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学研究》投稿须知

《体育科学研究》投稿须知

一、《体育科学研究》投稿须知(论文文献综述)

李紫薇[1](2021)在《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文中认为

万东升[2](2021)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信赖传播现状与效果研究——以法学核心期刊为例》文中认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的重要传播媒介。促进一流期刊建设尤其是所承载的学科建设,很有必要系统了解其信赖传播现状与效果。一方面能够给研究者及学科建设者提供重要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以给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各利益相关主体提供有益的启示。以15种法学核心期刊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编辑出版体制机制、学科影响力规律为切入点进行考察。研究结果是:(1)期刊编辑出版管理信息披露仍然不够透明;(2)期刊编辑出版网络化和新媒体建设缺乏持续稳定性;(3)大部分期刊重视网络化和微信公众号建设;(4)一些期刊编辑出版体制呈现兼职编辑化;(5)期刊愈加要求作者署名独立化;(6)期刊整体呈现增加篇幅、减少发文量的趋势;(7)期刊编辑出版队伍缺乏编辑出版学的研究;(8)期刊具有主流的、现实性强的热门学科方向;(9)部分期刊尽力推动小众学科的发展;(10)期刊依托本校本单位优势学科方向有积极效应;(11)贴近社会现实需求的交叉、新兴学科方向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12)刊发主题领域比较集中的期刊呈现发文量越多被引频次也越高的规律;(13)刊发主题领域比较分散的期刊呈现应用性强学科方向被引频次突出的规律。这些规律就整个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体系的共性而言,具有普遍的借鉴与启发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信赖利益关系和结构发挥着显着而深刻的作用,大多数期刊在信赖利益关系的不同维度上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和努力,形成了异彩纷呈的编辑出版思想。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要打造好互信互利、合作共赢的信赖利益关系,切实服务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社会服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反思和完善办刊理念、行为与制度。惟其如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才能持续得到提升,才能更好地完成所承载的功能与使命。

徐霞[3](2020)在《《中华健康杂志》与民国医学知识的传播与建构(1939—1949)》文中提出民国以来,西医传播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接受过西医教育的中国知识精英逐渐取代传教士,成为医学传播的主力。医学报刊的宗教色彩明显减弱,文化与教育功能更趋鲜明。1939年8月15日,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健康杂志》正式刊行,公共卫生委员会主席黄子方担任该杂志主编。《中华健康杂志》作为近代通俗性医学刊物的典型代表,不仅是这一时期医疗社会状况的历史见证者,同时也是西医传播历程中的长期践行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学界对《中华健康杂志》尚未进行细致研究,本文以《中华健康杂志》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该杂志的创办始末及人员变动情况,全面把握其刊行状况。同时围绕杂志内容展开分析,探究这一西医科普类杂志的传播方式及特点。本文重点关注杂志中的群体表达,剖析医师作为知识中介者在传播过程中的构建面向,考察民众作为知识接收者的医疗看法与疾病认知,同时思考《中华健康杂志》的社会意义,展现医师群体在战争与经济困难的大环境之下所做出的改变与调适。本文对《中华健康杂志》的研究表明:该杂志的栏目设计与知识呈现,实际上是一系列包括专业与通俗、教育与乐趣、普及与利益等诸多因素之间相互协调、补充的结果,医学知识的专业化与通俗化贯穿杂志发展的始终。在战乱的情势下,预防医学得到重点提倡,医师群体依据社会状况进行调整,提出了健康而又经济的生活方式,为民众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健康指导。另外,医师作为杂志文章的创作主体,在进行医学知识传播的基础上,也试图借助杂志这一宣传平台为自身“正名”,他们一方面着意强调西医的“科学性”特征,为其学科正当性辅以证明,同时从自身角度出发辨析医患纠纷、维护医护人员的合法权利,为塑造现代化的病人而努力。此外,杂志也并没有隐去民众的声音,一系列读者栏目的开设,为民众提供了反馈渠道与发声平台,医患双方相辅相成,最终展现并丰富了民国医学社会化进程的时代内涵。

陈曦[4](2019)在《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满洲报》副刊研究(1931-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日本人西片朝三在大连创办的《满洲报》,1922年7月24日创刊,1937年7月31日停刊,历时15年,一度成为当时东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中文报纸。《满洲报》前身是“满铁”机关报《满洲日日新闻》的汉文版。《满洲报》独立创刊后,以“民办”报纸的身份存在,却又和日本殖民机构“满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致力于完成文化殖民的使命。为落实“以文化的力量图两国民众的亲和”的“官方”要求,《满洲报》以副刊为最佳载体,成功吸引读者并将殖民意识潜移默化地输出。《满洲报》共创办副刊25个,数量和版面多,内容丰富,且极具影响力,既完成了殖民政治赋予的使命,又带动了报纸发行量迅速增加。《满洲报》的创办获得了极大成功。1937年,《满洲报》基本完成了日本在东北前期文化殖民的任务,在历史潮流中走向终结。《满洲报》的命运紧紧与日本殖民东北的步伐联系在一起,力图实现“中日亲善”的文化殖民目标,为伪满洲国的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与同时代日本殖民机构的“官报”不同,《满洲报》以“民办”报刊特有的亲民风格,立足报业市场,广受认可。《满洲报》副刊的文字,保存了当时殖民社会的丰富形态,是还原日本在东北进行文化殖民的重要史料。近年来,学术界对伪满时期报纸研究越来越重视,但主要集中在对《盛京时报》的研究,《满洲报》研究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目前,仅有的一些关于《满洲报》副刊的研究,也只限于文学方面。政治文化以媒介为载体传播时,恰恰可以被视为媒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政治文化的视角,给我们从大众媒介中勾勒出一种基本的政治文化形体提供了可能。本文在政治文化视角下,将《满洲报》副刊作为研究对象,来揭开日本对东北殖民的“冰山一角”。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殖民东北的一个重要节点,此后日本加速殖民,伪满洲国建立,形成了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殖民历史时期。因此,本文将《满洲报》的研究时间起点定为1931年。论文对《满洲报》副刊进行了全景式的梳理,把每种副刊的办刊详情,进行细致的整理挖掘。整篇论文的章节按照《满洲报》副刊类别和具体副刊展开。文章将针对重点副刊,分析特色、解析内容,从政治文化角度总结其文化殖民的内在逻辑。通过对《满洲报》副刊的分析,可以清晰看到,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文化殖民,围绕两条主线进行,一是话语表达“去中国化”,割裂既有的国家认同,进而达到让殖民地人民广泛认同“满洲国”的目的;二是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王道思想”,以教化手段,将东北人民在思想意识上奴化,塑造成合格的“满洲国民”。从政治文化视角看,《满洲报》副刊上有着清晰的政治言论表达界限,政治议题围绕“中日满”三个“国家”的概念展开,在构建“满洲”是“国家”这样的判断上不遗余力,同时,将“满日”关系形成“亲善”、“友邦”这样清晰表达。从对“满洲国”的基本认知和情感出发,《满洲报》政治副刊、儿童副刊、妇女周刊、体育副刊,从各自不同读者群体出发,试图塑造殖民统治下不同类人群的共同政治人格,形成个人对“满洲国民”的身份认知和价值认同。在殖民的政治生态下,《满洲报》副刊总体上折射了特有的殖民政治文化,成功向民众输出权力主导的价值取向。其中,文艺副刊稍显特殊。文艺副刊通过文学叙事,全方位生动展示了伪满洲国的社会形态,其中夹杂诸多世俗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同时也透露出迷茫和消沉的社会情绪。文艺副刊中,有些文学作品已经出现与其他副刊思想主旨相背离的叙事,试图戳破充满希望的“王道”国家的政治幻象,由此生发出对殖民的不满与反抗情绪。可以说,《满洲报》副刊中唯有文艺副刊显示出疏离殖民政治的现象,甚至出现对殖民的抵抗力量。总之,《满洲报》作为伪满洲国时期的一份重要报纸,成为当时社会形态的缩影,让我们得以窥探殖民政治文化在伪满洲国蔓延深入的过程。

王小霞[5](2019)在《大数据时代科研管理信息化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科研管理信息化是提升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就目前科研管理信息存在的问题。通过探讨适于研究院所发展的科研管理模式、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以及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在科研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及效果,提出大数据时代研究院所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的几点思考。

胡小京[6](2019)在《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清末民初,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该会于1912年4月,为启迪女性新知,专门针对社会中上层受过教育的家庭女性及女学生群体创办了《女铎》杂志。在基于基督教指导原则之下,该刊重点围绕女性的家政事务管理、儿童教养、婚恋、教育、职业、自身权益及社会服务等相关问题,给予女性全方位的引导和帮助。《女铎》发行近四十年,是与时代互相适应和选择的产物,其选载文章时而保守、时而偏激、时而激进、时而反复,对女性角色定位在情感上错综复杂,恰恰真实地呈现了这一时期女性角色建构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在刊行基调上,《女铎》对女性角色的定位选择了一条温和而保守的“新”路线,试图在培养家庭新式“贤妻良母”与社会新女性之间达到一种有序过渡和平衡,这种平衡是近代中国转型中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一种体现。虽然在近四十年的发刊中,《女铎》始终将重心落足于家庭,但其在女性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的引导、规训及处理这二者平衡之间的努力和尝试,推动了家政科学化及社会现代化进程。因此,本文拟通过对《女铎》文本的解读,以“女性角色”为连接点,探究民国时期社会历史变迁与报刊媒介之间建立的密切关系,充分阐释女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功能性内涵和时代性特征,并对二种角色的平衡进行理论分析。在研究女性角色建构的历程中,不仅可以透视出民国时期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与定位,也从中显露出以知识女性群体为代表的,来自女性自身的自省和自言,凸显了女性角色从被动受男性社会精英倡导到女性自身主动诉求的历史性转变。

郭婷婷,李刚[7](2019)在《通信作者标注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标注通信作者已是国际多数期刊的署名惯例。文章回顾我国通信作者研究历程,对我国CSSCI和CSCD来源期刊的通信作者标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通信作者署名存在标注位置不统一、不同学科之间接受程度有差异、对通信作者的贡献认可程度不一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科学标注通信作者、合理分配其科研贡献、建立我国学术期刊通信作者制度的必要性。

郑茹[8](2018)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文中指出学术期刊是以探索、积累和传播人类的科技知识、先进思想为基本目标的特殊出版物。学术期刊凝聚着学者的智慧,对科学研究具有导向作用,学者以期刊为阵地分化出动态聚合的论域,催化新的成果的产生。学术期刊的出版研究目的在于考察学术期刊出版活动的诸多环节以及出版要素,揭示学术期刊出版的演化历程,探索学术期刊出版规律,揭示出版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贯穿出版活动始终的准则和规范等。相比于自然科学期刊而言,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研究更容易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与制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具有为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独特功能,因此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出版进行长时段研究,能够揭示不同历史阶段下社会对学术知识、先进思想的需求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所呈现出的表现形态和差异性,可以镜观不同时期的学术发展情况。本研究采集1949-2016年CNKI近60年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征稿启事,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并且有针对性的利用CNKI公开的期刊出版数据,作为征稿启事的补充,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历年期刊出版史料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研究的时间跨度涵盖建国至今,涉及了人文社会科学19个一级学科,因此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面貌和学术期刊出版生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揭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基本情况,梳理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的概貌。包括期刊种类走势、地域分布、学科的基本分布等。(2)揭示建国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规范演变及完善历程。包括审稿制度、出版要求,如稿件类型以及论文格式(题名、摘要、引文)等方面的要求。(3)通过分期研究将建国后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分析,揭示每个阶段期刊的发展特征;通过分层研究重点分析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以及网络期刊等特殊类型,揭示名刊工程期刊的示范作用、核心期刊的引领效应以及网络期刊的倒逼效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现有的研究中宏观层面、全景式、整体性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从宏观层面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演化状况所做全景式描摹,是对以往以单一期刊或某类期刊、某地区出版期刊为主的个案式研究的补充,能够从多维度揭示建国以来学术期刊出版演变的过程。同时,也能够从微观层面,揭示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期刊的出版特征。(2)针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进行长时间段连续性研究的方法、区别于节点研究。本研究的时间范围是建国至今,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上考察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生态,既可以形成时间上的演化研究,也可以针对某一时间进行横向比较,在已有的期刊出版史研究中较为少见。本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其一,建国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基本生态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发展过程较为波折,全国范围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的学术期刊的发展差距较大。其二,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规范受欧美影响,日益与世界对接,审稿制度、稿件类型以及论文的写作规范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完善。其三,从分期情况看,不同历史时期的期刊出版在种类、发展速度、学科组成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受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术水平、科学技术的影响,期刊的出版呈现不同的状态。从分层情况看,核心期刊对学术期刊的规范具有引领效应,“名刊工程”对大学学报的发展具有示范效应,网络期刊对纸本期刊具有倒逼效应。本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呈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出版的整体面貌和出版规范发展的完整过程,从学术期刊出版中出现的基本现象出发,涉及到学术期刊出版的诸多方面,揭示学术期刊发展中经历的低谷和浪潮,从而为本土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严婷,史曙生[9](2017)在《我国体育学术期刊运用新媒体传播的现状、困境——以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媒体"时代下,为提升我国中文体育核心期刊的传播影响力,调查分析我国现有的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在传播中运用"新媒体"的现状,发现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融合"新媒体"下的传播方式简单、传播力度不足。这种现状归因于对新媒体的认识不足、办刊模式单一、加工和传播方式滞后。因此提出"新媒体"时代下提升体育核心期刊传播力的出路:转变办刊观念,搭建多平台的传播格局,创新期刊的发行方式,转变受众角色的认识,延伸期刊的利益链条。

李琼琼[10](2017)在《我国体育科技期刊专业化发展研究 ——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我国拥有近60种各种类型的体育科技期刊,这些期刊不仅发挥出传递体育科技信息的功能,同时对于我国体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期刊专业化的发展大背景下,很多体育科技期刊已经做出了一些尝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总体的专业化进程相对较慢。1959年创刊的《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是我国创刊最早的体育学术期刊之一,创刊50余年来,始终坚持走高端学术路线,一直在探索期刊专业化的发展,并且取得不错的成绩。入选国内多家知名数据库,期刊影响因子也稳步提高。本文通过对《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的办刊策略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并结合我国体育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及专业化现状,对体育科技期刊专业化发展路径进行尝试性研究。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前言部分。此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对科技期刊专业化的定义进行了梳理,并在综合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对这一概念重新定义。第二部分,国内外研究现状。在该章节中主要阐述我国体育期刊专业化发展基本情况,探讨体育科技期刊为适应专业化趋势所作出的尝试及局限性,并指出走专业化之路对我国体育科技期刊而言具有现实的意义。第三部分,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杂志的专业化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探求体育科技期刊专业化发展的可行之路。第四部分,结果与分析。本章节为本文的重点内容,该部分通过数据调查法对我国体育科技期刊的整体现状和专业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个案分析对《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的办刊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其专业化办刊的几个重要要素。第五部分,结论与建议。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从实现体育科技期刊内容专业化和运营管理专业化两大方面,对我国体育科技期刊的专业化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体育科学研究》投稿须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科学研究》投稿须知(论文提纲范文)

(2)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信赖传播现状与效果研究——以法学核心期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期刊编辑出版体制机制分析
    (一)《中外法学》的编辑出版体制机制
        1.《中外法学》投稿基本要求
        2.《中外法学》编辑出版基本概况
    (二)《法学》的编辑出版体制机制
        1.《法学》投稿基本要求
        2.《法学》编辑出版基本概况
    (三)《法学家》的编辑出版体制机制
        1.《法学家》投稿基本要求
        2.《法学家》编辑出版基本概况
    (四)《法商研究》的编辑出版体制机制
        1.《法商研究》投稿基本要求
        2.《法商研究》编辑出版基本概况
    (五)《现代法学》的编辑出版体制机制
        1.《现代法学》投稿基本要求
        2.《现代法学》编辑出版基本概况
    (六)《法律科学》的编辑出版体制机制
        1.《法律科学》投稿基本要求
        2.《法律科学》编辑出版基本概况
    (七)《清华法学》的编辑出版体制机制
        1.《清华法学》投稿基本要求
        2.《清华法学》编辑出版基本概况
    (八)《当代法学》的编辑出版体制机制
        1.《当代法学》投稿基本要求
        2.《当代法学》编辑出版基本概况
    (九)《法制与社会发展》的编辑出版体制机制
        1.《法制与社会发展》投稿基本要求
        2.《法制与社会发展》编辑出版基本概况
    (十)《政法论坛》的编辑出版体制机制
        1.《政法论坛》投稿基本要求
        2.《政法论坛》编辑出版基本概况
    (十一)《法学评论》的编辑出版体制机制
        1.《法学评论》投稿基本要求
        2.《法学评论》编辑出版基本概况
    (十二)《比较法研究》的编辑出版体制机制
        1.《比较法研究》投稿基本要求
        2.《比较法研究》编辑出版基本概况
    (十三)《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的编辑出版体制机制
        1.《华东政法大学学报》投稿基本要求
        2.《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编辑出版基本概况
    (十四)《行政法学研究》的编辑出版体制机制
        1.《行政法学研究》投稿基本要求
        2.《行政法学研究》编辑出版基本概况
    (十五)《政法论丛》的编辑出版体制机制
        1.《政法论丛》投稿基本要求
        2.《政法论丛》编辑出版基本概况
四、期刊学科影响力规律分析
    (一)《中外法学》的学科影响力规律
    (二)《法学》的学科影响力规律
    (三)《法学家》的学科影响力规律
    (四)《法商研究》的学科影响力规律
    (五)《现代法学》的学科影响力规律
    (六)《法律科学》的学科影响力规律
    (七)《清华法学》的学科影响力规律
    (八)《当代法学》的学科影响力规律
    (九)《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学科影响力规律
    (十)《政法论坛》的学科影响力规律
    (十一)《法学评论》的学科影响力规律
    (十二)《比较法研究》的学科影响力规律
    (十三)《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的学科影响力规律
    (十四)《行政法学研究》的学科影响力规律
    (十五)《政法论丛》的学科影响力规律
五、研究结果
    (一)期刊编辑出版管理信息披露仍然不够透明
    (二)期刊编辑出版网络化和新媒体建设缺乏持续稳定性
    (三)大部分期刊重视网络化和微信公众号建设
    (四)一些期刊编辑出版体制呈现兼职编辑化
    (五)期刊愈加要求作者署名独立化
    (六)期刊整体呈现增加篇幅、减少发文量的趋势
    (七)期刊编辑出版队伍缺乏编辑出版学的研究
    (八)期刊具有主流的、现实性强的热门学科方向
    (九)部分期刊尽力推动小众学科的发展
    (十)期刊依托本校本单位优势学科方向有积极效应
    (十一)贴近社会现实需求的交叉、新兴学科方向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十二)刊发主题领域比较集中的期刊呈现发文量越多被引频次也越高的规律
    (十三)刊发主题领域比较分散的期刊呈现应用性强学科方向被引频次突出的规律
六、结语

(3)《中华健康杂志》与民国医学知识的传播与建构(193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缘起及意义
    2 学术史回顾
        2.1 医学史研究
        2.2 近代医学观念研究
        2.3 近代医疗卫生社团、杂志研究
        2.4 关于《中华健康杂志》的研究
    3 资料使用情况
    4 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4.1 创新之处
        4.2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华健康杂志》概况
    1.1 《中华健康杂志》的创办背景及缘起
        1.1.1 西医群体与近代医学知识的传播
        1.1.2 医学社团与专业医刊的发展
        1.1.3 中华医学会与《中华健康杂志》的创办
    1.2 《中华健康杂志》的创刊与宗旨
    1.3 《中华健康杂志》的发行概况
        1.3.1 酝酿与发展:初创时期的《中华健康杂志》
        1.3.2 责任与担当:沦陷时期的《中华健康杂志》
        1.3.3 复兴与坚持:战后的《中华健康杂志》
    1.4 《中华健康杂志》编撰群体介绍
        1.4.1 杂志主编群体介绍
        1.4.2 杂志作者群分析
    1.5 《中华健康杂志》的经费来源
    1.6 出版环境对杂志定价的影响
第二章 《中华健康杂志》的营销策略与编辑特色
    2.1 杂志的营销与设计风格
        2.1.1 杂志的宣传营销手段
        2.1.2 封面的设计与变化
        2.1.3 杂志广告的刊登情况
    2.2 杂志传播的内容特征
        2.2.1 医学知识的通俗化传达
        2.2.2 医学内容的专业化保持
    2.3 杂志中的故事文本探析
        2.3.1 多样化的故事形态
        2.3.2 故事中作者的价值倾向
第三章 《中华健康杂志》的健康关怀
    3.1 聚焦热点:为社会“开药方”
        3.1.1 备受关注的传染病防治
        3.1.2 妇婴健康的着重强调
        3.1.3 工人疾病与社会保障
    3.2 立足实际:经济视域下的健康生活建构
        3.2.1 预防医学:社会生活中的经济考量
        3.2.2 困难条件下的营养问题
第四章 《中华健康杂志》中的“医患”表达
    4.1 文化的中介者:医师的塑造与表达
        4.1.1 “伪科学”的中医与“科学”的西医
        4.1.2 塑造“合格”的病人
        4.1.3 维护神圣的医护形象
    4.2 文化的接收者:杂志读者的反馈与建议
        4.2.1 《中华健康杂志》的读者特征
        4.2.2 读者栏里的社会镜像
    4.3 何为“健康”:医患群体共同的“健康”塑造
        4.3.1 医师的专业化建构
        4.3.2 病患的经验性传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满洲报》副刊研究(1931-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选题意义
        二、史料搜集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报纸副刊
        二、政治文化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报刊研究
        二、伪满时期的报纸副刊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
        一、主要方法
        二、框架安排
第一章 殖民统治下的《满洲报》
    第一节 《满洲报》十五载兴衰
        一、殖民统治下孕育而生
        二、成长为“满洲第一”
    第二节 《满洲报》的殖民“底色”
        一、西片朝三:为政治利益办报
        二、于殖民政治“功绩尤属匪浅”
    第三节 《满洲报》副刊的政治属性
        一、25个副刊的更迭发展
        二、殖民政治的呈现形态
第二章 政治副刊:建构殖民的政治认同
    第一节 《内外论潮》:中国与“满洲”的割裂
        一、四种重要的文章来源
        二、中国与“满洲”的对立形象
    第二节 《政海津梁》:“满日”的提携与亲善
        一、“中日满”之间的关系
        二、日本视角下的国际形势
    第三节 《王道周刊》:以“道德教化”美化殖民
        一、为谁的“王道”立言
        二、阐释传播“王道主义”
    第四节 结语:殖民话语下的政治幻象
第三章 儿童副刊:从“王道”到“皇道”的灌输
    第一节 “王道”浸染下的《小友乐园》
        一、纯粹的“儿童化”内容
        二、“王道”全方位的渗透
        三、赋予儿童“王道”品格
    第二节 “皇道”教育在《新小友》兴起
        一、以“科学”名义引导劳动
        二、童话:营造“希望”之国
        三、漫画:描绘“教化”故事
    第三节 结语:塑造爱国的“第二国民”
第四章 妇女周刊:“王道政治”下的“新女性”
    第一节 宣讲“王道”的“妇女观”(1933-1935)
        一、倡导“新女性”追求“解放”
        二、借“旧思想”塑造“贤妻良母”
        三、养成社会需要的“新女性”
    第二节 做战时服务的“后援团”(1936-1937)
        一、渐进式“鼓励”女性生育
        二、“御夫术”背后的思想枷锁
        三、当好孩子的家庭“教职员”
    第三节 结语:培养殖民政治的“女仆”
第五章 体育副刊:借体育礼义施“王化之行”
    第一节 报道内容与话语特色
        一、在殖民统治之下创刊
        二、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
        三、“军事化”的表达特色
    第二节 体育报道的政治诉求
        一、谋求独立的国际地位
        二、对中日态度上的反差
        三、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第三节 结语:殖民与体育“共谋”
第六章 文艺副刊:殖民政治重压下残喘
    第一节 《星期副刊》:初露批判殖民的端倪
        一、开启东北新文学的先河(1931-1933)
        二、批判和描写现实社会
    第二节 副刊更迭期:挣扎着传达呐喊声
        一、选择“抗争”的文学出路
        二、背离“王道乐土”的叙事
    第三节 《消闲世界》:殖民时代的社会图景
        一、连载小说的刊载情况
        二、小说叙事里的现实百态
    第四节 结语:殖民政治的文学叙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内外论潮》国际事件报道目录
    二、《满洲报》政治副刊时评文章目录
    三、《王道周刊》头条文章统计
    四、体育副刊竞技常识文章目录
    五、《医识》副刊头条文章目录
    六、《星期副刊》传播现代思想一览
    七、《晓野》和《北国文艺》中的社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5)大数据时代科研管理信息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院所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模式探讨
3 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例证-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
    3.1 科研项目管理功能
    3.2 智能分析和辅助决策功能
    3.3 人员信息权限管理
    3.4 建立科研管理知识体系
4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在科研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及效果
5 大数据时代研究院所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的几点思考
    5.1 研究院所科研管理工作本身离不开研究
    5.2 研究院所科研管理需要有业务技术的管理
    5.3 研究院所科研管理需要科研管理人员有国际视野的管理
6 主要研究结论

(6)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近代女性角色研究
        (二) 近代女性报刊研究
        (三) 《女铎》杂志研究
        (四) 近代基督教女刊研究
    四、概念的界定
        (一) 《女铎》
        (二) 女性角色
    五、研究理论和创新点
        (一) 研究理论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女铎》杂志
    一、合力兴办,顺势而为
        (一) 依托宗教平台
        (二) 借助上海地势
    二、主办得力,女性合聚
        (一) 主编
        (二) 撰写人员
        (三) 读者
    三、编排精良,取材适宜
        (一) 编辑要旨
        (二) 栏目内容
    四、宣传有方,名声远播
        (一) 布道征文
        (二) 编读互动
第二章 女性家庭角色的重塑
    一、树立科学的家政生活理念
        (一) 衣食住的科学搭配
        (二) 家庭常见疾病的防治
        (三) 家政经济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新型的育儿观念
        (一) 优生优育的筹划准备
        (二) 幼童饮食的科学哺育
        (三) 幼童卫生保健的推广
    三、注重科学的家庭教育
        (一) 严于律己的母教典范
        (二) 遵从规律的育儿策略
        (三) 自幼规范的礼仪教育
        (四) 教导得法的金钱观念
        (五) 科学引导下的性教育
    四、建立新型的内外关系
        (一) 夫妻关系
        (二) 亲子关系
        (三) 婆媳关系
        (四) 主仆关系
        (五) 新式社交
第三章 女性社会角色的新构
    一、谋求女性教育的发展
        (一) 倡导女学的时代背景
        (二) 重视女学教育的教会力量
        (三) 强调女学教育的多渠道推广
    二、培养自食其力的经济能力
        (一) 近代女性职业的溯源
        (二) 女性经济自立的倡导
        (三) 女性职业教育的推广
        (四) 育儿后顾之忧的应对
    三、倡导因时而易的参政立场
        (一) 创刊之初的保守规避
        (二) 时代呼吁下的主动诉求
    四、推动社会角色的外延
        (一) 启迪女性社会服务意识
        (二) 倡办女性特色的服务团体
第四章 《女铎》视域下女性角色的平衡
    一、两性角色关系之平衡
        (一) 男女两性之有别
        (二) 男女两性之平等
    二、中西文化融合之平衡
        (一) 家庭角色的固守与微变
        (二) 社会角色的渐变与生成
    三、主办与时局之平衡
        (一) 宗教与世俗兼顾
        (二) 角色引导与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一) 附表1 1912-1948年《女铎》“家政”专栏文章统计表
    (二) 附表2 1936-1950年《女铎》其他专栏家政文章统计表
    (三) 附表3《女铎》定价变更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通信作者标注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通信作者制度的范畴分析
    1.1 通信作者的由来
    1.2 通信作者的概念及功能
    1.3 通信作者标注制度
2 我国通信作者标注制度研究与实践
    2.1 我国通信作者标注制度研究
    2.2 我国通信作者标注制度实践
        2.2.1 期刊建立通信作者标注制度
        2.2.2 科研机构对通信作者的科研贡献认可
3 我国通信作者标注制度现状
    3.1 我国核心期刊标注通信作者情况
    3.2 通信作者在科研绩效考核中的作用
        3.2.1 通信作者的身份认同
        3.2.2 中外论文署名顺序差异
4 规范和完善我国通信作者制度
    4.1 依法建立通信作者审查制度
    4.2 标注通信作者简介
    4.3 通信作者标注必须建立客观标准

(8)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存在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相关研究述评
    2.1 概念界定与辨析
        2.1.1 学术期刊与学术着作
        2.1.2 学术规范与出版规范
        2.1.3 出版、学术出版与期刊出版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与分类
        2.2.2.文献计量学与期刊统计
        2.2.3 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
    2.3 研究现状述评
        2.3.1 国外期刊研究前沿与热点
        2.3.2 国内期刊研究成果及研究态势
第三章 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总况
    3.1 研究史料的采集与处理
        3.1.1 史料的采集
        3.1.2 数据的处理
    3.2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出版基本分布情况
        3.2.1 期刊的种类、年发行数量以及期刊载文量的变化情况
        3.2.2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更名、停刊情况
        3.2.3 期刊的版本分化情况
    3.3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地域分布研究
        3.3.1 期刊的出版地域整体分布
        3.3.2 强势期刊出版区域
        3.3.3 弱势期刊出版区域
    3.4 学术期刊出版的学科分布研究
        3.4.1 期刊种类的学科分布
        3.4.2 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期刊的学科占比
        3.4.3 基础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期刊的差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规范的演化
    4.1 审稿制度的演化
        4.1.1 三级审稿制
        4.1.2 双向匿名审稿制与同行评议制
    4.2 稿件类型的演化
        4.2.1 手稿
        4.2.2 打印稿
        4.2.3 电子稿
    4.3 论文结构规范的演化
        4.3.1 题名规范
        4.3.2 文章篇幅
        4.3.3 摘要与关键词
        4.3.4 引文规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分期与分层研究
    5.1 期刊的分期与分层
        5.1.1 期刊的分期依据
        5.1.2 期刊的分层依据
    5.2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分期研究
        5.2.1 七年过渡时期(1949-1956 年)
        5.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 年)
        5.2.3 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7 年)
        5.2.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 年至今)
    5.3 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的分层研究
        5.3.1 CSSCI与“北大核心”期刊的基本情况
        5.3.2 核心期刊引入前后的出版情况比较
        5.3.3 核心期刊对规范的引领效应
    5.4 高校学报与名刊工程的分层研究
        5.4.1 学报的基本情况
        5.4.2 高校的更名情况
        5.4.3 名刊工程的示范效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我国体育学术期刊运用新媒体传播的现状、困境——以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中文体育核心期刊运用“新媒体”传播的现状
    1.1 官方网站功能建设现状
    1.2 网络社交媒体运用与传播现状
2 我国中文体育核心期刊融合“新媒体”的困境
    2.1 对“新媒体”的认识不足
    2.2 办刊模式单一
    2.3 加工和传播方式滞后
3 我国中文体育核心期刊融合“新媒体”的发展出路
    3.1 摆脱故步自封观念, 积极寻求突破方式
    3.2 建立多平台传播格局, 合理分配内容资源
    3.3 整合多方优势资源, 创新期刊发行模式
    3.4 转变受众角色认识, 增强受众互动参与
    3.5 把握“互联网+”机遇, 延伸期刊效益链条
4 结语

(10)我国体育科技期刊专业化发展研究 ——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专业化是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
        2.1.1 科技期刊专业化的定义和特征
        2.1.2 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现状
        2.1.3 我国科技期刊走专业化办刊道路的意义
    2.2 我国体育科技期刊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2.2.1 国外科技期刊的办刊状况
        2.2.2 专业化背景下我国体育科技期刊的现状和问题
        2.2.3 体育科技期刊为适应专业化趋势做出的尝试及局限性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个案分析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科技期刊专业化的定义
    4.2 体育科技期刊专业化特征
        4.2.1 期刊定位的专业化
        4.2.2 栏目设置的专业化
        4.2.3 在线投审稿流程专业化
        4.2.4 编辑出版流程的专业化
        4.2.5 编辑团队的专业化
    4.3 我国体育科技期刊专业化发展现状
        4.3.1 我国体育科技期刊整体发展现状
        4.3.2 我国体育科技期刊专业化发展现状
    4.4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专业化发展案例分析
        4.4.1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发展沿革
        4.4.2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专业化发展举措
        4.4.3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专业化发展成绩
        4.4.4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4.4.5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专业化发展方向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四、《体育科学研究》投稿须知(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D]. 李紫薇. 天津体育学院, 2021
  • [2]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信赖传播现状与效果研究——以法学核心期刊为例[J]. 万东升.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3]《中华健康杂志》与民国医学知识的传播与建构(1939—1949)[D]. 徐霞. 河北大学, 2020(08)
  • [4]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满洲报》副刊研究(1931-1937)[D]. 陈曦. 吉林大学, 2019(02)
  • [5]大数据时代科研管理信息化对策研究[J]. 王小霞. 科研管理, 2019(10)
  • [6]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D]. 胡小京.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1)
  • [7]通信作者标注制度研究[J]. 郭婷婷,李刚. 图书馆论坛, 2019(02)
  • [8]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D]. 郑茹. 东南大学, 2018(05)
  • [9]我国体育学术期刊运用新媒体传播的现状、困境——以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为例[J]. 严婷,史曙生.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 [10]我国体育科技期刊专业化发展研究 ——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为例[D]. 李琼琼. 上海体育学院, 2017(11)

标签:;  ;  ;  ;  ;  

《体育科学研究》投稿须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