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士时尚型(适合18岁-25岁)(论文文献综述)
郭静[1](2019)在《外国品牌在华延伸稀释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这让许多外国企业想踏入中国市场寻求商机。一些知名企业想要快速地打入中国市场,而品牌延伸就是其进入一个全新领域所采取的主要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企业。虽然品牌延伸有减少新产品进入壁垒、降低营销成本等优势,但是其消极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延伸产品与原产品的相似度不高、母品牌的竞争力不够、消费者不认可延伸产品等都会给品牌延伸带来负面的影响。一旦在延伸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不仅会导致整个延伸活动的失败、影响母品牌已经建立起来的声誉,还会动摇企业生存发展之根。所以,研究品牌延伸失败的原因已经成为学术界一个热点问题,学术界对品牌延伸失败的原因进行大量分析,其中品牌遭遇到稀释是其中之一。本文将以外国企业为例子来研究外国品牌在华延伸的稀释效应。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品牌延伸和品牌稀释相关文献综述,品牌延伸和稀释效应的理论机制,通过对品牌延伸稀释效应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影响外国品牌在华延伸稀释效应的因素,主要包括:品牌竞争力、延伸相关性、市场推广度和消费者。在此基础上,笔者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外国品牌在华延伸稀释效应的评估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消费者对延伸产品的态度,再利用回收的数据对评估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防范品牌在延伸过程中的稀释效应。在实证分析中,笔者主要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来分析理论模型中的理论评价值与消费者态度实际值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理论模型中各个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具有合理性,初步证明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其次以品牌竞争力、延伸相关性、市场推广度和消费者这四个因素为自变量,以消费者对延伸产品的满意度为因变量,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证实这四个因素都对消费者的实际满意度产生了影响,其中品牌竞争力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因此外国品牌在华进行延伸之前应重点评估其品牌竞争力,避免产生稀释效应。本文对品牌延伸稀释效应进行了跨文化检验,以中国市场为依托构建了外国品牌延伸稀释效应的模型,通过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测定外国品牌延伸的稀释效应,研究其影响因素,为企业品牌的国际化管理提供借鉴。
王璐[2](2018)在《软硬件产品M-Belt的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也有了一定的追求,很多人加入了健美健身,运动减肥大军。人们不惜高价请私人教练保持自己的身材,也有很多人下载大量的健身或者能记录食物卡路里的软件,来控制体重保持完美身材。很多用户对于记录信息、记录饮食、运动健身类APP也只属于“三天热度”状态,并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依据目前用户对产品的使用现状反馈结果,本文以虚拟课题M-Belt软硬件产品为研究方向,解决目前用户对产品粘性弱、产品趣味性低用户体验性较差等问题。“以用户为中心”是M-Belt的核心理念,软硬件结合更增强了交互体验感,本文基于用户调研与竞品分析所得来的数据进行M-Belt的设计研究,既能满足用户对产品的心理预期,又能让用户得到独特的体验。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论文第一章阐述了M-Belt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及研究的主要内容;论文第二章阐述了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同类相关软硬件结合产品的调研结果以及产品的目标用户分析,确定了M-Belt核心用户,构建用户画像的过程;论文第三章主要阐述了M-Belt移动应用的设计内容,通过与竞品对比分析确立M-Belt软硬件产品的功能设计、产品定位及目标人群,从而确定作品的信息架构设计、交互设计及视觉设计;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M-Belt智能硬件的设计内容,包括硬件的功能设计及外观设计。论文第五章总结全文,笔者通过前期调研、竞品分析及深入访谈,重新定义了M-Belt软硬件结合产品的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论证了本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周慧[3](2017)在《一线城市白领营养午餐的服务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一线城市白领亚健康状况日益严重,长期不正确的饮食习惯导致营养不均衡是主要原因之一,且午餐最为严重。针对白领午餐不营养的问题,本课题从服务设计的角度出发,调研现有午餐服务系统在营养的知识、态度及体验等方面的问题。结合服务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分析白领的行为及需求,最终提出了构建一线城市白领营养午餐服务系统、多方营养共识及白领营养膳食习惯养成的设计策略,以提升餐厅服务效率及质量,增强营养意识并促使白领养成营养膳食的习惯。通过满足多方需求,增强改变的积极性,促使所有利益相关者能以全新的面貌应对食品及健康危机带来的挑战。本课题首先对营养午餐的研究现状、营养午餐的界定及现有营养干预模式进行了分析,并运用服务设计的方法对现有午餐模式——自带型、食堂型、外卖型、外食型的服务流程、接触点及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研究,结合国内外营养膳食的优秀案例,导出了商业社会可持续性、开放包容系统性、多元伙伴社区性、数据智能科技性、以人为本体验性、管理运行专业性“六性”的服务定位和营养动机主动化、服务流程体验化、营养习惯生活化“三化”的设计导向,并提出服务设计介入一线城市白领营养午餐服务时的关注点。下一阶段笔者对上海CBD进行了用户行为及环境的初探,归纳出白领在营养午餐的知识、态度、行动体验、膳食习惯养成、支持条件五个方面的问题。接着对北上广深的白领及餐厅工作人员进行了以上五个方面的深度访谈;之后基于用户行为分析,归纳出方便型、经济型、享受型、克制型、情感型五种白领类型及其需求;从而归纳出一线城市白领营养午餐服务的需求方向及对应的功能点。最后一部分,首先,提出了一线城市白领营养午餐服务系统在功能、体验、价值方面的设计原则,并从意义、系统、内容、评估四个方面提出了服务系统的设计策略。其次,提出了利用营养宣教、参与式监督体系、信任机制、用户赋能等方式来进行多方利益相关者营养共识的构建。再者,确定了白领营养膳食习惯养成需经历“认知-行动-习惯-影响力”四个阶段,并提出了各阶段的设计干预策略。最后,基于服务系统、营养共识、习惯养成三方面的设计策略,进行了一线城市白领营养午餐的服务设计构想,以验证并反思所提出的策略。
王誉俊[4](2016)在《国际眼光:电影的内容分级之于华莱坞的可持续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在内容分级视角下,对华莱坞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研究。一个健全的、可持续发展体系的运营依托于资源、市场和文化等几大区块的协同合作;拥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产业,不会以牺牲人类福祉为代价去挑战产业增长的极限。就电影产业而言,艺术发展、社会责任、价值观导向等与产业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时代中的商业发展、文化传播战略一样重要。从中国入世到华莱坞的产业化定性,崛起的华莱坞电影产业和充满生机与张力的华莱坞电影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电影舞台上的新聚点。目前国内外关于华莱坞电影产业的研究,主要是从对包括院线扩展、票房井喷等数字增长的畅想来抒发对华莱坞电影发展的期待,而相对较少的从这些正面的文本中分析其中可能存在不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深层问题:电影内容分级制度的缺失对可持续化发展的影响。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分析华莱坞产业,从而论证电影的内容分级是提升电影产业竞争实力的必要条件。本文着眼于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逻辑带出的四个方面影响进行分析:内容分级与电影的生产和资源配置、内容分级与电影的消费和使用、内容分级与消费市场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内容分级与电影产业的道德与政治职责。具体来说,本文围绕下述问题展开:为什么认为电影内容分级制度的施行才是华莱坞电影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的前提?华莱坞的内容分级之于华莱坞电影产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本(例如六代导演)、物质资本(例如市场规避风险的生产举措)和意识形态的表述(例如动画类别的细分)等来推动华莱坞电影的"走出去"战略,从而有助于华莱坞文化的可持续化发展,建设更好的华莱坞国际形象。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本文主要从对华莱坞和国际上的产业发展相关的文本进行分析,并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操作模式。这项研究的贡献主要有两部分:第一,助力于华莱坞理论拼图的收集,理解当前电影产业环境对华莱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第二,本研究深度挖掘了内容分级与可持续发展电影产业之间的互利互惠表现及互相制约的因素,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部门的有关电影法律法规的决策制定提供参考性意见。
陈星海[5](2016)在《基于CUBI用户体验模型的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CUBI用户体验模型是由内容(Content)、用户目标(User Goals)、商业目标(Business Goals)、交互(Interaction)四部分组件构成。该模型认为有效的体验设计不仅仅是一个漂亮的界面或出色的交互,还需要结合考虑用户目标与商业目标。在当今体验经济时代,商业模式尤其是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日益受到多元化的创新驱动因素影响。而用户体验驱动创新专注于对网络消费者当前和未来需求更深入的理解,并由此发展和优化产品与服务给消费者和企业带来持续和独特的价值。因此,它是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数据驱动创新通过采集和分析客户消费行为数据、商业运营和业绩类数据能够发现客户潜在需求和企业自身问题,有助于推动用户体验驱动创新方式的实施。目前设计领域对于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均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本文基于CUBI用户体验模型构建以用户体验驱动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的系统性理论框架和指标模型,用于指导和评价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本文的选题源于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设计研究与实践中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第一,网络消费商业模式的内容结构模型是什么?第二,网络消费商业模式的数据指标模型是什么?第一个问题回答了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的载体和基础,第二个问题阐明了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的评价依据。所以,研究网络消费商业模式的内容结构模型与数据指标模型,对于提升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效率,衡量其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针对上述研究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文献与案例研究结合归纳分析法,得出网络消费商业模式的内容组件。并在分析其创新驱动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内容结构。然后,采用比较分析法总结CUBI用户体验模型与用户体验为导向的网络消费商业模式之间的共性。以此为基础,将CUBI用户体验模型导入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内容结构,构建了包括商业目标层(Business Goals Layer)、体验需求层(Experience Requirements Layer)、体验行为层(Experience Behaviors Layer)、内容架构层(Content Structure Layer)四个层级的BEEC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模型框架。通过对BEEC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模型框架四个层级开展内容要素与影响因素研究,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分别构建其度量指标,并运用GQM(概念层(Goal目标)、操作层(Question问题)、数据层(Metric度量))范式对度量指标进行数据分解,探索数据指标的维度和内在关系,构建基于数据指标体系的BEEC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模型。因此,文本的创新点为BEEC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模型框架与基于数据指标体系的BEEC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模型,它们分别提供了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的载体、基础与评价依据。最后,本文将后者应用于商业智能分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通过企业各业务部门对商业智能分析产品的应用实践,比较分析其指导业务决策实施前后的业务数据表现,验证商业智能分析产品及其背后的创新模型对优化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最终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性。具体而言,本文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分析大量文献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beec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模型框架,用于构建网络消费商业模式的内容结构。本文系统的归纳出用户体验模型发展阶段性的特征,总结出用户体验模型发展主要呈现以用户认知心理学为特征的细分领域研究和以产品信息架构为特征的综合体系研究两种并行的发展轨迹。cubi用户体验模型是在产品信息架构三大饼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体系研究类的体验模型,它的用户与商业目标组件已经涵盖了网络消费商业模式所有的内容组件要素。因此,cubi用户体验模型比网络消费商业模式的内容系统更加丰富,前者对商业模式外在形式—产品与服务的信息形态与体验规范有更具体的分析与描述。将cubi用户体验模型融入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网络消费商业模式的内容结构,构建beec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模型框架,能够为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实施载体和理论基础。第二,通过对beec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模型框架各层级的内容要素与影响因素的归纳分析结合文献与案例研究,总结出创新模型的度量指标。本文在文献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beec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模型框架四个层级的内容要素涵义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并依据内容要素及其影响因素结合用户体验视角,针对各层级总结得出:精确度、真实度、激励度、满意度、接受度、完成度、愉悦度、忠诚度、推荐度、流失度、共情度、契合度、支持度、收益度、效率度、识别度、品牌度、创意度共十八个度量指标,以度量创新模型每个内容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程度,并作为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评价依据。第三,基于gqm范式将度量指标进行数据分解,建立数据指标的维度与关系图谱,从而构建基于数据指标体系的beec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模型。本文按照gqm范式的三个呈继承性关系的层级结构,将beec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模型度量指标定义为概念层的度量目标,在操作层将度量指标转化为需要解决的一组问题,在数据层将问题拆解成需要考虑的几个要素,将每个要素分解成几个关键数据指标,从而搭建数据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数据指标的维度类型及其内在关系,构建基于数据指标体系的beec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模型,为商业模式的设计与创新提供数据建议和依据,也为网络消费平台商业智能分析产品的构建与应用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第四,将基于数据指标体系的beec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模型应用于商业智能分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并进行分析实践和数据验证。本文通过设计实践,将基于数据指标体系的BEEC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模型应用于网络消费平台企业商业智能分析产品的信息架构与数据指标体系的设计,并结合可视化的交互界面将企业各业务的数据指标展现出来。企业业务部门人员通过使用该产品,观察数据指标能快速的发现和分析各业务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业务决策的制定。通过比较分析决策实施前后的数据指标,来验证和评价业务决策的有效性。因此,BEEC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模型框架给予了网络消费商业模式更加全面系统的创新维度。同时,基于数据指标体系的BEEC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模型则为企业应用于自身的商业智能分析产品,指导和评价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客观和全面的理论基础。
任华[6](2015)在《ECHO公司代理的BL进口润唇膏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各类进口化妆品的需求日益增强,进口唇膏的需求也日益旺盛。ECHO公司作为BL润唇膏的独家代理公司,面临着外部行业的激烈竞争的挑战和内部公司营销策略急需调整的难题。作为唇膏行业,全面而准确的市场营销战略无疑是BL品牌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ECHO公司营销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总体分为六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运用市场营销的研究理论,结合唇膏行业的外部营销环境和内部营销环境,对ECHO公司的营销现状做出综合性分析。最后,提出ECHO公司运作美国BL品牌的整体市场营销策略以及相对应的保障措施。本文系统地构建了ECHO公司运作BL润唇膏的营销战略体系,既有营销战略分析框架,又有明确的策略行动方案,对ECHO公司和其他同类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黎阮韩鹂[7](2013)在《越南民族传统色彩定位与在现代国际交往服装设计中创新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着全球经济、文化发展一体化的趋势愈演愈烈,民族传统文化愈显现出弥足珍贵的价值,发掘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愈显迫切。民族传统色彩是民族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某一民族特殊的具有地域文化意味的色谱系统及其组合,是民族自然、社会、审美心理历史积淀的结果,同时也是民族具有至高无上价值的和谐与平衡的审美原则。民族传统色彩又是不断发展而非静止的。它包含在民族旺盛的生命里,犹如神秘的图腾崇拜,它的节奏、密码始终未曾消失,是一个民族气质的常存常新。民族传统色彩在当今创新经济时代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对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运用研究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色彩文化是越南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一个文化因子。对越南影响深远的儒教、道教、佛教文化等,以其独特的色彩文化,在一定时期引导了整个民族的色彩审美,同时对整个越南民族的服饰以及室内建筑的用色等也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然而究竟越南民族传统色彩有哪些组成?换句话说:哪些颜色最具有标识性,最能代表越南民族传统?这个问题一直处于模糊的状态,说不清楚,导致在对其应用时发生选取的困难,无据可循。事实上,对越南民族传统色彩的研究是十分缺乏的,尤其是对越南民族传统色彩的定位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更是处于空白的状态。本文就解决该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通过收集大量能够反映越南民族传统文化生活的图文资料,针对越南民族传统色彩的主题,对其分门别类地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研究,提取各类别具有典型意义的色彩,采用社会调查问卷、数理统计和计算机相关软件测试处理手段与方法,定位出越南民族传统色彩样卡,再经过专家验证环节,最终获得定位越南民族传统色彩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还探讨了越南民族传统色彩常见的搭配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越南民族传统色彩在现代国际交往服饰(空姐制服)中创新运用尝试。不仅找出了一套适合于民族色彩提取与定位的研究方法,而且在对越南民族传统色彩的创新运用方法上有所探索和总结。有助于设计师在创新设计中采用适当方法发掘民族传统色彩的特色与价值。
刘晓欢[8](2012)在《基于价值链的中国服装企业商业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服装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际市场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中国服装企业的发展处于十分不利的局面。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服装企业一直处于价值链环节的低附加值端,利润空间有限;另一方面是由于用工成本等问题,中国服装企业正遭受来自其它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竞争。在这种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很多服装企业举步维艰、濒临破产。同时也有部分优秀企业凭借着出色的商业模式杀出重围,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本文针对中国服装企业面临的困境,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入手进行研究。根据中国服装企业商业模式的特征、适用条件、选择方法、评价标准,将服装企业商业模式归纳为三种类型:价值链延展型、价值链分拆型、价值链活动创新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调查方法对有代表性的服装企业进行数据收集,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EXCEL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和运算,并指出了中国服装企业商业模式今后发展的方向。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商业模式都能引致服装企业的成功,但不同的商业模式会随时代的变化而表现出绩效差异;对某一商业模式的专注,或是对某两个商业模式的优化组合是中国服装企业应关注的重点。
杨倩[9](2012)在《高端化妆品的电视广告效果分析 ——以兰蔻珍爱香水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甚至是男性对美的追究要求越来越强烈,化妆品行业层次高低不齐,品牌品类品种繁多,消费者可选择的范围广,高端化妆品行业竞争尤其激烈,除了传统的欧美日韩等外资品牌占据大半江山外,国产品牌渐渐崭露头角。中国市场作为最具有竞争力和新兴希望的市场,各大化妆品集团都使出浑身解数进行市场的抢夺。广告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营销策略,然而高端化妆品传统的广告投播渠道都只在时尚杂志、店内海报、户外车厢等平面媒体。电视广告的投放只是在近几年才有雅诗兰黛、兰蔻等品牌开始涉足。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研究背景围绕高端化妆品电视广告效果分析来进行展开。全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制定研究路径,明确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是相关广告营销的文献回顾与评述。第三部分首先对要研究的内容即高端化妆品和香水进行了规范的定义,接着围绕四大化妆品集团进行行业内的介绍以及高端化妆品行业整体营销环境的分析。第四部分着重分析兰蔻香水电视广告的现状,包括兰蔻及珍爱香水的品牌的简介,分析该品牌目标人群的特点,进而引出兰蔻广告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兰蔻广告的现状和问题,为下文的研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五部分,我们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兰蔻珍爱香水的广告进行重点研究,从对该品牌香水及广告的介绍入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消费者的数据,以进行相关性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为基础,对香水的广告对销售效果及品牌认知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第六部分,针对前文所分析的数据得出香水广告效果的研究结论和讨论,以及对香水广告的未来提出建议。第七部分是本文总结性的阐述,对高端化妆品广告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同时总结本文研究内容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荆红红[10](2007)在《转型期城市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自上个世纪后半叶起,住宅产业经过不断地实践和发展,目前已经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时期。然而,资源的匮乏,房价过高是成为转型期住宅产业面临的的重大问题。因此,积极发展中小套型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通过总结前辈的研究成果,参考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试图以精品设计理念为指导,从节约资源能、特殊家庭的适应性、智能技术应用、经济等多角度审视中小套型住宅设计。本文首先通过对住宅当前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做了系统的归纳分析,得出我国适合开发中小套型住宅的结论;针对目前老年人和丁克、单身等特殊家庭的居住需求,全面贯彻精品设计思想,进而对三个家庭的套型设计做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中小套型住宅应注意的设计要求;针对套内各空间的使用要求,结合不同家庭的生活方式,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相关的设计要点;最后结合研究的成果,对未来中小套型住宅的发展做了一定程度的思考,提出未来中小套型住宅设计应该强调的内容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二、男士时尚型(适合18岁-25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男士时尚型(适合18岁-25岁)(论文提纲范文)
(1)外国品牌在华延伸稀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品牌延伸及稀释效应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品牌延伸理论分析 |
一、品牌理论概述 |
二、品牌延伸含义 |
三、品牌延伸模式分析 |
四、品牌延伸动因分析 |
第二节 品牌延伸稀释效应理论分析 |
一、稀释的界定 |
二、品牌延伸稀释效应的含义、特点及形式 |
三、品牌延伸稀释效应的心理机制分析 |
第二章 品牌延伸稀释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
第一节 品牌延伸稀释效应评估维度分析 |
一、评估维度分析 |
二、评估维度确定 |
第二节 建立评估模型指标体系 |
一、品牌竞争力 |
二、延伸相关性 |
三、市场推广度 |
四、消费者 |
第三章 外国品牌在华延伸稀释效应评估模型 |
第一节 层次分析法 |
一、层次分析法简介 |
二、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 |
第二节 构建外国品牌在华延伸稀释效应评估模型 |
一、设计量表 |
二、确定指标权重 |
三、确定评估模型 |
第三节 检验评估模型 |
一、实证设计 |
二、数据分析 |
三、理论模型检验分析 |
四、逐步回归分析 |
第四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启示 |
一、确定延伸产品 |
二、协调整个产品体系的营销活动 |
三、提升品牌竞争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2)软硬件产品M-Belt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M-Belt智能腰带的前期调研 |
2.1 国内外市场分析 |
2.2 国内外竞品分析 |
2.2.1 智能腰带类 |
2.2.2 智能监测设备 |
2.3 技术支持分析 |
2.4 目标用户分析 |
2.5 用户画像设计 |
2.6 目标用户使用场景分析 |
2.7 目标用户使用需求分析 |
3 M-Belt移动应用设计 |
3.1 M-Belt信息架构设计 |
3.2 M-Belt交互设计 |
3.3 M-Belt视觉设计 |
3.3.1 M-Belt视觉定义 |
3.3.2 登录页面和引导页面设计 |
3.3.3 腰围测量页面设计 |
3.3.4 肥胖分析页面设计 |
3.3.5 运动处方及饮食推荐页面设计 |
4 M-Belt智能硬件设计 |
4.1 M-Belt硬件功能设计 |
4.2 M-Belt硬件技术及外观说明 |
4.3 M-Belt外观设计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一线城市白领营养午餐的服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白领午餐存在问题需要解决 |
1.1.2 健康成为全民的关注热点 |
1.1.3 服务设计为健康膳食带来新机遇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关于白领营养午餐的相关研究 |
1.3.2 关于服务设计的相关研究 |
1.3.3 关于服务设计在健康膳食领域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
1.5.1 创新点 |
1.5.2 难点 |
1.6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一线城市白领营养午餐与服务设计 |
2.1 一线城市白领概述 |
2.1.1 一线城市的界定及特征 |
2.1.2 白领的由来 |
2.1.3 一线城市白领的界定及特征 |
2.2 营养午餐概述 |
2.2.1 营养学的相关概念 |
2.2.2 营养午餐的由来与界定 |
2.2.3 营养午餐的重要性 |
2.2.4 营养膳食的相关政策 |
2.2.5 白领营养膳食的类型 |
2.3 营养干预的相关理论 |
2.3.1 计划行为理论(TPB) |
2.3.2 阶段变化理论(TTM) |
2.3.3 自我效能理论(SET) |
2.3.4 知信行理论(KABP/KAP) |
2.3.5 格林模式(PRECEDE-PROCEED) |
2.4 服务设计概述 |
2.4.1 服务设计的概念及原则 |
2.4.2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
2.4.3 服务设计的应用 |
2.5 服务设计介入白领营养午餐服务的思考 |
2.5.1 系统整合的视角 |
2.5.2 用户体验的视角 |
第三章 一线城市白领营养午餐服务系统分析及案例研究 |
3.1 白领现有午餐模式分析 |
3.1.1 自带型 |
3.1.2 外卖型 |
3.1.3 外食型 |
3.1.4 食堂型 |
3.1.5 四种模式总结 |
3.2 现有午餐系统服务流程分析 |
3.2.1 服务端供餐流程分析 |
3.2.2 白领端用餐流程分析 |
3.3 营养午餐服务的接触点分析 |
3.3.1 身体状况评估及营养需求目标 |
3.3.2 食物的营养成分及搭配知识 |
3.3.3 食物营养价值保持的支持条件 |
3.3.4 营养吸收与利用的身心条件 |
3.3.5 营养摄入水平评估与反馈 |
3.3.6 营养循环管理与习惯养成 |
3.4 营养午餐服务系统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3.4.1 涉及的利益相关者 |
3.4.2 利益相关者动机矩阵分析 |
3.5 服务设计介入白领营养膳食的案例与启示 |
3.5.1 案例的服务模式对比 |
3.5.2 服务定位与设计导向的启示 |
3.5.3 服务设计介入营养午餐服务的关注点 |
第四章 一线城市白领营养午餐的需求调研与分析 |
4.1 调研安排 |
4.1.1 调研目的 |
4.1.2 调研内容与步骤 |
4.1.3 主要调研方法 |
4.2 营养午餐用户初步调研 |
4.2.1 用户行为与环境初探 |
4.2.2 初步调研问题及需求方向归纳 |
4.3 营养午餐用户深度调研 |
4.3.1 关于“营养午餐态度”的深度调研与分析 |
4.3.2 关于“营养午餐知识”的深度调研与分析 |
4.3.3 关于“营养午餐行动体验”的深度调研与分析 |
4.3.4 关于“营养午餐习惯维持”的深度调研与分析 |
4.3.5 关于“营养午餐支持条件”的深度调研与分析 |
4.3.6 深度调研问题总结及需求点归纳 |
4.4 典型白领用户及其行为特征分析 |
4.4.1 方便型 |
4.4.2 经济型 |
4.4.3 享受型 |
4.4.4 克制型 |
4.4.5 情感型 |
4.4.6 基于用户行为的营养午餐需求点补充 |
4.5 营养午餐的需求输出与设计方向确认 |
4.5.1 营养午餐的需求输出 |
4.5.2 营养午餐的设计方向确认 |
第五章 一线城市白领营养午餐的服务设计策略输出 |
5.1 营养午餐服务系统构建的设计原则 |
5.1.1 功能维度原则 |
5.1.2 体验维度原则 |
5.1.3 价值维度原则 |
5.2 营养午餐服务系统构建的设计策略 |
5.2.1 意义:树立全新的愿景与幸福观 |
5.2.2 系统:整合各方有利的合作资源 |
5.2.3 内容:提供多元化的营养午餐服务 |
5.2.4 评估:衡量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品质 |
5.3 多方营养共识构建的设计策略 |
5.3.1 营养宣教增强主动改善意识 |
5.3.2 参与式保障体系促进自觉正义 |
5.3.3 信任机制保证共识的持续性 |
5.3.4 用户赋能促进营养意识推广 |
5.4 白领营养膳食习惯养成的阶段构建 |
5.4.1 理论支持:行为改变及习惯养成理论 |
5.4.2 阶段划分:卡片分类确定四个阶段 |
5.4.3 阶段验证:用户访谈验证阶段划分 |
5.5 白领营养膳食习惯养成各阶段的设计干预策略 |
5.5.1“认知阶段”的设计策略 |
5.5.2“行动阶段”的设计策略 |
5.5.3“习惯阶段”的设计策略 |
5.5.4“影响力阶段”的设计策略 |
5.5.5 分阶段设计干预的注意点 |
5.6 营养午餐的服务设计构想 |
5.6.1 营养午餐的用户角色构建 |
5.6.2“Vegfun蔬趣”服务系统构建 |
5.6.3“Vegfun蔬趣”故事板构建 |
5.6.4“Vegfun蔬趣”接触点设计 |
5.6.5 营养午餐服务设计策略的反思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局限性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初步访谈资料 |
附录B:关于一线城市白领上班族的三餐情况调研 |
附录C:营养午餐膳食习惯养成问卷资料 |
附录D:图片及表格来源 |
附录E: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社会实践活动 |
(4)国际眼光:电影的内容分级之于华莱坞的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内容分级何以重要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1.4 主要研究思路、体系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华莱坞研究的现状 |
2.2 可持续发展概述 |
2.3 华莱坞电影产业研究的国际视野 |
2.4 可持续发展语境下的华莱坞电影生态 |
2.5 本章小结 |
3. 内容分级与电影的生产和资源配置 |
3.1 内容分级的形成与发展 |
3.2 内容分级影响电影生产的机制分析 |
3.3 电影的资源配置的作用路径 |
3.4 规避风险的生产和资源配置的文本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内容分级与电影的消费和使用 |
4.1 内容分级对电影消费和使用的影响 |
4.2 访谈:全球语境下的电影消费 |
4.3 内容分级与电影票房的文本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内容分级与消费市场的精神文明建设 |
5.1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
5.2 电影可持续发展的主体:电影内容 |
5.3 多元内容的分级探讨的文本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内容分级与电影产业的道德与政治职责 |
6.1 内容分级与产业道德 |
6.2 内容分级与政治职责的关系 |
6.3 电影的道德与艺术创作的文本分析 |
6.4 电影的教育与警示意义的文本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 |
7.1 内容分级之于华莱坞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7.2 研究限制与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英文文献 |
中文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基于CUBI用户体验模型的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商业模式研究背景简述 |
1.1.2 用户体验研究背景简述 |
1.1.3 大数据研究背景简述 |
1.2 文献综述 |
1.2.1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
1.2.2 网络消费的含义 |
1.2.3 大数据分析的特征研究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组织结构 |
1.5.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基于用户体验模型的网络消费商业模式 |
2.1 CUBI用户体验模型的结构与特征 |
2.1.1 用户体验模型的涵义与发展 |
2.1.2 CUBI用户体验模型的结构组件 |
2.1.3 CUBI用户体验模型的要素分析 |
2.2 网络消费商业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
2.2.1 网络消费商业模式的内容组件 |
2.2.2 网络消费商业模式的创新驱动因素 |
2.3 用户体验模型为核心的网络消费商业模式 |
2.3.1 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内容结构 |
2.3.2 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模型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流程网络消费体验模型构建 |
3.1 大数据分析与全流程网络消费体验 |
3.1.1 大数据分析的作用与架构 |
3.1.2 结合情景分析的大数据分析原理 |
3.1.3 大数据分析下全流程网络消费体验 |
3.2 体验需求与行为模型 |
3.2.1 体验需求模型内容要素 |
3.2.2 体验需求模型影响因素 |
3.2.3 体验行为模型内容要素 |
3.2.4 体验行为模型影响因素 |
3.3 网络消费体验模型度量指标 |
3.3.1 网络消费体验需求模型度量指标 |
3.3.2 网络消费体验行为模型度量指标 |
3.4 全流程网络消费体验的案例研究 |
3.4.1 全流程网络消费体验设计案例分析 |
3.4.2 全流程网络消费体验客户流失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指标体系下的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模型 |
4.1 创新模型的商业目标层 |
4.1.1 商业目标层的内容要素 |
4.1.2 商业目标层的影响因素与度量指标 |
4.2 创新模型的内容架构层 |
4.2.1 内容架构层的内容要素 |
4.2.2 内容架构层的影响因素与度量指标 |
4.3 基于GQM范式的度量指标的数据分解 |
4.3.1 度量指标的任务分解 |
4.3.2 任务数据指标化 |
4.4 数据指标体系的构建 |
4.4.1 数据指标的分类与维度 |
4.4.2 数据指标关系图谱的构建 |
4.5 数据指标体系创新模型的内容结构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创新模型在商业智能分析产品中的应用 |
5.1 商业智能分析的内涵与发展 |
5.1.1 商业智能分析的概念与功能 |
5.1.2 商业智能分析的发展及其特征分析 |
5.1.3 商业智能分析的研究框架 |
5.2 商业智能分析产品的开发与反馈 |
5.2.1 产品案例的来源 |
5.2.2 产品的信息架构与数据指标体系 |
5.2.3 产品设计的数据分析架构 |
5.2.4 产品设计的交互界面原型 |
5.2.5 产品应用的反馈与结论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专业奖项目录 |
附录C 网络消费体验影响因素变量国内外代表性文献归纳表 |
附录D See App客户流失分析问卷设计 |
附录E See App商业智能分析产品指标统计口径说明 |
(6)ECHO公司代理的BL进口润唇膏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本文研究路线及分析重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营销环境分析工具 |
2.1.1 PEST分析模型 |
2.1.2 波特五力模型 |
2.1.3 SWOT分析模型 |
2.2 市场营销理论 |
2.2.1 4Ps营销组合 |
2.2.2 4Cs营销组合 |
2.3 STP理论——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
第3章 BL品牌的营销环境及其营销问题分析 |
3.1 ECHO公司简介及BL品牌介绍 |
3.1.1 ECHO公司简介 |
3.1.2 BL品牌介绍 |
3.2 ECHO公司BL品牌的营销环境分析 |
3.2.1 唇膏市场宏观环境分析(PEST模型) |
3.2.2 行业经营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
3.2.3 中间商行为分析 |
3.2.4 ECHO公司内部体制 |
3.2.5 ECHO公司作为BL品牌独家代理商的SWOT分析 |
3.3 ECHO公司BL品牌营销问题分析 |
3.3.1 消费者润唇膏消费行为的市场调研分析 |
3.3.2 润唇膏市场现状及存在问题 |
3.3.3 现有产品营销策略存在的不足分析 |
第4章 对ECHO公司BL唇膏市场营销策略调整及优化建议 |
4.1 BL润唇膏市场定位分析 |
4.1.1 基于细分市场的目标市场分析 |
4.1.2 BL市场定位分析 |
4.2 BL润唇膏营销战略的制定 |
4.2.1 制定务实可行的营销目标 |
4.2.2 实施产品和渠道的复合管理模式 |
4.3 BL唇膏品牌现有市场策略调整及优化 |
4.3.1 产品策略 |
4.3.2 价格策略 |
4.3.3 渠道策略 |
4.3.4 促销策略 |
4.4 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4.4.1 预算管理 |
4.4.2 品牌管理 |
4.4.3 渠道管理 |
4.4.4 客户关系管理 |
4.4.5 营销队伍管理 |
4.4.6 物流管理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和展望 |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5.3 本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件 |
(7)越南民族传统色彩定位与在现代国际交往服装设计中创新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满足后工业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
1.2.2 传扬越南的传统文化 |
1.2.3 促进民族传统色彩的文化产业化发展 |
1.2.4 促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民族传统色彩的研究 |
1.3.2 关于色彩定位的研究 |
1.3.3 越南传统文化研究 |
1.3.4 民族传统色彩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1.5.1 实地测量、取证和摄影纪录法 |
1.5.2 调查法 |
1.5.3 数学方法 |
1.6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越南民族传统色彩素材的选取 |
2.1 引言 |
2.2 越南民族传统色彩素材选取的范围 |
2.2.1 传统服饰 |
2.2.2 传统饮食 |
2.2.3 传统建筑 |
2.2.4 民间工艺品 |
2.2.5 民间艺术表演 |
2.2.6 传统绘画 |
2.2.7 传统春节 |
2.2.8 宗教习俗 |
2.2.9 传统婚礼 |
2.2.10 葬礼 |
2.2.11 象征性事物 |
2.2.12 古典文学 |
2.3 对越南民族传统色彩素材样本的筛选 |
2.3.1 筛选原则 |
2.3.2 细分类与筛选量 |
2.3.3 特殊的类型方面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越南民族传统色彩提取与定位分析 |
3.1 引言 |
3.2 KALEDO(力克)- PRINT 设计软件中的减色功能 |
3.3 服装类第一次色彩提取:样本素材图片小组色彩的提取 |
3.3.1 传统服装色彩提取 |
3.3.2 对传统服装大类色彩的筛选 |
3.4 第三次提取色彩 |
3.4.1 服装类第三次色彩的提取结果 |
3.4.2 其他大类第三次色彩的提取结果 |
3.5 问卷调查 |
3.5.1 问卷调查设计 |
3.5.2 问卷数据整理 |
3.5.3 问卷处理 |
3.6 第四次提取 |
3.6.1 各方面权重的调查 |
3.6.2 第四次色彩的提取——越南民族传统色彩的最终定位 |
3.6.3 筛选提取的标准 |
3.7 小结 |
第四章 越南民族传统色彩定位验证 |
4.1 引言 |
4.2 问卷调研验证 |
4.2.1 问卷设计 |
4.2.2 问卷数据处理 |
4.3 专家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越南民族传统色彩在现代国际交往服饰中的创新运用 |
5.1 引言 |
5.2 越南民族传统色彩常见的搭配法 |
5.2.1 越南民族传统色彩典型的搭配方式 |
5.2.2 越南民族传统色彩搭配的基本规律 |
5.3 探讨越南民族传统色彩在现代国际交往服饰中创新应用的方法与规律 |
5.3.1 国际交往场合的分类 |
5.3.2 各种国际交往场合常见的服饰特征 |
5.3.3 越南民族传统色彩在现代国际交往服装设计上的创新运用尝试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1.1 对越南民族传统色彩定位研究的结果 |
6.1.2 对越南民族传统色彩在现代国际交往服装设计中创新运用研究的结果 |
6.2 展望 |
6.2.1 本研究中的问题和局限 |
6.2.2 下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价值链的中国服装企业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服装企业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研究 |
2.1 价值链理论 |
2.1.1 价值链理论基本概念 |
2.1.2 价值链发展历程 |
2.2 虚拟经营理论 |
2.3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2.4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价值链的服装企业商业模式分析 |
3.1 服装企业价值链活动分析 |
3.1.1 服装价值链活动分析 |
3.1.2 服装企业价值链活动分析 |
3.2 基于价值链的服装企业商业模式的主要类型 |
3.2.1 价值链延展型 |
3.2.2 价值链分拆型 |
3.2.3 价值链活动创新型 |
3.3 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
3.3.1 特征 |
3.3.2 适用条件 |
3.3.3 选择方法 |
3.3.4 评价标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价值链的服装企业商业模式案例研究 |
4.1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
4.1.1 指标体系构建 |
4.1.2 数据来源 |
4.2 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
4.2.1 研究方法 |
4.2.2 问卷设计 |
4.3 数据收集和观测 |
4.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商业模式指标的权重 |
4.3.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商业模式评价 |
4.3.3 基于重点抽样的服装企业调研 |
4.4 数据分析 |
4.4.1 雷达图分析 |
4.4.2 Z-值预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录 |
(9)高端化妆品的电视广告效果分析 ——以兰蔻珍爱香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路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评述 |
2.1 广告 |
2.1.1 广告的定义 |
2.1.2 广告的目标 |
2.1.3 广告效果 |
2.1.4 广告媒体 |
2.2 影响媒体决策的因素 |
2.2.1 广告预算 |
2.2.2 媒体的特点 |
2.2.3 投放频率 |
2.2.4 接触次数 |
2.2.5 媒体受众 |
2.3. 国内外关于广告效果与媒体决策的相关研究 |
2.3.1 广告反应模型 |
2.3.2 媒体策划模型 |
2.4 国内化妆品研究的相关文献 |
2.4.1 化妆品历史的研究 |
2.4.2 高端化妆品的研究品牌 |
2.5 文献总结 |
第3章 高端化妆品在中国的发展 |
3.1 高端化妆品概述 |
3.1.1 化妆品的概念 |
3.1.2 化妆品分类 |
3.1.3 高端化妆品及香水的定义 |
3.2 高端化妆品在中国的发展和现状 |
3.3 高端化妆品在中国的营销环境 |
3.3.1 高端化妆品的PEST分析 |
3.3.2 高端化妆品的女性消费者行为分析 |
第4章 兰蔻品牌简介及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
4.1 兰蔻的品牌起源及品牌理念 |
4.1.1 兰蔻的品牌起源 |
4.1.2 兰蔻的品牌理念 |
4.2 兰蔻品牌的产品在中国分类与现状 |
4.3 兰蔻目标人群的特点及购买特征分析 |
4.4 兰蔻广告在中国的发展 |
4.5 兰蔻广告现状及问题 |
第5章 兰蔻珍爱香水的广告效果分析 |
5.1 兰蔻珍爱香水及香水广告简介 |
5.1.1 兰蔻珍爱香水简介 |
5.1.2 兰蔻珍爱香水广告简介 |
5.2 研究设计 |
5.2.1 问卷设计 |
5.2.2 数据搜集 |
5.2.3 数据分析 |
5.3 兰蔻珍爱香水广告对销售效果影响分析 |
5.4 兰蔻珍爱香水广告对品牌认知度的影响分析 |
第6章 兰蔻珍爱香水广告效果的研究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兰蔻香水广告未来发展的建议 |
第7章 总结 |
7.1 高端化妆品广告在中国发展的建议 |
7.2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建议 |
7.2.1 研究局限性 |
7.2.2 未来研究展望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卷内备考表 |
(10)转型期城市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 |
1.2.1 国外住宅研究与发展 |
1.2.2 国内住宅研究与发展 |
1.3 研究内容、对象与概念界定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住户户型、套型的概念区分 |
1.3.3 几种家庭概念与研究范围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 |
1.4.2 对比分析 |
1.4.3 居住实态调查 |
1.5 研究特色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特色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居住建筑研究的现实性思考 |
2.1 人口发展与居住需求 |
2.1.1 转型时期的人口结构问题 |
2.1.2 城市老龄化问题 |
2.2 国家住房政策的影响 |
2.2.1 商品化住房 |
2.2.2 经济适用房 |
2.2.3 中小型套房 |
2.3 个人购房承受力分析 |
2.3.1 消费者分析 |
2.3.2 房价与收入比分析 |
2.4 信息技术与住宅智能化 |
2.4.1 住宅智能化概述 |
2.4.2 智能技术特点 |
2.5 小结 |
第三章 居住建筑的套型分析与设计 |
3.1 家庭结构对套型设计的影响 |
3.1.1 适合发展中小套型设计 |
3.1.2 适合与不同家庭的套型设计思考 |
3.2 特殊家庭的套型设计 |
3.2.1 老人家庭套型设计 |
3.2.2 丁克家庭套型设计 |
3.2.3 单身家庭套型设计 |
3.3 住宅套型的面积标准 |
3.3.1 我国住宅面积标准现状 |
3.3.2 住宅面积指标的宏观控制 |
3.4 小结 |
第四章 套型内各功能空间分析与设计 |
4.1 卧室空间分析与设计 |
4.1.1 居住生活方式与空间需求 |
4.1.2 空间面积与家居布置 |
4.2 起居空间分析与设计 |
4.2.1 居住生活方式与空间需求 |
4.2.2 空间面积与私密性分析 |
4.3 书房空间分析与设计 |
4.3.1 书房的拥有率及面积分析 |
4.3.2 多功能性 |
4.3.3 功能整合 |
4.4 厨房与就餐空间分析与设计 |
4.4.1 厨房空间 |
4.4.2 就餐空间 |
4.4.3 厨房与就餐空间的发展趋势 |
4.5 卫生空间分析与设计 |
4.5.1 空间组成 |
4.5.2 基本布局形式 |
4.5.3 智能化设计考虑 |
4.6 辅助空间分析与设计 |
4.6.1 门厅空间 |
4.6.2 储藏空间 |
4.6.3 阳台空间 |
4.7 小结 |
第五章 对未来住宅套型设计的思考 |
5.1 适应性和可变性思考 |
5.1.1 适应性 |
5.1.2 可变性 |
5.2 精品化设计思考 |
5.2.1 精确尺寸 |
5.2.2 优化设计 |
5.2.3 细分消费群体 |
5.3 节能与经济型思考 |
5.3.1 完善套型设计 |
5.3.2 智能技术应用 |
5.3.3 居住文化展现 |
5.4 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老人家庭调查表 |
附录 B—丁克家庭调查表 |
附录 C—单身家庭调查表 |
附录 D—图片来源 |
附录 E—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F:参与设计与学术活动 |
致谢 |
四、男士时尚型(适合18岁-25岁)(论文参考文献)
- [1]外国品牌在华延伸稀释效应研究[D]. 郭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2]软硬件产品M-Belt的设计研究[D]. 王璐. 北京印刷学院, 2018(02)
- [3]一线城市白领营养午餐的服务设计研究[D]. 周慧. 江南大学, 2017(02)
- [4]国际眼光:电影的内容分级之于华莱坞的可持续发展[D]. 王誉俊. 浙江大学, 2016(01)
- [5]基于CUBI用户体验模型的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与应用[D]. 陈星海. 湖南大学, 2016(06)
- [6]ECHO公司代理的BL进口润唇膏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任华. 华东理工大学, 2015(12)
- [7]越南民族传统色彩定位与在现代国际交往服装设计中创新运用研究[D]. 黎阮韩鹂.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3(07)
- [8]基于价值链的中国服装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 刘晓欢. 大连工业大学, 2012(08)
- [9]高端化妆品的电视广告效果分析 ——以兰蔻珍爱香水为例[D]. 杨倩.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6)
- [10]转型期城市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的思考[D]. 荆红红.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