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多倍体遗传研究

家蚕多倍体遗传研究

一、应用多倍体方法的家蚕遗传基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轩亚辉[1](2020)在《桑树染色体融合与断裂循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桑树是桑科(Moraceae)桑属(Morus)的多年生经济林木。除栽桑养蚕外,桑树还有较多食用和药用等价值。桑树的抗逆性在防风固沙及生态治理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染色体的研究对于解析物种的起源、进化和亲缘关系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桑树的染色体研究比较薄弱,目前仍集中于染色体计数和倍性鉴定等,缺少系统的核型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桑树染色体(除川桑和滇桑)均为点状,制备困难。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桑树中的应用已有报道,但只能鉴定部分染色体,未能系统分析桑树染色体核型,致使桑树染色体研究进展缓慢。川桑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为桑树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平台。利用川桑单拷贝序列和rDNA序列探针,系统鉴定了川桑中期和终变期染色体。根据终变期染色体相对长度对其进行编号,构建了川桑的中期和终变期核型。分析川桑体细胞中期染色体组和终变期染色体组数目的差异,发现川桑中存在染色体融合与断裂循环。进一步研究证实了该现象在桑树中普遍存在。继而对四倍体桑伦教109参与染色体融合与断裂循环的终变期1号染色体进行微分离并构建了染色体特异小片段文库,尝试解读桑树染色体融合与断裂循环的发生和进化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川桑中期和终变期染色体的核型分析基于川桑基因组数据库筛选获得长度大于10kb的单拷贝序列探针(morus027496、morus027717、morus026579和SSR2524),并结合前人研究获得的5S和25S rDNA探针,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鉴定川桑中期和终变期染色体。14条中期染色体都有1个探针的信号定位,除了1号和4号染色体在形态上容易区分外,2号和3号染色体依据信号定位位置差异获得鉴定,3对点状染色体根据信号模式和形态差异也获得区分并编号。川桑终变期染色体只有6个二价体,且较中期染色体展现出更多的形态特征,如3号终变期染色体出现明显主缢痕,终变期5号染色体形态特异如同宝葫芦等。基于染色体形态特征和FISH信号模式,统计获得了川桑终变期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综合以上信息,绘制了川桑中期和终变期染色体的核型图。2、桑树染色体融合与断裂循环川桑中期染色体组和终变期染色体组数目存在差异。为此,使用存在信号定位模式多态性的25S rDNA探针追踪川桑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以探明染色体数目变化的过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5号和7号染色体在细线期各自分开,有4个25S rDNA信号位点;偶线期染色体发生联会,信号数目减半;粗线期染色体联会完成,而25S rDNA的信号数目变为1个;随后,25S rDNA的信号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无拖尾等染色体异常现象。因此,中期5号和7号染色体在细线期到粗线期期间发生染色体融合。针对3株成年川桑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统计研究发现有1120%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12,为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二倍。推测染色体在形成合子后逐渐发生断裂至大多数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14条。暗示川桑中存在一个独特的染色体融合与断裂循环,染色体的融合发生介于细线期到粗线期,断裂发生于形成合子后的整个生命周期。将25S rDNA探针定位到多倍体桑树的染色体上,结果发现在四倍体桑树中期染色体中,其信号位点数目有2、3和4个,终变期和粗线期染色体中信号位点均只有1个,与川桑中的信号模式相一致。更高倍性桑树的中期染色体上信号数目亦存在多态性。25S rDNA信号定位的位置同川桑,所有测试桑资源中均有信号在染色体端部定位的点状染色体和在染色体中部定位的大点状染色体。因此,染色体融合与断裂循环在桑树中应普遍存在。3、桑树染色体微分离及染色体融合与断裂循环的机制探索川桑中参与染色体融合与断裂循环的终变期5号染色体与终变期4号染色体大小接近,不易区分。多倍体桑中参与染色体融合与断裂循环的是最大的终变期1号染色体,形态上极易区分。四倍体桑树染色体数目相对较少。本研究选用伦教109(2n=28)终变期1号染色体为研究对象研究桑树中染色体融合与断裂循环的机制。通过染色体微分离技术分离得到50条伦教109的终变期1号染色体,经单细胞扩增试剂盒扩增和建库,获得终变期1号染色体特异文库。基于点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等的筛选,本研究获得了21个中高丰度的重复序列,获得的信号分布模式有4种,分别为全染色体定位模式、染色体端部定位模式、部分染色体定位模式和染色体局部定位模式等。截至到目前,并未获得在染色体断裂融合位点具信号分布的序列,序列筛选工作仍在开展。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系统构建了川桑的中期和终变期染色体核型,为桑树的染色体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跟踪川桑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提出了该染色体进化现象属于染色体融合与断裂循环的模型,是首次发现存在于个体内世代交替过程中的现象。后经检测发现该循环在桑树中普遍存在。染色体微分离技术的应用为研究桑树单个染色体的结构提供了平台,筛选获得的序列也为桑树染色体研究提供了多种探针候选。本研究系统构建了川桑中期和终变期核型,提出桑树中普遍存在染色体融合与断裂循环的染色体进化模型,为桑树的起源和进化等研究提供重要借鉴。

周晓林[2](2019)在《BmZFP67调控家蚕丝腺有丝分裂-核内有丝分裂转换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核内有丝分裂是不同于有丝分裂的一种细胞周期形式,进行核内有丝分裂的细胞会持续进行DNA复制,而不发生胞质分离,导致进行核内有丝分裂的组织中的遗传物质含量不断增加,而细胞的数量保持不变,最终形成含有多倍体细胞的组织。核内有丝分裂可以高效提高基因组拷贝数,使得基因转录翻译进程加快,进而极大提高蛋白合成能力,使细胞在生物体生命进程中行使特定功能。核内有丝分裂细胞通常是由有丝分裂细胞分化形成。但目前核内有丝分裂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丝分裂-核内有丝分裂转换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家蚕作为泌丝经济昆虫,其丝腺组织细胞会经历有丝分裂和核内有丝分裂两个过程,在胚胎早期进行有丝分裂,在胚胎后期转为核内有丝分裂,是研究有丝分裂-核内有丝分裂转换机制的理想材料。此外,丝腺作为家蚕丝蛋白合成的器官,其强大的蛋白合成能力不仅使其在蚕丝生产上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更使其具备成为新兴生物反应器的条件,对丝腺有丝分裂-核内有丝分裂转换机制的研究可为改造家蚕丝腺、推进其作为生物反应器的进程、提高家蚕经济价值奠定理论基础。对核内有丝分裂发生机制的解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胚胎解剖、组织免疫荧光和荧光定量实时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等实验技术分析了家蚕丝腺发育中有丝分裂-核内有丝分裂转换时期。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家蚕丝腺组织有丝分裂-核内有丝分裂转换差异表达基因,结合核内有丝分裂相关基因BmGeminin2酵母双杂交数据,进行组织表达谱、丝腺发育时期表达谱分析,最终筛选获得了一个参与家蚕丝腺细胞有丝分裂-核内有丝分裂转换过程的关键基因BmZFP67。通过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流式细胞术、丝腺组织体外培养、转基因以及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等技术分析了BmZFP67在细胞周期中的功能,研究了BmZFP67在家蚕细胞有丝分裂及丝腺组织细胞核内有丝分裂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了BmZFP67调控家蚕丝腺组织细胞有丝分裂-核内有丝分裂转换的调控网络。这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细胞周期调控理论,解析有丝分裂-核内有丝分裂转换机制,同时也可为家蚕丝腺核内有丝分裂效率及蚕丝产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及科学思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家蚕丝腺组织有丝分裂-核内有丝分裂转换时期分析为了筛选参与有丝分裂-核内有丝分裂转换过程的关键基因,本研究首先通过胚胎解剖技术成功获取了胚胎24期、25期和26期的完整丝腺组织。然后通过qRT-PCR技术检测细胞周期类型标记基因——Cyclin B和Cyclin E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CDK)基因CDK1和CDK2在24期、25期和26期胚胎丝腺组织中的转录情况:在有丝分裂进程中需要,在核内有丝分裂进程中不需要的G2/M期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yclin B和CDK1在24期、25期以及26期胚胎丝腺中呈现转录水平持续性下调的趋势;有丝分裂及核内有丝分裂进程均需要的G1/S期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yclin E和CDK1持续表达,且在25期胚胎丝腺中的转录水平显着高于24期胚胎丝腺和26期胚胎丝腺。组织免疫荧光标记Cyclin B蛋白验证其在24期、25期和26期胚胎丝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发现:胚胎24期时的整个丝腺中均有Cyclin B荧光信号存在,胚胎25期时仅在部分丝腺中存在荧光信号,胚胎26期丝腺组织中没有Cyclin B荧光信号的存在,与qRT-PCR结果一致。综合以上结果,结合前人研究报道,确定胚胎25期为家蚕丝腺组织细胞有丝分裂-核内有丝分裂的转换时期。2.家蚕丝腺组织有丝分裂-核内有丝分裂转换调控相关基因筛选将胚胎24期(有丝分裂期)、25期丝腺材料(转换期)和26期丝腺材料(核内有丝分裂期)丝腺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比对三组样品共筛选到6786个差异基因,Gene ontology(GO)分类发现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属于分子功能类和生物学进程类,属于细胞组分类的基因相对较少。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聚类分析差异基因富集到了131条信号通路中,其中包括:DNA复制通路、错配修复通路、MAPK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和激素信号通路等在先前研究中已被证实与有丝分裂-核内有丝分裂转换或核内有丝分裂效率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通过将转录组数据与先前本实验室所研究的与核内有丝分裂密切相关的Geminin2蛋白的酵母双杂交数据联合分析,发现有14个共有基因。随后对这14个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发现BmZFP67是唯一的转录调控因子基因。分析BmZFP67基因在家蚕各组织以及丝腺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发现:BmZFP67在丝腺组织中的表达量显着低于其它不进行核内有丝分裂的任何组织,且在丝腺有丝分裂-核内有丝分裂的转换过程中转录水平呈现下调趋势,暗示了BmZFP67可能在家蚕丝腺有丝分裂-核内有丝分裂转换过程中发挥功能。因此决定以转录调控因子基因BmZFP67作为后期的主要研究对象。3.BmZFP67在家蚕细胞及丝腺组织中的功能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子克隆技术及qRT-PCR技术对筛选到的家蚕BmZFP67基因进行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其在细胞周期各时相的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BmZFP67基因编码518个氨基酸,其编码的蛋白大小约为59kDa;其同源蛋白主要存在于鳞翅目昆虫中;BmZFP67基因在细胞周期时相的S期、G2/M期转录水平较高。通过基因编辑、BrdU标记、流式细胞术、MTS细胞增殖活力检测、qRT-PCR、细胞染色及形态观察等技术实现BmZFP67基因的过表达和敲除,研究BmZFP67在细胞水平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BmZFP67过表达会抑制细胞增殖,导致S期细胞比例降低,G2/M期细胞比例升高,G2/M期细胞周期蛋白基因Cyclin B和CDK1的转录水平显着性上调。敲除BmZFP67会导致Cyclin B和CDK1的转录水平显着性下调,S期细胞比例升高,G2/M期细胞比例降低,造成细胞分裂异常,导致异倍体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体积变大,引发类似于有丝分裂向核内有丝分裂转换现象的发生。通过转基因技术构建丝腺组织特异表达系统,实现BmZFP67基因在丝腺组织中的特异过表达和敲除。通过丝腺组织体外培养结合BrdU标记、丝腺组织免疫荧光、qRT-PCR等技术研究在丝腺组织中特异过表达或敲除BmZFP67基因对家蚕丝腺发育、丝蛋白产量等的影响。研究表明:丝腺组织中过表达BmZFP67会造成丝腺组织细胞有丝分裂-核内有丝分裂转换期的推迟,且会显着性降低丝腺组织细胞核内有丝分裂效率,降低其丝蛋白合成能力。4.BmZFP67基因调控网络研究通过qRT-PCR技术、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鉴定BmZFP67蛋白的转录调控靶基因,结果显示BmZFP67蛋白对M期细胞周期蛋白基因Cyclin B具有正向转录调控作用,其转录调控位点为sna位点。通过蛋白质免疫共沉淀、qRT-PCR鉴定BmZFP67相互作用蛋白并研究互作蛋白与BmZFP67的相互作用对其转录调控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互作蛋白14-3-3ζ或Aurora-B kinase与BmZFP67蛋白结合都会促进BmZFP67转录调控功能发挥,促进BmZFP67蛋白转录调控下游基因Cyclin B的表达。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推测BmZFP67的功能及调控网络:BmZFP67在有丝分裂细胞周期G2/M期高量表达,促进其转录调控下游基因Cyclin B,即细胞周期G2/M期的关键调控基因表达上调,实现细胞周期G2/M的推进,在这一过程中BmZFP67蛋白的功能发挥还受到相互作用蛋白14-3-3ζ或Aurora-B kinase的促进。BmZFP67基因在丝腺组织有丝分裂-核内有丝分裂转换过程中表达量下降,进而导致其下游基因Cyclin B表达下调,使丝腺组织细胞不能通过G2/M期检验点,阻碍M期进程,促使丝腺组织细胞只有DNA的复制,没有细胞质的分裂,实现有丝分裂-核内有丝分裂的转换。

孟钰程[3](2019)在《蒙桑种质资源多倍体诱导及加倍川桑抗性的初步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桑树是桑科桑属多年生木本植物,是一种集多种用途于一身的生态型树种。桑树种质资源的创新是培育高产、优质桑树品种,实现蚕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多倍体桑树品种不仅丰产、优质,还具有适应范围广和抗逆性强等特点。选育多倍体桑种已成为桑树品种改良的有效途径。本实验以蒙桑种质资源(2n=4x=28)为材料,诱导培养蒙桑组培苗,建立蒙桑不定芽诱导体系,用组织培养与秋水仙素相结合的方法诱导蒙桑多倍体,从混倍体植株分离纯化获得倍性稳定的多倍体植株(2n=8x=56),并对多倍体蒙桑性状变化进行测定。同时在不同浓度盐胁迫处理下测量加倍川桑(2n=4x=28)的性状变化,对其抗性进行初步鉴定。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蒙桑种质资源的多倍体诱导及鉴定取蒙桑种质资源的冬芽进行不定芽诱导,筛选得到蒙桑组织培养条件为M535(含有硫酸腺嘌呤)+1.0 mg/L 6-BA+30 g/L蔗糖+7 g/L琼脂,以此增殖快繁。获得蒙桑组培苗后,分别以1.0 g/L和2.0 g/L浓度的秋水仙素对蒙桑进行多倍体诱导,各自处理16 h、24 h、48 h和24 h、36 h、48 h、60 h、72 h。结果发现在1.0 g/L浓度的秋水仙素下,蒙桑组培苗受到的毒害较小,而在2.0 g/L浓度的秋水仙素下,蒙桑组培苗发生了大量的死亡,不适用于蒙桑组培苗的多倍体诱导。秋水仙素诱导后,得到多个混倍体植株,采用连续切割分离的方法,筛选得到3个蒙桑多倍体植株(2n=8x=56)。2.加倍蒙桑和加倍川桑的性状变化测定对倍性稳定的蒙桑多倍体(2n=8x=56)和川桑多倍体(2n=4x=28)进行气孔、叶片结构的观察,并对相对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蒙桑植株和川桑植株在染色体加倍后,叶片增厚,下表皮气孔增大,单位叶面积的气孔密度减少,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显着增加。3.加倍川桑抗性的初步鉴定以0 mmol/L、50 mmol/L、100 mmol/L、150 mmol/L浓度的氯化钠对川桑及川桑多倍体植株进行盐胁迫处理。15天后对照组长势较好,盐胁迫组长势较差,叶片表现出黄化。对过氧化物酶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力、脯氨酸含量和丙二醛含量测定后,结果发现川桑多倍体中,有助于抵抗胁迫的过氧化物酶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力和脯氨酸含量均随着盐浓度的提升而增加,且均高于川桑植株,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同时川桑多倍体的丙二醛含量低于川桑植株,在盐胁迫下叶片受到损害较小。综上,川桑加倍体在盐胁迫下表现出较强的抗性。

吕品苍[4](2019)在《水稻减数分裂基因OsRad51A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文中提出多倍体化是植物进化的重要方式,多倍体植物在产量、抗逆性、营养成分及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等多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主要粮、棉、油作物,如小麦、棉花、油菜等都是多倍体,倍性的增加使其产量大幅增加。但是,同源四倍体水稻,由于四条同源染色体来源相同,导致减数分裂时联会配对紊乱,形成四价体、三价体、单价体、多价体等,从而造成后期染色体的不均衡分配,导致育性降低,表现为低结实率,严重制约多倍体水稻的应用和发展。在自然界植物进化的启示下,蔡得田等提出了“利用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双重优势选育超级稻”的育种新策略。经过多年研究,成功选育出具有高结实特性的多倍体减数分裂稳定性(Polyploid Meiosis Stability,PMe S)品系。PMe S品系的成功选育突破了多倍体水稻低结实率瓶颈问题,在多倍体水稻育种和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解PMe S品系减数分裂稳定性和高结实性的遗传机理,前期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行了PMe S品系(HN2026-4X)和非PMe S品系(9311-4X)减数分裂时期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筛选获得了多个在PMe S品系与非PMe S品系间差异表达明显的减数分裂基因,其中OsRad51A1是差异表达非常显着的基因之一。因此,本研究具体开展了OsRad51A1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研究,以期探明该基因维持多倍体水稻减数分裂稳定和高结实性的机理。研究首先利用在酵母中已被克隆的减数分裂基因Rad51,并且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在水稻全基因组序列的数据库中找到了该基因的同源基因OsRad51A1。在实验室现有部分高、低结实材料中提取总RNA并反转录出c D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该基因在各个材料中减数分裂时期的幼穗中表达量的差异,发现该基因在各个材料中均有表达,但是高结实材料中的表达量比低结实材料中的表达量要高出很多。随后,设计这个基因的特异性引物,从PMe S品系中克隆出OsRad51A1基因c DNA的核心片段,长度为1166 bp,预估编码的蛋白质大小为46.64KDa。为了验证该基因的功能,本研究设计了该基因的RNA干扰和超量表达两种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分别侵染HN2026-4X、HN2026-2X和巴利拉-4X、9311-4X四种材料的愈伤组织后进行分化和生根培养,并且成功获得了RNA干扰的HN2026-2X和超量表达的巴利拉-4X两种转基因植株,其中HN2026-2X的RNA干扰转基因苗有15株,巴利拉-4X超表达转基因苗有16株;待植株开花时进行花粉育性观察,发现RNA干扰植株花药干瘪,花粉数量少,I2-KI染色观察可育花粉率仅为42.57%,而野生型可育花粉率为83.66%;巴利拉-4X超量表达植株花药变化不明显,但是其可育花粉率由野生型的47.45%提高到81.86%。待植株成熟之后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考察,发现超表达植株的结实率有很大提升,由野生型的33.40%提高到61.97%;而RNA干扰植株的结实率急剧下降,由野生型的81.40%降低到1.81%,而且多个植株表现为完全不育。说明OsRad51A1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进而影响花粉的育性和结实率。为了进行该基因蛋白的细胞定位、组织原位杂交、Western blot和蛋白质性质分析等后续研究,本研究已把基因核心片段成功转入大肠杆菌、毕赤酵母的表达系统中。最终该蛋白质在大肠杆菌和毕赤酵母中均获得明显表达。研究结果表明OsRad51A1对于水稻的减数分裂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维持水稻减数分裂的稳定,有利于提高结实率;蛋白质的表达证明该基因有可能是通过翻译出的蛋白质而起作用。

吴凯,罗朝晖[5](2019)在《昆虫学案例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遗传学是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之一。国内大部分高校在遗传学教学中使用普通遗传学教材,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使用普通遗传学教材会产生较大的教学质量差异,特别是蚕学、蜂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等专业的本科生。虽然普通遗传学教材中有一些昆虫学案例,但没有随着昆虫学发展进行更新,且不能满足昆虫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需求。因此,本文对可应用于遗传学课程的昆虫学案例进行梳理,引入遗传学教学,更替部分普通遗传学教材中的非经典案例,并补充一些普通遗传学教材中使用较少的昆虫发育遗传学、核外遗传学和进化遗传学等案例。建立适用于昆虫学相关专业的遗传学理论体系与实验教学设计,使遗传学教学突出昆虫学相关专业的特色,以期对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有所帮助。

王艳杰,常旭虹,王德梅,陶志强,杨玉双,赵广才[6](2019)在《2018年农业科学热点回眸》文中指出盘点了2018年农业科学研发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小麦、水稻、玉米及大豆、荞麦、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在基因组测序、分子育种、遗传机理解析、氮高效利用、起源演化、基因编辑等方面获得快速发展,发布了世界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完成了3000份水稻基因组计划和中黄13的基因组测序,克隆了一系列产量、品质及抗病虫害基因,解析了一些重要的生长发育调控机制。油菜、棉花、茶叶、烟草等主要经济作物在基因组学、风味调控机理、光合效率等方面有所突破,中国油菜基础研究与应用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外,水稻、小麦、番茄、苹果等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畜禽的繁殖、品种改良和疾病防治,蜜蜂的基因组和转录组解析,蚕病害防治和驯化历史,化肥和水稻品种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茎叶类蔬菜和食用豆收获设备、油菜播种机等农机农艺领域均有突破性进展。

刘庆峰[7](2018)在《合方鲫的遗传特性及其遗传改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鲫鱼是我国深受欢迎的淡水鱼类之一,由于其具有肉质鲜嫩、大小适中的特点,长期以来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杂交是一种有效地育种技术且已作为常规技术被应用于鱼类繁殖育种中。本研究中,我们以日本白鲫作为母本、红鲫作为父本进行杂交,建立了合方鲫品系(F1-F4),并对合方鲫品系的遗传特性及其生物学特性展开了全面的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日本白鲫(♀,WCC,2n=100)与红鲫(♂,RCC,2n=100)杂交建了合方鲫品系(F1-F4)。发现合方鲫F1-F4的外形特征无显着性差异,保持着较高的稳定性。通过染色体数目与血细胞DNA含量分析,确定了合方鲫F1-F4均为染色体数目为100的二倍体杂交鱼。通过对性腺组织学切片观察以及繁殖力的统计,发现一龄的合方鲫F1-F4的卵巢中均可观察到Ⅳ时相卵母细胞,且精巢的精细小管内充满了成熟的精子,F1-F4代一龄的合方鲫均能够产生成熟的配子,与亲本一样都为一年性成熟。另外,合方鲫F1-F3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受精率(90.2%-91.3%)和孵化率(81.5%-82.7%)。在分子遗传方面,合方鲫F1-F4的5S rDNA在继承了亲本基因特征的同时也出现了自身的变异,而且这种变异能够稳定的在子代中遗传。在体色方面,合方鲫F1-F4的体色均为青灰色,不同于父母本的银白色与红色,展现出了杂交特性。在应用方面,以合方鲫品系为基础,我们用雌性合方鲫(F1)与雄性日本白鲫回交获得了另一种优良鲫鱼-合方鲫2号;用雌性合方鲫(F1)与异源四倍体鲫鲤杂交获得了一种新型三倍鲫鱼-三倍体合方鲫。2.采用生化分析手段对合方鲫及其亲本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合方鲫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1.00%,显着低于其亲本的水分含量(日本白鲫:75.60%,红鲫:75.50%)。合方鲫的蛋白质含量为17.70%,高于红鲫的蛋白质含量(17.00%),且显着高于日本白鲫的蛋白质含量(14.80%)。在15种检测的氨基酸含量中,合方鲫的氨基酸总量(15.87%)、必需氨基酸总含量(EAA)(6.55%)均高于红鲫的氨基酸总量(15.52%)和必需氨基酸总含量(6.46%),且显着高于日本白鲫的氨基酸总量(13.13%)和必需氨基酸总含量(5.27%)。值得一提的是合方鲫的呈味氨基酸总含量高达6.26%,高于红鲫的呈味氨基酸总含量(6.07%),且显着高于日本白鲫的呈味氨基酸总含量(5.29%)。3.在同样养殖条件下,一龄合方鲫成鱼平均体重可达335 g以上,与母本日本白鲫(319 g)生长速度较为接近,且显着快于父本红鲫(265 g)(p<0.05)。通过对合方鲫及其父母本的GH/IGF轴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结果表明相关基因在合方鲫中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父本红鲫(p<0.05);略高于母本日本白鲫,无显着性差异。从而在分子水平上证明了合方鲫继承了母本生长速度快的优势。4.对合方鲫及其亲本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全长测序。合方鲫的线粒体全长为16580 bp,与亲本的长度一致。利用相关生物学软件分析,我们对合方鲫线粒体的分子结构、基因排列和基因注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方鲫线粒体基因组遵循了母系遗传的特征,与母本日本白鲫的相似度(99.22%)高于与父本红鲫的相似度(98.63%)。5.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我们对合方鲫F1、合方鲫F2、日本白鲫以及红鲫的肝脏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通过分析比较四种鱼肝脏转录组中的直系同源基因,结果发现在合方鲫F1及F2代中存在大量的嵌合基因(19.04%,4.17%)与突变基因(6.90%,5.05%)。根据杂交后代嵌合基因及突变基因的来源,我们把这些嵌合基因划分为三大类8小类。通过PCR的方法,我们将随机挑选的23个嵌合基因与突变基因在DNA水平上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发现有17个基因的Sanger测序结果与转录组分析的结果保持一致。另外,我们通过KEGG分析以及GO功能注释探究了这些嵌合基因的功能及涉及到的信号通路。结果表明,大量的嵌合基因及突变基因被富集到与代谢、免疫以及发育等功能和信号通路中。6.我们在鲫鱼的基因工程育种上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利用基因敲除的方法,不仅可以研究相关基因的功能,还可以对鲫鱼进行遗传改良。为了探究基因敲除技术在杂交鱼中的应用,我们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合方鲫与日本白鲫中的酪氨酸酶(Tyrosinase)基因进行了敲除研究。结果发现,由于不同的突变效率(60%-90%)导致了敲除后的合方鲫与日本白鲫的体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黑色素减退现象;同时,我们在RNA水平及蛋白水平进行了相关验证,证明我们成功的对tyr基因实现了敲除。另外,我们对日本白鲫突变体中的其他重要的色素调控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所有检测基因的表达量均呈下调趋势。该研究证明了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能够有效的对杂交经济鱼的基因组进行编辑,为经济鱼类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研究手段;同时研究中获得的酪氨酸基因敲除突变体也为探索鱼类的体色形成机制和调控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张屾[8](2018)在《棉铃虫多食性基因组学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农业害虫,其寄主范围广泛,目前已报道的寄主达300多种,涉及60多个科。多食性是棉铃虫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为害严重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发展势头迅猛,使基因组学研究手段得以大规模应用于昆虫学领域。同时棉铃虫分子生物学和转录组学研究成果的大量积累,为棉铃虫基因组学研究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本研究首先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棉铃虫及其近缘种烟青虫的基因组大小;随后对棉铃虫幼虫的中肠、脂肪体和成虫的触角开展了转录组测序,并将测序数据与已公开的棉铃虫转录组数据进行混合组装,得到了棉铃虫融合转录组;第三,运用二代和三代测序技术对棉铃虫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获得了棉铃虫基因组;最后,鉴定了棉铃虫基因组中与食性相关的基因家族,并通过与专食性的家蚕和烟草天蛾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阐述了棉铃虫相关基因家族的系统进化关系及其多食性的分子机制,为揭示棉铃虫爆发致灾机理、开发新型防控策略提供了理论参考。全文主要结果如下:1.流式细胞术的测定结果表明,果蝇头部组织和棉铃虫六种组织(头部、血淋巴、唾液腺、精巢、中肠和马氏管)细胞中普遍存在核内多倍化的现象,其细胞核的DNA倍性组成有三种不同模式:细胞核数目随着核内DNA复制倍数的提高而逐渐减少(果蝇头部、棉铃虫头部、唾液腺、马氏管)、逐渐增加(棉铃虫血淋巴)或先增加而后急剧下降(棉铃虫精巢、中肠)。棉铃虫不同组织的C值测定结果之间有显着差异,这表明选取合适材料对基因组大小的估测至关重要。综合考虑结果误差及组织一致性的因素,我们选择幼虫头部用于后续基因组大小的估测。经测定,棉铃虫和烟青虫基因组大小的估测结果为分别为394 Mb和430 Mb。在铃夜蛾属的演化末端,其物种的基因组大小逐渐收缩,而寄主范围则有扩大的趋势。2.对棉铃虫寄主选择(成虫触角)和解毒代谢(幼虫中肠、脂肪体)功能相关的组织开展了转录组测序,将测序数据与已公布的棉铃虫17个转录组及30532条EST序列(时间截至2015年10月)进行混合组装,构建了一个178.4 Mb大小的棉铃虫融合转录组,其中包含129027条转录本,N50达到3016 bp,经聚类得到53881条unigene。核心数据的对比结果表明融合转录组在信息量、组装质量和完整性等方面得到显着提升。3.通过二代与三代联合测序的策略对棉铃虫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经组装得到1776条scaffold,总大小为402 Mb,scaffold N50达到497.2 kb,基因组内GC含量36.5%,重复序列的比例为22.2%,通过注释得到了20398条蛋白编码基因。质量评估结果显示,该棉铃虫基因组对转录组和节肢动物单拷贝基因的覆盖度均达到92%,表明基因组的组装较为完整。4.通过人工注释,在棉铃虫基因组中鉴定了涉及化学感受和解毒代谢功能的基因家族成员,化学感受类包括44个气味结合蛋白、35个化学感受蛋白、80个气味受体、33个离子受体、4个神经元膜蛋白和185个味觉受体,解毒代谢类包括112个细胞色素P450、92个酯酶、50个谷胱甘肽转移酶和64个ATP结合盒转运蛋白。与专食性的家蚕和烟草天蛾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棉铃虫味觉受体中的苦味受体、细胞色素P450的Clan3和Clan4、E类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的Epsilon亚家族以及ATP结合盒转运蛋白的ABCC和ABCG亚家族显着扩张,且家族内的成员存在串联复制的现象。化学感受类和解毒代谢类基因家族在基因组层面的种系特异性扩张,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棉铃虫寄主范围广泛的生物学特性,有助于其多食性生存策略的演化和形成。

杨璞[9](2008)在《稻水象甲地理型孤雌生殖的研究》文中提出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Coleoptera:Curculionidae)原分布于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美国南部发生的为两性生殖型,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西海岸发现的加利福尼种群、1976年传入亚州稻区日本、进而蔓延到朝鲜半岛和中国的均属孤雌生殖型。稻水象甲孤雌生殖现象对于其地理分布和种群扩张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稻水象甲地理型孤雌生殖形成的机理,本文研究了虫口密度对稻水象甲假死行为的影响,采用染色体压片、电镜观察、AFLP和SSH等方法对稻水象甲进行染色体分析、卵巢切片观察、地理种群多态性分析,并构建卵巢孤雌生殖消减文库。实验结果如下:1)虫口密度对孤雌生殖稻水象甲假死行为和体重的影响初始虫口密度影响假死持续时间和发生假死需要的刺激次数,虫口密度越高,平均假死时间越长,需要的刺激次数越少,即虫口密度越高越容易发生假死。羽化天数对假死持续时间没有影响,但是在随着虫龄的增加,各虫口密度发生假死需要的刺激次数越少。虫口密度对虫重有影响,虫口密度为1时,虫重随着虫龄的增加而增加,虫口密度高则导致虫重下降。结果表明高虫口密度易导致假死,延迟迁飞,易形成二代虫源。2)染色体核型分析对于孤雌生殖稻水象甲和两性生殖稻水象甲雄虫染色体观察表明,两性生殖稻水象甲为二倍体,染色体条数为22条,性别决定机制为XY(?)/XX♀。孤雌生殖稻水象甲为三倍体,染色体条数为33条,未观察到性染色体。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稻水象甲染色体基数为11。3)卵巢结构和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观察对于孤雌生殖稻水象甲卵巢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表明,稻水象甲卵巢属于端滋式,在卵巢底部形成发育成熟的卵,但没有进行胚胎发育。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滋养细胞和囊泡细胞里存在共生菌Wolbachia,但是卵母细胞内不存在共生菌,卵母细胞进行单极成熟分裂。这些结果说明,稻水象甲的孤雌生殖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4)两种生殖方式稻水象甲种群多态性研究收集不同地理种群的稻水象甲,进行AFLP分析,结果表明,两性生殖类群聚成一簇,孤雌生殖种群聚成一簇,意大利种群与亚洲种群亲缘关系更近,推测该地稻水象甲可能来自亚洲种群。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类群的相似系数较低,表明两者的亲缘关系较远。对于孤雌生殖共同分离片段的序列分析表明,与慢性Fos相关抗原FRAs、磷脂酰肌醇-4激酶、海藻糖酶同源性高的DNA片段,可能与孤雌生殖形成的分子机制有关。5)消减文库的构建和序列分析以孤雌生殖稻水象甲卵巢cDNA样品作为tester,两性生殖稻水象甲雌虫卵巢cDNA样品作为driver,构建消减文库,序列分析表明,克隆号SSH4和SSH12、SSH98、SSH108分别与信号转导、微管蛋白、细胞周期蛋白等功能相关,推测这些基因片段的功能与孤雌生殖发生的细胞学过程有关。

买买提依明,刘燕林,吴丽莉,夏庆友,鲁成[10](2007)在《新疆蚕业科技发展50年回顾与“十一五”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半个世纪以来新疆桑树种质资源的保存、评价、筛选、利用研究,农毛渠桑树立体栽培体系,干旱蚕区家蚕品种的选育及其丰产饲养技术体系,蚕桑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等蚕业科技发展的里程做了简要回顾,对新疆“十一五”蚕业科技发展提出展望。

二、应用多倍体方法的家蚕遗传基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多倍体方法的家蚕遗传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桑树染色体融合与断裂循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染色体进化
        1.1.1 染色体融合
        1.1.2 染色体断裂
        1.1.3 网状染色体融合
        1.1.4 染色体融合与断裂循环
    1.2 桑属植物染色体研究现状
        1.2.1 桑树传统细胞遗传学研究
        1.2.2 桑树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1.3 结语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川桑染色体鉴定及核型分析
    3.1 材料与数据
        3.1.1 材料
        3.1.2 主要实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3.1.3 主要使用仪器
        3.1.4 序列信息的获得
    3.2 实验方法
        3.2.1 川桑基因组提取与纯化
        3.2.2 探针的筛选及制备
        3.2.3 川桑染色体的制备
        3.2.4 桑树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3.3 结果与分析
        3.2.1 探针的制备
        3.2.2 川桑中期染色体的FISH鉴定
        3.2.3 川桑终变期染色体的FISH鉴定
        3.2.4 川桑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3.4 总结与讨论
第四章 桑树中染色体融合与断裂循环的发现与普遍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主要实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4.1.3 主要使用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制备
        4.2.2 中期染色体的制备
        4.2.3 川桑端粒序列探针的制备
        4.2.4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4.3 结果与分析
        4.3.1 25SrDNA在川桑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上的定位模式
        4.3.2 川桑中期染色体数目的统计
        4.3.3 端粒序列在川桑中期和终变期染色体上的定位
        4.3.4 染色体融合与断裂循环在桑树中的普遍性
    4.4 总结与讨论
第五章 桑树染色体融合与断裂循环机制的探索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主要实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5.1.3 主要使用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染色体制备
        5.2.2 染色体微分离
        5.2.3 染色体的微扩增及克隆
        5.2.4 基因组提取与纯化
        5.2.5 基因组探针的制备
        5.2.6 点杂交
        5.2.7 候选序列的染色体定位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染色体微分离
        5.3.2 单染色体扩增
        5.3.3 单染色体文库构建及筛选
        5.3.4 序列分析
        5.3.5 序列定位模式
    5.4 总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综合与讨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附图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参研课题
致谢

(2)BmZFP67调控家蚕丝腺有丝分裂-核内有丝分裂转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细胞周期
        1.1.1 细胞周期类型
        1.1.2 细胞周期调控机制
    1.2 核内复制
        1.2.1 核内复制概述
        1.2.2 核内复制调控机制
    1.3 核内有丝分裂
        1.3.1 核内有丝分裂概述
        1.3.2 家蚕丝腺核内有丝分裂研究进展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家蚕丝腺组织有丝分裂-核内有丝分裂转换时期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家蚕胚胎期丝腺组织获取
        3.2.2 qRT-PCR分析不同发育时期丝腺组织中细胞周期调控基因表达情况
        3.2.3 丝腺组织免疫荧光确定细胞周期类型
    3.3 讨论
第四章 家蚕丝腺组织有丝分裂-核内有丝分裂转换调控相关基因筛选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4.1.3 主要仪器
        4.1.4 主要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转录组样品质量检测
        4.2.2 转录组组内样品重复性分析
        4.2.3 转录组差异基因鉴定
        4.2.4 KEGG富集分析
        4.2.5 转录组-酵母双杂交数据联合分析
        4.2.6 BmZFP67基因时空表达模式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BmZFP67基因在家蚕细胞及丝腺组织中的功能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5.1.3 主要仪器
        5.1.4 主要实验方法及步骤
    5.2 结果与分析
        5.2.1 BmZFP67基因的基本特征分析及鉴定
        5.2.2 BmZFP67基因在不同细胞周期时相中的表达情况分析
        5.2.3 过表达BmZFP67影响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
        5.2.4 敲除BmZFP67影响细胞周期时相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
        5.2.5 敲除BmZFP67诱导异倍体细胞形成
        5.2.6 BmZFP67丝腺特异性过表达品系有丝分裂-核内有丝分裂转换时期分析
        5.2.7 BmZFP67丝腺特异性过表达品系丝腺及蚕丝产量变化分析
        5.2.8 BmZFP67丝腺特异性敲除品系丝腺DNA含量、蚕茧量情况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BmZFP67基因调控网络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6.1.3 主要仪器
        6.1.4 主要实验方法及步骤
    6.2 结果与分析
        6.2.1 BmZFP67蛋白转录调控靶位点预测
        6.2.2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鉴定BmZFP67蛋白转录调控靶基因
        6.2.3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染色质免疫共沉淀鉴定BmZFP67蛋白转录调控靶位点
        6.2.4 Co-IP-MS筛选鉴定BmZFP67相互作用蛋白
        6.2.5 相互作用蛋白特征分析
        6.2.6 互作蛋白对BmZFP67蛋白转录调控功能的影响
    6.3 讨论
第七章 综合与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
致谢

(3)蒙桑种质资源多倍体诱导及加倍川桑抗性的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桑树种质资源现状
    1.2 桑树多倍体研究现状及育种意义
    1.3 多倍体育种
        1.3.1 多倍体育种诱导方法
        1.3.2 诱导材料的选择
        1.3.3 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1.3.4 混倍体的分离纯化
    1.4 桑树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蒙桑种质资源的多倍体诱导及鉴定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使用试剂
        3.1.3 主要溶液配制方法
        3.1.4 主要使用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蒙桑组培苗诱导
        3.2.2 蒙桑多倍体诱导
        3.2.3 蒙桑多倍体的倍性鉴定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蒙桑组培苗诱导
        3.3.2 蒙桑多倍体诱导
        3.3.3 蒙桑多倍体的倍性鉴定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加倍蒙桑和加倍川桑的性状变化测定
    4.1 实验材料和试剂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使用试剂
        4.1.3 使用试剂及溶液配制方法
        4.1.4 主要使用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气孔观察
        4.2.2 叶片结构观察
        4.2.3 叶绿素相对含量测定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气孔观察
        4.3.2 叶片结构观察
        4.3.3 叶绿素相对含量测定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加倍川桑抗性的初步鉴定
    5.1 实验材料和试剂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使用试剂
        5.1.3 使用试剂及溶液配制方法
        5.1.4 主要使用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川桑及多倍体植株的盐胁迫处理
        5.2.2 盐胁迫处理后的生理指标测定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盐胁迫处理下的表型变化
        5.3.2 盐胁迫处理后的生理指标测定
    5.4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综合与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参研课题
致谢

(4)水稻减数分裂基因OsRad51A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多倍体水稻研究进展
        1.1.1 自然界中的多倍体化
        1.1.2 水稻多倍体化的优势
        1.1.3 多倍体化对水稻农艺性状和营养的影响
        1.1.4 多倍体化对水稻育种的影响
        1.1.5 多倍体化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及PMeS品系的选育
    1.2 关于植物的减数分裂和育性相关研究
        1.2.1 植物减数分裂过程
        1.2.2 水稻减数分裂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
    1.3 水稻基因克隆研究的意义及研究进展
    1.4 基因表达量研究常用方法
        1.4.1 RNA反转录
        1.4.2 荧光定量PCR
    1.5 验证基因功能的两大方式
        1.5.1 RNA干扰
        1.5.2 超表达
    1.6 转基因技术
    1.7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
    1.8 基因表达系统
        1.8.1 真核、原核基因表达系统
        1.8.2 基因表达分析
    1.9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仪器和试剂
        2.1.1 水稻材料
        2.1.2 使用的菌株、质粒载体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4 主要试剂
        2.1.5 实验所用培养基、溶液配方
    2.2 实验方法
        2.2.1 RNA提取及反转录
        2.2.2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
        2.2.3 PCR反应体系
        2.2.4 插入片段的凝胶回收
        2.2.5 农杆菌的转化和保存
        2.2.6 实验材料愈伤组织的诱导
        2.2.7 愈伤组织的预培养
        2.2.8 农杆菌的活化
        2.2.9 农杆菌侵染愈伤组织
        2.2.10 水洗和初筛
        2.2.11 复筛
        2.2.12 转化苗分化、生根、移栽和阳性苗的检测
        2.2.13 转基因植株花粉育性观察及主要农艺性状考察
        2.2.14 大肠杆菌表达载体的构建
        2.2.15 大肠杆菌感受态(DH5α)的制备和转化
        2.2.16 质粒抽提
        2.2.17 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的转化
        2.2.18 大肠杆菌的诱导蛋白表达及检测
        2.2.19 毕赤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2.2.20 向毕赤酵母中转入质粒并培养后鉴定
        2.2.21 毕赤酵母的诱导表达蛋白质并检测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RNA提取
    3.2 RNA逆转录后扩增目的片段
    3.3 PCR所得片段的比对
    3.4 PCR目的片段预测氨基酸序列分析
    3.5 荧光定量分析
    3.6 构建超表达载体
    3.7 构建RNA干扰载体
    3.8 4种材料的转基因
    3.9 转基因阳性植株花粉育性检测
    3.10 转基因植株主要农艺性状考察
    3.11 将OsRad51A1 片段转入E.coli中诱导表达
        3.11.1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3.11.2 原核表达载体转入DH5α进行克隆
        3.11.3 原核表达载体转入DE3进行表达
    3.12 将OsRad51A1 片段转入毕赤酵母中诱导表达
        3.12.1 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3.12.2 真核表达载体转入DH5α进行克隆
        3.12.3 真核表达载体转入GS115进行表达
第4章 讨论与展望
    4.1 本研究中OsRad51A1 基因的作用
    4.2 有关OsRad51A1 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研究
    4.3 关于9311品系无法克隆出目的条带的推测
    4.4 关于转基因植株
    4.5 本研究的不足和后期实验进程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昆虫学案例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教学体系
    1.1 绪论
    1.2 经典遗传学
    1.3 数量遗传学
    1.4 核外遗传学
    1.5 分子遗传学
    1.6 发育遗传学
    1.7 进化遗传学
2 遗传学实验教学设计
3 结语

(6)2018年农业科学热点回眸(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
    1.1 基因组
    1.2 分子育种
    1.3 基因编辑
2 水稻
    2.1 氮高效利用
    2.2 基因组
    2.3 分子调控机理
    2.4 种质创新
    2.5 分子育种
    2.6 转基因水稻
    2.7 其他
3 玉米
    3.1 起源演化
    3.2 分子育种
    3.3 分子调控机理
    3.4 转基因玉米
    3.5 基因编辑
4 大豆
5 荞麦
6 马铃薯
7 经济作物
    7.1 油菜
    7.2 棉花
    7.3 茶叶
    7.4 烟草
8 蜜蜂
9 蚕
1 0 作物病虫害防治
1 1 畜禽及其疾病防治
    1 1.1 奶牛
    1 1.2 羊
    1 1.3 猪
    1 1.4 狗
    1 1.5 鸭
    1 1.6 鸡
    1 1.7 乙脑
1 2 气候变化
1 3 农机农艺
1 4 结论

(7)合方鲫的遗传特性及其遗传改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鱼类杂交研究进展
        1.1.1 近缘杂交与远缘杂交
        1.1.2 杂交优势
    1.2 鱼类营养研究进展
        1.2.1 鱼类蛋白质及其营养价值
        1.2.2 鱼类脂肪及其作用
    1.3 GH/IGF轴在鱼类生长研究中的研究进展
        1.3.1 GH基因的研究进展
        1.3.2 GHR基因的研究进展
        1.3.3 IGF-1基因的研究进展
    1.4 鱼类线粒体研究进展
        1.4.1 鱼类线粒体结构
        1.4.2 鱼类线粒体的特征
        1.4.3 鱼类线粒体的应用
    1.5 转录组研究进展
        1.5.1 RNA-seq原理
        1.5.2 转录本结构变异的研究
    1.6 基因敲除技术研究进展
        1.6.1 ZFN与TALEN
        1.6.2 CRISPR研究历史
        1.6.3 CRISPR/Cas基因座结构
        1.6.4 CRISPR/Cas9作用机制
        1.6.5 CRISPR/Cas9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
        1.6.6 展望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合方鲫品系的形成及相关生物学研究及应用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1 实验鱼及杂交实验
        2.1.2 外形特征
        2.1.3 染色体制备
        2.1.4 DNA含量检测
        2.1.5 性腺结构观察
        2.1.6 5S rDNA序列分析
        2.1.7 黑色素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2.1.8 红细胞显微结构观察
    2.2 结果
        2.2.1 合方鲫品系的形成
        2.2.2 外形特征
        2.2.3 染色体数目及DNA含量
        2.2.4 性腺结构
        2.2.5 5S rDNA结构分析
        2.2.6 黑色素基因表达模式
        2.2.7 红细胞显微结构的比较
    2.3 讨论
第三章 合方鲫及其父母本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营养成分测定
        3.1.3 氨基酸组分分析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肌肉营养组分
        3.2.2 肌肉氨基酸组成及含量
    3.3 讨论
        3.3.1 合方鲫的肌肉营养价值
        3.3.2 杂交是改良鱼类肉质的一种有效途径
第四章 合方鲫生长速度的研究
    4.1 实验方法及材料
        4.1.1 生长速度的监测
        4.1.2 GH/GF轴相关基因的CDNA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合方鲫的生长速度
        4.2.2 GH/IGF轴相关基因的CDNA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合方鲫及其亲本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分析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DNA提取、PCR及测序分析
        5.1.3 线粒体全基因组的序列拼接及遗传分析
    5.2 实验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合方鲫及其父母本肝脏转录组的比较分析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肝脏总RNA的提取
        6.1.3 cDNA文库的构建及四种鱼肝脏转录组的测序
        6.1.4 测序后的数据加工处理
        6.1.5 嵌合基因的分类
        6.1.6 嵌合基因的验证以及与红鲫基因组的匹配
        6.1.7 嵌合基因的功能分析
    6.2 实验结果
        6.2.1 四种鱼肝脏转录组直系同源基因的分析
        6.2.2 嵌合基因的验证
        6.2.3 嵌合基因的功能分析
    6.3 讨论
        6.3.1 嵌合基因的功能
        6.3.2 嵌合基因形成的潜在机制
第七章 基因敲除技术在合方鲫及日本白鲫中的探究
    7.1 实验材料与方法
        7.1.1 基因克隆与测序
        7.1.2 靶片段的设计
        7.1.3 gRNA与Cas9 mRNA的制备
        7.1.4 合方鲫及日本白鲫胚胎的显微注射
        7.1.5 突变效率的检测
        7.1.6 突变体中相关色素基因的表达分析
        7.1.7 Western blotting验证
        7.1.8 尾鳍及皮肤组织的显微观察
        7.1.9 统计学分析
    7.2 实验结果
        7.2.1 合方鲫及其亲本尾鳍的色素观察
        7.2.2 靶片段设计
        7.2.3 突变效率的检测
        7.2.4 突变体的表型观察
        7.2.5 日本白鲫突变体中相关色素基因的表达变化
    7.3 讨论
第八章 总结
    8.1 合方鲫品系的建立及其相关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8.2 合方鲫及其亲本的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8.3 合方鲫生长速度的研究
    8.4 合方鲫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特性
    8.5 合方鲫及亲本肝脏转录组分析
    8.6 基因敲除技术(CRISPR-Cas9)在杂交经济鱼中的探究
    8.7 本论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8)棉铃虫多食性基因组学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昆虫学研究进入基因组学时代
    1.2 昆虫基因组学研究的技术基础
        1.2.1 DNA测序技术
        1.2.2 基因组的组装与注释技术
    1.3 昆虫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3.1 模式昆虫基因组学
        1.3.2 卫生害虫基因组学
        1.3.3 社会性昆虫基因组学
        1.3.4 农业昆虫基因组学
    1.4 植食性昆虫食性的影响因素
        1.4.1 昆虫与植物的互作
        1.4.2 植食性昆虫食性相关的功能基因家族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棉铃虫与烟青虫的基因组大小及其演化趋势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
        2.1.2 试剂准备
        2.1.3 虫体解剖与样品制备
        2.1.4 流式细胞术与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裂解和染色效果的检查
        2.2.2 棉铃虫六种组织细胞核的核内多倍性
        2.2.3 棉铃虫六种组织细胞核的C值测定
        2.2.4 两种细胞系的C值测定
        2.2.5 棉铃虫和烟青虫基因组大小的估算
    2.3 讨论
第三章 棉铃虫融合转录组的构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试剂准备
        3.1.3 组织解剖
        3.1.4 RNA提取
        3.1.5 转录组的测序、组装与注释
        3.1.6 融合转录组的组装
    3.2 结果
        3.2.1 棉铃虫四种组织转录组的测序与质量控制
        3.2.2 棉铃虫四种组织转录组的组装
        3.2.3 棉铃虫四种组织转录组的注释
        3.2.4 融合转录组的构建
    3.3 讨论
第四章 棉铃虫基因组的测序、组装与注释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基因组DNA样品的制备
        4.1.3 基因组DNA测序及数据的质量控制
        4.1.4 基因组的组装及其质量评估
        4.1.5 基因组的注释
    4.2 结果
        4.2.1 棉铃虫基因组DNA样品的质量检验
        4.2.2 棉铃虫基因组DNA测序结果及其质量控制
        4.2.3 棉铃虫基因组的组装及其质量评估
        4.2.4 棉铃虫基因组的注释
    4.3 讨论
第五章 棉铃虫多食性相关基因家族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基因家族的鉴定
        5.1.3 系统进化分析
    5.2 结果
        5.2.1 棉铃虫化学感受类基因的鉴定
        5.2.2 棉铃虫解毒代谢类基因的鉴定
        5.2.3 棉铃虫味觉受体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5.2.4 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5.2.5 棉铃虫酯酶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5.2.6 棉铃虫谷胱甘肽转移酶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5.2.7 棉铃虫ABC转运蛋白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9)稻水象甲地理型孤雌生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昆虫孤雌生殖的种类
        1.1 单倍体孤雌生殖
        1.2 自体融合
        1.3 无融合生殖
        1.4 核内有丝分裂
    2 昆虫孤雌生殖的起源
        2.1 自发起源
        2.2 杂种起源
        2.3 传播起源
        2.4 感染起源
    3 昆虫进行孤雌生殖的细胞学基础—中心体的形成
        3.1 中心体
        3.2 中心体在昆虫孤雌生殖中的作用
    4 昆虫的卵巢结构和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研究
        4.1 昆虫卵巢的结构类型
        4.2 卵子发生
    5 鞘翅目昆虫染色体的研究
        5.1 鞘翅目昆虫染色体研究方法
        5.2 鞘翅目昆虫的染色体研究现状
    6 AFLP标记及其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6.1 AFLP的技术原理
        6.2 AFLP在昆虫遗传学、系统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6.2.1 构建遗传图谱
        6.2.2 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研究
        6.2.3 基因标记及定位
        6.2.4 植物抗虫基因的研究
    7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及其在基因克隆上的应用
    8 稻水象甲和地理型孤雌生殖
        8.1 地理型孤雌生殖与多倍体现象
        8.2 稻水象和地理型孤雌生殖
    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虫口密度对孤雌生殖稻水象甲假死行为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寄主植物
        1.2 供试昆虫
        1.3 实验设计
        1.3.1 成虫饲养
        1.3.2 取食斑、虫重、假死的测量
        1.3.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初始密度、当前密度、羽化天数对假死时间的影响
        2.2 虫口密度和羽化天数对假死时间的影响
        2.3 虫口密度和虫龄对刺激次数的影响
        2.4 虫口密度对虫重的影响
        2.5 假死时间、刺激刺激次数和体重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虫口密度对假死的影响
        3.2 高龄稻水象甲是否更容易假死?
        3.3 假死是否会增加扩散机会?
第三章 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稻水象甲染色体核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试剂
        1.3 配方
        1.4 实验方法
        1.5 显微镜观察
        1.6 染色体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性生殖型稻水象甲雄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和染色体观察
        2.2 孤雌生殖稻水象甲的染色体观察和核型分析
        1) 卵巢中卵母细胞染色体和卵的染色体观察
        2) 染色体核型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孤雌生殖稻水象甲卵巢结构和卵母细胞分裂的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1.2 供试昆虫
        1.3 细胞骨架的观察与分析
        1.4 卵巢结构的观察
        1.5 卵巢的透射电镜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卵巢结构的观察
        2.2 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观察
    3 讨论
第五章 两种生殖方式稻水象甲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态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1.3.2 基因组DNA的双酶切
        1.3.3 接头制作
        1.3.4 酶切产物加接头
        1.3.5 预扩增
        1.3.6 选择性扩增
        1.3.7 凝胶制备
        1.3.8 电泳
        1.3.9 银染
        1.3.10 凝胶扫描、分析
        1.3.11 聚类分析
        1.3.12 特异条带的回收
        1.3.13 目的片段回收纯化
        1.3.14 载体连接
        1.3.1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3.16 转化
        1.3.17 挑取阳性克隆
        1.3.18 阳性克隆的检测
        1.3.19 测序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 基因池的构建
        2.3 酶切效果
        2.4 AFLP分析
        2.4.1 遗传多态性分析
        2.4.2 各地理种群遗传相似性分析和聚类分析
        2.5 差异片段序列分析
        2.5.1 共分离片段的克隆测序
        2.5.2 序列分析
        1) 能量代谢相关基因
        2) 细胞增殖与分化相关基因
        3) 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
        4) 功能未知基因
    3 讨论
        3.1 稻水象甲遗传分化
        3.2 孤雌生殖形成的一些可能的分子机制
第六章 孤雌生殖与两性生殖稻水象甲卵巢cDNA消减文库的构建与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RNA提取
        1.3.2 RNA电泳
        1.3.3 第一链cDNA合成
        1.3.4 第一链cDNA合成的纯化
        1.3.5 第二链cDNA的合成
        1.3.6 双链cDNA的纯化
        1.3.7 RsaI酶切
        1.3.8 酶切产物的纯化
        1.3.9 Tester样品酶切产物加接头
        1.3.10 抑制性消减杂交——第一轮杂交
        1.3.11 抑制性消减杂交——第二轮杂交
        1.3.12 巢式PCR扩增——第一次PCR扩增
        1.3.13 巢式PCR扩增——第二次PCR扩增
        1.3.14 T载体连接
        1.3.15 转化
        1.3.16 挑取阳性克隆
        1.3.17 阳性克隆的检测
        1.3.18 阳性克隆测序
        1.3.19 差减效果检验
        1.3.20 序列结果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RNA的提取
        2.2 双链cDNA的合成
        2.3 双链cDNA的纯化
        2.4 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稻水象甲卵巢cDNA的酶切
        2.5 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稻水象甲卵巢cDNA的酶切产物的纯化
        2.6 巢式PCR扩增
        2.7 消减文库的构建
        2.8 消减结果的验证
        2.9 孤雌生殖相关序列分析
        1) 细胞结构相关基因
        2) 糖、蛋白质合成和代谢相关基因
        3) 细胞内运输机制相关基因
        4) 能量传递相关基因
        5) 转录相关基因
        6) 细胞信号转导相关基因
        7) 细胞周期蛋白和凋亡相关基因
        8) 功能不明确基因
    3 讨论
        3.1 细胞结构相关基因
        3.2 糖、蛋白质合成和代谢相关基因
        3.3 细胞内运输机制相关基因
        3.4 能量传递相关基因
        3.5 转录相关基因
        3.6 细胞信号转导相关基因
        3.7 细胞周期蛋白和凋亡相关基因
第七章 结论和总讨论
    7.1 虫口密度对假死行为的影响
    7.2 三倍体、孤雌生殖和Wolbachia
    7.3 两种生殖方式稻水象甲的地理种群多态性
    7.4 孤雌生殖形成的可能分子机制
    7.5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7.6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10)新疆蚕业科技发展50年回顾与“十一五”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蚕业科研的50年回顾
    1.1 家蚕新品种的更新换代与品种良种化
    1.2 蚕桑优质、高产、高效配套综合技术的研究及推广
    1.3 新疆家蚕种质DNA多态性RAPD的研究
    1.4 新疆蚕品种资源蛋白质遗传的研究
    1.5 新疆桑品种资源收集、保存及评价研究
    1.6 新疆桑树种质资源的基础研究
        1.6.1 组织形态研究。
        1.6.2 细胞学研究。
        1.6.3 同工酶研究。
        1.6.4 生殖发育研究。
        1.6.5 生理作用研究。
        1.6.6抗性生化指标 (CAT、SOD) 活性研究
        1.6.7分子标记育种研究。
        1.6.8 果桑资源研究。
    1.7 桑树品种的选育和桑树良种化
    1.8 蚕桑资源的高效利用及生物制品的研究开发
2 新疆蚕业科研的“十一五”展望
    2.1 蚕桑遗传资源及遗传学基础研究
    2.2 育种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2.3 开展蚕桑分子生物学基础及遗传工程研究
    2.4桑、蚕遗传资源及遗传学基础理论研究
    2.5 中亚干旱蚕区桑树种质资源遗传基因库的建立
    2.6 开发桑叶作为动物饲料的新用途
    2.7 深入进行蚕桑病虫害防治研究
    2.8 新疆高效生态沙漠桑树的立体开发研究
    2.9 蚕桑应用生物工程的研究
    2.1 0 新疆特殊桑树资源应用的理论基础研究

四、应用多倍体方法的家蚕遗传基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桑树染色体融合与断裂循环的研究[D]. 轩亚辉. 西南大学, 2020(12)
  • [2]BmZFP67调控家蚕丝腺有丝分裂-核内有丝分裂转换机制研究[D]. 周晓林. 西南大学, 2019(05)
  • [3]蒙桑种质资源多倍体诱导及加倍川桑抗性的初步评价[D]. 孟钰程. 西南大学, 2019(01)
  • [4]水稻减数分裂基因OsRad51A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 吕品苍. 湖北大学, 2019(05)
  • [5]昆虫学案例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J]. 吴凯,罗朝晖. 遗传, 2019(04)
  • [6]2018年农业科学热点回眸[J]. 王艳杰,常旭虹,王德梅,陶志强,杨玉双,赵广才. 科技导报, 2019(01)
  • [7]合方鲫的遗传特性及其遗传改良研究[D]. 刘庆峰.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5)
  • [8]棉铃虫多食性基因组学的初步研究[D]. 张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9]稻水象甲地理型孤雌生殖的研究[D]. 杨璞. 浙江大学, 2008(08)
  • [10]新疆蚕业科技发展50年回顾与“十一五”展望[J]. 买买提依明,刘燕林,吴丽莉,夏庆友,鲁成. 中国蚕业, 2007(02)

标签:;  ;  ;  ;  ;  

家蚕多倍体遗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