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饭店业管理信息系统成果专栏(论文文献综述)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0)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晋政办发[2020]4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已经省委、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2020年5月30日(此件公开发布)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要求,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安委[2020]3号),结合实际,制定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总方案及两个专题实施方案、11个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四川省人民政府[2](2018)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三五”信息化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川府发[2017]62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四川省"十三五"信息化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7年12月21日四川省"十三五"信息化规划"十三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网络强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准确把握信息技术变革趋势,加快推进四川省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是主动适应新时代,培育发展新动能,构筑竞争新优势,实现"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的必然选择。为贯彻落实《国家信息
曹晓佩[3](2017)在《洪坑村: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变迁与重构》文中研究说明席卷全球的遗产运动伴随着政治权力、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与土楼相遇时,为洪坑——这个700年历史的传统客家村落带来了巨大的变迁。“遗产”的概念发生改变,归属权和主导权在“世遗”获得的过程中发生了从个体到国家的转移,而归属权的转移则指向了遗产的话语权,遗产地本土的自我表达淹没在“他者”所主导的话语中。由于政治话语与权力的干涉下地方社会的失语、经济利益分配不均导致了遗产地社会的抗争和冲突。在商业利益的促使下,再造的“遗产”功能异化为旅游景观和展演的舞台;而遗产地村民在认同基础上自发的将“遗产”传承与复兴,则让原本失去生命力的地方文化又再次呈现希望。本论文主要从经济变迁、国家权力与地方的关系结构、国家话语与政治权力对遗产地的影响、遗产的功能异化与再生产等角度,探究遗产旅游和国家权力的介入对遗产地村落文化变迁的影响。第一章洪坑:一个客家土楼村落,主要探究了土楼这种建筑形式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如何产生并兴盛发展起来的,其最初的功能是什么;而这种古老的客家民居建筑在当代,又是如何转变身份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第二章遗产地村落经济生活的变迁,从经济角度记录并梳理了遗产地居民生计方式的现状;以及随着“世遗”标签的获得,以及旅游产业的介入,这种生计方式的变化;此外,遗产地经济生活的变化并非只来自于“世遗”所带来的社会环境的改变,并非仅仅一种适应性的自我选择,还有政府的直接介入的影响。而这种经济生活的变化无论是对“世遗”旅游社会背景的适应性选择,还是政府的强加给予,都在实际上提高了遗产地村的生活质量,让遗产地村民因“世遗”而获得切实的利益。第三章世遗与旅游背景下的组织结构,介绍了“世遗”成功申报后,遗产地的社会关系和组织结构,其中主要包括政府、公司和遗产地村民。洪坑这个传统的村落在转变为世遗后,村落原有的自治组织或宗族组织的关系结构被国家与地方的“二元关系”在权力格局所取代:地方政府获得遗产地实际上的主导权,而土楼旅游公司则是地方政府为了参与旅游而派生出来的产物,其利益与地方政府是一致的;而遗产地村民被边缘化成为遗产运作的参与者。第四章多元结构下的权力与利益冲突。随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进程的展开,遗产地多元结构下不同利益主体的矛盾也日渐突出。本章探究了“世遗”背景下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反映了遗产地主导权的转移,新的利益分配机制下各方的分争与博弈,以及政府权力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和冲击。第五章遗产、符号还是商品:土楼的遗产话语,探究了遗产在现代语境下被不同的利益群体根据自身的需求而被重新赋予更多含义和功能,遗产的概念发生着改变和扩展。当下土楼的“世遗”话语,是以国际权威机构所制定的通行的西方模式为标准,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主导的话语模式。国家和地方政府分别利用权力的优势,根据各自的需要主导着遗产的话语阐释和当下社会中的功能;遗产地居民作为遗产原本的主人却在遗产的热潮中逐渐被推至边缘化,在遗产话语中处于失语状态。“世遗”还带来了遗产地功能的“异化”,呈现出文化的“项目化”、“碎片化”以及遗产与原来主体的“隔离化”的特征:村落原本的社区功能被弱化、被边缘化;此外遗产现实中的功能则越来越向着景观、展演、服务等旅游商业化的功能倾斜,呈现出“城市绅士化”现象。当然,遗产地的状况也并非一味的悲观负面,旅游对遗产地村民带来经济改善的同时,也在激活着村民对社区生活的参与,在村民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增强下,地方本土文化开始产生复兴的迹象。结语部分论述了遗产的异化、标准化和等级化,以及作为遗产地的洪坑村传统村落关系的解构与“世遗”背景下村落内部关系的本土化重构。
国务院[4](2017)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提出国发[2016]7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6年12月7日"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制定本规划。第一章把握机遇迎接大众旅游新时代第一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成就
兰海军[5](2016)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旅游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既是旅游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更是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深入研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理论成熟成型,丰富公共服务管理学科体系;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供给并持续改进,夯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基础。本文选择厦门为例,源于其系全国最重要旅游城市之一,解剖既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典型示范意义。本文以游客满意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服务质量理论为内核,综合运用文献、比较、案例、访谈、问卷、统计等方法,研究如何通过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机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持续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从实践层面梳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进展。分别考察境内外典型旅游城市实践,梳理出境内旅游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并观察厦门市实践。第二,从理论层面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框架。厘清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等核心概念,梳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责任主体;借鉴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实践,结合旅游公共服务具体环境,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理论框架。第三,从操作层面阐述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首先是确立质量目标。在现有软硬件基础上,采用ISA法调查游客真实感知,测量期望与感知差距,全面摸清旅游服务质量“短板”。通过I-S等级计算,找出优先改进项、次优改进项,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其次是监测质量运行。通过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宣传贯彻,统一内部思想、营造社会氛围。借助“信息化监测、联动化治理、标准化确认、奖惩化控制”机制,全面监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再次是评价服务质量。采用SERVQUAL框架,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具体化,对应开发一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厦门评价并计算出阶段性质量改进的工作重点。最后是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必须以游客满意为目标,基于旅游服务应用优化智慧厦门顶层设计,修筑质量改进“营养池”;丰富完善厦门质量奖体系,培壮质量改进“胡萝卜”;强化部门协同治理,锻造质量改进“大棒”,构建“三位一体、恩威并举”的服务质量改进运行框架。第四,从推广层面探索公共服务质量改进一般性操作指南。将各环节研究成果和具体操作步骤与厦门经验相结合,抽象化为通用性的操作指南。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尝试构建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理论和运行框架;二是尝试开发了一套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量化了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三是尝试梳理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一般化操作指南。受能力、精力等条件限制,最初调查问卷数据多来源于思明区,未来将进一步拓宽研究区域范围,尽量缩小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跟进研究以厦门本岛为核心建构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全面优化提升其适用性。
张旭[6](2016)在《基于老年人行为模式的居住环境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人口老龄发展严峻的形势是对政府和社会的挑战,我国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老年人口规模大、空巢老人和长寿老年人人口数量增长速度较快、老龄化发展速度过快的特征。居住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条件,而老年人对居住环境更加依赖,老年人的身心情感状况、家庭结构、养老和行为模式以及所在城市的发展水平都对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产生着深远意义的影响和密切的联系。建构适宜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是未来我国城市建设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论文综合了社会、人口、生理、心理、行为、建筑、规划等多方面的知识,依托老年社会学研究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以及行为模式,与建构居住环境内容相结合,具有推动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论文首先着眼于较早跨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和西方发达国家,分别从早期老龄化、较早老龄化、较晚老龄化、低程度老龄化对这些国家进行发展脉络的梳理。通过整理日本、美国和瑞典的老年福利保障与居住建筑发展,总结发达国家的老年居住形式基本包括退休住宅、老年人专用住宅、老年人集合住宅、护理之家、服务型住宅、退休之家、持续照料社区、老年护理之家几种主要形式。而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退休社区和老年独立住宅等依托于社区以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是较符合中国国情的居住形式。之后对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将老年人按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居住方式、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身体状况这四个要素分为:轻老年人、中年老年人和长寿老年人;空巢老年人(与配偶),独居老年人,与已婚子女和孙辈同住的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一般的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人;活力老年人(健康的),有障碍但能自理的老年人,有障碍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在本研究中不涉及失能老年人)。结合我国老龄化发展的社会背景,分析老年人的就医、休闲、起居和购物的行为模式,结合调查结果阐述不同类型老年人对健康保障环境、无障碍安全环境、智慧环境和购物环境的需求最高。最后通过以老年人行为模式、社会因素架构与居住环境建构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相互作用为概念框架。从定性和定量的不同方法分析不同类型老年人的不同行为模式对健康保障环境、无障碍安全环境、社区智慧环境和购物圈层四种环境建构的影响,以及社会客观因素对建构环境的推动或者制约作用,获得最终建构适老化居住环境的策略。
吕晶[7](2014)在《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文中提出宋美龄,蒋介石夫人,“宋氏家族”重要成员,众多标签贴在她的身上。她生于1897年3月5日,卒于2003年10月24日,经历了三个世纪的一生,大致以1948年底赴美寻求援助为分水岭。在国民党退居台湾之后,宋美龄进入了她的后半生,不仅是年龄已过半百,更指宋美龄在政治追求、国际交往、社会活动和妇幼事业等方面均较其在大陆时期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已近日暮。从时间上看,宋美龄后来在台湾和美国生活的时段在其生命中的比重超过大陆时期。依照中国人特别重视晚年的习俗、强调“盖棺定论”的传统,宋美龄的后半生实在是一段不能忽视的历史。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通过论述宋美龄的后半生,揭示其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角色选择、角色扮演和角色贡献。本文认为,宋美龄的后半生起始于国民党政权的分崩离析,脱胎于内外交困的台湾政局。从1947年开始,国民党在军事上节节败退,政治、经济及外交等情势全面逆转。进至1948年,金融崩溃、物价飞涨、三大战役皆输、精锐尽失,各方矛盾直指蒋介石,国民党统治几近崩溃。在此背景下,宋美龄于1948年底赴美争取援助。1950年初,在美求援未果的宋美龄,返回台湾与蒋介石共赴患难,拉开她后半生的序幕。此时的台湾,人口激增、物价飞涨、民生困顿,岛内族群矛盾重重,加上美国意图舍弃蒋介石政权、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使得整个社会惶惶不安。宋美龄的回归是对蒋介石最大的慰藉。本文指出,在宋美龄后半生中,“第一夫人”是她最重要的政治符号,这也是为维系蒋介石统治地位而必须向台湾军民传播的符号。在台湾公众面前,宋美龄与蒋介石努力展现出“二位一体”公众形象。举凡蒋介石出现的地方,必有宋美龄陪同。宣传蒋介石、为蒋介石辩护、为蒋介石政权争取援助,则是宋美龄后半生的职责。宋美龄在台湾所开展的外交、妇女运动和社会事业等多方面的工作,都是在“第一夫人”的头衔下展开的。通过梳理宋美龄后半生的各类活动,可以发现宋美龄利用“第一夫人”这一符号向社会传达蒋介石政权稳定的信号,并强调其政权“正统代表性”。本文认为,困居台湾的宋美龄在“第一夫人”这个政治符号下演绎了多重社会角色。外交方面,她是蒋介石的外交事务总管和国际形象宣传员。为此,她整合美国“院外援华集团”,积极开展对美宣传外交,努力拉拢美国政界军方人士,等等,为台美关系改善积蓄力量。一轶时机成熟,她即踏上前台,以多种名义赴美访问,或医疗,或度假。每次短则半年,长则一年多。直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蒋经国接班态势已然明确,宋美龄方才淡出对美“外交”一线。妇运领袖是宋美龄最擅长演绎的社会角色。在宋美龄的政治版图上,妇女运动是她政治资本的重要来源,是她获取国内政治支持的重要根据地,其重要性不亚于外交领域。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宋美龄依靠“妇联会”、“妇工会”和台湾省妇女会开展妇女运动,使自己长期在台湾的政治舞台上屹立不倒。社会事业则是与宋美龄的基督教信仰密切联系在一起。败退台湾之后,宋美龄从“一个名义上的基督徒”转变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宗教成为她最好的安慰剂。在宗教信仰的影响下,她抵台后即成立“中华基督教妇女祈祷会”,以该会联合周边重要人士,结成共同的利益联盟;她开办华兴学校,创建振兴复健医学中心,担当辅仁大学董事长,等等。这些都反映出,宋美龄在信仰的感召下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也反映出宋美龄的宗教热情与与政治需要的紧密结合。本文还考察了宋美龄和蒋介石、蒋氏家族和孔宋家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宋美龄在隐居美国时期的政治活动。在作者看来,“宋家”是宋美龄的娘家,也是她在“小家”和“蒋家”立足的奥援。在宋美龄眼里,蒋宋一体,互为帮助。只有壮大“蒋家”才能更好地维护“宋家”,只有维护好“宋家”才能最大化“蒋家”的利益。蒋介石逝世后,宋美龄为使蒋经国顺利接班,隐居美国。她虽然身在美国,但心系台湾政坛,关心的重点是塑造蒋介石历史形象、辅助蒋经国治理台湾。实际上,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蒋家王朝”。
魏园园[8](2008)在《森林旅游信息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信息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化是先进生产力和管理方式的代表。它的发展为各行各业都带了巨大的变化。旅游行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更加依赖信息的有效传递,以沟通旅游地和身处异地的旅游者。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森林旅游,由于涉及到森林资源的大量信息,信息化管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森林旅游快速发展,森林旅游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休闲和生态旅游爱好者。如何扩大森林旅游的影响力,提高森林旅游的管理水平,成为森林旅游发展的重点。森林旅游信息化管理,是森林旅游管理的必然选择,对森林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在系统分析森林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国内外森林旅游信息化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森旅游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和特点,对信息化技术在森林旅游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重点研究了森林旅游数据库和森林旅游信息系统构建技术;并以基于WebGIS的福建省森林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为实例,对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数据库设计、功能模块规划以及系统实现的平台和关键技术等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出森林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流程、设计原则和实现过程。文中还详细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开发技术,特别是WebGIS技术在WEB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由于森林旅游管理中显着的地理特性,地理信息系统应与森林旅游信息化管理相结合的观点,为森林旅游信息化管理提供一个新思路。
张丽[9](2007)在《饭店管理沟通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饭店的有效运营越来越依赖于良好的内部沟通体系。调查表明,饭店内部70%的问题是由于沟通不善引起的,饭店管理者将其70%的时间用于与其他人的沟通。由此可见,管理沟通对饭店管理的重要性。良好的内部沟通不仅能够提高管理者决策效率,而且还能增强员工满意感和组织承诺,促进饭店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提高饭店市场竞争力。目前,关注饭店管理沟通状况的学者比较少,对饭店管理沟通的研究不能有效地指导饭店管理沟通的实践。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饭店的管理沟通现状,找出饭店管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为饭店改善管理沟通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建议。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两轮专家问卷咨询,提出饭店管理沟通的影响因素并将管理沟通有效性作为衡量管理沟通效果的指标,初步建立本研究的概念模型;然后根据概念模型,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饭店管理沟通调查问卷,对长沙市的中高星级饭店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收集回的数据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饭店管理沟通的主要因素有组织结构因素、组织支持因素、管理者因素、员工因素、人际因素、沟通媒介因素;各因素影响沟通有效性的途径和程度存在差异;不同人口统计特征在管理沟通有效性及管理沟通影响因素的感知上存在差异;不同特征的饭店在管理沟通有效性及管理沟通的影响因素上也存在差异。根据研究的结果,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饭店管理沟通的建议,即制定战略目标,完善各项政策制度;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文化氛围;增加员工的了解程度,增强人际相似度和信任度;增强员工沟通意识,增强沟通知识和技能;整合沟通渠道,综合运用多种沟通方式。在目前国内有关饭店管理沟通的实证研究贫乏的情况下,本研究以国外成熟量表为参考,开发出符合我国实际的饭店管理沟通测量量表并进行了实证调查和分析,丰富了我国饭店管理沟通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同时,能使管理者认识到管理沟通对于饭店经营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沟通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能为饭店管理者改善内部沟通提供科学的依据。
王婉飞[10](2005)在《我国分时度假规制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分时度假处于产业萌芽和产品导入期。分时度假业是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相互扩张的产物。我国分时度假市场呈现失效状态,这与我国的国情、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以及产业的特殊性相关。分时度假市场亟待规制,通过规制调控市场,促进有序发展。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全文共分6章。第1章分时度假研究综述。本章对中外分时度假研究文献作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综述;第2章研究分时度假规制的意义。通过对分时度假概念的界定,讨论了分时度假与相关产业的联系。运用产权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了分时度假市场失效表现形式。运用规制基本理论,指出了研究分时度假规制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3章分时度假市场需求潜力的分析。在基于我国分时度假市场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分时度假市场需求潜力分析,用恩格尔系数作为指标,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发展分时度假产业的一般规律。用LOGISTIC分析方法,将是否购买分时度假产品作为因变量,得到了我国分时度假市场定位的目标人群;第4章分时度假供求失衡分析。通过对分时度假市场供求双方变量进行配对检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标准线超出了供需平衡线的置信区间,得出我国目前分时度假产品供需不一致的失衡现象的结论,并分析了供求失衡产生的制度性因素,说明了对分时度假市场开发与规划规制的必要性;第5章分时度假交换网络及会员保障机制。分时度假交换网络系统是分时度假业得以发展的基础和平台,文章强调了我国分时度假企业战略联盟和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分时度假会员保障制度的建设性建议;第6章我国分时度假信用体系及法律保障研究。通过分析我国分时度假失信成因及分时度假法律建设面临的问题,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我国分时度假法律建设对策。本研究具有创新意义,其意义不仅具有前瞻性,还将从理论方面填补我国分时度假规制研究领域的空白。本研究成果拟将为促进我国分时度假业的健康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供国家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产业政策、出台分时度假法律法规、行业管理以及分时度假企业管理决策参考。
二、饭店业管理信息系统成果专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饭店业管理信息系统成果专栏(论文提纲范文)
(3)洪坑村: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变迁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论文框架与研究思路 |
四、田野情况及资料来源 |
第一章 洪坑: 一个客家土楼村落 |
第一节 永定土楼形成、兴盛的历史背景 |
一、因地制宜: 生土夯筑的建筑 |
二、统治薄弱多匪患: 聚族而居、防御功能 |
三、闽南与闽西: 土楼起源之争 |
四、烟草行业下永定土楼的兴盛 |
第二节 “世遗”视野下的洪坑村 |
一、洪坑村概况 |
二、从村落到“世遗” |
第二章 遗产地村落经济生活的变迁 |
第一节 遗产地居民的主要生计方式 |
一、农业 |
二、旅游行业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对遗产地的经济扶持 |
一、景区门票分成 |
二、提高留村村民的就业机会 |
三、村落生活设施的现代化改造 |
第三章 世遗与旅游背景下的组织结构 |
第一节 主导者: 遗产地的政府运作 |
一、世遗土楼的管理机构 |
二、世遗土楼的保护与管理 |
三、世遗土楼的旅游开发 |
第二节 景区经营者:土楼旅游公司 |
一、土楼旅游公司的成立与发展过程 |
二、遗产地的景区开发 |
第三节 参与者:遗产地的居民 |
一、人口的外迁与回流 |
二、村落生活空间的重构 |
第四章 多元结构下的权力与利益冲突 |
第一节 村民与政府 |
一、村民的迁出与安置问题 |
二、门票分红的矛盾 |
三、手工烟与烟草专卖的冲突 |
第二节 村民与旅游公司 |
一、世遗楼的商业经营 |
二、闲置的风情街 |
三、村民三轮车载客问题 |
第三节 洪坑村民之间 |
第四节 六联村的抗议:遗产地周边村落 |
第五章 遗产、符号还是商品:土楼的遗产话语 |
第一节 国家视野下的世遗土楼 |
第二节 地方政府话语下的世遗土楼 |
第三节 活态与失真:“世遗”土楼的异化 |
一、遗产地居民的隔离化与边缘化 |
二、商品化的文化再造:景观与展演 |
第四节 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
结语 |
一、遗产的异化、标准化和等级化 |
二、传统村落的解构 |
三、遗产地村落关系的重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申报文本》(部分) |
附录二: 《永定县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部分) |
附录三: 《永定区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部分) |
附录四: 《2008-2020年福建省永定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部分) |
附录五: 《关于福建土楼永定景区保护与开发的若干意见》 |
附录六: 《福建土楼永定景区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情况汇报》(部分) |
附录七: 2014年-2016年《永定县全域旅游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部分) |
后记 |
主要科研成果 |
(5)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立题旨意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实践进展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兴起的动因 |
一、注重质量是各国发展的普遍路径 |
二、驱动质量是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追求 |
三、提升质量是游客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期盼 |
第二节 境内外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实践 |
一、境外典型城市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二、境内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三、境内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共性问题 |
第三节 厦门旅游服务业与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
一、厦门旅游服务业发展概况 |
二、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
第三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管理框架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辨析 |
一、公共服务 |
二、旅游公共服务 |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主体认定 |
一、旅游公共服务的体系 |
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划分及责任认定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改进框架 |
一、质量管理通用框架 |
二、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一般框架 |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管理框架 |
第四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确立 |
第一节 总体服务质量目标设定 |
一、研究方法与框架 |
二、调查对象特征 |
第二节 旅游服务质量的目标体系 |
一、总体目标 |
二、分项目标 |
三、旅游服务质量目标变迁 |
第三节 质量目标确立过程及顺序 |
一、质量确立目标过程 |
二、质量目标确立顺序 |
第五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监测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前期准备 |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宣传贯彻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任务分解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全面运行 |
一、信息化推动旅游大数据监测 |
二、联动化夯实跨部门服务质量治理 |
三、标准化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 |
四、奖惩并举控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后期控制 |
一、监测后期控制阶段的现状 |
二、监测后期保障中的问题 |
第六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 |
第一节 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概述 |
一、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方法与框架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样本特征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一、总体旅游服务质量评价 |
二、具体旅游项目服务质量评价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及改进 |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建议 |
第七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
第一节 环境层面——优化智慧旅游平台 |
一、优化顶层设计 |
二、优化技术支撑 |
三、优化应用体系 |
四、提升全域智慧服务 |
第二节 激励层面——内化质量创新动力 |
一、强化质量导向 |
二、强化质量提升 |
三、强化质量奖励 |
第三节 机制层面—强化部门协同治理 |
一、构建“大旅游”协同发展机制 |
二、夯实“大数据”共享供给平台 |
三、构建“多部门”协同服务机制 |
四、构建“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
结论 |
一、基本结论 |
二、存在不足 |
附录一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老年人行为模式的居住环境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
1.1.2 老龄化对居住环境的需求 |
1.1.3 环境行为理论对研究的指导作用 |
1.2 研究目的与现实意义 |
1.3 我国老龄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老龄化相关研究综述 |
1.3.2 不同角度研究综述比较 |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外人口老龄化与居住环境发展 |
2.1 国外老龄化发展脉络 |
2.1.1 人口老龄化发展脉络 |
2.1.2 国外老龄化模式 |
2.1.3 发达国家养老模式与居住建筑发展 |
2.2 日本老年居住环境发展与研究 |
2.3 美国老年居住环境发展与研究 |
2.4 瑞典老年居住环境发展与研究 |
2.5 关于西方老龄化问题的基础观点 |
第三章 我国老年人的行为模式与环境需求 |
3.1 老年人的特征 |
3.1.1 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特征 |
3.1.2 老年人的分类 |
3.2 我国老龄化发展及社会背景 |
3.2.1 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 |
3.2.2 我国老龄化特征 |
3.2.3 我国养老模式及成因 |
3.2.4 老龄化发展备受重视 |
3.3 老年人的行为模式 |
3.3.1 老年人的就医行为模式 |
3.3.2 老年人的休闲行为模式 |
3.3.3 老年人的起居行为模式 |
3.3.4 老年人的购物行为模式 |
3.4 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 |
3.4.1 对健康保障环境的需求 |
3.4.2 对无障碍安全环境的需求 |
3.4.3 对社区智慧环境的需求 |
3.4.4 对购物圈层环境的需求 |
3.4.5 不同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 |
第四章 我国老年人的社区环境现况 |
4.1 调查范围 |
4.2 样本老年人基础资料 |
4.3 我国老龄化城市社区设施分布 |
第五章 健康保障环境的建构 |
5.1 就医保健行为模式对健康保障环境的影响 |
5.2 建构环境的客观影响因素 |
5.2.1 健康保障制度 |
5.2.2 服务保障政策的现状 |
5.3 健康保障环境的建构 |
第六章 无障碍安全环境的建构 |
6.1 老年人行为模式对社区无障碍安全环境的影响 |
6.1.1 对社区公共无障碍环境的影响 |
6.1.2 对社区住宅无障碍环境的影响 |
6.2 建构虚体安全环境的客观影响 |
6.2.1 社会安全文化对建构理念的指导 |
6.2.2 老年服务政策的现状与不足 |
6.3 无障碍安全环境的建构 |
6.3.1 社区室外无障碍环境的建构 |
6.3.2 社区室内无障碍环境的建构 |
6.3.3 老年虚体安全环境的建构 |
第七章 社区智慧环境的建构 |
7.1 老年人行为模式对社区智慧环境的影响 |
7.1.1 休闲行为模式对社区智慧环境的影响 |
7.1.2 起居行为模式对社区智慧环境的影响 |
7.1.3 社区智慧环境对特殊老年人的普适性 |
7.2 环境建构的客观影响因素 |
7.2.1 社会背景及现状 |
7.2.2 老年智慧的发展趋势 |
7.3 社区智慧环境的建构 |
7.3.1 建构社区智慧平台 |
7.3.2 社区老龄事务的智慧服务 |
第八章 购物圈层环境的建构 |
8.1 老年人购物行为模式对购物圈层环境的影响 |
8.1.1 购物圈层的概念 |
8.1.2 老年人购物的出行方式和时间 |
8.1.3 老年人购物的出行距离 |
8.1.4 老年人对购物项目的需求 |
8.2 购物圈层环境的建构 |
8.2.1 建构范围 |
8.2.2 设施规模及经营结构组成 |
第九章 展望与待完善之处 |
9.1 追随家庭全生命周期的适老化居住环境 |
9.2 研究待完善之处 |
附录:调查问卷与数据节选 |
(一)调查问卷 |
(二)有效问卷照片 |
(三)问卷数据节选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史料运用 |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与宋美龄后半生的符号特征 |
第一节 蒋介石撤台时的内外困局 |
第二节 1950年初宋美龄自美返台后对蒋介石的政治支持 |
第三节 “第一夫人”:宋美龄的政治符号选择 |
第二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一:“台美外交主掌人” |
第一节 积蓄“台美外交”助力(1949-1952) |
第二节 践行“夫人外交”(1952-1959) |
第三节 从台前到幕后(1963-1969) |
第三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二:台湾“妇运领袖” |
第一节 妇女运动:宋美龄的政治根据地 |
第二节 抵台发动妇运维稳 |
第三节 以“动员”作为妇运工作的重中之重 |
第四节 妇联会:宋美龄退台后的妇运抓手 |
第四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三:台湾社会事业推动者 |
第一节 宗教信仰与政治的融合 |
第二节 宋美龄与台湾医疗事业 |
第三节 宋美龄与台湾教育事业 |
第五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政治符号与家庭角色关系研究 |
第一节 传统家族中的长者 |
第二节 从斗争到同舟共济:宋美龄与蒋经国关系研究 |
第三节 宋美龄在娘家利益与蒋家利益间的平衡 |
第六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终结:隐居美国 |
第一节 隐而不休 |
第二节 东山未起 |
第三节 谢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森林旅游信息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现状和意义 |
1.2 研究的必要性 |
1.3 研究的对象、目标与内容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森林旅游信息化管理的概念、特点、现状与发展趋势 |
2.1 森林旅游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
2.2 森林旅游信息化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3章 森林旅游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
3.1 森林旅游信息化管理数据库的分类 |
3.1.1 按计算机信息格式分类 |
3.1.2 按旅游专业信息的分类 |
3.2 森林旅游信息化管理数据库的建设技术 |
3.2.1 森林旅游信息数据库的信息采集和建库 |
3.2.2 森林旅游信息数据库的组织和规划 |
3.2.3 数据库的管理 |
3.3 森林旅游管理信息系统 |
3.3.1 森林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概述 |
3.3.2 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开发平台的确立 |
3.4 地理信息系统与森林旅游信息化管理 |
3.4.1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
3.4.2 地理信息系统与森林旅游管理信息系统 |
3.4.3 WebGIS的概念和优越性 |
3.4.4 基于WebGIS的森林旅游管理信息系统 |
第4章 基于WebGIS的福建省森林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
4.1 项目概况 |
4.2 系统设计原则 |
4.2.1 系统平台的先进性 |
4.2.2 信息共享性 |
4.2.3 系统的流畅性 |
4.2.4 信息互动的便利性和合法性 |
4.2.5 网站系统的商业化 |
4.3 系统实现 |
4.3.1 系统模式和开发平台 |
4.3.2 系统逻辑概要图 |
4.3.3 数据库设计 |
4.3.4 系统的主要模块 |
4.3.5 软件各主要模块结构及其操作流程 |
4.4 关键技术分析 |
第5章 总结与讨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饭店管理沟通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2 管理沟通研究综述 |
2.1 管理沟通相关理论 |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2 管理沟通理论的发展和演进 |
2.1.3 管理沟通的类型 |
2.1.4 管理沟通的过程模式及要素 |
2.2 管理沟通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2.2.1 管理沟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管理沟通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饭店管理沟通研究现状 |
3 研究设计 |
3.1 概念模型的提出 |
3.1.1 相关研究变量的选取及测量 |
3.1.2 专家访谈和调查 |
3.1.3 概念模型的构建与研究假设 |
3.2 问卷及统计方法说明 |
3.2.1 研究样本的确定 |
3.2.2 调查问卷设计说明 |
3.2.3 问卷发放方式及对象 |
3.2.4 问卷统计方法说明 |
4 实证研究 |
4.1 调查样本概况 |
4.1.1 参与调查的饭店的基本情况 |
4.1.2 被试的基本情况 |
4.2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4.2.1 问卷的效度分析 |
4.2.2 问卷的信度分析 |
4.3 饭店管理沟通现状分析 |
4.3.1 饭店管理沟通的整体分析 |
4.3.2 饭店管理沟通有效性的比较分析 |
4.4 饭店管理沟通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1 饭店管理沟通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4.4.2. 饭店管理沟通及其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4.4.3 饭店管理沟通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
4.4.4 饭店管理沟通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
4.5 实证分析结果 |
4.5.1 概念模型的修正 |
4.5.2 假设检验情况 |
4.6 改善饭店管理沟通的建议 |
4.6.1 制定战略目标,完善各项政策制度 |
4.6.2 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沟通氛围 |
4.6.3 增进相互了解,增强人际相似度和信任度 |
4.6.4 增强沟通意识,提高沟通知识和技能 |
4.6.5 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整合沟通渠道和方式 |
5 研究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点 |
5.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附录B 饭店管理沟通影响因素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
附录C 饭店管理沟通影响因素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
附录D 饭店管理沟通调查问卷 |
附录E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课题 |
致谢 |
(10)我国分时度假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现实意义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4 论文研究创新点 |
5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
1 分时度假研究综述 |
1.1 国外分时度假研究综述 |
1.1.1 分时度假界定 |
1.1.2 分时度假产业现状 |
1.1.3 分时度假市场需求分析 |
1.1.4 分时度假市场开发、管理 |
1.1.5 分时度假市场销售 |
1.1.6 分时度假交换网络系统 |
1.1.7 分时度假保障体系 |
1.1.8 分时度假法律法规 |
1.2 我国分时度假研究综述 |
1.2.1 国内业界对分时度假概念的理解 |
1.2.2 分时度假产业特点具有创新意义 |
1.2.3 分时度假在我国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 |
1.2.4 分时度假产品本土化的探索 |
1.2.5 分时度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
1.2.6 我国发展分时度假的法律规制研究 |
2 研究分时度假规制的意义 |
2.1 分时度假与相关产业 |
2.1.1 分时度假与旅游业(酒店业) |
2.1.2 分时度假与房地产业 |
2.1.3 分时度假与旅游房地产业 |
2.1.4 分时度假与IT业、金融担保业 |
2.1.5 分时度假与信托业 |
2.2 分时度假市场失灵表现形式 |
2.2.1 市场失灵 |
2.2.2 分时度假产权界定不清晰导致外部效应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时度假市场信息不对称_ |
2.2.4 分时度假市场失灵-销售环节 |
2.2.5 分时度假市场失灵-法律法规缺位 |
2.3 规制理论及规制意义 |
2.3.1 规制基本理论 |
2.3.2 分时度假规制意义 |
2.3.3 法律规制的可能影响 |
3 分时度假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
3.1 分时度假潜在市场需求环境形成 |
3.2 分时度假市场消费者分析 |
4 分时度假供求失衡分析 |
4.1 分时度假供应方分析 |
4.2 市场失衡表现 |
4.2.1 总量失衡 |
4.2.2 结构失衡 |
4.3 分时度假市场失效成因-制度因素 |
4.3.1 双体制因素-运行的非均衡与体制的非均衡的相互作用 |
4.3.2 从体制的非均衡走向运行的非均衡 |
5 分时度假交换网络及会员保障机制 |
5.1 分时度假交换网络系统 |
5.1.1 分时度假交换网络系统概述 |
5.1.2 分时度假交换网络系统发展历史及现状 |
5.1.3 分时度假交换网络存在的问题 |
5.2 本土化分时度假交换网络建设 |
5.3 分时度假企业战略联盟及品牌建设 |
5.3.1 分时度假企业战略联盟 |
5.3.2 分时度假品牌建设 |
5.4 分时度假会员保障制度建立 |
5.4.1 分时度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立 |
5.4.2 健全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 |
5.4.3 完善法律合同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 |
5.4.4 网络安全和技术支持 |
6 分时度假信用体系及法律保障研究 |
6.1 分时度假信用体系建设 |
6.1.1 分时度假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
6.1.2 分时度假失信成因分析 |
6.1.3 分时度假信用体系建设措施 |
6.2 分时度假法律建设 |
6.2.1 国外分时度假法律规制情况 |
6.2.2 我国分时度假法律建设现状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
6.2.3 我国分时度假法律建设对策 |
结论 |
中文参考文献 |
外文参考文献 |
后记及鸣谢 |
附件 |
四、饭店业管理信息系统成果专栏(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J].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0(06)
- [2]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三五”信息化规划的通知[J].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8(01)
- [3]洪坑村: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变迁与重构[D]. 曹晓佩. 厦门大学, 2017(02)
- [4]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7(02)
- [5]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D]. 兰海军. 厦门大学, 2016(01)
- [6]基于老年人行为模式的居住环境建构研究[D]. 张旭. 天津大学, 2016(11)
- [7]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D]. 吕晶. 南京大学, 2014(05)
- [8]森林旅游信息化管理研究[D]. 魏园园. 福建师范大学, 2008(02)
- [9]饭店管理沟通的影响因素研究[D]. 张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7(02)
- [10]我国分时度假规制研究[D]. 王婉飞. 浙江大学,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