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惠普软件布局中国(论文文献综述)
马陈骏[1](2021)在《添加打印文件鉴定新技术的探索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添加打印文件的鉴别与判断一直是变造文件鉴定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它的鉴定不仅涉及到印刷文件的种属、个体的溯源,同时也需要参考相应的打印规律、打印原理等知识。近年来,随着办公机具的不断革新,添加打印文件的鉴定难度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同机添加打印文件的鉴定。据此,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添加打印文件鉴定新技术,为相关鉴定提供思路与参考。文章的导论部分介绍了机制文件的研究背景以及添加打印文件鉴定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讨论了添加打印文件鉴定技术研究的必要性与复杂性。并据此制定了实验计划与方案。确定了同机与非同机、激光与喷墨等类别添加打印文件鉴定技术的研究方向,为下文的相关技术介绍与实验分析奠定了基础。本文的前两章节主要从添加打印文件的概念、分类,鉴定目标、技术方法等角度分析了添加打印文件鉴定的理论依据与实践需求。解析了添加打印文件鉴定的定义、特征及其技术发展的情况与趋势。为下文的实验设计、样本制作提供了基础。在此背景下,第三章具体介绍了本文所有实验的设计思路,并列举了实验印刷设备的市场使用情况及其打印样本的制备情况。从文章的第四章开始,笔者着重介绍了添加打印文件鉴定新技术的研究情况与实验结论。首先,第四章是以激光打印不同灰阶的网点、线形态为切入点研究非同机的激光类添加打印文件的鉴定新技术,该实验共研究了95台不同品牌、型号激光打印机具的彩色、黑白打印模式打印PDF、Execl编辑的灰阶图片共331份。通过观察发现,虽然部分品牌、型号激光打印机具的灰阶网点、线形态相似,但一次打印形成的文件上灰阶网点、线形态是呈现规律的。据此,通过比较打印文件上的可疑添加内容和无争议内容的灰阶网点形态,可以识别两者是否由同一激光打印机具同批次制作形成,从而进一步确定可疑文件是否经过添加打印。其次,第五章是以二次定影对激光打印墨粉显微形态的影响为切入点研究同机激光添加打印文件鉴定新技术,该实验研究了17种不同品牌、型号的激光打印机具共打印了170份文件。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发现,随着定影次数的增加,墨粉显微图片中的部分区域会变亮或变暗。再经过计算墨粉显微形态的灰度平均值发现,部分激光打印机具的二次定影使热塑性树脂平面的表面积增加,灰度平均值也相应上升;而部分激光打印机具的二次定影使树脂融化,墨粉颗粒分散区域凸显,灰度平均值反而下降。据此,通过比较打印文件上的可疑添加内容和无争议内容上墨粉的显微形态,以及测量和分析显微形态上各区域的灰度平均值,可以识别文档中的一次定影墨粉区域和二次定影墨粉区域,从而进一步确定可疑文件是否经过添加打印。最后,第六章是以字车运行规律为切入点研究喷墨添加打印文件鉴定新技术,该实验研究了22种不同品牌和型号的热泡式喷墨打印机具,共打印的154份文件。通过观察发现,22个喷墨打印机具的字车喷头最大纵向长度不尽相同;喷墨打印墨迹形态上喷溅墨点的分布差异主要受字车(喷头)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度的影响;喷墨打印机具内字车的运行轨迹可以转化为以字车上喷头最大纵长为车轨,结合依据喷墨墨迹上喷墨墨点的周期性分布情况所推测出的字车的运行方向与运行速度,推断出字车的运行轨迹。据此,通过字车的运行轨迹可以鉴别与判断该喷墨打印文件上字车的运行次数,即经过几次打印。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激光打印不同灰阶网点形态、二次定影对激光打印墨粉显微形态影响以及喷墨字车运行规律等,探索同机、非同机的激光、喷墨类添加打印文件的鉴定新方法与技术。这些实验研究的过程与结果不仅有可能应用于机制变造文件的鉴别与判断,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解析激光、喷墨打印机具的成像原理及其打印文件的形成流程,对变造文件、印刷文件鉴定大有脾益。
陈淑妍[2](2021)在《戴尔中国X86定制服务器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工业互联网和5G等新基建快速发展,在2020年疫情的影响下,各行业加快了数字转型的步伐。国家大力推动“新基建”的建设,工信部牵头推动云计算的发展;科技部把北京设为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国家发改委推动“互联网+”的发展,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IT底层基础架构的需求在增加,服务器厂商机会增多。国内厂商浪潮、新华三、华为、联想的市场份额逐年在上升,白牌服务器ODM厂商也进入定制服务器的市场。市场环境的变化给美资企业带来很大的冲击,市场占有率在节节退缩,市场份额在流失。戴尔在这种夹攻形势中,需要调整为适应本地化的营销策略,达到提高市场份额的目的。在此研究背景上,本论文以戴尔中国X86定制服务器的营销策略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当前中国X86定制服务器市场的现状。其次,通过PEST理论从四个方面分析戴尔中国的宏观环境,从内部环境分析戴尔的竞争力,采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公司的行业竞争环境,总结戴尔中国的营销环境,找出该公司面临的威胁、机会、优势和劣势。最后,采用STP目标市场理论分析戴尔中国定制服务器的细分市场,定位产品的目标市场,达到增加销售额的目的。本文基于4Ps理论,结合4C理论,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目的是结合戴尔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优化策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产品策略方面,实行本地化策略;价格策略方面,增强本地竞争力;渠道策略方面,实行多元化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方面,建立五角星项目架构,目的是实现企业的短中长期的市场发展计划。希望本论文能有效解决戴尔中国目前存在的营销问题,解决市场份额下降的困境,也期望本论文能给其他服务器厂商提供借鉴参考。
赵超[3](2020)在《SP笔记本电脑山东零售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自2008年,SP(上海)公司在山东设立分公司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近年来山东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各大笔记本电脑品牌在山东市场战况惨烈。在这样的品牌竞争态势下,SP笔记本电脑业务在山东零售市场的成长和前进之路愈发艰难,本文通过运用营销组合理论工具对SP笔记本电脑在山东零售市场营销策略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借助2018年和部分2019年销售数据对SP笔记本电脑在山东零售市场销售体系进行针对性研究,结合当前山东笔记本电脑零售市场条件和环境,找出其营销策略的不足之处,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并注重实用性。本文主要从山东笔记本电脑零售市场的发展现状和SP(上海)公司山东分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分公司)现行的营销策略体系入手,根据对2018年山东分公司的经营现状分析,通过运用营销组合理论和分析工具探索总结SP笔记本电脑在山东零售市场营销策略的问题所在,运用波特五力模型、PEST分析、STP分析、价值链/利润分析、SWOT分析对SP笔记本电脑在山东零售市场的营销环境进行分析,寻找SP笔记本电脑在山东零售市场的策略设计方向;应用STP分析工具,通过对消费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客户需求等进行分析,对SP笔记本电脑在山东零售市场原有的经营模式进行了研究,利用差异化策略定位和客户需求为山东分公司进行重新定位,提出了山东分公司今后新的产品定位和渠道架构方向。根据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以4Ps营销工具为主,4Cs和4Rs要素互补穿插作为设计营销策略体系的辅助工具。根据主要消费群体需求,从产品设计和差异性选择两个角度对笔记本电脑进行了新的设计理念的规范。从产品定价考虑要素、定位和定价角度,为SP笔记本电脑在山东零售市场的价位产品给出了建议。结合笔记本电脑的产品属性,在渠道设计和管理上,规定了渠道扁平化和增加分销商、零售商的渠道架构方向。在促销、传播策略的手段方面,建议采用新媒体传播和传统媒体协同共进的方式,促使电脑销售的利益达成。
杨宝库[4](2020)在《深圳宝龙达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智能手机在人们生活中扮演越来越不可或缺的角色,人们早已不太关注曾经辉煌的笔记本电脑,甚至在人们的印象里,笔记本电脑产业已经成了夕阳产业。但近几年随着华为,小米等进入笔记本产业,笔记本行业又逐渐获得了生机。而在笔记本的产业链中,除了惠普,华为等品牌商及英特尔,微软等芯片和操作系统核心供应商,还有为品牌商提供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的笔记本电脑方案提供商即ODM厂商。业内前几大ODM厂商研发和生产了全球约百分之九十的笔记本电脑,他们才是笔记本电脑产业链中真正的“幕后英雄”。深圳宝龙达就是一家笔记本电脑ODM厂商,目前是中国大陆地区排名第一位的笔记本电脑方案提供商,但与中国台湾地区的几家ODM大厂相比仍然差距很大。本文就是以宝龙达为样本,针对其在这个看似夕阳又有新机遇的产业里,既面临其他ODM同行的竞争,又志在追赶一线ODM大厂的背景下,借助管理学相关理论和工具,并且经过细致资料搜集和整理,为深圳宝龙达建立一种符合企业状况并切实可行的业务竞争战略。本文首先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EFE及IFE等分析工具对宝龙达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接着用SWOT矩阵内外结合制定了多项应对策略并将其进行战略类型归类,再用QSPM矩阵对三种战略方案进行定量分析和选择,从而确定了差异化作为宝龙达的业务竞争战略方案;最后,提出了差异化战略的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总之,本文应用战略管理理论和各种战略分析工具为宝龙达建立了差异化的业务竞争战略,将有助于宝龙达建立竞争优势进而提升行业地位和实现成为一线ODM大厂的战略目标,同时整个分析过程也可为行业内其他中小型ODM厂商在进行战略选择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延陶[5](2019)在《活在昔日的惠普》文中研究表明那个孕育出硅谷传奇的惠普正在红海中奋力厮杀。目前惠普正在多个竞争红海中费力厮杀。就连惠普的荣耀底线,PC行业的龙头地位也又一次被联想夺走,无法保全。再次走下神坛PC市场的持续萎缩是包括惠普在内的诸多PC制造商面临的共同困境。2001年,惠普收购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康柏电脑。
唐大俊[6](2019)在《A品牌笔记本电脑价格竞争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公司Gartner发布了 2018年第三季度PC行业的数据。显示出货量为6720万台,同比增长0.1%,可以确定,连续6年,全球笔记本行业持续下滑。对于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的状况,相对于全球的状况更显严峻。在大陆市场,老牌厂商如东芝、富士通等退出大陆市场,后起之秀小米、华为、微星等迅速成长,并攫取到16%以上的市场份额。目前活跃在大陆市场的笔记本电脑品牌有联想、A品牌、戴尔、惠普、小米、苹果、华为、神州、宏碁、微星;从GFK刚刚出炉的2018年10月份数据来看,其它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份额从8.7%降低到7.3%,下滑幅度16.1%。电商份额与线下传统渠道份额控比已经达到7:3(2018年10月,GFK数据),导致电商份额的进一步扩大,对于笔记本电脑市场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电商的一个主要特殊性就是价格的透明化。对于笔记本电脑这类标准化特性极强的品类来说,意味着各品牌之间的竞争会非常明显的回归到价格的竞争上。因为笔记本组成部件CPU、内存、显卡、硬盘、显示器5大主要部件的供应商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且规格化标准化。在上游厂商配件供应的议价空间极小的状况之下,要求厂商必须要压低销售环节的成本,才能有更多的价格空间去应对竞争对手的市场价格变化。电商的崛起过程,也是血腥价格屠杀的过程,通过人造节点已提前消费了很大一部分需求。笔记本性能的富余及娱乐功能被手机抢占的提前下,笔记本更新迭代的周期更长。综合这些因素市场会持续萎缩。蛋糕那么大,吃蛋糕的厂商那么多,势必竞争会越演越烈。而作为自1999年进入大陆市场的A品牌笔记本电脑,自打站住大陆市场占有率第二的位置后,从未丢失第二的位置。但自2018年6月被戴尔超越以来,在2018年9月才超越戴尔重新夺回大陆市场占有率第二名。笔者作为多年的从业者,通过分析市场环境、竞争环境的变化,认为A品牌笔记本电脑市场在价格策略方面存在不明确的情况,总体来说比较被动的顺应市场的变化。这样会让在2018年6月份的市场占有率被超越的状况缕有发生。本文通过对大量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研究,总结前人对于电商价格策略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其次,结合4PS理论,有针对性的分析A品牌笔记本电脑的价格策略在线上/3C卖场/渠道的竞争品牌状况。并将线上价格策略作为分析重点,透过大量的客观数据分析找到目前A品牌价格策略的具体问题点。最后通过差异化竞争分析法及相关预测法,来论证并明确价格策略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在线上及线下渠道相应的价格策略优化方案,差异化产品的推出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的目的。改变目前被动跟随竞争品牌价格变化而变化的固有策略,也改变目前大多数从业者都认为笔记本市场的竞争就是价格竞争的固定思维模式。笔者希望透过本论文的分析,来找到一套适合笔记本电脑市场价格策略分析的方式,以主动变化来应对市场的变化,给到A品牌笔记本电脑,从而可以使A品牌在接下来越演越烈的市场竞争中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陈蕴琦[7](2019)在《企业大学组织资本与能力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企业大学发展不足二十年,企业大学建设跟风现象严重,许多企业并未真正清楚创办企业大学的目的。现实中,我国的部分企业大学存在企业知识缺口无法识别、知识联接不顺畅和创新孵化能力弱等问题,这使得企业大学的知识创新活动收效甚微;还有部分企业大学的知识服务能力相对较弱、专业化水平不高;同时,一批成功的企业大学在开展企业员工教育培训时还密切联系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优化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培训资源,采取有效的工具和方式梳理企业内外部的知识流程,成为企业的智库。究其原因在于,部分企业大学仅被认为具有承担培训或知识转移的能力,企业对企业大学应具备何种综合能力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支撑企业大学能力提升的组织资本要素也未被探查。而组织资本的积累与路径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大学核心能力体系的建构。探索企业大学组织资本通过何种作用路径和能力体系产生协调共振,能够为企业大学有效培育组织资本继而提升相应的能力体系提供借鉴。在此背景下,企业大学组织资本和能力体系如何匹配升级就成为具有较好现实和理论意义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以企业大学为研究对象,基于知识活动全息性理论、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以及社会网络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访谈研究、扎根分析、探索性案例研究、组态分析等方法,系统展开企业大学组织资本和能力体系的研究。揭示企业大学组织资本的构成维度,进一步提出了企业大学组织资本组合模型,并基于知识活动视角对企业大学的能力体系及其演变规律进行分析,探索企业大学组织资本与能力体系层级的匹配关系。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通过对若干家技术型企业所属的企业大学中高层管理者进行深入访谈,采用经典扎根方法凝炼出驱动能力提升的企业大学组织资本的构成维度,结合具体案例对企业大学的组织资本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出企业大学组织资本的构成维度包括“内部师资网络资本”、“外部师资网络资本”、“内部知识流程资本”、“外部知识流程资本”、“有形知识吧”、“无形知识吧”。并探查出支撑企业大学能力体系的组织资本积累路径和作用机制,基于知识活动特征揭示组织资本丰富和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构建了企业大学组织资本组合的“方向盘”模型,从而打开企业大学组织资本研究的认知“黑箱”。其次,基于企业大学典型案例的程序扎根分析和若干案例的辅助分析,深度解析企业大学具有哪些能力或者说在企业发展中承载何种功能,即面向知识活动提供高层次的各项服务。识别了技术型企业所属的企业大学在传统培训阶段、终身教育阶段、融知接口阶段和知识中心阶段能力体系的构成维度,包括“衔接教育能力”、“知识升级能力”、“知识联接能力”及“知识孵化能力”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大学“能力链”模型,揭示了企业大学能力体系的演进过程和演变规律,即企业大学的能力体系由单一向丰富、从简单向复杂演变,所涉及的知识活动边界从小范围向更大范围演变。通常企业大学的主导能力会切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从以“衔接教育能力”为主向“知识升级能力”为主,进一步向“知识联接能力”乃至“知识孵化能力”为主发展演变。四类能力之间具有一定的承接关系,低梯级能力是高梯级能力形成的基础,高梯级能力也有利于完善和提升低梯级能力;发现了企业大学所承担的知识活动日益表现出“全息性”的特征。企业大学不仅具有技能培训或员工知识升级等“知识转移能力”,而且同时深度参与到知识生产和知识应用活动当中。最后,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查组织资本与能力体系的组态关系。在对三十四所案例企业大学的组织资本进行赋值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fsQCA3.0软件构建真值表,运算分析出企业大学在传统培训阶段、终身学习阶段、融知接口.阶段和知识中心阶段与企业大学能力层级相匹配的十种组织资本组合及具体的作用机制,从而揭示出企业大学组织资本的积累和各组合对能力体系提升的多重作用路径,探析了企业大学能力体系提升的路径不止一条,企业大学能力体系层级的提升是基于组织资本组态的多因素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剖析了企业大学组织资本的“序贯性”演变规律以及组织资本和能力体系协同演化路径,发现了多个组态因素中的内部知识流程资本和内部师资网络资本是影响企业大学能力体系提升的核心要素。本文有助于为中国企业大学组织资本的积累和能力体系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对发展中的中国企业大学提出管理启示。
张晓瀛[8](2018)在《柯尼卡美能达互联网营销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中国的办公自动化外设行业在过去十年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在国内市场形成了成熟的营销模式。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放缓以及产品、服务本身同质化的日益加深,办公自动化外设厂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营销困局:传统的营销模式遭遇到诸多挑战,急需变革;价值链前端的供应商和后端的经销商难以整合,突显营销优势;传统行业难以依托日益发达的互联网和移动技术,扩大营销网络,提高营销效率,降低营销成本。这些问题已成为所有办公自动化外设厂商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旨在为上述的营销困局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首先对中国办公自动化外设行业的总体发展态势作了分析,总结了厂商面临的几大发展瓶颈。随后,作者以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为例,着重分析了其在产品结构、分销渠道以及技术服务方面的缺陷和问题,并阐述了在该公司引入互联网营销策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本文的重点是作者对柯尼卡美能达整个互联网营销方案内容和实施过程详尽的介绍以及全面的绩效评估。最后作者还指出了方案的不足、未来可预见的瓶颈以及持续改进的设想,从而保证该公司的互联网营销方案将收到持续而稳定的成效。
刘遹菡[9](2017)在《产业集群视野下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研究》文中提出数字出版产业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点新兴文化产业,近年来一直是国家战略性的产业发展目标的重中之重。在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当中明确提出要促进数字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集群,促进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而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是出版产业发展的孵化器与动力源。在将近十年的时间内,我国基本已完成了全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布局,实现了 14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的批复和运营。基地的发展不仅能够为数字出版以及整个出版产业带来文化创意和技术上的创新和平台,还能够将基地周边所有数字出版的上下游企业进行有效聚集和联动,实现集群化发展。因此,本文以全国14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为研究主体,以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竞合理论、知识溢出理论等相关理论为主要理论支撑,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形成与演进、组织结构以及运行机制开展深入探讨和分析。在基础理论以及现实背景的基础上,构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运行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数据收集和导入,实现对基地运行绩效的横向和纵向测评。本文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本文的引言部分,主要阐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利用文献分析法从产业集群以及出版基地两个方面梳理相关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同时,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思路。第二章为本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竞合理论、知识溢出理论等为接下来的研究构建好理论基础。第三章从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形成方式、演进动因和发展现状三个方面来挖掘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形成和演进的进程。通过分析发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形成有自组织、他组织以及混合组织三种不同方式。并且目前为止,基地在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中经过萌芽、形成、发展和成熟几个不同的阶段,且目前各个基地处于的演进阶段各不相同。技术、市场、政府行为、人文和人才因素是推动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演进的最主要的五个因素。另外,通过基地布局、基地构成情况以及经济规模能够较为清晰的了解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发展现状。第四章从构成主体、主体间关联互动以及组织形态三个方面探讨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组织结构。全国14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组织形态各不相同,分为无核心、多层次单核心、单层次多核心以及多层次混合四种组织形态。基地的主体由核心层和辅助层构成,核心层指的是开展数字出版产业业务的企业,辅助层则包括了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高校及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以及中介组织和公共服务平台。各主体之间通过各种不同的连接方式共同参与到基地的运行当中,推动基地的整体发展。第五章分析了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作为高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产业集群的三大运行机制,分别为协同创新机制、竞合机制以及知识溢出与学习机制。基地的协同创新主要由基于IP、基于数字出版产业链以及基于产学研的三种创新形式构成,是基地得以发展迅速的主要推动力。另外,竞合机制将基地内的主体全部链接起来,以横向产业链中互补而形成的竞争为主导的竞合以及以纵向产业链中互补的合作为主导的竞合两种方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优化配置以及风险共同承担,以达到共同开拓和占领市场,实现共赢的目的。而知识溢出与学习机制的存在则是加速知识和技术在基地范围内的流通,促使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能力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快速创新,能够让基地拥有作为集群形式发展的独有优势。基地中知识溢出的主体主要是基地中的企业、公共研究机构、公共服务机构以及用户,通过主动、被动以及非正式溢出三种形式产生知识流通和溢出。同时,知识溢出的主体也是进行知识和技术学习的主要来源和途径。知识溢出和学习通过知识转移、知识转换和知识收获的循环过程来实现。第六章是对全国14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运行绩效进行的实证研究。首先确定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运行绩效的技术路径,包括评价的目标与原则、评价思路和流程以及评价方法等。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基地的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另外,在收集定量和定性数据之后,将其代入指标体系,得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运行绩效的测度和评估。一是通过4个二级模块的不同得分,能够分析出各个基地在不同模块的优势和劣势的横向测评结果;二是可以得出14个基地运行绩效的整体排名并且将其划分为绩效极高、较高、中等、较低和极低五个不同梯度的纵向测评结果。第七章是本文的总结与展望。简要陈述和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和观点,另外指出本研究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对未来的延伸研究进行展望。
刘奇[10](2016)在《云计算趋势下EMC公司的转型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信息产业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之一,对工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变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提供存储、备份、计算、网络等设备的信息基础设施提供商对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云计算服务产业,作为依托于信息产业提供的信息基础设施而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正迅速占据着信息技术变革的浪潮之巅。本文作者工作的EMC公司,是一家信息基础设施——存储设备的提供商。在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之后,信息存储行业已逐渐从爆发式的增长转为稳定增长,并且在近两年出现下滑的前兆。在过去十余年,EMC公司一直作为全球信息存储行业的领导者,引领着该行业的发展。然而目前,EMC公司却遭遇了来自云计算服务行业的激烈挑战。基于EMC公司特别是EMC大中华区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及对云计算服务行业的深入研究,本文详细剖析了云计算服务行业的兴起带给EMC公司的具体挑战,包括:云计算服务行业提供了用户建设IT基础设施的新选择、改变了EMC公司熟悉的销售模式、挑战了原有的服务模式、削弱了EMC公司的渠道网络、影响了EMC公司的研发及并购战略、加速了国内IT基础设施供应商的崛起。针对以上诸多挑战,本文为EMC公司的转型策略提出了详尽的可行性建议,包括打开IT基础设施红海与蓝海的边界、实现由产品向服务的价值再造、完成去中心化的销售组织架构变革、重新定义国产化或考虑真国资以及利用软件定义存储实现产品的差异化销售等。综上所述,本文对信息产业之信息存储行业、云计算服务产业以及作为信息存储设备提供商领头羊的EMC公司进行了深度的背景研究和分析。通过深入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材料,结合波特竞争理论、蓝海战略理论等一系列分析方法,并借鉴美国市场的成熟经验,系统性地剖析了EMC公司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并为EMC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体且可行的转型策略建议。
二、惠普软件布局中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惠普软件布局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1)添加打印文件鉴定新技术的探索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
四、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添加打印文件鉴定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添加打印文件的涵义 |
一、添加打印文件的定义 |
二、添加打印文件的特点 |
第二节 添加打印文件的基本分类 |
一、依据打印机具是否同源分类 |
二、依据打印机具的不同打印技术分类 |
三、依据添加与无争议内容的位置关系分类 |
第二章 添加打印文件鉴定技术概述 |
第一节 添加打印文件鉴定目标 |
一、种属鉴别 |
二、个体识别 |
三、是否“一次制作形成”的判断 |
第二节 添加打印文件的特征分类 |
一、种属型特征 |
二、个体型特征 |
三、规律型特征 |
第三节 添加打印文件的鉴定方法 |
一、添加打印文件鉴定的现有方法 |
二、添加打印文件鉴定技术的发展与探索 |
第三章 添加打印文件鉴定技术研究的实验设计 |
第一节 前期准备工作 |
一、添加打印实验设备的市场使用情况 |
二、实验目的与实验计划 |
第二节 实验样本的设计与制备 |
一、实验设备的统计 |
二、实验样本的制备 |
第四章 非同机激光添加打印文件实验研究——以激光打印不同灰阶的网点、线形态为切入点 |
第一节 激光打印灰阶网点、线形态实验的研究背景 |
一、激光打印灰阶网点、线形态特征的价值分析 |
二、激光打印灰阶网点、线形态特征在添加打印文件鉴定中的运用 |
第二节 激光打印灰阶网点、线形态实验的设备与方法 |
一、激光打印灰阶网点、线形态研究的实验设备 |
二、激光打印灰阶网点、线形态的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激光打印灰阶网点、线形态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一、不同激光打印机具的灰阶网点、线形态 |
二、各色灰阶网点、线形态分析 |
三、不同灰阶的网点、线形态变化分析 |
第四节 激光打印灰阶网点、线形态在添加打印文件的应用案例 |
第五节 激光打印灰阶网点、线形态研究的结论分析 |
一、激光打印灰阶网点、线形态在印刷机具种属鉴别中的应用 |
二、激光打印灰阶网点、线形态在变造文件鉴定中的应用 |
第五章 同机激光添加打印文件实验研究——以二次定影对激光打印墨粉显微形态的影响为切入点 |
第一节 二次定影对墨粉显微形态影响的实验介绍 |
第二节 热压对墨粉显微形态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三节 二次定影对墨粉显微形态影响实验的设备与方法 |
一、二次定影对墨粉显微形态影响实验的设备 |
二、二次定影对墨粉显微形态影响实验的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二次定影对墨粉显微形态影响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一、激光打印墨粉形态明暗区域的成因 |
二、激光打印墨粉形态经不同机具定影后的变化 |
三、定影对激光打印墨粉形态的影响研究 |
四、各激光打印机具的一次定影与二次定影的墨迹显微形态对比研究 |
第五节 二次定影对墨粉显微形态影响的实验结论 |
第六节 二次定影对墨粉显微形态影响的应用 |
一、两者之间的显微形态差异 |
二、两者之间的灰度平均值差异 |
三、综合评断 |
第六章 喷墨添加打印文件实验研究——以字车运行规律为切入点 |
第一节 喷墨字车运行规律研究的实验介绍 |
第二节 喷墨打印机具喷头规格的实验研究 |
一、各品牌常用型号喷墨打印机具喷头喷嘴排列特点 |
二、各品牌常用型号喷墨打印机的喷头纵向长度 |
第三节 喷墨打印机具字车运行规律实验的设备与方法 |
一、实验设备 |
二、实验方法 |
第四节 喷墨打印机具字车运行规律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一、喷墨打印机具字车运行车轨的确定 |
二、字车运行规律的研究 |
三、喷墨打印机具字车运行规律的异常情况 |
第五节 喷墨打印机具字车运行规律在添加打印文件的应用案例 |
第六节 喷墨打印机具字车运行规律的实验结论 |
第七章 结语 |
第一节 鉴定新技术的价值分析 |
一、在变造文件鉴定领域的价值分析 |
二、在印刷文件鉴定领域的价值分析 |
第二节 鉴定新技术对现有鉴定标准体系的影响 |
第三节 鉴定新技术的相关表述问题 |
第四节 鉴定新技术的不足与发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2)戴尔中国X86定制服务器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工具 |
第二章 研究现状与基础理论 |
2.1 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STP理论 |
2.2.2 大客户营销理论 |
2.2.3 4Ps营销理论 |
2.2.4 4C营销理论 |
第三章 戴尔中国X86定制服务器的市场营销策略 |
3.1 戴尔中国的基本情况 |
3.1.1 戴尔中国的简介 |
3.1.2 戴尔中国的组织结构与人员构成 |
3.1.3 戴尔中国的经营现状 |
3.2 戴尔中国X86定制服务器的营销现状 |
3.2.1 戴尔中国的整体营销现状 |
3.2.2 戴尔中国X86定制服务器的营销策略现状 |
3.3 戴尔中国X86定制服务器的营销策略存在问题 |
3.3.1 产品欠缺本地竞争性 |
3.3.2 定价政策缺乏灵活性 |
3.3.3 渠道策略管理混乱 |
3.3.4 促销方式多效率低 |
3.4 戴尔中国X86定制服务器营销策略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美资企业的文化属性限制企业营销策略的灵活性 |
3.4.2 公司成长背景制约产品研发能力 |
3.4.3 渠道缺乏奖惩措施 |
3.4.4 欠缺整合促销手段 |
第四章 戴尔中国定制服务器的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1.4 科技环境分析 |
4.2 竞争环境分析 |
4.2.1 X86定制服务器行业发展现状 |
4.2.2 潜在行业进入者 |
4.2.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4.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2.5 替代品的竞争 |
4.2.6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3 内部环境分析 |
4.3.1 资源分析 |
4.3.2 能力分析 |
4.4 戴尔中国X86定制服务器的营销环境总结 |
4.4.1 优势分析 |
4.4.2 劣势分析 |
4.4.3 机会分析 |
4.4.4 威胁分析 |
第五章 戴尔中国X86定制服务器的市场营销策略优化 |
5.1 STP分析 |
5.1.1 细分市场策略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目标市场定位 |
5.2 产品策略优化 |
5.2.1 大力发展国产品牌项目 |
5.2.2 加强本地化产品研发 |
5.2.3 增加云计算服务核心产品 |
5.3 价格策略优化 |
5.3.1 按照产品差异的定价策略 |
5.3.2 按照行业细分的定价策略 |
5.3.3 按照地域差异的定价策略 |
5.3.4 增加本地价格竞争力 |
5.4 渠道策略优化 |
5.4.1 大客户管理的直销模式 |
5.4.2 分销渠道规范化 |
5.5 促销策略优化 |
5.5.1 五角星项目架构制定 |
5.5.2 针对目标市场精准投放广告 |
第六章 戴尔中国定制服务器的市场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6.1 营销策略的实施步骤 |
6.2 营销策略优化的初步成效 |
6.3 营销策略优化的保障 |
6.3.1 争取戴尔总部支持 |
6.3.2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
6.3.3 完善销售奖惩制度 |
6.3.4 强化人才培养与储备 |
6.3.5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SP笔记本电脑山东零售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内市场发展历程及现状 |
1.1.2 山东地区的零售市场现状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问题 |
1.5 研究方法 |
1.5.1 访谈研究法 |
1.5.2 文献研究法 |
1.5.3 比较研究法 |
1.5.4 定性与定量分析法 |
1.6 研究思路与论文创新点 |
1.6.1 研究思路 |
1.6.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与文献综述 |
2.1 4P营销组合理论 |
2.2 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模型 |
2.2.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2.2.3 SWOT分析 |
2.2.4 STP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第3章 SP品牌笔记本电脑在山东零售市场的营销问题与成因分析 |
3.1 SP公司 |
3.1.1 山东分公司简介 |
3.1.2 SP笔记本电脑经营现状 |
3.1.3 SP笔记本电脑在山东市场的销售现状 |
3.2 问题及成因分析 |
3.2.1 产品定位不够清晰,产品设计不符合市场消费需求 |
3.2.2 价格体系混乱,竞争激烈 |
3.2.3 渠道管束薄弱,缺乏相应的管控机制 |
3.2.4 品牌传播单一化,忽视新媒体营销 |
3.2.5 缺乏完善的客户管理机制,零售客户易流失 |
第4章 SP笔记本电脑山东零售市场环境分析 |
4.1 SP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市场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产业环境分析 |
4.3 资源条件与能力分析 |
4.3.1 资源条件分析 |
4.3.2 营销能力分析 |
4.4 SP品牌笔记本电脑在山东零售市场SWOT分析 |
第5章 SP品牌笔记本电脑在山东零售市场的战略选择 |
5.1 SP品牌笔记本电脑市场山东零售市场细分 |
5.1.1 从山东消费城市和SP品牌笔记本电脑客户分布分析 |
5.1.2 从笔记本电脑购买者生活方式和购买动机分析 |
5.1.3 从购买者消费行为分析 |
5.2 SP品牌笔记本电脑山东零售市场目标市场选择 |
5.2.1 细分市场的评估 |
5.2.2 目标市场的选择 |
5.3 SP品牌笔记本电脑山东零售市场定位 |
5.3.1 主要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对比 |
5.3.2 SP笔记本电脑山东零售市场定位 |
第6章 SP品牌笔记本电脑在山东零售市场营销策略优化 |
6.1 SP品牌笔记本电脑产品组合策略 |
6.1.1 差异性产品选择 |
6.1.2 产品的包装设计 |
6.2 SP品牌笔记本电脑山东零售市场产品的定价策略 |
6.2.1 SP品牌笔记本电脑山东零售市场产品价格策略定位与定价 |
6.3 SP品牌笔记本电脑山东零售市场渠道营销策略 |
6.3.1 SP品牌笔记本电脑山东零售市场渠道优化 |
6.3.2 SP品牌笔记本电脑山东零售市场渠道管理 |
6.4 SP品牌笔记本电脑山东零售市场促销传播策略 |
第7章 SP山东公司的保障措施 |
7.1 SP山东公司的订单系统改进 |
7.2 SP山东公司的人员组织管理保障 |
7.3 SP山东公司的资源配置保障 |
7.4 SP山东公司的销售企业文化转变 |
第8章 研究结论 |
第9章 展望与不足 |
9.1 展望 |
9.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大学生对电脑的需求状况调查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深圳宝龙达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结构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战略概念起源 |
2.2 战略管理理论 |
2.3 竞争战略理论 |
2.3.1 总成本领先战略 |
2.3.2 差异化战略 |
2.3.3 集中化战略 |
2.4 战略分析工具 |
第三章 宝龙达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潜在进入者威胁分析 |
3.2.2 买方议价能力分析 |
3.2.3 替代品的威胁分析 |
3.2.4 供方议价能力分析 |
3.2.5 行业内公司间竞争程度分析 |
3.3 竞争对手分析 |
3.3.1 主要竞争对手 |
3.3.2 竞争对手总结 |
3.3.3 竞争态势分析 |
第四章 宝龙达内部环境分析 |
4.1 宝龙达公司简介 |
4.2 宝龙达运营现状分析 |
4.2.1 宝龙达财务状况分析 |
4.2.2 各平台运营情况分析 |
4.3 宝龙达竞争能力分析 |
4.3.1 内部能力分析 |
4.3.2 内部资源分析 |
4.3.3 核心竞争力分析 |
第五章 宝龙达竞争战略制定与选择 |
5.1 企业愿景和战略目标 |
5.1.1 企业愿景和使命 |
5.1.2 企业总体战略目标 |
5.2 宝龙达外部因素评价 |
5.3 宝龙达内部因素评价 |
5.4 SWOT分析与竞争战略选择 |
5.4.1 SWOT分析 |
5.4.2 适配战略分析 |
5.4.3 竞争战略选择 |
第六章 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及保障和控制 |
6.1 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
6.1.1 巩固现有差异化竞争优势 |
6.1.2 积极发展新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
6.2 差异化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2.1 组织架构配套保障 |
6.2.2 人力资源政策保障 |
6.2.3 创新激励政策保障 |
6.2.4 财务政策保障 |
6.2.5 企业文化建设保障 |
6.2.6 生产体系升级保障 |
6.3 差异化战略实施的控制措施 |
6.3.1 实施前控制 |
6.3.2 实施中控制 |
6.3.3 实施后控制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活在昔日的惠普(论文提纲范文)
再次走下神坛 |
并购暴雷 |
(6)A品牌笔记本电脑价格竞争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
2.2.2 网络营销相关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笔记本电脑行业研究 |
2.3.2 互联网营销研究 |
2.3.3 笔记本电脑营销策略研究 |
2.3.4 线上线下价格策略研究 |
2.3.5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笔记本电脑行业特征及A品牌概况 |
3.1 主要发展阶段 |
3.1.1 起步阶段(2003年以前) |
3.1.2 发展及销售价格下滑阶段(2003-2012年) |
3.1.3 社会化发展阶段(2012至今) |
3.2 中国笔记本电脑行业发展的规律及特征 |
3.2.1 笔记本电脑线下渠道发展状况及特征 |
3.2.2 笔记本电脑线上渠道发展状况及特征 |
3.2.3 目前在线上线下各笔记本电脑品牌发展状况 |
3.3 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线上线下渠道分析 |
3.3.1 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线上渠道分析 |
3.3.2 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线下渠道分析 |
3.4 A品牌笔记本电脑概况 |
3.4.1 公司简介 |
3.4.2 产品构成 |
3.4.3 选择笔记本电脑产品的原因 |
3.5 A公司经营模式 |
3.5.1 销售渠道 |
3.5.2 运营模式 |
第四章 A品牌笔记本电脑价格策略与竞品对比分析 |
4.1 A品牌目前市场占有率及销售均价 |
4.1.1 市场占有率 |
4.1.2 销售均价 |
4.2 A品牌笔记本电脑目前的价格策略 |
4.2.1 A品牌笔记本电脑在线上的成本结构及价格策略 |
4.2.2 A品牌笔记本电脑在3C卖场&传统渠道的成本结构及价格策略 |
4.3 A品牌笔记本电脑与竞争品牌的价格对比 |
4.3.1 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价格发展趋势 |
4.3.2 A品牌笔记本电脑与竞争品牌各价位段对比及问题 |
4.3.3 A品牌笔记本电脑销售渠道价格问题 |
4.3.4 A品牌笔记本电脑产品线价格问题 |
第五章 A品牌笔记本电脑具体价格策略优化方案 |
5.1 A品牌笔记本电脑各渠道产品线布置及价格策略 |
5.1.1 线上渠道的产品线及价格优化 |
5.1.2 3C渠道及传统渠道的产品线及价格优化 |
5.2 A品牌笔记本电脑按照产品线价格策略优化 |
5.2.1 常规笔记本价格策略优化 |
5.2.2 轻薄类笔记本价格策略优化 |
5.2.3 游戏类笔记本价格策略 |
5.3 差异化产品开发及价格策略 |
5.3.1 差异化产品方案制定 |
5.3.2 差异化产品线的价格策略 |
5.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企业大学组织资本与能力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企业大学概念相关研究进展 |
1.2.2 企业大学功能相关研究进展 |
1.2.3 企业大学的研究视角 |
1.2.4 研究述评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对象界定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2.1 理论基础 |
2.1.1 知识活动系统的全息性理论 |
2.1.2 组织资本理论 |
2.1.3 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 |
2.1.4 社会网络理论 |
2.1.5 架构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企业大学组织资本 |
2.2.2 企业大学能力体系 |
2.3 研究框架的提出 |
3 企业大学组织资本分析 |
3.1 经典扎根方法与素材来源 |
3.1.1 经典扎根方法 |
3.1.2 素材来源 |
3.2 数据编码 |
3.2.1 内部师资网络 |
3.2.2 外部师资网络 |
3.2.3 内部知识流程 |
3.2.4 外部知识流程 |
3.2.5 硬件平台 |
3.2.6 知识共享平台 |
3.3 组织资本组合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企业大学能力体系分析 |
4.1 程序扎根方法与案例选择 |
4.1.1 程序扎根方法 |
4.1.2 案例选择与素材来源 |
4.1.3 样本企业大学素描 |
4.2 数据编码 |
4.2.1 开放性译码 |
4.2.2 主轴译码 |
4.2.3 选择性译码 |
4.2.4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3 若干其他案例辅助分析 |
4.3.1 海信学院 |
4.3.2 惠普大学 |
4.3.3 宝钢人才开发院 |
4.3.4 TCL领导力开发学院 |
4.3.5 大唐大学 |
4.3.6 国网技术学院 |
4.4 企业大学能力链模型 |
4.4.1 企业大学能力体系构成 |
4.4.2 企业大学能力体系演变规律 |
4.5 本章小结 |
5 组织资本与能力体系组态关系研究 |
5.1 组态分析法与样本选择 |
5.1.1 组态分析法 |
5.1.2 研究样本筛选 |
5.2 研究假设 |
5.3 变量赋值 |
5.3.1 组织资本的变量构成及赋值 |
5.3.2 能力体系层级变量赋值依据 |
5.3.3 赋值示例 |
5.3.4 样本企业大学赋值结果 |
5.4 四个阶段组态分析 |
5.4.1 传统培训阶段的组态分析 |
5.4.2 终身教育阶段的组态分析 |
5.4.3 融知接口阶段的组态分析 |
5.4.4 知识中心阶段的组态分析 |
5.5 组织资本与能力体系的组态关系模型 |
5.5.1 组态内多因素作用机制 |
5.5.2 企业大学组织资本的演变规律 |
5.5.3 内部知识流程和内部师资网络资本的核心作用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启示 |
6.2 创新点 |
6.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研究提纲 |
附录B 企业大学组织资本和能力体系研究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柯尼卡美能达互联网营销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互联网营销理论 |
2.1.1 互联网营销理论概述 |
2.1.2 互联网营销的特点 |
2.1.3 主要运用的范围 |
2.2 深度营销理论 |
2.2.1 深度营销理论概述 |
2.2.2 深度营销的核心理念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2 相关研究结果 第3章 中国办公自动化外设的行业现状 |
3.1 办公自动化外设的基本概念 |
3.1.1 产品的分类 |
3.1.2 产品的基本特点 |
3.2 中国办公自动化外设市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3.2.1 中国市场的发展现状 |
3.2.2 行业发展趋势 |
3.3 市场发展瓶颈 |
3.4 国内外主要厂商实施营销策略的现状 |
3.4.1 国内现状 |
3.4.2 国外现状 第4章 柯尼卡美能达的营销现状 |
4.1 柯尼卡美能达公司 |
4.1.1 公司概况 |
4.1.2 公司组织架构 |
4.2 市场与营销现状 |
4.2.1 市场份额及表现 |
4.2.2 现有的营销体系 |
4.3 营销体系问题诊断 |
4.3.1 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销售利润低下 |
4.3.2 营销价值链缺乏整合,协同效应难以显现 |
4.3.3 技术服务资源不足,阻碍渠道拓展 |
4.4 公司引入互联网深度营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4.4.1 引入互联网深度营销的必要性 |
4.4.2 引入互联网深度营销的可能性 第5章 柯尼卡美能达公司互联网营销方案的设计实施与持续改善 |
5.1 互联网营销方案的设计理念 |
5.1.1 基于互联网4D营销理论的对策 |
5.1.2 基于深度营销理论的对策 |
5.2 柯尼卡美能达的互联网营销方案 |
5.2.1 营销团队的组织架构 |
5.2.2 营销的业务流程再造 |
5.2.3 配合互联网营销的产品升级 |
5.2.4 配合互联网营销的服务升级 |
5.3 互联网营销的组织实施 |
5.3.1 产品企划以用户需求为先 |
5.3.2 电商销售完善线上渠道体系 |
5.3.3 商务管理构筑全渠道营销布局 |
5.3.4 技术服务提供参与式体验 |
5.3.5 广报宣传实施多渠道整合传播 |
5.4 互联网营销的效益评估 |
5.4.1 产品企划 |
5.4.2 电商销售 |
5.4.3 商务管理 |
5.4.4 服务技术 |
5.4.5 广报宣传 |
5.5 可能遇到的瓶颈及预案 |
5.6 营销方案的持续改善设想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的局限性及今后研究的课题 |
6.3 对中国办公自动化外设行业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
(9)产业集群视野下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之处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飞速发展 |
1.1.2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成为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孵化器 |
1.2 研究综述 |
1.2.1 产业集群研究 |
1.2.2 出版产业基地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 |
2.1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
2.1.1 规模经济理论 |
2.1.2 工业区位论 |
2.1.3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
2.1.4 增长极理论 |
2.1.5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2.1.6 GEM因素模型 |
2.2 社会经济网络理论 |
2.3 知识溢出理论 |
2.4 竞合理论 |
2.5 小结 |
3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形成与演进 |
3.1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形成和演进动因 |
3.1.1 技术因素 |
3.1.2 市场因素 |
3.1.3 政府因素 |
3.1.4 人才因素 |
3.1.5 人文因素 |
3.2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形成方式 |
3.2.1 自组织方式 |
3.2.2 他组织方式 |
3.2.3 混合组织方式 |
3.3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演进历程 |
3.3.1 萌芽阶段 |
3.3.2 形成阶段 |
3.3.3 成长阶段 |
3.3.4 成熟阶段 |
3.4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发展现状 |
3.4.1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布局 |
3.4.2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构成方式 |
3.4.3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经济规模 |
4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组织结构 |
4.1 基地主体 |
4.1.1 核心层主体 |
4.1.2 辅助层主体 |
4.2 主体间关联互动 |
4.2.1 基地企业之间互动 |
4.2.2 政府与基地之间互动 |
4.2.3 高校、科研院所与基地之间互动 |
4.3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组织形态 |
4.3.1 无核心组织形态 |
4.3.2 多层次单核心组织形态 |
4.3.3 单层次多核心组织形态 |
4.3.4 多层次混合形态 |
5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运行机制 |
5.1 基地运行机制概述 |
5.2 协同创新机制 |
5.2.1 协同创新机制的内涵 |
5.2.2 协同创新的动力 |
5.2.3 协同创新的组织形式 |
5.3 竞合机制 |
5.3.1 竞合的内涵 |
5.3.2 以竞争为主导的竞合 |
5.3.3 以合作为主导的竞合 |
5.4 知识溢出与学习机制 |
5.4.1 知识溢出与学习机制的内涵 |
5.4.2 知识溢出主体分析 |
5.4.3 基地知识溢出的过程和机理 |
5.4.4 基地知识溢出与学习的形式 |
6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运行绩效 |
6.1 基地运行绩效及其评估的意义与功能 |
6.2 构建运行绩效评价体系 |
6.2.1 评价指标的筛选和确定 |
6.2.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立 |
6.2.3 基地运行绩效评价模型 |
6.3 基地运行绩效评价过程与结果 |
6.3.1 评价过程 |
6.3.2 评价结果分析 |
6.4 小结 |
7 总结与讨论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本文创新之处 |
7.3 本文的不足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云计算趋势下EMC公司的转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理论综述 |
1.2.1 波特竞争理论 |
1.2.2 PEST分析和SWOT分析 |
1.2.3 蓝海战略 |
1.3 论文框架结构 |
第2章 EMC公司背景及现状研究 |
2.1 EMC公司的发展以及行业背景 |
2.2 信息存储行业发展概况 |
2.2.1 存储数据来源的变化 |
2.2.2 数据量的飞速增长 |
2.2.3 数据存储介质的变化 |
2.3 EMC公司核心定位 |
2.4 EMC公司目前的产品现状研究 |
2.4.1 存储产品类 |
2.4.2 数据保护和归档 |
2.4.3 数据文档分析管理 |
2.4.4 其他混合技术 |
2.5 EMC大中华区组织架构分析 |
2.5.1 联盟架构 |
2.5.2 区域架构 |
2.6 EMC大中华区销售及管理模式分析 |
2.6.1 大客户项目型销售策略 |
2.6.2 中小客户项目型销售策略 |
2.6.3 渠道销售策略 |
2.6.4 顾问型销售策略 |
2.6.5 服务型销售策略 |
2.7 客户服务模式 |
2.7.1 宗旨 |
2.7.2 技术支持等级 |
2.7.3 技术支持策略 |
2.7.4 技术支持方式 |
2.8 EMC大中华区业绩现状 |
2.8.1 地区和行业表现 |
2.8.2 产品表现 |
2.8.3 渠道表现 |
2.8.4 服务转型 |
2.9 EMC公司大中华区面临的挑战 |
2.9.1 公有云计算服务的不断兴起 |
2.9.2 用户自身业务需求的变化 |
2.9.3 IT业自我颠覆的魔咒 |
第3章 云计算服务行业发展的背景、原因以及趋势分析 |
3.1 云计算定义 |
3.2 云计算服务公司的发展原因分析 |
3.2.1 互联网技术的成熟 |
3.2.2 云计算概念的普及 |
3.2.3 部分企业的现实需求 |
3.2.4 互联网巨头的投入 |
3.3 云计算的优劣分析 |
3.4 云计算服务公司的发展介绍 |
3.4.1 云计算行业整体发展状况 |
3.4.2 全球云计算巨头公司发展情况 |
3.4.3 国内云计算公司发展情况 |
3.4.4 国内电信运营商云计算布局情况 |
3.5 云计算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
3.5.1 公有云将持续迅猛的发展 |
3.5.2 以私有云为基础的行业云将不断普及 |
3.5.3 云计算服务商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
3.5.4 企业主导的软件定义时代即将到来 |
第4章 云计算服务行业的兴起带给EMC公司的具体问题分析 |
4.1 提供了用户建设IT基础设施的新选择 |
4.2 改变了EMC公司熟悉的销售模式 |
4.3 挑战了EMC公司的服务模式 |
4.4 削弱了EMC公司多年的渠道网络 |
4.5 影响了EMC公司的研发及并购的战略 |
4.6 加速了国内IT基础设施供应商的崛起 |
4.7 云计算服务行业对EMC竞争对手的影响 |
4.7.1 IBM |
4.7.2 HP |
4.7.3 Oracle |
第5章 EMC公司应对云计算趋势下的战略分析 |
5.1 EMC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PEST分析 |
5.1.1 政治环境 |
5.1.2 经济环境 |
5.1.3 社会及文化环境 |
5.1.4 技术环境 |
5.1.5 外部影响总结 |
5.2 EMC公司面临的竞争环境分析 |
5.2.1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能力分析 |
5.2.2 新进入者的威胁 |
5.2.3 代替品的威胁分析 |
5.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 |
5.2.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
5.2.6 竞争分析总结 |
5.3 EMC公司的SWOT分析 |
5.3.1 EMC公司的优势分析 |
5.3.2 EMC公司的劣势分析 |
5.3.3 EMC公司的机会分析 |
5.3.4 EMC公司的风险分析 |
5.3.5 EMC公司的SWOT分析总结 |
5.4 价值链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EMC公司的转型策略 |
6.1 打开红海与蓝海的边界 |
6.1.1 开放产品对公有云服务的支持 |
6.1.2 加大对云社区及门户的投入 |
6.2 实现由产品向服务的价值再造 |
6.2.1 开创私有云时代的领导者 |
6.2.2 利用融资租赁以服务代替产品销售 |
6.2.3 复制美国成功的VCE模式 |
6.3 完成去中心化的销售组织架构变革 |
6.3.1 从矩阵式管理向区域负责制转变 |
6.3.2 组建更多个性化的虚拟团队 |
6.4 重新定义国产化或考虑真国资 |
6.4.1 加强国产化品牌的建设 |
6.4.2 成立国资背景的合资企业 |
6.5 利用软件定义存储实现产品的差异化销售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惠普软件布局中国(论文参考文献)
- [1]添加打印文件鉴定新技术的探索与实证研究[D]. 马陈骏.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2]戴尔中国X86定制服务器的营销策略研究[D]. 陈淑妍. 兰州大学, 2021(02)
- [3]SP笔记本电脑山东零售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赵超. 山东大学, 2020(05)
- [4]深圳宝龙达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杨宝库. 兰州大学, 2020(01)
- [5]活在昔日的惠普[J]. 张延陶. 英才, 2019(Z2)
- [6]A品牌笔记本电脑价格竞争策略优化研究[D]. 唐大俊.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企业大学组织资本与能力体系研究[D]. 陈蕴琦.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8]柯尼卡美能达互联网营销的策略研究[D]. 张晓瀛.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8)
- [9]产业集群视野下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研究[D]. 刘遹菡. 武汉大学, 2017(02)
- [10]云计算趋势下EMC公司的转型策略研究[D]. 刘奇.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