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ual Basic在机制中的应用

Visual Basic在机制中的应用

一、Visual Basic在机构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传扬[1](2021)在《模块化对称式3-R(SRS)RP多环机构操作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载人飞船、空间站、月球和火星探测、对地观测、空间科学研究等重大航天工程的陆续启动与实施,对可实现空间大范围在轨操控任务的宇航空间机构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未来航天任务中,宇航机构必须具备开展大范围空间作业的能力,如实现太空垃圾的回收、失控卫星的轨道修正与维护、实施空间攻防等。而目前的空间操控技术多有弊端,如:大尺度变几何桁架结构和驱动较为复杂,关节式机械臂整体刚度低且操作不够灵活。因此,迫切需要研究一种大尺度、多自由度、高刚度、可折叠的空间桁架式操作臂系统。受生物细胞学理论启发,将机构中的运动副、运动支链以及机构本身视为细胞,并用旋量代数理论完成其数学表达。基于细胞学中的裂胞过程,提出裂胞自由度分析法及裂胞奇异分析法,用以分析多环耦合机构的自由度及构型奇异性。采用自由度分析法对三个代表性的多环耦合机构进行分析,以证明方法的正确性。提出对称式3-R(SRS)RP多环机构新构型,其中R表示转动副,S表示球副,P表示移动副,相比并联机构具有更大的刚度质量比;将多个多环机构模块首尾串联可构造空间模块化操作臂,其刚度优于关节式机械臂,适合于操作臂的大型化并具备可折叠功能。采用绳杆式的结构设计方案可进一步增强其整机刚度。提出一种新型球副机构,并构建由两个同心球副及一个轴线过中心的转动副组成的SRS复合铰链,可实现真正的理想节点设计,增强运动精度,并简化运动学及动力学模型。对多环机构的几何、自由度、构型奇异特性进行分析,可知:(1)机构具有3个自由度,分别为绕中间平面相交两轴线的转动及沿中间平面法线方向的移动;(2)机构在运动过程中的任意姿态,上下两个单元始终关于中间平面对称;(3)由于机构中间移动副的存在,其构型奇异位姿均可避免。对多环机构运动特性分析可知:(1)机构理论上可实现完全折叠和动平台最大180°的转动;(2)机构几何奇异位姿位于其工作空间的边界位置,在工作空间中运动始终为连续运动。通过模块化操作臂系统运动学和工作空间分析可知,操作臂具有优良的折叠与弯曲运动性能,三模块操作臂工作空间近似球形,具有较好的操作范围。3-R(SRS)RP多环机构具有多个单自由度铰链(转动副和移动副),其需要3个驱动实现全驱动,具备84种驱动模式配置可能,主要有3R类,2R1P类,1R2P类,以及3P类四大类型。因此,本文提出一种驱动模式优化方法,包含广义驱动力均布准则、功率消耗均布准则以及驱动策略准则。对3-R(SRS)RP多环机构驱动模式进行分析可知,3R类驱动模式在功耗分布方面最优,但在驱动策略准则角度,3P类驱动模式为最优解。提出一种多模块操作臂驱动模式分配策略,确定三模块多环机构操作臂驱动模式分配方案为:接近静平台的模块采用3R类驱动模式,其余采用3P类驱动模式。此外,建立三模块操作臂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求解得到系统的广义驱动力列阵,用以设计操作臂样机及电机选取。搭建三模块多环机构操作臂样机实验测试系统,并分别开展模块运动模式验证实验、运动学特性验证实验、两种同构驱动模式下功耗测试实验、操作臂广义驱动力测试实验,分别验证本文对3-R(SRS)RP多环机构的构型特性分析、运动特性分析、驱动模式分析以及动力学分析的正确性。从而证实模块化3-R(SRS)RP多环机构操作臂具备空间大尺度、多自由度、高刚度、可折叠的特点,具备空间应用的潜力。本文研究工作的开展为我国空间大尺度智能结构体设计理论与方法贡献思路,为空间非合作目标的抓取及空间大范围灵活操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胡叙伟[2](2021)在《基于CAD变量几何的机构运动学自动求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机构学研究中的运动学研究一直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但在实际研究中,运用传统解析法常常会很困难,在向应用转化时基本上是使用数值方法,对于复杂的机构特别是空间多耦合的并联机构来说尤为如此,而CAD变量几何法可以很直观快捷地求得结果,但其原始操作方法还不利于研究人员使用,也不利于向计算机程序方向转化,不利于进一步的开发。本文基于CAD变量几何,结合VB编程语言对CAD软件的二次开发技术,为解决多种机构的运动学问题,开发了对应的软件,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阐述了CAD变量几何求解机构运学问题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技术,指出其原始方法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可进行程序化开发创新的基础和意义。其次,以面向对象化的编程方式,本文深入研究了平面机构组成元素及对应的几何参数,制定了平面机构的搭建流程逻辑和编写了用户界面,以模块化的思想将CAD变量几何中求解平面机构运动学的关键技术单独构造成一个模块文件,通过配合CAD软件使用,并在模块中对求解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方法做出了一定创新。用户在界面中通过参数化的方式,使平面机构的模拟机构建模自动进行。再次,本文深入研究了空间并联机构的组成元素及对应的几何参数,制定了空间并联机构的搭建流程逻辑和编写了用户界面,以模块化的思想将CAD变量几何中求解空间机构运动学的关键技术单独构造成一个模块文件,通过配合CAD软件使用,并在模块中对求解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方法做出了一定创新,使得文件内容更为简洁。用户在界面中通过参数化的方式,使空间机构的模拟机构建模自动进行。最后,以程序化的方式模拟机构在主动驱动下的运动情况,编写了驱动参数配置界面,并结合模块文件中的尺寸驱动方程式即可让程序自动求解出机构不同位置和不同速度下的运动学结果,包括位置、速度、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李皆乐[3](2021)在《浮动滚子/平底推杆—盘形凸轮机构的Ⅰ类尺寸综合与软件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德国海德堡高速印刷机送纸机构是一种典型的“浮动推杆-盘形凸轮机构”,本文将连杆-摇杆间许用压力角条件引入已有机构性能评价体系中,重新对其三种演化机构的Ⅰ类尺寸综合问题进行研究。浮动正半径滚子/平底推杆-盘形凸轮机构尺寸综合理论皆是基于类速度图原理,通过提出“三力汇交点瞬时区间套”、“凸轮滚子接触点瞬时区间套”、满足双压力角条件的“瞬时区域套/边界”等概念,分析总结两种传动性能条件下瞬时解域/边界的规律性结论,进而对“整程区域套/边界”加以讨论并给出解析表达,最终提出最紧凑机构解的求解方法,较为圆满的解决了满足双压力角条件的浮动正半径滚子推杆-盘形凸轮机构的Ⅰ类尺寸综合问题。其中浮动平底推杆-盘形凸轮机构尺寸综合还要考虑运动保真的问题,本文基于离散边界及右手定则给出了运动保真性校核的方法,并通过分析凸轮轴心解域特征,给出最紧凑机构解的求解方法,较为圆满的解决了满足双压力角条件的浮动平底推杆-盘形凸轮机构的Ⅰ类尺寸综合问题。以浮动负半径滚子推杆-盘形凸轮机构为研究对象,提出五项机构约束条件及校核方法,通过构建尺寸坐标系O-r0Ru0,划定尺寸域Ω(r0,R,u0)及“离散-网格”等方法,解得满足单一约束条件的解域及边界线,进而对这些解域求交得到归并约束下的边界/解域,借由Matlab揭示了尺寸解空间Ωall的存在及空间曲面(?)Ωall的特征,最终提出最紧凑机构解的求解方法,较为圆满的解决了满足五项机构约束条件的浮动负半径滚子推杆-盘形凸轮机构Ⅰ类尺寸综合问题。最后,本文在Visual Basic2019上完成了各类机构Ⅰ类尺寸综合可视化软件的开发,通过以上对三种演化机构所做的研究以及对照比较,验证了引入新机构性能指标的必要性,揭示了新旧许用压力角条件解域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凸轮-连杆组合机构尺寸综合的理论发展及实际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徐钰蓉[4](2020)在《《劳特莱奇二语习得与语用学手册》(第一至三节)翻译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此报告基于《劳特莱奇二语习得与语用学手册》中前三节的翻译,对本次翻译实践作出总结。该着作于2019年出版,由Naoko Taguchi进行编撰,收录了32篇二语语用学发展的相关论文,包括一些重要的理论、方法论、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本翻译报告围绕词汇、句子和语篇翻译三大方面,以多义词、定语从句的翻译以及语篇连贯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框架下如何解决这些翻译难点。本报告的重点是第四章—案例分析,着重分析了本次翻译实践的难点。在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下,翻译是一种双重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也是一种跨语际的阐释性运用。好的译文应当是既能够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又只花费读者最小的处理努力,从而实现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之间的最佳关联对等。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发现,由于最佳关联性与语境息息相关,译者应充分考虑上下文语境及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对翻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多义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与译法。关于定语从句的翻译,应综合考虑两大因素:根据从句的长短以及从句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决定将其译为定语或是独立句子;为确保语篇连贯,使用衔接手段可实现形式上的连贯,而交际关联通过帮助译文读者获得充分语境效果实现语义连贯。

薛振宁[5](2020)在《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家逐年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水利工程建设投资也日益增大。在大规模开展水利基础建设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做好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保护好参建单位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工程建设按序时保质保量完成,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11年,国务院安委会明确了通过推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促使安全行为得到规范,完善安全工作条件等具体措施,以达到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有效防范和控制。根据国务院工作精神和安排,水利部结合行业特点,也将水利工程安全标准化建设作为首要工作。自此,标准化建设成为项目法人安全工作的重点,但如何全面、系统开展项目法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准确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工作问题成了建设管理者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本文以水利工程建设中项目法人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为背景,以标准化建设评价体系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在全面细致剖析国家现行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安全标准化评审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咨询业内专家,结合各类水利工程建设中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将评审标准内8个方面评审项目,细化为28项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具体内容及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价体系。(2)通过对主客观赋权方法的研究,分别使用序关系分析法进行主观计算,熵权法进行客观计算,再使用理想点法进行权重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模糊评价模型,使评价体系更加客观,也提升了实用性。(3)借助标准化评价体系及模糊评价模型,对刘北山站拆除重建工程、某水厂工程的项目法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进行评价计算,将得出结论与工程安全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证明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是可以满足标准化建设工作需要。(4)为了便于从业人员使用评价体系及模糊评价模型,通过使用Visual Basic6.0进行了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系统的开发,将赋权计算及模型计算过程纳入系统后台,输入评价体系中各项目标得分即可得出结果。

王佳照[6](2020)在《探出取推钵式蔬菜钵苗取苗机构优化设计与试验》文中指出蔬菜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作物,是满足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根据2011-2020年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全方位增强科技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是国内蔬菜产业的首要任务。目前国内市场上的蔬菜移栽机械主要以人工取苗的半自动机型为主,存在取苗效率低、投苗精准度较差的现象,所以在不破坏中国市场现有移栽机械机型的基础上,研究全自动取苗机构至关重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并设计了一种探出取推钵式蔬菜钵苗取苗机构,选用入土取钵式取苗方式,发明了取推一体式取苗末端执行器(专利号:201910229874.7)代替传统的仅取苗部件运动或者仅推苗部件运动的取苗末端执行器;机构运用非圆齿轮不等速的回转式传动方式传递动力,并且设计“一字”形取苗轨迹代替“鹰嘴”形取苗轨迹,“一字”形取苗轨迹可减轻夹取钵土过程中取苗针对钵苗造成的二次伤害。该机构可完成取苗时刻的快速取苗动作以及推苗时刻的快速推脱的动作,实现精准取苗与推苗作业,与栽植机构配合度更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实现过程如下:(1)研究国外与国内移栽机械领域的取苗机构结构设计与取苗相关技术以及发展状况,说明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以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培育的大果哈椒辣椒钵苗作为取苗的作业对象,结合农艺要求,提出探出取推钵式蔬菜钵苗取苗机构的设计要求,在研究并分析其组成及工作原理后,建立了取苗机构的运动学模型,将“抽象”化为“具体”,采用数字化的形式展现运动过程中取苗机构各关键部件的位置坐标以及运动转角等参数。(2)确立取苗机构的7个优化设计目标,运用Visual Basic 6.0开发探出取推钵式蔬菜钵苗取苗机构可视化优化设计软件,建立优化目标与取苗机构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探究输入参数对取苗机构轨迹变化的影响,调节输入参数,并优化取苗机构的轨迹、形态等特征,得到一组满足设计要求的较优参数和较为理想的取苗机构理论轨迹。(3)根据探出取推钵式蔬菜钵苗取苗机构的工作原理以及由可视化优化设计软件得到的优化参数,应用二维绘图软件Auto CAD 2016,对取苗机构进行了整体结构设计,并在NX 8.0软件中建立取苗机构各零部件的三维模型,完成取苗机构的虚拟样机装配,并对其进行干涉检查。(4)将取苗机构的虚拟样机导入Adams仿真软件中,根据其运动机理,进行虚拟仿真分析,将取苗机构的仿真结果和理论分析相对比,验证了机构设计的合理性。采用Abaqus软件,以太阳轮为例对非圆齿轮展开模态分析,将其固有频率与虚拟仿真中工作频率相对比,验证了非圆齿轮的工作频率与固有频率不相关,保证非圆齿轮在运动过程中不会产生共振现象。(5)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取苗机构试验样机的制造,并运用高速摄影技术提取出试验样机的实际运动轨迹,验证了实际轨迹与理论轨迹、仿真轨迹的一致性。运用相似理论原理,推算出试验样机的最大入钵力,得到钵土的较优基质比为0.4,培育试验钵苗,搭建台架,完成试验样机的取苗试验,其中取苗成功率为96.87%,满足蔬菜钵苗取苗要求,验证了取苗机构设计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单伊尹[7](2020)在《探出开孔式水稻膜上高速插秧机分插机构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种植面积达3000万公顷,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18.7%。中国90%左右的水稻是以持续淹水的栽培方式种植,消耗了总灌溉水量的65%,导致大量的水分流失,水资源利用率低。随着节水农业的发展,水稻覆膜栽培作为一项新型高效节水栽培技术,具有增温、保水、保肥、抑制杂草,减轻病害等诸多优点。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人们对于有机稻米的需求显着提高,水稻覆膜栽培技术逐渐形成了应用于南、北方不同低产、缺水、高寒类型稻田的全套体系,为绿色生态稻作以及优质高效农业注入了新的内容。水稻覆膜栽培是水稻节水栽培的重要技术之一。水稻覆膜栽培过程中采用机械化覆膜与机械化膜上插秧结合的作业方式可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影响机械化水稻膜上插秧质量的核心机构为分插机构,因此研制性能稳定、高效的水稻膜上分插机构可为大规模推广应用水稻覆膜栽培技术提供有效手段。本文结合水稻覆膜栽培农艺要求,研制了一种适用于水稻膜上高速插秧机的探出开孔式分插机构,能够有序完成切膜开孔与栽植动作,有效地减少膜上插秧过程中对秧苗根部造成二次伤害,为水稻膜上插秧装备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一种探出开孔式水稻膜上分插机构,以一种将非圆行星轮系不等速传动与切膜开孔刀探出运动特性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对分插机构的设计。在一个工作周期内,通过一套回转式分插机构有序完成切膜开孔与栽植动作,且两者互不干涉,满足水稻膜上插秧的作业要求。(2)通过对探出开孔式水稻膜上分插机构组成与工作原理进行分析,进而基于非圆行星轮系传动机构的运动学分析,分别建立切膜开孔刀运动学模型和双廓线凸轮机构的运动学模型,为后期分插机构参数优化过程提供理论依据。(3)根据所建立的分插机构运动学模型,结合水稻膜上插秧种植农艺要求,制定了优化目标并将其数值化,建立相应的目标函数;利用Visual Basic6.0软件完成了分插机构优化设计分析软件,通过对参数的调整,优化出满足水稻膜上插秧作业要求的“类腰子形”切膜开孔轨迹与“腰子形”插秧轨迹,并得到该优化条件下的一组结构参数。(4)基于所优化出的分插机构结构参数,利用CAXA2016完成了分插机构的整体二维结构设计;利用Solid Works2014建立了分插机构各零部件的三维模型,并完成了分插机构三维虚拟样机的整体装配;应用ADAMS2010对分插机构进行运动学仿真,通过对比分析仿真结果与优化设计软件得出的理论结果,两者基本一致,验证了分插机构设计的正确性与合理性。(5)采用增材制造工艺(3D打印)完成对分插机构物理样机的试制,依据所优化出速比系数?,建立了分插机构回转速度与土槽前进速度之间关系,搭建土槽试验台架;利用高速摄像技术完成了分插机构的轨迹验证试验,通过对比分析实际运动轨迹、仿真轨迹以及理论轨迹三者基本一致,验证了分插机构的可行性;在所搭建的土槽试验台架上完成了对分插机构的性能验证试验,证明了探出开孔式水稻膜上分插机构的实用性。

赵韵秋[8](2020)在《参数化机构自由度分析及软件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其中农业机械行业事故死亡人数虽然在2012年反弹后逐年下降,但每年的死亡人数依旧不容小觑。因此,不仅要在生产中进行严格的安全管理,还要从源头上设计出拥有本质安全的机构,最大化地减少因机械设备设计缺陷而导致的安全事故。而面对越来越智能的人类社会,人们的需求不断升高,为了对日新月异的机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首先要分析它的自由度,从而掌握它的数目和性质。当今的机构越来越复杂,传统的自由度计算公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对复杂机构自由度的分析。因此,在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基础上,本文基于主-副运动理论,对机构的自由度计算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分析,为使用者建立了一套可更便捷、普适的自由度计算方法。根据机构输入运动元素和机构输出运动元素的物理数学表象特点,将机构自由度的区分定义了输入自由度和输出自由度等概念。基于主-副运动理论,分析了机构的主运动和伴随运动,给出了串联机构的输入运动元素与输出运动元素之间的转换公式。基于机构关节运动域的特点,分析了关节运动域的“六元素”特征描述,给出了关节运动能力特性计算公式。引入输入运动元素和输出运动元素转换公式,借助关节运动域解析图,分析了并联机构的支链运动能力特性,绘制出机构平面六维拓扑图,从而得到机构的自由度数目。基于主-副运动理论得到的新自由度计算方法,对RPPR串联机构和4-RPPRR并联机构的自由度进行了分析,并用传统的自由度计算公式进行了计算,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基于主-副运动理论,利用编程软件VB对机构自由度计算分析过程进行了软件设计,构建了参数化的人机交互界面。建立了机构输入、输出运动元素转换公式的体系,实现VB界面下输入机构参数,快速得到支链的运动能力特性分析,借助计算机辅助图形软件AutoCAD得到机构结构简图。通过软件的嵌入式开发和应用,实现了软件间的数据共享和传输,得到了机构的自由度数目,进一步验证了系统软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邱杰清[9](2020)在《参数化机构输出工作空间立体分析软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机构被运用于各行各业。从结构上划分机器人机构可分为串联机构、并联机构、串并联混合机构,由于并联机构具有刚度高、承载能力大,精度高等优点,与串联机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以一类各支链3运动副轴线平行的空间3-RRC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对该类机构的自由度、奇异位形、正逆解、工作空间进行理论分析,最后在理论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使用Visual Basic开发一款空间3-RRC并联机构工作空间分析软件。首先,将空间3-RRC并联机构的结构参数化,利用基于螺旋理论(反螺旋)的自由度分析原理和修正的Kutzbach-Grübler公式分析机构自由度并验证其全周性;在空间3-RRC并联机构的动平台上引入新约束并验证机构自由度是否变化从而确定奇异位形。其次,基于解析几何理论,建立机构空间位置方程,借助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软件对正逆解进行图解计算;通过位置逆解的充分必要条件确定空间3-RRC并联机构在几何约束下的最大工作空间是3个空心圆柱的交,可以作图得到机构的工作空间;最后使用CAD软件验证位置正逆解、工作空间的正确性。最后,对空间3-RRC并联机构工作空间分析软件进行开发,基于所需实现的功能对软件界面进行设计,确定软件界面中控件对应代码,最终完成软件开发便于空间3-RRC并联机构的设计及优化。

李玉虎[10](2020)在《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桥式起重机作为当前工业上的重要物流运输设备应用十分广泛,全球对于桥式起重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起重机企业迫切需要提高桥式起重机设计生产的效率。目前我国的起重机设计正朝着定制化、智能化、轻量化等方面快速的发展。本文针对当前企业对桥式起重机设计效率低、设计周期较长的问题,结合企业需求,研究开发了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论文研究工作如下:1、对国内外起重机和CAD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方向。2、分析了桥式起重机的整体组成及机构的选型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计算。将蝙蝠算法引入到主梁的截面尺寸优化设计中,并对算法进行了改进,通过实例验证了改进后算法的可行性。3、根据企业的需求,对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进行功能分析,对其进行框架设计、流程设计、模块设计等。4、对AutoCAD、SolidWorks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对桥式起重机重要部件的二维生产图和三维模型的自动生成,采用参数化建模的方式进行三维模型的创建,利用SQL Server对系统的数据进行数据储存管理。5、利用Visual Studio2010开发工具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将各部分进行统一整合,最终完成对桥式起重机CAD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并通过实例验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本文研究的桥式起重机CAD系统以集成的方法,将参数化技术应用于桥式起重机的设计中,使得桥式起重机的设计变得更加快速化、智能化,减少了设计过程中的重复性工作,对于桥式起重机的设计效率和设计水平都有一定的提高。

二、Visual Basic在机构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isual Basic在机构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模块化对称式3-R(SRS)RP多环机构操作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大型空间操作臂研究发展现状
        1.2.1 空间关节式机械臂
        1.2.2 其他操作臂系统
    1.3 空间多环机构研究发展现状
        1.3.1 多环机构构型及应用
        1.3.2 球副机构及复合球铰
        1.3.3 多环机构理论分析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环耦合机构自由度及奇异性分析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裂胞与并胞概念的提出及其数学表达
        2.2.1 旋量代数基础
        2.2.2 裂胞与裂胞分化
        2.2.3 并胞与并胞变异
    2.3 基于裂胞的多环机构自由度分析方法
        2.3.1 裂胞自由度分析方法中的裂胞原则
        2.3.2 约束分析
        2.3.3 关联自由度
        2.3.4 自由度分析流程
    2.4 基于裂胞的多环机构奇异分析方法
        2.4.1 等效并联机构的奇异分析
        2.4.2 并联支链的奇异分析
        2.4.3 裂胞奇异分析法的分析流程
    2.5 案例分析
        2.5.1 案例一:魔球结构
        2.5.2 案例二:多环混联机构
        2.5.3 案例三:双层双环机构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称式3-R(SRS)RP多环机构及其模块化操作臂构型研究
    3.1 引言
    3.2 对称式3-R(SRS)RP多环机构
        3.2.1 新型多环机构构型
        3.2.2 机构绳杆式结构设计及其特点
    3.3 多环机构SRS复合铰链
        3.3.1 1S机构
        3.3.2 新型球副机构的拓展及应用
    3.4 基于裂胞过程的机构演变
        3.4.1 机构的解耦
        3.4.2 公共运动链的简化
    3.5 3-R(SRS)RP多环机构几何特性分析
        3.5.1 转动位置A
        3.5.2 转动位置B
    3.6 3-R(SRS)RP多环机构自由度分析
        3.6.1 静平台与动平台平行
        3.6.2 静平台与动平台不平行
    3.7 3-R(SRS)RP多环机构奇异分析
        3.7.1 静平台与动平台平行
        3.7.2 静平台与动平台不平行
        3.7.3 构型奇异性分析讨论
    3.8 基于3-R(SRS)RP多环机构的模块化操作臂构型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称式3-R(SRS)RP多环机构及其模块化操作臂运动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多环机构模块折展及弯曲运动性能分析
        4.2.1 折展性能分析
        4.2.2 弯曲运动性能分析
    4.3 多环机构模块正位置分析
    4.4 多环机构模块几何奇异分析
        4.4.1 节点微分运动学
        4.4.2 雅克比矩阵
        4.4.3 几何奇异分析
    4.5 工作空间及运动模式分析
        4.5.1 位置及方向工作空间
        4.5.2 多环机构模块三种运动模式
    4.6 模块化多环机构操作臂运动特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称式3-R(SRS)RP多环机构及其模块化操作臂驱动模式研究
    5.1 引言
    5.2 驱动模式优化方法
        5.2.1 三种评判准则
        5.2.2 广义驱动力均布准则
        5.2.3 功率消耗均布准则
        5.2.4 驱动策略准则
    5.3 多环机构模块动力学模型
        5.3.1 可动构件的运动螺旋
        5.3.2 旋量映射矩阵
        5.3.3 动力学模型
    5.4 多环机构模块驱动模式分析
        5.4.1 84 种驱动模式
        5.4.2 基于折叠和弯曲运动模式的运动轨迹
        5.4.3 基于功耗均布准则优化分析
        5.4.4 基于驱动策略准则的优化分析
        5.4.5 最优驱动模式 3R和 3P类
    5.5 3R和3P类驱动模式功耗仿真分析
    5.6 模块化多环机构操作臂驱动模式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环机构操作臂动力学分析及实验验证
    6.1 引言
    6.2 操作臂动力学模型
        6.2.1 可动构件的运动旋量
        6.2.2 旋量映射矩阵
        6.2.3 动力学模型
    6.3 具备3R和3P类驱动模式的操作臂样机实验测试系统
        6.3.1 广义驱动力计算
        6.3.2 实验系统搭建
    6.4 模块运动模式测试实验
    6.5 模块运动特性测试实验
    6.6 3R类及3P类驱动模式功耗测试实验
        6.6.1 模块动力学模型验证
        6.6.2 3R和3P驱动模式分析验证
    6.7 操作臂运动性能及应用测试实验
    6.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自由度分析案例
    A.1 魔球机构中的几何及约束分析
        A.1.1 几何关系验证
        A.1.2 八杆机构两个自由度的讨论
        A.1.3 魔球分支机构中的八杆环路
    A.2 多环混联机构的运动旋量
    A.3 双层双环机构运动旋量
附录B R驱动模式
附录C 非同构驱动模式仿真分析
附录D 动力学模型中矩阵的表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CAD变量几何的机构运动学自动求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机构运动学研究现状
        1.2.1 平面机构运动学研究现状
        1.2.2 空间机构运动学研究现状
        1.2.3 机构运动分析的几何法和CAD方法现状
    1.3 CAD技术智能化与自动化研究概述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CAD变量几何法的原理及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用CAD变量几何求解机构运动学的原理
        2.2.1 数学原理
        2.2.2 软件中实现原理
    2.3 CAD变量几何法关键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平面机构基于CAD变量几何自动建模研究
    3.1 引言
        3.1.1 适用机构
        3.1.2 利用VB对 Solidworks二次开发简介
        3.1.3 机构搭建方案
    3.2 平面机构基于CAD变量几何自动建模的技术基础
        3.2.1 平面机构的基本元素
        3.2.2 平面机构CAD变量几何求解模块文件的建立
    3.3 平面机构的构建逻辑方法和流程图
        3.3.1 机构的构建逻辑方法
        3.3.2 构建平面机构的具体流程图
    3.4 界面设计逻辑和应用说明
        3.4.1 界面设计原则
        3.4.2 平面模拟机构自动建模举例及核心代码说明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并联机构基于CAD变量几何自动建模研究
    4.1 引言
    4.2 空间并联机构基于CAD变量几何自动建模的技术基础
        4.2.1 编程方案
        4.2.2 空间并联机构的基本元素
        4.2.3 空间并联机构CAD变量几何求解模块的建立
    4.3 并联机构的构建逻辑关系和流程图
        4.3.1 并联机构的构建逻辑关系
        4.3.2 构建并联机构的具体操作流程图
    4.4 界面设计逻辑和应用说明
        4.4.1 界面设计逻辑
        4.4.2 并联模拟机构自动建模举例及核心代码说明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CAD变量几何的运动学自动求解
    5.1 引言
    5.2 运动学自动求解和相关分析
        5.2.1 基于CAD变量几何的平面机构运动学自动求解
        5.2.2 基于CAD变量几何的并联机构运动学自动求解
    5.3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1 部分代码及其功能说明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3)浮动滚子/平底推杆—盘形凸轮机构的Ⅰ类尺寸综合与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3 课题来源与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浮动正半径滚子推杆-盘形凸轮机构的Ⅰ类尺寸综合问题
    2.1 机构形态及坐标系建立
    2.2 机构Ⅰ类尺寸综合问题的准确描述
    2.3 运动受力分析及基础公式
    2.4 传动性能条件及重要推论
    2.5 机构Ⅰ类尺寸综合方法
        2.5.1 满足α_1≤[α_1]的凸轮轴心“瞬时区域套/边界”求解原理的简要回顾
        2.5.2 满足α_2≤[α_2]的三力汇交点Ⅰ的“瞬时区间套[u_(Ⅰ1),u_(Ⅰ2)]”概念、生成原理及解析表达
        2.5.3 满足α_2≤[α_2]的凸轮轴心“瞬时区域套/边界”的求解原理
        2.5.4 满足α_1≤[α_1]∩α_2≤[α_2]条件的凸轮轴心“瞬时区域套/边界”概念及生成原理
        2.5.5 瞬时边界(?)Γ_([1∩2])(x,y)的讨论与解析表达
        2.5.6 满足α_1≤[α_1]∩α_2≤[α_2]条件的凸轮轴心“整程区域套/边界”概念、生成原理及性态特征
        2.5.7 整程边界(?)Γ*_([1∩2])(x,y)及凸轮最小基圆半径的求解确定
    2.6 整程区域套/边界的规律性结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浮动平底推杆-盘形凸轮机构的Ⅰ类尺寸综合问题
    3.1 机构形态及坐标系建立
    3.2 机构Ⅰ类尺寸综合问题的准确描述
    3.3 运动受力分析及基础公式
    3.4 机构约束条件
        3.4.1 运动保真条件
        3.4.2 传动性能条件
    3.5 机构Ⅰ类尺寸综合方法
        3.5.1 满足α_1≤[α_1]的凸轮平底接触点K的“瞬时区间套”概念、生成原理及解析表达
        3.5.2 满足α_1≤[α_1]的凸轮轴心“瞬时区域套/边界”求解原理
        3.5.3 满足α_1≤[α_2]的凸轮轴心“瞬时区域套/边界”求解原理
        3.5.4 满足α_1≤[α_1]∩α_2≤[α_2]条件的凸轮轴心“瞬时区域套/边界”概念及生成原理
        3.5.5 瞬时边界(?)Γ_([1∩2])(x,y)的讨论与解析表达
        3.5.6 满足α_1≤[α_1]∩α_2≤[α_2]条件的凸轮轴心“整程区域套/边界”概念、生成原理、性态特征及整程边界求解方法
0 条件的凸轮轴心解域/边界及形态特征'>3.5.7 满足ρ>0 条件的凸轮轴心解域/边界及形态特征
0 条件的凸轮轴心解域/边界及凸轮最小基圆半径求解确定'>3.5.8 满足α_1≤[α_1]∩α_2≤[α_2]∩ρ>0 条件的凸轮轴心解域/边界及凸轮最小基圆半径求解确定
        3.5.9 平底工作段及理论/实际长度的确定
    3.6 整程区域套/边界的规律性结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浮动负半径滚子推杆-盘形凸轮机构的Ⅰ类尺寸综合问题
    4.1 机构形态及坐标系建立
    4.2 机构Ⅰ类尺寸综合问题的准确描述
    4.3 运动受力分析及基础公式
    4.4 约束条件
        4.4.1 约束条件Ⅰ—运动连通条件
        4.4.2 约束条件Ⅱ—运动保真条件
        4.4.3 约束条件Ⅲ—高副处传动性能条件α_1≤[α_1]
        4.4.4 约束条件Ⅳ—低副处传动性能条件α_2≤[α_2]
        4.4.5 约束条件Ⅴ—接触强度条件
    4.5 尺寸坐标系O-r_0Ru_0、尺寸域Ω(r_0,R,u_0)的构建及最优尺寸解求解方法
    4.6 单一约束边界线、解域
    4.7 归并约束下的边界、解域、解空间等重要结论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浮动推杆-盘形凸轮机构泛类尺寸综合的可视化软件
    5.1 计算机在机构研究中的作用
    5.2 系统功能设计
        5.2.1 启动界面
        5.2.2 基础信息
        5.2.3 分析综合模块
        5.2.4 机构动态模拟
        5.2.5 数据管理模块
    5.3 应用实例
        5.3.1 浮动正半径滚子推杆-盘形凸轮机构
        5.3.2 浮动平底推杆-盘形凸轮机构
        5.3.3 浮动负半径滚子推杆-盘形凸轮机构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4)《劳特莱奇二语习得与语用学手册》(第一至三节)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Introduction to the Book
    1.3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1.4 Requirements for the Task
    1.5 Outlin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
    2.2 Translation
    2.3 Proofreading
Chapter Three Relevance Theory of Translation
    3.1 Communication as an 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
    3.2 Context and Cognitive Environment
    3.3 Contextual Effect and Processing Effort
    3.4 Principles of Relevance
    3.5 Translation as a Double Process of Ostensive-inferential Conmmunication
    3.6 Translation as Interlingual Interpretative Use
    3.7 Equivalence of Optimal Relevance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4.1 Word Translation:Polysemous Words
    4.2 Sentence Translation:Attributive Clauses
        4.2.1 Attributive Clause as a Restriction to Antecedent
        4.2.2 Attributive Clause as a Supplement to Main Clause
        4.2.3 Attributive Clause as an Adverbial to Main Clause
    4.3 Textual Translation:Coherence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Implication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5)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实际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构建安全标准化建设评价体系
    2.1 标准化评审标准剖析与建设工作明确
        2.1.1 评审标准剖析
        2.1.2 标准化建设工作明确
    2.2 项目法人安全标准化评价体系构建
        2.2.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2.2.2 评价体系的建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糊评价模型构建
    3.1 评价赋权方法研究
        3.1.1 主客观赋权方法选择
        3.1.2 权重融合(理想点法)
        3.1.3 评价体系子目标的权重赋权计算
    3.2 模糊评价模型
        3.2.1 模型基本情况
        3.2.2 模型构建步骤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项目法人标准化建设的实证分析
    4.1 待评价工程概况
        4.1.1 刘山北站工程项目概况
        4.1.2 某水厂工程项目概况
    4.2 标准化评价体系实证
        4.2.1 刘山北站拆除重建工程安全标准化评价
        4.2.2 某水厂工程安全标准化评价
    4.3 评价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安全标准化评价系统
    5.1 软件编程语言的选择
    5.2 Visual Basic语言简介
    5.3 评价系统的总体设计
        5.3.1 系统的总目标
        5.3.2 系统分析
    5.4 实例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探出取推钵式蔬菜钵苗取苗机构优化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取苗机构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取苗机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取苗机构国外研究现状
        1.2.2 取苗机构国内研究现状
    1.3 取苗机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取苗机构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2.1 取苗机构的设计要求
    2.2 取苗机构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2.2.1 取苗机构的组成
        2.2.2 取苗机构的工作原理
    2.3 取苗机构运动学模型的建立
        2.3.1 非圆齿轮节曲线成型方法
        2.3.2 运动学模型建立
    2.4 本章小结
3 取苗机构优化设计软件的开发
    3.1 可视化优化设计软件开发思路
    3.2 优化目标的确立
    3.3 可视化优化设计软件的开发
        3.3.1 可视化优化设计软件主要功能简介
        3.3.2 输入参数变量对轨迹的影响
    3.4 取苗机构优化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取苗机构的结构设计
    4.1 取苗机构的二维整体结构设计
    4.2 取苗机构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
        4.2.1 非圆齿轮的结构设计
        4.2.2 取苗臂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
    4.3 取苗机构虚拟样机的装配
        4.3.1 零部件的三维模型建立
        4.3.2 虚拟样机的装配
    4.4 本章小结
5 取苗机构的仿真分析与试验验证
    5.1 取苗机构的虚拟仿真分析
        5.1.1 虚拟仿真的预处理
        5.1.2 添加约束关系与载荷
        5.1.3 取苗机构运动仿真分析
    5.2 非圆齿轮的模态分析
    5.3 取苗机构样机制造与轨迹验证
        5.3.1 取苗机构试验样机的制造
        5.3.2 取苗机构轨迹的验证
    5.4 取苗机构台架试验
        5.4.1 相似理论预试验
        5.4.2 取苗机构台架试验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探出开孔式水稻膜上高速插秧机分插机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分插机构工作原理及运动学建模
    2.1 设计要求及轨迹分析
    2.2 机构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2.2.1 机构的组成
        2.2.2 分插机构的工作原理
    2.3 分插机构数学建模
        2.3.1 基于非圆传动的切膜开孔刀运动学建模
        2.3.2 双廓线凸轮机构运动学建模
    2.4 本章小结
3 机构的优化设计与分析
    3.1 机构优化设计软件开发思路
    3.2 优化目标的建立与分析
    3.3 优化设计软件的开发
        3.3.1 优化设计软件功能简介
        3.3.2 参数优化结果
    3.4 优化软件的辅助分析
        3.4.1 相对运动行程分析
        3.4.2 探出式切膜开孔刀设计必要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结构设计与仿真分析
    4.1 结构设计
        4.1.1 整体结构设计
        4.1.2 栽植臂的结构设计
        4.1.3 分插机构初始位置的确定与安装
    4.2 机构的三维建模
        4.2.1 各零部件三维模型的建立
        4.2.2 三维模型的装配
    4.3 仿真分析
        4.3.1 三维模型的导入与预处理
        4.3.2 相对运动仿真
        4.3.3 绝对运动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分插机构性能试验研究
    5.1 物理样机的试制
    5.2 土槽试验台架的设计与搭建
    5.3 高速摄像轨迹验证试验
    5.4 机构的性能验证试验
        5.4.1 水稻闭锁式育秧
        5.4.2 试验方法
        5.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8)参数化机构自由度分析及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主-副运动理论基本概念
    2.1 机构的主运动和伴随(副)运动分析
    2.2 机构自由度的新定义和伴随运动的阶计算
    2.3 机构输入和输出运动元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串联机构的自由度分析
    3.1 单支链基于主副运动理论的自由度公式
    3.2 RPPR串联机构自由度实例计算
    3.3 本章小结
4 并联机构的自由度分析
    4.1 单支链输出运动能力特性分析
    4.2 4 -RPPRR并联机构自由度实例计算
    4.3 基于G-K公式计算4-RPPRR并联机构自由度
    4.4 本章小结
5 自由度分析软件系统设计
    5.1 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
    5.2 软件系统的功能
    5.3 软件系统的设计步骤及运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一、基本情况
    二、学术论文
    三、研究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参数化机构输出工作空间立体分析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并联机构现状
    1.3 三平移并联机构的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自由度及奇异分析
    2.1 结构及坐标系建立
    2.2 自由度分析
    2.3 奇异分析
    2.4 小结
3 位置及工作空间分析
    3.1 位置分析
    3.2 工作空间分析
    3.3 实例验证
    3.4 小结
4 软件界面设计及代码编写
    4.1 引言
    4.2 软件功能及框架
    4.3 界面设计
    4.4 代码编写
    4.5 小结
5 软件实例测试
    5.1 引言
    5.2 测试工作空间求解模块
    5.3 测试位置逆解模块
    5.4 测试位置正解模块
    5.5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起重机研究现状
    1.3 CAD研究现状及发展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桥式起重机设计理论
    2.1 机构零部件选型设计概述
        2.1.1 吊钩组
        2.1.2 钢丝绳
        2.1.3 卷筒
        2.1.4 电动机
        2.1.5 减速器
        2.1.6 制动器
    2.2 基于改进BA算法的主梁优化设计
        2.2.1 最小二乘法的孪生有界支持向量机
        2.2.2 BA算法
        2.2.3 BA算法的改进
        2.2.4 主梁优化分析
        2.2.5 主梁优化前后的静力学分析
        2.2.6 主梁的校核
    2.3 端梁设计校核
    2.4 本章小结
3 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设计
    3.1 系统开发环境及目标
        3.1.1 系统开发目标
        3.1.2 系统开发环境
    3.2 系统总体框架
    3.3 系统功能设计
    3.4 系统模块设计
        3.4.1 机构设计模块
        3.4.2 结构设计模块
        3.4.3 三维模型模块
        3.4.4 数据库模块
        3.4.5 二维工程图模块
        3.4.6 计算书模块
    3.5 本章小结
4 桥式起重机CAD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4.1 二次开发技术研究
        4.1.1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理论研究
        4.1.2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应用
        4.1.3 SolidWorks二次开发技术理论研究
        4.1.4 SolidWorks二次开发技术应用
    4.2 参数化建模技术研究
        4.2.1 参数化建模理论
        4.2.2 系统模型库的建立
    4.3 SQL Server技术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桥式起重机CAD系统实现及应用实例
    5.1 系统流程设计
    5.2 设计实例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Visual Basic在机构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模块化对称式3-R(SRS)RP多环机构操作臂研究[D]. 李传扬.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基于CAD变量几何的机构运动学自动求解研究[D]. 胡叙伟. 燕山大学, 2021(01)
  • [3]浮动滚子/平底推杆—盘形凸轮机构的Ⅰ类尺寸综合与软件开发[D]. 李皆乐. 集美大学, 2021(01)
  • [4]《劳特莱奇二语习得与语用学手册》(第一至三节)翻译报告[D]. 徐钰蓉. 暨南大学, 2020(04)
  • [5]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D]. 薛振宁. 扬州大学, 2020(04)
  • [6]探出取推钵式蔬菜钵苗取苗机构优化设计与试验[D]. 王佳照.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7]探出开孔式水稻膜上高速插秧机分插机构设计与试验[D]. 单伊尹.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8]参数化机构自由度分析及软件设计[D]. 赵韵秋. 华北科技学院, 2020(01)
  • [9]参数化机构输出工作空间立体分析软件设计[D]. 邱杰清. 华北科技学院, 2020(01)
  • [10]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设计与研究[D]. 李玉虎. 中北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Visual Basic在机制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