<0.05)。4.治疗结束后联合用药组应答率19(63.33%),单一用药组应答率11(36.67%),经?2检验(?2=4.271,P=0.0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联合用药组病史资料与单一用药组比,经t检验后,偏头痛天数(t=2.231,P=0.028)、疼痛持续时间评分(t=2.953,P=0.015)、VAS(t=2.134,P=0.0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联合用药组检测指标比单一用药组改善明显,经t检验后ADP-PAG(t=4.991,P(27)0.001)、MAA-PAG(t=3.152,P(27)0.001)、MCA-MV(t=2.871,P=0.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5.治疗过程中,联合用药组出现面部潮红1例,氟桂利嗪组中头晕1例,两组不良事件程度轻,均未特殊处置,自行缓解。结论:1.偏头痛患者较健康体检者相比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增高,提示其可能参与了偏头痛的发生。2.尼麦角林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可以明显减少偏头痛发作天数、缩短头痛持续时间及减轻头痛程度,其治疗效果优于单用氟桂利嗪。3.短期内,在氟桂利嗪的基础上加用尼麦角林治疗偏头痛并不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4.尼麦角林联合氟桂利嗪对偏头痛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甚至可以恢复至健康体检者水平。

王学斌[5](2019)在《从脾胃论治紧张型头痛的文献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文献研究:探析从脾胃论治紧张型头痛(tension type headache”,TTH)的理论渊源,归纳紧张型头痛脾胃相关病机,并分析、总结古代中医从脾胃论治与紧张型头痛特点相符的内伤头痛的用药特点,为从脾胃论治紧张型头痛提供理论和用药依据;2、临床研究:观察基于脾胃气机升降失司立论——加味升阳益胃汤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并对研究结果和组方思路进行分析讨论,为临床辨治紧张型头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1、文献研究:(1)以“内伤头痛”“头痛”、“头风”为检索词,检索《中华医典》电子数据库中医经类、方书类、综合医书类、临证各科类、医论医案类医籍,从检索结果中进一步筛选出符合紧张头痛临床特点且与脾胃有关的条目,包括脾胃虚实病机和治疗方药,分别进行归纳、总结;(2)以“紧张型头痛”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以“tension type headache”、“TTH”为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进一步筛选其中与脾胃有联系的内容进行分析论述。2、临床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紧张型头痛患者共计8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1例,给予加味升阳益胃汤及西药基础治疗;对照组39例,给予西药基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月;观察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头痛指数计分和中医证候积分,评价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紧张型头痛脾胃相关病机中,虚证病机为“气血亏虚,脑窍失养”、“脾气(阳)虚,清阳不升”、“脾胃气虚,阴火上冲”,实证病机为“痰湿(浊)上逆”、“饮食积滞”,虚实夹杂证病机为“脾气虚,痰浊内生”、“胃气虚,浊阴不降”、“脾虚血瘀”;紧张型头痛脾胃辨证病机可归纳为脾胃气虚,痰湿中阻,气机升降司;从脾胃辨证论治紧张型头痛的方剂分别为:治疗脾胃虚证的调中益气汤加味(《兰室秘藏》)、顺气和中汤(《卫生宝鉴》)、补中益气汤加味(《医学入门》)、调中益气汤(《寿世保元》)、家秘和中汤(《症因脉治》),治疗脾胃实证的芎术汤(《医方选要》)、芎辛导痰汤(《医方选要》)、平胃保和汤(《症因脉治》)、加味二陈汤(《不知医必要》),治疗脾胃虚夹杂证的半夏白术天麻汤(《脾胃论》)、黄芪益气汤(《寿世保元》);用药特点为:虚证以补益脾胃为主,实证以燥湿化痰为主,虚实夹杂证则补气健脾、燥湿化痰并重,辅助用药则使用风药升清、清利头窍治标、佐以泻阴火、兼治血分。2、临床研究结果:(1)在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三者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均小于0.01),说明治疗组能明显降低头痛的发作次数、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三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小于0.05),说明对照组能降低头痛的发作次数、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综合来看,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差异更加明显,其降低头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的作用要优于对照组;(2)在头痛指数计分方面:治疗前后两组在头痛指数计分方面组内,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1),说明两组头痛指数计分均有显着降低;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对头痛指数计分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3)在头痛指数疗效评价方面:治疗组2例基本恢复,19例显效,14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92.11%;对照组0例基本恢复,12例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总有效率75.68%。两组间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对于改善头痛指数效果优于对照组;(4)在中医证候各症状评分方面:治疗前后治疗组在中医症状评分方面,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1),说明治疗组患者的头痛如裹、头脑昏沉、脘腹胀满、纳呆食少、倦怠乏力各项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对照组在头痛如裹、头脑昏沉症状评分方面,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倦怠乏力症状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脘腹胀满、纳呆食少症状评分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均大于0.05),说明对照组患者头痛、头脑昏沉症状得到显着改善,倦怠乏力症状一般改善,脘腹胀满、纳呆食少症状没有改善;(5)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前后各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中医证候积分都有改善作用;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6)在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方面:治疗组临床痊愈3例,临床显效15例,临床有效17例,临床无效3例,总有效率92.11%;对照组临床痊愈0例,临床显效3例,临床有效22例,临床无效12例,总有效率67.5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文献研究得出脾胃虚实病机与紧张型头痛密切相关,从脾胃治疗紧张型头痛理论依据充分,用药思路为标本兼顾且以健脾胃、化痰湿为主,以通利头窍为辅;通过临床研究结果得出以脾胃气机升降理论为组方依据的加味升阳益胃汤能降低患者头痛指数、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和中医证候积分,是治疗紧张型头痛脾胃气虚、痰湿中阻证的有效方剂,且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郭雅雯[6](2019)在《针刺结合药线灸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药线灸疗法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头痛指数、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的影响,提供该疗法治疗本病有效性的临床和实验证据。方法:将符合紧张性头痛诊断标准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针刺组)、B组(针刺结合药线灸组)、C组(西药黛力新组),每组32例患者,纳入并且进行临床观察。每组隔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3组均在治疗前后、一个月后随访时依据头痛指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经实验脱落和筛查,最后共有92例患者完成实验,其中A组30例,B组31例,C组31例。1临床疗效比较经治疗后,A组临床痊愈7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B组临床痊愈12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C组临床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10%。统计结果提示:在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面,针刺结合药线灸组优于常规针刺组和西药黛力新组(P<0.05),常规针刺组和西药黛力新组无明显差异(P>0.05)。2 HAMA、HAMD量表评分比较三组自身治疗前、后及随访的HAMA、HAMD总分经多组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显示:治疗前三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处于同一基线上;治疗后、随访的HAMA、HAMD总分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自身的HAMA、HAMD总分,治疗后与随访较治疗前有改善;三组疗效无论HAMA量表评分、还是HAMD量表评分,针刺结合药线灸组均优于常规针刺组和西药黛力新组(P<0.05),常规针刺组与西药黛力新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3头痛指数比较三组自身治疗前、后及随访头痛指数经多组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随访的头痛指数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自身的头痛指数,治疗后与随访较治疗前有改善;统计结果提示:针刺结合药线灸组优于常规针刺组和西药黛力新组(P<0.05),常规针刺组与西药黛力新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结合药线灸能够有效改善紧张性头痛患者的头痛指数及焦虑抑郁情绪,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和西药黛力新。

熊荣[7](2019)在《壮医药线点灸结合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结合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以相同针刺组方的常规针刺组和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组为对照,通过观察比较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方法:选取90例符合标准的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壮医药线点灸结合针刺组(药线针刺组)、常规针刺组(针刺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组(西药组),每组均30例。药线针刺组和针刺组取穴相同,包含有:风池、率谷、太阳、头维(均取患侧);太冲、太溪(均为双侧),每日治疗1次,连续进行针刺、药线点灸治疗5天,休息两天,然后再进行治疗,共治疗4周。西药组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进行治疗,每晚睡前口服10mg,共连续服用4周。三组患者均严格遵照医嘱按照疗程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三组患者的VAS评分值和《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头痛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伴随症状评分及总积分,分析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VAS评分值、头痛症状积分构成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2.治疗后,三组患者VAS评分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P<0.05),药线针刺组和针刺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下降程度均优于西药组(P<0.05)。3.治疗后,三组患者偏头痛的发作次数均明显减少,疼痛程度均明显减轻,持续时间均明显下降,伴随症状明显均减少,头痛症状总积分也均明显下降(P<0.05),并且药线针刺组在降低头痛发作次数方面优于西药组(P<0.05),在减少伴随症状方面优于针刺组及西药组(P<0.05),在改善总积分方面也优于针刺组及西药组(P<0.05)。4.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药线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6.4%,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2.1%,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4.1%,药线针刺组的有效率优于针刺组和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结合针刺疗法能明显改善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辜红炜[8](2019)在《黄石玺教授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黄石玺教授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经验,观察毫火针配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方法:观察偏头痛患者和紧张型头痛患者各30例,采用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研究周期共18周,基线期4周,治疗期2周,随访期12周。每天治疗1次,6次为一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天,共治疗两个疗程。评价疗效的主要指标为治疗后1周头痛程度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较基线的变化值,首次治疗前后头痛程度VAS评分的变化值;次要指标包括头痛积分、头痛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六项测试(Headache impact test-6,HIT-6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结果:即刻镇痛作用: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0.5h、1h、2h头痛VAS评分的变化,偏头痛组在治疗后0.5h与治疗前头痛VAS评分差值、治疗后1h与0.5h头痛VAS评分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2h与1h头痛VAS评分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紧张型头痛组在治疗后0.5h与治疗前头痛VAS评分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1h与0.5h头痛VAS评分差值、治疗后2h与1h头痛VAS评分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即刻镇痛效果明确。头痛症状的改善: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12周VAS评分和头痛积分的变化,两组患者在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方面与基线期相比,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能有效的减轻患者头痛程度,降低头痛发作频率,减少头痛持续发作时间及缓解伴随症状。生活质量的提高: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12周HIT-6评分与基线期相比,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能较好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情绪状态的改善: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12周,两组患者SAS及SDS评分与基线期相比,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有效性评价:偏头痛组的总有效率为96.6%,紧张型头痛组为100%。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评价:两组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6.67%,无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安全性较高。结论:毫火针温针灸联合疗法对改善原发性头痛患者头痛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生活质量和焦虑抑郁情绪方面均有效,并且具有安全、快速起效、镇痛作用持久的临床效果。验证了黄石玺教授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经验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萧维萱(Hsiao Weihsuan)[9](2019)在《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瘀阻脑络证型的偏头痛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研究,对比丹参注射液的穴位注射疗法和非穴位注射疗法对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索穴位注射的作用原理,为疲阻脑络型偏头痛的穴位注射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在广东省中医院的针灸门诊部,纳入符合本病诊断标准的瘀阻脑络型的偏头痛患者72例,将收集的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6人,治疗组36人。治疗组采用丹参注射穴位注射的方法,对患者的双侧太阳穴、风池穴、血海穴6个穴位进行注射,每个穴位注射0.4ml的丹参注射液(其中太阳穴为0.2ml),而对照组在此6个穴位的旁开0.5cm处将进行同样计量的丹参注射液注射。疗程为每周两次,10次1疗程,分别在1和2疗程后,让患者进行VAS评分、头痛积分评分、完成MSQ评分(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数据结果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72例的符合诊断标准的瘀阻脑络型偏头痛患者中有10例不能坚持完成研究,出现脱落,其中对照组脱落6例,治疗组脱落4例,最终治疗组有32例,对照组有30例完成研究。两组患者的数据显示:(1)在1疗程和2疗程结束后,两组偏头痛患者的VAS评分与头痛积分、MSQ(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评分在治疗后都明显下降(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增长,评分越低;(2)在1疗程和2疗程结束时,治疗组的VAS评分与头痛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的MSQ评分在1个疗程后无明显差异;在2个疗程后治疗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在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中有20例有效,12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达到62.5%;对照组中有11例有效,19例无效,总有效率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在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中有29例有效,3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达到90.6%;对照组中有24例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疗效等级的排列上,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两组患者在2个疗程的治疗中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1)本研究的2个疗程中,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和非穴位注射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瘀阻脑络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且随疗程的延长,疗效更加明显;(2)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有效降低患者的偏头痛的严重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在2个疗程后明显优于非穴位注射治疗;(3)偏头痛的临床症状改善与偏头痛特异生活质量问卷的评分降低并不一致;(4)随着疗程的增加,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与非穴位注射的总有效率可能趋向一致;(5)如何选取非穴位作为对照仍是临床研究中的一大难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林坤成[10](2010)在《电针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偏头痛是多发病,常见病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紧张,生存压力的日益加大,偏头痛的发病率又有所增高,并且累及人群广泛,影响因素复杂,且反复发作,各种疗法难以彻底治愈,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医药负担,同时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社会及经济问题。无先兆性偏头痛是偏头痛中最为常见的类型,约占偏头痛病人的80%。目前偏头痛治疗方法很多,如西药、中医药和针灸等,但由于其发病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试验性的。探讨治疗本病的发病机制有效治疗手段和疗效机理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导师许能贵教授积数十年临床经验总结,根据祖国医学脏腑经络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生理解剖知识,形成了一套效果较为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为了深入研究我国偏头痛患者的发病特点和发病机制,寻找疗效确切且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运用主穴为主,并辨证配穴的电针和针刺的方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疗效机制。研究目的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毫针刺法的基础上加上电针,系统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发作周期和时间等变化,探讨本方法在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方面的操作规范,适用范围,禁忌症,综合分析和评价近期、远期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台湾德昌中医诊所或立安中医诊所就诊并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147例。无先兆型偏头痛的临床表现,将本病分为三类:头痛发作时伴随畏光、畏声;头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发作时伴有畏光、畏声且恶心、呕吐。每类无先兆型偏头痛均随机分成电针治疗组及单纯针刺对照组两组。并对疗效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根据临床表现和祖国医学理论,将每类无先兆型偏头痛又分成常见的水不涵木、痰热内阻和肝风上扰三种证型,并对电针治疗本病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电针组总有效率为72.15%,优于单纯针刺组总有效率为52.94%。采用电针及单纯针刺两组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后,各症状比较临床疗效无差异(P>0.05)。电针组及单纯针刺组均末出现明显副作用。本研究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临床资料,将三类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均分为水不涵木、痰热内阻、肝风上扰三个证型,采用电针治疗观察电针对中医不同证型的疗效,电针主穴为丝竹空透率谷、颔厌透悬颅、列缺、太阳;水不涵木型配穴为:太溪、肾俞、太冲;痰热内阻刑配穴为:头维、丰隆、阴陵泉;肝风上扰型配穴为:太冲、阳陵泉、风池。治疗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电针对每类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二个中医证型的疗效差别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运用太阳、丝竹穴透率谷、列缺、颔厌透悬颅为主穴,并根据不同证型辨证配穴的以电针为主的疗法具有疗效确切、实用、无副作用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和进一步的疗效机理研究。

二、麦普替林治疗偏头痛56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麦普替林治疗偏头痛56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原发性头痛的西医学研究概况
        1. 原发性头痛的流行病学及分类
        2. 原发性头痛的病因
        3. 原发性头痛的发病机制
        4. 原发性头痛的慢性化
        5. 原发性头痛与焦虑抑郁共病
        6. 原发性头痛的治疗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头痛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1. 古代医家对内伤头痛病因病机的探讨
        2. 现代医家对内伤头痛病因病机的探讨
        3. 内伤头痛的辨证分型与肝阳上亢型头痛
        4. 内伤头痛的中医治疗
        5. 针对病机的内外合治方法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筛选标准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注意事项
        2.5 临床观测指标
        2.6 疗效评定标准
        2.7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疗效观察
        3.3 随访观察
        3.4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
    4. 讨论
        4.1 结果分析
        4.2 中药方的选用
        4.3 原发性头痛与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相关性
        4.4 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的运用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黛力新及重复经颅磁刺激预防慢性每日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每日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对近5年来针剌治疗偏头痛RCT设计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偏头痛的发病及临床治疗概况
    1 偏头痛的概念
    2 偏头痛的发病情况
    3 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4 偏头痛的治疗方法
        4.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治疗
        4.2 传统医学对偏头痛的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及纳入情况
    2.2 文献梳理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3.1 一般情况分析
    3.2 样本量计算问题分析
    3.3 诊断标准的选择问题分析
    3.4 纳入、排除、剔除、脱落标准设计问题分析
    3.5 随机与盲法设计问题分析
    3.6 试验对照干预方法设计问题分析
    3.7 观察指标设计问题分析
    3.8 其他问题
4 思考与建议
5 本研究的不足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尼麦角林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其对PAGM和MCA-MV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附表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偏头痛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及规培教师名单
个人简历

(5)从脾胃论治紧张型头痛的文献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古今文献论述中医对紧张型头痛的认识
    一、紧张型头痛中医病名的历史渊源
    二、紧张型头痛相关病因的古代文献梳理
        (一)文献检索方法
        (二)检索结果
    三、紧张型头痛相关病机的古代文献梳理
        (一)病位
        (二)病机
    四、治疗选介
        (一)内治法
        (二)外治法
    五、现代中医对紧张型头痛病因病机的阐释及辨证论治
        (一)多证型综合辨证论治
        (二)单一证型论治
    六、现代中医对紧张型头痛的外治法简述
第二部分 脾胃与紧张型头痛相关古今文献研究
    一、脾胃与紧张型头痛现代中医文献概述
        (一)脾胃损伤、痰湿内蕴导致紧张型头痛
        (二)紧张型头痛反复发作可损伤脾胃元气
        (三)调理脾胃气机作为紧张型头痛的通治法
    二、基于古代文献的脾胃生理病理概述
        (一)脾胃的生理概述
        (二)脾胃的病理概述
    三、脾胃与紧张型头痛相关古代文献研究
        (一)基于古代文献的紧张型头痛脾胃虚实病机梳理
        (二)紧张型头痛脾胃虚实证的治疗方药
    四、讨论
        (一)紧张型头痛脾胃虚实辨证的病机讨论
        (二)从脾胃虚实论治紧张型头痛用药特点总结
        (三)脾胃与紧张型头痛相关性概述
        (四)中西医结合阐释脾胃与紧张型头痛相关性
    五、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资料
        (一)研究对象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脱落标准
    三、研究方法
        (一)临床分组
        (二)治疗方案
        (三)观察内容
        (四)疗效评价标准
        (五)安全性评价
        (六)统计学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治疗前后各组头痛指数相关因子计分比较,结果如表9、10所示
        (三)治疗后两组头痛指数及疗效评价比较,结果如表 11、12 所示
        (四)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五)安全性评价
    五、分析与讨论
        (一)临床疗效分析
        (二)加味升阳益胃汤方义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紧张型头痛的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一、ICHD-ⅢBETA版 紧张型头痛诊断标准
    二、紧张型头痛中医证候临床观察表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6)针刺结合药线灸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TTH的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TTH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1.2 现代医学对TTH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
        1.3 现代医学对TTH的治疗
        1.3.1 药物疗法
        1.3.2 非药物疗法
    2 中医学对TTH的研究
        2.1 TTH的中医病名
        2.2 中医对于TTH病因病机的认识
        2.2.1 病因
        2.2.2 病机
        2.2.3 中医药对TTH的治疗
        2.2.4 针灸疗法对TTH的治疗
        2.2.5 推拿疗法对TTH的治疗
        2.2.6 针刺结合其他类疗法对TTH的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筛选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中止治疗标准
        1.2.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案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实验受试者纳入和脱落情况
        3.2 一般情况比较
        3.2.1 年龄
        3.2.2 性别
        3.2.3 病程
        3.3 临床疗效比较
        3.4 HAMA、HAMD量表评分
        3.4.1 治疗前HAMA、HAMD量表评分比较
        3.4.2 治疗前、后、随访的HAMA、HAMD总分比较
        3.5 治疗前、后、随访的头痛指数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情志不畅与TTH密切相关
    2 疗效机理的探讨
        2.1 常规针刺疗法治疗TTH的源流及疗效机理
        2.2 药线灸治疗TTH的疗效机理
        2.3 针刺结合药线灸治疗TTH疗效机理及优势
    3 基于实验结果优选针刺结合药线灸组的机理分析及探讨
        3.1 本实验针刺结合药线干预方法的选穴依据
        3.2 实验优选针刺结合药线灸的可能机制探讨
    4 创新之处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壮医药线点灸结合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1.1 概述
        1.2 发病机制
        1.2.1 血管源学说
        1.2.2 神经源学说
        1.2.3 三叉神经血管学说
        1.3 西医治疗现状
        1.3.1 药物治疗
        1.3.2 非药物治疗
    2 传统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2.1 传统医学对偏头痛病名的认识
        2.2 传统医学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传统医学治疗偏头痛的概况
        2.3.1 内服方药治疗
        2.3.2 针灸治疗
        2.3.3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偏头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异常情况的处理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2.6 观察指标
        2.7 疗效评定标准
        2.8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3.2 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3.3 治疗结果比较
        3.3.1 三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值比较
        3.3.2 三组治疗前后的头痛症状积分量表评分比较
        3.3.3 三组治疗前后的头痛症状积分量表总积分比较
        3.3.4 临床疗效比较
        3.4 不良事件
第三章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关于本课题治疗方案及选穴分析
        2.1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选用依据
        2.2 针刺疗法的选用依据
        2.3 西药治疗组药物的选择依据
        2.4 选穴依据
    3 壮医药线点灸结合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机理探讨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三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值改善情况
        4.2 三组患者治疗后头痛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4.3 临床疗效分析
    5 本疗法创新之处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黄石玺教授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1 疾病概述及流行病学
        2 危险因素
        3 发病机制
        4 诊断及分型
        5 治疗
        6 小结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头痛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
        2 病因病机
        3 诊断依据
        4 辨证分型
        5 中医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黄石玺教授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经验总结
    1 黄石玺教授治疗头痛的主要思想与理论依据
    2 治疗方法的选择
        2.1 火针的发展和毫火针疗法的选择
        2.2 温针灸疗法的选择
    3 取穴原则
    4 方法体悟
        4.1 器材的选择
        4.2 具体操作
        4.3 注意事项
    5 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研究对象
        1.3 干预措施
        1.4 观察指标
        1.5 疗效评价
        1.6 伦理学原则
        1.7 统计分析
    2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受试者分布
        3.2 基线分析
        3.3 疗效评价
        3.4 安全性评价
第四部分 讨论与结论
    1 结果分析
    2 讨论
    3 结论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概述
    1.2 中医对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1.2.1 中医对偏头痛的病因病机研究
        1.2.2 中药治疗偏头痛
        1.2.3 针刺疗法治疗偏头痛
        1.2.4 推拿疗法
        1.2.5 耳穴疗法
    1.3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1.3.1 遗传基础
        1.3.2 皮层扩张性抑郁症
        1.3.3 三叉神经血管系统
        1.3.4 致敏作用
        1.3.5 5-羟色胺的作用
        1.3.6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作用
    1.4 临床特征
    1.5 治疗
        1.5.1 药物治疗
        1.5.2 非药物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分组方法
        2.1.2 诊断标准中西医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中止/剔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2 具体操作过程
        2.2.1 药物及器械
        2.2.2 操作方法
        2.2.3 疗程
    2.3 疗效评测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及样本量估算
    2.6 安全性评价
        2.6.1 生命体征观察
        2.6.2 不良事件及处理
        2.6.3 相关性评估
        2.6.4 严重程度评价
        2.6.5 严重不良事件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基线资料分析
    3.2 治疗后,两组的结果比较
    3.3 治疗过程中两组脱落/中止病例情况
第四章 讨论
    4.1 概述及流行病学分析
    4.2 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的作用分析
    4.3 穴位作用在治疗偏头痛的作用分析
    4.4 穴位注射的疗效差异分析
    4.5 穴位注射的安全性观察
    4.6 试验创新点
    4.7 试验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电针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
        1.1 头痛病名的沿革
        1.2 头痛的病因病机
        1.3 治疗
    2. 近年来针刺治疗偏头痛研究概况
        2.1 毫针治疗
        2.2 头针治疗
        2.3 电针治疗
        2.4 毫针配火针治疗
        2.5 针药结合治疗
        2.6 穴位注射治疗
        2.7 电针推拿结合治疗
        2.8 耳穴贴压治疗
        2.9 穴位埋线治疗
        2.10 小针刀治疗
        2.11 基础研究
    3. 偏头痛的现代医学研究
        3.1 偏头痛的发病机理
        3.2 偏头痛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疾病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临床实验步骤
        2.4 一般观察项目
        2.5 疗效标准
        2.6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电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机制
        4.2 电针和单纯针刺的疗效比较
        4.3 电针对无先兆性偏头痛中医辨证分型的疗效分析
        4.4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麦普替林治疗偏头痛56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的临床观察[D]. 马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黛力新及重复经颅磁刺激预防慢性每日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燕平. 山东大学, 2020(04)
  • [3]对近5年来针剌治疗偏头痛RCT设计问题分析[D]. 王耀博.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尼麦角林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其对PAGM和MCA-MV的影响[D]. 孙利.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5]从脾胃论治紧张型头痛的文献和临床研究[D]. 王学斌.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6]针刺结合药线灸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观察[D]. 郭雅雯.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壮医药线点灸结合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D]. 熊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黄石玺教授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经验总结[D]. 辜红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萧维萱(Hsiao Weihsua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电针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林坤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马普替林治疗偏头痛56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