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听力教学效率研究与实践

中学英语听力教学效率研究与实践

一、中学英语听力教学效率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徐文佳[1](2021)在《教育信息化2.0下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蕉岭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发布带来了教学资源、网络学习空间和师生信息素养等建设,助力信息化教学登上新台阶。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被蕉岭师生接受,但是初中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差,信息化教学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县域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缺乏,无法满足教学所需。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和访谈,对教仪站人员、英语教研员、三间代表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找出当前蕉岭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的问题,明确当前蕉岭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的差距。本文根据信息化2.0八大行动的要求和蕉岭初中英语教学现状进行研究,探寻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发展策略。提出五个发展策略如下:一、以校本培训为媒介。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利用种子教师的辐射作用,通过校本培训带动学校集群的英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全面提升。二、以课程目标为基准。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围绕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三、以应用需求为根本。加快英语科组资源库完善步伐,开展英语“希沃课堂”的研究,提高移动学习软件的使用率,拓宽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四、以教学创新为目标。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提高个人英语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提高英语课堂效率。五、以精准测评为导向。教师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教研组精准评价教师的教学,以评促学,以奖促教。

钱若莹[2](2021)在《信息差理论视角下美国M中学汉语课堂师生互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师生互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氛围、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汉语课堂中有效的师生互动不仅可以营造良好愉快的汉语学习氛围而且还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良好的汉语学习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机,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虽然大部分教师都能认识到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但是师生互动的有效性问题应当是每位教师需要注意的重点。低效甚至无效的师生互动在课堂中不仅收效甚微而且还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虽然提高学生的汉语能力是教学目标,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当学生有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时,才能保证汉语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本研究针对美国M中学汉语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从调查、访谈和观察的结果分析课堂上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以保证汉语课堂教学有序而高效。“信息差”是人与人互动的前提和基础,师生互动是学校环境中主要的互动类型之一。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差”是师生互动的前提与基础,合理利用“信息差”来组织师生互动是提高师生互动效率的重要途径。当下教师在课堂中对于“信息差”的使用还不充分,这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甚至还会导致教学任务的完成度。低效或无效的师生互动无论对教育、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定的损失,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信息差”并利用“信息差”组织互动,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完整、丰富。本文选取本人所执教的美国M中学7、8年级学习汉语的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课堂中拼音、汉字、词汇、句型以及文化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并结合问卷和访谈的方法了解美国汉语课堂的现状。针对课堂互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策略。目的是解决M中学汉语课堂中师生互动中出现的问题,也为组织对外汉语课堂师生互动提供参考。

艾琳[3](2020)在《多媒体网络辅助下的初中英语情景教学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这恰恰符合情景教学法的内涵。情景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并且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重点在于在课堂上创设有效情景,使学习变得更简单,更有趣。关于创建情境,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教师们提供了新的方式。多媒体网络辅助外语教学可以使教学活动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功能于一体,有利于创建更加真实的场景,为学生们带来多感官的学习刺激,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效果更是明显。由此,多媒体网络辅助下的初中外语情景教学就成为了研究的必要。本研究从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和情景教学的定义、发展及应用研究开始,在结合建构主义理论、相关二语习得理论及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多媒体辅助下的情景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探讨出利用多媒体网络辅助初中英语情景教学的方法并加以实例研究。为了验证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定量及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五中学2018级初一年级的2位英语老师及197位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为期一学期的教学研究。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1.多媒体网络辅助下的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对初中生英语能力方面有何影响?2.多媒体网络辅助下的初中英语情景教学对初中生学习兴趣及学习态度有何影响?3.教师对此种教学方式的实施反馈如何?针对以上研究问题,笔者以外研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为载体,以自己任教的两个班级与同事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为依托,确定其中两个为实验班,另两个为对照班。实验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多媒体辅助情景教学法教学,对照班采用的是常规的教学模式。笔者采用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课堂观察表等工具,悉心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一学期的期中、期末成绩,研究多媒体辅助下的情景教学的实效性。经研究发现,采用多媒体网络辅助情景教学的方法可以增大课程容量,较好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学生的英语综合成绩有所提高。同时,由于多媒体网络所设计的特定教学情景,有助于改善沉闷的英语学习课堂,学生的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课堂参与度与学好英语的信心均有所提高。此外,授课教师对此种教学方式的反馈较为满意。因此,多媒体网络辅助下的情景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初中英语课堂教与学的问题,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牟晓玲[4](2020)在《基于无线投屏技术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与此同时,教育部于2017年发布新的《国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环境之下,探索信息化环境之下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十分有必要。本论文通过大量文献研究,总结并梳理了无线投屏的教学应用现状和传统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策略,并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总结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利用无线投屏的教学优势,构建基于无线投屏技术的有效教学策略,之后将教学策略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最后通过实证效果分析验证策略的有效性。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能感和学习积极性并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策略如下:一是基于无线投屏构建高效教学环境策略,包括舒适的学习空间设计、良好的软硬件技术支撑环境以及个性化学习软件环境;二是利用无线投屏便捷获取学习App资源策略,主要包括学习App内交互式电子教材资源辅助教学策略和拓展资源延伸学习策略;三是利用无线投屏组织多样语言技能教学活动策略,主要有利用资源构建听说读写情境策略、基于学习App组织听说读写游戏策略和个性化听说读写训练策略;四是利用无线投屏丰富教学组织形式策略,包括利用无线投屏组织交互式集体学习策略、小组协作探究学习策略以及基于Pad的自主学习策略;五是基于无线投屏开展多元评价策略,主要包括利用学习App可视化评价策略、教师实时点评策略以及学生便捷自主评价策略。

彭婷[5](2020)在《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以湖北省黄冈市某农村中学实例研究为例》文中认为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不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和学的工具,更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以及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多重交互、资源共享等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农村中学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其锻炼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提高英语学习能力以及运用能力。目前,国内外关于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研究较多,但是农村地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面向课堂教学的整合策略研究有待进一步丰富。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分析现状为整合策略的提出奠定基础。通过针对教师、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发现了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第三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通过亲身实践和课堂观察法,发现了该校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需要改进或促进的现象。(2)提出策略。根据案例学校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整合原则。之后以该原则为指导,提出并阐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TPACK的整合策略。最后结合英语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听、说、读、看、写等语言技能的特殊性,给出了提出的整合策略具体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方法。(3)策略有效性验证。将整合策略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前后进行三次教学对比实验,通过日常测验、考试、课堂观察等,结合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从学生的英语综合成绩、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合作学习等方面,对比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具体学习情况,验证了提出策略的有效性。论文有如下创新点:(1)理论方面:结合国内外优秀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思路及视角,基于TPACK视角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实验法等,对案例学校的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策略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与探索,提出的整合策略适用于案例学校的英语教学实际情况。(2)实践方面:案例学校的英语教师通过使用和完善提出的策略,不仅使得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教师能够主动提高TPACK水平,发挥主导作用完成课堂教学的整合,而学生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去建构知识,积极地、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去完成知识的内化和外化。(3)社会效益方面。验证了的策略可以应用于广大农村地区中学教学,有助于缩小农村中学与发达地区中学的教育鸿沟,促进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论文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有两个方面。一是将提出的整合策略和方法应用于学校所在地区甚至其他地区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以更丰富和完善该策略。二是进行更深入的整合研究,比如进一步研究农村中学慕课、微课、电子书包、智慧课堂等更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苏笑悦[6](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指出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谢燕旋[7](2020)在《移动学习在中职旅游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人们出入境游逐年增多,对具有旅游专业知识和良好外语沟通能力的一线导游需求量不断增大。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教学模式单一且缺乏实践性,致使中职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中职旅游英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随着手机的普及,移动学习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以其便捷性好,互动性强,内容丰富等特点不断地吸引着学习者。据此,为了解决中职旅游英语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性匮乏等问题,本研究主要探讨如何将移动学习应用到中职旅游英语听说教学中。本研究以产出导向法理论和非正式学习理论作为研究理论基础,在查阅国内外有关移动学习研究和旅游英语教学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中职学校学情与教学内容,结合中职英语课程标准,将XX理工学校的旅游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实践等研究方法,调查目前中职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移动学习的中职旅游英语听说教学策略并将其付诸教学实践。教学实践中,听力方面的移动资源选择了“中职旅游英语”微信订阅号;口语方面的移动资源选择了MET全民英语小程序。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适时调整策略再进一步实施于听说教学。通过不断实践与反思,本研究有三点发现:第一,移动软件的及时反馈功能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第二,有效监督是移动学习效果的关键;第三,将移动学习应用于中职旅游英语听说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刘奕[8](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李向勤[9](2019)在《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至关重要的技能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随着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省市直接把英语听说能力考查纳入高考,强化对英语口语的考察。然而,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语言实践和活动的空间,很难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旨在探寻能够突破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瓶颈的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环境下通过英语演讲学习来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并进一步分解为以下三个重点问题:(1)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是什么?(2)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可操作性教学途径有哪些?(3)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有哪些?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语言输入输出理论为基础,运用项目学习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开展,整个研究共分为三轮:第一轮属于尝试和探索阶段,重在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第二轮属于调整和改进阶段,主要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第三轮属于提升和完善阶段,重点聚焦于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通过量化测试、师生访谈、学习反思、英语综合水平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活动比赛等多种方式采集数据资料,分析对比,多角论证,总结归纳。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英语口语水平等语言综合素质以及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自信心等人文素养均获得了明显的提升与增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并提出具体操作建议。本研究结论如下:(1)英语演讲项目学习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2)发挥学习小组的支架作用和最大功能是保障学习效果的有效教学手段;(3)通过多种方式的输入活动开展专题培训是英语演讲知识学习的主要教学途径;(4)开发“以输出为驱动”的课堂英语演讲学习活动是提高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渠道;(5)循序渐进地开展足量的英语演讲实践活动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关键途径;(6)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本研究创新点有:⑴针对我国高中生的具体特点,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和具体操作建议,为愿意从事相关相关实践和研究的同行提供可模仿和解读的范本。同时,为新高考的“口语考试”提前探寻教学路径,促进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建构。⑵严格规范地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本表灵活的内部动态调节功能,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和达成目标,成效显着。⑶英语演讲项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哑巴英语”等陈旧教学方式,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起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得以重新塑造。⑷国内外相关研究几乎都是从大学生或成人视角探讨,而本研究主要从高中生视角开展,学生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参与者,拓展了英语演讲教学的研究视角。

陈刚[10](2019)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将外语学习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关于外语学习共有的一种特征性的认知系统、价值诉求和行为方式的体系。一种文化在其历史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会与其他相关文化乃至异质文化发生历史性遭遇,从而产生文化的涵化现象。所谓涵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的接触碰撞、相互作用而导致其中的一方或双方其原有文化发生相应的结构性、机制性、内涵性变化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为我国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提供了现实条件。以现行国家课程标准所规范的课程化、制度化的外语教学为例,从课程设计与实施,直至与之相应的教学法体系的建设、制定和选择,不论是交际法还是任务型,其所折射出的课程及学科教学理念,包括基于这些理念和教法由中外合作编写或改编的教材,相对于传统外语教学,无不强烈表现出其文化内涵的异质性,这是两种文化接触所产生的生态结果——外语教学包括与之相应的外语学习文化及其当代范式的“涵化”。因此,深入研究在这一特定情境中我国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现象的实际状况及内在机制,揭示在这一进程中其模式建构与范式变换的规律,不仅有助于呈现特定学习场域中存在问题,也有助于克服并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对我国外语学习文化指向未来的发展,包括其创新模式的建构及外语教学的深化改革,产生积极影响。在当今学习化社会的大环境下,学习文化研究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界的普遍重视。而学习文化理念在外语学习研究领域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包括“华人学习者悖论”等现象,也为解释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并直接促成了文化协同论等理论流派和研究成果的出现。目前,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多集中在传统文化与学习或外语学习间关系的相关问题上,研究对象也更多地偏向高等教育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较少,而从涵化理论的角度研究外语学习文化的,则尚未闻见。基于对文化作为复杂人类形态复合体的本体认识,本研究融合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涵化概念和理论视角,以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试图考察、理解、解释中国师生外语学习文化涵化之现状和成因,并对其复杂关系结构及其机制、规律与规律的某些方面,在知识分析和概念抽象的基础上给予可能的、贯通的理论综合。本研究首先对有“学”无“习”的外语学习环境做了分析,对学习者特点研究做了全面梳理,并回顾了国内外对于学习文化研究的既有成果,进而对二语习得研究和学习文化研究的不同理论视角,包括其针对中国学习者研究的理论取向之异同进行了学理辨析,与二语习得的研究相比,学习文化的研究视域则更倾向于学习特征的共享性和普遍性。在此基础上,梳理、提炼并确定了本研究的外语学习文化的理论视角及工作定义,进而提出了探索性的概念框架;继而以此概念框架为基点,对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溯源,概括出包括语言意识形态理论、文化融合理论、文化心理学在内的基础理论及其相关前沿信息。参照前人对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的态度、文化观念及心理特征的相关探索,尝试性地从外语学习的六个相关维度,包括学习目的和态度、对好的外语教师和好的外语学生的看法、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选择、对课堂、教材、师生关系的态度和看法等外语学习的基本面,给予综合的文化考察。由于教与学紧密的关系,以及学习观念、态度对外语教学、外语学习方式方法的生态影响,本研究特别关注教与学的双向互补与互动,从而将研究重心确立为教师和学生、教法和学法。依据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的需要,本研究选择了多学科综合的混合研究法,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叙事探究、内容分析、原型法,以及多种研究手段:问卷调查、集体访谈、个人访谈、课堂观察等。复合研究方法的使用可以全面反映外语学习文化的现状,也可以在不同数据之间进行相互印证。根据对外语学习文化主要维度的考察,在呈现外语学习文化现状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中国外语学习文化在不同情境中的三种涵化类型的假设,基于数据分析和讨论,证实或者部分证实上述三个研究假设为真,并有了新的发现:在理论研究和文化建构层面,涵化形态接近同化形态;在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方面,多呈现假晶形态;理论研究和课堂实践之间亦呈现出假晶形态;而在学习生活及学习者个体实践层面,突出表现为涵化的融合形态。在特定的外语学习场域中,中国教师特有的外语教学管理、以问题链为实现路径的高效课堂实践、中国特色的语码转换教学法等,则成为外语学习文化更具专业特质的创新涵化形态。基于外语学习文化发现的新维度,笔者完成了对研究概念框架的修订。在对中国学生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的形态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回到研究的基础理论,对涵化的成因从语言意识形态、文化涵化以及中国文化心理角度等进行了深度透视,尝试初步建立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是内在需求和外部推动相结合的双动力系统,两者存在承传变异的双向互动关系。整合性的涵化策略被自然地采用,涵化特征表现为融合、创新和多元。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外语学习文化中普遍存在着涵化现象。第二,同化、假晶和融合是中国师生在特定外语学习环境和生态中采取的涵化策略。第三,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揭示了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习者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文化特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的融合赋予了本研究创新的视角,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运用在外语学习领域,而且是基础外语教育领域,同时实现了研究对象的创新;涵化新维度的发现与涵化模式的构建是本研究的理论新意。

二、中学英语听力教学效率的研究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英语听力教学效率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信息化2.0下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蕉岭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时代的要求:《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
        二、课程的需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三、个人的实践:蕉岭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发展需要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信息化教学国外研究现状
        二、信息化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三、信息化教学国内外发展综述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五节 研究目标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教育信息化2.0
        二、信息化教学
        三、信息化教学发展策略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体例说明
    第五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二、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三、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四、观察笔记的生成过程
        五、调查的信度与效度
第四章 调查结果
    第一节 教师问卷结果
        一、教师的基本情况
        二、教师的技术素养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计划与准备能力
        四、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五、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评估与诊断能力
        六、教师个人学习与发展能力
    第二节 访谈结果
        一、蕉岭初中硬件资源
        二、蕉岭初中英语教学资源
    第三节 课堂观察结果
        一、课堂信息技术功能应用
        二、整体课堂效果分析
        三、案例分析
        四、课堂观察总体结果
    第四节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第五节 蕉岭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现状总结
第五章 蕉岭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发展策略
    第一节 信息化教学发展策略总纲
    第二节 以校本培训为媒介
        一、推动种子教师的自身成长
        二、开展全员参与的校本培训
    第三节 以课程目标为基准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二、围绕课程目标设计教学
    第四节 以应用需求为根本
        一、加快科组资源库完善步伐
        二、开展英语“希沃课堂”的研究
        三、提高移动学习软件的使用率
    第五节 以教学创新为目标
        一、增强信息化教学意识
        二、创新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
    第六节 以精准测评为导向
        一、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
        二、精准评价教师的教学
    第七节 信息化教学发展策略的实践
        一、信息化教学发展策略的校本研修实施
        二、信息化教学发展策略的课堂实施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仪站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二 英语教研员访谈提纲
    附录三 初中英语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蕉岭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现状调查(学生卷)
    附录五 蕉岭初中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六 课堂观察记录表
    附录七 课堂实践材料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2)信息差理论视角下美国M中学汉语课堂师生互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师生互动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国汉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的相关理论
    2.1 师生互动的概念界定
    2.2 信息差理论
    2.3 信息差理论在汉语课堂师生互动中的适用性分析
    2.4 汉语课堂中信息差的来源及必要性
第三章 美国M中学汉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分析
    3.1 调查研究设计与实施
        3.1.1 美国M中学汉语教学基本概况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工具的设计
        3.1.4 调查的实施
    3.2 美国M中学汉语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
        3.2.1 美国M中学汉语教学的背景
        3.2.2 师生互动的目的
        3.2.3 师生互动的类型
        3.2.4 师生互动的内容
        3.2.5 师生对于互动的态度
        3.2.6 师生互动的效果
第四章 信息差理论视角下美国M中学汉语课堂师生互动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美国M中学汉语课堂师生互动中的问题
        4.1.1 有些师生互动中学生参与度不高
        4.1.2 互动环节课堂纪律秩序差
        4.1.3 部分师生互动内容加工程度不够
        4.1.4 个别互动流于形式,效果较差
    4.2 美国M中学汉语课堂师生互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学生方面的原因分析
        4.2.2 教师方面的原因分析
        4.2.3 教学影响方面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信息差理论视角下在美国M中学汉语课堂进行师生互动的建议
    5.1 学生方面
        5.1.1 提高学生的内在动机
        5.1.2 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2 教师方面
        5.2.1 加强汉语的课堂管理能力
        5.2.2 提高汉语教师的互动设计能力
        5.2.3 提高汉语教师的海外教学专业素养
    5.3 教学评价与管理方面
        5.3.1 丰富评价方式
        5.3.2 加强外派汉语教师管理部门的培训与监管职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美国汉语课堂师生互动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2 美国汉语课堂师生互动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3 课堂师生互动访谈提纲
致谢

(3)多媒体网络辅助下的初中英语情景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情景教学法的研究
        2.1.1 情景教学法的概念
        2.1.2 国内外对情景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2.2 多媒体网络辅助语言教学的研究
        2.2.1 多媒体网络辅助语言教学的概念
        2.2.2 国内外对多媒体网络辅助语言教学的研究现状
    2.3 多媒体网络辅助下的情景教学的研究
        2.3.1 多媒体网络辅助情景教学的概念
        2.3.2 国内外对多媒体网络辅助下的情景教学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建构主义理论
    3.2 相关二语习得理论
        3.2.1 Krashen的“输入假说”
        3.2.2 输入强化
    3.3 心理学理论-多元智力理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
        4.3.1 学生调查问卷
        4.3.2 教师课堂观察表
        4.3.3 前、后测试卷
    4.4 研究过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5.1 研究结果
        5.1.1 实验数据分析
        5.1.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5.1.3 访谈结果
    5.2 研究结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发现
    6.2 研究启示
    6.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生关于多媒体网络辅助情景教学的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课堂观察表
附录3 典型教学设计
致谢

(4)基于无线投屏技术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推动教育改革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融合
        三、云南省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观察法
        三、问卷调查、访谈法
        四、行动研究法
    第五节 研究技术路线及论文结构
        一、研究技术路线
        二、论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研究
        一、无线投屏技术
        二、有效教学
        三、教学策略
    第二节 无线投屏教学应用研究现状
        一、发文数量分析
        二、无线投屏教学应用研究现状
    第三节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一、发文数量分析
        二、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主要研究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有效教学理论
        三、教学设计理论
        四、活动理论
第三章 基于无线投屏技术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设计
    第一节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分析
        一、新课标对语言技能的要求
        二、新课标对教学模式的建议
        三、新课标对教学资源的建议
        四、新课标对教学评价的要求
    第二节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教学分析
        二、学生学习分析
    第三节 无线投屏教学应用优势分析
        一、教学演示灵活方便,能记录课堂行为
        二、打破系统限制,发挥教学App的功能
        三、再现问题情境,避免重复讲解
        四、增强师生、生生课堂互动
        五、便捷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第四节 基于无线投屏技术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设计
        一、基于无线投屏构建高效教学环境策略
        二、利用无线投屏便捷获取教学资源策略
        三、基于无线投屏的多样化技能教学活动策略
        四、利用无线投屏创新教学方式策略
        五、基于无线投屏开展多元评价策略
第四章 基于无线投屏技术的有效教学策略实证研究
    第一节 基于无线投屏技术的有效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原则
        二、前期分析
        三、教学环境设计
        四、教学资源设计
        五、教学方式设计
        六、教学评价设计
    第二节 基础知识课程的无线投屏教学策略实践—以《At the zoo》为例
        一、分析环节
        二、设计环节
        三、实施环节
        四、教学实施效果评价环节
        五、案例总结与反思
    第三节 阅读课程的无线投屏教学策略实施案例—以《How many》为例
        一、分析环节
        二、设计环节
        三、实施环节
        四、教学效果分析环节
第五章 基于无线投屏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实证效果分析
    第一节 分析设计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对象
        三、实验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分析
        一、学生成绩分析
        二、学生个案分析
        三、前后测调查问卷分析
        四、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五、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第一节 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教学设计的深入研究
        二、教学实践的持续开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教师访谈提纲(前期)
    附录 B 教师访谈提纲(后期)
    附录 C 学生调查问卷(前测)
    附录 D 学生调查问卷(后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以湖北省黄冈市某农村中学实例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现状
        1.2.2 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主要工作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村中学
        2.1.2 信息技术
        2.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 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问卷调查与分析
    3.1 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
    3.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2.1 英语教师基本信息
        3.2.2 英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分析
        3.2.3 英语教师信息化技能培训目的及态度分析
        3.2.4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现状
        3.2.5 整合教学中教师现状
    3.3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1 学生基本信息
        3.3.2 学生关于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态度分析
        3.3.3 整合教学中学生现状
    3.4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3.4.1 外在形式:课件成为板书的替代品
        3.4.2 内在思想:重视媒体效应,忽略传统教学理念
        3.4.3 教学过程:师生距离拉开,情感交流减少
        3.4.4 教学方法:演示替代导学,忽略能力及思维培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整合策略
    4.1 整合原则
    4.2 整合策略和方法
    4.3 整合策略应用方法
        4.3.1 应用于听力教学的方法
        4.3.2 应用于口语教学方法
        4.3.3 应用于阅读教学的方法
        4.3.4 应用于写作教学的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整合策略有效性对比实验
    5.1 教学对比实验
        5.1.1 对比实验一:Travelling Abroad-Peru阅读教学
        5.1.2 对比实验二:Cloning-Grammar同位语从句语法教学
        5.1.3 对比实验三:Inventors and Inventions听力教学
    5.2 对比实验结果分析
        5.2.1 对比实验课堂观察统计表分析
        5.2.2 对比实验学习内容测验成绩分析
        5.2.3 2019年春季学期考试成绩分析
    5.3 实验结论
第6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二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三 调查问卷结果汇总
附录四 对比实验测试题

(6)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2 研究边界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1.2.5 时间语境:当代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1.3 研究内容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1.4 研究综述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1.4.4 总体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6.1 跨学科研究
        1.6.2 比较研究
        1.6.3 类型学研究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1.6.5 文献研究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北美洲
        2.1 美国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欧洲
        2.2 芬兰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3 英国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2.4 法国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2.5 德国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大洋洲
        2.6 澳大利亚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亚洲
        2.7 日本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2.8 韩国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2.9 新加坡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3.5.2 深圳荔湾小学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4.2.1 影响因素纳入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4.3.1 行政班制教学
        4.3.2 包班制教学
        4.3.3 走班制教学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4.3.5 研究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5.2.1 “做中学”理论
        5.2.2 建构主义理论
        5.2.3 问题求解理论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5.2.5 学校城市理论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5.6 本章小结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6.1.1 教学空间集
        6.1.2 组成要素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6.4.1 串联组合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7.1.1 教学中心
        7.1.2 技术路线
        7.2 设计原则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7.1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8.1.1 概念与分类
        8.1.2 技术路线
        8.2 设计原则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8.3 室内开放空间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8.4 校园景观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8.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成果与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移动学习在中职旅游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
    2.1 研究理论基础
        2.1.1 产出导向法理论
        2.1.2 非正式学习理论
    2.2 相关研究现状
        2.2.1 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
        2.2.2 移动学习应用于中职旅游英语听说教学的研究现状
第3章 基于移动学习的中职旅游英语听说教学设计
    3.1 移动资源的选择
        3.1.1 中职旅游英语微信订阅号
        3.1.2 MET全民英语小程序
    3.2 移动学习应用于中职旅游英语听说教学设计
        3.2.1 教学对象
        3.2.2 教学目标
        3.2.3 教学内容
        3.2.4 教学策略
        3.2.5 教学步骤
        3.2.6 教学评价
第4章 移动资源在中职旅游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4.1 “中职旅游英语微信订阅号”在中职旅游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4.1.1 中职旅游英语微信订阅号的特点
        4.1.2 教学设计的实施
    4.2 “MET全民英语小程序”在中职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4.2.1 MET全民英语程序的特点
        4.2.2 教学设计的实施
    4.3 应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4.3.1 教学监控
        4.3.1.1 教师监控问题
        4.3.1.2 学生自控问题
        4.3.2 移动学习资源库建设
第5章 移动学习应用于中职旅游英语听说教学中的改进建议
    5.1 教学监控
        5.1.1 教师借助移动软件实施有效监控
        5.1.2 教师借助“334”多元智能评价落实有效监控
        5.1.3 教师借助翻转课堂促使学生有效参与
        5.1.4 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学生有效监督
        5.1.5 激励机制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5.2 移动资源库建设
        5.2.1 教师团队合作建设资源库
        5.2.2 学生小组合作建设资源库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发现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酒店岗位英语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 B 移动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 C 访谈问题
附录 D 酒店行业对英语的要求访谈问题
附录 E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8)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9)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缘由
        1.1.2 新高考制度的变化:听力口语考试走进英语高考
        1.1.3 笔者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能够在适合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1.1.4 培养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作用
    1.2 问题的提出
        1.2.1 初始的研究问题
        1.2.2 问题的提炼与聚焦
    1.3 研究意义
        1.3.1 实践价值
        1.3.2 理论价值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研究
        2.1.1 关于演讲概念的研究与界定
        2.1.2 英语演讲
        2.1.3 关于演讲能力的界定与研究
        2.1.4 关于(英语)演讲能力的培养研究
    2.2 英语演讲学习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2.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2.2 国外新近研究现状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2.3 行动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研究的应用
        2.3.1 行动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2.3.2 行动研究的概念界定
        2.3.3 行动研究的特点
        2.3.4 行动研究的过程
        2.3.5 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的区别
        2.3.6 行动研究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2.3.7 本课题所采用的行动研究模式
    2.4 相关理论基础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2 语言输入输出理论
        2.4.3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2.4.4 项目学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测量工具的编制
    3.1 研究对象的背景分析
    3.2 研究对照样本的选择与确定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思路与过程
        3.4.1 总体思路
        3.4.2 .实施步骤
        3.4.3 研究过程
    3.5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3.5.1 数据收集
        3.5.2 数据分析
    3.6 研究的伦理考量
    3.7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测量工具的编制
        3.7.1 明确研究目的,研究相关理论和文献资料
        3.7.2 研究对象的特征与英语学习现状
        3.7.3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维度与量化指标的初步确认
        3.7.4 修改、完善量化指标,确定具体测量题项
        3.7.5 评价量表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3.7.6 确定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和探索——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
    4.1 第一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4.1.1 问题的确立
        4.1.2 对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4.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4.2.1 制定行动计划
        4.2.2 实施行动研究
    4.3 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4.3.1 研究过程总结
        4.3.2 行动研究结果
        4.3.3 第一轮行动研究反思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
    5.1 第二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5.1.1 问题的确立
        5.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5.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5.2.1 制定行动计划
        5.2.2 实施行动研究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5.3.1 研究过程总结
        5.3.2 行动研究结果
        5.3.3 进一步总结与反思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和完善—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
    6.1 第三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6.1.1 问题的确立
        6.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6.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6.2.1 制定行动计划
        6.2.2 实施行动研究
    6.3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6.3.1 研究过程总结
        6.3.2 行动研究结果
        6.3.3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结论
    7.1 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7.1.1 测试数据
        7.1.2 问卷调查
        7.1.3 学生的学习反思
        7.1.4 笔者的教学反思
        7.1.5 访谈
    7.2 研究反思
        7.2.1 研究对学生的影响
        7.2.2 研究对笔者及课堂教学的影响
        7.2.3 研究对学校整体教学生态的影响
        7.2.4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的构建
        7.2.5 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7.3 研究结论
    7.4 本研究的创新点
    7.5 研究局限和有待改进的空间
    7.6 研究展望
    7.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对转型中外语教学的理论反思与探索
    1.1.2 学习化社会呼唤外语教育的理论跟进
    1.1.3 研究者之学术旨趣与人文情怀的驱动
1.2 研究价值
    1.2.1 生活价值—揭示外语学习者当下学习生活的实际
    1.2.2 知识价值—从学习者个体的角度透视课程的实施
    1.2.3 实践价值—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的建构
    1.2.4 理论价值—中国人外语学习文化机制的抽象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导言
2.2 外语学习环境分析和学习者特点研究综述
    2.2.1 有“学”无“习”的外语学习条件和环境
    2.2.2 汉语外语学习者的文化与心智结构的差异
2.3 外语学习文化概念及多元视角的理论综述
    2.3.1 外语学习文化的概念与辨析
    2.3.2 文化的涵化及文化协同模式
    2.3.3 国内外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
    2.3.4 从文化角度突破外语学习研究的必要性
    2.3.5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2.4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研究的基础理论综述
    2.4.1 语言意识形态理论
    2.4.2 文化融合理论
    2.4.3 中国文化心理学
    2.4.4 研究方法论基础
2.5 课程标准与中国外语教育传统的对比分析
    2.5.1 外语课程标准的“三观”
    2.5.2 外语教育传统研究及历史嬗变
    2.5.3 从对照中看涵化研究的可能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导言
3.2 方法的选择
    3.2.1 多学科综合的混合研究法
    3.2.2 多种研究手段的综合运用
    3.2.3 研究方案的设计建构实施
3.3 数据采集
    3.3.1 叙事探究
    3.3.2 问卷调查
    3.3.3 课堂观察
    3.3.4 集体访谈
    3.3.5 个别访谈
    3.3.6 原型法
3.4 数据分析
3.5 信度和效度
3.6 研究伦理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语学习文化现状
4.1 导言
4.2 外语学习目的态度的取向
    4.2.1 目的
    4.2.2 态度
4.3 教与学方法的适应性选择
    4.3.1 方式
    4.3.2 方法
    4.3.3 管理
4.4 对好的外语教师的看法
    4.4.1 师德
    4.4.2 专业
4.5 对好的外语学生的看法
    4.5.1 特征
    4.5.2 表现
4.6 对待教材的态度及用法
    4.6.1 看法
    4.6.2 使用
    4.6.3 经典“新概念”
4.7 师生关系及角色认同
    4.7.1 师生关系
    4.7.2 课堂礼貌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形态及其成因
5.1 导言
5.2 课程层面的同化型涵化
    5.2.1 同一个声音
    5.2.2 不同的声音
5.3 课堂教学层面的假晶、融合型涵化
    5.3.1 公开课与常态课
    5.3.2 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5.3.3 问题链与高效课堂
5.4 学习者层面的协同、融合型涵化
    5.4.1 课堂
    5.4.2 课后
5.5 多种涵化形态的实践会聚及文化心理分析
    5.5.1 强化信念:苦功夫与中国式激励的融合
    5.5.2 控制策略:以考代练与文语并重的融合
    5.5.3 应用导向:问题链与语码转换的融合
    5.5.4 抵近管理:高效课堂与高效管理的融合
    5.5.5 技术嫁接: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5.5.6 多元取向:中外文并蓄互补中的融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的实践建构
6.1 导言
6.2 涵化的层级及实现方式
    6.2.1 本体观层面的涵化
    6.2.2 学习观层面的涵化
    6.2.3 课程观层面的涵化
6.3 涵化的机制与模式
    6.3.1 生成中的涵化机制
    6.3.2 建构中的涵化模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小结
7.2 主要发现
7.3 研究启示
7.4 创新之处
7.5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1 外语学习方法调查问卷(试测) 附录2 外语学习方法调查问卷 附录3 课题研究邀请信 附录4 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生活访谈提纲 附录5 X女士的外语学习生活访谈要点和学习故事 附录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译作

四、中学英语听力教学效率的研究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信息化2.0下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蕉岭县为例[D]. 徐文佳.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02)
  • [2]信息差理论视角下美国M中学汉语课堂师生互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钱若莹. 河北大学, 2021(02)
  • [3]多媒体网络辅助下的初中英语情景教学有效性研究[D]. 艾琳. 西南大学, 2020(05)
  • [4]基于无线投屏技术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 牟晓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以湖北省黄冈市某农村中学实例研究为例[D]. 彭婷. 西南大学, 2020(01)
  • [6]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7]移动学习在中职旅游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谢燕旋.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8]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9]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D]. 李向勤.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10]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D]. 陈刚.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中学英语听力教学效率研究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