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若干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傅诗题[1](2019)在《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实践探究 ——以赣南师范大学为案例》文中认为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为了促进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工作实施绩效管理成为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重要走向。论文从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三个视角出发,在对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探究建构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改指标体系。论文主要使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深入访谈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全文共以下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问题提出、文献综述、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对论文研究过程中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选择了论文研究的理论工具。第三章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绩效评价政策内涵。厘清本科教学管理绩效评价政策内涵和具体要求。第四章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绩效评价现状调查与统计分析。对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绩效评价进行现状调查及统计分析,掌握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第五章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索建构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六章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实践。以赣南师范大学进行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实践为现实案例,在实践中探索并检验和修改建构的教学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七章建议与不足之处。在论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地方本科院校绩效评价改进建议,并对论文研究进行总结,针对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后续改进意见。
彭锦[2](2018)在《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对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动新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MOOC作为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入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也是现代教育中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具有大规模、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MOOC的应用和推广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有着巨大的作用。学分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上其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学习过程的指导性、弹性学制的机动性、学习内容的宽广性以及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等特点而迅速地得到推广和不断的发展、完善,被世界各国高等学校采纳并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民办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面临着师资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等诸多困难,借助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MOOC这一现代化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是解决民办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面临问题的有效办法。本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和网络学习法,基于MOOC这一视角,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设计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论文首先音剖析了当前民办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如学科专业设置单一,课程面狭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基本教学条件不够完善,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学生选课盲目缺乏导向,学习自主性不强;制度不全与保障缺失等等。为了解决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实施面临的现实问题,论文提出利用MOOC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推进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论文探讨了 MOOC的特征及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实施的作用和影响,指出(1)MOOC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更多优质课程资源,促进了精品课程建设,从而助推学分制改革;(2)MOOC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的实施解决了优秀教师资源不足问题,提高了整体教师队伍质量;(3)MOOC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有利于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顺利推行。论文概括了当前民办高等学校运用MOOC推行学分制可以采用的几种模式:1)自助课程+课程证书认证模式;2)第三方课程平台选课+学校学分认证模式;3)联盟高等学校课程平台选课+高等学校间学分互认模式。并以D校为例,借助尔雅通识教育MOOC平台,设计了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该方案对部分高等学校实行的购买第三方课程平台选课+学校学分认证模式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概括、总结和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期为更多的民办高等学校进行基于MOOC的学分制改革提供参考。该方案对D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减少了必修课的比例,扩大了选修课的比例,并且以优质的、丰富的MOOC通识教育综合素养选修课程替代了原有的狭窄的、贫乏的跨专业选修课程,同时对学分管理及收费制度做了设计。为保证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的顺利实施,论文还探讨了实施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的保障策略,包括经费保障、制度保障、网络等后期服务和管理保障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三点:(1)视角的创新。以MOOC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切入点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设计进行研究,构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的全新模式和路径,这为探索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的新路子打开了视野。(2)内容的创新。论文以尔雅通识教育MOOC平台为依托,设计出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这对创新民办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方式具有开拓性意义。(3)方法的创新。本论文运用网络学习法,依据网络学习的特点进行MOOC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广阔性、互动性、自由性和精服务,从而凸显了基于MOOC的学分制方案的优越性。本研究对深化民办高等学校的学分制改革,加快民办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推进民办高等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促进民办高等学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滕曼曼[3](2018)在《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研究 ——基于质量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率是国际通用的衡量高校教学绩效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大学办学质量的关键观测点。然而,由于国情和高等教育制度的不同,各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差异显着,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困惑性,而这不利于探究大学本科毕业率所反映的真正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放眼全球,大学本科毕业率表现出三点特征:国别差异、院校差异和个体差异。例如,美国与法国的大学本科毕业率(学制内)不到40%,英国与日本(学制内)则达到80%,而这些国家同属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在国家内部,不同类型院校和不同学生个体在大学本科毕业率上同样存在差异。与世界经验不同的是,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现状呈现整体偏高(98%的平均值超过任何一个OECD成员国)且院校间差异不大(不同类型大学的本科毕业率不存在明显差异)的特征。目前,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高的现状遭到多方质疑,为了追溯根本问题所在,首先需要揭示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本质及其与高等教育质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探究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本质,直面问题解决之道。从理论层面探究发现,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本质及其与高等教育质量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本质上,大学本科毕业率,即学生群体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而高等教育质量体现为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满足程度。因此,客观地说,大学本科毕业率和高等教育质量之间存在“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并可能引发矛盾。所谓“一元”,指的是大学本科毕业率仅意味着学生达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程度,评价者仅为大学;“多元”指的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对高等教育的价值期望,评价者为多元利益主体。“一元”与“多元”关系可能引发的矛盾是,大学评定“合格”的毕业生未必为其他利益主体所认可,由此可能会出现大学本科毕业率高,但高等教育质量低的现状,反之亦然。因此,不能简单线性地使用大学本科毕业率的高低来判断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是要看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是否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严守大学学业要求,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多元需求,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则是首要的一项;由此来看,以上两个条件是密切相关,首尾相合的。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之间“一元与多元”的关系,要求以复杂性和多元性的视角对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借助“系统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及“院校影响理论”,从大学的外部系统环境和内部管理两个维度入手,对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机制进行探究。在“大学本科毕业率质量内涵分析框架”的指导下,本研究发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外部力量对高等教育提出自身价值期望,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不同程度的直接或者间接地作用于大学。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管理思维和方式仍然支配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表现为教育行政部门简单划一的刚性评价制度和绩效性教育经费分配机制;就业市场上对“学历本位”的推崇仍然牵制着高校的办学行为,体现为各类社会企事业单位对“双证”的要求;我国社会传统的文化观念依然强有力的“浸润着”大学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呈现为社会对大学生不毕业的无法接受。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大学不得不追求高的本科毕业率,甚至于采取了一些明知是错和自损质量的措施,例如“清考”制度。因此,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是一个涉及多元主体的复杂过程,而且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可预见的是,如果不采取相关的改革措施,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未来仍将保持高走位趋势。在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一元与多元”的逻辑关系下,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的历史延续性以及多元影响因素,表明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表层问题”——大学内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严格性不足”或“灵活性不够”,造成部分学生未达到大学的学业要求或者人才培养目标而毕业,造成毕业率的“虚高”,违背了大学本科毕业率的“一元”本质;而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本质——则是在行政化管理体制下,“计划性”的高等教育无法满足“市场性”的多元需求,造成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多元利益相关者需求。应对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表层问题”和“问题本质”,需“两条腿”走路:一是大学坚守学术标准并不畏艰难地进行相关教育教学制度改革;二是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社会的各方力量的协调和支持,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简政放权”。基于质量视角,对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解决的根本在于,协调好政府、大学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各在其位,各司其职,达到互融共生。
丛晓萍[4](2017)在《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研究 ——以S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学分制及选修制产生于18-19世纪的欧美国家,是以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因其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等优势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我国是较早实行学分制的国家之一,学分制在我国经历了变迁,改革开放以来,学分制这一教学管理制度在我国开始恢复和发展推行,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实行的是这一教学管理制度,但是其实行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而是学年制和学分制相结合的制度。本文对学分制的基本内容做了简要的论述,对国外学分制产生与发展进行了介绍,并揭示其给我国的启示。分析我国学分制发展的制约因素,对S高校的学分制发展实施状况进行了阐述,分析S高校学分制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给与的启示,探讨适合我国学分制改革的措施,不断完善我国高校的学分制。本文按照研究思路划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方法进行了简要论述。第二部分,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学分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论述。并概述了学分制下人本主义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教育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国外高校学分制的实施现状,列举了美国、日本、德国与英国几个国家,并阐述对我国的启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选课制的必要性及要完善导师制。第四部分,分析我高校学分制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引进及推广、取消与停顿、恢复及发展等阶段,学分制的发展在我国经历了变迁,阐述学分制实施的必然性及我国学分制存在的问题。阐述了S大学学分制的情况,以S大学为例进一步的分析。第五部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学分制进一步完善的相关措施。主要包括转变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完善我国的政策体制;加强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措施;加强校园网络化建设,使得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最后,要不断完善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侯梦倩[5](2017)在《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以山西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市场的概念在社会各领域得以延伸,与此同时,也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需求,学分制则应运而生,并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曲折发展。学分制起源于德国,在美国形成并得以发展、趋于完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学分制得到国内多数高等院校的认同,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如选课制度不健全、课程体系不完善、组织架构不科学等。因此,我国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还有一定的发展和进步空间。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与调查研究法,对国内外学分制的发展及研究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以山西省三所高校为例,对高校学分制教育管理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发现山西省高校学分制教育管理存在以下问题:课程设置不科学,选修课程过少、学生对选修课缺乏了解,选课随意盲目、导师制度尚未落实,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学分制教学管理配套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并对问题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得出存在问题的形成原因为:教学管理观念落后、对学分制理解存在偏差、各教学管理部门工作缺乏协调性、高等教育教学资源投入不足、教学管理人员激励不足等原因。基于山西学分制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优化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政策环境、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科学建设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强化教学管理队伍与师资队伍建设,旨在推进山西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科学应用和优化发展。
刘昕[6](2016)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学年制下,学生按统一的教学计划,按专业、年级统一上课,修业年限是一样的,实行完全学分制后,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选择授课老师,自主决定修业年限,这是一个没有统一程式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极大的尊重个性差异,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引发了教学与教育的深刻的变革,对以往学年制背景下高校形成的学校抓院系,院系抓年级,年级抓班级,以班级为主要管理单位,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党建带团建,以辅导员为主力军,以综合测评为学生评价标准的学生工作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强烈的冲击,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和创新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对策迫在眉睫。大学生教育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应的是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完全学分制对高校教育教学而言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尤其对学生工作的理念和模式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比较大,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带来许多新问题,我们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已很难依据和解答。完全学分制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亟需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加以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及时完善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进行该领域的系统研究,这对做好高校学生工作,保证学分制改革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的内容除绪论外还有六章内容,现分别加以概述。完全学分制及大学生教育管理具有丰富(或特定)的内涵和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学分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以学分作为学习的计量单位(以取得规定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以选课制为基础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区别于规定学习年限和统一的必修课来衡量学习总量的学年制。所谓完全学分制,就是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授课教师,自己安排学习计划、自己决定修业年限,学分进行累计,只要修满毕业要求的总学分即可毕业。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指的是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完全学分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确保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二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四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研究具有丰厚的理论资源。一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二是作为重要资源的西方管理学理论包括柔性管理理论、精细化管理理论和人本管理理论。三是作为又一种重要资源的西方教育学理论包括进步主义理论、要素主义理论和存在主义理论。四是作为重要理论依托和传承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资源。这四个方面成为本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完全相同的做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概括起来说,可以为三个阶段:一是学年学分制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这种学年学分制仍然继承了学年制的计划性,强调整齐划一(除个别课程可分散选修),与原来学年制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二是完全学分制改革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实施完全学分制教学改革,对以往学年制下形成的学生工作机制和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这是一个被动适应探索对策的阶段。三是完全学分制改革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面对完全学分制的挑战,大学生教育管理已找到许多应对措施,逐步建立起了与完全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的学生工作体系。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其机遇主要表现一是有利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新理念;二是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培养;三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四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五是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挑战主要表现在从学生教育管理理念、体制模式、管理内容、手段方法途径、队伍素质和水平等五个方面。我们要做好完全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必须主动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国外一些国家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美国的主要做法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模式多样化,学生事务管理具有法制化、人性化、专业化的特点,美国的主要经验是树立生本理念和服务至上意识,改进学生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创新了学生工作管理机制,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英国的主要做法是建立以学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结构,工作内容侧重就业指导、生活服务和经济帮助,英国的主要经验是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全员育人,强调服务的职业化和规范性,用法规制度保障学生事务管理的有序运转;德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是发挥宗教教育、心理咨询和网络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提倡学生自主管理,追求事务管理服务体系高度社会化。以上国家的这些做法和经验,为我们国家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的启示和借鉴。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研究需要从多方面开展工作。要根据完全学分制的实际深化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积极构建适合完全学分制需要的大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本章是论文的重点和主要部分,从强化学生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增强学生服务的创新性、加强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路径对策。通过这些举措给已经实施和即将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高校提供参考经验和借鉴启发。
冯阳[7](2016)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等历史阶段,于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向艺术设计转型。到1998年我国本科专业目录的出台,学科发展完成了有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蜕变,进入综合型艺术设计时代。2012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以后,艺术设计的学科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与艺术设计转型并行的是我国轰轰烈烈的学分制改革浪潮。我国高等教育与学分制渊源颇深。在民国时期曾有过近三十年的全面的践行活动,新中国建立以后转为实行计划性较强的学时制;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学分制教学改革,旨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新的教学制度。在学分制改革中,关于学分制的内涵认知分歧较大。其中关于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认知造了一定程度的视听混淆,从而产生了成众的多徒有学分制之表却无选修之质的学分制教学模式,是我国学分制改革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选修机制、开放的课程体系、目标性的学分管理方式等。基此,得以产生多样性的人才。选修机制、学分管理须以开放的课程体系为载体,通观学分制发展历程可见,学分制改革均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先行。基于学分制模式的大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的缺失,是我国学分制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艺术设计学科的转型是基于课程改革逐步展开与实现的。在此历程中,与学分制改革同行共舞,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完全学分制、不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学分学年制、分段式学分制(“1+3”制、工作室制等)、计划型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开放型学分制等。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分析,学分学年制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的改良型学年制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分布于二个领域,一是通识教育部分,一是专业教学部分。前者,综合类院校基于学校平台搭建文理兼顾、包含学校特色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艺术类院校则侧重于丰富基础理论教学和艺术常识的普及;后者,主要采取设置二、三年级集中选修时段,或增设平行课程等形式植入选修元素。这类教学模式践行群体众多,既有老牌艺术类院校如西安美术学院等,也有历史不足二十年的新建院校,因此,出于办学历史、以及局限于教学资源与能力等原因,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分段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有二类形式,一是“1+3”制,一是工作室制。前者施行一年的不分专业的共同基础教学。此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藩篱,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配合下,建立“大设计”概念,一改传统的狭隘的专业本位思想,以及工艺美术教育阶段美术型基础教育的面貌。后者在引进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打破了传统的递进式、积累型的课程式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多元化教学的格局。分段式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方面,在学分制改革方面主要是顺应改革趋势,建立了学分制教学形制。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践。南艺的学分制改革是艺术设计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它基于“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革新思路,通过课程平行化和自由选修的方式,形成了“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课程表”的完全学分制教学范式。虽然南艺的完全学分制实践止于2009年,但是,基于学分制实践的课程改革成果,以及锐意革新的精神成为南艺艺术设计教学的宝贵财富。三十年的学分制改革实践,形成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多元化局面,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此期间,随着上世纪末的大学扩招,艺术设计专业历经了一段爆发式的发展过程,整体教学规模发展过速。虽然教学规模的扩大满足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根基薄弱、简单复制等隐患,整个学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虚胖现象。尤其是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拼缀现象严重,致使整体的教学质量下滑。此外,由于课程体系建设不到位,在学分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各种形式的学分制虚假介入现象。基此,建议从明确培养目标,做好预设、铺陈,加强基础教学建议,打造精悍核心课程,开放终端课程,以及增加操作性能考量等方面入手,加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为深化学分制改革、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刘素娟[8](2014)在《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学分银行机制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继续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成为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四大支柱之一。然而,伴随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制约瓶颈: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亟待改革和完善,各继续教育形式之间利益驱动倾向严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和矛盾,以更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推进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学分银行是一种新型的学习和教育管理机制。国外发达国家的学分银行实践和国内学分银行试点表明:学分银行具有方便、可行的优点,它有助于避免学习者重复学习,调动学习者继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者受教育程度,增强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激励相容度,促进终身学习理念的建立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有助于区域内类型相同、级别相似的教育机构间的分工合作,及时沟通信息,减少低水平的重复,把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障碍降到最小;有助于政府对继续教育质量的统筹管理,促进合作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能适度刺激各办学机构之间的良性发展,使有限的继续教育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为此,本研究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学分银行及其相应的机制设计。首先,从学分银行的理性认识入手,对学分银行的概念、特征、功能、内部结构等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其次,通过对我国继续教育现状与问题的分析,阐述了学分银行在满足人们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继续教育资源有效配置方面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我国现有学分银行机制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进一步论证了学分银行实施的可行性。第三,以机制设计理论为基础,利用其核心内容分析继续教育发展中各种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的问题,找到解决继续教育问题的办法,即通过设计一种机制——学分银行,实现继续教育各种形式间发展的和谐愿景,达到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双赢的目标。第四,以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学分银行建设的实践为背景,通过对学分认证、积累与转换四种主要模式的研究与探讨,来尝试建构中国的学分银行机制。第五,站在国家顶层设计层面,结合我国继续教育现实和人们的实际需要,量身定做,打造平台,建立内部和外部运行、管理和保障机制,最终形成完整的学分银行机制运行的总体框架。
宫淑清[9](2014)在《财经类高校学分制改革研究 ——以某财经类高校本科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学分制改革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改革对于高等学校提高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有着重大意义,因此也成为教育学界的研究热点。不断完善学分制改革,对于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校情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以及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背景下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多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价值。国内关于学分制改革的研究比较多,大多针对我国高校总体而言的,对具体某一类高校或某个高校的学分制实践关注比较少。文章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300份,最终收回265份。通过问卷对某财经类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学分制相关制度建设,以及教学资源等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该校在学分制改革过程中存在学制缺乏弹性、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结构不合理、导师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目前学校存在的问题,在参考了大量学者的研究以及借鉴国内外学分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学校学分制改革的建议,比如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包括师资队伍、学校基础设施等在内的教学资源的建设,还要完善主要以弹性学制、选课制,本科生导师制为主的学分制相关配套制度建设。
王紫旭[10](2013)在《我国高校推行学分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几所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学分制(Credit System)最初是由高等学校中的选课制延伸而来,最早由德国着名教育家洪堡(Humboldt Wilhelm Von,1767-1835)提出的由学生自行选择学习的课程、教师和学校,并自行安排学习顺序和进度。学分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因而被世界各国众多高校所接受并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我国是世界上较早推行学分制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作为高等教育中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的学分制也有了深刻的发展。但是,学分制在我国的发展是起伏跌宕的,在高校中推行学分制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滞后、课程选择盲目、专业限制严格等方面。这些都为学分制有效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学分制的推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相关政策和高校管理体制的制约,涉及到社会和高校方方面面的问题。本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从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几所高校教育现状和学分制教学管理现状的分析研究,探寻阻碍该几所高校学分制顺利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促进内蒙古地区高校学分制推行的对策和建议。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本论文整体写作做一个绪论。第二部分,笔者采用文献分析法从学分制的产生与发展、学分制的相关概念、学分制的内容和特点出发对学分制的理论基础进行论述。第三部分,对内蒙古地区几所高校学分制推行的现状进行调查。第四部分,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内蒙古高校学分制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第五部分,针对第四部分发现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内蒙古高校顺利推行学分制的具体对策,并为我国高校的学分制推行提供了良好的建议。
二、关于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若干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实践探究 ——以赣南师范大学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三、小结 |
第三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主要方法 |
一、技术路线 |
二、主要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地方本科院校 |
二、教学管理 |
三、绩效评价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绩效评价理论 |
二、高校教学管理理论 |
第三章 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绩效评价政策内涵 |
第一节 本科教学管理政策内涵 |
一、本科教学管理水平评估 |
二、本科教学管理合格评估 |
三、本科教学管理审核评估 |
第二节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政策特点 |
一、地方性 |
二、应用型 |
第四章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绩效评价现状调查与统计分析 |
第一节 问卷编制 |
一、前期访谈 |
二、设计问卷 |
三、调查对象 |
第二节 现状调查 |
一、问卷发放情况 |
二、统计分析 |
三、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一、坚持政策法规引导 |
二、坚持课程标准要求 |
三、坚持教育内涵发展 |
第二节 评价指标设定原则 |
一、科学性原则 |
二、真实性原则 |
三、可行性原则 |
第三节 确定绩效评价标准 |
一、信度 |
二、效度 |
三、认可度 |
第四节 构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一、学生评价指标 |
二、教师评价指标 |
三、教学管理人员评价指标 |
第六章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实践:赣南师范大学案例 |
第一节 案例实施方案 |
一、案例实施情况介绍 |
二、方案实施前基本情况 |
三、实施方案介绍 |
第二节 实验学院与对照学院教学管理绩效评价对比分析 |
一、学生评价指标对比 |
二、教师评价指标对比 |
三、教学管理人员评价指标对比 |
第三节 结论 |
一、要推广绩效评价 |
二、重结果,轻过程 |
三、学院权限受限制 |
四、缺乏对人的关怀 |
第七章 建议与不足之处 |
第一节 建议 |
一、构建弹性化的评价机制 |
二、加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
三、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程度 |
四、改进“放、管、服”机制 |
五、重视管理人员的专业提升 |
第二节 不足之处 |
一、权重核算的科学性研究不足 |
二、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应用的关联性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2)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的重点 |
1.4.2 研究的难点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解析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2.1.1 MOOC的定义 |
2.1.2 民办高校的概念 |
2.1.3 学分制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多元智能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网络学习环境理论 |
3 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基于四所民办高校的调查 |
3.1 基于四所民办高校的调查 |
3.1.1 调查对象、方法和过程 |
3.1.2 调查内容和结果 |
3.2 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分析 |
3.2.1 学科专业设置单一,课程面狭窄 |
3.2.2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
3.2.3 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
3.2.4 基本教学条件不够完善,管理水平相对滞后 |
3.2.5 学生选课盲目缺乏导向,学习自主性不强 |
3.2.6 制度不全与保障缺失 |
4 MOOC的特征及其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影响 |
4.1 MOOC的特征 |
4.1.1 大规模 |
4.1.2 开放性 |
4.1.3 个性化 |
4.2 MOOC的技术背景 |
4.2.1 MOOC平台的功能 |
4.2.2 MOOC平台的基本技术架构 |
4.3 MOOC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影响 |
4.3.1 现实与契机 |
4.3.2 MOOC促进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几种模式 |
4.3.3 MOOC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
4.3.4 民办高校利用MOOC进行学分制改革的有利条件 |
5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以D校为例 |
5.1 D校的基本情况 |
5.1.1 学校概况 |
5.1.2 D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
5.2 D校基于MOOC的学分制方案设计 |
5.2.1 指导思想 |
5.2.2 设计原则 |
5.2.3 设计思路 |
5.2.4 方案构架 |
6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实施的保障策略 |
6.1 制度保障 |
6.1.1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
6.1.2 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 |
6.1.3 建立健全导师制 |
6.1.4 建立健全收费制度 |
6.1.5 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 |
6.2 经费保障 |
6.3 后勤保障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访谈提纲 |
附录二: 民办高校学分制实施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超星尔雅综合素养选修课目 |
附录四: 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平台介绍 |
附录五: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研究 ——基于质量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简评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理论基础 |
二、研究界定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理论探究 |
第一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本质内涵 |
一、本科和本科教育 |
二、本科毕业 |
三、本科毕业率 |
第二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质量意蕴 |
一、本科毕业率质量内涵的分析框架 |
二、本科毕业率的内部质量意蕴逻辑分析 |
三、本科毕业率的外部质量意蕴逻辑分析 |
第三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的逻辑关系探究 |
一、大学本科毕业率本质指向一元: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
二、高等教育质量指向多元: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 |
三、一元与多元——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的现实冲突 |
第三章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全球图景 |
第一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世界图景——以OECD成员国为例 |
一、OECD的教育指标体系及特征 |
二、OECD的高等教育毕业率指标说明 |
三、OECD成员国高等教育毕业率状况 |
第二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典型国家——以美、法、英、日为例 |
一、美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
二、法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
三、英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
四、日本大学本科毕业率 |
第三节 基于全球视域下的典型国家大学本科毕业率特征分析 |
一、大学本科毕业率存在国别差异 |
二、大学本科毕业率存在院校差异 |
三、大学本科毕业率存在个体差异 |
第四章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历史回溯与现状考察 |
第一节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历史演变 |
一、民国时期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
二、建国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
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
第二节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现状研究 |
一、2015年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数据来源及统计方法 |
二、2015年中国大学应届本科生毕业率与学士学位授予率 |
三、2015年中国大学不同学科本科毕业率与学士学位授予率 |
第三节 对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历史与现状的反思 |
一、尚未建立完善的大学本科毕业率统计制度 |
二、从发展来看,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演变呈现历史延续性 |
三、从现状来看,大学本科毕业率高且院校之间呈弱差异性 |
第五章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机制探析 |
第一节 政府在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
一、行政管理体制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
二、教育政策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
三、政府评估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
第二节 社会在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
一、就业市场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
二、传统文化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
三、民众心理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
第三节 学生在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
一、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
二、学生的课程考核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
三、学生的就业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
第四节 大学在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
一、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的形成 |
二、学分制学籍管理的“严格性”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
三、学分制学籍管理的“灵活性”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
四、对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严格性”与“灵活性”的反思 |
第六章 对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反思与展望 |
第一节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本质探析 |
一、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呈现“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
二、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本质——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多元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
第二节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现象剖析与趋势研判 |
一、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特征 |
二、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的复杂原因 |
三、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发展的趋势研判 |
第三节 基于当前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现实问题的思考 |
一、回归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本质 |
二、妥善处理大学组织本质与现实外部社会多元需求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研究 ——以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论文研究的目的 |
(二)论文研究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个案研究法 |
第二章 学分制的概述 |
一、学分制的相关概念 |
(一)学分制和学年制 |
(二)选课制 |
(三)导师制 |
二、学分制的理论基础 |
(一)人本主义理论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三)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
第三章 国外学分制的发展状况 |
一、国外高校学分制的发展 |
(一)美国高校学分制 |
(二)日本高校学分制 |
(三)英国高校学分制 |
(四)德国高校学分制 |
二、国外高校学分制发展的启示 |
(一)学分制下要求发展个性 |
(二)完善的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关键 |
(三)导师制不可或缺 |
(四)学习学分互换制度 |
第四章 我国高校学分制的发展 |
一、我国学分制的发展历程 |
(一)学分制的引入阶段 |
(二)学分制的取消和停顿阶段 |
(三)学分制的恢复和发展阶段 |
二、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意义 |
(一)教学过程形成以学生为本 |
(二)利于高校的专业建设 |
(三)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
三、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必然性 |
(一)市场经济的需要 |
(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
(三)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
四、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制约因素 |
(一)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制约 |
(二)国家政策与体制的制约 |
(三)高校内部机制的制约 |
第五章S大学学分制的实施情况 |
一、培养计划 |
(一)培养目标 |
(二)培养方案 |
二、S大学学分制实施的主要问题 |
(一)课程数量有待于增加 |
(二)课程结构有待于完善 |
(三)教师队伍有待于加强 |
第六章 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完善措施 |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
二、完善我国的政策制度支持 |
三、完善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措施 |
(一)开设充足的课程,完善选课制 |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证优秀的教师资源 |
(三)完善导师制 |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四、完善学分互认制度 |
五、教学管理的科学化 |
六、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以山西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学分制 |
2.1.2 教学管理 |
2.2 相关理论 |
2.2.1 系统理论 |
2.2.2 人本管理理论 |
2.2.3 多元智力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山西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山西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现状调查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2 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
3.2 山西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现状 |
3.3 山西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课程设置不科学,选修课程过少 |
3.3.2 学生对选修课程缺乏了解,选课随意盲目 |
3.3.3 导师制度尚未落实,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
3.3.4 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师资力量明显不足 |
3.3.5 学分制教学管理配套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山西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教学管理观念落后 |
4.2 对学分制理解存在偏差 |
4.3 各教学管理部门工作缺乏协调性 |
4.4 高等教育教学资源投入不足 |
4.5 教学管理人员激励不足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完善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对策 |
5.1 优化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政策环境 |
5.2 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
5.3 科学建设教学管理组织机构 |
5.3.1 夯实院系教学管理工作 |
5.3.2 政、教适当分离 |
5.4 完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
5.4.1 规范课程体系建设 |
5.4.2 构建多元化教学管理制度 |
5.4.3 创新科目考核制度 |
5.4.4 健全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
5.5 深化教学管理队伍与师资队伍建设 |
5.5.1 培养高层次教学管理人员 |
5.5.2 落实导师制 |
5.5.3 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附录 |
附录1 山西省高校现行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现状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成果 |
(6)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
一、完全学分制的含义和内容 |
(一) 学分制的产生与发展 |
(二) 学分制及其相关概念 |
(三) 完全学分制的主要内容 |
(四) 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意义 |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
(一) 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含义 |
(二) 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 |
三、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意义 |
(一) 有利于确保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
(二)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三)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
(四)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
第二章 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本指导思想 |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
二、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 |
(一) 柔性管理理论 |
(二) 精细化管理理论 |
(三) 人本管理理论 |
三、现代西方教育学理论 |
(一) 进步主义理论 |
(二) 要素主义理论 |
(三) 存在主义理论 |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主要内容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和实践 |
第三章 国内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历史进程 |
一、学年学分制阶段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状况 |
(一) 班级及学生日常管理具有整齐划一的特点 |
(二) 学生工作体系层次清楚完整 |
(三) 学生评价是学生管理的主要手段 |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起步阶段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状况 |
(一) 班级及学生日常管理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和冲击 |
(二) 学生工作体系被打乱,作用降低 |
(三) 学生评价发挥作用不大 |
三、完全学分制改革成熟阶段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状况 |
(一) 班级功能得到强化,学生日常管理趋于规范有序 |
(二) 学生工作体系调整完善后重新发挥作用 |
(三) 学生评价重新发挥作用 |
第四章 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一、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机遇 |
(一) 有利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新理念 |
(二) 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 |
(三) 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
(四) 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
(五) 有利于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
(六) 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二、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一) 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
(二) 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
(三) 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内容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
(四) 学生教育管理手段方法途径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
(五) 学生教学管理模式与手段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
(六) 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素质和水平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
第五章 国外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
一、美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
(一) 美国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状况 |
(二) 美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做法 |
(三) 美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经验启示 |
二、英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
(一) 英国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状况 |
(二) 英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做法 |
(三) 英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经验启示 |
三、德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
(一) 德国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状况 |
(二) 德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做法 |
(三) 德国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经验启示 |
第六章 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
一、强化学生教育的实效性 |
(一) 学生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内容 |
(二) 创新学生教育实效性的方式与手段 |
(三) 创新学生教育实效性的载体 |
二、提高学生管理的有效性 |
(一) 学生管理有效性的主要内容 |
(二) 创新学生管理思维模式 |
(三) 创新学生管理的组织体系 |
(四) 建设一支高效的学生工作人员队伍 |
三、增强学生服务的创新性 |
(一) 创新学生服务的内容 |
(二) 创新学生服务的平台与途径 |
(三) 创新学生服务的方式与机制 |
四、加强教学管理的科学性 |
(一) 建立适应学分制改革的教学管理新模式 |
(二) 创新教学管理的组织体系 |
(三) 多措并举,大力加强学风建设 |
五、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 |
(一) 辅导员职业化的背景 |
(二) 辅导员职业化的主要内容 |
(三)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措施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路线 |
第一章 学分制教学模式概述 |
第一节 学分制与选修制的渊源 |
一、“选修制”: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 |
二、“学分制”:美国高等教育对选修制的延展 |
三、兼容并蓄:学分制的完善与发展 |
第二节 学分制内涵与外延的解读 |
一、我国学分制内涵之争与原因分析 |
二、学分制的内涵:采用学分管理的选修制 |
三、学分制的外延:学习自由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
第三节 学分制教学模式及其特色 |
一、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与表现形式 |
二、学分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 |
第二章 我国学分制教学模式辨析 |
第一节学分制改革及其教学模式变迁 |
一、民国时期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
二、建国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摈弃 |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兴盛 |
第二节多元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辨析 |
一、从“六种模式论”到“两种模式论” |
二、“不完全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 |
第三节 现下学分制教学模式面面观 |
一、不完全学分制是逆水行舟的产物 |
二、定位相宜的计划型学分制体系 |
三、多头并举的深化学分制改革 |
第三章 我国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流变 |
第一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源流 |
一、从“图案”起步的艺术设计教育 |
二、在“工艺美术”中彷徨的艺术设计教育 |
三、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 |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变革 |
一、早期图案教学与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形成 |
二、艺术设计对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承袭与更新 |
三、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进步与存在问题 |
第三节 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发展 |
一、学分制改革对教学制度改革的推动 |
二、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多元发展 |
第四章 不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践 |
第一节 学分型学年制: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 |
一、西安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
二、南京林业大学的艺术设计教学 |
第二节 分段式学分制:基础教学模式的建构 |
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
二、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
第三节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兴起 |
一、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
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
第四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主要特征的分析 |
一、四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
二、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
三、集中切块的修选管理 |
四、固定学制的适形方案 |
五、面向市场的实践教学 |
第五章 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验 |
第一节 南京艺术学院学分制改革概述 |
一、学分制改革的前奏 |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历程 |
三、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概貌 |
第二节 设计学院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呈现 |
一、一个屋檐下的两种教学模式 |
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运作 |
第三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分析 |
一、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先进性 |
二、课程体系中的缺憾与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
三、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涟漪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关于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后的一些思考——以课程体系为例 |
附录 2:我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情况一览表(2015 年) |
附录 3:本文所涉高等学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一览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
(8)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学分银行机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论 |
一、问题缘起 |
(一)基于继续教育工作实践的认识 |
(二)基于继续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 |
(三)基于国家继续教育政策的指引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学分银行建设理论研究 |
(二)学分银行机制比较研究 |
(三)学分银行建设个案研究 |
(四)对现有文献的基本认识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个案研究法 |
(三)访谈研究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学分银行的理性认识 |
一、学分银行的内涵界定 |
(一)学分银行相关概念 |
(二)学分银行概念界定 |
(三)学分银行的主要特征 |
(四)学分银行的主要功能 |
二、学分银行的组成架构 |
(一)学分银行的四大系统 |
(二)学分银行的主要模式 |
三、学分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
(一)学分银行的产生 |
(二)学分银行在外国的发展 |
(三)学分银行在我国的发展 |
第二章 我国实施学分银行的时代需求 |
一、我国继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
(一)类型与现状 |
(二)我国继续教育的成就和经验 |
(三)我国继续教育的问题与困境 |
二、我国确立学分银行的必要性 |
(一)国家发展继续教育的要求 |
(二)学习者继续学习的需要 |
(三)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
(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 |
三、我国实行学分银行的实践尝试 |
(一)普通高校的校际学分互认与转换 |
(二)普通高校与继续教育学习成果的互认 |
(三)部分省市学分银行实施的运行探索 |
四、我国学分银行试点经验的反思 |
(一)缺乏全局性统筹 |
(二)缺乏针对性措施 |
第三章 学分银行机制的理论基础——机制设计理论 |
一、机制设计理论的历史嬗变 |
(一)机制设计理论的源起 |
(二)机制设计理论的发展 |
(三)机制设计理论的完善——激励相容问题的解决和显示原理 |
二、机制设计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一)机制设计理论内涵 |
(二)机制设计理论的最终目标 |
三、机制设计理论与学分银行的适切性 |
(一)理论本质与产品属性的适切性 |
(二)理论内涵与实践内容的适切性 |
(三)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的启示 |
第四章 国外学分银行的比较与借鉴 |
一、韩国的学分银行 |
(一)背景与措施 |
(二)主要内容 |
(三)主要特点 |
二、澳大利亚的先前学习认定模式 |
(一)政策架构 |
(二)实践模式 |
(三)主要特点 |
三、英国的学分累积与转换机制 |
(一)历史追溯 |
(二)主要措施 |
四、欧盟继续教育与培训的学分体系 |
(一)欧盟学分转换系统(ECTS) |
(二)运行机制 |
(三)学分体系的构成 |
五、国外学分银行建设与实践的剖析 |
(一)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
(二)统一的组织结构体系 |
(三)完善的学分银行课程标准 |
(四)规范的学分累积、转换与认证机制 |
(五)顺畅的学分银行信息服务平台 |
第五章 我国继续教育学分银行机制设计构想 |
一、学分银行外部运行机制设计 |
(一)制订相关政策、法律体系和配套制度 |
(二)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机构 |
(三)开发功能强大的网络管理平台 |
二、学分银行保障机制设计 |
(一)建立质量保障机制 |
(二)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
三、学分银行内部运行机制设计 |
(一)建立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框架 |
(二)建立学分银行的标准机制 |
(三)建立学分银行的学分认证机制 |
(四)建立“存-贷-换”的学分联动机制 |
(五)建立诚信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
(9)财经类高校学分制改革研究 ——以某财经类高校本科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应用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与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状况与述评 |
1.3.2 国内研究状况与述评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学分制概述与国内外学分制概况 |
2.1 学分制概述 |
2.1.1 学分制的内涵 |
2.1.2 学分制的主要内容 |
2.1.3 学分制的特征 |
2.1.4 学分制的产生与发展 |
2.2 国内外学分制概况 |
2.2.1 国外高校实施学分制概况 |
2.2.2 国内高校学分制发展概况 |
第3章 某财经类高校学分制现状与问题 |
3.1 某财经类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基本现状 |
3.1.1 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现状 |
3.1.2 教学资源的基本现状 |
3.1.3 相关配套制度建设的基本现状 |
3.2 某财经类高校学分制存在的问题 |
3.2.1 学制缺乏弹性 |
3.2.2 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 |
3.2.3 师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
3.2.4 导师制不健全 |
第4章 某财经类高校学分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现代教育观念落后 |
4.2 配套管理制度缺乏 |
4.3 就业制度落伍 |
4.4 师资建设力度不足 |
第5章 推进某财经类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对策 |
5.1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
5.2 加大教学资源投入 |
5.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5.2.2 夯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
5.3 改革课程体系结构 |
5.4 完善好相关制度建设 |
5.4.1 完善弹性学制 |
5.4.2 完善导师制 |
5.4.3 完善选课制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10)我国高校推行学分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几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 问题提出 |
1 学分制---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 |
2 我国高校学分制推行的必要性 |
(二) 选题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三) 研究内容 |
(四) 文献综述 |
1 国外研究综述 |
2 国内研究综述 |
3 已有研究的不足 |
(五)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二 学分制的发展与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学分制的产生、推行和发展 |
(二) 学分制及其相关概念 |
1 学分制的概念 |
2 学分制的衍生概念 |
(三) 学分制的本质特征和主要内容 |
1 学分制特征 |
2 学分制内容 |
(四) 国内外高校推行学分制的基本情况 |
1 国外高校学分制推行的基本情况 |
2 国内高校学分制推行的基本情况 |
三 内蒙古地区高校学分制推行现状的调查研究 |
(一) 内蒙古地区高校实行学分制情况 |
1 以“211”重点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学分制实施状况良好 |
2 省属普通高校学分制管理制度明确,但推行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 |
(二) 内蒙古地区几所高校学分制推行现状的调查 |
1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 |
2 内蒙古地区几所高校学分制推行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 |
四 我国高校推行学分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 我国高校推行学分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学生在学分制推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
2 任课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在学分制推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
(二) 我国高校学分制推行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1 对学分制内涵理解的偏差 |
2 高校内部与学分制相关的配套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 |
3 高校教育资源不足 |
4 与高校改革相应的社会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相对落后 |
5 高校内部院系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关系尚未理顺 |
五 我国高校顺利推行学分制的对策探讨 |
(一) 提高思想认识,全面了解学分制 |
1 加大对学分制的宣传力度 |
2 转变教育观念 |
(二)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 |
1 完善学籍管理制度 |
2 完善选课制度 |
(三) 培养计划科学制定,课程体系优化完善 |
1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结构 |
2 压缩必修课,加大选修课比例 |
3 完善文科、理科基础课程建设 |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1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应变能力 |
2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宣传意识 |
3 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调动教师积极性 |
4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引进高年级学生“帮学制” |
(五) 提高管理效率与效能,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
1 完善网络设施,提高网络管理能力 |
2 加强教学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管理质量 |
(六) 创建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和淘汰制度 |
1 完善教学质量反馈系统 |
2 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
3 合理试行淘汰制度 |
(七) 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管理 |
(八) 优化高校推行学分制的外部环境 |
1 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
2 建立与学分制配套的高校财政收费体系 |
3 促进教育公平,完善学分互认制度 |
4 加强院校之间合作办学,促进校际之间资源共享 |
5 加大教学投入,改善硬件设施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件 |
四、关于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若干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实践探究 ——以赣南师范大学为案例[D]. 傅诗题.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2]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D]. 彭锦. 武汉大学, 2018(01)
- [3]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研究 ——基于质量的视角[D]. 滕曼曼. 厦门大学, 2018(06)
- [4]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研究 ——以S大学为例[D]. 丛晓萍.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
- [5]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以山西高校为例[D]. 侯梦倩. 山西财经大学, 2017(01)
- [6]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D]. 刘昕. 山东大学, 2016(03)
- [7]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 冯阳.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8]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学分银行机制设计研究[D]. 刘素娟.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9]财经类高校学分制改革研究 ——以某财经类高校本科生为例[D]. 宫淑清. 山西财经大学, 2014(09)
- [10]我国高校推行学分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几所高校为例[D]. 王紫旭.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