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青年学院社会工作系介绍

浙江青年学院社会工作系介绍

一、浙江青年专修学院社会工作系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蕊[1](2021)在《社会工作介入国际社区抗疫的整合性行动案例研究 ——以韩国大邱地区为例》文中认为

杨静,肖爽,陈会全[2](2021)在《双重关系困境:服务陪伴而非社工陪伴——基于成都市L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精神康复个案的分析》文中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化要求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关系中推进专业服务,但在熟人社会中,要发展专业关系大部分依赖熟人关系作为突破口。这样的发展路径让人对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有所质疑,也让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难以厘清服务的界限。因此,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中兼顾专业性和现实语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希望通过具体个案,分析在本土语境下社会工作双重关系困境产生的动态过程及影响,以探索社会工作双重关系困境的应对措施。

周润芝[3](2020)在《拆除情绪地雷 ——涉罪未成年人情绪管理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文中指出由于近年来频发的未成年人涉嫌犯罪事件被曝光,涉罪未成年人如何矫治,如何能让其更好的回归社会,成为了社会工作者亟待探索的问题。涉罪未成年人心志不成熟,在情绪认知方面的不足,会导致其出现自卑、易怒、内疚等不良情绪。如何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小组工作方法有效介入涉罪未成年人情绪管理问题更是值得探讨。本文研究目的是基于对J机构的帮教对象开展情绪管理小组的实务研究,通过对组员在小组活动开展前后的情绪状态的改变和情绪认知能力改善情况,评估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的服务效果,探究小组工作在涉罪未成年人情绪管理问题中的技巧和策略。本文研究是基于J社会工作机构受检察院委托,对涉罪未成年人开展社会调查和帮教工作。研究内容是笔者根据社会调查报告,发现涉罪未成年人存在情绪状态不稳定、对情绪管理知识掌握程度偏低的问题。结合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ABC理论和小组工作方法,根据文献研究与现实需求,借鉴阿尔伯特·埃利斯的《拆除你的情绪地雷》与盖伊·温奇的《情绪急救》对于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的方法,招募了9名同质性较高的涉罪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对其进行干预,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开展了 6次小组活动,梳理小组工作在涉罪未成年人情绪管理问题中具有的积极作用,为小组工作介入涉罪未成年人情绪管理提供相关经验和借鉴。在评估方式上,笔者采用过程评估与成效评估两种方法。过程评估主要对小组活动方案设置、组员表现、社工表现进行评估;成效评估采用PANAS情绪量表进行小组前后测,以及小组活动满意度量表进行测量,结合半结构性访谈监测小组完成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小组工作在改善涉罪未成年人情绪管理问题方面有显着成效。9名组员在小组结束后,PANAS情绪量表分值有提升,情绪ABC理论更容易被涉罪未成年人理解和应用;帮教对象认为学习情绪管理对自己处理生活中遇到的情绪问题很有帮助,能够让自己避免再次犯罪,小组过能够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刘斌志,林佳[4](2019)在《新世纪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本土反思与趋势展望》文中研究表明1998年以来,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和专业化研究得以发展,成果主要集中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理论视角、方法技术、发展范式、实务领域、社会政策、域外经验以及本土实践八个方面。已有研究成果在数量不断积累、领域不断深化、范式不断丰富、影响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研究体系范畴不清、核心能力不够明确、学科话语体系滞后等局限。未来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要不断开展证据为本的行动研究,总结提炼本土服务模式;要吸收国外青少年服务经验,形成本土研究框架体系;要提升实践服务的核心能力,建设专业研究人才队伍;要构建本土化学科话语体系,提升学科地位和话语权。

袁蓓[5](2018)在《增能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原因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下,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增加,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社会多元化发展也对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综合素质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出现各种就业心理问题已是普遍现象。社会工作增能理论强调服务对象潜力的挖掘和能力的发展,本文将在增能理论的视角下,从多层次进行探索,为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提出参考建议。本文以S大学为例,主要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研究方法。首先,对存在就业心理困境的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总结出就业心理困境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紧张焦虑、急躁偏执、从众心理、攀比心理、自卑怯弱、自负心理。其次,通过对毕业生、家长、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就业管理岗位辅导员、企业招聘人员这些不同层面主体的访谈,深入剖析出现心理困境的原因:个人层面包括自我认知不足、职业规划能力缺乏、工作经验和综合能力欠缺;人际层面是家庭、朋辈群体、学校支持的缺位;社会层面包括不完善的就业政策、用人单位不合理的招聘以及严峻的就业环境。通过分析当下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咨询在高校工作中的不足,体现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结合社会工作的方法、理念,以增能理论为框架,提出不同层面的社会工作增能建议:个人层面注重服务对象观念意识和心理增能,人际层面加强人际关系和学校赋能,社会层面引导社会和制度的增能。为在根深蒂固的传统高校学生工作大背景下建立起社会工作介入的方式提供依据。

李开[6](2017)在《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建构及实践 ——以G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解决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质量问题,本文构建了质量控制体系“P-C”模型。该模型借鉴了管理学PDCA质量循环方法,融入教育学的CIPP成果评估模式,结合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特点,丰富和完善了PDCA各阶段的质量控制内容,并在CHECK检查阶段运用CIPP作为检查工具,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笔者运用“P-C”模型对G项目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同时引用第三方评估结果进行效果检验,从而证明“P-C”模型的有效性,得出质量控制的相关经验,以供其他社会工作者进行借鉴和使用。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渐渐出现了以项目运作为主要服务手段的趋势。虽然行业引入了项目的管理方法,但是存在突出的质量管理问题。结合东莞市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社会工作项目存在“重指标轻质量”、“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成效不明显”、“服务对象偏离”等等质量问题。为了能够确保服务质量,除了要求社工机构定期接受第三方评估外,还应当要求其能够自觉地改进质量问题,建立符合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质量控制体系。本文首先对东莞市社工机构使用PDCA进行质量管理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其存在的局限和不足,通过反思和借鉴,引入CIPP作为检查工具,弥补PDCA在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中存在的局限,构建了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P-C”模型。其次,将“P-C”模型用于具体的G项目实践,通过对比项目前期使用PDCA的情况和中期运用“P-C”模型的情况,并以第三方评估机构评分作为客观评价,来分析“P-C”模型的实务效果。最后,通过项目干系人对质量控制体系“P-C”模型的实务评价,进一步分析该体系的特色、优势和不足,并得出结论。论文按照发现问题一理论研究一项目实践一效果评价一反思和经验总结的研究过程,得到以下结论。一是,“P-C”模型在社会工作项目服务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是切实可行的,能够有效地指导项目实践,提升项目的服务质量。二是,“P-C”模型能有效地帮助社工对项目持续地进行质量改进。该体系能有效地调动社工的积极性,实现动态和静态质量相结合,持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地自我更新,以适应新环境的需要。三是,“P-C”模型具有突出的优势,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具体运用时,项目社工应当予以注意,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

郑嘉玲[7](2017)在《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冲突和伦理困境研究 ——以深圳龙岗区学校为例》文中指出学校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具备基本雏形,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现代教育的需求。社会工作者以政府购买、机构派驻的模式进入学校环境,协助学校从学生管理、日常行政管理等方面来实现学校的教育目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将社会工作的专业工作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学校情境中,通过联系学生、家长、学校、社区的多方力量来营造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在工作中,学校社会工作者需要扮演多个角色,当各种角色的工作理念或工作方法产生分歧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这使学校社会工作者对自身角色难以定位,产生困惑。角色冲突因为专业价值理念的不同而产生,是导致工作者陷入伦理困境的原因。笔者通过对深圳市龙岗区学校中选取的4名学校社会工作者和1名高校辅导员进行访谈以及对相关文献的搜索与分析整理,从角色理论的角度,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冲突和伦理困境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学校社会工作者扮演着知心者、辅导者、咨询者、联系人、合作者、调停者、资源开发者和倡导者的角色,分析因上述角色冲突而产生的伦理困境有保密与否的选择困境、接纳与否的困境、坚持案主自决与否的困境、满足与妥协的困境和遵守职业道德原则的困境。本文尝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能够解决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冲突和伦理困境问题,进而促进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有效实现教育目的。

王瑞雪[8](2017)在《提升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以W社区儿童之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的提升对于儿童志愿者志愿服务质量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升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不仅对于儿童志愿者自身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儿童之家的管理与服务质量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W社区儿童之家的儿童志愿者为研究对象,以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提升的实践过程为研究内容,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到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提升之中,在认知行为理论的指导下,培育儿童志愿者自我认知能力、自觉服务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互助合作能力等,进而提升儿童志愿者的服务能力,改善儿童之家服务质量。通过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是服务能力提升的基础,二是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是提升自我认知能力的关键,三是双重奖励有助于提升自觉服务能力,四是同年级搭档有助于提升互助合作能力。最后,笔者根据在W社区儿童之家进行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提升的社会工作实践,提出自己的建议,期望为其他社区儿童之家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一是儿童之家、学校、家庭三方结合促使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二是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示范作用以提升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

傅文书[9](2017)在《低保家庭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成长小组干预成效研究》文中认为低保家庭儿童,作为困境家庭儿童中的一类,他们相比普通家庭儿童在家庭成长环境上存在一定的劣势,这有必要引起政府与社会的重点关注。当然,关注低保家庭儿童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扶持低保家庭儿童的家庭环境建设,还需要重视低保家庭儿童的个人能力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作为一项当今社会个人所需具备的重要能力,它对低保家庭儿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在低保家庭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目前已有研究更多的是对儿童人际交往问题的现状描述及理论性对策,缺少干预研究及成效验证。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成长小组工作方法对低保家庭儿童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干预探索,并借助人际素质分量表评估该方法的干预成效,为以后的低保家庭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干预提供实证支持及实践经验。在干预方法上,对干预组8位低保家庭儿童实施为期3个月的成长小组活动干预,具体从人际知觉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人际调控能力等三个方面展开干预行动,旨在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水平。在成效评估上,采用人际素质分量表对干预组与对照组的低保家庭儿童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前后测比较,并根据量表的三个维度分析干预组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变化。结果发现:其一,没有接受成长小组干预的对照组成员的前后测结果并没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3>0.05),而干预组成员的前后测结果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02<0.05),这也意味着成长小组工作方法对这些低保家庭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是有效的;其二,具体而言,在干预后,人际沟通维度、人际调控维度及人际知觉维度反映的能力在整体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组员在人际知觉维度反映的各项能力上提升幅度较小。总体而言,成长小组工作方法对低保家庭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是有成效的。

王晓杰[10](2016)在《社会协同治理生态中的共青团:回应、链接及自我革新 ——基于广州市共青团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领域。在中国语境下,共青团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整体格局是什么?其在此格局中的行为逻辑如何?社会协同治理生态的研究可以回答这一问题。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是一个外部环境和主体行动相互交错的过程,因此,需要从协同治理理论与生态学相结合的视角提出新的社会协同治理生态的理论研究框架,从宏观环境、中观过程和微观机制三个维度来观察和分析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整体格局以及其在这个格局中的行为逻辑。本文以广州市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为案例,通过档案整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素材,以此为基础展开实证研究。运用社会协同治理生态的分析框架,描述和分析广州市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有以下两个发现:一是,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整体格局是一种社会协同治理生态,即政府、社会、特定公众等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围绕最大限度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共同目标,通过彼此啮合、相互依存、共同行动、共担风险的方式,将治理相关的各种要素有机整合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内生动力而且可以自我循环、自我生长的有序治理结构和行动机制。社会协同治理生态具体包括宏观环境、中观过程和微观机制三个维度。二是,共青团在社会协同治理生态中的行为逻辑是:对宏观环境采取能动性回应,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与多元治理主体进行竞合式链接,在构建社会治理微观机制方面以自我革新为导向。在理论层面上,这一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多种可能性,特别是国家与社会并非二元分化对立的简单关系,而存在许多中介性力量的勾连。在实践层面,展示出共青团在社会协同治理生态中的行为逻辑,特别是如何通过与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青年群体的竞合式链接在社会治理领域发挥作用,这有助于我们从经验层面进一步把握群团组织转型的规律,即在机关化、社团化和枢纽化之外的真实发生的组织演变图景。本文作为个案研究提供了初步的经验事实与理论概念,案例呈现的经验现象仍然处于发展过程。后续研究可以在共青团以及不同类型的群团组织参与社会协同治理案例实践的经验研究和比较研究中挖掘共性与差异,从而丰富和拓展关于中国社会治理当前状况和未来走向的理解。

二、浙江青年专修学院社会工作系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青年专修学院社会工作系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2)双重关系困境:服务陪伴而非社工陪伴——基于成都市L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精神康复个案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本土语境下的双重关系困境分析
    (一)本土语境下的专业服务依赖熟人关系推动的必然性
    (二)本土语境下的双重关系困境
三、双重关系困境视角下的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二)双重关系困境产生的动态过程
        1. 熟人关系的建立阶段(2018年—2020年2月)
        2. 专业服务阶段(2020年2月—12月)
        3. 陷入双重关系困境的阶段(2020年8月—2021年1 月)
    (三)双重关系对专业服务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2. 消极影响
四、双重关系困境在本土语境下的应对措施
    (一)坚持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专业反思
    (二)提供支持性的社会工作督导
        1. 识别并理解双重关系
        2. 同理并支持、服务社会工作者
    (三)建立规范性的机构规避机制
        1. 树立机构形象,明确机构服务而非个人服务
        2. 规范服务流程,促进熟人关系转化专业关系
五、总结与讨论
    (一)精神健康社会工作中专业关系的特点
    (二)专业总结与反思

(3)拆除情绪地雷 ——涉罪未成年人情绪管理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情绪管理的研究
        1.3.2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涉罪未成年人的研究
        1.3.3 涉罪未成年人情绪管理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4.1 概念界定
        1.4.2 理论基础:情绪ABC理论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小组成员情绪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小组成员简介
    2.2 小组成员情绪管理问题表现
        2.2.1 识别情绪问题
        2.2.2 情绪表达问题
        2.2.3 情绪控制问题
        2.2.4 情绪宣泄问题
    2.3 小组成员情绪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2.3.1 个人
        2.3.2 家庭
        2.3.3 社会
3. 小组工作介入涉罪未成年人情绪管理的实务过程
    3.1 小组工作准备
        3.1.1 招募小组成员
        3.1.2 确定小组名称
        3.1.3 制定小组计划
    3.2 小组计划实施过程
        3.2.1 第一节小组活动:情绪知多少
        3.2.2 第二节小组活动:情绪从何来
        3.2.3 第三节小组活动:情绪篮球赛
        3.2.4 第四节小组活动:拆除拒绝情绪地雷
        3.2.5 第五节小组活动:拆除内疚情绪地雷
        3.2.6 第六节小组活动:拆除自卑情绪地雷
    3.3 小组工作评估
        3.3.1 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3.3.2 小组活动成效评估
4 小组活动遇到的困难
    4.1 组员招募的困难
    4.2 组员社会支持网络整合困难
    4.3 情绪ABC理论在小组中应用的困难
5 提升小组服务成效的建议
    5.1 扩大组员招募范围
    5.2 加强家长参与力度
    5.3 提升教师接纳水平
    5.4. 增强社工理论运用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新世纪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本土反思与趋势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整体态势
二、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核心议题
    (一)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
    (二)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视角
    (三)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技术
    (四)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范式
    (五)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
    (六)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社会政策
    (七)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域外经验
    (八)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
三、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本土反思
四、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趋势展望

(5)增能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原因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一、文献综述
        (一) 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研究
        (二)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研究
        (三) 增能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研究
    二、文献评述
    三、概念界定
        (一) 就业心理困境
        (二) 学校社会工作
第三章 理论视角、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一、理论视角
        (一) 增能理论
        (二) 理论启示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参与观察法
        (三) 访谈法
    三、研究对象
第四章 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表现
    一、紧张焦虑
    二、急躁偏执
    三、从众心理
    四、攀比心理
    五、自卑怯弱
    六、自负心理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层面
        (一) 自我认知不足
        (二) 职业规划能力缺乏
        (三) 工作经验和能力欠缺
    二、人际层面
        (一) 家庭合理支持的缺乏
        (二) 朋辈群体的负面影响
        (三) 高校就业心理指导的缺位
    三、社会层面
        (一) 就业政策不完善
        (二) 用人单位招聘不合理
        (三) 就业社会环境严峻
第六章 增能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
    一、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必要性
        (一) 现有高校就业心理辅导体系的不足
        1. 思政工作解决就业心理困境的不足
        2. 心理咨询工作解决就业心理困境的不足
        (二)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优势
        1. 以社工理念,为应对就业心理困境的价值导向
        2. 以专业化工作方法,为解决就业心理困境的基本方式
        3. 以职业化的角色,为介入就业心理困境的常态化机制
    二、增能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的建议
        (一) 个人层面
        1. 引导职业规划,寻求观念意识增能
        2. 提供就业心理辅导,实现心理增能
        (二) 人际层面
        1. 建设家庭、朋辈、学校多维度支持网络,推进人际增能
        2. 构建高校就业心理教育常态化体系,完善学校赋能
        (三) 社会层面
        1. 建设高校、政府、社会联动机制,推动社会增能
        2. 引导正确就业导向,完善就业政策,实现制度增能
第七章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建构及实践 ——以G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质量控制体系研究述评
        1.2.2 社会服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P-C”质量控制体系建构:引入CIPP改进PDCA
    2.1 PDCA和 CIPP的介绍及研究
        2.1.1 PDCA质量循环
        2.1.2 CIPP成果评估模式
    2.2 PDCA的实务应用及其局限性
        2.2.1 PDCA的实务应用情况
        2.2.2 PDCA应用的局限性
    2.3 CIPP引入PDCA的原因分析
        2.3.1 CIPP作为检查工具的优势
        2.3.2 CIPP能有效弥补PDCA的局限
    2.4 “P-C”质量控制体系的建构
        2.4.1 “P-C”体系的概念界定
        2.4.2 “P-C”体系建构的原则
        2.4.3 “P-C”体系建构的内容
3 “P-C”质量控制体系的研发过程:G项目案例周期分析
    3.1 PDCA应用及其效果:G项目前期评估及反思
        3.1.1 PDCA在 G项目前期的应用情况
        3.1.2 PDCA在 G项目前期的应用效果
        3.1.3 PDCA在 G项目前期的评估反思
    3.2 “P-C”体系应用:G项目中期质量控制过程
        3.2.1 G项目中期PLAN阶段的质量控制过程
        3.2.2 G项目中期DO阶段的质量控制过程
        3.2.3 G项目中期CHECK阶段的质量控制过程
        3.2.4 G项目中期ACTION阶段的质量控制过程
    3.3 “P-C”体系实务效果:G项目末期评估分析与反思
        3.3.1 G项目的末期评估情况
        3.3.2 对G项目末期评估结果的分析与反思
4 “P-C”质量控制体系实务评价
    4.1 项目干系人对“P-C”体系的评价
    4.2 “P-C”质量控制体系的特色与优势
    4.3 “P-C”质量控制体系的不足及完善措施
        4.3.1 “P-C”体系自身导致的问题及其完善措施
        4.3.2 外部因素导致的质量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冲突和伦理困境研究 ——以深圳龙岗区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历史背景与现实背景
        (二)理论背景
        (三)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角色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
        (二)关于学校社工角色冲突的研究
        (三)关于社会工作者伦理价值的相关研究
        (四)关于社会工作者伦理困境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五、理论基础
        (一)理论基础——角色理论
        (二)核心概念
        1、角色冲突
        2、学校社会工作
        3、伦理困境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发现
    一、访谈的主要内容
        (一)与职业现状相关的内容
        (二)与角色冲突经历的相关内容
    二、研究样本情况
    三、深圳市龙岗区学校社工的角色分析
        (一)学校社工与案主的关系
        (二)学校社会工作者与学校的关系
        (三)学校社工与社区的关系
    四、深圳市龙岗区学校社工的角色冲突与伦理困境
        (一)角色间冲突的伦理困境
        (二)角色内冲突的伦理困境
第三章 对策与建议
    (一)社会层面
    (二)学校层面
    (三)社工机构层面
    (四)学校社工层面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8)提升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以W社区儿童之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研究背景
        1. 志愿服务在我国的发展
        2. 儿童参与志愿服务的意义
        3. W社区儿童之家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的不足
    (二) 研究目的
        1. 提升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
        2. 探索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提升的途径
    (三)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四) 研究内容、方法与对象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收集资料的方法
        4. 研究对象
二、文献综述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 儿童志愿者
        2. 服务能力
    (二) 国内相关研究
        1. 志愿者服务能力提升的社会工作实务相关研究
        2. 儿童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
        3. 小组工作方法在志愿者培训中运用的相关研究
    (三) 国外相关研究
        1. 儿童参与志愿服务的意义研究
        2. 儿童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
三、理论视角
    (一) 认知行为理论
    (二)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四、W社区儿童之家儿童志愿者及其服务能力现状
    (一) 儿童志愿者现状
    (二) 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现状
        1. 自动化思考致使自我认知能力低
        2. 自觉服务能力低,缺乏主动性
        3. 沟通能力欠缺
        4. 互助合作能力较弱
    (三) 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五、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提升的实践过程
    (一) 小组活动的设计
    (二) 小组活动的实践过程
        1. 重建儿童志愿者自我认知
        2. 提高主动性,增强自觉服务能力
        3. 提升沟通能力
        4. 促进互助合作
    (三) 小组活动结果评估
        1. 小组成员的成长与转变
        2. 小组活动的内容与方式的评估
        3. 小组成员的志愿服务成效
    (四) 小组活动实践过程的反思
        1. 关于小组员遵守小组契约的反思
        2. 关于小组中出现的次小组的反思
        3. 关于服务提供与服务需求失衡的反思
六、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提升的服务效果评估
    (一) 自我认知能力得到提升
    (二) 自觉服务能力得到增强
    (三) 沟通能力得到改善
    (四) 互助合作凸显默契
七、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1. 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是服务能力提升的基础
        2.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是提升自我认知能力的关键
        3. 双重奖励有助于提升自觉服务能力
        4. 同年级搭档有助于提升互助合作能力
    (二) 建议
        1. 儿童之家、学校、家庭三方结合促使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
        2. 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示范作用以提升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低保家庭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成长小组干预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人际交往能力研究
        1.2.2 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干预研究
        1.2.3 成长小组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框架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框架
    1.4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视角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低保家庭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前测情况
    2.1 前测对象
        2.1.1 干预组
        2.1.2 对照组
    2.2 前测方法
    2.3 前测结果
        2.3.1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前测结果比较
        2.3.2 干预组成员人际交往能力特征
    2.4 小结
第3章 低保家庭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干预方法
    3.1 干预目标
    3.2 成长小组工作方法
    3.3 行动过程
        3.3.1 人际知觉能力干预
        3.3.2 人际沟通能力干预
        3.3.3 人际调控能力干预
第4章 低保家庭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干预成效
    4.1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前后测结果比较
    4.2 干预组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变化
        4.2.1 人际沟通维度的变化
        4.2.2 人际调控维度的变化
        4.2.3 人际知觉维度的变化
    4.3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讨论
    5.1 低保家庭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干预经验
        5.1.1 厘定人际交往能力概念
        5.1.2 干预前开展人际交往能力预估
        5.1.3 运用成长小组工作方法干预
    5.2 低保家庭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干预不足
        5.2.1 人际交往能力干预成效有限
        5.2.2 人际交往能力干预方法可推广性还有待检验
    5.3 研究贡献及局限
    5.4 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卷内备考表

(10)社会协同治理生态中的共青团:回应、链接及自我革新 ——基于广州市共青团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2 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2.1 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
        2.1.1 社会治理中的政社协同
        2.1.2 政社协同背景下的群团组织
    2.2 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环境与职能定位
        2.2.1 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环境
        2.2.2 作为党群纽带的共青团
        2.2.3 作为政社枢纽的共青团
        2.2.4 作为社会服务主体的共青团
    2.3 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2.3.1 “枢纽型”模式
        2.3.2 “多中心”模式
        2.3.3 “系统化”模式
    2.4 有待拓展的研究空间
3 社会协同治理生态:一个分析框架
    3.1 治理的兴起及其中国语境
        3.1.1 治理的西方源流
        3.1.2 中国语境下的社会治理
    3.2 协同治理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条件
        3.2.1 协同治理的基本特征
        3.2.2 协同治理的实现条件
    3.3 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社会协同治理生态
        3.3.1 协同治理的宏观环境
        3.3.2 协同治理的中观过程
        3.3.3 协同治理的微观机制
    3.4 社会协同治理生态中共青团行为逻辑
4 广州市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案例
    4.1 广州市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演进与能动回应
        4.1.1 发展志愿服务,拉开参与序幕
        4.1.2 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进入专业化参与阶段
        4.1.3 从生产服务走向统合服务,进入协同治理阶段
    4.2 广州市共青团同社会治理的主要做法和内容
        4.2.1 与多元治理主体建立广泛关联的组织网络
        4.2.2 撮合政社资源协同
        4.2.3 围绕青年需求开展服务
    4.3 广州市共青团在社会治理中的自我革新
        4.3.1 以强化服务为导向推动内部组织再造
        4.3.2 以密切团青关系为导向推进信息化、网络化转型
    4.4 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问题和不足
5 案例分析
    5.1 能动性回应:源起与目标
        5.1.1 能动性回应的源起——行政系统的行动逻辑
        5.1.2 能动性回应的目标——营造政治空间
    5.2 竞合式链接:现实基础与基本特征
        5.2.1 竞合式链接的现实基础
        5.2.2 竞合式链接的基本特征
    5.3 自我革新:紧迫性与组织活力
        5.3.1 自我革新的紧迫性
        5.3.2 自我革新与组织活力
6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浙江青年专修学院社会工作系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工作介入国际社区抗疫的整合性行动案例研究 ——以韩国大邱地区为例[D]. 李瑞蕊.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2]双重关系困境:服务陪伴而非社工陪伴——基于成都市L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精神康复个案的分析[J]. 杨静,肖爽,陈会全. 中国社会工作, 2021(18)
  • [3]拆除情绪地雷 ——涉罪未成年人情绪管理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 周润芝.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4]新世纪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本土反思与趋势展望[J]. 刘斌志,林佳. 青年发展论坛, 2019(03)
  • [5]增能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原因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 袁蓓. 山东大学, 2018(12)
  • [6]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建构及实践 ——以G项目为例[D]. 李开.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7]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冲突和伦理困境研究 ——以深圳龙岗区学校为例[D]. 郑嘉玲. 深圳大学, 2017(07)
  • [8]提升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以W社区儿童之家为例[D]. 王瑞雪. 云南大学, 2017(05)
  • [9]低保家庭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成长小组干预成效研究[D]. 傅文书.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5)
  • [10]社会协同治理生态中的共青团:回应、链接及自我革新 ——基于广州市共青团的实证研究[D]. 王晓杰. 浙江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浙江青年学院社会工作系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