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栓治疗和实验室检测

抗血栓治疗和实验室检测

一、抗栓治疗与实验室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曾维培,郭子泉,陈太董,吴杰[1](2021)在《抗血栓治疗患者创伤性颅内血肿急诊围手术期管理策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伤前服用抗栓药物的创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急诊围手术期治疗措施,探讨此类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策略。方法: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将30例接受急诊手术抗血栓治疗的创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纳入观察组;随机选取30例未进行抗血栓治疗的颅内血肿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血制品用量及术后再出血率;通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液呈低凝状态,经过积极治疗,凝血功能得到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血制品用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40.0%,高于对照组的10.0%(P<0.05);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为33.3%,高于对照组的16.7%(P<0.05);不利结局者比率63.3%,高于对照组的43.3%,而有利结局者比率36.7%低于对照组的56.7%(P<0.05)。结论:受伤前的抗栓治疗会增加脑部围手术期出血风险,多学科会诊制定个体化管理策略,有助于保证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病人预后。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编辑委员会[2](2021)在《口服抗栓药物相关消化道损伤防治专家共识》文中认为●引言口服抗栓药物治疗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措施。抗栓治疗在获益的同时可导致消化道损伤甚至出血[1]。为了促进抗栓药物的合理使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编辑委员会组织心血管及消化领域的专家,参阅近年发布的国内外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聚焦口服抗栓药物的消化道损伤及相关问题,制定本共识。●常用口服抗栓药物常用口服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主要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1]。口服抗

徐蕾,杨宇,马婧,李平[3](2021)在《从临床病例分析房颤“一站式”术后抗栓个体化给药方案及用药监测》文中认为房颤"一站式"手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其术后装置相关性血栓发生率达3.7%~7.2%,然而目前国内相关的抗栓治疗指南缺乏,抗栓策略无统一标准。本文报道1例房颤"一站式"术后老年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抗栓治疗过程,期间药师采用LC-MS/MS法对患者进行达比加群稳态谷浓度监测,合理并及时调整给药剂量,在保障抗栓有效性的同时,也努力规避了出血风险,个体化治疗方案得到了临床的认可和采纳,治疗结果亦令人满意。

郑也[4](2020)在《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管理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华法林是目前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置换(Mechanical heart valve replacement,MHVR)患者术后应用最广泛且有效的口服抗凝药物,但是华法林的治疗窗较窄,因此患者出院后需要常规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以监测患者对抗凝治疗的反应,并根据检测结果适当调整抗凝药物剂量以维持稳定抗凝作用。尽管维持INR的稳定很重要,但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关证据证明何种术后管理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抗凝治疗质量、减少抗凝相关并发症(如出血和血栓栓塞),并提高其长期生存率。因此我们提出以现代互联网技术为平台、基于移动智能设备应用程序,为MHVR术后患者人群建立一个华法林抗凝随访管理系统。该系统将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标准化、更安全的随访方式,以求进一步降低华法林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其治疗效果。为了评价基于移动智能设备应用程序的新型抗凝管理模式是否优于传统抗凝管理,我们开展了这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方法:本研究是该多中心RCT研究的单中心初步分析,对于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将随机分为新型抗凝管理组和传统抗凝管理组。新型抗凝管理组患者使用基于移动智能设备应用程序进行抗凝管理;传统抗凝管理组参考目前的抗凝管理策略,主要依靠门诊医生对患者进行抗凝管理。主要终点为比较两组术后1年随访期间INR治疗窗内时间占比(Time in therapeutic range,TTR)。同时对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进行前瞻性随访,包括全因死亡、血栓栓塞事件、重度出血事件和轻度出血事件。复合终点的定义为全因死亡、血栓栓塞事件和重度出血事件。Kaplan-Meier曲线模型估算不同抗凝管理模式的累积事件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在这项RCT研究中,本中心目前已入选330例接受MHVR手术的患者,共258例患者达到随访终点。目前的结果是对此258例患者的初步分析,其中新型抗凝管理组纳入128例患者,传统抗凝管理组纳入130例患者。所有患者中男性为134例(51.9%),平均年龄为49.5±10.1岁。两组患者基线的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等人口统计学数据无显着差异,接受手术类别以及出院带药的详细信息两组间同样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的中位随访期为12.9个月(范围:10.3到15.4个月),其中新型抗凝管理组为12.7个月(范围:10.3到15.4个月),传统抗凝管理组为13.1个月(范围:10.8到14.2个月)。新型抗凝管理组和传统抗凝管理组的TTR分别为60.88%±28.87%和60.98%±25.92%,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INR变异率分别为0.26±0.18和0.26±0.17,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两组范围内INR检测次数占比(Proportions of INRs in range,PINRR)分别为57.33%±21.98%和54.58%±21.69%,亦无显着差异。血栓栓塞事件在新型和传统抗凝管理组发生率分别为1.6%和0.8%,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5.7%和31.5%,均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复合终点两组发生率相当,均为3.1%。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与传统抗凝管理组相比,新型抗凝管理组累积事件生存率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在排除了术后1月以后无INR检测记录的患者,对余下210例患者的主要和次要结局进行敏感性分析。在98例新型抗凝管理组的患者中,TTR和PINRR分别为62.44%±27.01%和58.24%±18.24%,在112例传统抗凝管理组的患者中,TTR和PINRR分别为63.80%±24.50%和56.47%±20.1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在敏感性分析中,新型和传统抗凝管理组患者在全因死亡、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以及复合终点的发生率相近。结论:在接受MHVR手术的患者中,与传统抗凝管理相比,基于移动智能设备应用程序的新型抗凝管理模式达到了类似的控制水平,两组患者TTR和PINRR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两组中相当,敏感性分析显示该结果具有稳健性。主体研究仍在进行中,未来仍需更大样本量和更长随访时间来进一步验证我们的初步研究结果。背景: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可增加3-5倍的中风风险,且血栓栓子大多源自左心耳。这一发现引出了一系列评估心脏手术同期进行左心耳闭塞手术(Surgical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SLAAO)对临床结局影响的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Mechanical heartvalvereplacement,MHVR)术后患者通常需要接受严格的抗凝治疗,可显着降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而关于AF患者在进行MHVR时同期进行SLAAO手术是否可以有效预防术后血栓栓塞事件的证据尚不充足。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AF患者在进行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进行SLAAO手术与术后心血管结局事件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于本中心进行MHVR手术的AF患者,并对入选患者进行1年随访。研究的主要终点定义为缺血性卒中、系统性栓塞及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定义为由缺血性卒中、系统性栓塞、重度出血和全因死亡构成的复合终点。我们通过应用Kaplan-Meier曲线模型估算免于事件累计生存率,并应用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模型以评估同期进行SLAAO手术与结局之间的关联。此外,本研究也使用1:1的倾向性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方法来平衡基线特征的差异,并对PSM后的两组患者进行分析。根据患者的基线特征进行亚组分析,评估MHVR同期接受SLAAO手术在不同亚组之间对心血管结局事件风险的影响。结果:在这项回顾性观察性中,我们共纳入497名接受MHVR手术的AF患者,其中女性307例(61.8%),平均年龄为55.9±8.6岁。根据患者是否同期接受SLAAO手术分将患者为SLAAO组(N=137)和No-SLAAO组(N=360)。本研究队列中共有5例患者在手术后30天内死亡。两组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术后二次开胸发生率,术后红细胞输注率以及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示,MHVR同期接受SLAAO手术与30天死亡率(OR=0.65,95%CI:0.07-5.91;P=0.706)及其他院内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相关性。术后中位随访13.6个月,共有14例主要终点事件发生。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两组之间主要终点事件、血栓栓塞事件、全因死亡、出血事件和复合终点事件的累积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Log-rank P>0.05)。在校正了多项心血管危险因素后,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同期进行SLAAO手术与任何心血管结局无相关性。经过1:1的PSM后,共从SLAAO组和No-SLAAO组中匹配出120对患者,匹配后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变量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未发现MHVR手术同期进行SLAAO与较低的主要或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相关。按照患者的性别、体重指数、CHA2DS2-VASc评分、既往冠心病史、左心房内径以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亚组分析。亚组分析显示,在不同亚组之间,MHVR手术同期进行SLAAO未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结论:这项回顾性研究中表明,在AF患者中,MHVR手术同期进行SLAAO手术可能会伴有较长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以及较长的住院时间,但与一年随访期间对血栓栓塞和死亡事件的额外保护作用无关。背景:心脏瓣膜疾病人群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合并有冠状动脉疾病。当进行瓣膜手术的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疾病时,则须同期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以避免围手术期心肌梗塞。由于这类患者有较高的术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抗栓治疗方式值得关注。然而目前尚缺乏评价同期接受MHVR合并CABG手术患者的抗栓策略及疗效的研究,且在华法林治疗的基础上长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能否带来心血管事件获益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拟评估术后阿司匹林使用情况对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并分析影响MHVR合并CABG手术患者早期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和1年随访期间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在本院同期接受MHVR手术和CABG术的成年患者。根据出院后患者是否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分组并进行前瞻性随访,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重度出血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主要终点定义为全因死亡、MI、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和再次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定义为重度出血事件及包括所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复合终点;栓塞相关终点事件定义为MI、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和再次血运重建;硬终点事件定义为MI、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和全因死亡。Kaplan-Meier曲线模型估算无事件累计生存率,并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以评估出院后阿司匹林使用情况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系,并计算风险比值(Hazard ratios,H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结果:在这项观察性研究中,535例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的出院随访,其中491例患者接受华法林合并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组),同时有44例患者仅接受华法林治疗(非阿司匹林组)。随访期间记录到28例(5.2%)主要终点事件,20例(3.7%)栓塞相关终点事件、26例(4.9%)硬终点事件、6例(1.1%)重度出血终点事件和34例(6.4%)复合终点事件。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与未使用阿司匹林相比,使用阿司匹林组随访期间重度出血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显着较低(Log-rank P=0.024),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出院后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组较未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出现显着较低的重度出血终点事件,但主要终点事件、栓塞相关终点事件、硬终点事件和复合终点事件与阿司匹林治疗的关系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在对多种心血管危险因子进行校正后,阿司匹林治疗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关系。结论:在MHVR合并CABG手术患者中,术后应用阿司匹林治疗与较低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提示术后1年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虽然未带来显着的心血管获益,但也未明显增加出血相关的安全性终点事件。未来仍需更大样本量和更长时间的研究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研究结果。

江珊[5](2020)在《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老年非瓣膜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药物的应用提供更多临床证据。方法:选择2018.08.01-2018.12.31期间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年龄>70岁,CHA2DS2-VASc评分男性≥2分、女性≥3分且HAS-BLED评分≤3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82例。收集患者年龄、体重、既往用药情况等一般临床资料,完善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常规、心脏彩超等检查,排除瓣膜性心房颤动、应用抗凝药物禁忌,并评估患者栓塞风险及出血风险。按患者用药意愿分为2组:实验组口服每日一次固定剂量利伐沙班20mg或15mg;对照组口服每日一次调整剂量的华法林,控制INR在2-3之间。其中实验组入选45例患者,对照组入选37例患者。给药后予以定期电话或门诊随访,1月1次,监测患者用药依从性及询问是否有出血情况并检测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隐血、肝肾功能。另在随访开始3月、6月、12月每位患者予以心脏彩超、外周血管彩超、头颅CT明确是否有附壁血栓、卒中、外周动脉血栓栓塞情况。结果:本研究共有70人完成实验,其中实验组91.1%完成实验,8.9%中途退出,对照组78.4%完成实验,21.6%中途退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栓塞事件上,实验组出现脑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率为2.4%,颅外栓塞事件发生率为0%,总栓塞事件发生率为2.4%,分别低于对照组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颅外栓塞事件发生率、总栓塞事件发生率(3.5%,0%,3.5%),P均>0.0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出血事件中实验组重大、非重大出血、总出血事件发生率(9.8%、0%、9.8%)实际值小于对照组重大、非重大出血、总出血事件发生率(24.1%,3.4%,27.6%),但P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肝肾功能上,两组治疗前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清除率(Ccr)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中,利伐沙班的有效性、安全性均不劣于华法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但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利伐沙班和华法林治疗的依从性均不是很高,仍需对其加强健康教育。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房颤卒中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6](2019)在《中国心源性卒中防治指南(2019)》文中指出心源性栓塞造成的卒中占缺血性卒中的14%~30%, 且病情更严重, 死亡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较高。防治方式较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所致卒中有很大不同。心源性卒中多存在明确的心血管系统基础疾病或危险因素, 其中由心房颤动(房颤)所致者占绝大多数。大多数心源性卒中可以通过适当的治疗措施予以预防。目前对心源性卒中的防治存在认识不足、治疗不规范等问题。为更好指导临床做好心源性卒中的防治工作, 在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预防办公室的倡导下制订此指南。

戴婷婷,尹桃,胡林,余再新[7](2019)在《2018年欧洲心律协会关于心房颤动患者应用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指南解读》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欧洲心律协会对其2013年版关于房颤患者应用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的指南进行了第二次更新。新指南确定了20个主题和章节,新增了NOAC血浆水平监测、特殊人群用药等5个主题,并对NOAC出血管理、手术或消融患者的抗凝治疗等章节的内容进行了更新。本文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实际问题,重点对指南的更新处进行解读,以期医务工作者能更好的理解和遵循指南。

倪贵华[8](2018)在《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性和缺血性事件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吸收和代谢过程中相关的编码P糖蛋白相关的ABCB1基因和编码羧酸酯酶 CES1A2基因以及编码P450酶家族CYP2C19、CYP3A4和CYP3A5基因的多态性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汉族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反应性和临床血管性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于2012年02月至2014年02月期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并接受氯吡格雷抗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记录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病史和合并用药情况并登记于南京卒中注册登记系统。次日清晨患者空腹时抽取外周肘静脉血,检测血生化、凝血功能等指标并留全血保存在-800℃冰箱用于基因检测。入院后连续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5天后,抽取外周静脉血用血栓弹力图仪测定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所有患者的基因型通过改良的多重连接酶检测反应确定,并进行重复验证。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线性回归来探讨血小板抑制率和基因多态性关系。患者入组后,基于南京卒中注册登记系统进行跟踪随访,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等方式在患者出院后3个月进行第1次随访,详细记录患者服药情况,终点事件的发生以及发生时间,后在患者出院后半年、一年、二年时再次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随访时记录患者随访期内主要终点事件(缺血性卒中复发、血管性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情况,利用Kaplan-Meier生存函数分析基因多态性与主要终点事件的关系,并利用Cox回归分析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双侧检验。结果:2年共入组208例患者,平均年龄是(61.2 ± 10.3)岁,NIHSS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是3(4),男性140例(67.3%),高血压病132例(63.5%),糖尿病77例(37.0%)。携带ABCB1 C3435T基因(TT)型患者血小板抑制率(42.7%±13.8%)较 CT 型(53.1%± 21.2%)和 CC 型(58.1%± 21.1%)降低(P= 0.006);携带CES1A2 A(-816)C基因(CC)型患者血小板抑制率(30.3%± 12.2%)较AC型(54.7%± 26.7%)和 AA 型(55.0 ± 23.0%)明显降低(P = 0.021);携带CYP2C19快代谢型基因的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59.3%± 23.2%)较中间代谢型(51.8%± 25.4%)和慢代谢型(44.5%± 22.6%)患者高(P = 0.015);CYPA3P5(rs776746)CC型、CT型和TT型血小板抑制率分别是53.7%± 25.2%、53.6%±24.1%和56.4%± 24.4%,但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B1 T(-620)C不同等位基因之间血小板抑制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YPA3P4(rs35599367)位点仅1例患者发生基因突变。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BCB1 C3435T、CYP2C19和CES1A2 A(-816)C基因多态性与血小板抑制率独立相关。排除改变抗栓方案和失访患者后,共有191例患者进行了生存分析。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CES1A2 A(-816)C和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相关(P = 0.023和P= 0.028),Cox多因素分析也表明 CES1A2A(-816)C和CYP2C19多态性是主要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 = 3.536,95%CI:1.049-11.915,P=0.042;HR=2.907,95%CI:1.095-7.718,P = 0.032),此外年龄也是主要终点事件独立危险因素(HR= 1.050,95%CI:1.009-1.094;P = 0.021)。CYPA3P5(rs776746)、CYPA3P4(rs35599367)、ABCB1 C3435T 和 ABCB1 T(-620)C 基因多态性与临床主要终点事件无明显关联。结论:携带CES1A2 A(-816)C和CYP2C19突变基因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药效降低和临床血管性不良事件的风险增高。ABCB1T(-620)C、CYPA3P5(rs776746)和CYPA3P4(rs35599367)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反应性差异无关。

张澍,杨艳敏,黄从新,黄德嘉,曹克将,朱俊,彭斌,杨杰孚,徐伟,王景峰,王祖禄,吴立群,赵仙先,汤宝鹏[9](2018)在《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规范(201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前言心房颤动(房颤)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 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预防房颤相关脑卒中已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内容。其预防及治疗方式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卒中不同, 抗凝治疗是预防和减少房颤所致脑卒中的有效手段, 然而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未进行抗凝治疗, 而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比率较高[1,2]。进一步增强对房颤及其并发症危害性的认识、加强血栓栓塞并发症(特别是脑卒

门剑龙,翟振国[10](2017)在《血栓实验室检查的循证发展与挑战》文中研究表明血栓实验室检查的临床应用可分为四类,包括风险评估、排除诊断、辅助诊断和治疗监测。有循证依据并被纳入国际主流血栓防治指南的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抗因子Xa活性、D-二聚体、凝血因子Ⅷ、抗凝血蛋白、抗磷脂综合征相关指标、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以及血小板聚集试验等,为临床干预和制定抗栓策略提供重要依据。其他多数血栓试验尚缺乏足够的循证证据,因此需要积极参与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主动进行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解决基于PICO构建的临床问题,推动实验室指标的临床应用。

二、抗栓治疗与实验室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栓治疗与实验室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抗血栓治疗患者创伤性颅内血肿急诊围手术期管理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评价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实验室检测指标
    2.2 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血制品用量及术后72h内再出血发生率
    2.3 两组患者随访90d时GOS分级比较
3 讨论

(3)从临床病例分析房颤“一站式”术后抗栓个体化给药方案及用药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主要治疗经过
3 治疗用药分析与优化
    3.1 房颤“一站式”术后抗栓策略选择
    3.2 达比加群酯胶囊个体化给药方案调整及监测
4 总结与建议

(4)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管理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部分 心脏瓣膜术后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抗凝管理模式与传统抗凝管理模型的随机对照试验-单中心初步结果分析
    摘要1
    abstract1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接受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的心房颤动患者同期行左心耳闭塞手术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探讨
    摘要2
    abstract2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抗栓策略对预后的影响
    摘要3
    abstract3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综述: 机械瓣置换术后接受抗凝药物治疗患者管理模式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简历
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
致谢

(5)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老年非瓣膜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1.1 入选标准
        1.1.2 排除标椎
    2.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药品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数据的收集
        2.2.2 相关定义
        2.2.3 分组与用药方法
        2.2.4 随访
    3 统计分析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性和缺血性事件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氯吡格雷反应性差异的药物基因组学关联分析
    1.1 引言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临床疗效的药物基因组学关联分析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氯吡格雷抵抗的基因多态性及个体化抗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1. 氯吡格雷的体内的代谢过程及作用机制
    2. 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
    3. 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因素
    4. 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
    5. 基于氯吡格雷药物基因组学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1. 缩略词表
    2. 改良Rankin量表
    3.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4. 知情同意书
    5. 随访记录表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抗栓治疗与实验室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抗血栓治疗患者创伤性颅内血肿急诊围手术期管理策略[J]. 曾维培,郭子泉,陈太董,吴杰.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1(08)
  • [2]口服抗栓药物相关消化道损伤防治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编辑委员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1(01)
  • [3]从临床病例分析房颤“一站式”术后抗栓个体化给药方案及用药监测[J]. 徐蕾,杨宇,马婧,李平.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21(06)
  • [4]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管理相关问题研究[D]. 郑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老年非瓣膜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D]. 江珊.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6]中国心源性卒中防治指南(2019)[J].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房颤卒中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06)
  • [7]2018年欧洲心律协会关于心房颤动患者应用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指南解读[J]. 戴婷婷,尹桃,胡林,余再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08)
  • [8]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性和缺血性事件的关联研究[D]. 倪贵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9]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规范(2017)[J]. 张澍,杨艳敏,黄从新,黄德嘉,曹克将,朱俊,彭斌,杨杰孚,徐伟,王景峰,王祖禄,吴立群,赵仙先,汤宝鹏.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01)
  • [10]血栓实验室检查的循证发展与挑战[J]. 门剑龙,翟振国.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7(04)

标签:;  ;  ;  ;  ;  

抗血栓治疗和实验室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