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迈向水利现代化的新征程——2002年新年献词(论文文献综述)
夏春涛[1](2021)在《从大历史视角看民族复兴进程之不可逆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研究首先要回答"是什么",即依据史料考订史实、考镜源流,搞清楚历史真相,而不能信口开河、信马由缰。历史研究的更高层次则是回答"为什么",即树立大历史观,把小处着手与大处着眼结合起来,进行长时段、贯通式研究和思考,以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
蔡燕琦,石懿[2](2021)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快递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快递业是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社会物质和商品流通的重大职能,其发展质量将对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总目标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十四五"时期快递业发展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整理,系统梳理快递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快递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展开对5个维度的38个影响因素的评价和排序,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十四五"时期快递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王伟伟[3](2021)在《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说明
栗小茗[4](2021)在《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进入了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战的转折关头,我们党也肩负着带领全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实现中国的伟大历史转折的历史新使命,在这关键阶段,就要求我们党在党性意识、自身素质、斗争精神上都必须时刻保持良好状态。为此,我党充分认识到了党性修养的重要性,针对当时在土地改革中、在解放战争中、在组织领导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注重从理论上、政治上、纪律上、作风上在全党开展广泛而又系统的党性修养实践,有效的提高了全党的战斗力、领导力和执行力,不仅推动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为新中国的缔造扎牢自身根基,还实现了我党从革命党角色向执政党角色的良好转变,以更加成熟的状态进行新中国的建设。如今,我们党已成为百年大党,也已实现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只是我们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要想实现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做出新的贡献,需要我们党拥有更加坚强和成熟的面貌。所以本文旨在回顾同样肩负伟大使命的西柏坡时期,重温和学习中国共产党进行系统又具有针对性的党性修养良好示范,通过在解析党性修养理论的内涵与历史逻辑的基础上,对于西柏坡时期的历史背景下加强党性修养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对加强党性修养的实践路径进行梳理,从而探析这一时期党性修养的特点,为我们党在新时代下的党性修养获取养分,使我们党在实现伟大使命中、应对执政复杂环境中、面临未来的直接挑战中,保持自我革命的勇气,不断进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永葆初心、砥砺前行。由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对本文所涉及到的党性修养理论进行概述。主要包括党性、党性修养、西柏坡时期的党性修养的基本概念释义,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理论的阐述。第二部分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修养的必要性研究。主要论述了针对党在西柏坡时期的土地改革中、解放战争中和革命领导中面临的问题,急需进行党性修养以提高自身执行力、战斗力和领导力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修养的实践路径研究。主要梳理党通过学习教育,加强理论修养;置身实践斗争,提升政治修养;严格规矩制度,加强纪律修养;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加强作风修养四个方面的良好实践经验。第四部分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的特点研究。主要分析了党在这一时期注重因势而谋的教育以提高自身素质、重点强化规矩纪律意识这一关键以及着重在实践中提升革命建设本领的具有时代性的鲜明特点。第五部分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的当代启迪研究。主要是通过西柏坡时期党性修养的良好经验及其鲜明特点,结合当前党性修养的新环境,从而使我们获得党内教育是党性修养的重要环节、严明的纪律是党性修养的重要保障、良好的群众观是党性修养的必须遵循以及将加强党性修养作为共产党人的永恒课题的有益启迪。
张晓旭[5](2021)在《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历史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百年党建,组织为先。一部百年党建史就是一部党的组织路线的演进史。作为党的建设和党事业发展的生命线,组织路线是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路线理论运用到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而形成的内涵丰富、品格独立、特点鲜明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路线理论。纵观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历史演进,它主要经历了开始创建、曲折发展、恢复发展、新发展四个阶段,不仅实现了党的组织路线的确立与重新确立,更形成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这一伟大理论成果,为构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布局,促进党的组织建设和组织工作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不断跃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准确、客观、真实地认识这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理论创新史、艰苦奋斗史、自身建设史,自然成为党的组织路线历史演进研究的应有之义。研究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历史演进,首先要弄清党的组织路线是什么的问题。党的组织路线既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具有客观性、阶段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特征,又是一个复合概念和系统概念,包含诸多要素。因此,对党的组织路线的构成要素进行全方位解读是研究党的组织路线的基础理论前提,也是研究党的组织路线历史演进问题的逻辑起点。从基本构成上看,党的组织路线包含五重要素,分别为党员、党的干部、严密的组织体系、民主集中制原则以及人才和知识分子。要厘清这些构成要素,必须立足百年演进这一基点,从历史维度、内容维度、创新维度、价值维度和世界维度廓清党的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这是研究党的组织路线历史演进的客观要求,是建构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路线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较早地提出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组织,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成为独立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发挥党员干部和专门人才优势,强调党的纪律和民主原则对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工作的基本保障作用。列宁创造性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路线问题,并在实践中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是有组织的先锋队,它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必须实行严格的“铁的纪律”、坚持把党员干部和专门人才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工作的“第一资源”,充分体现出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路线相关论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将党的组织路线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开始对党的组织路线的初步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创造性地运用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路线理论的基本观点,按照革命与实践的现实需要,既在理论上实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路线理论的中国化,又在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一条包括组织体系、组织原则、组织纪律、党员标准、干部队伍建设在内的组织路线,创造出党的组织工作发展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组织路线进入了曲折发展期,这一极其复杂的演变过程主要经历了三次转变:第一次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作为执政党对组织路线的初步探索。其路向沿着干部队伍建设、组织体系建设、党员标准的确立、完善与健全组织原则与组织纪律这样一条逻辑路径延伸,使党的组织路线为党的组织建设和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提供了重要组织保障。第二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组织路线的独特探索。党的组织机构和基层组织、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党员干部与知识分子队伍的深相结合,都对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对组织路线的曲折探索。由于受到“文革”影响,党的组织路线偏离正确的轨道,面临组织机构建设陷于停滞、民主集中制原则“从肯定走向否定”、党员干部队伍遭遇“选择性失误”的被动局面。由此证明,党的组织路线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在组织建设的曲折发展中逐渐发展形成的基本路线,具有重要的历史与实践价值。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坚持廓清思想迷雾,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在伟大历史转折中实现了党的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通过对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历史任务的研判,使党的组织路线进入发展新阶段,这使党的组织路线的一些重要内容,如思想路线、政治路线与组织路线的关系,组织体系的锻造锤炼,党员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在逻辑演进等在演绎发展中进一步成为提升党的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政治领导力的重要法宝。进入新时代,在社会环境、党内考验、思想观念以及国际趋势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下,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作为一个全新命题被首次提出。科学解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命题可知,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新的理论阐释、新的实践路径和新的品质特征三方面。理论层面之“新”涵括在提出过程、理论意蕴和主要目标当中,实践层面之“新”体现在科学把握“四对关系”、组织体系建设和干部、党员、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上,品质特征层面之“新”体现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所具备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品质。总之,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始终高度重视对组织路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呈现出党的组织路线基本理论形态的显着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指导思想的引领、阶段性历史任务和组织制度层面的理论认知。同时,党的组织路线的历史演进涵括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统一、立足理论与顺应时代相统一、组织原则与组织纪律相统一、组织体系与关键群体相统一四条基本经验,它们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奠定了重要组织基础。
刘亚男[6](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演变研究 ——基于中国国内因素的视角》文中指出
罗雄[7](2020)在《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育人新目标,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人才培养的总方向。时代新人培育的提出,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也延承了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心任务的变化而培养“新人”的历史传统。时代新人的培育,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回答了新时代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是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迫切要求,是落实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青少年是时代新人培育的主体。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在时代新人培育上大有可为且应大有作为。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延承中国共产党“育新人”的传统,着眼于现代化进程中的育人反思。就理论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是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理论根基。就时代背景而言,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处于落实“四个伟大”战略、完成“强起来”历史任务、贯彻“四个服务”方针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背景、新征程、新境界和新使命之中。就现实反思而言,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必须正视教育现代化、文化多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等潮流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必须直面技术理性的“僭越”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带来的困扰。在培育原则上,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应坚持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在培育内容上,高等学校应着重培育青年大学生过硬的政治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卓越的学习和创新本领、无畏的担当精神、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在培育路径上,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应着重从课堂引导、实践养成、组织保障、精准服务和队伍支撑上入手,构建时代新人培育的路径体系。具体而言,在组织保障层面,应以党的坚强领导推进时代新人培育,构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高校共青团“四维”工作格局,增强高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组织力,强化班集体成员的主体能动性;在课堂引导层面,应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的互补;在实践养成层面,要做实以理论学习为基础的专业实践,做优以知行合一为原则的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精心打磨育人工作品牌;在精准服务层面,应扎实做好对青年大学生的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引导和就业指导;在队伍支撑方面,应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精心培养“大思政”育人队伍,尤其是要配齐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工作队伍。总之,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健全和优化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从而形成育人合力,使时代新人培育取得更加显着的成效。
韩丹凤[8](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状况及引导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从某种意义上讲,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素养、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影响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对新时代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状况及引导对策进行研究,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问题,也关系到大学生成长的根本问题。本文在继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社会存在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借鉴认知心理学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深入阐释了对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追求中国强国梦想的历史考量。对新时代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原因、提出提升引导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对策思考,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任务、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稳定、夯实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根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进行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理论阐释,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意识理论、社会存在理论、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础,借鉴相关学科认知心理学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对中国共产党历代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国发展目标进行系统梳理,这些思想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其次,对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追求中国梦进行历史考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始终不渝追求的梦想。追溯从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和“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历史阶段,揭示了中国梦的孕育、演变和发展历程,把握中国梦的历史脉络,概括了中国梦的历史内涵。再次,透过数据分析和深度访谈揭示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总体状况。本研究认真设计调查问卷,并做好大学生认中国梦同状况频率分析和差异分析,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政治面貌和不同院校类别的学生进行比较,以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取得成效。当前大学生中国梦认同表现出基本认知状况向好、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较高、参与践行主动性较强。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中国梦认同存在一些问题和成因,其中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一些学生中国梦认同存在模糊动摇、存在功利主义倾向,理论付诸实践的知行脱节等方面。对于大学生中国梦认同存在的现实问题,本研究从从社会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对其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从国际背景来看,西方不良价值观渗透消解学生理性认同;从社会发展来看,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致使政治认同式微;从高校因素来看,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国梦认同未协调推进;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成长阶段相对特殊。最后,提出增强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引导路径分析。本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三大育人”规律,深入实施“三全育人”,加强教育过程的有机协同,着力创新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引导范式。通过借助社会力量持续优化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社会环境;同时注重整合育人资源,有效化解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制约因素;还要强化学校教育,不断强化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思想引领;更要注重内外结合,科学激发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主体自觉。综上所述,大学生是意识形态领域交锋争夺的主要对象,他们对中国梦认同整体状况体现了当前高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育人的效果,也关系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问题。有效提升大学生对“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不仅要通过话语体系回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罗玉洁[9](2020)在《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决胜阶段,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国内国际形势和历史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新的高度和水平。系统梳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内容,进而深刻揭示其内在机理,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机理是指构成事物的各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基本原则和内在方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动力,而机理研究则是这些原则和方式的理论再现。为此,本文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采用文献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首先全面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系统总结了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阶级分析、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等)及鲜明特征。在此基础上,着重从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革命性与建设性相统一、主体选择与历史规律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等四个维度揭示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内在机理。本文不是停留于对马克思中国化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的宏观叙述,而是透过具体过程和内容对其内在本质、根据和理论逻辑的探求和“整理”,为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王韬[10](2020)在《从《共同纲领》看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文中指出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一部凝聚全国人民共同意志,奠定统一行动的政治基础的建国纲领,也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新中国民主政治打下牢固的基础。而今中国已经处于新的发展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新时代下突出强调的基本方略之一,加强其制度建设对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利益,推动国家整体进程意义重大。因而通过对《共同纲领》的研究,总结它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建立民主政治制度提供的文本价值及特征,剖析它对发展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启示,从党史中收获启发,依旧对民主政治领域的完善有所裨益。为此全文除序章外,共分成四章内容:首先,介绍中国共产党为何要领导出台《共同纲领》及其具体民主实践过程。纲领的制定是由革命成功后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为了创建一个崭新的中国,确保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就必须确立一部反映全体大众共同意愿的纲领。其次,提炼出纲领中反映民主政治的相关制度规定。在7000余字的纲领中,包括了国体和政体、人民权利、新型政党制度、民族政策等凸显党的民主政治风范的相关内容。再次,由上述内容分析中国共产党探索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特征。以其创新性、现实性、示范性和现代性表明党在探索环节中取得的成果,使其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有效促进了当时政局平稳、社会有序运行以及人民福祉的实现。最后,点明纲领对健全民主政治制度的启发。回顾这部建国纲领对现今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加强政党制度建设,塑造统战工作新格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激发民主政治制度活力的方面来说,通过与历史的对话依然有益。因此,以《共同纲领》为视角,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探析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对民主政治的有关规定,凸显自建国起党就对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充满决心和信心,体现这一优良传统,以便从中归纳特征,获得启示,有利于这个重大领域的良性发展。
二、迈向水利现代化的新征程——2002年新年献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迈向水利现代化的新征程——2002年新年献词(论文提纲范文)
(2)“十四五”时期我国快递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十四五”时期中国快递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1)系统性原则。 |
(2)科学性原则。 |
(3)代表性原则。 |
(二)构建指标体系文献来源分析 |
(三)指标体系构建逻辑分析 |
第一,快递业各类经济主体保有活力。 |
第二,快递业高标准高质量的产业基础建构完善。 |
第三,快递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核是优化有为政府治理。 |
第四,平台融合、开放有序的快递业高质量发展。 |
第五,快递业绿色发展有规划。 |
(四)快递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模型指标体系 |
(1)市场基础因素。 |
(2)产业基础因素。 |
(3)绿色发展因素。 |
(4)平台及开放因素。 |
(5)政府规制因素。 |
(五)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影响因素权重确定 |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2)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
(3)最大特征根及一致性检验。 |
(六)权重计算结果分析 |
四、“十四五”时期快递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激发快递市场主体多维活力 |
(二)构建畅通高效的快递物流网络产业基础 |
(三)践行绿色理念,促进快递产业低碳循环发展 |
(四)深化快递产业间融合,拓展开放发展环境 |
(五)优化快递业政府治理能力 |
五、结语 |
(4)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重点难点 |
2.创新点 |
一、党性修养理论概述 |
(一)基本概念释义 |
1.党性 |
2.党性修养 |
3.西柏坡时期的党性修养 |
(二)基本理论阐释 |
1.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性修养理论 |
2.列宁的党性修养理论 |
3.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理论 |
二、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修养的必要性 |
(一)土改瓶颈阶段,通过党性修养以提高执行力 |
1.需解决党内不纯问题,确保队伍纯洁思想端正 |
2.需修正党内“左”倾偏差,促土改顺利进行 |
(二)战争关键节点,通过党性修养以确保战斗力 |
1.需政治鼓动、思想统一,坚定必胜信心 |
2.需严格纪律制度,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 |
(三)革命转折关头,通过党性修养以提高领导力 |
1.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党员干部理论和政策水平 |
2.需整治党内官僚作风,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质 |
三、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修养的实践路径 |
(一)通过学习教育,加强理论修养 |
1.注重马列主义教育,夯实思想理论基础 |
2.强化党的政策教育,把牢工作理论方向 |
3.干部教育制度化,强化理论修养制度保障 |
(二)置身实践斗争,提升政治修养 |
1.纠正不良偏向,坚定党员政治立场 |
2.坚持敢打必胜,培养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
3.把握革命转折点,肩负政治新使命 |
(三)严格规矩制度,加强纪律修养 |
1.健全党内制度,克服无政府无纪律状态 |
2.加强纪律教育,进一步强化个人纪律意识 |
(四)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加强作风修养 |
1.在推翻旧中国斗争中继续发展“三大优良作风” |
2.在绘制新中国蓝图中首倡“两个务必”作风 |
四、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的特点 |
(一)强素质,注重因势而谋的教育 |
(二)抓关键,强化规矩纪律意识 |
(三)重实践,提升革命和建设本领 |
五、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的当代启迪 |
(一)党内教育是党性修养的重要环节 |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党内教育的基础 |
2.初心和使命教育是党内教育的关键 |
3.知行合一方法是强化党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
(二)严明的纪律是党性修养的重要保障 |
1.以严明的纪律规范党内作风 |
2.以严明的纪律促党内清正廉洁 |
(三)良好的群众观是党性修养的必须遵循 |
1.培育党员在思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2.塑造党员在行动上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 |
(四)加强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的永恒课题 |
1.继承和发展好党性修养这一党的优良传统 |
2.自觉把党性修养作为共产党员终身必修课 |
结语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5)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及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基本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五、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构成要素及多维解读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构成要素 |
一、党员是党的组织路线的细胞 |
二、党的干部是党的组织路线的关键 |
三、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组织路线的重点 |
四、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路线的根本组织原则 |
五、人才和知识分子是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支撑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多维解读 |
一、历史之维:党的组织路线在不懈奋斗中的丰富和发展 |
二、理论之维:党的组织路线基本内容的深层延展 |
三、创新之维:党的组织路线主题、话语、制度的承继与创新 |
四、价值之维:党的组织路线内在价值意蕴的历史传承 |
五、世界之维:党的组织路线在不同话语体系中的交流互鉴 |
第二章 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路线的奠基与发展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路线的理论奠基 |
一、“独立的”政党是无产阶级“组织自己独立运动”的前提和基础 |
二、“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无产阶级组成独立政党的核心与方向 |
三、“党的干部”和“专门人才”是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主体要素 |
四、“党的纪律”和“民主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重要保障 |
第二节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路线的理论与实践 |
一、无产阶级政党是有组织的先锋队 |
二、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来组织 |
三、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实行严格的“铁的纪律” |
四、“党员干部”和“专门人才”是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第一资源” |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创建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严密组织体系的基本成型 |
一、中央组织机构的整合完善 |
二、中央派出机构的“多元化”历史演变 |
三、地方组织机构建设的初步探索 |
四、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组织原则与组织纪律的确立及发展 |
一、组织原则:从“民主制的实行”到“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 |
二、组织纪律:从“组织纪律源于什么”到“如何实行组织纪律”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一、党员队伍建设:党员标准的确立及有计划地教育管理 |
二、干部队伍建设:选拔什么样的干部、如何选拔培养 |
第四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曲折发展 |
第一节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初步探索 |
一、从严管理干部,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
二、重视组织体系建设,“谨慎地发展党的组织” |
三、探赜党员标准,“为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而斗争” |
四、完善党的组织原则,在严明党纪中巩固党的团结统一 |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接续探索 |
一、“两个核心”:党的组织机构和基层组织的协同发展 |
二、“一个基本点”:坚持以民主集中制原则为中心 |
三、“三个着力点”:稳定干部队伍、提高党员标准与造就知识分子队伍深相结合 |
第三节 “文革”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偏离正确的轨道 |
一、党的组织机构建设陷于停滞 |
二、民主集中制原则“从肯定走向否定” |
三、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遭遇“选择性失误” |
第五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恢复发展 |
第一节 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中恢复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 |
一、党的组织路线的初步恢复 |
二、伟大历史转折中党的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
三、党的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要靠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来保证 |
第二节 “组织强党”:锻造锤炼党的组织体系的三重维度 |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拓展与深化 |
二、党组织机构的健全与完善 |
三、党基层组织核心作用的发挥 |
第三节 “关键在人”:干部、党员与人才队伍发展的内在逻辑演进 |
一、变革与发展:干部队伍发展的“破”与“立” |
二、传承与创新:党员队伍发展的“变”与“不变” |
三、认识与深化:人才队伍发展的“立”与“行” |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新发展 |
第一节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理论新阐释 |
一、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提出过程 |
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理论意蕴 |
三、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主要目标 |
第二节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实践新路径 |
一、科学把握“四对关系”,树立积极健康的组织观 |
二、强化组织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党的组织力 |
三、培养高素质党员干部,厚植近悦远来的人才沃土 |
第三节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品质新特征 |
一、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时代性品质 |
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实践性品质 |
三、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创新性品质 |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演进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历史演进的主要特点 |
一、党的组织路线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路线为理论原点 |
二、党的组织路线始终以党的指导思想为根本遵循 |
三、基于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发展党的组织路线 |
四、在组织制度保障下把党的组织路线和党的建设统一起来 |
第二节 历史思鉴: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历史演进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路线理论与党的组织建设实际相结合 |
二、强调党的组织路线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 |
三、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是践行党的组织路线的根本力量 |
四、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体系、党员干部与专门人才的整合作用 |
结语 不断开辟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新境界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7)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 核心概念界定 |
(一) 高等学校 |
(二) 时代新人 |
(三) 大思政 |
三、 研究现状评述 |
(一)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二) 相关研究成果评价 |
四、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二) 研究的创新点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时代新人培育的提出 |
一、 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
(一) 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
(二) 中国共产党“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三)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 |
二、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一) 落实“四个伟大”战略的新背景 |
(二) 完成“强起来”目标任务的新征程 |
(三) 贯彻教育“四个服务”方针的需求 |
(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使命 |
三、 延承中国共产党“育新人”传统 |
(一) 培养勇于开展革命斗争的革命者 |
(二) 培养“红专”结合的劳动者与革命接班人 |
(三)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
(四)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四、 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育人反思 |
(一) 人的现代化和“软件”的现代化亟需提升 |
(二) 践行“理想的意图”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
(三) 技术理性的僭越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
第二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原则 |
一、 总体性原则 |
(一) 培育目标的总体性 |
(二) 培育视域的总体性 |
(三) 培育体系的总体性 |
二、 主体性原则 |
(一) 克服教育活动中“无人”的倾向 |
(二)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
三、 导向性原则 |
(一) 坚持政治导向 |
(二) 坚持价值导向 |
(三) 坚持问题导向 |
(四) 坚持过程导向 |
四、 实践性原则 |
(一) 思政教育的实践属性 |
(二) 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 |
第三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内容 |
一、 培育过硬的政治能力 |
(一) 坚定理想信念 |
(二) 保持政治定力 |
(三) 坚守人民立场 |
二、 培育高尚的道德品质 |
(一) 实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
(二) 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
三、 培育卓越的“学创”本领 |
(一) 习得学习能力 |
(二) 养成创新能力 |
四、 培育无畏的担当精神 |
(一) 对民族命运的担当 |
(二) 对美好世界的担当 |
(三) 对个人幸福的担当 |
五、 培育健康的身心素质 |
(一) 保持身体健康 |
(二) 增进心理健康 |
六、 培育开阔的国际视野 |
(一) 提升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 |
(二) 认清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
第四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路径 |
一、 组织保障 |
(一) 以党的坚强领导推进时代新人培育 |
(二) 构建高校共青团“四维”工作格局 |
(三) 增强高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力 |
(四) 强化大学班集体成员的主体能动性 |
二、 课堂引导 |
(一)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贯通 |
(二)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 |
(三) “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 |
三、 实践养成 |
(一) 专业实践以“理论学习”为基础 |
(二) 社会实践以“知行合一”为原则 |
(三) 在实践中精心打磨育人工作品牌 |
四、 精准服务 |
(一) 学业辅导 |
(二) 心理疏导 |
(三) 生活引导 |
(四) 就业指导 |
五、 队伍支撑 |
(一) 贯彻落实“四有”好老师标准 |
(二) 建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新时代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状况及引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注释 |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理论概述 |
一、概念厘定 |
(一)认同 |
(二)“中国梦” |
(三)大学生“中国梦”认同 |
二、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概述 |
(一)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存在理论 |
(二)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意识理论 |
(三)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 |
三、相关学科理论的理性借鉴 |
(一)认知心理学理论 |
(二)社会认同理论 |
(三)社会交换理论 |
注释 |
第二章 近代以来中国强国梦想的历史考量 |
一、中华民族“百年沉沦”的历史时期(1840-1949) |
(一)追求平均主义思想的太平天国运动 |
(二)追求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
(三)追求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
(四)探索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 |
二、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时期(1949-1978)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两步走”战略 |
三、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历史时期(1978-2012) |
(一)改革开放时期“三步走”发展战略 |
(二)世纪之交“新三步走”发展战略 |
(三)新世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 |
四、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历史时期(2012--至今) |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二)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 |
(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五)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注释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状况实证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样本和频率分布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调查问卷的样本分析 |
(三)调查问卷的频率分布 |
二、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状况分析 |
(一)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频率分析 |
(二)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差异性分析 |
三、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主要成效 |
(一)大学生对中国梦基本认知状况总体向好 |
(二)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较高 |
(三)大学生参与践行中国梦的主动性较强 |
注释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梦认同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大学生中国梦认同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一些学生中国梦认同存在模糊动摇 |
(二)一些学生中国梦认同存在功利主义 |
(三)一些学生中国梦认同存在知行脱节 |
二、大学生中国梦认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西方不良价值观渗透消解学生理性认同 |
(二)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致使政治认同式微 |
(三)高校思政工作与中国梦认同有效协同不够 |
(四)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成长阶段相对特殊 |
注释 |
第五章 增强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引导路径分析 |
一、聚焦“立德树人”引领中国梦认同方向 |
(一)坚持“三全育人”明确中国梦认同目标 |
(二)把握“三大规律”提升中国梦认同实效 |
二、注重“有机协同”构建大思政格局 |
(一)构建中国梦认同合力育人格局 |
(二)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 |
三、持续优化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社会环境 |
(一)积极营造优良的社会文化氛围 |
(二)发挥大众传媒的辐射引领作用 |
(三)提升网络话语方式的引导能力 |
四、激发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主体自觉 |
(一)引领大学生坚定精神支柱 |
(二)明晰小我与大我的责任担当 |
(三)推动大学生的日常实践养成 |
五、有效化解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制约因素 |
(一)凸显中国梦教育的社会问题导向 |
(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育人能力 |
(三)发掘新媒体在筑梦育人中的作用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状况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科学内涵 |
1.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3 创新点及不足 |
2 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背景 |
2.1 时局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变化 |
2.1.1 国际形势变化 |
2.1.2 国内形势变化 |
2.2 理论准备: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指导思想 |
2.2.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
2.2.2 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重大理论成果 |
3 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特征 |
3.1 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3.1.1 阶级分析理论 |
3.1.2 党的建设理论 |
3.1.3 武装斗争理论 |
3.1.4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
3.2 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征 |
3.2.1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3.2.2 注重学习的优良传统 |
3.2.3 依靠人民的革命路线 |
3.2.4 建设新国家的崇高理想 |
4 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机理分析 |
4.1 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 |
4.1.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理论 |
4.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遵循认识运动规律 |
4.2 革命性与建设性相统一 |
4.2.1 在解放区实行全方位建设 |
4.2.2 为新中国规划发展蓝图 |
4.3 主体选择与历史规律相统一 |
4.3.1 对中国阶级力量的正确分析是选择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强大基石 |
4.3.2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是无产阶级符合历史规律的主体选择 |
4.4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
4.4.1 中国民主革命是世界革命的重要组成 |
4.4.2 争取民族独立是屹立世界之林的必由之路 |
5 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启示 |
5.1 不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
5.2 保持共产党人“初心”是永恒主题 |
5.3 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从《共同纲领》看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1.1 研究意义 |
1.1.2 研究内容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1.5 相关概念辨析 |
1.5.1 民主政治 |
1.5.2 中国的民主政治及其制度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共同纲领》的历史背景 |
2.1 中国共产党制定纲领的人民民主基础 |
2.1.1 1949 年前党对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探索 |
2.1.2 民众的支持为纲领制定创造条件 |
2.2 中国共产党制定纲领的民主实践 |
2.2.1 党召开新政协筹备过程 |
2.2.2 起草《共同纲领》的协商民主情况 |
第三章 《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民主政治制度相关内容 |
3.1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政体选择 |
3.1.1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
3.1.2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体 |
3.2 保障人民权利的有关规定 |
3.2.1 民主政治权利的给予 |
3.2.2 人民主体地位的保护措施 |
3.2.3 少数民族权利的明确 |
3.3 符合国情的制度设计 |
3.3.1 新型政党制度 |
3.3.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第四章 《共同纲领》中体现的民主政治制度主要特征 |
4.1 具有创新性 |
4.1.1 开创新中国民主法治新篇章 |
4.1.2 打造新中国深厚的民主基础 |
4.2 具有现实性 |
4.2.1 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
4.2.2 发挥统一战线的价值 |
4.2.3 反映人民政协的作用 |
4.3 具有示范性 |
4.3.1 确保过渡时期民主政治良性发展 |
4.3.2 奠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固根基 |
4.4 具有现代性 |
4.4.1 体现国家治理的应有之义 |
4.4.2 推动新中国治理的发展 |
第五章 《共同纲领》对完善民主政治制度的启示 |
5.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
5.1.1 牢固人民主体地位 |
5.1.2 激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活力 |
5.2 加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 |
5.2.1 展现政党制度的优势 |
5.2.2 重视协商民主的发展 |
5.3 塑造统战工作新格局 |
5.3.1 扩大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 |
5.3.2 正确认识一致性与多样性 |
5.4 开拓民族区域自治新局面 |
5.4.1 走适合本国的民族发展道路 |
5.4.2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介 |
四、迈向水利现代化的新征程——2002年新年献词(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大历史视角看民族复兴进程之不可逆转[J]. 夏春涛. 历史研究, 2021(06)
- [2]“十四五”时期我国快递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评价及对策研究[J]. 蔡燕琦,石懿. 经济研究参考, 2021(21)
- [3]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历史考察[D]. 王伟伟.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4]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研究[D]. 栗小茗.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历史演进研究[D]. 张晓旭.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演变研究 ——基于中国国内因素的视角[D]. 刘亚男.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7]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D]. 罗雄. 湘潭大学, 2020
- [8]新时代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状况及引导策略研究[D]. 韩丹凤.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2)
- [9]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理研究[D]. 罗玉洁.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10]从《共同纲领》看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D]. 王韬.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