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熏蒸配合针灸对痛证的临床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郭玉[1](2021)在《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采用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对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旨在探讨其临床护理效果,为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同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山西省某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处于恢复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中药熏蒸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通络刮痧。选取面部、颈部穴位(攒竹—阳白—丝竹空;地仓—颊车—下关;双侧翳风—风池)及合谷穴进行通络刮痧。每日1次,一周5次,共干预4周。观察干预前、干预2周后和4周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与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分情况,并根据临床症状作出疗效评价。结果:1.干预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病变侧、面神经功能分级、面部残疾指数量表等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均衡可比性。2.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比较:干预两周后和四周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P<0.05)。干预两周后和四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面神经功能分级等级相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差异。3.面部残疾指数量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两周后、四周后各个疗程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分比较,在各疗程面部残疾躯体功能评分中两组患者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在各疗程面部残疾社会生活功能评分中两组患者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各疗程痊愈患者及痊愈干预天数比较:干预四周后,观察组痊愈患者共21人,对照组痊愈患者共13人,两组在各疗程痊愈人数之间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痊愈所需治疗天数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5.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痊愈率为70.00%,对照组痊愈率为43.33%,两组痊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能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面部症状,提高面神经功能分级,降低面部残疾指数,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也缩短了临床病程,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郭虹雨[2](2021)在《基于GRADE评级对中医外治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功能障碍,严重者可伴有关节僵硬、关节肿胀、肌肉萎缩等,严重影响患病人群的生活质量,是造成老年群体下肢功能障碍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国内外对于中医外治法治疗KOA的研究多是单一外治法对比西医治法的RCT或系统评价或荟萃分析,缺少多种中医外治法之间的横向比较。网状Meta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NMA)可以量化比较同类疾病的不同干预措施,合并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证据,并按照某一结局指标的优劣排序,从而优选最佳的治疗方案。本研究通过前期的临床文献计量学研究,得出现代临床常用的几种中医外治疗法,检索出相关的单一运用及联合运用中医外治法干预KOA的RCT研究,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偏倚风险评估、网状Meta分析以及结局指标证据质量评价,从中优选治疗方案,作为KOA最适宜的治疗方法。目的采用循证医学中系统评价的研究思路,基于网状Meta分析方法,探讨针刺、推拿、火针、艾灸、电针、温针灸、小针刀、热敏灸、中药外用、太极拳的单一应用以及联合应用等18种疗法治疗KO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从中优选较佳的治疗方案,建立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个体化中医外治法治疗KOA的规范,取得的成果可为临床KOA指南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将为中医外治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科学依据,亦可为中医传统疗法推广普及,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国内外文献,包括运用单一中医外治疗法以及中医外治疗法联合应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0年2月29日。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参照Cochrane Handbook5.1.0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利用RevMan5.3绘制偏倚风险汇总图。网状Meta分析部分,利用STATA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不一致性检验,绘制网络证据图、森林图、干预措施SUCRA治疗效果排序图、阶梯图、漏斗图,用GRADEpro系统对证据质量进行评级,以SoF表呈现评估结果。结果共检索出14696篇文献,经查重和筛选排除不相关文献后最终纳入临床研究58篇,涉及的中医外治法包括普通针刺、推拿、火针、艾灸、电针、温针灸、小针刀、热敏灸、中药外用、太极拳以及上述疗法间的联合应用,共18种。对于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选择性偏倚、实施偏倚以及报告偏倚风险均超过75%,其他混杂因素造成的偏倚均超过50%,整体文献偏倚风险评估表为中、高风险的较多。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临床治疗有效率的结局中,可能是最佳的治疗方案为:温针灸+中药外用(SUCRA87.9%),其次分别为:推拿+中药外用(SUCRA85%)、推拿+温针灸(SUCRA83.3%)、推拿+小针刀(SUCRA 81.8%),但这四种干预措施相互之间的综合比较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在降低VAS疼痛评分的结局中,可能是最佳的治疗方案为:推拿+小针刀(SUCRA90.9%),其次分别为:推拿+温针灸(SUCRA 87.7%)、火针(SUCRA81.9%)、温针灸+中药外用(SUCRA75%)其中推拿+小针刀与温针灸+中药外用的效果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MD=-0.66,95%CI[-2.22,0.89]);(3)在降低WOMAC膝关节僵硬评分的结局中,可能是最佳的治疗方案为:火针(SUCRA 78.8%),其次分别为:温针灸(SUCRA78%)、针刺(SUCRA50.9%)、太极拳(SUCRA 42.8%),在其中两两比较中,温针灸对比针刺在改善该结局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MD=-0.78,95%CI[-2.46,0.91]);(4)在降低WOMAC膝关节功能障碍评分中,可能是最佳的治疗方案为:艾灸(SUCRA88.8%),其次分别为:太极拳(SUCRA75.2%)、电针(SUCRA69.8%)、火针(SUCRA62.2%),但四种干预措施之间的比较尚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不同干预措施的安全性分析结果,在纳入的58篇文献中,54篇研究未报告不良反应,有4篇研究共报告了 21例不良反应,在总样本中所占比例为21/5416。具体包括10例针刺后皮下瘀血(小针刀组2例,电针组4例,普通针刺组4例),10例艾灸后灸泡,1例温针灸皮肤烫伤。经普通处理后,均未发生感染及预后不良。GRADE证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在治疗有效率方面,共有8组干预措施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推拿vs中药外用、推拿vs电针、温针灸vs电针、热敏灸vs温针灸、火针vs温针灸被评为低证据质量,其余对比均为极低质量证据;(2)在改善VAS疼痛评分方面,共有94组干预措施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推拿+小针刀 vs小针刀、推拿+小针刀vs推拿、火针vs电针、温针灸+中药外用vs针刺、电针+温针灸vs针刺、电针vs小针刀、电针vs温针灸、电针vs推拿、电针vs针刺、针刺+中药外用vs针刺、小针刀vs针刺、温针灸vs针刺、温针灸vs针刺+艾灸这13组的证据质量为低,其余均为极低证据质量;(3)在改善WOMAC僵硬评分的结局中,共有3组干预措施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均被评为极低证据质量;(4)在改善WOMAC功能障碍评分的结局中,共有12组干预措施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火针vs针刺、温针灸vs针刺的证据质量为低质量,其余对比均为极低质量。结论通过网状Meta分析发现,在治疗KOA有效率方面,两种外治疗法联合应用要优于单一外治疗法,其中温针灸+中药外用的疗效可能最为显着,在单一疗法的相互对比当中,火针的疗效相对显着。在改善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方面的排序显示,推拿+小针刀以及推拿+温针灸之间的联合疗法的疗效可能居于前列。对于结局指标WOMAC膝关节僵硬评分而言,火针的疗效相对显着,在改善WOMAC膝关节功能障碍评分方面,艾灸有可能成为最佳疗效的干预措施。但因为本研究纳入的文献质量普遍不高,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量、长期随访的研究,各干预措施种类繁杂、之间排序概率的差异性较低,后续仍有望开展能开展更多的多中心、大规模、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偏倚的发生,能够全面评价治疗KOA的高证据质量的中医外治疗法。
滑东[3](2021)在《导引法配合针刺郄穴对气阴两虚夹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导引法配合针刺郄穴对气阴两虚夹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挖掘祖国非药物疗法,以期更快改善肢体麻木疼痛症状,找到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本课题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2019年1月-2020年9月在秦皇岛市中医医院内分泌二科门诊或病房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气阴两虚夹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后针刺郄、原穴,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甲钴胺片口服,以4周为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情况。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神经传导水平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7%,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6项(肢体麻木、肢体刺痛、乏力倦怠、失眠多梦、肌肤甲错、腰膝酸软)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项(头晕耳鸣、少气懒言、自汗或盗汗)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8项(肢体刺痛、肢体麻木、头晕耳鸣、少气懒言、自汗或盗汗、失眠多梦、肌肤甲错、乏力倦怠)中医证候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1项(腰膝酸软)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FBG、2h PG、TG、TC、LDL-C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Hb A1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组内FBG、2h PG、Hb A1C、TG、TC、LDL-C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FBG、2h PG、TG、TC、LDL-C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Hb A1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后各组内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治疗前后各组内Toronto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Toronto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6)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及不适反应。结论:本课题证实导引法配合针刺郄穴能够改善气阴两虚夹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同时能降低血糖、血脂水平,优于口服甲钴胺片。导引法配合针刺郄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林松涛[4](2021)在《基于《普济方》的针灸治疗转筋的文献研究》文中认为“转筋”现代统称为抽筋。医学上把抽筋称作抽搐(convulsion)。抽筋是高发病,比如在运动中、各类手术中、睡眠中等这些情况都可以出现抽搐。中医在针灸治疗转筋上的研究不断增多,但目前尚没有对其治疗方法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文献研究和分析。同时,对转筋的针灸疗法及腧穴应用准则等研究的相关内容渐渐地明显增加,却缺乏有系统地深入整理分析。文献中发表了许多治疗方法,但单篇文章的病例数相对较少,并且某些临床观察数据的随机对照严重不足。这影响了针灸治疗手法在本病症的客观评价与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变成缺乏了针灸疗法的临床疗效资料信息,因而局限了针灸在转筋治疗中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深度以及穴位的应用。目的:通过《普济方》引申现代文献研究,探讨针灸治疗转筋的证型、治法、选穴和归经,并全方位的梳理归纳出纯针灸的治疗手段和方法,总结出现常用的针灸疗法和取穴规律。方法:本研究选用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收藏的《普济方》大型丛书为研究对象。《普济方》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于1983年7月第1版第4次印刷,该书取当代古今方剂彚辑成编,一共分为10册。收录在该套丛书的第五册卷203附论灸霍乱法和第十册卷409-426论述针灸为主。因此,本次主要着重于该丛书第五册和第十册里面的针灸转筋相关部分。通过这本古医方探讨“转筋”的针灸治疗组成方法的所有卷数进行发掘和研究加以综合整理。现代文献方面,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检索2009年至2019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所有关转筋穴位治疗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采用高级检索,为保证查全率,采用篇名、摘要、关键词、主题词分别检索。检索题词为“转筋”、“筋急”、“痉挛”、“挛急”、“瘛疭”、“拘急”、“针灸疗法”、“穴位疗法”等进行检索。统计方法是把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化处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化处理。统计的步骤,首先是把文献中的病例数、中医治法、症状、穴位等列成表格后。再计算出各种证型、治疗方法等的频数和百分比,并绘制图表。然后统计出文献中的中医证型、治法、穴位的使用频率。最后根据上述数据,归纳出针灸治疗转筋的证治规律。结果:《普济方》研究:《普济方》的针灸门在第10册中。按卷次为409-424卷。前8卷载有针灸的序言和歌赋,介绍针灸取穴、补泻法和经络腧穴。后8卷为各种病候的治疗,载有207种病症。书中除针灸治法外,尚有记载汤药、罨敷及按摩。卷203附论的灸霍乱法及卷417到424为针灸的治疗部分。其内容涉及内外妇儿各方面,疾病灸疗方法均有多种。其中隔物灸就有隔蒜灸、隔纸灸、附子饼灸等。并且还记载了许多民间灸法,使灸法内容更丰富。《普济方》重辨证施治,取穴甚简明,处方组穴主次分明严谨。重视针刺操作,引载诸多针刺手法。直接或者间接、部分或全部收集明初之前的各种针灸医着。特点是不随意加减改动而忠于原着。对同名穴异同详加审定并详细记载了煮沸针具的消毒。在用穴上灵活多变,对灸法十分重视,特别在卷411中大量记载了关于灸法的论述。《普济方》提及的治法以健脾和胃为主要治法,其次是活血止痛和行气通络。书中有使用针刺法的条文占少数,只有30条,而没有使用针刺法的条文则有55条。相反的,书中使用艾灸法较多,其中以直接灸法为主,占了 60篇、间接灸法只有1篇,而没有灸法的有24篇。《普济方》中穴位涉及40个穴位,穴位出现总频次为85次。本次调查的穴位中,出现最多次的是承筋、解溪,共出现6次;其次是仆参、水分、涌泉,出现5次;承山、女膝、丘墟、足窍阴,出现4次;隐白、至阴,出现3次。这1 1个穴位共占。《普济方》里主要穴位归经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少阳胆经。《普济方》里有很多特定穴,其中以经外奇穴最多,其次是井穴和交会穴。经外奇穴以女膝出现次数最多;井穴里涌泉出现次数最多;交会穴里则是仆参出现次数最多。《普济方》中常用治疗转筋的经外奇穴有女膝、夹脊、外踝尖、鬼眼、十王、慈宫、手踝骨、内踝尖和玉田。现代文献研究:对每篇现代文献进行阅读及整理,初步筛选出以针灸治疗转筋的文献共284篇。为保证所选文献的确切性,经逐篇浏览,按“研究方法”的要求统计,最终获得完全符合文献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为66篇,收纳病例2675例。根据统计调查结果,现代文献中医病名以呃逆居多,其次是颤证,痫证。西医病名以膈肌痉挛居多,其次是帕金森病,癫痫。本次调查的现代文献的转筋病因主要是饮食不节、胃气上逆、情志不遂及气机逆乱。发病部位主要是脑部,出现34次,其次是肠胃出现24次,膈肌出现22次。转筋症状主要是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全身抽搐和四肢抽搐。出现的证型主要是痰饮阻络、肝肾亏虚、胃火上逆、肝阳上亢和肝郁气滞。治法主要是降逆止呃、滋补肝肾、健脾和胃和平肝潜阳。转筋治疗操作方法主要是针刺和艾灸。古人以农耕、游牧,加上饮食不洁,导致脾胃受寒,或饮食不节而成为脾胃虚弱;当时的人多数以双脚行走,使双脚容易受伤,造成瘀阻经络,下肢转筋;体力劳动使大量出汗导致津液亏虚。导致气滞阻络,形成转筋。因此,古人的转筋多发于全身、腹部、下肢。而近年来,中国高速迈向现代化,高压的生活模式和高脂高胆固醇的饮食文化,与之相随的健康问题也成了严峻挑战。人们多以进食肥甘厚腻,喝高浓度烈酒,导致脾虚生痰,痰阻经络;房劳、生育过多、老人以及长期慢性病等的肝肾不足而不能濡筋;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也跟着不断地增加,导致肝火上逆而成筋挛。故此,现代的人多发的膈肌痉挛、帕金森病和癫痫病,即发病部位多发于脑部、肠胃、膈肌。根据研究古人的发病症状多以霍乱转筋为主要症状,其次是转筋入腹和下肢转筋。与古人体力劳动和游牧为主,饮食不洁,形成的转筋非常吻合。现代人的高脂高胆固醇、喝高浓度烈酒的饮食文化;房劳、长期慢性病;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也跟着不断地增加,致使痰饮阻络、肝肾亏虚、胃火上逆和肝阳上亢等的转筋证型出现,与主要发病症状的喉间呃呃连声,其次是声短而,全身抽搐和四肢抽搐相符合。古代与现代的转筋发病部位、发病症状、治疗手段出现了那么大的分别,主要是环境的改变为主。由于现代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转筋的病发与生活压力、高脂高胆固醇的饮食有关;高楼大厦、保暖衣使人们不容易受到风寒侵袭;科技的进步,如暖风机使人们在室内得到保暖。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抽搐是常见的症状,多数好发于小腿部,一般持续2-3分钟左右。一般患者不会主动到门诊求医。本次研究的患者不是单独出现抽搐症状,主要是本身有基础病后出现抽搐或者在手术中出现抽搐。本次调查的现代文献中没有单纯出现抽搐的病例。因多数患者都是在基础病之后才出现相关抽搐的病种。如以膈肌痉挛、眼肌痉挛、高热惊厥、癫痫、急性脑梗死、帕金森病和破伤风。取穴数量以及穴位的操作方法也呈现多种多样,如针刺、火罐、耳针、艾灸、温针灸、头针、穴位放血、穴位注射和梅花针等。另外,通过这次对转筋的研究,特别是腓肠肌痉挛的治疗的讨论,古人以仆参、昆仑、承山、承筋、至阴、内踝尖、外踝尖、十王、女膝、下巨虚、解溪、条口、足窍阴、丘墟、太白、隐白、涌泉穴,主要以针刺法和灸法为主。结论:1.《普济方》中转筋的主要发病部位主要是全身、腹部和下肢,提到的症状共涉及22种,以霍乱转筋、转筋入腹和下肢转筋为主要症状。2.《普济方》书中使用的针刺法较少,主要以直接艾灸法治疗为主。3.《普济方》中穴位涉及40个穴位,以承筋、解溪、仆参、水分、涌泉、承山、女膝、丘墟、足窍阴、隐白和至阴为主。特定穴则以经外奇穴、井穴和交会穴为主。4.现代文献中医病名以呃逆、颤证和痫证为主。西医病名以膈肌痉挛、帕金森病和癫痫为主。发病部位主要是脑部、肠胃和膈肌。5.现代文献的转筋病因主要是饮食不节、胃气上逆、情志不遂及气机逆乱。症状主要是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全身抽搐和四肢抽搐。6.现代文献出现的证型主要是痰饮阻络、肝肾亏虚、胃火上逆、肝阳上亢和肝郁气滞。治法主要是降逆止呃、滋补肝肾、健脾和胃和平肝潜阳。现代文献的转筋治疗操作方法主要是针刺和艾灸。7.在治疗转筋方面,体现出辨证论治中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的特点。转筋多发于肝火上亢、血虚不能滋养经脉、脾胃感受寒邪引起转筋。故此,古代文献多见灸法治疗转筋,对施灸的壮数和顺序也有严格的要求。创新点:1.首次系统性地从《普济方》进行转筋病的文献研究。该丛书为方剂书,书中止直接列出治疗转筋的部位和穴位。本论文通过对《普济方》上文下理,结合现代文献,整理、归纳出转筋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方法。把古代已经被遗忘的治疗转筋特效穴展现给不同的医家参考,为现代抽搐病症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或特效穴。2.首次发现转筋在《普济方》和现代文献的整体发病特点及形成转筋的各种因素,对日后制定预防和保健指导,为日后转筋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
林汉瑜(Lam Hon Yu)[5](2021)在《针灸治疗近视的系统评价与用穴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研究针灸治疗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近视患者使用针灸治疗后在总有效率、裸眼视力、眼压等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建立针灸治疗近视用穴数据库,对针灸治疗近视选用的标准穴位进行收集、筛选以及分析。运用基于偏序结构的数据挖掘技术,对所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用穴规律分析,为针灸治疗近视的临床提供进一步的参考。方法:(一)系统评价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所有符合要求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收集。收集数据后对文献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通过数据分析后得出科学的分析以及综合性的结论。具体步骤如下:(1)文献检索方法:按照标准统一的检索策略,通过网络数据库进行针灸治疗近视的文献搜索。检索数据库采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以及Pub 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中的中英文文献。文献检索时间:从各大数据库建库起至2021年的文献。检索文献词包括主题以及自由词。以“疾病类型:近视+假性近视+屈光不正”,“干预措施:针灸+针+针刺+电针+耳针+耳穴+腹针+皮内针+梅花针+眼针+头针”,“研究方法:随机+随机对照+随机分配+RCT”进行检索。英文检索词以“myopia OR degenerative myopia OR high myopia OR Acupuncture OR Pharmacopuncture O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R randomized OR placebo”进行检索。(2)应用Noteexpress软件对获得的文献进行去重初筛,通过阅读题目、摘要及全文筛选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文献(RCT);(3)参照Cochrane评估手册以及改良后的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4)提取相关数据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Review5.3进行Meta分析;(5)解释结果,得出结论。(二)用穴规律研究(1)文献检索方法:按照本研究制定的检索策略和文献资料收集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进行检索;(2)根据纳入标准收集近视的针灸疗法的临床RCT文献,采用Excel 2019建立针灸治疗近视用穴数据库。文献选用的穴位需符合国家标准的十四经穴的针灸穴名,数据库的变量名由:编号、作者、发表年份、选用的穴位等组成;(3)根据针灸疗法治疗近视用穴数据库为对象,借助基于偏序结构大数据知识发现方法,生成能多层次、多因素反映针灸疗法治疗近视选择穴位、穴位-归经、穴位-位置和近视分类的属性偏序结构图;(4)根据生成的偏序结构图中可视化信息,研究对象普遍性和特异性之间的关系;(5)总结针灸治疗近视的用穴规律。结果:(一)系统评价按照本研究制定的检索策略和文献资料收集方法,共收集到783篇文献。其中在知网(CNKI)检索获得190篇文献、维普数据库(VIP)检索获得121篇文献、万方数据库检索获得442篇文献、Pub Med检索获得8篇文献、Emba se检索获得10篇文献和Web Of Science中检索获得12篇文献。将各大数据库例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导入Noteexpress管理软件中,将重复文献264篇剔除,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余下文献进行全文阅读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数为71篇。其中高质量文献有17篇(2篇5分文献,15篇4分文献),低质量文献有55篇(3分文献共55篇)。共计17篇高质量文献以及54篇低质量文献。纳入本系统评价的71项研究,共纳入8285例近视患者,其中对照组4031例,实验组4254例。本次研究实验组采用单纯针刺或者针灸配合其他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纳入的71个研究中的实验组,有37个研究包含针刺治疗近视,有9个研究包含针灸联合中药薰眼治疗近视,有39个研究包含耳穴贴压治疗近视,有2个研究包含腹针治疗近视,有2个研究包含针刺联合灸法治疗近视,有2个研究包含针刺联合梅花针治疗近视,有13个研究包含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近视,有4个研究包含针刺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近视。在主要结局指标这方面:本次系统研究的主要结局为总有效率,在纳入的71个研究均报道了针灸治疗近视的总有效率。次要结局指标方面:本次系统研究的次要结局为治疗前后裸眼视力、眼轴和眼压的参数变化。在纳入的71个研究中,有28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患者裸眼视力值,有2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眼轴值,有3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眼压值。安全性概要:71个研究中,有2个研究报告了共10例失访或脱落案例。3个研究报告了不良反应:(1)1个研究报告了有晕针现象;(2)1个研究报告了出现5例口干、4例眼缘部皮肤瘙痒、2例眼睑分泌异常、4例脸部潮热;(3)1个研究报告了出现2例患儿眼外周红肿并伴有轻微疼痛、3例患者耳部轻微疼痛和3例耳穴皮肤溃烂。Meta分析结果:(1)针灸疗法对照常规治疗对总有效率评分的影响71个研究均采用总有效率作为评估治疗近视的疗效的测量指标。对治疗后总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能更好提高总有效率。按照不同针灸类型进行分组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刺治疗近视、耳穴贴压治疗近视、腹针治疗近视、针灸配合中药熏眼、针刺配合梅花针等与常规治疗相比能更好的提高总有效率;仅2个研究报道了针刺结合灸法治疗近视,结果显示本组研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其RR值大于1,呈现出一定的趋势,未来需要更多证据以验证该种疗法的有效性;(2)针灸疗法对照常规治疗对患者裸眼视力的影响71个研究中有29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患者裸眼视力,对治疗前、后患者裸眼视力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疗法与常规治疗相比能更好的改善患者裸眼视力;(3)针灸疗法对照常规治疗对患者眼压、眼轴的影响71个研究中有3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患者眼压值,对治疗前、后患者眼压值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疗法与常规治疗相比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眼压值;共有2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患者眼轴值,对治疗前、后患者眼轴值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本组研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未来需要更多证据进行验证;(二)用穴规律研究共有53篇文献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所有文献中含有52种穴位,共计394频次的穴位被录入数据库。对纳入的文献中选用穴位、穴位归经、穴位位置和近视分类进行分析与研究。(1)选用穴位本次研究治疗近视文献使用攒竹穴37频次,睛明穴33频次,四白穴32频次,太阳穴29频次,丝竹空穴25频次,风池穴24频次,鱼腰穴22频次,光明穴17频次等。研究者运用针灸治疗近视,使用最多的穴位是:攒竹穴、睛明穴、四白穴、太阳穴、丝竹空穴、风池穴和鱼腰穴等。攒竹为最常用的穴位,是治疗近视的主要穴位。[攒竹-睛明-四白-太阳-鱼腰]、[攒竹-睛明-四白-太阳-丝竹空]、[攒竹-睛明-四白-鱼腰]、[攒竹-睛明-太阳]、[睛明-四白]、[四白-太阳]等为医家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常用的穴位配对。(2)穴位归经本次研究治疗近视文献使用足太阳膀胱经穴位48频次,足少阳胆经41频次,足阳明胃经43频次,手少阳三焦经24频次,手阳明大肠经20频次,足太阴脾经13频次,经外穴41频次等。研究者运用针灸治疗近视使用最多的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为最常用的经络,是治疗近视的主要经络。[膀胱经-胃经-经外穴]、[膀胱经-胃经]、[膀胱经-胆经]、[膀胱经-经外穴]为医家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常用的经络配对。(3)穴位位置本次研究治疗近视文献使用眼周部穴位50频次,头面部穴位50频次,四肢35频次,胸腹部3频次,背部10频次。研究者运用针灸治疗近视使用最多的穴位位置为“眼周部和头面部”。(4)近视分类本次研究治疗近视文献使用近视53频次,其中青少年近视27频次,儿童近视7频次,假性近视11频次。研究者运用针灸治疗近视使用最多的穴近视分类为“青少年近视、儿童近视和假性近视”。结论:1.针灸疗法治疗近视有效:针灸疗法中单纯针刺治疗近视,耳穴贴压治疗近视,腹针治疗近视,针刺配合梅花针、针灸配合中药熏眼等针灸疗法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针灸疗法在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及改善眼压上也优于常规治疗;2.针灸治疗近视中常用穴位为:攒竹、睛明、四白、太阳、丝竹空和凤池,其中攒竹为最常用穴位。[攒竹-睛明-四白-太阳-鱼腰]、[攒竹-睛明-四白-太阳-丝竹空]、[攒竹-睛明-四白-鱼腰]、[攒竹-睛明-太阳]、[睛明-四白]、[四白-太阳]为医家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常用的穴位配对;3.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是针灸治疗近视最常用的经络,[膀胱经-胃经-经外穴]、[膀胱经-胃经]、[膀胱经-胆经]、[膀胱经-经外穴]为医家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常用的经络配对;4.针灸治疗近视常用的位置为:眼周部和头面部;5.医家在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较为常用的近视分类是:假性近视、儿童近视和青少年近视。针灸治疗近视有效,但是临床试验方法存在质量欠佳,审慎对待该结论。
杨枝[6](2021)在《平衡针结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寒痹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和讨论平衡针结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寒痹型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以期寻求一种起效迅速且疗效明显的治疗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寒痹型KO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平衡针膝痛穴结合局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0.2g/次,1天1次,连续治疗7天,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同时点(治疗前、首次治疗、治疗2周、治疗4周、3个月后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表(WOMAC)评分(包括膝关节疼痛、僵硬度、活动度三个方面的评分)和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及随访时膝关节疼痛复发率对比,以评估两组对寒痹型KOA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一致具有可比性。2.VAS量表评分比较:观察组平均VAS评分下降较对照组出现早,且在治疗后2周内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显着,且最终平均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3.WOMAC量表评分比较:(1)WOMAC疼痛评分比较:观察组平均WOMAC疼痛评分下降较对照组出现早,且治疗后2周内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显着,且最终平均WOMAC疼痛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2)WOMAC僵硬评分比较:观察组平均WOMAC僵硬评分下降较对照组出现早,且治疗后2周内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显着,且最终平均WOMAC僵硬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3)WOMAC日常活动评分比较:观察组平均WOMAC日常活动评分下降较对照组出现早,且最终平均WOMAC日常活动度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痊愈2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4%;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痊愈0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5.复发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随访,观察组复发率10.00%,对照组为3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少于对照组。结论:1.平衡针结合壮医药线点灸和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均能有效改善寒痹型KOA患者VAS评分及WOMAC评分,即关节疼痛、僵硬及日常活动度。2.平衡针结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寒痹型KOA疗效优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体现在起始阶段起效迅速,总体疗效好,远期疗效稳定,但平衡针及壮医药线点灸的疗效交互效应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马颖露[7](2021)在《缪刺法结合膝三针温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缪刺法结合膝三针温针灸疗法和西药塞来昔布胶囊治疗KOA的临床疗效和白细胞介素1β、TNF-α水平的影响差异,探讨该中医联合疗法对KOA的临床疗效,为KOA的临床研究提供临床数据和理论支持。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KO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缪刺法结合膝三针温针灸疗法,对照组予口服西药塞来昔布胶囊。连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评分、IL-1β、TNF-α、总有效率,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评估安全性。结果:(1)一般情况对比:两组年龄、病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疼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治疗前降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有所提高,治疗后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都能改善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情况,但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IL-1β、TNF-α水平:两组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水平以及TNF-α含量有所降低,治疗前后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总有效率:治疗组30例,临床治愈6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对照组30例,临床治愈3例,显效8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治疗后总有效率73%,两组总有效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反应:治疗期间,治疗组出现2例轻微皮下瘀血,对照组出现3例胃肠道反应。结论:缪刺法结合膝三针温针灸疗法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均能缓解KOA患者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等症状,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以及TNF-α含量,实验结果证实缪刺法结合膝三针温针灸疗法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有效缓解疼痛,不良反应少。
朱俊发(CHOO CHUN HUAT)[8](2021)在《基于偏序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知识发现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针灸疗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疗效显着,近年来运用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文献浩繁。目前很多学者运用不同的经络穴位、特殊的特定穴、干预措施和其他配搭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的治疗信息、用穴规律和特点交叉驳杂。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用穴规律上研究,但由于研究的文献种类繁多、统计方法和时间跨度的差异,为更深入扩展和在不同层次发现其中关联性和聚类规律,本研究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角度,对文献知识粒化、分析和挖掘,使知识可视化,形成知识谱图,并用结果进行临床实验观察。利用属性偏序理论发现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穴、特定穴、穴与穴之间关联和聚类、治疗干预方案等的知识谱图,挖掘其中层次与支路之间关联知识,并用于临床实践,对其治疗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扩展更多数据和临床证据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今后提供进一步辨证论治的思路和借鉴。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全面搜索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医药期刊数据库的文献。采用数据库中高级检索功能,搜索文献包括各大学术期刊和各大院校硕博士论文发表。运用高级检索功能检索关键词汇“针灸”与或加“针刺”与或加“电针”与或加“温针灸”与或加“毫刺”,属性选精确,主题词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痛”或“腰腿痛”。按照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条件,逐一排除和入录各文献数据。建立并规范数据后进行属性偏序结构分析和频次统计,生成多层次树状图和频数分析图。第二部分是利用所得出属性偏序结构分析结果的穴位处方进行临床病例观察,在马来西亚人人保健中心收集60名符合标准的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30例治疗组,予温针灸(取肾俞、委中、环跳、阳陵泉、对应腰夹脊穴、秩边、足三里穴)治疗,30例对照组,予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治疗。治疗组每日治疗1次,每周共治疗6天,周日休息,1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判定。对照组则予每次1片,每日2次,连续服用14天后进行疗效判定。临床观察主要结局指标为腰椎疾患评价标准和视觉模拟标准评分,次要结局指标观察改良型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血清学指标白细胞介素-6 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利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第一部分:通过收集1008篇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文献,生成“病与治疗方案”属性偏序图、“经络与病”属性偏序图、“穴位与病”属性偏序图、“原穴与病”属性偏序结构图、“八会穴与病”属性偏序结构图、“下合穴与病”属性偏序结构图、“络穴与病”属性偏序结构图、“八脉交会穴与病”属性偏序结构图和病与治疗方案频次图、经络与病频次图、原穴与病频次图、八会穴与病频次图、下合穴与病频次图、络穴与病频次图、八脉交会穴与病频次图、足太阳膀胱经穴位的频次图、足少阳胆经穴位的频次图、足阳明胃经穴位的频次图、足三阴经穴位的频次图、任督二脉及经外奇穴频次图、手三阳经穴位频次图、手三阴经穴位频次图、部位取穴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图、五腧穴的频次图、背俞穴的频次图、郄穴的频次图、募穴的频次图、年份与病频次图、学位论文与病的频次图。在“治疗方案与病”属性偏序发现,针刺疗法是第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核心疗法,依次为温针灸、推拿、电针疗法。在“经络与病”属性偏序和频数分析发现,足太阳膀胱经是第一核心选择经络,依次为足少阳胆经、经外奇穴、督脉、足阳明胃经。在“穴位与病”属性偏序发现,第一核心用穴为委中穴、依次为环跳穴、肾俞穴、阳陵泉穴、对应腰夹脊穴;核心组穴为委中穴+环跳穴+肾俞穴+阳陵泉穴+对应腰夹脊穴+大肠俞穴+秩边穴+昆仑穴+承山穴+阿是穴+悬钟穴+腰阳关;对穴方面,发现“委中穴+环跳穴”最常见。在十四经络中用穴频数发现,足太阳膀胱经使用率最高,依次为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在用穴频数发现,委中穴、环跳穴、肾俞穴、阳陵泉穴、对应腰夹脊穴、大肠俞穴、秩边穴、昆仑穴、承山穴、阿是穴、悬钟穴、腰阳关超过250频数,是常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用穴。在“原穴与病”属性偏序和频数分析发现,太溪穴是核心用穴;以“太溪+太冲+合谷”配穴组合常见。关于部位取穴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发现,下肢部位取穴最多,依次为背部、上肢、腹部、头部取穴。在“八会穴与病”属性偏序发现,第一核心用穴为阳陵泉、依次为悬钟、膈俞、大杼穴;以“阳陵泉+悬钟+膈俞”配穴最常见。在“下合穴与病”属性偏序和频数分析发现,第一核心用穴为委中穴,第二为阳陵泉穴等等;最常见配穴为“委中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在“络穴与病”属性偏序和频数分析发现,第一核心用穴为飞扬穴、依次为丰隆穴、内关穴;最常配穴组合为“飞扬穴+光明穴”和“丰隆穴+大钟穴”。在“八脉交会穴与病”属性偏序和频数分析发现,第一核心用穴为后溪穴,第二足临泣穴;最常配穴组合为“后溪穴+足临泣穴”。五腧穴的频次发现,合穴是使用最多,依次排列委中、阳陵泉和足三里穴;第二为经穴,昆仑穴排列第一;输穴是出现穴位最多,以太溪和太冲为代表。其他频数分析发现,背俞穴之“肾俞穴”频数最高;郄穴使用率较低;募穴频数以关元穴使用最多,但整体发现郄穴和募穴较少使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二部分:在基线人口学特征分析中,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在两组患者治疗前VAS、JOA、ODI、IL-6 β和TNF-α比较数据呈正态分布,各项指标在入组时对比基线一致(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良好可比性。在疗效判定中,在缓解腰痛方面,温针灸治疗组改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温针灸治疗组改善JO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01,有统计学差异;在改善腰部功能障碍方面,温针灸治疗组改善OD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差异;在血清指标方面,两组炎性指标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针灸干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的文献逐年增加。2.针刺疗法是首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核心疗法,常配搭温针灸治疗。3.足太阳膀胱经是首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核心经络、依次为足少阳胆经、经外奇穴、督脉、足阳明胃经。4.委中穴是首选用穴、依次为环跳穴、肾俞穴、阳陵泉穴、对应腰夹脊穴;以委中穴+环跳穴+肾俞穴+阳陵泉穴+对应腰夹脊穴配穴最为常见。5.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特定穴的选用依次排列为五腧穴、下合穴、八会穴、背俞穴、原穴、八脉交会穴和络穴,而郄穴和募穴较少使用。6.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温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改善患者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7.温针灸能有效的缓解腰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腰部功能障碍和血清指标方面,结果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王乙涵[9](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析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应用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词云图、SPSS凝聚法分层聚类和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技术,回顾性地研究火针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对近25年来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用穴经验进行分析,挖掘临床常用穴位的应用与配伍规律,更好地发现和总结临床经验,以建立针灸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为火针疗法在膝骨关节炎的治疗应用奠定基础。方法:计算机检索1996年1月至2021年1月万方(Wan Fang)、维普(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有关火针及火针联合其他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词限定为“膝痹”、“骨痹”、“鹤膝风”、“退行性膝骨关节炎”、“膝骨关节病”、“膝骨关节炎”和“膝增生性骨关节炎”等,干预措施设定为“火针”、“燔针”、“温针”、“大针”、“烧针”和“焠刺”等。用Endnote X9.3和Excel 16.4整理筛选文献,将各个腧穴名称规范整理后建立完整数据库,内容包括:试验开始时间、论文发表时间、诊断标准、患者年龄、患者性别、治疗方法、联合方式、穴位处方信息、疗效标准、刺激参数和使用工具参数等。对火针及其联合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所用穴方中的穴位频数、经脉循行规则、部位分布特点、常用穴和特定穴的临床运用配伍分别进行相应的统计描述,将数据可视化,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对于数据中不同词频、权重的单词或词组用词云以一种视觉化的方式来呈现,采用不同颜色及不同大小的字号来表达频率相对较高的术语。应用IBM SPSS Modeler 16.0描述性分析数据库中的各个穴位配伍应用特点,将最小规则置信度设定为50%,最低条件支持度设定为5%,最大前项数设置为10,根据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进行建模分析,得到对各个穴位进行设定的二阶、三阶、四阶基于相互关联性的规则分析。最后利用SPSS 24.0软件对所有记录的穴位进行相应的聚类分析,绘制聚类冰状图和树状图,并通过设定聚集数得到值得分析的效类聚群,寻找规律分类的穴群及穴组。结论:1、在对所有试验穴方进行处理、归纳后发现火针疗法治疗KOA选穴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是犊鼻、内膝眼、阳陵泉、阿是穴、血海、梁丘、足三里、阴陵泉、鹤顶、膝阳关等腧穴;膝周部为主要穴位选择区域;常用特定穴为合穴和交会穴。2、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多选用膝周腧穴,穴位多出现在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及足太阳膀胱经四条经络。常用穴群有:内膝眼-犊鼻;膝阳关-悬钟-合谷-关元-委中-伏兔-三阴交-大杼-膈俞-肾俞;梁丘-阳陵泉-内膝眼-犊鼻。常用穴对有:犊鼻-内膝眼,血海-梁丘-足三里,阴陵泉-鹤顶,常交互配伍使用。3、火针联合疗法选择多种多样,火针的温通之力配拔罐引经血留注,活血化瘀镇痛,临床有很高的使用率和有效率。4、火针疗法操作便捷,疗效明显,从组方穴位数量而言,构方精当、用穴严谨,并可与其他疗法共用,无明显毒副作用,起效快,值得在临床上推行。
何姝漫[10](2021)在《时空针灸灵龟八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比对被随机分组到两个试验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两周后的疼痛程度和相关指数,其中疼痛程度采用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膝关节炎指数采用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运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病例的各项指数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判定两组的疗效情况,以论证时空针灸四种方法中的灵龟八法在治疗肝肾亏虚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上,其无论是治疗结束时还是治疗结束后一段时期的疗效均优于常规针刺疗法。方法:严格依照相关的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合格的受试者共72例,并将所研究病例随机分为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一组各36例。在治疗方案的选取上,采取时空针灸灵龟八法针刺对治疗组进行对应的针刺疗法治疗,采用传统的常规针刺方法给予对照组相应时长的治疗。在第一个时相点(治疗前)、第二个时相点(治疗结束时)和第三个时相点(治疗结束两周后)都采用VAS和WOMAC对各组中的病例的相关调研维度进行评分,并将所收集到的评分结果汇总整理,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VAS结果对比:在治疗开始前,对两组病例运用VAS评分进行疼痛程度的测评,结果显示两组病例的VAS评分即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在治疗结束时用VAS对两组病例膝关节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发现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体VAS平均值即对应的疼痛程度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治疗组在VAS量表的平均评分要低于对照组的平均评分;治疗结束两周后,再次运用VAS对两组病例膝关节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发现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体疼痛程度在治疗结束时均继续降低,且同样是治疗组的平均评分要低于对照组。2.WOMAC结果对比:在治疗开始前,两组病例的WOMAC评分并无明显差异,即两组病例的膝关节炎程度无明显差异;在治疗结束时用WOMAC对两组病例膝关节炎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发现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体炎症程度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治疗组的平均WOMAC评分要低于对照组;治疗结束两周后,再次运用WOMAC对两组病例膝关节炎程度进行评估,发现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体炎症的严重程度在治疗结束时均继续降低,且同样是治疗组的平均评分要低于对照组。结论:表明传统的常规针刺方法和时空针灸中的灵龟八法在缓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疼痛和炎症治疗方面都具有作用,当从两组病例的VAS和WOMAC评分可以看出,灵龟八法的治疗效果显然要优于常规针刺治疗,且运用灵龟八法治疗KOA对于改善和提高KOA患者的生活质量尤为有意义。
二、中药熏蒸配合针灸对痛证的临床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熏蒸配合针灸对痛证的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
2.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
3. 刮痧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
4.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周围性面瘫的分期标准和分级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病例脱落的标准 |
1.8 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盲法 |
2.3 干预方法 |
2.4 观察指标及周期 |
2.5 临床观察指标 |
2.6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
2.7 资料的收集方法 |
2.8 资料的整理方法 |
2.9 质量控制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病例分配及研究完成情况 |
3.2 干预前基线资料的比较 |
3.3 干预后疗效指标的比较 |
4.讨论 |
4.1 周围性面瘫分期情况的概述 |
4.2 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中的选择依据 |
4.3 通络刮痧在周围性面瘫中的选择依据 |
4.4 穴位选择的依据 |
4.5 评价量表选择的依据 |
4.6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
4.7 安全性分析 |
5.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创新之处 |
2.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护理技术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基于GRADE评级对中医外治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外治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热点趋势及研究进展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不同中医外治疗法的研究进展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膝骨关节炎西医保守疗法的研究现状 |
1 KOA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2 西医保守疗法的研究进展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GRADE评级对中医外治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网状Meta分析 |
材料和方法 |
1 研究注册 |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
4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
5 纳入文献偏倚风险评价 |
6 统计学方法 |
7 证据质量评价 |
结果 |
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3 纳入文献偏倚风险评价 |
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5 安全性分析 |
6 GRADE证据质量评价 |
讨论 |
1 网状Meta分析综合评价结果讨论 |
2 GRADE证据质量评级的结果讨论 |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6大数据库检索式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导引法配合针刺郄穴对气阴两虚夹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样本量估算 |
1.2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和脱落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病例分组方法 |
4.2 治疗方法 |
5 观察指标 |
5.1 一般资料 |
5.2 安全性指标 |
5.3 疗效性指标 |
6 疗效评定标准 |
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病例入组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比较 |
2.1 性别比较 |
2.2 年龄、病程、体重指数比较 |
3 入组基线一致性比较 |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糖、血脂比较 |
4 临床疗效比较 |
4.1 两组疗效比较 |
4.2 单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3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4.4 糖代谢指标比较 |
4.5 脂代谢指标比较 |
4.6 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
4.7 多伦多积分比较 |
5 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DPN的认识 |
2 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
3 祖国医学对DPN的认识 |
4 立题依据 |
4.1 关于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探讨 |
4.2 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的作用分析 |
4.3 针刺郄穴、原穴理论探讨 |
4.4 单个穴位分析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临床疗效的分析 |
5.2 中医证候分析 |
5.3 糖脂代谢指标分析 |
5.4 神经传导速度分析 |
5.5 多伦多积分分析 |
5.6 安全性评价结果分析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普济方》的针灸治疗转筋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论 |
1.1.1 中医转筋的历史沿革 |
1.1.2 转筋的定义 |
1.1.3 现代转筋的中医范围 |
1.2 《黄帝内经》对转筋疾病与治法的概论 |
1.2.1 《内经》对转筋疾病的特点论述 |
1.3 现代文献研究 |
1.3.1 中医对转筋的认识 |
1.4 现代文献概述研究 |
1.4.1 “转筋”的现代病症 |
1.4.2 发病部位 |
1.4.3 病理生理机制 |
1.4.4 病因 |
1.4.5 抽搐的临床类型 |
1.4.6 肌肉痉挛的评定 |
1.4.7 现代的抽搐治疗 |
1.5 小结 |
第二章 《普济方》 |
2.1 作者及其编辑特色 |
2.1.1 作者 |
2.1.2 编辑特色 |
2.2 《普济方》针灸学内容简介 |
2.2.1 汇总诸家腧穴 |
2.2.2 审定同名穴的异同 |
2.2.3 集针刺补泻手法 |
2.2.4 记载针具消毒 |
2.2.5 重辨证施治取穴甚简明 |
2.2.6 灸法 |
2.3 治未病思想 |
2.4 转筋的病因病机 |
2.5 转筋证型的认识 |
2.6 方药治法的认识 |
2.7 小结 |
第三章 转筋于《普济方》及现代文献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资料来源 |
3.2.3 术语规范 |
3.3 统计方法 |
3.3.1 统计步骤 |
3.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4.1 《普济方》 |
3.4.2 现代文献 |
第四章 讨论 |
4.1 《普济方》 |
4.2 现代文献 |
4.3 《普济方》与现代文献的异同 |
4.3.1 膀胱经为主 |
4.3.2 经外奇穴 |
4.3.3 发病部位 |
4.3.4 发病症状 |
4.3.5 治疗方法 |
4.4 治疗腓肠肌痉挛穴位比较 |
4.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针灸治疗近视的系统评价与用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医对近视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近视的中医学渊源 |
1.2 近视的病因病机 |
1.3 近视的中医治疗 |
1.3.1 针刺治疗近视 |
1.3.2 艾灸治疗近视 |
1.3.3 耳穴贴压治疗近视 |
1.3.4 推拿治疗近视 |
1.3.5 中药治疗近视 |
1.3.6 梅花针治疗近视 |
1.4 针灸治疗近视的机制 |
第二部分 西医对近视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近视的定义与分类 |
2.2 近视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
2.2.1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
2.2.2 眼部调节功能因素 |
2.2.3 其他危险因素 |
2.3 近视的发病机制 |
2.4 近视的西医治疗 |
2.4.1 配镜治疗 |
2.4.2 药物治疗 |
2.4.3 常规治疗 |
2.4.4 手术矫正 |
第三部分 针灸治疗近视的文献系统评价 |
3.1 纳入标准 |
3.1.1 文献类型 |
3.1.2 研究对象 |
3.1.3 干预措施 |
3.1.4 语言 |
3.2 排除标准 |
3.2.1 文献类别 |
3.2.2 文献内容 |
3.3 文献检索 |
3.3.1 文献检索用数据库 |
3.3.2 检索时间 |
3.4 结局指标 |
3.5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3.5.1 文献筛选 |
3.5.2 记录文献数据 |
3.6 文献质量评价 |
3.7 统计学方法 |
3.8 敏感性的评价 |
3.9 发表偏倚的评价 |
3.10 结果 |
3.10.1 文献筛选情况 |
3.10.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
3.10.3 干预措施特征 |
3.10.4 结局指标特征 |
3.10.5 文献的质量评估 |
3.10.6 疗效评价 |
3.11 讨论 |
3.11.1 文献一般情况 |
3.11.2 临床疗效 |
3.11.3 不良反应 |
3.11.4 治疗近视有效的针灸方法 |
3.11.5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
3.11.6 结论 |
3.11.7 创新点 |
3.11.8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第四部分 基于偏序结构图方法的针灸治疗近视用穴规律研究 |
4.1 知识图谱与偏序结构图 |
4.2 文献纳入 |
4.2.1 纳入标准 |
4.2.2 排除标准 |
4.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4.1 小结 |
4.4.2 从中医药传统理论解释结果 |
4.4.3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平衡针结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寒痹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KOA的认识及相关研究 |
1.1 中医病名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1.3 中医对KOA的治疗概况 |
2 西医对KOA的认识 |
2.1 KOA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
2.2 KOA病因病机的研究 |
2.3 KOA的治疗概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放射学X线分级标准 |
2.2.3 中医病证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
2.6 治疗期间意外情况处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2.1 观察组(平衡针+壮医药线点灸组) |
3.2.2 对照组(塞来昔布胶囊组) |
3.3 观测指标 |
3.4 安全性评价 |
3.5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VAS量表评分比较 |
4.3 WOMAC量表评分比较 |
4.4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4.5 复发率比较 |
4.6 额外用药情况 |
4.7 不良反应情况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平衡针膝痛穴的机理探讨 |
2 壮医药线点灸及相关腧穴的机理探讨 |
3 平衡针结合壮医药线点灸的分析 |
4 研究结果探讨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缪刺法结合膝三针温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6 终止标准 |
2.7 治疗方法 |
2.8 观察指标 |
2.9 安全性观察 |
3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5 研究结果分析 |
第二部分 中西医对膝关节炎的认识 |
1 现代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
1.1 概述 |
1.2 流行病学调查 |
1.3 疾病类型 |
1.4 原发性膝骨性关节炎病因 |
1.5 继发性膝骨性关节炎病因 |
1.6 治疗 |
1.7 急性期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
2.1 膝骨性关节炎的历史沿革 |
2.2 膝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
3 中医治疗 |
3.1 治疗原则 |
3.2 治疗方法 |
3.3 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评价指标 |
2 治疗疗程的选择与西药的选用依据 |
3 经络理论与针灸疗法 |
3.1 经络理论与针刺的治疗机理 |
3.2 中医的经筋理论与膝骨性关节炎的关系 |
3.3 缪刺法的治疗依据 |
3.4 刺血疗法 |
3.5 温针灸 |
3.6 取穴根据 |
3.7 血清白细胞介素1β在膝骨性关节炎中的发病机制 |
3.8 肿瘤坏死因子α在膝骨性关节炎中的发病机制 |
4 存在的问题 |
5 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近10年温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概况 |
1 单纯温针灸 |
2 温针灸联合中药内服 |
3 温针灸联合中药外用 |
4 温针灸联合针刺 |
5 温针灸联合推拿疗法 |
6 温针灸结合其他疗法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以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8)基于偏序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知识发现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针灸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1.1.1 针刺疗法 |
1.1.2 温针灸疗法 |
1.1.3 推拿疗法 |
1.1.4 电针疗法 |
1.1.5 其他疗法 |
1.1.6 近代名中医的治疗撷英 |
1.2 偏序结构图理论解读和运用 |
1.2.1 偏序结构图的原理 |
1.2.2 属性偏序结构图的解读方法 |
1.2.3 属性偏序结构的针灸学运用 |
第二章 属性偏序的研究与结果 |
2.1 文献的研究与方法 |
2.1.1 文献数据来源和策略 |
2.1.2 研究文献纳入标准 |
2.1.3 研究文献排除标准 |
2.1.4 数据处理与规范标准 |
2.2 属性偏序结构图和频次图的结果 |
2.2.1 年份与病频次图 |
2.2.2 学位论文与病的频次图 |
2.2.3 基于“病与治疗方案”属性偏序的知识发现 |
2.2.4 基于“经络与病”属性偏序的知识发现 |
2.2.5 基于“穴位与病”属性偏序的知识发现 |
2.2.6 十四经络穴位的频次分析 |
2.2.7 基于“原穴与病”属性偏序结构图的发现 |
2.2.8 部位取穴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
2.2.9 基于“八会穴与病”属性偏序结构图 |
2.2.10 基于“下合穴与病”属性偏序结构图 |
2.2.11 基于“络穴与病”属性偏序结构图的发现 |
2.2.12 基于“八脉交会穴与病”属性偏序结构图的发现 |
2.2.13 五腧穴的频次分析 |
2.2.14 其他频次分析 |
2.3 阶段小结 |
第三章 临床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
3.1 临床研究方案与具体方法 |
3.1.1 样本量估算方法 |
3.1.2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
3.1.3 病例的纳入标准 |
3.1.4 病例的排除标准 |
3.1.5 剔除、终止标准和脱落病例的处理 |
3.1.6 治疗组治疗方法 |
3.1.7 对照组治疗方法 |
3.1.8 治疗疗程安排 |
3.1.9 出现意外状况的处理 |
3.1.10 临床疗效评价 |
3.1.11 统计分析 |
3.2 临床研究数据的分析结果 |
3.2.1 临床受试者分布 |
3.2.2 基线人口学特征分析 |
3.2.3 两组病情程度治疗前组间比较分析 |
3.2.4 视觉模拟VAS定级算术均值评分比较分析 |
3.2.5 JOA腰痛疾患疗效算术均值评分比较分析 |
3.2.6 改良型ODI算术均值评分比较分析 |
3.2.7 白细胞介素-6 β(IL-6 β )指标算术均值评分比较 |
3.2.8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标算术均值评分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偏序结构的知识发现 |
4.1.1 文献发表年份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现 |
4.1.2 学校论文发表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现 |
4.1.3 治疗方案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现 |
4.1.4 经络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现 |
4.1.5 穴位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现 |
4.1.6 十四经穴位的频数发现 |
4.1.7 原穴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现 |
4.1.8 部位取穴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发现 |
4.1.9 八会穴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现 |
4.1.10 下合穴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现 |
4.1.11 络穴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现 |
4.1.12 八脉交会穴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现 |
4.1.13 五腧穴的频次发现 |
4.1.14 其他频数分析发现 |
4.2 临床研究的讨论 |
4.2.1 组穴依据 |
4.2.2 探讨组穴治疗作用 |
4.3 创新点 |
4.4 不足与展望 |
4.4.1 不足之处 |
4.4.2 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9)基于数据挖掘探析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应用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证候 |
1.4 中医治疗 |
1.5 小结 |
2 现代医学对退行性膝关节炎的认识 |
2.1 膝关节的解剖与生理 |
2.2 流行病学研究 |
2.3 病因病理 |
2.4 西医治疗 |
2.5 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资料来源 |
2.2 纳排标准 |
2.3 客观化目标 |
3 研究方法 |
3.1 数据预处理 |
3.2 数据挖掘方法及建模 |
3.3 质量监督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火针疗法治疗规律研究 |
1.1 研究年份 |
1.2 发表年份 |
1.3 病例人数 |
1.4 年龄 |
1.5 研究方法 |
1.6 临床有效率 |
1.7 诊断分型及辨证施治 |
1.8 诊断依据 |
1.9 疗效依据 |
1.10 随访 |
1.11 安全性因素 |
1.12 结合相关疗法 |
1.13 针具规格 |
1.14 刺激参数 |
1.15 穴位频数统计 |
1.16 穴位归经统计 |
1.17 穴位部位统计 |
2 凝聚法分层聚类分析 |
2.1 穴位聚类分析 |
3 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 |
3.1 关联规则 |
3.2 二阶关联规则 |
3.3 三阶关联规则 |
3.4 四阶关联规则 |
第四章 讨论 |
1 研究背景 |
2 火针疗法治疗规律研究 |
2.1 年份时间 |
2.2 病例人数、年龄 |
2.3 研究方法 |
2.4 临床有效率 |
2.5 疗效依据 |
2.6 随访 |
2.7 安全性因素 |
2.8 结合相关疗法 |
2.9 针具规格和刺激参数 |
3 穴位作用分析 |
3.1 高频使用的穴位分析 |
3.2 经络及部位分布 |
4 穴位聚类分析 |
4.1 冰柱图 |
4.2 关联规则分析 |
5 临床病例探析 |
结语 |
创新点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10)时空针灸灵龟八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1.6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
1.7 病例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方法 |
2.2 盲法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治疗及评价周期 |
2.6 疗效评定标准 |
2.7 安全性观察 |
2.8 依从性评价 |
2.9 数据统计学处理 |
3 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及解决方法 |
3.1 晕针 |
3.2 滞针 |
3.3 弯针 |
3.4 血肿 |
3.5 气胸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分析 |
2.1 两组病例性别分布情况 |
2.2 两组病例年龄分布情况 |
3 VAS评分结果统计 |
3.1 两组病例治疗前的基准评分比较 |
3.2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VAS评分的组内比较 |
3.3 两组治疗病例结束时和治疗结束两周后VAS评分的组间比较 |
3.4 两组病例各时相点VAS评分改善情况比较 |
4 WOMAC积分统计结果 |
4.1 两组病例治疗前的基准评分比较 |
4.2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WOMAC积分的组内比较 |
4.3 两组治疗病例结束时和治疗结束两周后WOMAC积分的组间比较 |
4.4 两组病例各时相点WOMAC积分改善情况比较 |
5 临床疗效评价 |
5.1 治疗结束时的临床疗效评价 |
5.2 治疗结束两周后的临床疗效评价 |
6 安全性评价 |
论讨 |
1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概述 |
1.1 传统医学对KOA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KOA的认识 |
2 时空针灸灵龟八法的内容 |
2.1 时间穴位与记忆功能 |
2.2 空间穴位与同构功能 |
2.3 靶向穴位 |
3 时空针灸灵龟八法的具体操作 |
3.1 三调 |
3.2 揣穴 |
3.3 选穴针刺 |
3.4 留针 |
3.5 出针 |
4 时空针灸灵龟八法的临床效应 |
5 研究疗效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1 不足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近十年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视觉模拟量表(VAS) |
附录二 西安大略麦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 |
附录三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 |
致谢 |
四、中药熏蒸配合针灸对痛证的临床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郭玉.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GRADE评级对中医外治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网状Meta分析[D]. 郭虹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导引法配合针刺郄穴对气阴两虚夹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D]. 滑东.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4]基于《普济方》的针灸治疗转筋的文献研究[D]. 林松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针灸治疗近视的系统评价与用穴规律研究[D]. 林汉瑜(Lam Hon Yu).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平衡针结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寒痹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杨枝.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缪刺法结合膝三针温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马颖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基于偏序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知识发现与临床研究[D]. 朱俊发(CHOO CHUN HUAT).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基于数据挖掘探析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应用规律[D]. 王乙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时空针灸灵龟八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何姝漫.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