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设计是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的结晶

网页设计是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的结晶

一、网页设计是电脑科技与艺术的结晶(论文文献综述)

潘安娜[1](2021)在《鲁南泥玩具网络社群平台页面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沉淀了时代精神,浓缩了民族特色。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化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综合文本、图像、音频、动画等多元形式,使传统成为一种数字化符号。与互联网相关的研究已成为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的命题,本文主要通过对鲁南泥玩具的研究,阐述其艺术特点和现状,以页面设计作为切入点,结合网络社群的功能,总结在现有玩具网络社群中的普遍设计规律,最终在设计实践呈现鲁南泥玩具网络社群为主题的页面设计展示。论文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阐述选题背景,分析当前关于页面设计和网络社群的研究现状,确定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提出选题的创新性。第二章是对鲁南泥玩具的多角度考察,从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发展现状三个方向出发,结合文献资料,作为后期设计实践中的视觉语言基础。第三章为设计实践前的分析,以互联网优势解决鲁南泥玩具面临的问题,对比论述现有玩具网络社群的页面设计,归纳特点,以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作为思考路径,总结玩具网络社群页面设计的规律。第四章为设计实践,将前文中设计规律带入设计实践验证,从平台内容架构开始,制定页面设计规范,绘制页面中需要的装饰元素,进行平台各页面的设计工作。第五章为结论,总结论文研究中的成果,并反思在写作和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贾春艳[2](2020)在《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交互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浪潮中,数字互联网产品逐渐成为大众随时随地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载体。面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需求,数字博物馆应运而生。本文主要研究并设计一个基于Web的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系统,以促进瓦当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共享与服务。针对该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的设计,重点结合交互设计理论与方法,首先从视觉界面和交互方式角度,对数字博物馆构建进行研究,规划并设计了数字博物馆平台的整体架构及交互流程,旨在为浏览者、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娱乐和研究的互联网文化资源平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一、对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设计需求进行分析,揭示传统博物馆的现状,传统展示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延伸出数字博物馆的性质与相关定义,接着阐述数字博物馆相比于传统博物馆的优越性与特殊性,进一步证明建设数字博物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其重要的应用价值。二、按照交互设计流程,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对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进行用户调研、用户需求分析以及预期目标研究,从概念设计、结构设计、界面设计三方面系统性探析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交互设计策略,并论述数字博物馆系统构建的关键技术支持。三、合理构思数字博物馆的信息框架和交互流程,从视觉界面、空间场馆搭建、交互方式去设计实现数字博物馆,完成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的整体设计。四、借助问卷调查与可用性测试的方式,对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展示平台进行用户体验评估,将调查与测试结果以数据的形式进行量化处理,依据平台的有效性、易用性、趣味性进行评估分析,获得用户反馈数据,得出测试结论并进一步优化设计。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交互设计研究,提高人们对瓦当这一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促进中国瓦当文化的发展,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更有效的对瓦当这一不可再生的古文物进行保护和传承。

孙晶[3](2020)在《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文中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绿色革命、创意产业、时尚文化、低碳生活等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当代设计已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综合化趋势,一系列跨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设计与类型,正成为设计的新景观。本文通过阐述设计的综合性与综合性设计的基本内涵,分析综合性设计的不同类型,更加清晰认识综合性设计与各门类设计之间、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研究综合性设计对当代设计艺术发展取向的影响和对艺术设计变革的启示。剖析综合性设计形成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背景,理解其出现的必然性、必要性与可行性。基于时代发展对于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的更高要求,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综合发展的内生动力,反思当前艺术设计教育难以开展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的成因与问题,进一步明确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同时,借鉴和分析国外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有益经验,从基于创新战略的大学重构,到跨校跨学院的联合培养,从增设跨学科综合性的新兴专业,到创建跨学科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与研究机构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以教育学综合课程与教学理论为学理依据,梳理综合性艺术设计课程的基本范式,发展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促进以综合为形式的教学组织,从而为综合性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培养跨学科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建构切实可行的教育路径与方法。此外,更加突出强调在制定综合性教育管理制度、建构面向未来的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建设跨学科综合性教育平台等方面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多头并进、多项并举,真正促进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深入。

刘奕[4](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茹天[5](2020)在《数理性设计形态研究》文中认为在科技加速发展的今天,新的视觉样式在科学技术的催动下不断涌现,数理性设计形态就是其中之一,数理性设计形态以“平坦的世界”为创意来源,以数字化为技术基础,以多媒体技术为表现平台,从创意、工具、材料、传播方式上改变了设计的面貌,具有数理美感的设计形态不仅反映了技术对艺术的影响,也表达着人类智能对美学的理性思考。现代设计不仅仅是创造美的过程,还是一种策略、一种思维方式,它讲求在思维层面上的系统性与合理性,并与逻辑具有天然的联系,因此,以现代技术为依托的数理性设计形态成为现代设计的一种显着特点。参数控制结构、模块拓扑结构、模块线性变化结构、以及感性设计背后的数理性结构,这四种基本结构从构形规则中反映了数理性结构的总体形式语汇,现代设计形态所呈现的数理性结构不仅仅是现代设计者依靠计算机工具简单生成的视觉形式,更是自然造物法则、人类审美意识和科学技术相统一的结果。数理性设计形态的生成是一个从创意产生,到素材选择,再到模型建立的连续过程,这一创造的过程是一种环形流程而并非线性流程,各个步骤之间有时也会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生相互融合与渗透,数理性设计形态生成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式的设计,是通过触类旁通的方式获得的逻辑上的关联,并最终落脚在数理性的形态上给出的设计雏形和理念。在造型的过程中,形式美学原则、通用技术原则、和观念创新原则是数理性设计形态构建的三大基本原则,这三个原则相互补充,从形式美学、技术手段和设计观,三个层次对设计者在进行设计形态生成时的技术和艺术层面做了原则性的规定。数理性设计形态并不是冰冷的数学模型,人对它的形式创造使其焕发出美的温度感和人文特征,数理结构只是构成造型的骨架,真正赋予这种数理性形态生命体本质的是形式美学的创新,对数理性设计形态的研究始终是为了启发人们用更宽广的视野去看待新兴的视觉样式,从而指导现代设计者用更多的思考角度、更广阔的视野、更高的技术手段,去实现更好的设计创意。本文从理论基础、结构构架、设计原则、生成方法这四个层面剖析了现代设计中的数理性设计形态,可以发现,数理性设计形态是基于现代技术手段所形成的一种新图式的现象,它不仅仅是某一设计领域产生的设计方法,而是顺应了面向未来的大众审美所产生的一种高效的、具有科技感的造形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数理性设计形态是科技之美在设计形态上的体现,在大数据时代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之中,数理性设计形态的研究是对艺术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理论构建。

林延乐[6](2019)在《互动影像设计在非遗绘画中的应用研究 ——以敦煌壁画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新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互动影像以它具有的公开化、个性化、互动化、游戏化、情感化、成为了一种更受大众推崇的艺术体验模式。在互动影像设计作品中,影像的创作者已不再是扮演艺术文化的输出者,而是逐步放权给观众,观众已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更多的参与到影像作品的互动体验中,与创作者共同完成影像作品的艺术文化展现。怎样更好的参与到艺术作品的体验中,与艺术作品发生艺术文化的情感交流,将互动影像设计应用到非物质文化绘画遗产中,这种新媒体技术与传统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是本文对互动影像设计的研究方向。互动影像的设计与应用是本文的研究内容,互动影像设计作为创作者与观赏者联系的桥梁,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其研究范畴包括:影片设计、界面设计、交互设计、动画设计以及声效设计等内容。本文通过对于互动影像设计方法的研究,交互设计对影像叙事线的影响,交互设计所具备的带入感、沉浸感、趣味感等特点进行概述。并对国内外互动影像设计案例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互动影像设计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归纳出互动影像设计与传统影像的区别,并概括出前者的优势。最终优化设计出互动影像设计的通用模型。其次对互动影像设计的发展现状及应用领域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其设计面临的现状及问题。再次,对互动影像模型进行分析阐述,概述出互动影像设计模型的构成要素和结构框架。最后以敦煌壁画为原型进行互动影像作品设计,验证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在非线性叙事,交互设计与用户体验相结合的理论下,对互动影像核心要素进行提取再设计,通过合理优化设计出新的互动影像设计模型,使影像设计与用户建立良好的交互体验关系。第二,将修复保护概念以游戏的视角设计在互动影像中,使互动体验更具有参与性、趣味性、沉浸性。让用户在游戏互动中对非物质文化的修复保护概念加深。对非遗绘画的保护和传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改之前的导游说教式的解说,真正使用户在游戏娱乐中体验非遗绘画的艺术文化魅力,实现寓教于乐的核心思想。第三,对敦煌壁画互动影像设计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以及敦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对视觉交互元素进行动态设计,以增加渐进式互动引导的作用。然后提出敦煌壁画需要完善的设计构想。同时也为非遗物质艺术文化的其他领域设计提供借鉴模板,节约设计成本和社会资源。

呼延瑞珺[7](2019)在《陕西民间美术元素在UI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以文化凝炼符号,用符号表现设计。中国的“互联网+”战略与传统文化形成了紧密的文化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互联网均带来了双面影响——冲击与新生,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创新结合成为新的课题。互联网技术的更新换代,为视觉传达设计提出了新的内容与设计要求。新型的智能移动设备与新媒体媒介平台的广泛普及,促进了有关视觉设计相关平台的快速更新。2015年中国“互联网+”国家战略的提出,在之后几年的发展时间里,“互联网+传统文化”成为常态。介于新媒体、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与“互联网+传统文化”新常态这两个因素,视觉设计的美化要求相应的上升了新的高度。UI界面,即User Interface,是人们与新媒体、智能移动设备之间产生关系的窗口。对UI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设计,对文化传承是具有传播和开发价值的。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开发、应用和传承的方式多种多样。作为传统文化内容之一的陕西民间美术必将搭上互联网的快车,结合互联网美学设计,以UI设计为艺术表现形式,对陕西民间美术的艺术元素进行提炼并创新视觉设计。“互联网+”国家战略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我国进入了快车道,形成了独具特点的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文化包含了视觉文化和界面文化,本文对这两种文化做出理论梳理,可以得出User Interface Design(用户界面设计)是以视觉和界面作为文化基础,以用户与界面的交互体验为主要功能,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兴视觉设计。同时,本文将结合视觉文化和界面文化的理论分析,对现有的文化相关类UI界面(主题皮肤类产品)做出理论阐述,通过对其整体发展现状,页面设计的优点与局限性的分析,针对性的对陕西民间美术UI界面设计提出构想和思路。从文化艺术发展的理论角度分析不同设计风格的界面设计特点,并筛选出符合验证本文论点的设计风格。文章主要表达对陕西民间美术元素进行提取以及重构的思想论点,能够为陕西民间美术元素在UI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在设计验证过程中,对用户界面设计所包含的相关功能构建界面信息框架、确定界面设计风格,同时收集图形、色彩、造型、纹样等元素,进行以陕西民间美术为主体的手机界面设计,从而达到对陕西民间美术这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肖蔚然[8](2019)在《《理解艺术》(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理解艺术》是罗伊斯·费希纳拉瑟斯(Lois Fichner-Rathus)教授所作的艺术知识入门读物。全书共有22章,分别从艺术理论、设计、绘画、摄影、雕塑、工艺、建筑、艺术史等方面向读者展现一个宏大的艺术世界。在这本书中,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基础的艺术欣赏、视觉元素理论,还可以探索艺术家创作的动机以及背后的社会、历史、个人等因素。基于以上背景,笔者选取了《理解艺术》第十章作为汉译实践材料,并撰写翻译实践报告。《理解艺术》第十章重点介绍了摄影、电影、视频和数字艺术。本章文本特点明显,其中艺术知识侧重内容,符合信息型文本的特点;艺术作品的描述侧重形式,符合表情型文本的特点。因此,本报告以文本类型理论作为指导,分析源语文本的文学性、科技性、通俗性的特点,并分析翻译过程中的难点,诸如专业背景、抽象描述等。最后,结合具体案例,讨论在信息型文本中采取的直译法、加注法、增译法,以及表情型文本中采取的意译法、分译重组法。通过本次翻译实践,作者积累了艺术知识,提升了相关的翻译能力。报告表明,译者应该在充分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的前提下,针对不同文本特点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从而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

刘梦恬[9](2019)在《两岸初中阶段美术教材比较研究 ——以大陆岭南版与台湾翰林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今社会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开放的眼光借鉴和吸收境外初中美术教材的优点、经验与特色,为大陆初中美术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以提高大陆美术教材的质量,使之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发挥初中美术教材应有的作用,这是作为美术教育者应有的责任。由于台湾与广东均属于南部地区,艺术、文化、语言、生活习性等方面均有很多相似之处,并且台湾受岭南艺术文化的影响很大,南部与南部地区之间会更加有比较性、有切入点,因此本文选择了以大陆具有广东省岭南传统艺术文化特色的岭南版初中美术教材与台湾省较具代表性的翰林版国中美术教材作为比较,从而为广东省美术教育事业献上一己之力。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来进行研究,从大陆初中《美术课程标准》与台湾国中《美术课程纲要》入手,分析两岸初中阶段美术教材的编排体例中的整体组织架构、单元结构、单篇结构的异同点,详细比较两岸初中阶段美术教材内容结构中的知识系统、技能系统、欣赏系统、应用系统、特色内容,通过本文对两岸初中美术教材各个方面的详细比较研究,总结出两套教材的优劣,对两个版本的初中美术教材的现存问题都作出了归纳,并提出了相应地编写建议。随着教育观念的变化,开放、多元、生态、综合兼顾的教材发展趋势成为主流,两岸初中阶段美术教材的编写者应树立动态的教材观,考量当地学生的美术基本能力、需要、兴趣、生活经验、各校人力与物力资源及本土文化特色等条件,把握启发各阶段学生美感教育的特质,配合教学策略,让学生能获得美学的概念和系统化的美术学习。通过深入比较两岸初中美术教材的优缺点,探析支撑两岸初中美术教材编写的理论和依据,有利于提高两岸初中美术教材的编写水平,拓展初中美术教材编写的视野,丰富初中美术教材编写的理论。同时,将有益于促进两岸艺术、文化、教育交流互动,有利于为两岸艺术、文化、教育的沟通和发展提供契机。

李佳欢[10](2019)在《禅意风格在视觉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部分设计师盲目跟风,导致设计作品脱离本土化,缺少鲜明的民族性。在国家大力倡导复兴传统文化,厚植工匠精神的背景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精神越来越重视。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中回归本土,以优秀的本国元素为主,满足当下人们的精神需求。那么,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完美的融合到视觉设计作品中,这将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严峻问题。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悠久浩瀚的文明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中,我国辛劳勇敢的人民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积累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具有本民族烙印的技术。禅是吸收儒学与道学的精髓文化,也是东方特有的艺术流派。禅崇尚自然界万事万物,主张“即心即佛”的彻悟与顿悟观念,追求事物本真,朴实无华的自然状态,向往至清至静,空纳万物的意境美。这些文化思想对我们的生活点点滴滴都起到深刻的影响,对艺术设计的发展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现代禅意风设计作品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其中的优秀文化内涵,并应用到视觉设计中,形成独特的禅元素设计语言,这也是笔者写该论文的初衷。本文主要以“禅意风格”与“现代视觉设计”为出发点,首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对“禅”“禅宗”“禅意”相关的概念进行清晰的解释,并对禅与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进行追宗溯源;再到对禅意作品的元素,用色,营造手法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禅在现代社会的多重价值;最后以“泥悟界”网页设计和“匠人”APP自己设计实例进行综合论证分析,将禅文化提炼成一种独特的禅意设计风格和设计方法论,为现代视觉设计提供民族特色的元素,弘扬与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网页设计是电脑科技与艺术的结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页设计是电脑科技与艺术的结晶(论文提纲范文)

(1)鲁南泥玩具网络社群平台页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源起
    (二)研究现状
        1.网页页面设计研究现状
        2.网络社群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
二、鲁南地区泥玩具历史及现状
    (一)鲁南泥玩具的历史起源
        1.鲁南泥玩具往事
        2.民俗与艺术结合的玩具
    (二)鲁南泥玩具的艺术特点
        1.模具化制作
        2.寓意含蓄
        3.色彩鲜明
        4.装饰图案饱满
    (三)鲁南泥玩具当前发展问题分析
        1.宣传力度
        2.作品创新
        3.销售渠道
        4.传承危机
    (四)鲁南泥玩具保护的必要性
三、鲁南泥玩具网络社群平台构建
    (一)鲁南泥玩具网络社群的要素分析
        1.鲁南泥玩具网络社群的功能
        2.鲁南泥玩具网络社群的结构
        3.鲁南泥玩具网络社群的页面表现
    (二)鲁南泥玩具网络社群的设计方法
        1.页面设计的技术发展
        2.设计方法分析
        3.递进式设计
    (三)构建鲁南泥玩具网络社群的意义
        1.互联网技术优势
        2.网络社群组织优势
四、设计实践—鲁南泥玩具网络社群平台页面设计
    (一)平台结构
        1.设计目标
        2.内容框架
    (二)平台设计方案
        1.页面交互操作
        2.页面布局
        3.页面设计规范
        4.设计样稿
五、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交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瓦当文化的发展
        1.2.2 数字博物馆相关研究
        1.2.3 交互设计的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组织结构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设计需求分析
    2.1 传统博物馆的展示现状分析
    2.2 数字博物馆功能优势
        2.2.1 数字博物馆特性
        2.2.2 数字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优势分析
    2.3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3.1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
        2.3.2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可行性
    2.4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应用价值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交互设计研究
    3.1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用户研究战略
        3.1.1 用户需求分析和预期目标
        3.1.2 用户研究方法
    3.2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概念设计研究
        3.2.1 概念设计原理
        3.2.2 设计方法
    3.3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结构设计研究
        3.3.1 信息架构研究
        3.3.2 交互方式研究
    3.4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界面设计研究
        3.4.1 界面设计研究
        3.4.2 界面设计原则
    3.5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关键技术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交互设计实践
    4.1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用户研究
        4.1.1 数据收集
        4.1.2 实地调研
        4.1.3 问卷调查
        4.1.4 用户预期目标
    4.2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概念设计
        4.2.1 草稿
        4.2.2 情绪板
        4.2.3 场景剧本
        4.2.4 整体概念定位
    4.3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结构设计
        4.3.1 信息架构设计
        4.3.2 功能模块设计
        4.3.3 交互流程设计
    4.4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界面设计
        4.4.1 整体界面设计
        4.4.2 界面元素
        4.4.3 虚拟展厅界面设计与空间搭建
    4.5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交互设计
        4.5.1 数字博物馆网站交互设计
        4.5.2 虚拟展厅交互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用户体验评估
    5.1 问卷调查
    5.2 可用性测试
        5.2.1 设计任务
        5.2.2 招募用户并进行测试
        5.2.3 分析并解决问题
        5.2.4 测试总结
    5.3 评估结果反馈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3)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学科交叉与综合趋势
        (二)国外综合性教育的创新实践
        (三)我国设计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基于“分科”与“专才”培养理念
        (四)改革与突破:时代需要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跨学科理论
        (二)综合性教育学理论与实践
        (三)国外高校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与教学实践
    四 核心概念辨析与界定
        (一)综合
        (二)以综合为特征的学科类型
        (三)综合性设计
        (四)综合课程
        (五)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综合——艺术与设计的特质
    第一节 关于综合性设计的不同类型
        一 交叉性设计
        (一)交叉学科的定义
        (二)“设计科学”:基于交叉与综合的多学科融汇
        (三)关于交叉性设计
        二 跨界设计
        (一)关于跨界设计
        (二)当代艺术与时尚设计的跨界融合
        (三)“一专多能”的跨界设计师
        三 边缘设计
        四 总体设计
        (一)总体设计与系统设计 整体设计
        (二)关于总体设计
    第二节 关于类型化的综合性艺术
        一 艺术的综合性与综合性艺术
        (一)艺术的综合性
        (二)综合性艺术
        二 瓦格纳“整体艺术”的构想:戏剧艺术
        三 综合到融合:电影艺术
        (一)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
        (二)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三)创作过程的综合性
        四 视听融合的艺术:多媒体艺术
    第三节 艺术与设计的综合性特质
        一 从“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到“德意志制造联盟”:艺术与技术相结合
        二 “所有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是完善的建筑物”
        三 后现代:“视觉狂欢”与“多元拼贴”
        四 综合的当代艺术:观念体现与超越媒介
        (一)观念体现
        (二)超越媒介
第二章 未来——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外驱动与目标
    第一节 外部驱动与创新设计
        一 创新设计:综合发展与产业振兴
        二 数字生态共同体下的“综合+设计”
        (一)“数字生态共同体”与综合性艺术设计
        (二)综合性艺术设计的新兴领域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变革与困境
        一 专业类型划分与专业自主设置
        (一)基于“专才”教育理念的专业类型划分
        (三)缺乏专业自主设置权,艺术设计教育难以实现跨学科真正融合
        二 行业发展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
        (一)对应行业:设计专业蓬勃发展背后的危机
        (二)面向未来:注重行业技能的专业教育难以适应创新设计发展
        三 “专才”与“通才”: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教育理念
    第三节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目标
        一 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 综合教育:STEM走向STEM+X
        三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三章 借鉴——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 重组与整合:基于创新战略的大学重构
        一 阿尔托大学:重组,为了走向更美好的世界
        二 伦敦艺术大学:联合,为了设计未来的经济
        三 创意艺术大学:商业与设计的融合
    第二节 跨校、跨学院的联合培养:创立跨学科的新兴专业
        一 以创新设计的名义:跨校联合创设跨学科教育项目
        (一)“创新设计工程”双硕士专业(Innovation Design Engineering,简称 IDE)
        (二)“全球创新设计”双硕士专业(Global Innovation Design, 简称GID)
        二 多校联合新模式:“设计伦敦”与“竞争性创意设计中心”
        (一)“设计伦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帝国学院商学院
        (二)“竞争性创意设计中心”:伦敦艺术大学与克兰菲尔德大学
        (三)“创意商业中心”:伦敦艺术大学与伦敦商学院
        (四)Erasmus+ STEAM:伦敦艺术大学与欧洲教育战略伙伴
        三 跨学院跨学科的联合培养
        (一)芬兰阿尔托大学“国际设计商业管理专业”
        (二)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综合性硕士专业
    第三节 为创新而协同:综合性教育与研究机构
        一 建构综合性教育与研究机构:跨学科实验教学与创新实践并重
        (一)斯坦福大学的跨学科教育与研究机构:“协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二)斯坦福大学克拉克中心(Bio-X):空间融通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
        (三)麻省理工学院MIT: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而跨学科综合
        (四)为设计创新:伦敦艺术大学创设新的教育研究机构
        二 跨学科课程与综合性实验教学
        (一)设计思维课程:斯坦福大学哈索·普拉特纳设计学院(D.School)
        (二)社会创新辅修课程: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Designmatters
        三 合作:多元联合的创新实践
        (一)基于创新的联合:帕森斯设计学院研究实验室
        (二)未来老龄化实验室: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
        (三)走在时尚前沿:意大利米兰多莫斯学院与校企合作
第四章 建构——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第一节 综合属性的课程类型
        一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的形态
        (一)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
        (二)融合课程( fused curriculum)
        (三)广域课程(broad - fields curriculum)
        二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形态
        (一)主题性设计课程
        (二)实验设计课程
        (三)毕业设计课程
        (四)跨学科跨专业工作坊
        三 学生本位综合课程的形态
        四 其他的综合性课程类型
    第二节 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设计
        一 走向综合的教学设计
        (一)培养多方面兴趣与形式阶段理论
        (二)经验的情境与知行合一
        (三)走向综合:教学设计新趋势
        二 综合: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
        三 综合:基于主题的教学设计
        (一)主题:跨学科知识与多维视角
        (二)主题:多元文化的差异和融合
        (三)主题:基于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
        四 综合:基于项目的教学设计
    第三节 以综合为形式的教学组织
        一 教学组织与类型
        二 教学组织形式
        三 教师团队:多学科联合教学
        四 学生团队:综合智力与协同创新
第五章 实验——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探索
    第一节 前提与保障:综合性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一 改革面向跨学科教师的评聘管理、职称评定与绩效考核制度
        二 促进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综合课程建设
        三 建立适应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生态的教务管理制度
        四 建立支持跨学科教研的财政制度
        五 推动教师开展跨学科综合性教研活动的策略
        六 开放教学资源,充分体现教育资源共享
    第二节 探索:从工作室制到大基础课程、新兴专业方向
        一 工作室制:综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 对标设计前沿:建构专业新方向与新课程群
        三 毕业设计:联合导师制与跨学科跨专业综合
        四 大综合:艺术设计基础课程
        五 “艺工结合”: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学科与工科的新综合
        六 设计+科技:新技术新媒介促进跨学科跨专业融合
    第三节 “综合+”: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建设
        一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的领导架构
        二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管理与运行
        三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类型
        (一)建设综合性设计教学及研究平台
        (二)建设综合性国际交流平台
        (三)建设综合性协同创新平台
    第四节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以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为例
        一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实行全面学分制
        二 开放与融合:设计学院与国际高水平院校的合作教学
        三 “厚基础、宽口径”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
        四 综合理念下的现代手工艺教学
结论
    一 走向综合,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 问题与目标: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瓶颈和出路
    三 积极建构综合性艺术设计课程,发展基于综合的教学设计
    四 改革:从制度建设到多元化的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5)数理性设计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字语言和新媒介的产生
        1.1.2 数字技术和新媒介对设计的影响
        1.1.3 数据化与设计的数理性
        1.1.4 设计数理性的实现基础
        1.创意来源——平坦化的世界
        2.技术基础——数字化技术
        3.表现平台——多媒体技术
        4.传播介质——数字信息网络
        1.1.5 新图式现象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理论方面
        2.实践方面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理论方面
        2.实践方面
第2章 数理性设计的基础
    2.1 数理的认识
        2.1.1 西方的数理认识
        2.1.2 东方的数理认识
    2.2 数理与形式
        2.2.1 西方的数理与形式
        2.2.2 东方的数理和形式
        2.2.3 现代设计中的数理与形式
    2.3 形成数理性的基本尺度
        2.3.1 比例
        1.对称
        2.变形
        3.黄金分割
        4.人体比例
        2.3.2 模数
        1.模块
        2.单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设计形态中的数理性结构
    3.1 参数控制结构
        3.1.1 线性结构形态
        3.1.2 体块结构形态
    3.2 模块拓扑结构
        3.2.1 “单点——单点”拓扑结构
        1.环形拓扑结构
        2.莫比乌斯环结构
        3.2.2 “单点——多点”拓扑结构
        1.树形拓扑结构
        2.星型拓扑结构
        3.树形拓扑结构和星型拓扑结构的融合
        3.2.3 “多点——多点”拓扑结构
        1.网状拓扑结构
        (1)规则网状拓扑结构
        (2)不规则网状拓扑结构
        2.蜂窝状拓扑结构
        3.2.4 多种拓扑结构的交织
        1.星型拓扑和环形拓扑的交织
        2.扭结和链环
    3.3 模块的线性变化结构
        3.3.1 直线变化——模块渐次数列结构
        3.3.2 曲线变化——模块螺旋排列结构
    3.4 感性设计背后的数理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理性设计形态构建的基本原则
    4.1 形式美学原则
        4.1.1 对称与秩序
        4.1.2 节奏与统一
    4.2 通用技术原则
        4.2.1 软件编辑
        4.2.2 模型制作
    4.3 观念创新原则
        4.3.1 形式新颖
        4.3.2 多解与环保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理性设计形态的生成
    5.1 创意的产生
        5.1.1 仿生
        5.1.2 抽象
    5.2 素材的选择
        5.2.1 无机形
        5.2.2 有机形
    5.3 数理模型的建立
        5.3.1 多重模型
        1.重复
        2.模组化
        5.3.2 连续模型
        1.变形
        2.几何化
        (1)拓扑几何变形
        (2)数据几何变形
        5.3.3 参数模型
        1.模拟
        (1)变数
        (2)粒子控制
        (3)集群
        2.参数化
        (1)多解
        (2)限制
        5.3.4 流动模型
        1.运动
        (1)交错
        (2)层理
        2.视觉化
        (1)视觉化网络
        (2)视觉化曲线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理性设计形态的现实意义与未来
    6.1 数理性设计形态的现实意义
        6.1.1 多元化设计方案
        6.1.2 可交互的设计形式
    6.2 数理性设计形态的未来
        6.2.1 “人——机”互联的视觉媒介
        6.2.2 从二维到多维的视觉形态转化
结论
参考文献
图录
致谢

(6)互动影像设计在非遗绘画中的应用研究 ——以敦煌壁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媒体概述
        1.1.2 互动影像概述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1.4.1 论文选题来源
        1.4.2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1.4.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4 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 互动影像的发展史
    2.1 影像的概述
    2.2 互动影像发展历史节点
        2.2.1 光影—影像出现之始
        2.2.2 摄影
        2.2.3 电影艺术
        2.2.4 互动影像
    2.3 互动影像与传统影像的区别
        2.3.1 与技术的紧密度不同
        2.3.2 和观众的关系不同
        2.3.3 认知模式不同
        2.3.4 应用领域不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动影像的应用领域及案例研究
    3.1 移动端平台领域
        3.1.1 交互漫画《Phallaina》案例分析
        3.1.2 手游APP《韩熙载夜宴图》案例分析
    3.2 公共互动装置艺术
    3.3 设计展会领域
    3.4 网页设计领域
    3.5 敦煌壁画互动影像应用领域案例分析
        3.5.1 PC端敦煌壁画的案例分析
        3.5.2 移动端敦煌壁画的案例分析
        3.5.3 敦煌壁画H5 的设计案例分析
        3.5.4 3D投影敦煌壁画的案例分析
        3.5.5 传统壁画与互动影像各个领域中应用的案例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互动影像设计方法研究
    4.1 互动影像设计构成要素
        4.1.1 非线性叙事
        4.1.2 用户体验设计
        4.1.3 交互设计
    4.2 互动影像设计形成研究
        4.2.1 参与式设计探讨
        4.2.2 沉浸式感知探讨
        4.2.3 游戏性特点探讨
    4.3 互动影像设计方法研究
        4.3.1 信息情景化引入
        4.3.2 视听化设计内容
        4.3.3 渐进式互动引导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敦煌壁画互动影像设计应用
    5.1 敦煌壁画概述
        5.1.1 敦煌壁画研究现状
        5.1.2 敦煌壁画的研究价值
        5.1.3 敦煌壁画表现历史
        5.1.4 敦煌壁画面临问题及优化需求
    5.2 敦煌壁画互动影像设计前期阶段
        5.2.1 敦煌壁画互动影像设计优化需求概述
        5.2.2 敦煌壁画互动影像设计目标
        5.2.3 敦煌壁画互动影像可实施性调研
        5.2.4 敦煌壁画设计原型内容取材
        5.2.5 敦煌壁画互动影像设计工作流程概述
    5.3 敦煌飞天壁画互动影像设计
        5.3.1 互动影像脚本设计及分层设计
        5.3.2 互动影像之线性影片设计
        5.3.3 互动影像之非线性交互设计
        5.3.4 渐进性互动引导设计
        5.3.5 互动影像之声效设计
    5.4 敦煌壁画互动影像设计测试
        5.4.1 测试目标
        5.4.2 测试准备对象
        5.4.3 测试目标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7)陕西民间美术元素在UI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框架
2.相关理论概述
    2.1 陕西民间美术概述
        2.1.1 陕西民间美术概述及其属性
        2.1.2 陕西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与特点
        2.1.3 陕西民间美术各视觉元素的分析
    2.2 UI设计理论概述
        2.2.1 界面与视觉文化
        2.2.2 界面:拥有功能与情感的界面
        2.2.3 视觉文化中的界面设计
    2.3 UI设计中的视觉设计概念
        2.3.1 设计风格的变化与发展
        2.3.2 UI设计的界面视觉元素
    2.4 本章小结
3.陕西民间美术元素与UI视觉设计元素的提炼整合
    3.1 陕西民间美术元素的提炼
        3.1.1 色彩元素的提炼
        3.1.2 纹样元素的提炼
        3.1.3 造型元素的提炼
    3.2 陕西民间美术元素与UI视觉设计元素的关系
        3.2.1 陕西民间美术与UI视觉设计进行结合的必要性
        3.2.2 陕西民间美术元素运用在UI设计中的意义
    3.3 本章小结
4.UI视觉设计要素应用分析
    4.1 UI设计基本流程
        4.1.1 市场分析调研阶段
        4.1.2 视觉设计阶段
    4.2 UI视觉设计要素
        4.2.1 UI设计中的色彩运用
        4.2.2 UI设计中的图标设计
        4.2.3 UI设计中的页面排版设计
        4.2.4 UI设计中的动效设计
    4.3 本章小结
5.陕西民间美术元素在UI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5.1 相关案例分析
    5.2 UI界面设计的信息框架构建和图标设计
        5.2.1 UI界面设计的信息框架构建
        5.2.2 陕西民间美术主题图标设计
        5.2.3 陕西民间美术主题插件设计
    5.3 以陕西民间美术元素为主题的移动端UI界面设计整合
        5.3.1 解锁界面设计
        5.3.2 应用界面设计
        5.3.3 通讯界面设计
    5.4 本章小结
6.结论
    6.1 论文总结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I 调查问卷
    关于对陕西民间美术的了解程度的调查
    关于手机主题皮肤的使用情况的调查
附录 II 图录索引
图表索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理解艺术》(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Report
    1.2 Significance of Report
    1.3 Structure of Report
Chapter2 Task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2.1.1 Parallel Texts and Glossary
        2.1.2 Analysis of Source Text
        2.1.3 Theoretical Support:Text Typology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2.1 Comprehension and Classification
        2.2.2 Representation
    2.3 Proofreading and Revision
Chapter3 Main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ranslation
    3.1 S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
    3.2 Comprehension of Background Information
    3.3 Representation of Literary Description
Chapter4 Translation Methods in Different Text Type
    4.1 Translation Methods Adopted in Informative Text
        4.1.1 Literal Translation
        4.1.2 Annotation
        4.1.3 Addition
    4.2 Translation Methods Adopted in Expressive Text
        4.2.1 Free Translation with Four-Character Expressions
        4.2.2 Division and Restructure
Conclusion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A 翻译自评
Appendix B 导师评语
Appendix C 翻译实践

(9)两岸初中阶段美术教材比较研究 ——以大陆岭南版与台湾翰林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大陆地区研究现状
        1.1.2 台湾地区研究现状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大陆初中美术教育的研究
        1.2.2 关于台湾国中美术教育的研究
        1.2.3 关于两岸教材比较的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目的
        1.3.2 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初中阶段与国中阶段
        1.4.2 大陆美术课程标准与台湾美术课程纲要
        1.4.3 艺术与人文
        1.4.4 岭南版与翰林版
        1.4.5 美术与视觉艺术
    1.5 研究设计与实施
        1.5.1 研究架构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两岸初中阶段美术课程标准(纲要)比较研究
    2.1 基本理念
        2.1.1 两岸美术课程标准(纲要)基本理念的相同点
        2.1.2 两岸美术课程标准(纲要)基本理念的不同点
    2.2 课程总目标
        2.2.1 两岸美术课程标准(纲要)课程总目标的相同点
        2.2.2 两岸美术课程标准(纲要)课程总目标的不同点
    2.3 课程分目标
        2.3.1 两岸美术课程标准(纲要)课程分目标的相同点
        2.3.2 两岸美术课程标准(纲要)课程分目标的不同点
    2.4 教学建议
        2.4.1 两岸美术课程标准(纲要)教学建议的相同点
        2.4.2 两岸美术课程标准(纲要)教学建议的不同点
    2.5 课程评价
        2.5.1 两岸美术课程标准(纲要)课程评价的相同点
        2.5.2 两岸美术课程标准(纲要)课程评价的不同点
    2.6 教材编写建议
        2.6.1 两岸美术课程标准(纲要)教材编写建议的相同点
        2.6.2 两岸美术课程标准(纲要)教材编写建议的不同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岸初中阶段美术教材编排体例比较研究
    3.1 整体组织架构
        3.1.1 两岸初中阶段美术教材整体组织架构的概述
        3.1.2 两岸初中阶段美术教材整体组织架构的比较
    3.2 单元结构
        3.2.1 两岸初中阶段美术教材单元结构的概述
        3.2.2 两岸初中阶段美术教材单元结构的比较
    3.3 单篇结构
        3.3.1 两岸初中阶段美术教材单篇结构的概述
        3.3.2 两岸初中阶段美术教材单篇结构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岸初中阶段美术教材内容结构比较研究
    4.1 知识系统
        4.1.1 两岸初中阶段美术教材知识系统的概述
        4.1.2 两岸初中阶段美术教材知识系统的比较
    4.2 技能系统
        4.2.1 两岸初中阶段美术教材技能系统的概述
        4.2.2 两岸初中阶段美术教材技能系统的比较
    4.3 欣赏系统
        4.3.1 两岸初中阶段美术教材欣赏系统的概述
        4.3.2 两岸初中阶段美术教材欣赏系统的比较
    4.4 应用系统
        4.4.1 两岸初中阶段美术教材应用系统的概述
        4.4.2 两岸初中阶段美术教材应用系统的比较
    4.5 特色内容
        4.5.1 两岸初中阶段美术教材特色内容的概述
        4.5.2 两岸初中阶段美术教材特色内容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存问题与编写建议
    5.1 岭南版初中美术教材的现存问题
    5.2 对岭南版初中美术教材的编写建议
        5.2.1 提升整体装帧设计方面的美感
        5.2.2 丰富教材内容,促进整体架构的完整性
        5.2.3 完善知识体系,培养综合学习能力与美术素养
        5.2.4 注重编排的主题性,提高阅读的故事性与趣味性
        5.2.5 加强知识点与素材的时代性
        5.2.6 增强国际意识,加强对社会、生活、人文的关怀
    5.3 翰林版国中美术教材的现存问题
    5.4 对翰林版国中美术教材的编写建议
        5.4.1 完善单元与单篇的编排,详细体现课程目标
        5.4.2 增加练习栏目等辅助教学建议,加强实践操作能力
        5.4.3 调整知识体系,提升美术素养
        5.4.4 强化教材的语言特色,提高教材水准
        5.4.5 实施统整与均衡的艺术教学,培养综合学习能力
        5.4.6 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凸显中国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1、学术着作
    2、学术期刊文献
    3、学位论文
附录
    1、翰林版《艺术与人文》国一下册视觉艺术之内容概要
    2、翰林版《艺术与人文》国一下册视觉艺术之《笔情与墨趣》
    3、翰林版《艺术与人文》国三下册视觉艺术之《战争与和平》
    4、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10)禅意风格在视觉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文章创新点
2 视觉设计及禅与艺术的追宗溯源
    2.1 视觉设计概念界定
        2.1.1 视觉设计定义
        2.1.2 视觉设计分类
    2.2 禅意风格概念及精髓
        2.2.1 禅的起源及精髓
        2.2.2 禅、禅宗、禅意的关系
    2.3 禅与中国传统艺术
        2.3.1 禅与古代园林艺术
        2.3.2 禅与中国绘画艺术
        2.3.3 禅与中国书法艺术
    2.4 禅与日本传统艺术
        2.4.1 禅与日本枯山水艺术
        2.4.2 禅与日本茶室装饰
        2.4.3 禅与日本包装设计
3 现代视觉设计中的禅意分析
    3.1 禅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应用
        3.1.1 海报设计中的禅意
        3.1.2 影视设计中的禅意
        3.1.3 广告设计中的禅意
    3.2 视觉设计作品中禅意的现代价值
        3.2.1 社会文化价值
        3.2.2 精神归属价值
        3.2.3 自然生态价值
4 禅意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原则及手法
    4.1 禅意在视觉设计作品中的应用原则
        4.1.1 和谐共生的自然美
        4.1.2 至清至静的意境美
        4.1.3 自由随性的顿悟观
        4.1.4 兼容并蓄的发展观
    4.2 禅意视觉设计作品中的元素分析
        4.2.1 抽象元素
        4.2.2 肌理元素
        4.2.3 象征元素
    4.3 禅意视觉设计作品中的色彩分析
        4.3.1 无彩色系作品分析
        4.3.2 低饱和度作品分析
        4.3.3 同色系作品分析
    4.4 禅意视觉设计作品中的意境营造手法
        4.4.1 以形造意
        4.4.2 以空造境
        4.4.3 以灵造韵
5 禅意风格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
    5.1 以“泥悟界”网页设计为例
        5.1.1 “泥悟界”简介
        5.1.2 市场分析
        5.1.3 用户分析
        5.1.4 网页设计说明
    5.2 以作者“匠·人”APP设计为例
        5.2.1 “匠人”APP产品简介
        5.2.2 市场分析
        5.2.3 价值分析
        5.2.4 设计分析
        5.2.5 未来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网页设计是电脑科技与艺术的结晶(论文参考文献)

  • [1]鲁南泥玩具网络社群平台页面设计研究[D]. 潘安娜.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2]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交互设计研究[D]. 贾春艳. 西北大学, 2020(02)
  • [3]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D]. 孙晶.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5]数理性设计形态研究[D]. 茹天. 西安美术学院, 2020(01)
  • [6]互动影像设计在非遗绘画中的应用研究 ——以敦煌壁画为例[D]. 林延乐. 深圳大学, 2019(10)
  • [7]陕西民间美术元素在UI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D]. 呼延瑞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理解艺术》(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肖蔚然. 湖南大学, 2019(07)
  • [9]两岸初中阶段美术教材比较研究 ——以大陆岭南版与台湾翰林版为例[D]. 刘梦恬. 广州大学, 2019(01)
  • [10]禅意风格在视觉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D]. 李佳欢.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标签:;  

网页设计是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的结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