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卫生间也要常“呼吸”(论文文献综述)
宋子昕[1](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研究指明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林豹[2](2021)在《基于矢流通风模块化单元公共卫生间有害气体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公共卫生间内的空气环境。但公共卫生间因人流量大清洁消毒不及时以及卫生间通风方式差,导致公共卫生间的有害气体四处乱串,不仅影响卫生间内的空气品质,且有害气体会扩散到卫生间外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有些通过粪口传播的病毒(例如新型冠状病毒)通过这种途径实现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叉感染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尽管现在的卫生间通风多采用负压全面排风,对于常用的排风方式(例如顶排式风机和侧墙式风机)增加换气次数,也无法有效地将有害气体排出,因为卫生间的通风方式设计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气流组织的局限性,传统卫生间内有大量涡流存在,导致有害气体不能有效排出。卫生间气流组织形式设计的不合理是一个值得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公共卫生间有害气体扩散的数值模拟,验证了不管是顶排式风机还是侧墙式风机,卫生间内的气流组织都杂乱无章,卫生间内有很大的涡流,导致有害气体会长时间残留在卫生间内,甚至逸出卫生间外到达生活区或工作区,影响空气品质。本文从矢流通风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基于矢流通风模块化单元卫生间。即改变卫生间的结构和通风方式,利用扇形孔流板作为进风口,内壁圆弧作为导流,从而形成一种单向矢流的气流组织形式。研究结果表明了在此种通风方式下,卫生间内的气流组织形式为单向矢流,有害气体难以向上扩散,直接从排风口排出,从根本上抑制了有害气体的扩散问题。为了适用公共卫生间,本文将多个模块化单元卫生间拼装成矢流公共卫生间,在相同的工况下对传统公共卫生间和矢流公共卫生间进行数值模拟对比。结果表明在矢流公共卫生间中流场具有矢流效果,且与传统公共卫生间相比,相同换气次数下基于矢流通风模块化单元公共卫生间对有害气体的抑制效果更优,甚至在更小的换气次数条件下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降低了能源的消耗。
邓安庆[3](2021)在《清水》文中指出一"你不回家吗?"王峰从上铺下来时,随口问道。常书卿正坐在书桌前,把几本习题册摞好,"还没想好。"王峰过来拍拍他的肩头,低声说:"去网吧,最近校外面新开了一家,有优惠!"常书卿摇摇头:"不想去。"王峰"嘁"的一声:"没意思,不管你了!"说着,出门到楼道尽头的卫生间去了。寝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其他六个室友都回了家,隔壁有人在唱歌:"啊—哩—啊—"夹杂搓衣服的刮擦声,常书卿听出那是同班同学卢俊的歌声,
罗志远[4](2020)在《小说二题》文中研究指明一个青年小说家的自画像"啪——"张军他爹给了张军狠狠一巴掌,吼道:"就该送你去读职高!普高你读得进?要高考还想其他事,本来成绩就不行,到时候就算考上个三本,学费一年几万也读不起,还不如去上个中专,学技术活,早几年出来混!"
吴朝亮[5](2020)在《西安地区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研究 ——以荣华清荷园养老公寓设计方案为例》文中提出人口老龄化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和难题。我国从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建国至今,我国共出现了三次人口爆发增长,其中一大部分人已经进入老龄阶段,未富先老是最明显的特征。养老设施的落后,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需求严重失衡,造成老年人的照护和归属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对家庭个人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压力。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而逐步弱化,老年公寓的兴起成为重要的补充和加强。老年公寓能为老人提供集中居住的独立单元,又能获得较好的服务和照护,还能享受到周边社区的服务设施,很好地适应了我国当前社会老人养老问题的需求。老年人在逐步老化过程中,适应能力变弱,对居住环境和外部辅助设施更加依赖,因而对老年公寓空间和环境的适老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老年公寓的发展虽有一定的规模,但在居住环境、建筑功能和适老化设计方面常常忽视了老年人的身心需求,无法为老人提供良好的养老居住环境。因此,在既有的老年公寓建筑项目中,对有关居住空间单元和居住环境进行适老化设计与改造做深入地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多学科交叉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以西安城区改造的老年公寓为研究区域,以居住空间和环境的适老化设计改造为研究对象,从机构养老的理念模式出发,明确了老年公寓的相关概念和研究内容,完成了老年人在老年公寓中对居住空间与环境的需求与评价的分析,力求满足老年人在老年公寓中进行养老的诉求,从而更好地改善居住空间环境缺乏适老化设计的现状。文章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通过研究我国老龄化产生的原因、现状及造成的影响,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方向。再者,通过国内相关理论基础研究深入分析了机构养老模式的特征,并选取了西安地区较为优秀的案例进行有针对地对比研究,获得了老年公寓改造的方法。第三,根据老年人的相关特征,并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访谈的方式,了解西安地区老年人的需求及居住环境现状,从功能构成、套型设计、内部空间细部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老年公寓中普遍存在的不足和可改善的空间。第四,从老年人需求出发,结合归纳总结的经验,具体研究了老年公寓设计原则、功能分布、空间环境、套型组合等方面的适老化设计方法。最后,通过荣华清荷园养老公寓作为设计实践加以应用,为老人创造良好的安老环境。通过研究得出,西安地区的养老环境及市场发展得不够全面,养老机构设施老化,管理较为杂乱,独立形式的老年公寓很少,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一是老年公寓空间应该向居住单元模式发展;二是提高老年公寓养老设施的多样性;三是提高老年公寓的服务水平,向护理型老年公寓发展。另外依托西安地区良好的区位优势,利用基础较好的人力、物质资源,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设施,为机构养老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本文构建的老年公寓居住空间环境适老化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希望能为改善老年人的居住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策略指导,对今后西安市的老年公寓建筑设计改造提供一定的学习与参考。
滕肖澜[6](2020)在《心居》文中提出一清晨六点,顾士宏推着那辆老式的凤凰自行车,走出单元门。初冬天气,早晚已凉得很了,夹克衫里只穿件长袖T恤,有些抵不住,脖子一缩,把领口那粒扣子系紧。环保袋往车龙头上一套,骑上去。遇见邻居,老远便打招呼,"顾老师,这么早买小菜啊!"他忙不迭点头,腾出一只手挥动着,一笑,嘴角的皱纹挤出来,"礼拜六老规矩,聚餐。"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7](2020)在《关于印发低风险地区夏季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修订版)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0]19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指导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做好防护,结合夏季防控特点,我们对《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防控技术指南》进行了修订调整,形成《低风险地区夏季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修订版)》。本指南只适用于新冠肺炎疫情低风险地区,中、高风险地区仍参照原版指南实施。有关措施如下:
赵旭[8](2020)在《基于闲置资源再利用的乡村小型养老设施设计研究 ——以杨陵黎陈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现有的几种传统养老模式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在不断加深,大量的乡村人口进入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导致乡村中存在大量的闲置农宅与宅基地,为此,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出台多项政策大力支持利用闲置资源发展养老产业。本研究充分调查分析了陕西杨陵黎陈村的自然文化环境以及闲置农宅、宅基地等闲置空间资源现状,对其价值、空间特征等因素等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城市老年人对乡村养老的需求,将乡村闲置资源以及城市老人对乡村养老的需求相结合,进而提出依托当地自然文化条件,承接周边大城市养老产业的乡村转移,利用闲置农宅和宅基地建设乡村小型养老设施的概念。从乡村养老模式、乡村养老设施建设条件和乡村闲置农宅再利用等方面,分析利用闲置农宅改造、建设以及发展乡村小型养老设施的现实可行性及规划设计影响因素,进一步对建设乡村小型养老设施的选址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的功能构成方案。同时总结乡村小型养老设施满足城市老年人养老需求、保证养老设施功能多样化、呈现乡村地域特点,对闲置资源充分利用的设计原则,针对利用闲置资源建设乡村小型养老设施的规划布局、居住空间、公共服务空间以及室外活动空间等方面提出具体设计策略。最后,笔者对杨陵黎陈村乡村小型养老设施设计进行项目实践,将部分建筑设计要点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并结合实地建设条件进行深入的方案设计,通过项目实践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印证和总结。
熊国燕[9](2020)在《成都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建设现状与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养老挑战,国家相关政策中明确指出要“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明确了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地位。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是社区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几年中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建设支持。建设量上涨的同时,由于起步晚和经验不足,我国很多城市的日间照料设施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建设经验做了总结分析,接着对健康老龄化理论、社区照顾理论、在地养老理论、嵌入式养老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等几个相关重要理论进行了梳理,并结合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总结了相关环境设计要点。接着,基于对成都市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调研,对成都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环境现状的进行了总结分析,同时结合其运营服务现状,明确了现状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总结了整体存在的问题。在了解整体现状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对独立型和复合型日间照料设施的案例进行了个案研究,对比分析了其选址规划、空间设计和服务提供上的经验和具体问题。通过以上对现状的调研、分析和总结,笔者对日间照料设施的选址规划、功能配置和空间设计策略进行了探讨和论述,其中空间设计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行为领域为分类基础,对门厅、公共活动区、走廊、厕所、浴室、康复空间等的设计做出了详细的探讨和论述,对室外景观环境的设计策略也作出了探讨。最后,笔者以成都市高新区东园日间照料中心的设计案例为实践案例,对成果进行了应用。日间照料设施未来将继续成为社区养老体系的建设重点,本文以成都地区为例,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选址规划到具体空间设计的整体策略,以期为未来的相关建设实践提供建议,为后续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李苏豪[10](2020)在《循证视角下的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设计》文中提出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诸多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无法忽视的现实,这一难题的出现极大地挑战了人类的智慧。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机构作为一种重要的养老服务,经历了长期而曲折的发展过程。随着养老机构越来越向专业化、人性化、品质化发展,康复景观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并不断得到关注和认可。康复景观从最初理论阐述、科普宣传转向对作用机制与构建体系更深层次的研究。上海作为我国最早步入老龄化的城市,养老机构经历了较为充分的建设发展,机构中的康复景观也有了一定的实践和积累,我国在养老机构中对认知症老人这类特殊人群专类园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认知症专区的康复环境评估体系尚且空白。为了让康复景观能够更好地促进老人身心健康并进一步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对认知症专区环境设计提供评价标准及指导,与各方面专家组成了跨学科团队并尝试制定认知症专区环境设计的行业标准。针对这一课题,本文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基础。介绍了康复景观和循证设计两大概念。系统地介绍了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研究情况以及与康复景观相关的园艺疗法。同时围绕上海老龄化这一话题,对上海养老机构的设施、绿地景观的现状、发展趋势展开调查,探求目前上海养老机构中康复景观设计和建造中存在的问题。从自然助益机制的相关理论着手寻找对老人其积极作用的自然因子,解释自然因子对生理状况的改善机制,分析自然环境对于人心理和身体的改善作用。借助园艺社会学相关理论研究老人因园艺而聚集在一起的状况,明确老人间关系,剖析“社会交换理论”作为探索中国养老问题的核心理论是如何通过园艺活动建立起来的群际关系对老人提供的“支持性交换”的,避免以往只针对养老机构园艺疗法的开展研究而忽视以老人作为主体,针对活动中老人的研究。针对上述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理论展开说明。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与上海市养老业务主管部门沟通交流后挑选了12家运营良好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调研,从中再选出5家作为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对其精神健康的影响进行研究,用定量研究的方式对康复景观的康复性量化评估。作为上海认知症改造督查组成员,走访了全市所有认知症专区改造的养老机构。根据改造前后对比,对使用效果与出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普通自理老人与失能失智老人康复景观模型,对已调研完的35家机构进行数据化综合比对分析,综合考量创建了可以客观量化的《改造成效及运营成效评价模型》、开发出对机构可以进行打分评价的《2018年认知症照护床位改造项目改造成效评价评分表》。初步总结出了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类型和选址,康复景观植物布局与植物配置,阐述了康复景观设计中植物应用的基本原则和技术。第三部分为设计研究。根据改造成效和运营成效进行模块化雷达图中每家机构在改造及运营模块中在不同评价维度上的侧重点和不足之处,综合反映出各评价模块的综合表现。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对未来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设计、建造提出了建议和对策,用实际案例和使用后评价对设计的方法和要点进行进一步阐述。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经过设计的养老机构康复景观对身心康复有显着影响。不断日益有规律的园艺活动使老人的身体受到刺激影响,其作用不仅仅限于清醒时,睡眠期间也会受到影响。2、康复景观与园艺活动有促进熟悉感再记忆功能,对认知症老人与健康老人同样适用。3、体验型康复景观的使用让老人涉身其中,园艺互动感受到了情感、情感依恋和好感。群际关系功能性开始弱化,情感支持作用日益增强,获得情感性被支持感的老人,有更好的精神健康。本文中所有研究数据与图片均为本人于2014年-2019年多次现场调研取得。希望通过设计康复景观能对认知症干预治疗起到一定作用,让康复景观来促进康复而应相得益彰,让各学科知识与景观设计的有机结合,让多领域学科知识更好的指导康复景观设计。
二、卫生间也要常“呼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生间也要常“呼吸”(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
二、学术回顾 |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
一、沐浴的文明化 |
二、沐浴的知识化 |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
小结 |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
一、电力与通讯 |
二、毛巾与肥皂 |
三、燃料 |
四、自来水 |
五、铺底与房租 |
六、纳税与认捐 |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
小结 |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
小结 |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
小结 |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
一、晕堂 |
二、火灾与触电 |
三、建筑安全 |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
小结 |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矢流通风模块化单元公共卫生间有害气体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公共厕所发展历史 |
1.2.2 公共卫生间通风量的确定 |
1.2.3 室内有害气体控制及气流组织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公共卫生间有害气体性质及通风方式 |
2.1 公共卫生间有害气体分析 |
2.2 公共卫生间传统通风方式 |
2.2.1 自然通风 |
2.2.2 机械通风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值模拟方法与网格无关性验证 |
3.1 控制方程与湍流模型 |
3.2 数值方法 |
3.3 网格划分 |
3.4 网格无关性验证 |
3.4.1 物理模型 |
3.4.2 边界条件 |
3.4.3 无关性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单元卫生间气流分布及有害气体控制研究 |
4.1 顶排式卫生间模拟分析 |
4.1.1 顶排式卫生间流场分布 |
4.1.2 顶排式卫生间有害气体浓度分布 |
4.2 换气次数对顶排式卫生间有害气体扩散的影响 |
4.3 矢流卫生间单元工况模拟分析 |
4.3.1 矢流卫生间单元模型介绍 |
4.3.2 矢流卫生间流场分布 |
4.3.3 矢流卫生间有害气体浓度分布 |
4.3.4 换气次数对矢流卫生间有害气体扩散的影响 |
4.4 卫生间不同位置有害气体浓度分析 |
4.4.1 传统卫生间不同位置有害气体浓度 |
4.4.2 矢流卫生间不同位置有害气体浓度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公共卫生间气流分布及有害气体控制研究 |
5.1 矢流通风模块化单元公共卫生间模型介绍 |
5.2 公共卫生间流场分布 |
5.3 公共卫生间有害气体浓度分布 |
5.3.1 卫生间内有害气体分布规律 |
5.3.2 卫生间人体呼吸区平面有害气体的分布规律 |
5.3.3 卫生间内排风口处截面有害气体浓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3)清水(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4)小说二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个青年小说家的自画像 |
二叔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5)西安地区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研究 ——以荣华清荷园养老公寓设计方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来源 |
1.1.1 人口老龄化 |
1.1.2 我国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
1.1.3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
1.1.4 老龄化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
1.1.5 课题来源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3.1 适老化设计 |
1.3.2 养老机构 |
1.3.3 机构养老 |
1.3.4 养老模式与养老方式 |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的界定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结构框架 |
1.6 论文创新点 |
1.7 本章总结 |
第二章 国内外老年公寓发展状况概述 |
2.1 发达国家和地区老年公寓发展概况 |
2.1.1 美国老年公寓发展状况与现状分 |
2.1.2 荷兰老年公寓发展状况与现状分析 |
2.1.3 日本老年公寓发展状况与现状分析 |
2.2 我国老年公寓发展状况概述 |
2.2.1 我国老年公寓发展的背景 |
2.2.2 老年公寓类型的划分 |
2.2.3 老年公寓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 |
2.3 我国东部及沿海城市老年公寓发展状况概述 |
2.3.1 北京——泰颐春养老中心 |
2.3.2 上海——银康老年公寓 |
2.3.3 广东——乐善居颐养院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老年人相关特征及西安地区老年公寓调研与分析 |
3.1 老年人相关特征及建筑适老化需求特征 |
3.1.1 老年人的划分标准 |
3.1.2 老年人生理特征及需求分析 |
3.1.3 老年人心理特征及需求分析 |
3.1.4 老年人行为特征 |
3.2 西安市地区养老机构发展状况概述 |
3.2.1 西安市地区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
3.2.2 西安市地区老年公寓发展状况概述 |
3.3 西安地区老年公寓建筑空间环境调查研究分析 |
3.3.1 西安市三桥老年公寓 |
3.3.2 西安市灞桥区东林老年公寓 |
3.3.3 西安市未央区长乐宫老年公寓 |
3.3.4 西安市雁塔区三春晖老年公寓 |
3.4 西安地区老年公寓居住空间设施需求与分析 |
3.4.1 西安地区老年人居住意愿调查 |
3.4.2 西安地区老年人对居住空间设施的需求 |
3.5 西安老年公寓居住空间调研总结 |
3.5.1 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 |
3.5.2 功能空间布局上存在的问题 |
3.5.3 适老化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
3.6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研究方法 |
4.1 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的目的与原则 |
4.1.1 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目的 |
4.1.2 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原则 |
4.2 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的方向与内容 |
4.2.1 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的方向 |
4.2.2 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的内容 |
4.3 老年公寓功能空间组成与布局设计 |
4.3.1 老年公寓功能空间组成 |
4.3.2 老年公寓功能空间布局 |
4.4 老人居室套型类型及室内功能空间适老化设计 |
4.4.1 老人居室空间单元平面改造设计 |
4.4.2 室内功能空间适老化改造细节设计 |
4.5 老年公寓居住区公共空间老化改造设计 |
4.5.1 公共活动空间 |
4.5.2 公共服务空间 |
4.5.3 交通空间 |
4.6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荣华清荷园养老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实践运用 |
5.1 荣华清荷园养老公寓项目分析 |
5.1.1 区位分析及项目概况 |
5.1.2 交通状况 |
5.1.3 周边服务设施 |
5.2 项目改造框架及内容 |
5.2.1 改造内容 |
5.2.2 项目改造框架 |
5.3 项目改造设计策略 |
5.3.1 居住空间单元设计策略 |
5.3.2 室外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
5.3.3 公寓养老公共服务设施设计策略 |
5.4 项目改造实施方案 |
5.4.1 改造范围 |
5.4.2 居住空间单元环境适老化改造 |
5.4.3 室内单元功能空间改造 |
5.4.4 室外公共空间改造 |
5.4.5 老年康复中心改造 |
5.5 本章总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养老设施内老年人居住状况调研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心居(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8)基于闲置资源再利用的乡村小型养老设施设计研究 ——以杨陵黎陈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老龄化背景 |
1.1.2 乡村闲置资源背景 |
1.1.3 政策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范围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范围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5 相关概念 |
1.5.1 闲置宅基地 |
1.5.2 闲置农宅 |
1.5.3 乡村养老设施 |
1.5.4 自理老年人 |
1.5.5 季节性养老 |
1.6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论文框架 |
2 乡村闲置资源现状研究 |
2.1 乡村闲置资源现状及成因 |
2.1.1 闲置资源现状 |
2.1.2 资源闲置成因 |
2.2 杨陵地区乡村闲置资源现状调查 |
2.3 黎陈村闲置资源调查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乡村养老需求与潜力 |
3.1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
3.1.1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
3.1.2 老年人的生理需求 |
3.1.3 老年人乡村养老需求 |
3.2 城市老年人乡村养老意愿调查 |
3.2.1 乡村养老意愿分析 |
3.2.2 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3.2.3 乡村养老偏好需求分析 |
3.3 乡村老年人养老需求调查 |
3.3.1 经济需求 |
3.3.2 公共服务设施需求 |
3.3.3 精神层面需求 |
3.3.4 生活环境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4 利用闲置资源建设乡村小型养老设施可行性研究 |
4.1 乡村养老模式分析 |
4.1.1 发展多元化养老模式必要性 |
4.1.2 多元化养老模式市场需求分析 |
4.2 乡村养老设施建设条件分析 |
4.2.1 自然地理位置条件 |
4.2.2 交通地理条件 |
4.2.3 经济地理条件 |
4.2.4 自然环境资源 |
4.2.5 乡土文化资源 |
4.3 乡村闲置资源再利用研究 |
4.3.1 闲置资源特征分析 |
4.3.2 闲置资源利用方式分析 |
4.3.3 闲置资源再利用于养老设施的策略研究 |
4.4 发展策略 |
4.4.1 创新养老模式 |
4.4.2 转变经济发展主体 |
4.4.3 增强养老与旅游产业结合 |
4.5 本章小结 |
5 闲置资源再利用的乡村小型养老设施设计策略 |
5.1 闲置资源再利用相关案例分析 |
5.1.1 北京市平谷区挂甲峪村 |
5.1.2 北京市怀柔区田仙峪村 |
5.1.3 河北省滦平县苇塘村 |
5.2 设计原则 |
5.2.1 满足城市老年人养老需求 |
5.2.2 保证养老设施功能多样化 |
5.2.3 呈现乡村的地域特点 |
5.2.4 对闲置资源充分利用 |
5.3 选址研究 |
5.3.1 乡村养老生活圈 |
5.3.2 选址策略 |
5.4 功能构成研究 |
5.4.1 居住功能 |
5.4.2 配套功能 |
5.4.3 社交功能 |
5.5 乡村小型养老设施规划布局要点 |
5.5.1 总体局原则 |
5.5.2 公共设施可达性 |
5.6 乡村养老居住功能空间设计 |
5.6.1 居住空间设计 |
5.6.2 室内物理环境设计 |
5.6.3 室内装饰设计 |
5.6.4 室内适老化设计 |
5.7 乡村养老服务功能空间设计 |
5.7.1 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
5.7.2 综合服务设施 |
5.7.3 医疗保健设施 |
5.8 乡村养老外部空间设计 |
5.8.1 庭院空间 |
5.8.2 交往空间 |
5.8.3 园艺种植空间 |
5.8.4 老年人步行系统空间 |
5.8.5 室外适老化设计 |
5.9 本章小结 |
6 杨陵黎陈村小型养老设施设计研究 |
6.1 方案构思 |
6.2 工程概述 |
6.2.1 项目位置 |
6.2.2 村庄资源 |
6.2.3 公共服务设施 |
6.2.4 建筑特征 |
6.3 新建建筑设计研究 |
6.3.1 新建建筑基地现状 |
6.3.2 功能分配及空间组织 |
6.3.3 居住模式 |
6.3.4 建筑形式 |
6.3.5 公共活动空间 |
6.4 改造建筑设计研究 |
6.4.1 建筑现状 |
6.4.2 建筑改造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录 |
附录1 :调研问卷 |
附录2 :现场调研问卷(访谈、交流) |
附录3 :相关网络材料 |
(9)成都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建设现状与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0 社会背景 |
1.0.1 我国面临严峻的老龄化挑战 |
1.0.2 养老方式的转变 |
1.0.3 日间照料设施的建设现状亟待改善 |
1.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1.1 国外发展现状 |
1.1.2 国内发展现状 |
1.1.3 国内外日间照料设施发展现状总结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养老相关理论研究 |
2.1 健康老龄化(Healthy Aging)理论 |
2.2 社区照料(Community Care)理论 |
2.2.1 社区照料的起源 |
2.2.2 社区照料的内容 |
2.2.3 社区照料的启示 |
2.3 在地养老(Aging in Place)理论 |
2.4 嵌入式养老理论 |
2.5 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其启示 |
2.5.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与启示 |
2.5.2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与启示 |
2.6 需求层次理论 |
2.7 相关理论与本研究的契合点 |
第3章 .成都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整体现状 |
3.1 调研概要 |
3.2 老年人养老需求调研 |
3.2.1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
3.2.2 养老方式偏好 |
3.2.3 护理服务需求 |
3.2.4 养老服务需求 |
3.2.5 小结 |
3.3 设施环境现状调研 |
3.3.1 调研对象概述 |
3.3.2 调研设施类型 |
3.3.3 设施规模和功能面积配比 |
3.3.4 设施入口 |
3.3.5 公共空间 |
3.3.6 交通空间 |
3.3.7 休息室 |
3.3.8 小结 |
3.4 设施运营现状调研 |
3.4.1 开设现状 |
3.4.2 服务提供与利用现状 |
3.4.3 服务辐射区域现状 |
3.4.4 小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成都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案例分析 |
4.1 调研案例概述 |
4.1.1 案例选择 |
4.1.2 案例基本信息 |
4.2 案例分析 |
4.2.1 案例DL1——紫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
4.2.2 案例DL2——元通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
4.2.3 案例DL3——紫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
4.2.4 案例DL4——龙祥佳苑日间照料中心 |
4.2.5 案例FH1——芳草街道助老服务中心 |
4.2.6 案例FH2——双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
4.3 案例对比研究 |
4.3.1 选址与规划 |
4.3.2 空间设计特征 |
4.3.3 运营服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设计策略 |
5.1 选址与规划 |
5.1.1 影响日间照料选址规划的因素 |
5.1.2 选址与规划实施要点 |
5.1.3 日间照料的复合方式 |
5.2 功能配置与空间组织 |
5.2.1 不同类型日间照料设施的功能配置 |
5.2.2 日间照料设施的空间组织 |
5.3 室内空间设计 |
5.3.1 入口与门厅 |
5.3.2 公共活动空间 |
5.3.3 公共走廊 |
5.3.4 厕所和浴室 |
5.3.5 休息的空间——午间休息室 |
5.3.6 康复医疗室 |
5.4 室外景观空间设计 |
5.4.1 室内外的过渡 |
5.4.2 道路系统 |
5.4.3 绿化系统 |
5.4.4 休闲活动设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设计实践——东苑日间照料中心 |
6.1 现状分析 |
6.2 设计策略 |
6.3 设计方案 |
6.4 方案特点总结 |
6.5 本章小结 |
结语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循证视角下的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学术背景 |
1.1.2 社会背景 |
1.1.2.1 上海市老年人口与养老机构状况 |
1.1.2.2 上海市养老政策与支持措施 |
1.1.2.3 围绕上海养老机构景观研究、设计与服务脱节 |
1.2 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 |
1.2.1 研究范围 |
1.2.1.1 场地选择 |
1.2.1.2 方法选择 |
1.2.2 相关概念 |
1.2.2.1 景观康复性研究 |
1.2.2.2 园艺疗法 |
1.2.2.3 群际关系研究 |
1.2.2.4 环境-行为心理-健康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3.2.1 理论意义 |
1.3.2.2 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文献综述总结 |
1.5 研究方法 |
1.5.1 具体方法 |
1.5.2 资料收集方法 |
1.5.3 资料分析方法 |
1.6 论文创新点 |
1.7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
1.7.1 论文框架 |
1.7.2 实证研究技术路线 |
1.7.3 循证设计技术路线 |
第2章 养老机构康复景观与循证设计 |
2.1 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理论基础 |
2.1.1 自然助益机制 |
2.1.1.1 恢复性环境理论 |
2.1.1.2 亲生物性假说 |
2.1.1.3 感觉统合理论 |
2.1.2 园艺社会学相关理论 |
2.1.2.1 园艺社会学 |
2.1.2.2 群际交换理论 |
2.1.2.3 社会支持理论 |
2.1.3 小结 |
2.2 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分类与特点 |
2.2.1 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分类 |
2.2.1.1 依据康复景观存在的场所进行分类 |
2.2.1.2 依据康复景观针对的人群进行分类 |
2.2.1.3 依据康复景观的性质进行分类 |
2.2.1.4 依据康复景观的参与方式进行分类 |
2.2.2 养老机构康复景观设计特点 |
2.2.2.1 老年人身体行为特点与设计 |
2.2.2.2 老年人心理情感特点与设计 |
2.2.2.3 养老机构庭园使用与设计 |
2.2.2.4 养老机构环境景观设计 |
2.2.3 小结 |
2.3 养老机构康复花园设计案例 |
2.3.1 国外案例 |
2.3.1.1 爱因斯坦医疗中心康复花园 |
2.3.1.2 艾卡米诺医院康复花园 |
2.3.1.3 汉诺威医院花园 |
2.3.2 国内案例 |
2.3.2.1 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 |
2.3.2.2 上海颐和苑 |
2.3.2.3 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 |
2.3.2.4 塘桥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
2.3.2.5 徐汇区第三老年福利院 |
2.3.3 小结 |
2.4 康复景观循证设计 |
2.4.1 康复景观理论基础 |
2.4.2 循证设计理论基础 |
2.4.3 康复景观与循证设计的结合 |
2.4.4 小结 |
第3章 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研究 |
3.1 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重点与模型 |
3.1.1 上海养老康复景观的重点 |
3.1.1.1 从身心特点与康复花园空间特征等方面研究 |
3.1.1.2 康复花园的身心灵康复作用研究 |
3.1.1.3 康复花园使用状况研究 |
3.1.2 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研究模型 |
3.2 基于研究方法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流程 |
3.2.1 实验地点选择 |
3.2.1.1 调研机构初步分析比较 |
3.2.1.2 共性特征 |
3.2.1.3 不同之处 |
3.2.2 被实者选择 |
3.2.3 数据采集 |
3.2.3.1 个人背景数据 |
3.2.3.2 庭园空间特征数据 |
3.2.3.3 身体康复数据 |
3.2.3.4 心理康复数据 |
3.2.4 实验流程 |
3.2.5 数据分析 |
3.3 研究结果 |
3.3.1 身心健康促进效果 |
3.3.1.1 身体康复效果 |
3.3.1.2 心理康复效果 |
3.3.1.3 康复的差异性 |
3.3.2 影响身心康复的因素 |
3.3.2.1 影响身体康复的因素 |
3.3.2.2 影响心理康复的因素 |
3.3.3 庭园使用状况 |
3.3.3.1 庭园使用频率 |
3.3.3.2 庭园使用的影响因素 |
3.3.3.3 庭园使用偏好 |
3.3.3.4 庭园空间特征评价 |
3.4 讨论及设计建议 |
3.4.1 讨论 |
3.4.1.1 庭院对身心康复影响因素 |
3.4.1.2 提高庭园使用因素 |
3.4.2 设计建议 |
3.4.2.1 重视康复景观设计规划 |
3.4.2.2 提高康复景观设计使用率 |
3.4.2.3 提高康复景观设计功能性 |
3.4.2.4 关注老年人特殊需求设计 |
3.4.3 小结 |
第4章 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循证设计 |
4.1 调研方法 |
4.1.1 组建专业队伍 |
4.1.2 开发评价工具 |
4.1.3 注重反馈最优证据 |
4.2 项目回访概览 |
4.3 循证设计模型 |
4.3.1 自理老人养老机构康复景观循证设计模型 |
4.3.2 失智老人养老机构康复景观循证设计模型 |
4.4 养老机构庭园的研究内容 |
4.4.1 一般老人庭园的研究内容 |
4.4.1.1 康复性研究 |
4.4.1.2 适老化设计 |
4.4.1.3 老年人庭园使用状况 |
4.4.2 失智老人与庭园研究 |
4.4.2.1 老年人失智症研究 |
4.4.2.2 失智老人庭园研究 |
4.5 康复庭院设计依据与完善 |
4.5.1 一般老人康复庭院设计依据与完善 |
4.5.1.1 场地设计的多样性 |
4.5.1.2 可达性、普适性和安全性 |
4.5.1.3 植物的丰富度 |
4.5.1.4 设计依据的完善 |
4.5.2 认知症老人康复庭院设计依据与完善 |
4.5.2.1 鼓励认知症老人到庭院活动 |
4.5.2.2 被动活动区 |
4.5.2.3 主动活动区 |
4.5.2.4 无风险花园与风险假定花园 |
4.6 评估及评估结果分析 |
4.6.1 评估方法 |
4.6.1.1 指示型用后评估 |
4.6.1.2 调查型用后评估 |
4.6.1.3 诊断型用后评估 |
4.6.2 评估分析与指标 |
4.6.2.1 评价指标 |
4.6.2.2 评价量表 |
4.6.3 调研机构评估结果分析 |
4.6.3.1 康复景观功能渗入养老领域 |
4.6.3.2 完善和强化了养老机构服务功能 |
4.6.3.3 园艺疗法维护和再生了家庭养老的传统功能 |
4.6.3.4 调动和吸引了各类为老服务主体 |
4.6.3.5 存在问题 |
4.7 设计建议 |
4.7.1 类型和选址设计建议 |
4.7.1.1 一般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建议 |
4.7.1.2 认知症老人照护环境设计建议 |
4.7.2 康复景观植物配置 |
4.7.2.1 植物布局 |
4.7.2.2 植物的选择 |
4.7.3 认知症专区调研典型案例 |
4.7.3.1 标识系统 |
4.7.3.2 康复活动 |
4.7.3.3 康复景观设计 |
4.7.3.4 适认知症化设计 |
4.7.4 设计原则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数据分析结果:康复景观对身心康复有显着影响,作用时间不仅仅限于清醒 |
5.2 深入调查结果:康复景观有促进熟悉感再记忆功能,对失智老人与健康老年人同样适用 |
5.3 行为心理视角分析:园艺疗法建立的群际关系显着有利于老年人的精神健康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卫生间也要常“呼吸”(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矢流通风模块化单元公共卫生间有害气体控制研究[D]. 林豹. 南华大学, 2021
- [3]清水[J]. 邓安庆. 广州文艺, 2021(05)
- [4]小说二题[J]. 罗志远. 中国校园文学, 2020(26)
- [5]西安地区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研究 ——以荣华清荷园养老公寓设计方案为例[D]. 吴朝亮. 长安大学, 2020(06)
- [6]心居[J]. 滕肖澜.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5)
- [7]关于印发低风险地区夏季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修订版)的通知[J].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报, 2020(06)
- [8]基于闲置资源再利用的乡村小型养老设施设计研究 ——以杨陵黎陈村为例[D]. 赵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7)
- [9]成都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建设现状与设计策略研究[D]. 熊国燕.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10]循证视角下的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设计[D]. 李苏豪. 天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