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的测定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的测定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李英莲,常琼[1](202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1、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变化》文中指出背景: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转化生长因子β是临床已明确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发展有关的重要系统性炎症相关因子,但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骨质疏松间关系如何,鲜见报道。目的: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照前瞻性病例对照原则选取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根据骨量分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量正常组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骨量减少组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组40例。比较3组临床资料、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1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分析骨质疏松组血清3种因子水平与肺功能、骨密度、骨代谢相关性;并采用偏相关性分析血清3种因子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1、白细胞介素6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案符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的相关伦理要求。结果与结论:(1)Pearson相关性分析,骨质疏松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呈负相关,与骨保护素、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降解产物呈正相关;转化生长因子β1与FEV1%Pre、FEV1/FVC、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呈正相关,与骨保护素、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降解产物呈负相关(P <0.05);(2)将肺功能、骨代谢、骨密度等其他因素控制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1、白细胞介素6仍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骨质疏松显着相关(P <0.05);(3)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1、白细胞介素6联合对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骨量减少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值)分别为0.870、0.850;(4)结果说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1、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肺功能及骨代谢有关,三者联合检测可为临床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骨质疏松提供参考依据。

蔡向东[2](2021)在《病变胶原蛋白的靶向成像》文中研究说明胶原蛋白是人体含量最多的蛋白质,也是众多疾病的关键生物标志物。作为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胶原蛋白在细胞的黏附、增殖、分化和转移等基本生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它的异常重塑则被认为是纤维化、关节炎、癌症等疾病的关键病理过程。纤维化相关疾病中常发现I型胶原蛋白的过度沉积,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病人中则普遍存在II型胶原蛋白的过度降解,而不同类型胶原蛋白的异常分布则被认为与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因此,病变胶原蛋白的高效检测对这些严重疾病的机理研究、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至关重要。本论文旨在开发病变胶原蛋白的靶向多肽探针及相关疾病的组织成像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病变胶原蛋白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它的靶向检测一直是巨大挑战。最新研究发现,具有(Gly-Pro-Hyp)n重复序列的多肽探针,在保持单链的状态下,可以特异性结合病变胶原蛋白中的解折叠位点。然而,该类多肽探针会自发形成三聚体,从而丧失对病变胶原蛋白的结合能力。我们首次通过向胶原多肽探针序列中间位置引入氨基脯氨酸,并修饰大位阻的羧基荧光素染料构建了新型多肽荧光探针。该多肽荧光探针保持稳定的单链结构,可以特异性识别不同组织中的病变胶原蛋白。该多肽探针不需要热处理和紫外线处理,消除了组织损伤的潜在风险,在胶原蛋白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潜力。2)我们通过将(Gly-Pro-Hyp)7序列与数个带电荷的氨基酸Asp连接,构建了一系列胶原蛋白靶向多肽探针PCTP-Dn(n为Asp的数量)。该系列探针三重螺旋结构的稳定性随Asp的数量增加而逐渐减弱,并且多肽探针PCTP-D6在生理条件下显着保持单链构象。我们构建的新型多肽探针通过静电排斥作用抑制(Gly-Pro-Hyp)n序列三聚体的形成,可以高效检测不同类型的动物结缔组织和人病理组织中的病变胶原蛋白,在胶原蛋白相关疾病的机理研究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3)我们首次构建了一种由重复的(Gly-Hyp-Pro)n序列组成的新型多肽探针F-GOP-10,该探针即使在0°C时仍可保持单链构象。F-GOP-10可以靶向识别人骨关节炎组织中的病变胶原蛋白,但完全不染色正常的软骨组织。同时,F-GOP-10对人肝纤维化和各种癌组织的成功染色,证明它是一种强大的靶向识别病变胶原蛋白的工具。不同数量Gly-Hyp-Pro的F-GOP-n系列多肽探针均未形成三聚体,表明(Gly-Hyp-Pro)n序列本质上具有单链特性。这种100%纯单链的多肽探针,可以被精确定量,能用于石蜡切片和冰冻切片的染色,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4)量子点(QDs)具有波长易调节、高亮度等优良的光学性质,在生物传感器领域广泛应用。然而,如何在量子点上修饰靶向多肽并构建稳定的QDs靶向探针,目前仍然困难重重。我们首次设计了主-客体肽系统,用于构建稳定性和选择性俱佳的QDs-多肽探针。我们筛选发现,包含Cys和带负电荷氨基酸的短肽,可以作为主体肽,能够显着增强量子点的稳定性和水溶性;同时,包含Cys和靶向序列的客体肽,很容易非共价键合到量子点上。不同主-客体肽修饰的量子点均表现优良的稳定性和靶向性,并且成功地用于细胞器、膜蛋白和细胞外基质蛋白的成像以及3D肿瘤细胞模型的多组分成像。我们开发的主-客体肽体系,为构建稳定的QDs-多肽探针提供了一种广泛适用、简单可行的方法,为量子点在细胞和组织的靶向成像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5)胶原蛋白在纤维化、癌症等疾病中的病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间常常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胶原蛋白参与。我们利用新建立的主-客体肽体系,构建了多种稳定性和选择性俱佳的QDs-多肽探针,可以同时靶向检测I、II、IV型及变性胶原蛋白。因为量子点的大位阻效应,修饰在量子点上的变性胶原蛋白靶向多肽始终保持单链状态,完全避免了热处理和紫外线处理导致的组织损伤风险。同时,量子点波长易调节的优良性质,赋予了不同靶向多肽探针多色特性,方便实现不同组分的共成像。该新型QDs-多肽探针,成功用于纤维化和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同类型胶原蛋白的靶向成像。我们开发的QDs-胶原蛋白靶向多肽探针体系,为同时、高灵敏、高特异性检测不同类型的胶原蛋白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工具箱,为纤维化、癌症等严重疾病的机理研究和早期检测提供了新的机遇。

刘威,王海荣,李雪[3](2020)在《骨钙素与风湿免疫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骨钙素主要由成骨细胞分泌,是一种特异性非胶质蛋白,其水平的高低可以间接反映骨细胞的活性及骨代谢的具体情况,在骨骼生长、代谢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参与了诸多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被广泛用于各类骨骼疾病、内分泌疾病的诊断。骨钙素除了发挥骨骼生长与代谢的作用外,还具有体内免疫调控作用,不仅参与了骨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可能也参与了风湿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膝骨关节炎、痛风等风湿免疫疾病有一定内在联系,但目前具体的机制尚未明确。未来,可将骨钙素与风湿免疫疾病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可能对风湿免疫疾病的早期评估与治疗指导有一定积极意义。

王颖超[4](2020)在《特立帕肽与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特立帕肽(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与唑来膦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共103例,其中53例接受特立帕肽(20μg/天皮下注射)治疗,50例患者接受唑来膦酸(5mg/年静脉滴注)治疗,两组患者均补充足量钙剂及阿法骨化醇。观察所有患者用药前,用药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腰椎1-4(L1-4)、股骨颈、全髋骨密度(BMD)、血清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降解产物(β-CTX)、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一般生化指标(血钙、血磷)、骨代谢调控激素(甲状旁腺激素、25-羟基维生素D3)、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VAS评分)水平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特立帕肽组和唑来膦酸组所有患者的年龄、绝经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治疗前各部位骨密度(BMD)、骨转换标志物、一般生化指标(血钙、血磷)、骨代谢调控激素(甲状旁腺激素、25-羟基维生素D)、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骨密度变化:治疗3个月后特立帕肽组和唑来膦酸组患者腰椎1-4、股骨颈及全髋BMD与基线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特立帕肽组患者腰椎1-4、股骨颈、全髋BMD较基线水平分别提高9.9%、4.9%、2.9%和15.9%、7.0%、6.6%(P均<0.05),唑来膦酸组分别提高5.1%、3.8%、3.5%和7.7%、6.5%、5.4%(P均<0.05)。其中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特立帕肽组患者腰椎1-4BMD升高水平明显优于唑来膦酸组(P<0.05),其余时期两组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骨转换标志物变化:治疗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特立帕肽组PINP、β-CTX水平较基线均升高(P<0.05),唑来膦酸组PINP、β-CTX水平较基线均降低,(P<0.05),特立帕肽组PINP、β-CTX水平较唑来膦酸组升高明显(P<0.05);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特立帕肽组ALP水平较基线升高(P<0.05),唑来膦酸组较基线水平降低(P<0.05),两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4)一般生化指标变化:治疗后各时期两组患者血钙、血磷水平较基线未见明显变化(P>0.05),同时期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骨代谢调控激素变化: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较基线升高(P<0.05),其余时期未见明显差异(P>0.05),同时期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6)VAS评分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期VAS评分较基线水平均降低(P<0.05),特立帕肽组VAS评分均低于唑来膦酸组(P<0.05);(7)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安全性较好。结论:特立帕肽和唑来膦酸均可明显提高患者骨密度,减轻疼痛,降低骨折发生率,且安全性好。但在提高腰椎骨密度及降低VAS评分方面,特立帕肽治疗效果优于唑来膦酸。

伦晓名[5](2020)在《艾拉莫德对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量低下患者骨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骨丢失十分常见。艾拉莫德是一种小分子抗风湿药物,可用于RA的治疗。本研究探讨艾拉莫德对活动性RA合并骨量低下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为RA的骨保护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免疫风湿科门诊、住院治疗的60例符合2010年ACR/EULAR诊断标准的RA合并骨量低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两组,每组30例。一组给予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治疗,为MTX组;另一组给予MTX联合艾拉莫德治疗,为MTX联合艾拉莫德组,两组均治疗6个月。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cell 17,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表达水平,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trochemiluminescene immunoassay,CLIA)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1型胶原交联C端肽(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CTX-1)、1型前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1 N-terminal propeptide,P1NP)、25-羟基维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IL-17、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并根据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计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28,DAS28)。结果1.治疗后,MTX联合艾拉莫德组患者的血清CTX-1、RANKL水平显着低于MT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X联合艾拉莫德组患者的血清OPG水平显着高于MT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MTX联合艾拉莫德组患者的DAS28及血清IL-17水平显着低于MT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MTX联合艾拉莫德组患者的Th17细胞表达水平显着低于MT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X联合艾拉莫德组患者的Treg细胞表达水平显着高于MT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MTX联合艾拉莫德组Treg细胞百分比与OPG呈正相关(P<0.05),Th17细胞百分比与RANKL呈正相关(P<0.05)。MTX组无此相关性。结论艾拉莫德作为治疗RA的新型治疗药物,其不仅可以调节免疫反应,抑制各种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而且还有骨保护作用。同时,本研究表明,艾拉莫德可能通过作用于Th17、Treg细胞平衡从而调节OPG/RANKL/RANK信号通路发挥抗炎和骨保护作用。

母树静[6](2020)在《儿童慢性心力衰竭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的改变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指心脏长期无法提供足够的心输出量以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以及接受足够的静脉回流,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儿童CHF是导致儿童死亡的原因之一,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CHF的诊断主要是依靠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虽然是心力衰竭诊断与评估的强有力的工具,但仍存在缺陷。BNP系列标志物在临床的广泛使用,让人们看到了血清循环标志物的价值,因其敏感度和特异度较低,所以近年来,有关CHF循环标志物的研究越来越多。心室重塑是导致CHF的关键,而心肌纤维化是心室重塑的基础。心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中的胶原纤维主要是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组成。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the carboxy-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Ⅰ procollagen,PICP)、Ⅲ 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the amino-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Ⅲ procollagen,PⅢNP)分别是胶原纤维生成过程中分解出的片段,与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的生成关系密切,大量研究表明,CHF患者中血清PICP、PⅢNP水平表达升高,但其在儿童CHF中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检测CHF儿童血清中PICP、PⅢNP 水平及其与心室重塑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其在CHF患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心血管内科并确诊为CHF的患儿40例作为心衰组。根据原发疾病分为扩张型心肌病组23例,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组17例。根据心功能分级分为心功能Ⅱ级(轻度)组12人,心功能Ⅲ级(中度)组15人,心功能Ⅳ级(重度)组13人。另选取同期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的健康体检儿童20例为对照组。各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ICP、PⅢNP水平,放射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等指标。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偏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述数据,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以P值小于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心衰组患儿治疗前血清PICP、PⅢNP水平,血浆NT-proBNP水平均高于治疗后,心衰组患儿治疗前血清PICP、PⅢNP水平,血浆NT-pro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衰组心功能Ⅲ级、Ⅳ级组血清PIC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心功能的恶化而升高(P<0.05);心功能Ⅲ级、Ⅳ级血清PⅢN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心功能的恶化而升高(P<0.05);心功能Ⅱ级组血清PICP、PⅢN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DCM、EFE两组患儿血清PICP、PⅢNP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心衰组患儿治疗前血清PICP、PⅢNP水平互相呈正相关(r=0.71,P<0.05);血清PICP水平与心功能、NT-proBNP水平、LVEDd、LVM呈正相关(r分别=0.53、0.4、0.3、0.27,P<0.05),与 LVEF、LVFS 呈负相关(r分别=-0.50、-0.44,P<0.05);血清 PⅢNP水平与心功能、NT-proBNP水平、LVEDd 呈正相关(r 分别=0.51、0.44、0.32、0.27,P<0.05),与 LVEF、LVFS 呈负相关(r分别=-0.52、-0.48,P<0.05)。结论1.PICP、PⅢNP参与了儿童CHF心肌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2.血清PICP、PⅢNP水平可以帮助临床诊断儿童CHF、心功能分级以及评估CHF的治疗效果。

荆可[7](2020)在《线状IgA大疱性皮病动物模型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线状IgA大疱性皮病(Linear IgA bullous dermatosis,LABD)是一种少见的以基底膜带IgA沉积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好发于儿童及成年人。目前LAB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皮肤科实验室完成,该实验室成功建立了多种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的动物模型,有丰富的动物实验经验。本课题通过逐步建立LABD的动物模型,初步探讨IgA自身抗体的致病机制。第一部分特异性抗NC16A IgA抗体的纯化及鉴定目的在LABD患者血清中纯化出特异性抗NC16A IgA抗体并鉴定其活性及特异性。方法利用亲和层析法经商业化总IgA纯化柱及自制的NC16A纯化柱两次纯化从患者血清中获得抗体,并通过ELISA、间接免疫荧光、免疫印迹等方法检测其活性及特异性。结果纯化出浓度为100ug/ul的抗体。使用NC16A小鼠皮肤底物行间接免疫荧光可见基底膜带IgA线状沉积以GST-NC16A重组蛋白为底物行WB在37kDa处可见条带。结论通过亲和层析法成功纯化出特异性抗NC16A IgA抗体,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人中性粒细胞在LABD表皮下水疱形成中的必要性目的证实人中性粒细胞在LABD表皮下水疱形成中的必要性。方法分离提取人及小鼠中性粒细胞,将NC16A新生小鼠分为3组,一组将NC16A IgA注射于小鼠背部,一组同时注入致病IgA和鼠中性粒细胞,另一组局部注入致病IgA和人源的中性粒细胞。取其局部皮肤行直接免疫荧光和HE染色,检测是否存在基底膜带IgA的沉积及出现真表皮分离的现象,并明确致病动物的适宜抗体量。结果100-250ug为致病小鼠的适宜抗体量。仅有同时注入NC16A IgA抗体和人源中性粒细胞组出现表皮下水疱,MPO值随时间逐渐升高,出现中性粒细胞的活化。结论在人中性粒细胞存在的情况下,NC16A IgA可引起NC16A小鼠表皮下水疱形成。第三部分人源化FcαRI/NC16A动物模型的建立目的探究LABDIgA是否可使人源化FcαRI/NC16A小鼠出现表皮下水疱。方法转基因技术向小鼠导入FcαRI及NC16A,建立双人源化FcαRI/NC16A小鼠,然后用NC16A IgA抗体致病转基因小鼠,观察0-48小时内的变化,通过HE染色、免疫荧光、MPO等检测,评估是否在小鼠身上复制出表皮下水疱及炎细胞浸润。结果注入抗NC16A IgA抗体24小时后转基因小鼠耳部组织出现表皮下水疱的形成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基底膜带IgA沉积,MPO值逐渐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LABD IgA通过与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αRI交联作用激活中性粒细胞而致病,可使FcαRI/NC16A小鼠出现表皮下水疱,成功建立转基因LABD模型。第四部分人源化FcαRI/NC16A/CXCR2 KO小鼠模型的建立目的通过敲除CXCR2基因的小鼠模型分析IgA及中性粒细胞在局部的免疫应答。方法转基因技术获得FcαRI/NC16A/CXCR2 KO小鼠。结果成功获得FcαRI/NC16A/CXCR2 KO小鼠。结论向CXCR2小鼠注入NC16A IgA抗体可能存在三种结果,除CXCR2外可能还存在其他LABD IgA募集并激活中性粒细胞作用的通路。

陈健华[8](2020)在《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进展缓慢的骨代谢性疾病,在老年人中较常见,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最可怕的结果,是许多老年人群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骨质疏松发生骨折的概率在大于50岁的人群中达到了50%以上,骨质疏松骨折后1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者比例高达20%,而存活者中约50%因其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同时造成了沉重的家庭、社会和经济负担。绝经和2型糖尿病做为骨质疏松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经常共患于老年女性,伴随着近年来2型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加,导致这部分高危人群的数量也大幅上涨。目前临床指南建议的骨质疏松初筛年龄为65岁,加之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检查设备的普遍缺乏,导致了绝大多数65岁及以下绝经早期的2型糖尿病女性不了解自身的骨质情况,增加了脆性骨折发生的风险。临床现有的一些针对一般人群骨质疏松的预测工具方法在这一类特殊人群的骨质疏松预测方面均未取得理想效果。因此,临床及流行病学筛查迫切需要对于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骨质疏松预测模型工具。本研究旨在探讨:1)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的高危风险因素。2)筛选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具有预测诊断功能的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3)制定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简便有效的预测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概率的预测模型工具。方法:本研究是以沈阳及下属共十个市辖区内居民为基础的横断面病例研究,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为研究中心,招募年龄在50-65岁之间的绝经2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女性作为研究对象自愿参与项目。研究对象无重大疾病史、无特殊用药史、非糖尿病极高危或存在严重并发症,最终入组病例123例。实验设计使用收集到的调查问卷结果及血液样本,统计人口学、行为习惯指标,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及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指标作为参考变量池,采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筛选研究对象发生骨质疏松的高危风险因素,共同构建应用于不同场景下的疾病风险预测模型。完整病例资料包含:一般自然信息表,FRAX骨质疏松及骨折预测量表、FI老年衰弱指数调查问卷、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调查问卷、MNA微缩营养调查问卷,检验指标包含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清钙磷镁离子浓度、糖化血红蛋白及糖化白蛋白系列、25羟基维生素D、脂蛋白胆固醇系列、乳酸脱氢酶系列、甲功三项、乙肝五项、尿常规、便常规等,骨质疏松诊断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调查资料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录入、整理和核查。对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连续性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反之采用非参数检验;离散型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自变量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法,用优势比(Odds ratio,OR)与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表示。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筛选使用Agilent 1290(Agilent Technologies)超高效液相色谱仪,通过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2.1 mm×100mm,1.8μm)液相色谱柱对目标化合物进行色谱分离。Thermo Q Exactive Orbitrap质谱仪在控制软件(Xcalibur,版本:4.0.27,Thermo)控制下进行一级、二级质谱数据采集。使用自主编写的R程序包(内核为XCMS)进行峰识别、峰提取、峰对齐和积分等处理。预测模型构建部分将风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逐步向前回归分析,计算研究人群的临床特征和检验指标与骨质疏松发生率的关系。使用SPSS 25.0进行信度效度分析,其他统计方法均使用R 3.6.0进行分析。双侧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组123例研究对象整体骨质疏松症发病率33.3%。通过对全部分析结果有显着意义的单因素项目,加入年龄、民族、婚姻状态、家庭收入、是否长期服用糖尿病治疗药物、家族骨折史等因素进行调整,最终多因素综合筛选出10个临床特征与检验指标。结果表明骨质疏松患者的血小板(Platelet)计数(OR=0.985,95%CI=0.975-0.996,P=0.005)、25羟基维生素D(25-(OH)-D)(OR=0.851,95%CI=0.776-0.933,P=0.001)、BMI(OR=0.296,95%CI=0.116-0.760,P=0.011)、血清钾浓度(OR=0.030,95%CI=0.004-0.242,P=0.001)、钙浓度(OR<0.001,95%CI=0.000-0.010,P=0.001)均明显低于骨质正常患者,与此相反的是前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浓度(OR=1.396,95%CI=1.084-1.797,P=0.010)、总胆红素(TBil)浓度(OR=1.283,95%CI=1.120-1.469,P<0.001)、γ-谷氨酰胺转移酶浓度(OR=1.026,95%CI=1.010-1.043,P=0.001)均明显高于后者(全部P<0.05)。FI-70衰弱指数超过或等于0.25(量化为衰弱人群)的研究对象患骨质疏松的概率明显高于衰弱指数低于0.25的研究对象(OR=3.266,95%CI=1.318-8.091,P=0.011);充足运动活动的研究对象患骨质疏松的概率明显低于缺乏运动活动的研究对象(OR=0.365,95%CI=0.138-0.963,P=0.042)。其余特征因素均未显示显着统计学差异。通过对30例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血清样本进行骨质疏松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筛选得到新蝶呤(Neopterin)作为本研究模型预测因子。选取另55例研究对象血清样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新碟呤、骨代谢标志物骨钙素(osteocalcin,OC)、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疾病程度水平指标脂联素(Adiponectin/ADPN)进行了交叉验证实验。结果证明新碟呤是有效的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生物标志物。第三部分通过整合前两部分筛选出的有效预测变量,构建并验证了适合不同场景应用的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模型1)社区筛查应用的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模型:Logit(P)=7.748-0.358×(BMI)+1.511×(FI-70)-1.489×(文化程度)-0.954×(运动),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3,特异度为72.0%,灵敏度为85.4%。2)临床筛查应用的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模型:Logit(P)=1.109-0.076×(25羟基维生素D)-0.011×(Platelet)+0.165×(TBil),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8,特异度为80.5%,灵敏度为68.3%。3)临床筛查应用(包含Neopterin)的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模型:Logit(P)=-6.330-0.142×(25羟基维生素D)+0.959×(Neopterin)+0.187×(TBil),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7,特异度为95.1%,灵敏度为82.9%。4)精准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模型:Logit(P)=40.735-0.678×(BMI)-0.225×(25羟基维生素D)-13.906×(钙浓度)+0.173×(TBil)+1.136×(Neopterin),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7,特异度为93.9%,灵敏度为87.8%。结论:1.临床特征与检验指标多因素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中,其BMI、钙浓度、血小板计数、血清钾浓度、25羟基维生素D较低,而糖化血红蛋白浓度、总胆红素浓度、γ-谷氨酰胺转移酶浓度较高将明显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FI-70衰弱指数超过0.25、缺乏运动性体育活动是发生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2.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新碟呤(Neopterin)是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诊断的有效指标。3.应用于不同场景的骨质疏松预测模型及评分列线图均得到了较高的预测能力,为临床和流行病学筛查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提供了重要的应用工具参考。

商鲁翔[9](2020)在《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探究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表达增强诱发心房颤动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构建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β1ARAb)表达增强的主动免疫兔模型,研究β1ARAb表达增强对心房电生理特性及心房颤动(房颤)诱发率的影响。使用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造模完成后的免疫组和对照组兔左心房组织之间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蛋白质,进行后续蛋白质功能注释、生物学分析、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探讨β1ARAb表达增强诱发房颤的可能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在动物模型、房颤患者中进行验证。方法:1)设计并合成β1肾上腺素能受体(β1AR)的细胞外第二环功能表位肽段(ECL2)。将16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与免疫组,免疫组给予人工合成的β1AR的ECL2混合弗氏佐剂注射,构建β1ARAb过表达的主动免疫兔模型,对照组不给予β1AR的ECL2注射。每两周通过ELISA测定两组实验兔的血清β1ARAb表达水平、通过ELISA方法比较造模前后两组实验兔血清cAMP表达水平变化、通过蛋白质印迹方法(Western blot)测定两组实验兔左心房β1AR蛋白表达水平。造模结束后对所有实验兔进行心房电生理检查,包括测量静息心率、记录5分钟内自发性心律失常情况;测量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记录Burst刺激后房性心律失常诱发率及持续时间;测量左心耳电传导速度及计算传导异质性指数;2)从第一阶段造模后的实验兔中选取三只免疫组兔、三只对照组兔,提取左心房组织的蛋白质后采用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以差异表达比较的P<0.05,差异表达量变化大于1.3、小于1/1.3分别作为显着上调及下调的变化阈值,进行免疫组和对照组左心房组织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及筛选。通过蛋白质功能注释、功能富集、聚类分析、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初步探讨免疫组和对照组左心房组织差异表达蛋白的富集的生物学功能和通路;3)根据第二阶段TMT定量蛋白质组学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验证β1ARAb表达增强通过促进心房纤维化诱导主动免疫兔模型房颤发生。对免疫前、免疫八周后的实验兔进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造模结束、处死实验动物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马松染色、天狼猩红染色、透射电镜检查观察两组左心房组织结构及纤维化程度的差异。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组左心房I型胶原蛋白、III型胶原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Smad7的蛋白质水平和mRNA水平表达差异情况;4)连续选取70例新诊断为阵发性房颤的患者,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采集入院后清晨空腹血。采用ELISA方法测量血清中β1ARAb及循环纤维标记物(III型前胶原N末端肽、I型前胶原C末端肽、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采用相关分析研究血清β1ARAb水平与一般临床资料、循环纤维标记物、左心房内径的相关性。结果:1)免疫组和对照组基线血清β1ARAb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第二周开始免疫组的血清β1ARAb滴度逐渐增加,与基线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各时间点的血清β1ARAb滴度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和对照组基线血清cAM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造模结束后免疫组血清cAMP水平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八周造模完成后免疫组左心房β1AR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电生理检查显示免疫组兔静息心率高于对照组、AERP低于对照组、总诱发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且房颤诱发率高于对照组,两组自发性房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左心耳电传导速度明显降低,传导异质性指数明显增加;2)根据质谱结果,蛋白组学鉴定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共鉴定到4043个蛋白,其中3429个可定量,根据设定的差异阈值,共鉴定出两组有213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表达上调蛋白88个,表达下调蛋白125个。根据基因本体论富集、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聚类分析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免疫组和对照组左心房差异表达蛋白在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细胞代谢、胶原及纤维连接、脂质代谢、细胞外基质等,两组差异表达蛋白参与了自身免疫通路和细胞纤维合成通路;3)免疫组造模后的左心房内径较基线状态、对照组造模后均明显增加,对照组造模前后左心房内径无明显变化。免疫组造模后的LVEF较基线状态、对照组造模后均明显降低,对照组造模前后LVEF无明显变化。HE染色显示对照组心肌细胞排列规则且紧密、间质少且纤维形态规则、排列整齐,免疫组心肌细胞散乱,心肌细胞核大小不规则且清晰度差,细胞外基质明显增多。马松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均显示对照组心肌细胞间的胶原纤维量少,而免疫组可见大量的胶原组织分布于心肌细胞间,甚至相互连接呈网状,整体分布不均匀。定量结果显示免疫组左心房组织纤维化面积比高于对照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造模八周后的血清β1ARAb水平与左心房纤维面积比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透射电镜显示对照组心肌细胞核膜完整、胞浆丰富、排列整齐,免疫组可见心肌细胞自噬、纤维增生、纤维溶解、断裂、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等病理改变。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免疫组的I型胶原蛋白、III型胶原蛋白、TGF-β1、Smad3的表达增加,Smad7表达量下降;4)左心房内径扩大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β1ARAb水平高于左心房内径较低者、LVEF水平低于左心房内径较低者。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β1ARAb水平与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无相关性,与循环纤维标志物水平呈正相关,与左心房内径呈正相关。结论:给予β1AR的ECL2多次注射可成功建立β1ARAb表达增强的主动免疫模型,该模型出现房颤诱发率增高、AERP缩短、心房传导速度减慢、传导异质性增加的电生理学表现。蛋白质组学及生物信息学发现纤维化通路参与β1ARAb表达增强介导的心房重塑的分子生物学过程。β1ARAb表达增强可导致心房扩大、心功能降低、间质纤维化面积增加、纤维化相关蛋白分子表达上调,且β1ARAb水平与纤维化面积呈正相关。阵发性房颤患者中血清β1ARAb水平与心房纤维化循环标记物及左心房内径呈正相关。

郑婧[10](2019)在《老年冠心病与血清组织蛋白酶K和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冠心病是目前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因素,虽然近年来其生存率有所提高,但冠心病导致的死亡例数仍居首位。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我国50岁以上中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骨质疏松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得到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已有较多临床研究显示,随着骨密度的下降,冠心病的发病率升高,但两者相关的机制尚未阐明。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at K)是溶酶体半胱氨酸蛋白酶中的番木瓜蛋白酶超家族的成员之一,是破骨细胞表达量最高、溶骨活性最强的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是骨吸收过程中的关键酶,目前Cat K抑制剂治疗骨质疏松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现已发现Cat K与动脉内膜的损伤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但血清Cat K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尚不一致。多种细胞因子也可调节Cat K的产生和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已被证实可通过复杂的信号通路调节基因转录,维持骨稳态。冠心病受遗传影响已得到公认,而TNF-α是最有前途的候选基因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老年患者血清Cat K水平,探索其是否参与了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并进一步探究该过程是否与炎症相关,为临床防治冠心病探寻新思路。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老年科住院的患者共133例,年龄60~93岁,平均(74.8±8.4)岁。根据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确定为冠心病组(68例),其余为非冠心病组(65例),同时排除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可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疾病、既往骨折或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以及服用可致骨质疏松药物的患者。所有纳入的患者均进行病史采集以及身高、体重、生化、骨代谢指标、Cat K、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TNF-α等指标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1-4(L1-4)、股骨颈、转子间、三角区、大粗隆骨密度,根据1998年WHO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按照骨密度测定结果,诊断骨质疏松、骨量减少、骨量正常,本研究中将后两者合称为非骨质疏松。分析血清Cat K与骨代谢等指标和冠心病的相关性。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研究结果:1、冠心病组血清Cat K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组,且冠心病组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血清Cat K水平与TNF-α、年龄、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碱性磷酸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P<0.01),与血钙水平呈负相关(P<0.0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人血清Cat K(OR=1.022,95%CI 1.008~1.036,P<0.01)和骨密度(OR=2.402,95%CI 1.294~4.462,P<0.01)与冠心病的患病显着相关。研究结论:老年冠心病的发病与其血清Cat K水平的升高和骨密度降低密切相关,血清Cat K有望成为在骨密度下降的老年人中预测冠心病患病风险的一个敏感指标。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1、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骨量判断标准
    1.4 方法
        1.4.1 骨密度检测
        1.4.2 血清各因子检测
        1.4.3 肺功能检测
    1.5 主要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各组临床资料及血清各因子水平比较
    2.3 骨质疏松组血清3种因子与肺功能指标相关性
    2.4 骨质疏松组血清3种因子与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骨保护素、β-CTX相关性
    2.5偏相关性分析
    2.6 血清3种因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骨量减少的诊断价值
    2.7 血清3种因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
    2.8 诊断流程图
3 讨论Discussion

(2)病变胶原蛋白的靶向成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胶原蛋白相关疾病及检测方法
    1.1 胶原蛋白概述
        1.1.1 胶原蛋白的结构
        1.1.2 胶原蛋白的稳定性
        1.1.3 胶原蛋白的体内合成
        1.1.4 胶原蛋白的分类
        1.1.5 胶原蛋白的功能基序
    1.2 胶原蛋白相关疾病
        1.2.1 心血管病
        1.2.2 肿瘤
        1.2.3 关节炎
        1.2.4 纤维化疾病
        1.2.5 遗传疾病
    1.3 胶原蛋白的溶液检测
        1.3.1 胶原蛋白的结构鉴定
        1.3.2 胶原蛋白的定量检测
        1.3.3 胶原多肽溶液检测
    1.4 胶原蛋白的组织成像
        1.4.1 无标记光学组织成像
        1.4.2 标记的光学组织成像
        1.4.3 非光学显微成像
    1.5 胶原蛋白的活体成像
        1.5.1 胶原蛋白疾病的临床活体成像方法
        1.5.2 胶原蛋白的靶向活体成像
    1.6 论文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位阻分子介导的单链多肽探针用于结缔组织成像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试剂
        2.2.2 FCMP多肽探针的合成
        2.2.3 ssFCMP多肽探针的合成
        2.2.4 多肽探针性质的表征
        2.2.5 胶原纤维靶向成像
        2.2.6 结缔组织靶向成像
        2.2.7 抑制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荧光多肽探针ss FCMP的设计
        2.3.2 荧光多肽探针ss FCMP的表征
        2.3.3 胶原纤维的靶向成像
        2.3.4 组织中胶原蛋白的特异性成像
        2.3.5 ssFCMP在结缔组织成像中的应用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静电排斥作用去稳定化的靶向病变胶原多肽探针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试剂
        3.2.2 多肽探针PCTP-Dn的合成
        3.2.3 多肽探针PCTP-Dn的表征
        3.2.4 蛋白结合实验
        3.2.5 结缔组织染色实验
        3.2.6 烫伤皮肤组织染色实验
        3.2.7 肿瘤组织染色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F-PCTP-Dn多肽探针的设计
        3.3.2 多肽探针三重螺旋结构的稳定性
        3.3.3 多肽探针F-PCPT-D6 特异性染色病变胶原蛋白
        3.3.4 烫伤组织中病变胶原蛋白的染色
        3.3.5 肿瘤组织中病变胶原蛋白的染色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非三聚体多肽探针靶向检测结缔组织的病变胶原蛋白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试剂
        4.2.2 多肽探针的合成
        4.2.3 多肽探针的性质表征
        4.2.4 多肽探针的组织染色
        4.2.5 组织病理学染色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靶向多肽探针的设计
        4.3.2 多肽探针的三重螺旋稳定性研究
        4.3.3 多肽探针的组织染色能力
        4.3.4 多肽探针F-GOP-10 特异性染色病变胶原蛋白
        4.3.5 多肽探针F-GOP-10 染色病理组织
        4.3.6 多肽探针长度对结合能力的影响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主-客体肽多色量子点探针用于细胞及外基质成像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试剂
        5.2.2 主体肽的合成
        5.2.3 客体肽的合成
        5.2.4 主-客体肽量子点探针的合成
        5.2.5 主-客体肽量子点探针的性质表征
        5.2.6 细胞成像
        5.2.7 组织成像
        5.2.8 3D肿瘤细胞成像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主-客体肽体系的设计
        5.3.2 主体肽量子点探针的稳定性研究
        5.3.3 主-客体肽量子点探针的稳定性研究
        5.3.4 主-客体肽多色量子点探针的性质表征
        5.3.5 主-客体肽多色量子点探针的特异性
        5.3.6 主-客体肽多色量子点探针的细胞成像
        5.3.7 主-客体肽多色量子点探针的组织成像
        5.3.8 3D肿瘤细胞成像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胶原蛋白结构和分型鉴定的量子点工具箱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试剂
        6.2.2 胶原蛋白靶向多肽的合成
        6.2.3 胶原蛋白量子点探针的合成
        6.2.4 胶原蛋白量子点探针的表征
        6.2.5 胶原蛋白量子点探针的组织染色
    6.3 结果与讨论
        6.3.1 QDs-Col探针的设计
        6.3.2 QDs-Col探针的表征
        6.3.3 QDs-Col探针的稳定性研究
        6.3.4 QDs-Col探针的染色能力研究
        6.3.5 量子点工具箱的病理组织成像
        6.3.6 量子点工具箱的胚胎发育组织成像
    6.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骨钙素与风湿免疫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骨钙素的结构与功能
2 骨钙素与主要风湿免疫疾病的关系
    2.1 类风湿关节炎
    2.2 系统性红斑狼疮
    2.3 强直性脊柱炎
    2.4 膝骨关节炎
    2.5 痛风
3 小结

(4)特立帕肽与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分组及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骨密度
        1.3.2 骨转换标志物检测
        1.3.3 一般生化指标
        1.3.4 骨代谢调控激素
        1.3.5 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VAS评分)
        1.3.6 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分析
    2.2 骨密度变化
    2.3 骨转换标志物变化
    2.4 一般生化指标变化
    2.5 骨代谢调控激素变化
    2.6 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VAS评分)变化
    2.7 不良反应发生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5)艾拉莫德对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量低下患者骨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实验试剂与仪器
    3.治疗方法
    4.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5.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
    6.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法)
    7.流式细胞学检测Treg、Th17 细胞
    8.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变化
    4.Th17、Treg细胞与OPG/RANKL/RANK信号通路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6)儿童慢性心力衰竭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的改变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PICP、PⅢNP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线状IgA大疱性皮病动物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全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1部分 LABD特异性NC16A IgA抗体的纯化及鉴定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2部分 人中性粒细胞在LABD表皮下水疱形成中的必要性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3部分 人源化FcαRI/NC16A动物模型的建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4部分 人源化FcαRI/NC16A/CXCR2 KO小鼠模型的建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附1 论文相关综述
        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的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附2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附3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附4 在读期间参与的基金项目
致谢

(8)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流行病学风险因素筛选与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对象
        2.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1.3 伦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诊断标准
        2.2.2 流行病学调查问卷信息
        2.2.3 血液检验指标
        2.3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基本情况
        3.1.1 研究对象入组情况
        3.1.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1.3 研究对象单因素分析
        3.1.4 研究对象多因素综合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筛选与验证
    1 前言
    2 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筛选
        2.1 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对象
        2.1.2 生物样本采集
        2.1.3 实验流程
        2.1.4 仪器与试剂
        2.1.5 生物样本处理方法
        2.1.6 生物样本检测流程
        2.1.7 数据处理
        2.2 实验结果
        2.2.1 代谢物筛选结果
        2.2.2 数据分析与差异性代谢物筛选
        2.2.3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2.3 讨论
    3 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验证实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对象
        3.1.2 实验方法
        3.1.3 统计学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社区筛查应用的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3.2 临床筛查应用的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3.3 精准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9)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探究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表达增强诱发心房颤动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表达增强的主动免疫兔模型构建及其对心房电生理特性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1.1 实验动物、分组
        1.2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1.3 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1.4 主动免疫兔模型的验证
        1.5 心房电生理检查及房性心律失常的诱发与记录
        1.6 统计学处理及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TMT技术的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表达增强主动免疫兔模型的心房差异表达蛋白质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1.1 实验标本及研究流程
        1.2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1.3 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差异表达蛋白质
        1.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表达增强通过促进心房纤维化诱发心房颤动的验证研究(一)—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表达增强对免疫兔模型心房结构重构的作用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1.1 实验动物与造模方法
        1.2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1.3 心脏超声检查
        1.4 组织学病理染色检测
        1.5 透射电镜检查
        1.6 左心房纤维化相关蛋白的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1.7 左心房纤维化相关蛋白的m RNA表达水平检测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表达增强通过促进心房纤维化诱发心房颤动的验证研究(二)—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水平与心房纤维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伦理委员会批准、知情同意
        1.2 研究对象及分组
        1.3 临床资料获取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10)老年冠心病与血清组织蛋白酶K和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质疏松和冠心病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1、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变化[J]. 李英莲,常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32)
  • [2]病变胶原蛋白的靶向成像[D]. 蔡向东. 兰州大学, 2021(09)
  • [3]骨钙素与风湿免疫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 刘威,王海荣,李雪. 医学综述, 2020(20)
  • [4]特立帕肽与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研究[D]. 王颖超. 青岛大学, 2020(01)
  • [5]艾拉莫德对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量低下患者骨保护作用的研究[D]. 伦晓名. 青岛大学, 2020(01)
  • [6]儿童慢性心力衰竭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的改变及意义[D]. 母树静. 郑州大学, 2020(02)
  • [7]线状IgA大疱性皮病动物模型的建立[D]. 荆可.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模型研究[D]. 陈健华.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9]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探究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表达增强诱发心房颤动的作用机制[D]. 商鲁翔.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10]老年冠心病与血清组织蛋白酶K和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D]. 郑婧.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