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诊断与影像学检查对比分析

77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诊断与影像学检查对比分析

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77例临床诊断与影像学检查对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艳,陆凡,徐婷,周涵,宋磊[1](2022)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及MRI早期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特点及磁共振成像(MRI)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8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此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分娩的健康足月新生儿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分析HIE发生的高危因素,并对HIE患儿的MRI诊断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其早期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儿在出生体重、胎膜早破、宫.内窘迫以及Apgar评分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分娩方式.、前置胎盘、低体重、宫内窘迫、Apgar评分.≤4分是导致新生儿发生HI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研究组患儿0~24h、24~72h内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均显着低于对照组,阻.力指数(RI)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丘脑-基底节区存在对称性、不均匀的T1WI高信号,多见于中、重度HIE患儿,且重度患儿脑内静脉扩张、颅内出血发.生率显着高于轻中度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常规MRI表现三组患儿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体重、宫内窘迫、Apgar评分≤4分是HIE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应多加关注,同时结合MRI诊断早期发现HIE及其病变部位,为HIE的预防和诊治提供指导。

李兆杭[2](2021)在《振幅整合脑电图评分联合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比不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及无脑损伤新生儿生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并在其生后第1天进行a EEG监测,计算a EEG评分,探讨血清NSE、a EEG评分在HIE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1)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67例HIE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005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和临床分级标准进行诊断,将入选患儿筛选分组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所有患儿均为足月儿且生后24小时之内入院,排除严重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机体电解质紊乱、妊娠期宫内感染、新生儿颅内出血及其它疾病所致的脑损伤的患儿。选取在同一时期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但没有出现窒息的新生儿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2)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例如性别、入院日龄、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孕次及产次等。(3)所有入选对象生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分别采集静脉血2ml送检血清NSE;入院后第1天自然安静状态下进行a EEG检查,检测时间不少于6h,1周内完善头颅MRI检查。(4)根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殊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根据曲线下面积对比检测指标的诊断能力,并计算出最佳诊断阈值以及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来评价检测指标对疾病诊断价值。结果:(1)共纳入67例研究对象,其中轻度HIE组35例(男19例,女16例)、中度HIE组21例(男11例,女10例)、重度HIE组11例(男8例,女3例)、正常对照组30例(男23例,女7例)。四组新生儿性别、入院时日龄、分娩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孕次及产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2)生后1d、3d、7d,4组患儿血清NSE水平均呈单峰趋势,生后1d达到峰值,随后开始逐渐出现下降趋势。3个不同时间点四组新生儿血清NSE水平都存在显着差异(P<0.05),且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的NS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分别将轻度HIE组、中度HIE组、重度HIE组与对照组a EEG评分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新生儿的改良a EEG评分都存在显着差异(P<0.05),改良a EEG评分重度组评分最低,对照组最高。(4)绘制血清NSE、a EEG评分、血清NSE联合a EEG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三者AUC分别为0.995、0.987、0.998;NSE、a EEG评分预测HIE的最佳值分别为28.11μg/L、9.5分,说明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对HIE的早期预测价值较单一血清NSE水平或改良a EEG评分的预测价值更高。结论:(1)生后1d、3d、7d,4组患儿血清NSE水平均呈单峰趋势,生后1d达到峰值,随后开始逐渐出现下降趋势,血清NSE水平越高,HIE程度越重。(2)a EEG评分可作为HIE早期诊断的指标;a EEG评分越低,HIE程度越重。(3)与单一使用血清NSE、a EEG评分对新生儿HIE早期诊断相比,生后1d血清血清NSE联合a EEG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生后1d血清血清NSE联合a EEG评分联合检测对HIE的早期预测较前两者更有价值,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雷瑞美,杨燕,董旭霞[3](2021)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头颅CT检查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头颅CT检查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6月丽水市妇幼保健院与合作医院收治的HIE患儿107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临床诊断分度将所有患儿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3组;所有患儿都使用同样的仪器及方法来进行头颅CT检查。观察比较头颅CT诊断分度与临床诊断分度之间的差异。3组的相关头颅CT检测指标值水平差异。头颅CT诊断分度与患儿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头颅CT诊断结果提示,轻度患儿67例,跟临床诊断分度相比符合例数为58例;中度患儿28例,跟临床诊断分度相比符合例数为24例;重度患儿12例,跟临床诊断分度相比符合例数为11例,通过数据相关检验结果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791,P<0.05)。临床诊断重度患儿的脑灰质、脑白质及基底节水平显着低于中度患儿及轻度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度患儿的脑灰质、脑白质及基底节水平显着低于轻度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初诊患儿在3个月之后进行CT复查的结果提示,CT诊断分度越低者,其预后情况越良好; CT诊断分度越高者,其预后情况越差。结论头颅CT作为临床诊断新生儿HIE的主要检查方式,可以明确地显示出患儿的病变范围及情况;同时还可以通过患儿的头颅CT检查结果来评估患儿的预后及脑损伤程度。

周小敏[4](2021)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特点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全球每年约有100万新生儿死于出生窒息,窒息居新生儿死因的第三位,随着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深入和推广,复苏成功率显着提高,窒息并发症成为威胁患儿生命的最主要原因。目的:根据收集的窒息新生儿病例资料总结窒息并发多脏器损害的特点及转归,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各器官损害提供参考,并从孕母、胎儿情况及复苏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窒息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的探析,为早期识别多器官损害高危患儿和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去降低窒息后器官损害发生率、减少器官损害个数、减轻器官损害程度提供依据,为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后临床管理水平、降低窒息患儿死亡率及提高患儿生存质量贡献一份力量。方法:通过病历系统查找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期间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诊治的窒息患儿,归纳总结窒息患儿临床病例资料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入院后进行的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肾功能(尿量、肌酐、尿素值)、血气分析(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心肌酶谱(血清肌酸磷酸激酶、肌激酶同工酶值)、颅脑彩超、心脏超声、心电图、头颅核磁共振检查、胸腹部X线等检查结果进行各器官功能评估,以了解窒息新生儿并发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统计研究对象中发生死亡的病例数,计算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并分析主要死亡原因;根据胎龄、窒息程度和器官损害数量,将研究对象分为早产组、足月组和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和多器官损害组、非多器官损害组,分别比较胎龄和窒息程度对窒息患儿发生多器官损害的影响以及器官损害数量与窒息患儿临床转归的关系,并分析探讨孕母年龄、既往妊娠病史、患病情况以及胎儿、胎盘、脐带羊水情况和复苏方式等多种因素对窒息继发多器官损害的影响。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和卡方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窒息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分析时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与多器官损害发生显着相关的各因素做Logistic回归分析以评价多器官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采用相对危险度(OR)和95%可信区间表示,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分析均使用SPSS 26软件进行。结果:(1)86.0%的窒息患儿并发了器官损害,62.0%患儿器官损害个数≥2个。(2)窒息新生儿各器官损伤发生率分别是肺(62.1%)>心脏(46.0%)>脑(38.7%)>肾(33.6%)>胃肠道(26.8%)>肝(3.0%)。(3)各器官损伤中,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的肺、脑、肾和胃肠道遭受窒息损伤风险显着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窒息相比,重度窒息患儿脑、肺和心脏损伤几率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窒息新生儿肺损伤后以呼吸衰竭(54.8%)最多见,其中I型和II型呼吸衰竭各占23.7%和76.3%,其次为NRDS(43.1%)、肺炎(28.1%)、MAS(18.5%)、PPHN(4.1%)、气胸(2.7%)、肺不张(2.1%)和肺出血(1.4%)。(5)235例窒息患儿中有225例(95.7%)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升高,有103例(43.8%)患儿心电图结果异常,有45例(19.1%)患儿心脏彩超结果异常。但仅有48%(108/225)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升高的患儿最终确诊为心脏损伤,而心电图或心脏超声结果异常的患儿均证实存在心脏损伤。心脏损伤患儿中心电图异常改变分别为ST段改变96例(93.2%)、各种心律失常13例(12.6%),心脏超声异常依次为三尖瓣反流14例(31.1%)、右室扩大7例(15.6%)、动脉导管未闭6例(13.3%)、心包积液5例(11.1%)、左房增大5例(11.1%)、房水平异常分流4例(8.9%)和心室壁运动减弱4例(8.9%)。(6)91例脑损伤患儿中有早产儿67例(73.6%),其中ICH有36例(53.7%)、HIE有16例(23.9%)、两者兼有者15例(22.4%),足月儿24例(26.4%),其中HIE者15例(62.5%)、ICH者4例(16.7%)、两者兼有者5例(20.8%)。(7)79例肾损伤患儿中仅有18例(22.8%)肾功能异常者同时出现无尿或少尿症状,而61例(77.2%)患儿虽存在肾功能异常而不伴随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8)63例胃肠道损伤患儿中有54例(85.7%)出现腹胀、48例(76.2%)出现胃储留、35例(55.6%)出现胃肠出血和10例(15.8%)出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9)研究对象中共有15人死亡(其中8人为生后≥72小时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病死率达6.3%,死亡病例中共有早产儿11例,占死亡人数的73.3%。具体死亡原因分析如下:心力衰竭4例,严重颅内出血2例,重度肺动脉高压3例,肺出血1例,气胸1例,呼吸衰竭4例。(10)15例死亡患儿均发生了器官损害,其中多器官损害14例,占死亡人数的93.3%,其中并发3种器官损害者有8例(包括同时并发心、肺和脑损伤者4例,心、肺和胃肠道损伤者1例,心、肺和肾损伤者2例,肺、脑和肾损伤者1例),4种器官损害者有4例(包括同时并发心、脑、肺和肾损伤者3例,心、肺、胃肠道和肾损伤1例),5种器官损害者2例(包括同时并发心、脑、肺、肾和肝损伤者1例,心、肺、脑、胃肠道和肾损伤者1例),单器官损害者死亡1例,为心脏损害且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占死亡人数的6.7%,无器官损害者中没有死亡病例,组间比较显示多器官损害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多器官损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孕母年龄≥35岁或孕期患有高血压疾病、先兆流产病史、胎盘异常、早产、窒息程度重、低出生体重儿和复苏用氧浓度>40%是窒息新生儿继发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其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复苏用氧浓度>40%是窒息患儿多器官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窒息是新生儿常见的危重疾病,各器官损害是窒息造成的主要不良后果,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新生儿窒息后最容易损伤的器官是肺,其次是心脏和脑,心肺脑三种脏器损伤也是导致窒息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2)新生儿窒息后常发生多器官损伤,尤其是早产儿和重度窒息患儿。(3)窒息新生儿多器官损伤表现形式多样,临床中常需借助各器官功能监测的辅助检查加以识别,以提高多器官损害早期诊断率及协助评估损伤程度。(4)窒息死亡患儿常为多器官损害者,且器官损害个数常≥3个,并常同时损伤心、脑、肺三大脏器中的两种。(5)新生儿窒息后发生多器官损害与早产、低出生体重、重度窒息、复苏用氧浓度>40%以及胎盘异常、孕母年龄≥35岁或孕母患有高血压疾病或孕期先兆流产病史具有明显正相关性,其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复苏时用氧浓度>40%是导致窒息新生儿多器官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6)对窒息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新法复苏、积极防治窒息后多器官损害的高危因素、熟悉窒息患儿各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加强各器官功能状态监测以及早期诊治各器官损害可减少多器官损害的发生发展,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窒息患儿病死率。

樊蓉[5](2021)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及扩散峰度成像对HIE患儿脑部损伤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TBSS)及扩散峰度成像(DKI)技术研究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患儿脑灰白质微观结构及脑白质纤维发育情况。探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对患儿脑部发育的影响,为临床评估治疗预后提供影像学信息。方法:32例临床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足月患儿及27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进行头部常规MRI筛查及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DTI数据通过FSL软件处理,得到全脑FA值,应用TBSS的方法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的FA值的改变。另31例临床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足月患儿及18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进行头部常规MRI及磁共振弥散峰度(DKI)检查,分别测量脑灰白质32个感兴趣脑区(双侧大脑半球内囊前肢,内囊后肢,额叶中央白质,枕叶中央白质,丘脑,海马,豆状核,尾状核头,脑桥,扣带回,岛叶,顶叶,颞叶,半卵圆中心以及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的FA、MK,MD,KA,KR值,将DKI组HIE患儿按照临床分度分为轻中重三组,院内短期随访(7天、14天)患儿预后情况,分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非参数检验及ROC曲线分析,将感兴趣脑区的DKI参数与Apgar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建立诊断HIE的列线图模型。非参数检验比较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早期DKI参数的差异。结果:1.TBSS显示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出现广泛对称性损伤,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IE组FA值显着降低。2.病例组与正常组、病例组亚组DKI比较:HIE组与对照组相比,HIE组内囊后肢MK,内囊后肢KR,胼胝体膝部MK、胼胝体压部MK,脑桥FA、扣带回KA,顶叶MK,顶叶KR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HIE组与中度HIE组比较,中度组内囊后肢MK,内囊后肢KR,尾状核头MK,尾状核头KR均降低,扣带回MD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HIE组与重度HIE组比较,重度组尾状核头KA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DKI与Apgar评分相关性:内囊后肢MK分别与Apgar评分5分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s分别为0.296,P<0.05。内囊后肢Kr与Apgar评分1分钟、5分钟、10分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s分别为0.378,0.392,0.328,P<0.05。4.轻度组与中度组DKI各参数的ROC:联合参数(内囊后肢MK、KR、尾状核头MK、KR、扣带回MD)鉴别轻中度组HI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高,为0.853,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60%、94.74%,最佳阈值为0.6014;轻度组与重度组DKI参数的ROC:尾状核头KA鉴别轻重度组HI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9,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93.75%,最佳阈值为0.352;轻度组与中重度组DKI各参数的ROC,联合参数(内囊后肢KR、额叶中央白质KA、尾状核头MK、KA、KR、扣带回MD)鉴别轻度组与中重度组HI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高,为0.864,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75%、89.47%,最佳阈值为0.4967。5.不同预后分组DKI比较: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儿内囊前肢KR及额叶中央白质KR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KI各参数值的ROC比较,联合参数(内囊前肢KR、额叶中央白质KR、内囊后肢MK、内囊后肢KR、胼胝体压部MK)鉴别HIE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高,为0.863,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87.5%、86.67%,最佳阈值为0.5145。结论:1.运用TBSS方法可以直观显示HIE患儿脑部主要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并可定量评估其发育情况。2.DKI比DTI更能发现脑部灰质及外围细小白质等微观结构的改变,DKI参数(FA、MK,MD,KA,KR)在评估HIE患儿的病情及患儿脑部发育情况有一定的价值,为HIE患儿预后提供了早期影像学预测指标。

鞠莉[6](2021)在《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及脑电图特点。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21年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217例动脉缺血性脑卒中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17例患儿,男孩114例(52.5%)、女孩103例(47.5%)。年龄3.5(1.1-7.0)岁,年龄范围30天~16岁,95.4%在13岁前发病,发病高峰为婴幼儿期。发病到就诊时间2.0(1.0-5.0)天,住院时间10.0(8.0-14.0)天。2.217例患儿中,39例(18.0%)危险因素不明,余患儿具有一个以上危险因素,依次为:急性头颈部外伤108例(49.8%),脑动脉病45例(20.7%),急性全身性疾病30例(13.8%),心脏疾病29例(13.4%),慢性头颈部疾病24例(11.1%),慢性全身性疾病16例(7.4%),血栓前状态8例(3.7%)。此外,65例(30%)患儿在发病前1月内有呼吸道感染史。3.以局灶性症状起病145例(66.8%),弥漫性症状38例(17.5%),惊厥发作24例(11.2%)。整个疾病过程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依次为:偏瘫189例(87.1%),面瘫134例(61.8%),语言障碍68例(31.3%),惊厥发作45例(20.7%),意识障碍38例(17.5%),恶心/呕吐36例(16.6%),头痛35例(16.1%)。4.24小时内完善神经影像学检查84例(38.7%)。病程中完善血管影像学检查188例(86.6%),其中动脉异常142例。左侧受累119例(63.3%),右侧84例(44.7%),双侧14例(6.9%)。常见受累部位依次为基底节156例(71.9%)、额叶66例(30.4%)、顶叶62例(28.6%)、颞叶48例(22.1%)。142例脑动脉异常的患儿中,受累血管依次为大脑中动脉109例(76.8%),大脑前动脉45例(31.7%),颈内动脉39例(27.5%),后交通动脉27例(19.0%),大脑后动脉26例(18.3%)。5.病程中完善脑电图者140例(64.5%)。其中,异常脑电图77/140例(55.0%),界限性脑电图15/140例(10.7%),正常范围脑电图48/140例(34.3%)。异常脑电图中,单纯背景活动异常45例,单纯痫性放电21例,痫性放电合并背景活动异常7例,可疑痫性放电合并背景活动异常5例。脑电图示痫性放电的28例患儿中,8例有临床惊厥发作,20例无临床惊厥发作。结论:儿童AIS主要发生于婴幼儿期。急性头颈部外伤和脑动脉病为最常见危险因素。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是儿童AIS的主要首发症状及主要临床表现,婴幼儿常以惊厥发作起病,随着年龄增大,以头晕、头痛等弥漫性症状起病的患儿逐渐增多,上述不典型临床表现均为早期识别带来困难。因此,对于临床考虑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患儿应尽早完善头部MRI和(或)血管影像学检查,避免延误诊治,改善预后。此外,条件允许情况下,建议常规完善脑电图检查,避免遗漏临床下放电的患儿。

姚静[7](2021)在《磁共振成像联合脑电图在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价值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脑电图(EEG)对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早期诊断及评价其严重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武汉儿童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新生儿内科住院的经临床诊断的足月HIE患儿116名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均于生后2周内完善头颅常规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及EEG的检测,观察其用于新生儿HIE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并且对HIE患儿进行MRI影像学评分及EEG分度,分别比较其与临床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1、足月新生儿HIE的MRI影像学评分与临床分度之间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呈正相关(r>0,P<0.0001);不同部位的MRI影像学评分在三组临床分度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影像学评分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P<0.0001);2、足月新生儿HIE的EEG分度与临床分度呈正相关(r=0.380,P<0.0001),且EEG分度与临床分度的符合率轻度61.8%>中度30.8%(本研究中没有诊断为重度EEG异常的患儿);3、额叶白质、脑室周围白质、豆状核及脑干的ADC值在临床分度三组HIE患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叶白质、内囊后肢及丘脑腹外侧核的ADC值,重度组明显低于轻中度组(P>0.05),轻中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MRI及EEG分别对足月新生儿HIE进行诊断时的灵敏度为70.7%、73.3%,二者进行联合诊断时的灵敏度更高为89.7%。结论:MRI及EEG均有利于足月新生儿HIE的早期诊断,敏感性较高,且能对HIE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二者联合应用其诊断及评估具有更大的临床诊治价值。

王佳宁[8](2020)在《MR多模态功能成像技术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血流动力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正常足月新生儿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脑血流动力学研究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在正常足月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日龄因素对正常新生儿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对6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进行3T核磁脑部3DASL序列及常规序列扫描。按日龄分为1-3天组,4-7天组,8-15天组。3DASL图像导入GE AW 4.6后处理工作站,用Functool软件获得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图,在CBF图上分别在两侧对称位置额、顶叶白质、基底节区、放射冠、丘脑及脑干选取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记录各ROI的CBF值。比较脑组织两侧对称位置ROI的CBF值,比较男、女不同性别间各ROI的CBF值,比较不同日龄三组间各ROI的CBF值。结果:1.两侧对称位置额、顶、基底节区、放射冠、丘脑的CBF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两组各脑区ROI的CBF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8-15天组基底节区、放射冠、顶叶白质CBF值高于1-3天组及4-7天组(P<0.05),4-7天组基底节区CBF值高于1-3天组(P<0.05),4-7天组额叶白质CBF值低于1-3天组和8-15天组(P<0.05),4-7天组脑干CBF值高于1-3天组和8-15天组(P<0.05)。结论:1.本研究采用常规多模态参数MR脑功能成像结合3DASL新技术,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进行了脑功能损伤早期的动态研究,并优化了本研究的脑功能评价磁共振技术参数,具有创新性。2.研究结果证实了3DASL技术可清楚地显示新生儿脑各区的不同血流信号的异常变化,是一项非常好的无创性、快速、准确的评价新生儿脑功能损伤磁共振成像技术。3.结果显示8-15天组基底节区、放射冠、顶叶白质CBF值高于1-3天组及4-7天组(P均<0.05),4-7天组基底节区CBF值高于1-3天组(P均<0.05),支持随着日龄的增加,这些脑区CBF值呈上升的趋势。说明随着日龄增加,由于新生儿脑髓鞘化活跃及突触密度增加,脑的代谢及耗氧量在增加,可使脑血流量增加。4.在临床应用中,新生儿的性别因素对CBF值无显着影响;应考虑日龄对CBF值影响,并采用双侧对照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学研究。第二部分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不同日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脑血流动力学研究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及60例HIE新生儿进行3T核磁脑部3DASL序列及常规序列扫描。正常新生儿及HIE新生儿都按日龄分为1-3天组,4-7天组,8-15天组。3DASL图像导入GE AW 4.6后处理工作站,用Functool软件获得CBF图,在CBF图上分别在两侧对称位置额、顶叶白质、基底节区、放射冠、丘脑及脑干选取感兴趣区,记录各ROI的CBF值,并对双侧对称部位的CBF值取平均值。分别比较1-3天组、4-7天组、8-15天组HIE新生儿与相应日龄正常新生儿脑血流量,总结不同日龄段HIE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特征。结果:1.1-3天组HIE新生儿基底节区、丘脑、脑干CBF值高于1-3天组正常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叶CBF值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冠CBF值略高于正常组,顶叶CBF值低于正常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4-7天组HIE新生儿基底节区、丘脑、放射冠、额叶CBF值低于4-7天组正常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CBF值高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叶CBF值低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8-15天组HIE新生儿各脑区CBF值与8-15天组正常新生儿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统计学分析提示:1-3天组HIE新生儿基底节区、丘脑、脑干CBF值高于1-3天组正常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HIE新生儿存在血流重新分配,中央灰质区存在再灌注损伤,因为这些区域在不成熟的大脑代谢更高,需氧量更大。2.1-3天组HIE新生儿额叶、顶叶CBF值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为保证代谢最旺盛的中央灰质区,周围白质区脑血流量减少。3.4-7天组HIE新生儿基底节区、丘脑、放射冠、额叶CBF值低于4-7天组正常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大部分脑区此时期脑血流自身调节能力失代偿,脑血流量大部分靠血压调节,而长期缺氧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所以脑灌注随之减低。4.8-15天组大部分脑区的脑血流量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以我们对HIE进行脑血流动力学评估的最佳时间窗优化为7天内。5.基底节区、丘脑早期高灌注有助于早期诊断HIE及评估预后。第三部分动脉自选标记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分度及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BF值与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的相关性,早期CBF值变化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关系,HIE临床分级与MR分级的一致性。方法: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40例行头颅MR平扫及3DASL序列扫描。根据临床分度分三组:轻度、中度、中度,MR分度分为:正常、轻度、中度、中度,比较两种分度的一致性。比较临床分度轻、中、重三组新生儿CBF值的差异。根据NBNA评分将新生儿分组,35分以上为预后良好组,35分以下为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CBF值差异。比较CBF值与NBNA评分相关性。结果:1.临床分度与MR分度的评价结果是存在较强的一致性(Kappa值=0.672,P<0.001)。2.基底节区CBF值在临床轻、中、重组分别为24.02±3.03、29.10±1.93、38.28±7.53;丘脑CBF值在临床轻、中、重组分别为25.90±2.17、30.46±5.04、36.16±8.24;NBNA评分在临床轻、中、重组分别为38.82±0.41、37.00±0.87、32.42±2.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基底节区CBF值在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分别为40.80±8.15、27.87±3.85;丘脑CBF值在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分别为39.53±7.55、28.76±4.65;NBNA评分在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分别为30.88±1.96、37.44±1.32;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4.基底节区CBF值与NBNA评分的相关性很密切,呈负相关(r=-0.908,P<0.05);丘脑CBF值与NBNA评分的相关性较密切,呈负相关(r=-0.754,P<0.05)。结论:1.研究结果证实,HIE的临床分度与3DASL成像评价分度结果,有较统一的一致性。提示本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有效性、实用性,对新生儿脑的功能损伤评价是一项无创性的磁共振检查技术。2.统计学数据分析证实基底节区CBF值、丘脑CBF值和NBNA评分在临床分级的轻、中、重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基底节区、丘脑的CBF值在轻、中、重组的新生儿中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说明两个部位的CBF值越高,病情越重,基底节区、丘脑早期CBF值可客观、直观地反应HIE严重程度。3.基底节区CBF值、丘脑CBF值和NBNA评分在预后不良和预后良好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预后不良组的脑灌注高于预后良好组的脑灌注,提示CBF值可以评估与细胞延迟死亡相关的再灌注现象,因此可以用于预测脑功能损伤的结果和及早进行神经保护治疗。4.基底节区CBF值与NBNA评分的相关性很密切,呈负相关。丘脑CBF值与NBNA评分的相关性较密切,呈负相关。由此认为基底节区、丘脑的灌注越高,NBNA评分越低,预后越差。5.ASL联合常规MR多模态扫描技术、NBNA评分可更全面地对HIE分度及准确评估临床预后,给临床的早期治疗提供更多的医学影像学信息。

田静,张靖,任亚方,惠晓君,张义堂,张焕新,张朋[9](2020)在《NICU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MRI与CT诊断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缺血缺氧新生儿脑部磁共振成像(MRI)与CT诊断结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缺血性脑病新生儿124例为研究对象,均在出生后2w进行CT检查及MRI检查,分析两者诊断特点。结果 CT分度确诊正常有5例,轻度、中度、重度分别有35例、75例、9例,CT检查对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诊断准确率为95.67%;MRI分度确诊轻度、中度、重度分别有44例、70例、10例,诊断准确率为100%;CT检查中发现基底核丘脑损伤9例、脑水肿79例、脑动脉梗死3例、脑室出血12例、矢状旁区损伤3例,总检出率85.48%;MRI检查中发现基底核丘脑损伤7例、脑水肿88例、脑动脉梗死5例、脑室出血17例、矢状旁区损伤5例,总检出率98.39%,两种检查方式的总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24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脑水肿,CT检查发现,患儿大脑半球脑白质区出现低密度灶,呈散在分布,CT值在16~20Hu之间,且边界模糊不清;MRI影像学特点:脑水肿:在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在T2WI上则表现为高信号;颅内出血:在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出血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在T1WI上表现为高信号,而在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在T1WI上表现为高信号或低信号,而在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脑白质受损:在T1WI上表现为片状稍低信号,而在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基底节区及脑干损伤:在T1WI上表现为不均匀或均匀的高信号,而在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结论缺血性脑病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嗜睡、原始反应活跃、过度兴奋等,CT检查及MRI检查均可作为诊断参考指南,但MRI对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可更早发现基底结节区损伤,CT检查可更早发现蛛网膜下损伤。

张琦[10](2020)在《血清GFAP、UCH-L1和Tau蛋白在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临床特征》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足月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新生儿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biquitin carboxyl terminal hydrolase-L1,UCH-L1)、Tau蛋白水平的改变,探讨血清GFAP、UCH-L1和Tau蛋白在足月儿HIE早期诊断、病情监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2月1日至2020年2月1日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监护室住院的46例足月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其中轻度13例、中度21例,重度12例。选择同时期在本院出生且无窒息及神经系统症状的足月新生儿3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HIE组和对照组患儿均于生后第1、3、7天采集外周静脉血1.52 ml,于干燥促凝管中,凝血后以3200 r/min离心5 min,取血清上清液于-70℃保存备用。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HIE组和对照组患儿生后第1、3、7天血清GFAP、UCH-L1及Tau蛋白等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血清GFAP水平在足月儿HIE中的变化特征1.1血清GFAP水平在同一时相点不同程度HIE中的变化特征足月新生儿生后第1天血清GFAP水平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5,P<0.05),表现为中度HIE患儿血清GFAP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HIE组血清GFAP水平显着高于轻度、中度HIE和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5、P<0.05);第3天血清GFAP水平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7,P<0.05),表现为轻度HIE组、中度HIE组、重度HIE组血清GFAP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5、P<0.05),重度HIE组血清GFAP水平显着高于轻度HIE组和中度HIE组(分别为P<0.05、P<0.05);第7天血清GFAP水平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22,P<0.05),表现为中度HIE组、重度HIE组血清GFAP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5),中度HIE组、重度HIE组血清GFAP水平均显着高于轻度HIE组(分别为P<0.05、P<0.05),重度HIE组血清GFAP水平显着高于中度HIE组(P<0.05)。1.2血清GFAP水平在不同严重程度HIE中的变化特征对照组生后第1、3、7天血清GF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6,P>0.05);轻度HIE组生后第1、3、7天血清GF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86,P>0.05);中度HIE组生后第1、3、7天血清GFA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1,P<0.05),表现为生后第1天和第7天血清GFAP水平均显着高于生后第3天(分别P<0.05、P<0.05);重度HIE组生后第1、3、7天血清GFA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13,P<0.05),表现为生后第1天和第7天血清GFAP水平显着高于生后第3天(分别P<0.05、P<0.05)。2血清UCH-L1水平在足月儿HIE中的变化特征2.1血清UCH-L1水平在同一时相点不同程度HIE中的变化特征足月新生儿生后第1天血清UCH-L1水平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5,P<0.05),表现为中度HIE组、重度HIE组血清UCH-L1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5),中度HIE组、重度HIE组血清UCH-L1水平均显着高于轻度HIE组(分别为P<0.05、P<0.05),重度HIE组血清UCH-L1水平显着高于中度HIE组(P<0.05);第3天血清UCH-L1水平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06,P<0.05),表现为中度HIE组、重度HIE组血清UCH-L1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5),中度HIE组、重度HIE组血清UCH-L1水平均显着高于轻度HIE组(分别为P<0.05、P<0.05);第7天血清UCH-L1水平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35,P<0.05),表现为中度HIE组、重度HIE组血清UCH-L1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5),中度HIE组、重度HIE组血清UCH-L1水平均显着高于轻度HIE组(分别为P<0.05、P<0.05),重度HIE组血清UCH-L1水平显着高于中度HIE组(P<0.05)。2.2血清UCH-L1水平在不同严重程度HIE中的变化特征对照组生后第1、3、7天血清UCH-L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2,P>0.05);轻度HIE组生后第1、3、7天血清UCH-L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1,P>0.05);中度HIE组生后第1、3、7天血清UCH-L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3,P>0.05);重度HIE组生后第1、3、7天血清UCH-L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6.78,P>0.05)。3血清Tau蛋白水平在足月儿HIE中的变化特征3.1血清Tau蛋白水平在同一时相点不同程度HIE中的变化特征足月新生儿生后第1天血清Tau蛋白水平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6,P<0.05),表现为中度HIE组、重度HIE组血清Tau蛋白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5),重度HIE组血清Tau蛋白水平显着高于轻度HIE组和中度HIE组(分别为P<0.05、P<0.05);第3天血清Tau蛋白水平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6,P<0.05),表现为中度HIE组、重度HIE组血清Tau蛋白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5),中度HIE组、重度HIE组血清Tau蛋白水平均显着高于轻度HIE组(分别为P<0.05、P<0.05);第7天血清Tau蛋白水平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84,P<0.05),表现为重度HIE组血清Tau蛋白水平显着高于中度HIE组、轻度HIE组和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5、P<0.05)。3.2血清Tau蛋白水平在不同严重程度HIE中的变化特征对照组生后第1、3、7天血清Tau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02,P>0.05);轻度HIE组生后第1、3、7天血清Tau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3,P>0.05);中度HIE组生后第1、3、7天血清Tau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7,P<0.05),表现为生后第3天血清Tau蛋白水平显着高于生后第1天和第7天(分别为P<0.05,P<0.05);重度HIE组生后第1、3、7天血清Tau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00,P<0.05),表现为生后第7天血清Tau蛋白水平显着高于生后第1天和第3天(分别为P<0.05、P<0.05)。4血清GFAP、UCH-L1及Tau蛋白与HIE的相关程度综合分析在生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各时相点,血清GFAP水平与46例HIE均存在相关性(r=0.74,0.53,0.90;P<0.05)。在生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各时相点,血清UCH-L1水平与46例HIE均存在相关性(r=0.73,0.81,0.80;P<0.05)。在生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各时相点,血清Tau蛋白水平与46例HIE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72,0.68,0.94;P<0.05)。结论:1.血清GFAP、UCH-L1及Tau蛋白水平的改变与HIE临床分度、病程的不同时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病情越重,GFAP、UCH-L1及Tau蛋白水平越高。2.血清GFAP、UCH-L1及Tau蛋白可能是足月儿HIE早期诊治、病情监测的指标。

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77例临床诊断与影像学检查对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77例临床诊断与影像学检查对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及MRI早期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方法
    1.3观察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特点比较
    2.2 HIE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2.3 两组患儿MRI脑血流参数比较
    2.4 不同严重程度的HIE患儿MRI和SWI表现
3 讨论

(2)振幅整合脑电图评分联合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2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四组新生儿一般资料对比
    3.2 四组新生儿血清NSE水平变化
    3.3 四组新生儿a EEG评分比较
    3.4 轻度HIE组、中度HIE组及重度HIE组新生儿血清NSE、aEEG评分、aEEG评分联合第1天血清NSE的预测价值评价
4 讨论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头颅CT检查的应用及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检查仪器及方法
        1.3.2 CT诊断HIE分度标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头颅CT诊断分度与临床诊断分度之间的差异
    2.2 3组的相关头颅CT检测指标值水平差异
    2.3 头颅CT诊断分度与患儿预后之间的关系
3 讨论

(4)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特点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伦理审查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窒息新生儿继发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
    2.3 窒息新生儿病死率及主要死因分析
    2.4 器官损害个数对窒息患儿预后的影响
    2.5 窒息新生儿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的分析
讨论
    3.1 窒息和器官损害发生发展机制
    3.2 新生儿窒息的多脏器损害
    3.3 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临床诊治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及扩散峰度成像对HIE患儿脑部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及分组、纳入标准和院内短期预后随访
    2.3 图像采集及数据处理
    2.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DKI结果
    3.2 DTI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概述
    4.2 磁共振常规检查、TBSS 及 DKI 技术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应用中的价值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及扩散峰度成像对 HIE 患儿脑部损伤的研究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采集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儿童脑卒中的临床诊断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7)磁共振成像联合脑电图在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概况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等
第2章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样本分组
        2.1.3 仪器
        2.1.4 研究方法
        2.1.5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3.1 HIE发生的机制及病理生理改变
        2.3.2 MRI在新生儿HIE中的应用价值
        2.3.3 EEG在新生儿HIE中的应用价值
        2.3.4 MRI与 EEG的互补作用
    2.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磁共振成像及脑电监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MR多模态功能成像技术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血流动力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正常足月新生儿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脑血流动力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不同日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脑血流动力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分度及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磁共振功能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NICU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MRI与CT诊断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新生儿缺血性脑病临床分度与CT分度的关系
    2.2 两种检查方式对病变的检出率比较
    2.3 CT影像学特点
    2.4 病例分析
3 讨论

(10)血清GFAP、UCH-L1和Tau蛋白在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s)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HIE 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血清GFAP水平在足月儿HIE中的变化特征
    2.3 血清UCH-L1 水平在足月儿HIE中的变化特征
    2.4 血清Tau蛋白水平在足月儿HIE中的变化特征
    2.5 血清 GFAP、UCH-L1 及 Tau 蛋白与 46 例 HIE 的相关程度综合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GFAP与新生儿HIE
    3.2 UCH-L1 与新生儿HIE
    3.3 Tau蛋白与新生儿HIE
    3.4 GFAP、UCH-L1及Tau蛋白与HIE的相关性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77例临床诊断与影像学检查对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及MRI早期诊断研究[J]. 张伟艳,陆凡,徐婷,周涵,宋磊.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03)
  • [2]振幅整合脑电图评分联合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D]. 李兆杭.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头颅CT检查的应用及临床价值[J]. 雷瑞美,杨燕,董旭霞. 中国妇幼保健, 2021(10)
  • [4]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特点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D]. 周小敏. 三峡大学, 2021(01)
  • [5]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及扩散峰度成像对HIE患儿脑部损伤的研究[D]. 樊蓉. 汕头大学, 2021
  • [6]儿童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征分析[D]. 鞠莉.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7]磁共振成像联合脑电图在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价值探讨[D]. 姚静. 江汉大学, 2021(01)
  • [8]MR多模态功能成像技术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血流动力学比较研究[D]. 王佳宁.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9]NICU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MRI与CT诊断结果分析[J]. 田静,张靖,任亚方,惠晓君,张义堂,张焕新,张朋.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07)
  • [10]血清GFAP、UCH-L1和Tau蛋白在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临床特征[D]. 张琦. 延安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77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诊断与影像学检查对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