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修检测设备与使用(1)(论文文献综述)
杨胜[1](2021)在《新能源汽车维修检测现状及发展措施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我国也越发的重视新能源汽车维修。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成为了我国汽车发展的重要条件,新能源汽车在性能上有着较多的优势,可以转变我国传统汽车维修检测行业的形式。新能源汽车主要是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可以解决能源紧缺的问题,降低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下文中,将主要针对新能源汽车维修检测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来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汽车行业持续的发展。
韩梦莹[2](2021)在《基于延迟时间理论的单部件系统维修与备件库存联合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保障设备安全可靠地运行,企业通常需要对设备进行预防性维修,同时提前储备所需备件以提高维修效率,然而,设备系统功能退化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维修需求的不确定性,进而造成备件需求的不确定性,因此,盲目地进行维修或备件存储很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根据设备的功能退化特征,确定最优的预防性维修与备件库存联合决策,在提高设备可靠性水平的同时,降低设备长期运行成本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运用延迟时间理论描述设备系统的劣化特征,对单部件系统维修与备件库存联合决策的建模与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考虑到实际检测活动中经常发生假阴性事件,提出了考虑不完美检测的两阶段点检策略与备件订购联合决策。首次点检周期为T,之后缩短点检周期,备件订购发生在τ时刻而非0时刻(设备寿命周期起始时刻)。设备存在两种更新方式:检测识别缺陷状态时进行的预防更新;设备故障时进行的故障更新。设备更新时考虑备件可能的状态,若未订购,则立即订购并在备件交付时刻更换设备;若已订购但未交付,则等待备件交付时刻更换;若已入库,则可以立即更换设备。利用更新报酬理论构建以单位时间内的期望成本最小为目标的联合优化模型,采用人工蜂群算法获得最优的点检策略和备件订购策略。算例部分充分证明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2)针对—旦对设备进行预防性维修就能使设备恢复如新的假设,提出了考虑不完美维修的两阶段点检与备件订购策略联合优化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备件订购点为以T为周期的第一阶段点检执行第M次时,并在此之后,开始执行以T/2为周期的第二阶段点检。结合实际维修策略,该模型采用了基于检测和基于役龄的组合维修策略:在点检识别设备缺陷状态时,进行不完美维修活动;在设备役龄达到某一阈值水平时,进行预防性更新活动。与(1)中相同,设备更新时同样需要考虑备件状态(未订购;已订购未交付;已入库),据此确定所有的更新事件,构建以单位时间期望成本最小为目标、以设备可用度为约束的联合决策模型,采用枚举优化算法得到最优的两阶段点检周期、备件订购时间和役龄更换周期,并通过算例分析进行验证。(3)考虑到设备缺陷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针对退化过程服从三阶段故障过程的设备,提出了对轻缺陷设备进行提前更新的策略,建立了考虑缺陷品损失的设备检测、维修与备件订购联合决策模型。并在备件订购方面,考虑了两种订购模式(常规订购和紧急订购),同时关注在常规订购下达之后是否需要进行紧急订购。具体而言,模型采用了基于状态的两阶段点检策略和备件订购策略:在检测识别设备轻缺陷状态时,开始执行第二阶段的检测,同时进行备件订购(常规订购)。设备存在两种预防性更新方式:第J次执行第二阶段检测时,设备仍处于轻缺陷状态,则进行提前更新;一旦检测识别设备的严重缺陷状态,则进行预防更新。设备更新时需考虑备件的状态,若未订购,则立即进行紧急订购;若已入库,则立即更换设备;若已订购但未交付,则引入阈值θ判断是进行紧急订购还是等待常规订购的备件进行交付。在上述策略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单位时间期望成本最小为目标的仿真模型,并以钢厂高炉耐火材料为对象进行了数值实验验证。(4)针对现有的维修决策模型及维修与备件库存联合决策模型不能很好的平衡设备长期运行时的可靠度、可用度和单位时间期望成本的问题,提出采用多属性效用理论权衡设备的可靠度、可用度和费用率,并以维修决策为例,说明多属性效用理论的可应用性。考虑到不完美维修活动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广泛,构建了基于三阶段故障过程的设备检测策略模型。每隔固定周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在检测识别设备处于轻缺陷状态时,进行不完美维修活动,一旦检测识别设备的严重缺陷状态,则进行预防更新,设备故障时进行故障更新。采用更新报酬理论得到设备长期运行时的可用度和单位时间期望成本模型,通过第一次检测时设备的可靠度来调节设备长期运行状态下的可靠度水平,将设备的可靠度、可用度和单位时间期望成本视为决策问题的属性,运用多属性效用理论确定使决策者效用值最大的检测周期。
张文霞[3](2021)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以阳泉市交通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为例》文中指出近几年,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力扶持,使得其规模和占有率日益扩大,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高速增长,势必使得新能源汽车后市场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而作为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适应社会发展,开设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已成为必然,而如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为:在中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背景下,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尽可能提高校企合作环境下专业建设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会议研讨法和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的文献资料以及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的建设现状,为本课题提供了研究的理论依据及调查基础。针对阳泉市交通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本文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步:通过走访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和职业学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人才需求以及专业开设情况,经过统计、分析、总结,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新能源汽车维修的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归纳后提炼行动领域,依据中职学校新能源汽修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律,从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确定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制定出参考性的授课计划表,对学习领域进行描述;最后召开实践专家论证会,对课程体系进行论证完善。通过对阳泉市交通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希望能为山西阳泉地区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地区经济做出一定的贡献;同时,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其他中职学校构建专业化课程体系提供参考价值。
桂俊华[4](2021)在《基于风险管理的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气化铁路是我国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畅通运营依赖于持续稳定、可靠的供电设备。为了确保供电设备的持续稳定、可靠运行,则需要开展安全有效的供电设备维修。在供电维修活动中,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基于风险管理的安全管理为供电维修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风险管理是一种建立在风险控制理论基础上,具有系统化管理特征的科学管理方式,在2012年我国铁路全面推行风险管理后,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的主要方法。通过对风险管理在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对供电维修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识别、评估及控制,对提升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水平,确保维修管理及作业组织过程安全有序具有重要作用。论文通过调研某供电段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现状,对供电维修管理及作业组织的所有环节进行梳理,通过工作危害识别等方法识别供电维修作业各个环节危害,运用头脑风暴法、风险矩阵评价方法开展风险评估,依据ALARP接受准则确定需要控制的危害,利用风险控制理论针对每一危害制定相适应的“人防”、“物防”或“技防”措施以控制风险,并采取定期评价的方式监督风险控制效果以不断提升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对有效控制供电维修组织及其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具有积极作用,对其他铁路供电设备管理单位开展设备维修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子月[5](2021)在《考虑故障率的生产线成组机会维修及关键设备视情维修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备是生产线的重要部分,维修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转的关键手段,选择合理的维修方式将影响着生产线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传统生产线的维修策略主要是“预防性维修为主,事后维修为辅”,对设备性能、特性和状态的分析不足会导致设备维护管理中的两个主要问题:“过维修”和“欠维修”。因此,为生产线设备制定合理的维修策略,提高可靠性和经济性,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曲轴生产线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故障和维修操作的规律,以生产线维修成本最小和可用度最高为目标制定一种更符合企业需求的维修策略。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提出灰关联区间层次—熵权法对生产线上的设备重要度进行划分。首先,综合考虑生产线的开动率、可靠性、可维修性、经济性和可检测性五个方面,建立生产线设备重要度三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其次,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分别对区间数进行分析,再组合成区间层次—熵权法用于确定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再对设备进行灰关联综合评价分析,计算灰色关联度并排序,将设备划分为关键设备、重要设备、次要设备和一般设备四个组别。最后,将灰关联区间层次分析法、灰关联区间熵权法和灰关联区间层次—熵权法进行对比。2.根据收集到的生产线数据,采用图解法判断设备故障分布模型,再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威布尔分布参数估计。为了更准确地描述设备性能和故障率变化情况,将与成本、设备役龄、维修次数和维修学习效应因素有关的动态役龄回退因子以及与维修次数有关的动态故障率递增因子相结合,建立混合故障率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关键设备和次要设备,分别建立以可靠度为约束,设备可用度最大和维修成本率最小为目标的成组预维修模型。对于重要设备,建立以维修成本率和设备可用度为目标的多目标预维修模型。运用MATLAB软件求解,得到各组设备的最佳预维修次数和预维修间隔期无故障运行时间。对于一般设备,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事后维修效果评价。3.在成组维修的基础上,引入机会维修的概念,考虑设备间存在的经济相关性和时间相关性。在有效运行周期内,以设备可靠度为约束,分别以总维修成本最小和可用度最大为目标建立生产线机会预维修模型,对满足机会维修条件的设备同时进行预维修活动。最后,运用MATLAB软件对模型求解,制定出生产线最佳机会维修计划,并与成组维修计划作对比。4.为维持关键设备的健康高效运行,引入视情维修思想。首先,将威布尔比例风险模型应用到关键设备的视情维修决策建模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协变量筛选,简化设备状态参数,再通过极大似然估计法和牛顿迭代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其次,以设备可用度最大为决策目标,建立视情维修决策模型。该模型以维修决策控制限为判断条件,一旦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状态数据超过维修决策控制限,就可以选择恰当的维修方式进行维修。最后,进行实例应用得到关键设备的视情维修决策范围。
冯雪[6](2021)在《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利好政策接连出台,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十分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技术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前进的战略性方向。我国作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已发展成为新车最大销售市场,国内汽车保有量持续并快速增长。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必定带动汽车后市场的崛起,汽车市场经济的繁荣依托于本行业的人才质量及就业发展前景。中职学校的职能之一是直接向社会及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2020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新增设汽车智能技术专业53所,增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62所,但是开设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与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中职学校却寥寥无几。为了做好中职学校汽车专业的转型升级,制定行之有效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研究是核心问题。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开展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研究:通过走访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与售后服务等多种类型的企业,与企业管理者和相关岗位从业者开展访谈交流。针对200家相关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工作,并结合相关车企的网络招聘岗位设置及能力要求等调研情况,对数据利用SPSS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企业所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要求;然后调研目前国内中职学校开设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与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情况,并针对部分中职学校学生随机开展职业能力现状调研,经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对典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结合企业所需的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构建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最后提出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评价体系要求。
罗元庚[7](2021)在《贮备式可修系统视情维修决策及维修与备件库存联合决策》文中研究表明
唐艳[8](2021)在《基于双元制的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2019年2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通知》中对于职业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方向,即:我国职教改革要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近30多年来,双元制在我国各职业院校也得到了试用、借鉴和改革。中等职业学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紧贴市场的需要,专业课程技能操作要求高,本论文基于上海电子工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滇西班级的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为例,研究双元制在该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为了落实西部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执行东西协作的行动计划,上海成立了职教联盟,与滇西地区相关教育部门联合育人,即从当地招生到上海各中职学校进行学习。滇西来沪学生大多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的基础薄弱、知识层次参差不齐,这对于专业课程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而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刚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本论文主要通过专业研讨、调查问卷、访谈及教育实验等方法在分析双元制模式国内外的应用现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双元制在西部地区输送到沪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18061班专业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前期通过校企共同研讨对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进行了课程标准的修订、教学内容的确定、教材的设计、教学实施过程的讨论、课程的评价确定等。并在此基础上实际进行双元制教学实践。实践过程中,以课程为主,通过企业、教师、学生各角色的相互配合,以工作页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务,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多维评价。通过双元制教学方法在课程中的实践和应用,能够看出在该班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成绩有了显着的提高,并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与企业构成了良好的“学习、见习、实习”沟通方式,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保障。通过这种模式,最大化利用企业在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双元制的特色。与此同时,通过双元制在课程中的实施过程,以及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和学生进行问卷及访谈总结发现了实践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以后双元制模式的应用提供了有用的建议和方法。
朱云峰[9](2021)在《新能源背景下汽车维修检测诊断技术初探》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多种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汽车行业来说,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紧张、节能环保理念的盛行以及新能源的开发使得新能源汽车开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同时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在为汽车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研究了新能源背景下汽车维修监测诊断技术。
陈圣土[10](2021)在《基于退化状态的乘客电梯状态维修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乘客电梯广泛使用于城市高层建筑当中,作为人们日常上下通行最常用的运输工具,乘客电梯可靠性和安全性对保障乘客安全至关重要,而维保是保障电梯在使用阶段安全性能的最有效手段。然而,当前不同应用场合的乘客电梯在其寿命周期内都采用了定期维保策略,不能满足乘客电梯在不同使用阶段的维保要求,不能满足不同场合电梯的维保需求,同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提出电梯要实现“按需维保”,但目前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撑,对乘客电梯的维保策略研究非常有必要。本文在分析乘客电梯故障原因及其当前维保策略的基础上,针对乘客电梯系统中的劣化型故障,研究了其基于状态维修的部件级和系统级的维修决策,使其各部件能够依据自身状态的变化选择不同的维修策略,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乘客电梯的状态维修策略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综述了设备维修策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电梯维修策略的研究现状,最后给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技术路线。第二章分析了乘客电梯发生故障的原因及其维修保养流程。首先介绍了乘客电梯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的故障原因和类型,结合当前的维保实际情况,分析和研究了乘客电梯在维保过程存在的问题及维保成本的结构组成,为研究维修策略和费用率的优化奠定了基础。第三章研究了乘客电梯劣化故障的单部件的状态维修策略。基于对劣化型故障的机械部件在不同时间会有着不同维修需求的考虑,提出了检测策略决策因子,利用CBM(基于状态的维修)维修理论和随机退化过程,建立了电梯机械系统单部件的基于Gamma过程的状态维修决策模型和维修成本最小化的费用率模型,并以制动器为例,发现提出的方法能够在保持较低的维修费用率和事后维修概率的同时,减少其检测维修次数,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可行性。第四章研究了乘客电梯机械系统多部件的状态机会维修策略。首先分析了多部件的维修相关性,提出检测活动按包容性分类,然后利用机会维修原理和不完全维修建模理论,提出了一种不完全维修模型和分组维修方法;随后建立了乘客电梯不完全维修的多部件状态机会维修策略,并以维修成本最小为目标对维修决策变量进行优化,最后以曳引机和制动器组成的两部件系统进行实例应用,发现提出的维修策略能够显着地降低系统的维修费用,证实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第五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维修检测设备与使用(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修检测设备与使用(1)(论文提纲范文)
(1)新能源汽车维修检测现状及发展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中存在的不足 |
1.1 从事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员的数量不足 |
1.2 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人员的专业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
1.3 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现状 |
1.4 新能源汽车维修检测内容落后 |
2 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发展措施 |
2.1 注重汽车维修诊断体系构建 |
2.2 更新维修和检测设备 |
2.3 提高汽车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 |
2.4 加强汽车维修行业的经营管理 |
2.5 注重汽车行业的整治 |
2.6 加大力度进行培训 |
2.7 制定一项标准,使汽车检测更加规范 |
3 结语 |
(2)基于延迟时间理论的单部件系统维修与备件库存联合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框架 |
1.4 主要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设备维修决策理论基础 |
2.1.2 备件库存管理理论基础 |
2.1.3 延迟时间理论基础 |
2.2 设备维修决策研究综述 |
2.2.1 单部件系统维修决策研究综述 |
2.2.2 多部件系统维修决策研究综述 |
2.3 设备维修与备件库存联合决策研究综述 |
2.3.1 单部件系统维修与备件库存联合决策研究综述 |
2.3.2 多部件系统维修与备件库存联合决策研究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3 考虑不完美检测的两阶段点检与备件订购联合决策 |
3.1 问题描述与符号说明 |
3.1.1 问题描述 |
3.1.2 符号说明 |
3.2 模型构建 |
3.2.1 更新过程模型 |
3.2.2 联合决策模型 |
3.3 算例分析 |
3.3.1 参数设置 |
3.3.2 ABC算法 |
3.3.3 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考虑不完美维修的两阶段点检与备件订购联合决策 |
4.1 问题描述与符号说明 |
4.1.1 问题描述 |
4.1.2 符号说明 |
4.2 模型构建 |
4.2.1 更新过程模型 |
4.2.2 联合决策模型 |
4.3 算例分析 |
4.3.1 参数设置 |
4.3.2 枚举优化算法 |
4.3.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考虑缺陷品损失的设备检测、维修与备件订购联合决策 |
5.1 问题描述与符号说明 |
5.1.1 问题描述 |
5.1.2 符号说明 |
5.2 模型构建 |
5.2.1 更新过程模型 |
5.2.2 联合决策模型 |
5.3 仿真算法和特殊模型 |
5.3.1 仿真算法 |
5.3.2 特殊模型 |
5.4 算例分析 |
5.4.1 参数设置 |
5.4.2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考虑不完美维修的检测周期多目标决策 |
6.1 问题描述与符号说明 |
6.2 多目标决策模型建立 |
6.2.1 属性的确定及规范化 |
6.2.2 效用函数的确定 |
6.2.3 属性权重的确定 |
6.2.4 多目标决策模型的确定 |
6.3 算例分析 |
6.3.1 属性门限值敏感性分析 |
6.3.2 属性权重系数敏感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以阳泉市交通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总体设计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研究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中等职业教育 |
2.1.2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 |
2.1.3 课程体系 |
2.1.4 工作过程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2.2.3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 |
2.3 阳泉中职教育现状 |
2.4 中职学生行为特点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现状调研与分析 |
3.1 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现状调研 |
3.1.1 调研背景与目的 |
3.1.2 调研方法与调研对象 |
3.1.3 调研内容设计 |
3.2 调研结果分析 |
3.2.1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
3.2.2 新能源汽车企业需求分析 |
3.2.3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建设现状 |
3.2.4 调研总结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
4.1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构建的必要性 |
4.2 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
4.2.1 总体思路 |
4.2.2 具体构建步骤 |
4.3 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
4.3.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
4.3.2 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
4.3.3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4.4 典型工作任务提取 |
4.5 行动领域归纳 |
4.6 学习领域转换 |
4.7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 |
4.7.1 课程体系结构设计 |
4.7.2 框架性教学计划 |
4.8 学习领域内容描述 |
4.9 分类课程考核评价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施保障与预期效果 |
5.1 实施保障 |
5.1.1 评估论证 |
5.1.2 完善问题 |
5.1.3 运行保障 |
5.2 预期效果 |
5.2.1 教学思想转变 |
5.2.2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
5.2.3 社会知名度提高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1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2 中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学校访谈 |
附录3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评估问卷 |
附录4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学习领域内容描述 |
(4)基于风险管理的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 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我国铁路安全风险管理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安全风险管理理论 |
2.1 风险管理概念 |
2.2 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 |
2.2.1 单因素事故致因理论 |
2.2.2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2.3“流行病学”理论 |
2.2.4 系统理论 |
2.3 风险管理过程 |
2.4 风险管理理论 |
2.4.1 风险识别技术 |
2.4.2 风险分析及评价方法 |
2.4.3 风险应对方法 |
2.4.4 风险监督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铁路供电维修概述 |
3.1 铁路供电维修作业组织 |
3.2 铁路供电维修作业内容 |
3.2.1 铁路供电维修的基本形式 |
3.2.2 铁路供电设备检测监测内容 |
3.2.3 铁路供电设备维修内容 |
3.3 本章小结 |
4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 |
4.1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范围 |
4.1.1 铁路供电维修业务范围 |
4.1.2 铁路供电维修业务管理 |
4.1.3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范围 |
4.2 铁路供电维修危害识别 |
4.2.1 铁路供电维修危害识别方法 |
4.2.2 铁路供电设备检测监测作业危害 |
4.2.3 铁路供电设备维修作业危害 |
4.3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评估 |
4.3.1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
4.3.2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接受准则 |
4.3.3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价 |
4.4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应对 |
4.4.1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应对原则 |
4.4.2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
4.5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监控 |
4.5.1 供电维修安全风险监控方法 |
4.5.2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管理改进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和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供电设备检测监测作业、天窗内作业、天窗作业风险控制表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考虑故障率的生产线成组机会维修及关键设备视情维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设备维修管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
1.3 不完全预防性维修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生产线维修策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多设备预防性维修策略 |
1.4.2 视情维修 |
1.5 论文框架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灰关联区间层次-熵权法的生产线设备重要度划分 |
2.1 引言 |
2.2 生产线设备重要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2.3 区间层次-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2.3.1 区间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2.3.2 区间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2.3.3 区间层次-熵权法确定指标组合权重 |
2.4 灰关联综合评价分析 |
2.5 实例分析 |
2.5.1 区间层次—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2.5.2 生产线设备的灰关联分析 |
2.5.3 对比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混合故障率的生产线成组维修策略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威布尔分布的设备可靠性分析 |
3.2.1 故障数据来源 |
3.2.2 可靠性指标 |
3.2.3 威布尔分布参数估计 |
3.3 设备混合故障率模型的修正 |
3.4 基于混合故障率的生产线成组维修策略建模 |
3.4.1 成组维修策略制定及模型假设 |
3.4.2 基于维修成本率的成组维修策略建模 |
3.4.3 基于设备可用度的成组维修策略建模 |
3.4.4 基于可用度—成本的成组维修策略建模 |
3.4.5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事后维修效果评价 |
3.5 实例分析 |
3.5.1 威布尔分布参数估计 |
3.5.2 生产线设备成组维修策略 |
3.5.3 事后维修效果评价实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混合故障率的生产线机会维修策略研究 |
4.1 引言 |
4.2 机会维修 |
4.2.1 机会维修概念 |
4.2.2 机会维修策略模型与假设 |
4.3 基于最小维修成本的生产线机会维修模型 |
4.3.1 机会维修成本构成 |
4.3.2 机会维修模型的建立 |
4.4 基于最大可用度的生产线机会维修模型 |
4.5 机会维修模型的优化求解 |
4.6 实例分析 |
4.6.1 生产线成组维修模型实例分析 |
4.6.2 生产线机会维修模型实例分析 |
4.6.3 成组维修与机会维修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威布尔比例风险模型的关键设备视情维修策略研究 |
5.1 引言 |
5.2 视情维修 |
5.3 威布尔比例风险模型 |
5.3.1 比例风险模型 |
5.3.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协变量筛选 |
5.3.3 参数估计方法 |
5.3.4 威布尔比例风险模型构建及求解 |
5.4 关键设备视情维修决策目标及策略研究 |
5.4.1 设备可用度 |
5.4.2 维修决策阈值的确定 |
5.4.3 视情维修决策模型的建立 |
5.5 实例分析 |
5.5.1 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协变量 |
5.5.2 威布尔比例风险模型参数估计 |
5.5.3 关键设备视情维修决策 |
5.6 本章小结 |
第6 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与职业能力研究基础理论 |
2.1 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相关政策 |
2.2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相关理论基础 |
2.3 新能源汽车技术相关理论基础 |
2.4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与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需求发展 |
2.5 职业能力相关理论基础 |
2.5.1 发达国家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及研究 |
2.5.2 我国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及研究 |
2.6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概念的界定 |
2.6.1 职业能力的概念界定 |
2.6.2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概念界定 |
第3章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构建 |
3.1 人才需求调研 |
3.1.1 调研方法与调研对象 |
3.1.2 职业能力初级模型构建 |
3.2 调研问卷量表设计 |
3.3 问卷预调研统计与分析 |
3.4 正式问卷的发放 |
第4章 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调研结果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
4.1 问卷调研结果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信度分析 |
4.3 因子分析 |
4.4 权重分析 |
4.5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
第5章 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对策 |
5.1 存在问题 |
5.2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
5.3 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 |
5.4 典型工作任务向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的转化 |
5.5 构建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 |
5.5.1 专业课程设置及结构 |
5.5.2 课程体系结构设计 |
5.5.3 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计划表 |
5.6 职业能力培养评价体系要求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附录1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企业访谈提纲 |
附录2 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才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3 中等职业学校汽车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
(8)基于双元制的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研究 |
1.3.2 双元制教学模式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分析 |
1.3.3 双元制教学模式在国内中职校汽车专业的应用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 研究方案设计与思路 |
1.6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2章 双元制在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中的教育改革 |
2.1 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的课程标准 |
2.1.1 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标准修订 |
2.1.2 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
2.1.3 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岗位职业能力 |
2.2 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
2.3 双元制模式行动导向“六步法”在课程任务中的渗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实施 |
3.1 学生——课程实施中的主体 |
3.2 企业——课程实施中的背后支撑 |
3.2.1 企业在双元制中的重要性 |
3.2.2 企业与学校共同育人机制的体现 |
3.2.3 在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中企业的参与 |
3.3 教学过程——课程实施的主线 |
3.4 教材——课程实施的主心骨 |
3.4.1 符号说明——教材中出现的所有符号的注释 |
3.4.2 安全规程——贯穿所有的工作任务 |
3.4.3 工作页——操作的重要引线 |
3.4.4 评价表——任务完成度的检验 |
3.4.5 信息页——知识获取 |
3.5 具体实施案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元制教学在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中的成效与建议 |
4.1 双元制在课程中获得实际效果 |
4.2 双元制在学生中产生的效果 |
4.2.1 双元制在学生学习中的效果 |
4.2.2 双元制在学生就业中的效果 |
4.3 教师获得的提高 |
4.4 双元制在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中应用效果 |
4.4.1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
4.4.2 多种教学方法在课程中的使用 |
4.4.3 双元制在教学中“学”的体现 |
4.5 成效及建议 |
4.5.1 双元制教学在课程中应用的成效 |
4.5.2 双元制教学在课程中应用的问题及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Ⅰ:企业相关人员调查问卷 |
附录Ⅱ:针对学生开展的学习效果反馈调查问卷 |
附录Ⅲ:企业相关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Ⅳ:课程案例——蓄电池性能检测的信息页 |
(9)新能源背景下汽车维修检测诊断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维修检测技术的作用 |
2 当前维修检测中的不足之处 |
2.1 人才的缺失 |
2.2 检测设备技术更新较慢 |
3 新能源背景下汽车维修检测诊断技术初探 |
3.1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
3.2 规范技术标准与行业准入 |
3.3 优化设备技术体系 |
3.4 推动人工检测技术革新 |
4 结语 |
(10)基于退化状态的乘客电梯状态维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设备维修策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设备维修方式的研究现状 |
1.2.2 设备维修效果的研究现状 |
1.3 电梯维修策略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乘客电梯的故障及维修保养分析 |
2.1 引言 |
2.2 乘客电梯的基本结构组成 |
2.3 乘客电梯的故障模式和维修方式分析 |
2.3.1 乘客电梯的主要故障模式及其故障原因 |
2.3.2 乘客电梯的故障类型分析及其维修方式选择 |
2.4 乘客电梯的维修保养及不足之处 |
2.4.1 乘客电梯维修保养的规范和内容 |
2.4.2 乘客电梯维修保养过程成本分析 |
2.4.3 乘客电梯当前维修保养的不足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乘客电梯机械单部件的状态维修策略 |
3.1 引言 |
3.2 基于状态的维修策略 |
3.3 劣化型故障机械单部件状态维修方法建模 |
3.3.1 乘客电梯机械单部件性能劣化过程描述 |
3.3.2 构建状态维修决策过程模型 |
3.3.3 构建费用率优化模型 |
3.4 实例应用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乘客电梯机械系统多部件的状态机会维修策略 |
4.1 引言 |
4.2 多部件机会维修原理 |
4.2.1 机会维修策略和不完全维修 |
4.2.2 多部件的维修相关性 |
4.3 乘客电梯机械系统同故障类型的多部件状态机会维修模型 |
4.3.1 不完全维修效果建模 |
4.3.2 电梯多部件之间的维修相关性分析 |
4.3.3 多部件状态机会维修模型构建 |
4.3.4 建立费用率优化模型及其求解过程 |
4.4 实例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附表A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维修检测设备与使用(1)(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能源汽车维修检测现状及发展措施分析[J]. 杨胜. 内燃机与配件, 2021(14)
- [2]基于延迟时间理论的单部件系统维修与备件库存联合决策研究[D]. 韩梦莹.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3]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以阳泉市交通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为例[D]. 张文霞.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风险管理的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研究[D]. 桂俊华.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5]考虑故障率的生产线成组机会维修及关键设备视情维修策略研究[D]. 王子月. 吉林大学, 2021(01)
- [6]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研究[D]. 冯雪.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7]贮备式可修系统视情维修决策及维修与备件库存联合决策[D]. 罗元庚. 太原科技大学, 2021
- [8]基于双元制的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的研究与实践[D]. 唐艳.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9]新能源背景下汽车维修检测诊断技术初探[J]. 朱云峰. 内燃机与配件, 2021(09)
- [10]基于退化状态的乘客电梯状态维修策略研究[D]. 陈圣土. 浙江理工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