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岳济淀补水工程开工(论文文献综述)
伊丽[1](2021)在《雄安新区湿地生态需水分析与补水保障研究》文中提出湿地是具有水陆相兼性和过渡性的一种独特生态系统,它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动植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综合影响,湿地退化呈现普遍化、加速化和严重化的趋势,严重制约着区域健康、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湿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得到了空前的制度保障。生态需水和生态补水是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两大核心问题,开展湿地生态需水与补水保障方案研究,对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雄安新区高速城市化的建设背景下,以白洋淀作为雄安新区湿地生态恢复的核心,河流湿地作为生态恢复的纽带,分析白洋淀的生态水文过程演变,计算雄安新区湿地生态需水情况,模拟分析不同生态补水方案下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情景,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采用统计学方法、趋势性检验分析方法和遥感影像解译分析法等从白洋淀气象要素、水文要素和湿地结构类型进行演变规律的分析,主要结论为:白洋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和多年平均年潜在蒸散发量分别为509.2mm、883.8mm,呈现显着下降趋势,多年平均气温为12.55℃,年平均气温呈现不显着上升趋势;以水位作为典型水文要素进行研究,确定白洋淀最低生态水位和适宜生态水位分别为5.89m和7.14m,确定了年内理想的水位变化过程;白洋淀湿地结构类型变化情况明显,具体表现为居民地面积不断增加、挺水植物面积减少、旱地和开阔水体波动变化。(2)通过构建雄安新区湿地生态需水计算模型,确定雄安新区发展阶段湿地生态保护目标,计算得到雄安新区湿地的生态需水量。其中,河流湿地丰、平、枯水年生态需水量为19300.2×104m3/a、19366.5×104m3/a和19368.1×104m3/a。白洋淀生态需水量包括白洋淀生态耗水量和生境蓄存量,在丰、平、枯水年生态需水量为40312.8×104m3/a、44371.9×104m3/a和46407.8×104m3/a;受白洋淀生态蓄存水量的影响,白洋淀生态耗水量和生态需水量年内需水变化过程并不匹配。(3)充分挖掘雄安新区湿地多水源联合调配补水的潜力,构建不同水平年雄安新区湿地生态补水保障方案,基于水量平衡原理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平年生态补水需求不同,丰水年考虑上游水库的联合调度补水的方案A2、平水年综合考虑上游水库联合调度、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方案B4和枯水年在现有调引水工程的基础之上考虑了南水北调东线应急补水的方案C4基本满足雄安新区生态需水量、白洋淀年内水位变化过程和生态换水量保障需求。
于紫萍,宋永会,魏健,胡术刚,许秋瑾[2](2021)在《海河70年治理历程梳理分析》文中提出海河是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水系,承载着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总结海河水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梳理海河水污染防治与保护的经验,采用文献调研等方法系统整理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河流域旱涝灾害、水污染事件以及治理和管理措施,将海河治理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1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遵循"上蓄、中疏、下排、适当滞"思路,进行抗旱防洪等水利工程建设;第二阶段(1972—1995年)流域经济快速发展,水质急剧恶化,以提升防洪标准和强力治理污染源为思路,进行旱涝灾害和水体污染的共同治理;第三阶段(1996—2005年)水体污染趋势得到遏制,以"关、停、并、转"为主要手段进行污染物的源头削减;第四阶段(2006年至今)海河被列入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重点示范流域,在"控源减排、减负修复、综合调控"思路指导下,以水专项科技成果为支持,推动流域水体污染的系统治理.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2019年海河水质明显改善,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从1998年的25.3%升至2019年的51.9%,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从59.6%降至7.5%.但是海河水污染形势仍然严峻,依然存在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压力大、水生态受损等问题,海河治理应遵循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的思路,统筹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保障海河生态基流,改善水环境质量,恢复和维护健康河流生态系统功能.
易雨君,林楚翘,唐彩红[3](2020)在《1960s以来白洋淀水文、环境、生态演变趋势》文中研究说明白洋淀是我国华北平原最大的浅水湖泊湿地,享有"华北之肾"、"华北明珠"等美誉,对维持京津冀大城市群的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保持生物多样性发挥着生态安全屏障作用.长期以来,高强度人类活动导致入淀水量锐减、水体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衰退,"明珠"失去了应有的光泽.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课题组长期在白洋淀的监测结果,本文系统地梳理了自1960s以来,白洋淀的水文、水环境和水生态演变历程,并分析了导致一系列演变发生的可能原因.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增强,白洋淀区域水量、水环境以及生态质量自1960s以来逐渐退化.近20年来,随着一系列环境治理政策和生态补水工程的实施,白洋淀水质恶化趋势得到了一定的遏制.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宣布设立雄安新区,其"以水定城"的理念突显白洋淀作为新区中心的重要性,白洋淀环境与生态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文的工作以期能为新时期白洋淀的环境生态治理提供依据和支持.
刘献,曹震[4](2020)在《我国水利发展阶段划分探究及指标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水利事业经历了从初级向高级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笔者依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和治水思路把水利发展划分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转型阶段,全面分析了水利投资、水电发电量和灌溉面积等三个水利发展指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探讨了水利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分析和认识我国水利发展历程,为准确把握当前和预测今后水利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徐和龙[5](2019)在《海河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文中认为1流域概述1.1地形地貌海河流域(图1)位于北纬35°~43°、东经112°~120°,西与黄河流域接界,北与内蒙古高原内陆河流域接界,南界黄河,东临渤海。行政区划包括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绝大部分,山西省东部,山东省、河南省北部,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流域面积32.06万km2。
夏军,左其亭[6](2018)在《中国水资源利用与保护40年(1978~2018年)》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行为、理念、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等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系统总结中国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过去40年发展历程、展望未来面向国家新时代发展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作者系统梳理了1978~2018年中国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发展过程,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开发为主阶段(1978~1999年)、综合利用阶段(2000~2012年)、保护为主阶段(2013年至今);在分析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未来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新阶段进行展望,认为保护为主阶段将会延续一段时间(预计到2025年前后),提出"未来将发展到智慧用水阶段"的新研判;对"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热点领域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工作和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王敬照[7](2018)在《白洋淀生态报道研究(1972-2018)》文中指出在西方生态保护的发展历程中,大众媒介一直参与其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也开始关注“媒体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本文以白洋淀生态保护中的媒体报道为研究对象,考察了40多年来白洋淀生态报道的发展变化,从微观角度探究中国媒体在生态保护中的角色及作用,并力图揭示媒体生态报道背后的影响和制约因素,以期为白洋淀生态保护乃至中国的生态保护提供参考。本文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选取了1972年至2018年的有关白洋淀生态保护的(报纸)新闻报道,同时结合保定市、安新县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环境年鉴河北部分、河北经济年鉴环境保护部分的内容以及有关白洋淀四次综合治理的文件档案,进行整理、统计、分析,从政府主导下的白洋淀生态报道、媒体构建中的白洋淀生态报道和雄安新区语境中的白洋淀生态报道三个阶段进行系统阐述。本文认为,媒体在生态报道中受政府、公众以及媒介自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媒体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并切实担负起生态政策的宣传者、生态风险的监督者、生态对话的参与者和生态教育的推动者的角色和职责。
夏军,张永勇[8](2017)在《雄安新区建设水安全保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文中研究指明河北雄安新区建设是我国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是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雄安新区位于华北白洋淀地区,面临缺水和水环境与水生态等多个影响的风险问题与挑战。文章从水安全和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学科前沿出发,重点探讨了目前雄安新区建设主要面临的水资源、水质和水生态安全等问题,分析未来建设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风险成因;提出应对风险的几点对策与建议,包括:开源节流并重,严厉控制污染排放;加强全流域生态修复和白洋淀生态补水等措施;实施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实现供水向需水管理的转变。
任涵璐,刘江侠[9](2017)在《京津冀地区六河五湖生态水量分析及补水措施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对该区域水生态环境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分析六河五湖现状生态水量满足程度,按照优先使用当地地表水、加大使用非常规水、合理利用外调水的原则,结合相关规划安排,提出六河五湖生态补水措施。
尤蕾[10](2017)在《白洋淀宛若新生》文中研究表明雄安一出天下名,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伴随着"碧水行动"、"净土行动"、"蓝天行动"等经年持久的治理生态环境大动作,白洋淀逐渐恢复了元气,波清水碧、荷叶田田、芦花飘香。"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
二、引岳济淀补水工程开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岳济淀补水工程开工(论文提纲范文)
(1)雄安新区湿地生态需水分析与补水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生态水文过程研究 |
1.2.2 湿地生态需水研究 |
1.2.3 湿地生态补水研究 |
1.2.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雄安新区湿地概况 |
2.1.2 气候条件 |
2.1.3 地形地貌 |
2.1.4 动植物资源 |
2.2 工程概况 |
2.2.1 水利工程概况 |
2.2.2 防洪工程概况 |
2.2.3 调引水工程措施 |
2.3 水质概况 |
2.4 土地利用概况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白洋淀生态水文过程演变分析 |
3.1 数据的收集 |
3.2 生态水文过程演变分析方法 |
3.2.1 线性回归法 |
3.2.2 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 |
3.2.3 湖泊生态水位确定方法 |
3.2.4 水位变化过程评价指标 |
3.2.5 遥感影像的提取及验证 |
3.3 白洋淀气象要素演变分析 |
3.3.1 降水量演变分析 |
3.3.2 潜在蒸散发量演变分析 |
3.3.3 气温演变分析 |
3.4 白洋淀水文要素演变分析 |
3.4.1 历史水位演变分析 |
3.4.2 水位时期的划分 |
3.4.3 生态水位的确定 |
3.4.4 年内水位变化过程分析 |
3.5 白洋淀湿地结构演变分析 |
3.5.1 湿地结构类型 |
3.5.2 湿地结构变化分析 |
3.5.3 湿地结构转变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雄安新区湿地生态需水计算 |
4.1 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
4.2 湿地生态需水的内涵 |
4.2.1 湿地生态需水基本内涵 |
4.2.2 湿地生态需水的影响因素 |
4.3 雄安新区湿地生态需水计算模型的构建 |
4.3.1 模型的结构 |
4.3.2 生态需水计算方法 |
4.4 雄安新区湿地生态需水计算 |
4.4.1 生态目标的确定 |
4.4.2 典型年的选取 |
4.4.3 生态需水计算参数的选取 |
4.4.4 河流湿地生态需水计算 |
4.4.5 白洋淀生态需水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雄安新区湿地生态补水保障研究 |
5.1 生态补水的概念及内涵 |
5.1.1 生态补水概念 |
5.1.2 生态补水保障原理 |
5.1.3 生态补水保障目标 |
5.2 雄安新区湿地来水情况 |
5.2.1 天然来水 |
5.2.2 再生水 |
5.2.3 生态补水 |
5.3 雄安新区湿地生态补水保障分析 |
5.3.1 生态补水要素分析 |
5.3.2 生态补水方案的设置 |
5.3.3 生态补水方案保障结果分析 |
5.4 建议与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海河70年治理历程梳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河流域概况 |
2 海河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变化趋势及历程 |
2.1 洪涝灾害频发 |
2.2 水质变化趋势 |
2.3 水污染事件暴发 |
2.4 治理阶段划分 |
3 海河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治理历程 |
3.1 洪涝灾害治理阶段(1949—1971年) |
3.2 急剧污染阶段(1972—1995年) |
3.2.1 旱涝灾害治理 |
3.2.2 水污染治理 |
3.3 遏制污染阶段(1996—2005年) |
3.3.1 旱涝灾害治理和水资源调控 |
3.3.2 水污染治理 |
3.4 水质改善阶段(2006年至今) |
3.4.1 水资源调控 |
3.4.2 水污染治理 |
4 讨论 |
4.1 海河流域旱涝灾害频发原因分析 |
4.1.1 气候原因 |
4.1.2 水系结构原因 |
4.1.3 地形地势原因 |
4.2 海河治理历程分析 |
4.2.1 洪涝灾害治理阶段(1949—1971年) |
4.2.2 急剧污染阶段(1972—1995年) |
4.2.3 遏制污染阶段(1996—2005年) |
4.2.4 水质改善阶段(2006年至今) |
5 结论 |
(3)1960s以来白洋淀水文、环境、生态演变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白洋淀概况 |
1.2 研究方法 |
2 水文条件 |
2.1 水系格局 |
2.2 气候状态 |
2.3 入淀水量与补水 |
3 水环境问题 |
3.1 水体质量 |
3.2 沉积物 |
4 水生态 |
4.1 水生维管束植物 |
4.2 浮游生物 |
4.3 底栖动物 |
4.4 鱼类 |
4.5 其他生物 |
5 结论 |
6 附录 |
(4)我国水利发展阶段划分探究及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新中国成立至今水利发展划分三个阶段 |
1.1 工业化起步、水利大规模建设起步阶段(1949年 —1977年) |
1.2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利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 —1998年) |
1.3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水利改革发展转型阶段(1999年 — 2017年) |
2 各阶段水利发展的主要指标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 |
2.1 水利投资 |
2.2 水电发电量 |
2.3 灌溉面积 |
3 结论 |
(5)海河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1 流域概述 |
1.1 地形地貌 |
1.2 气象水文 |
1.3 河流水系 |
1.4 洪水特点 |
1.5 旱情特点 |
2 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及成就 |
2.1 防洪规划(2008—2025年) |
2.2 防洪工程措施 |
2.2.1 防洪工程体系 |
2.2.2 河道治理 |
2.2.2. 1 骨干河道治理 |
2.2.2. 2 重要支流治理 |
2.2.3 蓄滞洪区建设管理 |
2.3 防洪非工程措施 |
2.3.1 洪水预报系统 |
2.3.2 防洪调度系统 |
2.3.3 防汛会商系统 |
2.3.4 洪水风险图编制 |
2.3.5 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 |
3 流域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及成就 |
3.1 灌区建设 |
3.1.1 发展历程 |
3.1.2 灌区现状 |
3.2 工程建设 |
3.2.1 水闸 |
3.2.2 泵站和橡胶坝 |
3.3 抗旱调水工作 |
3.3.1 引滦应急调水 |
3.3.2 引黄济津应急调水 |
3.3.3 引黄入冀应急调水 |
3.3.4 河北水库向北京调水 |
3.3.5 引岳济淀生态补水 |
3.3.6 引岳济衡生态补水 |
3.3.7 引岳济港生态补水 |
3.4 抗旱业务应用系统 |
(6)中国水资源利用与保护40年(1978~2018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中国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过去40年发展历程 |
(一) 以水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为主的开发为主阶段 (1978~1999年) |
(二) 以重视水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人水和谐为目标的综合利用阶段 (2000~2012年) |
(三) 以保护水生态、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的保护为主阶段 (2013年至今) |
三、新时代对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新要求 |
(一) 改革开放 |
(二) 创新 |
(三) 绿色发展 |
(四) 生态文明建设 |
(五) 保护生态环境 |
(六) 中国梦 |
四、面向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展望 |
(一)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新阶段展望 |
1. 延续保护为主阶段 (预计至2025年前后) |
2. 迎来智慧用水阶段 (预计在2025年之后) |
(二) 未来几个热点领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展望 |
1.“一带一路”建设 |
2. 长江经济带发展 |
3. 京津冀协同发展 |
4. 雄安新区建设 |
5. 乡村振兴战略 |
五、结语 |
(7)白洋淀生态报道研究(1972-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意义及创新点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创新点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白洋淀 |
1.3.2 环境新闻与生态新闻 |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内容与框架 |
第2章 政府主导下的白洋淀生态报道(1972-1998) |
2.1 白洋淀第一次集中治理中的新闻报道(1972-1983) |
2.1.1 白洋淀污染问题的产生与第一次集中治理简介 |
2.1.2 沉默与回避:1972-1976年的白洋淀生态报道 |
2.1.3 启蒙与科普:1977-1983年的白洋淀环境报道 |
2.2 白洋淀第二次集中治理中的新闻报道(1984-1991) |
2.2.1 数量分析 |
2.2.2 内容分析 |
2.2.3 效果分析 |
2.3 白洋淀第三次集中治理中的新闻报道(1992-1998) |
2.3.1 整体分析 |
2.3.2 案例分析:以“燕赵环保世纪行”中的白洋淀生态报道为例 |
第3章 媒体建构中的白洋淀生态报道(1999-2016) |
3.1 本阶段白洋淀生态报道综述 |
3.1.1 报道主体分析 |
3.1.2 报道理念分析 |
3.1.3 报道手段分析 |
3.2 党报与都市类报纸的比较分析:以白洋淀干淀与补水报道为例 |
3.2.1 案例与研究设计 |
3.2.2 新闻来源 |
3.2.3 新闻体裁与报道主题 |
3.2.4 报道基调 |
3.2.5 报道细节 |
3.2.6 结论与讨论 |
3.3 本地与异地媒体的比较分析:以白洋淀死鱼事件报道为例 |
3.3.1 四次死鱼事件报道的整体分析 |
3.3.2 第二次死鱼事件报道的个案分析 |
第4章 雄安新区语境中的白洋淀生态报道(2017-2018) |
4.1 传统媒体中的白洋淀生态报道 |
4.1.1 白洋淀生态报道中的专家角色 |
4.1.2 白洋淀生态报道中的政府形象 |
4.1.3 白洋淀生态报道中的公众诉求 |
4.1.4 讨论与结论:反思与监督性报道不足 |
4.2 新媒体中的白洋淀生态报道 |
4.2.1 数量分析 |
4.2.2 效果分析 |
4.2.3 案例分析:以白洋淀芦苇问题的全媒体报道为例 |
第5章 白洋淀生态报道制约因素分析:政府、公众与媒介 |
5.1 白洋淀生态报道与地方政府 |
5.1.1 地方政府与生态报道的正向互动 |
5.1.2 地方政府对白洋淀生态报道的负面制约 |
5.2 白洋淀生态报道与公众 |
5.2.1 白洋淀生态报道与公众环保意识 |
5.2.2 白洋淀生态报道与公众环保行动 |
5.3 白洋淀生态报道与媒介 |
5.3.1 媒介的双重属性让白洋淀生态报道在夹缝中生存 |
5.3.2 媒介的报道观念让白洋淀生态报道片面发展 |
5.3.3 媒介的记者素养让白洋淀生态报道质量参差不齐 |
第6章 白洋淀生态保护中媒体的角色和未来之路 |
6.1 白洋淀生态保护中媒体的角色 |
6.1.1 生态政策的宣传者 |
6.1.2 生态风险的监督者 |
6.1.3 生态对话的参与者 |
6.1.4 生态教育的推动者 |
6.2 白洋淀生态报道的未来之路 |
6.2.1 创新机制,优化白洋淀生态报道的外部环境 |
6.2.2 转变观念,重构白洋淀生态报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8)雄安新区建设水安全保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雄安新区建设面临的主要水安全问题与风险 |
1.1新区建设面临的水资源安全问题及风险 |
1.2 新区建设面临的水质安全问题及其风险 |
1.3 水生态安全与新区建设面临的风险 |
2 雄安新区建设需要重点研讨的主要水问题 |
3 相关政策建议 |
3.1 实施水资源综合管理, 实现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转变, 保障雄安新区的水安全 |
3.2 开源节流, 科学调配水资源, 保障雄安新区的供水安全 |
3.3 严格实施纳污红线管理, 控制点源和面源排放, 保障雄安新区的水质安全 |
3.4 加强全流域生态修复和白洋淀生态补水, 保障雄安新区白洋淀水生态安全 |
(9)京津冀地区六河五湖生态水量分析及补水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
2 生态需水量及现状生态满足程度分析 |
2.1 生态需水量 |
2.2 现状生态满足程度分析 |
3 生态补水思路 |
3.1 坚持节水优先, 强化节水挖潜 |
3.2 加大污水处理规模, 注重使用再生水 |
3.3 合理利用外调水, 提高生态用水保障程度 |
3.4 加强河系沟通, 优化河湖生态调度 |
4 补水措施 |
4.1 六河补水措施 |
4.2 五湖补水措施 |
5 结语 |
(10)白洋淀宛若新生(论文提纲范文)
五湖四海为白洋淀“解渴” |
如何重振“华北之肾” |
四、引岳济淀补水工程开工(论文参考文献)
- [1]雄安新区湿地生态需水分析与补水保障研究[D]. 伊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海河70年治理历程梳理分析[J]. 于紫萍,宋永会,魏健,胡术刚,许秋瑾. 环境科学研究, 2021(06)
- [3]1960s以来白洋淀水文、环境、生态演变趋势[J]. 易雨君,林楚翘,唐彩红. 湖泊科学, 2020(05)
- [4]我国水利发展阶段划分探究及指标分析[J]. 刘献,曹震. 红水河, 2020(02)
- [5]海河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J]. 徐和龙. 中国防汛抗旱, 2019(10)
- [6]中国水资源利用与保护40年(1978~2018年)[J]. 夏军,左其亭. 城市与环境研究, 2018(02)
- [7]白洋淀生态报道研究(1972-2018)[D]. 王敬照. 河北大学, 2018(05)
- [8]雄安新区建设水安全保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 夏军,张永勇.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11)
- [9]京津冀地区六河五湖生态水量分析及补水措施探讨[J]. 任涵璐,刘江侠. 海河水利, 2017(05)
- [10]白洋淀宛若新生[J]. 尤蕾. 小康, 20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