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岭大湖金矿成矿区带规律及其指示意义

小秦岭大湖金矿成矿区带规律及其指示意义

一、小秦岭大湖金矿床的矿化分带规律及其指示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社全,徐建昌,鲁增锋,王鹏飞,薛志强,田海涛,王红军,张苏坤[1](2021)在《河南小秦岭北矿带深部金(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潜力分析——来自F5深部探矿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河南省小秦岭金矿田北矿带在全国地质找矿战略突破行动中新增金金属量25500 kg,新增钼金属量85714 t,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本文在收集研究小秦岭北矿带以往地质勘查、开采及科研资料基础上,总结了小秦岭北矿带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类型由石英脉型为主渐变为构造蚀变岩型为主。通过分析小秦岭北矿带最新普查成果,综合本区以往找矿预测研究,揭示了小秦岭北矿带深部尚有很大的找矿空间。印证了"一街五巷三层楼"预测找矿模型在小秦岭深部找矿中的意义,对小秦岭其他矿带开展深部普查,实现整个小秦岭地区深部找矿的突破具有参考价值。

杨梅珍,李建威,赵新福,周杨杨[2](2019)在《小秦岭大湖矿床石英脉组构和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对金钼独立成矿作用及其成脉构造环境的制约撤回》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大湖矿床金、钼矿化石英脉体形态、空间关系、矿物共生组合序列等地质特征研究为基础,采用显微镜和LA-ICP-MS分析技术重点对金、钼热液脉体组构以及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对比研究,以揭示小秦岭地区金、钼成矿作用关系及成脉构造环境。研究结果表明,钼矿化石英脉具晶洞状构造和自形-半自形晶结构,黄铁矿贫As、Au、Te、Bi、Cu、Pb元素,和发育自然金、黄铜矿、铜铅铋硫盐矿物浑圆粒状显微包裹体等特点,反映钼矿化石英脉形成于张性构造空间,经历了相对缓慢冷却结晶作用过程。结合钼矿化石英脉厚度大,且变化明显,以及空间延伸稳定性差等特点,认为钼矿化石英脉可能形成于相对较低的区域性差异应力场环境,受控于水力断裂作用形成的张性断裂控矿体系,为与印支期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相关的独立成矿事件。大湖矿床的金矿化以条带状黄铁矿石英脉型矿化占主导,其矿物共生组合序列、蚀变类型以及黄铁矿贫As、富Au-Bi-Te元素组合等特征,与小秦岭地区其他脉型金矿床特征一致,表明它们统属小秦岭大规模金成矿作用的产物。结合包括大湖矿床在内的小秦岭地区含金石英脉相对较小的厚度,且变化性小、矿床和区域尺度延伸相对稳定,以及含金石英脉近东西向优势排列趋势等特征,认为小秦岭地区大规模含金石英脉形成于相对较高的区域差异应力场环境,受控于同成矿的南北向伸展构造应力场、近东西向张扭性断裂体系。含金石英脉的形成与小秦岭变质核杂岩隆升剥露过程相耦合,大湖矿床含金石英脉的塑性变形和脆性碎裂结构可能是赋矿变质核杂岩隆升冷却过程的重要记录。

王晋定,王大钊,詹小飞,魏俊浩,肖鸿,李欢,黄啸坤[3](2018)在《小秦岭金成矿区南矿带构造控矿规律和矿床定位样式》文中研究说明小秦岭金成矿区是我国第二大金矿床集中区,南矿带是该区大中型金矿最集中的矿带,矿带内金矿的形成、演化与分布严格受构造,尤其是断裂构造的控制。通过对桐峪金矿床、东闯金矿床、文峪金矿床、杨砦峪金矿床等典型矿床的研究,建立了小秦岭地区构造演化体系,系统划分了南矿带中生代断裂构造演化期次,并对金成矿期构造应力场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构造演化及应力场分布为基础,分别从矿床尺度和矿体尺度对构造控矿规律进行了总结。结合对构造控矿规律的分析,认为金成矿期的断裂在无大规模成矿活动或无二次叠加成矿作用的情况下,以第二矿化富集中心为目标进行深部找矿获得重大突破的难度较大,但主断裂下盘仍然存在有利的找矿空间。

张贺然[4](2018)在《陕西省桐峪金矿构造叠加晕研究及成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秦岭金矿带位于华北地台西南缘,分布于河南省西部和陕西省东部。小秦岭金矿带可分为小秦岭、崤山、熊耳山三大金矿田,其中小秦岭金矿田规模最大,桐峪金矿即处于小秦岭金矿田内。本次研究紧密联系矿山生产,为了加强矿山后续资源预测、勘查,在研究矿床地球化学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桐峪金矿床进行了构造叠加晕研究,确定了矿体—晕的轴向分带及叠加成矿成晕特征,建立了桐峪金矿床的构造叠加晕模型,用此模型对深部进行了盲矿预测,提出了找矿靶位。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采集了5个不同矿脉的构造叠加晕样品共847件,对其进行了18种元素(Au、Ag、Sn、B、Co、Cu、Mn、Ni、Pb、Ti、V、Sn、As、Sb、Bi、Hg、W、Mo)的测试分析;计算了20件背景样品数据的几何均值、衬度值。基于以上,了解了矿床指示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确定了构造叠加晕各个元素的浓度分带。在大量的分析数据、计算数据的基础上,得出了各矿脉的特征元素组合:Q28-1脉特征元素组合:Au、Ag、Cu、Pb、Zn、As、Sb、Hg、Bi、W。Q61脉特征元素组合:Au、Ag、Cu、Pb、Zn、As、Sb、Bi、Co、Ni、W、Sn。Q8501-3脉特征元素组合:Au、Ag、Cu、Pb、As、Bi、Mo、Co、W。Q640-2脉特征元素组合:Au、Ag、Cu、Pb、Zn、As、Sb、Bi、Mo、Co、Ni、W、Sn。Q640-3脉元素组合及特征元素组合:Au、Ag、Cu、Pb、As、Bi、Mo、Co、W,以及不同成矿阶段元素的相关关系。制作了构造叠加晕平面图、垂直纵投影图:研究得出各矿脉中金矿体Au的富集中心有多个,前缘晕指示元素为As、Sb、Hg、B;近矿晕指示元素为Au、Ag、Cu、Pb、Zn,其中Pb、Zn、Cu强异常反映第Ⅲ阶段成晕的叠加部位;尾晕指示元素为Bi、Mo、(Mn)、Co、Ni。单一次成矿的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从上到下是:Hg、As、Sb、B→Ag、Au、Pb、Zn、Cu→Mn、Bi、Mo、Co、Ni。建立了桐峪金矿的构造叠加晕理想模型,确定了构造叠加晕盲矿预测标志,提出了预测靶位8个和有利成矿部位1个。对预测靶位进行了远景资源量的估算,总资源矿石总量为119.53万吨,金金属资源量为6.67吨。已有两个预测靶位见矿。本研究为矿山的勘查提供了方向,对于该成矿区的其它金矿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张小培[5](2017)在《会泽铅锌矿床深部矿化—蚀变岩相分带规律及找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在滇东北铅锌多金属矿集区最具代表性。基于对该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应用大比例尺构造-蚀变岩相学填图方法,开展会泽铅锌矿床深部的矿化-蚀变分带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建立矿化-蚀变分带规律,并计算各带矿化-蚀变指数,结合构造地球化学研究,进行找矿预测。论文主要取得如下成果和认识:1)该矿床受断裂控制明显,矿体主要赋存于摆佐组(C1b)粗晶白云岩内的NE层间压扭性断裂带内。矿体两侧矿化-蚀变岩分带明显:随着离矿体距离的减小,矿化-蚀变程度增强。无论是矿体还是与其密切共生的蚀变带的展布均受到成矿期构造的严格控制,说明了构造-矿化-蚀变三者的密切关系。2)矿床主要蚀变类型为白云石化、方解石化、黄铁矿化、硅化等,矿化类型为闪锌矿化和方铅矿化。根据蚀变白云岩颜色、岩石组构、岩石学特征、与矿体的空间位置关系、矿化-蚀变强度等,矿床深部矿化-蚀变分带为:从围岩到矿体,呈现灰白色粗晶白云岩带(Ⅰ)→针孔状白云岩带(Ⅱ)→米黄色粗晶白云岩带(Ⅲ)→灰白色粗晶矿化白云岩带(Ⅳ)→铅锌矿化带(V)的变化规律;自围岩向矿体中心,白云石化、方解石化、黄铁矿化呈现出由弱变强的变化规律。而且,外围预测区的蚀变带的数量则相对减少,各带的蚀变程度较弱。3)应用元素质量平衡法计算各矿化-蚀变带之间的组分迁移特征:TFe、CaO、MgO、Pb、Zn几乎保持迁入富集状态。应用矿化-蚀变指数、迁入元素增长指数(Z)来研究矿化与蚀变的关系,矿化-蚀变指数(AI)、黄铁矿化指数(AITFe)、方铅矿化指数(AIPb)、闪锌矿化指数(AIZa)以及迁入元素TFe、Pb和Zn的增长指数值,由远矿到近矿逐渐增加,反映出铅锌矿化和黄铁矿化逐渐增强,围岩的白云石化指数(AIMgO)值比矿体高,反映出围岩经受过强烈的白云石化。各矿化-指数值的对比分析,发现各指数可以定量反映矿化带的矿化分布规律,研究AI值与矿化-蚀变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找矿意义;4)对矿化信息提取的矿化-蚀变指数、Pb和Zn单元素异常以及矿化元素组合异常与实际矿体位置一致。其中,矿化-蚀变指数AI>50%可表示闪锌矿化、方铅矿化及黄铁矿化。通过三种方法的对比研究,发现矿化-蚀变指数对于矿化信息的提取是可行的。结合矿床的地质条件,在1584中段小菜园勘查区运用矿化-蚀变指数、Pb和Zn单元素异常及构造地球化学异常进行找矿预测,得到3个找矿靶区。

牟培吉[6](2017)在《陕西省小秦岭金矿区典型北东向剪切带构造与矿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秦岭金矿区位于华北板块南缘,是我国第二大金矿区。金矿区内广泛发育剪切变形带,有近东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以及北西向等多组走向,并且脉体的发育受剪切变形带所控制。其中,近东西向剪切变形带中的含金石英脉发育数量最多、规模较大、矿化特征最明显;北东向矿脉规模次于近东西向矿脉,其数量和规模较近南北向以及北西向矿脉多。早期对近东西向剪切带的特征研究较多,对其构造以及矿化特征研究程度较深,而对于北东向剪切带的构造与成矿特征以及与东西向剪切带的构造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并不清晰。北东向剪切带的走向在30-60°之间,倾向有北西向以及南东向,按照其倾角又可以大致分为以70°左右为主的北北东走向与以30°左右为主的北东东走向剪切带,两组方向的剪切带在构造特征方面具有各自的特征;在矿化特征方面,两组矿脉的矿物组合类型以及矿化的主要阶段也有差异。本文选取北东向的剪切带开展研究,运用构造地质学、矿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了北东向剪切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动力学背景;研究了北东向脉体的矿化类型以及矿物组合,并通过对样品进实验处理来探讨其成矿阶段以及矿化特征。通过对Q505、Q401、Q154、Q110、Q185、Q881、Q240等多条北东向矿脉所在的剪切带在地表和在不同中段的构造特征与矿化特征的研究认为:(1)北东向剪切带根据构造特征可以分为北东东与北北东走向的剪切带,并且剪切带控制石英脉透镜体呈雁列式排列。北东东向剪切带,倾向以北西为主。运动特征以中低角度的逆冲作用为主,兼有左行走滑运动,其形成受到区域上北西向挤压力的作用。北北东向剪切带倾向有南东向和北西向。运动特征以左行走滑为主,兼有高角度的逆冲运动,其形成受到区域上北北西向挤压力的作用。(2)北东东走向的矿脉的矿化特征以黄铁矿化为主,矿化呈带状或者沿构造面理分布,成矿热液阶段属于第二阶段的石英-黄铁矿化阶段,矿床为中高温矿床。北北东向矿脉的矿化类型为硫多金属矿化,矿化以带状或沿构造面理发育,成矿阶段属于第三期的石英-硫多金属矿化阶段,矿床为中高温矿床。

孙保花[7](2015)在《小秦岭金矿田北矿带中深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依据深部探矿工程资料,对小秦岭北矿带的主要控矿构造特征、矿体地质特征、矿体原生晕、围岩蚀变特征进行研究,表明:小秦岭北矿带主要受东西向脆韧性剪切带控矿,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脆韧性剪切带内的成矿阶段形成的脆性断裂带内,成矿期断裂具有左行逆冲活动特点;矿床类型在垂向上呈规律性变化,在浅部主要为石英脉型金矿向深部逐渐过渡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钾长石化等。矿体的平均品位和厚度均呈波状起伏变化,平均品位总体随着标高的减小而呈现降低的趋势;深部矿体的原生晕分带特征不明显,近矿晕指示元素Au、Ag、Cu的相关性较弱,而矿尾晕元素Ni、Zn、Mn等元素的相关性较强,表明深部温、压环境不利于成矿。综合本次研究成果并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论文运用幔枝构造理论对小秦岭金矿的成矿作用过程进行讨论,为进一步研究小秦岭金矿田的成矿机理及深部找矿提供依据。

谢亘[8](2015)在《北祁连红土沟-川刺沟金矿成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祁连造山带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的阿拉善地块与中祁连—柴达木泛地块之间,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大陆造山带之一。本次研究对象红土沟-川刺沟金矿床(简称红-川金矿)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中段,独特的地质背景造就了良好的多金属成矿条件。针对红-川金矿砂金资源丰富但岩金找矿效果不佳的实际,笔者对工作区进行了宏观-微观的构造解析,以及系统的矿相学、岩相学、地球化学研究。通过野外地质工作和室内分析总结,取得了以下工作成果。1、对红-川矿区典型的矿体及地表工程进行踏勘,结合典型地质体的剖面多元素分析,查明了区内主要矿化蚀变特征,以及Au元素与其他元素的共生组合关系。2、通过遥感地质解译,查明了矿区内宏观构造格局,并对区内矿化蚀变信息进行了提取。结合野外地质点观察和异常查证,对矿区韧性剪切带识别以及岩浆岩的矿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3、对红土沟老硐矿石中的黄铁矿热电性进行计算,计算出红-川金矿成矿温度以及矿体的剥蚀深度。4、对工作区中出露的特殊环带状蛇纹岩进行了研究,推测其原岩为白云质大理岩,在中酸性岩浆岩提供的富硅热水溶液的作用下形成了环带状蛇纹石化大理岩,电子探针研究发现环带状岩石中有蛇纹石+方解石+石榴石+磷灰石+符山石+透辉石+绿泥石等矿物组合,证明矽卡岩化的存在。5、利用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定年研究发现,在红-川矿区主要有三期岩浆活动:元古代、早古生代和中生代热事件活动。6、通过类比北祁连造山带中具有相同产出特征的金矿床,总结了成矿规律,推测中生代热事件为红-川金矿主成矿期。矿源层为基性-超基性岩。由于剥蚀原因,矿体被剥蚀到中上部位置,下部可能有矿体延伸。找矿标志主要为基性-超基性岩中的破碎蚀变带。

孙保花,牛树银,王杏村,孙爱群,王社全,高凯,丁留伟[9](2014)在《瞬变电磁测深在小秦岭大湖金钼矿床深部找矿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大湖金矿位于小秦岭金矿田北矿带的东部,是小秦岭地区一个大型石英脉型金、钼矿床,目前主要勘探中深部矿产资源。本文结合矿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在其所判定的成矿远景区,开展了瞬变电磁测深法找矿工作,圈定电性异常体,指导钻探工程的布设,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对小秦岭其它地区深部勘探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孙保花,牛树银,王杏村,孙爱群,丁培超,李强峰,侯江龙[10](2014)在《小秦岭大湖金矿矿体原生晕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床原生晕地球化学轴向分带是深部矿体预测的重要依据。研究表明:大湖金矿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成矿的特点,通过对大湖矿区F5构造带内的17、19、22号矿体及其蚀变围岩中Au、Ag、Co、Cu、Mn、Mo、Ni和Pb等18种元素含量进行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着重探讨矿体的原生晕特征,并以小秦岭金矿田构造叠加晕理想模型为参照,解释矿体的原生晕特征,进而开展成矿预测,以期为小秦岭金矿田其他矿区的深部找矿勘探提供参考。

二、小秦岭大湖金矿床的矿化分带规律及其指示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秦岭大湖金矿床的矿化分带规律及其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小秦岭北矿带深部金(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潜力分析——来自F5深部探矿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特征
2 北矿带地质特征
    2.1 地层
    2.2 构造
        2.2.1 F5含矿构造带
        2.2.2 F1含矿构造带
        2.2.3 F35(S35)韧性剪切带
    2.3 岩浆岩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3.1.1 大湖19号金矿体
        3.1.2 大湖22号金矿体
        3.1.3 大湖33号金矿体
        3.1.4 大湖F5上钼矿体
        3.1.5 大湖S35-1钼矿体
    3.2 矿化蚀变特征
4 深部资源潜力分析
5 结论

(2)小秦岭大湖矿床石英脉组构和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对金钼独立成矿作用及其成脉构造环境的制约撤回(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金钼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质概况
    2.2 金、钼矿化特征及共生组合序列
        2.2.1 金矿化特征及矿物共生组合序列
        2.2.2 钼矿化特征及矿物共生组合序列
3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4 结果
    4.1 金、钼矿化脉体的组构
        4.1.1 钼矿化石英脉组构特征
        4.1.2 含金石英脉组构特征
    4.2 黄铁矿LA-ICP-MS分析
        4.2.1 钼矿化石英脉中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4.2.2 含金石英脉中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1) 贫黄铁矿石英脉中黄铁矿
        2) 黄铁矿含金石英脉中黄铁矿
        3) 多金属硫化物矿石中与方铅矿和黄铜矿共生的黄铁矿
5 讨论
    5.1 金、钼矿化石英脉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5.1.1 黄铁矿晶体生长速率对其微量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的影响
        5.1.2 黄铁矿塑性变形和溶解再沉淀是Au及其他微量元素再调整的重要机制
        5.1.3 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对金、钼独立成矿事件的制约
    5.2 金、钼矿化石英脉形成于不同构造体制
6 结论

(3)小秦岭金成矿区南矿带构造控矿规律和矿床定位样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构造背景
2 南矿带地质概况
3 典型金矿床矿脉及矿体特征
    3.1 桐峪金矿床
    3.2 文峪?东闯金矿床
    3.3 杨砦峪金矿床
4 构造控矿规律
    4.1 构造演化特征
        4.1.1 韧性剪切带形成期
        4.1.2 基性脉岩充填期
        4.1.3 金成矿期
        4.1.4 成矿后活动期
    4.2 金成矿期应力分析
    4.3 构造控矿规律
        4.3.1 含矿断裂分布规律
        4.3.2 矿床尺度构造控矿规律
        4.3.3 矿体尺度构造控矿规律
5 矿床定位样式与找矿潜力分析
    5.1 矿床定位样式
    5.2 找矿潜力分析
6 结论

(4)陕西省桐峪金矿构造叠加晕研究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以往基础地质工作
        1.2.2 以往矿产勘查开发工作
        1.2.3 以往科研及找矿工作评述
        1.2.4 以往构造叠加晕研究成果
        1.2.5 矿山急需深部探矿增储
    1.3 本次研究内容及方法和工作流程及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工作流程及工作内容
    1.4 完成工作量
        1.4.1 野外工作概况
        1.4.2 样品测试内容
        1.4.3 内业制图
2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特征
        2.1.1 小秦岭金矿田的地质特征
        2.1.2 石英脉型金矿床的特征
    2.2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质背景
    3.2 含金石英脉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类型
        3.3.2 矿物组合
        3.3.3 结构、构造
    3.4 围岩蚀变特征
    3.5 成矿阶段
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矿床地球化学背景
    4.2 元素统计分析
    4.3 矿床元素组合特征及其相关关系
        4.3.1 元素组合特征
        4.3.2 元素相关关系研究
    4.4 指示元素在矿物中的含量特征
5 矿床构造叠加晕特征
    5.1 构造叠加晕浓度分带标准
    5.2 构造叠加晕的基本特征
        5.2.1 矿体原生晕的轴向分带特征
        5.2.2 矿床-体构造叠加晕特征
6 桐峪金矿床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理想模型
    6.1 桐峪金矿床的构造叠加晕模式
        6.1.1 最隹指示元素组合及特征指示元素组合
        6.1.2 模式特点
    6.2 最佳指示元素的指示意义及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标志
        6.2.1 最佳指示元素组合中各元素的指示意义
        6.2.2 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标志
    6.3 预测靶位的定位
        6.3.1 有利成矿空间的确定原则与方法
        6.3.2 靶位定位方法
        6.3.3 预测靶位内金金属资源量的计算公式
7 桐峪金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结果
    7.1 预测靶位特征分述及有利成矿部位特征分述
        7.1.1 Q8501-3号脉深部预测靶位
        7.1.2 Q61号脉深部预测靶位
        7.1.3 Q28-1号脉深部预测靶位
        7.1.4 Q640-2号脉预测靶位
        7.1.5 Q640-3号脉深部预测靶位
    7.2 预测靶位排序
        7.2.1 排序标准
        7.2.2 预测靶位综合排序结果
    7.3 预测资源量
    7.4 初步效果
8 结论
    8.1 结论
    8.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5)会泽铅锌矿床深部矿化—蚀变岩相分带规律及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MVT型铅锌矿床研究现状及动态
        1.2.2 矿化-蚀变分带和构造-蚀变岩相填图研究现状
        1.2.3 滇东北铅锌矿床研究现状及动态
        1.2.4 会泽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1.3 选题依据、科学问题及意义
        1.3.1 选题依据
        1.3.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3 科学意义及实际意义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取得的主要认识和成果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体特征
        3.2.1 矿体形态及产状
        3.2.2 矿石类型
        3.2.3 矿石组构
        3.2.4 矿石矿物分带组合
    3.3 成矿期、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3.4 围岩蚀变
第四章 大比例尺构造-蚀变岩相精细填图
    4.1 概述
    4.2 构造-蚀变岩相填图研究方法
    4.3 围岩蚀变类型及其特征
    4.4 典型剖面矿化-蚀变岩分带及构造特征
        4.4.1 近矿剖面的矿化-蚀变岩分带及构造特征
        4.4.1.1 近矿剖面的矿化-蚀变岩分带特征
        4.4.1.2 断裂结构面力学性质分析
        4.4.2 近矿平面的矿化-蚀变岩分带模式
        4.4.3 预测区剖面的蚀变岩分带和构造特征
        4.4.3.1 预测区剖面的蚀变岩分带特征
        4.4.3.2 断裂结构面力学性质分析
        4.4.4 预测区平面的蚀变岩分带模式
    4.5 热液蚀变与矿化、构造的关系
        4.5.1 蚀变与矿化的关系
        4.5.2 构造与矿化-蚀变分带的关系
    4.6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6.1 样品采集及测试
        4.6.2 矿化-蚀变带组分迁移特征
        4.6.2.1 主量元素特征
        4.6.2.2 蚀变组分迁移特征
        4.6.3 矿化-蚀变指数
        4.6.4 迁入元素增长指数
    4.7 矿化-蚀变岩分带机理的讨论
    4.8 小结
第五章 矿化-蚀变指数异常方法与其它找矿预测方法异常对比研究
    5.1 矿化-蚀变指数异常方法
    5.2 构造地球化学精细勘查技术在1274中段的找矿应用
        5.2.1 构造地球化学精细勘查技术流程
        5.2.2 铅、锌单元素异常
        5.2.3 构造地球化学异常
    5.3 小结
第六章 隐伏矿预测
    6.1 隐伏矿预测的标志
    6.2 靶区优选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会议及获奖情况

(6)陕西省小秦岭金矿区典型北东向剪切带构造与矿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位置
    2.2 地层
    2.3 岩浆岩
    2.4 构造特征
        2.4.1 褶皱
        2.4.2 断层
        2.4.3 变质核杂岩
第3章 北东向剪切带构造特征研究
    3.1 北东向剪切带概况
    3.2 北东向剪切带几何学特征
        3.2.1 北东东向剪切带几何学特征
        3.2.2 北北东向剪切带几何学特征
    3.3 北东向剪切带运动学特征
        3.3.1 北东东向剪切带运动学标志
        3.3.2 北北东向剪切带运动学标志
    3.4 北东向剪切带动力学特征
    3.5 小结
第4章 北东向矿脉矿化特征研究
    4.1 北东向矿脉的矿化类型
    4.2 北东向矿脉的容矿空间特征
    4.3 北东向矿脉的成矿阶段与成矿温度
        4.3.1 北东向矿脉的成矿阶段
        4.3.2 北东向矿脉成矿温度
    4.4 北东向矿脉成矿期次
    4.5 小结
第5章 讨论
    5.1 北东向矿脉的矿化与剪切带的关系
    5.2 北东向剪切带构造控矿特征
    5.3 北东向剪切带构造控矿模型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小秦岭金矿田北矿带中深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控矿构造条件
        1.2.2 成矿流体来源的研究
        1.2.3 成矿物质的来源的研究
        1.2.4 成矿热液的成分的研究
        1.2.5 成矿的温压条件
        1.2.6 成矿与岩浆活动的关系等
    1.3 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
        1.4.1 矿体的空间形态的研究
        1.4.2 控矿构造特征
        1.4.3 矿石特征
        1.4.4 矿化蚀变分带研究
        1.4.5 矿床原生晕研究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
        2.1.1 花岗质片麻岩系
        2.1.2 绿岩
    2.2 岩浆岩
        2.2.1 阜平期花岗岩
        2.2.2 五台期花岗岩
        2.2.3 熊耳期花岗岩
        2.2.4 燕山期花岗岩
        2.2.5 脉岩
    2.3 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
    2.4 矿床地质特征
        2.4.1 南矿带
        2.4.2 中矿带
        2.4.3 北中矿带
        2.4.4 北矿带
第三章 工作区地质概况
    3.1 地层
    3.2 岩浆岩
    3.3 构造
        3.3.1 褶皱构造
        3.3.2 断裂构造
第四章 北矿带矿床地质特征
    4.1 主要的控矿因素
        4.1.1 F_5含矿韧脆性剪切带
        4.1.2 F_1含矿构造蚀变带
        4.1.3 F8 含矿构造蚀变带
        4.1.4 F_7含矿构造蚀变带:
    4.2 主要矿体特征
        4.2.1 大湖矿区19 号矿体
        4.2.2 灵湖矿区Ⅰ号矿体
        4.2.3 大湖矿区新增19 号矿体特征
        4.2.4 大湖矿区新增22 号矿体特征
        4.2.5 灵湖矿区新增F5‐Ⅱ号矿体特征
        4.2.6 秦南矿区新增F5 下矿体特征
    4.3 矿石地质特征
        4.3.1 石英脉型金矿
        4.3.2 构造蚀变岩型金矿
        4.3.2.1 矿物种类及含量
        4.3.2.2 矿石的结构特征
        4.3.2.3 矿石的构造
        4.3.2.4 矿体围岩蚀变特征
    4.4 成矿阶段
    4.5 矿体的品位、厚度变化特征
    4.6 矿体原生晕特征
        4.6.1 研究方法
        4.6.2 元素相关性分析
        4.6.3 矿床原生晕特征
第五章 成矿作用讨论
    5.1 成矿物质来源
    5.2 成矿作用与花岗岩体关系
    5.3 小秦岭幔枝构造形成演化
    5.4 小秦岭幔枝构造成矿与控制矿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8)北祁连红土沟-川刺沟金矿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工作基本情况
    1.2 研究区基本情况
    1.3 以往地质工作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4 变质作用
    2.5 区域矿产特征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背景
    3.2 矿体地质特征
第4章 野外地质成果
    4.1 路线地质调查
    4.2 典型地质点剖析
    4.3 多元素分析
第5章 遥感地质解译
    5.1 构造解析
    5.2 蚀变信息提取
第6章 岩浆岩特征及演化
    6.1 二长花岗岩
    6.2 变质花岗闪长岩
    6.3 黑云堇青钾长变粒岩
    6.4 蛇纹石化超基性岩
第7章 矿床成因研究
    7.1 黄铁矿热电性研究及探讨
    7.2 矽卡岩的研究
第8章 控矿规律研究
    8.1 地层控矿
    8.2 构造控矿
    8.3 蚀变岩浆岩控矿
第9章 成矿模型与找矿标志
    9.1 成矿模型
    9.2 找矿标志
第10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瞬变电磁测深在小秦岭大湖金钼矿床深部找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矿区地质概况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金矿床地质特征
    3.2 钼矿体特征
4 矿区内岩矿石电性特征
    4.1 激电特性
    4.2 导电性
5 工作方法简介
    5.1 测线、测点布设方法
    5.2 仪器设备及性能
    5.3 野外工作装置及工作方法
6 资料分析与地质解释
7 结论

(10)小秦岭大湖金矿矿体原生晕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矿区地质概况
3 F5中矿体原生晕特征
    3.1 研究方法
    3.2 化学元素的统计学特征
    3.3 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3.4 矿体原生晕特征及成矿预测
4 结论

四、小秦岭大湖金矿床的矿化分带规律及其指示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小秦岭北矿带深部金(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潜力分析——来自F5深部探矿的启示[J]. 王社全,徐建昌,鲁增锋,王鹏飞,薛志强,田海涛,王红军,张苏坤. 矿产勘查, 2021(03)
  • [2]小秦岭大湖矿床石英脉组构和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对金钼独立成矿作用及其成脉构造环境的制约撤回[J]. 杨梅珍,李建威,赵新福,周杨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9(03)
  • [3]小秦岭金成矿区南矿带构造控矿规律和矿床定位样式[J]. 王晋定,王大钊,詹小飞,魏俊浩,肖鸿,李欢,黄啸坤.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8(06)
  • [4]陕西省桐峪金矿构造叠加晕研究及成矿预测[D]. 张贺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3)
  • [5]会泽铅锌矿床深部矿化—蚀变岩相分带规律及找矿预测[D]. 张小培. 昆明理工大学, 2017(12)
  • [6]陕西省小秦岭金矿区典型北东向剪切带构造与矿化特征研究[D]. 牟培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12)
  • [7]小秦岭金矿田北矿带中深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D]. 孙保花.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5(12)
  • [8]北祁连红土沟-川刺沟金矿成矿规律研究[D]. 谢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5)
  • [9]瞬变电磁测深在小秦岭大湖金钼矿床深部找矿中的应用[J]. 孙保花,牛树银,王杏村,孙爱群,王社全,高凯,丁留伟. 科技视界, 2014(28)
  • [10]小秦岭大湖金矿矿体原生晕特征研究[J]. 孙保花,牛树银,王杏村,孙爱群,丁培超,李强峰,侯江龙. 黄金科学技术, 2014(04)

标签:;  ;  ;  ;  ;  

小秦岭大湖金矿成矿区带规律及其指示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