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脂必妥治疗高脂血症10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敏,胡瑞学,戴泽琦,徐思敏,胡晶,廖星[1](2021)在《蒲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文中提出系统评价蒲参胶囊(PS)治疗高脂血症(HPL)的疗效及安全性,为未来临床应用提供证据基础。基于四大中文数据库和三大外文数据库,全面检索蒲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Cochrane手册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评估,并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24项RCT,共计2 634例患者。试验组为PS或PS联合常规治疗(UC)或PS联合中成药治疗,对照组为常规治疗或中成药治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PS单独或联合其他治疗在改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14项研究报告了不良反应情况,其中7项研究报告了具体结果,不良反应以胃脘部不适为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受纳入研究的质量影响,该研究结论的证据强度不足,尚需更多高质量、报告详细的RCT进一步证实。
殷梦梅,叶晖,张学智[2](2017)在《红曲单药及复方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有血脂异常的人群日益增多,增加了患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风险,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他汀类药物虽降低血脂异常的效果较明确,但可引起较严重的不良反应。红曲是药食两用的传统中药,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而且红曲降脂作用较为温和,不良反应少,因此应用前景广阔。
台红祥[3](2015)在《脂必妥治疗高脂血症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脂必妥(Zhibituo,ZBT)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脂必妥治疗高脂血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治疗组口服脂必妥,对照组分别口服他汀类、贝特类、烟酸肌醇酯、多烯康、安慰剂及其它调脂药物。采用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5.1.0中随机对照试验质量的4条评价标准对纳入研究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包括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失访、退出或丢失情况。以“脂必妥”、“高脂血症”、“疗效”、“药物经济学”等为关键词,通过电子检索1995-2014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和中国医院知识总库(CHKD)国内期刊公开发表的降脂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手工检索发表与未发表的文献(检索至2014年12月)。资料分析采用Rev Man 5.3软件。连续性变量使用加权均数(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二分类变量采用相对危险度(mlmive risk,R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疗效效应量。同质性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进行Meta分析;当各研究具有临床同质性但有统计学异质性时,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5个RCT,试验地点均在中国,共纳入3229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1.研究文献质量:35个RCT中,30个研究采用的随机方法恰当,2个研究采用分配隐藏且方法恰当,2个研究采用盲法,10个研究报道有失访、丢失、退出,所有研究均未采用意向性治疗分析(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ITT)。对研究文献综合分析可知,纳入的研究文献质量为中等。2.脂必妥降低TC作用:①脂必妥与安慰剂比较,其降低TC作用优于安慰剂,差异有显着性[WMD 0.60,95%CI(0.20,1.00);1个RCT。RR 1.83,95%CI(1.41,2.37);1个RCT]。②脂必妥与他汀类比较,差异无显着性[WMD 0.00,95%CI(-0.11,0.11);13个RCT。RR 0.99,95%CI(0.94,1.05);10个RCT]。③脂必妥与贝特类比较,差异无显着性[WMD 0.30,95%CI(0.11,0.49);1个RCT。RR 1.83,95%CI(1.41,2.37);1个RCT]。④脂必妥与烟酸肌醇酯比较,脂必妥优于烟酸肌醇酯,差异有显着性[WMD 0.78,95%CI(0.40,1.16);4个RCT]。⑤脂必妥与多烯康比较,脂必妥优于多烯康,差异有显着性[WMD0.51,95%CI(0.15,0.86);6个RCT。RR 1.19,95%CI(1.09,1.30);6个RCT]。⑥脂必妥与血脂康比较,差异无显着性[WMD-0.11,95%CI(-0.24.0.02)]。⑦脂必妥与降脂宁比较,优于降脂宁,差异有显着性[WMD0.60,95%CI(0.36,0.84)。RR 1.36,95%CI(1.09,1.68)]。⑧脂必妥与月见草油比较,优于月见草油,差异有显着性[WMD 1.30,95%CI(1.13,1.47)]。3.脂必妥降低TG作用:①脂必妥与安慰剂比较,其降低TG作用优于安慰剂,差异有显着性[WMD 1.00,95%CI(0.81,1.19);1个RCT。RR 2.29,95%CI(1.72,3.04);1个RCT]。②脂必妥与他汀类比较,差异无显着性[WMD 0.02,95%CI(-0.10,0.15);13个RCT。RR 1.00,95%CI(0.92,1.07);10个RCT]。③脂必妥与贝特类比较,差异有显着性[WMD-0.40,95%CI(-0.63,-0.17);1个RCT。RR 0.74,95%CI(0.58,0.93);1个RCT]。④脂必妥与烟酸肌醇酯比较,优于烟酸肌醇酯,差异有显着性[WMD 0.45,95%CI(0.23,0.66);4个RCT]。⑤脂必妥与多烯康比较,差异无显着性[WMD-0.03,95%CI(-0.16,0.10);6个RCT。RR 1.05,95%CI(0.98,1.13);6个RCT]。⑥脂必妥与血脂康比较,脂必妥优于血脂康,差异有显着性[WMD 0.15,95%CI(0.08.0.22);1个RCT]。⑦脂必妥与降脂宁比较,差异有显着性[WMD 0.30,95%CI(0.07,0.53)。RR 1.44,95%CI(1.16,1.78)]。⑧脂必妥与月见草油比较,差异无显着性[WMD 0.20,95%CI(-0.05,0.45);1个RCT]。4.脂必妥升高HDL-C作用:①脂必妥与安慰剂比较,其升高HDL-C作用优于安慰剂,差异有显着性[WMD 0.20,95%CI(0.16,0.24)。RR 4.29,95%CI(2.57,7.15)]。②脂必妥与他汀类比较,差异无显着性[WMD-0.03,95%CI(-0.07,0.01);13个RCT。RR 1.03,95%CI(0.92,1.15);8个RCT]。③脂必妥与贝特类比较,差异无显着性[WMD 0.01,95%CI(-0.03,0.05);1个RCT。RR 1.03,95%CI(0.74,1.43);1个RCT]。④脂必妥与烟酸肌醇酯比较,优于烟酸肌醇酯,差异有显着性[[WMD 0.28,95%CI(0.20,0.37);4个RCT]。⑤脂必妥与多烯康比较,差异无显着性[WMD 0.03,95%CI(-0.05,0.12);6个RCT。RR 1.12,95%CI(0.91,1.37);2个RCT]。⑥脂必妥与血脂康比较,差异无显着性[WMD-0.01,95%CI(-0.05,0.03);1个RCT]。⑦脂必妥与降脂宁比较,连续性变量差异无显着性[WMD 0.30,95%CI(-0.12,0.72);1个RCT],分类变量差异有显着性[RR 1.83,95%CI(1.22,2.75)]。⑧脂必妥与月见草油比较,脂必妥优于月见草油,差异有显着性[WMD-0.10,95%CI(-0.16,-0.04);1个RCT]。5.脂必妥降低LDL-C作用:①脂必妥与他汀类比较,差异无显着性[WMD-0.09,95%CI(-0.17,0.00);10个RCT。RR 0.99,95%CI(0.92,1.06);4个RCT]。②脂必妥与多烯康比较,脂必妥优于多烯康,差异有显着性[WMD0.35,95%CI(0.25,0.45);4个RCT]。③脂必妥与血脂康比较,脂必妥优于血脂康,差异有显着性[WMD-0.07,95%CI(-0.14.-0.00);1个RCT]。6.降脂总有效率:①脂必妥与安慰剂比较,优于安慰剂,差异有显着性[RR2.44,95%CI(1.59,3.75);1个RCT]。②脂必妥与他汀类比较,差异无显着性[RR 1.01,95%CI(0.93,1.10);3个RCT]。③脂必妥与烟酸肌醇酯比较,优于烟酸肌醇酯,差异有显着性[RR 1.58,95%CI(1.40,1.80);7个RCT]。④脂必妥与藻酸双脂钠比较,优于藻酸双脂钠,差异有显着性[RR 1.18,95%CI(1.05,1.33);2个RCT]。7.不良反应:脂必妥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轻微的胃肠道反应,较少有肝肾功能的异常改变和肌痛。结论:1.通过对本系统评价纳入的35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分析表明,脂必妥具有降低高脂血症患者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的作用,且与他汀类和贝特类效果相似。2.短期服用脂必妥未发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今后尚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长期随访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予以验证。
蔡若舟[4](2014)在《脂必妥软胶囊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脂必妥软胶囊的制剂工艺和质量标准,为药品申报提供初步实验依据。方法:(1)制备工艺研究:根据文献报道及油料与PEG的优缺点选择大豆油为基质;以沉降系数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对蜂蜡用量进行研究选择最佳用量;以崩解时限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进行囊壳配方优选。(2)质量标准研究:用HPLC对脂必妥软胶囊中洛伐他汀量进行含量测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要求对性状、装量差异、崩解时限、微生物限度进行测定等,并对试验方法进行方法学的考察。(3)稳定性研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要求对三批脂必妥软胶囊进行加速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考察。结果:(1)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脂必妥软胶囊配方和囊壳配方,选择大豆油用量为315g/1000粒,蜂蜡用量为12g/1000粒;囊壳处方为明胶:甘油:水=1:0.4:1,遮光液处方为二氧化钛6.5g/1000g明胶,可可可色素为2.6g/1000g明胶。(2)根据实验结果建立了科学、合理、可控的质控体系。最终确定了按药典的方法检查性状、装量差异、崩解时限、微生物限度,用TCL法对脂必妥软胶囊进行定性鉴别,用HPLC对脂必妥软胶囊中洛伐他汀进行含量测定。(3)三批脂必妥软胶囊稳定性试验均符合要求。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脂必妥软胶囊的制备工艺合理;质量标准研究专属性强,可有效控制脂必妥软胶囊质量,为申报提供依据。
蔡若舟,侯安国[5](2014)在《脂必妥制剂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脂必妥制剂的主要成分为红曲,红曲是曲霉科真菌紫色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 Went寄生在禾本科植物稻Oryza sativa L.的种仁上而成的红曲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红曲中含有洛伐他汀,他汀类药物主治高血脂症。目前药监局批准的脂必妥制剂主要有脂必妥片、脂必妥咀嚼片、脂必妥胶囊。脂必妥作为治疗心血管方面的中药老品种,现今仍广泛用于临床治疗高脂血症、脂肪肝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其有良好调脂作用,且具有多
赵小青,吴艺锋,杨四萍,吴小琼[6](2012)在《《金匮要略》经方组合对高血脂模型大鼠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金匮要略》经方组合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从经方中探索临床有效治疗高脂血症的方法。方法:将60只SD大鼠成功造成高脂血症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脂必妥组、金匮方1组(泽泻汤加茵陈蒿汤)和金匮方2组(泽泻汤加大黄蛰虫丸),每组15只,并设正常对照组,观察大鼠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金匮方1组和金匮方2组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大鼠TC,TG水平(P<0.05),还能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P<0.05),与脂必妥作用相当。结论:金匮方1组、金匮方2组能有效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血脂及改善血液流变性,为治疗高脂血症经方的组合提供了思路。
陈大双,景欣[7](2011)在《脂必妥与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脂必妥对比辛伐他汀用于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全面检索国内数据库:CBM、CNKI、VIP及Wanfang数据库,纳入脂必妥对比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个研究,1个研究质量为B,其余为C;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TC、TG及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95%CI)分别为0.23(0.09~0.38)、0.16(0.00~0.32)、0.09(-0.17~0.00);LDL-C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0.14(-0.05~0.33)。结论目前证据表明,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疗效优于脂必妥,但对肝脏损害也强于脂必妥。
甄志刚,高志伟[8](2011)在《高脂血症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脂血症是指由于机体脂类代谢失调而致血中一种或几种脂质或成分明显异常。它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最根本因素,能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流变学改变而导致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发生。近年来中医药对高脂血症的研究不断深入,兹就近年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张英杰[9](2011)在《泽泻调脂颗粒对高脂血症大鼠调脂作用剂量最佳配比及药效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均匀设计方法对泽泻调脂颗粒进行拆方研究,探寻泽泻调脂颗粒调脂剂量最佳配伍比例,并对其中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为复方优化研究、开发新药打下基础。方法:1.理论研究:从祖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方面,阐述高脂血症及其治疗的研究概况。采用文献整理和分析的方法,详细论述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临证分型、辨证论治的认识,回顾了近年来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结合传统理论及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对泽泻调脂颗粒的方证关系及方病关系进行理论分析。2.实验研究:采用高脂乳剂灌胃复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按照均匀设计实验要求,不同剂量分组灌胃给药2周后,腹主动脉采血,结合血脂四项基本指标,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得到回归方程及最佳配比,并进行验证实验,再次检测体重、肝指数、四项基本血脂学指标及肝脏组织形态学的改变,证实计算机分析所得最佳配比是否正确。结果:1.理论研究显示高脂血症主要病因病机为饮食偏嗜,脾胃受损;生活平稳、过逸少劳;情志不畅,脏腑失调;痰浊瘀血,气机受阻等。本病与脾、肾、肝三脏关系密切,尤以脾为中心。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导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及中医文献资料,提出本病发病的关键在于脾虚湿盛、痰瘀阻滞血脉。痰湿既是本病发病的关键,也是本病发展变化的中心环节,提出健脾益气、化痰祛瘀的治法。并以《金匮》泽泻汤为基础,结合闽台特色中药材,创制泽泻调脂颗粒,治疗高脂血症证属痰瘀阻,脾虚气滞型患者。2.有实验计算得到回归方程可知,TC、TG的高低与因素A、因素B、因素C关系密切,且均呈线性相关性,说明指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每种因素在既定范围内取值,而作为君、臣二药的因素A及因素B在降低血脂过程中始终与各项指标值呈负相关,起到主要作用,表明该方是符合方剂学配伍理论及中药药理现代研究客观规律的。泽泻调脂颗粒中君臣药之比为2.5:1时,对于高脂血症大鼠降低TC效果最好,当君臣佐药之比为17.5:7:1时,对于高脂血症大鼠降低TG效果最好。结论:1.理论研究表明,泽泻调脂颗粒组方符合“方证相合”的配伍理念及“病证相参”的研究思路,具有健脾益气、化痰祛瘀的功效,可用于高脂血症中证属痰瘀阻滞、脾失健运患者。2.药效学实验表明,在均匀设计方法下,泽泻调脂颗粒中君臣药之比为2.5:1时,对于高脂血症大鼠降低TC效果最好;当君臣佐药之比为17.5:7:1时,对于高脂血症大鼠降低TG效果最好。与正常组及模型组相比较,泽泻调脂颗粒最佳TC配比组、最佳TG配比组,可以有效降低TC、TG、LDL-C的水平,提高HDL-C水平,有显着差异(P<0.01)。肝脏病理观察显示最佳配比组可减轻高脂血症大鼠肝脏病理损伤,减少脂肪变性肝细胞数量及病变程度。可以证实最佳配比组可以替代原方,其在降低TC、TG等方面,有效组分为泽泻、白术等多味已被现代中药药理学证实有降脂作用的中药材。
韩荣[10](2011)在《高脂血症中医“血脉微型症瘕”论及其软坚散结法方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宗转化医学理念,本“涤其体而达其用”的思想,在“血脉微型症瘕”概念提出的基础上立软坚散结,消积去腐法拟以新疆地产药物阿魏为君药的中药处方,并基于现代理论技术,通过拟临床及临床研究评价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此证明:1)理论创新是提升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2)转化医学模式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方法:1)在对中医古今文献中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以及临床试验进行系统评价。2)通过建立动物病证模型进行拟临床研究。3)通过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设计的临床研究,确定软坚散结消积去腐法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6054例高脂血症病例调研结果显示:痰瘀互结、痰湿(浊)内阻、脾虚湿盛为主要证型,占57.46%。RCT临床研究显示:中药治疗高脂血症血脂疗效平均有效率为76.86%。TG平均降低0.83±0.49mmol/L。未见中药治疗导致肝肾功能异常的病例报道。2)建立了阿魏胶囊的指纹图谱;阿魏胶囊降低正常和高脂血症动物TC、TG、LDLC,升高HDLC(P<0.05或P<0.01),并能预防高脂饮食动物血脂异常。连续给药6月,高剂量组脾功能亢进,RBC、HGB、HCT下降,停药1月后恢复。体外细胞毒试验结果显示:药物作用后,细胞增殖。3)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血脂疗效平均有效率为74.50%,中医证侯疗效有效率为79.19%。中药组服药前后TC、TG、HDL-C、LD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G下降0.8503±1.803mmol/L。结论:1)从“涤其体而达其用”的思想出发提出“血脉微型症瘕”学说立软坚散结、消积祛腐法在高脂血症的治疗中独辟蹊径,并在此基础上研制的阿魏胶囊治疗高脂血症安全有效,且质量可控。说明理论创新是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核心。2)拟临床及临床研究结果均显示阿魏胶囊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其中降低TG作用尤为明显。3)基于中医理论创新及创新理论指导下的理法方药,借助现代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和评价,得出末端指标明确,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现代复方中药制剂。以此证明,转化医学模式对中医临床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脂必妥治疗高脂血症10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脂必妥治疗高脂血症10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蒲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检索策略 |
1.3研究筛选标准 |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5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估 |
1.6 数据分析 |
1.7 证据质量评级 |
1.8 报告内容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筛选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的风险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主要结局指标 |
2.4.1. 1 TC PS+常规治疗vs常规治疗。 |
2.4.1. 2 TG |
2.4.1. 3 HDL-C |
2.4.1. 4 LDL-C |
2.4.2 次要结局指标 |
2.4.2. 1 临床总有效率 |
2.4.2. 2 不良反应 |
2.5 发表偏倚分析 |
2.6 GRADE证据评级结果 |
3 讨论 |
(2)红曲单药及复方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药红曲 |
2 复方红曲 |
2.1 拟红曲复方制剂 |
2.2 含红曲中成药制剂 |
3 红曲降脂机制与安全性评价 |
4 小结 |
(3)脂必妥治疗高脂血症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意义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方法 |
资料和方法 |
1. 资料 |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1 研究设计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干预措施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效果指标 |
2.6 排除标准 |
2.7 检索策略 |
3. 评价方法 |
3.1 资料提取 |
3.2 文献质量评价 |
3.3 资料分析 |
4. 技术路线 |
结果 |
1. 文献检索及纳入结果 |
1.1 文献资料 |
1.2 纳入研究的观察对象 |
1.3 纳入研究的设计 |
1.4 干预措施 |
1.5 纳入研究的结果测量指标 |
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1 随机方法 |
2.2 分配方法 |
2.3 盲法 |
2.4 失访、丢失、退出 |
2.5 依从性分析 |
2.6 基线的相似性 |
3. 纳入研究的结果 |
3.1 降低总胆固醇(TC)作用 |
3.2 降低甘油三酯(TG)作用 |
3.3 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作用 |
3.4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用. |
3.5 降脂总有效率 |
3.6 安全性 |
3.7 经济性 |
讨论 |
1. 脂必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2. 纳入研究文献的局限性 |
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4. 本系统评价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提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降脂药的药物经济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4)脂必妥软胶囊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脂必妥软胶囊的制备工艺研究 |
1.仪器、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试验方法 |
2.1 剂型选择依据 |
2.2 处方 |
2.3 工艺流程 |
2.4 制法 |
2.5 制备工艺研究 |
2.5.1 原辅料检验 |
2.5.2 粉碎工艺研究 |
2.5.3 药粉灭菌工艺研究 |
2.5.4 成型工艺研究 |
2.6 遮光液配方选择 |
3.中试生产 |
4.小结 |
第二章 脂必妥软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 |
1.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试药 |
2.检查 |
2.1 外观性状 |
2.2 装量差异 |
2.3 崩解时限 |
2.4 重金属 |
2.5 砷盐检查 |
2.6 微生物限度 |
2.6.1 细菌计数 |
2.6.2 霉菌、酵母菌计数 |
2.6.3 大肠埃希菌 |
2.6.4 大肠菌群 |
2.6.5 三批样品检验结果 |
3.脂必妥软胶囊的定性鉴别 |
3.1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3 阴性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4 脂必妥片样品溶液的制备 |
3.5 薄层条件的选择 |
3.6 结果 |
4.含量测定及方法学考察 |
4.1 含量测定方法 |
4.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4.3 供试品制备方法及样品的处理 |
4.3.1 供试品制备方法的选择 |
4.3.2 样品的处理 |
4.4 色谱条件的选择 |
4.4.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4.4.2 流动相的选择 |
4.4.3 柱温的选择 |
4.4.4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的确定 |
4.5 专属性试验 |
4.6 标准曲线的制备 |
4.7 精密度试验 |
4.8 重复性试验 |
4.9 稳定性试验 |
4.10 回收率试验 |
4.11 含量限度 |
4.12 三批样品的含量测定 |
5.脂必妥软胶囊质量标准草案 |
第三章 脂必妥软胶囊稳定性研究 |
1.仪器设备 |
2.试药 |
3.包装 |
4.加速稳定性试验 |
4.1 试验方法 |
4.2 试验结果 |
4.2.1 试验条件 1 |
4.2.2 试验条件 2 |
4.2.3 小结 |
5 长期稳定性试验 |
5.1 试验方法 |
5.2 试验结果 |
5.3 小结 |
6 讨论 |
6.1 加速稳定性 |
6.2 长期稳定性 |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红曲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脂必妥制剂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5)脂必妥制剂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脂必妥制剂的调脂作用 |
1. 对高血脂症的治疗: |
2. 对脂肪肝的治疗: |
二、脂必妥制剂的非调脂作用 |
1. 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
2. 对高血压症的治疗: |
3. 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
4. 对老年便秘的治疗: |
三、结论 |
(6)《金匮要略》经方组合对高血脂模型大鼠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物及试剂 |
1.3 仪器 |
2 方法 |
2.1 药物与高脂饲料的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造模 |
2.3 给药方法 |
2.4 指标观察与测量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对血脂的影响 |
3.2 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
4 讨论 |
(7)脂必妥与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1.1 试验类型 |
1.1.2 患者类型 |
1.1.3 干预措施 |
1.1.4 观察指标 |
1.2 文献检索 |
1.3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
1.4 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信息 |
2.2 总胆固醇 (TC) |
2.3 甘油三酯 (TG) |
2.4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
2.5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
2.5 药物不良反应 |
3 讨论 |
4 结论 |
(8)高脂血症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分型 |
3 治 疗 |
3.1 经方化裁 |
3.2 中成药 |
3.3 中药制剂 |
3.4 自拟方 |
3.5 针灸 |
3.6 其他疗法 |
(9)泽泻调脂颗粒对高脂血症大鼠调脂作用剂量最佳配比及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上篇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于高脂血症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于高脂血症的认识 |
3 泽泻调脂颗粒处方学研究 |
4 均匀设计及逐步回归法应用于复方研究中的进展 |
下篇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5 结论 |
本课题创新之处 |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10)高脂血症中医“血脉微型症瘕”论及其软坚散结法方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高脂血症中医"血脉微型症瘕"论的提出 |
1. 内容与方法 |
1.1 高脂血症中医理论基础及病因病机、证型规律 |
1.2 高脂血症中医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 |
1.3 资料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高脂血症"血脉微型症瘕"病证模型的建立及软坚散结消积去腐法方药拟临床研究 |
1. 内容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高脂血症软坚散结法的临床研究 |
1. 内容与方法 |
1.1 设计类型与原则 |
1.2 研究人群 |
1.3 治疗方案与对照措施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 |
1.6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
1.7 研究伦理学要求 |
1.8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体系 |
1.9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的课题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四、脂必妥治疗高脂血症10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蒲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 李慧敏,胡瑞学,戴泽琦,徐思敏,胡晶,廖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21)
- [2]红曲单药及复方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J]. 殷梦梅,叶晖,张学智. 医学综述, 2017(02)
- [3]脂必妥治疗高脂血症的系统评价[D]. 台红祥. 天津医科大学, 2015(04)
- [4]脂必妥软胶囊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D]. 蔡若舟. 云南中医学院, 2014(01)
- [5]脂必妥制剂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蔡若舟,侯安国. 云南医药, 2014(02)
- [6]《金匮要略》经方组合对高血脂模型大鼠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 赵小青,吴艺锋,杨四萍,吴小琼.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03)
- [7]脂必妥与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J]. 陈大双,景欣. 西部医学, 2011(11)
- [8]高脂血症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J]. 甄志刚,高志伟. 河北中医, 2011(08)
- [9]泽泻调脂颗粒对高脂血症大鼠调脂作用剂量最佳配比及药效学研究[D]. 张英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1(08)
- [10]高脂血症中医“血脉微型症瘕”论及其软坚散结法方药的研究[D]. 韩荣. 新疆医科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