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丹参药材中丹酚酸B的提取及其HPLC法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林泉[1](2021)在《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学基础,易损斑块破裂和继发性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易损斑块具有泡沫细胞聚集、脂质核心增大和纤维帽变薄等特点,这些特征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内皮损伤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PI3K/Akt/NF-κB信号通路与AS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参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内皮功能的调节,调控PI3K/Akt/NF-κB通路有望成为稳定AS易损斑块的新策略。益气活血养阴法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基本治则之一,既往研究发现益气活血养阴方药可通过抑制血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保护内皮功能而发挥抗AS的作用;西洋参丹参配伍是常用的益气活血养阴药对,其能否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稳定AS易损斑块,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通过开展系统评价、网络药理学、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研究探索西洋参丹参配伍对AS易损斑块的干预效应,探讨干预效应和PI3K/Akt/NF-κB通路之间的关系,旨在从循证医学、生物网络、物质基础、整体动物和细胞分子水平阐明西洋参丹参配伍稳定AS易损斑块的效应特点与作用机制。本课题研究分为两部分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1文献综述:综述一西洋参丹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综述二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2实验研究:包括以下五部分。研究一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SinoMed、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纳入益气活血养阴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相关RCT,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个Jadad评分≥4分的RCT,共138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的心绞痛疗效[RR=1.22,95%CI(1.15,1.29),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16,95%C(1.08,1.25),P=0.0001]、心电图疗效[RR=1.27,95%CI(1.16,1.39),P<0.00001]、HDL-C[MD=0.52,95%CI(0.26,0.78),P<0.0001]显着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组,hs-CRP[SMD=-1.57,95%CI(-1.99,-1.14),P<0.00001]、TC[MD=-1.05,95%CI(-1.57,-0.52),P<0.0001]、TG[MD=-0.44,95%CI(-0.59,-0.29),P<0.00001]、LDL-C[MD=-0.54,95%CI(-0.83,-0.24),P=0.0004]、血浆粘度[MD=-0.38,95%CI(-0.57,-0.20),P<0.0001]和纤维蛋白原含量[MD=-0.66,95%CI(-0.97,-0.36),P<0.0001]显着低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组;在安全性方面,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RR=1.57,95%CI(0.63,3.91),P=0.3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当前证据显示,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相比,益气活血养阴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能有效降低心绞痛患者的炎症、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减轻心肌缺血,缓解临床症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研究二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药理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西洋参、丹参的活性成分及其靶点,并在Uniport数据库标准化靶点信息;通过Gencards、OMIM、TTD、DRUGBANK数据库获取冠心病相关靶点基因,使用R语言筛选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通过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筛选关键靶点基因;采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关键靶点为STAT3、AKT1、TP53、TNF、MAPK1等,生物学通路主要作用于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西洋参丹参配伍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方向。研究三西洋参丹参药物有效部位的制备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成分含量测定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制备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并采用HPLC法测定有效部位中关键成分的含量。方法:本部分研究采用加热回流法提取、减压浓缩、大孔树脂层析分离纯化和真空干燥冷冻法制备西洋参皂苷、丹参酮和丹参酚酸三个有效部位,通过HPLC法测定各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含量。结果:西洋参中人参皂苷Rg1、Re、Rb1含量分别为0.13%、0.98%、2.4%,共计为3.51%;丹参中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为0.05%、0.11%、0.14%,共计0.30%,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为3.08%,均符合国家药典标准。西洋参皂苷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人参皂苷Rg1、Re、Rb1含量分别为1.24%、12.82%、42.49%,共计56.55%;丹参酮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为14.51%、4.72%、17.5%,共计36.73%;丹参酚酸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丹酚酸B含量为40.67%。结论:本研究按生药量1:3比例将西洋参、丹参分别进行提取纯化,得到西洋参皂苷、丹参酮和丹参酚酸三个有效部位,进而将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混合均匀,制成益气活血养阴配伍有效部位,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药理实验研究。研究四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观察西洋参丹参配伍对ApoE-/-小鼠 AS易损斑块的影响,从炎症反应、内皮损伤和氧化应激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90只ApoE-/-小鼠高脂饲料喂养,造模12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3.03m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低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0.75g/kg/d+丹参2.25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1.5g/kg/d+丹参4.5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高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3g/kg/d+丹参9g/kg/d)和西洋参丹参水煎剂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1.5g/kg/d+丹参4.5g/kg/d),15只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8周;采用主动脉油红O大体染色、主动脉根部H&E染色评估AS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指标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β、TNF-α、ICAM-1和ET-1等指标水平;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MDA、SOD和NO等指标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MMP-9、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病理指标:主动脉油红O大体染色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内膜可见脂质沉积,粥样斑块形成,较正常组明显红染,辛伐他汀组、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高剂量和水煎剂组较模型组红染区域稀疏,脂质沉积明显减少,斑块面积与主动脉内膜面积比值显着降低(P<0.05);主动脉H&E染色显示,模型组可见斑块突出管腔,管腔变窄,斑块表面纤维帽较薄且不均匀,斑块内可见脂质核心面积增大,大量的泡沫细胞聚集。各药物干预组较模型组斑块狭窄减轻,泡沫细胞数量降低,脂质核心面积减少。②血脂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和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显着降低TG、TC水平(P<0.05),西洋参丹参中剂量组显着升高HDL-C水平(P<0.05)。③炎症因子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IL-1β、TNF-α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组ICAM-1水平显着降低(P<0.05)。④内皮损伤指标: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和水煎剂组NO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和水煎剂组ET-1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⑤氧化应激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SOD含量显着升高(P<0.05),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⑥MMP-9: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MMP-9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和水煎组相比,MMP-9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⑦通路相关指标: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p-PI3K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各药物干预组p-Akt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剂量、高剂量和水煎剂组p-NF-κB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和水煎组相比,p-PI3K、p-Akt和p-NF-κB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西洋参丹参配伍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减轻内皮损伤和降低主动脉MMP-9蛋白表达,减少脂质沉积和斑块面积,抑制斑块进展,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研究五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观察西洋参丹参配伍对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根据实验三获得有效部位中人参皂苷Rb1和丹酚酸B的配比,称量相应质量的单体,混合均匀,作为干预药物。建立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ox-LDL 75μg/mL)、西洋参丹参低剂量组(ox-LDL 75μg/mL+中药单体5μg/mL)、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ox-LDL75μg/mL+中药单体25μg/mL)、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740YP组(ox-LDL 75μg/mL+中药单体25μg/mL+740YP25μg/mL),给予相应药物干预24h;采用CTG检测细胞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ICAM-1和MMP-9含量;采用生化法检测MDA和SOD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CTG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细胞活性明显增加(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细胞活性明显减低(P<0.05)。②炎症因子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ICAM-1、MMP-9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ICAM-1、MMP-9明显升高(P<0.05)。③氧化应激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SOD明显增加,MDA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SOD明显减低,MDA明显升高(P<0.05)。④通路相关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p-PI3K、p-Akt和p-NF-κB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p-PI3K、p-Akt和p-NF-κB明显升高(P<0.05)。结论:西洋参丹参配伍能够通过抑制PI3K/Akt/NF-κB通路提高细胞活性、改善氧化应激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内皮细胞损伤,保护内皮细胞。
曾晨,江涛,彭红英,陈晓坚,苏锐辉,刘敏珊[2](2021)在《HPLC法测定中风回春丸中有效成分的转移率及转化率》文中指出目的对中风回春丸生产过程中丹酚酸B转移率及丹酚酸B与丹参素两者间转化率进行初步研究,探讨有效成分的变化规律,对制定产品新的质控标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法分别测定生产过程中药材、混合磨粉、浸膏及最终成品四个关键部分中丹参素、丹酚酸B的含量,建立丹酚酸B转移率以及丹酚酸B与丹参素两者间转化率关系。结果原药材中丹参素、丹酚酸B平均含量分别为0.497和44.39 mg·g-1;成品中丹参素、丹酚酸B平均含量分别为0.470和6.04 mg·g-1。丹参素、丹酚酸B从药材到磨粉平均转移率分别为101.50%和75.22%;丹酚酸B从药材到浸膏平均转移率为54.30%,丹酚酸B与丹参素间平均转化率为7.48∶1;丹酚酸B从药材到成品平均转移率为57.28%,两者间平均转化率为12.90∶1。结论丹酚酸B自身转移以及两者间转化的规律为制定新的含量指标限度范围提供参考,建议以丹酚酸B与丹参素总量计代替原丹参素含量测定项作为中风回春丸含量测定指标,解决从投料药材到产品质量控制衔接不上的问题。
王艳华[3](2021)在《口服新剂型药物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用于通脉方组分中药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药物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液(Nanocrystals self-stabilized Pickering emulsions,NSSPE)是课题组创新设计的一种以难溶性成分自身纳米晶为固体微粒稳定剂的新型口服给药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水飞蓟宾、葛根素等中药单体,但NSSPE能否应用于复杂的中药多组分系统尚未可知。本研究以通脉方(葛根、丹参和川芎按1:1:1组成)为模型,将其主要药效成分配伍组成组分中药,研究了NSSPE应用于复方组分中药的可行性,初步探讨NSSPE对组分中药中各药效成分吸收的影响。具体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的构建和体外评价建立了同时测定通脉方中葛根素、阿魏酸、丹酚酸B、藁本内酯和丹参酮ⅡA5种药效成分含量的HPLC法。根据通脉上市制剂和丹参药材中各成分的含量比,确定了组分中药中葛根素、阿魏酸、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的配比为1:0.035:0.7:0.03。以静置和离心后油相的析出、乳层药物含量为评价指标,考察了纳米晶混悬液的pH和浓度、川芎油与Fabrafil M 1944 CS的配比等因素对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构建的影响。结果显示,纳米晶混悬液pH为6.5,总药效组分浓度为13.24mg·m L-1,川芎油:Fabrafil M 1944 C=9:1(v/v)时有利于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的成型和稳定。优化的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的乳滴粒径为1.43±0.09μm,高于空白乳的1.26±0.03μm;Zeta电位为-54.17±0.85 m V,与纳米晶混悬液的-59.70±0.50 m V相近,均低于空白乳的-31.10±0.36 m V。NSSPE的稳定性明显优于纳米晶混悬液和空白乳。荧光倒置显微镜(FIM)观察到NSSPE的乳滴表面有一圈明亮的绿色荧光(葛根素、阿魏酸、丹参酮ⅡA自带绿色荧光),扫描电镜(SEM)观察到NSSPE的乳滴表面有明显的吸附物,不同于空白乳的光滑表面。这些结果证实所构建的通脉方组分中药乳液具有NSSPE的微观结构,即难溶性药效组分纳米晶吸附于油滴界面而稳定乳滴。可见,将NSSPE应用于复方组分中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2)冷冻干燥对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固体化的影响鉴于固体制剂比液体制剂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剂型多样性,拟采用冷冻干燥法将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固体化。以冻干乳的外观、再分散性为评价指标,筛选了冻干保护剂的配伍品种、比例和用量。最终将PVP K30-麦芽糖以1:9的质量比配伍,用量为8%时,可制得外观和再分散性良好的冻干乳。复溶乳的外观、粒径和Zeta电位、葛根素和丹酚酸B的含量均与原乳无明显差异,而阿魏酸、藁本内酯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分别降低了16.72%、9.53%和19.32%。FIM和SEM下的复溶乳与原乳观察结果相同,说明复溶乳仍保持了原乳的乳滴结构。以模拟人工胃液(0~2 h)和人工肠液(2~8 h)为释放介质,采用桨法进行体外溶出实验。结果显示,NSSPE原乳可将葛根素、丹参酮ⅡA的累积释放率从原料药的72.57%和18.18%分别提高至96.80%和24.01%,但对阿魏酸、丹酚酸B、藁本内酯的累积释放率无显着影响。冷冻干燥对NSSPE中葛根素、阿魏酸、丹参酮ⅡA的释放无明显影响,但显着降低了丹酚酸B的释放,尤其是模拟胃液中的释放量,藁本内酯在模拟人工肠液中的释放率较原乳提高了80%。以外观、再分散性、粒径和Zeta电位、乳液层药物含量为指标,考察了冻干乳在40、4和-20℃下的稳定性。结果显示,冻干乳在-20℃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存放6 m;温度越高,成分损失越严重。(3)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的Caco-2细胞吸收用Caco-2细胞模型进行了MTT实验、细胞摄取实验和双向转运实验,在筛选NSSPE的pH和浓度的基础上,比较了原料药、纳米晶、NSSPE原乳和复溶乳中各成分的摄取和转运,考察了NSSPE在Caco-2细胞上的入胞途径。MTT实验显示NSSPE浓度达到200μg·m L-1(以Pu计)时对Caco-2细胞一具有一定毒性,制备成冻干乳后,毒性进一步增强。在考察的5.0~7.4的pH范围和25~100μg·m L-1的浓度范围内,NSSPE中各组分的摄取和转运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整体而言,pH为5.0、浓度为100μg·m L-1时各成分的Caco-2细胞摄取率较高,AP→BL方向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较高而外排率(ER)较低。不同制剂的摄取和转运实验结果显示,(1)与原料药+油组比较,NSSPE原乳中葛根素、阿魏酸、丹酚酸B、藁本内酯和丹参酮ⅡA的摄取率分别增加了78.72%、269.18%、161.50%、90.22%和131.06%。葛根素、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两个方向的Papp都显着增加,但ER均减小;藁本内酯的Papp从0(难以跨膜转运)分别提高至0.79(AP→BL)和0.74(BL→AP);阿魏酸的双向转运无明显变化。(2)与纳米晶+油组比较,NSSPE中葛根素、阿魏酸、藁本内酯和丹参酮ⅡA的摄取率分别增加了31.73%、198.52%、114.10%和58.22%,丹酚酸B无显着变化。葛根素、阿魏酸、丹酚酸B双向转运的Papp均无显着变化;丹参酮ⅡA双向转运的Papp均增大了约3.3倍,故ER无显着变化;藁本内酯也从难以跨膜转运变为具有一定的跨膜转运速率。(3)与不加油组相比,单纯将油相加入到原料药或纳米晶中,仅阿魏酸的摄取率(这是由于油相中含阿魏酸)和丹参酮ⅡA AP→BL的Papp显着增大。提示,NSSPE促进各成分吸收的作用并不是单纯的因为加入了油相,还和其特殊的乳滴结构有关系。(4)NSSPE冻干乳复溶后,阿魏酸、藁本内酯、丹参酮ⅡA的摄取率显着低于原乳,葛根素无明显差异,而丹酚酸B略有增加。5个成分双向转运的Papp都显着降低,尤其是葛根素、丹酚酸B的降幅高达50%左右;但各成分的ER均无显着变化。提示,NSSPE冷冻干燥后各成分吸收变差,这可能与冻干过程中挥发油的损失有关。NSSPE入胞途径实验显示,染料木素(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抑制剂)对NSSPE中5种成分的细胞摄取均有抑制作用,但仅对阿魏酸、丹参酮ⅡA在AP→BL的转运有影响,其Papp分别降低了15.88%、24.35%。而氯丙嗪(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抑制剂)和阿米洛利(网格蛋白介导巨胞饮抑制剂)对各成分的摄取和转运均无影响。提示,Caco-2细胞对NSSPE的内吞与小窝蛋白介导的途径有关。本研究将通脉方的主要药效成分葛根素、阿魏酸、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配伍成组分中药,以川芎药效成分川芎油为主要油相,制备了复方组分中药的NSSPE。与原料药相比,5种药效成分在Caco-2细胞上吸收都得到较大改善,丹酚酸B、藁本内酯和丹参酮ⅡA的促吸收效果尤其明显,这与NSSPE中各成分部分以纳米晶形式存在,粒径较小,部分以分子形式溶解于油相有关。其吸收机制主要为被动扩散,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也有一定作用。
陈泽麒[4](2021)在《基于数据驱动和机理模型的丹参提取过程监控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提取工艺是中药制药过程的重要单元,提取液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因此在其生产过程中实施过程监控以保证提取液质量,对提升中药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丹参药材为研究对象,利用天然产物传质规律、丹酚酸降解规律、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 E)以及过程分析技术(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PAT)建立了丹酚酸的提取动力学模型和快速定量模型,并进一步开发了用于丹参提取过程监控的程序,实现了丹参提取过程丹酚酸含量的实时监控。本研究主要内容及学术成果如下:1.对丹参提取过程动力学进行初步研究,以Fick第一扩散定律、分配平衡以及内外传质建立传质模型,同时进一步将传质模型与丹酚酸降解动力学模型相结合,推导出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B)、紫草酸(Lithospermic acid,LA)和丹参素(Danshensu,DSS)的提取动力学模型。采用敏感性分析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价,预测相对误差在5%以内,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此外,进一步考察了溶剂倍量、搅拌、温度对丹酚酸传质和降解规律影响。2.采用数据驱动结合机理研究方法建立了丹酚酸B、丹酚酸E(Salvianolic acid E,SAE)、紫草酸、丹酚酸A(Salvianolic acid A,SAA)、丹参素五个成分的提取动力学模型。首先,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优化了提取机理模型;接着,通过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考察了温度、p H和氮气流量与丹酚酸提取动力学参数间的定量关系;最后,对响应曲面法结果进一步优化建立提取动力学模型。模型验证表明,预测值与测量值接近,说明模型可预测丹参提取过程丹酚酸含量变化规律。3.采用层次多变量分析(Hierarchical Multivariate Analysis,HMA)方法结合近红外(Near Infrared,NIR)光谱和工艺参数,建立起丹参提取过程丹酚酸含量快速定量模型。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NIR光谱数据进行降维,以提高工艺参数在建模中权重,并采用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建立工艺参数、主成分得分、丹酚酸含量间非线性定量关系。与传统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方法相比,有效降低了工艺参数改变对模型预测性能的影响,建立的模型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预测性能。4.基于Labview建立了丹参提取过程监控程序,可用于丹酚酸提取动力学模型拟合、快速定量模型训练以及丹参提取过程实时监控,并提出丹参提取过程质量一致性控制策略。
解满江,屠鹏飞,张庆英[5](2021)在《枣仁安神成方制剂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枣仁安神成方制剂由炒酸枣仁、丹参和醋五味子制得,临床用于治疗心血不足引起的失眠、健忘、心烦、头晕及神经衰弱症见上述证候者。为了保障枣仁安神成方制剂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近年来对其药效作用、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尚无针对枣仁安神成方制剂研究进展的综述。该文首次系统归纳总结了有关枣仁安神成方制剂质量标准、化学成分、药效作用和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为枣仁安神成方制剂药效物质和质量控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陈天山[6](2020)在《基于QbD理念的丹七粉生产工艺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1、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从源头设计丹七粉的生产工艺;从药剂学的角度研究不同工艺参数对丹七粉质量属性的影响;探索关键工艺参数与关键质量属性的数学模型,构建生产工艺操作空间并验证其科学性。2、建立丹七粉含量测定方法,并确定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范围。3、研究并建立丹七粉高效液相指纹图谱。4、研究并确定丹七粉的包装材料、储存条件和有效期。方 法:1、基于QbD理念,以丹参、三七药材的洁净指数、水分、出粉率、有效成分含量及丹七粉的溶出度、均匀度和有效成分转移率为评价指标,进行丹参、三七药材净洗方法、频率、功率、时间,干燥方法、温度、功率、时间,粉碎方法、温度、时间、细度以及丹七粉混合方法、频率、时间等单因素筛选和多因素显着性试验,以确定关键工艺参数。采用中心点复合设计试验,建立关键工艺参数与关键质量属性之间的数学模型,并对试验结果建立多元二次回归方程;应用Minitab15软件对最优模型进行计算并获得生产工艺操作空间及其可接受范围,并对所得工艺操作空间进行验证。以不同产地来源的丹参、三七药材为原料,制备10批丹七粉以确认生产工艺的科学性。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丹七粉有效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建立并验证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酚酸B、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及人参皂苷Rb1含量测定方法;测定10批丹七粉有效成分含量,并以均值加减3倍标准偏差来规定有效成分的变化范围。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0批丹七粉的指纹图谱进行研究,以国家药典委员会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年版)对高效液相指纹图谱进行分析,从而建立丹七粉高效液相指纹图谱。4、采用高温、高湿、强光试验以确定产品的储存条件;分别对包装于聚乙烯复合膜、镀锡复合膜、铝箔复合膜内的丹七粉进行加速和长期稳定性试验,以优选出适宜的包装材料并确定产品有效期。结 果:1、基于QbD理念,对丹七粉生产工艺参数进行了单因素和因素试验,建立了关键工艺参数与关键质量属性的回归方程即:(1)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及丹酚酸B的转移率Y1=83.365—0.035X1+1.082X2—0.165X4—1.088 × 10-4X1X2+1.833 × 10-5 X1X4+3.967 ×10-4X2X4+4.027 × 10-5X12—0.011X22+3.113 × 10-4X42;(2)三七皂苷 R1、人参皂苷 Rg1及人参皂苷 Rb1 转移率 Y2=64.071—0.07X1-0.069X3+0.763X4—9.638 × 10-5X1X3+5.611 × 10-4 X1X4+2.804 × 10-4X3X4+3.477 × 10-5X12+4.149×10-5X32—3.436×10-3X42;(3)混合均匀度 Y3=81.929—0.341X5+2.323X6—0.029X5X6+0.025X52—0.052X62;(X1、X2、X3、X4、X5、X6 分别表示净洗功率、干燥温度、干燥功率、粉碎细度、混合频率、混合时间)。构建并验证了丹七粉生产工艺数学模型,确立了丹七粉生产工艺操作空间。2、建立并验证了:(1)以乙腈为流动相A,0.02%磷酸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70nm的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含量测定方法;(2)以乙腈-0.1%磷酸(22:7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6nm的丹酚酸B含量测定方法;(3)以乙腈为流动相A,水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03nm的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及人参皂苷Rb1含量测定方法。确定了丹七粉中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总含量范围为2.57mg/g~3.35mg/g;丹酚酸B含量范围为23.98mg/g~27.46mg/g;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及三七皂苷R1的总含量范围为37.89mg/g~42.69mg/g。3、建立了丹七粉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标定了 19个共有峰,辨识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酚酸B、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及人参皂苷Rb17个有效成分的色谱峰,10批丹七粉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80以上。4、初步确定丹七粉的储存条件为:置阴凉干燥处、避光保存,最佳包装材料为药用铝箔复合膜,产品的有效期在18个月以上。结 论:本课题基于QbD理念设计的丹七粉生产工艺稳定可靠、重现性好,可为丹七粉的大规模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所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初步确定了丹七粉储存条件和有效期,选取的包装材料能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可为全面控制丹七粉的质量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苏莎[7](2020)在《舒心降脂片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文中提出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是保障药品安全有效的根本基础,由于中成药生产是各处方药味通过不同溶剂使复杂成分溶出和相互影响的复杂体系,其质量控制的发展方向是多指标、多方式的。舒心降脂片中由11味药组成,原有标准仅通过简单的显色鉴别和常规片重检查等项目控制产品质量。在各项检查技术和设备不断更迭的现在,原有控制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有药品安全保障的需求。本课题通过建立同时检测舒心降脂片中虎杖苷、葛根素薄层鉴别法,建立芍药苷和丹酚酸B薄层鉴别法,建立舒心降脂片中三成分同测的HPLC方法,制定了舒心降脂片标准草案;同时初步探索舒心降脂片HPLC和TLC指纹图谱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使用TLC技术鉴别舒心降脂片中虎杖苷、葛根素、芍药苷和丹酚酸B四个成分的方法,Rf值合理,分离度好,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阴性对照品色谱中则无相应斑点。几个鉴别方法分离好,斑点清晰,能稳定鉴别舒心降脂片中的四个成分。2使用HPLC对舒心降脂片中三成分同时测定,采用C18液相色谱柱(直径5μm),以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306nm,柱温30℃,进样量为10μL。葛根素在19.0380.0μg/mL,虎杖苷在4.5490.80μg/mL,丹酚酸B在60.581211.60μg/mL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8%102.32%、RSD为0.807%0.926%(n=6)。通过对同一条件下多次进样的虎杖苷、葛根素、丹酚酸B对照品的峰面积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可看出不同进样次数之间样品差异细微。该方法专属性强、分离度好,稳定。3通过对不同批次舒心降脂片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然后进行相似度评价,市售舒心降脂片相似度高于0.9,说明舒心降脂片三成分同测的方法可以建立HPLC指纹图谱模型,因检测批次较少,还需进一步收集多批次的图谱进行对比,健全指纹图谱数据。4通过舒心降脂片薄层鉴别研究、多成分HPLC测定方法研究,修订原有舒心降脂片质量标准,起草了新质量标准草案。5通过Image J技术摸索不同薄层展开条件的TLC指纹图谱模型建立方式。结果以虎杖苷、葛根素为代表的成分TLC指纹图谱模型相似度较好,共有峰清晰,初步说明以目前的试验条件可建立以虎杖苷、葛根素为代表的成分TLC指纹图谱模型;因收集批次较少,还需进一步收集样品开展检测,健全指纹图谱数据。
叶淑青[8](2020)在《双参验方抗寻常疣活性成分筛选及软膏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寻常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具有长期性、复发性等特点。目前临床上采用化学腐蚀剂、广谱抗病毒剂、免疫调节剂、液氮冷冻法、激光法等均存在复发率和毒副作用高的技术难题;中医药通过多靶点、全方位治疗寻常疣,具有高安全性、高治愈率、低复发率、副作用小等特点。双参验方是由临床医师多年治疗寻常疣经验总结得出的搽剂处方,根据企业研究基础、临床数据,该经验方治疗周期短,能减缓患者痛苦,然而搽剂存在使用、保存等问题,受企业委托对处方进行活性成分筛选、精制,并制备外用制剂,为临床治疗寻常疣提供软膏剂。寻常疣的病理现象为表皮棘层细胞受HPV病毒刺激后异常增生导致皮肤出现乳头瘤样突起,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用于模拟寻常疣疣体组织中细胞异常增生现象,以双参验方,拆方后丹参、苦参,以及丹参和苦参中主要成分对HaCaT细胞的抑制率为指标,通过CCK-8法考察其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并筛选有效活性成分,进一步结合流式细胞术、Hoechst33258DNA染色法、西方印记法探究有效活性成分对HaCaT细胞周期分布、细胞凋亡量和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双参验方和拆方后丹参、苦参均对HaCaT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丹参和苦参中主要成分丹酚酸B、氧化苦参碱在低浓度下就能显着抑制HaCaT细胞增殖;丹酚酸B和氧化苦参碱可以阻滞细胞停留在DNA停止复制的G0/G1期,从而引起细胞早期凋亡;Hoechst33258DNA染色法可直观看到丹酚酸B、氧化苦参碱给药组呈浓度时间效应关系使凋亡细胞呈现出强烈蓝色荧光;西方印记法证明丹酚酸B、氧化苦参碱可能通过显着上调Caspase3、Caspase9、Bax蛋白表达量,下调Bcl-2蛋白表达量,促使增殖的HaCaT细胞凋亡。提示双参验方是通过抑制棘层细胞异常增殖并促进其凋亡,从而使疣体脱落达到治疗目的。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提取参数及大孔树脂分离参数,以丹酚酸B、氧化苦参碱转移率为提取指标,以成分洗脱率为树脂精制指标,选择丹参总酚酸和苦参总生物碱最佳精制工艺。丹参总酚酸的最佳提取、分离工艺为使用10倍量50%乙醇回流提取丹参药材饮片2次,提取时间1h;药材与AB-8树脂体积比1:2,分别用5倍柱体积的7.5%乙醇和35%乙醇进行除杂和洗脱,流速为4 BV·h-1。苦参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分离工艺为苦参药材饮片浸泡0.5h后用十倍量水提取2次,提取时间为2h;药材与AB-8树脂体积比1:2.5,分别用4倍柱体积的6%乙醇和25%乙醇进行除杂和洗脱,流速为2 BV·h-1。所筛选的丹参总酚酸和苦参总生物碱精制工艺符合企业要求,且得到的提取物含量较高,并能够节约成本、方便工业生产。软膏剂研究以丹酚酸B稳定性作为前提,保证制剂的稳定性和均一性,以丹酚酸B含量下降率为指标,从O/W、W/O和油膏三种剂型中筛选出最佳剂型,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剂型为油膏制剂,制备工艺为丹酚酸B和氧化苦参碱提取物冷冻干燥成粉末,9号筛筛成细粉,少量多次加入到110℃熔化的蜂蜡和亚麻籽油混合基质中(药物与基质比例为1:10),并加入2%氮酮,利用高剪切乳化机使其分散均匀、冷却至室温制成油膏制剂。双参验方抗寻常疣油膏为浅棕色、质地细腻、易涂布,稳定性良好的半固体制剂。制剂中丹酚酸B和氧化苦参碱体外透皮吸收与时间呈线性关系,透皮效果良好。
齐元春[9](2020)在《不同制粒工艺制备益心舒片的质量研究》文中指出益心舒片由人参、黄芪、麦冬、山楂、丹参、五味子、川芎七味药组成,具有益气复脉、活血化瘀、养阴生津之功效,现代多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等。根据现行国家药品标准,益心舒片可采取两种制粒工艺制备生产——传统湿法制粒工艺和一步制粒工艺。制粒工艺对中药片剂质量和疗效具有显着影响,传统湿法制粒工艺和一步制粒工艺在制粒时间、制粒温度及颗粒干燥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所制备的益心舒片中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不同,还有可能对药物的溶出和释放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对益心舒片化学成分含量、指纹图谱及溶出度的检测方法进行研究,以指标性成分含量、指纹图谱相似度及溶出度相似因子为指标对一步制粒和传统湿法制粒两种制粒工艺所制备益心舒片进行质量评价,从化学成分及体外溶出两个方面探讨不同制粒工艺对益心舒片的影响。目的:1建立同时测定益心舒片中五味子醇甲、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四种化学成分含量的检测方法。2建立益心舒片HPLC-VWD指纹图谱及HPLC-ELSD指纹图谱。3建立益心舒片丹酚酸B溶出度测定方法。4以多种指标成分含量、指纹图谱相似度及溶出度相似因子为指标评价一步制粒和传统湿法制粒两种制粒工艺制备益心舒片的质量差异。方法:1采用HPLC法,色谱柱:Agilent 5 TC-C18(2)(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进样量10μL,流速1.0m L/min,柱温25℃,检测波长为260 nm。2采用双波长法建立益心舒片HPLC-VWD指纹图谱,色谱柱:Agilent 5 TC-C18(2)(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02%磷酸水(梯度洗脱),柱温25℃,波长:0~62 min,280 nm;62~125 min,260 nm。以丹酚酸B为参照峰,测定9批益心舒片样品的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年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并对共有峰确认药材归属。采用蒸发光检测器建立益心舒片HPLC-ELSD指纹图谱,色谱柱:Agilent 5 TC-C18(2)(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器:蒸发光检测器。以人参皂苷Rd为参照峰,测定10批益心舒片样品的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年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并对共有峰确认药材归属。3选取丹酚酸B为益心舒片体外溶出度测定指标,采用桨法,500m L p H=1盐酸溶液为溶出介质,温度37±5℃,转速75 r/min,分别在10、20、40、60、80、100、120min进行取样,每次取样量4m L并进行补液,HPLC法检测,计算累积溶出度并绘制溶出曲线。4按照“方法1”中所建含量测定方法及《中国药典》(2015版)中益心舒片含量测定方法分别测定两种制粒工艺所得益心舒片中8种指标性化学成分的含量;按照“方法2”中建立的益心舒片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分别测定两种制粒工艺所得益心舒片的HPLC-VWD指纹图谱及HPLC-ELSD指纹图谱;按照“方法3”中建立的益心舒片溶出度测定方法,分别测定两种制粒工艺所得益心舒片的溶出度并绘制累积溶出曲线。比较两种制粒工艺所得益心舒片的指标成分含量、指纹图谱及药物溶出度,对两种制粒工艺所得益心舒片进行质量评价。结果:1建立了HPLC法同时测定五味子醇甲、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四种成分含量方法,所建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符合规定,五味子醇甲、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浓度分别在2.527~40.432、1.937~30.992、1.328~21.24、2.477~39.624μg/m 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分别为五味子醇甲Y=15612X-12.147(r=0.9998)、隐丹参酮Y=49121X-28.802(r=0.9998)、丹参酮Ⅰ Y=42086X-1.2291(r=0.9996)、丹参酮ⅡA Y=42655X-31.23(r=0.9998)。2建立了益心舒片HPLC-VWD指纹图谱和HPLC-ELSD指纹图谱。9批HPLC-VWD指纹图谱共标定出25个共有峰,样品图谱与对照图谱相似度均在95%以上。10批HPLC-ELSD指纹图谱共标定出34个共有峰,样品图谱与对照图谱相似度均在97%以上。3建立了益心舒片中丹酚酸B的溶出度测定方法,120min累积溶出度为80.83%。4一步制粒工艺制备益心舒片中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丹酚酸B、五味子醇甲、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含量的均值分别为0.96、0.85、1.15、9.88、0.77、0.40、0.19、0.55mg/g。传统湿法工艺制粒制备益心舒片中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丹酚酸B、五味子醇甲、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含量的均值分别为1.03、0.93、1.20、10.78、0.52、0.25、0.1、0.25mg/g;一步制粒益心舒片与传统湿法制粒益心舒片HPLC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值为0.990,HPLC-ELSD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值为0.992,相似度值均大于0.990;一步制粒益心舒片与传统湿法制粒益心舒片平均累积溶出度的f2相似因子为74.34>50。结论:1所建立的同时测定益心舒片中五味子醇甲、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适用于益心舒片的质量评价。2所建立的益心舒片HPLC-VWD指纹图谱和HPLC-ELSD指纹图谱适用于益心舒片的质量评价。3所建立的益心舒片中丹酚酸B溶出度测定方法适用于益心舒片质量评价。4两种制粒工艺制备益心舒片,对所测八个指标成分的含量影响较大。传统湿法制粒工艺与一步制粒工艺比较,提高了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丹酚酸B四个化学成分含量,降低了五味子醇甲、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四个化学成分含量。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HPLC-VWD对照指纹图谱与HPLC-ELSD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值均大于0.990,表明不同制粒工艺未对产品的主要化学成分组成产生显着影响。在所建立的溶出条件下,丹酚酸B溶出度,f2相似因子为74.34>50,表明两种制粒工艺制备的益心舒片中丹酚酸B溶出曲线相似,溶出特性基本相同。
任雪[10](2020)在《干燥技术对典型中药材有效成分影响的实验研究及设备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中药材是我国医药行业和食品行业中非常重要且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作物,“药材好、药才好”,这句简单的话很深刻的表达了药材产业的重要性。大多数中药材经过采收后,内部水分含量较高,若不及时对药材进行干燥处理,药材就很容易霉烂并且变质,从而导致药材有效成分的损失。由于当前大多数中药材干燥后有效成分损失过多的问题暴露,本文选取陕西典型道地药材丹参和天麻进行实验,其中丹参是作为保健品的主要原料之一,天麻为药食同源目录中的药材,通过对二者进行多种技术的干燥,完成其对应有效成分的HPLC检测,从而分析药材有效成分提取率,最终得到丹参和天麻干燥最佳技术及工艺,设计适合丹参和天麻的干燥设备。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本文从干燥实验入手。针对两种典型药材丹参和天麻进行了多种干燥实验,其中包括热风干燥(40℃、50℃、60℃)、真空干燥(40℃、50℃、60℃)、热风真空联合干燥(转换点含水率约9%、热风和真空温度一致为40℃、50℃、60℃)、热风微波干燥(热风50℃,功率200W、300W、400W)和真空冷冻干燥。其中丹参干燥前无处理,天麻干燥前进行水浴锅蒸煮,蒸煮温度为80℃、90℃和100℃。(2)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进行溶液的配制和提取,将提取后的样品和标准品进行HPLC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进而通过计算得出有效成分提取率。其中丹参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出峰时间约为30min和20min;天麻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天麻素,出峰时间约为10min,三种有效成分检测在色谱图中的出峰状态均稳定且精密。(3)针对提取率和干燥时间采用SPSS25.0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通过多种分析对比,可得出不同条件下的最佳干燥技术及工艺。以丹参为实验物料,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提取率为主要指标,有效成分丹酚酸B对应的最佳干燥技术及工艺为热风真空联合干燥,其中热风段和真空段干燥温度均为50℃,两阶段干燥时间均约为5h;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的最佳干燥技术及工艺为热风真空联合干燥,热风段和真空段干燥温度均为60℃,干燥时间约为热风段5h,真空段4h;同时兼顾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的最佳干燥技术及工艺为热风真空联合干燥,热风段和真空段干燥温度均为40℃,干燥时间约为热风段6h,真空段4h。以天麻为实验物料,天麻素提取率为主要指标,有效成分天麻素对应的最佳干燥技术及工艺为热风真空联合干燥,热风段和真空段干燥温度均为40℃,两阶段干燥时间均约为6h,天麻蒸煮温度为90℃,蒸煮时间为10min。(4)根据最佳工艺的得出,从而设计适合丹参和天麻的圆筒式热风真空干燥设备,利用Solidworks完成三维建模及装配图,并将模型导入ABAQUS软件中进行力学分析,并通过热力计算得出设备干燥物料所消耗的热能及相关设备选型计算,完成了针对丹参和天麻中药材干燥设备的设计。本文对丹参和天麻两种中药材进行合理的实验研究,以药材有效成分为主要指标,通过数据分析对干燥技术及工艺进行优化,从而设计了一种适合丹参和天麻的热风真空干燥设备。
二、丹参药材中丹酚酸B的提取及其HPLC法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丹参药材中丹酚酸B的提取及其HPLC法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洋参丹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1 文献筛选结果 |
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 纳入文献质量 |
4 Meta分析结果 |
5 敏感性分析 |
6 发表偏倚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1 药物活性成分和相关靶点的获取 |
2 冠心病相关靶点的获取 |
3 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的获取 |
4 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和关键靶点获取 |
5 靶点通路富集分析及可视化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的制备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成分含量测定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药材质量检测 |
2 有效部位含量测定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学检测 |
3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4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IL-1β、TNF-α和ICAM-1水平的影响 |
5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NO和ET-1水平的影响 |
6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SOD和MDA含量的影响 |
7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主动脉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 |
8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主动脉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西洋参丹参对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
2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
3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ICAM-1、MMP-9的影响 |
4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SOD和MDA含量的影响 |
5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2)HPLC法测定中风回春丸中有效成分的转移率及转化率(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及实验材料 |
2 方法 |
2.1 药材细粉样品制备 |
2.2 药物浸膏样品制备 |
2.3 成品药粉样品制备 |
3 含量测定 |
3.1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应性试验 |
3.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4 专属性试验 |
3.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6 精密度试验 |
3.7 重现性试验 |
3.8 稳定性试验 |
3.9 加样回收试验 |
4 结果 |
5 讨论 |
(3)口服新剂型药物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用于通脉方组分中药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写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通脉方组分中药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NSSPE)的构建和体外评价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通脉方多药效成分的同时测定 |
2.2 通脉方组分中药各药效组分的配比 |
2.3 通脉方各组分纳米晶混悬液的制备 |
2.4 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的制备与评价方法 |
2.5 各因素对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构建的影响 |
2.6 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的性质评价 |
2.7 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的结构表征 |
3 结果 |
3.1 通脉方多种成分的含量测定 |
3.2 通脉方中葛根素、阿魏酸、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的配比 |
3.3 通脉方各组分对纳米晶混悬液性质的影响 |
3.4 纳米晶混悬液的pH对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构建的影响 |
3.5 川芎油与Fabrafil M1944 CS配比对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构建的影响 |
3.6 不同药物浓度对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构建的影响 |
3.7 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的性质评价 |
3.8 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的结构表征 |
4 讨论 |
4.1 组分配比的确定 |
4.2 通脉方各组分对纳米晶混悬液的影响 |
4.3 纳米晶混悬液pH的调节方式和考察范围 |
4.4 各因素对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构建的影响 |
4.5 性质和结构表征 |
第2章 冷冻干燥对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固体化的影响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冻干乳的工艺研究 |
2.2 冷冻干燥对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性质的影响 |
2.3 冷冻干燥对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微观结构的影响 |
2.4 冷冻干燥对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体外药物释放的影响 |
2.5 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冻干乳的稳定性考察 |
3 结果 |
3.1 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冻干乳的工艺研究 |
3.2 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冻干前后性质的比较 |
3.3 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冻干前后微观结构的比较 |
3.4 原料药和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冻干前后体外药物释放的比较 |
3.5 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冻干乳稳定性考察 |
4 讨论 |
4.1 干燥方法的选择 |
4.2 冷冻干燥对NSSPE性质及微观表征的影响 |
4.3 体外释放 |
4.4 稳定性考察 |
第3章 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的 Caco-2 细胞吸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Caco-2 细胞复苏与培养 |
2.2 细胞毒性试验 |
2.3 Caco-2 细胞摄取试验 |
2.4 Caco-2 细胞单层模型双向转运试验 |
2.5 Caco-2 细胞胞饮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的途径 |
3 结果 |
3.1 MTT实验结果 |
3.2 Caco-2 细胞摄取结果 |
3.3 Caco-2 细胞双向转运试验结果 |
3.4 抑制剂对通脉方组分中药NSSPE入胞途径的影响结果 |
4 讨论 |
4.1 细胞毒性试验 |
4.2 pH对 Caco-2 细胞的摄取和转运的影响 |
4.3 浓度对Caco-2 细胞的摄取和转运的影响 |
4.4 不同制剂对Caco-2 细胞的摄取和转运的影响 |
4.5 Caco-2 细胞胞饮NSSPE的途径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及意义 |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难溶性成分口服吸收促进技术在中药复方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课题 |
致谢 |
(4)基于数据驱动和机理模型的丹参提取过程监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提取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
1.2.1 药材提取传质动力学模型 |
1.2.2 丹酚酸降解动力学模型 |
1.3 过程分析技术 |
1.4 过程控制 |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
2 丹参提取过程动力学模型初步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实验方法 |
2.2.3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药材属性测定结果 |
2.3.2 丹酚酸B提取动力学模型考察 |
2.3.3 紫草酸和丹参素提取动力学模型 |
2.4 小结 |
3 结合数据驱动和机理模型研究丹参提取动力学过程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方法 |
3.2.3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药材属性测定结果 |
3.3.2 丹酚酸动力学模型参数拟合 |
3.3.3 响应曲面法分析 |
3.3.4 回归系数优化 |
3.3.5 模型验证 |
3.4 小结 |
4 基于近红外光谱和工艺参数建立丹酚酸含量快速分析方法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实验方法 |
4.2.3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样本采集和划分 |
4.3.2 层次多元分析模型建立 |
4.3.3 偏最小二乘模型建立 |
4.3.4 HMA-SVR模型和PLS模型比较 |
4.3.5 过程监测 |
4.4 小结 |
5 丹参提取过程丹酚酸含量监控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3 丹参提取过程监控系统框架 |
5.4 丹参提取过程监控系统应用 |
5.4.1 快速定量模型训练模块 |
5.4.2 提取动力学模型拟合模块 |
5.4.3 丹参提取过程监控模块 |
5.5 丹参提取过程控制策略 |
5.6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枣仁安神成方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质量标准现状 |
2 化学成分 |
2.1 酸枣仁化学成分 |
2.2 丹参化学成分 |
2.3 五味子化学成分 |
3 药效作用 |
4 分析方法 |
4.1 枣仁安神制剂的分析方法 |
4.1.1 光谱法 |
4.1.2 薄层色谱法 |
4.1.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4.1.3.1 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分析 |
4.1.3.2 含量测定 |
4.2 枣仁安神制剂所含单味药材的分析方法 |
4.2.1 光谱法 |
4.2.1.1 UV |
4.2.1.2 IR |
4.2.1.3 NIR |
4.2.1.4 FS |
4.2.2 HPLC和UPLC |
4.2.2.1 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 |
4.2.2.2 含量测定 |
4.2.3 LC-MS |
4.2.3.1 指纹图谱 |
4.2.3.2 含量测定 |
4.2.4 GC和GC-MS |
4.2.5 CE |
5 总结与展望 |
(6)基于QbD理念的丹七粉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略缩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QbD理念研究进展 |
1.1 QbD理念的起源及发展概况 |
1.2 实施QbD理念的意义 |
1.3 QbD理念的实施步骤 |
1.4 中药生产工艺研究应用QbD理念的概况 |
2 丹七系列制剂研究进展 |
2.1 生产工艺研究 |
2.2 含量测定研究 |
2.3 指纹图谱研究 |
3 直接口服中药饮片(粉剂)的研究进展 |
3.1 直接口服散剂(粉剂)的优点 |
3.2 直接口服散剂(粉剂)在提高中药资源利用率中的作用 |
3.3 直接口服散剂(粉剂)在降低生产能耗和成本中的作用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丹七粉生产工艺研究 |
1 试验设备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丹七粉生产工艺评价指标 |
2.1 工艺评价指标的确定 |
2.2 工艺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
2.3 丹参、三七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
3 关键工艺参数的辨识 |
3.1 单因素试验设计 |
3.2 多因素显着性设计试验 |
4 建立数学模型 |
4.1 中心点复合设计 |
4.2 数据处理 |
4.3 构建设计空间并验证 |
5 生产工艺的确认 |
6 本章小结 |
6.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6.2 多因素显着性试验结果 |
6.3 构建数据模型和设计空间并验证 |
第三章 丹七粉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1 试验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丹七粉中丹参酮类含量的测定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
2.3 色谱条件 |
2.4 测定法 |
2.5 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 |
3 丹七粉中SAB含量的测定 |
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2 对照品溶液制备 |
3.3 色谱条件 |
3.4 测定法 |
3.5 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 |
4 丹七粉中NGSR_1、GSRg_1、GSRb_1含量的测定 |
4.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4.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4.3 色谱条件 |
4.4 测定法 |
4.5 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 |
5 十批丹七粉含量测定 |
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丹七粉指纹图谱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HPLC样品制备 |
2.3 提取溶剂的选择 |
2.4 色谱条件的考察 |
2.5 参照峰的选择 |
2.6 方法学考察 |
2.7 指纹图谱的构建 |
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丹七粉质量稳定性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试验样品 |
2 试验方法 |
2.1 检验方法 |
2.2 稳定性试验方法 |
3 试验结果 |
4 结果分析 |
4.1 高温对丹七粉的影响 |
4.2 高湿对丹七粉的影响 |
4.3 强光照射对丹七粉的影响 |
4.4 加速实验 |
4.5 长期稳定性试验 |
5 本章小结 |
结论 |
1 主要结论 |
1.1 生产工艺研究 |
1.2 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 |
1.3 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 |
1.4 质量稳定性及包装材料适宜性研究 |
2 主要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丹七粉及丹七片体外溶出度的比较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试验样品 |
2 方法与结果 |
综述 丹参、三七干燥与粉碎工艺及稳定性研究进展 |
1 丹参药材干燥、粉碎工艺及稳定性研究进展 |
1.1 丹参药材干燥方法及温度研究进展 |
1.2 丹参粉碎工艺研究进展 |
1.3 丹参质量稳定性研究进展 |
2 三七药材干燥、粉碎工艺及稳定性研究进展 |
2.1 三七药材干燥方法及温度研究进展 |
2.2 三七粉碎工艺研究进展 |
2.3 三七质量稳定性研究进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舒心降脂片质量标准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舒心降脂片有效成分鉴别控制方法 |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和试药 |
1.2 实验样品和阴性样品的制备 |
1.3 舒心降脂片中葛根素、虎杖苷薄层鉴别方法 |
1.4 舒心降脂片中芍药苷薄层鉴别方法 |
1.5 舒心降脂片中丹酚酸B薄层鉴别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舒心降脂片中葛根素、虎杖苷薄层鉴别 |
2.2 舒心降脂片中芍药苷薄层鉴别 |
2.3 舒心降脂片中丹酚酸B薄层鉴别 |
3 结论 |
第二章 舒心降脂片葛根素、虎杖苷、丹酚酸B定量分析 |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和试药 |
1.2 葛根素、虎杖苷、丹酚酸B三成分同测方法 |
1.3 葛根素、虎杖苷、丹酚酸B含量测定方法确认 |
2 基于数学模型的HPLC检测方法学确认模型探索 |
2.1 聚类分析(CA) |
2.2 主成分分析(PCA) |
3 HPLC指纹图谱模型的建立、相似度评价及分析 |
3.1 指纹图谱模型建立 |
3.2 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和峰面积对比 |
3.3 相似度评估 |
4 结果与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质量标准草案及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1 质量标准草案 |
2 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第四章 基于不同薄层展开条件的TLC指纹图谱模型建立方式摸索 |
1 实验部分 |
1.1 以虎杖苷、葛根素为代表的成分TLC指纹图谱模型构建、共有峰确认及相似度评价 |
1.2 以芍药苷为代表的单萜类成分TLC指纹图谱模型构建、共有峰确认及相似度评价 |
1.3 以丹酚酸B为代表的酚酸类成分TLC指纹图谱模型构建、共有峰确认及相似度评价 |
2 结果与讨论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降脂类中成药及部分药材文献综述研究 |
第一节 降脂类中药组方研究进展 |
1 降低内源性脂的合成和堆积 |
2 抑制外源性脂类成分的吸收 |
3 改善血液含脂量,调整血液流动状态 |
4 抗氧化和调节胰岛素灵敏度 |
第二节 舒心降脂片质量控制方法及药理研究进展 |
1、治疗冠心病并血脂异常 |
2、治疗高血压伴血脂证 |
3、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
第三节 舒心降脂片组方中君药、臣药研究进展 |
1 紫丹参研究进展 |
2 山楂研究进展 |
3 虎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双参验方抗寻常疣活性成分筛选及软膏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 寻常疣的研究进展 |
2. 丹参、苦参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 |
3. 软膏外用制剂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双参验方抗寻常疣活性成分筛选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药物制备 |
2.2 细胞培育 |
2.3 CCK-8法测定HaCaT细胞活力 |
2.4 细胞周期分布分析 |
2.5 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凋亡的量化 |
2.6 Hoechst 33258 DNA染色 |
2.7 Western Blot检测HaCaT细胞Caspase3、Caspase9、Bcl-2、Bax蛋白表达量 |
2.8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丹参总酚酸和苦参总生物碱精制工艺研究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色谱条件 |
2.2 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制备 |
2.3 丹参总酚酸提取工艺研究 |
2.4 丹参总酚酸分离工艺研究 |
2.5 苦参总生物碱提取工艺研究 |
2.6 苦参总生物碱分离工艺研究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双参验方抗寻常疣软膏剂工艺研究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色谱条件 |
2.2 样品处理 |
2.3 处方组成 |
2.4 软膏剂类型筛选 |
2.5 丹酚酸B含量测定 |
2.6 软膏剂基质处方筛选 |
2.7 软膏剂质量评价 |
2.8 pH以及刺激性试验 |
2.9 体外透皮吸收试验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不同制粒工艺制备益心舒片的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益心舒片含量测定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益心舒片指纹图谱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益心舒片中丹酚酸B的溶出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两种制粒工艺制备益心舒片的质量评价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益心舒片药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0)干燥技术对典型中药材有效成分影响的实验研究及设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中药材干燥的研究现状 |
1.2.1 中药材干燥工艺研究现状 |
1.2.2 干燥设备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丹参和天麻实验仪器及方法 |
2.1 实验物料 |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干燥实验工艺 |
2.3.2 HPLC检测步骤 |
2.3.3 干燥评价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3 丹参实验结果及分析 |
3.1 丹参有效成分丹酚酸B在不同干燥技术下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3.1.1 丹参有效成分丹酚酸B在不同干燥技术下的HPLC检测结果 |
3.1.2 丹参有效成分丹酚酸B在不同干燥技术下的提取率分析 |
3.2 丹参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在不同干燥技术下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3.2.1 丹参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在不同干燥技术下的HPLC检测结果 |
3.2.2 丹参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在不同干燥技术下的提取率分析 |
3.3 丹参干燥实验结果及分析 |
3.3.1 丹参在不同干燥技术下的干燥曲线分析 |
3.3.2 丹参在不同干燥技术下对干燥时间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天麻实验结果及分析 |
4.1 天麻有效成分天麻素在不同干燥技术下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4.1.1 非蒸煮天麻在不同干燥技术下有效成分天麻素的HPLC检测结果 |
4.1.2 蒸煮80℃天麻在不同干燥技术下有效成分天麻素的HPLC检测结果 |
4.1.3 蒸煮90℃天麻在不同干燥技术下有效成分天麻素的HPLC检测结果 |
4.1.4 蒸煮100℃天麻在不同干燥技术下有效成分天麻素的HPLC检测结果 |
4.2 天麻有效成分天麻素在不同干燥技术下的提取率分析 |
4.2.1 天麻在热风干燥、真空干燥、热风真空联合干燥下的提取率分析 |
4.2.2 干燥方式和蒸煮条件在天麻素提取率上的非参数检验 |
4.3 天麻干燥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1 天麻在不同干燥技术下的干燥曲线分析 |
4.3.2 天麻在不同干燥技术下对干燥时间的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丹参和天麻干燥设备的设计 |
5.1 热风真空干燥设备的设计 |
5.1.1 干燥设备总体方案及箱体设计 |
5.1.2 箱体的支座设计 |
5.1.3 箱体的壁厚计算 |
5.1.4 箱体内的气体负荷 |
5.1.5 箱体内的极限压力和工作压力 |
5.1.6 真空泵的选型 |
5.1.7 物料架的设计 |
5.1.8 热风干燥系统其它工作部件的选型 |
5.2 力学分析 |
5.3 干燥过程热能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丹参药材中丹酚酸B的提取及其HPLC法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D]. 林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HPLC法测定中风回春丸中有效成分的转移率及转化率[J]. 曾晨,江涛,彭红英,陈晓坚,苏锐辉,刘敏珊. 今日药学, 2021(07)
- [3]口服新剂型药物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用于通脉方组分中药的探索[D]. 王艳华. 西南大学, 2021(01)
- [4]基于数据驱动和机理模型的丹参提取过程监控方法研究[D]. 陈泽麒. 浙江大学, 2021(02)
- [5]枣仁安神成方制剂的研究进展[J]. 解满江,屠鹏飞,张庆英. 中国中药杂志, 2021(06)
- [6]基于QbD理念的丹七粉生产工艺研究[D]. 陈天山.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舒心降脂片质量标准提升研究[D]. 苏莎.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双参验方抗寻常疣活性成分筛选及软膏制备[D]. 叶淑青.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不同制粒工艺制备益心舒片的质量研究[D]. 齐元春.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10]干燥技术对典型中药材有效成分影响的实验研究及设备设计[D]. 任雪. 陕西科技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