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安的学风和文风

论建安的学风和文风

一、建安学风与文风探论(论文文献综述)

倪晓明[1](2021)在《《论衡》会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会通”的角度切入《论衡》的研究。文章从书与人两条线交融的视角出发,试图挖掘作家身份与文本形态的融会贯通属性。总体上,文章又分文体、文本、文心、文脉四个范畴,而王充的士大夫身份是勾连四个范畴的桥梁。第一章谈王充的文体意识及其文化动因。《论衡》是王充创作实践与认识观念的统一体。在“论”体层面,王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体意识。与兰台文人作家群相比,王充的批判气质使其能对“论”体进行深入探索。从王充到刘勰,展现的是文体探究由朦胧模糊到逐渐清晰的文体发展历程。“论”体的正俗功能,促使王充将其作为“疾虚妄”的选择;王充的博通之学,则为其驾驭“论”体提供客观保障。越文化、书肆、班氏家族,共同铸就王充的博通学风。王充的个人气质与学术素质使其与“论”体交融为一,相互成就。第二章从文本素材角度还原了王充的士大夫身份。《验符》篇涉及的素材大多是汉代的文书,王充对文书内容进行节录与转写处理后,将其移入《论衡》的文本之中,而官吏身份是其能够阅读官方文书的前提,他对文书的熟悉也是其官吏身份的反映。这表明王充的真实身份应当是融“文人”与“官吏”于一身的士大夫。王充征引文书有两大意义:其一是文书的史料价值。《论衡》所载汉事与常见史书存在详略不同、文字出入等差异。其二是征引素材的宣汉意义。王充将政府公文用于文章写作,含有宣汉的政治意味。此举致力于匡正儒生的复古观念,是从素材到理念的双重纠偏。第三章谈王充颂汉的文化意味。为汉辩护是王充创作《论衡》的首要动机,是其为文之用心。首先,王充的颂汉理念与其对《春秋》的继承密不可分。《春秋》“惩恶劝善”的理念为王充“颂汉”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其次,王充与东汉前期的其他文士存在颂汉理路的细微差异。王充依违五经,东汉文士依附五经。东汉其他文士对汉德的歌颂不出经义的范畴,王充的颂汉则超出了五经的界限。东汉文士通过依附往圣的方式抬高汉圣,王充则通过对比往圣的方式以凸显汉帝王的优越性。第四章谈《论衡》在后世的接受。总体来讲,20世纪以前的《论衡》评价呈现出褒贬不一的态势。由于历代的文章评判标准不同,《论衡》的评价也随之起伏不定。黄晖撰写的《论衡校释》是融“会校”与“通释”于一体的“会通型”学术专着。张舜徽先生对《论衡》之接受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张氏由《论衡》崇博尚通的学风奠定自身博通的治学路径。其二,张氏服膺《论衡》贬斥师法与其自身转益多师的学术阅历有关。其三,张氏以《论衡》“作”、“述”、“论”三科为依托,由考辨体例到编纂语选,实现了体用的会通。其四,张氏由认同《论衡》“反是古非今”理念,到推崇知今之学,将教学与科研、时代与学术融会贯通,知行合一。

阿茹娜[2](2021)在《东州逸党与泰山学派》文中认为本文拟用综合比较的方式梳理东州逸党和泰山学派之间的关系与成因,以及二者的创作与影响,通过梳理比较东州逸党和泰山学派之间矛盾与交融的成因,探索东州逸党和泰山学派并存的文学史意义。论文分为四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的缘起、现状和方法;第一章为东州逸党和泰山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东州逸党和泰山学派的研究主要从两派主要人员构成入手;第二章为东州逸党和泰山学派的关系与成因。东州逸党和泰山学派交融的成因,必然要结合宋初特殊的思想文化背景等客观原因以及结合逸党人物和泰山学派成员的个体因素;东州逸党和泰山学派的矛盾及成因主要包括追求复古方式的差异、宗派观念的差异以及文学理念的差异,从而导致东州逸党“重情”“重文”,泰山学派则“重道”“重理”。第三章为东州逸党和泰山学派的创作与影响,通过横向比较东州逸党和泰山学派的创作与影响,探索东州逸党和泰山学派的创作风格、诗学追求以及二者能够并存的意义。在深入探索东州逸党和泰山学派各自不同发展风格和影响的同时,探析两者对宋代文学发展特别是诗文革新运动的意义。结语部分通过研究东州逸党与泰山学派的文学史意义,对全文做了概括性总结,为进一步的研究明确了方向。

李丰山[3](2020)在《从七体文看自汉迄唐之士风流变》文中研究表明七体文反映了自汉迄唐的隐逸、学风、交游、求仙、山水、声色等士风之流变。隐逸:一、士大夫的隐逸动机、隐逸生活。东汉士大夫的隐逸受到道家思想、神仙方术等影响。他们通常隐居山中,过着岩居穴处的生活,汉末士人选择隐居在山水美景之侧。志于隐逸的东汉士人在隐居中,往往目的明确、意志坚定、品性淡泊,满足于隐居生活的穷苦、寂寞,能够抵抗外界物欲诱惑、拒绝统治者的征聘,保持宁静、安乐的精神状态;六朝士大夫的隐逸,受到郭象“独化论”玄学思想、老庄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道成仙信仰的影响。六朝士大夫通常隐居在山水美景之侧,将单纯的“隐”升华为自觉审美境界的“逸”。南朝笃志隐逸的士人在隐居中始终保持着恬淡、纯净、坚定的精神状态。南朝隐志不坚的士人,根本无心隐居,将隐居视作人生的迷失与放逐,山林隐居生活让他们感到寂寞、凄惶、百无聊赖。二、当政者的反隐、招隐与士大夫的隐逸之辩。东汉当政者利用儒家倡导建立现世功名的理论批评士人的隐居不仕,隐士则以老庄思想为理论武器予以驳斥;六朝当政者往往以自我意识的觉醒为价值标准,批评士人的隐居不仕致使人生劳苦是误入歧途,糟践生命肉体与自身价值,徒劳无功,自寻苦吃,违背人性。两晋士大夫间流行“反招隐”现象。三、隐士接受当政者招隐的原因。东汉隐士接受当政者招隐的原因有最高统治者推行儒学、遵行儒家礼乐制度等;西晋隐士接受当政者招隐原因之一是国家处于治世;梁朝隐士接受当政者招隐的原因有梁朝政权是通过合法手段建立,梁朝帝王贤明、推行儒学等。学风:西汉前期士大夫从师黄老之学的风气;东汉士大夫的尊儒读经之风;梁朝士大夫的从儒治经之风。交游:汉末士大夫的结交游侠之风;六朝士大夫的游宴之风;唐代士大夫结交道士、任侠、娴习纵横术者的风气。求仙:东汉士大夫的神仙信仰;六朝士大夫的服食之风。山水:东汉士大夫的山水遣兴之风;六朝士大夫的山水交游之风。声色:汉代士大夫间盛行俗乐与“以悲为美”的审乐观,汉末六朝士大夫间流行清商乐;汉代士大夫的女性人体审美意识包括中和之美、自然美与修饰美的统一、追求完美无暇、乐而不淫。南朝士大夫的人体审美意识为雕饰美、轻柔美、妖媚美。

冯璐瑶[4](2020)在《王熙诗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末清初政权更替,生于此际的王熙见证了明朝的衰亡以及清朝的定鼎。丰富的人生经历对其文学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诸多好友的谈?切磋使他的文学创作不断成熟:南下避难期间,与复社名士宋琬、钱谦益、宋征舆等人雅集唱和;入仕之后,与徐乾学、冯溥、陈廷敬、张玉书等同僚交好。同时王熙官居翰林,作为帝王近侍亦进一步对自身文学创作进行自省,其文风诗风符合文治需求。本文结合其人生经历,对其诗文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其特色及成因。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对本课题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理论意义、探索研究思路、确立研究方法。正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以王熙多次奉命为会试拟题,担任会试主考官、读卷官为立足点,研讨他对清初衡文标准“清真雅正”的具体理解与执行,探讨明末清初文风学风的变化,以及他在此过程中所起的催化作用。他自觉履行翰林词臣衡文督学的文学职能,根据帝王要求进行人才选拔,以“入理精纯”“行文雅正”的标准规范制义文风,推动清初文坛由萎靡凋敝的“变雅”之气向“温柔敦厚”的正统之风过渡。第二章以徐世昌对王熙诗歌“清丽芊绵,时有佳句”的评价入手。其诗歌清丽流畅,不事藻缛,具有明显宗唐倾向,这不仅受到其父王崇简“中和淡雅”“唐音不绝”的创作倾向的影响,与他亦师亦友的宋琬的诗学主张也对其诗风形塑具有引导作用,同时康熙推尊唐音,树立正统的文学审美亦促进了王熙诗学风貌的进一步定型。第三章以碑志文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张玉书的“典雅绝伦,不失欧阳虞揭之榘矱”的评价,分析他提出此评价的依据,探讨王熙碑志文对“欧阳、虞、揭”的追步。结语部分总结本文论述的三个问题,力求客观评价王熙在明末清初文坛所发挥的作用。

李春霞[5](2019)在《傅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傅玄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傅玄是魏晋之际重要的作家代表,他不仅创作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子书《傅子》,而且有数量较多的诗、赋、文等文学作品存世。历来对傅玄的研究,关注局部的较多,系统化研究的较少。因此,对傅玄进行综合性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空间。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上编傅玄及其《傅子》研究和下编傅玄文学创作研究两大部分,各四章,共八章。第一章傅玄人格精神、任职和着述情况考论。傅玄人格精神具有崇儒尚学、奖掖后进,务实建言、机敏通变,刚直火暴、缺乏雅量的特征。其人格精神的形成除受傅氏家风传承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经历的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傅玄一生经历汉末、曹魏和晋初三个时期,高平陵政变之后,他在学术背景的相似性以及利益一致性的双重作用下转投司马氏集团。他务实建言,对时政多有匡扶,实现了由寒素位至通显的人生逆转。傅玄着述丰富,不但着有数十万言的子书《傅子》,而且创作卷帙宏富的诗赋文集。但由于《傅子》与《傅玄集》在后期散佚严重,后人对其展开辑佚工作。《傅子》的辑佚工作开始于清代,辑本中较好的有方濬师本、叶德辉本、严可均本等,以严氏本运用最广。《傅玄集》的辑佚整理工作开始于明代,清代辑佚者在明人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整理工作。第二章傅玄《傅子》创作环境与思想特征论析。《傅子》创作与当时的学术思想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曹魏时文学自觉与文章地位的提高,对傅玄创作《傅子》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魏晋时期,随着法、道等思想的抬头,儒学不再如两汉定为一尊,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特征。《傅子》在思想上呈现出对各家思想兼容博取的特征,是与这一思想多元化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的;魏晋统治者不但重视法纪,多次讨论肉刑废兴问题,而且在人才任用上,针对汉末吏选弊端与魏初人才政策得失围绕才性“四本”问题展开讨论;同时,魏晋时两次政权更迭,基于政权建构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礼学建设成绩显着。以上内容也都在《傅子》中有重要反映。由于魏晋世风浮华,《傅子》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社会批判性特征。《傅子》虽具有对各家思想兼容的多元化特征,但在思想性质归属上,《傅子》具有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并兼取名、法等其它各家思想的特征。第三章傅玄《傅子》与魏晋儒家政治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汉代儒学,在汉末吏选危机、社会纲纪混乱以及两次党锢之祸中逐渐走向衰落。魏晋时,儒学虽不再处于一尊地位,但其在政治上的实际影响力并没有下降。针对汉末儒学弊端,一方面,傅玄等人吸收名、法思想,建立起德才兼备、量才与督责并重的新的人才吏选思想,对传统儒家人才思想的弊端进行了修正;另一方面,傅玄在前人对礼法、刑赏等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援法入儒,建立起以儒融法、儒法相济的礼法政治思想,使魏晋儒家政治思想在具体政治实践中更加具有兼容性与通变性。从而更好地适应了新的时代要求。第四章傅玄《傅子》的文学特征。《傅子》具有浓郁的文学性,从《傅子》中直接体现的文学观点来看,具有明显的宗经意识与重视文采的特点。从《傅子》中不同体例内容来看,内篇属于政论文的部分,不仅具有主题明确、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的特点,而且具有构句之法形式多样、善于辩难与语言质朴朗畅的特征。其它有关“三国人物传记”的内容,在叙事思想上具有尚仁德、重信义;尚质实、轻巧言的特点;在叙事方法上具有直接叙事与推衍叙事相结合的特征。第五章傅玄诗歌研究。傅玄诗歌在主题上可以分为庙堂雅诗、女性主题诗、纪实诗与咏怀诗三个部分。傅玄是司马氏集团的得力干将,他本身博学解钟律,这使其成为西晋开国制礼作乐的不二人选。傅玄创作了数量较大的庙堂雅诗,这些诗歌具有颂美、劝谏与征实相结合的创作特征。傅玄女性主题诗歌具有关注视角深广、重视教化的创作特征。而且,傅玄柔婉情深的女性诗歌与其刚直、儒行的人格精神具有内在渊源上的一致性。傅玄纪实诗与咏怀诗真实、直接地表现了他的情感世界。与建安诗歌清刚劲健的充实之美相较,傅玄诗歌一方面在艺术感染力上呈现出“风力”下降的“力柔”趋势,这是傅玄诗风不同于建安诗歌的地方;另一方面,在诗歌创作中,傅玄重视人工“思力”而使其诗歌呈现出“采缛”的特征,这对西晋诗风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导引意义。第六章傅玄辞赋研究。傅玄现存辞赋约六十篇,内容以咏物为主。在汉魏求实诚、讲真美的世风与魏晋尚实才、重博物的时代风气影响之下,傅玄辞赋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征实化特征。魏晋之时,随着文士生命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文学自觉的出现,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题材上逐步贴近文士自身的日常世俗生活,在创作上更加注重艺术技巧的展示,从而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世俗化、繁缛化的创作倾向。傅玄辞赋中出现的世俗化、精致化的创作特征正是在这一背景的影响下显露出来的。傅玄辞赋体物细腻,重视生活气息和情趣等特点,不但对汉代咏物赋有所超越,而且也影响到西晋咏物赋的风貌。魏晋时期诗歌句式与散文的骈偶化文风对赋体创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建安时已经出现杂言诗句入赋体的现象,魏晋之际傅玄的赋作中更是较早的出现了以整齐的七言诗句入赋体的现象,这对刘宋之后大量诗体赋的出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七章傅玄散文研究。本章主要以傅玄创作的箴、铭、奏疏和赋序为研究对象。傅玄箴、铭文大部分作品延续了这一文体传统的警戒功能。由于傅玄是一位较为传统的儒者,他大量的箴、铭作品均表现出君子戒己修身的内容特征。这与《傅子》中表现君子修身的内容可以相互发明。傅玄箴、铭作品整体上体现出温润义雅的艺术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傅玄的铭文作品,在大部分延续传统的规诫功能以外,又有部分作品表现出较单纯的赋物写景新功能,在这部分题咏式铭文作品中,传统的铭刻行为开始弱化,作品整体上呈现出由非文学应用文向文学美文过度的特征。傅玄奏疏文在内容上主要是针对时弊提出的建议和具体的改进措施,体现了傅玄的儒家忧世情怀与务实作风。第八章傅玄文学理论研究。傅玄文学理论主要表现在文学创作论与文体论两个方面。傅玄的文学创作思想主要体现在“承流而作”与“引源而广”两个方面。“承流而作”侧重宗经与模拟,“引源而广”注重通变与创新。受其影响,傅玄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模拟与创新共存的特点。此外,在文学创作倾向上表现出教化与娱乐兼具的特征。而且,不同文学体裁表现的侧重点也不同。再者,魏晋时期,傅玄较早在其作品序文中表现出对文体的关注,并形成了系统的文体论。傅玄文体论的生成与其重视模拟的文学创作特征密切相关。而且,傅玄文体论在研究内容上已涉及到源流论、风格论、作家作品论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已具有“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敷理以举统、选文以定篇”的最初形态,已初步架构起文体论研究的基本范式。傅玄文体论对之后的文学批评着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王果[6](2019)在《西晋江南文人群体研究》文中指出西晋时期,江南文人因家族姻亲之联结,命运遭际、利益诉求之雷同,文化素养之相近,在仕宦上相互提携,文学上交游唱和,生活中彼此关照,交互形成一个巨大的地域性群体关系。晋廷灭吴,对江南笼络与防范并举,因世族政治之排他性,南人仕进艰难,南北文人矛盾突出。国家版图虽完成统一,文化与意识形态却并未一统,江南文人崇儒尚文,呈现出与中原学风不同的保守风貌。文学实践中,习惯以治学的态度来创作文学,将伦理纲常、礼仪典制、天道运行和天象兴起等儒学思想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宗经色彩浓厚,有汉人之流风余韵。南人入北,对京洛虚诞之风具有明显抵触情绪,在作品中表达对浮虚放诞时风的抗拒态度。但为融入北方学术文化圈,他们或多或少地也会接受玄化之风的熏染,部分文学作品有玄学意味。集地域与时代特性于一体的江南文人,其作品主题的选择趋向大致相似:歌颂先祖德勋,具有鲜明的宗族意识;感忆桑梓故园,具有浓厚的吴地情结;倾述仕途蹭蹬,充满深沉的愤恨之情;徘徊仕隐出处,实乃美志不遂的无奈之举。创作风格亦呈现出特定环境中的群体性特征:诗材诗境因袭前人,文辞繁富博赡;醉心典雅,精工丽密,形式固化;部分作品具有明丽朗净、灵秀婉约的美学意蕴。西晋时期的江南文人群体的仕宦交游活动及文学创作生动再现了政权更替下的文人心态,是乱世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戎姝阳[7](2019)在《张九成《横浦集》研究》文中提出张九成(1097-1159),字子韶,自号无垢居士、横浦居士,是两宋之际较有名气的理学家,教育家。张九成是安定学派胡瑗、濂溪学派周敦颐的三传弟子,受业于继承“二程”思想的杨时,形成了自己“援佛入儒”的理学思想,开创了在南宋时期影响颇深的“横浦学派”。《横浦集》由其门人郎晔整理而成,包括诗赋四卷、文章十六卷,辑录了大量的诗歌、文论、书信、奏议、题跋、序、记等,对於全面研究张九成其人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关於张九成的研究焦点在其理学思想方面,相比其《孟子传》、《中庸说》、《论语解》等着作,《横浦集》则鲜少人问津,因此笔者认爲尚有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空间。本文的研究共分爲上、下两部分。上编主要对张九成的家世生平、师从交游、《横浦集》的成书背景、版本情况及其文学思想、文章创作进行较爲系统的梳理;下编爲《横浦集》的注释部分,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南宋绍定後翻刻本爲底本,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其他文献爲参考,力求疏证典故,详考名物,以期爲深入研究张九成其人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材料。

张兵[8](2019)在《《初学记》选文的时代及地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初学记》选文为研究对象,通过选文及其时代、地域分布,考察盛唐玄宗朝的文学审美风尚。玄宗朝主流文坛对不同时代、地域文学的接受、继承,对于思考文学史中地域文学的盛衰演变和着名作家、文体的经典化程度等相关问题可得出一些新的启示。《初学记》由玄宗朝集贤院“文儒”型知识分子敕纂而修,旨在为宫廷皇子们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文和知识经验。此书成书于玄宗朝开元十五年前后,编纂成员来自集贤院,有着儒、史、文兼通的学术特点,尤其是对华美文辞的好尚,这都深刻影响并决定着这部类书选文的审美风尚。《初学记》选文的时代统计结果表明:四个历史大时段中,选文最多的是南北朝时段,隋唐时段略次之,而具体到历史朝代,则是梁朝与唐朝。而地域考察结果则证明,江左、山东地域文学家在历代都不乏杰出作家,人数最多、成就也最高。考察《初学记》各时代及其对应地域的选文,先秦时期可追溯到《诗经》、《楚辞》、《庄子》等经典着作,这体现了编者对楚地瑰丽奇逸文风的侧重。两汉时期选录重点是文章,西汉扬雄箴文和东汉李尤铭文,典雅庄重,二人来自蜀地,代表着此期江左文学的成就。三国两晋时段,代表作家为曹植、傅玄。收录曹植辞赋的数量超过诗歌,而傅玄则为彩丽竞繁之乐府诗与咏物赋作,正说明此期文学辞采华茂的特质为唐人所宗尚。此期作家,总体来说山东地域文学成就显着,东晋则逐渐倾向江左地域。南北朝时段,江左文学极一时之盛,诗歌成为最重要的收录文体,辞彩华赡、声律偶对、典雅含蓄等艺术风貌成为唯一的收录标准。沈约、简文帝等人的诗歌,题材不出时令宴会、咏物交游等宫廷生活的歌咏。而在隋唐时段,关陇地域作家成为创作主力,山东地域文学持续发展。隋炀帝、唐太宗、虞世南等人诗歌的题材已阔大至自然山水中,写景成为最主要的收录题材,帝王辅臣的襟怀抱负见于其中,体现出庙堂气象。《初学记》选文的地域分布说明:文学的地域分布是一个流变的过程,不仅受到时代政治文化诸因素的制约,也有着历史文学传统的影响,山东、江左地域在历朝历代都是文雅尤盛的地域。时代统计结果表明:盛唐人接受和继承的是的是南朝文学华美精工的文学艺术,诗、文、赋三种文体都体现出这种审美要求,而诗歌最受关注。选录诗歌的标准即声律辞采与典故骈偶,内容方面则要求符合宫廷典雅庄重的规范,浮靡轻艳的消极文风是为唐人所摒弃的。南朝以来宫体与咏物的内容为雅集游宴、自然风光所超越,文学风貌由宫廷闺闱走向庙堂馆阁,呈现出雅训典则、蕴藉含蓄的艺术倾向。

许庆双[9](2017)在《三国文人论》文中研究指明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动荡的阶段之一,在此期间,传统的儒家经学式微,文士们的自我意识和理性精神不断强化,他们追求思想解放,精神自由,所以固有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体式逐渐被打破,文学创作活动十分活跃。曹魏、蜀汉、孙吴以三足鼎立之势共同建构了当时三国对峙、互动共存的政治和文化格局,在乱世之中绽放的文人其生存状态和理想人格都是极具文学、史学、美学价值的研究对象,下面简要概述本文关于三国文人各个章节的主要论述内容。第一章:三国时期文人的生存状态。首先将本章研究的时段划分为东汉乱世、三国形成、三国鼎立、三分归晋四个阶段。二是三国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主要表现为修书、观书、讲学。三是三国文人的地理分布,三国的动乱促成了地理格局的变化,形成了三大文人集团:魏国之曹氏文人集团、蜀国之刘备文人集团、吴国之南方文人集团。四是总结了三国时期文人的三种结局:进入世途、漂泊迁移、不得善终。第二章:汉末的社会环境催生了新的文学思潮,曹操稳定了北方,唯才是举,雅好文学的曹氏父子与邺下文人共同参与创作,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曹操较为壮阔、积极;曹丕风格婉约、清丽;曹植前期骨气翩翩,后期宏肆沉痛。邺下文人诗歌中最突出的是“风”和“飞鸟”的意象,前者象征着内心悲凉的感情,后者是作者理想的化身。三曹及邺下文人集团的文学创作表达了士人阶层的政治理想,促进了文学观念的更新与文人主体意识的觉醒。第三章:诸葛亮本身是文人,他在潜藏时淡泊、辅政时忠心、失势后尽责,有着文人应具备的道德操守与人格情怀。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映射到了他的作品之中,其文章叙事视角广、思想内涵深,语言上用词娓娓道来、淡定从容,情感上一唱三叹、委婉动人。他的作品中体现了文人的理想,表现出了独特的气质。第四章:竹林七贤生活的时代,政治上混乱、社会上苦痛,正始名士罹难后,竹林七贤避世不世,成就了精神上的自由。七贤交游的地点主要在山阳旧居和嵇山别墅,郊游的时间范围从嵇康移居山阳至嵇康被诛,交游的性质是在乱世中因意气相投而结成的文人群体。魏晋风流是由于特殊的时代环境,政治斗争的激烈使得老庄哲学成为显学,这种文士风流表现在行为上即为放诞任情、纵酒昏酣、吟啸山林。第五章:东汉末年,士族思想家们将道家思想融入儒家政治理念,比如夏侯玄率先提出调和道家任性自然与儒家纲常名教之间的矛盾;何晏在自己的经学着作中提出了用道家的无为思想去改造传统的儒家观念;王弼大胆改革,正始玄学的理论体系在其手中建构完成。从宏观上看,正始之音还包括偏重文学的竹林七贤,代表人物为阮籍、嵇康,阮籍对现实的超越,嵇康对心灵的超越,促进了这一时期从外向内的精神转向。第六章:三国时期的蜀国文学在发展上相对薄弱,其特点一是文体相对单一;二是文风质朴。东汉末年形成了荆州文人团体,荆州文人作品中饱含流寓文人的感伤情怀。吴国文学的特点,一是文体多样,主要以儒学为宗,四言诗、体物赋也得到发展;二是有地域特色,吴国文学的重要推手是江东之地的世家大族;三是风格质朴,这种相对的保守性更加侧重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解读。第七章:在充满了变动与纷争的时代中,三国时期的文人群体及其文学创作往往依据地域的不同,而有种种精神风貌与审美取向上的差异。同时,地域文学与政治文化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政治影响着文学,表现为以汝颍人士为代表的地域士大夫群体对儒家经典的叛离;另一方面地域文化尽管被压制,却还是以支流的方式构成对主流的影响。第八章:本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一方面是三国文人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审美精神,主要体现为:第一,“清”的审美意蕴对后世文学意境营造的影响;第二,“风骨”促成了后代文学中苍凉劲健的格调;第三,“情”性关系着后世文人的抒情方式。另一方面是三国文人本身,不仅作为历史形象,还作为文学形象以不同面貌存在于后世作品中。

阎菲[10](2017)在《魏晋之际文人生活与文学观念》文中指出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时期,而从文学角度来看,魏晋时期则是处于中国文学的高峰时期,不论就其文学成就还是文人风貌都值得关注。这一时期,文坛上人才辈出,大放异彩。不仅家族文学兴盛,而且组建了文学集团。就当时的社会离乱与文学的关系,刘勰曾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愿,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诠释了魏晋的时代特征与文学特色。在魏晋之际,社会整体的不稳与儒家思想的势微,士大夫阶层无论就政治而言,还是学术思想而言,都呈现了告别一尊,走向多元的态势。如山涛的出仕,嵇康的绝交,阮籍的咏怀,向秀的入洛等等,他们都行走在历史的路上,但走的都不是一条路。在多元的思想发展下,尤其儒、道、释都并行发展,这让士人更为独立自觉地审视社会。人的觉醒,导致了文学的觉醒,并且是以群体的自觉呈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文学集团。文学集团的出现虽然有政治上的影响,但是却有着文学集团出现的重要要素,即以文会友。建安的邺下文人、正始的竹林七贤和西晋的二十四友都是着名的文人集团。文人们崇尚交游,这几乎都反映在同时期的作品《世说新语》中,这本书对文人们的文学活动有着精彩的描写,而且数量非常可观。旧的思想需要更新,新的思想破壳而出,外来思想进来播种,这一切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混融的格局。多元文化之间的并存与竞争,让思想解放,令精神自由,使僵化解体,文化的空气为之一新,让文学迅速地成长起来。以建安七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在他们的文人生活方式之中,其中的饮宴娱乐活动对文学观念的推进作用极大,表现在对文学审美娱乐特质的体认。文学创作可以当作参与娱乐的活动形式,又可以表现为娱乐的载体。如是,把文学理解为具有审美趣味美文的文学观念通过邺下文人集团的生活方式(宴集娱乐活动)逐渐在建安文人的思想中生根发芽。清谈是竹林七贤的主要文人生活方式。竹林七贤并没有写出明确与完整的文学理论,其文学观念主要体现在玄学理论中,他们把“越名教而任自然”作为行动纲领,超越俗世,强调个体精神自由作为共同的追求目标。不难发现,从“大人先生”(阮籍)到“宏达先生”(嵇康)再到“大人先生”(刘伶),在这些理想人物身上体现的是逍遥自在,体现的是纵情于天地之外的自由存在,把现实超越意识一旦转化为美学原则,那就是超越有限达无限。在此文艺观念与美学原则的影响下,竹林七贤在诗文创作中,其文化取向更多地指向了创作主体心灵的自由抒发,藉心灵之意来统摄笔下之象,传达精神情感与自由的生命。西晋二十四友文人集团的生活方式,除对政治有复杂的情感外,他们的诗酒宴乐,金谷之会在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晋书·石崇传》就曾记载了其宏大的场面,“送者倾城,帐饮于此焉。”这对后代颇具影响力。不同出身,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作家聚集在一起,互相切磋,南北的文风交流,异彩丰呈,这些多元的文风与个性的才华,为文学风格的多样化以及创作技巧的提高,乃至文学观念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建安学风与文风探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安学风与文风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1)《论衡》会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 “论”体意识与博通之学
    第一节 自然与自觉:王充文体意识的过渡性
        一、关于“文体意识”
        二、自然:王充文体意识的整体面貌
        三、自觉:王充“论”体意识的明确
        四、王充文体意识的过渡性
    第二节 王充“论”体意识的文学史意义
    第三节 “论”体与王充的博通学风
        一、王充与“论”体的交融
        二、博通与越文化
        三、博通与书肆
        四、博通与班氏家族
第二章 士大夫身份与《论衡》征引文书的意义
    第一节 文本素材与身份重估
        一、以叙述代议论:从《验符》篇“庐江湖水出金事件”谈起
        二、偏重主旨:《验符》篇研究史略
        三、以文书为素材:《验符》篇素材来源剖析
        四、士大夫:王充身份重估
    第二节 史料与宣汉:《论衡》征引文书的双重意义
        一、史料价值:对东汉史书记载的补充
        二、政治意味:文书与宣汉
第三章 《论衡》颂汉的文化意味
    第一节 《春秋》与颂汉:王充颂汉动因析论
        一、历史意识的缺失:王充颂汉动因研究史略
        二、采善贬恶:王充对《春秋》的接受及其颂汉学术基础的确立
    第二节 依违五经:王充颂美汉帝王的独特理路
        一、 “五、三”与王充颂美汉帝王的背景
        二、高汉于周:王充对汉代圣王图谱的勾勒
        三、依违与依附:王充与东汉文士颂汉的差异
    第三节 颂汉视野与王充对东汉文章的推崇
        一、知行合一:王充对兰台文士颂汉理念的认同与实践
        二、颂汉无罪:王充赋论观平议
第四章 《论衡》接受发微
    第一节 历代《论衡》接受举隅
        一、六朝:对书与人的全面肯定
        二、唐代:肯定《论衡》与贬低王充
        三、宋代:“非圣无法”与“以人废言”
        四、清代:官学打压与私学赞扬
    第二节 文脉不绝:黄晖及其《论衡校释》平议
        一、黄晖与《论衡校释》成书始末
        二、“会校”:校勘的方法与理念
        三、“通释”:归纳与分类方法的结合
    第三节 通人通学:《论衡》对张舜徽先生治学理路的影响
        一、弃专尚通:博通的治学路径
        二、不拘师法:学术为天下公器
        三、体用结合:考辨体例与撰述实践
        四、古为今用:知今之学最要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东州逸党与泰山学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东州逸党和泰山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东州逸党简论
    第二节 泰山学派概述
第二章 东州逸党和泰山学派的关系与成因
    第一节 东州逸党和泰山学派的交融及成因
    第二节 东州逸党和泰山学派的矛盾及成因
第三章 东州逸党和泰山学派的创作与影响
    第一节 东州逸党的创作与影响
    第二节 泰山学派的创作与影响
    第三节 两派对北宋文学发展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从七体文看自汉迄唐之士风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自汉迄唐的七体文研究现状
        (二)自汉迄唐的士风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隐逸
    (一)士大夫的隐逸动机、隐逸生活
        1、东汉士大夫的隐逸动机、隐逸生活
        2、六朝士大夫的隐逸动机、隐逸生活
    (二)当政者的反隐、招隐与士大夫的隐逸之辩
        1、东汉当政者的反隐、招隐与士大夫的隐逸之辩
        2、六朝当政者的反隐、招隐与两晋士大夫的“反招隐”
    (三)隐士接受当政者招隐的原因
        1、东汉隐士接受当政者招隐的原因
        2、西晋隐士接受当政者招隐的原因
        3、梁朝隐士接受当政者招隐的原因
二、学风
    (一)西汉前期士大夫从师黄老之学的风气
    (二)东汉士大夫的尊儒读经之风
    (三)梁朝士大夫的从儒治经之风
三、交游
    (一)汉末士大夫的结交游侠之风
    (二)六朝士大夫的游宴之风
    (三)唐代士大夫结交道士、任侠、娴习纵横术者的风气
        1、唐代士大夫结交道士、方士之风
        2、唐代士大夫结交任侠之风
        3、唐代士大夫结交娴习纵横术者之风
四、求仙
    (一)东汉士大夫的神仙信仰
    (二)六朝士大夫的服食之风
五、山水
    (一)东汉士大夫的山水遣兴之风
    (二)六朝士大夫的山水交游之风
六、声色
    (一)音乐之丽
        1、汉代士大夫间盛行俗乐与“以悲为美”的审乐观
        2、汉末六朝士大夫间流行清商乐
    (二)女色之丽
        1、汉代士大夫的女性人体审美意识
        2、南朝士大夫的女性人体审美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献
    二、现代着作
    三、研究论文
        (一)期刊论文
        (二)硕士学位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王熙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综述
    二、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王熙与清初学风文风
    第一节 王熙对“清真雅正”衡文标准的阐发
        一、理宗先圣入理精纯
        二、行文古雅文体清淳
    第二节 王熙对清初文风学风影响
        一、对清初文风嬗变的催化
        二、《严官学教习疏》与清初八旗官学教育
第二章 “才调高华”:王熙诗学观与诗风
    第一节 主性情
        一、“主性情”的内涵
        二、主性情诗学观的渊源
    第二节 宗唐诗
        一、“供奉遗法”
        二、宗唐倾向的成因
    第三节 “清丽芊绵”的诗风
        一、“清丽”与“芊绵”
        二、“清丽芊绵”与馆阁诗风
第三章 “典雅绝伦”:王熙碑志文创作
    第一节 碑志文的文体特征
        一、“立言有体”:韵散结合的体式
        二、“纪事有法”:章法井然的叙事
    第二节 碑志文中的史家笔法
        一、褒善贬恶的价值取向
        二、个性鲜明的传主形象
    第三节 王熙碑志文创作对“欧阳虞揭”的接受
        一、叙议结合的纪事手法
        二、简而有法的行文风格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傅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上编 傅玄及其《傅子》研究
    第一章 傅玄人格精神、任职及着述情况考论
        第一节 傅玄人格精神形成背景与表现特征
        一、傅氏家风视阈下傅玄人格精神的形成背景
        (一) 傅玄家族谱系述论
        (二) 崇尚武力、果敢机智的远祖——傅介子
        (三) 勇敢、刚直、忠义的祖父——傅燮
        (四) 见识深远,恪守道义的父亲——傅干
        二、傅玄人格精神形成的地缘性因素
        (一) 郡望北地
        (二) 出生于邺城
        (三) 避难于河内
        (四) 入太学于洛阳
        三、傅玄人格精神的表现特征
        (一) 崇儒尚学,奖掖后进
        (二) 务实建言,机敏通变
        (三) 刚直火暴、缺乏雅量
        第二节 魏晋皇权转移环境中傅玄的仕宦道路考论
        一、曹魏时期
        二、司马氏掌权时期
        第三节 傅玄着述之着录与辑本流传考论
        一、《傅子》着录、辑本情况
        (一) 唐代之前《傅子》着录情况
        (二) 唐代之后《傅子》着录情况考论
        (三) 《傅子》重要辑本考述
        二、《傅玄集》着录及辑本情况
        (一) 着录情况
        (二) 总集、选集、类书选录情况
        (三) 明清人辑录情况
        (四) 诗歌补遗情况
        三、傅玄其他着作辑录情况
    第二章 《傅子》创作环境与思想特征论析
        第一节 《傅子》创作的学术思想环境
        一、文学自觉与文章地位的提高
        二、魏晋子书着述风气的盛行
        三、多元化的社会思潮
        第二节 《傅子》创作的社会政治环境
        第三节 《傅子》的思想特征
        一、《傅子》思想的多元化特征
        二、《傅子》思想的社会批评特征
        (一) 对奢靡无度社会风气的批判
        (二) 对虚诞谈玄、不婴世务的士人为官行为的批判
        三、《傅子》思想性质考察与定位
    第三章 傅玄《傅子》与魏晋儒家政治思想
        第一节 汉末社会流弊与儒学的衰落
        一、名实相乖的吏选之弊
        二、法纪松弛之弊
        三、党锢之祸加速儒学衰落步伐
        第二节 曹魏政权对汉末社会弊病的反思与矫正
        第三节 傅玄《傅子》对魏晋之际儒学的修正与丰富
        一、魏晋之际人才问题的讨论
        二、傅玄以德行为本、量才与督责并重的人才观的形成
        三、傅玄之前关于礼、法关系的讨论
        四、傅玄礼法政治思想的理论建构
    第四章 傅玄《傅子》的文学特征
        第一节 《傅子》的篇章特征
        一、《傅子》篇章主题特征
        (一) 主题鲜明、篇首举题
        (二) 主题纯正,一以贯之
        二、《傅子》篇章论证方法与特色
        第二节 《傅子》的句法、辩对及语言特色
        一、形式多样的构句之法
        二、善于辩难的论说艺术
        三、质朴朗畅的语言特色
        第三节 《傅子》的叙事特色
        一、叙事思想:尚仁德、重信义,尚质实、轻巧言
        二、叙事方法:直接叙事、推衍叙事
下编 傅玄文学创作研究
    第五章 傅玄诗歌研究
        第一节 庙堂雅诗
        一、庙堂雅诗产生的背景及创作情况
        二、颂美、劝谏、征实兼具的内容特征
        (一) 颂美
        (二) 劝谏
        (三) 征实
        三、古雅的艺术特征
        第二节 女性主题诗
        一、广深的关注视角
        二、重视教化的创作倾向
        三、女性主题诗歌创作与傅玄人格精神之关系
        第三节 纪实诗与咏怀诗
        一、纪实诗
        二、咏怀诗
        第四节 傅玄与魏晋之际诗风变革
    第六章 傅玄辞赋研究
        第一节 傅玄辞赋题材论
        一、辞赋题材类型
        (一) 花木瓜果类
        (二) 动物类
        (三) 器物类
        (四) 天象时序类
        (五) 朝会都城类
        二、辞赋题材特征及其影响
        第二节 汉晋时代背景下傅玄辞赋创作特征论
        一、汉魏世风转变与傅玄辞赋创作的征实化特征
        二、魏晋文学自觉与傅玄辞赋创作的世俗化特征
        三、魏晋华美文风与傅玄辞赋创作的精致化特征
        四、汉晋诗赋文体互融与傅玄辞赋的诗化特征及导引意义
    第七章 傅玄散文研究
        第一节 重视警戒的箴文
        第二节 规诫与题咏兼具的铭文
        一、规诫性铭文
        二、题咏式铭文
        第三节 义多规镜的奏疏
        第四节 形式多样的序
    第八章 傅玄文学理论研究
        第一节 文学创作论
        一、“承流而作”与“引源而广”共存的文学创作思想
        二、教化与娱乐兼具的文学创作倾向
        第二节 文体论
        一、模拟与文体论的生成
        (一) 重视模拟的时代风气
        (二) 拟作过程与文体论的生成
        二、文体论的内容与影响
        (一) 文体论的内容
        (二) 文体论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西晋江南文人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及意义
    二、江南文人群体相关研究述评
        (一)西晋江南世家大族研究
        (二)江南地域文化研究
        (三)西晋江南文人研究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西晋年代断限
        (二)江南地域界定
    四、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第一章 易代之际的江南社会
    第一节 西晋江南政治形势述略
        一、江南大族与孙氏政权的关系
        二、晋廷的防范与笼络
    第二节 江南经济略论
    第三节 江南地域学术文化环境
    小结
第二章 西晋江南文人群体活动概况
    第一节 西晋江南文人群体成员情况
        一、文人身份考略
        二、群体成员结构
    第二节 江南文人群体仕进情况
        一、孙吴末期
        二、太康至元康初年
        三、八王之乱时期
        四、晋室南渡时期
    第三节 南北文人交游论略
        一、江南文人群体内部往来
        二、南北文人间的交往
    小结
第三章 西晋江南文人群体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西晋江南文人创作思想倾向
        一、对汉代儒学的崇尚
        二、对京洛学风的批判及学习
    第二节 西晋江南文人的作品主题
        一、诵祖功德
        二、吴地情结
        三、仕宦艰辛
        四、隐逸避祸
    第三节 西晋江南文人的创作风格
        一、摹拟复古,华美富赡
        二、精工整饬,平正典雅
        三、清秀明丽,隽永多姿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张九成《横浦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上编 张九成及《横浦集》研究
    第一章 张九成家世生平研究
        第一节 张九成家世生平考论
        一、家世与乡风
        二、生平经历
        (一) 早期求学时期
        (二) 初入仕途时期
        (三) 贬谪南安时期
        (四) 起任温州时期
        第二节 张九成师从关系考述
        一、少年时师从黄珪
        二、青年时师从杨时
        三、向寺僧求学
        第三节 张九成交游情况考述
        一、前期交游考述
        二、中期交游考述
        三、後期交游考述
    第二章 《横浦集》的成书背景及版本情况
        第一节 《横浦集》的成书背景
        第二节 《横浦集》的版本情况
    第三章 张九成的文学思想及文章研究
        第一节 张九成的文学思想
        一、诗歌创作理论
        1、“吟咏性情”的中心思想
        2、“意蕴真醇”的创作旨趣
        二、文章创作理论
        第二节 张九成的文章研究
        一、序
        二、记
        三、劄子
        四、书
        五、说
        六、题跋
        七、赞
        八、铭
        九、祭文
        十、墓志铭
    结语
下编 《横浦集》注释
    凡例
    横浦集卷一
        古赋
        述志赋
        谪居赋
        古诗
        客观余孝经傅感而有作
        见柿树有感
        鲁直上东坡古风坡和之因次其韵二首
        癸亥初到岭下寄汪圣锡
        正月二十日出城
        二十六日复出城
        十二日出城见隔江茅舍可爱
        客至
        食苦笋
        示两儿
        有客
        读梅圣俞诗
        菖蒲
        三月晦到大庚
        勾漕送建茶
        五月十七日冒暑报谒
        九月七夜喜新凉
        十一月忽见雪片居此七年未尝也
        庚午正月七夜自咏
        偶题
        课书
        读书
        罢禄
        偶成
        游尘外亭呈妙喜老师陈元器郑叔茂沈季诚
    横浦集卷二
        寄端砚与樊茂实因作诗以遗之
        怀汪圣锡
        送郑仲远
        次陈一鹗韵
        多雨偶成
        即事
        十二月二十四夜赋梅花
        辛未闰四月即事
        有感
        十九日杂兴
        和施彦执怀姚进道叶先觉韶
        彦执赏予诗
        拟古
    横浦集卷三
        赠樊茂实铁照
        子集弟寄江蟹
        嘉佑寺
        读东坡谪居三适辄次其韵
        秋兴
        七月十二日偶成
        秋晴
        中秋
        闻桂香
        喜晴
        桂
        拟归田园
        读东坡迭嶂图有感因次其韵
        闻彦执熙仲有辣螺诗聊复有作
        有感
        杨干致仕
        所见
        六月晦送孙少刘
    横浦集卷四
        律诗
        竹
        游南路菩提寺次刁文叔韵
        双修峰
        送单普赴肇庆节推
        过报恩
        雨
        三月晦城门晚景
        题竹轩
        夜雨
        次单推韵
        到白石寺次壁间郑如圭韵
        七月十二日出城
        八月十四日偶成
        二月二十四日即事
        三月十一日不出
        晚兴
        即事
        三月二十四日出城
        喜晴
        悼王侍郎
        悼玉溪
        夏日即事
        雨晴到江上
        山蝉
        惠声伯窻前孤桐
        闻沈元用帅南海喜而有作
        寄故人施彦执
        次施彦执韵
        见菊花呈诸名士
        再用前韵
        悴卓送海棠
        次单推韵
        柑花
        咏梅
        松棚
        题大庾新楼呈郑仲远年契
        十二月初七日述怀
        十一日咏梅
        六月十四日观云有作
        悼吕居仁舍人
        某还故里过括苍谢景思少卿示及诸公和诗次韵为谢
        夜起
        出城
        元夕
        午睡
        丙寅正月
        岭下桃花作澹红色绝可爱因作绝句
        忆北轩菊
        忆天竺桂
        酴酿
        三月五日
        出城
        元宵
        夏日即事
        清暑
        雨中海棠
        三月六日出城
        喜晴
        夏日即事
        惜花
        二月八日偶成
        六月十二日偶成
        题郡斋壁
    横浦集卷五
        论
        少仪论
        四端论
        乡党统论
    横浦集卷六
        书傅统论
        尧典论
        舜典论
        大禹谟论
        皋陶谟论
        益稷论
        禹贡论
        甘誓论
        五子之歌论
        胤征论
        汤誓论
        仲虺论
        汤诰论
    横浦集卷七
        书傅统论
        伊训论
        太甲论上
        太甲论中
        太甲论下
        咸有一德论
        盘庚论上
    横浦集卷八
        书傅统论
        盘庚论中
        盘庚论下
        说命论上
        说命论中
        说命论下
        高宗肜日论
        西伯戡黎论
        微子论
        泰誓论上
        泰誓论中
        泰誓论下
    横浦集卷九
        书傅统论
        牧誓论
        武成论
        洪范论
        旅獒论
        金滕论
        大诰论
        微子之命论
        康诰论
        酒诰论
        梓材论
        召诰论
        洛诰论
    横浦集卷十
        书傅统论
        多士论
        无逸论
        君奭论
        蔡仲之命论
        多方论
        立政论
        周官论
        君陈论
        顾命论
        康王之诰论
    横浦集卷十一
        书传统论
        毕命论
        君牙论
        冏命论
        吕刑论
        文侯之命论
        费誓论
        秦誓论
    横浦集卷十二
        状元策一道
    横浦集卷十三
        迩英春秋进讲
        夏曹伯来朝
        齐人归公孙敖之丧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於社
    横浦集卷十四
        春秋讲义(此海昌县庠所讲)
        发题
        隠西元年春王正月
        门人陶与谐録
    横浦集卷十五
        孟子拾遗
    横浦集卷十六
        序
        寄医僧序
        谢举之字序
        徐宗义宗礼字序
        孙斌字序
        送陈朝彦序
        孟声远字序
        王耕耘字序
        都圣与《易傅》序
        《尽言集》序
        《元城先生语録》序
    横浦集卷十七
        记
        海昌童儿塔记
        袁州学记
        云荫堂记
        静胜斋记
        竹轩记
        重建赣州学记
    横浦集卷十八
        劄子书简
        爲先奉直陈乞章服上参政劄子
        又上宰相劄子
        上李泰发参政书
        答徐得一书
        答李樗书
        与常子正中丞书一
        与常子正中丞书二
        与常子正中丞书三
        与常子正中丞书四
        与常子正中丞书五
        与常子正中丞书六
        与常子正中丞书七
        与常子正中丞书八
        与常子正中丞书九
        与常子正中丞书十
        与常子正中丞书十一
        与常子正中丞书十二
        贺沈左相书
        贺万俟右相书
        答贑州赵守书一
        答贑州赵守书二
        与永嘉何舍人书
        回黄朝奉书
        回贑州邹推书一
        回贑州邹推书二
        回贑州邹推书三
        回孙尚书书一
        回孙尚书书二
        回全椒杜主簿书
        答曾主簿书
        与台州曾侍郎书
        借米书
        与净居谌禅伯书
        与径山杲大慧书
        与张教谕书
        与尚书书一
        与尚书书二
        与尚书书三
        与施彦执书一
        与施彦执书二
        与陈开祖书一
        与陈开祖书二
        与陈开祖书三
        与陈开祖书四
        与陈开祖书五
        与陈开祖书六
        与陈开祖书七
        与陈开祖书八
        与陈开祖书九
        与陈开祖书十
        与陈开祖书一一
        与陈开祖书一二
        与知县书
        与通判书一
        与通判书二
        净居谌禅伯书一
        净居谌禅伯书二
    横浦集卷十九
        杂着
        因与石月先生论仁遂作克己复礼爲仁说
        黄氏训学说
        青龙白虎说
        名节说
        目病说
        智愚说
        爲郡说
        题跋
        题书室柱
        书司马温公咨白
        题晁无咎学说
        题李伯时《孝经图》
        题米元章《悼东坡诗》
        题孙叔谐序王文炳
        书吕夫人墓铭後
        书吕居仁与范秀才诗简
        赞
        侯宪奇石赞
        铭
        拟夏禹九鼎铭
        頮水铭
        漱盂铭
        唾壶铭
        杖铭
    横浦集卷二十
        祭文
        祭吕居仁舍人文
        祭虞深之文
        祭王侍郎文
        祭郑仲远文
        祭解帅文
        祭黄元宠文
        祭史几先文
        祭彦执文
        祭坟园神文
        祭灵潭龙君文
        到任祭文宣王文
        祭本衙土地文
        墓志铭
        廖守墓志铭
        黄吏部墓志铭
        陈氏考妣墓铭
        龚夫人墓志铭
附录一
附录二 张九成现存与友人写赠诗文作品情况表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初学记》选文的时代及地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理由及现状
    第二节 论文内容及创新
第一章 《初学记》成书的背景研究
    第一节 《初学记》成书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初学记》编者的学术特点
    第三节 选文文体及时代、地域辨正
第二章 《初学记》选录先秦两汉作品
    第一节 《诗经》《楚辞》《庄子》以及先秦文学地域
    第二节 扬雄、李尤以及两汉文学地域
第三章 《初学记》选录三国两晋作品
    第一节 曹植、曹丕以及三国文学地域
    第二节 傅玄、郭璞以及两晋文学地域
第四章 《初学记》选录南北朝作品
    第一节 沈约、梁简文帝、江总以及南朝文学
    第二节 庾信、王褒以及北朝文学
第五章 《初学记》选录隋唐作品
    第一节 隋炀帝、薛道衡以及隋代文学地域
    第二节 唐太宗、虞世南以及初唐文学地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一 :《初学记》收录作品情况统计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9)三国文人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当前研究现状
        (一)三国时期历史文献
        (二)三国文学地域性研究
        (三)三国文人及群体研究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三国文学的起始年限
        (二)“文人”的界定
        (三)三国文人划分标准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三国时期文人的生存状态
    一、三国历史的界定
        (一)三国分立时期
        (二)三国形成时期
        (三)三国鼎立时期
        (四)三国对峙走向统一
    二、三国时期文人生活状态表现
        (一)“文人”概念与《文苑传》形成
        (二)三国文人生活状态的主要形态
    三、三国文人的地理分布
        (一)魏国与曹氏集团文人
        (二)蜀国与刘氏集团文人
        (三)吴国与孙氏集团文人
    四、三国时期文人的结局
        (一)进入仕途
        (二)漂泊的生活
        (三)凄惨的命运
第二章 曹氏父子与邺下文人集团
    一、邺下文人集团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动乱的社会环境催生新的文人精神
        (二)北方稳定的社会环境与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
        (三)曹氏集团在政治和文学上的号召力
    二、曹氏父子与邺下文人
        (一)曹氏父子的作品风格
        (二)邺下文人诗歌意象
        (三)曹氏父子及邺下文人集团对建安文学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诸葛亮的人格与文人理想
    一、诸葛亮简介
    二、诸葛亮的人格魅力
        (一)淡泊明志,立德修身
        (二)鞠躬尽瘁,忠心辅政
        (三)任人唯贤,廉洁奉公
        (四)勤政爱民,固本安民
        (五)不可而为,竭尽人谋
    三、诸葛亮文学作品及思想
        (一)《隆中对》之一统思想
        (二)《出师表》之用人之道
        (三)《答法正书》之法治思想
        (四)诸葛亮的文人理想
第四章 竹林七贤与文人风度
    一、竹林七贤考
        (一)知其人——竹林七贤生平简介
        (二)论其世——竹林交游的时代背景及具体情况
    二、七贤风流论
        (一)探其源——竹林七贤的玄学思想
        (二)观其行——竹林七贤的风流之姿
第五章 正始时期文人的精神转向
    一、“正始时期”界说
    二、正始名士的精神追求
        (一)夏侯玄——非惟风流,兼有为政之实
        (二)何晏——比于无所有,故皆有所有
        (三)王弼——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
    三、竹林文士的人格理想
        (一)阮籍——现实超越
        (二)嵇康——心灵超越
第六章 蜀吴亦有文学——南方文人的生活剪影
    一、蜀国文学概述
        (一)蜀国文学的表现
        (二)蜀国文学的特点
        (三)荆州文人群体
    二、吴国文学亦有风采
        (一)江东的开发与东吴的建立
        (二)南方文人与北方文人的融合
        (三)吴国文学的繁荣——以广陵文人群体为例
        (四)吴国文学的特点
第七章 三国文人群体化倾向与地域性分析
    一、三国文人群体化的根源与表现
        (一)三国文人的个体化境遇与群体重塑的内在逻辑
        (二)三国文人群体化的历史表现
    二、三国文人地域与政治文化的双向互动
第八章 三国文人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审美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清”与后世文学的意境营造
        (二)“风骨”与后世文学的苍凉劲健的格调
        (三)“情”性脉脉的低回长吟
    二、后世文学中的三国文人
        (一)后世小说中的三国文人形象:以《三国志演义》为代表
        (二)后世诗歌中的三国文人
        (三)后世戏剧中的三国文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魏晋之际文人生活与文学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其论文架构
    二、相关学术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港台及国外研究概况
        (三)研究方法方面
    三、“魏晋之际”的时间概念的界定
    四、社会剧烈变迁与哲学突破
    五、文学观念新变及其展开形式
第一章 建安文人生活与建安文学的慷慨悲歌
    一、曹氏父子与建安风骨
        (一)曹氏父子的事功观念
        (二)曹氏父子的文学革新与文学诉求
        (三)曹氏父子的文学影响
    二、邺下文人形成与文学集团的价值取向
        (一)邺下文人集团的正式形成
        (二)文人生活方式与创作内容
        (三)文人的话语表达与审美诉求
第二章 正始文人生活与正始文学的呜咽之声
    一、正始名士与竹林文人的形成
        (一)玄学兴起与正始名士
        (二)竹林文人群体形成
    二、正始名士对政治的疏离
        (一)政治疏离的原因:上层政治集团的高压
        (二)名教之弊的显现:传统章句之学失去优势
        (三)学术重心的转移:从社会变迁向文化变迁
    三、正始名士的典型生活方式
        (一)崇尚自然
        (二)清谈啸吟
        (三)沉醉颓唐
    四、正始文学的心象构成
        (一)正始文人的生活方式
        (二)构成正始文学意象群
        (三)正始文学的艺术品格
第三章 中朝文人生活与西晋文学的玄言之风
    一、政策变迁与文人抉择
        (一)二十四友
        (二)文人的悲剧
    二、佛道相兼与崇尚玄谈
        (一)玄学的新发展
        (二)玄风的兴盛
    三、玄儒调和与文风表现
        (一)儒玄兼综
        (二)多元文风
第四章 文人生活方式下的文学观念转变
    一、从诗言志到诗缘情
        (一)诗可以观的理论
        (二)由观志到观情的转变
        (三)诗缘情的观赏品评意义
    二、兴象言意的艺术追求
        (一)文人对兴象传统的继承
        (二)文人写象言意的特色
    三、形式主义诗学的确立
        (一)魏晋文学自觉与形式主义诗学
        (二)魏晋文学体式的多元发展
        (三)形式主义诗学体系的形成
第五章 魏晋文人生活方式影响及文学史意义
    一、文学世家形成与传承
        (一)家族的形成与门第的确立
        (二)家族兴衰与政权更迭的互动
        (三)家族文学的自然传承
    二、文人集团的自觉与追求
        (一)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文人集团的形成
        (二)文人集团的多元价值诉求
        (三)文人集团的文学自觉与文学主张
    三、文人生活方式的文学史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建安学风与文风探论(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衡》会通研究[D]. 倪晓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东州逸党与泰山学派[D]. 阿茹娜. 山东大学, 2021(02)
  • [3]从七体文看自汉迄唐之士风流变[D]. 李丰山. 安徽大学, 2020(02)
  • [4]王熙诗文研究[D]. 冯璐瑶.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5]傅玄研究[D]. 李春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6]西晋江南文人群体研究[D]. 王果.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张九成《横浦集》研究[D]. 戎姝阳. 广西大学, 2019(01)
  • [8]《初学记》选文的时代及地域研究[D]. 张兵. 三峡大学, 2019(06)
  • [9]三国文人论[D]. 许庆双.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10]魏晋之际文人生活与文学观念[D]. 阎菲.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论建安的学风和文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