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钢琴教研室2002年大事记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钢琴教研室2002年大事记

一、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钢琴教研室2002年大事记(论文文献综述)

仝壁瑜[1](2021)在《1977年以来的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哈尔滨市作为我国东北部地区的音乐历史名城,有着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哈尔滨师范大学作为该地区较高水准的师范类高校更具有代表性作用。本文主要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为切入点,以该校音乐学科的历史为载体,对1977年自高考制度恢复后至今不同时期的音乐教育专业发展进行研究。文章的引言部分,对选题对象与缘由、背景、前期研究基础分析、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说明与阐释。正文由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从地理和人文的角度对哈尔滨的音乐文化背景进行陈述,指出哈尔滨这座深受俄侨音乐家影响的城市具有良好的多元音乐文化基础,以及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等。第二章回顾了自1977年我国高考制度恢复之后至2015年的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发展轨迹。在这一时期,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受俄罗斯音乐文化的影响仅体现在1996年之前的教材选用和师资背景方面,对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的俄罗斯音乐性踪迹,实际上并不可考证。到二十一世纪之后,由于地缘的优势虽然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坚持进行中俄音乐文化的交流活动,但始终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内容,并未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第三章对2016年新建的我国第十一所独立建制的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与哈尔滨师范大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是困境危机也是机遇”的观点。第三部分为结语,主要对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今后发展方向的可能性进行深入思考。

苏佳燕[2](2019)在《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文中研究表明自1958年厦门艺术学校创立舞蹈科后,福建学校舞蹈教育肇始,期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中专层次到硕士层次的艰辛历程,至2018年适逢六十年的光景,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已形成了较为可观的局面。因此,本文以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六十年(1958-2018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采访六十年相关的舞蹈教育工作者35人,力求把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的基本发展情况进行系统性梳理,并依此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全文将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分为六章进行研究,前五章依据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增设情况和相关的国家政策将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分为五个时期,起步期(1958-1969年):以厦门艺术学校舞蹈科和福建艺术专科学校舞蹈系的创立为标志,福建舞蹈教育崭露头角;停滞期(1970-1974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学校舞蹈教育戛然而止;复苏期(1975-1996年):福建艺术专科学校槁苏暍醒,并在全省各地开设分班;发展期(1997-2009年):高等院校兴办舞蹈专业,福建师范大学建立舞蹈硕士点;改革期(2010-2018年):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改革舞蹈学科办学,对每个时期进行真实而详尽的描述,尽可能追根溯源,探究各个阶段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原因,第六章则总结出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存在办学地理位置由点状分布向线状分布推进、办学性质由公办转向公办为主民办为辅、从依托其他艺术学科办学到独立办学、办学层次逐步高层化规范化、专业设置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地方特色课程日益突出、就业由统一分配到自主择业等七大特点,基于以上特点及分析,提出应鼓励民办学校开设舞蹈专业、拓展舞蹈专业设置的新门类、深挖区域性的舞蹈特色课程、推进中小学舞蹈课程的开设、加强国内外校际间合作交流、传承舞蹈名师优秀教育理念等六点反思。通过对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进行研究,以史为鉴,以期为未来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将区域性舞蹈教育与全国舞蹈教育进行个性与共性的对比,探寻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在差异性中辨析出区域的特色与不足,亦能作为区域性舞蹈教育的一些历史经验,为全国舞蹈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何佩容[3](2018)在《建国以来湖南小提琴艺术发展研究(1949-2017)》文中提出20世纪是湖南小提琴艺术经历了萌芽、探索、并逐步走向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以建国以来湖南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历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小提琴演奏、教育、创作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湘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以及在湖南工作过、对湖南小提琴艺术发展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及事件。旨在更为清晰地展现这段时期的历史原貌,继而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的了解湖南小提琴艺术发展的历史,对于今后湖南小提琴艺术发展方向的把握也有切实的意义。全文共分为四章,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历史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参考这段时期湖南小提琴艺术的相关史料及小提琴音乐作品,梳理湖南小提琴艺术的演变轨迹,拟从演奏、教育、创作等三个角度对建国以来湖南小提琴艺术的发展进行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力求尽可能详尽地描绘出建国以来湖南小提琴艺术发展的全貌,为湖南当代以及未来的小提琴艺术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屈怀凯[4](2018)在《诚为传承乐教 终成治史名家 ——音乐史学家、教育家孙继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孙继南是我国当代为人敬仰的着名音乐史学家、音乐教育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领域,其对黎锦晖、李叔同、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等专题的苦心耕耘,或颠覆学界认知,或有筚路蓝缕之功,均取得了极高成就。在音乐教育实践上,亦是涉及了学校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音乐学”专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等各种教育领域。他淡泊名利、谦逊低调的处世之风,向来也被学界同仁引为标榜。本文以文献分析为基础。对于研究对象的音乐生平,主要结合其学术生平、教育生平,整体疏理,文献分析的同时亦借鉴部分“口述”史料;对于其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了“口述”史料、网络资源;对于研究对象的音乐史学研究的研究,则进一步结合历史学、文化学、音乐哲学(美学)、社会学等研究成果、方法。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孙继南音乐生平疏史,借鉴“纪事本末体”的写作方式,史论结合,将其一生分为虔心求学、音乐教育、潜心治史三个阶段。第二章为孙继南音乐教育贡献研究,在对其教育实践作出简单疏理后,继而对其教育贡献进行了归纳。第三章为孙继南音乐史学研究之研究,分别对其音乐教育、黎锦晖、李叔同等专题的研究成果,从研究缘起、研究路径、代表成果、学术评价等层面展开全面、细致的分析、思考。第四章为孙继南治史观研究及思考,在梳理其学术观念的基础上,对其所持之史学理念作了一定的拓展性思考。文章结语点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及大量相关音乐教育专题史料的研究,确立了孙继南在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研究中的奠基人地位;其在黎锦晖和李叔同乐歌专题研究方面所产出的大量成果,使其成为两个专题的首席学者;其音乐教育实践及思考,为推动山东音乐师范教育体系完善及音乐史学研究在全国师范系统的专业化等层面,均做出了积极成功的探索。并通过前文分析、思考、感悟,结合“重写音乐史”论辩,对“历史细节”的重要性作了一定阐发。

任云飞[5](2018)在《中国共产党对北京高校的接管、改造与调整(1948-1952)》文中研究说明1948年底,在北平全城解放之前,解放军下属文管会已对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成功接管,后来又接管了北京大学和北平师范大学。在接管中,文管会首先铲除了国民党、三青团残余势力,废除了国民党党义课程和训导制,在各校设立校委会管理校政。对于教会高校和私立高校,文管会坚持了维持原状,仅在经济上给予支持的方针。随后,文管会在各校建立了政治大课制度,对广大师生进行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安排他们通过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在实践中深入认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文管会对各大高校的课程进行了精简,加入了马列主义学说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等内容,并作为必修课。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是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改造绕不开的话题。北京众多高校的教授大都曾在西方求学,深受西方价值观影响。在思想上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存在错误认识。从1950年到1952年,思想改造运动、三反、“清理中层运动”、忠诚老实运动等一系列旨在改造、教育广大教师的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运动越来越剧烈,虽然出现了随意上纲上线、学生斗老师等不良现象,却从根本上破除了高校教师们的崇美、恐美思想,树立了教育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为之后的高校院系调整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对北京高校的接管与改造,从根本上改变了北京高校的组织结构,各高校人事权和重大事项的裁决权统一归教育部,高校各部门实行集体领导制,分别设立管委会。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覆灭,教会高校、私立高校开始出现生源短缺,再加上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关系的恶化,燕京、辅仁等教会高校和大批私立高校悉数被改为公立,私立高校在北京不复存在。与此同时,共产党、青年团组织开始从地下转为地上,纷纷公开组织,随着广大师生觉悟的提升,他们入党、入团积极性高涨,党团组织迎来了大发展。通观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对北京高校的接管与改造,1951年到1952年的高校院系调整堪称改造的高潮,无论是波及范围,还是调整幅度,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都是少见的。北京的高校院系调整,是以苏联高等教育模式为蓝本,对高校院系、课程、教学等各方面的彻底改造。运动以1952年为界,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北京解放之初,院系调整较为缓慢,1952年为调整的高潮,短短数月的时间,北京几乎所有高校中的院系皆被重新打乱再次整合,综合性高校锐减,大批单科性理工科院校和多科性理工类院校相继产生,着名的有“八大学院”等。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民族学院作为新设立高校,其组织结构特点值得注意。接收、改造高等教育,必然要涉及课程的改造。文管会对高校课程的改造,是按照先政治课、后专业课,先文法专业、后理工专业的次序进行的。各高校删减了大量不合时宜的课程,添设了一些苏联高校的课程,但是照搬过于艰深的苏联教材,也增加了师生的负担。在教学中,北京高校模仿苏联体制,系之下分专业,专业下设若干教研组,以教学研究组为基本教学单位。在讲课前制定教学计划,按照苏联教学大纲进行讲授,甚至翻译、使用了大量苏联教材。此外,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更加突出“整齐划一”,小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甚至课程的增减,都要由高等教育部定夺,全国高校开始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北京高校也开始统一招生,统一分配工作,高校自主权大为缩小。苏联模式的优势是突出课程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视知识的实用性。另外,随着高等教育向工农开门政策的提出,我们仿照苏联模式,也开办了大批工农速成中学。中共对北京高校的接管与改造,极大地改变了广大师生的生活状态,他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参加南下工作团、暑期学习团、干部训练班和青年学园等,提高了认识和觉悟。并且通过实地参加土地改革,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可爱和剥削阶级的丑恶,消除了原先的错误认识。朝鲜战争爆发后,广大师生又投入到抗美援朝的宣传中去,他们深入乡间,用各种形式向民众宣传,还纷纷向前线捐款捐物,一些同学甚至直接要求参军,奉献自己的一切,体现了勇于报国的情怀。在某种程度上,中共对北京高校的改造是北京高等教育逐步由欧美式向苏联式转换的过程。夺取革命胜利不久的中共,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学习苏联经验被认为是在短期内取得成效的捷径。但是没有很好地联系国情,苏联经验与中国实际结合得不够好,出现照抄、照搬苏联经验的现象。在思想改造和院系调整中,采用“运动式治国”的方式,出现了“一刀切”等简单粗暴的现象。但是不能因此抹杀北京高等教育改造的巨大成绩。各大高校规模扩大,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工农群众也得以接受高等教育,提高了文化水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巨大的人才保障,也为以后的高等教育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邵靖[6](2013)在《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我国现代城市雕塑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一个舶来品,是从19世纪末才从西方国家引入中国的,论文按照“殖民时期——民国时期——建国初期和文革时期——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脉络进行分析,对中国大陆上的城市雕塑进行了基本历史梳理,并对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品进行了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的城雕在各个时期受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形成其不同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对中国不同时期的雕塑教育和几代雕塑家的发展及特点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由绪论、正文三章和最后的结论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的重点难点进行了剖析。第一章重点写了殖民统治时期的殖民者建立的城市雕塑和民国时期第一代雕塑家所创作的城市雕塑。殖民统治的强行开埠、西方思想的引入及新文化运动、美术革命、新兴艺术学校与社团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兴起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殖民者在租界地的公共空间、公共建筑、公共花园及私家花园中都开始兴建现代城市雕塑。民国时期的雕塑家们都是经历了艰苦的留学之路后归国的,他们为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和雕塑事业都做出了卓绝的贡献。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发展历史。美协的成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结合”的方针对此时的雕塑界有着诸多的影响,而在与苏联关系僵化之前,新中国几乎所有领域都深受苏联的影响,雕塑教育和雕塑创作也不例外。此时最大的城市雕塑项目就是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后的十大建筑雕塑和“文革”期间毛泽东像的遍地开花揭示了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完全笼罩在政治的阴影之中,城市雕塑彰显其独有的艺术特色。第三章结合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阐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发展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从千篇一律的不锈钢抽象雕塑,到各种风格的百花齐放,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的成立为繁荣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种国际雕塑创作营、国际城市雕塑大赛此起彼伏,使得雕塑公园开始兴旺起来,其中以名人雕塑园居多,但是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雕塑公园的发展起起落落,雕塑公园的后续管理令人堪忧。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特点进行了论述。对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鱼龙混杂的城市雕塑建设现象使许多雕塑家开始对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不断深入探讨,对中国传统雕塑进行反思,将传统融入现代城市雕塑之中,力求使得中国城市雕塑有更良好和合理的发展趋势。

秦星[7](2012)在《南京艺术学院钢琴教学的历史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南京艺术学院作为江苏省唯一一所综合类高等艺术学府,于20世纪20年代即开展了钢琴教学活动,在为各级各类音乐领域培养艺术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南京艺术学院钢琴教学发展为切入点,通过调查研究与查阅资料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梳理出20世纪南京艺术学院钢琴教学萌芽、发展、腾飞的历程。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梳理了南京艺术学院从“上海美专到1976年”这一时期钢琴教学的发展情况;第二章研究的是南京艺术学院“从1977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钢琴教学的历史轨迹;第三章主要针对南京艺术学院钢琴教学特点作进一步的归纳。文章最后,再以这三部分为基础,总结出南京艺术学院钢琴教学中存在的成绩和问题,力求为我国其它院校的钢琴教学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陈晶[8](2011)在《基督教会学校女子音乐教育研究 ——以江南地区四所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江南地区四所基督教会学校,两所中学——上海中西女塾、上海圣玛利亚女校,两所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上海沪江大学为契入点,旨在通过对这四所学校音乐教育模式的探究,以厘清其女子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规律。这四所基督教会学校女子音乐教育的历史跨越了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初的时间维度,可谓逾年历岁。这段历史反映出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和变革时期中,基督教会学校女子音乐教育观念、体系的嬗变轨迹,映照出中国近现代女子音乐教育在江南地区的发展历程。本文第一章“中西女塾与‘世俗女性人才’音乐教育”,阐释了以培养中西兼通、影响于社会的“世俗女性人才”为主旨的中西女塾的音乐教育活动。建校伊始,中西女塾便将西方音乐教育作为其“通才教育”方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开设了一系列音乐必修与选修课程,并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音乐科。音乐科凭藉着优良的办学理念,系统的教学管理,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掌握西方现代音乐知识的女性,堪称基督教女子音乐教育的先锋与典范。第二章“圣玛利亚女校与‘女基督徒’音乐教育”。本章阐述了以“培养合格的女基督徒”为建校指趣的圣玛利亚女校的音乐教育活动。20世纪初,选修性质的音乐科拉开了教育之帷幕,涵盖琴科与唱歌科。从教学模式上来讲,两科皆具有鲜明的西方音乐文化教育色彩,同时也呈现了“学堂跟着教堂走”的特征,为教堂培养司琴、为唱诗班培养预备役人员成为其教学中所隐含的目的。第三章“金陵女子大学与专业音乐教育”。本章阐析了金陵女大音乐系的专业女性音乐人才培养状况。20世纪20年代,金陵女子大学设置了音乐系。这标志着从中学到大学,从审美教育到专业教育,江南地区完备的基督教女校音乐教育体系建立了起来。音乐系以发展女子教育为己任,从女性视角出发,精心擘划,建树颇多,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与表演领域输送了大量的巾帼音乐家,在中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进程中留下了鲜亮的印迹。第四章“男女同校制度下的沪江大学女子音乐教育”。本章阐明了男女同校的沪江大学中的女子音乐教育和音乐生活状况。作为基督教大学中,将男女同校作为学校制度之嚆矢的沪江大学,其音乐教育活动呈现了与单一性别的女子学校相迥异的景象。沪江大学音乐系与音乐师范科使女生获得了与男生同等的接受高等音乐教育的权利,改变了以往基督教女子学校中完全屏蔽男同学的相对单一的学习空间,使女生们获得了更丰富的音乐思维与音乐体验。此外,在丝竹管弦竞芬芳的音乐社团中,映射出了处在中国近代教育观念与模式变革时期的女大学生们的音乐生活状况。在本文结语中评析了基督教会学校女子音乐教育的历史意义以及由其教育模式引发的思考。

王丰[9](2010)在《新中国六十年艺术教育的实践进展与理论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艺术教育发展已有六十年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对艺术教育历史进行回顾与反思,是推进艺术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本文以历史方法论作为基本工具,借鉴制度经济学、教育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方法对六十年的艺术教育进行了纵向的爬梳,以期在宏观上展示艺术教育发展的脉络及其基本趋向,并为当前的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相应的经验教训和价值坐标。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从艺术领域和教育领域两个方面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并对艺术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厘定,探析当前艺术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获得对艺术教育领域的基本把握,最后分析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等问题。第二章探析建国后国家艺术教育体系的确立问题(新中国建国前——1957年),本章回溯了建国前中国艺术教育的历史基础,即社会化职业艺术教育传统和政治化专业艺术教育传统,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国家艺术教育体系的定型过程,这个过程是建立在苏式教育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实现艺术教育的国家化而得以确立的,并对苏式教育体系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三章讨论了艺术教育的动荡发展阶段(1958——1976),分析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艺术教育的影响,即造成了高等艺术教育体系的瓦解和中等艺术教育发展的挫折,并对最终导致的艺术教育的异化——“军管”模式和教学思想的政治极端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探讨艺术教育的恢复与振兴(1977——1985),本章回顾了艺术教育中高校艺术教育和中等艺术教育恢复的艰难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研究了艺术教育领导体制的变革和新立问题,以及艺术教育改革启动初期的基本情况。第五章是对艺术教育的改革与拓展(1986——2000)的分析,本章分析了改革以来艺术教育规模的扩张过程,包括教育规模、教学设施设备的快速发展,并对这一时期艺术教育体制中教学评估体系改革、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六章是探讨艺术教育的改革与转型问题(2001——2009),本章主要是对新世纪以来艺术教育管理体制的变化进行了制度性分析,也对高等职业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探索,并对当前艺术教育的规模和效率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第七章是对整个建国六十年来艺术教育的回顾与反思,对六十年艺术教育发展过程的阶段分期、总体性特点进行了基本梳理和评价,并对六十年艺术教育的基本经验进行了抽象和提炼,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艺术教育发展进行了趋势展望。通过这七章的研究和探讨,本文试图还原新中国艺术教育六十年的基本重大史实,展示艺术教育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对艺术教育的深远影响,并力图通过纵横比较、归纳演绎的方法探寻新中国艺术教育发展史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总体性特点,为艺术教育的当前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借鉴。

冯雷[10](2010)在《陪都重庆三个音乐教育机构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面抗战爆发后迁至陪都重庆的国民政府,之前就提出了“抗战建国”的大政方针,一为面对当时之抗战军兴,二为着眼于战后之国家建设,而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诸领域,理所当然地是这一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文化作为抗战建国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民政府虽没有明确指出“乐教”为其音乐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但在各位掌权的统治阶层言论,及推行的音乐文化政策中表明,国民政府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是采取传统“乐教”思想来教化民众的。于是迁都重庆后重组或新筹建了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机构分别为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音教委)、国立礼乐馆和(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以上三个机构均隶属国民政府教育部。音教委扮演国民政府教育部智囊团角色,其主要功能是为推行“乐教”出谋划策,并在一段时期内也肩负了执行部分政策的功能;国立礼乐馆是国家级研究机构,主要研究“乐教”中的制礼作乐;国立音乐院为其培养“乐教”所需的各种专门人才的基地。这三个音乐教育机构均是国民政府“乐教”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撑点。此三者的研究,将会对了解陪都重庆各种零散音乐现象间的关联,以及“生发”原因,起到提纲挈领作用。本文应用历史文献学、系统论、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意图从之前尚未得到全面开发运用的民国音乐挡案史料入手,对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教育机构之组织、制度、工作流程、运作模式,和各种相关法律、法令、规章及其执行情况等,从音乐教育制度建设层面上作详考细察,并联系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乐教”思想以作评说,考察抽象的国民政府“乐教”思想,是如何通过具体机构实现的。企望能对中国近琪代音乐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以往未被关注的史料和开拓新的学术视角。

二、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钢琴教研室2002年大事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钢琴教研室2002年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1977年以来的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背景
    第二节 、范畴界定
        一、时间界定
        二、研究对象范畴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基础分析
        一、中文期刊、论文类文献
        二、专着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访谈法
        三、数据法
        四、交叉学科研究法
第一章 、边陲人文背景—哈尔滨的地理环境、音乐与教育
    第一节 、东北边陲的独特地理人文
        一、自然地理位置
        二、人文背景与社会发展
    第二节 、哈尔滨的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
        一、多元音乐文化特征
        二、深受俄侨音乐家影响的音乐文化背景基础
        三、音乐教育在哈尔滨:音乐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土壤
    【本章小节】
第二章 、1977-2015 年的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发展轨迹
    第一节 、重组与新生--1977年-1980年高考恢复后的哈尔滨师范学院
        一、基本背景情况
        二、音乐学科的重构
        三、蓄势待发:招生、课程与师资
    第二节 、发展快车道---1980年-2015年的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一、社会背景情况
        二、地域音乐文化特色贯穿始终的学科构建
        三、生源选择:招生体制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科研开发---学科发展的两大引擎
        五、学科建设理念:课程与教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裂与重构---涅盘中的哈师大
    第一节 、异军突起:哈尔滨音乐学院
        一、哈尔滨音乐学院设立的基础与必然性
        二、哈尔滨音乐学院的基础学科架构
    第二节 、重新思考的时刻
        一、资源重新分配与后果:硕、博士授予点的迁移
        二、课程结构与教学的差异性:错位发展的两条路
        三、流失?还是新机遇?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附录1:郁正民教授采访稿
    附录2:李然教授采访节选
    附录3:王岩教授采访节选
    附录4:匿名采访调查问卷
    附录5:钢琴家元杰采访稿
    附录6:哈尔滨师范学院1963年招生专业介绍
    附录7:哈尔滨师范学院艺术系1963年暑期招生简章
    附录8: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系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2)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起步期(1958-1969 年)
    第一节 厦门艺术学校舞蹈科的创立
    第二节 福建艺术专科学校舞蹈系的创立
    第三节 起步期的成因分析
第二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停滞期(1970-1974 年)
    第一节 全省学校舞蹈教育的全面停办
    第二节 停滞期的成因分析
第三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复苏期(1975-1996 年)
    第一节 福建艺术学校舞蹈专业的复办
    第二节 福建艺术学校在全省各地的分班
    第三节 厦门戏曲舞蹈学校的独立组建
    第四节 复苏期的成因分析
第四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期(1997-2009 年)
    第一节 八所高等院校舞蹈专业的建立
    第二节 福建师范大学舞蹈硕士点的建立
    第三节 四所中专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
    第四节 发展期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改革期(2010-2018 年)
    第一节 中专层次舞蹈教育的独立、停办与兼并
    第二节 大专本科层次舞蹈教育的增办与改革
    第三节 研究生层次舞蹈教育的调整与增办
    第四节 改革期的成因分析
第六章 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的特点及其思考
    第一节 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的特点
        一、办学地理位置由点状分布向线状分布推进
        二、办学性质由公办转向公办为主民办为辅
        三、从依托其他艺术学科办学到独立办学
        四、办学层次逐步高层化规范化
        五、专业设置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六、地方特色课程日益突出
        七、就业由统一分配到自由择业
    第二节 对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的思考
        一、鼓励民办学校开设舞蹈专业
        二、拓展舞蹈专业设置的新门类
        三、深挖区域性的舞蹈特色课程
        四、推进中小学舞蹈课程的开设
        五、加强国内外校际间合作交流
        六、传承舞蹈名师优秀教育理念
结论
附录1 访谈问题大纲
附录2 访谈录概况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3)建国以来湖南小提琴艺术发展研究(1949-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引言
第一章 建国以来湖南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湖南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一、建国初期(1949-1977年)
        二、新时期以来(1978-2017年)
    第二节 湖南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一、对外文化交流的日趋繁荣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
    第三节 湖南文教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湖南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湖南出版事业的繁荣
    第四节 建国以来湖南社会环境下小提琴艺术发展概述
        一、探索期(1949-1966年)
        二、停滞期(1967-1977年)
        三、发展期(1978-2017年)
    小结
第二章 建国以来湖南小提琴艺术的交流活动
    第一节 湖南本土的小提琴艺术活动
        一、音乐会
        二、比赛
        三、讲座
    第二节 湘籍音乐家在国内外的演奏活动
        一、湘籍小提琴演奏家在国内外的创举
        二、湘籍小提琴教育家在国内外的教学
    第三节 湖南本土管弦乐团的交流活动
        一、湖南早期的管弦乐团
        二、湖南专业交响乐团
        三、湖南业余交响乐团
    小结
第三章 建国以来湖南小提琴教育的日趋成熟
    第一节 专业性教育
        一、初步探索——湖南音专的创办
        二、茁壮成长——湖南师范院校艺术科的创建
        三、繁荣发展——高等院校小提琴课程的开设
    第二节 社会性教育
        一、各类考级活动
        二、湖南“小提琴协会”活动
        三、私人教学活动
    第三节 理论出版物的发行
        一、曲谱
        二、教材
    小结
第四章 建国以来湖南小提琴音乐创作的多元化
    第一节 湖南小提琴音乐创作概述
        一、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
        二、第二阶段(1979年—2017年)
    第二节 两界代表性作曲家:作曲界与跨界
        一、专业创作领域作曲家
        二、跨界作曲家——演奏与创作
    第三节 湖南小提琴音乐创作的多元化倾向
        一、创作题材——以描绘风土人情为主的多元并存
        二、创作技法——以传统技法为主的多元并存
        三、民族化语言——以吸收民歌音调为主的多元并存
    小结
结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4)诚为传承乐教 终成治史名家 ——音乐史学家、教育家孙继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孙继南音乐生平疏史
    第一节 虔心求学阶段(1928—1954)
        一、蒙于乐亦爱于乐
        二、投考“山师”遇伯乐
        三、得荐“上音”勤补缺
    第二节 音乐教育阶段(1955—1984)
        一、进修返校传乐学
        二、“艺专”时期始发文
        三、调入“山师”兴乐教
        四、为兴乐教勤作歌
        五、高师乐史“讲习班”
        六、高师“学会”任会长
    第三节 潜心治史阶段(1985—2016)
        一、重回“山艺”建师范
        二、《名曲欣赏》得出版
        三、“弘学”研究踏征程
        四、求其本真撰《黎评》
        五、尽职尽责通《简编》
        六、为传乐教编《纪年》
        七、诚为“乐史有传人”
        八、云归佛土足此生
    小结
第二章 孙继南音乐教育贡献研究
    第一节 音乐师范教育体系的初步构建
        一、“社会本位”结合“学生本位”
        二、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疏”而勿“堵”的引导教育
    第二节 开拓创新编写音乐教材
        一、音乐史教材编写及评价
        二、《中外名曲欣赏》分析及评价
    第三节 音乐普及与乐教传承
        一、以身为范的个人要求
        二、乐在普及的教育归旨
        三、走出区域的教育格局
    小结
第三章 孙继南音乐史学研究之研究
    第一节 音乐教育研究之研究
        一、《纪年》缘起
        二、《纪年》版本比较
        三、《纪年》学术评价
    第二节 黎锦晖专题研究
        一、黎锦晖研究缘起
        二、进化的批评
        三、《黎评》与《黎派》比较分析
        四、学术评价
    第三节 李叔同专题研究
        一、李叔同研究缘起
        二、渐至精细的研究路径
        三、重要研究成果
        四、学术评价
    第四节 其他研究
    小结
第四章 孙继南治史观研究及思考
    第一节 学术观念形成
    第二节 学术理念认知
        一、“史学只是史料学”
        二、决断于“一手史料”
        三、以“史家生命”治史
        四、书写“人文音乐史”
    第三节 学术方法缕析
    小结
结语
附录1 孙继南年谱
附录2 孙继南各研究专题学术成果年表
附录3 孙继南研究文章年表
附录4-1《纪年》“初版”1840-1949时限,修订与增补情况表
附录4-2《纪年》“初版”与“增订本”1840-1989修订、增补情况表
附录4-3《纪年》“增订本”与“新版”修订、增补情况表
附录5-1《黎评》与《黎派》结构编排对照图
附录5-2《黎派》主要丰富内容
附录5-3《黎派》主要历史场景的内容精确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中国共产党对北京高校的接管、改造与调整(1948-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一) 研究的创新点
        (二) 研究的重点
        (三) 研究难点
    五、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北平高校
    第一节 公立高校
    第二节 教会高校与私立高校
    第三节 党的活动与学生运动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北京高等院校的接管和初步改造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北京高等院校的接管经过
    第二节 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北京高等院校的初步改造
    第三节 思想改造、三反、“清理中层运动”在北京高校中的展开
第三章 接管后中国共产党对北京高等院校组织结构的调整
    第一节 公立高等院校组织结构的变迁
    第二节 教会高等院校组织结构的变迁
    第三节 高校内中共党团组织的发展和壮大
第四章 北京的高等院校院系调整
    第一节 北京高等院校调整的开始
    第二节 北京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的高潮
    第三节 北京的新建高校及其特点
第五章 北京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校园生活的变化
    第一节 课程设置
    第二节 师生生活
    第三节 教学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6)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萌芽起步期:——半殖民半封建及民国时期现代城市雕塑(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政治背景
        二、 文化背景
    第二节 租界的现代城市雕塑
        一、 公共空间中的城市雕塑
        二、 欧式公共建筑上的雕塑作品
        三、 公共花园雕塑
        四、 私家花园中的雕塑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雕塑留学生
        一、 清末民初留学生概述
        二、 学习雕塑的留学生概况
        三、 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
        一、 土山湾的雕塑教育
        二、 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三、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四、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五、 广州市立美术学校
    第五节 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理论的传播
        一、 美术团体
        二、 美术期刊
        三、 美术展览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家
        一、 蔡元培与现代雕塑家
        二、 李金发
        三、 江小鹣
        四、 刘开渠
        五、 滑田友
        六、 张充仁
    第七节 民国时期的城市雕塑作品
        一、 孙中山雕像
        二、 名人塑像
        三、 抗战时期的纪念碑雕塑
第二章 曲折探索期:——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现代城市雕塑(二十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美协的成立
        二、 向苏联学习
        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四、 “两结合”
        五、 “大跃进”
        六、 文化大革命
    第二节 向苏联学习雕塑
        一、 20世纪60年代前的苏联艺术的发展史
        二、 苏联艺术在中国的迅猛传播
    第三节 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雕塑教育
        一、 苏联的雕塑教学体系
        二、 苏联影响下的新中国的雕塑教育模式
        三、 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雕塑教育的发展历史
    第四节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
        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和选址
        二、 纪念碑的设计过程
        三、 纪念碑浮雕的设计
    第五节 东方红太阳升——毛泽东雕像
        一、 不同时期的毛泽东雕像特点
        二、 毛泽东雕像代表作品
        三、 毛泽东对建其雕像的态度
    第六节 解放初期与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
        一、 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雕塑发展
        二、 十大建筑工程室外雕塑
        三、 毛主席纪念堂室外雕塑
        四、 城市纪念碑雕塑
        五、 名人雕塑作品
        六、 其他城市雕塑题材作品
第三章 繁荣发展期:——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政治背景
        二、 艺术背景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雕塑发展
        一、 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现代雕塑
        二、 90年代的中国现代雕塑
        三、 21世纪的中国现代雕塑
    第三节 雕塑公园的发展
        一、 中国雕塑公园概论
        二、 中国特色的雕塑公园
        三、 中国雕塑公园典型案例分析
        四、 中国雕塑公园发展策略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
        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简述
        二、 改革开放后城市雕塑作品
第四章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设计的展望
    第一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管理机制
        一、 工作职能
        二、 存在问题
        三、 改变方法
    第二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 存在问题
        二、 提升中国城市雕塑品质
    第三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设计与环境的融合
        一、 城市雕塑与城市历史人文环境
        二、 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
        三、 城市雕塑与心理环境的艺术至境
结语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大事记
引用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南京艺术学院钢琴教学的历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价值及创新点
第一章 探索中艰难起步—从 1921 年至 1976 年
    第一节 从上海美专至 1957 年:起步
        一、 钢琴教学的初步建立(1921 年至 1952 年)
        二、 华东艺术专科学校钢琴教学的艰难发展(1952 年至 1958 年)
    第二节 1958 年至 1966 年:摸索
        一、 高水平钢琴师资队伍的初建
        二、 钢琴学科的初步发展
    第三节 1966 年至 1976:停滞
第二章 新时期的飞速发展—从 1977 年至 2000 年
    第一节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教学发展概况
        一、 音乐教学发展概况
        二、 专业钢琴教学蓬勃发展
        三、 艺术实践与文化交流
    第二节 钢琴师资与教研活动
        一、 八十年代的主要师资
        二、 九十年代以来的师资
        三、 主要的教科研活动
    第三节 钢琴教学
        一、 本科主科教学
        二、 附中主科教学
        三、 钢琴副科教学
第三章 南艺钢琴教学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 钢琴艺术的内在培育
        一、 思维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二、 因材施教人尽其才
        三、 形象化教学
        四、 “授之以渔”的教学
    第二节 钢琴艺术的外在展示
        一、 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二、 技巧对音乐表现力的作用
        三、 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
    第三节 重视·区别·开拓—副科钢琴教学的特点
        一、 重视
        二、 区别
        三、 开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附录Ⅳ
附录Ⅴ
附录Ⅵ
附录Ⅶ
附录Ⅷ
致谢

(8)基督教会学校女子音乐教育研究 ——以江南地区四所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概述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西女塾与"世俗女性人才"音乐教育
    第一节 校史回溯
        一、中西女塾时期(1892—1928)
        (一) 教学对象
        (二) 教学内容
        (三) 教学理念
        (四) 教学主旨
        二、中西女中时期(1929—1952)
    第二节 音乐科
        一、唱歌科
        (一) 必修课
        (二) 选修课
        二、琴科
        (一) 教学概况
        (二) 师生概况
    第三节 音乐活动
        一、音乐会
        (一) 毕业音乐会
        (二) 综合音乐会
        二、音乐交流活动
    第四节 音乐社团
        一、声乐社团
        (一) 合唱团
        (二) 咏霓团
        (三) 雅歌社
        (四) 唱歌社
        二、器乐社团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圣玛利亚女校与"女基督徒"音乐教育
    第一节 校史回溯
        一、圣玛利亚女校时期(1881—1926)
        二、圣玛利亚女子中学时期(1927—1952)
    第二节 音乐科
        一、琴科
        (一) 发展概述
        (二) 与景海女塾琴科的比较
        二、唱歌科
    第三节 音乐社团
        一、琴会与中国音乐会
        (一) 琴会
        (二) 中国音乐会
        二、歌咏团与唱诗班
        (一) 歌咏团
        (二) 唱诗班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金陵女子大学与专业音乐教育
    第一节 校史回溯
        一、德本康夫人时期(1915—1927)
        二、吴贻芳时期(1928—1952)
    第二节 音乐系办学溯源
        一、筚路蓝缕时期的音乐教学(1915—1924年)
        二、声名洋溢的音乐系(1925—1951年)
        (一) 踌躇满志的初创时期(1925—1936年)
        (二) 栉风沐雨的抗战时期(1937—1945年)
        (三) 重整旗鼓的战后时期(1946—1951年)
    第三节 课程设置
        一、金陵女大音乐系课程设置
        二、与女高师音乐系课程设置的对比
    第四节 师资情况
        一、国籍结构
        二、学历结构
        (一) 硕士学位教师
        (二) 学士学位教师
        三、性别结构
    第五节 学生情况
        一、入学要求
        二、毕业要求
        三、毕业生情况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男女同校制度下的沪江大学女子音乐教育
    第一节 校史回溯
        一、柏高德、魏馥兰时期(1909—1927)
        二、刘湛恩、朱博泉时期(1928—1945)
        三、凌宪扬以后的时期(1946—1952)
    第二节 开女禁后的音乐教育
        一、课程设置
        (一) 音乐系课程设置
        (二) 音乐师范科课程设置
        二、师资情况
        (一) 国籍结构
        (二) 学历结构
        三、学生情况
        (一) 毕业生概况
        (二) 性别结构
    第三节 音乐社团
        一、单一性别音乐社团
        (一) 男生音乐社团
        (二) 女生音乐社团
        二、男女生共建音乐社团
        (一) 声乐社团
        (二) 器乐社团
        三、音乐社团培养的音乐家
    第四节 小结
结论
    一、基督教会学校女子音乐教育的历史意义
    二、由基督教会学校女子音乐教育模式引发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中西女塾资料
    附录二:圣玛利亚女校资料
    附录三:金陵女大资料
    附录四:沪江大学资料
后记

(9)新中国六十年艺术教育的实践进展与理论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艺术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一) 艺术、教育与艺术教育
        (二) 专业艺术教育、职业艺术教育和通识艺术教育
        二、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 艺术化生活的时代需求
        (二) 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三) 艺术学科建设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一) 艺术教育学研究
        (二) 专业性艺术教育研究
        (三) 儿童艺术教育研究
        (四) 艺术教育思想研究
        (五) 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
        (六) 艺术教育改革研究
        (七) 对国外艺术教育的介绍与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 艺术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 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研究
        (三) 国家和区域艺术教育研究
        (四) 艺术教育的价值判断与道德意义研究
        (五) 艺术教育的专业发展、课程计划和教学手段方式研究
        (六) 其他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一) 基本思路
        (二) 结构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家艺术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定型(新中国建国前——1957)
    第一节 新中国建国前的中国艺术教育传统
        一、社会化职业艺术教育传统
        (一) 学校职业教育模式
        (二) 传统师徒教育模式
        二、政治化专业艺术教育传统
        (一) 苏区艺术教育的起步
        (二) 边区、解放区艺术教育的拓展
        (三) 边区专业艺术教育——延安鲁迅艺术院
    第二节 新中国建国初苏式艺术教育模式的定型
        一、苏式教育模式的过程与特点
        (一) 苏联教育计划集权模式的形成
        (二) 苏式计划集权模式与英、美等国的比较
        二、苏式教育模式的定型
        (一) 新中国建国初期艺术教育机构的国有化改造
        (二) 中央集权式领导体制的确立
        (三) 党委领导的科层制管理体系的建立
        (四) 苏式教学体系的引入和主流化
        (五) 院系调整与苏式模式的确立
第三章 艺术教育的动荡与挫折(1958——1976)
    第一节 "大跃进"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一、"大跃进"时期政治倾向对艺术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政治斗争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
        (二) "八字方针"的提出重新激活了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
        (三) 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的初步规范化
        二、大跃进时期艺术教育的反思
        (一) 要遵循艺术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 艺术教育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对艺术院校的影响
        一、"文化大革命"与艺术工具性理论的高涨
        (一) 艺术作为高度政治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
        (二) 艺术表现形式下的领袖主义、英雄主义
        二、艺术教育体系的瓦解
        (一) 教学秩序的混乱
        (二) 教师遭到严重打击和迫害
    第三节 艺术教育模式的"异化"
        一、"五七艺校"的出现
        (一) "中央五七艺术学校"
        (二) "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
        二、"军管"模式的出现
        三、"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反思
        (一) 必须正确处理艺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二) 艺术教育发展要与实际相结合
        (三) 解放思想,以人为本
第四章 艺术教育的恢复与振兴(1977——1985)
    第一节 艺术教育的艰难恢复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恢复
        (一) 艺术教育事业体系的恢复
        (二) 艺术院校教学体系的重建
        (三) 科研机构的恢复与建立
        二、艺术教育恢复的途径
        (一) 各界的呼吁及领导的关注
        (二) 各种政策、文件的制订与出台
        (三) 全国各类艺术教育调整座谈会的召开
    第二节 艺术教育恢复的多样化
        一、教学体系的重新调整
        (一) 各艺术院校专业、学制的调整
        (二) 师资力量的扩充
        (三) 教学设备的更新与充实
        二、艺术教学的改革
        (一) "学年学分制"的推行
        (二) 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三) 教材的研究与教学计划的调整
        三、业余和地方艺术教育的兴起
        (一) 业余艺术教育的起步
        (二) 地方艺术教育兴起
    第三节 师范学校艺术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一、师范院校艺术专业的开设
        二、师范院校艺术课程的设置
        (一) 教学计划的颁布
        (二) 课程的设置
第五章 艺术教育的改革与拓展(1986-2000)
    第一节 艺术教育规模的扩张
        一、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 教育规模的发展
        (二) 教学设施设备的扩充
        二、中等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 教育规模的发展
        (二) 教学场所、设施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艺术教育体制改革的进展
        一、教学评估体系的改革
        (一)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改革的历史回顾
        (二) 高等艺术学校的教育评估体系改革
        (三) 中等艺术教育体系评估
        二、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一) 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建设与教材建设
        (二) 中等艺术学校教学体系改革
第六章 艺术教育的改革与转型(2001-2009)
    第一节 艺术教育管理体制的变化
        一、世纪之交的国家高教体制改革
        二、文化部部属高校的划转
    第二节 高等职业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专科层次职业艺术学校的发展
        (一) 高等职业艺术学校的发展背景
        (二) 专科层次职业艺术学校的发展
        (三) 专科层次艺术学校发展案例
        二、职业艺术教育的规模与特色
        (一) 职业艺术教育的规模
        (二) 职业艺术教育的特色
    第三节 艺术教育的规模与效率
        一、高等艺术教育的规模扩张与问题
        (一) 市场导向下的规模扩张
        (二) 艺术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二、艺术中等学校的萎缩与问题
        (一) 艺术中等招生规模的持续萎缩
        (二) 艺术中专学校的困境与出路
第七章 余论:回顾与反思
    第一节 六十年艺术教育发展过程的回顾
        一、发展阶段分期
        二、总体性特点
    第二节 对六十年艺术教育的反思
        一、基本经验
        二、趋势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10)陪都重庆三个音乐教育机构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节 论文研究意义、范围及结构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范围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五、研究方法与写作体例
    第二节 陪都重庆简介
        一、重庆开埠
        二、近代化市政建设
        三、陪都的确立
        四、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意义
第一章 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
    第一节 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概况
        一、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沿革
        二、组织机构及经费概算
    第二节 音教委九次会议
        一、九次会议简介
        二、历次会议重要提案略举
    第三节 研究组工作简记
        一、研究组工作计划的制定
        二、研究组工作之展开
    第四节 社会组
        一、实验巡回歌咏团
        二、地方歌咏运动
    第五节 教育组与李抱忱
        一、李抱忱与音乐教育工作计划书
        二、调研活动
        三、音乐师资培训
        四、学校音乐教育
        五、音乐教育之推广
    第六节 编订组工作
        一、教材出版物编审
        二、厘定音乐名词及编辑音乐辞典
    第七节 音教委会议部分提案实施略举
        一、战时音乐教育三年实施计划
        二、万人大合唱
        三、音乐比赛
        四、音乐节
第二章 国立礼乐馆及乐典制作
    第一节 国立礼乐馆沿革
    第二节 国乐礼乐馆下属机构
        一、礼制组主要工作及成果
        二、乐典组主要工作及成果
    第三节 乐典制作
        一、乐典制作标准
        二、委约全套"典乐"作品
        三、国乐礼乐馆的后续工作
    第四节 国民政府"制礼作乐"之思考
        一、乐典制作的特点
        二、乐典制作的局限性
        三、"礼乐"和"乐教"
第三章 陪都重庆国立音乐院
    第一节 (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及附属单位简介
        一、总院简史
        二、分院简史
        三、附属实验管弦乐团沿革
        四、附属幼年班
    第二节 国立音乐院管理体系
        一、行政管理
        二、系科、课程设置与学习成绩管理
        三、音乐院学位制度的缺失
        四、教员聘任及待遇
    第三节 学术奖励与措施
        一、战前相关重要法律的颁布
        二、音乐院国家级研究成果及奖励
        三、音乐院学术奖助金及其它奖励措施
    第四节 国立音乐院之思考
        一、音乐教育三级衔接的学制定型
        二、从幼年班反思中国音乐教育学制的特点
        三、高等音乐院校管理制度定型
结语
    一、国民政府推行"乐教"思想最终目的是为其统治服务
    二、逐渐走向成熟的现代音乐教育制度
附录一:1909—1949年设置音乐专业高等院校之梳理
附录二:(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师生学术论着及作品统计表
附录三:(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师生演出与音乐活动统计
图表目录
人名索引
参考文献
    一、专着参考文献
    二、论文参考文献
    三、档案文献
    四、口述史资料

四、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钢琴教研室2002年大事记(论文参考文献)

  • [1]1977年以来的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研究[D]. 仝壁瑜.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2]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D]. 苏佳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建国以来湖南小提琴艺术发展研究(1949-2017)[D]. 何佩容.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4]诚为传承乐教 终成治史名家 ——音乐史学家、教育家孙继南研究[D]. 屈怀凯. 山东艺术学院, 2018(01)
  • [5]中国共产党对北京高校的接管、改造与调整(1948-1952)[D]. 任云飞.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6]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D]. 邵靖. 苏州大学, 2013(11)
  • [7]南京艺术学院钢琴教学的历史发展研究[D]. 秦星. 南京艺术学院, 2012(03)
  • [8]基督教会学校女子音乐教育研究 ——以江南地区四所学校为例[D]. 陈晶. 中央音乐学院, 2011(05)
  • [9]新中国六十年艺术教育的实践进展与理论创新[D]. 王丰.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0(09)
  • [10]陪都重庆三个音乐教育机构之研究[D]. 冯雷. 上海音乐学院, 2010(05)

标签:;  ;  ;  ;  ;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钢琴教研室2002年大事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