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好你的E—mail名字(论文文献综述)
谭悦[1](2020)在《情景喜剧《康纳家庭生活》字幕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原文为情景喜剧《康纳家庭生活》第一季第三、五、七、八、九集的英文字幕。《康纳家庭生活》第一季于2018年由美国广播公司播出,讲述了康纳一家生活的酸甜苦辣。译者于2019年7月加入了人人影视旗下的自由爱好译者联盟字幕组并参与到《康纳家庭生活》第一季的字幕翻译中。此次翻译实践的指导思想为目的论。目的论重视原文的目的和译文的功能,因此,译者分析了导演的意图和观众的需求,确定了“娱乐至上”的翻译目的,并根据美剧的中国观众调查结果,明确了本次实践的目标观众为19至40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实践报告重点分析了十八个案例,对翻译中遇到的困难——空间限制和文化差异分别提出了解决方案。针对空间限制问题,译者在翻译时进行了调整,使用了意象替换的方法,在译文中使用中国观众熟悉的意象以减少注释的使用,删除冗余信息、调整句子结构以简化长句。针对文化差异问题,译者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处理双关语、特殊人名,力图在译文中同时体现字面意义和引申含义,译者在译文中还引用了俗语和流行语,并进行了适当的改写以增加译文的娱乐效果。实践表明,在字幕翻译的过程中,译文应符合剧中人物性格,情景喜剧翻译应以目标观众为导向,根据翻译目的调整译文,在观众理解剧情的基础上增加娱乐效果。实践报告总结了字幕翻译实践经验,希望为情景喜剧字幕翻译提供借鉴。
韩苏[2](2020)在《模拟和非模拟真实场景下的学生译员口译质量差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真实性是语言教学、测试和口译训练中很重要的原则。为了提高学生某方面的技能,如短时记忆和笔记能力,课堂上的口译材料可能会经过修改。例如,在材料中加入许多数字和单位,锻炼学生抓住主要信息的能力。但是,口译的真实性不仅仅在于口译材料的真实性,而是整个过程的真实性,包括使用技术设备、和客户打交道以及应对紧急情况。本研究中,作者严格按照真实性原则,模拟出真实的口译场景。由八位学生译员进行英中双向交替传译。收集完数据后转写出译文,从准确度、译语质量和表达三个角度分析学生译员在模拟和非模拟真实场景下的口译质量。同时,以问卷形式收集学生译员的自我口译质量评估,结合访谈,听取他们的对两种不同场景口译的反馈和训练偏向。结果显示,从整体来看,所有参与的学生译员在模拟和非模拟真实口译场景下都存在口译质量差异。虽然个体的水平和能力不尽相同,但是存在共性趋势:在模拟真实口译场景下,学生译员中译英的表达更好,而英译中的译语质量更好;在非模拟真实口译场景下,学生译员中译英的准确度和译语质量都更好,而英译中的表达更好。
李润田[3](2019)在《《隐形的艺术》汉译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大数据时代。网络现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在享受网络给予的种种方便时,却忽略了它对个人隐私安全的威胁。近年来,频频发生的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一系列网络安全问题更是在不断提醒人们应该学会保护个人隐私。在此背景下,译者决定翻译《隐形的艺术:世界顶级黑客为你在大数据时代保驾护航》。这本书是由世界顶级黑客凯文·米特尼克所着,书中凯文·米特尼克从自身经历出发,用真实的故事和实用的措施来告诉人们应该保护个人信息以及如何保护。基于网络安全类文本的汉译实践,本翻译报告详细分析了该文本的语言特点、写作风格以及翻译难点,然后以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理论为指导,采用三维转换法,从语言维转换、文化维转换和交际维转换三个层面探索了网络安全类文本的翻译策略。语言维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时对源语和目的语之间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选择和转换;文化维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不同文化内涵的表达和传递,避免用目的语文化去理解源语文化,给读者造成一定的困扰;交际维转换指的是译者应关注原文的交际意图在译文中是否得以体现。因此,根据中英语言形式以及文化表达差异,在语言维度上,译者主要采用了转换、拆译等翻译策略;文化维度上,译者采用了直译和意译法来进行特定文化词语的翻译;在交际维度上,译者利用加注和增词的方法来实现原文的交际意图。本翻译报告以详细的例证和具体的分析表明了生态翻译理论对指导网络安全类文本翻译具有可行性。最终,该报告力求通过对该书的翻译可以促进人们增强网络安全保护意识、学会保护个人隐私,同时也给予研究生态翻译理论应用的学者和从事网络安全文本翻译的译者一些参考和启示。
孙博,曾晓文[4](2019)在《中国芯传奇》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情缘花开1袁焜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罗伯特·墨菲教授的办公室。秘书告诉他,罗伯特在斯坦福大学的纪念教堂里。他走进了教堂,看到罗伯特正坐在那儿沉思冥想,便悄悄坐到了他后排的位置上。过了一会儿,罗伯特转过头来,袁焜立即做了自我介绍。罗伯特50多岁年
张柠[5](2018)在《三城记》文中认为卷一沙龙一2006年年初,我们的主人公顾明笛,从上海东山公园管理处辞职,把人事档案放到市第二人才交流中心,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这一年他26周岁。也正是这一年,顾明笛突然决定离开上海,要出去闯荡一番。顾明笛祖籍江苏句容,祖父辈开始定居上海。母系姓竺,祖籍浙江上虞,外祖父竺燕生年轻时就到了上海,推销绍兴绸缎,生意正要发达起来的时候,上海就解放了。因为还没有发大
于是[6](2018)在《查无此人》文中研究说明冬百堂·1945张作霖威震东北的时候,百堂还小,一家四口坐拥五十亩地,算富裕人家,日子很清净。后来日本人占领了东三省,家家户户交份粮,老王家所在的屯子又小又偏,竟也是好运,能在战事中躲过几劫。反倒是俄国兵过来打日本人时会在中国人的村里奸淫、杀伤、
刘付广[7](2018)在《机器翻译译文错误分析及其译后编辑策略 ——《理解数字营销》前两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器翻译凭借速度和效率上的优势,在语言服务行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机器翻译系统的大量涌现已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语言服务企业还是个人均从中获得极大的便利。然而,机器翻译仍存在不小的局限,译后编辑的出现有效弥补了机器翻译的先天性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成为翻译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并为越来越多的语言服务供应商所使用。本文以学术专着文本的英汉翻译实践为例,探析并总结了机器翻译的典型性错误,以翻译自动化用户协会(TAUS)译后编辑指南为总的依据,结合国内外学者的已有研究成果,提供了相应的译后编辑策略和方法。本文对出现频率高且规律性强的典型性机译错误的总结,可为机器翻译的二次加工,即译后编辑的自动化处理提供语料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为机译系统的研发提供反馈,以改善机译系统的性能。此外,还进一步探讨了该翻译模式对学术以及其他领域翻译实践的借鉴和示范意义。
韩丁[8](2017)在《中德跨文化交流中的尊重互动 ——交互性视角下动态的多层面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尊重问题正在日益受到大众和学界的关注,而中德跨文化交流领域尚无对此的系统研究。随着中德两国交流与合作的日渐深入,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就愈发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因此,本文通过交互性视角研究中德双方在企业背景下的尊重行为和尊重互动。本研究选择在华德资企业中的中德双方员工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构成交互性视角,并聚焦于具体的尊重行为及其引发的互动,借助跨文化研究领域中的交流四层面理论对尊重行为进行多层面分析,并力求通过对尊重互动的研究突出其动态的特点。本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为导论,其中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选题缘由、研究目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现状。通过对中、英、德文文献的梳理没有发现关于中德企业背景下的尊重行为或互动研究。在第二章理论基础部分中,首先对尊重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讨论,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适用于本研究的尊重定义,即一个人使另一个人感到自己的价值或意义被承认的行为。之后,对尊重的分类方式及其理论依据进行了梳理,选择使用达沃尔的承认尊重与评价尊重的分类方式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本章还对人际尊重的属性、行为要素和与等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此外,本章对跨文化交流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其中既包括了对交流及其相关概念的讨论,也包括了对文化及跨文化相关概念的梳理,最后着重对跨文化调整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探究,并以此为之后的研究设计和材料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在第二章的最后讨论了尊重与互动之间的关联,通过对二者的分析总结,并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建了适用于本研究的尊重互动的理论模型。第三章为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质性访谈法,通过在前期理论基础部分的准备设计出半结构型访谈提纲,以此将访谈内容限定在研究问题所及的范围内。并使用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三级编码方式,提炼出相关的研究结果。本研究使用MAXQDA作为辅助质性分析软件,本章就如何借助MAXQDA对研究结果进行提炼做了呈现。此外,研究涉及的伦理问题,如知情权、保密原则和数据保存等也在这一章进行了讨论。在第四章研究结果呈现部分中,主要展示本研究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发现中德双方的20种共享尊重行为和11种单方独有的尊重行为,并通过对它们的提炼总结出五个指导中德双方合作的尊重原则,即礼貌原则、协商原则、合作原则、权威原则和能力原则,其中前三个原则是企业中人际交往的基础,而后两个则只针对特殊人群,如领导或能力出众的员工。在对尊重行为挖掘的同时,对尊重行为在交流的言语、非言语、副言语和超言语层面中的体现也做了梳理。这一章还对中德双方面对尊重行为和不尊重行为时的反应进行了探析,对互动模式进行了初步总结。本研究发现,尊重行为会引发积极情感,不尊重行为会引发消极情感。无论中方员工还是德方员工,都会以尊重行为回报尊重行为。在面对不尊重行为时,中方员工多选择忍让,但这不仅无助于改善不利处境,反而会降低对工作的满意度;德方员工多会选择积极面对不尊重行为,尝试各种方式来改善不利处境,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也有德方受访者选择消极对抗,这种方式通常会导致双方关系恶化、降低工作效率、浪费企业资源。本章还对中德双方基于文化差异对尊重行为的跨文化调整进行了分析,并展示了本研究对中德双方尊重态度变化的规律总结。本文在第五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本研究所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继续研究的方向做了展望。综上所述,本研究的主要部分属于开拓性的探索研究,初步勾勒出中德双方在企业背景下的尊重行为和尊重互动,本研究的发现有助于改善中德双方在工作合作中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
雷卫华[9](2017)在《如何致谢好心人:致谢类型对捐赠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任何一个国家,慈善机构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组织,为整个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慈善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遍及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各个慈善机构也随之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面临的最严重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募集捐款,如何让捐赠者保持其捐赠行为,这样才可以实现慈善机构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以往的研究表明增强与捐赠者的互动和沟通有利于促进其后续的捐赠行为,其中,提供致谢就是慈善机构常用的互动方式之一。有研究表明为捐赠者提供致谢能够有效的影响其后续的捐赠行为,但也有研究指出致谢不一定能够有效的促进个体的后续捐赠表现,捐赠者有时甚至会对致谢持消极和回避的态度。对于捐赠者为什么会对致谢持如此复杂的态度,前人的研究当中并未有涉及。本研究为了弥补这一研究局限,基于自我感知利他理论,认为产生上述矛盾结果的原因是不同致谢类型对捐赠行为的差异影响所致,并进一步探索了上述主效应的边界条件,为慈善机构的运营和管理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支撑和可操作化的实践建议。本研究主要通过实验法收集数据,通过ANOVA和BOOTSTRAP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一探究了致谢类型对个体后续捐赠行为影响这一主效应及自我感知利他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感谢型致谢比品质欣赏型致谢更能促进个体的后续捐赠意愿。因为行为感谢型致谢主要表达的是帮助行为的利他作用,是受助者对帮助行为结果和意义的积极反馈,能够促进帮助者的积极自我评估,提高其自我感知利他,进而促进其后续的捐赠行为。而品质欣赏型致谢强调的是捐赠者的积极品质,使其易产生获得外界积极关注和其他社会奖励的预期,这种预期将使捐赠者感知捐赠行为的利己结果,降低个体的自我感知利他,并进而抑制其后续的捐赠表现。研究二探究了致谢的公开程度的调节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致谢的公开程度会有效调节不同的致谢类型对个体的后续捐赠行为的影响。对于收到行为感谢型致谢的个体,致谢的公开程度并不会影响其后续的捐赠行为,因为收到行为感谢型致谢的个体更关注自身帮助行为对受助者的意义和重要性,因此致谢的公开程度并不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感知利他和随后的捐赠表现。但对于收到品质欣赏型致谢的个体,致谢的公开程度越高则更容易降低个体的后续捐赠行为。因为收到品质欣赏型致谢的个体更关注捐赠行为所带来的外界奖励,而公开程度能够有效的影响致谢的社会化效益,为个体带来更多的社会奖励,这将增强个体的利己感知,进而抑制其自我感知利他和后续的捐赠行为。研究三探究了个体道德认同内化水平的边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个体道德认同内化水平会有效调节不同的致谢类型对个体的后续捐赠行为的影响。对于道德认同内化水平越高的个体,向其提供行为感谢型致谢更能够促进其后续的捐赠行为,因为行为感谢型致谢提高了个体的自我感知利他,能够满足道德认同内化水平高的个体维持自我一致性的需求,从而促使此类个体继续提供捐赠。若向其提供品质欣赏型致谢则会更容易抑制其后续的捐赠行为,因为品质欣赏型致谢带来的自利而非利他感,会使道德认同内化水平高的个体产生巨大的认知矛盾和心理压力,从而抑制此类个体的后续捐赠行为。本研究对现有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现有关于致谢对个体捐赠行为的影响研究得出的结论存在相互矛盾之处,其中有研究表明慈善机构提供的致谢能够有效影响个体的后续捐赠行为,但也有研究指出致谢不一定能够有效的促进个体的后续捐赠表现,有时捐赠者甚至会对致谢持消极和回避态度。本研究就以自我感知利他理论为基础,解释了捐赠者对致谢持如此复杂态度的原因,从而弥补了前人研究的不足。其次,现有研究大多关注的是致谢带来的社会奖励对个体后续捐赠行为的影响,但实际上外界的社会奖励作为一种外部动机并不是人们从事捐赠行为的主要动机,捐赠行为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个体的内部动机。为了弥补前人研究当中的这一不足,本研究关注于对个体的捐赠行为影响更大的内部动机即自我感知利他,能够更准确地解释和预测不同的致谢类型对个体后续捐赠行为的影响,为致谢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第三,现有的研究主要从慈善事件的性质、社会情境和捐赠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探索了致谢对捐赠行为的影响,却并没有研究意识到致谢内容侧重点的不同也会对捐赠行为产生影响。本研究从捐赠领域的实际现象出发,以致谢的内容为切入点,首次明确区分了不同的致谢类型,并从这一视角分析了致谢何时会促进个体的后续捐赠行为,何时会抑制个体的后续捐赠行为,构建了完整的个体心理机制模型,丰富了致谢领域的研究。第四,本研究还探索了致谢的公开程度和个体道德认同内化水平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分别从情境变量和个体特质的不同层面,为主效应制定了清晰的边界条件。研究发现收到行为感谢型致谢的个体的后续捐赠行为不会受到致谢的公开程度的影响,但致谢的公开程度越高,收到品质欣赏型致谢的个体的后续捐赠表现越差。本研究同时还探索了个体道德认同内化水平对其后续捐赠行为的影响,通过对高道德认同内化水平个体的心理分析,进一步解释了捐赠者对致谢产生复杂态度的原因,这丰富了道德认同理论在消费行为领域的应用,为慈善机构合理的使用致谢鼓励人们后续的捐赠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本研究对慈善机构的管理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本研究为慈善机构如何促进公众捐款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随着慈善机构数量的增长和公众对慈善机构产生信任危机,使得许多慈善机构面临募款难的问题,为此慈善机构会通过公益广告和街头拦截等方式促使人们参与捐款,却往往忽视了那些已经捐赠过的人们。本研究就提醒了所有慈善机构应该更多的关注那些已经捐赠过的人们,因为他们在之前已经捐赠过,这说明他们本身就是慈善机构的目标客户,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公益营销效果应该会更好。慈善机构应该更多的去思考怎样和这些潜在的二次捐赠者保持互动沟通,如何与他们建立长期的关系,最终达到提高这些二次捐赠者的后续捐赠行为的目的。其次,本研究为慈善机构对捐赠者的关系营销提供了一些可操作化的建议,能够有效的指导慈善机构处理和维护与捐赠者之间的关系。当捐赠者捐赠过后,慈善机构如何留住这些老顾客,并对其继续进行营销以促进其下一次的捐赠行为呢?本研究认为慈善机构应该很好的利用好捐赠之后向捐赠者提供致谢这一个机会,与捐赠者开启良好的沟通互动,为后续建立长期的关系打下基础。在提供致谢时建议慈善机构更多的使用行为感谢型的致谢,并尽量回避采用品质欣赏型致谢。第三,本研究指出,慈善机构在向捐赠者提供致谢的时候,除了需要注意致谢内容的侧重点之外,还应该注意致谢的场合和个体的特征。慈善机构应尽可能避免在公开程度高的情境下使用品质欣赏型致谢,还需要注意有区别对待不同的捐赠者,尤其要慎重对待道德认同内化水平高的捐赠者。对于道德认同内化水平高的个体,慈善机构应向其提供行为感谢型致谢,这样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后续捐赠行为,与此同时,应该尽量避免向他们提供品质欣赏型致谢,因为这会抑制他们的后续捐赠行为。
倪明杰[10](2015)在《Branding Your Business(前言一第八章)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翻译项目节选自《塑造你的商业品牌》的序言和前八章。该书为英国一位有着30年丰富从业经验的品牌顾问詹姆斯·哈蒙德(James Hammond)所着。这是一本涵盖了营销学和心理学知识的通俗读物,全书分为6个模块,共17章,节选部分涉及到品牌的涵义、消费者情感与感知、“五感”品牌传播、品牌光环效应等方而的内容。纵观全书,这是一本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品牌指导手册。本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翻译项目介绍,包括翻译项目的背景、目标和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原文背景,包括作者简介、原文主要内容与特点。第三部分介绍了翻译难点和翻译前、翻译时的准备工作。主要从文化背景类、专业领域类、中英语言差异类三方面探讨了翻译的难点。第四部分简要介绍了赖斯文本类型理论以及赖斯针对感召功能文本提出的改编翻译模式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在这一模式指导下,灵活采用翻译技巧,使目标文本适应汉语读者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和阅读习惯,从而达到感召效果。第五部分介绍了翻译的心得体会以及仍待解决的问题。
二、起好你的E—mail名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起好你的E—mail名字(论文提纲范文)
(1)情景喜剧《康纳家庭生活》字幕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Introduction |
1.1 Subtitle Translation |
1.1.1 Definition |
1.1.2 Characteristics |
1.1.3 Classification |
1.2 Characteristics of Sitcom Subtitles |
1.3 Significance |
2 Translation Project |
2.1 Source of the Project |
2.2 Description of The Corners |
2.3 Guiding Theory for the Project |
2.4 Platform and Tool Used in the Project |
2.5 Requirements in the Project |
3 Translation Process |
3.1 Pre-translation |
3.1.1 Characters’Personalities Analysis |
3.1.2 Story Analysis |
3.2 While-translation |
3.3 Post-translation |
3.3.1 Self-proofreading |
3.3.2 Proofreading with Proofreaders’Advice |
3.4 Assessment of the Translation |
4 Case Study |
4.1 Adaption to Space Limitation |
4.1.1 Reduction of Annotations |
4.1.2 Simplification of Long Sentences |
4.2 Adaption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
4.2.1 Translation of Puns |
4.2.2 Translation of Special Names |
4.2.3 Use of Idioms |
4.2.4 Use of Catchwords |
5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
Acknowledgements |
(2)模拟和非模拟真实场景下的学生译员口译质量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1 Introduction |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Authenticity |
2.1.1 Authenticity in language testing |
2.1.2 Authenticity in interpreter training |
2.1.3 Summary |
2.2 Quality assessment |
2.2.1 Definition |
2.2.2 Assessment criteria |
2.2.3 Error count |
2.2.4 Summary |
3 Methodology |
3.1 Research questions |
3.2 Research framework |
3.2.1 Authenticity |
3.2.2 Quality assessment |
3.3 Piloting |
3.4 Participants |
3.5 Data collection |
4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4.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
4.1.1 Vertical quality differences(C-E) |
4.1.2 Vertical quality differences(E-C) |
4.1.3 Summary |
4.2 Student analyses |
4.2.1 Student A |
4.2.2 Student B |
4.2.3 Student C |
4.2.4 Student D |
4.2.5 Student E |
4.2.6 Student F |
4.2.7 Student G |
4.2.8 Student H |
4.2.9 Summary |
4.3 Students' self-assessment |
4.4 Feedback on the impact of pressurc |
4.5 Preferences for interpreter training situation |
5 Conclusion |
5.1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A Information Sheet for the English Speaker |
Appendix B Information Sheet for the Chinese Speaker |
Appendix C Information Sheet for the Audience |
Appendix D Information Sheet for the Technicians |
Appendix E Information Sheet for Student Interpreters |
Appendix F Consent Form |
Appendix G Transcripts of Source Texts |
Appendix H Transcripts of Target Texts |
Appendix I Questionnaire for Feedback under the Simulated Situation |
Appendix J Questionnaire for Feedback under the Non-simulated Situation |
(3)《隐形的艺术》汉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3 Translation Requirements |
1.4 The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Research on Network Security Text Translation |
2.2 Research on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
2.2.1 The Evolution of Eco-translatology |
2.2.2 The Core Concepts of Eco-translatology |
2.2.3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
Chapter Three Task Description |
3.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3.1.1 The Theme of the Source Text |
3.1.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
3.1.3 Th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of the Source Text |
3.2 Translation Procedures |
3.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
3.2.2 Translation Process |
3.2.3 Proofreading and Revising |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
4.1 Language Dimension Transformation |
4.1.1 Conversion |
4.1.2 Division |
4.2 Cultural Dimension Transformation |
4.2.1 Literal Translation |
4.2.2 Free Translation |
4.3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Transformation |
4.3.1 Annotation |
4.3.2 Amplification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Ⅰ |
APPENDIX Ⅱ |
ACKNOWLEDGEMENTS |
PUBLISHED PAPERS |
(5)三城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7)机器翻译译文错误分析及其译后编辑策略 ——《理解数字营销》前两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1. An OVERVIE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1.1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1.2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1.3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Machine Translation Post-Editing Mode |
1.3.1 Machine Translation |
1.3.2 Post-Editing |
1.3.3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lation Text |
1.4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
2.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paration for Translation |
2.1.1 Selec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ools |
2.1.2 Solution to the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y |
2.1.3 Operational Principles for Post-Editing |
2.2 During the Translation |
2.3 After the Translation |
2.4 Schedule for the Report |
3. CASE ANALYSIS |
3.1 Classification of Typical Error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
3.2 Typical Error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and Corresponding Post-Editing Strategies |
3.2.1 Mistranslation of Words |
3.2.2 Mistranslation of Phrases |
3.2.3 Mistranslation of Clauses |
3.2.4 Mistranslation of Form and Format |
4. SUMMARY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4.1 Gains in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4.2 Problems and Possible Solutions for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4.3 Evaluation of the Machine Translation Post-Editing Mode |
REFERENCES |
APPENDICES |
APPENDIX A Glossary |
APPENDIX B Source Text |
APPENDIX C Target Text |
(8)中德跨文化交流中的尊重互动 ——交互性视角下动态的多层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Inhaltsangabe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
1.3 研究现状 |
1.3.1 中文文献综述 |
1.3.2 英、德文文献综述 |
1.3.3 小结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尊重 |
2.1.1 尊重的定义 |
2.1.1.1 作为关系的尊重 |
2.1.1.2 作为态度的尊重 |
2.1.1.3 作为行为的尊重 |
2.1.1.4 本研究的尊重定义 |
2.1.2 尊重的分类 |
2.1.2.1 承认的尊重与评价的尊重 |
2.1.2.2 垂直尊重与水平尊重 |
2.1.2.3 普遍尊重和特殊尊重 |
2.1.2.4 本研究的尊重分类 |
2.1.3 人际尊重 |
2.1.3.1 人际尊重的属性 |
2.1.3.2 人际尊重的行为要素 |
2.1.3.3 人际尊重与等级制度 |
2.2 跨文化交流 |
2.2.1 人际交流 |
2.2.1.1 人际交流的定义 |
2.2.1.2 人际交流的特征 |
2.2.1.3 人际交流的四个层面 |
2.2.2 文化与跨文化 |
2.2.2.1 文化 |
2.2.2.2 文化的特征 |
2.2.2.3 跨文化与跨文化性 |
2.2.3 跨文化调整 |
2.2.3.1 跨文化调整的概念 |
2.2.3.2 跨文化调整的维度 |
2.2.3.3 跨文化调整模型 |
2.3 尊重与互动 |
2.3.1 尊重的传递模型 |
2.3.2 交互性视角下的尊重行为 |
2.3.3 跨文化交流中的尊重互动 |
2.4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1.1 研究范式 |
3.1.2 质性研究方法 |
3.1.3 半结构型访谈 |
3.1.4 质性内容分析法 |
3.2 研究设计 |
3.2.1 准备工作 |
3.2.2 访谈提纲 |
3.2.3 个人信息调查问卷 |
3.3 研究的实施 |
3.3.1 访谈对象 |
3.3.2 预访谈 |
3.3.3 正式访谈 |
3.4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3.4.1 转录 |
3.4.2 编码 |
3.4.3 撰写备忘录 |
3.4.4 软件的使用(MAXQDA) |
3.5 伦理问题 |
3.5.1 知情权与自愿原则 |
3.5.2 隐私保护 |
3.5.3 数据保存 |
3.6 小结 |
第四章 研究结果呈现 |
4.1 礼貌原则 |
4.1.1 尊重行为 |
4.1.1.1 打招呼 |
4.1.1.2 给予回应 |
4.1.1.3 面带笑容 |
4.1.1.4 用语礼貌 |
4.1.1.5 中、德方独有尊重行为 |
4.1.2 尊重与不尊重互动 |
4.1.2.1 尊重互动 |
4.1.2.2 不尊重互动 |
4.1.3 尊重行为的跨文化调整 |
4.1.3.1 差异意识 |
4.1.3.2 适应调整 |
4.1.4 小结 |
4.2 协商原则 |
4.2.1 尊重行为 |
4.2.1.1 给予他人发言权 |
4.2.1.2 认真聆听并思考 |
4.2.1.3 包容并听取不同意见 |
4.2.1.4 就事论事 |
4.2.1.5 中、德方独有尊重行为 |
4.2.2 尊重与不尊重互动 |
4.2.2.1 尊重互动 |
4.2.2.2 不尊重互动 |
4.2.3 尊重行为的跨文化调整 |
4.2.3.1 差异意识 |
4.2.3.2 适应调整 |
4.2.4 小结 |
4.3 合作原则 |
4.3.1 尊重行为 |
4.3.1.1 给予信任 |
4.3.1.2 给予自主权 |
4.3.1.3 给予支持 |
4.3.1.4 顾及他人 |
4.3.1.5 中、德方独有尊重行为 |
4.3.2 尊重与不尊重互动 |
4.3.2.1 尊重互动 |
4.3.2.2 不尊重互动 |
4.3.3 尊重行为的跨文化调整 |
4.3.3.1 差异意识 |
4.3.3.2 适应调整 |
4.3.4 小结 |
4.4 权威原则 |
4.4.1 尊重行为 |
4.4.1.1 给予领导优先权 |
4.4.1.2 给予领导决定权 |
4.4.1.3 服从领导 |
4.4.1.4 维护领导权威 |
4.4.1.5 中、德方独有尊重行为 |
4.4.2 尊重与不尊重互动 |
4.4.2.1 尊重互动 |
4.4.2.2 不尊重互动 |
4.4.3 尊重行为的跨文化调整 |
4.4.3.1 差异意识 |
4.4.3.2 适应调整 |
4.4.4 小结 |
4.5 能力原则 |
4.5.1 不尊重行为 |
4.5.1.1 成就被无视 |
4.5.1.2 成就与能力被否定 |
4.5.1.3 能力被低估 |
4.5.2 尊重行为 |
4.5.2.1 赞扬 |
4.5.2.2 祝贺 |
4.5.2.3 感谢 |
4.5.2.4 委以重任 |
4.5.2.5 中、德方独有尊重行为 |
4.5.3 尊重与不尊重互动 |
4.5.3.1 尊重互动 |
4.5.3.2 不尊重互动 |
4.5.4 尊重行为的跨文化调整 |
4.5.4.1 差异意识 |
4.5.4.2 适应调整 |
4.5.5 小结 |
4.6 研究结论 |
4.6.1 中德双方的尊重行为 |
4.6.2 尊重五原则之间的关系 |
4.6.3 交流四层面与尊重行为 |
4.6.4 尊重与不尊重互动模式 |
4.6.5 跨文化调整的原因 |
4.6.6 尊重态度的变化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的局限性 |
5.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个人信息调查问卷 |
附录三: 研究参与知情同意书 |
附录四: 录音知情同意书 |
(9)如何致谢好心人:致谢类型对捐赠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文章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捐赠的相关概念 |
2.2 个体捐赠的影响因素 |
2.2.1 个体产生捐赠行为的前因 |
2.2.2 个体捐赠行为的动机 |
2.2.3 个体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 |
2.3 感谢的相关概念 |
2.4 影响感谢的因素 |
2.5 感谢的影响研究 |
2.5.1 感谢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
2.5.2 感谢对幸福感的影响 |
2.5.3 感谢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
2.5.4 感谢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
2.5.5 感谢对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 |
2.6 前人研究中的不足 |
3 实验一: 不同致谢类型对捐赠者后续捐赠行为的影响 |
3.1 研究假设 |
3.2 预实验 |
3.3 研究设计 |
3.3.1 实验设计 |
3.3.2 被试选择 |
3.3.3 刺激物设计 |
3.3.4 实验流程 |
3.3.5 变量测量 |
3.4 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 |
3.5 研究小结 |
4 实验二: 致谢的公开程度的调节作用 |
4.1 研究假设 |
4.2 研究设计 |
4.2.1 实验设计 |
4.2.2 被试选择 |
4.2.3 刺激物设计 |
4.2.4 实验流程 |
4.2.5 变量测量 |
4.3 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 |
4.4 研究小结 |
5 实验三: 个体道德认同内化水平的调节作用 |
5.1 研究假设 |
5.2 研究设计 |
5.2.1 实验设计 |
5.2.2 量表前测 |
5.2.3 被试选择 |
5.2.4 刺激物设计及实验流程 |
5.2.5 变量测量 |
5.3 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 |
5.4 研究小结 |
6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理论贡献 |
6.4 管理建议 |
6.5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10)Branding Your Business(前言一第八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项目背景 |
1.2 项目目标 |
1.3 项目意义 |
第二章 原作背景 |
2.1 关于作者 |
2.2 关于原文 |
2.2.1 主要内容 |
2.2.2 原文特点 |
第三章 翻译难点与翻译准备 |
3.1 翻译难点 |
3.1.1 文化背景类 |
3.1.2 专业领域类 |
3.1.3 中英语言差异类 |
3.2 准备工作 |
第四章 莱斯文本类型理论介绍与指导 |
4.1 莱斯文本类型理论介绍 |
4.2 莱斯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 |
4.3 改编翻译模式指导下翻译技巧的运用 |
4.3.1 增译法 |
4.3.1.1 增加原文省略的部分 |
4.3.1.2 增加语境下省略的信息 |
4.3.1.3 增加文化背景信息和专业背景信息 |
4.3.2 省译法 |
4.3.3 重复法 |
4.3.4 重组法 |
4.3.4.1 单词重组 |
4.3.4.2 句子重组 |
4.3.5 拆分法 |
4.3.5.1 拆离单词 |
4.3.5.2 拆分短语或从句 |
4.3.6 转化法 |
4.3.6.1 成分转化法 |
4.3.6.2 物主、人主转化法 |
4.3.6.3 主动、被动转化法 |
4.3.6.4 正、反转化法 |
第五章 总结 |
5.1 翻译经验与教训 |
5.2 仍待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译文和原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起好你的E—mail名字(论文参考文献)
- [1]情景喜剧《康纳家庭生活》字幕翻译实践报告[D]. 谭悦.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2]模拟和非模拟真实场景下的学生译员口译质量差异[D]. 韩苏.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3)
- [3]《隐形的艺术》汉译报告[D]. 李润田.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9)
- [4]中国芯传奇[J]. 孙博,曾晓文. 百花洲, 2019(02)
- [5]三城记[J]. 张柠. 当代, 2018(06)
- [6]查无此人[J]. 于是.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8(05)
- [7]机器翻译译文错误分析及其译后编辑策略 ——《理解数字营销》前两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刘付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8(01)
- [8]中德跨文化交流中的尊重互动 ——交互性视角下动态的多层面分析[D]. 韩丁.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2)
- [9]如何致谢好心人:致谢类型对捐赠行为的影响[D]. 雷卫华. 武汉大学, 2017(06)
- [10]Branding Your Business(前言一第八章)翻译报告[D]. 倪明杰.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