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调节剂提高聚丙烯高效催化剂性能的研究

用调节剂提高聚丙烯高效催化剂性能的研究

一、用调节剂改善聚丙烯高效催化剂性能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永,赵凤起,李辉,张明,张建侃,姜一帆,徐抗震[1](2021)在《固体推进剂降速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指出比较了不同降速剂在丁羟(HTPB)推进剂、双基推进剂、改性双基推进剂、硝酸酯增塑聚醚(NEPE)推进剂4种类型固体推进剂中的降速效果,并归纳总结了不同推进剂中降速剂的降速机理。HTPB推进剂降速剂研究较多的是(NH4)2C2O4和金属盐;普通降速剂和功能降速剂均能降低双基推进剂的燃速;改性双基推进剂以蔗糖八醋酸酯(SOA)研究居多,在2~15MPa范围内,使得推进剂燃速降低2.3~8.12mm/s;在相同的条件下,NEPE推进剂中的复合或双功能降速剂具有较好的降速效果。建议今后降速剂的重点研究方向应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开发新型高效降速剂、深入研究复合降速剂、探索含能降速剂以及开展微纳米降速剂的研究。附参考文献53篇。

宓淑娜[2](2021)在《基于拉曼静默区的氰基类农药识别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农药的广泛使用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常用气相色谱,目前虽能实现500多种农药同时检测,但尚无法进行现场检测,农残检测的需求来自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前端,周转量大、大部分无固定场所,因此发展快速、简便、可现场应用的农残检测技术成为迫切需求。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SERS)具有检测速度快、设备小型化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检测领域,但拉曼光谱易受到样品复杂基质的干扰,目标分子的特征谱峰与基质谱峰发生重叠,导致目标物定性定量检测困难。部分农药中因其化学结构中含有氰基(C≡N)官能团而可以归为氰基类农药,囊括了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多类。C≡N在拉曼光谱中的信号位于拉曼静默区(1800-2800 cm-1),利用该范围内的光谱信息进行检测可有效规避食品复杂基质的干扰。本文基于紫外光照处理引发氰基类农药发生光解而暴露C≡N、并在拉曼静默区产生稳定信号的现象,建立了霜脲氰和嘧菌酯两种氰基类农药的SERS检测方法。以检测霜脲氰在拉曼静默区的信号为目标,考察了溶剂、光源、光照时间等条件对SERS检测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甲醇,波长302 nm的紫外光源光照30 min,装在塑料离心管内的霜脲氰在室温下可实现SERS检测;以粒径为40-80 nm的金胶为增强基底,最低检测浓度为0.5 mg/L,且在1.0-50.0 mg/L浓度范围内,2130 cm-1处特征峰强度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3;以黄瓜、葡萄为实际样品进行加标实验,得到加标回收率范围在88.23%-106.58%,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相近;此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对霜脲氰的光解产物进行了鉴定、并结合其光解液的SERS谱图中拉曼峰的归属指认,确认拉曼静默区的信号来自于霜脲氰光解过程中C≡N的脱落。以检测嘧菌酯在拉曼静默区的信号为目标,考察了溶剂、光源、光照时间和调节剂等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以甲醇-水(1:1)为溶剂,紫外波长302 nm为光源,光照时间20 min,塑料离心管为光照容器,0.5 M的KI为调节剂,用量为5μL(以20μL粒径为40-80 nm金胶和10μL的待测液混合物为待测体系)可在拉曼静默区实现嘧菌酯的SERS检测;在该条件下,以2230 cm-1处的拉曼峰作为定性特征峰,最低检测浓度低至0.5 mg/L,线性浓度范围为0.5-25 mg/L,r=0.9880;选取葡萄作为实际样品进行加标实验,回收率在82.10%-108.14%,符合检测要求。研究了混合农药中氰基类农药在拉曼静默区的信号。测定了其他四种氰基类农药以及四种不含氰基类农药紫外光照前后的SERS光谱,结果表明不含氰基类农药光照前后静默区均不会出峰,而氰基类农药中部分农药可以直接进行SERS检测并且在拉曼静默区有信号。将不同类型的农药进行混合后分别收集其紫外光照前后的SERS光谱,可根据拉曼谱图在静默区的信号变化对混合农药是否含有氰基类农药及其种类进行判断。

乔冠宇[3](2021)在《金属-有机框架功能化材料的定向合成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属-有机框架(MOFs)是一类多孔晶体框架材料,由无机和有机构件之间的配位化学键连接而成。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在存储、分离和催化等领域表现出的优异性能,MOFs作为一种明星材料得到了迅猛发展。MOFs优异的应用性能得益于其内在的多孔结构和高度可调的孔隙环境。通过合理设计构建模块和合成策略,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精确地优化孔隙空间的尺寸、功能和多样性。尤其是在催化方面,功能化MOFs可以提供大量的催化位点与合适的反应空间,可以为多种非均相催化反应提供理想的反应平台。为了进一步增强MOFs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表现,人们尝试将MOFs与金属纳米粒子、量子点、半导体、多金属氧酸盐、分子物种、生物酶、二氧化硅和有机聚合物等各类功能化物种/材料进行集成,针对性地设计合成适用于不同应用的复合材料。大量研究工作证明,MOFs与功能化物种/材料能够在各类催化过程中起到明显的协同作用,相比于单一材料,复合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均得到了显着提高。当然,对MOFs的无机构件(金属离子/金属簇)或有机构件(连接体)的合理设计、改性及修饰,也能够向框架材料中引入光、电、磁等性质,极大地提升MOFs材料在催化应用中的发展空间。然而,对于传统MOFs来讲,活性位点数量少、导电能力差、光转换能力弱等缺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MOFs在非均相催化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所以,如何精准合成功能化MOFs和MOF复合材料成为了研究人员们追逐的目标。鉴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采用功能化有机连接体插入法精准合成功能化MOFs,孔隙环境可调的MOFs能够进行高效光催化氧化反应;将量子点封装进MOFs孔道中,构建两种材料之间界面处的强相互作用,可用于高效电催化非质子体系氧还原、氧析出反应;使用光功能半导体材料担载MOFs纳米颗粒的方式构建氧化还原双功能催化剂,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制备合成气。论文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开发了一种普适性的一锅法合成策略,可通过次级配体柱撑的方式将多功能有机连接体引入稳定的锆(Zr)基金属-有机层(Zr-MOL)中。以Zr6-BTB(BTB=苯-1,3,5-均三苯甲酸)金属-有机层和多种次级配体(包括二位连接和四位连接)结合,系统制备了31种多功能MOFs。特别是,该方法成功地将金属酞菁片段整合到Zr-MOL体系中,为蒽类化合物的选择性催化氧化反应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使用PCN-135(Co TCPc)作为光催化剂,在以空气为氧化剂的绿色反应条件下产率高达95%。本工作发展了一种制备多组分分级孔隙MOFs的普适性方法,证明了对多孔材料孔隙环境的设计与调整能够成功提升材料的催化性能。2.采用顺序沉积的方法,将Cs Pb Br3纳米晶体(4-5 nm)封装到稳定的Fe基MOF的孔道中(~5.5和4.2 nm),获得了钙钛矿-MOF复合材料Cs Pb Br3@PCN-333(Fe)。本工作成功地将Cs Pb Br3量子点封装在PCN-333(Fe)介孔笼中,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i DPC-STEM技术和对应的元素映射分析(EDS mapping)对其进行了表征,并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PXRD)、红外光谱(IR)和N2吸附等温曲线进一步证实了Cs Pb Br3量子点的存在形式。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当卤化铅钙钛矿量子点靠近配体和金属团簇时,形成的高效电子通道显着提高了界面电子的转移速率。Cs Pb Br3@PCN-333(Fe)复合材料作为氧还原反应(ORR)和氧析出反应(OER)的催化剂在非质子体系中能够表现出良好而稳定的催化活性,这可能要归功于PCN-333(Fe)没有被封装客体材料堵塞的微孔笼可以帮助离子和气体分子充分扩散。此外,Cs Pb Br3@PCN-333(Fe)复合材料还可以作为光辅助Li-O2电池的理想光电正极,在不引入任何额外碳材料的情况下,电池极化可保持在0.25 V左右,放电平台可达3.19 V,往返效率为92.7%。3.采用原位生长的方法,在半导体材料Zn In2S4上担载Zn基稳定金属-有机框架IFMC-3。均匀分布的IFCM-3小颗粒加速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转移,增强了复合材料的CO2光还原能力。此外,由于IFMC-3中孔道和四氮唑配体的存在,该复合光催化剂还具有捕获CO2的能力,这有助于在催化中心富集CO2,从而缩短反应底物到反应中心的距离。使用蓝光LED(λ=420 nm)为光源,三乙醇胺(TEOA)为牺牲试剂,CO和H2的生成速率分别为44和838μmol g-1 h-1。为了进一步利用复合催化剂光生空穴的氧化能力,使用苄胺(BA)代替传统的牺牲试剂TEOA,可将其转化为高化学附加值的化合物N-亚苄基苄胺(BDA)。氧化半反应的改善促进了还原半反应的进行,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CO和H2的生成速率达到497和8024μmol g-1 h-1,约为使用TEOA时的10倍。经过8小时LED光源辐照,BA的转化率可以达到94.5%,BDA的选择性为92%。

王传伟[4](2021)在《PB-1/PP釜内合金加工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高等规聚丁烯具有强的耐热蠕变性、抗结垢性、可回收性、抗冲击性及耐高温性能作为适用于高温、高应力环境下的高端聚烯烃管材专用料。但是,目前国产聚丁烯-1结晶速度慢、晶型转变慢,耐爆破性和耐静液压性能还需通过结构与配方调整对其性能进行改善。本论文通过对国产市售PB-1添加分子量调节剂调节PB-1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增加长链结构,以提高国产PB-1的管材使用性能。通过采用原位合成的PB-1/PP釜内合金(简称为PBA)进一步替代国产PB-1管材,进行加工工艺及性能研究,获得其优化加工条件及配方。采用小型单螺杆管材挤出机,探索PB-1管材加工工艺,研究加工条件与分子量调节剂对PB-1管材结构与性能的影响。随挤出温度提高,管材轴向强度和硬化模量变大,高温拉伸过程中应变硬化现象提前;室温和高温下的耐压性未有明显变化,获得PB-1挤出最佳工艺条件。添加分子量调节剂后,PB-1管材性能大幅提高。瞬时爆破压力实验结果证明常温和高温瞬时爆破压力分别提高9%和5%,耐静液压实验发现其耐静液压力提高15.7%,管材的力学拉伸实验发现高温轴向拉伸强度与屈服强度增大10%通过添加不同份数分子量调节剂后发现,添加5-7wt%份调节剂时,PB-1管材的耐压性能最好。通过差式扫描量热分析实验、小角X射线衍射实验发现改性后的PB-1管材结晶度、结晶速度、结晶温度、结晶完善程度、片晶厚度均明显增加,改善了PB-1加工过程中存在的结晶问题。通过扫描电镜发现,添加调节剂剂后管材的破坏断面处变粗糙,存在韧性形变,说明改性剂的存在增大了链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其耐压性能。采用原位合成PB-1/PP釜内合金(PBA),通过小型单螺杆管材挤出机,探索螺杆转速、挤出温度、分子量调节剂添加量对PB-1/PP釜内合金管材挤出形貌、尺寸稳定性、拉伸性能、结晶性能、耐热蠕变性能、爆破及耐压性能的影响。得到PBA釜内合金最佳挤出工艺条件,及适宜的分子量调节剂含量。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分子量调节剂在PBA基体中自发聚集,在挤出力场的作用下发生原位成纤现象,进一步提高PBA的力学性能和爆破性能。挤出管材与市面上性能最优的两种商品化管材级PB相比,爆破及耐压性能可以持平,高温耐压性能高于超过商品化管材,达到加工及改性研究目的。

任士栋[5](2020)在《可控推力固体推进剂研究现状及三维聚乙烯醇凝胶合成》文中认为目前的火箭主要分为两种:液体火箭和固体火箭。液体火箭系统由发动机(发动机推力室)、推进剂及装载推进剂组元的贮箱和输送系统组成。液体火箭优点在于推力可调,缺点在于结构复杂,成本高,需要提前加注燃料才能使用。固体火箭系统主要由药柱、燃烧室、喷管组件和点火装置等组成。固体火箭结构简单、可靠性好、能快速反应,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导弹系统、航空、航天等领域,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激烈的导弹竞争和日益高效的防御系统要求使用固体推进剂的固体火箭能够实现推力随机、主动调节来实现己方的导弹通过高度的机动性突破敌方防御系统或拦截敌方导弹。为完成固体火箭推力可调的目标,科研工作者根据固体火箭系统和固体推进剂成分提出了解决办法。这些解决办法包括:调节喷管面积的发动机、多脉冲固体推进剂、凝胶推进剂、电控固体推进剂等。综合对比科研工作者提出的解决办法,通过通、断电和调节电压大小的操作可以来控制电控固体推进剂的点火、熄火和燃速调控的电控固体推进剂原理简单、实现容易,是最有前途的推力可控的固体推进剂。综述了电控固体推进剂的工作原理,包括电控固体推进剂的导电、硝酸羟胺的电解、分解。其中,电控固体推进剂的导电由导电物质硝酸羟胺通过构成导电回路实现;通电时,硝酸羟胺发生电解,硝酸羟胺的电解能够释放出大量的有利于燃烧的燃料和氧化剂,包括氢气、氧气等;硝酸羟胺在通电时会发生点火,点火现象跟电极材料、电压大小、电流密度等有密切关系;硝酸羟胺在自然条件和受热下发生分解,硝酸羟胺的分解释放出的小分子大多不利于燃烧;硝酸羟胺的分解会受到温度、金属离子的作用,研究硝酸羟胺的热稳定性和于电控固体推进剂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不同于以往推进剂使用的传统的粘合剂和新型高能粘合剂,电控固体推进剂使用聚乙烯醇作为粘合剂,聚乙烯醇燃烧产物无污染、分子量小同时链上富含羟基,这些羟基有利于结合硝酸羟胺来储存硝酸羟胺,这对于提高推进剂的能量容量极其有利。探索了聚乙烯醇-1799溶液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三维多孔聚乙烯醇的机制,制备了新型的、尺寸为100μm×30μm、20μm×5μm和10μm×3μm的规则孔的三维规则多孔聚乙烯醇。孔的尺寸和规则性与原料聚乙烯醇的浓度、冷冻解冻时间、冷冻解冻次数相关。并对所制备的多孔聚乙烯醇进行了测试,冷冻解冻法制备的三维多孔聚乙烯醇存在自发的结晶现象,其比表面积跟冷冻解冻具体过程有关,多孔聚乙烯醇相对于无孔的聚乙烯醇膜在对去离子水和硝酸羟胺的吸附速率和吸附量上有所提升,同时三维多孔聚乙烯醇对硝酸羟胺水溶液中的硝酸羟胺有富集作用。这种多孔聚乙烯醇对于电控固体推进剂是一种有益探索。

邵健为[6](2018)在《2,7-双(二甲胺基)氧杂蒽-9-硫酮的合成及调控St自由基聚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控自由基聚合是高分子合成的重要工具,它能对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组成、拓扑结构和端基实现控制。为满足应用的需求,开发新的可控/活性自由基体系称为研究热点。本组提出了环状共轭硫酮小分子调控的自由基聚合体系,主要以氧杂蒽-9-硫酮作为调节剂,该体系对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的聚合具有较好的调控作用。为优化氧杂蒽-9-硫酮的调控能力,以氧杂蒽酮/硫杂蒽酮为底物,经过硝化、还原、甲基化和硫化四步反应,合成了带有二甲胺基取代基的氧杂蒽-9-硫酮(2,7-双(二甲胺基)-氧杂蒽-9-硫酮,BDMAXT),对BMDAXT进行核磁氢谱、质谱、红外和紫外的表征。利用BDMAXT调控St聚合,研究了溶剂、硫酮/引发剂比例、设计分子量、单体浓度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BDMAXT调节下St聚合的过程存在两个阶段——低速期与增长期。当反应处于低速期时,聚合速率较慢,Mn随转化率缓慢增长,转化率低于20%,Mn小于2k,PDI小于1.5;当反应处于增长期时,聚合速率加快,Mn随转化率的增大而增大。当硫酮/引发剂比例从1.00降低到0,相同转化率条件下Mn呈现增长的趋势,聚合处于低速期的时间不断缩短。当单体浓度从80wt%减小到10wt%,相同转化率下聚合产物的Mn和PDI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当设计分子量从4k降低到1k,相同转化率条件下Mn呈下降趋势,PDI逐渐降低,体系的控制能力提高。当聚合温度从80 ℃降低到70 ℃,相同转化率条件下Mn和PDI无明显差别。BDMAXT中存在两个具有碱性的二甲胺基,质子化的BDMAXT(酸式BDMAXT)中二甲胺基接受质子形成二甲铵基,取代基由强给电性变为强吸电性。研究不同取代基的氧杂蒽-9-硫酮对St聚合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无取代的氧杂蒽-9-硫酮,BDMAXT和酸式BDMAXT对于St聚合的调控能力较强;但是,酸式BMDAXT与BDMAXT相比,对St聚合的调控能力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别。对BDMAXT调控下St聚合低速期的聚合物产物进行质谱分析,结果表明该阶段的聚合物主要是两个带有引发剂残基的PSt链与BDMAXT的C=S加成偶合得到的加合物。为了使硫酮能够在水相体系中调控自由基聚合,合成了带有羧基及不同链长的聚乙二醇链的硫酮,并对产物进行核磁氢谱的表征,确定了产物结构。带有羧基、聚乙二醇链、二甲胺基三种不同取代基的硫酮在不同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带二甲胺基的硫酮(BDAMXT)在酸性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带聚乙二醇链的硫酮在低温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带羧基的硫酮在碱性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水溶性。

李玲[7](2017)在《冀东油田低渗透储层水基压裂液体系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压裂是油田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效增产技术,而压裂液体系则是决定压裂效果的核心与关键。冀东油田的复杂断块油藏以细砂岩为主,自然渗透能力差,属于特低渗透储层。在使用传统的瓜胶压裂液后,注入的聚合物仅有35-40%能被返排出来,而残余的聚合物留在裂缝中或侵入地层造成对储层渗透率的二次伤害,使压裂增产措施达不到预期目的。高效、低伤害、有针对性的清洁压裂液成为目前研究压裂液体系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优选优化交联剂、助剂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条件,并针对低渗透油藏研发了小分子量双子阳离子型防膨剂和由多种表面活性剂复配而成的新型防乳助排剂,最终得到一套适合冀东油田南堡403X1断块地层的可满足储层温度在90℃至120℃的JRYL-1压裂体系。通过检测,新型防乳助排剂使压裂液滞留降低率从单体的40%达到了复配后的50%,远高于现用助排剂的16.7%。新型防乳助排剂可将压裂破胶液的界面张力降至0.29-0.34mN/m,渗透率恢复率为83.4%,高于现用助排剂的渗透率恢复值72.2%,有效降低了压裂破胶液对岩心的伤害。截止到2015年底,JRYL-1压裂体系在冀东油田共计使用120井次,施工过程顺利进行且高质量的完成,提高了油井的产量,给油田带来了经济效益。这充分的说明JRYL-1压裂体系的性能优异且可靠性较高。

张明徽[8](2017)在《高性能速粘自干乳液型胶黏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丙烯酸酯乳液胶黏剂粘接材料范围广,附着性好,抗氧化、老化性能优良,成本低,无毒环保。水性氯丁胶乳粘接强度高,高弹性、防水耐磨、触粘性能优,可湿法粘接,环保、安全阻燃。用丙烯酸酯乳液共混改性水性氯丁乳液制备速粘自干乳液型胶黏剂,复合胶乳保持单组份优良的性能,同时弥补单一组分性能的缺陷,制得综合性能优异的速粘自干乳液型胶黏剂。采用种子预乳液聚合法合成丙烯酸酯乳液,通过转化率测试、马尔文粒度仪测试、数字旋转黏度仪测试、凝胶率测试等表征了乳液的性能,实验结果如下:采用种子预乳液用量812wt%,反应温度8286℃,反应时间4.55h,加料期搅拌速率220260r/min,保温期搅拌速率180240r/min等条件,合成平均粒径小,粒径分布窄,稳定性高,乳白泛蓝光的丙烯酸酯乳液。使用复合乳化剂SDS/OP-10或者复合乳化剂CO-436/OP-10,比单独使用乳化剂SDS、OP-10、CO-436、DNS-86等合成的乳液平均粒径更小,凝胶率更低,稳定性更高。进一步研究表明复合乳化剂最佳使用范围为2.42.8wt%。首先用氨水或者有机胺类中和剂调节丙烯酸酯乳液pH>8,用硼酸稀溶液调节氯丁乳液pH=8-10,可以避免复合乳液增稠、破乳、凝胶。搅拌转速300500r/min,搅拌时间90120min,丙烯酸酯乳液Tg低于-50℃,丙烯酸酯乳液平均粒径与氯丁胶乳平均粒径相近,制备的复合胶乳的储存稳定性大于180d,粘接性能优良。选用两种不同结晶速率阴离子氯丁胶乳并用,可以调节乳液胶黏剂的接触粘接性能,相对最佳比例为阴离子氯丁胶乳C84/氯丁胶乳C2694=8/2、氯丁胶乳SL-390/氯丁胶乳C2694=8/2。粘接性能测试、T型剥离力测试等表明丙烯酸酯乳液与氯丁乳液的最佳质量比为40/60。使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丙烯酸酯乳液有利于提高复合胶乳的T型剥离力和胶膜的拉伸性能。拉力测试、TG分析、耐热测试等分析结果表明,加入无机纳米材料,氧化镁、亲水气相二氧化硅(11.5wt%)能够提高胶黏剂的耐热性、粘接强度。

郭芳[9](2012)在《高浓度纯焦化废水处理工程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钢铁行业的迅猛发展,与之相配套的炼焦规模也空前扩大,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焦化废水所含污染物种类繁多,包括酚类、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及含氮、氧、硫的杂环化合物等数十种无机和有机化合物,是一种典型的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其治理的主要难点是去除有机物及NH3-N,由于NH3-N及多环芳香烃等有机物对微生物有毒性和抑制作用,使焦化废水治理难度大及废水处理成本较高,且目前采用的处理技术尚有很大的局限性,处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因此,开展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首先介绍了钢铁工业发展的现状及其生产废水的来源,综述了国内外焦化废水治理的工艺技术与存在的问题,以及钢铁行业废水处理常见工艺,设计了焦化废水处理预处理-A/A/O-TNC集成技术作为主体工艺,并对其技术经济可行性进行研究。随着焦化废水排放标准的提高,普通生物处理工艺已走到极限,需在生化处理基础上进行物化处理和深度处理。该方案选择了高级氧化工艺-TNC深度处理工艺。高级氧化工艺主要是通过各种氧化手段,进一步去除气浮后污水中难降解的CODcr,具有水力负荷高、占地小,去除效率高等优点。TNC为高级氧化工艺中的电离氧化分解工艺,在传统工艺后采用TNC深度处理工艺将水中污染物进一步的氧化去除,出水清澈透明,完全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通过对广富焦化废水实际运行结果表明,氨氮、挥发酚、SS、硫化物、石油类和氰化物去除率均达到99%以上,CODcr去除率达到98%以上,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且达标废水全部回用;油渣单独收集,避免二次污染。该处理工艺具有操作简单,处理效率高的优点。该处理工艺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

王坤[10](2011)在《方块地毯背衬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方块地毯的背衬是方块地毯的重要组成部分,背衬不仅可以起到保护绒头不被钩住拉大的作用,还可以增加地毯的质量,使地毯硬挺、厚实、平整,增加地毯的尺寸稳定性和坚固性,延长使用寿命。目前所用的背衬中存在各种问题需要解决。本文采用绿色环保的原料:高压低密度聚乙烯、三元乙丙橡胶、碳酸钙、无规聚丙烯制成方块地毯背衬试样,并对背衬的性能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本文通过研究发现,高压低密度聚乙烯、三元乙丙橡胶、碳酸钙、无规聚丙烯的含量,熔融温度和熔融时间对试样的性能都有很大影响。结果表明:当质量为比高压低密度聚乙烯:三元乙丙橡胶:碳酸钙:无规聚丙烯=2:1:1:1,熔融温度为230℃、熔融时间为60s时,试样的性能较好。为了满足背衬的阻燃性能,本文研究了将绿色阻燃剂氢氧化镁加入到背衬材料混料中,制取阻燃性和背衬基本性能均良好的方块地毯背衬。采用了和前面制样相同的工艺条件:熔融温度为230℃、熔融时间为60s、压强为3MPa。结果表明:当质量比高压低密度聚乙烯:三元乙丙橡胶:碳酸钙:无规聚丙烯:氢氧化镁=16:8:8:8:60时,背衬材料的基本性能和阻燃性最好。在上述基础上对原料的配比进行正交试验,讨论各原料对背衬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正交试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所选择的实验参数中,簇绒拔出力影响因子依次是LDPE含量、APP含量、CaCO3含量、Mg(OH)2含量、EPDM含量;背衬剥离强力影响因子依次是EPDM含量、LDPE含量、APP含量、Mg (OH) 2含量、CaCO3含量;收缩率影响因子依次是CaCO3含量、LDPE含量、APP含量、Mg(OH)2含量、EPDM含量;翘曲影响因子依次是EPDM含量、LDPE含量、APP含量、CaCO3含量、Mg (OH) 2含量;续燃性影响因子依次是Mg (OH) 2含量、APP含量、EPDM含量、LDPE含量、CaCO3含量。

二、用调节剂改善聚丙烯高效催化剂性能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调节剂改善聚丙烯高效催化剂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固体推进剂降速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HTPB推进剂用降速剂现状分析
2 双基推进剂用降速剂现状分析
    2.1 普通降速剂
    2.2 功能降速剂
3 改性双基推进剂用降速剂现状分析
4 NEPE推进剂用降速剂现状分析
5 结束语

(2)基于拉曼静默区的氰基类农药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1.2.1 色谱法
        1.2.2 免疫分析法
        1.2.3 生物传感检测法
        1.2.4 拉曼光谱检测法
    1.3 拉曼光谱及拉曼静默区
        1.3.1 拉曼及表面增强拉曼技术
        1.3.2 “拉曼静默区”的研究进展
    1.4 农药分子的光化学降解及产物检测
        1.4.1 农药分子光化学降解
        1.4.2 农药分子光降解产物的检测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SERS基底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基底的制备及表征
        2.2.4 基底的SERS活性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2.3.2 金纳米粒子的SERS活性
        2.3.3 金纳米粒子的稳定性与重现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紫外光解霜脲氰的SERS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溶液的配制
        3.2.4 霜脲氰SERS检测方法的建立
        3.2.5 标准曲线的绘制与最低检测浓度的确定
        3.2.6 实际样品的检测
        3.2.7 霜脲氰光解机制的探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方法可行性研究
        3.3.2 光照处理条件优化结果
        3.3.3 检测条件优化结果
        3.3.4 最低检测浓度以及线性范围的确定
        3.3.5 果蔬样品中霜脲氰的SERS检测
        3.3.6 果蔬样品中霜脲氰的HLPC检测
        3.3.7 霜脲氰光解液的紫外吸收测定
        3.3.8 降解动力学
        3.3.9 降解产物的鉴定与光解途径的推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紫外光解嘧菌酯的SERS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溶液的配制
        4.2.4 嘧菌酯检测方法的建立
        4.2.5 SERS检测
        4.2.6 标准曲线的绘制与最低检测浓度的确定
        4.2.7 实际样品的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光照处理条件优化结果
        4.3.2 调节剂使用条件优化结果
        4.3.3 最低检测浓度以及线性范围的确定
        4.3.4 果蔬样品中嘧菌酯的检测
        4.3.5 嘧菌酯光解机理探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紫外光解混合农药中氰基类农药的SERS检测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不氰基类农药经紫外光照处理后的SERS检测
        5.2.4 不含氰基类农药经紫外光照处理后的SERS检测
        5.2.5 混合农药的检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紫外光照对四种氰基类农药的影响
        5.3.2 紫外光照对四种不含氰基类农药的影响
        5.3.3 混合农药中单种氰基类农药的检测
        5.3.4 混合农药中多种氰基类农药的检测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金属-有机框架功能化材料的定向合成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组分分级孔隙MOFs
        1.2.1 合成方法论
        1.2.2 多组分分级孔隙MOFs多相催化性能
    1.3 MOF-功能物种复合材料
        1.3.1 MOF-金属纳米颗粒(NP)复合材料
        1.3.2 MOF-量子点(QD)复合材料
        1.3.3 MOF-多金属氧酸盐(POM)复合材料
        1.3.4 其他MOF功能化复合材料
    1.4 本论文选题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功能化多组分MOFs的简便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制备及表征
        2.2.1 实验原料及测试仪器信息
        2.2.2 金属酞菁配体的合成
        2.2.3 部分重要配体合成
        2.2.4 PCN-135 系列材料的合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PCN-135 的结构与形貌
        2.3.2 PCN-135 光催化性能及机理研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分级孔隙MOF封装钙钛矿量子点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制备及表征
        3.2.1 实验原料及测试仪器信息
        3.2.2 H_3TATB配体的合成
        3.2.3 材料的合成
        3.2.4 光电化学测试
        3.2.5 光辅助锂电池的组装和电化学测量
        3.2.6 理论计算参数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的结构与形貌
        3.3.2 复合材料界面关系与协同作用研究
        3.3.3 光电化学催化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ZnIn_2S_4担载稳定MOF双功能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制备及表征
        4.2.1 实验原料及测试仪器信息
        4.2.2 5-甲基四氮唑配体合成
        4.2.3 IFMC-3 的合成
        4.2.4 IFMC-3@ZnIn_2S_4的合成
        4.2.5 光催化CO_2还原反应测试
        4.2.6 光电性质测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的结构与形貌
        4.3.2 IFMC-3@ZnIn_2S_4光催化CO_2还原性能
        4.3.3 IFMC-3@ZnIn_2S_4氧化还原双功能催化性能
        4.3.4 IFMC-3@ZnIn_2S_4光电性质及光催化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PB-1/PP釜内合金加工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聚丁烯-1 与PB-1/PP釜内合金
        1.2.1 聚丁烯-1
        1.2.2 PB-1/PP釜内合金
    1.3 高温供暖系统用聚烯烃管材
    1.4 聚烯烃管材力学破坏及慢速裂纹增长
        1.4.1 聚烯烃管材的力学破坏
        1.4.2 聚烯烃管材慢速裂纹断裂力学机理
        1.4.3 管材增强方式
        1.4.3.1 复合增强
        1.4.3.2 自增强方式
        1.4.3.3 分子结构改善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PB-1 挤出工艺及管材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验原料及仪器
        2.2.2 样品制备
        2.2.3 管材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牵引速度对PB-1 管材规格影响
        2.3.2 挤出温度对管材性能影响
        2.3.2.1 挤出温度对管材表面形貌、尺寸稳定性影响
        2.3.2.2 管材爆破性能与静液压性能
        2.3.2.3 管材力学性能
        2.3.2.4 管材结晶性能
        2.3.2.5 管材耐热蠕变
        2.3.2.6 管材断裂形貌
        2.3.3 高分子量PB-1 含量对管材性能的影响
        2.3.3.1 管材力学性能
        2.3.3.3 管材热蠕变性
        2.3.3.4 管材结晶性能
        2.3.3.5 管材爆破及静液压性能
        2.3.3.6 管材断裂形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B-1/PP釜内合金挤出工艺及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验原料及仪器
        3.2.2 样品制备
        3.2.2.1 造粒
        3.2.2.2 管材挤出
        3.2.3 实验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螺杆转速对管材性能影响
        3.3.1.1 螺杆转速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3.3.1.2 螺杆转速对结晶性能的影响
        3.3.1.3 管材爆破及耐压性能
        3.3.2 不同挤出温度对管材性能的影响
        3.3.2.1 挤出温度对管材粗糙度、纵向收缩率及管材熔指的影响
        3.3.2.2 管材力学性能
        3.3.2.3 管材结晶性能
        3.3.2.4 管材热蠕变性
        3.3.2.5 管材爆破及静液压性能
        3.3.2.6 管材断裂形貌
        3.3.3 改性剂含量对PBA管材性能影响
        3.3.3.1 管材力学性能
        3.3.3.2 管材结晶性能
        3.3.3.3 管材耐热蠕变
        3.3.3.4 管材爆破及静液压性能
        3.3.3.5 管材断裂形貌
        3.3.4 与商用管材料性能对比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可控推力固体推进剂研究现状及三维聚乙烯醇凝胶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固体推进剂和液体推进剂
    1.3 固体火箭和推进剂的发展趋势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电控固体推进剂
    2.1 电控固体推进剂的历史
    2.2 电控固体推进剂工作原理
    2.3 传统的粘合剂和新型高能粘结剂
        2.3.1 传统的粘合剂
        2.3.2 高能粘合剂
    2.4 聚乙烯醇和提高聚乙烯醇强度的办法
        2.4.1 聚乙烯醇
        2.4.2 提高聚乙烯醇强度的办法
    2.5 研究现状分析
第3章 适用于电控固体推进剂的三维多孔聚乙烯醇合成初探
    3.1 冷冻解冻法制备的多孔聚乙烯醇凝胶的优势
    3.2 主要研究内容
        3.2.1 材料和仪器
        3.2.2 实验内容
    3.3 多孔聚乙烯醇的制备
        3.3.1 聚乙烯醇最佳浓度的确定
        3.3.2 聚乙烯醇最佳流程的确定
    3.4 三维多孔聚乙烯醇的形成机制及结构表征
        3.4.1 三维多孔聚乙烯醇的形成机制
        3.4.2 多孔聚乙烯醇的XRD测试
        3.4.3 多孔聚乙烯醇的氮气吸附脱附
        3.4.4 多孔聚乙烯醇的无机盐造孔
        3.4.5 多孔聚乙烯醇的吸附去离子水和硝酸羟胺能力
        3.4.6 聚乙烯醇和聚丙烯酰胺的双网络凝胶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6)2,7-双(二甲胺基)氧杂蒽-9-硫酮的合成及调控St自由基聚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传统自由基聚合
    1.3 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
        1.3.1 稳定自由基聚合(SFRP)
        1.3.2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1.3.3 退化转移(degenerative transfer, DT)过程
    1.4 本课题的发展、目的及意义
        1.4.1 硫酮调控自由基聚合(thioketone-mediated polymerization,TKMP)
        1.4.2 酮类光引发剂引发表面接枝聚合
        1.4.3 环状半频哪醇自由基调控聚合(CMP)
        1.4.4 氧杂蒽-9-硫酮调控的自由基聚合
        1.4.5 课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BDMAXT调节St聚合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BDMAXT的合成
        2.2.3 聚合反应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BDMAXT的合成及表征
        2.3.2 BDMAXT对St聚合影响的初步探索
        2.3.3 不同溶剂的条件下BDMAXT对St聚合的影响
        2.3.4 不同BDMAXT/AIBN比例的条件下BDMAXT对St聚合的影响
        2.3.5 不同单体质量分数的条件下BDMAXT对St聚合的影响
        2.3.6 不同设计分子量的条件下BDMAXT对St聚合的影响
        2.3.7 不同聚合温度的条件下BDMAXT对St聚合的影响
        2.3.8 不同取代基硫酮对St聚合的影响
        2.3.9 聚合物的表征
        2.3.10 BDMAXT调控St聚合的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溶性硫酮的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3-羟基-氧杂蒽-9-硫酮-O-聚乙二醇单甲醚(6)的合成
        3.2.3 3-羧基氧杂蒽-9-硫酮-O-乙酸(7)的合成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3-羟基-氧杂蒽-9-硫酮-O-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TXAN)的合成及表征
        3.3.2 3-羧基氧杂蒽-9-硫酮-O-乙酸的合成及表征
        3.3.3 三种水溶性硫酮的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附件

(7)冀东油田低渗透储层水基压裂液体系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压裂液分类
        1.2.1 水基压裂液
        1.2.2 油基压裂液
        1.2.3 清洁压裂液
    1.3 技术发展趋势
        1.3.1 稠化剂
        1.3.2 交联剂
        1.3.3 压裂液添加剂
        1.3.4 破胶剂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种类交联剂的评价筛选
    2.1 生产工艺及配比的确定
        2.1.1 JRYL-JL-1 交联剂
        2.1.2 交联剂组成成分配比确定
        2.1.3 JRYL-JL-1 交联剂生产工艺的确定
    2.2 原材料优选
        2.2.1 主要技术指标评价方法
        2.2.2 葡萄糖酸钠的优选
        2.2.3 葡萄糖酸钠小结
        2.2.4 硼酸的优选
        2.2.5 硼酸小结
        2.2.6 技术指标的制定
        2.2.7 结论
第3章 压裂用粘土防膨剂的制备及评价
    3.1 小分子量粘土防膨剂的合成
    3.2 小分子量粘土稳定剂的优选
        3.2.1 实验准备
        3.2.2 实验结果
        3.2.3 综合对比评价
第4章 防乳助排剂的合成及评价
    4.1 助排剂的合成
        4.1.1 阴-非系列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4.1.2 氟碳类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4.1.3 其它类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4.2 助排剂的评价
        4.2.1 助排剂与压裂液的配伍性评价
        4.2.2 压裂破胶液滞留降低率
        4.2.3 防乳化性能评价
        4.2.4 自然破乳实验
        4.2.5 破胶液界面张力评价
        4.2.6 配方确定
        4.2.7 渗透率恢复值评价
        4.2.8 流变性能评价
        4.2.9 结论
第5章 压裂用杀菌剂的合成及评价
    5.1 杀菌剂的合成
    5.2 室内实验
        5.2.1 杀菌剂(1%)与压裂体系的配伍性
        5.2.2 压裂体系稳定性评价(0.1%杀菌剂与压裂体系)
        5.2.3 杀菌剂效果评价
        5.2.4 添加不同助排剂、杀菌剂的压裂液成胶破胶的影响实验
        5.2.5 流变性能检测
    5.3 结论
第6章 压裂体系的中试生产及工程应用效果评价
    6.1 专利和标准
        6.1.1 申请专利
        6.1.2 制定标准
    6.2 中试生产及应用情况
    6.3 施工概况及措施效果
    6.4 适用性分析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高性能速粘自干乳液型胶黏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软体家具材料用水性胶黏剂及发展趋势
    1.3 软体家具材料用水性聚氨酯胶黏剂
        1.3.1 水性聚氨酯胶黏剂的特点
        1.3.2 改性水性聚氨酯胶黏剂研究进展
    1.4 软体家具材料用丙烯酸酯乳液胶黏剂
        1.4.1 丙烯酸酯乳液胶黏剂的合成
        1.4.2 软体家具材料用丙烯酸酯乳液胶黏剂研究进展
    1.5 软体家具材料用水性氯丁乳液胶黏剂
        1.5.1 水性氯丁乳液胶黏剂的特点
        1.5.2 改性水性氯丁乳液胶黏剂研究进展
    1.6 软体家具材料用复合乳液胶黏剂
        1.6.1 聚合物共混改性特点
        1.6.2 乳液共混制备复合乳液胶黏剂
    1.7 软体家具材料用乳液胶黏剂助剂
        1.7.1 水性消泡剂
        1.7.2 水性润湿分散剂
        1.7.3 抗氧化、老化剂
    1.8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
        1.8.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8.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实验原料
    2.2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装置
        2.3.1 预乳化实验装置
        2.3.2 乳液聚合实验装置
    2.4 测试与表征
        2.4.1 合成丙烯酸酯乳液性能测试
        2.4.2 复合乳液性能测试
第三章 改性水性氯丁乳液用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实验条件选择
        3.2.1 单体预乳化
        3.2.2 种子预乳液聚合
        3.2.3 反应温度的选择
        3.2.4 反应时间的选择
        3.2.5 搅拌速度的选择
        3.2.6 引发剂用量对乳液转化率和凝胶率的影响
        3.2.7 种子预乳液与预乳液占比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2.8 乳化剂体系及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丙烯酸酯乳液改性水性氯丁乳液稳定性研究
    4.1 引言
    4.2 丙烯酸酯乳液(AEL)改性水性氯丁乳液(CRL)复合乳液的制备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丙烯酸酯乳液(AEL)粒径对复合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4.3.2 pH调节剂对复合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4.3.3 乳化剂用量对复合乳液性能的影响
        4.3.4 丙烯酸酯乳液的Tg对复合乳液性能的影响
        4.3.5 共混工艺参数对复合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速粘自干乳液型胶黏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速粘自干乳液型胶黏剂的制备
        5.2.1 水性氯丁乳液的选择
        5.2.2 润湿分散剂的选择
        5.2.3 加料顺序的选择
        5.2.4 制备速粘自干乳液型胶黏剂
    5.3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5.3.1 丙烯酸酯乳液Tg对AEL/CRL复合乳液性能的影响
        5.3.2 AEL/CRL乳液的配比对AEL/CRL复合乳液的性能的影响
        5.3.3 丙烯酸酯乳液分子量对复合乳液性能的影响
        5.3.4 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对复合乳液的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9)高浓度纯焦化废水处理工程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本文解决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目前钢铁行业污染治理现状
        2.1.1 我国钢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2.1.2 国内钢铁行业污染治理现状
    2.2 焦化废水处理技术概述
        2.2.1 焦化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2.2.2 焦化废水电化学法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2.2.3 焦化废水其他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第三章 工程概述
    3.1 工程概况
    3.2 设计范围
    3.3 设计原则
    3.4 设计采用的指标和技术标准
第四章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
    4.1 污水处理站进出水水质分析
        4.1.1 进水水质分析
        4.1.2 出水水质要求
        4.1.3 设计处理规模
        4.1.4 二次污染防治
    4.2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比选
        4.2.1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一
        4.2.2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二
        4.2.3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三
        4.2.4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分析比较
        4.2.5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选择
第五章 污水处理工艺设计
    5.1 污水处理工艺构筑物设计
        5.1.1 隔油池
        5.1.2 油泥池
        5.1.3 油渣池
        5.1.4 反应池
        5.1.5 气浮装置
        5.1.6 催化氧化池
        5.1.7 化学沉淀池
        5.1.8 事故池
        5.1.9 污水调节池
        5.1.10 均质调节池
        5.1.11 厌氧池
        5.1.12 缺氧反硝化池
        5.1.13 好氧池
        5.1.14 二沉池
        5.1.15 TNC池
        5.1.16 碱化沉淀池
        5.1.17 脱色池
        5.1.18 过滤器
        5.1.19 清水池
        5.1.20 污泥浓缩池
        5.1.21 上清液池
        5.1.22 预处理设备间
        5.1.23 鼓风机、设备、加药间
        5.1.24 化验、值班室
    5.2 通风设计
    5.3 供电设计
        5.3.1 供电电源
        5.3.2 负荷计算
        5.3.3 变配电系统及设备选择原则
        5.3.4 计量方式
        5.3.5 接地与防雷
        5.3.6 照明
    5.4 自动化设计
        5.4.1 中央控制室主要功能
        5.4.2 自动化控制仪表功能要求
第六章 运行状况及处理效果
    6.1 设施运行维护措施
    6.2 设施处理效率及运行成本
        6.2.1 废水实际处理效率
        6.2.2 实际废水处理成本
    6.3 运行费用估算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评

(10)方块地毯背衬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方块地毯背衬
    1.3 方块地毯不同背衬的性能比较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方块地毯背衬的试样制备与性能测试
    2.1 原材料
    2.2 试样的制备
    2.3 地毯背衬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方块地毯背衬的性能测试
    3.1 高压低密度聚乙烯(LDPE)含量对背衬材料性能的影响
    3.2 无规聚丙烯(APP)含量对背衬材料性能的影响
    3.3 三元乙丙橡胶(EPDM)含量对背衬材料性能的影响
    3.4 碳酸钙(CaCo3)含量对背衬材料性能的影响
    3.5 熔融温度对背衬材料性能的影响
    3.6 融融时间对背衬材料性能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氢氧化镁复合材料地毯背衬的阻燃性能
    4.1 实验条件的选择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氢氧化镁复合材料地毯背衬的性能
    5.1 实验方案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用调节剂改善聚丙烯高效催化剂性能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固体推进剂降速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陈永,赵凤起,李辉,张明,张建侃,姜一帆,徐抗震. 火炸药学报, 2021(05)
  • [2]基于拉曼静默区的氰基类农药识别技术研究[D]. 宓淑娜. 江南大学, 2021(01)
  • [3]金属-有机框架功能化材料的定向合成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研究[D]. 乔冠宇. 吉林大学, 2021(01)
  • [4]PB-1/PP釜内合金加工与性能研究[D]. 王传伟.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5]可控推力固体推进剂研究现状及三维聚乙烯醇凝胶合成[D]. 任士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6]2,7-双(二甲胺基)氧杂蒽-9-硫酮的合成及调控St自由基聚合的研究[D]. 邵健为.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2)
  • [7]冀东油田低渗透储层水基压裂液体系研究与应用[D]. 李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8]高性能速粘自干乳液型胶黏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明徽.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9]高浓度纯焦化废水处理工程方案设计[D]. 郭芳. 山东大学, 2012(02)
  • [10]方块地毯背衬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坤. 东华大学, 2011(07)

标签:;  ;  

用调节剂提高聚丙烯高效催化剂性能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