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增强学生自学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黄筱夏[1](2021)在《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创新,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化,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变得愈发重要,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自主自能课堂逐渐被引入我国的课堂教学中。目前,国内外对自主自能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课程中,而在高中物理课堂的研究文献报道不多。本文以学习金字塔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和主体性教育理论作指导,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梳理出国内外有关自主自能课堂模式的现状和发展,以教与学相融合为设计理念,提出“P+R+2S”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一是学生的“学”——“P+S”(Preview课前预习+Show课堂展示);二是教师的“教”——课堂授课;三是学生的“再学”——“R+S”(Reviwe复习回顾+Show课堂再展示);四是教师的“再教”——针对性再授课。本文以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为例,学生采用自主自能模式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融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质量。以笔者所在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实习学校为研究基地;高一年级《自由落体运动》为研究内容;3个实验班共175人为研究对象;采用“P+R+2S”教学模式;对《自由落体运动》典型课例进行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前后展开访谈和调查问卷,分析调查结果和学生成绩对比。研究结果表明:“P+R+2S”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能学习优势,培养学生高中物理学习兴趣,提高教师课堂实效,对新模式实施发现的不足提出有益的建议,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借鉴和参考。
张应秀[2](2021)在《基于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自学辅导教学法研究》文中认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与传统灌输式教育不同,自学辅导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与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是一致的。本文拟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探析自学辅导教学法与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通过对自学辅导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使用现状调查,发现自学辅导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没有得到广泛有效的应用,一线教师对自学辅导教学法的认识不足且接受程度不高,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或者流于形式,简单的让学生自学。同时,通过学生成绩对比分析和选取代表学生进行访谈,初步得出自学辅导教学法对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作用,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法。为了自学辅导教学法更好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得到应用,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论文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部分自读课文和精读课文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在初中语文课堂实施自学辅导教学法的教学实践,分析了自学辅导教学法使用的局限性并提出具体可行的使用策略。本研究对自学辅导教学法的讨论主要是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来说明自学辅导方法一般步骤和使用策略,发掘该方法对提高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指导意义,努力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资料。
何亚丽[3](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预习提示的使用研究》文中认为预习提示作为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教师开展阅读教学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积极的辅助作用。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预习提示为研究对象,力求呈现预习提示的编写要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师生使用情况,搜集相关课堂教学实录,进而研究预习提示的使用策略。本文以文献研究法为基础,在明确部编版教材预习提示的编写理念后,对比分析人教版教材的课前预习提示,继而考察部编版教材预习提示的特点、功能与作用;其次,为多角度分析师生的具体使用情况,从认识与了解情况、使用情况与检测情况三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并结合主要文体的课堂教学实录,思考部编版教材预习提示使用受限的原因;最后,针对师生使用预习提示时出现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及评价欠缺等情况,从理论认识和实际行为两个层面切入,多角度挖掘预习提示的使用方法。在具体使用预习提示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首先要对预习提示有全面深入的认识。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可结合预习提示来明确教学目标、设计预习任务与教学内容,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研习预习提示,帮助学生掌握预习方法与阅读策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陈洁松[4](2021)在《翻转课堂在高职《老年人体结构与功能》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6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国务院、教育部陆续出台多个关于职业教育的文件,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由于高职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学生往往只是停留在对概念简单、机械的记忆,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高,人才培养质量堪忧。2012年起,全球范围掀起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浪潮,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时间、空间等限制,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的。本研究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掌握学习理论、教育目标认知领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验研究法开展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为高职《老年人体结构与功能》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提供理论基础;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老年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实施翻转课堂的有效性进行分析;通过实验研究法,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习效果对比,分析翻转课堂在《老年人体结构与功能》课程中的教学效果。本研究首先通过对笔者所在学校的高职《老年人体结构与功能》课程所涉及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当前《老年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教学现状,总结出存在的问题,论述翻转课堂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性;接下来在对《老年人体结构与功能》课程相关情况与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对高职《老年人体结构与功能》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构建适用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然后以“躯干肌、四肢肌”为教学案例,对高职《老年人体结构与功能》翻转课堂进行教学设计、实践;最后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期末笔试的及格率、成绩平均分、各分数段人数分析、SPSS统计软件对期末笔试成绩分析以及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开展教学情况问卷调查比较分析和听取学校教学督导反馈。通过教学实践,实验组的及格率(87.5%)高于对照组的及格率(59.6%);实验组的平均成绩(81.2分)高于对照组的平均成绩(63.2分);实验组高分数段人数占比(64.3%)高于对照组的高分数段人数占比(31.9%)。对测试期末笔试成绩进行SPSS软件统计,T检验结果为:F值为16.591,sig值为0.000<0.05,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期末笔试成绩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根据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问卷调查的反馈,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在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得到了很大改进,而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则改进不大。学校教学督导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给予了积极评价。由此验证了翻转课堂在高职《老年人体结构与功能》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本研究通过理论研究提出适用于高职《老年人体结构与功能》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实践应用与研究,翻转课堂在高职《老年人体结构与功能》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研究结果为高职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同时对于翻转课堂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意见。
杨旭东[5](2021)在《基于翻转课堂的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教学三中心教学理念以“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注重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学生共性培养,忽视学生个性化与全面化协调发展。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以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大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分层教学一直以来是教育界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其宗旨是实现对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水平。21世纪未来已来,教育信息化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互联网大数据(Big Data)、互联网+以及AR/VR新技术快速发展,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为教育发展开启了全新的视域,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在2011年翻转课堂被《纽约时报》和《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翻转课堂仅用数十年时间,从破土期到成长期再到繁荣期,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发展顺序飞速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教育界最受关注的教育热词之一。因此,本研究基于翻转课堂和分层教学的发展趋势以及翻转课堂分层教学结合的优势,构建翻转课堂的分层教学模式并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实际教学中,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国内外有关翻转课堂与分层教学实践研究进行梳理,采用文献研究法从历史角度追溯翻转课堂和分层教学的发展轨迹。通过查阅翻转课堂相关文献,教育学界重点关注四个问题:1.翻转课堂模式与教育教学本土化相适应;2.翻转课堂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3.教师素养在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新要求;4.翻转课堂模式在未来教育教学中的发展趋势。受应试教育的要求和班级授课制传统教学模式的双重制约,结合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差距较大、师生关系建设等一系列教学问题。翻转课堂和分层教学发挥自身优势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据学生差异性将学生依次分为成绩提高层、中等互动层、较弱后进层三个层次,以课前、课中、课后为主线实施翻转课堂分层教学,是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其次,本研究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现状,选取西安市浐灞二中,进行全面、系统、周密、具体的调查研究。本研究采用调查研究法对西安市浐灞二中高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总结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1.学生水平差异明显,学生分层依据单一;2.传统课堂客观制约,分层教学难以实现;3.传统教学模式固化,学生课堂互动不足;4.传统教学内容陈旧,教师教学工作量大等一系列问题,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完全脱离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与全面化协调发展。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调查分析翻转课堂分层教学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适切性,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分层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SWOT分析提出应用策略。采用实证研究法从实验的角度解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验证翻转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应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并归纳总结教学实验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借助SPSS Statistics 2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最后,通过教学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翻转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促使教育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师生教学关系融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及应用能力,拓展了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促进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化协调发展。经课程满意度调查发现,翻转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对其他学科运用翻转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蓝莹[6](2021)在《基于移动终端的中职《图形图像处理》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热点。如何利用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中职教学改革的关键突破口。《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创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同时是艺术和计算机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本课程教学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高、但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参与较少、学生差异较大、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较弱等突出的问题。这样难实现高质量教学目标和目的,现代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学习”优势,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与沟通交流的技术平台,学生依据自身情况进行有目的地自主学习,既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能发挥传统线下教学模式的优势。因此,本研究将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学校《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中能够促进本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访谈法调查法对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进行基于移动终端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具体研究以及结果如下:首先,理论研究。阐述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对相关概念(教学信息化、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界定,并对支持混合式教学的多种学习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为本文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其次,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调查研究。根据混合式教学能够有效结合在线学习与传统线下课堂教学优势特点,将混合式教学引入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首先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图形图像处理》的教与学进行调查,其次收集整理问卷与访谈数据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在中职计算机专业《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应用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学生对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偏好需求,为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提供依据。再次,构建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依据《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特点,分析混合式教学优势,结合移动终端优势,依托学习通教学平台,构建适合中职《图形图像处理》的混合式教学中应用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准备分析、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这四个部分,并对每个部分的组成要素和实施过程进行详细阐述。最后,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教学进行的实践研究。研究中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于桂林市X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中,通过行动研究法,展开三轮行动研究,在行动中不断地去观察、反思来完善混合式教学设计。通过访谈法获取教师和学生在混合式教学中的感受以及建议,验证本研究设计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实践结果表明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应用是有效的,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参与度,同时改善了目前的教学现状与丰富了教学资源。
王聪[7](2021)在《费曼技巧在高中概率的有效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对教学实践方面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主动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这将作为教学实践的重点。然而在现实中,有关高中生的概率知识学习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机械记忆知识点、学习被动、学习效果不佳、学习效率较低。低效率的学习与当前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相悖,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费曼技巧是一种广为流传的“以教促学”的高效学习方式,其精髓是通过模拟讲授的方式挖掘自身的知识断层,物尽其用地搜寻答案修补漏洞,使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对此,笔者结合自己在高中的实习经验,将费曼技巧融入教学中,尝试提出一种高中概率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本文首先基于前人对费曼技巧的研究,确立了费曼技巧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六个相关步骤,即预习自学(确定知识点、查阅资料学习研究)、复述演练(汇报自学内容)、纠错教学(发现知识断层)、化繁为简(加深理解)、类比拓展(扩大学习领域)和课堂小结(构建知识结构图)。这六个步骤环环相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深入学习,同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然后将费曼技巧融入《几何概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意义的探索。其次,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分别在常规教学与费曼技巧引入课堂教学实践且各方面不相上下的两个班级进行对照实验,教学结束后进行实验后测。为确保实验的真实性,两个班级采用同一试卷同一时间测试,利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客观分析。然后,笔者对费曼技巧引入课堂教学实践的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对比与问卷答题情况可知,费曼技巧在课堂中的引入是有显着效果的。最后,实验与调查结果表明费曼技巧在高中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开展与实施,费曼技巧应用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查阅资料进行学习研究的能力、学生的讲述能力以及类比拓展能力。本研究为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思路,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参考,为费曼技巧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可能性。但本研究得出的费曼技巧应用在教学实践的六个步骤仍处于试用阶段,且仅研究的是高中概率主题,费曼技巧是否能应用到其他主题或其他学科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赵佳[8](2021)在《高中数学合作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在2022年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以此加快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翻转课堂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产物已经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新途径,但在我国翻转课堂仍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开拓新的发展路径。本研究着眼于翻转课堂在我国兴起遇到的瓶颈,尝试将合作学习融入到翻转课堂的各个阶段,使翻转课堂与合作学习两种教学模式能够优势互补。研究以自组织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互赖理论以及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面对面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翻转课堂及合作学习两种教学模式,剖析了将二者融合的合理性。通过与一线数学教师的深入访谈,分析了合作式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并以权威模型为参考设计搭建了高中数学合作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型。模型分为前期准备、中期实施(课前)、中期实施(课堂)以及后期评价四个阶段,共十二个环节,文章对每一阶段的每一环节都做了详细的说明。最后结合模型设计了具体的教学设计应用于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在实验操作中验证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研究以高一数学《函数的单调性》为案例,从教学任务形成、学生分组到教学资源选取、学案设计再到课堂实施、课后评价建档,详细地阐述了合作式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采用课堂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检测合作式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从多个角度了解学生对该种教学模式的态度以及对他们产生的帮助。通过分析发现:学生能够接受合作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且该模式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的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实验的顺利开展说明本研究设计的高中合作式翻转课堂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是将美式翻转课堂本土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王念慈[9](2020)在《基于双模教学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实践上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学生生源特点,笔者任职学校长沙市第十五中学(后面以C中代替)提出“双模教学”的教学理念,旨在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提升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师教学上实行“学案导学自学探究”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学习中实行堂清、日清、周清、月清管理(简称四清管理)的学习模式,统称为“双模教学”。“双模教学”以“学案”为载体,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四清管理”的形式逐一夯实每个知识点,培养自学能力,同时按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整体同步完成教学任务。作者采用文献法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了解师生对该教学法的评价和建议;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化学教学理论、化学教学策略的指导下,采用实证研究法,以C中2019级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对C中化学学科“双模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实践研究,获取一线状况和课堂体验,总结反思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实施“双模教学”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获得“双模教学”的具体实施效果以及影响因素,提出进一步实施“双模教学”的建议和方案。笔者通过理论基础和实践研究两个部分对文章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理论部分。主要针对“双模教学”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学案导学”、“四清管理”、“双模教学”进行概念界定;并通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这四个教学教育理论对“双模教学”理念进行论述,为学案的设计和实施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实践研究部分。以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为载体,根据以人为本、自主学习、注重能力培养的设计原则,按照“学案导学自学探究”的教学模式设计与编写化学学案;以编写好的学案为学习资料,对C中高一年级两个层次相同的班级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以“四清管理”的学习模式组织教学;通过分析学生的化学成绩和调查问卷,对“双模教学”的结果进行反思总结;选取其中典型案例进行重点阐述,展示“双模教学”。研究结果表明,“双模教学”的实施营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明显改善了学生化学学习状况,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及习惯,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双模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机械性地运用学案增大了学生的差距;统一化的学案削弱了教师对课程的独特理解;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学时间固定化分配,导致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完成效率偏低。“双模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不够完善,笔者希望通过此次对“双模教学”的归纳总结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为本校甚至全国的高一化学教学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梁清[10](2020)在《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学课改强调,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独立的、有计划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学习活动,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数学课前预习正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体现方式。但现在很多高中生不懂如何进行有效的数学预习,且多数教师也不太重视课前预习,认为学生只要上课听讲或让学生简单预习课本即可,缺乏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预习指导和监督,最终无法发挥数学预习应有的作用,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能更好地培养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提高其独立自主学习的有效性,通过设计高中数学概念课、原理课、习题课、复习课四种不同课型的课前预习案以及预习问题提纲,并分两个阶段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展开教学实验。即对实验班进行数学课前预习引导和监督,从课前预习案的详细引导,到预习问题提纲的大方向引导。希望探索出符合自己的学生的预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实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准备。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学实验两种研究方法,对岑溪二中高二理科两个平行班展开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一)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可知,学生对数学课前预习认知态度较好,多数同学均意识到预习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认为预习有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然而多数学生的课前预习的执行力不强,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监督。根据教师的问卷调查可知,高中数学教师都认为预习是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但是布置数学预习任务的教师较少,缺乏相应的预习指导和督促检查。另外,高中生数学逆商水平偏低,在数学学习中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不强,故预习材料的难度设计不宜太大。(二)高中生整体的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在实施数学课前预习活动实验后,实验班数学预习能力有所提高且实验班的后期数学成绩显着优于对照班。说明笔者探索的预习指导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并提高数学成绩。(三)根据实验后的调查数据,发现大部分学生更喜欢得到详细的预习案来引导预习。整体来说,预习案更符合岑溪二中的学生的需求。
二、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增强学生自学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增强学生自学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 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求 |
二 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促进教育教学事业发展 |
三 发展学生自主自能,促进高中物理课程改革 |
四 实现教与学有机融合,创新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框架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框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可行性分析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 自主学习 |
二 自能学习 |
三 “P+R+2S”教学模式 |
四 自主自能学习方法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 学习金字塔理论 |
二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三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
四 主体性教育理论 |
第四章 “P+R+2S”教学模式 |
第一节 “P+R+2S”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及流程图 |
一 “P+R+2S”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
二 “P+R+2S”教学模式的流程图 |
第二节 “P+R+2S”教学模式的优势 |
一 激发学生的自主自能学习能力 |
二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
三 实现高中物理教与学的融合 |
四 融入三种创新教学方法 |
第五章 “P+R+2S”教学模式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的实践 |
第一节 设计思想 |
第二节 教学目标 |
第三节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
一 教材分析 |
二 学情分析 |
第四节 教学流程与说明 |
一 流程图 |
二 流程说明 |
第五节 教学过程 |
一 学生的“学”——“P+S” |
二 教师的“教”——课堂授课 |
三 学生的“再学”——“R+S” |
四 教师的“再教”——针对性再授课 |
第六节 教学后记 |
第六章 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实践过程 |
第二节 实验前师生对“P+R+2S”教学模式态度的调查情况 |
一 对18 位物理教师的访谈结果 |
二 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 |
三 实验前调查情况的的总体分析 |
第三节 实验后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第四节 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绩的对比分析 |
第五节 小结 |
一 实施“P+R+2S”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
二 实施“P+R+2S”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影响 |
三 实施“P+R+2S”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成因及改进意见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 研究总结 |
二 研究不足 |
(一)调查样本范围小 |
(二)实验样本容量小 |
(三)教学实践时间短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致谢 |
(2)基于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自学辅导教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理论基础 |
四、研究综述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自学辅导教学法与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
第一节 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内涵解读及应用的一般步骤 |
一、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内涵解读 |
二、自学辅导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一般步骤 |
第二节 自学辅导教学法与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 |
一、自学辅导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运用的必要性 |
二、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自学辅导教学法 |
三、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自学辅导教学法 |
第二章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自学辅导教学法的运用实践 |
第一节 传统教学模式下自学辅导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的使用现状 |
一、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独立自学能力差 |
二、学生预习情况较差,教师任务驱动不合理 |
三、自主探究总结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 |
四、教师对自学辅导教学法、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不足 |
第二节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自学辅导教学法运用的教学实践 |
一、《雨的四季》自学辅导教学法运用设计案例 |
二、《金色花》自学辅导教学法运用设计案例 |
三、《走一步,再走一步》自学辅导教学法运用设计案例 |
第三节 课堂实践下学生对自学辅导教学法运用的反馈情况 |
一、自学辅导教学法的运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得以提升 |
二、自学辅导教学法的运用,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
三、自学辅导教学法的运用,学生语文成绩明显提高 |
第三章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自学辅导教学法运用反思和策略 |
第一节 自学辅导教学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
一、研究对象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
二、自学辅导教学法运用过程中干预不当 |
第二节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自学辅导教学法的使用策略 |
一、激发学生语文自学动机,培养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
二、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
三、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
四、加强学生自学过程管理,树立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预习提示的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预习提示概述 |
第一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预习提示的编写理念 |
一、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指向 |
二、遵循语文学科教育规律 |
三、以学生为本,体现时代性 |
第二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预习提示的特点 |
一、范围锁定,版式清新 |
二、内容丰富,指向明确 |
三、引导方式灵活多变 |
四、语言贴近学生生活,亲切自然 |
第三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预习提示的功能与作用 |
一、预习提示的功能 |
二、预习提示的作用 |
第二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预习提示的使用现状 |
第一节 预习提示在不同文体中的使用情况 |
一、师生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
二、课堂教学实录分析 |
第二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预习提示的使用现状思考 |
一、未能系统深入的认识预习提示 |
二、对预习提示缺乏足够的重视 |
三、教学缺乏针对性 |
四、缺乏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 |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教材预习提示的使用建议及策略 |
第一节 教师使用建议及策略 |
一、深入认识预习提示,引导学生合理运用预习提示 |
二、活用提示语,设计教学目标 |
三、制定“预习任务单”,辅助学生预习 |
四、充分利用预习提示,设计教学内容 |
五、制定评价标准,检测预习成效 |
第二节 学生使用建议及策略 |
一、深入了解预习提示,激发使用动机 |
二、研读预习提示,明确使用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两版教材相同篇目的预习提示内容统计图表 |
附录二 预习提示使用情况的师生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基于预习提示内容的四类文体教学设计简案 |
致谢 |
(4)翻转课堂在高职《老年人体结构与功能》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国家政策导向 |
2.教育教学改革要求 |
3.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需求 |
4.高职《老年人体结构与功能》教学质量提升需要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述评 |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1.核心概念界定 |
2.相关理论基础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五)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研究内容 |
二、高职《老年人体结构与功能》教学现状分析与思考 |
(一)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结果分析 |
(二)教师访谈分析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结果分析 |
(三)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
1.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
2.不利于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
3.不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
4.不利于师生之间互动交流 |
5.不利于协同工作能力锻炼 |
6.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
(四)翻转课堂的有效性 |
1.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2.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
3.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
4.有助于师生之间互动交流 |
5.有助于锻炼协同工作能力 |
6.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三、高职《老年人体结构与功能》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
(一)课程相关情况与学情分析 |
1.课程定位 |
2.选用教材 |
3.信息化教学平台 |
4.学情分析 |
(二)课程教学设计 |
1.教学策略 |
2.课程目标设计 |
3.课程内容安排 |
4.教学评价设计 |
(三)教学过程设计 |
1.课前奠基 |
2.课中内化 |
3.课后拓展 |
四、高职《老年人体结构与功能》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与成效分析 |
(一)教学实践 |
1.课前奠基 |
2.课中内化 |
3.课后拓展 |
4.教学情况总结与反思 |
(二)成效分析 |
1.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
2.学生对于教学情况问卷调查比较分析 |
3.学校教学督导反馈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高职《老年人体结构与功能》课程教学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二:高职《老年人体结构与功能》课程授课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四:课前、课中、课后学习任务表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5)基于翻转课堂的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选题背景 |
2.问题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述评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二、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1.翻转课堂 |
2.分层教学 |
(二)理论基础 |
1.因材施教理论 |
2.建构主义理论 |
3.掌握学习理论 |
4.最近发展区理论 |
5.加涅层级模式理论 |
本章小结 |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
(一)调查基本情况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二)调查量表设计和实施 |
1.调查内容 |
2.量表回收 |
3.量表信效度分析 |
(三)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
1.信息技术课前学习情况 |
2.信息技术课中学习情况 |
3.信息技术课后学习情况 |
(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
1.学生水平差异明显,学生分层依据单一 |
2.传统课堂客观制约,分层教学难以实现 |
3.传统教学模式固化,学生课堂互动不足 |
4.传统教学内容陈旧,教师教学工作量大 |
5.学生家庭作业繁重,家长辅导负担过重 |
本章小结 |
四、基于翻转课堂的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应用设计 |
(一)翻转课堂分层教学适切性分析 |
1.翻转课堂分层教学特征分析 |
2.翻转课堂分层教学的可行性 |
(二)构建翻转课堂分层教学模式 |
1.设计依据 |
2.设计原则 |
3.分层依据 |
4.模式构建 |
5.实施步骤 |
(三)翻转课堂分层教学SWOT分析 |
1.内部优势 |
2.内部劣势 |
3.外部机遇 |
4.外部挑战 |
(四)基于SWOT分析的翻转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
1.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
2.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
3.融合信息技术支持 |
4.合理管理教学时间 |
本章小结 |
五、高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分层教学实践 |
(一)教学实验设计 |
1.实验目的 |
2.实验假设 |
3.实验对象 |
4.实验方法 |
5.实验变量 |
(二)教学实验实施 |
1.教学案例 |
2.教学流程 |
3.教学反思 |
(三)教学实验效果分析 |
1.实验前测数据分析 |
2.实验后测数据分析 |
3.实验课满意度分析 |
(四)研究结论 |
1.信息技术学科学生差异明显 |
2.翻转课堂分层教学优势显着 |
3.翻转课堂分层教学的有效性 |
本章小结 |
六、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1.调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
2.构建翻转课堂分层教学模式 |
3.实践翻转课堂分层教学应用 |
(二)研究创新 |
1.选题视角创新 |
2.教学方法创新 |
3.理论结合技术 |
(三)研究展望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调查量表(教师卷) |
附录二: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调查量表(学生卷) |
附录三:翻转课堂实施可行性调查量表 |
附录四:翻转课堂满意度调查量表(后测) |
附录五:翻转课堂分层教学教学案例 |
致谢 |
读硕期间研究成果 |
(6)基于移动终端的中职《图形图像处理》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教学信息化改革的要求 |
2.中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
3.破解中职信息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教学困境的要求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文献评述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1.混合式教学 |
2.移动终端 |
3.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布鲁姆教育目标理论 |
3.教学交互理论 |
三、中职《图形图像处理》混合式教学调查分析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1.调查对象与目的 |
2.调查内容与实施 |
(二)问卷调查数据与分析 |
1.学生对《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看法 |
2.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支持条件 |
3.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认知 |
4.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偏好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
1.中职《图形图像处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
2.中职《图形图像处理》应用混合式教学必要性分析 |
3.中职《图形图像处理》应用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四、基于移动终端的中职《图形图像处理》混合式教学的设计 |
(一)混合式教学优势分析 |
1.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 |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
(二)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
1.教学前期分析 |
2.教学资源设计 |
3.教学活动设计 |
4.教学效果评价 |
五、基于移动终端的中职《图形图像处理》混合式教学实践 |
(一)实践目的 |
(二)实践对象与实践平台 |
1.实施对象 |
2.实践平台 |
(三)实践内容 |
(四)第一轮行动研究 |
1.前期分析 |
2.制定计划 |
3.实施行动 |
4.观察分析 |
5.问题反思 |
(五)第二轮行动研究 |
(六)第三轮行动研究 |
(七)实践结果分析 |
1.学生作品分析 |
2.学生积极性分析 |
3.综合成绩分析 |
4.小组合作分析 |
5.问卷调查分析 |
6.访谈结果分析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1.改善了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
2.提高了学生的课程学习参与度 |
3.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4.丰富了线上教学资源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中职计算机专业《图形图像处理》混合式教学调查(学生卷) |
附录二: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教学实施情况调查(学生卷) |
附录三:《图形图像处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应用的调查(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四:《图形图像处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应用的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费曼技巧在高中概率的有效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革的提出 |
2.打造有效课堂教学的需要 |
3.当前高中概率教学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案例分析法 |
3.实验研究法 |
4.问卷调查法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七)研究的创新点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费曼技巧的研究现状 |
1.国内外研究现状 |
2.小结 |
(二)关于有效教学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小结 |
(三)关于高中概率教学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小结 |
三、理论基础 |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二)学习金字塔理论 |
(三)建构主义学习论和教学观 |
四、基于费曼技巧的有效教学模式 |
(一)费曼技巧融入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 |
1.预习自学 |
2.复述演练 |
3.纠错教学 |
4.化繁为简 |
5.类比拓展 |
6.课堂小结 |
(二)费曼技巧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1.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
2.提高学生复述讲解能力 |
3.提高学生类比拓展能力 |
(三)费曼技巧融入课堂教学的注意事项 |
1.导学案中应抛出恰当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
2.教师要兼顾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
(四)融入费曼技巧的教学模式与其它教学模式的比较 |
五、费曼技巧引入教学实践的教学案例与实验 |
(一)教学设计 |
1.课程标准分析 |
2.教材分析 |
3.学习者分析 |
4.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
5.教学过程 |
(二)基于教学案例的教学实验研究 |
1.实验目的 |
2.实验对象 |
3.实验方法 |
4.实验过程 |
5.实验数据分析 |
(三)基于教学案例的问卷调查研究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4.调查结果分析 |
(四)基于教学实施效果的反思 |
六、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1.费曼技巧对有效教学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 |
2.费曼技巧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可有效开展与实施 |
3.费曼技巧应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可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
(二)不足之处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几何概型》学案 |
附录B《几何概型》测试卷 |
附录C 问卷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高中数学合作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计划 |
1.研究目标 |
2.研究结构 |
3.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1.翻转课堂 |
2.合作学习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关于翻转课堂 |
1.国外对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
2.国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
(二)关于合作学习 |
1.国外对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
2.国内对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
(三)关于合作式翻转课堂 |
三、理论基础 |
(一)自组织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社会互赖理论 |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 |
四、教师访谈及结果分析 |
(一)访谈计划 |
(二)访谈实施 |
(三)结果分析 |
五、合作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型搭建 |
(一)模型搭建依据 |
1.国外翻转课堂模型 |
2.国内翻转课堂模型 |
(二)模型搭建前期准备 |
1.教学目标分析 |
2.学情分析 |
3.分组标准分析 |
4.教学手段分析 |
5.教学过程分析 |
6.教学评价分析 |
(三)模型搭建 |
六、高中数学合作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应用案例 |
(一)教学实施 |
1.前期准备阶段 |
2.中期实施阶段(课前) |
3.中期实施阶段(课堂) |
4.后期评价阶段 |
(二)教学实效分析 |
1.问卷的信效度检测 |
2.实效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研访谈提纲 |
附录 B《函数的单调性》学案 |
附录 C《函数的单调性》教案 |
附录 D 目标检测题 |
附录 E 组内评价表 |
附录 F 组间评价表 |
附录 G 调查问卷 |
致谢 |
(9)基于双模教学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2 相关研究概述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3 “双模教学”的构建 |
3.1 “双模教学”的构建 |
3.2 化学学案的设计 |
3.3 “四清”管理的设置 |
4 高中化学“双模教学”课堂实践研究 |
4.1 课堂实践研究过程简述 |
4.2 “双模教学”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
4.3 教学案例分析 |
5 高中化学“双模教学”成效与调查数据的分析 |
5.1 化学成绩数据分析 |
5.2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
5.3 访谈调查与分析 |
6 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进步需求 |
1.1.2 现代教育要求 |
1.1.3 专业发展追求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3.1 概念界定 |
3.1.1 预习的定义及分类 |
3.1.2 高中数学课前预习定义 |
3.1.3 数学预习能力的定义 |
3.1.4 自主学习的定义 |
3.1.5 课前预习与自主学习的联系和区别 |
3.1.6 预习案和导学案的定义 |
3.1.7 预习案与导学案的联系和区别 |
3.2 国外对预习的相关研究 |
3.3 国内对预习的相关研究 |
3.3.1 预习倾向 |
3.3.2 预习材料设计原则 |
3.3.3 预习活动设计类型 |
3.3.4 预习实践 |
3.3.5 存在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数学逆商水平、数学教师实施预习情况调查研究 |
4.1 调查目的 |
4.1.1 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现状调查目的 |
4.1.2 高中数学教师课前预习实施情况调查目的 |
4.1.3 高中生数学逆商水平调查目的 |
4.2 调查对象 |
4.2.1 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现状的调查对象 |
4.2.2 高中数学教师课前预习实施情况的调查对象 |
4.2.3 高中生数学逆商水平的调查对象 |
4.3 研究设计 |
4.3.1 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调查问卷设计 |
4.3.2 高中数学教师课前预习实施情况调查问卷设计 |
4.3.3 高中生数学逆商水平测试问卷设计 |
4.4 调查结果分析 |
4.4.1 问卷信度分析 |
4.4.2 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4.4.3 高中数学教师实施课前预习情况结果分析 |
4.4.4 高中生数学逆商水平测试结果分析 |
4.5 高中数学课前预习现状小结 |
4.5.1 学生方面 |
4.5.2 教师方面 |
第5章 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
5.1 实验设计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对象 |
5.1.3 实验材料 |
5.1.4 实验假设 |
5.1.5 实验自变量 |
5.1.6 实验因变量 |
5.1.7 无关变量的控制 |
5.2 实验前期准备 |
5.3 预习案和预习问题提纲的设计原则 |
5.4 预习案引导的数学课前预习 |
5.4.1 概念课的预习案设计与有效性分析 |
5.4.2 原理课的预习案设计与有效性分析 |
5.4.3 习题课的预习案设计与有效性分析 |
5.4.4 复习课的预习案设计与有效性分析 |
5.4.5 数学预习案引导预习阶段小结 |
5.5 预习问题提纲引导的数学课前预习 |
5.5.1 概念课的预习问题提纲设计与有效性分析 |
5.5.2 原理课的预习问题提纲设计与有效性分析 |
5.5.3 复习课的预习问题提纲设计与有效性分析 |
5.5.4 预习问题提纲引导预习阶段小结 |
5.5.5 预习情况整体小结 |
5.6 实验数据收集 |
5.7 实验数据结果分析 |
5.7.1 实验前测成绩数据处理及分析 |
5.7.2 实验中及实验后成绩数据处理及分析 |
5.7.3 实验班的预习能力变化数据处理及分析 |
5.7.4 预习案和预习问题提纲的选择对比分析 |
5.8 访谈结果及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坚持数学课前预习的价值和意义 |
6.3 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
6.3.1 提高数学预习动机激励水平 |
6.3.2 提高数学预习目标设置能力 |
6.3.3 提高数学预习策略使用能力 |
6.3.4 提高数学预习自我评价能力 |
6.4 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中数学教师实施课前预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件3 高中生数学逆商水平测试调查问卷 |
附件4 高中数学课前预习(学生)访谈提纲 |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增强学生自学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D]. 黄筱夏.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1)
- [2]基于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自学辅导教学法研究[D]. 张应秀.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3]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预习提示的使用研究[D]. 何亚丽.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4]翻转课堂在高职《老年人体结构与功能》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陈洁松.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基于翻转课堂的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研究[D]. 杨旭东. 延安大学, 2021(12)
- [6]基于移动终端的中职《图形图像处理》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D]. 蓝莹.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7]费曼技巧在高中概率的有效教学研究[D]. 王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8]高中数学合作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 赵佳.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9]基于双模教学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研究[D]. 王念慈. 西南大学, 2020(05)
- [10]高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 梁清.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